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2024-10-04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通用12篇)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篇1

0 引言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在体制、技术等多方面都存在变革的需求。只有“开放”才能促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这里的开放包括政策的开放、心理的开放、系统和技术的开放等方面。政策的开放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能制定出符合三网融合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 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心理的开放需要三网融合参与各方能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三网融合面临的新事物和新情况, 要打破原先的思维禁锢;系统和技术的开放主要是打破现存的技术封闭导致产业链不繁荣的局面。系统和技术的开放是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是直接推动三网融合试点的原动力。IPTV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等视频业务是三网融合的一项核心业务, 本文将以这些视频应用为例, 探讨在三网融合下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1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分析

1.1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架构

在目前的技术体系下, 一个典型的视频业务平台主要的组成部分见图1。

内容头端系统:主要是实现视音频点播和直播内容的制作, 以及将视频内容转码成CDN (内容分发网络) 系统和终端系统能使用的格式。同时通过与业务管理平台间的内容接口, 将视音频内容相关信息发布至业务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将用于在整个视频业务平台内对内容的管理以及用户侧的呈现。

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是视频业务系统的管理核心。主要负责内容管理、业务管理、产品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鉴权、终端管理、统计分析、日志管理等。该系统与内容头端系统、CDN系统和终端系统间有接口。该系统还具备提供与其他第三方增值业务系统间的接口, 通过该接口可以使视频业务平台具备一定的业务扩展性。

CDN系统:是视音频内容存储分发的系统, 是整个视频业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一般采用多级架构组成, 系统中有一个中心节点, 一个中心节点可下挂多个区域中心节点, 一个区域中心节点又可以下挂多个边缘节点。通过一定的分发算法, CDN系统可将热门的视音频内容尽可能分发至靠近用户侧的边缘节点。

网络承载系统:该系统负责视频业务平台各系统间、CDN系统各节点间的互联。网络承载系统可以依托运营商现有网络构建, 也可以采用专网方式构建。但不管以哪种方式构建, 其核心要求就是保障视音频内容在整个平台内的安全、可靠, 保质的传输。

终端系统:由各种用户端设备组成, 可以是计算机、手机、机顶盒加电视机或其他的终端 (如i Pad等) 。各种用户终端通过网络接入视频业务平台, 在经过业务管理系统鉴权认证后使用平台提供的各项业务。

1.2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的分析

目前的视频业务平台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头端系统输出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是与CDN系统和终端系统相绑定的, 即CDN系统中流媒体服务器所能识别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以及终端系统所能解码的格式决定了内容头端系统的输出格式;二是终端系统是与CDN系统绑定的, 终端系统的解码方式是由CDN系统中流媒体服务器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决定的。

这些特点就导致如果平台是为某一特定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的流媒体服务而设计的, 那么从端到端整个平台就相对封闭了, 很难实现完全开放式的适配。我们以IPTV业务平台中的CDN系统为例进行分析会发现, 该系统是内容分发、流媒体服务器和EPG (电子节目指南) 服务器相结合的一个系统。所以, 确切地讲, 这样一个CDN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系统, 而是一个集内容分发与服务为一体的内容分发服务系统, 所以一些厂家也称之为VDN (视频内容分发网络) 以区别传统的通用CDN。经过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架构的形成, 主要是现有CDN系统的设计构架决定的。

这样的一个封闭平台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采用了谁家的CDN系统也就决定了你可以选择的内容头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终端系统范围。虽然不一定是由一个厂家提供, 但是其他系统的提供厂家必须要遵照CDN系统厂家的相关技术规范。

虽然电信运营商、国家相关标准化组织都在组织制定整个平台的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使这样一个平台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 但由于无法构建一个统一CDN的标准, 使整个视频平台并未实现完全开放, 融合视频业务平台还只是停留于展望阶段, 这极大限制了产业链的繁荣。

2 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2.1 基于开放CDN融合视频业务平台架构

通过上述分析, 构建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CDN系统。如何构建支持融合视频业务的开放的CDN系统, 目前各技术厂家和电信运营商都倾向于基于统一CDN构建融合视频平台的方案。这些方案都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编码格式、统一的封装协议来整合现网的视频业务网络, 建设一个全程全网的具备提供基础视讯业务能力的业务网络, 并基于该业务网络能统一开展IPTV、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视频增值业务。

综合起来, 这些方案都具备以下特点:

1) 寻求一种统一的视频媒体格式, 将各种纷繁的头端编码格式统一成单一格式, 简化整个系统架构在媒体格式识别上的复杂度。

2) 将现有各视频分发系统进行能力集的重新封装, 能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最大限度将现有各视频分发系统间的差异封装在能力集内, 简化因为进行统一业务管理带来的开发复杂度。

3) 基于这两点之后, 建立统一的CDN业务管理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数据模型, 支持对用户及其业务的统一认证和管理, 支持对用户消费行为的统一统计和管理, 支持对视音频等内容的统一接入和管理, 支持对多视频业务的统一承载和分发, 支持多种终端的统一接入和管理。

4) 寻求一个统一的信令, 使各系统间的交互能统一。目前业界倾向于采用SIP (会话启动协议) 。

5) 寻求一个动态适配机制, 能对面向各种用户终端提供相适配业务呈现。

这是一个完美的开放式融合视频平台解决方案, 但是从实际看, 暂时无法有商用系统能做到上述5条标准。虽然一些厂家的系统已经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但是其实现起来太复杂。而且由于涉及到的技术和产业面很广, 在无法形成产业标准的时候, 很难奢求技术厂家能加快这一技术进程。

是否有其他技术方式能构建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CDN是一个经过策略性部署的整体系统, 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网络请求的重定向和内容管理等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IP网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 将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 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 解决IP网络拥塞状况, 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从技术上全面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用户访问内容时响应速度慢的根本原因。

CDN原本是只是将用户所需内容缓存到靠近用户侧的节点上, 由于现实中CDN是为某一特定类型的视频业务服务, 厂家为了使CDN能更好地为这一业务服务, 对CDN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和改造, 这些改造包括信令、业务流程、分发与服务相结合等多个方面。正是这样的优化给CDN系统贴上了不同业务, 甚至是不同技术厂家的标签, 导致了现在CDN系统的封闭。

所以从某一角度讲, 构建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还有一个技术路径就是还CDN系统的本来面目, 构建一个开放的CDN系统, 让其只作内容的存储和分发, 而不用管上面分发的是什么格式的内容。服务交由最终的服务节点来完成。将呈现和服务从原有视频业务平台中的CDN系统中剥离出来, 形成呈现和服务系统。开放的融合视频平台中CDN系统只负责将不同格式的内容分发到靠近用户的边缘节点, 并通过呈现和服务系统上不同的业务服务器向不同的终端用户提供所适配的业务服务。

基于这样一个开放的CDN系统构建的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架构见图2。

2.2 开放CDN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的优化

传统封闭的CDN一个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某一类服务做了针对性的优化。基于这样一个开放的CDN系统构件的融合视频平台, 如果想要在即保持开放性, 又要获得与传统封闭视频平台一样的分发和服务效能, 就需要对上述平台进行优化。优化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如何提高分发效率, 另一方面是如何提升服务效能。

目前CDN的分发技术主要是由CDN管理平台中集中的调度算法服务器来进行内容分发策略、内容老化策略、服务重定向策略的调度和控制,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发效率。而P2P (点对点) 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原有服务器/客户端这样的模式, 主要是借助客户端间的对等交互来减少对服务器端的依赖, 从而加快文件传输效率。所以将P2P技术引入到CDN节点间的调度, 可以加快节点间内容和服务的调度效能。但是在如何与P2P技术结合上, 存在多种方案。我们根据在CDN实际建设和运营中取得的相关数据, 提出了引入“云化”理念的一种CDN优化架构。我们将传统核心节点、区域中心和边缘节点三级架构规划为核心CDN云和边缘CDN云两级云化的架构, 具体架构见图3。

CDN核心云由核心节点和区域中心节点组成, CDN边缘云由同一区域内的边缘节点组成。一个CDN核心云可以下挂多个CDN边缘云。云内各节点间的调度采用P2P技术, 以加快内容和服务在节点的调度和重定向效能。云间调度由CDN核心管理平台来完成, 由于通过云化将三级调度CDN架构简化为两级调度, 所以提升了调度效能。CDN边缘云中各节点服务器组成服务器集群, 集群间服务能力和存储空间动态共享。这种动态共享机制保证了CDN系统内全部的热门内容甚至是全部的内容分散在边缘云中的各服务器。从而保证了边缘云所服务区域的用户在不用调度出本区域边缘云就可获得及时的服务响应。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引入P2P技术和云计的开放式CDN架构, 提升了CDN的分发能力和服务效能。

同时由于服务器刀片化进程的加速, 使得服务器和存储能够以板卡的形式与传统网络设备相结合, 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业务服务交换的新型设备。这样可以减少服务器的投入成本。由于和传统网络设备相结合, 也使得服务器间数据交换效能提升。并且也易于将流媒体服务器下沉至靠近用户端的网络设备上。目前这样的新型设备已经出现, 但是预计完全商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能在CDN边缘云与业务服务交换机间做好呈现和服务适配, 使用户的服务请求能根据用户终端的属性将所请求的内容以与用户终端适配的格式和页面呈现方式及时下发给用户, 我们在CDN边缘云中设立CDN边缘集群控制器进行集中计算、控制和调度, 来优化CDN系统与呈现服务系统间的交互。

总体来说, 这样的优化架构通过云化将传统CDN架构分化成简单的两极架构, 简化了云间调度的复杂性。通过引入P2P算法, 简化了云间各节点间的调度效能。通过边缘云的集群化共享, 在提高服务效能的同时, 还可节约CDN存储的投资成本。通过引入业务服务交换机, 节约了流媒体服务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也便于服务器向用户侧下沉。通过在边缘云中引入独立的集群控制器, 实现云化的CDN与业务服务交换机间快速调度, 保障了开放式CDN和特定内容服务器间的服务对应关系。通过这些优化措施, 最终保证了系统既兼顾开放性又保障了内容分发、服务效能。

3 结束语

我们在实际IPTV业务运营中一直在努力构建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也尝试了多种技术路径。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模型。目前虽然受限于实际的技术条件, 该模型还未完全商用, 但我们认为, 只有构建出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才能带动更多的产业链上的合作厂家参与进来。只有产业链上各环节都共同参与、协作了, 必然会推动技术的成熟。最终也就能促进三网融合下视频业务的繁荣。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篇2

