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数据平台

2024-12-21

状态数据平台(精选12篇)

状态数据平台 篇1

一、差异性比较的背景与内涵

(一)差异性比较背景

从理论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者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发现管理中具有针对性的要素,为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参考价值。

从现实角度看,高职院校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从2008年开始,采集了全国1 406所高职院校近三年的数据。通过状态数据平台,可以进行平台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为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提供了参考,有借鉴意义。基于差异性比较后,每个管理部门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每个学校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每个教师可获得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方向,实现了管理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差异性比较的价值。

(二)差异性比较内涵与特点

差异性比较是方法策略的比较,信息社会存在多样化选择,不同的方法策略对效果的实现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才产生了差异性比较的价值。

差异性比较既然是方法策略,那么在不同管理主体的使用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益,也就产生差异性比较的多元化特点。因此,差异性比较的前提需要明确管理的最终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殊途同归的目的。但是管理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根据每个高职院校的管理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来进行组织,发挥每个管理主体的优势,但是需要有管理执行力强的管理部门来统筹协调。

(三)差异性比较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

差异性比较立足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不同的管理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多元主体也好,单一主体也罢,不同方法策略会产生差异性大的管理效益。按照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内容区分,可以分为统筹型,技术,业务型;按照管理主体区分,可以分为院办主导型,网络中心主导型;按照管理手段区分,可以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按照管理服务对象区分,可以分为硬件型和软件型等。比较分析各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的优缺点,提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关注的管理要素,高职院校可以自由组合合适的管理模式,促进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有效保障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这就是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差异性比较的最大价值。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差异性比较表现在不同管理主体管理差异性,即不同的管理主体管理策略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效益,对学校内涵和外延发展产生很大差异性。

二、差异性的内涵、特征和价值

(一)差异性的内涵

围绕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选择合适的方法策略,来发挥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价值,有时空的要求,也有主体要求。差异性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源头数据的差异性,教师采集个体差异性,管理部门采集个体差异性,采集部门和管理部门差异性,数据使用个体或部门的差异性,最终目标是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差异性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过程中无处不在,不同的方法策略选择可以提升平台管理的效能。

(二)差异性是平台管理的特征

怎样采用差异性比较来介入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呢?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全校的各项工作,从办学条件到社会评价,从教师个人信息到教师专业化成长,从专业课程信息建设到实践教学等,牵涉到教师、管理人员和院领导;也牵涉到专业教研室、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也就是说数据源头就存在很大差异性。管理源头的差异性,直接导致管理主体差异性,差异性几乎就是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代号和特征。

差异性比较是围绕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展开,那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承载了什么样的管理功能呢?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不仅仅具有采集功能,还具有管理功能。不同的管理主体采用不同管理策略和方法,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功能会产生很大差异性,关系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的管理效益,也关系着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产学合作、社会评价等工作的导向。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一个数据库,可以实时展示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即时信息,从源头采集,教师、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和院领导等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都可以利用平台采集展示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第一,从高职院校角度看,可以理清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采集管理模式的类型、表现形式和特点,提炼出管理模式的要素,能够为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工作的管理提供参考;

第二,从高职院校管理者角度看,可以明确不同管理主体在平台采集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优点,发挥管理优势,进行统筹协调,根据高职院校特点进行自由组合;

第三,从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角度看,能够了解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采集管理流程,实现原始性、独立性、即时性采集,为教育管理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看,能够获得第一手科学合理的数据,为高职院校资源的分配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三)差异性比较有助于提升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的价值

差异性比较贯穿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始终,从采集开始到管理,无处不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不同管理主体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策略就会产生不同效果,必须要围绕主体差异来研究策略。这里主要以组织特点划分的类型为例进行阐述。按照组织特点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综合管理部门主导型,业务部门主导型,技术部门主导型,进行差异性比较具体如下:

1. 综合管理部门主导型

它是指以综合性部门为主导来进行平台的管理和使用。该管理主体可以统筹其他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来完成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工作。牵头部门有院办、示范办、评建办等。

优点:管理流程规范,统筹便利。利用部门自身特点可以统筹各部门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工作,甚至可以集全校之力来完成重要工作。尤其是可以结合学校重点工作来展开,可以保证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为后期管理工作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平台。

缺点:管理内涵理解不深,易造成管理方向偏差。从数据源头来讲,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要求及时更新,能体现学校的及时管理状态。该管理主体类型不能满足管理初始化要求,常规性差,不能体现原始性和即时性特点。从数据质量来讲,该管理的主体对数据的理解程度没有业务职能部门专业,有可能会造成理解的偏差,这样会造成管理方针的整体偏差。

因此,该管理类型的主体需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才能承担起采集和使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管理效益的体现。

2. 业务部门主导型

它是指以业务职能部门为主导来进行平台的管理和使用。该管理主体在深刻理解平台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的前提下,联合其他部门,在其他业务职能部门、综合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的协助下,来完成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牵头部门有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

优点:该管理主体利用自身管理职责来发挥管理效益。业务职能部门对自己牵头的数据字段有深刻理解,能够准确迅速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能够将平台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该部分工作的管理效益。

缺点:平行式管理统筹功能弱,不利于管理效能的发挥。业务职能部门与其他业务职能部门、综合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之间是平行关系,与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工作超出了它的管理范围,所以它的管理成本比较高;间接导致影响平台的后续使用,不利于管理效益的提升。

因此,以该管理类型为主导的话,管理主体的业务能力要强,能深刻理解平台管理功能,需要在综合部门和技术部门支持下,才能承担起采集和使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工作,有效保证管理效益的体现。

3. 技术部门主导型

它是指以技术部门为主导来进行平台的管理和使用。该管理主体可以满足平台的单机版和网络版的技术条件要求,从数据源头保证原始性与即时性的采集,让各类人员在自身权限设置下看到相关数据,并进行即时更新,来完成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牵头部门有图书信息中心、网络技术中心、现代教育中心等。

优点:技术保障得力,有利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者可以即时了解学校状况,做出发展判断;可以让各个业务职能部门即时了解业务信息,针对学校重点工作做好相关的准备,同时提供了管理评价的手段;可以让教师即时更新自己的信息,了解教学与科研进展情况,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清楚的认知,避免重复统计,降低管理成本。

缺点:内涵把握不准,易造成管理机械化。数据信息安全性是世界难题,这也不例外;技术部门只能保证手段的科学性,但是关于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却无法辨识,还是需要业务职能部门进行甄别和确认;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技术部门也无法胜任,提高了管理成本。

因此,以该管理类型为主导的话,管理主体通过管理信息化来推动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但需要在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支持下,才能承担起采集和使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工作,有效保证管理效益的体现。

可见,综合管理部门主导型,业务部门主导型,技术部门主导型都有自身方法策略,分别侧重统筹、业务和技术;反映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中或侧重管理执行力、或侧重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的形式,可以说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策略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反馈;提升各个部门或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来满足个人业务提升的需求、部门管理的需求、学校整体提升的需求,是差异性应用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差异性比较规避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误区

差异性是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的特征,差异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为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服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效益。这不仅需要协调不同管理主体的优势,还需要规避管理风险。管理者要明确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的若干事项:

(一)保证平台数据的真实性

管理者或部门要明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地位,这样才能保证差异性比较源头的可靠性,获得第一手管理信息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横向和纵向为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社会评价等方面积极地反馈管理意见,为管理决策做参考。如果保证不了数据真实性,那么管理差异性比较就会变成无根之木了,管理效益提升则变成空中楼阁,对学校内涵建设会呈现负面效应,因此要慎之又慎。

(二)明确平台功能的准确性

每个管理者或部门要明确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采集和管理的功能和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差异性比较源头对象的一致性,数据源头采集内涵一致性,有了比较的可参照性。如校内专任教师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每个二级学院和管理部门对校内专任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认识一致并到位,这样校内专任教师的二级学院内部比较和全校比较才有可比性,数据差异性才会有管理的价值。

(三)保证平台管理者的素质性

每个管理者或部门要明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的流程和侧重点,这样才能保证差异性比较的过程是统一的,这个需要制订相关配套制度来执行。如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这个管理主体包含专业建设、二级学院建设和学校管理,不能仅仅凭借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差异性来进行比较,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对日常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陈孝彬, 高洪源.教育管理学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 (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状态数据平台 篇2

广创职院„2017‟013号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上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的要求,为使数据采集、分析统计等相关工作常态化,规范和分级推 进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明确各级职责,提 高状态数据填报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 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 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充分认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据采集平台直接反应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运行状 况,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对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加强常态和动态管理、提高管理 效率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深 入分析该平台采集的数据,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职能部门及教 学单位的管理,引导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引导学校各层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数据采集平台工作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副校长

成员:评建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 生处、财务部、设备资产部、招生就业办、实训中心、图书 馆、教育技术中心、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及各院(系)部 负责人

职责:1.评建办公室负责确定数据平台建设标准及有关 要求,牵头负责数据平台的组织安排、培训、上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及总结数据采集各项工作;2.各部门、教学院(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信息数据采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 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输入; 3.各部门、教学院(系)部按照职责分工要求统筹数据平台建设;

(二)数据平台审核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副校长

成员:评建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 生处、财务部、设备资产部、招生就业办、实训中心、图书 馆、教育技术中心、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

职责:召开审核会议,将审核意见反馈数据源头,并督 促完成整改工作。

(三)主要部门职责

各职能部门按照上级的要求和学校部门职责分工,根据 数据采集平台表格特征的数据,负责采集、汇总、审核、上 报等工作。

1.学校办公室: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基本信 息、学校获奖及重大制度创新等数据。

