德育教师

2024-10-12

德育教师(精选12篇)

德育教师 篇1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 教师与集体, 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 也是教师个人在道义上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和作风的特殊表现, 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思想品德。

2005年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09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说, “技术工人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是的,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非常缺乏。如何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需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去塑造。那么我校教师自身灵魂状况如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无法回避也完全有责任来反思我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到底怎样?

一、现状调查分析

(一) 职责意识有待加强

《规范》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心, 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 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在我校学期末“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广大学生对我校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 敬业爱岗, 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有较高的评价。有44%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有51%的学生反映教师讲课有激情、感染力强;40%的学生反映本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但17%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各系均出现个别班级上课时间学生睡觉现象, 但均未引起授课教师的重视, 仍然继续讲课。

(二) 关爱学生不够

《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是我校一贯提出的工作准则。关爱学生, 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 也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育人。在我校的《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当中, 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 有网络、书信、电话或口头方式的思想交流”?中, 有61%学生反映“一般”, 8.6%学生反映“不主动”。对“班主任对你的情况了解多少”中, 有43%学生反映“较少”。

(三) 言行举止不当

《规范》要求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自觉规范言行、举止, 严于律己, 作风正派。在调查中, 有7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为人师表较为满意。但有些学生反映, 当学生不听话时, 有些教师采取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如罚站、抱着被子到操场上跑步等。在上课时, 有的教师接听手机, 还有的教师迟到、早退。在校园公共场所有的教师抽烟, 喝酒后不注意形象等等, 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对教师职业认识有偏差。少数教师对教育工作者承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认识不足或错误。因而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 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 厌倦本职工作, 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 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既损坏了教师形象, 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少数教师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压力, 因而心理失衡, 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错位”, 在行为上违规。

3) 缺乏对教师师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对教师师德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 软性指标多,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不少人抱着只要没有违法乱纪或明显违规也就无碍大事。

二、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师道德的建设, 对改变不良社会风气, 对整个校园精神文明 (道德风尚) 建设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水平。这是指教师观念上的问题, 譬如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 在学生面前常发牢骚等, 都是教师观念的问题。因此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中, 要把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问题作为主要内容。

2)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 应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放在教师职业道德首要位置。这是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实施“内涵式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

3) 树立典型, 即树立身边的典型形象, 以活动为载体, 以点促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有效的途径是正面引导、树立典型、辐射带动, 最终达到全员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学习先进活动, 学习和宣传身边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 并定期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引路作用, 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通过比、学、赶、帮、超, 实现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我校实施的学科带头人、首席班主任、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

4) 群体创优, 即将师德创优由“个体”向“群体”发展, 以“群体”的力量来制约“个体”的行为。多年来, 我校举办“学雷锋60天活动”, “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荣誉的创建和获得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总结和推广。

5) 大力强化实践环节。当前, 师德建设虽然已经引起了我校的重视, 但总的来说, 讲“必要性”比较多, 讲“怎样做”比较少, 讲“应当怎样做”比较多, 讲“如何才能做到”比较少。这样一来, 与广大教师的实际就存在着较大差距, 比如“关爱学生”, 经常在说, 而如何去做, 则需要的是弘扬热爱学生的美德, 当“热爱学生”的美德转化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点滴言行时, 才能取得实质效果。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从实践中体现“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教育遵旨。

6) 营造氛围, 即营造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氛围。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 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密切相关, 因而加强师德建设与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良好校风的带动下, 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7) 领导带头, 即各级领导要严以律己, 带头学习贯彻和实践《规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做到的, 领导者首先做到, 要求教师不做的, 领导者坚决不做。许多教师在座谈会上直言, 师德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 如果领导言行不一, 就会严重影响师德建设的效果。

8) 齐抓共管, 即对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齐抓共管。因为, 师德教育活动是一项公共性的工作, 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 需要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 齐抓共管,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人人心系学校发展, 甘于奉献, 富有进取和团结协作精神, 这是我校经久不衰的光荣传统。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将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能否保障我校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育教师 篇2

借助教育局实施课堂效益年的春风,以提升教学水平为教育契机,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二、工作目标:

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求实向上,唤醒学生挑战的意识,强化纪律意识,培养耐挫能力。

三、主要工作:

1、抓好教育主阵地,上好上足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有的放矢的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跟踪教育,进行帮教,减少其违纪现。

3、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本学期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综合活动课。

范文网

二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1、继续坚持读书、写作,使全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课堂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五一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载体,以形势教育大课堂问题讨论为抓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德育需要教师的自觉意识 篇3

一、研读教材,自觉领悟教材内容

研读教材是落实学科德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读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结构,把准学科德育切入点,在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1. 通读教材,读“薄”教材整理结构。有效的学科德育必须以教师自觉研读教材为基础: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知识的分布情况和重点难点,随之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出单元、章节结构,从中发现哪些内容可以落实学科德育,避免为“学科德育”而生拉硬扯。

2. 细读教材,读“厚”教材充分准备。读“厚”教材,要求教师细读教材,读出学科知识,也读出教育意图。在整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后,教师需进行大量的阅读查证,如此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真正体现在无痕中育德。

二、研订目标,自觉把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制约教学活动的展开,并决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教师要找准有效教学目标的途径,使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

1. 关注教学本质。教材蕴涵了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教育素材。其中哪些章节包含了哪些德育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可采用什么方式或手段来进行教育?这些都要列入教学目标,并最好用表格列出。实践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发展教材,将教育目标融入课堂教学目标加以贯彻落实。

