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共12篇)
网络原创文学作品 篇1
摘要:网络技术发展之迅猛, 使作品的传播、辗转和变异都变得异常快捷简便, 传统的著作权保护论, 已明显地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互联网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著作权和传统著作权做出比较研究, 以此来指导我国相关立法和执法情况。
关键词:文学作品,著作权,网络侵权
一、我国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现状
网络时代的到来, 给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空间是以互联网为媒介, 由有形的基础设施、软件和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互动的世界, 一个完全超越“国界”的系统。网络作为一种全球资讯系统, 连结着上百个国家的上亿台计算机。人们随意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实施相应的侵权行为, 因此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在网络空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一个设在美国的网站上传了许多侵权作品供他人有偿下载, 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都可以下载这些侵权作品, 这就意味着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侵权结果发生地。这将导致侵权行为地这一重要连结点在网络空间失去其原有意义, 特别是在具有严格地域特征的法律关系中。必须指出的是, 网络中有关法律关系的主体仍然都是现实世界的主体,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只见“网络”不见“人”。法律任何时候规范的都是而且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否则它就无存在的必要。网络侵权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只是使得原本很难处理的法律选择问题数量激增和更加复杂, 但问题实质并末改变。对于网络侵权行为, 虽然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在法律选择方法和连结点确定等方面进行适当甚至可能是非常大的变革, 但并不需要一套全新的法律适用规则。
对于文学创作与传播, 互联网环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成了一批作家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著名, 同时, 也给不少作家带来了烦恼。2011年, 50位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引发热议, 成为一个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典型事件。该事件被网友称为“50作家维权”。它缘于一份由贾平凹、刘心武、韩寒、郭敬明等近50位作家联名发表的《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在这份“讨百度书”中, 作家们称, 百度所属的“百度文库”提供文档作品免费下载对中国原创文学造成了伤害, “如果所有的书都可以免费阅读, 那么, 长久下去, 必将无书可读。”显而易见, 此份声讨文书剑指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问题。这是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 也是互联网环境下一大痼疾。作家们的声讨书, 尽管尚欠缺一些法律效力, 但毕竟, 它再次引起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攻势, 对于促使像“百度文库”这类的网络平台重新自我审查、停止侵权行为, 走上合法、规范经营的轨道, 无疑会有助益。这应该也是众作家此番举措的初衷。
长期以来, 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文学“免费午餐”, 给相关网站及其读者带来了实惠, 可也造成了一定的现实危害:在搅扰了文化出版市场秩序的同时, 还直接侵害了作家们的合法权益, 并严重影响到了写作者的创作热情, 难免使他们因疲于维权而牵扯精力。这无论是对于写作者本人的创作还是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繁荣, 都将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文学创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它需要作家不受打扰、心无旁骛地进行。至于网络, 应该给写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便利, 而绝不该是添堵。所以, 让写作者们在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中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 乃现实所迫。
本文所讨论的文学作品包括在现实社会中出版的纸质的文学著作, 也包括在网站上连载的文学作品。本文所称的网络侵权包括: (1)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在网上发表其作品的; (2) 未经合作作者许可, 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在网上的; (3) 没有参加创作, 为谋取个人名利, 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后在网上发表的; (4) 歪曲、篡改他人作品发表在网上的; (5) 在网上使用他人作品, 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6) 未经出版者许可, 在网上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7) 在网上实施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二、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分析
网络技术发展之迅猛, 使作品的传播、辗转和变异都变得异常快捷简便, 传统的著作权保护论, 已明显地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互联网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著作权和传统著作权做出比较研究, 以此来指导我国相关立法和执法情况。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对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进行特征分析。
