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类体系(精选12篇)
高校分类体系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 人们已经认识到高校教学档案是教育信息资源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学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 高校教学档案仍然存在制度不严、分类混乱、归档不全等现象, 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学校教学管理全过程。因此,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分类管理, 对于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教学档案分类体系形成与思考
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 统一全国高等学校的档案实体分类, 实现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检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995年, 国家档案局出台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 (以下简称《分类法》) 。《分类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引入系统论的观点和现代化管理的方法, 遵循思想性, 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提出了按教学管理环节和教育层次设置二级曲目的两套分类方法。按教学管理环节设置将高校教学档案划分为综合、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学位、毕业生、教材等八个类别。《分类法》的实施, 为高校业务档案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和依据, 标志着高校档案由零乱无序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改革和转变。自1995年《分类法》正式批准实施以来, 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移, 随着教育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相关文件的出台, 特别是2007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正式启动, 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 把提高质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也必定给高校教学档案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内涵。原有的教学档案分类体系是否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待进一步思索和探讨。
二、高校教学档案分类体系改革探讨
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档案分类体系应遵循教学活动自然规律, 依据教学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符合教育发展新趋势。由于教学档案性质、时间和形式不同, 高校教学档案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主要就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与教学学管理环节设置分类法加以探讨。
1.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法。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对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教高厅[2004]21号) 确立的指标体系是评估的主要依据。高校教学档案可尝试将评估指标体系中7项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和特色项目作为高校教学档案的八个大类划分, 19项二级指标和44个主要观测点可作为大类的子目录。经历过以评促建的高校大都曾按此种分类法对教学档案进行了重新归类整理。因此, 这种以评估指标体系标准作为高校教学档案类别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教学管理环节设置曲目分类法。
《分类法》经过十几年来的实践, 较好地发挥了高校教学档案分类体系的连续性优势。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原有的分类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继续保持《分类法》特点优势的前提下, 结合现阶段及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修订, 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是必要的。
一方面, 对于如综合、招生、学籍、学位、毕业生和教材等形式、内容相对固定的类别继续保留。另一方面, 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舍弃不能很好体现教育工作重心转移的类别, 如学科与实验室、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2个容易交叉的类别。根据“质量工程”内涵, 调整为教学建设与研究类、实践教学类和教学运行与评价类, 凸显现阶段教育工作主旋律, 保持相对独立的体系。
教学建设与研究类:主要包括教育思想讨论和教学研究活动专题材料;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专业申报、设置及学科专业调整材料;各级各类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材料;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审批材料;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等材料;教学建设与研究总结等。
实践教学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文件;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评审材料;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意向书;实验、实习经费分配计划;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工作计划和总结;毕业设计 (论文) 安排、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汇编;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实习建设基地名单等。
教学运行与评价类:主要包括制 (修) 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表、教学进度表、课表、校历;课程试题库、典型教案、课件;日常教学或专题教学检查材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领导干部听课等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材料;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处理材料;示范课或公开课等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材料;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材料;考试管理材料等。
总之, 高校教学档案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高校档案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因此, 加强教学档案的分类管理的研究与探讨至关重要。近几年, 我校对教学档案的分类作了一些尝试性的调整, 教学档案的保存更加有序、规范。
高校分类体系 篇2
一、按审核方可分为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和外部质量体系审核两大类:
1.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即第一方审核(企业对自身的体系审核)
2.外部质量体系审核可分为:第二方审核(需方对供方的体系审核)
第三方审核(公正的第三方进行审核)
二、质量体系审核的目的:
1.第一方审核的主要目的。
1.1 依据某一质量体系标准来评价组织自身的质量体系。
1.2 验证自身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规定要求。
1.3 通过审核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不断改进。
1.4 在外部审核前作好准备。
2.第二方审核的主要目的。
2.1 建立合同关系时,对供方进行初步评价。
2.2 验证供方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要求。
2.3 作为调态合格供方的依据。
2.4 沟通供需双方对质量要求的共识。
3.第三方审核的主要目的。
3.1 确定受审方的质量体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2 注册审核。
3.3 为受审方提供改进其质量体系的机会。
3.4 减少许多重复的第二方审核。
3.5 提高企业声誉,增强竟争力。
三、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
ISO9000标准的要素、场所和活动是范围的三大主要内容。
1.要素:ISO9001涉及20个要素
ISO9002涉及19个要素
ISO9003涉及16个要素
第一方审: 则要素以质量手册中所列的范围为准。
第二方审: 可以剪裁,双方同意。
第三方审: 注册审核全部要素和全部部门,如是监督检查,则在证书有效期三年内,各要素涉及一次。
2.场所涉及两个概念: 一是部门;二是地区。
2.1 部门指质量体系组织架构所涉及的部门都在受审范围内。
2.2 地区与产品质量活动有关的地区均应列在审核范围以内(如分厂在组织架构内,但不在一个集中的厂区,也应包括在审核范围内)。
3.3 认证时所涉及的产品及该产品所涉及的各项质量活动,均应列入审核范围。
四、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
审核依据是指以何种文件作为衡量受审质量体系是否有 效运行的尺度。
内审时的依据通常指企业采用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合适的 一个,即企业所选用的ISO9001,或ISO9002,或ISO9003。
总之审核依据包括:
1.GB/T19001~3----ISO9001~3质量保证标准。
2.质量手册。
3.程序文件等。
五、质量体系审核的时机和频度
1.第一次内审选择在质量体系文件已编制完成、颁布实施,且经一段时间运行,体系建立初期频度可多些。
2.通常内审分为例行的常规审核和特殊情况下的追加审核两类。
2.1 例行的常规审核获证后,每年要编制内审计划,每年集中审核各部门和各要素1~2次,每年应至少覆盖所有要素和部门一次,也可以每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相关要素审核,但一年内要涉及所有部门和所有要素至少一次。
2.2 特殊情况是指下列情况:
a.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或用户有严重申诉;
b.最高领导层和产品结构、方针、目标有较大变动时;
c.在即将进行第二、第三方审之前安排内审;
d.第三方审核后获得证书,将预期复审前。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可追加一次特殊的内部质量审核。
3.第三方监督检查的频度
企业获证后,认证机构对其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其频度为每年
1~2次。
六、质量体系审核的一般顺序
审核的顺序按外部和内部而有所区别。
1.外部审核的一般顺序可分为几个阶段。
1.1 提出审核: 第二方审核由需方提出,第三方审核是由委托方提出。
1.2 文件初审: 企业先提供手册等资料给审核方审核。
1.3 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计划、编制检查表。
1.4 实施审核: 包括首次会议,现场审核和末次会议。
1.5 编写审核报告。
1.6 跟踪纠正措施。
1.7 监督审核,在认证后进行。
2.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可分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2.1 确定任务,例行审核按计划进行,特殊审核要明确目的和要素相关部门编计划,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2.2 审核准备: 成立小组、编计划、编检查表、小组阅文件(包括标准、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
2.3现场审核: 首次会审、填写不合格报告、请受审部门领导签字、末次会议。
2.4编写审核报告,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定后下达给各部门。
2.5纠正措施的跟踪。
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初探 篇3
师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行为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在教师评价中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德评价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令人满意。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师德评价只是一种“花架子”,依旧是重教学实绩轻师德,二是师德评价成为“紧箍咒”,将师德评价看成是对教师的规制。另外,对师德评价仅仅停留在“打分”或学生评价层面,有的学校对师德强行量化,但无法设定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人员研究和从事师德评价工作,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使师德评价无章可循。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师德评价标准、方式单一无差异性,造成师德评价没有针对性,评价的结果偏颇,不但对师德评价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无法规制师德缺失的现象,反而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使评价背道而驰。
一、挖掘师德评价的问题
1.师德评价研究较笼统、缺乏操作性
人们在阐述师德评价的原则时,基本上没有具体的解释在实施中遇到阻力时该如何办。理论研究的缺乏针对性,使得在实践工作中,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致使关于师德评价的原则成为“空话”,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开展师德评价时,自行其是,没有实质性原则可依的师德评价工作散漫而无效。
师德评价也没有分层次的讨论,在研究师德评价的方法时,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论述多于中小学教师的,而且也没有专门的研究区别论述。笔者认为不同的评价方法的使用应区别对待。实践中,对于中小学学生参与对教师的师德评价,与其说是师德评价的创新和改革不如说是一种“花架子”、形式主义,不但对师德评价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使评价背道而驰,有失偏颇。有些中小学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仿高校的师德评价制度制定了《某某中学师德评价办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将师德的评价权完全交给学生。有的不但没有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树立良好师德的初衷,反而使原本和谐的教师间关系变得紧张,干群关系矛盾日益显露,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极度减弱、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比以前多了……
2.师德评价过于注重奖惩功能
目前师德评价的研究,注重评价的奖惩功能,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出现了教师们像当年考学历达标一样重视自己的师德考评结果。这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
师德评价本身具有规制和激励功能,在研究和实践中并没有分层有重点地展开。实践工作中出现了重规制轻激励的现象,全国很多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大大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给他们沉重的压力。目前,我国并没有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单一的两维目标模型,全国基本上大同小异,一些学校自行操作,甚至在操作上流于形式。如果只是按照目前单一的模式开展师德评价,必将出现师德评价不是走形式,就是出现评价结果与目标的偏颇。