依据美国调查公司Nielsen于3月发表的调查报告,在美国移动用户中,使用iPhone、BlackBerry和Android等多功能的智能手机用户数增长迅速。据媒体报道,Verizon将于203月开始,在自己的3G网络上,对本网的智能手机用户,无限制地开放skype VoIP电话业务。依据两公司协议,skype公司由3月份开始,将向Verizon 3G网络的智能手机用户,提供移动版的skype应用。

现在在VoIP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的skype公司,也进军到Verizon网中,在使用skype服务时,通过Verizon公司的移动通信网,skype用户间即可实现与美国国内的用户以及国外用户进行通话,

通话计费方法同使用电脑的skype用户相同。skype mobile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实现长时间连接,可清楚地了解朋友在线状态。由上可见,智能手机已具备计算机和电视方面的某些功能了。

在电视方面,据报道,年1月由松下、韩国LG与skype联合推出的网络电视开始向市场销售。2010年1月5日,skype公司宣布其提供的业务,将可在松下与韩国LG电视用户间展开,届时这些电视用户间将可免费进行通话,并可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通话。该种机型已经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消费电子展会上展出。日本软件开发商KADENZA于12月21日宣布,已开发出宽带网络电视,在电视中采用了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和微软公司的视窗XP操作系统,使用这种宽带电视既可以收视数字电视节目,又可观赏网络视频。今日的电视机功能已向计算机和电话方面发展。

建网络搭平台 广电谋划三网融合 篇3

3月25日,有“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广播影视技术设备展览会”之称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 2010)在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这次展会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参展企业和机构,以及数十万观众。

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年的展会打破了CCBN侧重有线网络技术的惯例,三网融合、双向互动、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业态等成了本届CCBN 的流行词。融合的新网络、融合的新设备、融合的新业务是展览的重头戏,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设立的“三网融合新业态展”更成了观众最集中的展台。

而在CCBN的各论坛上,从机顶盒企业到高清电视厂商,再到有线运营商、网络设备商、增值服务商的代表,也是张口必提三网融合、NGB。“这有点超出论坛的话题限制,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讲讲自己对三网融合的理解。”在一个关于电视设备的论坛上,一位发言人打破了原定的演讲计划,临时谈起了三网融合。而台下的听众并不反对,反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或许是“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公布”日期迫近,点燃了参展企业畅想未来的激情。可是,在三网融合盛宴将启之际,有太多变化、选择、挑战要面对的广电行业,准备好了吗?

修路:

改造,还是重建?

“三网融合给我国有线网络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在CCBN的主题报告大会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指出,三网融合将打破广播影视传统的层级分割和分散格局,给广播影视的传播理念、方式方法、业务形态和体制机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据了解,由于缺乏国家投入,各地广电部门一直处于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也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全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仍处于割裂状态。尽管目前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74亿,但其中近2/3仍是模拟网络用户。另外,截至去年底,有线网络的宽带接入用户也只有300多万户,在全国超过1亿的宽带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而且,有线网络也还不能提供IP电话等话音服务。

由此来看,“目前的广电网络还不足以承担三网融合后的全业务”,业内人士指出。而没有基础网络,广电的新业态、广电行业的战略转型也就无法实现。

“实现三网融合,建设广电新业态,我们要先‘修路’,后‘筑巢’,然后再‘引凤入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标准管理处处长盛志凡把网络建设、搭建业务支撑平台和引入新业务形象地比喻为“修路”、“筑巢”、“引凤入巢”。他指出,广电行业要实现三网融合,必须在技术层面、机制层面和业务层面做重要调整。

其中,网络建设是最首要的问题。而对于如何“修路”,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位外资企业代表建议,要实现网络整合,让全业务支撑一步到位,可以整套照搬欧美、日韩的网络体系,重建我国的广电网络。“第一,国际上‘三网合一’的标准、技术和经验,已经在各国的多年实践中被证实可行; 第二,重建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广电和电信网络功能的统一,还可以解决各地网络割据的问题。”他说。

但在大多数国内广电企业代表看来,“重建”不现实,更没必要。“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网络在某些方面与电信行业的网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的网络也有很大优势。而且经过改造,三网融合后,广电的网络不仅能‘跑起来’,还能‘跑得快’。”在CCBN“有线网络双向改造论坛”上,深圳赛瑞琪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明指出,广电的铜轴电缆,现阶段就可以“跑高清”、“跑VOD”,数字化以后,频道压缩,还可以传输更多高清节目,而这是电信网络无法比拟的。而现有铜轴电缆经过改造,数据传输能力也将接近光纤传输的水平,比“光纤到户”能节省很大成本。

“目前很多地方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和广电运营商合作,利用广电的网络搞EPON(以太无源光网络)+LAN(本地局域网),而我们广电现在已经能轻松做到千兆EPON+百兆EoC(以太数据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的双向网络改造,未来还会有万兆EPON+千兆EoC标准,成本、效率都比电信网络具有优势。”廖明建议,广电企业可以在NGB标准未出台前,先按照国际标准完成双向改造。

尽管廖明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但也有人担心,NGB标准出台后,提前改造的网络会面临标准过渡和再次改造的问题。对此,有专家建议,NGB不应凭空出现,通行的国际标准应该包含其中。

筑巢:

一统割据平台

“修好了‘路’不等于就能跑业务,没有统一的业务支撑平台,全国范围的广电网转型还是不能实现。”盛志凡认为,“筑巢”比“修路”更关键。“中国有6千万数字电视用户,和美国有线电视用户总量差不多。但问题是,我们是支离破碎的,比如,在北京市歌华使用的机顶盒,拿到湖南长沙就用不了。网络不能互联互通,就谈不上跨地域的交互新业务。”

对此张海涛指出,着力推进三网融合,要加强技术、体制和服务创新,促进有线电视网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标清变高清。他建议,广电行业要加强体制创新,加快有线网络整合和“事转企”步伐,让用户由看电视变成用电视。

事实上,早在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已颁布了《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加快网络中心事转企的步伐,加快推进省级网络整合,在2010年底之前基本实现一省一网的目标。据了解,目前全国有13个省份基本完成了网络整合,北京、陕西、湖南和深圳的网络公司已经上市。

思科展台

张海涛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按照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提出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方案,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股份制改造等市场手段,尽快形成有线电视网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提高有线网络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水平,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联合发展的新格局。张海涛还建议,广电网的市场化和整合可以借鉴电信行业的经验。

然而,各地广电网割据的局面已是多年顽疾,并非一日就能化解。眼看着三网融合实施在即,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给广电的新业态找个合适的平台呢?

对此,杭州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据该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助理张卫介绍,华数把融合阶段分为: 业务、网络分离阶段; 网络分离业务融合阶段; 网络融合阶段。在华数看来,融合不只是简单地合并物理网络,更主要的是业务融合。这不仅适用于传统广电业务与电信业务的融合,也适用于广电网内的融合。因此,现阶段应实现“不同运营商的不同业务,通过统一的接口”。

数字电视

而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CEO励怡青更建议,广电运营企业要抱团取暖,突破体制和地域上的局限,成立以NGB为导向的紧密型业务发展联盟,变“小网”为“大网”。

引凤:

广电也做App Store

“筑好巢,支撑业务井喷式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就具备了,但并不代表新业态就能建立起来。”盛志凡认为,发展构建广电新业态还要建立“引凤入巢”的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业务。

有竞争力的业务,是运营商生存的根本。对此,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运营企业加强开发服务新业态,推动融合创新和本地化服务。比如,加强对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技术的融合研发,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银行支付、民生信息、电视通话、宽带接入、家庭智能化等多种新业务,使有线数字电视真正成为家家户户人人可享用的多媒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那么,这些业务又从哪来呢?

在国家广电总局特别设立的“三网融合新业态”展台,记者看到了基于“全媒体互动电视”的“生活/政务/医保/社区服务”、基于“直播交互融合数字电视”的“关联购物”、基于“互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的“华数淘宝互动电视新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的“智能家庭”等众多广电新业务。

而这些服务大多由华数提供。联想起前不久国家广电总局领导视察华数,并对华数的融合业务给予肯定,业内人士表示,华数很可能不仅将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它的融合业务更会成为广电三网融合业务的“标杆”。

然而,励怡青认为,“新业务不能靠一家企业独自开发。”要广泛联合内容供应商、设备厂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强化产业联盟,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在展会上,记者多次看到有增值服务商找华数等运营企业洽谈,寻求合作机会。对此,盛志凡表示: “如果运营商按照目前的模式,自己投资开发业务,再自己分发给用户。一旦运营商不知道或者不是非常肯定某项业务能否赚钱,能否为用户喜欢,他们会很犹豫。而这可能使整个产业链失去发展的机会。”因此,他认为,广电运营商倒是可以学学苹果公司,建立类似App Stroe的分成模式。

花絮

机顶盒变PC

CCBN 2010现场展示了机顶盒内部架构。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数字电视将增加越来越多的功能,由于传输和存储数据量的增大,传统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也可能脱胎换骨——存储能力必须提高,甚至引入大容量硬盘; 而机顶盒的芯片也将更复杂、处理速度更高。据说Intel等厂商已经在研究功能更强大的机顶盒专用芯片,或许要不了多久,机顶盒就会变得像是一台PC主机。

数字家庭中心

向电视转移

在CCBN2010上,基于三网融合的新业务、新产品成为了各参展商热衷展示的“宝贝”。而“数字家庭”这一被传统电信企业和PC厂商的炒作多年的服务,也成了广电的“花招”。随着“数字家庭”的中心从PC转向电视,用户的体验也在发生改变。

在思科公司展台,思科以“网络融合•体验无界”为主题,展示了一系列满足多种业务需要、推动增值业务发展及助力实现“三网融合”的创新技术、全面解决方案和产品。在思科数字家庭体验区,参观者端坐在沙发上,面向一台大屏幕液晶电视,轻点遥控器,就能操作“家里”的电话、传真机、甚至电脑,体验理财缴费、娱乐、办公等各种功能。

意法半导体发布

单片机顶盒芯片

意法半导体展出了丰富的数字电视与机顶盒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并推出一款单片机顶盒芯片Sti5197L,该芯片支持中国的以太网接口标准,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而推出,可以让设备厂商以很低的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实现增值功能。

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暨南亚区总裁纪衡华表示,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中国消费者期待家庭娱乐设备的功能更加丰富。意法半导体已针对这一趋势制定了消费电子的核心战略,全力支持中国广播电视、3D、高清机顶盒市场的发展。

捷成世纪展示

新一代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作为CCBN的常客,捷成世纪带着一年来的最新成果,以“融合三网做新媒体先锋 贯通全台建高清化体系”为主题亮相CCBN。捷成新一代媒体资产管理系统JMAM,针对有线数字电视、传统电视、电台、网络、手机、CMMB等各种媒体及内容,对采、编、播、管、存实行一体化流程化管理,能帮助媒体轻松实现全面数字化视频播出、节目传输、网上发布、交换出售等增值服务。

互动娱乐受追捧

三网融合催生跨领域平台 篇4

其实, 高层关于三网融合的思量又何尝不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呢?希望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 增强资源的战斗力。广电系统与工信部系统三网融合方案的一波三折, 其实也与城市管线管理局面基本是同构的。可喜的是, 这个局面很快就会消融, 大家对于融合后的美景充满期待。不过, 我所期待的并不是资费的下调。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新近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我们宽带的价格是韩国的124倍, 2008年, 我国上网接入速率为1.8Mbps, 韩国为40Mbps。2008年, 我国宽带用户平均月资费83.8元, 相当于每Mbps46.6元。融合之后, 应该会有极大的下调空间, 加上去年开始的3G网络建设因素, 这自然是极大的惠民好事。

我所期待的, 也并不是两家分别在节目源、传播通路上做多大的合作和融合, 乃至因为竞争带来的一些好处。虽然行业有差异, 但是, 如此竞争带来好处的体验, 我们通过中石油、中石化, 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情况是可以一样得到的。

我所关心的是另外一个景象, 即融合后形成的崭新跨领域平台, 将会对既有的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的生态产生什么影响?对广大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在这样的巨无霸的地盘上涌现出与之前迥然不同的生产方式, 涉及到多媒体信息的获取方式、传播方式与制作方式?

