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

2024-07-26

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共6篇)

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 篇1

摘要:女性意识主要是把女性作为两性关系以至社会关系的主体,进行思想上的萌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女性意识主张女性在社会的作用与对世界正向的引导力量。西方的女性主义主要是把女性作为主体,主张女性的权力。而池莉在其作品《来来往往》中,以刻画四段不同时期女性面临社会转型时的情况,深入表达了作者对于大时代女性地位,世界观与内心活动等多方面的一种思考,以彰显其对女性意识的思考。

关键词:池莉,女性意识,自信,婚姻观

西方的女性意识主要彰显在对于女性地位的思考上,其不能在男女问题上较好的思考,认为女性意识在男性意识之上。其探讨更多的趋于对女性与男性地位的不平衡性,池莉的作品在细腻刻画女性生活的同时,对女性生活的家庭及周围的关系进行入木三分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池莉是通过对生活写实的写作方式,表达出其对女性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地位的更深层的思考,并以更加温和的方式探究男女之间的关系。

一、女性意识在池莉小说中的凸显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池莉的小说中,人物往往是通过对生活最直观的体验与感受,从中宣扬出对女性地位的思考与理解,池莉并不注重对女性意识过度的渲染,而是也对女性现今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早期的作品体现在对现实的深挖与理解。通过对生活气息隆重的渲染。思考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并不断为其生活状况作笔尖上的思考与呐喊。

(二)女性思想的不设限发展

池莉的小说不断出现新思想,其对生活与女性的思考是不受限制的,这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往往她创作的小说,都不仅仅局限于时代,而是突破那个时代,女性的思想与地位也并不是局限于人物特有的时代背景,受教育状况,甚至是伦理观念。这并不是说池莉的小说充满对女性思想无度的宣扬,其写作的内容并不是离经叛道的,而恰恰是对人物性格鲜明的刻画,以及不同人物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活动,共同构建出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而池莉的小说正好是因为其内容不受限的发展,才使其对女性思想有不断的新的进步。

二、《来来往往》中重要的人物刻画

(一)自信协调的女性气质

书中出现了四位女性,她们性格迥异,或者热情,或者高傲,或者胆大。但其中无不透露出女性特有的魅力。戴小蕾作为书中出现次数并不多的一位女性,其对男主角的爱大胆而热烈,她并不会应为那个时代的局限而对所爱之人停止追求。而是不断地对男主角示爱,这样胆大的女子,她自身散发出的自信的魅力,无需作者多加描述,读者将从字里行间便能细细地观察到。

(二)不同的家庭婚姻观念

在《来来往往》一书中,可以说塑造两位小三。林珠和时雨蓬,她们在性格,家庭背景,受教育情况上都有较大差异。作者在描述这两个人物时,并不是给她们一个鲜明的出场与性格,而是在极力的夸赞,作者对于林珠的外貌描写的如此详细,是一个妩媚而又不失高傲的人,对时雨蓬作者突出了她对男主角的吸引力,在这作者表露出一个较为大胆的观念,文中即使时雨蓬知道了男主角有家庭以后,依然选择和他在一起。这其实突破了家庭伦理观念,作者在对两性关系做更加露骨的探讨。作者在一个超脱现今伦理价值观上提出了更加具有意义的问题,对于目前男女地位与社会道德的思考与挑战。

三、总论池莉小说的写作线条

(一)以生活质感带入自身思考

池莉的小说主要在对现实的思考上,把对社会发展的现状融入到对女性地位体验与分析中,不断促进对小说结构与发展概括的梳理。而更为重要的是,池莉的小说情节与脉络发展更多的是有一种随意性,并符合时代的需要。其在文中情节设置的独到,更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从而吸引大批读者。面对现实的发展,她在文中不是单纯地指出,而是更进一步的找到对女性家庭的解决方式,并对女性的思想独立有引领作用。

(二)突破传统观念

小说旨在对现实社会发生的事做剧情化的渲染与改编,小说内容大体来自于当代人文思想与社会观念。池莉的小说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上有长足的进步,对女性意识的思考并不一味借鉴西方女权观念。而是在中国具体发展环境下,做出突破观念的创新性思考。对于男女之间的关系,池莉在文中的观念,大体是平等的无论是初恋的主动,亦或是两个小三对于爱情婚姻价值的思考,都体现出池莉对于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理解。文章的创作必须有偶然性,但这与其自身的经历与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池莉的小说人物,就像是处于一个平行时空性格迥异的活人一般,交织着各自的爱恨情仇,并不断的发展剧情,以突出作者的理念,并不断为女性意识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着新的血液。