3.师德评价的时代观较滞后
虽然有些学者看到师德评价标准的善恶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研究中并没有把评价的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等特点做详细的研究。以前教师加班加点、主科占副科、满堂灌、强迫学生学习、拔苗助长,这一切被视为好的;哪个学校补课越多,哪个教师把学生留得越晚,越被视为敬业;体罚学生、语言尖锐地对待学生,被认为是对学生严格管理,是好教师。然而这一切都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则是恶的。由于评价依据的复杂性、标准的多样性,师德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形中都增加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难度,致使许多学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教育行为在评价上不一致,甚至有失偏颇。评价标准的善恶观随着时代的更替应该更加丰富,笔者认为师德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应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加深。
4.师德评价模型过分量化,体系不完善
我国关于师德评价除了出台了关于师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外,没有师德的可操作性的体系。目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德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喊起来重要,说起来重要,但做起来、评起来不重要。重教学实绩的评价,轻师德评价。教学实绩的评价易量化,易操作,师德却难以把握。对师德评价仅仅停留在“打分”或学生评价层面,有的学校对师德强行量化,但无法设定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人员研究和从事师德评价工作,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使师德评价无章可循。一些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行操作,甚至在操作上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师德评价模式的合理化,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师德评价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建立了各种模型,比较一致的是各种模型都是根据师德的内容,通过权重来得出评价分值。这都对师德评价的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笔者发现目前师德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上过分量化。为了取得奖惩的直接依据,现行师德机制和模式往往要求评价结论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因而要求在方法上,较多地倚重定量分析。即使有定性分析的结果也要进行量化表述,以得出表明评价结果等级的数据。由于师德的特殊性,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更强调分析性方法的运用。例如通过面谈、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发现教师的真实面,进而发现师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师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道德良心和责任心,那么建立相应科学的识别规范和识别系统,就会使得面向师德的评价模型在实践的应用中摆脱一定的限制,真正实现建模的意义及其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二、探析师德评价的对策——构建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
通过剖析问题,笔者认为师德评价现状之所以令人不满意,最关键的是缺乏有效的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正如我们所知,师德评价有规制和激励作用(分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分类)有着不同的职责,其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育人工作有着独特的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以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师德势必会在实践中产生偏差。因此,构建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十分必要。笔者根据以上对师德评价的解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见下页图表)。
1.体现分层,以激励目标为主,关注教师生活
师德评价对于教师的行为具有规制和激励作用,整个评价体系的目标应该是以激励为主、辅以规制。笔者认为作为一项评价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从激励层面做文章,关注教师的生活,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生存空间,引领教师在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更多地站在教师的心理角度去考虑问题,给他们以更多的尊重,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拓展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加自由的个性。在思想上善于自我激励,在见识上博采众家之长,在前进中磨练,从而使善良、公正、责任等道德规范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师的真实生活,在感受着师德带来的敬业乐教的愉悦中,自主建构起一份有意义的人生的职业操守。
2.打破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原则、单一的评价标准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师德评价的原则,并且出台结合时代背景和我国素质教育特点的新的评价标准。如果不能在观念层和教育理念层确立起统一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就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有效性。根据师德评价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师德评价应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对实践中有冲突的问题制定实施细则,规范和指导师德评价工作有效、公正。另外,设立专门的机构分管师德评价工作。各个学校设专职人员研究和从事师德评价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使师德评价有章可循。
3.体现分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特点使评价工作差别化
在开展师德评价时要将各级各类学校区别看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理性思考、谨慎操作。当然这就需要在调查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师德评价的方式,深入研究和思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比例在不同的阶段如何分配和运用,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说,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生评价师德的比例应该有所区别,小学阶段学生评价师德只能作为参考,而高校学生评价是重要依据。而且,对于定性评价也应该根据不同层级确定比例,制定评价的内容,改变“泛泛而评”的现状。由于师德的特殊性,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更强调分析性方法的运用。例如通过面谈、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发现教师的真实面,进而发现师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4.简化评价指标,规范整个评价模型
目前,整个师德评价模型的指标非常多,评价的流程也十分复杂,应该简化评价的指标,使繁琐的不易区分的项目变得简洁、易操作,使整个评价的机制充分地体现激励性。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建立教师师德成长档案表,只记录和考核结果中最不满意的某一项评价内容,具体的分数省去,并针对不太满意的项目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帮助教师改进。同时,考核结果不与教师工资等挂钩,对于考核的所有内容都突出者可以鼓励开设一次诸如以师德为主题的公开课等精神奖励。另外,应废除“一票否决制”。
总之,理论上,不断挖掘师德评价的内涵,结合时代的变化明确评价的标准,国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保证;实践中,从师德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激励目的出发,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规范师德评价的模式,在操作上避免完全量化,使评价除发挥奖惩功能外,更加关注教师的生活,从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生存空间出发规范并确立整个评价机制,最终建立分层分类、科学、规范的师德评价体系。相信通过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实践上的不断探索,师德评价必将在调节教师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分类体系 篇4
教学档案的分类是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它有利于真实反映教研室教学活动的原貌和历史情况, 有利于为教学档案的归档整理、排架等后期工作提供依据,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方便有效地利用教学档案, 开展教研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目前, 由于没有适用高校教研室使用的教学档案分类法, 各高校教研室大多自行设置类目, 使得教学档案的管理比较混乱。因此, 探讨建立适用于教研室的合理的教学档案分类法很有必要。由于工作的范围、特点等不同, 直接使用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并不能解决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分类问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多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对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分类体系作如下探讨。
一、分类体系的要求
要建立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分类体系, 首先要考虑其类目设置的要求, 总的来说, 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全面性。
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类目应涵盖教研室的所有工作, 这样才能使在教研室所收集的教学档案有类可归。因此, 在设定教学档案的类目时就应将教研室作为一个系统考虑, 全方位地考虑教研室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或教研室教师在设立教研室教学档案类目时, 熟悉教研室工作, 并通过在平时的工作中作好调查研究, 进行细致有效的类目设立。
2. 针对性。
一是要针对教研室是基层教学单位的特点。作为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它产生的教学档案是最原始的, 许多教学环节中所产生的最能反映教学现状和水平的档案, 如集体备课记录、学生的作业、试卷、实验的数据等, 一般都只能保存在教研室里, 它是上一级教学管理部门或者是档案管理部门所缺乏的。因此, 类目设置要重点突出这类档案。二是要针对教师自由性的特点。教研室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 它直接管理的是教师。一般认为, 由于大学组织所承担的主要是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都带有相对的自主性。[1]这一特点决定他们不会将教学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分类作为主要工作, 并认为应该是教研室主任和秘书做的事, 所以, 类目设置要突出适用于教师。
3. 易用性。
即类目设置要简单明了, 方便教研室教师归类和使用, 而不要太复杂。教研室教学档案所涵盖的范围广, 不同于学校专业档案室, 也不同于由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教学档案管理的院 (系) 办公室。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教研室的重点工作, 教师不会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于教学档案的整理。所以, 教学档案的类目要简单明了, 便于教师将档案快速归类存档。同时, 教学档案也要便于教研室及时调整, 适应各类型评估的需要。此外, 其使用更加频密。
二、分类的依据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高校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可以以如下一些依据来划分:
1. 按办学层次和类型分。
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则包括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由于当前各高校办学层次发展的程度不一样, 有些教研室可能只承担某一层次的教学任务, 有些可能承担两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 甚至有些教研室承担所有层次的教学任务, 因而对教学档案的分类教研室有不同的设置要求。
2. 按教研室工作分。
包括师资队伍管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拓展等。相对于院 (系) 、学校, 教学工作为中心使得教研室的工作范围比较单纯, 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 师资管理仅限于对教师的培养, 研究工作中教研工作占了很大一部分, 社会拓展方面也是因其在课程建设中较有影响而产生的。而教学所产生的文件占的份量最多且最重。在以教研室工作作为分类中, 对教学的分类是最细的。
3. 按教学年度分。
按教学年度即学期来开展工作是学校的一个特点。学校一般是以每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为一个“学年”。教研室每个学年的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教学工作中如教学任务审批书进度表的填报、教学工作总结撰写等, 都在每学年中体现, 并产生相应的教学档案。因此, 教学年度也以教学档案的“专门年度”来划分。当然, 由于科学研究和行政工作仍按一般年度进行, 因此, 部分教学档案的分类需要两种年度结合进行。[2]
4. 按教学环节分。
如按英国“教学研究所”提出的六个基本教学环节, 可分为计划和准备、实施教学、评价与和评估、回顾和改进、学术管理和领导、持续的职业发展等。[3]教学档案可据此作为分类依据, 如计划和准备的教学档案, 可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审批书进度表等类目, 实施教学的档案可设置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课堂实验 (讨论) 记录等类目, 其它的环节也可设置相应的类目。
5. 按课程分。
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即使以专业设置, 它也是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教研室一般承担一门或多门的课程教学, 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档案。因此, 课程也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如我院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就有“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医患沟通与调适”等课程, 他们的部分教学档案也就是按课程进行组织的。
