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融合平台

2024-12-08

数据融合平台(共10篇)

数据融合平台 篇1

目前国内钻井井场信息源复杂多样, 数据规范化程度不高, 数据信息标准不统一, 导致井场信息缺乏扩展性和开放性, 难以实现井场信息的共享, 成为井场“信息孤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录井行业的发展。因此, 消除钻井井场不同专业多信息源孤岛现象, 满足“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需求, 连接各个独立的“信息孤岛”, 为每个系统提供动态信息, 实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并为其提供信息资源是实现井场信息共享的前提

目前国内在井场信息化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很多, 但对信息的源头———钻井井场实时数据标准化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现设计了一个数据转换接口, 构建了一个数据融合平台, 实现钻井井场不同信息源之间的数据转换, 进而实现录井信息共享。

1数据融合平台的整体设计

目前井场常用的数据库有MSSQLServer、Oracle、Access、Sybase、FoxPro等。要实现录井信息的标准化, 就必须解决这些不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见图1) 。

从图中可以看出, 要实现数据融合平台, 数据转换接口的设计是关键。

本文要研究的钻井井场数据接口就是要完成不同信息源的融合处理, 实现井场信息共享;并将不同信息源中的信息集中转换到中心数据库ORACLE, 为钻井井场信息的应用提供一个公共的标准的信息源。

1.1 数据转换标准的选择

国际上早就开始了在信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 井场信息传输规范WITS (Well 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Specification) 标准就是针对钻井井场的信息化而提出的。WITS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形式, 多年来一直用于共享信息和远程控制, 在井场数据标准化探索中, 逐渐形成了WITSML (Well 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Standard Markup Language, 井场信息传输标准整合语言) , 目的是努力做到数据共享, 而不需要数据交换和更改程序。WITSML是基于网络的, 面向对象的, 并使用W3C标准的, 它使用XML技术定义数据格式并应用SOA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

1990年以BP ExplorationChevronEIFMobilTexac五大石油公司为首, 发起成立了POSC (Petrotechnical Open Software Corporation, 石油技术开放软件组织) 。POSC是一个非盈利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化组织, 主要任务是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一套公共的计算技术标准, 从而解决应用程序的互操作和数据交换问题[2]。POSC标准是一个很现实的行业标准, 几乎涵盖了石油行业的所有领域, 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石油行业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 几乎成为石油行业计算标准已成不争的事实[2]。

1.2 基于JAVA和XML的数据转换接口设计

目前井场常用的数据库有SQL ServerOracleAccessSybaseFoxPro等。要解决不同录井仪之间的信息转换, 也就是要解决这些异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为了有效地解决新旧系统、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或者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问题, 数据转换必须具有可扩展性、结构性和平台独立性。结合现场的要求以及油田数据库的特点, 设计了基于中间件JAVAXML的数据转换接口 (见图2) 。

中间件技术就是各个录井仪将自己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通用格式输出, 实现透明的数据交互。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保留各个分布场地的自治权, 同时也可以保证一定的实时性。

XML是由万维网协会 (W3C) 设计, 特别是为Web应用服务的SGML (Standard General Markup Language) 的一个重要分支[3]。随着XML及其相关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XML逐渐地成为了一种交换数据的标准[4]。尤其是在POSC组织发布了基于POSC标准的XML, XML在石油技术方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它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平台独立性, 使它可以很好地满足设计的要求。

JAVA语言与XML结合的完美性, 使JAVA在数据转换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鉴于面向的对象是各综合录井仪中的异构数据库系统, 可以将JAVA作为实现数据转换接口的开发语言。

1.3 数据融合平台的设计

图3是数据融合平台的功能框图, 由图可知, 平台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分别设计:用户管理模块, 数据转换模块, 数据查询保存模块。 (见图3)

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进行管理;数据转换模块负责各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数据查询保存模块使用户可以进行数据的查询, 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保存等功能。

2 关键技术

本文首次将JAVAXML应用到综合录井技术中, 实现了ACCESSSQL SERVER以及EXCEL数据库到ORACLE数据库的转换 (见图4) 。下面将以ACCESS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为例, 说明整个系统具体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2.1 数据库的连接

要利用JAVA语言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首先应该先连接数据库。本文连接数据库采用的是基于JDBC驱动程序的连接方式。

使用这个方法, 所有存取数据库的操作都由JDBC驱动程序来直接完成, 连接数据库的效率最高, 也不会增加额外的开销, 并且是由纯JAVA语言开发而成, 拥有最佳的兼容性。

2.2 数据的查询

为了提高数据转换系统的整体性能, 提高数据转换的整体效率, 采用基于索引技术的数据查询方法。 (见图5) 是创建索引之后进行数据查询的过程。

这里应注意, 由于索引需占用磁盘空间, 创建过多的索引会增加系统开销, 影响平台的整体性能, 因此使用索引完毕后, 应及时删除索引。

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 录井数据来源多且杂, 有时可能要关联表,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实现了三种查询方式:单表查询, 连接查询和集合查询。

ACCESS数据库中有两个表:Lujing表和20071112表, 分别有50 000条数据。用这两个表分别进行连接查询和集合查询, 并对创建索引前后所用查询时间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 。

由表1可知, 索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查询的速度, 从而提高了平台转换数据的效率。因此, 索引在查询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实际情况创建合适的索引对查询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2.3 数据库结构的映射

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的转换的核心与实质就是用户编写的转换规则和转换规则的执行解释方法。从图2可以看出, 为了在数据库和XML文档之间进行转换, 高效地传递数据, 必须在XML文档结构和数据库结构之间建立映射。XML与数据库之间的映射主要有两种方法:模板驱动和模型驱动[5]。

基于模板驱动的映射需要在一个模板中嵌入带参数的SQL命令, 并用数据传输诸如中间件等实体软件进行处理。基于模板驱动的映射是一种浅层映射, 比较灵活, 以XML内嵌的SQL执行的数据结果集为依据, 不涉及数据库赖以存在的关系模式或对象模式。

基于模型驱动的映射模式的原理就是利用XML文档中的数据模型的结构显性或隐性地将其映射成数据库的结构, 反之亦然。

2.3.1 源数据库与XML文档之间的映射

由源数据库转换到XML文档过程中, 采用的是基于模板驱动的映射方式。利用内嵌的SQL命令将用户所需的数据通过JAVA对象和XML转换器转化为XML文档。

以ACCESS数据库中表20071112为例, 单表转换过程如下:

① 利用JDBC连接ACCESS数据库;

② 建立JAVA对象, 嵌入SELECT语句;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20071112;";

③ 执行SELECT查询语句, 并将查询的结果返回到ResultSet对象中;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 ;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 (sql) ;

④ 利用XML转换器, 将ResultSet对象中的内容转化为XML文档格式。转换完毕。

2.3.2 XML文档与目的数据库ORACLE之间的映射

本文设计的接口面向的对象是大量的录井数据, 是通过对整个XML文档的存取来实现数据转换, 因此XML文档到目的数据库ORACLE的存储过程中采用了基于DOM模型驱动的映射 (见图6) 。

XML文档转换到ORACLE数据库中的整个过程如下:

① 将XML文档送到XML语法分析处理器中, 分析XML文档的结构;

② 将分析结果送到DOM解析器, 对文档进行解析, 将文档内容转换成为JAVA对象;

③ 连接ORACLE数据库, 利用INSERT语句将JAVA对象的内容插入到ORACLE中。转换完毕。

3 结束语

介绍了在钻井井场数据融合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 完成了基于JDBC的数据库连接, 实现了基于索引技术的数据查询, 建立数据库与XML文档之间的映射。实践证明, 本文所构建的标准化信息平台有效地解决了综合录井仪各异构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录井信息的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户对数据库访问的透明性, 方便了现场用户的使用。

由于井场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平台在测井等方面的应用还有待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进双, 郭学增, 张红玲.井场信息系统建设体系结构.石油钻探技术, 2002;30 (6) :42—44

[2]杨强.基于POSC标准的数据映射与数据存取应用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004;1—4, 40

[3]李尊朝, 徐颖强, 饶元, 等.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间信息安全交换.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13) :163—165

