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

2024-10-08

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通用12篇)

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 篇1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而正式定义“行动研究”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Lewin) , 他于1944年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这就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 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 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 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 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勒温把这一研究类型定名为“行动研究”[1]。并且, 他于1946年发表了《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 在这篇论文中, 勒温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 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论断。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柯利 (S.N.Corey) , 他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措施的行动研究》一书中, 不仅将行动研究法引入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而且详细介绍了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特点、实施原则、实施程序和注意事项[2]。

关于行动研究的涵义可谓是众说纷纭,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行动研究不同的涵义。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 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 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 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 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3]。

二、高校教学为什么需要行动研究

虽然行动研究被应用于实际教学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但在我国的教育领域, 很多教师对这一名词还是比较陌生。行动研究是随着我国2001年发起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被引入实践教学的, 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与研究分离的问题,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高校教学中, 本科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决定着高校教学的总体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 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日趋鲜明与复杂, 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以往的模板, 教学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 而若想完美、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任课教师将其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 最终得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虽说高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所授学科的科研人员, 但是, 此“科研”非彼“科研”, 除个别学科外, 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所做的科研针对的都是本学科的知识内容, 而非本学科的教学。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留给专门研究教学的人员去解决, 但其实这样的解决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一) 问题的解决不够及时

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并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与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相关, 问题能否得到及时解决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倘若将问题提交给研究教学的专业人员, 那么他们从确立课题到了解情况再到开展调查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 “问题”就一直在教学中存在着, 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学, 也许等到研究人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给任课教师的时候, 这届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在特定教学情境下出现的教学问题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 或许下届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二) 教学研究人员对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往往在问题本身、研究对象、实施情境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这种问题可能带有普遍意义, 但更多的是特定班级或学校所特有的[4]。因此, 若不身临其境, 则很难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研究人员在外围所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真实、最全面的, 而这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三) 问题的解决方式未必具有针对性

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因其多数具有特有性, 所以, 对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往往需要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过程中不能臆想教学情境, 不能控制任何变量, 因此, 研究的最佳场所就是问题的发源地———课堂。而教学研究人员将研究场所设置在课堂中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可能性很小, 这样研究人员就很难看到自然状态下问题的发展变化, 很难根据问题的发展情况对研究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其结果就是, 教学研究人员最终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很可能是在一个人为设定的研究环境中得出的结论, 未必具有针对性。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 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研究, 最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而这一过程就是行动研究。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研究不同, 它既不属于基础研究, 又不是应用研究。传统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分开研究, 而行动研究则是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纵观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 行动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 教师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 并借助相关的教学理论指导将发现的问题上升为有操作性的研究课题。然后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 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到操作技术和操作模式的选择, 以及实际情境中的影响因素。接下来是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不断地进行观察记录、反思总结、调整方案, 这期间不只要求教师能够对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而且需要教师具备借鉴相关的教学理论来导引研究方向的意识和能力。行动研究的结果不只限于对教学经验的总结, 它还必须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具备研究性和传授性。所以说, 行动研究是一个完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研究。

(二) 研究者与行动者合而为一的研究

在传统的研究中,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研究者与行动者都是分离的。这种分离的后果就是研究者的“研究”与行动者的“行动”如两条平行的直线没有交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无法真正解决实际工作者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而实际工作者在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时, 又缺乏相应的理论作指导。行动研究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 在行动研究中, 行动者即是研究者。比如说在教育领域, 教师就是行动者与研究者的统一体。问题是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而提出的, 研究方案是教师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研究过程是教师主导完成并全程参与的, 研究成果是教师得出并为教师所用的。正如有学者认为在行动研究中“从事研究的人就是应用研究的人, 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生者”[5]。

(三) 研究场所与行动场所合而为一的研究

行动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种, 质的研究特别强调研究者亲自观察、记录在自然情景中发生的行为, 因此行动研究也强调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正如著名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 (D.Lawdon) 所说:“人在控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与自然状态下的差异, 这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大得多。”[6]行动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模式决定了它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不控制任何变量, 其研究的场所即为行动的场所。例如在教育领域中,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场所就是其实施教学的课堂,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 研究的实施依赖于课堂, 研究的结果应用于课堂, 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整个研究过程将研究场所与行动场所有效结合。

四、高校教学中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一) 引导高校教师认识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虽然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 但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其还不是很了解。所以, 在高校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让高校教师认识行动研究, 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 看到行动研究的优势, 逐步熟悉行动研究的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教育研究人员能有效地将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模板传递给高校教师, 并附上典型具体的案例,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具体实施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二) 行动研究开展的具体流程

行动研究与传统研究不同, 它的研究过程不是像传统研究那样以提出问题开始, 得出结论结束, 它的研究过程是循环式的。这主要是因为,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践, 而教学实践的改进没有一个绝对的结果, 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以行动研究也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修正, 循环进行的过程。一般来说行动研究会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问题阶段

这是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步。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便能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于具体教学情境下所产生的教学问题往往具有独特性, 因此这一步骤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细致观察, 并在每次教学结束后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不忽略掉那些不易被发现但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效果的隐性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将其上升为具备研究价值并可操作的研究课题, 这一步需要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在开展行动研究的最初阶段, 高校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咨询一些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 但在多次实施之后, 教师要通过积累经验和充实相关理论来实现自己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2. 制定方案阶段