2.教务处: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在校生人数、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文件、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基 本情况、评教情况、质量工程等数据。在每次数据采集提前 5 个工作日将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数据源表提供教育技术中 心并抄送各教学单位。

3.人事处: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机构设置和 师资队伍等数据。教工号以人事处提供为准。在每次数据采 集提前5 个工作日将教工号、姓名、性别、学历等教工基本 信息数据源表提供教育技术中心。

4.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校园网等数据,并对教务处、人事处提供的数据源表进行系统导入和对数据定期备份、系统优化升级、数据上报等提供技术 支持。

5.招生就业办: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招生计 划、招生方式、就业、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基本情况、就业单 位与联系人、应届毕业生信息等数据。6.财务部: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办学经费、社会(准)捐赠情况等数据。

7.实训中心: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校内实践 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资格证 书、应届毕业生获证等数据。

8.图书馆: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图书资料等 数据。

9.科技处: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产学合作、社会培训、教师论文、课题及专利等数据。

10.设备资产部: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社会(准)捐赠情况等数据。

11.各教学院(系)部负责本单位的实践教学条件、师资 队伍、专业、社会评价和根据学校实际由院(系)部配合提 供的有关数据的具体收集、汇总、审核工作,并按要求提交 至有关职能部门。

三、数据采集的组织实施

(一)学校评建办公室负责全校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 作,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部设立数据采集信息员。

(二)由评建办公室定期举办数据采集培训,讲解填写 数据采集平台表格的详细项目,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对 数据采集平台表格中具体数据填写进行具体指导。

(三)采集周期的规定:按照国家规定的采集周期安排 采集工作,以教育主管部门发文为准。

(四)采集数据方法:所有数据项均由数据产生源头直 接填写。按照即时即地填报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谁发生谁 填报,即在数据产生的当时就由产生数据的岗位人员即时填 报。学校领导、教师等的个人信息由本人亲自填报。部门所 管理和发生的数据,根据数据发生的岗位由具体工作人员填 报。各部门要针对本部门发生或管理的相关数据,明确具体 数据的填报责任人,由数据填报责任人填报本部门相关状态 数据,部门负责人要对数据填报的原始性、即时性及有效性 进行审核。

涉及到职务、职称、学历、课程、课时、科研、论文等 属于个人信息,由教师本人填写,文责自负。

(五)数据采集具体要求:

1.原始性要求。要求从数据的产生源头开始填报,采集 最初始状态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原始性及真实性。

2.即时性要求。采取即时化的数据采集方式,各部门及 人员要及时将本部门或个人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数据,及时报送数据采集平台。

3.规范性要求。要按照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字段及字段 内涵、格式等要求规范填报。4.完整性要求。数据采集平台中的相关字段要填写完整,要尽可能全貌性的反映部门及个人的实际状况及工作状态。5.责任制要求。数据采集实行层级负责制,数据汇总部 门对校长负责,材料填报部门分别对相应的汇总部门负责,教研室对所在院(系)部负责,教师、兼课人员及信息员对 所在部门负责,数据产生源头的人员对填报数据的原始性和 真实性负责。

6.各数据产生源头填报数据的同时要提交佐证材料,由 审核部门汇总交评建办公室审核后交学校档案室存档,以备 检查。按照档案管理办法,保存期限为短期。(详见附件一 人才

培养数据采集平台佐证材料清单)

7.数据填报或汇总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部要认真研 究数据平台的项目内涵,仔细阅读注释,把握要点,改进工 作;涉及到校外兼职教师、兼课教师的数据采集,教学院(系)部要对所采集数据进行重点审核;各部门要根据原始数据情 况,分析状态数据的差距,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 方案,编制整改进程表,采取有力措施整改达标,创建要点。

8.各职能部门负责对教学单位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与汇 总。如人事处需对相关教师基本信息如学历学位、资格证书、培训进修等信息逐行逐项审核;教务处需对课程基本信息如 教师授课情况等信息逐行逐项审核,数据审核通过后汇总到平台后台。

(六)数据平台上报

数据采集系统关闭后 10 天内,数据审核组要对各部门 所提交数据认真进行审核、校验,核准无误后由评建办公室 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审定通过后,由评建办公室上报教育 部数据中心云平台。

(七)撰写《数据平台分析报告》及《人才培养质量年 报》

评建办公室统筹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报告》以及《高等 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撰写工作。

四、平台运用及奖惩

为确保数据的高效采集,要求每个单位每个教职工高度 重视,各司其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并达成学校的发展目 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一)各部门要根据学校学年发展规划,落实部门具体 工作目标,依据数据采集平台导向工作的落实。

(二)平台数据要与国家同类院校数据作对比,为学校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存在问题提供决策的数据参考。

(三)部门数据与学校目标考核挂钩,教师资格评审和 职称晋升、评先评优、项目申报等涉及绩效考核的以数据平台数据为准。

(四)学校办学的内部诊断与改进质量监控以平台数据 为依据。

(五)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为依据,学年目标不完成的,部门及个人直接列入考核不达标。经学校内部或省教育厅审 核发现数据存在问题且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照《学校行政处 罚条例》实施责任追究,个人或部门不得参与学校年终各项 评优评先。

五、实施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评建办公室负责解释。8

状态数据平台 篇3

关键词:集控中心 智能监管 平台

中图分类号:TM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46-01

五凌电力多流域梯级水电厂群远程集控系统是一个以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为核心的支撑系统群,包括集控数据采集及通信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泄洪闸门监控系统、流域梯级水调自动化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录波管理信息系统等,共有各类服务器、网络设备等400余台。庞大繁杂的系统软硬件维护工作,对集控中心有限的维护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仅仅依靠目前的日常人工巡检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多有不足,同时也不利于对系统运行状态及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影响集控系统运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消灭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集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升设备维护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急需建设一套跨安全分区的集控系统运行状态集中智能监管平台,对集控中心各支撑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状态实现智能监管及分析,也为将五凌集控建设成为智能流域发电集控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1 智能监管平台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

当前电力行业的同类系统平台一般仅局限于对单一系统、单一网段范围的服务器或网络设备进行监管,各系统间互不开放相互独立,存在信息孤岛,导致整体效率低下,尚无一套能够在满足国家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相关条例的前提下,跨越安全分区同时对包括实时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内的多业务系统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软硬件同时进行集中智能监管的系统平台,监测诊断功能相对也比较薄弱,一般不具备智能专家支持及分析功能。且同类型软件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非实时控制业务系统或网络系统。

2 集控中心智能监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技术难点

五凌集控中心涉及流域多,包括湘江流域、资江流域、沅江流域,控制电厂多,目前接入集控运行的电厂有五强溪电厂等近10个发电厂,各类数据采集和运行系统,庞大复杂,建设一套完整的智能监管平台,能跨安全分区对各系统软硬件运行状态实现智能监管分析,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满足国家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相关条例的前提下,跨安全分区对五凌集控系统集控侧和厂站侧设备的软硬件运行状态进行集中智能监管,包括:监控、闸门、水情、通信、电能量、保护子站、GPS对时、视频监控、生产管理、机房环境监测等系统,并预留系统接口。

2)能支持所有主流服务器设备及操作系统,包括:HP-UNIX,AIX,Solaris,linux,Windows各版本,支持SNMP协议的交换机、路由器,Oracle数据库等。

3)能自动探寻网络,生成各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并以拓扑图为索引全局展示各系统设备实时运行状态。

4)能实时监测预警各系统设备的应用、进程、日志、时钟、CPU、内存、带宽、端口、磁盘、电源、数据库表空间等运行状态, 对历史记录进行智能分析,并能定期自动生成设备健康状况分析报告。

5)具备故障自诊断、自恢复功能,可自动分析、定位故障原因,并采用预设的系统命令、批处理程序、应用程序等方式自动处理故障。

6)能自动收集各系统设备软硬件信息,记录设备变更、维护、故障等情况,并自动生成设备台帐。

7)能自动备份与恢复各设备配置文件,并具备版本管理、变更控制、一致性检查、操作记录等功能。

8)能提供IOS、Android版的移动管理平台,实现关键设备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测预警。

9)具备智能专家支持系统功能,能为维护人员提供各种异常情况所致原因、解决方法与操作步骤等具体参考信息,并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动将每次故障的解决方案转换到专家知识库,以不断扩充知识库来丰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针对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H9000开发一套管理工具,实现配置文件的跨安全分区智能同步,各安全分区服务器之间、集控侧通信机与电厂侧通信机之间的文件版本管理及异常提示等功能。

建设一整套系统运行状态智能监管平台,支持多系统、多网段、多类型的设备、能实现对系统软件及硬件进行全面监管、支持跨安全分区对包括实时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内的多业务系统进行集中监管、自动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的生成及硬件设备的搜寻和系统运行数据的智能分析与故障的自诊断与自恢复,同时还具备自主学习的智能专家支持系统。面对建设内容如此复杂,功能超级强大的智能监管平台面建设,必定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初步预测如下:

1)收集整理集控中心各系统软硬件设备的健康运行状态指标参数并进行分析,形成集控系统健康运行状态指标库,并确定各系统软硬件维持健康运行的合理预警与越限参数。

2)突破各系统间技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在异构环境下,对集控中心10余套不同厂家的系统及400余台各异设备的软硬件进行全面集中智能监管。

3)在满足国家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相关条例的前提下,实现跨安全分区的数据采集与发送处理,对包括实时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内的多业务系统软硬件进行全面集中智能监管。