[4] Min Junki, Lee Chunhee, Chung Chunwan.XTRON:an XML datamanagement system using relational databases.Information SoftwareTechnology, 2007;5 (3) :1—18

[5]周竞涛.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技术研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5—6

融合平台解困物联网 篇2

传感器从诞生之日起就叫做传感器联网,并应用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由于在不同的行业,传感器的大小、温湿、控压以及最关键标准完全不同。这个产业已经存在了三十年,却并没有掀起技术革命或技术浪潮。其关键原因是这些技术组成的网比较小,并基本上完全专有或私有,不能成为人人都可以分享和创新的平台。所以单单这样看,我们不会认为这是物联网产业的集合。

同理,这些分布在不同行业的零散项目和应用,不会因为都笼罩在物联网这个大概念下就成为了物联网产业。

而这就是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对物联网产业的看法。殷康认为。物联网之所以能够引领变革的浪潮,在于它有一个融合的平台。这个平台从网络开始,逐渐转变为能够提供创新条件、爆发出质变能量的产业。因此,站在智慧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物物相连还是RFID技术,都只是物联网初级阶段的一小部分,企业如果将其作为核心和目标,将会颠覆策略的重点并失去良机。

对于物联网的解困之路,殷康举了两段具有启发性的例子: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殊要求。以电为例,很多人认为克服了时空的约束是因为电,而实际上,是因为在电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革命性力量的网络技术。

以网络为例,最初的互联网都是一些零散的、分离的小网络,由于语言。标准等的不统一无法实现跨行业应用,也就无法达到网络应有的效果。此后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从第三层开始推动产业用统一的网络语言、统一的网络协议,互联网就得益于此,最终让所有人都能使用,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殷康认为,物联网产生的前提是因为人们具有“多网融合”的技术需求。多网融合能够推动一体化和产业的发展,并提供开放性的平台为人所用。

最初,IT技术是用来做信息处理的,称为数据网络,而这项技术逐渐延伸到了各个行业,在30年前开始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解决了“信息爆炸”的问题,诞生了以Google为代表的公司。如今,移动性融入了IP技术之中,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实际上也是联到了融合的平台。

由此带来的智慧就是认知,不单单是“认”和“感应”,还包括“知”,因此,物联网不仅仅依靠只具备“感”的传感器,还要依靠网络来实现“知”的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

此外,殷康表示,企业在做物联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原来的项目中哪些算作物联网,同时,下一个阶段物联网特征显现之后的提升点在哪里。只有通过融合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分享信息,提高应用的层次。

数据融合平台 篇3

1 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分析

(1) 开放互动性。传统音视频就是内容编播的封闭线性模式, 所有的内容在特定的频率、频道, 按照时间线性播出, 受众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要求收看, 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传播过程。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 是彻底改变这种封闭的线性生产过程, 重新集成、传送各种内容, 进行全方位开发, 成为一个互动内容的集成平台。这种互动方式, 从简单主从互动, 逐渐深入到用户间点对点互动、相互影响的深度互动。

(2) 广泛融合性。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 不断丰富、扩大、优化数据资源。数据资源与产业链中各层级、各行业进行深入融合。跨媒体、跨渠道、跨行业开展深度合作, 让用户不断提升信息价值, 促使运营商不断丰富增值业务, 牢牢吸引用户。

(3) 数据海量性。三网融合平台中, 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这就让网络平台上的内容, 真正达到了海量。与此同时, 这些内容, 还可以在用户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形成更高的整合与渗透。在平台上, 一个热门音视频, 很容易就达到几十万的点击量, 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4) 非安全性。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 一是安全性差, 这是由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决定的。二是个性化突出, 内容生产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管, 发布内容的目的各不相同。长此以往, 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 甚至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崩溃。

2 保障音视频数据的安全措施

三网融合后, 随着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和交融性不断提高, 传统互联网内容安全, 特别是音视频数据安全问题, 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尤其是音视频的实时性、互动性、不易鉴别性使监管难度加大。如何构建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措施成为三网融合过程中始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改良监管模式。互联网的管理, 当前采用的是多头多部门管理模式, 多头管理相互制约, 也导致各部门不能充分开展安全保障措施, 不能很好地解决三网融合平台中业务交叉融合问题, 成为三网融合快速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须成立三网融合统一监管机构,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同时, 由各行业、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监管二级机构, 共同开展安全评估和安全保障工作。

(2) 保障网络物理安全。安全、可靠、可管、可信的物理网络是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保障的关键。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网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协调配合, 落实安全职责。广电企业、电信企业应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 做好物理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做好物理网络安全技术管控, 并接受监管部门监管, 保障相关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 要做好安全评估论证工作, 确保物理网络安全运行和管理。要落实安全防范应急预案, 执行网络安全技术标准, 特别是对音视频数据提取、存储、发布要严格执行标准, 建立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安全保障体系。

(3) 建立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机制。加强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保障, 可采用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机制。根据不同单元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风险威胁、安全需求、安全成本等因素, 将三网融合平台划分为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 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技术和监管措施。从而制定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机制、安全监测机制、安全恢复机制,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保护和应急体系建设。不同实体要明确责任、完善机制, 认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技术保障建设工作。

(4) 加强常规监控技术。加强音视频数据常规监控, 主要考虑防止不法分子对音视频数据进行恶意插播或篡改。常见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篡改、非法插播和恶意流量攻击。安全保障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传播的音视频数据进行验证, 来判断数据的合法性。同时, 实时收集各种报警信息, 实现对IP网络中数据传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音视频数据安全监控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对数据源监控, 即对数据源的合法性进行监控。二是对数据发布监控, 即对发布数据内容进行监控, 判断所播出的音视频数据是否受到破坏。三是对数据传输监控, 即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监测音视频数据是否遭到非法篡改、插播和流量攻击。根据音视频数据安全监控的需求, 监控可从三点切入:一是从数据提供商与业务运营商之间的接口切入。二是从业务运营商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接口切入。三是从传输网络中切入。

3 结语

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的安全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互动性、终端接入的多种性, 相应的音视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续俊旗, 毛飞琴.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国外三网融合经验可资借鉴[J].世界电信, 2007

[2]李玉峰, 兰巨龙.面向三网融合的统一安全管控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 2011 (4)

数据融合平台 篇4

目前,在国家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华数传媒已经开始浙江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实施“一省一网”发展方案,跨代网建设进入规模化试点阶段,并在三屏融合的应用中使多终端用户得到丰富的数字内容和定制化服务。华数传媒的手机播控平台和互联网电视播控平台在得到国家广电总局验收后,进行全面的内容部署和运营实践。华数先后推动开发了支持数字电视、交互电视、音视频通信的三模机顶盒终端,支持移动电视、移动通信的双模移动终端等,目前正在推动支持GPS导航、无线上网、移动电视、无线语音服务为一体的“一键通”终端的开发。并且在产业发展上,联合淘宝、盛大等企业共同推进三网融合。

多领域发力

在华数传媒的数字媒体库中,包含了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音乐、体育赛事、新闻资讯、教育、财经等各类内容。这些内容来自300多家全球知名品牌内容出品方,如索尼影视、华纳、迪斯尼、KBS、法国陈氏、TVB、环亚、寰宇、中影集团、华谊兄弟、海润影视、小马奔腾、保利博纳、橙天娱乐、紫禁城影业、时代光华等。同时,华数还和国内30多家卫视以及搜狐、乐视、奇艺等知名互联网视频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产品运营方面,互动电视目前仍旧是华数的支柱型业务。作为浙江省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华数目前在杭州拥有18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其中130万是双向用户,基本收视费占比华数总体收入的30%,互动业务收入占据20%。由于互动电视在技术与客户体验方面都较为完善,不受网络与政策限制,商业模式也较清晰。

去年6月底,华数推出了全国首家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华夏手机电视,能够接入超过100家的内容服务平台。目前,华数在各大运营商均建立了华数TV品牌专区,并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拓展手机电视业务。

两年前,华数就在互联网电视的运营模式上频频试水,通过与包括终端厂商和内容提供商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拓展互联网电视市场。华数已与TCL、长虹、海信、创维等多家电视机厂商达成战略合作。

