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实验研究(共12篇)
室内实验研究 篇1
摘要:通过小规模火灾实验,对多点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轰燃发生前和轰燃发生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均一性较好,发生轰燃时,均一温度假设不成立。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度分布均一性指数量化温度分布均一化程度,并认为其最小值对应的时间是轰燃发生时间。
关键词:室内火灾,均一温度,轰燃,均一性指数
室内平均温度是表征火灾燃烧强度的重要指标,常用这一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描述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用平均温度表述火灾发展过程,其前提是烟气温度在室内分布均匀,也即均一温度假设成立,而使烟气温度均匀的主要动力来自烟气搅动,它使得整个室内温度在空间上的差异最小化。基于这一事实,用来量化研究室内火灾温度变化的大多数理论模型都是以该假设成立为基础的,如以室内烟气温度升高500 ℃作为轰燃发生的标志从而预测室内轰燃的MQH法。
虽然均一温度假设在理论研究中普遍应用,但其合理性却少有论述,特别是量化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有学者对该假设的合理性提出质疑。Harmathy认为,只有非火焰区的烟气才满足均一温度假设。BØhm和Hadvig对一次轰燃火灾做了研究,测得的温度相差达200~500 ℃,且室内中心温度最高。Welch和Abecassis等人分别对Cardington实验(1999年)和Dalmarnock火灾实验(2006年)作了分析。得出结论:传统的温度均一假设不成立。Thomas和Bennetts研究表明,靠近通风口的建筑结构所处的环境比靠内的结构恶劣得多。J Stern-Gottfried等人研究了室内轰燃后分散的烟气温度和平均温度对结构的不同加热作用。结果表明,前者使结构温升比后者高出25%,且使结构达到预设临界温度的时间缩短了31%。
1 温度均一假设实验研究
鉴于温度均一假设的量化研究较少,笔者开展了小规模火灾实验,并对多点温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该假设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1.1 实验装置
实验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自主研发的室内火灾模拟实验箱中进行。该实验箱按照ISO 9705标准实验房间的1/4尺寸设计。沿箱体顶部长轴装设有三个K型铠装多点热电偶,在开口上沿中点处设置一个热电偶。各探点位置如图1所示。
实验箱墙面由三层材料组成,由外到内依次为304不锈钢板、石棉板、壁面装饰材料。实验箱顶板和地板无壁面装饰材料。
实验采用三层板作墙面内衬材料,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1.2 实验及结果分析
热烟气层温度通过12个热电偶分层测量,而在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时往往用热烟气层的平均温度,这正是均一温度假设被认为成立的具体体现。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检验该假设的合理性。笔者利用状态方程平均法求近似的热烟气层平均温度,共做2组实验,实验1为空白对照实验,实验2壁面装设三层板。实验采用有机玻璃板作燃料,且通过点火器在其四角引燃点火,以点火器火芯接触燃料的时刻作为实验计时起点。
1.2.1 测点温度分布
实验观察发现,12 min左右燃料表面已全面燃烧,因此,在分析实验箱内温度分布时,以12 min为初始工况点,22 min为终止工况点,每隔2 min观察一次。虽然数据并不总是服从正态分布,但多数情况下,为了便于分析总体变化趋势,都近似以正态分布处理,如图2所示。
图2中以50 ℃作为组距,目的是将实验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如果温度均一假设成立,那么任何时刻都应该只有一条柱。
由图2可知,12~16 min正态分布曲线整体向高温区偏移,体现了升温过程;18~22 min正态分布曲线整体向低温区偏移,体现了降温过程。12 min时的正态分布曲线瘦高,表明整体温度集中,体现出较强的温度均一性;14 min和16 min时的正态分布曲线扁平,温度均一性差,甚至温度均一假设此时不成立;18 min之后的温度较之前集中,均一性提高。
14~16 min温度均一性明显减弱,可以推断,在12 min与14 min之间应当存在一个使温度分布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虽然烟气层平均温度有意义的前提是均一温度假设成立,但是前人的很多研究成果并未对假设是否成立进行深入探究,而是以实验数据来间接反映实验现象,因而用烟气层平均温度的变化规律来分析现象仍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为此,将实验1中热烟气层平均温度对时间作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12~14 min这段时间中,温度升高了152.81 ℃,温度变化率的最大值为1.6 ℃/s。由文献[12]可知,在燃料为有机玻璃的条件下,当热烟气层温度变化率峰值介于1.3~3.0 ℃/s时发生弱轰燃。因此,在12~14 min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轰燃,这正是导致温度均一性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实验中还观察到,在723 s时开口有火苗出现,预示着要发生轰燃。而喷出火焰的出现使得烟气搅动不均匀,温度均一性随之降低,这与Harmathy的观点一致。18 min后,烟气温度又趋于集中,均一性提高,可能与此时喷出火焰消失有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轰燃发生前,室内温度均一性较好;发生轰燃后,由于喷出火焰使得烟气搅动不均匀,从而导致温度均一性明显减弱,甚至均一温度假设不成立。因此,通过温度均一性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何时发生轰燃。
1.2.2 数据分析
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时,用标准差来度量温度在其平均值附近的分散程度。对于正态分布,所有样本数据落在平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区间内的概率约为68%,落在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区间内的概率约为95%。表2给出了测点温度分布的相关参数。
由表2可知,热烟气层温度的算术平均值μ和状态平均值Tg差别不大,最大相差不到8 ℃,表明用μ代替Tg分析烟气温度变化趋势是可行的。但是,状态平均值Tg对烟气温度均一性的体现却比算术平均值大的多。如图2所示,12 min时温度均一性在150~200 ℃之间体现明显,测点温度在该区间出现的概率达到0.583,热烟气层温度的状态平均值正好落在该区间,但算术平均值却不在该区间,显然算术平均值没有体现出温度均一性。因此,当均一温度假设成立时,热烟气层温度采用状态平均值更加合理。
表2中的σ*是归一化标准差,文献[9]发现,轰燃后烟气温度越高,归一化标准差越小。表2中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种趋势。这表明火灾强度越大,室内温度越高,温度均一性也越好;反之,火灾强度越小,火焰和烟尘控制的烟气区域越小,温度均一性也越差。这一结论在T Lennon和D Moore开展的Cardington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1.2.3 温度分布均一化程度量化
用σ*来分析温度分布均一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但是,用其做温度分布均一性指标又有局限。如表2所示,σ*的最小值不是出现在温升最大处,而是在烟气温度下降时。这与轰燃后烟气温度越高,归一化标准差越小并不严格相符。因此,需要定义一个更加合理的量化指标。
由图2可知,拟合得到的正态分布曲线波峰越高,也即测点温度概率越大,温度分布均一性越好;曲线波幅越窄,测点温度越集中,温度分布均一性也越好。因此,考虑将两者相结合,笔者提出了量化温度分布均一性指数Pmax/(σ·ΔTG)。式中:Pmax为测点温度分布最大概率;σ为温度分布标准差;ΔTG为测点温度分布的组距。表3给出了两组实验的结果。
由表3可知,实验1在12 min时开口处有火焰出现,且火焰持续了近2 min,14 min时消失;实验2火焰在14 min时出现,且火焰持续了近3.5 min,18 min前消失。实验2温升速率和峰值温度均明显高于实验1,表明实验2火灾强度比实验1大得多。
表4、表5给出了两组实验点火后10~22 min的测点温度分布参数。
由表4、表5可知,实验1温度均一性指数在14 min时最小,这与前面的结论是一致的,因为发生了轰燃;实验2温度均一性指数在15 min时最小,也是因为在14 min时开口有火焰出现。由表4还可发现,平均温升最大时,温度均一性指数并非最小,且最大温度出现在最小均一性指数之后,这与轰燃发生在温度峰值之前是一致的。可以认为,最小均一性指数对应的时间正是轰燃发生时间。将两组实验的温度分布均一性指数对时间作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两组实验的温度分布均一性变化趋势相近,都是先减小后增大,主要因为都发生了轰燃。这表明,轰燃发生时,室内温度差异大,均一温度假设此时不成立。但在轰燃发生前和轰燃发生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差异减小,用均一温度假设比较合理。这与文献[2]中将轰燃预测MQH法的温度上限设定为600 ℃是一致的,因为当温升超过该值时,上部烟气中会出现火焰,从而导致热量在空间分布不均,燃烧过程转变,继而很难用热电偶测定的温度来确定特定烟气层温度。
2 结 论
(1)在轰燃发生前,室内温度均一性较好;发生轰燃后,由于喷出火焰使得烟气搅动不均匀,从而导致温度均一性明显减弱,甚至均一温度假设不成立。因此,通过温度均一性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何时发生轰燃。
(2)提出温度分布均一性指数Pmax/(σ·ΔTG),能很好地量化温度分布均一化程度,其最小值对应的时间正是轰燃发生时间。
(3)发生轰燃的房间内温度均一性变化趋势相近,都是先减小后增大;轰燃发生时,室内温度差异大,均一温度假设此时不成立。但在轰燃发生前和轰燃发生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差异减小,用均一温度假设比较合理。
室内实验研究 篇2