我们不妨畅想一下可能的场景:喜欢DV的张小鹏, 经常能敏感地捕捉到隽永故事的场景, 比如老夫妻俩怡心地在公园里面散步, 小朋友与狗狗亲切地招呼, 中学生自愿者为等红灯的路者撑遮阳伞……早先, 他只是将这些场景录制下来, 自己编辑一下, 加一些旁白然后与朋友分享, 也传到视频网站去供不熟悉的人观看与下载。假设他在三网融合之后, 成为注册编外录影志愿者, 这些素材传到国家网络电视素材与节目中心, 供各大网站、电视台选用, 每次被选用他都可以得到一笔费用。这个场景假设存在的话, 我们进一步思考, 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网站资讯更新过程将有条件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也就是由众多的“小生产者”参与到大部分节目、资讯采集、制作与传播中来, 民间自由的博客、播客等行为有一个官方的主渠道得以承载。网络电视组织与管理机构只需要做传播架构与选题规划, 控制一些开关, 就可以获得超越当下大工业模式的电视、网站的运营效果。这自然是信息消费与价值传播角度的假设。

我们再看三网融合之后, 对经济活动的可能影响。在带宽上, 好比获得了将全国高速公路网、全国高速铁路网叠加的资源, 这和上面提到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发布的数据相比, 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几乎是天壤之别。G级到桌面不会再是梦想, 网络资源的调取和本地机会相差无几, 同时, 由于资源的高度聚合, 国家的投资将更具深远眼光, 网络覆盖的密度将超越当前, 直至偏僻的山村, 电视机不仅仅是居民家里的娱乐资讯装备, 还将成为各类经济体包括家庭的重要生产工具、交易工具、通讯工具与交通工具。这将带来诸多产业的深度变化。

季琦先生在他的《住宿产业的终结者》中提到, “数码技术的出现, 摧毁了柯达;PC的出现, 摧毁了王安, 削弱了IBM;移动电话的普及使得有线电话可有可无……新技术是近代工商企业变迁的重要因素。”他提到Cisco使用他们的“网真”系统可以替代通常的出差, 从而会深度影响住宿产业。三网融合之后, 此类影响被进一步加剧是一定的。我深信, 在中央发出融合信号之后, 更多的人已经在做产业风险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分析。国内产销信息的高速互通加以必要的秩序控制将带来商贸行业的巨大变化, 除了必须的购物体验之外, 更多的购买行为将通过网络来展开。交通压力将在三五年内发生从客流到物流的逆转, 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果真如此的话, 实乃吾辈之福泽。

从三网融合到数字家庭 篇5

广电业务新模式应创新

文/高巍(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数字电视推广部主任)

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

国发〔2010〕5号文《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也就是说,用户既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打电话、宽带上网,也可以通过电信网看电视,基础网络本身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竞争的需要都将长期共存。因此,三网融合更多的是业务的融合,而不是网络的合一。而不管是语音、数据和视频服务,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家庭,市场也主要在家庭用户,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三网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家庭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数字家庭。

事实上,随着三网融合、4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多屏合一的数字化家庭网络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加快,以家庭为核心的现代数字家庭服务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所谓数字家庭服务,是以家庭融合网络和智能终端为载体,联通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生活环境,面向家庭提供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社区公益等综合服务的一种现代新型服务形态。数字家庭服务产业是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与服务化融合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发展数字家庭服务,打造功能齐全、网络顺畅、操控智能、内容丰富的现代家庭数字生活娱乐新空间,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发展趋势。据美国TDG(The Diffusion Group)咨询公司研究报告称,全球数字家庭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900亿美元。在我国,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10年,我国PC、多媒体家电、通信设备和数码产品中,预计将有30%左右具备互连互通的功能,整个数字家庭电子通信产品的规模将达到约800亿至千亿元。

而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人群,将为开展数字家庭服务提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格兰研究统计,我国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74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7600余万户;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0年6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报告,截至2010年6月,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1亿,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8亿户和3亿户;据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宽带网民规模为3.6亿,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由此,随着数字家庭增值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仅按我国现有76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每月平均选取4项增值服务

计算,增值服务费用增加60元/月,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年消费增加值便可达到500亿元。据此推算,随着家庭电子通信产品的技术革新和升级换代、数字家庭用户的扩容和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预期未来5年内,我国数字家庭产业可达到:数字家庭电子通信产品产值规模约4000亿元,数字家庭服务年消费增加值约1200~1400亿元。

由此,发展数字家庭服务产业,不仅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前景,也正是电信、广电、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的最大市场所在。事实上,不管哪张网络,如果不能作为数字家庭服务基础网络存在,它在三网融合竞争中就注定是失败者。可以说,电信和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的竞争成败,取决于何者能作为数字家庭的基础设施而存在!

反过来,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数字家庭也为广电网络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新的、无限的空间,包含网络建设和接入服务、终端设备、平台建设、应用开发等各个方面,而在数字家庭服务产业链中,广电网络企业又如何定位,才能以弱胜强、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并赢得三网融合之战呢?

数字家庭产业链中广电网络的业务模式思考

1.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抢占未来的数字家庭网络市场

现阶段的数字家庭应用,主要是基于互联网、以人机交互为主的数字家庭娱乐、信息服务等应用,未来将是基于家庭融合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包括人机交互、物物相连的家庭安防、家庭医护、家庭娱乐、家电远程控制、智能家政服务等各项应用。而广电网络想要作为数字家庭基础网络存在,必须实现双向网络到户,实现运营商的控制中心与数字家庭各设备(如电视机、摄像头、报警器等)的交互或者互动。

而目前,在家庭网络接入领域(现阶段主要是实现互联网接入服务),电信ADSL、广电的CM以及以太网等几种方式竞争激烈,广电网络处于完全劣势地位。据CNNIC数据,截止到2010年5月,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301.7万户,而广电网络宽带用户仅为300余万,仅占全国宽带用户的3%。因此,为了抢占未来的家庭融合网络市场,广电网络必须奋起直追,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让家庭用户先使用我们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才谈得上以后在这些用户家庭中进一步开展基于广电网络的数字家庭应用服务。而为确保用户使用广电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广电可以发挥广电的视频优势,如可以采取类似美国Comcast公司的TV Everywhere的思路(即“电视无处不在”的服务,将原来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收看的电视节目转移到互联网及多种终端上),允许已付费订阅有线电视且使用广电宽带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进入加盟该服务的封闭在线视频网站,给其提供海量的高品质视频内容服务,以提高用户粘性。

总而言之,广电网络企业为抢占未来数字家庭服务的制高点,首先必须重新定位,要回归网络运营商本位,明确提供的基础服务是网络接入服务(不管是之前的有线电视信号接入、还是现在的互联网接入、还是未来的物联网接入),要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网络建设和网络运营投入,依靠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及用户群优势与互联网进行战略融合,充分发挥广电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互联网接入等新业务,摆脱原先单一的基于电视终端的有线电视传输的运营模式,这样才能由弱到强,占领家庭网络接入市场,并进一步抢占未来的数字家庭服务市场。

2.以专业视频服务结合以Google TV为代表的开放的智能电视终端,形成“广电高清交互机顶盒+互联网电视机”的数字客厅终端模式

在实现了网络传输渠道的主导权之后,广电还需进一步实现对数字家庭终端的主导权,特别是对于电视机终端的控制。

对于广电而言,要占领数字家庭,首先要占领数字客厅。数字客厅意思是实现电视可以与互联网连接,从而使得通常被动接受节目内容的观众成为更具互动性的参与者,如通过电视机,观众可以利用Twitter发布微博,可以将他们对自己收看的节目评论上传到Facebook上,而且能与朋友分享YouTube视频。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在任何时候、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收看自己想看的任何节目内容。显然,随着智能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的规模发展,户外、办公室、书房等纷纷网络化,占据人们一大部分时间的客厅却尚未完全联网,市场的空白孕育着巨大商机,围绕家庭客厅数字化的一系列变革将是未来趋势,电视机的互联网化、网络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在2009年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公布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所谓“互联网电视”有8项期待——直接点播节目为第一、搜索为第二,随后是可以收看YouTube等用户产生的内容,能够直接通过USB外接来播放节目,信息服务,可视电话,下载软件,个性化的电视颜色方案。一言以蔽之,消费者对“互联网电视”的期待就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怎么让消费者在电视的大屏幕上看到那些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内容”是互联网电视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电视机第一生产大国,我国电视机生产厂家“触网”很早,特别是2010年初,TCL首先扛起互联网电视的大旗,国内厂商纷纷转向互联网电视机。但如果按上文消费者的期待,国内的互联网电视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电视,其一,它不能做到真正的用户可自由的实现互联网接入;其二,它没有找到用户在互联网上选择内容的精髓——“搜索”。因为真正的互联网的内容是无限量的,存在典型的信息的“过传播效应”,用户浏览互联网电视的内容,必须借助“搜索”功能。其三,它没有解决用户方便的输入问题,没有方便的输入,就没有互动!其四,它没有解决开放的平台问题,只有开放的平台,才能筑巢引凤,不断丰富基于该平台的各项应用,提高用户粘性,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2010年10月12日,Sony发布了全球首款Google TV电视,这预示着真正的互联网电视的到来。Google TV可以理解为Android手机的客厅定制版,具有如下特色功能:

①在传统的电视中加入了互联网的搜索,并能够根据电视的特性来优化搜索结果,例如搜索到的节目单以及购买信息会被优先处理;

②可以使用画中画模式一边上网一边看电视;

③Android手机可以当作Google TV的遥控器使用;

④最为重要的是Google TV可以运行Android应用程序,Android上数万应用软件和YouTube上的海量视频都可以直接被Google TV抓取,这意味着电视就可以有更多的扩展。

最终,根据接入方式和接入终端的不同,未来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数字客厅主要有三种终端实现方式: ①广电数字电视:高清交互机顶盒+高清电视机;

②电信IPTV:IP机顶盒+电视机;

③以Google TV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

对于广电运营商而言,理想的情况自然是“高清交互机顶盒+高清电视机”的终端模式,我们用广电私有的高清交互平台实现包括VOD点播、时移回看、信息发布、电视支付、电视游戏、甚至内容搜索等各种应用。但笔者认为,广电期望以自己的“高清交互机顶盒+高清电视机”的模式实现数字客厅只能是“一厢情愿”,以Google TV为代表的智能化的互联网电视以其开放性、扩展性更有可能成为数字客厅的最主要实现方式。

另外,通过手机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旁证以Google TV为代表的智能电视的发展前景,而不能单方面的期望做大做强广电机顶盒,而只将电视机作为显示屏。手机发展到今天,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摆脱了手机制造商和通信运营商的控制,逐步变成了一个智能终端,基于PC机的互联网应用大量移植到手机上,特别是以Android和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手机越来越不像一个通讯工具了。而电视机的发展路径,势必要复制这个过程。

因此,面对Google TV,作为广电网络企业,我们要做的绝不能是抗拒,如果单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而不考虑政策因素的话),我们也无力抗拒。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积极接驳Google TV,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事实上,广电也大可不必为Google TV而紧张,Google公司对于Google TV的定位是仅仅把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并不直接参与视频服务及各种应用对用户的竞争。而争夺数字客厅的竞争的关键是:“人们既喜欢免费的原创内容——就像你在YouTube上的看到的那些视频一样,也喜欢好莱坞制作的专业内容。” 因此,要赢得消费者,就要恰当把握专业内容与业余内容的组合。而广电在专业视频服务方面恰恰有优势,广电完全可以在Google TV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专业视频服务。

具体而言,面对Google TV,广电要做的是:

第一,专注于专业视频服务。笔者认为,专业视频服务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内容的专业性,像电视台提供的新闻、综艺节目、体育直播节目等,其它互联网上泛滥的视频服务及应用可以忽略;二是品质的专业性,现阶段是高清,未来可以是3D,以此与用户自拍的UGC内容形成差异化;三是版权的专业性,即广电的视频产品都拥有合法版权,没有盗版、版权不明晰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广电网络企业本身是网络运营商而不是内容生产商,其所谓的视频内容优势往往是间接的、不完全可控的。为此,作为广电网络公司,必须向上游延展业务,通过集团化、参股、控股等各种方式尽量控制上游的优质节目源,或者反过来被上游的广播电视台所控股。结果都一样,就是形成优质的、专业的视频服务第一时间只能通过广电网络发布的局面。

第二,不妨放弃在电视屏幕上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显然,广电网络公司基于私有的高清交互平台开发的各种应用是无法和基于开放的Android平台开发的应用相比的(想一想智能手机,现在谁还玩手机厂家自带的小游戏,全是下载的Android游戏)。因此,对于除专业视频服务之外的其它服务,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典型应用,如游戏、地图、搜索等,有大量的公司和个人会比我们做的更好,让他们做就是了,我们不要也不能期望通过高清交互机顶盒实现所有应用,否则只能是白花钱。事实上,即使没有Google TV出现,现在由广电网络公司模仿互联网应用在其高清交互平台上开发的各项应用也基本上没有盈利的。此外,放弃这一领域有利于规避用户因通过广电提供的网络在互联网电视上收看一些UGC视频或无版权视频而可能造成的法律风险。

第三,以最低门槛迅速普及我们的专业视频服务的接收终端,即高清交互机顶盒,必须让用户形成“广电=专业视频服务提供商”的牢固印象,并且要确保在提供专业视频服务的综合成本上我们要占据优势。至于高清交互机顶盒的推广方式,笔者认为,广电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推广高清交互机顶盒是非常危险的,在垄断时代靠销售都应者寥寥的机顶盒推广,在竞争时代难道就一下子应者云集了?更重要的是,时机瞬间即逝,广电必须利用三网完全融合前的有限的过渡期、保护期,迅速实现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完全市场覆盖,并给电信构筑尽量高的进入门槛。因此,在这种外部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笔者倾向于“市场覆盖优先”、“快鱼吃慢鱼”的策略,应该采取类似“整体转换”的方式,不惜代价迅速普及广电的高清交互机顶盒,以占领未来数字家庭竞争的制高点。此外,为适应家乐(家庭娱乐)、家安(家庭安防)、家医(家庭远程医护)等多种数字家庭应用,广电高清交互机顶盒必须具备数字家庭网关的功能,支持语音、视频通信、即时消息等功能,支持Zigbee、WiFi等无线通信协议,有多媒体存储分发及控制管理功能,能便捷操作多台电视机和其他家电设备,支持多媒体终端人机交互,丰富用户与设备间的交互渠道等。

由此,只要广电网络运营商能在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基础上,提供高品质、海量的专业视频服务,用户为了看这些专业视频节目,必然会购买广电网络运营商的服务,从而也会使得广电网络运营商(免费配

发)的高清交互机顶盒被接受,进而形成“高清交互机顶盒+互联网电视”的终端模式。高清交互机顶盒和广电双向网络主要提供互联网接入和专业视频服务,而互联网电视则为基于互联网的各项应用提供平台,双方各司其责,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共赢。

3.在确保网络和终端覆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家庭应用

在双向传输网络到户、用户使用我们的高清交互机顶盒享受专业视频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家庭网关功能,进一步发展以物联网应用为特点的数字家庭应用,比如连接家庭防盗报警器、火灾报警器、摄像头等的家庭安防应用,连接冰箱、灯光控制、温度控制(空调)等的家居生活应用,连接便携式血压仪、Hotter、呼叫器等的家庭远程医护应用,以及实现数字家庭购物、数字家庭远程教育、数字家庭社区服务等。

由此,在三网融合时代,广电网络企业的业务模式应该立足本身既是网络运营商、又从属于电视传媒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围绕数字家庭,建设无所不在、无所不联的网络,在内容服务上提供专业视频服务,并以专业视频服务和双向传输网络结合Google TV强大的互联网应用,形成“高清交互机顶盒+互联网电视”的终端模式,占据数字客厅,在此基础上开拓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家庭增值应用。而对于互联网更擅长的各项应用,则由类似Google TV等电视机厂家和应用开发商提供即可,广电网络企业不必过多涉猎,兼容即可,让用户各取所需。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篇6

【关键词】三网融合;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资源共享;云计算

1.前言

三网融合这一概念曾在1998年提出,之后一直被列入“十五”、“十一五”规划以及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但限于技术条件、管理体制等问题,三网融合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其中,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12个试点城市)名单,正式揭开了三网融合试点序幕。进而“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提出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11年伊始,官方即公布全年的宽带进入农村目标。根据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中国要实现宽带入户(城镇)进村(行政村)。[1]如今,第二轮试点有望启动,长春、天津、重庆等城市都在争取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2]。这一重大决策来之不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代表了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国家的意志,必将促进信息通信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三网融合的特点及概念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前行,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目前更主要的是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的结合点。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电话、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业务在网络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或“1”的比特流。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高质量传输,成为三网业务的理想平台。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统一的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将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人类首次具有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有分析称,三网融合后,内容提供商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和运营能力接近,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应用服务显得尤为关键。而作为文献搜集、整理、收藏、传播、咨询、知识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如何面对三网融合的机遇和挑战来为读者提供服务,就是当前摆在我们图书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3]

3.三网融合的优势

3.1 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发展。

3.2 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3.3 将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3.4 三网融合是业务的整合,它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

3.5 三网融合将打破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各大运营商将在争抢同一市场,看电视、上网、打电话资费可能打包下调。

3.6 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信息服务、远程求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3]

4.三网融合给图书馆行业带来的影响

4.1 三网融合为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网络通道

三网融合必将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功能强大的、业务全面的新网络,为图书馆信息的传播提供强大的信息通道。而三网各自原有的网络优势不变情况下,可互相整合,有效利用,使原有网络带宽增大,这将为图书馆开拓新的信息服务提供坚实的网络通道。

4.2 三网融合为图书馆带来更多的用户

2011年国内互联网总用户数将达到6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将达到1.1亿,3G用户接近5600万,而且显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图书馆来说,三网融合后,图书馆的用户数量将会大量增加。以往图书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或网络条件的限制,用户比较固定,一般局限在地域范围内。三网融合后,用户可以通过任何终端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特别对因信息不畅和文化落后而导致经济不发达的边、老、少、穷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3 三网融合使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增多

现阶段图书馆服务平台局限在图书馆的物理馆舍和图书馆网站。三网融合后,图书馆的服务平台除了互联网外,扩大到了广播电视网络形成电视图书馆平台,扩大到电信平台形成手机图书馆平台,在这一大一小的平台上,把原由图书馆系统和网站的服务移向电视和手机来推广、推送图书馆数字资源和产品等。三网融合将会彻底改变图书馆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为信息的服务和知识创新,提供随时、随地,多种平台传播和获取信息的良好环境。

4.4 三网融合为图书馆提供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统一

三网融合将有效整合当前的网络、各类媒体及终端设备,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全覆盖、多样化的一站式服务形式奠定基础。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对媒体依赖性非常高,而不同的媒体对信息的选择性也非常强。手机媒体、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内容截然不同。而信息传播的普及性和有效性,要求受众、覆盖全,这就必然要求全媒体覆盖。当前网络分割的局面而不利于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的全媒体覆盖。三网融合后,网络的整体性有利于各类媒体和终端的整合,可以克服当前网络媒体的复杂多样、分散割据局面,达到信息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和终端传播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走向网络单一化和媒体单一化,而是要实现网络多元化、媒体丰富化和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统一。[4]