2. 联系学生实际。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让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如对“尊重生命”的这一主题,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呈现出螺旋递进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3. 应对课堂生成。学科德育就是存在于教学内容、过程、方式、活动、要求之中的德育,它与学科教学是完全同步的。制订“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会,制订“过程与方法”目标旨在让学生会学,制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让学生乐学,而课堂教学的生成很可能超出我们的预设,需要我们发挥教育智慧予以适时适当地应对。因此,教师要预先分析可能生成的不确定因素,并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三、研寻方法,自觉活用教学方法

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据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对如何开展无痕教育,需把握方法、形式和时机,避免因“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或只顾教学而对德育敷衍了事,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1. 融合在背景介绍中。适当增加背景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的思想主旨,让学生在拓宽视野、加深理解、促进体悟的学习过程中,也使文本的价值得到提升。比如音乐课教学《南泥湾》时,通过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介绍——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南泥湾》优美的旋律,描绘出陕北江南美景,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了心灵,同时,欢快愉悦的民族打击乐烘托了气氛,礼赞了劳动模范的功勋,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油然而生。

2. 融合在习题练习中。许多例题、习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对此,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挖掘渗透。在学习利息知识时,对“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一德育内涵不可忽视,它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纳税意识;在“认识更大的数”时,让学生计算“全国一年的用纸量要砍伐多少棵成年松树”,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由此水到渠成。如此等等。

3. 融合在情境创设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环境,或一个场合,或一种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科德育在学习知识期间自然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学习red、yellow、green等颜色单词,要完成语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辨别不同的颜色。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生活实际,把这些单词置于一个创设的情景之中——交通路口:要求学生看到单词、做出相应动作——学生看到red,就停;看到green,就向前走一步;看到yellow,就等一等,并进行小组比赛。这样,交通安全教育在学习这些单词的过程自然完成。

四、研思课堂,自觉反思教育实效

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学科德育的实效如何,同样需要我们教师自觉进行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1. 选择载体是否恰当。课后,我们要反思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如果某一环节的教育引起了学生的反感,那么我们是否“为德育而德育”了呢?我们的教育载体是否恰当了呢?学科德育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做到不露痕迹,使学科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绝不能将与学科关系很远的道德问题强行拉扯到一节课的学科教学中。比较好的切入点应当是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经历相结合,体现出生活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与学生的经验和经历、知识和认知水平相結合、相适应的特点。

2. 引入内容是否新颖。教师引入的内容是否新颖,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准备学生所关心的、社会所关注的、学科所要求的主题或话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如能自觉地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发展的动力就可能不断被激起。课堂中会闪烁学生“创新的火花”,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在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为今后的教学做好丰富的积累的同时,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赞赏和激励。

3. 课堂生成是否解决。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往往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有的是学科知识,有的是由此引申的其他问题。教师如果为赶教学设计中的进度而置之不理,就有可能伤害学生情感,同时损害自身威信。这也是考量教师是否具备了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教育机智与能力的关键时刻,而教学机智与教育智慧的培养,是建立在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上海 200136)

德育教师 篇4

一、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学校德育, 他不止一次强调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若无德, 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面对西方宣传和社会经济大潮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他们的思想状况来看, 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好的, 但也有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神危机、道德滑坡,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 主要表现为:放松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文化素质薄弱、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其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是历史赋予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全面素质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 人之模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工作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要育人, 先育己。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政治学习,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在当前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两会”精神, 激发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保持教育观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把握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导向, 了解教育理论的研究动向, 掌握其最新研究成果;要发扬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在改革的大潮中积极磨炼, 塑造现代品质, 培养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真正做到身正学高、为人师表。

2. 业务能力素质。

时代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知识多十倍、多二十倍, 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 在课堂上从中选取最重要的来讲。即教师要做“一桶水倒一碗水”的准备,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 才能从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注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勇于探索,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以保证自己为学生储备的“一桶水”是新鲜而富有营养的“活水”, 而不是“一潭死水”。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掌握教育规律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三、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学校,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不仅是进行培养智育的途径, 也是培养德育的重要过程。德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就是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利用学科优势, 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其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 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 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从而实现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是高校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 培养爱国情怀, 树立远大理想。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 我们的指南针曾为世界辨别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火药曾为人类轰平前进途中的顽石, 我们的造纸和印刷术曾为社会文明插上飞越时间、空间的翅膀……悠久灿烂的文化令每一个炎黄子孙足感自豪和荣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大力倡导本学科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进取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赋予其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 磨炼意志, 培养良好的品质。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学习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过程。比如, 课堂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课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勤奋认真的品质;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品质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 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通过各种方法, 培养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3. 光大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

课堂和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集体场所, 教学效果和实验质量的提高需要集体的密切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 篮球、排球、接力等项目的教学, 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 可以很自然地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精髓和团队协作的力量, 培养团结一致、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的同时, 应严格要求学生公共药品不要乱拿乱放, 公共设施要先人后己, 废弃药液不要随便乱倒。这些要求, 一方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 也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公德教育, 培养了文明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不同的学科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洞悉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 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把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全员德育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效方略, 高校教师应该强化德育意识, 既教书又育人, 加强自我修养, 全面提高素质, 为人师表, 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德育总结 篇5