结束语:

池莉的小说写作是在以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感受,突出对于女性生活状况的直观体现,并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展现女性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发展。其笔下刻画的女性,大多是充满了敢爱的勇气,且勇于超脱对于社会、观念与现实生活的。池莉主张用更加理性的方式思考男女关系,并未把两性关系对立起来。通过对现实社会更加深触的理解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思想,其所倡导的,也应该是一种站在和谐角度上的男女关系的深入思考。

让品德课程彰显人性魅力 篇2

为此,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努力改变以往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就必须精心设计,布置多元化作业,构建知行统一的作业体系,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与布置品德学科的作业。

品德作业,从完成时间上可以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在作业设计上,还要结合不同时段来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课前作业: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开展的各项作业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保障,也是教学的起始部分。一般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资料、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作业活动。教师布置作业时,要说清楚要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搜集资料。

如浙教版四年级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是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一课,学生对民族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笔者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了搜集资料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访谈等方式搜集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历史与风俗习惯,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当中,每个人有资料,使交流汇报落到实处。再如浙教版三下《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要求学生会介绍自己的家乡,课文上的教材介绍的是杭州的风景名胜,而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学生没去过杭州,对杭州也没什么印象。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以及历史传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热爱家乡的教育时机,尽管孩子们现在离开家乡生活,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家乡放在心上。因此,由于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这一作业,课堂成了风景名胜大展台,有介绍乐山大佛的,有介绍安徽黄山的,有介绍丽江风光的,有介绍黄果树瀑布的,学生的高兴劲个个溢于言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教育目的。总之,这样的课前作业具有一定的专题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中作业:课堂中的作业设计要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科学性,合理性,注重全员参与性。课中的作业一般可以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巩固性作业,融情境、问题性于一体的应用性作业。通常以书面、讨论形式完成。

如浙教版三下《我国的行政区》,在认识了中国行政区地图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课本上的任务一:请分别说出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以及中部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然后小组汇报。再接着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任务二:找出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有——个,黄河流经的有——个。这两个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对中国行政区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浙教版三下《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在观看了激动人心的香港回归录像后,我引导孩子们为小归归写封信,在《东方之珠》优美的旋律下,学生奋笔疾书,一挥而就,写出了对小归归的亲切慰问,以及自己对香港回归的高兴之情。再比如浙教版四下《节日大观》一课,可以结合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环保标语或宣传海报。

这样的当堂作业,重视了学生的全体参与,人文性与情感相结合,使情感与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使道德行为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自主生成德育规范,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真正实现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的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课后作业: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我们这门课的改革不能到此为止,作为一们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促使人们去过一种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品德课程向课外延伸,引领儿童走向生活,让课堂与生活接轨,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此时的课后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学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后,我布置了一项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去采访周围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及风俗,并提出了要求:1.可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组去采访不同少数民族的人;2.为了采访成功,请制订一个计划,设计好要问的问题;3.采访结束,要做好记录,并在全班交流汇报。为了降低难度,我指定学生去回族拉面馆或新疆烧烤店采访。课内,指导学生制定采访计划,请学生在双休日完成。由于在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安排,第二节课上,学生的汇报有声有色,有的从他们的语言入手,向他们学了问候的话语,现场教同学;有的从服装入手,分析了他们的服装;有的了解了他们的节日、饮食习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在学习了《风儿吹呀吹》这一主题后,让孩子们采用各种方式去玩玩风,孩子们的劲头非常足。他们有的动手做风车,有的去放风筝,有的玩纸飞机,有的玩竹蜻蜓……孩子们与风尽情地游戏,不仅了解了风,而且在游戏中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新力,因此课后作业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成为学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马格丽特·米德认为:“儿童通过本人能重新发现一个原理,即使他的发现对人类文化传统的贡献等于‘零’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虽然有些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得出结论,但他们由此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正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然,品德作业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价,将会流于形式,因此作业布置后还要及时做好评价。作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评价已经进入第四代评价时期,即建构时期,要求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评价是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等。为此,品德作业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上必须要做到:淡化鉴别,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摒弃“知识本位”,确立“人格本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能力评价;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但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的评价机制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可以加入评价;评价不再是“一刀切”的绝对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特点的分层评价与个性评价。同时品德课作业的评价要充分运用成长记录袋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合理适当的品德作业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有首诗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同样,品德教育也需要水样的艺术。品德课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组织者。尽量避免多余而又烦琐的提问应答,尽量避免多余而又烦琐的说教,尽量设计学生简单易行又有实用价值的作业,力主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品德课程独特的人性魅力,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县宜山二小)