在确立研究课题之后, 高校教师要制定出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案。在制定方案前, 教师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以确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方案包括总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两个层面, 既有对实施过程的整体规划和预期, 又有某一具体阶段的实施步骤和细则。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其他研究的最大不同点就是, 无论是总体方案还是阶段性方案都必须具有弹性, 教师要根据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解决程度随时对方案进行修改, 可以修改某一个实施环节, 也可以修改整个方案。

3. 具体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实际上由两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是行动, 第二个环节是反思。

第一个环节即是将制定好的方案付诸实施, 这一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对行动中出现的各种相关现象和问题仔细观察, 详细记录, 及时总结。在整个行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行动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客观真实, 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不要加入任何主观因素, 不要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做任何变量控制, 不要随意推断现象的结论。

第二个环节是反思环节, 这是行动研究的灵魂。行动研究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循环、不断完善,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研究方式。因此, 反思是一个研究阶段的终点, 同时又是下一个研究阶段的起点。高校教师通过反思前一研究阶段观察、记录、总结而得出的情况, 完善下一研究阶段的实施方案, 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之中, 如此不断反复, 使行动研究的方案日趋完善, 最终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结语

行动研究应用于高校教学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它的存在不仅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教学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而且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行动研究的复杂性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 而且要具备研究教学的能力,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教学理论的知识, 积累教学研究的经验,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陶文中.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 1997, (5) :33.

[2]李酉亭, 邹芳.行动研究法和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 :111.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99.

[4]和学新.行动研究法简介[J].教育改革, 1994, (2) :64.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99.

[6]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 篇2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29

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对于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往往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长时间的改革研究发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效率是比较高的,但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措施研究。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现代高校已经增设了必要的体育教师培训机构,且有充分的研究人员进行体育课程研究,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和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很多大学生不注重体育锻炼和知识学习,毕业前未深刻掌握和理解体育概念,也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如今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原因比较多。第一,因为高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教学枯燥。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旧应用以往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加强体育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身心需求。第二,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注重体育分层次教学,没有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且没有注重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理念。②第二,针对如今的高校,虽然体育实践研究力度是比较大的,但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不足的。很多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性功能,无法将其运用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上;无法全面了解体育运动规律和运动锻炼控制方法,无法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总之,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来说,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来说,由于受到相关管理体制的影响,相关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也成为核心教学内容。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内容不衔接、过于陈旧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目标也不够明确,往往定义为学生体质提升,却没有重视深化学生的终身运动理念,不符合如今的体育教学要求,要想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尤其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掌握多种健身技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明确终身体育的理念。必须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学习。

2.2 教学目标改革措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要想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必须首先实现小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期,是关键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锻炼和科学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改善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和锻炼。

2.3 教学项目改革措施

在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项目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大学生更加喜欢娱乐体育项目教学以及休闲体育项目教学。所以,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课程种类、教学项目等推进改革,丰富高校教学内容项目,还要大力提倡多个课程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增设健美操、交谊舞、太极拳、跆拳道、国标舞、瑜伽等多种选修课程,这样不仅能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出他们的运动兴趣和活动参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④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改革来说,实际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2.4 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进行目标和内容改革,还要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来说,第一,要实现以往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多开展娱乐活动;第二,要实现主要教材和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第三,要实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第四,要大力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第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出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此外,还可以采取社团组织、竞赛组织以及俱乐部开展等模式,激发出大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2.5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促进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传统式讲授式教学向现代化引导式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二,要实现形式化教学到实质性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三,要实现枯燥性教学到趣味性教学的有效转变。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开拓新课程和新学科。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凸显大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大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等,赋予体育教学课堂趣味性和动态性,营造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⑤

2.6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措施

如今,在很多高校当中,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不完善的,必须创建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性作用,不仅包括良好的反馈作用,还包括良好的督促作用。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标准化要求和原则,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必须同时注重“教”与“学”的评价,还要加强价值判断。

具体来说,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来说,不能单纯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以及运动技能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活动参与态度进行评价。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实现多种评价方法并存,包括教师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评价,加强自我评估,并加大教学总结力度,及时明确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明确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2.7 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培训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还必须大力应用现代化的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同时要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足够高的师资力量。只有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设备和技术足够完善,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足够高,高校要保证体育设备、器械足够多,还要保证体育活动场地足够广。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教师改革是核心内容。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明确终身体育理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完善自我,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体育技能。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自我文化素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语

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 篇3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一系列原始资料,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整个教学史的缩影和见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展现整个教学史的全貌,反映高校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办学的依据和凭证。高校教学档案多属于原生态材料,它既能客观、真实、形象、具体地反映各高校基层单位的教学、教改和管理实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与质量。教学档案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晶,是教师通过不断积累和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改进教学的信息资料库,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是了解教学内容、考察学校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的信息源。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档案不仅要作为一个工作系统来管理,而且要从办好学校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

所谓教学研究型高校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谋求并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管理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可以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1、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

(1)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即在校级教学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各院系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招聘、招生、教学/考试安排、学籍及学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的相关文件归入校级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各院系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可由院系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馆藏,也方便各院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用。

