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2024-08-3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共10篇)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篇1

绍兴街头, 咸亨酒店, 鲁迅潜心观察短衣帮与衣衫客, 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家事衰微, 车站送别, 朱自清用心感受, 融入真情, 才绘出了“心中永远的背影”。古往今来, 伟大的作家, 总是终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战栗的人和事, 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 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 会时时浮现在眼前, 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 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这些真是历历在目, 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打动读者的, 因此就必须有具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可以说, 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 就能使人物性格增添异彩, 富有生气, 就更加鲜明、具体、生动。相反, 一部作品, 如果抽掉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 它就不会有感染力, 离开细节去刻画人物, 只能塑造出没有灵魂的偶像。

由此可见,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 任何重大的主题, 任何生动的情节, 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 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

所谓细节, 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 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如果把作品的中心事件比作主干, 那么细节就是枝叶。细节对主要情节而言, 它的存在与否, 一般不影响主要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但决非可有可无。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 不仅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而且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性格鲜明突出, 情景真切感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写人则如见其人, 写景则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细节之处点主旨。情节易构, 细节难描。没有细节, 情节就失去了根基, 成了呆板的线条。恰当地运用细节, 能使作品生动感人, 充满活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使作品达到这个效果。只有围绕“作品的中心思想”, 展示人物内心状态的细节, 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从而使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祝福》中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祭祀时的细节描写, 因祥林嫂再嫁被视为“不干不净”, 因此不让她分配酒杯、碗筷, 不让她取蜡烛, 祥林嫂生存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这一细节是紧紧围绕揭露封建宗法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一主题思想而描写的。相反, 那些游离了作品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刻画之外的细节描写, 无论多么精致, 只能是累赘。所以,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 假如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细节之处见精神。通过细节描写, 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 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鲁迅的细致、热心。“于细微处见真情”, 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 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如, 如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阿Q的“儿子打老子”、祥林嫂的“我真傻, 真的……”、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 这些习惯用语无不浓缩着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常常成了人物性格的化身。

细节之处见变化。通过细节描写, 反映时代、社会、人物、事件的各种变化。这种细节描写常常采用对比手法, 着眼于“变”。《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 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残酷迫害妇女的悲惨现实:“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绘声绘色地通过细节描写, 刻画出了祥林嫂从外形到内心的巨大变化。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中有一个细节出现过两次, 就是马车上的旅客在车上吃东西的细节。第一次羊脂球拿出了一个大提篮, 里面有两只子鸡、好些点心、好些梨子和四瓶鄱尔它名产红葡萄酒, 羊脂球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吃。而第二次, 其他的旅客都在大吃大喝, 羊脂球独自坐在一边, “没有一个人望她, 没有一个人惦记她”。这两个细节变化的对比, 淋漓尽致地把作者对那些虚伪的人的憎恨和对羊脂球的同情都表现了出来。

细节之处见本质。通过细节描写, 反映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特征。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 对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一细节的描写:“自此, 严监生的病, 一日重似一日, 再不回头, 诸亲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 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走近上前道:‘爷, 别人都说的不相干, 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 忙走过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 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 总不断气, 直至挑去一茎才放心死去。这一典型细节, 深刻具体地展现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爱钱如命的本质。一个小小的细节, 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物的灵魂, 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运用这种细节, 要注意细节与人物或事件本质特征的内在联系, 选好典型细节, 细腻描绘, 揭示本质。

细节之处见真情。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细微的感情变化, 抒写人物内心的深情。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的女人月夜在院中编织苇席, 水生回来对她说:“明天我到大部队上去了。”此时,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了一下”, 这一普普通通的细节动作, 却表现出她心灵的震动。虽然她不是那种扯后腿的女人, 但听到丈夫要到大部队去打仗, 内心感情的激荡也是难免的。这一小小的、几乎不被人察觉的细节, 却反映了她内心感情的变化。她对丈夫的爱、依恋、担心、怨……种种复杂的感情, 尽在这一“震动”的不言中。

细节很重要, 但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是没有价值的细节出现在文章里, 等于是画蛇添足。因此, 在动笔写细节时, 不仅要用心描写, 还要用心选择。

细节要有价值。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私人生活场景后记》中说道:“当一切结局都已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在这里强调了细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生动而传神的细节, 可以使人物活起来, 使读者读小说后能达到如见其面的效果。同时, 真实的细节描写也是深化主题, 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那就是鲁迅回到家见到闰土那一瞬间, 闰土“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分明地叫道:‘老爷!……’”这么一个细节使作品大放异彩, 主题也因此更为深刻。