语文课堂与人性彰显 篇3

1. 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说、评论人物以及文章的价值取向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四、五年之久, 但在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上, 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 总是裹步不前, 语焉不祥。旧的价值取向不敢突破, 新的生命化观念也只是在民间星星点点。苏教版七年级下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参上一直以来是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封建教育制度应不应该批判, 当然应该批判。尤其是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年代里, 我们也许会用更多的篇幅来倡导这种价值观念。但在现今时代, 封建教育制度已灰飞烟灭, 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在喋喋不休把批判奉为“圣经”, 就会使我们的语文课简单化、情绪化和概念化。

特级教师凌宗伟教梁实秋的《雅舍》, 评价“梁实秋”这个人时, 就认为人性是第一位的, 对人的要求不能苛刻。在课堂上, 他首先给学生提供有关梁实秋的资料以及历史上对梁实秋的评价, 尤其是鲁迅对他的评价, 同时还让大家知道了梁实秋在两岸交流, 在文学上的一些贡献, 指导学生在课本当中找到梁实秋的风趣、幽默、乐观、豁达, 透过一些文字看出了他的“爱国心”, 看出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 (学生语) 。引导大家来考虑, 来讨论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看其官方的语言, 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之中, 而不是轻易用是“好”还是“坏”来下结论。

苏教版八年级下臧克家的诗《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我在讲解它的思想意义时, 声嘶力竭的表达我的观点: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但有学生这样讲:谦虚的人会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虚伪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真诚的人情愿做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自私的人他活着, 别人就不能活。无私的人他活着,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也未尝不可。

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说也未尝不可, 我们不能仅仅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参考书以及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教材应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教材应该成为学生人性的生长节点, 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赏析, 也可以质疑、批判。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在语文课堂阅读过程中, 应多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说、评论人物以及文章的价值取向, 这远比简单的僵守所谓作品的中心思想或价值取向要有益得多。

2.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挖掘人性最美好的内涵。

文学即人学, 我们语文教材许多文本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 呈现的是人性的美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在文本本身的字里行间挖掘人性最美好的内涵的功夫;同时在课堂上, 必须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阅历, 对内在的心灵进行人性的洗礼。在记者网上发起的“你最难忘的课文”小范围调查中, 一位网友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赞同。“我最难忘的是《小蝌蚪找妈妈》, 这篇课文很有人情味, 后来在很长时间里我看见别人抓小蝌蚪就着急, 生怕它们找不到妈妈。”人性的美好有着独特的生命力, 播撒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田里就能生根发芽。

苏教版八年级下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朱自清的《背影》都以温情和人性见长, 字里行间无不跳跃平凡人背后蕴藏的浓浓的亲情。“往往讲到孤女患难, 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 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 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句子揭开人性最动人的亮点。母亲的感情是外显的, 读到“孤女患难”, 或“义妇含冤”, 同为女性的她亲感情丰富, 人性中的同情之心跃然纸上。父亲的爱是深沉的, 他不善于表达, 只是在尽力之中, 让人心酸。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父爱和母爱, 找出一个动作, 一个表情, 一句话。此时, 温馨的人性、善良的人味, 滋润人心, 也令不少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和父母亲的心贴得更近。

在教鲁迅名篇苏教版九年级上《故乡》时,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 忙不过来, 他便对父亲说, 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母亲对我说, 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 尽可以送他, 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等句子, 字里行间, 读到的是浓浓的人性的温暖。闰土家庭与鲁迅家庭应该属于两个阶层的家庭, 而他们家庭渊源颇深, 在这里人性超越了一切。其实, 真实生活中也如此。闰土的父亲叫章复清, 诚恳老实, 手脚又麻利, 周家的长辈很欣赏他。熟识之后, 每年到要收租的时候, 周家就请他通知乡下那些租种水田的农户, 并在家里忙的时候请他来临时帮忙。闰土叫章运水, 自小与鲁迅友谊深厚。这里, 浓郁的人性就象流淌学生心底、涤荡尘埃的股股清泉, 给学生一种人性的激荡和洗礼。