4)对各系统海量的运行状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评估。

5)对各系统故障类型进行准确定义并预设解决方案,实现故障自诊断、自恢复功能。

6)移动管理平台下的数据交互安全。

7)智能专家支持系统的应用及专家知识库的建立。

3 集控中心智能监管平台建设重要意义

当前的系统设备管理一般采用周期性人工巡检方式,庞大繁杂的系统软硬件维护工作,对集控中心有限的维护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实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缺陷防患于未然,是一种被动、无序的管理方式,而且各系统各自为政,存在信息孤岛,也不利于对系统运行状态及故障原因进行总结归纳,集控系统运行健康水平的提高遭遇瓶颈。

集控中心所有支撑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状态实现集中智能监管及分析后可消灭信息孤岛,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化被动为主动,有效提升设备维护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确保集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为将五凌集控建设成为智能流域发电集控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林小.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振亚.智能电网知识读本[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状态数据平台 篇4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一大亮点。2008年以来,数据平台经过四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深化内涵建设的引导平台。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把孤立的“数据”转化成具有价值的“信息”,用数据支持决策。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主要评估指标之一。它的两个关键外延“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与数据平台数据表6相对应。在数据平台内部,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数据与其他办学状态数据相关联,师资队伍状态得到了全息化的呈现。

1 数据的形态及处理办法

在数据平台内部,关于师资队伍的数据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数据平台数据表6中,四类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任务、职业能力等数据用10张数据表进行量化描述。二是数据平台数据表7中,课程教学方面的数据与数据平台数据表6数据相关联。三是数据平台其他数据表中,有关于师资建设经费、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非结构性数据。

数据处理的办法:一是数据池为我院2008年到2010年三年数据平台采集的数据。从数据平台筛选有关字段,构成师资队伍状态量化关系,观察量的变化态势,从纵横两个维度上进行比较分析。二是由于数据平台版本不断升级,为方便统计起见,个别数据采用取众数或均值的方法。三是为确保数据的科学合理,多数数据采用近三年均值,表述为“近三年”。四是对于个别明显不匹配的数据,进行了校正和剔除。

现行的数据平台单机版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发,采用了Excel文件和VBA技术,统计时段内的数据分析,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数据可以利用数据平台的汇总功能统计,其他指标数据可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筛选相关字段进行统计。

2 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2.1 三项指标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涉及师资队伍三项指标:生师比(22限制招生,18合格);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5限制招生,15合格);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20合格)。这三项指标数据,直接从数据平台中状态数据汇总表得到。某院近三年三项指标的情况如表1所示。

如图1所示,近三年生师比均在合格范围内,师资数量充足,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要积极调控,进入教师序列的人数必须同比例增长,确保生师比稳定在18以内。从数据平台上看,专业之间有明显差异,特别是新办热门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要从产学合作角度争取人才资源,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平稳增长,三年均显著高于合格指标。由于教师普遍重视学历学位提高,从发展的角度看会一直保持在20以上。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增长较快,但近三年均未达到合格标准。从数据平台年龄结构分析,主要是由于整合前期中专学校职评停滞,合并组建高职后政策变化,导致一部分人失去机会。学院应争取有关部门放宽高职院校职评政策,并拓宽这部分教师职评渠道,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2.2 四类教师的比例构成

如图1所示,近三年,全部教师中,校内专任教师占65%,校内兼课教师占9%,校外兼职教师占11%,校外兼课教师占15%。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统计,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全部教师中专任教师超过60%,校外兼职教师约占20%,校内兼课和校外兼课教师约各占10%。校外兼职教师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加大来自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聘用力度,扩大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

2.3 校内专任教师的职称构成

有职称的专任教师总数逐年递增,高级和初级职称教师数基本上同比递增,中级职称教师数基本上停滞。由于政策原因,有一部分教师无法从初级晋升到中级。近三年有职称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3%,中级职称教师占33%,初级职称教师约占44%。全国平均水平为3∶4∶3,全国呈枣核型,我院金字塔型,与全国水平有显著差异。要加快职评步伐,改善职称结构。校内专任教师职称构成如图2所示。

2.4 双师素质校内专任教师数及比例

近三年,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7、11.60%;65、20.57%;95、23.57%。数量逐年直线上升,比例稳步增长。但从最好的2010年数据看,总水平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全国水平为46.7%。

2.5 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近三年,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28.8%,三年有显著差异,呈直线上升趋势。全国平均水平为31.5%。与全国水平有明显差异,要加大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下企业锻炼活动。

2.6 参加培训进修的专任教师数及比例、人均培训进修天数

近三年,校内专任教师中参加培训、人数、比例、人均培训天数分别为:49、6.51、6;58、5.44、9;60、6.72、23。

参加培训进修人数、人均培训天数逐年增加,但比例水平基本停滞。全国专任教师中有超过40%的教师参加培训进修,人均培训超过30天。从最好的2010年数据看,参加培训进修的专任教师比例、人均培训天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显著差异。要建立起教师培训进修的有效机制。

2.7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2010年数据平台显示,校内专任教师403 人,专业带头人20人,骨干教师46人,分别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为4.96%和11.41%。全国平均水平为专业带头人约占10%,骨干教师约占30%。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显著差异,均达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

2.8 校外兼职教师占全部校外教师的比例,有职称校外兼职教师比例

近三年,校外兼职教师占全部校外教师的比例54%,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基本上各占一半。有职称校外兼职教师比例50%,有职称校外兼职教师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约各占4成,初级职称教师约占2成。其职称结构的重心明显高于专任教师。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

还可以选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建设经费等切入点,更加全面分析师资队伍状态。也可以在加工出来的数据信息之间寻找新的量化关系,探索影响师资队伍状态指标之间的制约关系。

3 结束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从信息管理的角度,通过对某院近 三年师资 队伍建设的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项指标数据发展变化较大,展现出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文件要求的趋同态势。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数据变化的奇异点,值得有关职能部门关注。

结合全国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工作量繁重。一些专业和课程的教师工作量平均大于18课时,由于工作量过大,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企业实践。二是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少。教师来源单一,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少,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呈哑铃型。职称评定套用普教政策,部分人员被政策淘汰,职称结构不合理,呈金字塔型。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师资技能培训内容多与实际教学相脱节,教师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知识更新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少,教学团队建设参差不齐,打造出旗舰团队尚需时日。

摘要:数据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数据化呈现。从数据平台中筛选相关字段,构建师资队伍状态量化关系,观察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师资队伍状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据平台,师资队伍,量化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方案解读与问答及实施细则汇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范唯,李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冯伟国,乔刚,侯立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状态数据平台 篇5

采集平台指标内涵及其相关性

杨洪梅 王将仁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404000)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监测和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又是学校加强建设和管理,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填报工作,要深入研读和领会数据平台指标内涵及其相关性,并将数据平台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工作 数据平台 内涵 相关性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和评估专家组监测和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又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为使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和填报工作更加规范、正确和科学,笔者认为必须认真解读数据平台,深入领会相关指标的内涵才能达此目标。笔者就数据平台指标的一些主要内涵的领悟及数据关联度的把控发表一些管见,以期对高职院校数据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填报工作有所裨益。

一、数据平台主要指标内涵解读

(一)基本信息

本项指标主要记录和反映学校过去、现在和明年的概况。

1、反映学校过去历史的主要指标有:建校日期、建校基础、当前校名启用等,这些指标栏目均反映学校的历史积淀。若学校建校时间短,或专业开设时间短,一般都尚未形成各自特色。只有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又注重建设和培育品牌和特色,才能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2、反映学校当年状态的主要指标有:基本信息(包含学校代码、院校名称、所在地区、举办方、上级主管、性质类别、示范校等字段);联系;招生;在校生;机构设置等,采集的是学校基本公共信息。在这些指标中,尤以当年在校生数最为重要,它是计算和监测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基数,务求统计准确无误。

3、反映学校明年发展预测的主要指标有2个,即: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

(二)院校领导

本项指标从两个方面记录和反映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

1、基本状况栏目,记录和反映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与结构、校领导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宏观反映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

2、参与教学、联系学生栏目,反映学校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情况;采集听课、走访学生寝室、走访实习点和参与学生社团文体活动等4个方面数据,用于判断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情况。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是否确立,可以从6个方面去分析:(1)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能够深入教学 独立使用、自主支配的可以计算机在内。这对于学校产权建筑面积不足的高职院校是个福音,可以用租赁期在10年以上、且属学校独立使用的场地来加以补足。

2、总建筑栏目,包括学校产权建筑面积和学校非产权建设面积。学校产权建设面积指学校拥有产权,已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不包括尚未竣工的在建工程和临时搭建的棚舍的建筑面积。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指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提供给学校使用的建筑面积,包括学校租用一年以上的建筑面积。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尚不达标的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租借其他单位的校舍面积来弥补自有校舍建筑面积之不足。

3、教室栏目,数据平台将教室分为两类:一是普通教室,其主要设施是讲台、黑板、课桌椅、照明灯等。现在高职院校在普通教室内大多安装了计算机、投影仪等,也就称为“多媒体教室”。在数据平台中,则可采集为“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尽管如此,这些教室的主体功能并没有改变,主要还是用于理论教学。二是一体化教室,数据平台对其注释为:“一体化教室是指兼上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点明了它们与普通教室的主要区别所在。具体到某一教室的归属或者定性,则由学校自行决定,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兼有。

4、馆藏图书资料栏目,纸质图书的内涵较易掌握,是以版本图书的“册”为当量且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的,并入藏为不同范围的读者可以利用的图书。本栏目指标是专家组和上级教育行政机关重点监测的数据。