(2)分类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从校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学校及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规章、规划、计划、总结、各种重要会议记录原件、承办结果等;第二大类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晋升职称申报批准材料,教师深造证明,进修、高访登记表,工作量考核表及考核结果总汇、评选文件、资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第三大类是科研成果档案,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编撰的教材、省内外讲学及出国讲学的讲义等复印件等;第四大类是教务、考务档案,包括了在教学、考试过程中高校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的记录等;第五大类是学籍档案,包括本校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第六大类是学位档案。

从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实习档案;第二大类是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第三大类是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论文成果等。

在整个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宏观角度加强信息的统筹规划、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院系对于专业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使用,有利于对问题的灵活把握和处理。

2、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教学档案保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教学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模式,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发方式看,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育为目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档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文档;二是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以解决档案的组卷、查找和利用问题。尽管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将长期共存互动,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档案和纸质文档,但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将大大改善其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即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教学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服务;二是教学档案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以前档案管理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不单包括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将教学档案的使用者转化为档案管理主体,并分别赋予不同类别的管理主体相应的权限,比如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增加、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即生效存档。同样,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类别和权限级别的信息提供节点。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不但能统一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避免自相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共享,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劳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剑卿:《浅议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41-143。

2、冯睿琳:《试论高等学校档案的价值》,《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50。

3、刘连玉:《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模式及科学管理方式探讨》,《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6):39,41。

4、倪丽娟、马龙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索》,《兰台世界》,2006(3)理论版:38-39。

5、潘晓君、张大莲:《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59-60,62。

6、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5(12):47。

7、郭燕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6):101-102。

8、周凤梅:《浅析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与档案管理》,2007(35):189,218。

9、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10、吴慧红:《教学档案的作用与管理对策研究》,《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12。

*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校级课题(2008G51)的研究成果。

高校动漫教学研究 篇4

一、高校动漫教学现状

1、高校动漫教学力量薄弱

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辟了动漫教学专业, 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重要影响因素, 由于这种发展来势太猛, 就算是学校能够快速集中力量来发展也无法跟上硬件设施的补充。所以学生们更多是理论型, 即使是有特别有潜能的想法也缺乏相应的客观条件去实践。在教学老师力量队伍的组建上, 大多是由高校已有的艺术设计、美术美工等老师来代课, 专业的从事动漫研究的老师太少, 根本供不上各大高校的需要。在老师中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普遍现象。

各高校的动漫教学都存在一个专业特点不突出的问题, 在教学上专业分配不合理, 在动漫教学上更多的是对游戏设计的开发。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分配不均匀。对于国外已经有成熟发展的动画产业, 我国却缺急缺人才, 高校培养的学生要依据一般基础要求, 更多是应用化教学, 在专业化深入化上还有许多不足。

2、高校学生动漫学习目标模糊

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动漫产业让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对动漫专业比较青睐, 再加上高校新开专业都会有扩招的招生政策, 所以许多高校的学生选着这一专业的目标都不明确, 不知道这一专业在社会的就职导向, 在学习时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老师在这一方面也缺乏经验,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目标与规划问题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动漫教学中多是整体性教学, 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缺乏关注, 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方向性问题没有快捷有效的解决途径, 学生的潜能也无法及时发现和深入引导。动漫学习比起高中教学课程, 学生在适应和衔接上缺乏一个完整的过程, 高中课程的基础无法直接给动漫学习提供有效的辅助。更多的学生受高就业率的吸引而学习这个专业, 但是学习上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 最后的就业结果也并不理想。

二、高校动漫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1、改善高校动漫教学硬件设施

学校对于这一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 教学重点不仅在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学校要能够提供过硬的硬件设施供学生实验模拟操作。并且动漫产业是一个发展着的产业,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带动这一产业的不断更新, 学生在实际操作体验中也能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随时关注动漫行业的新兴动态也能减少学生与实际产业严重脱节的弊端。有了齐全的硬件设施, 也为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提供条件, 借此机会, 学校可以举办多种方式的比赛,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使得动漫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优化高校教学师资力量

在动漫教学师资力量分布上存在这样的状况, 首先是专业化的老师在各高校之间分配不均匀;其次是从事这一专业的教师本身并不是这一专业出身, 而是从与此相关的艺术设计、软件工程等专业抽调出来的老师;其三, 由于师资力量资源有限, 一些学校会专门聘请老师长期授课, 而这些兼职老师就会存在对工作负责、对学生不负责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关心和指导。许多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在某些知名度高、专业名誉度响的学校。面对本就缺乏的专业老师, 像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就很难聘请到教学专业性强的老师来授课。高校培养的学生基础功都比较扎实, 却缺乏真正能够给行业、给企业带来核心技术升级的顶尖人才, 未来动漫教学要主动对学生潜能挖掘, 针对性教学, 使学生能够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 动漫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不管外界条件如何改善和优化, 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能够有上进学习的心态。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加强对学生学习目标规划的引导, 发现学生潜能, 并进行深入挖掘和培养, 但是学生自己没有努力的意愿和立长志的规划, 也是不起作用的。动漫教学除了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 也要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动机进行适时的引导。

摘要:高校动漫教学是近几年来日益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科目, 但是也能看到动漫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动漫人才的培养速度, 这一矛盾也是如今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之一。如今高校动漫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各高校内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普遍, 在一些普通学校内也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与强大的师资力量。学生们在应用性的学习中往往没有创新性、专业化的思维导向。对高校动漫教学的研究可以更明晰的看到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 也对未来高校动漫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高校,动漫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严顺.从动漫产业看动漫教育发展方向[J].美术大观, 2007 (03) .