3. 课堂要有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

因为宗教的缺失, 我们民族缺少一种真正的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双重人格的, 师德尊严必然要求教师舍弃本真, 戴上面具, 课堂上道貌岸然, 完美无瑕。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是在双重人格的塑造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他们不敢把自己真正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 他们在课堂对话中学会了虚伪, 在作文中学会了说谎。我们要舍弃人性的阴暗和卑劣, 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 自我反省, 自我否定, 自我救赎, 求真、求善, 最终走上自新之路。

初中学生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幼时记趣》, 通过三件趣事“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驱蛤蟆”, 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表达作者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 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的感情。它告诉我们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怀有一颗童心,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然而, 学生们趣味最为浓郁的是“鞭驱蛤蟆”这一情节, 他们乐此不疲的交流各自对动物的酷刑。没有丝毫的忏悔之意。我就授课中, 临时设计了自我忏悔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对自己的酷刑, 毫不掩饰、痛快淋漓地全盘托出, 在声声自责中, 给大家以涤荡心灵的震撼。

当然像苏教版八年级上刘绍棠的《甜甜的泥土》中的王小亮母亲的形象也非常充满感染力。通过指导学生对其描写的体会, 如:“亮!我的小亮!”像喘息, 又似哭泣。“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 无力地垂下脑袋, 慢慢松开手, 从大襟棉袄口袋里, 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 麻烦……给孩子。等感受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 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我更认为这节课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对亲情的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的培养。我们的孩子认为亲情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的爱是廉价的。我们甚至熟视无睹, 而稍有不顺, 就可以对父母大发雷霆, 这不该我们去忏悔、去赎罪吗?

大灾面前彰显人性的光芒 篇4

作者用酣畅淋漓的笔锋,深邃犀利的洞察力,生动细腻的刻画,将一群普通银行人在大灾面前的选择与抗争,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感人肺腑。作家试图借助于笔下的一群鲜活的人物,将人性、情感、职责、良知、信念、生死、向往等予以形象化的诠释。作家以敏锐的思想,以身临其境般的审视入微,以饱含深情的述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悲壮而感人的场景之中。作品的着力点不仅仅是对人物的推崇和颂扬,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意义和追求做了必要和深入的思索。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笔下的一群普通人物的塑造来完成的。作者以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细节,深入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从不同侧面和不同人物身上,挖掘出人在大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反应和真实心态,揭示了普通人面对灾难,面对生死,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生存与死亡、高贵与卑下、伟大与平凡等因素的碰撞与升华。

作家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通过作品的力量呼唤和弘扬社会正义与良知。作者着力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感人故事。人性是复杂性的,是多层面的。《震区》中没有单纯地表现一群人如何英勇顽强,如何无私奉献,而是既表现人物的阳光和正面,也揭示人物的一些欠缺和瑕疵,但瑕不掩瑜。在第二章“亮色”中,国兴银行汶川塔山分理处的几名员工,平时工作中并不那么和谐,几个人总是有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和误解,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有时闹得不可开交。大震猝发以后,他们却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互相携手,突破重重危难险阻,将350万元库款和大量重要凭证安全转移,而他们却来不及救助自己的亲人。在第五章“夫妻”一章中,有一对恩爱的夫妻,其中的一方曾经“不检点”。在作者的眼中,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婚姻。这一对夫妻的平平淡淡婚姻,在这次大灾中升华成一种人间大爱、爱情绝唱。这样的人物,看上去也许不那么完美,但更让人感到真实和亲切。在《震区》中,作者也描写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人物。比如,有那么一位领导干部,在作家面前,他组织了几个人介绍他在地震中如何临危不惧的英雄事迹,可是,一阵余震突然袭来之后,他却如惊弓之鸟,弃他人于不顾,英雄气概荡然无存,令人齿冷。这样的人物很少,但毕竟是一种存在。