教师德育总结1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把德育工作回顾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省委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切实加强了党建工作。在党支部书记梁健同志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以创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优化环境的“三创新一优化“活动,办起了党员活动室,做到每月进行一次党课教育,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加强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帮助党员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密切联系群众,在党支部建立的“一帮一党员责任区“中,党员们对特困生伸出了一双双热情的手,献出了一颗颗火热的心。支部班子成员每人联系2名学生,党员每人联系1名学生进行资助,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负责资助的学生家里去了解情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有的还带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使不少特困生家长深受感动。

本学期,x市,吴川市组织部多次来到我校深入了解党建工作,一致认为学校真正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和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把课堂教学工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彭丽红执教的口语交际课《走进迷人的x》,柯颖执教的语文课《坐井观天》,黄敏执教的音乐欣赏课《天鹅》等都充分地体现教师在落实该学科知识,能力目标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对改造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创设活动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学校继续以“创双优“,“两学会两主动“,为活动的重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行为的标准,狠抓“四个一“和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劳动习惯。在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活动和少先队建设与活动中,成绩较为突出。本学期,在李康胜,李振福,庞庆莲,郭土凤等老师和领导的努力下,一大批科技作品获奖,少先队仪仗队得到规范化社会实践及主题队会水平不断提高,每周一的升旗得到正常化。

学校还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献爱心活动,多次为本校,外校患病或有困难的师生捐款,合计人民币二万多元。

四,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班主任通过家访和电访的方式与家庭经常联系,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十一月至十二月各年级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有的还进行书面交流,大大地增加教育效益。

五,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安全学校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进安全工作责任制,狠抓校园创安工作落实,消除安全隐患。分别在九月,十二月组织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工作大检查,各班组织学生制订“安全公约“,张贴安全警句,挂安全工作宣传横标,邀请省消防总队教官上安全教育课,还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旗下讲话等活动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校长还与分管领导,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印发《告家长一封信》,强调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构建了一个可行的安全教育网络。

教师德育总结2

孩子们在小班度过了一年愉快而充实的集体生活。为此,我们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我们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从心理感到欣慰。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现将本期的的德育工作进行小结如下: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上幼儿园》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三月八日”妇女节”让幼儿绘画《红花》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

五月一日“劳动节”让幼儿了解劳动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劳动,知道劳动最光荣这一道理。

六月一日“儿童节”通过组织“庆六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让自己的童真童趣尽情挥洒。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表演活动,感受“六一”的快乐。

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德育总结3

六月,随着如火的骄阳又来到了我们身边,又一群孩子练就了翱翔的本领就将从我们身边飞往更高更远的地方。一个学期已经接近了尾声,而我,又该是坐下来细细地回想这半年来的工作的时候了。

这半年,说不上轰轰烈烈,但琐琐碎碎的事儿却是接连不断,正如我们的班主作、辅导员工作本身一样的琐碎。

期初,针对上一学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有些同桌同学喜欢交头接耳讲话、有些同学个子蹿得特快,明显地不适合坐在前排位置等的情况,我重新给全班同学排了合理的位置,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

此外,我继续发挥班队干部的作用,将班级工作管理的权力下放给班队干部,让他们协助管理班级。每天设立值日班长,早晨、中午都由值日班长负责统筹安排全班的卫生、读书等方面的具体事宜。而包干区及班级卫生工作则责任到人,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三,我继续加强家校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家校联合。早在上学期,我就将我的电话号码等全部颂给学生,让他们有困难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而我,也经常与家长电话联系,询问学生在家的各方面的表现,并交流其在校的一些表现,和家长一起找出问题所在,并对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达成共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如果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我也会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报喜,让他们看到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不断进步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四,我还注意加强对所谓的后进生的管理。为了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我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经过这半年的工作,我们班取得了一点成绩。在期初的数学调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春季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虽然没有进入前三名,但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在学校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中,我们班的同学表现积极,在课本剧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其他比赛项目中也有突出的表现,最后取得了团体的三等奖。

春去了夏来,秋走了冬在,然而,人生却没有轮回!这半年里,我虽然与我们的队员们有了点滴的成就,但细细想来,还有许多的不足。我愿在今后的岁月中,更努力地工作,让成功更多些,让遗憾更少些!

教师德育总结4

随着20__年钟声的敲响,高一新生的第一学期已经过去,高一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进一步形成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转化后进学生,帮其重新自信的良机。回首过去的工作,有辛苦也有喜悦;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将本学期高一(13)班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下:

一、选拔班干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新学期开始我首先利用学校的活动和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从中发现,挖掘有头脑,有能力,有吃苦精神,有自信心,有主人翁意识的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班干部的职位进行竞选,最后,通过民主评议,推选出班委成员。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有工作热情,责任心强。班委会成立之后,尽快使他们熟悉自己的岗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每个月,我要求每位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下月的工作制订出计划。最后,班主任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侧重表扬,突出教育,重点是给予指导。这样,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

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以科学的制度管理人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做好“感情投资“,选好班干部的基础上,班集体已基本形成,现在该是规范学生言行的最佳时机。新高一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松严也不同,这时你就必须有你新的规章制度出台来统一规范其学习,生活习惯,而这规矩的建立,必须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班干部,学生,科任老师的意见,然后委任班干部针对自己所管的方面制订一些措施出来。然后逐条让全班同学讨论,老师补充成文,这样制订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管理才能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扑捉教育机会,进行情感教育