(一) 网络侵权行为的侵权地域广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时代里, 现如今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 无不被网络所包围着和环绕着, 互联网真正地将地球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一旦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 这种侵权行为被不当的复制, 侵权行为会被无限制的传播和推广, 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场面和后果。著作权的保护具有地域性, 往往超越国界有关的权利就不再有效, 就不能再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法律的保护, 甚至在一国范围之内对于权利人的保护就会产生差异, 而互联网的无国界性特点, 使得在确定纠纷管辖法院和选择适用法律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诸如网络作品无法确定其原始发表国, 应在哪个国家地域内有效。电子商务业务的开拓, 利用版权的地域性进行的“平行进口”等等都大大地拓宽了侵权地域, 削弱了著作权的专有性。种种不确定因素都阻碍了对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 加之现存法律、国际合作协议不能及时跟进与更新, 往往造成了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泛滥, 使得一旦出现侵权行为, 侵权地域迅即超出一个地区、国家, 呈现蔓延全球之势。有学者认为网络作品著作权地域性的消失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与传统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之间的总冲突”。
(二) 网络侵权的损害后果更加严重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捷性, 往往一项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之后, 被迅速的重复侵权, 相应的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后果极其严重, 较之传统著作权的侵权行为来讲, 波及面更广, 造成损害更加巨大, 侵权行为在更短的时间内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后果。诸如近年来的一些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纠纷中, 出现了被告“通过计算机网络定时播放他人作品”而引发的新类型侵权纠纷, 这种行为的特点在于, 他不是一种点对点的交互性传播行为而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行为。网络用户只能定时收看影视作品, 而不能在其选定的时间进行观看, 也不能通过其他方式影响播放进程,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和电视传播行为没有什么两样, 一旦出现侵权行为, 后果不堪设想。
(三) 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链接技术的发展, 使得著作权的网络侵权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较之传统著作权的侵权行为的物质表现形式来讲, 著作权的网络侵权方式往往具有非物质性的表现形式。网络链接可分为外链和内链, 外链又称普通链接, 即直接链接到其他网站首页 (主页) 的链接。它链接的对象是网站的首页, 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被链网站的全部内容。内链又称深层链接, 即绕过网站主页链接到分页的方式。它与外链的区别是:链接标志中储存的是被链接网站中的某一页而不是该网站的首页, 这就导致使用者对网页作者的所有权产生误判, 并破坏了网站内容的完整性, 削弱其宣传力度和影响面。在商业网站中易引起网络链接纠纷的就是这种链接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侵权行为方式来讲, 网络链接的这种侵权方式更加具有隐蔽性而不易被人察觉。
三、解决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对策探索
(一) 建立健全作品的版权登记制度
我国实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著作权的制度。但作品如果没有署名、署假名或以电子方式署名, 这些署名方式就很难确认权利人身份或很容易被更改, 也不利于他人获得真正的权利人合法授权, 实践中因此发生了不少纠纷。建议对作品自愿登记制度进行完善, 就是作者在完成作品后, 可以打上著作权的标记“C”并说明身份;还可以将作品提交给有关部门备案获得登记证书, 发生纠纷就可以此作为版权的初步证明。
(二) 平衡好权利的保护与限制问题
一方面社会呼吁要加强对作品的版权特别是网络上作品版权的保护, 因为网上盗版泛滥已成为威胁文化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使用维权手段而不利于文化艺术传播的问题, 因此要在版权的保护与限制之间实现平衡。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12月20日发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 提出要准确把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既要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 又要注意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发展, 确保社会公众利益。意见的主旨是为了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而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发展就是推动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基本动力。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是为了维护权利人的利益, 客观上对社会公众的获取作品方式及代价给予限制;而促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发展, 则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三) 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 调整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额
有必要通过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和相关的授权、许可机制和权益金分配机制, 以改变目前管理机构混乱、机制不透明、收益分配不到位等问题。目前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额50万元人民币的上限有些低了, 有必要参考专利法、商标法提高赔偿额上限。
(四) 区分好提供商与内容服务商的责任
技术服务提供商是纯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等技术服务的, 自己不提供内容也不对用户提供的内容做任何编辑加工, 比如中国电信、联通提供的接入服务, 还有纯粹的搜索或存储服务。技术服务提供商可以适用“避风港”原则, 也就是通知加移除原则, 它所承担的责任是接到权利人通知后及时删除, 及时删除了就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 只要网络技术提供商没有主观故意侵权, 就可以免责。而内容服务商不仅提供平台, 而且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 把内容放在网上供网友浏览或下载。内容服务商提供的内容都是自己操作的, 不存在不知情的豁免前提, 所以相比于网络技术提供商责任就更重, 不适用“避风港”原则, 只要上传、发布未经许可的内容就构成侵权。
参考文献
[1]刘晓兰.网络文学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现代出版, 2011, (05) .