[2]殷宇歌.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对接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8) .

高校体操教学研究论文 篇5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城市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海洋大学体操课及公选体操课学生和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抽样调查学生共计240人,教师27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采用相关方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提供背景资料和充实论据。查阅文章20多篇,书籍11本,为本问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城市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和大连大学为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设计相关问卷。(1)调查问卷的发放情况调查问卷的发放问卷24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25份有效回收率:93.75%。(2)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专家评价结果表明,调查问卷具有很高的有效性。调查问卷效度检验,多名专家一致认为调查问卷有效度和信度较高。3.访谈法对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城市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海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体操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获得了有效信息。4.逻辑法采用了演绎、比较、综合、归纳、分析等方法。

二、讨论与分析

(一)高校体操教学现状

1.各高校教学内容的设置如上图所示,大连市高校体操大致分为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运动、实用类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其中,基本体操25%;健美操60%;队列练习5%;自由体操5.5%;器械体操仅占4.5%。

2.师资队伍的情况师资队伍的合理性还有教师的年龄、性别是体育师资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体育队伍的发展状况。体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对其而言,无论是体育教师的性别,还是其年龄结构都是制约教学水平和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直接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连高校的体操教师,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有5人,占26%,30-45岁的有12人,占63%,45岁以上的有2人,占11%。而教龄在5年以下的有4人,占21%,5-的有11人,占58%,20年以上的有4人,占21%。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大连近几年在培养优秀的年轻教师,但新教师在体操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与体操的老教师有一定差距;高校在引进体操教师工作中,无论从学历还是能力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导致20--30年龄段和少于教龄的教师相对很少,也从侧面说明此类人才的缺乏。此外,高校学生处于青春期,男女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安排男女老师的结构,进而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女教师过少,会影响到体操教学内容的完成,从而影响体操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加大体操专长女教师的培养和选拔,让更多的女性加入体操的教育事业中来。尤为急迫。

3.资金缺乏的因素体操项目所需的器材相对昂贵,而且还需要定期保养,因此出现了学校投入障碍。同时,有些高校对场地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上课缺少安全感,这也是阻碍体操运动在高校发展的一个关键。表2的调查显示,大连市高校有75.6%的受到资金影响,25.4不受资金影响,因此,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等课程资源,完善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4.自身素质和创新意识因素缺乏体操专项教师导致的体操教学素质较低,已成为阻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事多年体操教学的老教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也会下降,这就会导致体操技能水平的进一步下滑,原有的技术逐渐退化,新鲜血液补充不足,有的年轻教师甚至不具备体操教学的示范能力和保护帮助能力等等,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体操内容中器械的教学,造成了一些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体操能力整体降低,也阻碍了体操教学开展和任务的完成,使创新体操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成为空谈,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了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使体操逐步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5.教学课时的因素。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一定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党中央也发表文件对此作出了指示,文件中强调指出了:“必须要确保学生在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上达到一定的量,不准挤占和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但是,很多高校没有实际落实,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严重减少,体操教学内容和相关活动严重不足,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滑。因此,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需要加深,高校应当真正落实“阳光体育”精神和要求。根据调查表明,在大连的这7所高校中,在体操教学的时间上都能够保证,在阳光体育工程实施以后,有了一定程度改善,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活动保障。虽然多数高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真正做到阳光体育标准要求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连市高校普遍没制定具体的体操类教学内容、实施方案与考核标准,影响了体操类教学内容的正常实施和教育目标达成。

2.体操类教学内容及其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除健美操和基本体操教学开展的较好外,其它的体操类教学内容都没有正常实施,尤其是器械类体操已经是难觅踪影。

3.专业性较强的体操教师缺失严重。此外,专业性较强的男教师和女教师比例失衡,导致不合理,使体操类内容不能很好地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4.各个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经费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不足状况,也是导致在体操类课程教学中所需设施、场地、器材等建设滞后,阻碍了体操类内容的正常教学。

5.没有制定完善的体操类内容与课程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教无目的”,学生“学无目标”,难以正常开展体操类内容的教学。

6.学校和教师都担心出现意外,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所以选择了放弃,这也是影响体操类内容全面实施的原因之一。

(二)建议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以及考核标准。注重调节心理,使体操教学有良好的局面,不能只注重健美操和基本体操教学开展,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重视并且发展。器械体操现状非常不乐观,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2.体操类教学内容及其课程设置应具体设计,使课程更加合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加大引进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并使男女老师比例平衡,使体操类内容很好地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4.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体操教学的设施、场地、器材等建设,有了硬件条件,体操发展才有了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体育学习分为必修和选修。

5.制定被学校、教师、学生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

高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分类号】H319

前言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由于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低下,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科学的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1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從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如下现状。①英语属于外国语言,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常常存在着溜号、走神的情况,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非常不利,导致学生英语基础的不扎实,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学习。此外,很多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课堂学习气氛过于沉重,学生感到较大的压力,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年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非常熟悉,无法提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致,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没有惊喜,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③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依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英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势必对学生造成影响。