又如, 在鲁迅的《药》中有这么一处细节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 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情景。比喻生动形象, 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 人们却无动于衷, 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 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 通过这一细节,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细节必须典型。细节的典型, 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又富有个性特征。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指出:“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典型细节, 不仅能真实地摹写出对象的外部形态, 还能真实地揭示出对象的本质, 是形似与神似的高度统一。典型细节, 能够以一当十、见微知著, 具有深厚的内涵。如, 同样是描写贪财的细节,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刻画葛朗台, 则是:“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 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 他却做出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 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个细节就是典型的, 不仅能具体、生动地显示被描写对象要钱不要命的性格特征, 还进一步揭示出这个贪财者的民族、阶级特色。葛朗台的动作细节, 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的贪婪和疯狂。

细节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 露出一块一块黄土, 煞是难看。在那尖圆的坟顶,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使人联想到, 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 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 冒着生命危险, 前来为他送花。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 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 左右徘徊, 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 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细节描写要真、细、精、传神。情节可以杜撰、虚构, 但细节必须真实可信, 合情合理, 经得起推敲, 要符合生活真实, 反映生活本质;细节描写要细, 它既要求所选细节必须是生活中细小的事物, 有要求所作的描写必须细致;细节描写要精, 即精心挑选, 不堆砌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作用不大甚至不起作用的细节;细节描写要传神, 像巨匠运斧, 几下就雕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来。如, “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我温了酒, 端出去, 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 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鲁迅的《孔乙己》)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炫耀的情态, 写出了孔乙己显摆且迂腐的性格;“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钱放得很严实, 从侧面介绍这钱的来之不易, 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 精神和肉体的受摧残之深。

如果把作品的中心事件比作主干, 那么细节就是枝叶。细节对主要情节而言, 它的存在与否, 一般不影响主要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但决非可有可无。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 不仅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而且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性格鲜明突出, 情景真切感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 让枯燥走向生动。因此, 我们在写作中不可忽视细节描写, 不仅要精心选择细节, 更要用心去描写, 使细节为你的作品增色。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篇2

一、导入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那在我们的写作中,什么是那一滴中的太阳?什么是能呈现肃杀清秋的一片枯叶呢?

板书:一滴水中的太阳——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指导点拨:

1、什么是细节?(赏析古诗两首,明确细节内涵)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闺中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充满了开心与欢乐。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少女李清照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支快乐的小鸟,在“露浓花瘦”的暮春季节,气候冷暖适宜,着“轻衣”而荡秋千,以至浑身“薄汗”,玩得酣畅淋漓。下片写外客来访、李清照匆忙躲入闺中这样一个忙乱的小场面。“蹴罢秋千”,稍作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外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象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女,有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暗示着来客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毕竟不同一般少女,临进闺房之门的一刹那,她寻找借口“倚门回首”,峰回路转,佯装“却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详来客。“青梅”的细节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赵明诚是李清照的同乡,两人从小不一定玩耍长大,“青梅”的典故是一种诗意夸张的运用。但这里典故用得天真、俏皮,闺中少女的羞怯、活泼与对未来夫婿的心仪,尽在这一“回首”中。

细节的内涵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是功不可没的。

2、细节描写的方法

(1)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做动态展示,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例子: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对比展示

即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 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例子1《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离开范家的情形

中举前: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中举后::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习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例子2

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段文字,通过“阳光灿烂”“天空湛蓝”的对比,使文字均衡,节奏感强。

例子3

生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

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

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

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

这组句子就通过形象思维,巧妙的表达了对生活的看法,并且意蕴深厚,耐人品味,堪称警句,使文章顿生光彩。

例子4

诚信不是金钱,但千金难买季布一诺;

诚信不是美貌,但它使狡诈的郑秀黯然失色;

诚信不是知识,但胜过张仪的学富五车

这样写又比说“诚信是最宝贵的人生品格,它比什么都重要”要高出一筹

(3)运用修辞。

巧妙的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修辞是雕饰语言是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修辞是再熟悉不过了。作文中能适时用上几处,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例子1:

——只有极为偶然的机会,看到几本《儿童画报》,让我的梦不至于枯萎。

——同学们将手插进衣袋木偶般的坐着。

——幸福并不是老天爷牙缝里落下的肉屑。

——罗纳尔多就像一辆老汽车,这一次发动机坏了,下一次是减震器,接下来是刹车、油箱!

例子2: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析: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想想:还能联想一些例子吗?

(4)善用描写

描写也有三段论——清楚、具体、形象

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描写,就不能算是记叙文。中学生常常因为不会描写而头痛。文章写不长,写不精彩,写不生动,都与不会描写有关。

逻辑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判断推理的三段论,比如这样一句话:“我们班级的同学都是好学生,我是班级的一员,所以,我也是好学生。”一个判断分三个句子,第一句叫“大前提”,第二句叫“小前提”,最后一句叫“结论”。人们通常称它为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三段论其实是逻辑推理的三个步骤,有了这三个步骤,一个判断就成立了。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

文的描写句子也有三个步骤,借用逻辑学的概念,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描写三段论”。例如这样一个普通的描写句子:“操场上有一根旗杆,静静地竖立着,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哨兵。”第一句话是叙述,第二句话是形容,第三句话是比喻。三个句子合起来,完成对一件物体的完整描写。