[2]金雷宇.百度网络侵权案对我国现阶段版权保护的启示[J].中国版权, 2011, (06) .
[3]马骎.浅析网络文档分享平台著作权侵权责任[J].中国外资, 2011, (08) .
网络原创文学作品 篇2
[摘 要]网络技术发展之迅猛,使作品的传播、辗转和变异都变得异常快捷简便,传统的著作权保护论,已明显地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互联网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著作权和传统著作权做出比较研究,以此来指导我国相关立法和执法情况。
一、我国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现状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空间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由有形的基础设施、软件和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互动的世界,一个完全超越“国界”的系统。网络作为一种全球资讯系统,连结着上百个国家的上亿台计算机。人们随意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实施相应的侵权行为,因此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在网络空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一个设在美国的网站上传了许多侵权作品供他人有偿下载,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都可以下载这些侵权作品,这就意味着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侵权结果发生地。这将导致侵权行为地这一重要连结点在网络空间失去其原有意义,特别是在具有严格地域特征的法律关系中。必须指出的是,网络中有关法律关系的主体仍然都是现实世界的主体,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只见“网络”不见“人”。法律任何时候规范的都是而且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它就无存在的必要。网络侵权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只是使得原本很难处理的法律选择问题数量激增和更加复杂,但问题实质并末改变。对于网络侵权行为,虽然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在法律选择方法和连结点确定等方面进行适当甚至可能是非常大的变革,但并不需要一套全新的法律适用规则。
对于文学创作与传播,互联网环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成了一批作家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著名,同时,也给不少作家带来了烦恼。2011年,50位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引发热议,成为一个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典型事件。该事件被网友称为“50作家维权”。它缘于一份由贾平凹、刘心武、韩寒、郭敬明等近50位作家联名发表的《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在这份“讨百度书”中,作家们称,百度所属的“百度文库”提供文档作品免费下载对中国原创文学造成了伤害,“如果所有的书都可以免费阅读,那么,长久下去,必将无书可读。”显而易见,此份声讨文书剑指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问题。这是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也是互联网环境下一大痼疾。作家们的声讨书,尽管尚欠缺一些法律效力,但毕竟,它再次引起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攻势,对于促使像“百度文库”这类的网络平台重新自我审查、停止侵权行为,走上合法、规范经营的轨道,无疑会有助益。这应该也是众作家此番举措的初衷。
长期以来,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文学“免费午餐”,给相关网站及其读者带来了实惠,可也造成了一定的现实危害:在搅扰了文化出版市场秩序的同时,还直接侵害了作家们的合法权益,并严重影响到了写作者的创作热情,难免使他们因疲于维权而牵扯精力。这无论是对于写作者本人的创作还是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繁荣,都将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作家不受打扰、心无旁骛地进行。至于网络,应该给写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便利,而绝不该是添堵。所以,让写作者们在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中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乃现实所迫。
本文所讨论的文学作品包括在现实社会中出版的纸质的文学著作,也包括在网站上连载的文学作品。本文所称的网络侵权包括:(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网上发表其作品的;(2)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在网上的;(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后在网上发表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发表在网上的;(5)在网上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6)未经出版者许可,在网上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7)在网上实施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二、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分析
网络技术发展之迅猛,使作品的传播、辗转和变异都变得异常快捷简便,传统的著作权保护论,已明显地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互联网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著作权和传统著作权做出比较研究,以此来指导我国相关立法和执法情况。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对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进行特征分析。
(一)网络侵权行为的侵权地域广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时代里,现如今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无不被网络所包围着和环绕着,互联网真正地将地球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一旦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这种侵权行为被不当的复制,侵权行为会被无限制的传播和推广,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场面和后果。著作权的保护具有地域性,往往超越国界有关的权利就不再有效,就不能再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法律的保护,甚至在一国范围之内对于权利人的保护就会产生差异,而互联网的无国界性
特点,使得在确定纠纷管辖法院和选择适用法律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诸如网络作品无法确定其原始发表国,应在哪个国家地域内有效。电子商务
业务的开拓,利用版权的地域性进行的“平行进口”等等都大大地拓宽了侵权地域,削弱了著作权的专有性。种种不确定因素都阻碍了对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加之现存法律、国际合作协议不能及时跟进与更新,往往造成了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泛滥,使得一旦出现侵权行为,侵权地域迅即超出一个地区、国家,呈现蔓延全球之势。有学者认为网络作品著作权地域性的消失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与传统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之间的总冲突”。