②设计实训室:综合性实训室,可进行建筑工程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模型制作等实训项目。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物投影仪、专业绘图桌等仪器设备。
③CAD辅助设计实训室:综合性实训室,可进行电脑工程图绘制、电脑效果图绘制等实训项目。拥有扫描仪、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实物投影仪、摄像机、Newclass教学系统、彩色绘图仪、等仪器设备,240台计算机。设备总值265万元。
④美术实训室:专项技能实训室,可进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美术绘画实训项目。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画架、各种绘画用静物等仪器设备。
室内装饰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 室内 装饰 设计
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一.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空间要素。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
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二.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
2.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理感受、艺术感染等)。室内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与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者要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
建筑空间的创新和结构造型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考虑结构造型中美的形象,把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室内设计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的性能、特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它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之中,要使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4. 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使室内装饰设计也有所不同。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 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一)、基面装饰。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中是非常重要的,楼地面和人接触较多,视距又近,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中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 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
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2、 注意地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
地面图案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协调,取得安静、聚精会神的效果;第二种是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多用于门厅、走道及常用的空间;第三种是强调图案的抽象性,自由多变,自如活泼,常用于不规则或布局自由的空间。
3、 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
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
(二)、墙面装饰。
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1、 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
2、 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
3、 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
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三)顶棚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
1. 设计原则。
(1)、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
(2)、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
(3)、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
2、顶面设计形式。
顶面设计形式有平整式顶棚、凹凸式顶棚、悬吊式顶棚、井格式顶棚、玻璃顶棚等几种。
总之,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重复调剖效果室内实验研究 篇4
我国东部油田大多进入高含水期。为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各油田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调剖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导工艺之一,各油田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随着调剖技术的发展和油田开发形式的需要,调剖措施工作量逐年增加,调剖的重复率越来越高,而有效期越来越短,调剖效果越来越差[3,4]。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开展重复调剖的研究,分析调剖次数对调剖效果的影响,为油田进行重复调剖提供有力依据。
1 室内实验
1.1 实验条件
原油和煤油配制的模拟油,42℃下黏度为7.8 m Pa·s;
水:矿化度为700 mg/L;
调剖剂Ⅰ:主剂为聚丙稀酰胺,交联剂为无水硫酸钠和重铬酸钾;
调剖剂Ⅱ:主剂为聚丙稀酰胺,交联剂为对苯、间苯、乌洛托品及草酸等。
岩心模型是用长31 cm、内径2.6 cm的岩心管充填不同粒径的石英砂,制成低、中、高不同渗透率的岩心,然后将三个岩心管进行并联,组成平行管模型。岩心管参数见表1。
实验温度:45℃。
1.2 实验方法
将岩心模型饱和水,测定其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后,分别饱和油,然后将高、中、低岩心并联连接,进行水驱油;当综合含水达到90%以后,注入调剖剂Ⅰ,并放置24 h,待成胶后用水驱替;综合含水达到90%以后,注入调剖剂Ⅱ,用水驱替;后进行第三次调剖实验,其过程与前面的相同。
2 重复调剖效果分析
2.1 水驱油效果评价
由图1~图2可见,水驱后,岩心模型中高、中、低不同渗透层其采收率和含水率差异较大,高渗透层采收率比中渗透层高10.54%,比低渗层高27.19%;中、高渗层含水率在水驱过程中很快达到97%,而低渗层含水率为0。这主要是由于渗透率的差异,各岩心的吸水量不同。从图3相对吸水量看,高渗透层的平均吸水量占总注入量的55.06%,而低渗层相对吸水量低于7.49%,因此高渗层见水早,含水增加速度比较快。
2.2 一次调剖效果评价
从表3及图1~图3可见,一次调剖后,原油综合采收率比水驱提高10.67%。高渗层由于被封堵采收率增加量仅5.95%,低渗层采收率增加了20.4%。高渗层含水率最多降低4.83%,中渗层含水率最多降低6.60%,而低渗层含水率增加到83.33%。可见,一次调剖后,启动了中低渗透层,封堵了高渗层,这可从相对吸水量看出,调剖后,低渗透层吸水量比调剖前提高了2.47%,中渗透层吸水量提高了5.11%,而高渗层吸水量降低了7.58%。尽管调剖后使各层吸水量趋于均匀,但高渗层相对吸水量仍是最多,低渗层最低,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驱油效果,进行了二、三次调剖。
2.3 二、三次调剖效果评价
从表3及图1~图3可见,二次调剖中,原油综合采收率提高了3.24%。各层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低于一次调剖,其中中、高渗层采收率增加量很小,而低渗层在采收率增加量上贡献很大,采收率增加了5.54%。高、中渗层含水率最多分别降低4.81%、5.57%,低渗层含水率始终增加。相对吸水量方面,高渗层相对吸水量降低到40.59%,低、中渗层吸水量分别增加到14.85%和44.55%,说明高渗透层被堵住,二次调剖大大改善了低、中渗层。
在三次调剖中,各层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低于二次调剖,综合采收率仅提高了1.48%。其中低渗层在采收率增加量最大,为3.43%。低、中、高渗层含水率最多分别降低3.95%、0.68%和0.52%,含水率降低幅度非常小,综合含水率仅降低0.52%。相对吸水量方面,高渗层相对吸水量降低到20.17%,中渗层吸水量增加到65.55%。尽管三次调剖对高渗透层封堵效果比较好,但采收率增加量及含水率降低幅度非常小,改善驱油效果不明显。
可见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加,调剖效果逐渐变差,因此,对于非均质地层,调剖次数不宜过多,二次调剖以后应采取调驱等其它措施[5]。
3 结论
(1)对于非均质油藏,注入水主要进入高渗透层,低渗层相对吸水量非常低,造成高渗层见水早,含水增加速度比较快。
(2)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加,高渗层相对吸水量逐渐降低,低、中渗层吸水量逐渐增加,但采收率增加及含水率降低幅度逐渐减小,调剖效果逐渐变差。
(3)对于非均质地层,调剖次数不宜过多,二次调剖以后应采取调驱等其它措施。
参考文献
[1]肖传敏,王正良.油田化学堵水调剖综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4(3):41—43
[2]熊春明,唐孝芬.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01):83—88