“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物、事件的基本事实、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物大体的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比如,“学校对面是一排高层楼房”这个简短的句子,清楚地介绍了描写对象的方位——学校对面,数量,一排;性质,高楼房,这就把对象介绍得十分清楚。

“形容”主要是描绘人、物、景、故事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更清晰地了解它,它所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如“这些楼房有一百多米宽,全部是银白色墙面,金色屋顶”。这样一写,读者的印象就更清晰了。

“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形象更直观地去把握此物,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比如前面的句子,可以加上“远远看去,像一排身披铠甲的巨人”。这样一写,读者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一般来说,有了这三个步骤,你对某样东西的介绍就比较清楚,也比较生动,也比较感人了。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样的句子:

西边天空有一道彩虹,弯弯的,长长的,像架在半空的一座七彩天桥。

教室的东边是学校的操场,平坦,宽阔,长满绿绿的青草,(远远望去)像一块巨大的地毯。

公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你追我赶)地飞驰,就像在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天空飘着雪花,密密麻麻,纷纷扬扬,就像成千上万只蝴蝶一起从天外飞落下来。三段论的每一个单句,也可以分别增加修饰成分,变为一组复杂的描写,如:

乘飞机飞越内蒙,坦荡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绵延千里,一望无垠,牧民的帐篷零零星星地闪现在眼前,白白的,圆圆的,就像刚经过雨水冲刷的草地上钻出的无数颗小蘑菇。

三、实践训练

读一读,改一改,写一写。

儿时,我们总是盼望着桑叶一夜之间长大,盼着那桑葚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一下子由青变成淡红,由淡红变成深红,由深红变成黑紫。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我和小龙一头钻进了徐老伯承包的桑林。多诱人的桑葚啊!我和小龙东攀西摘,弄得满头大汗,有时用手擦一把汗,竟成了大花脸。我俩相视而笑。“饱餐”一顿之后,我俩匆匆钻出桑林。哟,徐老伯正

在池塘边放鸭子,怎么办?心虚的我俩只好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徐老伯用放鸭的竹竿拦住我们,“吃了我的桑葚吧?“没,没有哇……”没有?你们的脸上是什么?”咽,对了,我们的“大花脸”都没有擦干净呢!我俩只是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记住,桑葚可以吃但要洗干净,上面说不准还有农药残液呢!吃坏了肚子上不了学可就坏了……”多好的徐老伯呀,我们担心的事没有发生,却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了一股暖流,徐老伯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的仿佛不是古铜色,而是一种可贵的生活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找出文章中描写成功的句子,并反复朗读。

(2)从描写是否得当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评一评画横线的句子。

(3)展开想象,描写出当时的情景,写在横线上。

四 实践练笔

运用细节描写方法展现生活中的场面,写片断作文。

五、点评修改

“可怕的英语考试开始了,平时上英语课挺“潇洒”的我,一时毛了手脚,这时突然想起了救命稻草——英语课本。但此时,严肃的“老英”的两只眼正像激光似地在教室内扫射呢!我的心怦怦直跳。“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一咬牙,慢慢地将英语课本从课桌里拖了出来。“某某,干什么?!”只听“老英”一声断喝,我羞得差点钻到老鼠洞里去。”

这段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等都做了恰如其分的描写。读起来栩栩如生,如亲临其境又不失幽默。

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1)细致观察感悟;

(2)精心锤炼词语;

(3)巧妙运用修辞。

进行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方法呢?我归纳为以几点。

(1

如“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我们就可以问“是怎样的银元?”“谁的银元?”“银元是谁弄掉的?”“银元怎样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后发生什么事情?”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范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的,比如,描写人物肖像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描绘,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叫做局部细写法。

我们将以上三点归纳为: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例句:他抱住娘,在娘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范句:他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跑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再有,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还须注意运用注意点:

1.看、听、感、想、做;

2.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3.局部细写应选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象声词;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

同时细节描写还必须遵循以下的三条原则:

a、真实。b、典型。c、细致。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篇3

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运用细节描写写人,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四次穿脱作为沙皇“警犬”标志的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把主人公在公众面前装腔作势、耀武扬威,在上司面前惶恐惧怕、身价如狗刻画得活灵活现,读罢令人拍案叫绝。《范进中举》中“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段细节捕写,寓讽刺于夸张,传神地把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和无知品性表露出来,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细节描写还是表现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临刑前画押的经典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结果成了瓜子的模样了。”这个动作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白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准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的劣根性呢?又如,在《孔乙己》中,掌柜四次反复强调“还欠十几个钱一,极其鲜明地刻画出掌柜自私冷酷的嘴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含蓄地说明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和想像空间。