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 篇5

(一)

《长沙条例》共分为7章55条, 其最大的特点, 就是彰显着人性化关怀。对于住房困难户的照顾, 可以说是《长沙条例》体现人性化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

享受住房公积金的低息, 但是仍然有压力的困难家庭怎么办?《长沙条例》明确规定, “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房后, 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可以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能满足个人购房需求的, 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和商业银行的组合贷款”。

出现重大疾病致困怎么办?《长沙条例》特别规定, “因本人或者其配偶、父母、子女遭受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 可以申请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企业有困难怎么办?《长沙条例》具体规定, 有以下:“发生严重亏损或者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经依法批准缓缴社会保险金的;其他特殊困难的”等三种情形的单位可降低缴存比例或缓缴。在当前波及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下, 《长沙条例》作这样的规定, 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

为方便群众, 《长沙条例》确立了多项便民、惠民的制度和措施, 如规范、细化了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情形;放宽贷款和提取条件;根据实际需要, 依法规定了新的贷款政策, 提高贷款额度等。

为维护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确保住房公积金合规使用, 《长沙条例》还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订了较为严格的处罚措施, 如对挪用或者批准挪用住房公积金的相关负责人以及管理中心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等等。

(二)

《长沙条例》不但彰显着人性化关怀, 还有许多亮点和新意。

扩大公积金覆盖面

《长沙条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 无论是国企、私企、民企和社会团体都要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公积金覆盖面。

《长沙条例》在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公积金缴存主体范围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其他缴存主体, 即:“外地企业和其他组织常驻本市的分支机构或者代表机构及其在职职工, 应当缴存住房公积金, 但在他处已缴存的除外”;“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具体办法, 由管委会另行制定,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外地企业和其他组织常驻本市的分支机构或者代表机构及其在职职工, 既没有在其他地方缴存住房公积金, 也没有在本市缴存住房公积金, 形成了真空, 使这些单位的职工享受不到与其他职工一样的住房公积金阳光政策。《长沙条例》明确规定了在其他地方没有缴存公积金的都应当在长沙市缴存。这样的规定符合国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导向, 扩充了缴存主体范围, 扩大了住房公积金资金归集面, 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住房公积金这一互助性储金。

强制缴纳私企不能例外

《长沙条例》规定,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应当缴存住房公积金: (一)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二) 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 (三) 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 社会团体。”“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 由管理中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 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单位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 由管理中心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仍不缴存的, 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长沙市推动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的政策之一, 就是单位缴存公积金“可减可缓不能免”。这就是说, 单位如果不缴纳住房公积金或者是缓交住房公积金都将受到相应制裁, 公民的权利在法律上受到了保护。

对于违规的企业和单位, 制裁将更严格。据长沙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马保华介绍, 随着《条例》的实施, 他们将对全市展开摸底调查, 分门别类造册登记, 形成全面详细的台账, 以《条例》为依据, 对一些有条件但拒不缴存公积金的单位开展行政执法, 还要通过媒体曝光, 以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利益。

开发商不得拒绝公积金贷款

《长沙条例》规定, “违反本条例规定, 企业在预售或者现售商品房时阻挠或者拒绝购房人选择住房公积金贷款的, 或者对选择住房公积金贷款实行不同销售价格的, 或者增加不利于选择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人的附带条件的, 由管理中心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记入不良信用记录, 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中予以公示。”马保华为我们算了一笔帐, 在商业银行发放房贷没有打折措施前, 如果湖南长沙市民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20万分20年还, 可以比商业贷款少付7万块钱。针对目前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阻挠、拒绝购房人选择公积金贷款、歧视购房者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对办理公积金贷款的购房人增加附带条件等行为, 《条例》进行明确规定。如果开发商对符合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购房人采取拒绝、阻挠或变相阻挠、增加附带条件等, 都是不允许的。

提取存储余额的范围新增4类人

《长沙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职工可以申请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一) 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 偿还购买自住住房贷款本息的; (三) 租住本市廉租房的; (四) 房租超过家庭工资收入15%的; (五) 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六) 因本人或者其配偶、父母、子女遭受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七) 与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连续失业2年以上的; (八)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提取的其他情形。”这也就是说, 《条例》在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情形的基础上, 新增加了4类人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本人无住房而租住本市廉租房的;本人无收入来源或未达到本市最低生活标准而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因家庭遇到意想不到突发事件如:火灾、车祸等以及本人或其配偶、父母、子女遭受重大疾病住院治疗需大笔费用而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连续失业2年以上未找到工作, 也就是没有新单位的。这是从有利于解决职工困难、保障职工及其家庭正常生活方面来考虑的。