[3]赵曼玲.堵水调剖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和发展.大庆石油学院,2009:15—29
[4]王树军,田爱铃.重复化学调剖物理模拟研究.钻采工艺,2004;(06):85—87
室内实验研究 篇5
施工协议
建设方(甲方):
施工方(乙方):
根据双方建设方提出使用要求,施工方做出改造设计施工方案,经建设方确认施工方案后,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双方签订合同如下: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址:
3、施工范围:施工图纸和答疑纪要涵盖的范围
45、工期:以甲方“开工通知书”为计算起始时间。
6、工程质量:合格
7、工程合同价款(人民币大写):
二、甲方工作
1、开工前5天,甲方通知学校保卫科允许乙方进入施工现场并施工,全部腾空房屋,清除影响施工的障碍,向乙方提供施工所用的水电设施,并说明使用注意事项。办理工程所需的申请,批件等手续。
2、指派为甲方驻工地代表,负责合同履行,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办理验收、变更、登记手续和其他事宜。
3、如确实需要拆改原建筑结构和设备管线,负责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应审批手续。
三、乙方工作
1、说明图纸和现场交底,拟定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交甲方审定。
2、指派为乙方驻工地代表,负责合同履行,按要求组织施工,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解决由乙方负责的各项事宜。
3、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防火安全规定、环境保护规定。严格按照图纸和施工做法说明施工,做好各项质量检查记录。参加竣工验收。
4、遵守校园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妥善保护好施工现场周围的房屋建筑、设备管线、古树名木不得损坏,做好施工现场卫生工作,处理好由施工带来的扰民和周围单位的关系。
5、施工中未经甲方和有关部门同意批准,不得随意拆改原建筑结构和设备管线。
6、工程未移交甲方之前,乙方负责对现场的一切设施和工程成品进行保护。
四、关于工期的约定
1、甲方要工程完工时间以施工方承诺的工期前竣工。
2、因甲方未按约定完成工作,影响工期,工期顺延。
3、因乙方责任,不能按期开工或中途停工,影响工期,工期不顺延。
4、因设计变更或非乙方原因造成的停水、停电及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导致停工8小时以上(一周内累计计算),工期相应顺延。
五、关于工程质量及验收的约定
1、工程验收以设计图纸、做法说明、设计变更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3-91)、《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等国家制定的施工及验收规范为质量评定验收标准。
2、本工程质量应达到合格标准。
3、工程竣工后,乙方通知甲方验收,甲方接到验收通知后应在10日内组织验收,并办理验收、移交手续。如甲方未按约定时间组织验收,应及时通知乙方,另择验收日期,但甲方应承认工程竣工日期,并承担乙方的看管费用和相应费用。
六、关于工程价款和结算的约定
1、双方商定本合同价款采用固定价格,设计变更部分按本工程预算价格决算。
2、施工队进场甲方付合同总价款的,拆除清运完工后甲方付合同总价款的,水改造、电改造、地砖粘贴、楼梯结构焊接完工后甲方付合同总价款的35%,大白乳胶漆及门、楼梯踏步安装完工并整体验收后甲方付合同总价款的5%。
七、争议或纠纷处理
1、本合同在履行期间,双方因工程问题发生争议时,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双方可协商解决或请有关部门调节。
八、其他约定
九、本合同一试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履行完成后自动终止。
甲方(负责人):乙方(负责人):
室内设计风格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 传统风格 现代风格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的生活条件也日益注重,当下的室内设计已经成为很热门的行业之一。其实室内设计文化很早就有了,可以说是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不仅是在国内,国外的室内设计史也由来已经,本文主要就室内设计的主要风格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风格的设计可以促进设计者灵感的发现,更好地融合各种理念,进行设计创新。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和内容
室内设计是人类住所空间改造的创造性活动,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心情更加舒畅,同时室内设计的一些生态理念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健康。室内设计解决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更加的开始专注对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解决,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可以使人在自然中、在社会中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室内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造型设计、颜色设计和材质设计等。造型设计主要是对室内物品的摆设、空间布局进行设计构造,达到空间合理利用,给人感觉舒适良好。颜色设计是指对室内的墙壁、物品等进行合理的颜色搭配组合,给人心理上营造良好的颜色氛围。材质设计是指对室内所需物品材料进行选择,如油漆涂料、灯具、厨具等的选择。通过造型、颜色、材质的设计,达到实用性和艺术审美性的结合。
二、室内设计的风格
根据不同时代的各种思潮和各个地区自然环境等特点,室内设计已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些不同风格的构思和创作,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方式。每一种典型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和所处环境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地区、每个时代的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通过室内设计风格这一形式表现出来。从这里又可以看出,风格虽然是一种室内设计的表现形式,但是却又不仅仅是停留于形式,而是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设计风格的划分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从地域上划分,可以分为中式风格、欧美风格、非洲风格等;从民族上分可以有汉族风格、满族风格、蒙古风格等;从时间上分又可以有传统风格、现代风格。本文主要讨论的室内设计风格主要包括中式传统风格、中式现代风格。
(一)中国传统室内设计风格
我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源远流长,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木构架结构体系,木材的独特属性和中国人的独特审美心理赋予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独特审美原则。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不仅是涵盖了实用性的设计原则,还包括了深厚哲學思想,这就形成了传统室内设计的独特特征。
布局严整。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特别浓厚,因此在室内设计是涵盖了很浓厚的伦理道德,这也就形成了传统室内设计的布局严整特征。比如我国典型的四合院,这就是根据传统的伦理来进行设计的,这些设计理念以辈分、年龄、性别为依据,进行室内设计,通过室内设计也可以展现出伦理关系。
富于审美。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特别注重结构造型与建筑装饰的和谐统一,特别是采用木材,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雕刻、形状构造、建筑装饰,这些材料的加工形成了很高的装饰效果。
空间组合自由灵活。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讲究阴阳结合、虚实结合,这些思想都通过室内设计的灵活空间组合得到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形式给予了内部空间极大的自由,形成了室内设计含蓄变化、动静结合的灵活空间组合形式。
(二)中国现代室内设计风格
自从1840年我国国门洞开,西方思潮不断涌入,西方思潮不仅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改变着中国,也在建筑方面给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由传统风格融入了西方风格之后演化形成的。这种带有混杂式倾向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其实是东西方异质文化碰撞形成的一种中西合璧现象,主要由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心理影响形成。
中国室内设计的现代风格主要强调要打破传统的旧模式,革新创造新风格,更加重视室内设计的功用性和空间组织的机构性,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简洁美,不提倡多余的室内装饰,尊重室内设计材质的性能,空间造型和颜色搭配。相比传统的严整布局,现代室内设计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尤其是在自由平等思潮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室内设计不再是伦理道德的表现,而是人们生活自在的表现。
三、结论