许多文学作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为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还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于法,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藤野先生》中,“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段文字中把“清国留学生”的辫子“高高耸起”,夸大比拟为“富士山”,形象突出,突现了他们的庸俗丑态、腐朽糜烂,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厌恶反感和鄙夷之情。

我们在具体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时,要注意:

①要注重细节的真实性,细节要准确可信,经得起推敲。细节不真实,编造的痕迹明显,便会严重削弱文章的表现力。要做到写作中细节真实,平时就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生活积累。

⑦要注意精心选择。要明确细节捕写的H的,根据需要选择要刻画的细节进行精当的描写,如果所选细节平淡,缺乏典型意义,就不能表现甚至会有损人物形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③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如同厨艺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样。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锤炼字句,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切忌繁琐的描写。

阅读训练《钟点工》(P51)[参考答案]

1、①工作繁多;②要求苛刻;③工钱很低。(或:工作繁,要求高,工钱少)

2、①不能把对于做事方式的批评与个人恩怨混为一谈。②工作其实没有好坏之分,能否干好取决于你;你要决定工作的好坏,不要让工作决定你的一切。(意思相近即可)

3、因为在爸爸的教育下,“我”转变了对雇主、对工作的态度,女主人对“我”也越来越好。

4、回答能与不能都可以。这句话的作用是提醒了“我”并印证了“父亲非常敬业”,所以父亲的话在“我”心中特别有分量和有影响力。解释理由时要结合这点来谈。

5、不是:因为爸爸对“我”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父亲的言行教诲是“我”转变态度干好钟点工的最直接的原因。

摭谈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篇4

一、语言细节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 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相互交谈。常用的语言描写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只言片语勾轮廓。如孙犁的《荷花淀》 :“女人没 有说话 ,过了一会 ,她才说 :‘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只有一个人挑,实则骤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人物性格就表现得栩栩如生。又如琦君的《春酒》 :“到了喝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 ’母亲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只言片语,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 慈爱温柔 的母亲形象。

二、肖像细节

在记叙文中总是以形传神来写肖像。肖像主要是指人的容貌、神态、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特征 ,同时 ,结合情节的发展,肖像描写还能表现人物的命运。鲁迅的《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20年前和20年后的肖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特征。

三、动作细节

人物可以用动作去表现, 我们可以描写人物连贯的动作,也可以对人物行动进行对比描写。如《春酒》中:“我呢,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又如:《孔乙己》中“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排”的动作活灵活现的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还有《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几次“脱”、“穿”大衣的动作,“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 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的细节,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四、心理细节

心理描写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理变化,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交代人际关系情节发展的趋向,反映生活的本质。如《春酒》中“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的要命”。运用“开心的要命”这一心理细节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 同时,突出作品主题往往还可以用人物独白,梦境和幻觉来反映心理。梦境描写,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如林黛玉的噩梦---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 既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五、景物细节

这种技法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文章表现的主体,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也叫寓情于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都是以海面的景象来表现人们当时的心情。 当家境拮据的菲利普一家出发前往哲尔塞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轻快明丽的景 物衬托出 全家人兴 奋快乐的 心情,而在一家人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后 ,他们却望 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面钻出来“这阴影是什么,从小说的角度而言是哲尔赛岛,但更是一家人内心的阴影啊! 于勒还会回来吃咱们的吗? 早先的一千种计划泡汤,连姐姐的婚事是否也会变故呢? 种种愁绪不就是阴影吗! 此时的景物描写就是以阴郁厚重的压抑之景衬托出人们的失望沮丧甚至是担心之情,属于典型的以景衬情。

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5

关键词:细节描写 作文 引导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以目传神”的艺术境界。

好的文章之所以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功不可没。细节在作文当中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那就是空谈。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细节描写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要把握细节描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即细微末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等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有力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神的描写.由开始的“顺着眼”到“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对眼神由浅入深的细节描写揭露了凶残腐朽的封建礼教、封建世俗对祥林嫂步步迫害的罪行,以及祥林嫂生不如死的悲惨处境。又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动作表现了水生嫂当时复杂的心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两次写到林冲熄火的细节:林冲要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料场门拽上锁了”。以及买酒回来看见草厅被雪压倒之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的描写就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同时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林冲疏忽,而是有人陷害。这些细节的强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让我们在细节描写中思考美,捕捉美,运用美,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

如何才能创作出成功的细节描写呢? 首先,成功的描写语段都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教师首先要赋予学生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另外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其次,成功的描写语段都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这就好像是诗歌当中的意象,客观物象加上作者的情感就构成了意象,细节描写也应该是这样,于细节中见真情。

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倘缺少了这一处反复细节,艺术表现力势必削减大半。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细节描写种类繁多,比如场景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我们在作文的过程当中,细节描写并非单一运用,而是根据文章的具体需求,结合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的生动。如下面一个片段:

我重新拿了一块饺子皮,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它平摊在手上,另一只手拿筷子取适量的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然后用筷子头,蘸点清水抹在饺子皮四周,然后把饺子皮合拢,轻轻的给它叠皱。哇!我包的饺子跟妈妈的饺子一模一样,我一蹦三尺高,大声叫到:“我会包饺子了!”妈妈笑了起来,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谈鲁迅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篇6

一、描摹外貌凸现形象

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描写,就能凸现人物形象。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正统、性格内向、本分善良、身体健康的农村妇女,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忘却不了的悲哀促使她未老先衰,逐渐变得恍惚健忘起来,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到鲁四老爷家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段肖像白描,表明祥林嫂在经历了一生悲惨遭遇之后,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她对生活已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就这样,祥林嫂大半生的悲惨经历被浓缩在三段形神逼肖的白描之中,使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二、鲜活语言彰显个性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印象。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一出场就说:“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这些语言鲜活细腻,准确辛辣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刻势利,贪婪自私的小市民那卑劣、刻薄的个性。

三、渲染动作展现内心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突出地展现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鲁迅作品中最突出的例子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是阿Q被“验明正身”前的一处精彩之笔:

“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地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死到临头了,还要竭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力图向人们展示着他的“才华”,这就向人心酸地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没有使他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总之,作为一种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在鲁迅的笔下被运用得十分娴熟,得心应手。由于成功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从而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浅议文学作品细节描写的审美价值 篇7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功能。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4]文学的教育共嫩、认识共嫩都是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 它们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 而只能寓于文学的审美功能之中。这种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对象的艺术的描写, 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 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快感。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鲁迅说:“一切美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听之人, 为之兴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给人以美感的艺术品。他除了用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伦理观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外, 还应该用完美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审美的教育, 这是文学艺术所应当肩负的特殊使命。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音、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 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影响感情和理智的形式, 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 能唤起人对自己创造的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的力量而作用于感性和理性”, 这就是说, 在艺术创作中, 一种能影响人的感情和理智的形式

文学作品既然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艺术品, 那么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细胞的细节描写当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特质。事实证明, 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是具备一定特质的, 特别是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的细节描写, 更是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着读者, 使人感动、惊叹, 流连徜徉, 爱不释手, 以致多年之后, 那些脍炙人口的精彩描写细节, 仍然活跃在人们的心中, 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骼”, 那么细节则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解读文学作品, 不可忽视细节的作用。所谓细节即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主要运用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 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细节是构成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最小细胞, 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 小说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 往往就在那些细枝末节上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个性的特点, 表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比如鲁迅描写孔乙己的片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一个“站着喝”, 一个“穿着喝”, 一个“穿长衫”, 两个不着力笔力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的社会地位, 他的穷酸, 他的自视清高便跃然纸上了。还有阿Q的形象描写“阿Q伏下去, 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 立意要花的圆, 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 并且不听话, 刚刚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 却又向外一耸, 画成瓜子模样了”这些有关动作、心里和事件进程的细节描写多么生动深刻的揭示了阿Q的愚昧和麻木!

细节描写的特点是“细”, 正是因为“细”, 才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中情感毕露, 在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个性尽出。就是同一类型, 具有共同特征的人, 用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 也能将他们不同的性格精确地区别开来。语言上的细节描写不同于对人物做大段的对话、独白和一般性的语言描写, 是指极富有个性特点的片言只语。正如所谓“言为心声”。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 鲁迅名篇《阿Q正传》塑造的沉于“精神胜利法”的阿Q, 在受别人欺侮时总说“老子先前比你阔多了”、“儿子打了老子”等这样的话, 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使这个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次出场是在黛玉与贾母等人寒暄之时, 王熙凤人未见、语先闻, 说“我来迟了, 未曾迎接远客!”黛玉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总之, 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细节描写是文学审美价值凸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细节描写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细节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方面的发展, 是作品干净、洗练, 又往往在“山重水复”之时, 造成“柳暗花明”的局面。细节描写就是这样因为它在典型化方面的功力, 在深化主题方面的功力, 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功力, 给读者以美丽, 产生了它的审美效果。那么细节描写怎么会有这方面的功力呢, 这主要是从美的特质和细节描写的特质等方面来探讨。