(二)网络侵权的损害后果更加严重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往往一项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之后,被迅速的重复侵权,相应的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后果极其严重,较之传统著作权的侵权行为来讲,波及面更广,造成损害更加巨大,侵权行为在更短的时间内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后果。诸如近年来的一些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纠纷中,出现了被告“通过计算机网络定时播放他人作品”而引发的新类型侵权纠纷,这种行为的特点在于,他不是一种点对点的交互性传播行为而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行为。网络用户只能定时收看影视作品,而不能在其选定的时间进行观看,也不能通过其他方式影响播放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和电视传播行为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现侵权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三)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链接技术的发展,使得著作权的网络侵权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较之传统著作权的侵权行为的物质表现形式来讲,著作权的网络侵权方式往往具有非物质性的表现形式。网络链接可分为外链和内链,外链又称普通链接,即直接链接到其他网站首页(主页)的链接。它链接的对象是网站的首页,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被链网站的全部内容。内链又称深层链接,即绕过网站主页链接到分页的方式。它与外链的区别是:链接标志中储存的是被链接网站中的某一页而不是该网站的首页,这就导致使用者对网页作者的所有权产生误判,并破坏了网站内容的完整性,削弱其宣传力度和影响面。在商业网站中易引起网络链接纠纷的就是这种链接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侵权行为方式来讲,网络链接的这种侵权方式更加具有隐蔽性而不易被人察觉。
三、解决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对策探索
(一)建立健全作品的版权登记制度
我国实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著作权的制度。但作品如果没有署
名、署假名或以电子方式署名,这些署名方式就很难确认权利人身份或很容易被更改,也不利于他人获得真正的权利人合法授权,实践中因此发生了不少纠纷。建议对作品自愿登记制度进行完善,就是作者在完成作品后,可以打上著作权的标记“C”并说明身份;还可以将作品提交给有关部门备案获得登记证书,发生纠纷就可以此作为版权的初步证明。
(二)平衡好权利的保护与限制问题
一方面社会呼吁要加强对作品的版权特别是网络上作品版权的保护,因为网上盗版泛滥已成为威胁文化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使用维权手段而不利于文化艺术传播的问题,因此要在版权的保护与限制之间实现平衡。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12月20日发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准确把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既要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又要注意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发展,确保社会公众利益。意见的主旨是为了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发展就是推动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基本动力。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是为了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客观上对社会公众的获取作品方式及代价给予限制;而促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发展,则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三)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调整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额
有必要通过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和相关的授权、许可机制和权益金分配机制,以改变目前管理机构混乱、机制不透明、收益分配不到位等问题。目前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额50万元人民币的上限有些低了,有必要参考专利法、商标法提高赔偿额上限。
(四)区分好提供商与内容服务商的责任
技术服务提供商是纯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等技术服务的,自己不提供内容也不对用户提供的内容做任何编辑加工,比如中国电信、联通提供的接入服务,还有纯粹的搜索或存储服务。技术服务提供商可以适用“避风港”原则,也就是通知加移除原则,它所承担的责任是接到权利人通知后及时删除,及时删除了就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只要网络技术提供商没有主观故意
侵权,就可以免责。而内容服务商不仅提供平台,而且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把内容放在网上供网友浏览或下载。内容服务商提供的内容都是自己操作的,不存在不知情的豁免前提,所以相比于网络技术提供商责任就更重,不适用“避风港”原则,只要上传、发布未经许可的内容就构成侵权。
[参考文献]
谈网络小说与文学作品推广 篇3
网络小说影视作品娱乐性一、网络小说的兴起
1999年,对于中国网络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来自台湾地区一名叫“痞子蔡”的网民,在网上推出了一部名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小说,后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此网络小说开始粉墨登场,拉开了网络小说发展的序幕。
网絡小说,顾名思义,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作者发表作品供他人阅读。这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小说体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具有风格自由,文体不受限,发表阅读方式简单等特点。网络小说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一场挑战传统文学权威的“草根革命”,它让文学变得异彩纷呈,让写作充满巨大的诱惑,让“草根写手”尝到文学创作的快感。
随着网络小说飞速的发展,读者对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些似流水账的小说渐渐淡出了读者的视线,被更新稳定、文笔优美、充满真挚感情的作品取而代之。网络在这十几年中缔造了大批著名写手:宁财神、匪我思存、安妮宝贝、桐华、慕容雪村、辛夷坞、寐语者,等等。众多网站如晋江原创网、四月天、榕树下等小说网站纷纷开通了原创专区;大量写手、读者自发涌入,不断推动着网络小说地蓬勃发展。如今,网络小说早已超越了痞子蔡时期的“个人情感”的宣泄,题材非常丰富,如奇幻玄想、体育竞技、都市警匪、都市生活、网络游戏、科幻未来、悬疑恐怖等异彩纷呈。网络小说的内容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作者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思绪遨游在文学的海洋,这更增强了网络小说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样式和叙事角度,各题材领域内都拥有顶级写手和忠实拥护者。
二、网络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关系
自2000年中国第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上映起,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十年。而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更掀起一股狂潮,改编作品充斥着大小荧屏,《美人心计》《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千山暮雪》《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呈“井喷”的态势。
根据近年来几大网络文学平台的市场调查显示,玄幻和历史小说、现实类题材作品和古装年代题材作品最受影视公司青睐。上世纪 80年代,琼瑶的言情小说风靡两岸,经久不衰,其如诗如画的“爱情乌托邦”风格开创了一代言情小说的先河,给当时的少男少女带来奇妙的幻想,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然而大陆该类小说创作却没有琼瑶小说的影响力。那时阅读言情小说多以台湾、香港言情居多。而如今,在大陆网络写手的不断努力下,台湾言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如诗如画的“爱情乌托邦”风格不再受人追捧,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内涵、更贴近生活、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受追捧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推向大小荧屏,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娱乐性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推广,媒体传播比起纸媒的传播速度更快、更直接、更感性。