我国室内设计从古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传统设计中的陈旧思想、不合理之处也逐渐地被摒弃了。而传统室内设计中合理的、值得学习和保留的地方却还有很多的缺失,需要现在的室内设计者进行学习和领会,尽量把传统室内设计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下来,去粗取精,继承性的发展。同时也让现代中国的室内设计增添更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向晓航.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李薇.酒店空间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室内实验研究 篇7
1 室内火灾旋转火焰的理论分析
1.1 旋转火焰形成机理分析
室内火灾火焰旋转实质上是火焰中气流产生旋转的结果。假设气流这一可压缩粘性流的运动粘性系数为常数, 涡旋的涡量传输方程可表示为式 (1) :
undefined
式中:dΩ/dt表示流场涡量的变化率; (Ω·▽) V为涡线的伸长和弯曲所引起的涡量变化;Ω▽·V表示流体微团的体积变化引起的涡量变化;▽×F为作用于流体的非接触力F的影响;▽ρ×▽P/ρ2表示压力梯度和密度梯度的相互作用对涡量变化的影响;v▽2Ω表示涡旋的粘性扩散效应。
在旋转火焰的形成过程中, F为重力, 因重力有势, ▽×F=0;高雷诺数流动的粘性扩散项的影响很小, 可忽略不计;在火焰没有旋转而处于临界状态时, 流体涡线并无伸长或弯曲, 流体微团也无体积变化。因此, 式 (1) 可简化为式 (2) :
undefined (2)
由此可见, 涡量的产生与压力梯度和密度梯度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引入比容的概念, v=1/ρ, 表示单位质量流体的体积。在流场中, 把压强P等于某一定值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等压面;同样把比容v等于某一定值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等比容面, 实质上等比容面也就是等密度面。
正压流体的密度仅为压强的函数, 即可表示为ρ=ρ (P) 。等压面和等容面是彼此平行的, 压力梯度和密度梯度的方向也彼此平行。因此, 对于正压流体, dΩ/dt=▽ρ×▽P/ρ2=0, 不产生旋转作用。而火焰中流动的气体, 密度不只与压强有关, 还要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 属于非正压流体。由于流体的斜压作用, 非正压流体等压面和等容面会相交而形成一定夹角, 则式 (2) 右端不等于零, 涡量发生变化, 形成初始的旋转加速度。
以上分析表明:室内火灾要形成旋转火焰, 一方面燃料燃烧需要产生足够大的密度梯度和压力梯度, 以形成气体的卷吸流动;另一方面需要产生斜压效应, 即出现等压面与等容面不重合现象。
1.2 旋转火焰控制因素分析
室内火灾在发展过程中, 强迫对流及自然对流等在燃烧区附近形成的整体物质流, 将燃烧所需氧气和可燃气带进燃烧区, 同时将燃烧产物和热量带出, 对燃烧区域的压力、烟气浓度和温度等具有较大影响, 并决定了旋转火焰的形成和发展。
图1所示为带顶棚开口的单室火灾模型示意图。房间高度为H, 热烟气层和压力中性层高度分别为HD和HN;顶棚开口面积为Ac, 门面积为A1;ΔPc表示顶棚处内外压差, ΔP1表示门口两侧压差;ρa为房间下层冷空气密度, ρg为房间上层热烟气密度;Ta为冷空气温度, Tg为热烟气温度。
室内火灾发展到一定阶段趋于稳定时, 燃烧区内温度分布基本不变, 可得到如式 (3) 的能量守恒方程:
undefined (3)
式中:undefined为燃料燃烧释热速率;hk为房间壁面有效热传递系数;AT为房间壁面面积;undefined为从顶棚开口流出热烟气质量流量;Cp为热烟气比热容。
从顶棚开口流出热烟气的质量流量和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分别可计算为式 (4) 、式 (5) :
undefined (4)
undefined (5)
式中:Cd为开口通风系数 (一般0.6~0.7) ;Af为燃料床表面积;undefined为燃料单位面积质量损失速率;xΔHc为燃烧系数和燃料总燃烧热之积 (有效燃烧热) 。
由式 (3) 、 (4) 、 (5) 可得到式 (6) :
undefined
由此, 与质量流量有关的条件因素可表达为式 (7) :
X=f (Aundefined, Aundefined, Af) (7)
因此, 可以通过三个参数的变化反映进入房间的气流质量流速的改变。为了研究房间结构对旋转火焰形成的影响, 选择以旋转门作为导流系统的单门房间为火灾发生的场景, 如图2所示。
旋转门只是起改变风向的作用, 以一定角度摆放的阻隔物也可起类似作用。有效进风面积为式 (8) 所示:
Ai=whsinθ (8)
式中:w为门宽;h为门高;θ为门转动的角度。
模仿式 (6) 的根的形式, 将与质量流量有关的因素表达式构建为式 (9) :
undefined (9)
为了使因素表达式应用更广泛, 根据式 (8) 、 (9) , 可得与单位面积质量流量有关的表达式 (10) :
如果门转动的角度过大, 空气近似垂直火焰切面被卷入, 火焰将顺势倾向门的反方向, 不可能形成旋转火焰;若角度过小, 气流不能直接作用于火焰, 也很难形成旋转火焰。因此, 火焰底部轮廓和位置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为此, 选取图2中φ角作为判断室内火灾旋转火焰发生的另一控制因素, 见式 (11) :
式 (10) 和 (11) 均为无因次表达式, 因此不仅能用于判断小规模室内火灾能否旋转, 也能用于判断实际大小房间中的火灾能否旋转。
2 室内火灾旋转火焰的实验研究
2.1 旋转火焰实验现象描述
实验是在SNHZ-01试验箱中进行的。试验箱主体部分如图3所示。以煤油为燃料, 做了大量不同条件下的小规模室内火灾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转门与墙呈90°夹角时不能形成旋转火焰, 如图4所示;而改变转门与边墙的夹角, 可以形成旋转火焰, 如图5所示。
燃料被引燃后, 随着火焰加热作用, 表面温度不断升高, 火焰很快蔓延至燃料整个表面;一段时间后, 在房间上部形成热烟气层, 同时通过顶棚开口流出房间。随后火焰不稳定并开始旋转, 根部变细, 显著变长, 这是因为火焰中浮力形成的非零涡度, 导致燃料和空气紊流搅拌速度降低, 反应物低强度的混合要求更大的火焰表面和更长的火焰长度。火焰从顶棚开口窜出时, 漩涡中心开始被破坏, 旋转火焰不稳定, 中心发生飘移 (图5中c、d、e、f) , 整个火焰柱在自旋同时沿燃料盘边缘移动;之后火焰旋转减弱, 高度降低, 变成普通独立式池火 (图5中h) 。此后, 火灾重复循环形成新的旋转火焰, 直到池中燃料燃尽。
2.2 旋转火焰与非旋转火焰对比研究
在对比实验中, 顶棚开口面积为841 cm2, 约占顶棚面积的30%;燃料盘面积为100 cm2;门宽为14.8 cm, 高为22.5 cm。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卷吸气流进入方向产生旋转火焰和非旋转火焰。图6~9所示分别为旋转火焰与非旋转火焰的基本参数比较。
图中结果表明:由于旋转火焰的作用, 室内火灾热烟气层温度、升温速率、燃烧速率、地板接受辐射热通量等参数均值和峰值都有了显著提高, 且峰值出现的时间都明显提前。其中, 热烟气层温度均值及峰值分别提高了约22%和36%, 升温速率均值及峰值分别提高了约28%和104%;燃烧速率均值及峰值分别提高了约67%和33%;地板接受辐射热通量均值及峰值分别提高了约71%和68%。
火焰旋转使室内火灾基本参数提高, 因而火灾危险性加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 旋转过程加大了火焰表面与新鲜空气的接触面积, 加强了空气进入燃料表面上方燃料密集区的卷入, 从而加强了这一区域反应物的混合, 加快了反应速率, 进而引起热烟气温度、升温速率和地面辐射热通量的增大, 给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带来了极大困难。
3 室内火灾旋转火焰的条件判据
在顶棚开口面积Af、燃料池面积Ac、燃料池距门口距离d、门宽w、高h和角度θ的不同组合条件下, 进行了大量旋转火焰与非旋转火焰的室内火灾实验;根据式 (10) 和 (11) 计算了这些条件下的X′和φ值, 如表1所列。
以φ为横坐标、X'为纵坐标作图, 并在图中找到表1所列计算结果所对应的点。结果发现, 旋转火焰与非旋转火焰的对应点基本分开, 如图8所示。可用一条拟合曲线将图中所有点划分为两部分, 在曲线上部为旋转火焰区, 下部为非旋转火焰区。
拟合曲线方程见式 (12) :
上述结果可解释为:在同一角度时, 出现旋转火焰所需气体流速存在临界值, 气体流速越大, 越容易产生旋转火焰, 因而上部为旋转区, 下部为非旋转区。随着角度的减小, 卷吸进入的空气可以更直接地作用于火焰, 导致火焰旋转;因而当角度较小时, 产生旋转火焰所需的气体流速较小, 从而出现了临界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的情况。
对于结构与试验箱类似的实际房间, 将其顶棚开口面积、燃料面积、燃料距门口距离、门宽、高和角度等数据代入式 (10) 和 (11) , 计算X′和φ值;在图10中找到对应点, 若该点位于拟合曲线上方, 则说明该房间若发生火灾, 产生旋转火焰的可能性较大, 从而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火焰旋转以降低火灾危险和损失。
4 结 论
(1) 室内火灾产生旋转火焰, 主要是由于燃烧引起气体密度和压力变化, 从而导致气流涡量变化, 可用式 (10) 、 (11) 判断能否产生旋转火焰。
(2) 室内火灾旋转火焰具有自旋、根部变细、焰柱增长和旋转中心飘移等特征, 并出现从形成、自旋、中心飘移到消失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与非旋转火焰的室内火灾比较, 旋转火焰室内火灾热烟气层温度、升温速率、燃烧速率、地板接受辐射热通量等基本参数的均值和峰值都有了显著提高, 且峰值出现的时间都明显缩短。
(3) 根据不同试验条件下计算的X′和φ值作图, 可以得到室内火灾旋转火焰的条件判据曲线。在曲线下方的点, 产生旋转火焰的可能性较小;在该曲线上方的点, 产生旋转火焰的可能性较大。
摘要:根据涡量传输和火灾动力学等理论, 分析室内火灾旋转火焰的形成机理, 导出室内火灾产生旋转火焰的控制因素表达式。旋转火焰的产生需要足够的密度梯度、压力梯度和斜压效应。利用小规模室内火灾实验, 研究室内火灾旋转火焰的基本特征, 比较旋转与非旋转火焰火灾的基本参数。与非旋转火焰的室内火灾比较, 旋转火焰室内火灾热烟气层温度、升温速率、燃烧速率、地板所受辐射热通量等的均值与峰值均有显著提高, 且峰值出现较早。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 得到了室内火灾发生旋转火焰的条件判据。
关键词:旋转火焰,室内火灾,涡旋理论,条件判据
参考文献
[1]SATOHk.Numerical study and experiments of fire whirl[C].Pro-ceedings of the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terflam'96.1996:393-402.