4.5 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公平的获取

从信息公平、享受权利的角度来看,随着三网融合和电视用户、手机用户、网络用户群体不断增加、图书馆面临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不在局限在某个地域或某类用户,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在局限在某个地域、某几个图书馆。用户在需求信息时,在各种终端上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查询需求信息或通过文献的传递得到需求信息,若需收费,通过终端直接支付。从而使传统模式下,将读者划分层次的服务门槛变得毫无意义。图书馆面对的是庞大公众用户群体,用户的年龄、身份、职称、地位等变得不那么重要。图书馆将会把注意力从读者身上转移至信息内容及服务的层面上,重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建立适合各类人群信息需求库及推荐系统等,再加上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媒体传播的可达性,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完全可以满足大众信息需求,并引领大众的阅读趋势,促进信息获取的渠逍的公平,获得充分享受信息的权利。进而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全民族思想素质,以加快和推进图书馆虚拟化进程来改变传统的阵地服务模式,并以新媒体的面孔出现在大众眼前,从而催化出更多出人意料的创新服务品种。[5]

4.6 三网融合有利与图书馆员与用户(公众)互动

三网融合可以进一步调动大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只有提高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才能提高大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互联网以其内容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在文化传播中处于强势地位。三网融合后,新的网络将继承互联网在传播速度、互动参与、内容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点,从而大大提高受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改变当前多数地区和受众在文化传播中消极、被动接收的局面,从而大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

5.三网融合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

一项彻底颠覆传统图书借阅方式的“数字革命”于2010年12月29日在杭州正式实施,杭州数字图书馆率先全国将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并向市民开放。杭州数字图书馆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的结果。通过与华数传媒等机构的合作,将数字电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与网站平台整合成综合性的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网站、电视和手机三个数字图书馆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网络的定位是各层次市民,电视是中老年读者和周末休息人群,手机则针对上班一族和年轻人。市民通过网站、手机、电视都可以进入杭州数字图书馆尽情借阅,实现把杭州图书馆这个“市民大书房”搬回读者家中的构想。杭州数字图书馆的开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电视图书馆使杭州市民足不出户,打开自家的电视,通过遥控器操作就能进行图书馆的书籍借还业务,可以阅读3000种期刊,可以在线观看图书馆的名家讲座,可以咨询各类图书借阅服务内容;同步开通的还有“手机图书馆”,任何杭州市民手持手机就能进行杭州图书馆内书籍的借阅。实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杭州数字图书馆将服务直达用户桌面,杭州用户不需要注册都可通过“文澜在线”网站免费获取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所有杭州图书馆的注册用户,不论是否在杭州地区,都可以通过杭州数字图书馆的手机平台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所有杭州有线电视用户,都可二十四小时点击杭州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这种通过多平台、多终端、开放性,无时空限制,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馆内服务的限制,充分发挥了数字图书馆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实现了服务的免费、无限制和无障碍,彰显了信息公平,呈现了数字图书馆“泛在”的状态,即:“无处不在、触手可及”,使杭州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杭州市民生活的“第三文化空间”。[6]

6.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6.1 三网融合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三网融合为资源收藏中心图书馆知识资源传播提供更广、更多平台的传播途径,用户信息索取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用户索取信息量增加,索取信息载体丰富,信息单位之间的竞争理念进一步强化,谁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谁就在这场三网融合的进程中迎来主动。而要迎来主动,各图书馆已有资源的数据库建设要有目标和范围。各图书馆的数据库应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结合各自的特点来建设。

6.1.1 在三网融合下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建立完善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将自己有特色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开发基于自身特色的数据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数据库系统供读者使用。而任何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信息资源,个体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在于自身特色文献的建设,只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才能增加网络资源的有效供给,吸引读者的关注。另图书馆的特色建设能有效地避免个体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实现科学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特色文献建设是三网融合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6.1.2 在当前,多数图书馆没有能力和条件把所有馆藏资源数字化,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结点,要为读者提供服务、咨询、专题导航以及文献信息的远程传递等服务,就必须根据用户需要建立学科导航系统和资源指引库,为用户提供网上信息的链接服务和指引服务。

6.1.3 购买或租用国内外的各种载体的数据库,把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媒体类型纳入信息资源的采访范围。

6.1.4 加强各图书馆、信息单位、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站运营商等的各种合作机制,发挥其拥有不同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起资源的共享或使用机制,来弥补个体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为用户提供一条龙或一站式服务的途径。

6.1.5 在三网融合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媒体信息将占据信息资源的很大部分。流媒体技术为数字图书馆处理多媒体信息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多媒体新闻发布、在线直播、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网络电台等网络信息应用领域。而用户对多媒体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图书馆转换资源结构。依靠多媒体资源自身的优势,建立系列视频课堂,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开发、加工声、色俱全的多媒体电子资源,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成为我们的读者。

6.1.6 在三网融合下,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是今后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方法,因为,分散在读者手中的零散的个人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让读者共建共享是当今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图书馆2.0时代,对于Web2.0的技术的应用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如目前Web2.0的技术的服务有维基(wiki)、RSS(新闻聚合)、标签(Tag)、Folksonomy(分众分类)、Blog(博客)等),图书馆lib2.0提倡所有人的参与,不仅是指图书馆员,还有所有的读者,吸收知识、观点、技术并进行广泛的交流,读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贡献自己的知识,参与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来,从而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不再只是图书馆员的使命。实现学科馆员与广大读者的适时互动,来鼓励这些读者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以更方便地共享、存储、加工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图书馆的信息量。比如目前备受关注的“博客”“微博”,包括视频中的“播客”也需要尽快的做接轨储备。简言之,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对网络资源等非正式出版物、虚拟出版物进行收集、整合、储备。

6.2 在三网融合下,用户阅读和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三网融合下,用户阅读方式主要通过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媒体终端阅读,它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阅读:1)网络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可共享的,读者可以自由检索,随意阅读,按需取材。2)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特性,阅读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时可能带来的不适或尴尬。3)网络阅读不仅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读物形势非常丰富多变,文字、图片、音像和色彩等超文本世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更具吸引力的阅读体验,相比于传统图书馆,电了读物要鲜活、生动得多。4)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方式,其对象是由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人与电视、手机、计算机可以进行交流,可以使阅读者思路开阔,增强其参与愿望,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7]媒体的出现和三网融合的到来,为图书馆知识传播提供了多维、立体的现代传播方式,促使知识传播的过程顺利通畅,使知识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知识需求者与传播者之间可以充分展示不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理想,让他们在实施显性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挖掘隐性知识,在潜意识层面进行价值设计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8]图书馆必须为用户提供各类终端相应的资源及准备阅读环境,如电视、计算机等终端的阅读设备、丰富各类载体信息资源(电子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像及各类及时信息等)及处理用户阅读中的咨询、解答用户问题的馆员的学习和知识资源的储备。

6.3 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面临挑战

数字图书馆开展的WEB服务中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功能所具有的个性化数字门户(频道定制)、个人藏书架、RSS订阅、个人音乐、视频服务、个人好友、兴趣小组服务、书目、推荐阅读服务及虚拟参考服务中的E-mail、即时通讯、语音视频、推送等各种服务方式。在三网融合下,用户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各类终端(手机、电视、计算机)的查询、短信、推送、定制、音、视频服务及微博等功能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服务。图书馆如何使这些业务及更多创新服务在各终端上完成,使单纯的互联网服务向三网融合的方向发展,使一些不起眼的时间段和休闲时间段,成为数字图书馆业务量新的增长点,使广大用户享受到图书馆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图书馆面临服务个性化的巨大挑战。

6.4 强化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

三网融合下,为使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的用户方便有效搜集、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自己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亲和力,影响它们的使用效果和频率。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提供权威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服务;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及交互式智能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体制,创建丰富实用独具特色的网页。同时,要考率到电视大屏幕、手机小屏幕的特点,门户网站应该与台式机访问的区别。如简约的网站名与构图、明晰的结构、合理的分类,乃至适中的字体等,即适合电视图书馆,也要适合手机图书馆服务的网站。

6.5 服务方式与内容方面

三网融合后,图书馆需要转变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在服务方式上应深入拓展(如:实现适时订购、查重、查错、清点图书;实现资源共建互动,开展移动博客服务;建立移动信息查询平台,开展信息推送及信息导航服务;开展信息定制服务;移动定位服务;读者实时互动平台,实现适时音、视频咨询服务;虚拟付费服务;影视、频点播、视频讲座、虚拟图书馆、网上购物、远程教育、远程求知、医疗等),即要考虑到各类信息资源能同时在各类媒体、终端上的获取也要考虑到各种终端用户的使用特点,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形式,如手机用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信号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连接在网上,就要重点提供简短、即时的实用信息;PC终端用户重点提供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视用户重点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应结合用户的特点,发展潜在用户,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主动提供信息推送服务。[9]

6.6 三网融合下远程服务与协助加强

三网融合下,远程求医、远程求知、远程贸易、远程签约、远程教学等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图书馆提供远程信息服务与协助应运而生。远程化服务与协助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它可使用户和馆员的交流更加生动、准确,从空间上缩短用户和馆员的距离,即使相隔很远,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准确表达使用者的意图,如果语言交流不通,可以通过图像来消除沟通的障碍,改写了图书馆传统流通方式(文献-馆员-读者),进而发展为各类载体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到读者的传输方式,它能提供最直接和最直观的面对面影像传输和协助及影视和全文信息浏览、数据库下载、信息传递和咨询,它是一种集咨询、检索、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6.7 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加强

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行为,是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提供一种动态可扩展的虚拟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服务。是虚拟化技术和自主的管理运算,存储等形成高效资源池。通过公共通信网络整合IT资源,整合业务,向用户提供新型的业务产品和新的交付模式。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商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通过共享的方式解决服务,按需分配,达到快速配制资源的目的。图书馆要在三网融合下做好服务,必须在三方面做作好工作:一是资源建设,二是平台建设,三是提供资源服务建设,三网融合提供了更广泛和更多形式的服务平台,而图书馆利用云计算就可以实现资源和业务分离,可以系统统一管理和统一全网数据服务,通过Iaas、Pass、Saas在图书馆建设服务中的应用,资源可以做到合理配置、按需使用,提高资源、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入公共云服务平台和建立私有云(图书馆自己的云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服务在内的几乎所有资源的无缝整合和有效利用。将在三网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加强。

6.8 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随着三网融合技术发展及在图书馆领域的引进与应用,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人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服务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更具针对性,提供一对一的即时参考咨询服务或指导性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来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汪科科.十二五规划下的三网融合思考.[EB/OL]2011-1-11.[2011-03-18].http://www.cctime.com/html/2011-1-11/20111111320317715_4.htm.

[2]每日经营咨询[EB/OL]2011-2-16.[2011-03-19].Http://www.ctma.net/upload/1616915750.doc.

[3]三网融合.[2011-03-20].http://baike.baidu.com/view/1188418.htm.

[4]方明东,陈蕊.三网融合与文化建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8):13-14.

[5]丁宁.3G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对策[EB/OL].2009-06-26.[2011-04-19]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xsyj/njlib_tg/200906/t20090626_89601.