目前,杭州正在努力打造物联网产业基地,华数与杭州移动作为运营商,具有“集散地”的作用,因此双方都积极参与了杭州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其中杭州移动是理事长单位,华数是副理事长单位。华数一直在平滑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未来互动电视业务收入不一定是最多的,新媒体、物联网应用等业务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市场

华数与Intel、Microsoft、Motorola、Cisco、联想、盛大、茁壮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切入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家庭等战略新型产业领域。华数传媒CEO励怡青表示,物联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较长且应用范围还十分有限。整合物联网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智慧家庭服务模式,形成智慧家庭服务应用示范。

励怡青说,华数是将其拥有的宽带互联网、无线城市网、视频监控网、双向数字电视网等覆盖最广、成本最低的物联网承载网,用于应用开发、集成和运营,有利于将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与物联网整合,将物联网应用向家庭扩展,构建全新的智能家庭。以超光宽网作为开展智能家庭业务的最优承载网络,通过智慧家庭网关终端和各业务终端间的有线和无线连接,实现对家庭娱乐、家庭信息、家庭安防、家庭医疗、家庭监控业务的统一承载。

随着跨网多屏全媒体战略的实施,运营商将获取更多的内容分发渠道,更大的用户规模,随着用户的急剧增多,视频内容需求量将增大,内容格式转换和内容存储能力需求将急剧增加,内容分发网络也需要具备跨网络、自适应等特性,还要解决自动适配问题以确保多屏一致的用户体验,传统的分发网络、内容平台、内容资源、适配转码技术等不能满足归一化内容加工、承载和发布的需求,只有发展云计算平台,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困扰业界的规模和成本问题。

在云计算方面,华数利用云计算的研究成果,采取以自主开发为主、消化吸收为辅的方式,基于云存储、云转码、云检索、云适配、云分发等技术,围绕数字媒体内容存储、加工、分发、运营和服务等多个环节,打造我国媒体行业的统一云计算平台,构建全新的媒体云服务模式,为媒体行业向全媒体发展提供内容、平台和分发体系、运营体系等全方位的支撑,将媒体云打造成为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重点以华数已有的新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服务系統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国云计算的研究成果,针对新媒体服务跨网、多屏、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建设“媒体云综合运营系统”,构建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集约化、虚拟化基础设施,为行业提供全面的“内容服务、生产服务、分发服务、运营服务”,不断创新和完善云计算在媒体行业应用的商业模式。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云计算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

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

大事记

2011年6月-8月

华数陆续与盛大共同出资成立了“浙江华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盛网华视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文学、游戏等类型的内容引进与合作运营,以跨屏跨网分发的创新模式实现在电视、手机、PAD等多种终端上的一致化体验。

2011年8月18日

数据融合平台 篇5

大数据又被称之为巨量数据、海量数据,主要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新媒体取得了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影响,媒体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求生转型的必行之举,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数据大爆炸时代。2012年末,国外大数据先河之作《大数据时代》指出:大数据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如同望远镜观测宇宙、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势所趋,依托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

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对传统媒体而言,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发展无疑对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单一的媒体传播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人们对信息量快速传播的需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相互融合,这也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必然方向。

首先,媒体融合可以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广泛,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而言,有着强大的公信力、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及权威的舆论地位,这些对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信息发布容易受版面、时间等条件限制,信息传送存在局限性,而新媒体依托新媒体技术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而且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技术结合,让发布的信息更加形象生动。

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可以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新媒体依托互联网而生,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而纸媒明显存在缺陷,需要有人专门地对信息进行采集、编排并传播,无法及时地将信息传送到外界,存在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媒体融合发展之后,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情况,二者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最后,大数据时代为传媒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传媒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如果要掌握强大的话语权,就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是最为重要的创新之举,在强大的数据支撑下,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建设大数据运营平台,以新媒体为依托整合数据关系,更有助于二者发挥独一无二的信息传递作用。

2. 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无论在形式上如何创新,“内容”始终占据着媒体的核心地位,而传播信息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需求上。在媒体融合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思维、利用媒体的多样性,与用户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分析出数据用户的基本情况,根据用户的个人倾向性进行信息的精准投放,对增强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但是在媒体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面对着全世界巨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在纷杂烦扰的信息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对用户进行精准投放成了一项难题。

建设大数据平台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项难题,也是顺应媒体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搭建一套完善的大数据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媒体融合中的各个项目及其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分析下,将数据直观呈现出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统一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作为新闻生产变革的支撑平台,借助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媒体风格,如此还可以改变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工作模式,拓展新的业务范围。

3. 媒体融合下大数据平台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

众所周知,社会产生信息量的速度远远超过大数据分析速度,只有经过大数据处理后的信息才能体现出信息价值,揭示有意义的新的关系、趋势和模式,这就是数据挖据技术。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一样,两种技术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

第一:大数据平台建设让媒体真正有能力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前在传统媒体下,媒体用户群以观众、听众为主,为用户提供时事新闻等信息传递服务,但是新媒体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在为受众进行信息传递时,收集用户数据,并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明确用户需要什么,并在后续服务中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潜在用户、模糊用户重新定位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服务。

第二: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收集将影响媒体发展走向。现代社会、无论是商业还是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决策时,都是依托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这就是大数据的显微镜作用,通过对细小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数据中找到新的发展趋势,并以全新的视角发现新商机。这一点最早应用在商业中就是沃尔玛的“啤酒和尿布”效应[4]。在当下数据平台中,已经不仅仅是发现数据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关系,而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找出跨界合作的新商机,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增加新的发展机遇,预测媒体未来的发展走向。

第三:大数据平台建设将会改变传媒产业形态。要完成媒体融合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上的融合发展,更是需要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等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自产品优势为媒体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采集数据,按照各类信息的功能、形态、受众进行区别对待;然后,对采集的数据做好规划传播,通过接口、文件导入、数据库交互等形式将其纳入系统,做好预处理和存储管理;其次,对信息进行分析,依据用户倾向性提供数据信息展示,展示方式可以是网站、APP等[5]。这就是新型传媒产业形态的运营模式,也是未来传媒产业的必然发展模式。

4. 当前媒体融合面临的挑战

4.1 大数据技术运用不够成熟

建设大数据平台无疑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但目前在建设大数据平台中仍然面临着种种未可知的挑战,其中技术不够成熟是影响大数据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技术不够完善,难以挖掘大数据在传媒行业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社会相关行业重视对数据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克服技术层面问题,进而让大数据平台发挥深远意义。

4.2 用户隐私问题

这是大数据时代的敏感话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地保护用户隐私不被侵犯是需要重点探索的热点技术之一[6]。在大数据平台收集用户信息时,如何确保用户信息不被侵犯时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这也是当前时代最需要建立的互联网信任的关键点。只有在收集用户信息时保护用户信息,不让用户信息被窃取盗用,并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才能让用户主动反馈更多信息,并享受数据平台带来的积极意义。

4.3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全世界每天生产出的巨额信息量是客观存在的,这既是大数据平台需要的,也给大数据平台的信息筛选带来困难,特别是很多时候,对巨量的数据无法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导致信息不真实、不可靠的原因和可能是人为的,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信息传递存在失误,难以保证信息的传播对其他用户的契合性和安全性,这也是数据平台建设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趋势下,我们应该正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并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充分把握和利用大时代提供的创新机遇,排除困难和挑战,努力进行技术革新,化不利为有利,聚集各方优势,建立形成合力的大数据运营平台,为当下时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现1+1>2的发展目标,促进大数据应用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全世界的数据总量增长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已然迈进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和“媒体融合”成为当前时代两个热门词汇,在IT行业内部更是备受关注,大数据的发展对当下媒体融合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媒体融合下的应用和发展,并做出可行性前景预测。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建设,媒体融合,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建设,段世刚,崔航,明笛.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其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2015(05):84-85.

[2]宫魁,汤代禄,贾立平.做媒体融合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媒体集团统一大数据运营平台建设分析[J].青年记者,2016(06):79-80.

[3]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4]刘逸帆.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产业资本运营新态势[J].中国广播,2014(12):45-48.

[5]樊慧敏.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16.