房贷超过40万可以申请组合贷款

《长沙条例》规定:“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房后, 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可以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能满足个人购房需求的, 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和商业银行的组合贷款”。目前长沙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长期限为30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期限在法定年龄的基础上可延长5年。另外, 目前的贷款利率为:5年以下 (含5年) 按年利率3.33%执行, 5年以上按年利率3.87%执行。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40万元。根据规定, 商业贷款可依照一定程序转为公积金贷款。同时, 当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能满足个人购房需求时, 可以在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同时向受委托银行申请商业银行贷款。也就是一部分是住房公积金贷款, 另一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 按各自的贷款利息计息。例如, 某职工购房需贷款60万, 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40万和商业银行贷款20万的组合贷款方式。

创设住房公积金监委会

《长沙条例》在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确立的住房公积金相关制度基础上, 创设了住房公积金监委会, 这在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地方立法中属首创。《长沙条例》规定, “住房公积金管理实行决策、运作、监督相对分离的原则。”“监委会对市人民政府和缴存人负责, 监督管委会和管理中心的工作。”“监委会实行任期制, 每届任期5年。监委会由市监察、财政、审计、银行监管等部门代表和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及其他特邀社会人士组成。”

据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合泉介绍, 创设监委会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监委会与管委会、管理中心都对市政府和缴存人负责, 没有从属关系。而且, 管委会和监委会成员不得相互兼任, 解决了二者成员交叉重叠的问题。监委会对住房公积金的决策和运作能够有效地实施监管。

七大举措保障资金安全

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 篇6

翻开历史, 哪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不是英雄迭现, 哪一种伟业又不是为人所创造!人才辈出, 群星灿烂, 这是社会兴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 中国正步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为此, 拿起我们的笔, 端起我们的摄像镜头, 讴歌那些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创业者、学问家和各条战线卓有成效的杰出典型人物, 以及千千万万富有个性特点的寻常百姓, 这是媒体和新闻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当然, 我们的人物报道, 必须是新闻人物。这种人物的特点, 就是“创新趋势”, 顺应潮流;就是与众不同, 走在时代前面的人。那么, 怎样把人物报道写深、写活、写得受众爱读、爱看呢?这首先应弄明白:

什么是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

1. 新闻人物的定义。

新闻人物, 简略讲, 就是有新闻的人物。

新闻人物, 是讲报道对象的。报道什么样的人物?报道新闻人物, 有新闻的人物, 新人物, 以及为什么要报道新闻人物。

给新闻人物下个定义, 还难以准确, 只能讲个大概。笔者认为, 新闻人物应该是这样的人物:

———代表发展方向, 敢于变革的新人。

———有新发明、新创造、新成就的人。

———富有献身精神, 为人楷模的人。

———人们喜闻乐见, 普遍关注的人。

———代表某种倾向的反面的人。

为此, 新闻人物, 就是时髦人物, 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人, 符合社会发展趋向的人物。逆潮流而动、拉时代后腿的人物, 有时也成为报道对象, 但不是媒体主要的报道对象。

2.人物新闻的定义及采写毛病。

人物新闻, 主要指报道形式, 报道手段。怎样报道人物?用消息的形式, 还是通讯的形式?以及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形式等。

人物新闻在新闻践行中, 往往容易犯五方面的毛病:

A.人物对象选得不准。没有什么个性特色, 不能唤起读者兴味。

B.写得像一张履历表或是一篇好人好事表扬稿。

C.人物不新。主要是作者没有写出人物之新。没有告诉受众, 新闻人物, 新在何处?他身上最给人以启发、教益及教训是什么?他身上的个性特点没有挖掘提炼出来。

D.不是用精选的事实说话。有的文章没有精选的事实和细节, 而是用一些空洞的、赞美的话, 烦琐的举例来表现人物。有的文章欠有力的形象概括, 没有波澜起伏。

E.语言贫乏, 套话连篇, 不生动, 表现手段单一, 缺少变化。语言贫乏, 文内就那么几个词, 老调重弹, 没有新鲜感。

人物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人, 并写出人物的特点。写作动笔前, 人物采访十分重要,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