[2]秦俊, 廖光煊, 万玉田, 等.火旋风的模拟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 2002, 11 (2) :79-83.
[3]陈长坤, 姚斌, 范维澄.建筑物内火旋风中心飘移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3, 10 (5) :63-68.
[4]CHEN L D.Vorticity generation in jet diffusion flame[J].Com-bust.Sci.&Tech, 1991, 77:41.
[5]MCCAFFREYBJ, QUI NTJEREJ G, HARKLEROAD MF.Esti-mating roomtemperatures and the likelihood of flashover using fire test data correlations[J].Fire Technology, 1981, 17 (2) :98-119.
[6]Brn Karlsson, QUI NTIERE J G.Enclosure fire dynamics[M].CRC Press, 2000, 89-107.
[7]陈爱平, 乔纳森.弗朗西斯.轰燃后火焰的辐射热通量计算[J].火灾科学, 2002, 11 (4) :228-235.
室内实验研究 篇8
虽然注空气对油田的二次开发和三次开发有诸多优点, 但是注空气技术在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注空气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高压注空气室内实验研究就尤为重要, 涉及到注空气项目的成功与安全。为了认清试验区块的空气驱驱油机理, 评价注空气项目是否可行, 确定注空气驱油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优化注空气工艺, 系统的室内实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环。系统地总结高压注空气需开展的相关室内实验以及实验目的, 可为实施高压注空气项目提供借鉴。
1 原油高压物性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提交地层原油体系的饱和压力、体积系数、粘度、密度和气油比等参数, 为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参数。
实验内容:在目标区块选取典型油井取样 (脱气油样和伴生气样) , 然后按油藏条件复配地层原油样品, 利用高压PVT实验装置, 在油藏温度下进行恒压或等容实验, 进行基本的高压物性分析测试。实验程序包括, 地层原油和油井气体取样, 脱气油和气体组分分析, 地层原油组分配制和PVT模型调试及饱和气体实验测试, 原油物性分析。
2 氮气-目标区原油PVT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为了研究烟道气溶胀驱油机理的大小。由于空气驱过程中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少, 其分压较小, 因此只需要研究氮气的溶胀驱油能力即可。通过实验提交氮气在原油中溶解度、体积膨胀系数、原油粘度和油密度变化以及试验区块氮气最小混相压力。
实验内容:利用高压PVT实验装置, 在地层原油饱和天然气后, 通过加氮气膨胀实验, 研究氮气或空气注入过程中地层原油相态和物性变化, 测试不同饱和压力下氮气在原油中溶解度、体积膨胀系数、原油粘度和密度变化。用于注氮气/空气提高采收率评价、建立氮气-原油的PVT模型及油藏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实验或PVT分析, 研究试验区块原油氮气的最小混相压力。
3 氧化燃烧静态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确定在地层条件下原油耗氧速率和燃烧特性, 以及其他因素对氧化反应的影响;确定反应后原油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求得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建立动力学模型, 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确定目的区进行空气驱的可行性。
实验内容:利用高压高温反应器, 根据提供目的区块油水及岩样, 开展氧化燃烧实验研究, 测试纯油样和油砂样的氧化反应速率, 分析计算耗氧效率。进行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实验 (包括地层水矿化度、岩石粘土含量的影响实验) , 分析温度、压力、地层水、地层岩石等对原油氧化燃烧影响, 根据实验测试的氧化速率结果和反应动力学模型, 求得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建立动力学模型。测量产出气的组分, 分析产出油水的性质, 用于评价高压注空气可行性。
4 氧化燃烧动态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分析模拟地层原油经过空气氧化和燃烧后产出气体的组分与含量, 确定试验区地层原油的燃烧温度范围, 研究注空气过程中氧气消耗及燃烧特性, 分析不同温压下的耗氧量及滞留时间对氧气消耗的影响, 分析温度、CO2和蒸汽等对采收率的影响;提交氧化反应对原油密度、粘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最终确定目的区进行空气驱的可行性。
实验内容:利用细长管固定填砂模型 (5-10米长) , 饱和水和原油后, 注空气进行驱替实验, 测试产出气的组分变化及油水采出量, 分析空气在油层内长时间滞留条件下的氧化反应及耗氧速率。实验拟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进行 (5-15天/次) , 同时改变空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测试气驱 (氮气、空气) 后或氧化反应后原油密度、粘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5 氧化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为了确定原油不同温度阶段氧化特性, 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氧化阶段的原油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反应因子;空气消耗量等参数) 。
实验内容:TGA/DSC实验;ARC实验;高温高压燃烧管氧化实验 (高温阶段) 。
6 注空气驱油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评价空气驱的驱替效果, 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采方式选择和注采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内容: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 进行不同岩心 (油层取心岩心或人工胶结岩心) 与井口原油样品的氮气或空气等不同驱替介质驱油效率实验, 模拟目前油藏的开发 (历史) 状态, 测试油水产量, 确定 (近混相和非混相注入方式下) 采收率或驱替效率。对比不同驱替介质驱油效率, 研究温度、压力、倾角、渗透率等对空气驱油效率的影响。
7 注空气过程中临界氧含量及爆炸极限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提交目标区天然气组分的爆炸临界氧含量和爆炸下限。用于注空气过程的安全评估及防爆措施。
实验内容:根据目标油区天然气组分, 利用可燃气体爆炸实验装置, 在1MPa、50℃条件下 (模拟油井环空条件) , 进行注空气过程的爆炸实验:测试目标区气样爆炸所需的临界氧含量;测试爆炸所需的目标区气样的浓爆炸下限值。
8 结论
实施高压注空气项目, 前期的室内实验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总结的七大类实验项目均为必要实验, 是确保实施高压注空气成功与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室内实验研究 篇9
关键词:室内空气,甲醛测定,酚试剂:乙酰丙酮法
前言:
随着室内装饰的发展, 新型室内装修材料、家具、经特殊整理的服装和布料等消费品的生产及使用, 如胶合板、刨化板、纤维板、涂料等纷纷进入室内。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中, 如化纤纺织品、化妆品、家具、书籍等也会释放出甲醛。甲醛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酚试剂法:空气中的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 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 比色定量。
乙酰丙酮法:空气中的甲醛经水吸收后, 在乙酸一乙酸铵缓冲溶液中与乙酰丙酮作用。
1.2 主要仪器
7200可见分光光度计、大气采样器、大型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具塞比色管。
1.3 主要试剂 (试剂均为分析纯)
酚试剂吸收原液:称0.1Og酚试剂, 加水溶解, 定容到l OOm L容量瓶中。冰箱中保存, 有效期3天;1%硫酸铁铵溶液:称1.0g硫酸铁铵用0.1mol/L盐酸溶解, 并稀释到l OOm L。
乙酰丙酮溶液:称25g乙酸铵, 加3ml冰乙酸及0.25ml新蒸馏的乙酰丙酮, 加水溶解定容到l OOm L容量瓶中。调节PH=6, 冰箱中保存, 有效期一个月。
甲醛标准储备液:lmg/m L