首先, 细节描写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由他的特质所决定的。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 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所作的细腻的描写, 而这些“最小的组成单位”, 又往往是作家在深入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的结果。因此, 它往往是些闪光的东西, 它的形式虽然细小, 但是它的容量却十分巨大, 有着小中寓大, 以一当十的功力, 再加上作者对它的细腻描写, 它的表现能力就更巨大了, 这种从“小”中见出来的“大”往往就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就会产生高尔基所说的“惊奇”的感觉, 又将使人产生出对自己创造活动的“骄傲”和“快乐”, 这便是他们唤起的美感。如红楼梦中有关宝玉给黛玉送字的一段描写: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 莫若颦颦二字为妙”探春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 可代化眉之墨。”况这妹妹, 眉尖若蹙, 取这个字岂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 杜撰的也太多呢。”这二百来个字, 写了一个取字的细节, 可谓细小了, 然而这里面的内容却远不是单单表现取字一事而已。它一方面表现了贾宝玉学识的广博, 知识的丰富, 信口出典, 而且顺口就能找到典故的根据;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宝玉的叛逆精神他不为儒家的经典所囿, 常读“闲书”, 而且对儒家著述又常取否定态度, 第三, 它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暗示:刚一见面就产生了好感, 第四, 它也突出了宝玉性格的特点, 在女儿丛中能言善辩, 挥洒自如, 这一点又和后文中他与贾政相处时的拘泥呆板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五, 侧面刻画了黛玉的形象:“眉尖若蹙”, 多愁善感。此外也表现了一些探春的性格。看, 百十多个字的描写, 它的内涵却不是百十个字能够说清楚。由此可以看出, 细节描写所以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质, 是由它巨大的表现力所决定的。

第二, 由表及里, 入木三分, 这是细节描写所具有审美特质的第二个原因。有人说, 艺术的“真”叫人感动, 艺术的“美”叫人品味。的确, 美的东西是叫人品味的;反过来说, 叫人品味的东西, 本身就具有一种美, 耐人寻味就是细节描写所以具有审美特质的第二个原因。细节描写是一种小中寓大, 以一当十的描写。是一种由表及里, 入木三分的描写, 这就使他具备了另一种特质……耐人品寻。试想细小的东西包含着那么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怎么能不叫人向深里探求, 寻找, 品尝呢?人们只有在着探求、寻找、品尝的过程中才能理解得到其中的奥秘和精妙, 人们也从这种奥秘和精妙的寻找中得到启示, 得到提高, 得到认识。而在这种不断得到启示、提高和认识的过程中, 人们又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得到了心灵的愉悦、满足, 得到了惊奇、骄傲和快乐。

《哦,香雪》中的细节描写 篇8

一.细节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欣赏细节, 要欣赏从中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所表现的人物命运和境遇。《哦, 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 而在这个群体中, 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香雪,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美丽纯洁, 作者从侧面 (旅客的眼睛) 抓住几个细节描写了她外貌的美丽纯洁:她的眼睛是“清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 面孔是“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 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作者更是抓住了众多的细节描写了香雪内心世界的美丽纯洁:她纯真无邪, 看火车她“总是第一个出门”, “跑在最前边”, 火车来了, 她“躲在后面, 双手紧紧捂着耳朵”;她追求进取, 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 别的姑娘注意的是别人头上的“金圈圈”和“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 而香雪注意的却是车厢里的“皮书包”;姑娘们总是用核桃、鸡蛋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和尼龙袜, 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她自爱自尊, 女同学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 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站上介绍她住一晚时, 她“感到了委屈”, 女学生要送她铅笔盒时, 她执意将一篮子鸡蛋留下;她坚毅执着, 为了换取铅笔盒, 她毅然登上火车, 为此她不得不走30里夜路回家。她已不是那个胆小、腼腆的香雪, 而是一个遇事果断、对渴望达到的目标执着追求的香雪。虽然走夜路她也害怕, 甚至将草茎插在小辫里“辟邪”, 但这并不影响香雪形象的可爱和真实, 也更衬托出她登上火车时的果断和执着。用40个鸡蛋和独自夜行30里的代价换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这一举动显然是幼稚可笑的, 但这实际上又是非常动人的, 因为它显示了一个渴求知识而又纯朴天真的山村女孩强烈的自尊和执着的进取精神。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如果缺乏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整篇文章就显得干瘪乏味, 没有感染力。正是成功的细节描写, 使《哦, 香雪》的人物有血有肉, 性格鲜明, 形象栩栩如生;小说因之而充满生机,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细节表现主题

作家对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描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 或表现性格, 或表达感情, 最后都可以归结到表现主题和深化主题上。《哦, 香雪》有四组重要的细节, 可归纳为看火车、做买卖、香雪的铅笔盒和凤娇的爱情。对每一组细节的品味都可以探寻作品的主题。如看火车, 姑娘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晚饭, 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洗净黄土、风尘, 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 把头发梳得乌亮, 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 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 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像过节一样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小说这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新一代乡村青年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又如香雪的铅笔盒, 这个铅笔盒在小说中出现十多次, 这个铅笔盒可以说是小说中的“文眼”, 代表进步、文明、美好, 有关铅笔盒的细节描写深化了主题。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 它也是一种象征, 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 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 就是对文明的追求, 小小的笔盒凝结了香雪的希望, 象征着她和山村的明天。从她身上, 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对细节的理解可以形成对主题的认识, 当然, 对同一个细节各人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 对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认识, 这是文学鉴赏中正常的多元解读的现象。按照新课改的理念,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三.细节揭示心理