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则较易混淆,往往拿捏不准。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其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因此,广义的电子图书亦包含电子期刊,故而在认定和统计时容易产生混淆。数据平台采集的电子图书数值是狭义的电子图书数。这种概念的电子图书多为pdf、pdg等格式的,它一般对应有实体出版的图书,并且忠实于出版的实体书,在排版上也与实体书相一致,故可以册为单位来统计。而电子期刊又称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就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皆可称为电子期刊,它的计量单位一般为GB。

(四)实践教学条件

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就必须具备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 的 校内外实践基地。数据平台从 3个角度进行采集:一是校内实践基地,反映校内实践基地实况;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反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况。这两处采集的数据都是以基地为单位,不是以室(实训室、实验室)为单位。一个基地由几个“室”、以什么性质的“室”构成,由学校根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员配置等情况自行决定。从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可以看出校内是“实践”,一般指实验、实训和实习三部分内容。而校外是“实习实训”,即没有“实验”。就此可以理解,校内基地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场所。而校外基地,仅指实习、实训场所。三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反映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其机构的本意是指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但在学校的实际采集中,其本意已经泛化,即把高职学生去参加鉴定的单位都包括了进来。考虑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获准设置鉴定站(所),而学生也确实参与了鉴定。因此,也就不作为问题提出,但学校必须清楚本校究竟有没有符合本意的鉴定机构。

(五)办学经费

数据平台从收入、支出两个方面来反映学校经费运用情况,采集时段为自然,即本学年 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员优先聘用。兼职教师聘用原则上不少于160 学时/岗位·年,每个兼职教师岗位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 1位或多位兼职教师。二是标准不同:教发2 号文规定:“聘请校外教师经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教高5号文件规定:“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

2、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 8 号文件)(以下简称教高8号文件):“3 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非示范高职院校可以参照此规定进行计算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3、校外兼职教师所授课程。学校聘任的校外兼职教师所授课程类型主要应是实践技能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文件)(以下简称教高16 号文件)指出:“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关于校外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比例,教高8 号文件规定 :“3 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非示范高职院校也可以参照此规定执行。数据平台将课程分为ABC 三类。根据教高16号文件和教高8号文件的精神,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承担c类课程或B类课程,不宜承担A 类课程。

4、教学工作量。数据平台所采集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教师工作量的主要部分。《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1981年4月20 日)指出:“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等。教师全年工作量,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每年暂按42周计算,应为1680小时。”“高等学校应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教材建设、培养和提高师资等项工作。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应占全校教师工作量的2/3 左右。”《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中对教师工作量计算有具体规定,如 岗实习、产学合作、招生、就业等多角度地采集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效的数据,用于分析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性,专业设置与学校定位的匹配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专业自身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性。

1、专业带头人与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是专家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 12号文件)(以下简称教职成12 号文件)指出 :“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而专业负责人,顾名思义,是学校指定的负责专业行政事务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专业带头人可以兼任专业负责人,但专业负责人则不能自然认定为专业带头人。

2、实践课时比例。《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1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文件对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规定:“高职高专类专业确保其比重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50%”。而教职成12 号文件规定:“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这两个文件对比例的提法虽有差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建议学校应掌握实践教学的比例≥总学分(学时)的 50%。

(八)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

数据平台采集学校的教学管理、管理队伍 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数据,多角度反映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管理文件。关于文件的范围,数据平台注释为:“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是指高职院校成立起至今正在运行的全部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文件可分为两类:一是沿用的文件,即文件制定后至今仍在执行、正常运行;二是变更的文件,有三种类型即新增、修改和取消,它可以反映学校制度建设的情况。因此,学校不能仅仅采集本学的变更文件,应将历年来三种变更类型的文件采集齐全。

2、管理队伍。数据平台采集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指导、督导和教学研究等6类管理人员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状况。需要强调的是,这6类人员都是指专职人员,不是兼职人员。因此,必须遵循数据唯一性原则,凡是专职人员,彼此之间不能重复出现,但可以“一专多兼”。数据平台总共有 8 类专职人员,除这 6 类人员外,还有院校领导和校内专任教师,同样也要符合“一专多兼”的 原则。

3、同行(评教)。数据平台在 8.7评教情况中采集了同行评教数据。这里同行是指教师,其最大值为4类教师之和(不折算),最小值是校内专任教师总数。就当前情况来说,将校内专任教师总数作为同行评教的总数比较合适。

(九)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对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的认可程度。数据平台采集了招生、就业、社会捐赠、质量工程、获奖情况等 5个方面的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状况。

1、报考原因。数据平台从 2011 版起在7.6.1招生栏目中新增了报考本校原因,这是学校了解社会评价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就业状况。数据平台也从 2011 版起在7.6.2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7.6.3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栏目中新增了对口率、升迁率、转岗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不同生源类型、不同招生方式的就业率等反映就业质量的字段,这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设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领悟上级部门对招生、就业的关注。学校应形成制度,每学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分类统计,采集并分析数据。

二、数据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平台数据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某个特定的项目(字段)的关联性,如培训、顶岗实习等。

2、某个领域的关联性,如专业、教职工等,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数据之间的匹配问题,还有内涵的关联性问题。

(一)项目的关联性

1、高职在校生数。数据平台中有两处分别采集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1)1.5 2013年9月1日前在校生,采集的是学校所有的在校生数,其中包括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数,这是个总数。(2)7.1 专业设置 中的在校生数,这是从专业角度,分专业分年级采集各自的在校生数,这里总人数的合计值应与1.5中的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总数相一致。

2、培训人次。数据平台中涉及培训情况的共有4处 :(1)1.1 培训(人次),包括对社会的培训和对本校学生 的培训,反映学校在一个学年 内总体的培训情况,这个数据是最大值。(2)4.3 鉴定数(人次),这里是指学校获准设置的鉴定机构或借助社会力量对社会人员、对校内学生组织鉴定的数量。(3)7.5 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数(人次),这里反映的是学校为产学合作的企业培训员工情况,不包括未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但也为企业进行了员工培训的数量。这类培训的数量可以反映在1.5 和 7.7栏目中。(4)7.7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人次),这里强调的是培训性质,必须与专业相关,与是否产学合作企业无关。

3、实践场所。数据平台中有2处分别采集实践场所的建筑面积。平台注释指出“实践场所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由此可见,3.1基本办学条件中的建筑面积应≥4.1 校内实践基地中的建筑面积。

4.设备值平台中有2处分别采集设备值。在4.1校内实践基地中对设备值作了注释:“设备值主要是指学校实践基地固定资产中的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的价值。”也就是说,该项设备值仅仅采集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数据,而校内实践基地外的设备并未采集。因此,平台3.5 固定资产中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应≥4.1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总值。

5、社会捐赠采集社会捐赠的数据共有4处:(1)4.1校内实践基地,反映社会捐赠和准捐赠的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情况,即安装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的设备。若不是设备,在该项内就不采集。(2)5.1经费收入,反映社会捐赠的经费情况,但不包括准捐赠。凡属于社会捐赠的所有项目,如现金,设备和材料(折算数)等,都统计在内。(3)7.5 产学合作,反映与学校合作企业中的5个主要企业的捐赠和准捐赠情况,而不考虑这些捐赠是否用于实践基地。(4)9.3 社会(准)捐赠情况,全面反映学校接受社会捐赠(包括准捐赠)的总体情况。因此,这里出现的数据应是最大值。

6、实训项目。数据平台中采集实训项目的数据共有3 处 :(1)7.2开设课程中的“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下设“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字段)。(2)4.1 校内实践基地中的“实训项目”,反映的是校内各基地的教学功能。(3)4.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实习实训项目”,反映的是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项目。这两种基地所开设的实习实训项目应与7.2开设课程中的“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相统一,换言之,在7.2开设课程中所采集的数据(主要开设实践项目,不是全部开设的项目),在4.1校内实践基地或在 4.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有的实习实训项目应该都能找到。

7、顶岗实习。数据平台中采集顶岗实习的数据共有3处:(1)4.2校外实践基地,反映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情况,采集的是顶岗实习时间在半年及以上的学生

数。这里强调的是时间,至于学生数量,包括所有全日制在校高职生。(2)7.4 顶岗实习,这是从专业角度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要注意4点 :①采集的是与专业对应的 5 个主要单位,不是所有的实习单位。②采集的是5个主要岗位,不是实习单位中所有实习岗位。③实习学生没有限制条件,即 1—3 年级都可以。④实习时间没有限制在半年及以上,按实际实习时间填写。(3)顶岗实习还应注意两类数据的采集 :①顶岗实习学生的参保情况,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不论哪个年级都要采集;②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顶岗实习学生总数≥顶岗实习应届毕业生总数。

8、课程类型与授课地点。数据平台7.2课程设置,将课程类型分为ABC三类,并对授课地点设定7个选项,两者应匹配,尤其注意C类课程的授课地点不能为普通教室;其中机房、其他(语音室、体育馆等)这两项因与课程类型无对应关系,可以不匹配。

9、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据平台中采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数据有 2 处:(1)7.2 课程设置,这是从专业的角度去采集,凡属于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都可以采集。(2)7.5 产学合作,这是从产学合作角度去采集“共同开发课程数”,且每个专业限于5个主要合作企业。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7.2 课程设置的合作开发课程数≥7.5产学合作的共同开发课程数。

10、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平台中采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数据有两处 :(1)7.3.1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从专业的角度去采集,凡在本学内,高职学生不分年级,只要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都要采集。(2)7.3.2 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这是采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数据。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 7.3.1 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获取人数≥7.3.2 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获得证书的应届毕业生数。