2 高校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2.1 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使学生能够开怀一笑,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玩英语游戏、组织进行英语词汇接龙比赛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1]。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组织了英语词汇接龙比赛,教师说第一个词汇,由学生接第二个词汇,像,teacher—racket—tennis—star—rock—kind—dance—each—hobby—yes—sad—dohomework—kid—difficult—think—know—what。学生玩英语词汇接龙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积累词汇的过程,并且能够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2.2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在英语教学方法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和创新,教师可以将多种创新后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英语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语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策略、项目驱动法、学案导学法、语境教学法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情况将其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2]。例如,在采用语境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相应的语境中,像,教师在介绍英国天气的时候,可以将weather和climate两个词汇进行有效的区分,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上述2个词汇的不同应用语境,以便于学生将weather和climate两个词汇正确的应用到不同的语境中,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现代化信息应用于教学中,将随着信息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英语单词、词组中有效的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英语视野,扩展学生的英语思维。例如,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络)、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线)、IP address(IP地址)都是随着信息时代发展而来的。教师通过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与社会接轨,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3]。

2.3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英语的学习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很多学生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英语学习工作,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可理解性输入的方法进行学习,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理解的方式学习英语知识,并且构建英语知识框架,形成英语知识网络,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如果别人在说话的时候,切勿打断对方”这句话进行语句块的输入,要求学生运用不同语句进行表达,可以是命令、建议、请求等语气进行表达,有助于打破学生英语学习的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4]。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做笔记,在课下对笔记进行整理并且总结,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归纳出来,并且进行理解,以便于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知识,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弊端,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结论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针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英语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香勤.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习得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J]. 外国语文. 2011(02)

[2] 马平.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J]. 外国语文. 2011(02)

[3] 李建中.英语有效教学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J]. 外国语文. 2011(02)

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如何使“量”的扩张与“质”的保证协调统一是高等学校始终需要平衡的问题。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而严肃的工作, 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早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 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据依”;“建立建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 高等学校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

2007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 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2011年, 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又引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意见中也强调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 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 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 “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

为了适应新时期形势, 创造性的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 保证高校教学质量, 使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据可依, 本论文将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1 构建有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1) 使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并且帮助问题教师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寻求解决方法。

(2) 使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提高高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指标等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本身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并且根据评价结果, 学校可完善教学制度, 开展教学活动, 推进教学改革开展,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能力学生。

(3) 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标准, 通过评价结果, 学校可以了解整体教学情况, 教师情况和学生状态, 从而有针对性的出台政策, 进行管理, 且评价结果为优劣奖惩提供依据, 学校可有效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效果, 实现科学管理。

(4) 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全面、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是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高和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案, 即落实了“质量工程”的精神, 又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最终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构建有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1) 科学化原则:借鉴国内外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 在调查问访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使评价标准符合现实、全面客观。 (2) 易行化原则:指标体系数量适当, 尽可能使指标量化, 切实可操作。 (3) 系统化原则: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全方位观照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全过程。 (4) 普遍应用原则:对所有承担教学人物的教师都适用, 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 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进行全景式的关照。

3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

评价主体由专家、同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学生共同构成。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分为知识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三大部分。

知识评价由本专业专家针对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书育人要素等进行量化评分。

过程评价是由同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完成, 针对教师的素质、职责、业绩进行量化打分。素质包括教师的是的修养、工作态度等;职责包括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业绩包括教师的教科研成绩以及参加各类大赛取得的成果等等。

效果评价是由学生来完成的。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板书、迟到早退、为人师表、辅导答疑、课堂管理等要素进行量化评分。

4 教学质量评价过程

评价体系中知识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三个组成部分各占50%、30%、20%。其中, 知识评价采取百分制, 依据评价内容和标准, 采取随机听课检查考评的方式, 对指定的考评教师进行量化评分;过程评价也采取百分制, 依据评价内容和标准, 采取逐一监控的方式, 对指定考评价是进行量化评分;效果评价, 在各个专业、班级中选取思想品德优秀、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的10名学生代表, 在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指导下, 采用问卷调查评价评分方式, 依据内容, 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评价。

最后由教务管理部门专人汇总统计量化评分结果, 依次按50%、30%和20%, 折合计算出每位教师的每学期课堂质量考核总评成绩。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确保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 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能够做到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摘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而严肃的工作。本文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指标和过程四个方面, 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简要的构建和说明, 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 以评促发展, 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潘盘甫.建立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江苏高教, 2002 (05) .

[2]韩骅.欧洲高教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认识[J].上海高教研究, 1997 (01) .