网络小说作者边写边听取读者的评论和意见,不断询问读者的阅读后的体会,在这种发帖与跟贴之间,将读者反馈最大化,完成了网络写手与受众之间的沟通。这种交流迅速,互动性、针对性强的写作方式,用不着等出版商排版发行,当屏幕被刷新的那一刻,内容更新便完成。这种高速的写作过程,是纸媒所无法比拟的。受众与网络写手之间随时随地的互动和交流大大增加了作者的写作源动力,同时,读者意见的及时反馈,或批评或鼓励,对网络写手提升信心和写作质量是一种激励。
当然,改编后的网络小说往往因为与原著反差太大,导致网友对改编剧的不满。声称:不如不改,无法表现出小说中的意境和情感。观看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字肯定是有不同的感官体验的。文字是依靠大家的想象,脑海中构造出自己理解的画面和情感,作者可以利用文字的叙述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华丽,奢侈、优美的意境,创作出理想的人物,以填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单调和平淡。但对影视剧来说,就要考虑到费用和能力问题。再强大、再完美的阵容,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就像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电视剧从文学作品中取材改编久已有之,从网络小说中取材主要源于网络小说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与现实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紧密,容易被年轻读者接受。另外取材于热门网络小说,意味着已经先拥有了一批喜欢小说读者的关注,为今后的票房和收视率奠定良好的基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也是当下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的推广,也承载着对文学审美、教育和娱乐的功能的推广。
三、网络小说与小说娱乐性
小说的娱乐性也即小说的可读性,一篇小说只有在吸引读者的基础上,才能将作品中的主旨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只有在小说的情节当中充分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进一步获取阅读的审美快感。
“小说”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典籍是在《庄子·解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汉书·艺文志》把它解释为:“小说象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可见这里的“小说”仅指细致的言说、流言,和现代意义中的“小说”相去甚远。
小说发展到今天,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拥有它的现代审美形态,即小说的文学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或者说是互为依据的。
娱乐性并不属于小说的文本意义范畴,它是小说文本意义外延性的体现,属于小说的外部功能。但其在小说中的构成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小说的娱乐性是小说大众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体现,没有小说的娱乐性,小说的大众文化传播功能和教育作用将无法实现。如今网络小说就很好地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在庞大的网络笼罩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大途径。娱乐性是读者和小说文字之间进行的情感互动以及阅读时的愉悦感。娱乐性最终体现为主体的阅读和文字间的情感交流。人们遨游在网络小说的海洋里,跟着主人公的命运起起伏伏,通过跟贴、追文,激发阅读欲望,在娱乐的同时,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带动下,网络小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就像元杂技、宋元的话本一样是大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接受群体上看,写手的“草根性”,语言的平民化,内容形式的娱乐化,吸引了大众群体,较之于严肃文学更轻松更容易接受。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对网络文学予以积极评价:网络文学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和宽广性反而容易树立自己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这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自1999年至今网络小说已经发展了13年。在这种新兴的文学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的影响下,奠定了现如今网络小说在广大读者群中的地位。随着大量优秀写手的出现,好作品的不断涌现以及传播媒体的助力,它将继续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席位。
参考文献: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析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之现象 篇4
一、网络文学影像化原因
(一) 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 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 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 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 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 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 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 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 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 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 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 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 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 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 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 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 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 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 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 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 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 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 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表示“现在网络文学有高度想象力, 再加上现在的网络小说有时候不是一个作家独立完成的, 因为在过程中, 网友会参与评论提出各种各样走向的建议, 作家会有意识地迎合市场, 使他的创作高度市场化, 更互动化, 所以海量、想象力、互动性是第二次文学改编影视浪潮的不一样的地方”。而“衡量一部网络文学、电视剧、电影受欢迎程度最外在的指标分别是点击量、收视率和票房, 而决定点击量、收视率、票房高低的根本因素则是相通的”, 这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艺术创作在经过市场的初级评判, 为其面世后的高收视率、高票房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 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 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 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 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 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 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