1μg/m L甲醛标准溶液:取lm L甲醛标准贮备溶液, 用水定容到l OOm L;立即移取l Om L此溶液, 加入l OOm L容量瓶中, 加入5m L酚试剂吸收原液, 用水定容至l OOm L。
5μg/m L甲醛标准溶液:取5m L甲醛标准贮备溶液, 用水定容到l O00m L。
2. 结果与讨论
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酚试剂法:在波长为580nm到700nm之间测定1g/5m L甲醛显色溶液的吸光度得到其吸收曲线图1;乙酰丙酮法:在波长为370nm到500nm之间测定15g/l Om L甲醛显色溶液的吸光度得到其吸收曲线图2, 由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30nm和413nm。
2.2 显色时间的影响和稳定性
酚试剂法:在室温为25℃条件下, 在不同的显色时间内测定含1μg/5m L甲醛的显色溶液的吸光度, 其它条件按标准执行。试验结果表明15min即可完全显色, 显色时间15min-3Omin吸光度稳定不变, 显色时间在30min-90min吸光度误差在1%以内。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在15min时进行测定, 显色时间在16min一30min内的实验结果可参考采用。
乙酰丙酮法:在沸水浴条件下, 在不同的加热时间内测定含15μg/10m L甲醛的显色溶液的吸光度, 其它条件按标准执行。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加热时间为3min, 并可在室温下12h内吸光度基本稳定, 加热时间超过3min吸光度下降。若不加热放置在室温为21℃条件下, 反应缓慢, 需要2h后显色才稳定。
2.3 显色温度的影响
酚试剂法:取相同浓度的甲醛工作液加入显色剂后, 分别在不同温度6℃、15℃、25℃、30℃下进行15min的显色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明显, 随着温度的增高吸光度增大。在6℃时的吸光度仅为25℃时的68%, 在15℃时的吸光度为25℃的92%, 在30℃时的吸光度比25℃时稍微增大, 但其试剂空白的吸光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当室温小于15℃时反应不完全, 应在25℃的水浴中进行显色反应。
乙酰丙酮法:因在沸水浴中进行显色反应, 所以室温对其显色反应无影响。
2.4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酚试剂法:在1μg/5ml的甲醛吸收液中加入0.4ml不同浓度的硫酸铁铵显色剂 (0.5%, 0.75%, 1%, 1.25%, 1.5%) , 其它条件按标准执行, 分别测其吸光度, 试验结果表明, 当硫酸铁铵浓度增加时, 吸光度也增加, 增大到1%浓度时曲线变平。当硫酸铁铵浓度增加时, 试剂空白管吸光度也增加, 由于空白吸光度高会影响比色, 故采用浓度为1的硫酸铁铵显色剂最佳。乙酰丙酮法:在15μg/l Oml的甲醛溶液中加入2mh不同浓度的乙酰丙酮显色剂 (0.1%, 0.15%, 0.25%, 0.3%, 0.4%, 0.5%) 其它条件按标准执行, 分别测其吸光度, 试验结果表明, 乙酰丙酮显色剂的最佳浓度为0.25%。
2.5 精密度和准确度
精密度:用国家环保总局标样所的甲醛标准样品, 浓度范围为1.43±0.1lmg/L, 进行平行测定6次, 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均在给定值范围内。酚试剂法和乙酰丙酮法的标准偏差为1.5%和0.12%, 相对标准偏差为3.9%和1.8%。准确度:分别在样品溶液中加入0.5μg和5μg的甲醛进行加标回收试验, 测定酚试剂法和乙酰丙酮法的回收率, 其测定结果见表1。由此可见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均令人满意, 乙酰丙酮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比酚试剂法稍高。
2.6 采样效率
酚试剂法:串联两个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的采样流速采样20min, 测定空气中甲醛的浓度。
乙酰丙酮法:串联两个多孔玻板吸收管0.5L/min的采样流速采样40min, 测定空气中甲醛的浓度。
2.7 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分别用两种方法对含有甲醛污染的房间进行空气中甲醛的浓度进行采样及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同时测定空气中甲醛时, 在空气中含较高浓度甲醛时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当测定的甲醛含量较低时乙酰丙酮法就不能准确测定, 误差很大。
结束语通过两种分光光度法对甲醛测定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操作都比较简便快捷, 而且成本低, 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都很好, 适用于测定空气中的甲醛含量。
参考文献
[1]宋建华, 殷晓梅, 张翠红, 袁连宝.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影响因素[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7.02.
室内实验研究 篇10
在公路施工现场进行的检测试验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检测, 各种施工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使工程质量事故防患于未然。路基压实质量是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路基压实的施工质量关系到路面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平整度, 影响整个路面结构层的使用寿命。其控制指标为压实度 (也称压实系数) 。常规的压实度检测方法主要是环刀法和灌砂法, 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值 (有破损、速度慢、劳动强度大等) , 不可能大范围检测。
瑞雷波法测试路基压实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相比传统方法瑞雷波法具有准确、快速、无损的特点。詹正彬提出了关于地震波数据收集中横波的筛选方法;刘江平提出了相邻道瞬态瑞雷波法检测压实度的理论依据;耿光旭将瑞雷波检测应用于强夯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的检测。
1 瑞雷波法测试路基压实度理论依据
根据弹性理论, 对半空间介质表面激振将产生3种波的传播, 即纵波、横波和瑞雷波。在路基表面进行竖向激振后, 瑞雷波、纵波、横波的能量分别为67%, 7%和26%, 瑞雷波的能量最大。在竖直方向上, 随着深度的增加, 瑞雷波的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呈指数规律迅速衰减;在水平方向上, 瑞雷波能量密度随距离按照指数-1规律衰减, 而纵波和横波按照指数-2的规律衰减。水平方向上瑞雷波是激发的弹性波中能量相对最大、衰减相对最小的, 而竖向传播深度较小, 在大范围的路基压实度检测中, 瑞雷波仍然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瑞雷波具有的两种基本特性:1) 瑞雷波传播速度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关系, 可建立瑞雷波与介质弹性参数 (物理力学性质) 的关系;2) 瑞雷波在均匀介质中, 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 即没有频散性, 这为瑞雷波运用于检测路基压实度提供了物理前提条件。综合考虑瑞雷波基本特性, 利用瑞雷波对路基填筑体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是具备可行性的。
以VS, VR分别表示横波和瑞雷波的传播速度, 则VS, VR与介质的弹性参数有如式 (1) 和式 (2) 关系:
其中, G, ρ, E, μ分别为介质的刚度模量 (剪切模量) , 密度,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ρd为现场实测填土干密度;ρc为路基填土最大干密度。
在同一介质中, VS>VR。根据VS, VR与L的关系, 当泊松比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认为VS, VR相等。相对路基填筑体而言, VR≈ (0.930~0.940) VS。
2 瑞雷波波速和路基压实度关系标定试验
瑞雷波现场检测压实度试验中通常设置瑞雷波检波器30道, 道间距为1 m, 震源偏移距为5 m, 检波器频率为3.5 Hz, 震源采用10 kg以上重锤。但是上述试验参数并不能应用于室内试验, 为方便对试件的室内标定, 有必要对试验器材及试验参数进行修改。笔者采用控制压实度制备小型路基填土试件, 使用改造后的检波器测试标准压实度条件下的瑞雷波波速。
2.1 土样选择
选取长沙地区典型路基填土粉质粘土进行晾晒, 然后在80℃下持续烘干12 h, 锤碎并通过2 mm孔筛分备用。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对绕城高速公路路基填土进行击实试验。击实试验得出该土样的最大干密度为1.87 g/cm3, 相应的最佳含水率为18.2%。瑞雷波标定试验土样详细参数见表1。
2.2 室内土样试件制备
1) 试件模具长、宽、高分别为30 cm, 30 cm及20 cm, 体积为18 000 cm3。模具采用厚度为5 mm的钢板制作而成, 用转轴将4块侧板连接, 并采用卡扣与底板连接, 以方便模具的拆卸。模具具体如图1, 图2所示。