以上的分类, 是建立高校教研室分类体系中各类目的依据。但是要建立一个适用的教研室教学档案分类体系, 仅仅从以上的某一角度进行划分和设定类目, 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因而需要综合以上分类的优点, 建立综合的档案分类体系。
三、主要体系的划分
从近年我院对各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分类实践来看, 其体系可以划分为:
1. 师资队伍建设。
包括: (1) 教研室教师; (2) 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其中, 教研室教师包括其师资状况、师资培养、高资历教师等, 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包括其师资状况、聘任文件等。
2. 教学工作。
包括: (1) 人才培养方案; (2) 教学大纲; (3) 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 (4) 课程教学。其中, 课程教学的文件在此类目中是最多的, 而且是教学档案的重点, 需要进一步细分。如教研室教学层次多, 可先划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类目。之后, 按学年学期———课程, 或可按课程———学年学期来设置, 再将类目设置为: (1) 教学任务通知书; (2) 课程表; (3) 教材选用; (4) 教学任务审批书进度表; (5) 集体备课记录; (6)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 (7) 现代化教学手段; (8) 教学质量监控; (9) 课程成绩及教学总结。
3. 学术研究。
包括: (1) 教学研究; (2) 科学研究。其中, 教学研究包括教材、教研论文、教学成果奖、教研项目等类目。而科学研究也包括论著、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奖、科研项目等类目。
4. 社会影响。
包括: (1) 研究基地或中心; (2) 会议培训; (3) 媒体报导; (4) 成果转化; (5) 其它。由于各教研室的社会影响不同, 因而本项目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四、分类体系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和建议
上述的分类体系尽管还需要不断完善, 但已能基本满足教研室的使用。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关于分类体系中类目的扩展性问题。
任何一种分类法都必须考虑到其扩展性, 以便于增加有关类目。教学档案分类体系虽然能涵盖教研室的相关工作, 但必然会遇到需新增类目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 在设立分类体系时, 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设置标记符号, 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预留标记符号来达到新增类目的这一目的。
2. 适应课程建设需要的档案类目编排。
特别是近年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课程建设, 以建立精品课程项目、优质课程项目等作为评估课程建设水平的手段, 这些都极大推动了课程建设, 同时也使教研室十分重视课程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可以认为, 课程教学档案在教学档案整理中越来越重要。教研室在档案建设中要注重整体建设, 同时又要照顾到课程教学档案。虽然分类体系中没有以课程来分类, 但在实际应用中, 以在“教学工作”这一类目下的类目全部或某一部分依据课程来组织教学档案, 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3. 其他档案在分类体系中的存放问题。
一般而言, 原始性是档案的最基本的特点。但在教研室的档案管理中, 必然会涉及一些非本教研室生成的文档, 如上级部门的发文等, 这些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又常常是教师查阅必不可少的材料。我们认为, 其中一些档案可以作为原始档案存放, 如对教师聘任的通知, 可与教研室的聘任请示之类的一并归档, 而对于某些仅作参考用的, 可以用“参考”等标记放在档案之后。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工作实践和多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对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分类体系, 从分类体系的要求、依据、划分、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和建议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分类体系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70.
[2]陈兆 (祦) , 和宝荣, 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21.
建筑工程咨询服务分类体系答案 篇5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下列关于竣工验收阶段专项咨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竣工验收阶段专项咨询应分为试运行与运营培训、消防验收咨询、职业卫生验收咨询、劳动安全卫生验收咨询、环境保护验收咨询和安全运行验收咨询
B.运营培训包括编制培训计划,培训准备,组织实施培训三个部分
C.职业卫生验收咨询时需组织3名以上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技术审查
D.安全运行验收咨询的准备阶段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和现场勘察两个环节
用户答案:[A] 得分:10.00
2.工程项目前期决策,通俗地讲就是“三定”,下列选项不属于“三定”的是()。
A.定建设项目
B.定建设方案
C.定建设时序
D.定建设资金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对于项目后评价中的项目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价,下列选项属于项目实施准备工作与评价的是()。
A.项目决策过程和程序分析
B.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C.开工准备
D.项目勘察、设计 E.采购招标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2.我国实行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按对象和功能分为()。
A.国家级规划
B.总体规划
C.专项规划
D.区域规划
E.行业规划
用户答案:[BCD] 得分:2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工程项目准备及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包括设计准备阶段项目管理、勘察设计阶段项目管理、施工安装阶段项目管理和竣工验收阶段项目管理。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20.00
2.工程设计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服务。
Y.对
N.错
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怎么看 篇6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许多单科性、多科性大学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一些高等学校通过自我扩张的方式,增加学科门类,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另一些高等学校则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综合化。尤其是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工科院校,纷纷设立理科、文科(含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和专业,以改变长期以来单科院校办学的传统和形象。
政策溯源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首次明确了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重在学校分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进一步细化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目标。
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再次提及“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类型,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角度说明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些都成为对全国高校进行分类的理论根据。
1952年我国高校分为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后,在高等学校分类中,“是否重点”一直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分类维度,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二分法也一直得以沿用。
但是要注意的是,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区别只是国家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同,重点高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或者重点学科、专业。
Tips:
我国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历程大约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1)“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办学方针的形成(1949~1953年);(2)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形成阶段(1954~1963年);(3)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确立阶段(1978~1981年);(4)将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84~1985年);(5)在部分高等学校建立研究生院(1984、1986、2000年);(6)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1994年);(7)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1998年)。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为什么如此强调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
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是一个事关高等教育布局与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许多高等学校定位趋同、职能错位、盲目升格,造成特色不鲜明、资源配置浪费、社会适应性差,而且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需要制定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它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高校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校分类依据及标准
我国高等学校的几大分类标准
1.按照学科设置特点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学科设置情况将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分为13类: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基本上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相对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科数量的多少,又可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大学。
2.“建设重点高校”造成的分类
重点大学是我国一个特殊的高等学校群体,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高等学校类型。1952年我国高校分为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后,在高等学校分类中,“是否重点”一直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分类维度,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二分法也一直得以沿用。但要注意的是,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区别只是国家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同,重点高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或者学科、专业。
3.按科研的规模和研究生的比例进行分类
可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专业型。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研制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确定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是: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按学校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得分累计超过全国大学科研总得分的61.8%(优选法的0.618)为止,各个被加到的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除去已被确定为研究型的大学,对其余院校再次使用以上方法,确定出研究教学型大学,并以此类推确定出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
4.按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三种类型。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明确了这种分类方法。
此外,还有根据高等学校的隶属关系或管理权限,将高校分为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以举办主体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等其他分类方法。
国际上对高等学校的主要分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各国高等院校的类型和层次日趋多样,高等教育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便于认识和了解高等院校,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无论通过民间还是政府,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Tips:
University和College并不能详尽定义所有美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其他常用的代表大学的名称还包括:Institute, 如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大学)等;School,如Juilliard School(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Conservatory,泛指音乐类学院,如Peabody Conservatory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迪亚音乐学院)。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75年、1997年制定并颁布了两个版本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这两个版本的区别是:前者注重层次,后者注重类型。在1997年的版本中,将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号为5),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5A和5B两个类别。5A类是理论型的,按学科分设专业,相当于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5B类是实用性、技术型的,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5A又分为5A1和5A2。其中,5A1按学科分设专业,主要是为研究做准备的,一般学习年限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第一级学位(学士学位)、第二级学位(硕士学位)证书,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型学士或学术型硕士,以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为目标;5A2按行业分设专业,主要为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年或更长,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型学士或专业硕士,以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第二阶段(序号为6),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
2.美国高校的主流分类法
根据规模、颁发的学位与学制的不同,美国把高校分为社区学院、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通常为2年制,只颁发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这类学校的规模不大,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为学生转入4年制学士学位大学做准备,另一种提供专门领域的职业培训。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指专注于本科教育的大学,通常为4年制,以College结尾命名。它们被美国人认为是本科精英教育的典范。在这类大学里,班级规模小,教授专注本科教学,学生很早就参与项目研究,培养能力而非技能,这些都是文理学院的精髓。
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主要是指提供4年制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大学,可以颁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一般情况下这类学校规模较大,包含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chool)、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College/School)及研究生院(Graduate College/School)等。教授多数专注于研究。很多大学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设备,多数供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学生使用。
3. “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FAT)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从本科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培养计划,学生类型、学制、规模等几个角度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在2005版中,将高等院校分为副学士学位授予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大学、专业主导机构、部落学院6种基本类型。
4.英国“研究评估分类法”
1992年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融入大学系统后,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一视同仁地提供教学经费。但在研究经费方面的拨款则是选择性的,具体办法是通过“研究评估作业”,根据研究绩效来确定高等院校的研究经费数额。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有什么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建立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类型的高校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地对高等教育进行政策上的分类支持和分类管理。今后,国家可以通过对这三类高校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转型发展,促使不同高校瞄准不同领域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在高等学校体系中赢得自己的独特地位,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还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上的分类配置:在科学研究中,让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有些专注于基础研究,有些可以侧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社会服务方面,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和途径。这三种高校类型的划分,不仅细化了高等教育内部的分工,使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接下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转型、实现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人才培养上的模块化。一直以来,在个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选择上,我们往往倾向于社会本位,而忽视个人本位,这是无益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实际上,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是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因此,此次建立的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高校类别,是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块。它既充分尊重了人的差异,使不同智力类型(不是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均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
此外,高校分类体系的建立,还能使高等学校评估体系更加合理化。以往,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被放在一个标准体系里评估,造成的结果是所有大学都根据所发表论文数、承担项目数、获奖成果、招生数等的多少来拼学校的声誉和排名,这种高校中的追求GDP现象,显然不利于各个高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建立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类型的分类体系后,有利于突破以往单一评价标准的局限,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类型提出富有个性的评估指标、具有相对差异的观测点及权重设置,最终使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布局结构得到合理优化。
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是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因此,此次建立的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高校类别,是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对人才进行的区分。
它既充分尊重了人的差异,使不同智力类型(不是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的学生均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引导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
Tips:
高校分类体系 篇7
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主要表现为廉洁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 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 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选择、理解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2]。对于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一般可以根据教育对象在工作生活中思想、行为表现来评判, 其中最为直观的评判标准则是是否有效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然而, 高校科研人员群体由于具有思想意识较为活跃、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工作时间较为灵活且有相当比例的非党员等特点, 在这一群体中开展廉洁教育并取得实效具有一定难度。因此, 迫切需要结合当前廉洁教育实际, 积极探索提升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和方法。而关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构建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则是提升有效性的积极有益探索。
一、构建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将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纳入系统教育
“廉洁教育”一般都以一个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概念而不予界定、分析直接使用, 特别是在侧重经验化描述现象的研究中。“廉洁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党和国家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党员干部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反腐倡廉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分层分类廉洁教育”是廉洁教育的一种理念或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 分类分层次施教, 以提升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3]。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认为, “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是以提升教育有效性为目标, 以政治性为鲜明特色, 以分层分类为核心, 以满足党员干部的差异化需求为落脚点, 包含教育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活动实施、评估反馈、组织保障等的一整套廉洁教育工作机制和工作落实体系。
(一) 分层分类教育责任体系
廉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分层分类教育工作更为细致、组织程度更高, 单靠纪检监察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职能, 充分调动和依靠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要充分明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对象的教育主体及教育责任, 建立主体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运作协调的分层分类教育责任体系和工作体系。这一责任体系应该包括责任分解、责任明确、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通过建立责任体系切实把分层分类教育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
(二) 分层分类教育活动体系
分层分类教育需要载体来支撑, 分层分类教育活动体系既需要有普适化、长效化的活动平台, 又需要有结合不同教育群体特点的个性化、特色化的活动载体。所谓普适化, 主要是指教育内容对不同教育对象普遍适用, 如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活动等;所谓长效化, 主要是指可以持续推进的教育活动, 如建立网上教育平台;所谓个性化、特色化, 主要是指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党员干部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活动。活动体系涉及不同群体教育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活动实施、评估反馈等内容。
(三) 分层分类教育保障体系。首先是制度保障
分层分类教育需要充分调动纪检、宣传、组织、人事等多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缺乏常态化的部门联动机制, 分层分类教育则难以推行。要充分发挥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等制度的作用, 用制度保障分层分类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是经费保障。各高校可设立廉洁教育专项教育经费, 积极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生动的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再次是考核评价保障。要将分层分类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切实强化落实教育责任。最后是信息技术保障。建立网上平台、拓展教育空间是廉洁教育面临的新趋势, 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分层分类教育、管理及评估、反馈。
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其实质是针对高校科研人员这一特定群体而开展的廉洁教育工作, 即是高校廉洁教育系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可将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纳入到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之中, 以便从高校廉洁教育工作整体出发, 统筹考虑, 系统实施, 有效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的发生。
二、运行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明确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类别和形式
在了解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构成的基础上, 还需进一步明确该体系的运行模式。总体而言, 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可按照图2模式运行。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分类分层次教育的精髓, 首先在于承认受教育者的差异性, 其实质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内, 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就是要认识到科研人员群体与高校管理人员、学生等不同群体在思想认识、成长阅历、工作岗位、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并根据现实差异从根本上采取与管理人员、学生不同的教育方法与途径, 从而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廉洁教育接近广大科研人员思想、工作及生活实际, 使教育活动接地气、贴人心, 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二) 注重整体规划