高一的学生对学校,老师,同学都感到很陌生,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他们第一个想知道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而且这时他们会留心观察班主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会细心倾听班主任的每一句话。我认为这时是感情投资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高一年级一般第一件大的集体活动就是进行军训,这是教师和学生接触好额交流的最佳时间,军训对于大部分学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会有许多学生适应不了的,例如军训过程中身体坚持不了晕倒的,由于饮食不习惯病倒的,离开父母想家等等,他们中会出现许多困扰,如果班主任好好抓住这个时机给予他们点滴的关怀,爱护,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许多距离。同时以一个“缘“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我跟学生说:“作为老师的我很庆幸能有缘认识大家,作为同学有缘相聚实验中学高一13班,相聚这个班,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缘分,我相信大家在今后相处的日子里一定会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让你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我们的老师是位可亲的老师。

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好像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学生刚进来,班主任一定要找住这个机会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不会等到他们毕业时再说。因为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才会把它变成学习,生活的动力。我在第一周的班会上,要同学谈了谈自己在三年后的高考目标,再要他们谈谈自己现在的情况,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尽管现在有差距,但是愿望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优化本班的班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会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就会学生到校之前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六、做到“三勤”

新接一个班,班主任老师要做到“脚勤,嘴勤,眼勤“。脚勤就是要经常走到班级同学中去,多与学生接触,在开始习惯还未养成时,要多跟班进行督促检查;“眼勤“,要经常去观察同学们的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嘴还要勤“,就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这样你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在去的成绩的同时患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班级常规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细,特殊学生管理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严格要求并落实学生请假制度,杜绝学生带假条或旷课;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德育教师 篇6

1、以思求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一个得道高僧擅长赶山,有人向他请教秘诀,他笑着答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从中领悟到的道理就是:一个人是没法改变社会或某个群体固有的习惯和作风的,必须融入到社会或集体中。尤其是进入到一个形成了良好习惯和作风的集体,就更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在认可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原来的工作习惯,使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只靠稳定原则,学校是难以发展的。伴随稳定原则的是“和平演变”,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悄悄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叫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主要是在办学理念上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受大庆靓湖学校的办学理念“桥”和我校七年一班用学生照片组成一个“家”字的启发,我与学校领导研究,初步把我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家”,要把学校办成教师与学生的文明之家、知识之家、发展之家、温馨之家,最终成为和谐之家。为了把这个家建设的更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班级和走廊文化的建设,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当然这个办学理念还只是个雏形,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但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2、范中求效。一学期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很充实,有人问我的感受,我开玩笑的说:忙并快乐着。既然说到勤勉,我觉得我校的老师做得最好。开学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老师上班极其困难,有时要倒好几次车,走五六里路。晴天还好,一到雨天,那些女同志常常弄得浑身泥巴,有时还要挨雨淋。每当我看到他们疲惫的走进校园时,那种感动真的无法言表。老师如此,班子同志更是率先垂范。那段时间里,大家骑摩托上班,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次早上下雨,我们没有雨衣,只好买了几米塑料布,裁开,套在身上。冯老师很有创意,从头到脚都套上了,只在鼻子、嘴处挖了个窟窿,路上交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笑了。那天没有照相机,要是拍下来,我相信,那将是独一无二的。

3、朴中求新。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做演示实验,连一个铁架台都没有,就是将就着把实验做完了。几年来学校的实验器材已经基本耗尽了,原有的药品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损耗。由于资金问题,近几年没有得到补充。到库房里看了看,很难过,所有器材与药品,就是左一箱,右一箱,拼拼凑凑一大筐。说实话,要想完备、补充实验器材与药品,学校的能力也做不到。怎么办呢?穷则思变。没有条件就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老师们研究了一个新方法,就是安装多媒体,用实验课件来上实验课,变做实验为看实验。前一段我们安装改造了两个多媒体教室,理化老师用它来“做”实验,演示得很到位。这种做法,也算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创新吧。现在,不仅实验课用多媒体,也带动了其他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也把多媒体很好地利用了起来。

4、学中求进。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在抓好业务学习的同时,我校经常组织学习各种教育文件和和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教师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了教师的乐业、敬业意识,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这些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在教师长远目标建设问题上,确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即学习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准备通过学习,让我们逐步成为学科的教学专家,进而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层次,建設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正是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

论德育教师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德育教师,教育,思想,作用

目前, 社会和公众多关注教育更多是物质层面的资源, 轻视或忽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统一。在教师队伍和师资建设上, 往往关注学历层次和人员数量, 轻视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和管理。在资源的配置上, 德育教师是重中之重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服务和产品质量完全不同, 因为教学质量的实现关系密切最为密切的上人的因素, 如果学生要受到优质的教育, 德育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从教师、学生、教法等构成教育的因素看, 教师是主导者, 控制着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只有通过教师适当地整合和调制, 才能转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元素。并且, 教师的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差别极大。德育教师是用理解、情感、意志来塑造和影响学生的。是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起始点是学生阶段, 所学到的观念、能力和知识和会对一个人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德育教师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在学生思想方面

在我国封建社会, 教师的作用可以概括:“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 是指传承儒家理论思想;所谓“授业”, 是指讲授儒家经典;所谓“解惑”, 是指解答学生在“道”的疑惑。出就是说,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传授传统的儒家的伦理思想和知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 一般教师就只是把“四书”、“五经”灌输给学生, 让他们去考取功名, 以扬名声、显父母, 光宗耀祖。