2) 采用静压成型的方法, 制作标准试件, 试件的压实度分别为88%, 90%, 92%, 94%及96%, 含水率设置为13.8%, 分别采用不同压实度和含水率正交制作了5组标准试件, 试件编号分为1号~5号。
3) 根据设定的压实度和含水率及需制备试件的体积, 计算出每个试件所需要的干土和水的质量, 然后将相应质量的水与干土均匀拌合。拌合完毕后封装在塑料袋中, 密封24 h, 确保水和土均匀混合。
4) 将焖制好的土样放入模具中, 并初步压实, 然后放在压力机下, 盖上盖板, 采用静压成型的方法将土完全压入到模具中, 当试件高度达到20 cm时, 压力机停止下压, 此时试件即为该压实度的标准试件。图2为静压成型后的标准试件。
2.3 试样瑞雷波波速标定
同室外试验相比, 室内试验采用2道检波器进行测试, 且试件体积较小, 道间距和偏移距仅为0.15 m, 有必要对检波器进行改造。试验中采用100 Hz高频检波器以增加衰减比率, 从而过滤掉纵波成分, 检波器分别插入试件的端部与中间位置, 然后在另一端作为触发点进行锤击。锤击时应采用小钢板垫在试件上, 以免造成试件破坏。室内瑞雷波法试验检波器布置如图3所示。假定波沿直线传播, 根据VS=l/t可计算出横波波速, 其中, t=t2-t1, t1, t2分别为相邻两道波的起跳时间;l为道间距。而起跳时间的确定采用顺向和反向敲击, 对照其波形图:若是横波, 顺反向敲击, 起跳波形方向应该相反。由此, 可以更加准确的定位起跳时刻。2道检波器测得的波形图如图4所示。
利用瑞雷波检测仪器配套的分析软件Geopen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经过f—k变换图4中的2道波形图, 得到VS数值。得到不同压实度、含水率标准试件瑞雷波波速如表2所示。
对上述数据可以采用下列4种数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 a, b为待定系数。表2为路基填土不同压实度下的瑞雷波波速,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选取对数函数K=a+blg VR为最佳模型, 图5为两者的关系曲线, 数学回归模型为:
此处提出的瑞雷波波速和压实度的关系模型仅限于试验中试件的土质, 但是根据此种方法可以对不同土质的瑞雷波波速和压实度关系进行标定, 进而应用于瑞雷波无损检测当中。
3 结语
1) 不同地区的路基填土土质不尽相同, 其组成成分、粒径构成的差异性使得瑞雷波波速和压实度的关系模型也不相同。对于特定工程的路基压实度检测, 要首先进行波速和压实度的标定试验。
2) 对于小型试件的标定试验, 考虑到纵波的影响, 应采用高频检波器, 增加纵波的衰减降低干扰因素, 提高标定试验的准确性。
3) 瑞雷波法检测手段虽然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其无破损、快捷、准确的特点值得在公路工程检测中推广。为新建公路、旧路改造等工程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摘要:基于瑞雷波测试路基压实度的理论, 改造了现有的瑞雷波检测仪器, 开发了一种用于瑞雷波室内标定试验的模具, 通过室内标定试验建立了瑞雷波波速和路基填土压实度的数学关系模型, 得到了瑞雷波波速和路基压实度关系曲线, 为瑞雷波检测路基压实度提供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瑞雷波,波速,压实度,标定实验
参考文献
[1]詹正彬, 刘江平, 沫培民.一种分离纵横波的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0, 25 (3) :11-13.
[2]耿光旭, 赵刚.强夯地基检测的有效方法——瑞雷波法[J].勘察科学技术, 2001 (5) :57-60.
[3]范东义.瑞雷波法在公路路基压实度测试中的应用[J].平原大学学报, 2002, 19 (4) :29-31.
[4]谢金平.路基地震波法病害探测技术及工程应用[J].公路与汽运, 2007 (4) :86-88.
小户型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篇11
前言
近年来我国国内许多优秀的室内设计,不乏强调以单一或少数造型元素为主进行创作,譬如有的设计注重用灯光、色彩来表现空间效果,有的设计在设计中强调运用陈设、家具营造室内气氛。这些简装修的室内装饰,通过强调单一或少数造型元素所表现的室内装饰,其效果更为明确、强烈。任何一个室内空间的存在,都需要有空间、色彩、材质、陈设、家具、灯光的构成,由此可见,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小户型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
当今社会中,由于各国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习惯,致使其对于构建生活环境的小户型室内设计中空间设计元素的需求各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是小户型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元素呢,顾名思义,这是指小户型室内设计中,室内环境的整体以及生活所需用具的外形元素。其主要包括房间的主体结构,如地板、天花板、墙壁以及空间内的格局;和除主体结构外的一切室内生活所必要的生活用具,其包括桌椅板凳、走廊楼梯、室内照明等一系列的内容。可以说只有主体与生活用具完美的融合并且令人赏心悦目,小户型室内设计才能发挥出它存在的价值,所以空间设计元素的存在,是整个小户型室内设计技术灵魂与主旨。
要研究空间设计元素,就不得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因为小户型室内设计的初衷和理念,就是起始于人,服务于人。当今人类生活生产的所有必需品,归纳起来都是物体,无论是来自于自然,亦或是人工创造而成的,皆是如此。而这些物体都是由线条与面构架而成的,面又由线动而来,而线则是由点起始的。如此看来,一切的空间设计元素,可以归结为由点而始,动线为面,终构成体的过程。那么空间设计元素的组成也就是由这些富有变化又简单的元素,通过设计师的无限的想象力与艺术感,构成起来的完美艺术品。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空间设计元素通过对于点概念的延伸,将整体理念活化并且应用,创造出了比起原本单一线条的内容要丰富多彩的小户型室内设计方案。可以说,每一个手握艺术之笔的小户型室内设计师,心中都有一个起始点,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运用点延伸出的无限的空间,创造出了符合人们期待的艺术精品。
小户型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元素和空间形式规律的实践运用
以上本文探讨了小户型室内设计的概念,接下来将根据空间设计元素具体的实践运用来说明其在小户型室内设计中起到的作用,从而空间设计元素这一灵魂概念在小户型室内设计中实际的价值。
1.地面空间设计元素的运用
室内地面做为小户型室内设计造型中室内界面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左右一个设计形式与内容的重要依据。可以说,预先设计好被设计内容的地面情况,对于引导整个设计的布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当一个设计师被客户提出了设计要求,他所要做的就是对房间的整体布局有个大概的认知,无论是欧美风情还是古风古韵,无论是时尚简约还是厚重大气,对于地面的要求都各有不同,设计师采用的颜色、材质与设计形式也都天差地别。另外,在设计地面的时候,有些客户会提出升高或者降低某部分地面的需求,这就使设计要足够合理,才能适应与满足客户的需求。举例来说,如以下所示,设计出的内容是具有中国古典气息的建筑。在灯光设计中采用了顶灯与侧灯来烘托房间的整体效果,有着典雅而幽静的气氛。因此其地面则采用了色泽偏深棕色的大理石地面,来衬托整个房间的庄严与古韵,再配合相应的家居陈设,构成了一副典雅且不奢华,庄严又不失活力的居家设计。
2.楼梯空间设计元素的运用
楼梯是连通不同空间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对于垂直各空间而言,楼梯的设计有其必然性,与此同时,楼梯做为室内装饰构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小户型室内设计中也有其相应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人们对于形式规律的认识与深入探究,以及对于小户型室内设计整体美观的理解与认知,如何使这连接空间与空间的纽带更具有实用性、美观性,有能和整体的小户型室内设计融为一体,成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直都是小户型室内设计师们不断探讨与深入剖析的课题。
目前楼梯根据其建筑构造的情况不同,分为直线型、折线形与曲线形三种设计。其中直线型设计为三种设计当中最为简单的一种设计,其主要应用于两层建筑或者为水平面有差异的平面建筑建立过度通路。而折线型楼梯则多用于多层建筑,在休息平台的连接下,可以通过两折、三折或者L型等多种形式。这类楼梯主要是公用场所的小户型室内设计普遍采用节省空间并且有助于垂直移动。最后一种则是曲线形结构。这种线条优美的楼梯设计充分的表现出了它本身的艺术氛围,在三维立体空间内将曲线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而且其消去了传统楼梯棱角分明的锐利,给人一种感官的舒适与思想的柔和,可以很好的为当代压力极大的都市人舒缓神经,得到放松的体验。另外,对于室内楼梯设计材料的选择,也是造型因素重要的考量内容,根据不同的居家环境,选择适合的设计材料,是当前小户型室内设计的重要考量。注重古风古韵,则可以采用木质结构;如果是凸显现代化与简约化,则可以考虑金属材质楼梯;崇尚明亮与自然,也可以结合玻璃材质阶梯或者大理石工艺来增添阶梯的感觉,同时对小户型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起到了映衬的作用。