数据融合平台 篇6

一、网络安全中引入数据融合的原因

目前,网络遭受的攻击手段越来越多,面对众多的网络攻击手段,单一的网络安全产品显得十分无力。例如,基于病毒码的防病毒软件无法及时的发现蠕虫攻击,而孤立的对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分析处理,无法对整个系统的态势和安全状况做出准确判断,这对网络运行的安全性来说是一项极大的隐患。

网络防御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的主要手段有: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这产品在应用过程中会形成大量不同类型的安全信息,从而使系统统一和相互协调管理成为了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二、网络安全管理平台中对数据融合的应用

2.1数据融合的层次

数据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才被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平台中的,数据融合层次的分类和每一类所包括的内容如下:

1像素级融合:在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基础融合,也被称作最地基融合,该融合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保留更多的数据,为了提供大量的为信息,但缺点也较为明显,由于数据量过大,因此处理起来十分麻烦,不仅耗时长,而且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

2特征级融合:在数据融合前,对所采集到的信息的特征进行提取,然后对特征进行处理,完成相应的分析和处理工作,该融合方式的优点是完成了对信息的压缩,便于实时处理工作的开展。此融合技已经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3决策级融合:决策级融合是高层次融合,主要为控制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决策级融合过程中需要对特技融合中所提到各项信息进行应用,然后进行再一次的融合,重中获取决策依据。该融合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容错性好,对信息的来源没有过多要求,但需要注意,在融合之间需要对信息的格式进行转换,转变为同一格式,一边融合的顺利开展。

现代网络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数据融合模式主要集中在对像素级和特征级信息融合,例如,防毒墙、智能IDS等,决策级信息融合更多的是在集中式网络安全管理中,在决策级融合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初层次上各种安全设备在经历特征级融合之后而产生的信息。

2.2数据融合在多网络安全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在多网络安全技术下,安全设备融合数据的目的、层次、效果都比较特殊。例如,入侵检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工作数对特征级融合中的信息进行检测。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提出了基于多网络安全技术融合的安全评估系统,该系统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系统中,评估系统输入信息为安全技术产生了大量的源信息,信息在格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融合与处理,需要将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统一标准格式。整个系统在融合算法中采取的都为证据理论法,对信息的归类处理主要通过聚类合并的方式完成,然后完成对结果的判断,最终将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此外,该系统在对整个网络安全态势的分析主要通过案例推理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使网络安全的各项技术都系统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了安全管理系统中信息的动态变化和安全性,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信息安全不再是某一个环节上的问题,其已经成为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体系。因此在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上,需要从技术、运行、管理三个层面入手。将数据融合技术融入到管理平台中,从整体上加强对安全性的深入探讨与分析,从而获得更加精准的分析结果,彻底摆脱对安全设备进行间断管理的不利局面,全面实现智能化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阎东慧.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电网综合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同煤科技,2016,01:31-33+36.

数据融合平台 篇7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面对新兴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有效提升内容吸引力和渠道传播力。在这方面,深广电在内容生产模式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建设融合新闻中心,是深广电由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升级的标志项目。目标是让新闻节目更好看,实现一个团队在一个平台上按不同渠道终端特点策划、采集、编辑、发布内容,即“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全渠道发布”。在此背景下,深广电对新闻内容生产平台进行全新规划设计,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融合新闻生产平台。

融合媒体数据中心是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的一部分,为各生产系统提供基础应用服务,包括计算服务、存储服务、数据服务等,其中必然产生大量的视音频素材等文件的交换需求。

对传统广电生产系统来说,除CPU和存储要求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带宽、延迟和抖动等方面的Qo S(服务水平保障)要求。在融合新闻生产平台中,数据需要支持全媒体汇聚内容交换、融合生产、发布,并支持在线、归档和应急备份需求,对数据容量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要求具备很高的访问速度和良好的反应能力,具备海量存储容量、高性能、高带宽、高扩展性、高安全性、数据共享功能。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FC+IP存储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单台设备即时性能再高,出口带宽及容量扩展方便的问题都已经成为瓶颈,并且在容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大数据量的灾备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分布式大数据存储技术

与目前常见的集中式存储技术不同,分布式存储技术并不是将数据存储在某个或多个特定的节点上,而是通过网络使用企业中的每台机器上的磁盘空间,并将这些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数据分散地存储在企业的各个角落。

1.分布式文件系统

为解决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难题,Google、SUN等公司开发了GFS、HDFS、Lustre、Ceph等分布式文件系统(是指文件系统管理的物理存储资源不一定直接连接在本地节点上,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节点相连)。不同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各自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各有优缺点,本文以华为公司开发的Ocean Stor DFS分布式文件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Ocean Stor DFS将三个传统的存储体系结构层(文件系统、卷管理器和RAID)组合为一个统一的软件层,从而创建一个跨越存储系统中所有节点的单一智能文件系统。

系统采用全Active的Share nothing方式,数据和管理数据(元数据)分布在各个节点上,避免了系统资源争用,消除了系统瓶颈;即使出现节点故障,系统也能够自动识别故障节点,自动恢复故障节点涉及的数据和元数据。系统采用全互联全冗余的组网机制,全对称分布式集群设计,实现存储系统节点的全局统一命名空间,允许系统中任何节点并发访问系统的任何文件;支持文件内的细粒度的全局锁,提供从多个节点并发访问相同文件的不同区域,实现高并发高性能读写。

为实现数据保护和高性能读写,系统对数据按节点进行条带化处理。首先,创建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会按照配置的保护级别挑选符合要求的节点,然后写数据时文件系统将用户的数据平均分布在各节点上,读数据时文件系统从所有节点并行读取。

2.分布式数据可靠技术

Ocean Stor的分布式数据保护技术,是通过数据条带化和集群对象存储两项技术来实现的,建立在分布式、节点间冗余的基础上。

数据进入系统之后,首先被切分为N个数据条带,然后计算出M个冗余条带,并最终保存在N+M个不同的节点中。

Info Protector N+M数据保护技术,基于可靠的数学构造,并利用Reed-Solomon编码来提供冗余和可用性。由于同一条带的数据保存在不同节点中,所以存储系统中的数据不仅能支持硬盘级的故障,而且能够支持节点级的故障,保证数据不丢失。只要系统中同时故障的节点数不超过M,系统就可以持续提供服务。它可以提供最多同时故障4个全节点的数据保护。并且硬盘故障时,确保将单个故障盘的重新构建时间缩至最短,在典型场景的6节点4+2冗余下恢复大文件时达到1TB数据只需要1小时恢复时间。

系统的数据可靠性建立在对象存储系统之上,可以为不同的数据存储服务提供一致的数据保护方式,简化用户的管理。

3.全局缓存(Global Cache)

全局缓存使所有存储服务器上的内存空间在逻辑上组成一个统一内存资源池,缓存在任何一个存储服务器上的数据,在后续其他任何存储服务器接收到访问该数据请求时都可以在全局缓存中命中,所有用户数据在集群系统中只缓存一份(校验数据不缓存)。同时,位于任意一个存储服务器内存中的数据,客户端引擎无论通过哪个存储服务器访问该文件分条数据,都能够从缓存该分条数据的存储服务器内存中命中该数据,从而保证优先访问缓存在全局缓存中的数据,如果在全局缓存中不命中才从硬盘上读取数据。

分布式锁管理(DLM)是用于保证全局缓存有效运行,保证全局缓存共享性、一致性的基础。分布式锁管理负责创建分布式锁管理数据结构,该数据结构包括共享资源锁请求、存储共享资源的内存以及锁类型等其他相关内容。只要有进程对该资源有加锁请求,共享资源就始终存在,如果没有任何进程对该资源有加锁请求,分布式锁管理器才能删除该资源。如果进程异常退出,与该资源相关的锁也就被异常退出,与该资源相关的锁也就被异常释放。

全局缓存技术大大提高了系统内存空间的利用率,对于系统内的热点数据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硬盘IO与网络IO,有效提升系统的访问性能。

4.负载均衡技术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是将负载(工作任务)进行平衡、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进行执行,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其他关键任务服务器等,从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提供了一种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有如下几种:DNS负载均衡、代理服务器负载均衡、地址转换网关负载均衡、协议内部支持负载均衡、基于统一IP的负载均衡。