《哦, 香雪》在香雪夜归的情节中, 作者抓住一系列的心理细节、景物细节和动作细节展开了真切、细腻的心理描写, 展示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 从而展示了香雪形象的丰富性。作品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 “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悉悉萃萃的声音”都让她害怕。小姑娘害怕是真实的, 可原本胆小的她却能第一个登上火车, 显得比别人更勇敢, 衬托出她强烈的自尊和执着的进取精神。接着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 作者用了“举”、“拍”、“摸”、“放”、“合”一系列动词, 传神地写出了香雪“心里很满意”。于是以下的景物细节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产物, “风柔和了”, “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核桃树“豁啷啷”地歌唱, 小溪“欢腾着向前奔跑”……香雪还想到了台儿沟的贫穷落后, 展望它的将来, 还想到了爹和娘, 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 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渴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小说用了相当多的笔墨, 描写香雪独自一人走夜路的所见所感, 在这其中, 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充分而细致地揭示了香雪的心理活动, 充分展示了香雪的精神风貌。

四.细节显现线索

有些细节描写, 在小说中不仅描画性格、深化主题, 也可以穿针引线, 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哦, 香雪》中“火车”和“铅笔盒”就是这样的细节。它们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成为了文本中或隐或现的贯穿线索。因此, “火车”和“铅笔盒”除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之外, 它们还有一种结构的作用。作者并没有以情节本身的发展来安排叙事, 而是极力在火车到来的“一分钟”里开掘, 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 串起了“看火车”、“做买卖”和“香雪换铅笔盒”等主要情节, 开始写火车和姑娘们, 最后香雪成为叙事的归宿, 成为小说的主角。而“香雪换铅笔盒”又是以“铅笔盒”串起了“想铅笔盒”、“换铅笔盒”和“带回铅笔盒”等重要情节。有人说, 《哦, 香雪》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一是指它的抒情性, 此外也有“形散”的特点, 正是“火车”和“铅笔盒”等细节描写的贯穿, 为小说的布局结构起到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的作用, 使人不觉其散。

浅析消息中的细节描写 篇9

1消息中的细节描写类型

在报道消息事实的本质或者进一步阐明消息主题的具体情节的, 都会离不开消息中细节的描写。消息中的细节也分为多种类型, 具体看一下介绍:

1.1人物描写: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人展开的, 人物也成为了消息的核心, 新闻人物中的各项活动 (心理、肖像、语言、动作等) 透露出各种新闻细节②。通过这些点滴小事的细节能彰显出消息的价值。例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报道, 孔繁森离开前用手轻轻梳理母亲稀疏的白发, 贴近耳旁颤抖着说:“娘, 儿又要出远门了, 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不舍得说“公家的事不能耽误, 多带些干粮路上别喝冷水!”也许是最后一面, 孔繁森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扑通跪地, 并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娘, 您多保重!”说完, 流着泪深深磕了头。在个人与集体利益面前, 孔繁森顾全大局, 体现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 内心也是对家人满满的爱恋。老母亲通情达理, 让人敬佩, 也备受感动。

1.2风景描写: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尽管不是新闻反应的主要对象, 但是也能进行报道, 消息中要紧抓景物的特点, 描绘的美丽如画,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恰当的细节描写, 能烘托渲染现场环境, 更有画面感, 令人记忆犹新。例如:《杭州西湖如诗如画》中风景描写:“两岸湖光倒影, 波光粼粼, 垂柳飞舞, 堤岸上林木苍翠、环境优美……”生动地描写了美丽的西湖带给人们一片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让人心驰神往。

1.3事件描写:事件就是新闻的报道的缘由, 消息报道中大部分是事件为主, 见事见人见精神③。例如:《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中报道:“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中一伙男子持械冲进, 见人就砍, 这伙歹徒手持刀具、服装统一, 现场血迹斑斑。大批民警迅速到达现场后, 火车站内枪声连绵不绝, 火车站实行紧急交通管制--。”是一起暴力事件的报道, 让读者清晰的了解了事件的整个过程, 情况危急, 极具现场感。

1.4生活描写:消息都是反映的生活现实, 生活中孕育新闻。《“普京”可吃, 无奈高价》:“冈法尔公司生产了一款高档巧克力, 上面有普京的画像, 普京的嘴唇与领带使用分别采用草莓汁与蓝莓汁制作而成。”具有生活趣味, 贴近人们生活。

1.5科技描写:对领先世界的新技术、新发明、新突破的等科技领域的报道也是一大板块。在消息中用细节描写生动展示抽象及理论性的科技成果。例如:《车钥匙防酒后驾车》中:“驾驶者对车钥匙轻吹一口气, 钥匙内的酒精浓度感应区能及时做出反应, 酒精浓度在正常范围, 车钥匙会亮绿灯。”具体形象, 也较为生动有趣。