3.灯光空间设计元素的运用
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点灯以来,灯光做为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必需品,一直都是人们非常重视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户型室内设计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灯光已经不再仅是用于室内照明的工具,作为房屋内设的主要内含物,其被小户型室内设计定义为空间设计元素而广泛应用于室内的整体造型之中。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光的概念应该并不陌生,做为产生光的电灯也都十分熟悉。根据时代的发展,电灯做为产光的道具已经有了各种各样形式的演变。传统电灯、节能灯、LED灯等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灯具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根据小户型室内设计的需要,根据设计内容的不同,灯光可以在点、线、面等多种形态下随意调整,使其合理的应用在室内装潢中,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多姿多彩的体验。
目前对于灯光这一空间设计元素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顶灯的应用。这种完全模拟自然光线的照射方式,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会增强其照射物的视觉效果,对于凸显某些具有意义的陈设物,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次是侧光的应用。相较于顶光,侧光在整体的效果上并非起到照明作用,而是起到衬托勾勒的作用,将所要照射的物体的轮廓明暗完美的勾勒出来,彰显其凹凸有致,并且通过灯光与效果的反差,使所要衬托之物更为生动而鲜活。最后是对于底光的应用。这种灯光的运用违背了传统的自然法则,将所映照之物从下而上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令观赏者拥有一种倒错的感觉。然而这种感觉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展现出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倒错美,将整个映照物体的另一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体验前所未有的新奇。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建筑的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的空间设计,都强调其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应用。在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创造优美舒适实用的空间环境。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与否,会给观者带来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体验,因此需要保证空间设计在小户型室内设计中的合理应用,进而为人们带来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
室内实验研究 篇12
1 低频噪声定义及来源
低频噪声是指以低频成分为主的噪声, 相对于中频和高频噪声而言, 没有明显的界限。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定义不同频率范围的噪声为低频噪声。一般来说, 对于环境噪声问题, 将低频噪声的下限定义在频率20Hz, 该频率即人可听频率的下限, 而对于低频噪声的上限, 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 通常从100Hz~250Hz不等[2]。室内典型的低频噪声污染源主要是一些低频机械振动, 如电梯、变压器、地下车库、燃烧、抽风机、家用电器、自来水泵等, 以及电磁激励所产生的低频噪声。其中, 家用电器是形成室内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重要因素。低频噪声的声学特征是噪声频谱上声压级峰值对应的中心频率往往处于低频频段上, 中高频的声压级相对较低, 频谱呈低频特性。
2 室内声场理论[3~5]
当声源放置在室内时, 受声点出了接收到直接从声源辐射的声能外, 还接收到墙壁及其他物体反射的声能, 此时声场分布的情况较户外自由声场复杂得多。一般根据声场传播过程, 将声场分为直达声场和混响声场。
2.1 声压级
声压是衡量声音大小的度量, 声压级是声压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形式。对于声功率为W的点声源, 距离为r的直达声场声压级为:
式中, WL为点声源的声功率级;Q为指向性因子, 当点声源置于无限空间时, Q=1, 当置于刚性无限大平面上时, Q=2, 当置于两个刚性平面的交线上时, Q=4, 当置于三个刚性平面交角上时, Q=8。
设混响声场为理想的扩散声场, 其相应的声压级为:
式中, R为房间常数, 单位m2。
则由直达声场和混响声场叠加得到的总声场的声压级为:
2.2 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是指在混响过程中, 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 即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修正的混响时间为:
式中, V为房间容积, 单位m3;S为房间内表面积, 单位m2;为房间的平均吸声系数, 即被吸收的声能占入射声能的比率;m为声强在空气中的衰减系数。
2.3 吸声降噪量
利用吸声系数和混响时间的关系, 可以得到吸声降噪量为:
式中, 1T、2T分别为室内设置吸声装置前后的混响时间。
3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实验在封闭室内环境中进行, 采用声望VS302USB双通道声学分析仪进行噪声信号的模拟和混响时间的测量, 采用AWA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及AWA5721滤波器进行倍频程频谱分析。实验中采用的观赏植物为绿萝、非洲茉莉、马尾铁、也门铁四种。
图1给出了多次测量下四种植物遮挡时的平均声压级。 (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当室内放置观赏植物后, 房间内的噪声平均声压级有一定的下降。绿萝对噪声声压级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声源的升功率不变的情况下, 混响声场的声压级由房间常数R或吸收面的表面积S决定, 当房间中放置观赏植物时, 植物的叶面对声波产生吸收, 从而加大了吸收面的表面积, 使得房间常数R增大, 声场的声压级减小。植物的叶面、体型越大, 噪声声压级下降也越明显。
图2给出了固定位置处摆放不同植物测得的房间混响时间。 (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在房间放置观赏植物后, 房间的混响时间有了一定改变。多次重复实验表明, 混响时间减小的重复性很好, 可见室内植物对声波具有一定吸收作用。从混响时间效果看, 叶形尺寸越大, 对房间混响时间的影响也越明显。将图2的监测结果代入公式 (5) , 可得到降噪量, 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 观赏植物对降低室内噪声作用明显, 其中, 大体形、大叶面、多叶量的观赏植物对室内噪声的降噪作用最为明显。 (如图3)
4 结语
观赏类植物对室内低频噪声的传播路径进行遮挡后, 噪声的声压级可产生一定下降, 房间混响时间也将发生变化, 由此产生室内的吸声降噪作用, 降噪量受植物的体形大小、叶面尺寸、叶片数量等因素影响。
摘要:低频噪声是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观赏植物的遮挡反射作用, 可有效增加吸收面表面积, 降低噪声声压级。在简要讨论低频噪声来源及室内声场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双通道声学分析仪及噪声统计分析仪, 针对四种观赏植物进行室内低频噪声声场的影量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低频噪声,室内观赏植物,降噪,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国庆, 张邦俊, 童美萍.室内窄带低频噪声烦恼度与治理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02, 29 (1) .
[2]张邦俊, 翟国庆, 潘仲麟.环境噪声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9) .
[3]马大猷.论室内声场[J].声学学报, 2003, 28 (2) .
[4]马大猷.室内稳态声场[J].声学学报, 1994.
【室内实验研究】推荐阅读:
室内模拟实验08-23
室内定位应用研究09-01
室内定位系统研究09-27
无线室内定位系统研究10-17
室内定位研究与实现05-16
医院室内设计研究09-21
商店室内设计研究12-09
住宅室内门设计研究06-26
室内设计风格比较研究10-27
主题室内空间设计研究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