进入近代和现代社会以后, 我国的教育开始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必然要求教师的作用也有一个相应的转变。教育是有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标准的, 教育者的义务最主要的是确定他们的人生观而不仅仅是使儿童得到合理的系统的知识。我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失败后, 启蒙思想家们痛感要拯救和振兴民族, 首要的问题是要唤起民族意识, 把人们的思想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建立符合现代的新的人生观, 这是为什么文化精英不遗余力地推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唤起国民的觉悟首先是要唤起年轻一代的觉悟, 建立新人生观需要从儿童就打好基础。这就赋予了德育教师新的时代使命。这决定了德育教师的作用必须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决不应该再是传道、授业, 而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他们的新人生观。这里所说的‘新人生观’, 不仅是一种基本观念, 而且是体现在人的全部实践上、行为模式上的, 毋宁说它是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 一种现代人的人格或责任。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使受教育者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 “须承认人生必须是自觉的, 自动的, 发展的, 创造的, 社会的, 而以教育做手段, 使学生养成这种种品德和习惯, 以至达到最高的高度”, 培养更加健全现代的人。

在绝大部分学生的眼里, 教师就代表权威, 教师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与教师的不一样的就是错误的,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也都离不开德育教师的熏陶。学生从的家庭生活开始慢慢的与外面的社会发生联系,

在他们看来, 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吸引力的, 学生总是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然而, 社会是复杂的, 有美好的前景, 也有丑陋的一面;有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精神, 也有消极落后的观念。学生还没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 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要是靠模仿和观察自己的德育教师, 可以说是跟着老师走, 紧抓住老师的手。因此, 德育教师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学校是一个延续的家庭, 负责着培养合格的公民。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供给学生各种课程来拓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气质。“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身教胜于言教。德育教师是学校里对学生最大影响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 而是依附于‘身教’的。‘言教’前提是教师要对所教的内容先自己学习、实践而达于‘明白’和‘擅长’;‘言教’本身不只有客观的知识内容, 而且体现着教师的全部修养;‘言教’过程不但是知识的教学过程, 同时是德育教师的行为、人格影响学生行为、人格的过程;‘言教’效果更有赖于德育教师‘身教’与‘言教’的一致。所以或以言教, 或不言而教, 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 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 激发学生的潜力, 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 教授他们如何去捕鱼, 而不是单单教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 给他们一盆现成的鱼, 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达到不教。

德育教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是其源泉。其源。如果德育教师在学习过程中, 能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做到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充分发挥其非智力因素, 那么学生将能够在学习表现上和学习能力上跃上一个新台阶。德育教师应该运用一系列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通过多表扬和适度批评的正负激励作用,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直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在学生生活方面

首先, 德育教师影响学生的交往。德育教师的根本着眼点是在学生, 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价值, 在具有新人生观的健全的现代公民的培养;德育老师本着科学与民主精神, 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平等、自由、博爱思想, 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发展、创造, 谋求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生命主体来培养;德育教师面向未来育人, 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积极地扬弃传统, 参与、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化的参与者。这就形成了一种充满新时代精神和理想的中国现代教师作用观, 德育教师的作用最根本的是培养现代公民。人具有社会属性的, 每时每刻都在与别人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进行, 虽然交往时时都在进行,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交往, 交往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只有学会交往与合作, 才能好好地同别人相处, 融入群体之中, 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尤其是现代社会, 对人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之间比较容易闹矛盾, 他们的矛盾也很快就忘记, 但是同学的关系紧张有时特别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因为学生都很单纯, 也没有像成人一样的利益冲突, 同学之间原本是容易相处的。但是学生一般都很直率, 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 德育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多费心思和精力, 发现矛盾要及时分析原因, 合理地解决, 还有在日常的交往当中教会他们一些交往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及技巧, 用和谐中庸等传统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 和谐相处。教师在这方面就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 德育教师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德育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德育教师的言语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发展甚至超越父母言行的影响。德育教师教学方式一般有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民主型的教师平易近人, 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观点, 那么学生也会积极对待生活, 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对人友好, 乐观向上。专制性的教师对学生是处处强制, 不允许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或反驳教师的机会, 那么在这种教师教育下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有畏惧心理, 对自己没有信心, 或者性格急躁、易怒。放任型的对学生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 那么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时常放纵自己而不负责任。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教师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就要尊师重教, 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琦译评:论语[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版.

[5]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杰:论教师在学生能力形成中的作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期.

教师教育的德育诉求 篇8

一、为教育而教:教师教育的德育使命

2007年9月9日, 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座谈时说:“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 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 为教育而学。一般大学的学生可以‘独善其身’, 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他还说:“师范生的道德要求更高, 不仅要言教, 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 还要立人。”[1]这既是温家宝总理寄予师范生的鼓励与鞭策, 更是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期望与要求。

2009年, 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教师大计, 师德为魂。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 师德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对于教师教育而言, 如何改革德育模式, 强化师范生的德育素质, 是最值得反思的新情况, 也是最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从师范生的教育价值取向而言, 教师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兼善天下”的理想, 而且要赋予学生“兼善天下”的才干;不仅要教会学生立身行己, 还要让学生学会教学立人;不仅要为学生而教, 还要为教育而教, 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大计。因此, 相对于一般大学教育, 教师教育承载着更大的德育责任和义务。