[6]叶辉摄.杭州图书馆的数字革命[EB/OL].[2011-04-30].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gzdt/201102/t20110211_86888.html.

[7]李美琴.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与服务模式创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6):47-49.

[8]孙玉英,刘艳惠.论图书馆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7(2):84-85.

[9]周婉萍.三网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0(9):36-38.

三网融合下的网管平台组网 篇7

接入网和传输网最大的不同是服务的对象不同, 传输网服务运营商, 而接入网则服务众多的终端用户, 因此造就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网络开通、维护工作。如今的“三网合一”, 更加剧了光纤接入网开通和维护的工作量, 对接入网EMS的要求也在成倍提高。

首先是大容量的管理能力。规模运营FTTx网络后, OLT的数量越来越多, OTL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单模块局单台OLT区域布点, 到现在的“一局多架”、“一架多框”, 从过去的2PON口/盘, 到现在的8PON口/盘, 单个模块局、中心节点机房的网元管理数量呈几何增长。其次是集中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FTTx设备的集中管理就是EMS的集中管理, 而EMS的集中管理的关键就是网管服务器的组网。

EMS应用模式分析

2010年, 中国电信集团已经提出自己的建议规范, 国内主流厂商也开发了各种北向接口。国内各电信运营商均提出了自己的综合告警、自动工单需求。因此厂家的专业EMS网管成为连接设备商和运营商的纽带,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输层的网管保护引入到了接入层。数据库1+1热备、分布式组网、服务器1+1热备的应用需求也均提上日程。

EMS应用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C/S和B/S。C/S又称Client/Server或客户/服务器模式。服务器通常采用高性能的PC、工作站或小型机, 并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 如Oracle、Sybase、Informix或SQL Server。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 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 (Browser) , 如Netscape Navigatorr或Internet Explorer, 服务器上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 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目前业内厂家EMS服务器均是采用C/S应用模式。烽火通信未来计划推出B/S应用模式, 使维护、管理可以无处不在。

提升EMS服务器能力的三种方式

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取决于CPU的频率和核数、内存的大小、硬盘的转速。现阶段, 随着FTTx、三网合一的推进, 接入网管理容量要求越来越大, 服务器的负载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下, 运营商必须提升EMS服务器的能力,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

这时, 运营商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升级服务器, 二是分布式组网, 三就是集群方式。

升级服务器需采用更快的CPU, 增加更多的内存, 使其具有更强的性能;但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又会使服务器再次过载, 需要再次升级, 这样就陷入了升级的怪圈。

烽火通信的分布式组网如图1所示。

烽火通信的ANM2000网管系统, 采用模块化设计, 通过强大的EMS系统总线, 实现分布式的功能管理。显著提高单EMS系统的接入能力。目前已经商用的ANM2000单系统, FTTx接入管理容量突破百万线。

集群的概念, 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一起, 使多台服务器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工作或者看起来好像一台机器。采用集群系统通常是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网络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服务能力。

烽火通信的A N M 2 0 0 0系统, 使用高可用性 (HA) 集群 (Active+Standby) , 实现了1+1热备, 充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保障在运营商自动工单、集中综合告警系统中EMS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运营商规模部署组网建议

行业用户、专网用户的网络OLT数量一般不超过10台。根据其管理容量小、管理维护简单的特点, 采用单服务器组网的方式, 可实现对整个网络的管理。

但国内主流运营商和行业用户显著不同, 存在着管理地域范围广、管理容量大、管理业务种类多的特点。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 烽火通信提出了“地市级维护、省级集中监控”的EMS层组网方案如图2所示。

FTTx网络的管理, 以省级为一个系统, 地市为一个单位。中心服务器放置在地市分公司, 县市通过C/S架构架设客户端。各地市通过分权分域, 实现以一个地市为单位的开通、维护管理。各地市可以单独计费、统计、集中监控、自动工单。

省公司设置超级客户端, 实现对一个省、各个地市具体情况的掌控。实现对全省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对全省FTTx业务的综合考量, 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篇8

“三网融合”主要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 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互相兼容, 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1]。三网融合并非完全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 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来说, 三网融合后, 用户可以在电视上打“冲浪”, 在互联网上打电话, 在手机上看电视剧, 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 只要拉一条线, 或无线接入即完成打电话、看电视、上网等活动。

目前, 国内外都在竞相推进三网融合, 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起步较早, 发展也较为成熟, 国内“三网融合”的讨论始于1998年,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进展不大[2]。直到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随后两年时间内,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公布了两批共54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城市) , 国内三网融合至此才算走上快车道。2010年12月30日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率先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三个终端向市民开放, 开启了图书馆“三网融合”时代的先河[3]。

2 三网融合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2.1 用户结构、行为改变

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潜在用户数量将成倍增长, 用户结构也将因此而改变。首先, 从地域上看, 图书馆用户分布将更加广泛, 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可能成为图书馆的用户;其次, 从职业上看, 图书馆用户将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每个人都能在此汲取知识的养分;最后, 就年龄而言, 图书馆用户所跨越的年龄段将更大, 从儿童到老者都能方便无障碍的获取图书馆的资源。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用户行为与以往也将有所不同, 一是因数量、结构的变化使得用户行为更加多样化;二是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和电视图书馆平台为用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获取馆藏资源提供方便, “真实”的用户行为将更加难以把握。

2.2 资源推广途径增多

三网融合下的图书馆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 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藏、借、阅、管”上, 还能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等多种平台大力推广馆藏信息资源。[4]针对互联网用户, 图书馆可利用网络视频点播、网络信息导航、网络实时咨询、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推介其资源;针对广播电视用户, 图书馆可专门策划制作相应的电视节目 (如广告、专题栏目等) 或者由专门的图书馆频道来推广馆藏资源;针对电信网用户, 图书馆可利用手机图书馆、手机短信业务等途径来方便用户使用馆藏资源。同时, 由于三种网络相互融合, 互联网用户、广播电视网用户、电信网用户可以任意的切换, 图书馆可加以综合利用, 实现平台间的无缝对接, 扩展资源推广途径。

2.3 馆员工作模式创新

当前, 图书馆直接为读者服务的一线员工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大, 尤其是地方图书馆, 大量人力被安排在流通、阅览部, 日复一日的从事着简单重复劳动。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内部以及外部的竞争将异常激烈, 馆员工作模式必将适时予以创新。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勤工助学机制参与流通、阅览的管理, 将简单、低效率的工作进行外包, 馆员则可从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强资源建设和提升服务水平上;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 如引入项目管理等先进理念, 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不断推进图书馆的事业发展。

2.4 业务机构设置调整

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是围绕着纸质文献的处理流程和读者服务方式设置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职能和服务工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图书馆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服务资源将进一步丰富, 服务平台将进一步增多, 为方便用户更好的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有必要对业务机构设置进行调整。这方面的实践, 杭州“文澜在线”数字图书馆走在了前面, 针对三网融合的新情况, 杭州图书馆增设有信息制作与传播中心、社会文化活动部等, 另外还有一些专题分馆, 如音乐分馆、佛学分馆等。

2.5 资源共享渠道多样

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渠道将更加多样化。一是资源共建共享将出现新的内容, 基础资源建设可能会迅速发展, 最终形成由国家牵头覆盖全社会的基础资源网, 同时, 馆际间的资源共享将更加便利;二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将进一步升级, 同时衍生出手机版、电视版的系统, 更好的服务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用户;三是三网融合带动下的大文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图书馆与出版、传媒、电视、电信等行业间的资源共享有待挖掘, 前景非常可观;四是三网融合下的免费学术资源搜集、整理、共享与利用将跨越时间、地域的限制, 由专门机构进行统筹, 形成一种新的资源共享渠道。

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将呈现出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内容上不断丰富, 形式上更加多样, 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3.1 全开放服务

随着三网融合的真正到来, 图书馆将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全开放服务。首先, 图书馆将破除限制, 用户可随心所欲的穿梭其中, 充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其次, 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不仅是互联网用户, 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用户都可切换至互联网获取这种服务;再次, 手机图书馆可以通过短信、手机邮件等业务为用户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当前已经有相关的尝试, 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 手机甚至可以取代图书借阅卡, 真正是“一机在手, 畅通无阻”;最后, 数字电视图书馆可结合电视图文并茂、声色兼备、覆盖广泛的优势为全国用户提供更具知识性的信息服务。

3.2 个性化服务

三网融合的实现, 一方面催生了用户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具体而言, 一是依托数字图书馆, 密切跟踪用户的偏好, 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推送信息;二是结合手机图书馆, 为用户提供实时短信业务、电话沟通业务等, 方便用户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 为用户答疑解惑;三是利用电视图书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电视栏目, 如书刊推荐、少儿百科、文化讲坛等。

3.3 深层次服务

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的生存压力将加大, 面对严峻形势, 唯有不断深化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使用户满意。图书馆员要勤修内功, 除了做好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外, 对远程用户, 非到馆用户, 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信息服务, 同时, 撰写专题综述、索引, 主动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大力开展学科导航系统建设工作, 以便相关学术资源的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有序化处理, 建立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各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情况以及馆藏特点对网络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加工, 从而形成既有利于本校教学科研工作, 又具备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5]。

3.4 主动性服务

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在主动服务用户方面持续深入。首先, 要继续强化主动服务理念, 通过馆员业务学习、培训等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优化服务质量;其次, 要多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主动服务, 如书目信息及时主动向读者发布、主动为读者举办数据库培训讲座、电子资源利用讲座等;最后, 要注重新领域下的主动服务开发, 如数字图书馆下的用户定制信息主动推送服务、手机图书馆的短信公告通知业务、电视图书馆平台下的书目信息滚动播放以及有针对性的专题电视栏目等都值得尝试。

3.5 可视化服务

三网融合后, 利用数字电视这个新平台, 大力推行可视化服务值得期待。图书馆可以将特定的信息向特定的用户群进行定时或滚动发布, 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针对文学历史爱好者设立“文史读书频道”, 针对戏曲爱好者设立“地方戏曲赏析频道”, 针对青少年设立“青少年频道”。[6]

3.6 全托管服务

三网融合后, 人们对多媒体信息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另外, 随着高清电视、3D电视的不断发展, 不断增长的数据量以及对于数据的存储、处理, 都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7]图书馆可以依托云计算技术来实现硬件、软件以及馆藏资源的全面托管, 对于用户而言, 这种云平台是透明化的, 服务都部署在云端。用户使用按需付费即可。

3.7 特色化服务

三网融合后, 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模式将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 实现服务的免费、无限制和无障碍[8]。图书馆唯有突出特色, 树立服务品牌, 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结合地域优势,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打造区域性信息资源中心;二是要结合文化优势, 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教育水平, 打造文化品牌;三是要结合馆藏优势, 不断深入挖掘, 形成馆藏特色;四是不断优化服务模式, 让图书馆更全面、更深入的融入到用户的心中, 形成图书馆的服务品牌。

4 结语

总之, 三网融合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向我们袭来, 一个媒体资源齐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式多样、传播带宽充裕的新网络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将因此发生重大改变。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和文明的集散地, 应牢牢抓住这一机遇, 不断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持续优化服务模式, 借助三网融合的潮流, 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周婉萍.三网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9) :37.[1]周婉萍.三网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9) :37.