11、招生。数据平台中采集招生数据有5 处:(1)1.3X X年招生计划,这是要了解学校下一学的招生专业、数量以及生源类型等情况,这些学生尚未进校。(2)1.4xx年招生方式,这是了解学校下一学招生时所采用方式,即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入学的。(3)7.1专业设置,这是从专业角度去采集招生数据,①该专业下一学是否招生,②该专业首次招生哪年哪月,反映专业历史 ;③本学招生情况:录取率、报到率。这“两率”可分析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也可分析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4)7.6.1 招生,该指标数据来自7.1 专业设置中招生数据,自动生

成。(5)9.1 招生情况,这是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去采集招生数据,分为2 种:①报到、录取情况,该数据来自7.6.1,自动生成。②学生报考学校的原因,可分析是什么因素最能吸引学生报考学校。

12、就业。数据平台中采集就业数据有 6 处 :(1)4.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集基地接受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7.5产学合作,采集校企合作单位接纳应届毕业生的数据。(3)7.6.2 就业。①反映应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②上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情况和用人单位满意度。(4)9.2 就业率,从3个角度采集有关数据:①就业状况,该数据来 自 7.6.2,自动生成,但满意度数据需采集。②不同生源类型的就业率,③不同招生方式的就业率。(5)9.4就业单位。(6)9.5 就业类型。

(二)领域的关联性

以教工号为例,据此可以分析学校三支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数据平台中设置“教工号”这个字段的有12个二级指标,可分成三类:一是领导班子。2.1 基本状况,可以分析领导班子数量、各类结构(年龄、职称、学历、资历)和科研水平等,有助于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师资是立校之本,是教育教学运行的主体,是高职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数据平台设6.1校内专任教师,6.2 校内兼课教师,6.3 校外兼职教师,6.4 校外兼课教师,可分析四类教师各自结构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也可分析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与师资队伍有关的还有2个,一是 7.1专业设置,反映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情况;二是7.2课程设置,反映教师授课情况。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分析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各院系分布的平衡性、与专业发展的匹配性等。三是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主要是指校、系两级直接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人员。数据平台采集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招生和就业指导人员、督导和教学研究人员等6类管理人员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各自结构状况,进而可以分析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总之,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填报工作,要深入研读和领会数据平台指标内涵及其相关性,并将数据平台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状态数据平台 篇6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职生;学习模式

一、当前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形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的要求,根据湖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做好2016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6〕345号)文件精神,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将作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基础,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管理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常态平台。

平台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是高职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满足高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面临的挑战

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将较真实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貌,有利于各级领导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引导学院各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上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时间短

采集工作时间短。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较往年相比,数据时间段总计只有25天,较往年的40多天工作时间缩短一半。部门成立时间短。质量管理处为新成立部门,接手“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不到一个月,熟悉岗位和工作流程的时间短。

2.变化大

各学院各处室人员变化大,中层干部变化大,数据采集专干岗位变化大。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需要原各系部各部门人员的参与。

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变化大。湖南省教育厅启动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学校的内部质量诊改工作也是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来进行分析和考核,对学校数据采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

3.要求高

数据采集和质量诊改工作对骨干校、卓越校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配合学校卓越校建设工作,协助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提升了要求。

三、状态数据采集策略

1.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由学校书记校长前头,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任成员的状态数据采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量管理处,成员由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数据采集专干组成。

2.工作部署

(一)学校数据初始化。包括分专业、分年级统计学院的在籍生人数,对新进的教职工、新开设的课程、新开设的班级进行编码等,然后输机录入系统,再按部门进行分发和通知。

(二)对各部门的操作员进行培训,包括熟悉系统平台操作,熟悉评估指标体系,熟悉本部门以往的数据,了解数据的优化过程。

(三)针对教师和部门,集中时间分批次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反馈,最终达到上传的要求。

(四)将数据平台导出的数据上报学校。

(五)按期完成省级网络平台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同步上传工作。

3.工作要求与责任落实

(一)各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本次人才评估数据采集工作。各部门应根据学院安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数据采集工作安排。确定一名数据采集操作员,负责本部门数据采集的指导与协调、填报工作。

(二)落实责任。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所有上报数据需本部门数据采集第一责任人亲自把关、审核、在“部门数据上报通告”(附件1)上签字,并交分管校领导审核签字;同时上报“各院系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课程信息表”(直接由系统导出打印)和“XX学院教师数据采集情况登记表(附件2)”,由各院系盖章确认。最终部门数据的电子稿和“部门数据上报通告”要一起在规定时间内交质量管理处数据中心。出现工作失误,影响学校数据采集工作的结论,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4.时间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数据填报准备阶段

(一)基础数据准备(根据数据时间节点要求,部门均按2015部门设置)

质量管理处主导启动数据采集工作。待数据平台登陆权限开放,我校教务处、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招生处、就业处、成教部、财务处、后勤处、会计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信息与汽车工程系、人文艺术系、湘菜学院、基础课部等部门登陆数据采集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维护。

(二)召开全院数据采集动员会暨采集人员培训会(部门沿用往年名称)

召开全院数据采集动员会暨采集人员培训会,参加培训人员为:教务处、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招生处、就业处、成教部、财务处、后勤处、督导室、科研处、会计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信息与汽车工程系、人文艺术系、湘菜学院、基础课部等部门的部分领导集各部门的数据采集人员。

第二阶段:数据填写及审核阶段

(1)各部门组织召开会议,布置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工作,部门及教职员工填写相关数据。填写的总体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原始性和规范性。

(2)信息审核。各部门严格把关数据,避免出现数据遗漏、重复和矛盾等现象。

第三阶段:全院数据协调审核阶段

(1)质量管理处会同教务处,对照各相关部门数据,根据前三学年度数据平台,对采集的各项数据进行协调审核,找出本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完善数据。

(2)结合数据采集平台形成的案例分析及汇总数据,上报学校领导审核通过。经学校领导确认后,质量管理处向国家教育部上报本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并做好存档工作。

四、策略实施经验与成果

强化数据采集的组织领导。数据采集工作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项系统工作。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的组织领导机制,做到亲自挂帅,亲自指导,亲自调度,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快数据报送,确保数据准确性。

建立数据采集专干制度。各部门要明确数据采集专干,不随意更换数据采集人员,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全校应建立数据采集专干定期培训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加强数据采集工作考评与激励制度。将数据采集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分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五、小结

高职院校数据采集策略优化,必须克服数据信息采集不全,强化填报数据的关联性,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强化宣传和培训,必然能推进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发展,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帮助学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建,赵鹏飞,基于“状态数据”搭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管理平台的探索与实践,高教探索,2012(6)

[2]吴士夫,浅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尚学明,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性质与功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王录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与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状态数据平台 篇7

一、平台中实践教学指标基本信息

高职高专采集平台于2008年开始实施, 现改版至V2.12a, 并逐步由单机版向网络版发展。平台采集表共109个, 分为13个一级类, 77个二级类。实践教学管理项目共17项, 涵盖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 具体情况如表1示。

二、平台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数据采集, 汇总统计, 实现实践教学运行与平台数据对接

1.实践教学信息点多, 数据来源相对复杂, 通过平台规范采集, 方便数据统计汇总。实践教学数据来源于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实训、实习, 校外实践基地实训、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校内外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方面工作。其特点是信息点多, 数据来源杂。采集平台具有数据的原始性和采集的即时性等特点, 具有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功能[2]。状态数据平台采集是原始数据, 由下而上, 由信息“源头”生成, 谁管理, 谁负责, 保证数据来源真实、有效。根据平台“原始、即时、公开、独立”特点, 制订平台建设制度, 规范平台数据采集。

2.各院校要根据实际, 制作适合于平台管理表格, 及时做好数据采集、更新, 实现对接。如在平台“4.1校内实践基地”项目信息点中有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值、设备数、主要实训项目、学年使用频率 (人时) 、年原材料 (耗材) 、年设备维护费用、专职管理人员 (名) 、兼职管理人员 (名) 、周公共开放时数 (学时) 等方面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相对稳定项目, 即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保持稳定的静态项目, 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固定项目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另一类是动态项目, 如做好学年使用频率、周公共开放时数等实训室使用情况的数据登记、汇总。

三、引导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促进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1.积极引导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其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双证书”等来源于16号文件, 与传统普通高校教育有质的变化, 高职重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 通过平台信息点设置, 引导高职院校要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求, 改变教育理念,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就必须具备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的校内外实训基地[3]。平台中校内实训基地实况指标共有14项, 注重实训室使用率、仪器设备投入等信息, 通过平台可以掌握到每一间实训室建设与使用情况, 并通过数据分析对使用率低、开出率低的实训室进行整合和课程优化,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同时, 又可以系统了解专业 (专业群) 实训室的建设情况, 引导专业 (专业群) 建设出体现职业岗位特征的综合实训室, 建立工厂教学模式, 融“教、学、做”为一体, 将职业技能双证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3.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促进产学合作、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校外实训基地实况指标共有26项, 从“顶岗实习”“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方面积极引导校企合作,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建立顶岗实习制度, 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与合作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 企业为学院提供双师培养、顶岗实习环境与条件, 参与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 将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平台十分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 根据数据情况分析, 对于一些使用率高、产学合作取得良好业绩的基地, 总结合作经验, 示范推广。反之, 对于一些使用率低甚至为零使用基地, 要认真分析原因, 适时调整, 实行优胜劣汰, 避免资源浪费。

四、为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应用平台实践教学数据作为办学水平的监测点。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反馈工作, 可以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4]。平台将教学管理与办学水平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并作为教学管理重要手段, 在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平台对实践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可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现有条件、办学质量、工学结合等情况, 结合评估指标比较、分析, 明晰办学情况。如生均仪器设备值是否达标、生均实训面积是否达标, 专业课程总学时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是否符合要求等。

2.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层面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动态监测, 及时发现问题, 实现科学决策, 进行宏观调控, 实施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5]。通过数据采集平台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实践教学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科学决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平台采集, 一方面做好数据积累原始资料, 掌握实践教学动态, 反映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不同时段 (周期) 的比较、分析, 从实践教学条件数据中进行观测:哪些方面有了具体改善, 哪些方面问题仍存在。从而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深入分析该平台能够细化管理指标,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引导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适应高职教育专业发展实践教学条件, 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有利于高职院校, 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经验总结, 使实训基地管理更具科学性、目的性, 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晔, 孙忠梅.基于教学状态数据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吉林教育, 2009, (3) .