为了减少负载均衡服务对整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外提供域名访问,Ocean Stor客户端连接负载均衡采用基于DNS域名的负载均衡技术。在域名解析阶段,负载均衡服务根据负载算法分配集群中的某一台节点供客户端进行访问,后续的业务数据交互直接由客户端与被分配的节点之间完成。

5.动态分级存储技术

动态分级存储允许将同一个文件系统内的物理节点划分成不同的节点池。节点池是指具有相同特征(物理类型/访问性能)的节点的集合。文件池是符合某些特征的文件的集合(比如所有大于100M的文件组成一个文件池)。文件池策略定义文件池如何在节点池中存放的规则(比如文件大小大于100M的文件存放在Capacity node组成的节点池中)。文件池和节点池通过文件池策略进行关联。

动态分级存储允许用户基于文件池策略定义工作流中数据的价值。将高价值的文件放置在高可用性、高性能的存储设备上;低价值的文件放置在成本较低的、性能和可用性规格较低的设备上。

动态分级存储根据文件池策略触发,自动进行数据的迁移,对业务访问透明,不会对业务造成影响。

6.配额管理技术

配额管理是为了实现在同一个共享文件系统中,为不同用户或者不同目录分配不同的使用空间,并对其空间大小进行管理。

配额使得管理员可以方便合理地为用户或者目录分配存储资源,限制指定用户/用户组或者指定目录能使用的磁盘资源,避免因某个用户/用户组或者某个目录过度使用存储资源造成其他用户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影响系统运行,避免由于存储资源使用的失控可能造成的系统崩溃,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基于用户/用户组+目录进行配额控制方法,可以形成灵活的应用方式,能够覆盖原有传统的目录配额和用户配额,同时提供配额项的嵌套关系,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

二深广电分布式融合存储的设计和实现

1.深广电分布式大数据存储架构

根据业务需求,数据需要支持全媒体汇聚内容交换、融合生产、发布,并支持在线、归档和应急备份需求。按数据类型划分,共分为原始码率媒体素材、代理码率媒体素材、生产码率媒体素材、成片码率媒体素材、媒体素材索引几类,按业务类型分可分交换区、高码率生产区、代理码率生产区、成片码率发布区等。

根据不同存储区域对性能要求不同,在线系统需要支持在线融合生产,在线存储系统主要存储的数据包括高码率视频文件、高码率音频文件、代理码率视音频文件等。主要数据访问方式是视音频的采集、编辑和播放,要求存储提供恒定的高带宽。

考虑到近期历史素材可以快速调用生产,要求建立一大容量归档存储区域,用于存放一年内沉淀素材。保证绝大部分近期历史资料的使用可以在归档存储快速完成回迁。

深广电融合新闻生产平台采用Ocean Stor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采用Ocean Stor DFS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底层的集群对象存储系统为基础,具有高性能,支持NFS、CIFS、NDMP、FTP、HDFS等多种接口等优势,通过Scale-out平滑扩展,支持扩容至60PB,随着存储节点的增加,容量和带宽均呈线性增长。同时,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可视化,自动化的性能统计及分析,简化资源管理。

根据业务需求,融合新闻生产平台媒体数据中心存储业务类型分为在线存储、归档存储和应急存储三类。逻辑上将在线存储和归档存储设计为一套存储系统,即在线/归档存储,一共包含22个P节点(Performancenode)和7个C节点(Capacity node),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存储内部采用存储分层的办法,实现素材在归档存储空间(7个C节点)和在线存储空间(22个P节点)之间的数据迁移。剩余的3个C节点存储组成一套应急存储,用于支撑系统最小规模业务数据量。

深广电融合新闻生产平台分布式大数据存储系统一期,规划可用容量1PB,在线/归档存储共配置528个900G B S A S硬盘,245个4T B S ATA硬盘,29个200GB SSD硬盘,应急存储共配置105个4TB SATA硬盘,3个200GB SSD硬盘,并通过配置高性能的CPU、缓存和万兆以太网卡等资源,提供强大的运算和网络吞吐能力。在线存储分为2个子域,可以同时损坏的节点数或硬盘数量为4个。归档存储域上可以同时损坏的节点数或硬盘数量为2个。应急存储上可以损坏的节点数为1个,可以同时损坏的硬盘数为2个。在在线存储不可用的情况下,切换至3节点的应急存储,保障核心新闻生产业务运行。

2.深广电应用分布式大数据存储的特点

(1)实现多业务、多应用统一存储

融合新闻生产平台全媒体汇聚内容交换、融合生产、发布环节包含编辑、合成、迁移、转码、收录等多种关键业务系统,对在线融合生产、归档数据存储、应急备份存储等不同应用有着不同的存储需求。分布式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区解决不同的应用问题,通过分布式技术解决数据可靠性和数据安全问题,通过负载均衡解决资源平衡问题,通过动态分级存储解决热点数据问题,通过空间配额管理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支持多种协议访问,提供文件系统访问方式。

(2)实现历史素材快速调用

综合考虑融合新闻生产对在线素材和历史素材的需求,保证近期历史素材可以快速调用用于生产,融合新闻生产平台建立了大容量归档存储,用于存放一年内沉淀素材。逻辑上,在线存储和归档存储是一套存储,统一对外提供服务,通过存储分层实现素材在归档存储和在线存储之间的迁移。当系统获取到素材访问任务时,系统自动判断是在线数据(存储在P节点)还是归档数据(存储在C节点),对外系统来说是透明的,外系统只会感受到文件调用效率的差异,无需额外的操作。

(3)实现关键业务和媒体文件数据的高安全性

分布式大数据存储采用节点间分布式RAID技术,数据分片写到不同的节点上,不仅可以提高读写性能,又能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和服务的高可用性,还能保持高的磁盘利用率,节约投资。在集群节点中,任意不超过M(冗余份数)个硬盘故障后,系统都可以通过节点间数据重构的方式快速恢复出所损失的数据,进而恢复整个系统的数据可靠性。针对目录/文件的数据保护,使用Erasure C o d e(纠删码)方式和镜像方式,通过不同的数据条带化来实现。

大数据存储系统不间断地监视着系统内的节点、硬盘的状况,实现系统级的安全。当有硬盘或者节点损坏时,集群对象存储系统会自动发现故障,并自动发起对象级别的数据恢复。这种对象级恢复只恢复真正的数据,不会像传统RAID那样进行全盘重构,因此具有更高的恢复效率。另外,在恢复过程中,受损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节点和硬盘作为恢复目标,并发地执行恢复过程,相对于传统RAID只能恢复到一块热备盘上的方式,对象级的恢复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恢复速度。

针对网络层,系统配置了节点冗余网络,克服了交换机单点故障。

大数据存储系统,还具有动态负载平衡的功能。当检测到有负载不均衡发生时,它会自动发起对象迁移,使系统重新达到负载均衡。在数据恢复过程中,它也会调整各节点的负载情况,为对象恢复选择合适的目标,防止出现IO瓶颈,保证数据恢复的速度。

(4)实现紧急情况下应急制播保障

为应对紧急情况,考虑系统最小业务规模数据量(一期设计支持20个高清站点的在线新闻制作),系统单独部署了应急存储,同步保存最近7天的素材,最大程度保障新闻安全生产。应急存储采用3个C节点存储,可以根据业务规模实现Scale-out平滑扩展。

三总结和展望

深广电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了一个扁平式、开放式、全融合的新闻生产运作平台,面向全媒体初步实现了新闻内容和资源的实时共享、统一调度和多屏分发,大大提高了适应传播新环境的能力。分布式大数据存储为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着融合生产业务的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支持其他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的融合生产,系统将面临更多的存储需求,如何满足海量存储需求并做好维护是下一步需要面对的课题。可考虑部分业务租用公有云,例如IP收录、舆情分析、灾备等业务,简化管理,降低人力和设备成本。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储平台也需要根据业务需求,不断优化系统架构,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促进全媒体融合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广电的实践,介绍了在融合新闻生产的业务背景下,分布式大数据存储技术、架构和特点,实现了对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的有效支撑,对存储系统与融合生产业务的结合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布式大数据存储,融合新闻生产平台

参考文献

[1]胡涛.基于媒体云的深圳广电融合新闻生产平台设计[J].现代电视技术,2015,(8):70-74.