[2]韩冰.三网融合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8) :85-86.[2]韩冰.三网融合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8) :85-86.

[3]杭州数字图书馆率先实现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0-12/30/nw.D110000gmrb_20101230_6-01.htm, 2010-12-30.[3]杭州数字图书馆率先实现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0-12/30/nw.D110000gmrb_20101230_6-01.htm, 2010-12-30.

[4]田野.三网融合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 2012, (12) :17-19.[4]田野.三网融合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 2012, (12) :17-19.

[5]牟鑫.三网融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10) :45-47.[5]牟鑫.三网融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10) :45-47.

[6]夏年军.数字电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 2006, 26 (3) :25-28.[6]夏年军.数字电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 2006, 26 (3) :25-28.

[7]周迅.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云计算应用研究[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2) :108-110.[7]周迅.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云计算应用研究[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2) :108-110.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篇9

本研究将立足于建立一个统一、标准、开放的数字家庭业务接入和管理平台。

1. 基于家庭业务的通用软件开发平台

通用软件开发平台要采用技术先进、架构灵活的源代码和通用标准, 具有持续扩展能力的操作系统, 采用标准Linux内核, 可以秉承了平台开放、共享的思想, 因此需要研发面向Lin-ux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平台ONTOS, 该平台包含四层:应用层, 应用框架层, 核心库层, 驱动和Linux核心层。 (见图1)

A. 应用层:应用层可以直接访问框架层和Library层。应用程序包括卡拉OK, 音频播放, 视频播放, 浏览器, 天气预报等。

B. 应用程序框架层:该层可以访问Library层。该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简化了组件的重用, 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可以发布它的功能块并且任何其他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其发布的功能块。隐藏在每个应用后面的是一系列的服务和系统, 包括丰富可扩展的视图、内容提供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等。

C. Library层:该层也叫做程序库, 包括程序库和系统运行库。程序库:系统C库, 媒体库, Web浏览器引擎 (支持浏览器和一个可嵌入的WEB视图) , 3D加速库, 以及SQLite轻量关系型数据库引擎。

D. Linux核心层:包括安全性, 内存管理, 进程管理, 网络协议栈和驱动模型。 Linux内核也同时作为硬件和软件栈之间的抽象层。

基于开放式通用系统平台ONTOS的体系架构, 能够在ONTOS平台上开发在线音视频播放、远程教育、天气预报、增值服务等业务功能, 同时实现了智能网络切换、版权管理、远程管理等管理功能。

2. 三网融合家庭网关可扩展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主要由嵌入式处理器, 电源控制单元, 编解码单元, 扩展蓝牙接口, 扩展接口和认证授权单元组成 (如:图2) 。

(1) 嵌入式处理器单元, 嵌入式处理器是视讯终端的心脏, 当数据完成信道解码以后, 首先要解复用, 把传输流分成视频、音频, 使视频、音频和数据分离开。处理器是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行平台, 它要和操作系统一起完成网络管理, 显示管理、有条件接收管理 (IC卡和Smart卡) 、图文电视解码、数据解码、OSD、视频信号的上下变换等功能。

(2) 编解码单元, 对视频和音频信号进行编码解码和数模转换功能, 支持家庭数字电视业务, 以及可视电话业务。

(3) USB接口和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用来支持对家庭信息设备的发现和互操作。通过USB接口, 用户也可以把下载内容转移到其他终端进行播放或保存。

(4) 扩展接口模块, 通过扩展控制总线来支持广电数字电视模块, 以及IP的网络接口模块的接入和扩展, 从而可以支持DVB广播节目的接收, 并通过以太网、TD无线等宽带方式来支持交互式应用。

3. 采用中间件技术, 解决多网业务的融合问题

中间件位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 屏蔽不同软硬件平台所造成的差异, 对应用程序提供了完整的统一的操作平台, 中间件的作用是为上层的各类型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 同时屏蔽底层软硬件平台的差异, 从而达到业务的运行和展现不受限于软硬件平台的目的。上层应用软件通过中间件层独立于操作系统和硬件, 它可以用于各种家庭智能终端的硬件平台, 消除应用软件对硬件的依赖。

多业务中间件实现了业务与通信接入方式、通信协议的隔离, 业务代理与业务逻辑之间的隔离。这样的机制, 很大程度为业务创新创造了条件, 允许在家庭网络环境下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最终, 通过中间件的应用将家庭终端建设成为集信息处理、交互、业务汇聚和安全控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家庭网络中心。 (如图3)

4. 通过一种多协议解析平台, 实现互联网音视频资源共享

由于每个音视频网站的文件传输协议标准不一, 需要制定并实现互联网音视频资源共享的专用通信协议, 包括音视频资源智能解析协议、音视频资源实时播放协议、音视频资源智能检索协议、音视频资源智能交换协议。系统实现用通用的客户端通信协议来解析标准各异的各个音视频网站的文件传输协议, 可解析采用HTTPRTSPRTPMMS等各种通信协议标准的通信接口, 解决了目前互联网电视面临的针对每个音视频网站单独定制通信传输协议的窘境 (见图4) , 终端用户通过网络可同时连接包括土豆网、优酷网等多个主流音视频网站。

为了能兼容更多的接口协议, 需构建一种对未知通信协议的智能解析办法。其构建步骤如下:

(1) 数据采集模块:对相关协议数据进行采集, 做初步识别;

(2) 数据统计及分发处理模块:对协议进行统计分析, 判读出未知协议的类型。如果此协议类型已经存在, 则直接分发到相应的协议解析模块;如果此协议类型不存在, 则新建协议解析模块;

(3) 协议解析模块:该模块是动态变化的, 包括原始构建的协议解析, 以及后期系统通过不断的网络采集而增加的解析模块, 构成协议解析库。

5. 家庭网关的典型应用:

由于家庭网关融合多网络, 提供多业务服务, 使得移动互联网、基于移动终端的游戏、定位服务、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移动多媒体服务等增值业务可以提供给消费者, 为数字家庭提供覆盖全国的通信、生活、娱乐、商务等信息化互动服务。典型应用见图5, 图6, 图7。

6.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适合三网融合应用的可扩展性的家庭网关的软硬件技术平台方案, 研究以智能代理为核心的中间件技术, 解决当前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产品人机交互体验不佳、研发平台封闭、终端管理成本高等核心问题。通过构建三网融合数字家庭网关通用平台;并基于该通用平台, 实现家庭网关与智能化家庭设备互联互通, 从而达到在家庭内部以及家庭与公网之间提供多种融合业务来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基于电信网络的家庭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2]Architecture of the Residential Gateway, ISO/IEC TTC SC25 WGI N912

三网融合服务平台 篇10

1 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分析

(1) 开放互动性。传统音视频就是内容编播的封闭线性模式, 所有的内容在特定的频率、频道, 按照时间线性播出, 受众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要求收看, 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传播过程。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 是彻底改变这种封闭的线性生产过程, 重新集成、传送各种内容, 进行全方位开发, 成为一个互动内容的集成平台。这种互动方式, 从简单主从互动, 逐渐深入到用户间点对点互动、相互影响的深度互动。

(2) 广泛融合性。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 不断丰富、扩大、优化数据资源。数据资源与产业链中各层级、各行业进行深入融合。跨媒体、跨渠道、跨行业开展深度合作, 让用户不断提升信息价值, 促使运营商不断丰富增值业务, 牢牢吸引用户。

(3) 数据海量性。三网融合平台中, 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这就让网络平台上的内容, 真正达到了海量。与此同时, 这些内容, 还可以在用户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形成更高的整合与渗透。在平台上, 一个热门音视频, 很容易就达到几十万的点击量, 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4) 非安全性。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 一是安全性差, 这是由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决定的。二是个性化突出, 内容生产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管, 发布内容的目的各不相同。长此以往, 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 甚至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崩溃。

2 保障音视频数据的安全措施

三网融合后, 随着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和交融性不断提高, 传统互联网内容安全, 特别是音视频数据安全问题, 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尤其是音视频的实时性、互动性、不易鉴别性使监管难度加大。如何构建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措施成为三网融合过程中始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改良监管模式。互联网的管理, 当前采用的是多头多部门管理模式, 多头管理相互制约, 也导致各部门不能充分开展安全保障措施, 不能很好地解决三网融合平台中业务交叉融合问题, 成为三网融合快速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须成立三网融合统一监管机构,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同时, 由各行业、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监管二级机构, 共同开展安全评估和安全保障工作。

(2) 保障网络物理安全。安全、可靠、可管、可信的物理网络是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保障的关键。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网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协调配合, 落实安全职责。广电企业、电信企业应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 做好物理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做好物理网络安全技术管控, 并接受监管部门监管, 保障相关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 要做好安全评估论证工作, 确保物理网络安全运行和管理。要落实安全防范应急预案, 执行网络安全技术标准, 特别是对音视频数据提取、存储、发布要严格执行标准, 建立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安全保障体系。

(3) 建立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机制。加强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安全保障, 可采用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机制。根据不同单元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风险威胁、安全需求、安全成本等因素, 将三网融合平台划分为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 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技术和监管措施。从而制定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机制、安全监测机制、安全恢复机制,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保护和应急体系建设。不同实体要明确责任、完善机制, 认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技术保障建设工作。

(4) 加强常规监控技术。加强音视频数据常规监控, 主要考虑防止不法分子对音视频数据进行恶意插播或篡改。常见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篡改、非法插播和恶意流量攻击。安全保障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传播的音视频数据进行验证, 来判断数据的合法性。同时, 实时收集各种报警信息, 实现对IP网络中数据传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音视频数据安全监控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对数据源监控, 即对数据源的合法性进行监控。二是对数据发布监控, 即对发布数据内容进行监控, 判断所播出的音视频数据是否受到破坏。三是对数据传输监控, 即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监测音视频数据是否遭到非法篡改、插播和流量攻击。根据音视频数据安全监控的需求, 监控可从三点切入:一是从数据提供商与业务运营商之间的接口切入。二是从业务运营商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接口切入。三是从传输网络中切入。