[2]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3) .

[3]何锡涛.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结构与内涵之解析[J].高等职业教育, 2012, (8) .

[4]王锋.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的规范化管理[J].管理观察, 2009, (7) .

状态数据平台 篇8

一、充分认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有助于学院开展内涵建设, 指导学院把注意力集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及课程的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建设。

(二)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有助于学院科学规范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原始状态数据存储与集中管理;利用EXCEL智能统计数据自动生成、汇总;可以从中分析出学院的优势及弱点, 便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对学院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三) 数据采集平台具有分析、研究功能, 有利于高职院校构筑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为之提供基础平台开展自查自评;同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掌握各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状态, 有助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管理, 将平台数据反映出来的信息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也可作为示范院校遴选、检查、验收;特色专业、优秀专业评审及新专业审核、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评审的参考依据。

(四) 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窗口, 一个重要形象。通过平台定期更新和即时增添学校各种数据信息, 向主管部门开放, 甚至要向社会开放, 让上级主管部门、让社会、让兄弟院校及学生家长了解学院的一个重要窗口, 实现社会监督功能。

(五) 数据采集平台是新一轮评估的基础和前提, 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即时性, 使评估工作能够有效地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可以简化评估程序、减轻进校评估的复杂性, 使整个评估工作做到公开、透明。

通过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制度的建立, 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宏观管理, 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如何做好状态数据平台建设工作

(一) 院校要高度重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 领导重视, 全员动员, 成立数据平台建设管理机构, 建立数据采集管理制度, 明确数据采集责任人。做好平台建设工作, 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不是有些学校要做有些学校可以不做的事, 是所有学校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不是学校哪一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整个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原始性、写实性、及时性是这个平台建设的核心, 要建设好这个数据平台, 学校必须对全体教职员工、各有关部门和领导作广泛的发动和宣传。

(二) 要用认真踏实的心态做好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作。数据采集的任务非常繁杂, 按照人员分解出来的表格会有几百张, 大家都是第一次填报, 都没有经验, 各院校做出的任务分工表和工作协调无论合理与否, 都要先将数据采集工作启动, 操作过程中有问题再做微调。

(三) 要将状态数据采集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常态开展, 按照即时即地填报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 谁发生谁填报, 即在数据产生的当时就由产生数据的岗位人员即时填报。要做好专业代码、课程代码和教工号的初始化工作, 注意编号标准化;数据采集平台中的相关字段要填写完整, 要尽可能全貌性地反映部门及个人的实际状况及工作状态。

(四) 实事求是, 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原始性和真实性, 采集数据不能造假, 一个慌要十年圆, 但也要坚持科学性, 数据要经得起社会、师生的检验, 也要科学分析以反映学院的优势, 有利于学院的发展。

(五) 建成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后, 学院要善于利用平台, 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辅助管理与决策功能, 从平台数据中寻找差距, 逐年改进工作。采集状态数据象写日记, 研究数据平台象照镜子, 要把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和学校决策与发展联系起来。

(六) 认真读注释和说明, 按照要求填写。但有些问题和界定会因全国各院校情况不同,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解释, 但在填写时只要学院清楚, 这个是怎么统计的, 可以在数据库平台中的第十一项加以说明和解释即可。

三、做好状态数据平台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都是第一次, 都没有经验, 一般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从最初感觉很难填写, 很多数据不知道怎么填, 到通过学习和研究培训以后觉得填表变得容易了, 知道填什么了, 填写完成以后心态平和了, 按照常规工作对待数据采集, 能够实事求是地填报和正确面对数据, 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辅助管理与决策分析。我们通过全员学习, 提高认识, 认真踏实地做完一遍, 感觉就不那么难了, 以后每年填报和日常管理联系起来, 逐步补充数据即可。

(二) 关于数据采集平台的单机版和网络版。现在的数据采集平台是单机版采用了Excel文件和VBA技术, 提供数据分散采集、动态汇总、智能表管理等功能, 使用还不十分方便, 但数据采集平台可用于学校内部的长效管理, 可将导出的数据表组成各类工作簿使用于部门、专业和岗位的业务管理。随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逐步深入, 数据采集将以网络运行形式采集原始数据为主, 自下而上生成自动汇总。网络版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提供网络数据输入、数据上传、汇总统计、查询、打印、数据导出等功能, 还提供公众信息查询, 提供状态数据和部分汇总统计信息, 教育部、省厅、高职院校之间在授权范围内互相查询信息等功能。

(三)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也会促进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工作, 促使院校更好的建设和使用现有的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计算机系统软件平台, 建立能存储全校共享的数据的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把业务系统需共享的数据抽取到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订阅的方式或者共享视图的方式实现数据共享, 建设数字化校园, 反过来也会促进和规范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

四、结束语

数据采集平台能够反映和体现教高 (16) 号文件精神和新一轮评估的要点, 只要我们要将建立和运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作为强化学院教学管理、实施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数据平台就会成为学校展示自己的窗口, 成为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学校的高效工具, 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 就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状态数据平台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平台

一、平台的相关知识

我们现行的数据采集平台包括两种版本, 即标准版和网络版。标准版可理解为单机版, 是上报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各评估专家的版本。网络版是在标准版的基础上, 由各个高校或省厅开发出来便于数据采集的网络系统。

标准版使用比较简单, 可以将复杂的平台表格导出, 形成一张张单独的excel表格, 方便下发及任务的分配。标准版对硬件要求不高, 计算机水平不高的教师也可操作。标准版的缺点是在填写时没有的标准限制, 容易出现不符合采集标准的数据, 在数据汇总后这些不符合采集标准的数据很难被发现。网络版能够解决标准版的缺点, 录入的数据出错较少。但是, 网络版对硬件有要求, 且系统初始化较麻烦, 这就要求系统管理人员需要熟悉服务器的安装及数据采集等方面的知识。

二、高职医学类院校填报平台应注意的问题

1.平台填报的准备。平台填报的前提是弄清楚平台中各表单的含义, 清楚各个字段填报的规范, 搞清数据的时间节点, 明白数据在统计分析时各项指标的数据出处。平台的填报是全学校范围内的工作, 涉及的处室包括招生、就业、人事、教务、科研、院办、后勤、图书、基建、学工处等各部系, 因此, 将平台中填报的数据正确的分配给相应的处室是填报成功的保证。

2.在校生数。在校生数是很多院校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个数会影响很多评估核心指标, 他的采集主要在“表1.5在校生”中体现。在2015年以前的在校生数中包括了中职生数, 在2015年以后的在校生数就不包含中职生了。在校生范围主要包扩所有高职学生和五年一贯制、三二连读后两年学生。

3.评估核心指标“生均实践场所 (平方米/生) ”。在计算“生均实践场所 (平方米/生) ”时, 实践场所的面积来自“表3.1占地、建筑面积”中的“实验室、实习场所”, 从它的解释可以看出在计算时应包括学生实习用房, 但是医学类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时分布在很多的医院中, 如将所有实习医院的病房大楼全部计算在内会导致该数据庞大, 有可能会影响本省甚至是全国医学类院校的数据。如不填报, 表3.1中的“实验室、实习场所”数会与“表4.1校内实践基地”中总计的面积数基本一致。但是高职医学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校两年, 在医院实习一年。在医院实习时是不占用校内实践基地资源的, 这样计算会导致学院在该核心指标中不达标。

4.教师相关数据统计。教师的数量会直接影像评估核心指标“生师比”。平台中的教师身份分为四类: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这四类教师按照规则计算折合教师数, 折合教师数被折合学生数除, 即计算出“生师比”。折合教师数的计算规则为校内专任教师一个算一个, 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按照每160学时算一个教师进行折算。因此, 无论添加多少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 如果他们不上课的话是不会作为折合教师数进行计算的。

三、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填报过程中发现平台本身存在数据的错误, 在此谈几点, 仅代表个人意见。

1.“表5.1经费收入”中不应该含有“社会捐赠”。社会捐赠项目在财务管理中一般不会作为经费收入项目进行入账, 财务每自然年度的报表中不含此项。而且“表9.3 社会 (准) 捐赠情况”的统计时间为去年的9月1日至当年的8月31日, 有关财务数据的统计时间为去年的1月1日至去年的12月31日。同样是捐赠情况因为统计时间点的不同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

2.数据平台采集的数据为上一学年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滞后于当前状态, 这样通过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缺乏数据的时效性。

四、结语

状态数据平台 篇10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

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 由于起步时间、投入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别,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学校的教务管理或人事管理系统大多都是不相同的。

同一层次的高职院校, 都建立起了以满足教学和管理需要的平台或系统, 但由于这些系统建立的标准或技术是各不相同的, 各应用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 因此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共享、流通和访问。另外, 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一些数据可能会出现重复统计, 或统计口径不一, 造成学校领导无法把握这些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由此可见, 各高职院校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部门资源共享的同时, 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内部间的一个个“信息孤岛”, 没有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2.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指导