[2]郭昌雄,瞿向雷,宋力等.超融合存储在融合媒体生产平台中的运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1):42-47.

[3]朱文武.多媒体云计算[J].电子产品世界,2011,(9):18-23

数据融合平台 篇8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在体制、技术等多方面都存在变革的需求。只有“开放”才能促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这里的开放包括政策的开放、心理的开放、系统和技术的开放等方面。政策的开放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能制定出符合三网融合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 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心理的开放需要三网融合参与各方能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三网融合面临的新事物和新情况, 要打破原先的思维禁锢;系统和技术的开放主要是打破现存的技术封闭导致产业链不繁荣的局面。系统和技术的开放是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是直接推动三网融合试点的原动力。IPTV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等视频业务是三网融合的一项核心业务, 本文将以这些视频应用为例, 探讨在三网融合下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1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分析

1.1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架构

在目前的技术体系下, 一个典型的视频业务平台主要的组成部分见图1。

内容头端系统:主要是实现视音频点播和直播内容的制作, 以及将视频内容转码成CDN (内容分发网络) 系统和终端系统能使用的格式。同时通过与业务管理平台间的内容接口, 将视音频内容相关信息发布至业务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将用于在整个视频业务平台内对内容的管理以及用户侧的呈现。

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是视频业务系统的管理核心。主要负责内容管理、业务管理、产品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鉴权、终端管理、统计分析、日志管理等。该系统与内容头端系统、CDN系统和终端系统间有接口。该系统还具备提供与其他第三方增值业务系统间的接口, 通过该接口可以使视频业务平台具备一定的业务扩展性。

CDN系统:是视音频内容存储分发的系统, 是整个视频业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一般采用多级架构组成, 系统中有一个中心节点, 一个中心节点可下挂多个区域中心节点, 一个区域中心节点又可以下挂多个边缘节点。通过一定的分发算法, CDN系统可将热门的视音频内容尽可能分发至靠近用户侧的边缘节点。

网络承载系统:该系统负责视频业务平台各系统间、CDN系统各节点间的互联。网络承载系统可以依托运营商现有网络构建, 也可以采用专网方式构建。但不管以哪种方式构建, 其核心要求就是保障视音频内容在整个平台内的安全、可靠, 保质的传输。

终端系统:由各种用户端设备组成, 可以是计算机、手机、机顶盒加电视机或其他的终端 (如i Pad等) 。各种用户终端通过网络接入视频业务平台, 在经过业务管理系统鉴权认证后使用平台提供的各项业务。

1.2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的分析

目前的视频业务平台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头端系统输出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是与CDN系统和终端系统相绑定的, 即CDN系统中流媒体服务器所能识别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以及终端系统所能解码的格式决定了内容头端系统的输出格式;二是终端系统是与CDN系统绑定的, 终端系统的解码方式是由CDN系统中流媒体服务器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决定的。

这些特点就导致如果平台是为某一特定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的流媒体服务而设计的, 那么从端到端整个平台就相对封闭了, 很难实现完全开放式的适配。我们以IPTV业务平台中的CDN系统为例进行分析会发现, 该系统是内容分发、流媒体服务器和EPG (电子节目指南) 服务器相结合的一个系统。所以, 确切地讲, 这样一个CDN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系统, 而是一个集内容分发与服务为一体的内容分发服务系统, 所以一些厂家也称之为VDN (视频内容分发网络) 以区别传统的通用CDN。经过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架构的形成, 主要是现有CDN系统的设计构架决定的。

这样的一个封闭平台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采用了谁家的CDN系统也就决定了你可以选择的内容头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终端系统范围。虽然不一定是由一个厂家提供, 但是其他系统的提供厂家必须要遵照CDN系统厂家的相关技术规范。

虽然电信运营商、国家相关标准化组织都在组织制定整个平台的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使这样一个平台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 但由于无法构建一个统一CDN的标准, 使整个视频平台并未实现完全开放, 融合视频业务平台还只是停留于展望阶段, 这极大限制了产业链的繁荣。

2 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2.1 基于开放CDN融合视频业务平台架构

通过上述分析, 构建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CDN系统。如何构建支持融合视频业务的开放的CDN系统, 目前各技术厂家和电信运营商都倾向于基于统一CDN构建融合视频平台的方案。这些方案都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编码格式、统一的封装协议来整合现网的视频业务网络, 建设一个全程全网的具备提供基础视讯业务能力的业务网络, 并基于该业务网络能统一开展IPTV、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视频增值业务。

综合起来, 这些方案都具备以下特点:

1) 寻求一种统一的视频媒体格式, 将各种纷繁的头端编码格式统一成单一格式, 简化整个系统架构在媒体格式识别上的复杂度。

2) 将现有各视频分发系统进行能力集的重新封装, 能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最大限度将现有各视频分发系统间的差异封装在能力集内, 简化因为进行统一业务管理带来的开发复杂度。

3) 基于这两点之后, 建立统一的CDN业务管理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数据模型, 支持对用户及其业务的统一认证和管理, 支持对用户消费行为的统一统计和管理, 支持对视音频等内容的统一接入和管理, 支持对多视频业务的统一承载和分发, 支持多种终端的统一接入和管理。

4) 寻求一个统一的信令, 使各系统间的交互能统一。目前业界倾向于采用SIP (会话启动协议) 。

5) 寻求一个动态适配机制, 能对面向各种用户终端提供相适配业务呈现。

这是一个完美的开放式融合视频平台解决方案, 但是从实际看, 暂时无法有商用系统能做到上述5条标准。虽然一些厂家的系统已经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但是其实现起来太复杂。而且由于涉及到的技术和产业面很广, 在无法形成产业标准的时候, 很难奢求技术厂家能加快这一技术进程。

是否有其他技术方式能构建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CDN是一个经过策略性部署的整体系统, 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网络请求的重定向和内容管理等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IP网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 将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 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 解决IP网络拥塞状况, 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从技术上全面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用户访问内容时响应速度慢的根本原因。

CDN原本是只是将用户所需内容缓存到靠近用户侧的节点上, 由于现实中CDN是为某一特定类型的视频业务服务, 厂家为了使CDN能更好地为这一业务服务, 对CDN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和改造, 这些改造包括信令、业务流程、分发与服务相结合等多个方面。正是这样的优化给CDN系统贴上了不同业务, 甚至是不同技术厂家的标签, 导致了现在CDN系统的封闭。

所以从某一角度讲, 构建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还有一个技术路径就是还CDN系统的本来面目, 构建一个开放的CDN系统, 让其只作内容的存储和分发, 而不用管上面分发的是什么格式的内容。服务交由最终的服务节点来完成。将呈现和服务从原有视频业务平台中的CDN系统中剥离出来, 形成呈现和服务系统。开放的融合视频平台中CDN系统只负责将不同格式的内容分发到靠近用户的边缘节点, 并通过呈现和服务系统上不同的业务服务器向不同的终端用户提供所适配的业务服务。

基于这样一个开放的CDN系统构建的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架构见图2。

2.2 开放CDN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的优化

传统封闭的CDN一个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某一类服务做了针对性的优化。基于这样一个开放的CDN系统构件的融合视频平台, 如果想要在即保持开放性, 又要获得与传统封闭视频平台一样的分发和服务效能, 就需要对上述平台进行优化。优化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如何提高分发效率, 另一方面是如何提升服务效能。

目前CDN的分发技术主要是由CDN管理平台中集中的调度算法服务器来进行内容分发策略、内容老化策略、服务重定向策略的调度和控制,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发效率。而P2P (点对点) 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原有服务器/客户端这样的模式, 主要是借助客户端间的对等交互来减少对服务器端的依赖, 从而加快文件传输效率。所以将P2P技术引入到CDN节点间的调度, 可以加快节点间内容和服务的调度效能。但是在如何与P2P技术结合上, 存在多种方案。我们根据在CDN实际建设和运营中取得的相关数据, 提出了引入“云化”理念的一种CDN优化架构。我们将传统核心节点、区域中心和边缘节点三级架构规划为核心CDN云和边缘CDN云两级云化的架构, 具体架构见图3。