2如何将细节运用的恰到好处

2.1发掘新闻点, 确保新闻题材能引起受众共鸣。若是新闻点抓得准确, 细节书写就是画龙点睛, 若是新闻点模糊不清, 细节描写徒增反感。例如:《评说罢跪沉重命题》中, 犀利揭示了当前青少年思想涣散, 并对应试教育提出质疑引发思考。这则消息贴近社会生活, 应试教育是受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新闻价值高, 有一定启发性, 也能吸引关注度。

2.2紧抓新闻的精髓, 在关键部位运用细节。通常消息字数少, 因而惜墨如金, 高度浓缩, 细节处理上需要“浓墨重彩”④。新闻报道中就是在细节上锦上添花才能对新闻的精髓起到妙笔生花的功效。例如:《评说罢跪沉重命题》中, 紧抓孙天帅的不下跪掀起了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进而深入探究, 一击即中, 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3言简意赅, 点到为止。新闻报道中致胜的一环不在于文字的长短, 而是透过文字能深深吸引受众的眼球, 能让读者在简短时间内, 了解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目了然。不需要冗长的絮叨, 消息不是通讯, 只要一针见血地报道本质足矣。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迅猛, 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各家媒体可谓用尽浑身解数来争取受众。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接地气”深入生活, 走进群众, 关注民生冷暖, 善于发现, 捕捉细节, 让消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注释

11刘翠.浅谈消息中的细节手法运用[J].华章, 2010, (17) :122-122.

22 卢敏.新闻语体修辞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33 赵玉花.新闻消息的写作技巧分析[J].群文天地, 2012, (18) :160.

谈谈《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 篇10

一.关于“手指头”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关于赫留金“手指头”的描写共有6处。小说的开端是从赫留金的“手指头”被狗咬伤开始的, 接着警官奥楚蔑洛夫出场, 由他来处理“狗咬人”这件“大案”。赫留金举着被狗咬伤的血淋淋的手指头, “像一面胜利的旗帜”。赫留金这样做, 一方面说明他是受害者, 另一方面是他要求警官为他主持公道、同时把它当作索赔的证据, 因为他是首饰匠, 全靠“手”来生活。赫留金把俄国当时刚刚颁布不久的“法”当作一根救命稻草, 大喊道:“法律上说得明白, 现在大家都平等啦!”这时, 奥楚蔑洛夫摆出一副威严的姿态, 扬言要惩处那个狗的主人, 教训那些不守法的老爷们, 同时要把这条狗立即弄死。当奥楚蔑洛夫听人群中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奥楚蔑洛夫极为尴尬, 他判案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 他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表面上他是在询问情况, 实际上他已经否定了原来的判决。奥楚蔑洛夫接着主观臆断地得出结论:“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同时认为赫留金是想得到一笔赔偿费而嫁祸于狗。于是赫留金瞬间便从受害者变成了敲榨者。到最后确认是将军的哥哥家的狗时, 奥楚蔑洛夫对那条狗赞不绝口:“这小狗还不赖, 怪伶俐的, 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这样, 警官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谄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暴露无遗。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出, “手指头”被咬事件是这一故事的发生源和触发点, 它推动了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展开。

二.关于“军大衣”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关于“军大衣”的描写共有4处。小说一开头就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 看上去仪表严肃、举止郑重, 他是一位威风凛凛、品德正派的警官。当他得知“狗咬人”事件后, 马上充当起一个敢于执法的英雄, 他要为赫留金“主持公道”。他说:“那些老爷们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 现在就得管管他们。……这条狗呢, 把它弄死好了。”当听到人群中有人说狗好像是将军家的时, 奥楚蔑洛夫马上说道:“叶尔德林, 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 天这么热, 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这时奥楚蔑洛夫语无伦次、浑身冒汗, 脱大衣是在为他改变判决作掩护。“军大衣”成了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狼狈相的“面罩”。当巡警说“不对, 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并说“拿得准”时, 奥楚蔑洛夫又马上改口道:“这条狗……完全是个下贱胚子……一眨眼的工夫叫它断了气!”当巡警又说这狗“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并有人附和时, 奥楚蔑洛夫又尴尬起来:“哦!……叶尔德林老弟, 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 挺冷……”奥楚蔑洛夫在寻找掩护, 仿佛脱大衣、穿大衣能解脱他的窘境一样。作者通过主人公对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 反映了奥楚蔑洛夫惊慌失惜却强作镇定的窘态, 揭露了奥楚蔑洛夫虚伪、狡猾以及见风使舵的奴才本性。通过“军大衣”, “作者使奥楚蔑洛夫不断变色, 自我表演, 自我暴露, 把其放在前后矛盾丑态百出中, 进行淋漓尽致地讽刺, 严峻无情地鞭笞。” (康林, 《谈契诃夫的<变色龙>》,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年) 同时, 作者通过“军大衣”这个细节的描写, 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 并一步步极为自然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下一篇:环境道德意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