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 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 《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 《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 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 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 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 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 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 风险也较低, 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 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 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 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 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 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 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描写来说, 影像化的表达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时的综合性与迅捷, 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体挖掘。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文学样态, 在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下, 必定因为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解构和重构, 其作品的文本内涵必定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删减, 这也是任何作品改编和影视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可视化媒介, 在有限剧集的时限下, 不得不表现出表意简单和浅显化的特点。这既是影像传播的优点, 又是其局限之处的一大体现。
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学, 有的还形成强大的固定粉丝群。粉丝群与网络写手又都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可以说粉丝群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网络写手的创作。“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 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 逐渐向公众倾斜”, 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不再是导演们唯一的创作追求, 还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网络文学可供影视剧作改编的资源丰富, “第二次浪潮”的到来, 将会为这个故事至上的影视剧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 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向公众倾斜和遵循受众意见的市场选择下, 改编作品呈现出谄媚观众的态势。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讨好观众, 避免“三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任重而道远。
摘要:无论是院线还是电视荧屏, 都充斥着许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反观近几年的影视剧作市场, 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收视、票房和口碑上都赢来了丰收。网络文学的影像化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动力, 也促成了自身的长足发展。本文将简要讨论该改编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影像化
参考文献
[1]赵洁.盛大文学推介五星级作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成第二次浪潮[J].出版参考, 2012.11.
[2][3][4]路春艳.王占利.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万罗文学的影视改编[J].艺术评论, 2013.2.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 篇5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而来的。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
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秦腔》”,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秦腔》中各人物的性格”,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秦腔》的某一人物的链接作用”就容易下笔了。《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一文就抓住了一个人物牡丹,以这个人物揭示了《秦腔》的线索,从另一个方面理解了《秦腔》一书,深刻认识了现在文化的青黄不接,和对古老文化不再被人继续重视的畸形发展的反思。
写评论的时候观点一定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述解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在进行评论之前必须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是以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来解读的,他是在对秦腔的进行深入思考才进行写作的,是在经过对文章的每句话进行深思之后才有这种思想的。
其次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中,怪胎女婴就是文章的中心,她是连接的中心,她既是世俗婚姻的连接点,表现了夏风的重男轻女,和当时社会的生殖崇拜,又表现了引生的精神式爱情,以牡丹的怪表现了引生的怪。
文学作品阅读原创题 篇6
生命的超越——孔林随想(节选)
李木生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孔子的后代们遇到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
和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祖先孔子与孔伋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严酷,皇帝们从马背上打下了天下,接着便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以求他们的帝业永固,传至万代千秋。老百姓如果稍不注意,尤其有什么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言行,就可能脑袋搬家,甚至被灭门三族。
在孔门后代中,首先遇到这种危险的,便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在曲阜的孔鲋正在专心致志地诵读《论语》,他的朋友陈馀突然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着急地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呢,你却一门心思地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
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
陈馀说:“秦朝将要烧毁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又藏有这么多的书籍,难道还不危险吗?”