CDN核心云由核心节点和区域中心节点组成, CDN边缘云由同一区域内的边缘节点组成。一个CDN核心云可以下挂多个CDN边缘云。云内各节点间的调度采用P2P技术, 以加快内容和服务在节点的调度和重定向效能。云间调度由CDN核心管理平台来完成, 由于通过云化将三级调度CDN架构简化为两级调度, 所以提升了调度效能。CDN边缘云中各节点服务器组成服务器集群, 集群间服务能力和存储空间动态共享。这种动态共享机制保证了CDN系统内全部的热门内容甚至是全部的内容分散在边缘云中的各服务器。从而保证了边缘云所服务区域的用户在不用调度出本区域边缘云就可获得及时的服务响应。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引入P2P技术和云计的开放式CDN架构, 提升了CDN的分发能力和服务效能。

同时由于服务器刀片化进程的加速, 使得服务器和存储能够以板卡的形式与传统网络设备相结合, 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业务服务交换的新型设备。这样可以减少服务器的投入成本。由于和传统网络设备相结合, 也使得服务器间数据交换效能提升。并且也易于将流媒体服务器下沉至靠近用户端的网络设备上。目前这样的新型设备已经出现, 但是预计完全商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能在CDN边缘云与业务服务交换机间做好呈现和服务适配, 使用户的服务请求能根据用户终端的属性将所请求的内容以与用户终端适配的格式和页面呈现方式及时下发给用户, 我们在CDN边缘云中设立CDN边缘集群控制器进行集中计算、控制和调度, 来优化CDN系统与呈现服务系统间的交互。

总体来说, 这样的优化架构通过云化将传统CDN架构分化成简单的两极架构, 简化了云间调度的复杂性。通过引入P2P算法, 简化了云间各节点间的调度效能。通过边缘云的集群化共享, 在提高服务效能的同时, 还可节约CDN存储的投资成本。通过引入业务服务交换机, 节约了流媒体服务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也便于服务器向用户侧下沉。通过在边缘云中引入独立的集群控制器, 实现云化的CDN与业务服务交换机间快速调度, 保障了开放式CDN和特定内容服务器间的服务对应关系。通过这些优化措施, 最终保证了系统既兼顾开放性又保障了内容分发、服务效能。

3 结束语

数据融合平台 篇9

一、StarC平台可以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StarC平台一个独有的功能就是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整合起来,上课时可以随意调出自己需要的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内容。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链接网址等,然后在自己课堂上根据需要及时的调取所需的资源,这样学生也觉得很新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或问题。因此StarC平台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为其之后成为课堂中的必需品做好铺垫。

笔者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一课时,呈现了许多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来总结这些都是关于动物的故事。那么,是谁写了这么多动物的故事呢?学生能很快回答是伊索。此时就可以通过网址链接,呈现伊索寓言的故事书,通过放大镜功能,让学生对伊索寓言有更清晰地了解。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狮子与老鼠最后成为了好朋友,为什么呢?笔者在一块板上写上了问题:Why can they become friends?另一块板上播放着视频,这样学生能直观地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画,凸显了双板的优势。

另外,笔者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Road safety》复习课时,作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发给学生一段关于道路安全的微课,要求学生对于微课中出现的单词词组有一个大概地了解。课上,教师一块板播放着微课,同时在另一块板上依次出现了新单词词组,视频播放结束后,直接进行教学。这样的双板教学将教学的重难点很轻易地解决了。

二、StarC平台可以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堂,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端正地面朝黑板坐着,教师则在三尺讲坛前滔滔不绝。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师生的互动主要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这种机械的、单一的方式体现。这种教师统治课堂教学的形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些现象必须彻底改变,才能适应当前的改革与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开放”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指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参加游戏、歌唱、练习、对话、表演。在英语课堂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说,而不是教师的一味填塞。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进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和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1)可以直接打印图表,让学生做,但是当堂的反馈不是很有效。(2)请一位学生上台做,其他学生看,教师讲评,收效甚微。如今在未来教室的环境下,利用平板电脑,教师可以直接将此图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完成,并且将自己做题的结果再发送给老师。教师可以在学生发送的答案中随意选取一部分学生,检测其准确与否。在短时间内,能更有效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这样的功能也代替了传统黑板用粉笔写字时的粉尘飞舞。

在这一课例中,我在语篇阅读环节中利用平板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平板上进行不断操作演示,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探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教师在这中间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问题的解决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这样的开放环境使得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学有所得,体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充分发挥了未来教室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在原有知识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群体里实施教学环境的改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更新,启动课堂中集体智慧的发挥与储存,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加深。

三、StarC平台使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再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传统的黑板只能暂时地呈现所教学的内容,一旦擦去,就无法再重现。而StarC平台的出现恰巧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记录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而且随时可以方便快速地回顾讲过的内容,因此借助StarC平台的这一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归纳总结时,就再也不是一种空对空的过程,甚至于方便教师在某些环节进行补充和调整。未来教室可以录制教师的整节课,课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观看上课的过程,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本节课是一节语法课,主要是讲了句型的转换,陈述句如何改为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先请同学们自己归纳,然后将学生归纳的要点都在双板上通过白板板书呈现出来,经过讨论,在原来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根据所学语法进行实战练习。如 I want to buy some apples.改为一般疑问句为:Do you want to buy some apples?然而在句中有一处错误,我就请同学上来用感应笔用不同的颜色把错误改正——some 改成了any.一节课像类似的题目我们做了很多,利用N-1的功能键,我始终将归纳的语法通过锁屏的方式呈现在一块板上,让学生能在做题时,及时重温语法要点。

广播媒体融合的“两个平台” 篇10

一、网络融合大本营:广播网

全国目前拥有四十几家具备较大规模的省市电台广播网 (或在网络广播电视台拥有独立域名) , 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移动互联网时代, 广播网是要继续建设, 还是改版, 还是叫停, 面临新一轮的讨论。从各地经验来看, 在国家提出推动媒介融合、新媒体内容产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 广播的PC端、移动端媒介、线下活动、其他媒介途径等不同渠道之间, 能够在不少方面实现互补配合。PC端是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丰富媒介形态、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整合传播技术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 广播网是重要的品牌推广平台

各地的广播网建设力度不一, 内容或繁或简, 定位与建设思路也不相同, 有的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不再更新。各地广播网的规模和影响力往往取决于电台本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互联网影响力评比中, 位列第一梯队的, 基本对应广播本业实力较强的电台机构。

广播网是各地电台重要的推广平台。央广网 (中国广播) 着重综合的内容收集和版权建设, 以音频建设为核心;北京广播网提供广播直播和点播, 在新闻板块中侧重对图文资源的整合, 音频板块则侧重对优质广播节目的深加工;江苏广播网侧重于对频率、活动和主持人推荐;广东电台依托广东广电荔枝台, 广播的页面内容丰富, 定位也是电台整体形象的外宣;芒果广播网 (湖南电台) 注重特色节目如健康节目或其他合作类节目、重点活动以及主持人推荐;东方广播网注重品牌活动和广告业务、演艺业务等。

从核心资源的展示来看, 主持人的宣传占据重要位置。广播媒体具有声音传播的优势, 广播主持人通常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通过网站展示, 增强对他们外在形象的宣传。如中国广播网的“中广人物”频道, 对名主持名编辑进行宣传, 并按照不同节目进行分类展示, 更好地帮助听众了解各主持人情况。

(二) 广播网是关键的音频集散地

各地广播网的典型特征是“以音频为核心, 拓展图文新闻”。中央电台、北京电台以及各地的广播网站, 目前都提供了广播节目的实时收听与回放、点播功能。但不同电台对于直播的处理不同, 有的是进入首页即播放, 有的需要进入节目页面。通过更广阔的行业研究发现, 广播网在大音频时代仍能保有优势:一是音频库建设, 是未来音频版权战的核心资源;二是优质声音资源的展示, 借助优秀主持人或优秀节目推进“声音文化”建设;三是在版权越来越重要的时代, 广播网未来将发挥非常关键的音频流聚集和展播的作用。借助PC端良好的展示效果, 有望建设音频流展播和交易平台。从长远的用户需求来看, 将在人工分析+ 大数据计算基础上实现智能精准推荐。