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需要多部门参与、配合, 认识到位、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是各部门开展落实工作的前提。纪委积极牵头做好规划, 并将分层分类廉洁教育纳入到学校惩防体系规划的实施方案中, 与惩防体系建设同步推进, 既要面上兼顾, 又要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地推进分层分类教育活动。在整体规划分层分类教育活动时, 重点把握好教育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 实际工作中具体用“四个是否”的标准来衡量, 即针对某一群体的教育活动是否始终围绕教育目标而不偏离;是否根据实际持续深入推进;是否充分考虑和尊重教育对象的需求特点;当前每一步工作是否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要在学校廉洁教育整体规划下, 针对加强科研人员廉洁意识这一目标,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这一切入点, 系统考虑科研人员的工作实际及现实需要, 逐步推进, 由点带面地开展廉洁教育工作。
(三) 科学分层分类
科学分类是开展分类分层次教育的基础。只有分类准确, 才能保证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达到触及人心的效果。高校的分层分类相对复杂, 从组织特性上讲, 高校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 传统的科层结构和教师在其权力范围内对学校有关事务作出决策的结构同时存在, 具有鲜明的松散联合的组织特性[4]。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掌握着行政权力, 另一方面教师特别是教授在学术权力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从大学功能上讲, 育人是高校的基本功能, 高校的廉洁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工党员干部, 培育学生廉洁意识也是高校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 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是高校廉洁教育的三大基本群体。在三大基本群体中, 每一大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诸多小类。例如:管理人员群体可按照职级高低划分为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普通管理人员;教师群体可依据工作侧重分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学生群体可依据所处不同学习阶段分为本科生党员、硕士生党员、博士生党员等。分类的依据不同, 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视具体需要而定。
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而言, 就是在高校教师这一大类下按照工作侧重细分的一个小类。这也说明在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框架内, 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是高校教师廉洁教育的一个子集, 需要按照教师群体这一层级开展廉洁教育工作。
(四) 把握认知特点
针对不同层级和类别的教育对象开展廉洁教育需要科学把握其认知特点。对于高校管理人员而言, 因其处于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纪律约束下, 因此可采取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方式开展廉洁教育。对于学生而言, 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廉洁教育上必须坚持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引导式、合作式教育并重, 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其不同于管理人员和学生, 该群体普遍推崇学术自由、学术自治, 政治性的要求相对弱化, 因此, 对教师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启发式、引导式、合作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为辅的方式进行。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而言, 其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 在开展廉洁教育时, 必须紧贴其需求特点, 以教师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科研规范等为主要切入口, 开展示范、警示以及其他廉政文化教育活动。
(五) 创新教育载体
分层分类教育不仅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活动, 更需要在教育载体上有所创新。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而言, 针对其工作时间和地点较为分散、群体集中开展活动较为困难等特点, 可考虑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开展教育活动。例如, 部分高校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网上教育测试平台, 并把这一平台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网上平台进行教育、测试、反馈, 有效实现全校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的全员覆盖。因为采取信息技术, 科研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随时随地上网参与学习培训, 从而使廉洁教育灌输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实现,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完善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确保科研人员廉洁教育效果
基于前文所述, 加强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可将高校科研人员纳入到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当中, 针对其群体特点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 并可利用网上教育测试平台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 为进一步确保教育效果, 还要不断完善分层分类廉洁教育长效机制, 实现“三个转变”, 即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推进工作的转变;从重教育到重自我教育、从重他律到重自律的转变;从反腐倡廉与己无关到反腐倡廉人人有责的转变。为此, 要完善以下四个机制:
(一) 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分层分类廉洁教育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协调机制, 做到“组织不越权, 协调不包办”, 最大限度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际工作来看, 高校各部门基本能按照任务分工和责任内容完成应该承担的教育工作, 但缺乏与部门业务工作的深入融合, 很多教育活动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要真正建立起有效、管用的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使分层分类教育工作有部署、有推进、有落实、有成效。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纪委要加强对各学院、各校内研究机构, 特别是各教师党支部的指导, 使其找准在科研人员群体内开展廉洁教育的切入点, 有效整合资源, 避免另起炉灶。二是要建立外部组织协调机制, 进一步拓展廉洁教育活动的外部空间。例如, 可利用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之际, 邀请基金委专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进行宣讲, 借此加强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意识教育。
(二)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要把廉洁教育经费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 专项列支, 根据不同群体特点, 确定不同人员的经费标准, 充分保障基层党组织日常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可以将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纳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经费支持范围, 鼓励申报竞争性的活动经费。同时, 在党建研究专项经费上给予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研究专项资助。
(三)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要真正把廉洁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 特别是对承担具体教育任务的相关部门而言, 廉洁教育任务贯彻落实情况应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方面。同时, 对于积极推进廉洁教育工作的部门和单位予以表彰。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可将本单位科研人员廉洁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之中, 并作为本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科研工作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以考核。同时, 学校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等直接与科研人员廉洁教育相关的单位, 可将其组织或参与科研人员廉洁教育活动情况, 作为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以考评落实。
(四)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廉洁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 需要一定的舆论宣传, 以达到推广示范效应。就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而言, 可利用学校网站、报刊、电台、橱窗等媒介进行宣传, 并通过创建廉洁教育专题网站、开展面向科研人员群体的廉政论坛、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开展廉洁教育专题讲座、印发廉洁教育读本等形式, 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使讲廉洁、讲正气、讲操守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共同的追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有效性问题, 提出将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分层分类廉洁教育体系中, 通过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 运用网上教育测试平台载体, 不断完善组织协调、经费保障、考核评价、舆论引导四种机制, 切实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群体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廉洁教育,科研人员,高校,党建
参考文献
[1]教授沦为腐败高发人群的警示[EB/OL].http://focus.cnhubei.com.2011-12-16.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J], 思想.理论.教育, 2002, (01) .
[3]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高校分类体系 篇8
对于专利文献中涉及的技术主题, 一般从功能分类和应用分类考虑, 给出相应的分类位置。功能分类是指与物的本质属性或功能相关, 不专门适于在某一领域内应用。应用分类位置则包括专门适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或目的的物, 某物的特殊用途和应用以及把某物加入到一个大的系统中。当按照以上定义不能明确确定按照功能分类还是应用分类时, IPC使用指南规定:如果提到了某种特定的应用, 但没有明确披露或确定, 则按照功能分类;如果技术主题既与本质属性或功能有关又与特定应用有关, 则既按功能位置分类又按应用位置分类。可见, IPC分类体系总体上倾向于功能分类位置优先的原则。
众所周知, CPC分类体系是以ECLA分类为基础, 同时部分融合了UC分类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联合分类体系, 而ECLA则是在IPC基础上的细分。CPC分类原则与IPC存在着一些差别, 因此研究CPC分类体系的分类原则对于正确获得CPC分类位置和利用CPC进行检索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下面,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分类过程, 介绍CPC分类体系对功能分类位置和应用分类位置的处理原则。
案例介绍——一种修补方法
背景技术:燃气轮机的定子叶片, 其中基材40 在长方体形本体41 的上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突起42。长时间使用后, 突起42 的上面造成磨损, 需要修补磨损的部分 (参见附图1 (a) - (b) ) 。现有技术通过实施堆焊来进行修补, 但由于堆焊而受到的热影响及残余应力的作用, 容易导致定子叶片产生变形。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修补方法, 对部件进行钎焊时, 可使熔融的钎料留在接合部位, 不会引起部件变形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弊端。
技术方案:不是对磨损的部分实施堆焊来进行修补, 而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1) 将被磨损的突起42 进行切削而形成槽43 (参见图1 (c) ) ;
(2) 将多孔的钎料保持体44 插入基材40 的槽43中 (参见图2 (a) ) ;
(3) 按照与钎料保持体44 的侧面相接的方式将钎料45 载置于本体41 上 (参见图2 (b) ) ;
(4) 加热:钎料45 通过加热而熔融, 且浸渍于钎料保持体44 的孔隙内。熔融的钎料45 的进入并填充于槽43 内的钎料保持体44 和本体41 之间的间隙, 形成新的突起 (参见图2 (c) ) 。
技术效果:避免堆焊引起的热变形。
分类过程
(一) 确定待分类的技术主题
1. 涉及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
根据对上述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案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贡献在于:不是对定子叶片的磨损的部分实施堆焊来进行修补, 而是通过切削加钎焊的方法来达到修复突起的目的。因此, 从整体上确定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是:“用于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然后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该案例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否存在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 本案例的修补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切削形成切槽;使用钎焊形成修补等步骤。通过理解发明, 本发明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在于:叶片的修补、叶片具体部位 (即突起42) 的修补、通过钎焊修补、切削与钎焊的组合。
2. 涉及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
从整个申请文件看, 除去上述涉及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外, 还多处提到燃气轮机, 因此“燃气轮机部件的焊接”是涉及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