总结近年来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教师教育在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 特别是在追逐学术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浪潮中, 教师教育的专业划分越发明细, 职业导向更加清晰, 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师范生素质量化模型, 学校德育也在无形之中被纳入到了实践技能之外的“专业知识”素质当中, 导致师范生德育智育化趋势日益严重。与此同时, 我国的教师教育在经历师范教育独立化、“去师范化”和综合化的改革历程中, 为“独善其身”而教的个体人才培养目标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反而更为普遍。然而, 教师教育培养的毕竟不是产业工人, 也不是简单从事教育的机器, 而是德才兼备的教育家。“国家兴衰在于教育, 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 师范教育可以兴邦。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德育首位, 放眼未来, 确立起为教育而教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意识, 积极推进现代德育模式改革, 不断探索适应师范生德育需求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 以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为教育而学:师范生的德育诉求

古往今来, 教师的道德力量一直是教师教育的灵魂, 这一亘古不变的传统根植于师范生与教育的不解之缘。师范生的职业取向是教育教学活动, 亦即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这就使其承载了有别于非师范生的道德力量需求:不仅要具备其他大学生同样的个体素质, 还需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化特质;不仅要对教育问题具有坚定的立场, 还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一生钟爱;不仅要对教育真谛具有完整的诠释能力, 还要注重道德塑造和人格示范;不仅要“独善其身”, 还要“兼善天下”, 承载起“立人”的责任。

目前, 国内学者尚未对师范生德育素质作出定论, 普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3]笔者以下所论述的德育素质的范畴是基于师范生德育的双重性而言的, 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师范生在接受学校德育中应该形成的个体道德素质, 其次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学立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德育实践素质。即使从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教师职业化的视角审视, 师范生不仅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德育素质, 而且还需要具备教学立人的专业化德育素质。

关于德育知识素质。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有句名言:“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 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对于师范生而言, 德育知识素质就是其从事德育实践的理论基石, 其结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 根据德育对象所处环境的需要应掌握的有关知识以及文学、历史、美学、艺术、教育技术等其他相关知识。但是, 这些大众化的个体德育知识还不足以适应师范生的德育需求。而且在现行的德育模式下, 师范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一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缺失, 一些专业性的德育知识尚待归纳和总结, 师范生德育知识载体也需要进一步搭建和完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 “高校德育不能将学生对相应思想道德理论的掌握本身作为单一的目的来追求。只止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德育, 最多只是智育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对相应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是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必需内容, 是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其他方面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但对相应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身还不能构成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部或者说整体”[4]。如上所述, 只有摆脱了德育智育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才能满足新时期师范生的德育知识诉求。

关于德育思想素质。德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更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灵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能做“授业”机器, 应该做有思想的“传道”者, 这样才能触及教育对象的灵魂。换言之, 一个没有德育思想的德育工作者是不合格的, 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和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传承者, 师范生的德育思想素质既是其个体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 也是其“传道”的法宝, 更是其从事德育实践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师范生的德育思想素质无疑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德育思想, 还要有具备现代科学的德育思想和创新精神, 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人身观, 还要有对德育工作的忠诚和热爱, 要有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思想作风等。

关于德育方法素质。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的方法分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具体方法, 学校德育也不例外。“德育方法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社会 (阶级) 的要求, 对学生施以系统的德育影响的步骤和手段, 是一般教育方法在‘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德育方法体系的不同层次可分为德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根据学校德育方法体系的不同环节可分为德育的施教方法和测评方法, 根据学校德育方法体系的不同类型可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教育方法”。[5]简言之, 德育方法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师生的纽带, 是德育实践的方式与手段。师范生能否掌握并灵活运用德育实施方式和手段, 是其从事德育实践并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条件, 也是其教育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如此,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在现代德育实践中, 单一的德育方法也许容易掌握, 但对德育方法的灵活驾驭和优化组合则需要施教者充分发挥自身的道德力量和德育智慧, 这是师范生未来从事德育实践的关键所在。同时, 师范生未来德育实践方法的更高境界还在于实现“定法”和“不定法”的和谐统一,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个体思想观念和行为千姿百态的今天, 面对当代德育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德育内容不断更新、德育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 仅靠传统德育方法的单一运用或是机械组合都是不可行的。这无疑是师范生未来从事德育实践的一大挑战性难题, 也是传统模式下大学德育无法逾越的困难, 新时期的教师教育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和破解。

三、为教育而改:师范生专业化德育体系建构

当前, 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 绝大多数学科专业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一样, 接受的是大众化层次的德育, 缺乏专业化的师范生德育素质培养内容和实施载体。因此, 教师教育除了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之外, 理想的师范生德育还应该在德育体系的重建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首先, 师范生德育目标体系需要专业化设计。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师范生的德育双重性迫切要求建立起专门的教师教育德育目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 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这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的, 但是, 这里的德育目标所指对象是全国的青年大学生, 其内容没有也不可能细化到师范生德育的专业需求上来。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在确保总体德育目标和大众化德育规格的基础上, 结合教师教育实际,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设计专门的师范生德育目标, 有针对性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