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建设管理系统时, 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行开发或选择市场的软件。因此, 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管理平台的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的支持等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标准。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 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

(2) 各高职院校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

各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没有制定一个详细的长期规划, 各部门对于本部门所需要使用的管理系统分别进行建设, 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一般也无法承担这么艰巨的任务, 所以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也大多都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但购买的系统一般都缺乏后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开发商也不会对其进行长期的维护, 更不可能对学校提出的新需求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软件。这就导致了各部门的资源不能互通和共享, 学校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率日益降低。

●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

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应包含有教学服务功能、科研服务功能、管理服务功能, 包括办公自动化, 教务、学生、人事、财务、设备等等各种管理子系统, 各伍丹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个系统不是孤立的, 对信息有着共享的要求。首先, 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一个系统里就能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的信息, 有利于领导对学校数据的总体把握和宏观决策, 实现了对学校资源的统一管理, 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各个系统或部门自身, 也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 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 方便了各系领导了解其他系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通过数据对比, 发现本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时整改, 促进学校快速稳步发展。

●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功能模块

高职评估新方案自开始实施起, 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每学年须按要求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 。数据采集平台从九个大项, 36个子表格对学校全方位的信息进行采集, 落实和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的精神。同时, 这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方面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重要途径。

现行的数据采集平台分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单机版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发, 采用了Excel文件和VBA技术, 具有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功能。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上报时采用此单机版上报, 但单机版在采集数据时不能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及时共享。而网络版则是由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自行开发的校内B/S版, 旨在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提供友好的平台 (以下所说的数据采集平台均为网络版) , 对某项新产生的数据能及时更新, 实现动态化管理。

数据采集平台分为基本信息、院校领导等 (如图1所示) 九大项内容, 在填完这九大项内容后, 通过“状态数据汇总”按钮, 实现对学校的生均数、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办学经费情况、招生与就业情况数据的统计汇总。

数据采集平台操作流程如下:第一, 各高职院校安排一个专门负责数据采集平台填报部门, 填报部门首先要确定全校教师的身份, 把全院教师的教工号、姓名、教师类别、所属教研室等汇总在一张电子表格里, 将其导入数据库完成数据采集平台的教师信息初始化;第二, 进入数据采集平台将所有老师的权限进行设定, 设定不同身份的老师填写和浏览不同表格;第三, 全院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工号和密码进入数据采集平台, 填写相应表格;第四, 各职能部门、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表格进行初步审核;第五, 填报部门对数据采集平台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审核;第六, 学院领导对数据进行最后审核把关;最后, 填报部门把网络版数据导出, 再导入单机版数据采集平台里上报。

●数据采集平台的应用与功能

1. 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资源共享

数据采集平台涉及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数据。各职能部门都会安排一个专门填报数据的信息采集员, 对本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填报。各信息采集员和教师通过填报相关信息, 实现了学校内部资源在数据采集平台上共享, 每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都成为了全校的公共信息资源, 易于全校资源的流通和汇总。

2. 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校际的资源共享

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评估新方案的要求, 数据采集平台必须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 教育部和其他高职院校可从网上迅速了解该高职院校的即时情况。同时, 由于数据采集平台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了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标准, 所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可对比性都大大增强, 因此, 通过网络实现了各校际资源共享与交流。

3. 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不同权限的人浏览不同的信息

初始化教师的教工号和密码后, 再进入数据采集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 对不同类型的老师所属的权限进行设置, 使其所填写和浏览表格不一样。比如:专任教师就只能填写“师资队伍”表格里的6.1“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情况”、“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三个表格;人事处处长如果是校内兼课人员, 可填写“师资队伍”表格里的6.2的“校内兼课人员基本情况”、“校内兼课人员授课情况”、“校内兼课人员其他情况”三个表格, 并可浏览师资队伍的所有信息, 学院领导可浏览学院的全部信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权限的设置, 实现了不同职能的老师浏览不同的信息, 各取所需, 易于维护与管理。

4. 数据采集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

数据采集平台对每个表格都具有汇总功能, 并在10“状态数据汇总”一栏里, 通过点击状态数据汇总按钮, 就会对学校的生均数、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办学经费情况、招生与就业情况的一些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 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分析功能。通过对学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 使领导能直接而便捷地从数据采集平台中获取学校的主要信息和总体情况, 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数据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启示

1.转变管理思路, 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管理系统

数据采集平台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教发[2004]2号) 等三个文件进行设计的, 涵盖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信息。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 给各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整合, 使信息资源自发的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流动, 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同时, 也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及时更新学校数据, 实现动态化管理

数据采集平台汇聚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 从平台就能反映了学校的现状。这要求学校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都要及时的输进平台, 方便了学院领导和部门领导了解学校当前的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准问题所在点和差距, 进行改进。因此, 各高职院校对所发生的数据要及时进行更新, 真正做到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柳军, 李彦武.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05)

[2]叶汝军, 贾新民, 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05)

数据平台也是关系平台 篇11

热闹背后,一个值得玩味的事实是,什么撬动了北京奥运会尚不能驱动的全民跑步热潮呢?如果细致分析一下跑步者的行为,也许可以发现其中真正变革的因素——今天的跑步已经从单纯的运动过程,变成了一次社会化内容的创造过程。跑步app、可穿戴设备的大量使用,让跑步过程可以被数据量化;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让跑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自己的跑步体验,与其他跑者状态连接在一起,创造新的沟通体验,改变着跑步参与深度。这是一次属于跑步的科技革命,注定会改变体育品牌乃至更多领域的格局。

追溯这场运动体验科技革命的起源,体育用品行业统治者耐克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从Nike+iPod、Nike+系列app,到FuelBand,再到最新的Nike+ RunClub公众账号,Nike+不仅构建了相对完善的运动体验平台,同时也聚集了以千万计数的粉丝圈子群体,这个庞大的数字运动王国,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耐克真正的核心发展原动力。

但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耐克的领跑者地位并不那么巩固。miCoach就是老对手阿迪达斯正面迎击Nike+的产品,其一上市便以一如既往的严谨专业赢得了口碑。紧随其后,阿迪达斯推出基于miCoach的智能手表系列Smart Run Watch,引入腕部心率传感器,再将专业水平和使用便利性提升了一个等级,以后发先至的策略直指专业运动消费群体。

此外,国内的咕咚、跑步控,国际领域的runtastic、Endomondo Sports Tracker等众多运动品牌,也在寻求着自己在运动数字化时代的解决方案,寻求着自己在运动数字化时代的一席之地。从app开始,到推出专业领域的产品延展(例如运动手表)。“GPS+地图”,这种没有太多技术门槛的跑步app体系反而对用户体验的专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Nike+的发展脉络,显示了耐克从曾经的科技创新一枝独秀,到产品同质化过程的“平庸化”趋势。其表明,建立并保持技术门槛的难度越来越高,希望单靠某种概念、技术形成长期优势变得日益困难,甚至可以预言,“一招鲜”在运动数字化时代已经没有机会,而要真正让Nike+获得市场,必须靠专注运动体验本身和聚合圈子双轮驱动。

从曾经消费者对于运动时音乐的需求,到更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可视化数据体验和智能便携设备的广泛应用,Nike+每次的新产品都针对消费者核心需求,并将其做到极致。相对于更专业的产品,其实只需要一个足够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利益点就解决问题了。

Nike+和追随者的另一个思考则在于这种平台是否有着达成业绩提升的驱动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与其说是通过运动数字化来促进产品销售,不如说其开创了运动数字化产品,进而改变了人们对于运动体验的方式。

幸运的是,和对手们相比,注册会员超过1800万的线上社区,营收贡献额超过篮球的跑鞋生意,还有无数消费者心中的第一购买选择,让Nike+在这场竞争中至少有一个身位的领先优势。同时,Nike+也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竞争领域——互联网。

只是正如前面所说,技术门槛的建立太难,而被填平的速度又足够快,所以不见得有最好、最极致的运动体验,但却可以存在让多数跑者共同分享甚至认同的运动体验。而恰巧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圈子效应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基于大量的自我内容创造与分享,运动生活的数字化分享则成为这一切的核心。因此,也就有了Nike+各类产品上诸多旨在创造分享内容的积极拓展。

借力于引领科技潮流的这段短暂时间,Nike+所积累的不仅仅是关于产品业绩方面的成长,更为重要的是数以千万计的粉丝和不计其数的粉丝圈子,这种“强关系”所构建的壁垒足以让任何革命性科技在短期之内黯然失色。

[编辑 周云成]

传输平台接口状态统一可行性分析 篇12

船载综合信息传输平台 (以下简称传输平台) 为基于SDH的MSTP体制, 集传输、交换和接入功能于一体, 具有SDH传输体制的系统标准化, 且具备强大的自愈保护能力等特点, 同时集成了类型丰富的通信接口, 灵活实现了话音、数据、视频以及以太网网等各种不同品质、不同带宽要求的多媒体业务的透明接入、传输、交换, 实现了综合业务信息的有效处理和优化应用。然而, 由于设计人员缺乏足够的工程经验, 对船载业务需求和使用特点了解不够深入, 在设计生产、安装调试过程中执行总联文件和技术标准不够严格, 造成了接口信号不规范, 同样的设备各船之间的技术状态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是直接用于关键数据传输的V.35接口模块状态不一致, 为设备调试和正常操作使用增加了难度, 甚至影响了平台效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 在传输平台投入运行后, 技术总体单位要求设备研制方在执行总联文件的基础上, 调整船内技术状态, 使其保持一致, 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直接以相关文件要求为参考调整V.35模块对外接口的软硬件参数后, 船内数据无法正确传输, 使调整工作难以进行, 各船只好保持原有状态。下面就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1 传输平台V.35接口简介