综上, 最终确定的技术主题如下。
(1) 涉及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a. 用于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b.涉及叶片的修补、c. 叶片具体部位的修补、d. 通过钎焊修补、切削与钎焊的组合。
(2) 涉及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燃气轮机部件的焊接。
(二) 针对待分类的技术主题进行分类
I.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用于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1、选择可能涉及的分类位置
针对上述技术主题“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通过粗略阅读分类表, 本领域分类员容易确定F01D是关于汽轮机和叶片的集中分类位置;而钎焊属于焊接的一种, 分类在B23K中;关于组合加工, 则涉及B23P。综上, 初步得到可能涉及的分类位置:F01D、B23K、B23P。
2.分析并选择分类号
(1) 选择大组
如上所述, 可能的分类位置涉及F01D, B23K , B23P。在CPC分类表插入版分别浏览相关位置, 根据F01D, B23K , B23P下各大组的组名进行浏览、本领域分类人员容易将本申请的定位到以下相关的大组:
F01D 5/00 叶片;叶片的支撑元件;B23K 1/00 钎焊, 如硬钎焊或脱焊; B23P 6/00 物品的修复或修理;而关于叶片的具体修补部位, 则根据对技术方案的理解, 突起42 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工作流体的内部泄漏, 应分在大组F01D 11/00 。
(2) 选择小组
针对上面初步确定的大组, 再到CPC分类表 (以2014.07 月插入版为例, 有删节, 中文译文部分参考了IPC高级版第8 版分类表) 的相关位置进行查找其进一步的细分, 从而确定小组。
(a) 阅读F01D 5/00
F01D 5/00 Blades; Blade - carrying members叶片; 叶片支撑元件
F01D 5/005 . Repairing methods or devices修理方法和设备
F01D 5/02 . Blade - carrying members, e.g.rotors叶片支撑元件, 如转子通过查看F01D 5/00, 仅有一个涉及修理方法的一点组细分F01D 5/005 . 修理方法和设备, 而除此之外, 没有更细的分类, 因此对于上述发明信息a, 分类位置选定为F01D 5/005。
(b) 阅读F01D 11/00
F01D 11/00 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 - fluid, e.g. between stages防止或减少工作流体的内部泄漏, 如在两级之间
…
F01D 11/08 . for sealing space between rotor blade tips and stator ( specially - shaped blade tips therefor F01D 5/20 ) 转子叶尖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密封
F01D 11/10 . . using sealing fluid, e.g. steam使用密封流体, 如蒸汽
F01D 11/12 . . using a rubstrip, e.g. erodible.deformable or resiliently - biased part利用磨损带, 如易受侵蚀的、可变形的、有回弹力的偏压零件
F01D 11/122 . . . with erodable or abradable material具有易受侵蚀的或者可磨损的材料
F01D 11/125 . . . .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具有加强结构
F01D 11/127 . . . with a deformable or crushable structure, e.g. honeycomb具有可变形或可压碎结构, 如蜂窝
通过浏览F01D 11/00, 并结合对技术方案的理解, 突起42 (被修补的部位) 的作用是使用可磨损的材料 (钎焊的材料比较软, 是可磨损的) 来形成密封, 避免内部泄露。进一步的, 根据技术方案的理解, 其适用于转子叶尖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密封, 因此排除了其他的一点组, 而选择F01D 11/08。接着浏览F01D 11/08 的细分, 发现其下位二点组F01D 11/12·· 利用磨损带, 如易受侵蚀的、可变形的、有回弹力的偏压零件, 对本发明是适合的。继续浏览三点组, F01D 11/122 . . . 具有易受侵蚀的或者可磨损的材料, 也是适合的, 而其四点组则不适合。对于其他的三点组, 也不适合。因此, 对于此点发明信息b, 分类位置确定为F01D 11/122 。
(c) 阅读B23K 1/00
B23K 1/00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钎焊, 如硬钎焊或脱焊
…
B23K 1/0008 .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特别适用于特定部件或工件
…
B23K 1/0018 . . Brazing of turbine parts汽轮机部件的硬钎焊
经浏览:B23K 1/00 涉及钎焊, 其一点组有更细的应用分类B23K 1/0008 .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特别适用于特定部件或工件, 而且在B23K 1/0008 之下, 还有更细的二点组的细分B23K 1/0018 . . 汽轮机部件的硬钎焊。因此, 对于发明信息c, 分类位置确定为B23K1/0008, B23K1/0018。
(d) 阅读B23P 6/00
B23P 6/00 Restoring or reconditioning objects物品的修复或修理
B23P 6/002 . Repairing turbine components, e.g. moving or stationary blades, rotors涡轮部件的修复, 比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
B23P 6/005 . . using only replacement pieces of a particular form仅使用具有特定形状的替代件
B23P 6/007 . . using only additive methods, e.g.build - up welding仅使用附加方法, 如堆焊
B23P 6/04 . Repairing fractures or cracked metal parts or products, e.g. castings断裂或有裂纹金属部件或产品的修理, 如铸件
B23P 6/045 . . of turbine components, e.g.moving or stationary blades, rotors, etc. 涡轮部件的, 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等
经浏览:B23P 6/00 涉及部件的修理, 一点组有更细的应用分类-- B23P 6/002 . 涡轮部件的修复, 比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 对本申请特别适合。而其下面的二点组不适合, 因此不予考虑。
而对于其他的一点组B23P 6/04, 虽然其二点组B23P 6/045 . . 涡轮部件的, 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等, 也涉及涡轮机转子或定子的修补, 但由于其上位的一点组涉及的是断裂部件或裂纹的修复, 而本申请是磨损部件的修复, 因此, 予以排除。因此, 对于此点分类信息d, 分类位置确定为B23P 6/002 。
综上, 确定发明信息的分类号:F01D5/005, F01D11/122, B23K1/0008, B23K1/0018, B23P6/002
II.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
附加信息涉及汽轮机的焊接, 因此浏览B23K的2000 系列
B23K 2201/00 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通过钎焊, 焊接或局部施加热量的切割而制造的物品
B23K 2201/001.Turbines涡轮
…
经浏览, B23K的2000 系列通过细分进一步给出了应用分类, 由于汽轮机属于涡轮机机械, 因此确定B23K2201/001 为涉及附加信息的分类位置。
(三) 最终确定本案例的CPC分类号如下
发明信息:F01D 5/005, F01D 11/122, B23K1/0008, B23K 1/0018, B23P 6/002
附加信息:B23K 2201/001
总结
通过以上本案例的分类过程,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CPC分类倾向优先给出应用位置, 即应用位置优先
本发明中涉及的功能分类包括B23K1 (钎焊) , B23P6 (组合加工) , 应用分类涉及F01D5 (叶片) , F01D11 (防止内部泄露的密封部件) 。而从本申请的分类过程来看, CPC中更倾向于从应用优先的角度考虑分类, 即首先应考虑该修补方法应用的场合——叶片, 以及叶片的具体部位——防止内部泄露的密封部件, 从而首先从这两个地方寻找分类位置。而反观IPC, 则倾向于从功能位置给出分类。
(2) 应用位置尽可能的细分
与IPC相比, 对于应用位置:F01D11/00, CPC通过细分给出了更详细的分类位置, 比如给出了三点组F01D 11/122 . . . 具有易受侵蚀的或者可磨损的材料。对于应用位置F01D 5/00, CPC通过细分给出了更详细的分类位置F01D 5/005 . 叶片的修理方法和设备。而IPC中, 对于上述两个分类位置则没有进一步的细分。
(3) 功能分类中通过细分给出了应用位置
如上所述, CPC倾向于应用位置优先的原则, 但对于功能分类, 则通过细分给出了更具体的应用位置, 这一点也反过来印证了应用优先原则。在本发明中功能分类B23K1/00 (钎焊) , B23P6/00 (组合加工) 中, 都通过细分给出了涉及应用领域 (涡轮轮机、叶片等) 的细分, 如B23K 1/0008, B23K 1/0018, B23P 6/002。
(4) 只要对检索有利, 要将所有的应用分类位置全部给出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多个应用分类、功能分类都通过细分给出了更细的应用位置, 这些位置都指向了本申请涉及的应用场合——燃气轮机、叶片、叶片的具体位置等。可见, 只要对检索有利, 要将所有的应用分类位置全部给出, 而不是只要给出了一个应用位置, 其他分类的就不用再给出。除此之外, 附加信息的分类, 通过2000 系列进一步给出了涉及应用的分类。这样, 最终所有的分类号都涉及应用位置。
综上, CPC分类体系通过应用位置优先原则, 对应用位置的细分以及在功能分类中给出应用位置的细分等途径, 使CPC分类更加详细, 包含了更多的分类信息, 使其更有利于检索。
观点建议
1.科研人员应养成检索各国专利文献的习惯, 避免重复研究, 并规避他人的专利陷阱。
2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 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科研人员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简化维权程序, 减小维权成本,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初探 篇9
1、现有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网球技术体系进行分类需要抱着两个原则, 其一是进行分类时要体现出网球的运动规律, 其二是协调好技术分类与网球教学和训练的关系, 使得技术分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网球教育竞赛事业。
1.1、现有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及其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更新网球技术分类体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不少专业人员都在探寻新的技术分类方法, 并撰写了相关书籍对其思想进行阐述。但是在这个过渡阶段, 新理念的形成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这些书籍中所体现的创新观念还局限在旧式的分类体系中, 受到了传统思考模式的制约。进行网球技术评定时, 仅仅局限在网球运动员握拍姿势, 移动, 正反手击球, 接发球, 截击球和高压球, 挑高球和反弹球, 放小球等技能的考察, 掌握这些技能基本动作只是网球运动最基础的环节, 单纯考察这些动作姿势, 无法评定网球运动员实战技能。评定一名网球运动员是否优秀, 最关键是看这名运动员能否灵活运用这些技能, 在实际比赛中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是否良好, 备战心态如何, 并不能仅仅观察该运动员的技战术姿势是否到位。
1.2、现今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并不是循序渐进的
中国目前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都是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同时结合自己的基本国情进行设计的。中国网球业发展并不成熟, 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性高, 很多时候仅仅是在生搬硬套, 没有将网球的技术和战术结合起来进行分类, 导致分类体系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网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对学生掌握新的球技和战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学生的视野也将局限在旧式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明显, 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也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没有注意运用实际比赛使学生掌握技战术的运用,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不熟悉技术动作, 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目的。
2、新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
2.1、新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及分类依据
区别于以往单纯评定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姿势, 新的网球技术体系划分还增设了对网球运动员位置感的考察。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能够很好地掌控网球的落球点, 能够把握击球时的位置感。位置感与球员击球的力度, 技巧有很大的关联, 网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要敏锐捕捉对手的漏洞, 发现对手的空隙, 还需要再发现空隙的同时, 能够运用自己高超的球技将球击到对方空隙处, 将对手绝杀。如果遇到实力悬殊的对手, 也能够凭借出色的运球能力和位置感, 将对方的球吊住, 与其进行周旋。哪怕是仅仅能拖延对方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也能让网球运动员发现对方破绽, 为自己的胜利创造机会。同时, 网球技术区域的划分一个重要环节, 网球区域包括施加压力区, 建立优势区, 得分区。重新定义这些区域对划分网球技术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2.2、划分网球技术体系的依据
必要的技术基础是不能删改的, 包括网球运动员的握拍姿势, 击球姿势, 掌握技战术的种类和熟练程度, 基本位移步法等。其次, 还需要考察网球运动员的击球, 发球, 正反手击球, 旋球, 削球等球技的掌握程度。最后, 还要考察运动员底线击球技术, 中场击球技术, 前卫击球技术等。新的网球技术划分依据在考察网球运动员基础球技的情况下, 还增设了对网球运动员实战技术的考察, 以及对网球运动员实战心理, 位置感的考察, 大大丰富了原有的划分依据, 使得整个分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层次更加分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网球技术体系重新进行划分时, 要充分考虑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技能和其实践经验, 包括必要的基本姿势和击球技术, 还有一些运球的技巧, 以及在竞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对位置的把握和对球技的运用能力。要改革技术划分体系, 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摒弃旧式体系的划分思想, 使得整个体系能够循序渐进, 科学合理。合理科学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网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得网球事业蒸蒸日上, 网球运动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洁.浅析网球技术分类体系[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24) .