3 结语

三网融合平台中音视频数据的安全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互动性、终端接入的多种性, 相应的音视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续俊旗, 毛飞琴.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国外三网融合经验可资借鉴[J].世界电信, 2007

[2]李玉峰, 兰巨龙.面向三网融合的统一安全管控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 2011 (4)

媒介融合形态下的三网融合 篇11

三网融合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一种融合形态。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

关于三网融合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的产业形态,表现为内容生产、网络传输、终端应用三个产业链环节之间的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交叉融合和系统融合,见左图。

表面上,三网融合只属于网络传输的横向融合,即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这是一种普遍的理解,但其实三网融合的范畴包括与传输网络相关的纵向融合、交叉融合和系统融合。

三网融合中媒介形态的特点

媒介融合导致媒介产业的生产方式、角色分工、职能特性都发生了变化,把握住其变化规律,系统性的运用规律,成为各类媒体应对媒介融合的利器。媒介融合形态下媒介产业的变化特征如下:

1、规模化和差异化的内容生产

对规模化和差异化的同时追逐是媒介融合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对于生产来说规模化意味着“合”,差异化意味着“分”,即媒介融合的生产形态特征为“有合有分”。所以在媒介融合时代,新旧媒体都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大量内容生产及集成,向各种终端提供规模化的内容产品。由此产生出内容集成商的角色。

2、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细化形成对立统一的融合性生产关系

融合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技术边界的模糊、产业边界的模糊实现资源的一体化运用,进而通过协同优势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样在融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状态的分工形态:一方面,产业链上各生产主体向关联领域渗透,每一个主体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增多;另一方面,对分工的要求更加精细化。也就是原来做内容的需要向网络、终端的角色延伸;做网络的向内容、终端延伸;做终端的向网络、内容延伸。

3、产品或服务要具有“即时、即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性

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最大的桎梏在于线性传播与时间的冲突、静态接收与空间的冲突,信息的接收由此受到时空的限制,造成了非及时性和非便捷性。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的生命力就在于消弭了时空之间的界限,让消费者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所以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生产和应用原则就是让内容适用于任何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即内容或服务的生产、集成、应用都要考虑如何交互、立体地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

4、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生产平台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各类数字新媒体终端成为分割了受众注意力的利器,因为数字新媒体具有的即时、即地、主动、交互等便捷功能,天生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天分。所以,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领域的扩展是新技术造就的信息接受形态变化之下生产方式必然发生的变革,是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朝向。

5、媒介产业链纵向上衍生出逆向生产功能

在媒介融合形态下,数字终端具有交互性和网络性,使得受众使用媒介的用途发生变化成为可能,即受众不仅通过终端媒介接收信息,还通过终端媒介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每一个媒介终端都有可能成为内容生产的源头,并且通过连通的网络传递出去,由此,在媒介产业链的终端出现了逆向生产的功能。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区别于20世纪的内容生产的最大特征就是受众的互动参与,各种媒体的内容生产构建让观众参与节目生产的渠道。

6、媒介产业链横向上衍生出物质生产功能

在内容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形态下,媒介产业内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产业空间拓展的需求,以及媒介外产业对传媒依附性的增强,必然导致信息形态的产业和物质形态的产业之间寻找彼此的关联点,形成交结,将信息生产和物质生产融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增量空间。媒介的功能由此发生了变革,不仅是原来的传播信息,最重要的是沟通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因此各种媒体要依托内容生产大力开展电子商务。

7、以“数据库系统”

为生产体系的核心资源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产技术平台上,0、1变量的数据成为贯通整个生产体系的唯一元素,即数据的普适性是媒介融合产业体系的一大特性,则系统性的利用数据成为融合形态下的媒介产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资源,“数据库系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产业的核心实体生产资源。

而这一“数据库系统”由面向生产和消费两大端口的两个子系统构成,一个为内容数据库,一个为消费者信息数据库。

及各类媒体一方面需要构建自己的内容数据库;另一方面,需要精准定位,明确目标受众,配合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平台,构建自己的消费者数据库,以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资源,与各种外部角色进行合作,实现良性开发和发展。

面向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互动平台 篇12

从市场的响应和广电行业目前和日后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看,传统广电行业受到的冲击和可以看到的机遇都非常明显,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众的体验模式日新月异。随着苹果、Google等国际上关注用户体验的行业巨头不断加大在体验终端硬件、软件上的研发投入,市场积极的响应和回报也让人们看到了新兴体验模式的巨大威力。视频的体验已经从传统的电视屏幕迈向了电脑、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多种屏幕之间的内容互动和体验互动已经显示出围绕内容展开的新的运营和体验模式,让体验者可以强烈地感知“内容就在身边,并且触手可及”。

第二,传统广电格局在网络环境下,需要重新调整阶梯化参与力度。从国家政策层面,央视对新媒体的设计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按照总平台和分平台的架构完成从上至下的体制,为实现可管可控的体系扎实基础。由于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处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愿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安徽人爱看“黄梅戏”,北京人爱看“京剧”,新媒体在视音频的传播上同样需要考虑到用户所处特定的地域文化因素。处在不同地域的广电机构需要根据当地特色,与中央层面积极配合完成阶梯化的管控体系,保证内容的“绿色”,为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新的调整。

第三,网络广告迅速增长的同时,形势将快速分化。传统广电媒体的广告从国外统计的数据看,每年的广告投入缩水一半以上,这种高速的调整,给传统广电带来了恐怖的压力;而中国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网络广告丰富的表现形式,导致了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50%。

第四,商业演出网络化直播需求将不断加大。我国众多的商业演出,只能通过非常传统的方式,由唱片公司、文化公司和公关公司等机构进行宣传。据统计,北京每年商业演出就有几千场,同时,我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团体所举办的演出也纷繁别致,但登上电视屏幕的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少。而演出团体仅靠门票收入,还是捉襟见肘,他们需要更好的平台展现自己、宣传自己,有更多的、可以创造一定经济收入的平台支撑他们的运作,而这些演出团体正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份子,为了响应国家的文化体制改革,这些团体的运作也需要不断地加入商业运作的体系。

广电机构需要找准立足点, 从切合实际的着眼点出发, 属于广电原有优势的部分应该加强管理和运用, 属于可以借势的部分应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

就三网融合下的新媒体运营模式来说,三个主体将作为主要的运营对象,其分别是:内容运营商,用户,广告主。

以电视台为主的内容运营商阵营应该凭借节目内容制作和运营优势进行内容方面的扩展,作为新媒体平台运营的内容,从目前尚未站在电视台角度运营视频的视频网站运营情况分析,用户体验的好坏无疑是新媒体展现的关注重点。而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内容类别大致分以下几种:高清内容;2D、3D内容;热点内容;互动节目内容;版权内容;商业访谈内容。

从电信行业的运营经验看,联通与移动之间的竞争从来没有脱离过用户群体的争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怎样通过内容和运营模式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是最终体现新媒体增值可能性的关键因素。用户的多少将决定广告主的关注度,也直接决定了增值幅度和可持续性。

可以看到,基于原创内容、形式多样的互动、对资源的统一管理、业务融合和合理的运营都是将内容、用户和广告主(增值点)有机运转的几个必须重视的环节。

捷成世纪新媒体互动平台按照广电总局总体规划和广电行业运营模式构成,不同平台和中心都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

如图1,整个平台的构成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内容服务平台、信源集成播控平台、集成运营支撑平台、数据查询及服务、内容分发平台和三屏互动平台。

大平台主要完成向IPTV、互联网、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的Portal展现, 用户可以通过适配不同终端的对应风格浏览到具体内容。

内容的形成主要由受众信息交互中心和内容中心系统的内容汇聚平台完成,受众信息交互中心可以通过记者使用摄像机或3G手机进行外拍,或是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或3G手机进行交互。视频生产中心的内容汇聚平台通过卫星收录、互联网搜索引擎、数据交换等方式收集各种渠道的视音频内容。

内容中心系统的内容生产平台完成素材的快速处理、综合整合和组织,通过内容管理平台的管理和审核、编目等环节,最终通过内容推送平台向集成播控中推送不同终端需要的不同格式文件。

运营支撑平台主要负责终端用户浏览系统中的内容时,产生的各类交易相关的管理行为。通过节目排单、直播/点播内容管理,数据版权管理和计费管理,用户和权限等手段完成整个业务链的运营管理。

三屏发布及展现平台是实现三屏互动业务的支撑平台,包括页面发布管理系统、三屏统一服务平台、三屏展现平台等几个部分组成。

传输分发平台主要通过CDN向不同节点进行节目的分发,同时响应终端用户的各类申请。数据生成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分发最终的发布服务器上;包括静态页面(HTML)形式分发到位于Internet的WEB服务器上供网民通过浏览器访问,或者以WML形式分发到手机网络的服务器上供手机用户通过WAP浏览器访问等。

系统通过工作流管理进行系统业务流程的管控,按照新媒体内容运营的特点,业务流程环节一般含以下几个方面:

节目策划、节目采制、节目编排、节目审核管控、节目播出控制以及与电信运营商的协作推广。

与传统广电的节目生产业务流程相比,新媒体的业务流程更侧重于节目内容编排和呈现编排、丰富的审核以及协作推广等环节。

在捷成世纪的新媒体互动平台之中,有众多支撑新媒体业务的理念和设计,以下对其中几个关键点进行分别介绍。

第一,信源全程IP化。不管是来自于卫星的信号,还是有线电视的信号,或者是各电视台自有频道、各地市频道、以及演播室直播信号等,均采用编码器编码为支撑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的H.264 IP流。信源全部IP化,通过交换机灵活调用。采用全IP,部署、运营维护都简单,成本低,易扩充新的输出格式、输入源等优势。

第二,全流程H.264内容生产。捷成世纪拥有生产流程各环节的桌面产品,组成了从信号数字化、节目编辑、格式和码率转换、审核、分发等全流程的H.264业务支撑,保证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文件格式不变,确保节目质量和高效率。

第三,全媒体内容支持。吸收众多电视台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经验,捷成世纪的新媒体互动平台既可以支撑新媒体的运营,同时可以接入电视台的全台网系统,或是与各类业务系统进行衔接。从新媒体平台获取的内容同样可以“反哺”于电视台的节目生产。

第四,手机报料平台。捷成世纪的手机报料平台,可以支持iPhone、Android、Windows mobile等手机平台,同时提供的终端编目体系遵循广电总局制定的视、音频编目规范。同时,按照人们的体验习惯分成十多种内容类别,让人们的体验极为方便和快捷,能让用户真正体会到内容就在身边,伸手即得,也能让用户上载、快速生产内容,让用户感受到内容生产和互动的乐趣,如图3。

上一篇:高校分类体系下一篇:做好电视科技新闻节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