传输平台V.35接口是E1/V.35接口模块用于提供N×64 kbps (1≤N≤31) 同步数据传输通道时的工作模式, 每个模块最多提供4路独立的V.35通道, 各端口采用15芯D形连接器, 接口电气特性符合ITU-T V.11和EIA RS-422规范, 按照总联文件的要求, 其作为DTE时的接线分配应如表1所示。

该模块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及总线通信方式, 为了调试方便, 传输速率和时钟信号等工作参数通过网管设定。通常情况下, 需要人工配置的端口参数主要包括:

① 时钟模式:定义了V.35模块的系统时钟参考源, 有“外时钟模式”、“内时钟模式”和“恢复时钟模式”3种选项;

② V.35通道速率:与该通道数据传输速率相匹配, 取64 kbps的倍数;

③ V.35通道采用沿:定义了端口收发数据对应的时序关系, 有“发送端上升沿采样、接收方上升沿采样”、“发送端上升沿采样、接收方下降沿采样”、“发送端下降沿采样, 接收方上升沿采样”和“发送端下降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多种选项;

④ V.35通道接收时钟模式:定义了端口接收数据使用的时钟, 有“系统时钟”和“接收时钟”2种选项;

⑤ V.35通道发送时钟模式:定义了端口发送数据使用的时钟, 有“系统时钟”和“接收时钟”2种选项。

通过设置接收时钟和发送时钟模式, 并调整接口连接关系, V.35端口可以作为DTE或DCE使用。但按照船目前的连接方式, 均将其作为DTE, 通常接收时钟模式设置为“接收时钟”, 发送时钟模式设置为“系统时钟”。

2 设备状态比较

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 为进一步规范同步数据传输, 总联文件规定, 通过同步接口与平台V.35端口连接的DCE和DTE, 时序关系应符合数据传输相关标准的要求, 即:在平衡接口电路A端测试时, 定时信号下降沿指在对应数据码元的中央附近。目前, 接入传输平台的相关设备均按此要求进行了调整。

根据设备随机提供的资料, 船1传输平台V.35接口定义未参照总联文件执行, 信号极性与表1相反:2-TXD-A, 10-TXD+B;3-RXD-A, 11-RXD+B;5-TCK-A, 13-TCK+B;4-RCK-A, 12-RCK+B;8-GND。相应接口据此与其他设备互连, 正常工作时V.35通道采用沿设置为:发送端上升沿采样, 接收方上升沿采样, 对应于本船平衡电路A端 (引脚4、5) , 与数据间实测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而引脚12、13与数据间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上升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船2传输平台V.35接口定义也与表1不相符, 其接口信号极性定义为:10-TXD-A, 2-TXD+B;11-RXD-A, 3-RXD+B;5-TCK-A, 13-TCK+B;12-RCK-A, 4-RCK+B;8-GND。正常工作时V.35通道采用沿设置为:发送端上升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此时对应于平衡电路A端 (引脚12、引脚5) , 与数据间实测时序波形均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而引脚4、13与数据间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上升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船3传输平台V.35接口定义与表1相符, 正常工作时V.35通道采用沿设置为:发送端下降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 与船1正好相反。对应于平衡电路A端 (引脚12、引脚13) , 与数据间实测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而引脚4、引脚5与数据间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上升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传输平台节点主板和各业务模块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通过总线接口电缆与配线架上的各业务接口连接, 将各路信号分配至相应端口, 各模块在出厂前均已经过调试, 并可在三船各节点上调配使用, 从而验证了业务模块硬件状态的一致性。而上船安装调试期间, 三船传输平台提供的接口定义各不相同, 因施工队由3组不同的人员组成, 相互间对调试过程中采取的调整措施和经验也未能及时交流沟通, 可见是人为因素造成了当前的状态差异。

3 状态统一可行性分析

由上可见, 三船V.35接口状态差异主要由接口定义和表1不一致引起, 同时还受V.35通道采用沿设置的影响, 但就当前各自连接关系而言, 各船接口信号时序关系均符合标准要求, 但要实现状态统一, 从与总联文件规定相符的程度来看, 以船3状态为参考比较合适。

3.1船1

根据传输平台对数据透明传输的特点, 船1 V.35接口按照表1所示的接口定义与标准设备重新连接后, 只要平台两端连接方式一致, 不改变数据传输后的极性, 但会改变接口信号时序关系。按照船3状态将V.35通道采用沿设置改为发送端下降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后, 引脚13作为发送定时A端, 通常与DCE设备的113-A或DTE设备的115-A相连, “发送端下降沿采样”设置改变, 输出信号也相应变化, 与数据间时序波形变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满足其他标准设备的时序要求, 可以正常工作;引脚12作为接收定时A端, 通常与DCE设备的115-A或DTE设备的113-A相连, 平台改变设置不影响其他设备输出, 因此输入信号与数据间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与设置改变前相比, 时序发生变化, 与“接收方下降沿采样”一致。因此, 将船1传输平台V.35接口按照表1调整后, V.35通道采用沿设置也与船3状态一致。

3.2船2

根据相关记录, 在船2传输平台安装调试阶段前期, 随机资料提供的V.35接口定义为:10-TXD-A, 2-TXD+B;11-RXD-A, 3-RXD+B;5-TCK-A, 13-TCK+B;4-RCK-A, 12-RCK+B;8-GND, 其定时信号极性与表1相反。从调试过程中参数设置与接口信号对应时序波形来看, 当V.35通道采用沿设置为发送端上升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时, 要使相应通道数据正常传输, 输出引脚5与数据间实测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中央, 并要求引脚4输入信号与数据间的时序波形为定时信号上升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中央。当接收方下降沿采样设置保持不变, 且要使接口信号时序关系符合标准要求, 需将引脚4和引脚12的极性定义调整为:12-RCK-A, 4-RCK+B。这和船2当前的状态一致。

船2 V.35接口按照表1所示的接口定义与标准设备重新连接后, 对数据极性没有影响, 但接口信号时序关系将发生变化。按照船3状态将其V.35通道采用沿设置改为发送端下降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后, 引脚13作为发送定时A端, “发送端下降沿采样”设置改变, 输出信号也相应变化, 与数据间时序波形变为定时信号下降沿对准相应数据码元的中央, 应与DCE设备的113-A或DTE设备的115-A相连, 引脚5相应与平衡电路的B端相连, 从而使其极性定义改变:13-TCK-A, 5-TCK+B;“接收方下降沿采样”未发生变化, 引脚12、引脚4的极性保持不变。因此, 船2传输平台V.35接口状态也可实现与船3状态一致。

以上分析说明, 通过重新定义接口信号极性, 相应改变设备接口连接关系, 同时调整V.35通道采用沿设置, 就可使三船传输平台V.35模块向船3当前状态统一。

4 解决方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三船若以船3技术状态为参考实现传输平台V.35接口模块状态统一, 船1和船2需采取以下措施:

① 2船按照表1定义调整对外接口连接关系;

② 2船将V.35通道采用沿设置改为:发送端下降沿采样, 接收方下降沿采样, 其余设置保持不变;

③ 2船在平衡接口电路A端测试V.35接口信号时序关系, 检验定时信号下降沿是否对准对应数据码元中央, 对于不相符的通道, 应进一步检查总线接口电缆与配线架上业务接口对应连接关系是否与其他通道不一致;

④ 进行传输试验, 观察数据传输是否正常, 确保措施有效。

近几年来, 随着大家对同步数据接口时序关系重要性认识的深入, 新研制设备在执行接口规范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从而保证了同步数据接口时序关系符合标准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将传输平台V.35通道采用沿设置为可选, 在设备安装阶段为接口调试带来了方便, 但当接口连接关系确定后, 该参数的变化也成为改变接口状态的隐患。因此, 接口调试完成和连接关系确定后, 应固化V.35通道采用沿、接收时钟模式和发送时钟模式等状态设置, 防止系统重启数据丢失或误操作等引起时序关系变化, 当有新设备接入时, 按照《同步接口电路时序关系检测方法及应用》中介绍的方法对接口进行检测和调整即可。

另外, 针对传输平台V.35通道无法接收DCE设备输出的114, 同时也无法向DTE设备提供114的实际, 对于DTE设备需要使用114的场合, 目前采取了从其输出的TCK端口 (引脚13、引脚5) 并接的方式产生。而根据长期使用和测试发现, 传输平台V.35接口的引脚14、引脚6也能够输出与引脚13、引脚5相同的信号 (同相时钟, 即14-TCK-A, 6-TCK+B) , 并得到了设计单位的确认。因此, 当DTE需要使用114时, 建议从引脚14、引脚6输出, 并将该组引脚正式列入接口定义中。

5 结束语

传输平台自投入运行以来, 通过多次软件升级和参数优化, 工作状态日趋稳定, 其技术优势在应用中也逐步得到体现, 但其接口不规范和技术状态不统一, 不仅增加了设备安装调试的难度, 也暴露出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应引起研制单位的高度重视。

以上分析以多份传输平台技术文件和调试记录为依据, 为久而未决的传输平台状态调整工作提供了解决思路。在2009年部门组织的通信系统数据接口状态清查中, 根据上述分析, 对船载中心计算机经传输平台V.35通道与DDN连接的接口关系进行了调整, 通过测试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从而为下一步传输平台状态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ITU-TV.24-200002-I, DTE与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S].国际电信联盟标准.

上一篇:可行性作用下一篇:机电设备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