[2]李唤春, 和向东.网球技术体系之构建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5.
高校分类体系 篇10
因此, 本文基于广义的视角, 把旅游用地定义为:“旅游用地是指一种能直接或间接满足旅游者的游览、游憩、休闲目的, 并能为旅游者进行一系列旅游活动提供场所和空间的土地总称”。
一、各相关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的分类
(一) 我国国土部门、建设部门、农业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的界定及分类
在我国各级的土地分类体系中也没有专门的旅游用地这一类型。如1984年9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含义》中, 与旅游用地有关的名胜古迹、风景旅游点用地被列为特殊用地。1989年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中只规定了旅游业用地、绿化用地、文化、体育、娱乐用地等类似于旅游用地或与旅游用地有关的地类。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了旅馆业用地、影剧院用地、游乐用地、休疗养用地、文物古迹用地、游憩集会广场用地和公共绿地等与旅游用地类似的用地。在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中也只规定了餐饮旅馆业用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等类似于旅游用地的地类 (如表1-1) 。
我国土地管理法没有对旅游用地这一概念做出明确清晰的界定, 《城镇土地分类》中的“旅游业用地”只是从旅游商业用地的角度出发, “绿化用地”及“文化、体育、娱乐用地”涵盖范围过大, 也不能够准确说明旅游用地的范围。《全国土地分类》中的“餐饮旅馆业用地”和“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实质上也是一样的。在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和利用矛盾冲突严重的地区, 旅游用地概念不清, 就会导致该地区的旅游用地规划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影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或者导致该地区的旅游用地规划缺少应有的法律约束, 一些规划部门就会把手伸向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破坏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 我国旅游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的界定及分类
在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中, 涉及到用地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旅游规划通则》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中, 《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之一是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 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提出开发措施。”其内容之一是“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 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之一是“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专项规划中有关于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内容, 其中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草地、水域、滞留用地 (如表1-2) 。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旅游规划通则》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都没有明确规定旅游用地或类似概念的具体含义, 其中关于用地规划的有关规定也仅仅局限于一个旅游区内的土地类型, 不具有普遍指导性。法律的不完整就会造成实际中的旅游用地供给缺少法律保障, 得不到应需的供给量, 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用地的分类研究
目前, 还没有学者对旅游用地进行具体分类。通过研究旅游业土地、旅游地和环城游憩带用地的定义, 笔者发现, 这些定义都是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划分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从功能角度对旅游用地进行划分, 可以起到组织游客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双重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中, 存在着“旅游建设与保护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旅游建设用地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 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过多的建设用地破坏了旅游用地的生态环境。为了保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协调, 旅游建设用地是受指标和空间控制的, 并且旅游建设用地指标是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定的。旅游建设用地指标直接影响到旅游用地的供给和旅游用地的管理, 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旅游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因此, 为了保证旅游用地的供给, 便于旅游用地管理, 本文提出把旅游用地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
1.旅游建设用地。旅游建设用地是指旅游用地中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旅游专项设施用地、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旅游加工业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
(1) 旅游专项设施用地。指以游览观光、休闲游憩设施为主的用地, 主要包括:①人文景观游览用地, 如遗址遗迹用地、历史景观建筑用地等;②休闲游憩设施用地, 如游憩设施用地、娱乐设施用地、文化与文艺设施用地、体育设施用地等。
(2) 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交通设施用地, 如对外交通道路用地、内部交通线路用地、交通集散地用地和交通附属设施用地等;②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 如给水、排水、排污设施用地、能源设施 (电力等) 用地、通信设施用地、加油站等设施用地和医疗设施用地等。
(3) 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接待设施用地, 如旅游住宿设施用地、旅游餐饮设施用地和旅行社用地等;②旅游商贸用地, 如旅游定点购物商场 (商店) 、旅游购物街等。
(4) 旅游加工业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农牧副渔业加工用地, 如主、副食品加工用地;②旅游商品加工用地, 如地方土特产加工业用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 旅游管理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行政管理用地;②旅游安全管理用地。
2、旅游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包括自然景观游览用地和旅游农牧副渔业种植、养殖用地。
(1) 自然景观游览用地。主要包括:①地文景观用地, 如, 山地景观用地、岩溶景观用地、沙漠景观用地、火山景观、黄土景观等; (②水域景观用地, 如江河景观、湖泊景观、瀑布景观、海域景观、冰川景观等;③生物景观用地, 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 旅游农牧副渔业种植、养殖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农业种植用地;②旅游牧副渔业养殖用地。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0-20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3-15, 23-30, 135-136, 278-283.
[3]、席娅.旅游开发中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J].国土资源, 2004 (6) :32-33.
[4]、梁栋栋, 陆林.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 (5) :462-464.
[5]、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70.
谈网站科技图书分类体系的构建 篇11
到访出版社网站,以浏览方式获取图书信息的客户,会有两方面需求:其一是先概括了解一下自己所关心的图书类别中都包含哪些产品,形成一个总体感受;其二,如果感兴趣,就继续挑选若干最为接近自己需求的产品,并浏览其详细描述信息,然后通过对比做出判断,最终定位到自己选定的具体产品。笔者归纳总结了如下构建网站科技图书分类体系的七项原则与经验。
一、产品分类体系必须反映产品的结构特征
科学出版社是以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出版更是其传统特色和优势领域。这就决定了其出版物以专业产品为主、教育产品为辅的结构特征。因此,在分类体系的顶层设计中必须突出最具优势的出版领域,如科学、技术、医学。同时,也不可忽视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出版领域——教育,以及成长中的出版领域——人文。这样,就形成了上述四大(人文板块暂未列入)板块,其中每一个板块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支撑,都可以向下延伸出丰富的二级学科(树状结构)。因此,它们具备处于顶层结构的条件。
二、产品分类体系架构应当具有合理的宽深比
分类体系架构具有宽度、深度和厚度三维指标,其宽度是指系统顶层并列的树状结构的个数(以k表示),深度是指由顶层延伸下来的树状结构的最大层级数(以s表示),厚度则是指在网页上显示分类下的产品列表时,该深度层级上所有子类中的最大分页数(以h表示)。通过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分类体系的哪些特性呢?
如果我们用F作为衡量系统复杂性的参数,则可以表述为F=a1。
如果我们用E作为评价系统架构合理性的参数,则可以表述为E=a2。
其中a1和a2是结构系数,它们只与网站的结构(如页面设计、分页设计等)有关。
在不改变网站结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架构调整以后值的变化,来评价分类系统架构是否更趋合理。
对于大型综合性出版社,由于存量品种规模庞大,是造成读者选择恐惧的重要诱因,这也致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采取浏览方式,而转向选用搜索方式。但对于出版社网站来讲,许多类目的展示页面被跳过,就等于失去了许多产品宣传的机会。所以,为减少这种不利影响,我们推荐采用大宽深比的体系架构。
总之,不断摸索和总结优化体系架构和网站设计两方面的经验,并认真分析自身产品分布的规律与特征,必将推动网站产品分类系统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架构迈进。
三、产品分类体系结构必须符合客户的知识系统结构
关于优化体系架构参数的讨论提示我们,架构的宽度和深度是构建者人为可控的。但是,在研究架构内的分类树状结构时,我们遇到如下问题:
产品的分类树状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构建者可以随心所欲吗?
不同类型产品的树状结构有哪些共同点?又各有什么特色?这些特色与客户群体有关吗?客户会要求我们的分类系统体现这些特色吗?