高校研究性教学体系 篇8

在我国,绝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缓解教育投入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应运而生的。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有些民办本科高校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办出了一定的特色,但随着国家对公办高校财力支持幅度的不断加大,使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现状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民办本科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教学质量保障就成为民办本科高校更迫切的工作。而影响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最大障碍首先在于质量文化建设的缺失,这也是民办本科高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学报、校园网、广播网等载体广泛宣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全体员工心目中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将每位员工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为质量保障做贡献的校园氛围,构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找准学校发展定位,调整质量价值取向

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条件等现状都迫使办学者必须冷静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实力远远达不到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条件,甚至离教学型高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的事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本科高校对自己发展定位的现实选择。民办本科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所高校都能同时很好地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必须在这三种职能中有所侧重,民办本科高校就更是如此。应该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职能。

应用性人才培养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而应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有输入和输出的产品生产过程,其目的是将毕业生作为产品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教学质量保障自然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中心,保障每个教学环节都存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成份,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

民办本科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及工作人员大都来自不同类型的公办高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数较多的年轻教师也是从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不久的。他们的工作经历、学习经历各有不同,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不是很清楚,也不是很关心,其管理方式、评价标准、教学方法等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原来所在学位校的影响。如何使这些来自不同学校、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学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学校的定位,树立适应民办本科高校定位的质量观就成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民办本科高校要通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员工发展规划等环节,将教师和其他员工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定位结合起来,激发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积极性。树立保质量就是保发展的思想,将个人发展的目标融入学校发展的大目标中去,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健全质量保障机构,落实质量保障职责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有赖于教学决策子系统、教学执行子系统、教学评价子系统、教学反馈子系统和教学支持子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而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成本的影响,各子系统的健全程度、人员配备及工作条件是制约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少应健全这些子系统,并落实各子系统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一般地说,教学决策子系统由学校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牵头,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吸收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调整需要,及时听取教学反馈系统收集的教学质量信息,调整学校发展定位、总体发展目标、学科发展规划及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并向教学执行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发出相应的指令。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它接收的信息是来自教学反馈子系统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输出的是去往教学执行子系统和教学支持子系统的指令,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

教学执行子系统在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或教学指挥中心组成。负责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指令对相关的制度、规定和意见等进行修订。并督促各院系按新的要求执行。

教学反馈子系统在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学督导处或教学评估中心组成。负责随机和定期对教学环节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及向教学决策子系统反馈在监控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向决策系统提供咨询服务。

教学支持子系统由分管人事、财务、资产和后勤等部门的校长和这些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根据教学决策子系统发出的指令,结合教学反馈子系统传递的反馈信息,调整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状态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执行子系统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顺利进行。

四、分析生源构成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除了受高校本身的办学水平、物质条件、管理能力和师资状况的制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根据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加之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及人民群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本科高校很难招到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要面对这样的生源,完成高等教育赋予民办本科高校的育人使命,除了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外,还必须要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把握生源实际水平,结合学生发展规划制定出适合自身生源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基准。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科研处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逐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质量标准,确保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明确保障系统运行流程

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当这样一个系统建立起来之后,它只具备了系统运行的硬件条件,要使系统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运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相关制度,再辅之相应的运行流程,通过制度明确系统中各相关部门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有法可依,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使各相关部门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避免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学运行工作发生冲突。主要制度包括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度、试卷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制度等。主要流程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教材管理评价流程、教学设备状态评估流程和教学考核工作评价流程等。

六、加大教学质量奖惩力度,激励教学质量提升幅度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与质量标准不符的环节,也自然会产生执行质量标准较好的环节。诚然,涉及这些环节的当事人会在评价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应该相信,一部分员工会因为好的评价而获得一份荣誉感,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去。另有一部分员工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不好的评价而自责。并在自责的基础上寻找失利的原因,通过自我调整,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但仅靠员工自觉地感悟来维持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远远不够的,民办本科高校就更是如此。因而,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制度和教学质量预警制度和退出机制来加大教学质量奖惩力度。以此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注入活力,促使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行。为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智文.高校院系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篇9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界定及原则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界定。

高校预算绩效是指高校预算执行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它反映了高校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之间的比价关系。要想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正确的评价, 必须通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 对经费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 这种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的使用, 必将对强化支出管理意识, 优化预算支出结构, 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

借鉴企业预算绩效指标的制定原则, 高校在设计绩效指标时除需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外, 还必须坚持: (1) 分类评价原则。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校类型、层次、办学主体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对所有高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已经不符合高校发展的要求, 应根据高校的不同分类进行分类评价和考核, 以便考核结果趋于合理。 (2) 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多变量的评价分析工作, 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 增强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使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评价结果获得有效利用。 (3) 评价结果与预算拨款相结合原则。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拨款有机的结合起来, 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4) 及时性原则。因为高校预算的绩效评价工作对改善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对高校预算进行适时的评价, 抓住评价分析的时机, 使正在发生的偏差还有机会得以纠正, 把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 (5) 成本效益原则。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 应该考虑是否具有可比的数据以及收集数据所要花费的成本。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与对象

确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与对象是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关键步骤。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组织实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行为人, 理想的行为主体必须具备两个特点:有评价的动因与评价的权力。遵循部门预算“自下而上”的编制流程, 针对高校与外部管理机构的关系, 应以教育管理部门为评价主体, 规划高校外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二) 预算绩效评价对象。

在教育管理部门编制部门预算的整体框架下, 所属高校校级预算即是基层单位预算汇总的对象;在高校编制部门预算的局部框架下, 校内基层单位预算汇总构成校级预算的重要部分。从预算管理的层面分析, 高校内部的学院系部、管理机构是基层预算单位, 下属二级独立核算单位是二级预算单位, 高校的全部财务收支均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对象。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及作用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包含对预算编制决策 (预算编制程序、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 的评价、对预算执行情况 (预算支出与政策要求的相符性、预算执行与计划的相符程度、预算支出进度的积极程度和合理程度) 的评价和对预算效果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的评价。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作用。