人物采访需把准哪些要领?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显得格外重要。采访前, 记者要尽可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有关资料、基本情况, 便于提出问题, 利于采访顺利进行。全球闻名、人称“政治访问之母”的著名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她在采访众多国际政坛领导人时, 采访前每次都像一次“高考”, 凡同当事人有关的资料都找来研究, 有的光材料就看了好几公斤, 然后准备几十个问题提问, 直至熟记于胸。

我们在采访中, 了解某人物对象时, 可以采访他本人, 也可找他周围的人 (他的同事、领导、朋友、邻居、家人) 采访。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采访, 都须从六个方面掌握采访对象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

1. 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在他成长的道路上, 有哪些令人感兴趣的亮点?

2. 他的举止和习惯、性格有何特征?

3.他有何突出事迹?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4.他的相貌五官、体态有何特征?

5.他工作和生活环境怎样?如办公室、住家环境是啥样子?

6.他周围的人如何评价?为什么会这样评价他?

采访中, 应深入挖掘, 了解得越具体、越详细越好。最好能采访到发生在他身上的生动故事, 闪光的典型事例等细节。

一说写人, 似乎只能用通讯、特写或报告文学的形式, 然而用消息展现, 有它自身的特点, 也是一种宣传人物的好新闻体裁。那么:

如何写好人物消息?

人物消息与人物通讯, 有共同之点, 也有相异之处。人物消息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把握:

1.找准人物报道的对象。写人物消息, 并不是随便报道一个人, 而是需经过精心选择, 这直接关系到人物消息的成败。人物消息所选择的对象, 应是为受众所关注的, 并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物。

2.人物的事迹要典型突出。人物消息应给人以鲜明, 突出的印象, 如像“12级飓风”、“七、八级地震”那样, 令人经久难忘。人物事迹只有具备足够的“分量”, 这样的人物就不需记者浓墨重彩, 只须如实叙述就立得起, 读后令人嗟叹不已。

3. 人物特点只须突写一点。

把人物作为消息来写, 切忌一二三四, 面面俱到, 只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 不及其余。全文达到内容集中, 中心突出, 印象鲜明。具体讲, 记者是要写出人物之新来, 在“新”字上做文章。

4. 抢发人物消息要求“快”。

人物消息所报道的是追求时效性更快的新闻人物, 若不采用消息形式尽快报道, 就有失去人物宣传的效果。因此, 一般影响较大的新闻人物, 都是先抢发人物消息, 而后再采写人物通讯。例如, 1979年, 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平反的报道, 原是一篇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 为了将马老平反的新闻尽快同读者见面, 后改成600多字的人物消息。文中有景有情, 有描写, 有对话, 有评论, 为30多家媒体采用, 迄今成为我国新闻学的经典范例。

5. 文章篇幅讲究“短”。

人物消息一般是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典型事例, 用最简练的语言,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一般篇幅控制600字至1000字以内。可见, 写好人物消息, 所花的力气, 并不比写长篇通讯少。

笔者认为:“记者就是要锻炼这样的本领, 在几百、千字内写出精采的人物新闻来”。这样做, 需要更高的技巧, 得下更大的功夫筛选材料, 要精心构思、剪裁, 每句话、每个字都要推敲, 要用最少的字数去描绘展现相当丰富的新闻事实。

6. 导语采用现场描绘式。

这可用几句话一下把读者带进新闻事件发生的多维空间, 犹如耳闻目睹, 身临其境, 使人物新闻更加“活”起来。

7. 描写细节讲求“略”。

写人物离不开写细节, 但人物消息的细节描写, “要节制, 要节约”。只能截取其中最能说明问题, 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特点的那么一小节, 不能面面俱到, 五脏俱全。否则, 若长篇详写, 就不成其为人物消息, 而是长篇通讯了。

8. 忌讳用鉴定式、结论式的“抽象鉴定”写法表现人物。

要让人物活起来、动起来, 用抽象概括的语言, 是写不好新闻人物的。所谓“抽象鉴定”式的写法, 是指在写人物时, 满篇堆满鉴定式、结论式的语言, 通篇像个“鉴定表”。这种写法将生动的新闻素材表面化、公式化, 全文写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 没有人物形象感、画面场景感, 难以生动、形象起来。严格说来, 这种写法不叫人物新闻, 没有可读性, 读者难以阅读下去。