多年的分类实践给了答案:分类树状结构是由客户的知识系统结构决定的,我们在构建分类体系时,必须符合客户的这种知识结构,而不能忽视,更不可随心所欲。科技图书是知识产品,因而其分类体系结构的核心都是知识系统结构;但由于客户类型不同(如行业不同),他们对自身知识系统的表述就各具特色。只有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才能被客户接受和认可。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产品分类基于产品知识,要进行分类,就必须先有产品相关知识。科技图书作为知识产品更是如此,因为其内容承载的全部是知识。所以说,科技图书的分类体系,本质上就是其承载内容的知识体系。因此,分类体系结构必须符合知识系统结构。例如,分类生物科学图书必然采用生物学的学科体系。但这里要强调一点,必须要从客户角度出发。
其二,虽然知识体系结构有客观公认的标准,并不会因人而异。但是由于客户类型不同(如行业不同),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及使用方式也就不同,因而他们在知识结构的表述上就存在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学科领域,也能看出这种差异。虽然这种差异仍属于表现形式上的,但已经足以影响客户对分类体系的认可度。所以,每一分类树状结构都应当定位于一类角色明确的目标客户,从而与这类客户的知识体系表述方式相符。为体现这种差异,一般需要加大体系架构的深度,有时可能还需加大体系的宽度。上述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在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之间。
四、产品分类体系必须能够适应产品的发展进程
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出版领域和内容产品。因此产品分类系统将永远处于膨胀的状态中,特别是要面对不断出现新选题类别的压力。如何在现有分类体系架构不受损的前提下,能够在尽可能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地将系统结构进行扩展,是在最初的体系构建阶段,就应该很好思考和规划的问题。我们称之为体系结构的柔性设计问题。
柔性设计包括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两个方面。可扩展性设计允许在树状结构的任意分枝下再增加新的分枝,甚至可以从顶层再增加一个新的树状结构。目前我们正在规划的新板块——人文领域,就是这样一例。从理论上讲,架构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可维护性设计允许把某一分枝下的产品移动到任意另一分枝下去,还可以调整彼此间的排序以及编辑分枝的名称等。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遇到某一分枝下产品过度密集而需要拆分的情况,柔性设计的功能为我们根据新书生产的节奏,适时调整树状结构创造了条件。而当若干分枝也密集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甚至可以搬移其中的一部分,另组一颗新树。这样,分类体系就可以无所顾忌地与产品发展进程保持同步。
五、产品分类体系应支持多种分类特征并存
在宏观上,对产品分类体系已经讨论了许多,在微观上还有没有需要讨论的呢?从单本书的角度看,一个分类定义能够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吗?答案是否定的。
前述的分类体系只是从内容的知识属性,这一个特征方面进行了定义。尽管这很重要,但作为一个图书产品,它还有多方面的其他特征也需要定义,因为这是读者需要的。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产品分类系统,是应当支持多种分类特征并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目的。
其他的分类特征还有:
编撰特征:如专著/教材/工具书/论文集/普及读物
外部特征:如画册/图集/漫画/口袋书
层次特征:如研究生/本科生/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低幼读物
另有许多产品,即使是从内容特征一个方面考察,也不是只有一个定义,例如内容为多学科交叉的产品,系统无法取舍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强制保留其中一个,则势必人为造成属性的不完整,直接损失就是会失去很多被客户发现的机会。为杜绝此类问题,我们的分类系统都支持互见分类设置,实现一书多类,多点相关,以提高客户端呈现率。
六、产品分类体系应当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分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基于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平台,使许多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成为可能,并兼具运行高效,性能稳定,存储可靠,柔性充分等特点。还可与其他产品数据关联集成,已然成为网站产品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七、要使产品分类系统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与系统本身相匹配
产品分类系统构建完成以后,其管理、运行、维护就成为决定分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类系统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分散式管理是指由各编辑部分工负责自己产品的分类与系统维护,其优点是:由责任编辑分类,准确度高,并行操作,分类速度快;但缺点是:涉及人员多,不易协调,标准不统一,安全性差,流程同步困难。集中式管理是指由网站产品经理统一管理,避免了分散式管理的不足,但最大问题是分类质量受管理者知识水平的影响很大,如果管理者不具备某些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无法保证其分类的准确度。两种模式各具优缺点,相对而言,集中式的管理成本较低,但需要解决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与分类系统相匹配的核心问题。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具备全产品线知识结构的系统管理者,而只能逐步培养。另外,对于产品规模很大的出版社,分类作业速度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企业档案门类与分类体系 篇12
一、我国档案门类划分现状
目前我国对档案划分的标准具有多元化, 主要有从档案文件表现形式划分、档案内容划分、档案信息载体划分、档案贮存方式划分、档案产生的时间划分、档案的机密程度进行划分等。根据这些标准进划分, 档案划分门类估计有几百种, 因此, 是不可取的。我国档案划分标准最常见的两种为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是以表现形式划分的, 科技档案是按照内容性质划分的, 这种分类方法在改革开放之前对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取到了积极的发展效果。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档案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 这种分类方法违背了逻辑学的原则, 使档案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加。例如, 现在新增加的档案门类, 教学档案、会计档案、统计档案等与原来的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在产生领域和内容性质都有很大区别。强行的把科技档案纳入到文书档案的管理范围, 比较牵强, 从档案管理理论上讲也具有不合理性。
从企业档案管理实践来讲, 文书档案分类和科技档案分类也会造成工作的困扰。因为除了这两个分类之外, 还有其他档案。一旦有其它档案要进行保存, 要么是不知道放在那个类别, 或者无法进行归类,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档案管理的难度。因此, 建立统一的档案分类标准, 提高档案分类管理水平, 是当前企业档案分类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代档案门类划分的原则和标准
对档案门类划分的标准和原则必定要按照档案自身的属性, 从档案自身属性去研究档案分类的原则和标准才能够完善档案分类管理。因此, 现代档案管理的分类原则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
1.领域范畴原则
档案分类管理的领域范围原则主要是把同一领域的档案进行有效地分类管理。因为在同一领域范围内这些档案文件材料具有共性, 他们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从这个角度来讲, 领域范畴原则应该成为档案分类管理的基本性原则, 这样对档案进行划分, 能够对不同性质和范畴的档案进行管理, 也方便对档案的查阅和检查。
2.内容性质原则
不同的企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活动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由此形成的档案文件资料也就各不相同。因此, 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活动通过档案进行有效地记录, 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失误, 有效地避免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因此, 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活动, 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要对其进行记录和分类。而同一时期的同一活动则要纳入为同一门类。
3.职能性质原则
企业不同的部门其职能是不一样的, 按照职能总体的分类可以分为专业技术部门和非专业技术部门。专业技术部门的档案资料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有些还涉及保密性, 如果保存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对专业技术部门的档案要进行加密保管, 进行有效地分类。所以, 对企业档案按照职能性质进行划分, 能够对企业档案进行有效地管理, 特别是对专业技术性高的档案更加有效。
三、加强档案分类的对策
1.主题法与分类法的统一
档案分类采取主题法与分类法相互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档案分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能够让企业在需要档案时进行有效地索引。主题法通过对“事件主题”的索引, 这样更加直接方便可靠, 能够提高档案索引的效率。其次, 主题法与分类法互相结合能够为企业需要档案进行有效地检索, 通过对主体词语和目录进行检索, 就能够找出企业需要的档案, 能够减少企业检索的时间, 提高检测的效果。
2.使用电子分类法
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子分类法的出现提高了档案分类管理的技术。首先, 电子分类法使档案自动检索成为可能, 计算机通过对主题信息的检索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信息和档案, 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和自动化。其次, 电子分类法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下, 加强档案分类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档案分类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第三, 电子分类法能够对分类的信息进行随时的更新和修改, 这是传统分类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
3.建立分类索引法
电子分类索引法在档案分类管理中能够对档案分类进行有效地统计, 对主要关键词和主题进行索引, 能够提高索引的效率。而且分类索引在档案分类管理中是一种有效地分类索引方法, 主要是把分类索引中的主要关键词和目录进行分类, 通过输入关键词和目录就可以对需要的档案进行有效地检索。在进行索引过程中, 关键词可以是主要档案的目录也可以是档案的主题, 因为它们是档案信息内容的主要体现。同时, 要建立分类主题表, 这在档案索引中难度比较大, 因为要搜集大量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和主题, 还要考虑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词语不同的含义, 但是这种分类索引的方法比较有效。
四、结语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企业档案数量也不断增加, 提高档案分类, 加强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档案分类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而且能够让档案成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有益工具。由于我国档案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原则, 严重影响到档案的分类, 也造成了档案分类思想的混乱。本文主要分析档案的分类, 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档案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提出加强档案分类的对策, 主要是加强电子分类索引的建立, 主题法和分类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建立完善的电子分类索引方法, 这样能够提高档案分类管理, 发挥档案在社会经济中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红建, 徐红, 邢宝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情报科学, 2003, 21 (11) :1148-1150.
[2]张新.企业科技档案分类标准化探析[J].北京档案, 2004, (8) :30-32.
【高校分类体系】推荐阅读:
高校分类11-06
高校教师分级分类管理07-14
分类体系10-18
浅谈水权分类及水权体系论文08-11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10-20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05-17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06-23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06-29
高校龙舟课程体系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