对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进行评价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 对财政划拨资金的分配决策进行最优化模拟, 保证各项目计划科学合理, 同时注意到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之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是通过对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资源分配与预算资源的匹配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最大限度地保证预算的执行能够按预定的程序进行,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预算优化和调整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对预算效果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评指标对预算资金使用后取得的成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各个部门的自身定位和特点, 提取操作性强、关键绩效指标, 形成一套评价体系。该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三层结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预算绩效综合评价数值, 由二级指标赋权重后数值相加得到;二级指标由三级指标六组构成:预算管理绩效指标6个、收支结构绩效指标6个、资源运行绩效指标3个、资源配置绩效指标6个、资源使用绩效4个、社会效益指标4个。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 本文借鉴“偏离度值最小情形下权重系数设置规则”进行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一是按指标重要性赋权;二是组中指标7个 (含) 以下3个 (含) 以上时, 任一指标权重不低于10%;三是权重级差5%。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本质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习惯, 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有效过程。高校体育是培养现代合格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机敏的应变能力, 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在终身体育教育中, 高校体育是最后一个环节,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高校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及归纳演绎等方法, 对近年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进行总结, 提出相关措施, 以期为新疆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推动实践进程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与方法落后

多年以来,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 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偏重于竞技体育, 而忽视了体育文化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沿袭“填鸭式”的讲授方法,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权和自主权。教师按同一教学模式去衡量和评价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 过分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 忽视了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 甚至逃避体育课, 久而久之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 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 是按照旧《纲要》要求来设置的, 主要由普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大一是普修课, 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普及运动技术为主, 多以教学班为单位分派教师上课。二年级以选修课为主, 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选课。三、四年级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选修课, 大部分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就内容设置来看, 大学阶段还是沿用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一定的弊端, 结果是体育内在性质没有很好地挖掘, 至今也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体育学科知识, 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体育需求, 造成了一种怪现象的出现, 就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3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教学的目标即教学的目的、宗旨和趋向。其主要突出的是教学的育人目标。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大多是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 遵循常规体育教学的思路, 有序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尽管教学考虑到个体的兴趣,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学形式的变换, 而在于教学的目标不确定, 让学生掌握和提高现有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运动技术, 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教学的中心环节与现实脱离, 忽视最基本的运动目标, 忽略了健身能力的培养, 这正是教学目标不明, 思路不清晰的表现。

4教师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

教师是一切改革措施和方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体育教学的认知水平,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 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经常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学习相关法规、文件, 共同讨论和交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学术观点, 以便做到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 只注重阶段效益, 经历了从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能力教育、竞技教育、快乐教育之后, 直到本世纪九十年代, 终身体育思想才逐渐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因为起步较晚, 又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2002年8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这一纲要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给各级各类学校留出了较大的研究和讨论空间, 同时也为在全国各类学校实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终身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变化正确地定位, 主要方向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宗旨。在高校终身体育理念做指导的定位, 进一步确立了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措施、方向和发展思路。终身体育理念对体育的地位、角色及功能作用的确认, 对高校体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体育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教育部1990年制订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并于2002年7月4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 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依据以上要求, 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规律, 注重知识性、趣味性, 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合理确定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健康性与知识性、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力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体育课程建设应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者结合体为重点, 广泛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其整体性、连贯性, 从长远角度考虑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 使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运动方法训练相结合。体育课程必须强调其实用性, 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仍具有运动意识, 积极参与健身运动。

3 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为培养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 并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 即体现“多功能”的特点。让每一位大学生能找到自己参与运动的位置,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运动项目, 这是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最好前提。提倡“人人参与、人人争优”, 正面引导学生, 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贴近教学目标, 取得最佳效果。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体育运动负荷, 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掌握健身的技能方法, 以及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练、自评”的方法, 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理念出发, 加强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出发, 对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 描述性的、弹性的居多, 硬性指标较少, 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4 加大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待教学改革持不同的态度, 同时在接受的程度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和进修学习, 要把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使体育教师这个群体能在较短时间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 要尽可能多地投入经费, 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教师必须克服自身缺点, 积极主动去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 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 可有力地促进教师重学习、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的教研风气的形成, 还可以让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进行辅导, 教学“一帮一”, 互相观摩, 共同研讨教学。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观摩课和说课比赛交流经验等活动, 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新疆高校全面开展, 体育教学目标除应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以及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外, 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度, 利用高校现有体育设施, 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符合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 扩展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领域, 并适当开设一些适合运动水平偏低学生的项目, 以多样化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使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掌握2到3项运动技术。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发、引进人才资源, 自学、培训一起抓, 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使教师熟悉教学业务, 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注重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 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坚.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曲宗湖, 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 1998, 18 (2) :6.

[3]赵升, 范凯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6 (3) :61.

[4]张红坚, 等.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9 (3) :65.

[5]罗建国, 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2) .

[6]赫冀成.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0) .

[7]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8]李飞.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5 (1) .

[9]刘新贵.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的才智为本[J].人力资源, 2004 (2) .