其次, 师范生德育内容体系需要专业化改革。师范生德育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有必要紧密结合师范生职业需求进行专业化建设和改革, 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专业化的师范生德育课程体系。《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是这样描述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 是中学德育内容的深化和延伸, 要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 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因此, 从高校实际德育内容看, 绝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主要还是围绕既定目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国情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人生观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学风教育, 劳动教育, 审美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规定内容。从高校现行德育课程体系看,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国革命史课程, 思想品德课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 文科类专业开设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等。如果仅从大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角度看, 以上课程无疑十分丰富和充足, 可谓尽可能地实现了“独善其身”的德育目标。但是, 这并不能代表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 也不能说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因为从师范生的职业取向和德育需求看, 在如此丰富的德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中, 师范生迫切需要的德育思想、德育知识、德育方法等素质培养明显缺失, 即便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切实担负起改革创新的责任, 在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之基础上, 要本着德智结合, 以德教为先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改革传统德育模式,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师范生德育课程体系, 以更好地适应师范生的德育需求。

再次, 师范生德育评价体系需要专业化建构。目前, 全国各高等学校德育总体上呈现出领导到位、管理规范、参与有序、团学实践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但是, 基于师范生德育需求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所存在的较大差异, 其德育目标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高于大众化的个体德育层次, 其德育管理方式特别是评价标准应也同样该相应有所调整。同时, 各高等学校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 主要按照思想、政治、品德的分项内容及其标准进行考评, 且为了力求公平公正, 其形式与手段可谓灵活多样。如此一来, 现行的德育评价在力求公平与公正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需求, 在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下, 师范生德育诉求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受到消减。久而久之, 再新奇的激励办法与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 再丰富的德育内容和课程也如同虚设。这应该算是较长时间以来高等学校师范生德育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师范生德育内容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 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建构起规范化、专业化的师范生德育评价体系。

总之, 教师教育承载的德育使命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教师教育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已势在必行。我们期待着建构一个充分体现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现代德育体系, 这既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广大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新界域。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座谈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 2007-09-09.

[2]周济.在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9-09-09.

[3]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4]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整体理念及其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8) .

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浅析 篇9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教师而言, 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 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强, 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 教师应与学生一同成长, 要以身作则, 要立于擅长反思, 要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要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遵循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品德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侧重。小学的品德教育中, 主要向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 教师是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 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 相比其他人, 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 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教材的同时, 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 以“五爱”为目的, 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 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 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三、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 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要与学生平等交流, 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注意吸取各方面的新知识, 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 篇10

1.1 体育教师的学科优势

体育老师做为德育干部, 在校运动会、课外活动、文艺汇演、春游等;学校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的组织工作, 都有着学科上的优势。亲子游戏开展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亲子游戏”大赛———《两人三足》, 各班都选出了N个家庭参赛。赛场气氛热烈非凡, 学生和家长都非常踊跃。比赛时配合得好, 则两人动作协调, 行走丝毫没有什么障碍, 而配合得不好, 则会手忙脚乱, 洋相百出, 参赛者和观看者都会被此情此景引得欢笑起来, 在笑声中, 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团结才能成功。通过许多类似的活动, 体育老师在学生、学生家长心目的价值得到体现, 在学校教育中具备特有的作用。体育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医生。在生理上体育老师对于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体格、体型的培训、感官的训练和左、右脑的开发有较彻底的了解;在心理上, 体育运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减轻疲劳, 消除心理障碍。驱散郁闷情绪、克服羞怯感、减轻束缚感、消除一切不良影响、指导和预防伤病, 对他们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和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治疗, 从而乐观地对待现实。新课改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各科成绩全面平衡发展, 而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则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班主任是体育教师, 学生在学习中不会特意偏向哪门学科,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情况进行学习。

1.2 体育教师的时间、体能优势

体育教师平时有少量的备课, 很少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 这保证了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特别是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 而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大多安排在上午, 就有更多的时间到班级去参加听课;找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找同学谈心。这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投入。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接触需要时间。而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去了解学生和参与管理。体育老师大多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有坚强的意志。健康体魄是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体育老师经常锻炼身体, 身体健康, 精力充沛, 能够承担较重的工作负担。精力充沛, 体魄健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体育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师身上的体现, 这本身就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感召力。体育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自觉积极的参加身体锻炼, 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遗传学和优生学的规律, 只有身体练好了, 一代才会比一代强, 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

1.3 体育老师在人际交往上的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班主任往往不自觉地偏爱其心目中的优秀生而冷落中等生, 厌弃后进生;体育精神的公平、公正深入到每个体育教师的心中, 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原则, 所以学生喜欢体育老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平。体育成绩不象其它学科经常排队、评比, 活动的内容大部分还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出现。体育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 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育老师接触学生多, 涉及面广, 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一个体育老师不仅授课班级多, 而且还要组织全校的早锻炼、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和组织全校性集合活动等。体育运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如它的竞技性、娱乐性、合作性等, 这种特点与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相似, 和体育运动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协调、融洽。“信其道”, 必然“亲其师”, 大部分体育老师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 如何把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

2 正确引导处理好几种关系

第一, 是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对这些学生应以表扬为主, 表扬他们点滴进步, 以激起他们希望与进取的火花;以批评为辅, 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的批评, 即使批评, 也要做到适时, 适度。

第二, 是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没有严格要求就不可能有后进生的转变, 但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应是在耐心说服基础上的严格要求。

第三, 惩前与毖后的关系。体育教师要使学生对以前的缺点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 引以为鉴, 以防止重蹈覆辙。所以, 惩前为了毖后, 毖后是惩前的出发点和归宿

3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 其本身就是德育内容的体现着, 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言谈举止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积极深刻的影响。体育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他要求体育教师讲解简明生动, 示范准确清楚, 动作轻松优美, 以其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可以说,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随时随地都为学生展示着体育道德风尚。切不可忽视教师的表率作用。