人物报道通常以人物消息、人物通讯的形式为主。如果说, 报道新闻人物, 人物消息称谓“短、平、快”, 那么人物通讯正好相反就是“长、深、慢”, 记者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力才能写出像样的长篇人物通讯来。由此: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比较难写的。记者若不做深入细致、广泛全面的现场采访, 不巧于构思, 不善于布局, 不反复推敲、修改, 人物通讯是写不好的。若要写好人物通讯, 从采写路径与技巧上, 应掌握以下六点:

1.提炼主题, 彰显人物的时代特征。

记者采访完毕, 就开始从众多题材中提炼主题, 从中揭示出人物具体、明确、深刻并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来。人物通讯不能罗列材料, 就事论事, 不能把它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因此, 能否“主题深、立意高”地提炼出能够展示时代特征的主题, 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

具体、明确、深刻是提炼主题的基本要求外, 还要注意主题的“针对性问题”, 也就是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报道。

2.筛选新鲜、典型题材。

主题确定之后, 要着力挑选新鲜、典型材料来充分地、深刻地表现它, 这样, 新鲜的题材才有新闻价值, 典型的材料也就具有代表性, 能够让人举一反三。另外, 凡是有利于突出主题的材料, 都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一切游离于主题的材料, 不管它多么新鲜、典型或生动, 则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爱。

3.刻画人物个性, 感染受众。

人物通讯要给受众打下烙印, 就必须抓住人物特点, 写出人物个性。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及外貌的特质。同是典型人物, 他们的感人事迹既有共同点, 但其个性是不一样的。欧美国家记者在写人物时, 特别注意抓住其个性进行刻画, 把相当多的笔墨放在挖掘人物的特点上, 找出与其他人物的不同特殊之处。因此, 西方记者笔下的新闻人物, 一般都显得有血有肉, 性格鲜明。

若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抓住典型人物所独有的品质、事迹去写, 借以刻画人物独特的思想风貌。二是抓住人物所表现出的“典型行动。”人物的事迹、特点主要靠行动体现出来, 这是能否写出人物个性的重要前提。

4.写好细节, 多作形象描写。

细节———不仅能使人物平添姿色, 而且还成为人物通讯的支柱。人物采写, 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细节, 选择以情感人、催人泪下的细节, 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当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细节之后, 还必须善于构思, 巧于运用和安排这些细节, 突出它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个性力量。

人物报道的写法, 是形象化的写法, 就是用人物言行中、生动形象的事实 (情节、细节、语言) 说话, 用这些形象化的事实, 组成一连串故事性强的情节和动感强烈的画面, 使全篇情节不断、高潮迭起, 从头到尾画面相连, 形象感人, 引人入胜。

描写, 是对人物或事物的貌相、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描写具有画面感和形象感。人物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主要靠描写来实现。因此, 人物通讯需多做形象描写, 力避冗长沉闷的叙述。

5.巧用人物个性化语言。

我们在人物报道时, 应该学会“巧用人物语言”的表现技巧。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运用, 一般采用三种形式:首先, 用新闻人物自己的原话来表现新闻人物自己。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我们应尽力挖掘这些语言, 并有选择地运用于报道中。其次, 用新闻人物周围的人的话来表现人物。再次, 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思想。精彩的对话, 能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话应保留人物的口语习惯, 同时不能拔高、或篡改对话的原意。

6.要有生动的开头, 巧妙的结尾。

A.开头。开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笔者倡导起句入题, 采用“开门式”是写活人物报道的有效方法。

开门见山: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或话语摆在头里。

开门见问:文章一开头, 就给读者一个大问号。

开门见景:新闻一起句, 就描绘出引人优美的景色场面来。

B.结尾。人物通讯的结尾, 重在“巧”字上。正如我国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里所说:“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因此, 人物通讯的结尾:可用哲理的语言, 以利主题的升华;或用精采的文字, 给人以美的享受;或文止而意不止, 给读者留有思索、回味。■

上一篇: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下一篇:颈部淋巴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