广播网对视频的热衷逐渐冷淡, 不再那么重视视频的建设, 视频的更新速度较慢, 主要用于记录大型活动或名人访谈, 现存的如北京广播网的《播播会客厅》, 侧重名人访谈。

(三) 各地广播网建设侧重点因地制宜

各地广播网首页页面配置重点各有不同, 比较常见的首页导航栏包括:品牌活动、主持人、频率点播、直播、广告。第一屏的主体是精品节目或新闻热点。传统的广播网会重视文字, 新建的、更时尚的芒果广播网更重视图片的标识功能;成都广播网更新的多是品牌活动和某些合办专业类节目, 反映了资源配置和营收的考虑。目前, 广播网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广播电台的官网, 发挥信息展示的功能, 如频率介绍、节目介绍、主持人、活动、广告报价等。另外开辟了音频库专区进行核心资源的展示、内容的积累和建设。各地因地制宜, 以实现广播网的最大利用效率。

二、移动端后来居上:APP平台

(一) 平台众多, 规模定位不等

从全国范围的广播调研情况看, 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各地电台都在采用“两微一端” (微信、微博和客户端) 的方式, 来适应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和内容要求。很多电台的APP在成立之初, 就倾向于取一个与传统广播电台、广播网平台明显不同的名字, 以符合市场化特征。不过, 目前知名的APP数量并不多, 各自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也都不同, 运营主体也有台内台外之分。 (见表1)

各地主流电台APP各有特色, 定位并不相同。从经营主体来看, 有台内经营的, 有互联网运营团队经营的。从内容来看, 有希望整合产业资源成立生活服务平台的, 有试图建立音频综合平台的。

但这种分类只是概念上的区分, 实际上各个主流电台APP的内容定位取决于电台对自有资源的整合情况, 一般来讲, 电台节目直播和点播、主持人推荐、活动互动、抽奖游戏、话题讨论等板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阿基米德为例, 它既是一个上海本地音频综合平台, 也向受众提供生活资讯服务, 并且集纳各地电台节目。目前, 阿基米德可以监测到上海地区293 档节目的收听数据, 数据指标涵盖节目黏性、收听活跃度、粉丝热度、收听节目的人数、节目互动和社区热度六个维度。节目互动的功能充分体现了阿基米德的社群特点, 发帖、跟帖的形式类似于音频版的贴吧。

考虑平台的实际影响力、点击量等指标, 目前北京听听FM与上海阿基米德两家电台APP的表现引人瞩目, 作一个简要对比:1. 阿基米德口号“声音改变生活”, 听听FM口号“把世界送到你耳边”, 从价值理念和定位、投入看, 目标是建设主流电台APP第一梯队;2. 从发展前景来看, 二者都是以发展音频综合平台为目标, 并且都希望借此成立电台或版权联盟;3. 二者各有优劣势。阿基米德的发展长处是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社群化特点, 技术水平高, 发展短板在于内容尚欠缺;听听FM的发展长处是内容丰富, 但缺乏一个集中有效的爆发点, 作为一个市场化的音频聚合平台, 缺乏吸引人的名牌节目, 在与商业音频APP的竞争中缺乏明显优势。

(二) 以资源为导向, 各地发展目标与核心诉求不同

各地发展APP主要是两大思路:一是立足于交通广播等既有的电台资源, APP的核心资源也在于路况信息和交通产业, 发展买卖修车、吃喝娱乐等相关资讯和服务, 它的好处是能够尽快尽可能取得产值回报。二是立足于电台品牌推广宣传, 主要内容是呈现电台各频率节目、主持人、电台活动等, 它的好处是互动性好。

南京电台的新媒体平台广电猫猫较好地结合了这两点需求。从其地域位置考虑, 广电猫猫的主要服务地域是二线城市南京, 具有一定代表性。广电猫猫又叫“在南京”, 是一款集生活、资讯、交友等各项服务于一体的本土化社交平台。它的主要业务, 一是为广播服务, 包括:广播系统的服务, 配合主持人做好节目宣传和活动;根据节目、活动进行全媒体包装推广;在微信、微博上植入新媒体营销手段。二是获得现金收入。广电猫猫公司的挣钱之道有二, 一是运营生活娱乐等各类线下商业服务, 业务集中在汽车和二手车、生鲜、酒水、餐饮等;二是通过会员充值等业务, 获得沉淀资金返佣提成等金融收入。

(三) 集纳各地电台, 参与市场竞争

无论是阿基米德还是听听FM, 目前都注重内容的集纳。调研中, 阿基米德的负责人提出:阿基米德的价值或历史使命在于, 广播电台未来要作为内容生产商和出品方发挥价值。事实上, 在版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 通过平台的建立, 各地电台可以共同加入其中, 建设版权联盟, 以对抗商业音频平台对各地电台的冲击。

三、两个平台建设的问题综述

(一) 互动功能:APP好于广播网

利用新媒体实现广播与听众的互动是发展新媒体的重要目的之一。国内各地广播网的互动方式较差, 很多还停留在网民留言的范畴, 有些自己开通了微博、微信, 很多微博的互动方式还是嵌入式呈现, 直接分享非常不方便。APP的建设过程中, 很多地域规避了这一缺憾。例如东方广播中心通过种种激励机制, 实现了上海各广播频率与阿基米德的协作。具体表现为:一, 阿基米德互动社区后台的数据给频率节目考核提供了重要参考;二, 频率节目在阿基米德上的粉丝数破万后, 广播中心会给予节目团队现金奖励。

(二) 品牌塑造:各有千秋

各地广播网的页面布局往往追求块状分布, 不够简洁时尚, 但是广播网可以通过页面展示的方式, 把大的活动、专题进行有效展示。而“两微一端”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时更加灵活主动。无论是广播网还是APP平台, 都能够将优秀节目、重要的图文音视频资源集中呈现, 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

四、从平台建设到媒体融合

现代传播体系建立的核心在于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立体多样, 融合发展。

(一) 融合关键:理顺平台关系

有重点、有取舍地着力发展一个平台。除了上海、北京等经济实力雄厚的电台以外, 各地电台一般没有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音频APP的规划, 更缺乏开展与商业音频APP如喜马拉雅、蜻蜓FM竞争的意图。在政府号召做大做强的政策背景之下, 广电之间的“两台合并”一直在推进过程中, 理顺广播与广播网、与APP的关系, 成为电台发展的关键。进一步看, 各地主流电台在推动媒体融合、建设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 需要处理来自不同平台的诸多关系:一是电台与新媒体平台, 二是电台与外部商业平台如喜马拉雅、各类听书网站等, 三是电台与外部电台的版权和渠道合作。

(二) 融合核心:发展主体统一

电台推动媒体融合是一项新事业, 需要举全台之力来完成。在事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明确独立的责任和特定主体。目前的广播网建设、APP平台建设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与新闻采编部门、节目制作中心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从而导致效率滞后。电台与新媒体平台之间除了投资、管理、支持之外, 需要建立更长效的节目支撑机制, 包括二者有效对接机制、节目输出和制作的奖励机制。

(三) 融合根本:实现资源整合

各地电台建设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建设APP, 其成本核算、发展定位、核心功能都不相同。很多新媒体平台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工具, 很难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这样的局面既是由于传统媒体长期专注内容建设导致的, 也与投资市场的混乱无序有关。由于不同平台的存在, 传统媒体有效地配置利用各种资源, 才能实现媒体融合。以浙江电台为例, 浙江电台旗下拥有广播网、APP, 旗下微信粉丝人数达到几十万之多。各个节目也与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外部商业平台处于浅层合作中, 无限996 频率和阿里巴巴探讨合作方式, 企图构建活动、营销、节目共同联动的有机整体。融合的根本在于打通资源, 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有序。

摘要:近年来, 各地广播电台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影响下开展媒体融合实践, 建设广播网和APP两个新媒体平台, 从中可以看出:媒体融合的关键是理顺关系, 实现资源整合。

上一篇:呋塞米雾化吸入下一篇:道路交通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