4 挖掘教材, 因材施教

体育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 而不同教材可体现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 既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思想性, 又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谦虚礼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教育。

5 与时俱进, 探索德育新方法

要努力学习, 勇于探索, 积极进取。只有努力学习, 掌握体育科学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观念,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自己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 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新人。

总之,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而体育教学也是德育教育实施的良好途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好知识又要育好人。这体现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贯穿于课堂始终,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方能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获得多种收获。

摘要:毛主席曾经说过:“体育是载知识之车, 寓道德之舍, 不仅可以强筋骨, 而且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我国西周的礼射“名君臣之礼, 明长有秩序”, 就是通过礼射进行道德教育。体育教学不仅重在育体更在于育心。

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语文活动 榜样作用 挖掘内涵 德育教育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情感与道德成长的旺盛期、可塑期。”对于高中生来说,三年的高中学习,也是对他们思想品德意识的培养的最佳阶段。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这是“以德治国”战略思想引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值得深钻细研的教研课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又为的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肩负着德育教育工作这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语文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是开展德育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教师的师德品质、人格力量、工作态度,甚至举止言行无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教育就没有力量,没有说服力了。第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应该体态端庄、衣着得体、稳健、活泼大方,即使走路也应该从容不迫、精神饱满,一举一动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和儒雅的风度;第二,要有好的语言习惯。说话和气、文雅、谦逊、真实并富有幽默感,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第三,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热情、开朗、直率、果断、机智的性格,给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品格。另外,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身教与言教同步发展,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学生通向目的地的桥梁,一个特级教师说:“教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美好灵魂。”教师是学生站立不稳时的拐杖,北大校长说:“大学也有酒吧,这不可怕,教师应做出表率。”由此可知,教师的作为对学生感化力、感召力是如此的巨大,充分说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不少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优秀的作品能坚定人生前进的方向,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曾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说明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能影响学生,能让他们的心中树立起爱的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第一册5、6单元的四篇课文就可以用赤诚报国四个字概括,单元中的四个人物勇敢、巧辩、善辩的谋士都可以说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例证,在这里,有烛之武于国难时挺身退敌的孤胆忠勇;有文种审时度势、举重若轻的非凡智慧;有邹忌一心为国、励精图治的精虑巧思;有触龙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可钦可佩的身影。这些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只要认真教学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教材中作者的观点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伴随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旅途。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内涵,让学生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端庄自己的生活态度,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旅游、参观、看电影、看图展等课外活动最有凝聚力、感召力,有益于先生良好品德的行成。要抓住有利时机,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一次,学校举办反对“法轮功”邪教图片展览,我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学生们看到当年天安门广场发生的“法轮功”痴迷者自焚烧的图片时,个个义愤填膺,有的还泪流满面,看完图展后,随即举行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们谈观后感,大家各抒己见,在耳闻目睹中深刻地认识到了邪教的反动本质。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能抵制社会上的邪教宣传,并且劝说家人远离邪教。这种恰如其分的教育,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行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开展语文活动,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中

德育教育需要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融于日常生活中,需要持久深入,不能停留于口头化,表面化和走过场。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严密的思维捕捉德育教育信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开展“跟烈士说说心里话”活动,表达自己学习英雄不怕困难,建设祖国的决心,国庆节举行“献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礼物”活动,向祖国母亲汇报几十年来家乡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写“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学生能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五、加强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德育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聚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作者简介之中。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介绍作者鲁迅时,可以把他弃医学文的抉择与他苦苦寻求救国之路、想以文学来唤醒民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清楚自己所承担的德育教育的重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钻研教材,精心组织语文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提高学生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

高职教育中教师的德育 篇12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 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高职教育中, 强调的一致是以学生为主题, 但是我们往往只注重得了教学方面, 反而使学生的德育受到了忽视。一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他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 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未来, 因此在学生的德育方面教师担当者重要的角色。在学校德育中就强调德育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阅历水平、思维方式发展, 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而更好地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 在学校德育的实践过程中, 德育教育的无层次性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注重学生的层次

按文化程度, 把学校德育客体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包括研究生) , 因此本文试从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对应的德育目标要求来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笼统, 看不出事物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比较淡薄, 自我控制力差。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扮演的是权威者。中学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学生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 还需要教师对其关怀和指导, 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 使其真正趋向成熟。所以, 这一时期, 教师不能再扮演“权威者”的角色, 而应该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帮助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以及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到了大学阶段, 学生心智已经趋于成熟, 因此应该运用师生对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对话说认为在价值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再仅仅是施教者,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他也是受教育者。反之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 师生之间是学习的共同体,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来实现价值观的建构。高校教师也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跟在学生后面。因此, 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内化过程中的作用就不是非常明显。这就直接影响到德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提问, 并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这既有利于帮助解决学生在自主构建价值观时产生的困惑,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并及时把有争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 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建构价值观念。

二、高职教育中德育的推行方法

首先, 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 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 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 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 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在生活中贴近学生, 在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科研课题可以适当吸收辅导员共同参与, 在实践中发现、寻找问题, 并拿到教育的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这样既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也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教学素质, 使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三是, 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 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 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创造愉悦身心, 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强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氛围,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使其形成很好的生活习惯。

上一篇:电大大专毕业论文下一篇:剖宫产的控制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