高校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数学;分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54

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专业的基础学科,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对班级学生进行重组,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制定教学方案,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意义

高校数学的学习内容难度较大,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而足,如果随机分班,将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实施同一个教学计划,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也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会降低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会使基础不好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在这个背景下,高等院校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措施,其中效果显著的便是分层教学。高校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理解力、接受能力的不同,提出对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进行集中教学,再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教学计划。

二、如何完善高校数学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数学学习是为专业学业服务,如果数学分层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好基础课程。此外,还应开设专业数学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提升数学成绩,在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升华专业素养。

(二)分层教学与学生自选相结合

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测试,然后根据他们的成绩进行班级的分划,这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但是仅根据一次的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层次并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学校还应该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数学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和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三)注重对各等级班级的正确引导

分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的不平衡心理,如层次较好的班级,学生容易产生骄傲心理,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而层次较低的班级,学生容易产生“自己是差生”的心理暗示,甚至有的学生会破罐子破摔。针对这两种现象,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认知误区,并告诫他们胜不骄败不馁。

(四)各层次定期的变更

分层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可能造成优秀学生更优秀,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下滑严重的现象,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学校应每学期变更一次班级,让学习成绩有提升的学生进入较高层次的班级,而学习成绩降低的学生进入相对基础较差的班级,这种变更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高校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的优点及不足

高校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既有其独到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要积极发扬,对于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要逐步改进,只有这样,才会使分层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高校数学教学分层教学的优点

高校数学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第一,它降低了大学生数学水平的落差。分层教育并不是一种歧视教育,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追、帮、赶、超,从而缩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第二,它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使他们有充分的信心来学习数学。分层教学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鼓励方式,是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素质教育。

(二)高校数学教学分层教学的缺点

分层教学也有其不足和缺点,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的数目较多,在进行入学测试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每学期的班级变更也会使教师有很大的工作量,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对于教师来说,同一时间的教学让他们之间少了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不利于教学方法的交换。总之,在高校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克服弊端,不断完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四、总结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还提高了高等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连实.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2).

[2] 赵欣.浅谈高校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开展[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7).

[3] 魏淑春.深化分层次教学提高民族高校经济数学教学质量[J]. 科技经济市场,2010(8).

[4] 朱婉真,严勇仙.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

[5] 马咏梅.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 2012(3).

[6] 陈涛. 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 篇12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兴趣低

众所周知,武术教学在高校成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有着一定的教材。现阶段,各大高校武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仍然是旧的教材,教材更新慢,缺少自主教学的创新,相对来讲,教材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另外,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男子通常学习初级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等,女子通常学习剑术、防身术以及太极拳等。由于高校武术教学教材陈旧和教学内容单一,导致高校武术教学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通常是以学生模仿为主,老师示范。这样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并不能发挥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武术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导致以下方面的后果。首先,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只是武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其文化趋向与传统武术并不相同,并不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举例来讲:一方面武术没有散打实用;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对西方竞技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远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并不全面。其次,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导致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初级棍、初级剑等。举例来讲:长拳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素质以及武术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3 高校武术教学师资薄弱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各种要素数量构成比例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由教师学历、年龄以及职称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结构,是衡量师资力量的综合性指标。据目前统计得知,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通常存在一些问题,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技能不强,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另外,高校武术教师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从而导致武术教学能力不足。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武术教学效率不高,武术教学成果不突出,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武术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形式,武术传达的真正教育功能被扼杀,严重损害了武术教育的形象和地位。

1.4 缺乏武术精神的弘扬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武术基本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武德的教育。习武先修德,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精神是武术可以源远流长的核心力量。武术精神的弘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武术精神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好的为校园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武术精神的弘扬放到重要的位置。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说明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的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鉴于此,创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完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十分关键。

2.1 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毫无创新新颖之意,是高校学生缺乏武术学习激情,教学成果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武术课程开设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改革和创新编制与高校学生学习相互适应的武术教材内容,借鉴大家普遍熟悉的初级甲组、乙组套路,套路创编难度也可与初级套路相接近,主要目的是缩短套路长度,由两段来组成一个套路。从而减少没有相关的动作,增加一些相对简单的组合动作、漂亮的动作起式、定势以及收势等,从而完善和创新高效武术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

2.2 武术教学中恰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武术的同时还能够感受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包括很多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武术文化的魅力,还能领略到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目前,高校武术学习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习武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和防身技能,同时还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恰当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武术相关的文化,武术拳法以及拳理无处不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这样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去,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乐趣,从而丰富武术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3 规范武术动作技术

武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武术动作技术,因此规范的武术动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美好形象。目前高校在武术动作技术上存在很大问题,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举例来讲:24式太极拳,高校在授课时,并没有突出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发力顺序、动作起止点以及意识运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太极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鉴于此,规范武术动作技术,对每一个武术动作都表现到位和充分,简化基础武术动作,充分掌握武术动作技术,十分必要。

2.4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

武术师资力量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武术教学教师队伍,对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因此,改革高校武术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综合素质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首先,高校要完善武术教师结构,高薪聘请或招聘一些资质深,高学历上的武术教师,他们对武术教学技能掌握的比较娴熟,专业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自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其次,高校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实施定期考核,全面巩固和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3 结语

上一篇:会计准则问题思考下一篇:自主创新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