“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将把书籍收藏好了,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经过陈馀的一番劝说,孔鲋最终还是有了顾虑,于是在陈馀告辞之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当我面对那一堵厚厚的墙壁,面对那一堵曾经藏过《春秋》、《论语》、《孝经》、《尚书》等书籍的墙壁的时候,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孔鲋完全可以把那些书付之一炬,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陈馀完全可以盘算着金钱官位去朝廷邀功请赏,但他不是卖友求荣之徒。假如他们都像李斯那样奴颜媚骨地匍匐于专制统治之下,又想借专制制度的力量为自己获得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他们都没有这么做,他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了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高风亮节。而这种高风亮节,就是知识分子不屈从于权势、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试想,如果没有陈馀的及时通知,如果没有孔鲋的聪明的举动,我们如何知道那“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如何知道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至理名言,如何知道那“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又何来后世那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
焚书的滚滚烈焰,不知拷问过多少人的灵魂;坑儒的惨烈场面,不知又埋葬了多少人的灵魂?李斯如厕所老鼠般发达的嗅觉,和秦始皇疯狂的权力欲望相互勾结,共同演出的那场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化惨剧,也不知泯灭了多少人的良知?但在历史让人民记住秦始皇和李斯的时候,会有两座人格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他们的面前——孔鲋和陈馀。
在孔庙里,我曾久久注视着那堵被称做“鲁壁”的墙壁,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我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临别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它而去。我甚至怀疑它在冥冥之中带了孔子的什么灵性或者是接受了孔子的什么使命,因为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发淫威的时候,是它与孔鲋和陈馀共同保护了承载中华文明的古籍,使中华文明逃脱了灭顶之灾。
据传,公元前154年,也就是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王刘馀扩建宫室,在拆孔子故宅时被秦始皇几乎抄尽烧绝的古书,才使它们得以重见天日。这堵为文化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墙壁,被人们称为“鲁壁”。
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注定要通过那堵 “鲁壁”来昭示天下,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
1.请分析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請举例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结尾一段表达了强烈的爱与憎,赞美与鞭挞,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是对陈馀文化良知的肯定,是对孔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文化的赞美。(3分)(2)肯定了他们为后代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3分)
2.(1)升起悲怆之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竟然遭遇过如此浩劫,竟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下来;升起敬意是因为孔鲋和陈馀甘冒危险保护了传统文化,使之薪火相传,使后人受益。(2分)
(2)赞美“鲁壁”,更赞美具有独立人格的孔氏家族。(2分)
3.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3分)
(1)孔鲋和陈馀这些具有良知和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与投机钻营的李斯的品行与行为的对比;(1分)
(2)孔鲋和陈馀的保护文化与秦始皇的毁灭文化进行的对比;(1分)
(3)后人对孔鲋、陈馀和秦始皇、李斯的不同评价的对比。(1分)
4.(1)结尾一段,作者饱含情感,批判了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高度赞美了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2分)
(2)作者用“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来警示后人,是对毁灭文化者的警告。(2分)
(3)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类似的破坏文化的人和事,也是对这些人的鞭挞。(2分)
【作者简介】
刘洪涛,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参编“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一部,发表文章多篇。
网络原创文学作品 篇7
一、相关文献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Aklerlof (1970) 1研究二手车市场时发现, 由于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 会出现高质量车被低质量车驱逐出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Spence (1973) 2以劳动力市场为例, 分析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改善市场效率的“信号传递 (signaling) ”原理。根据他们的研究, 交易双方之间信息的传递有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市场交易效率。Shannon (1948) 也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系统所接收的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也做了相关研究。Bearden, William和Shimp (1982) 研究指出, 当消费者不能确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时, 可以通过价格、担保和其他信息来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认知程度, 降低感知风险, 提高感知价值。Dodds, Monroe和Grewal (1991) 通过研究价格、品牌和店铺信息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 证明消费者对产品感知质量的积极评估能提高其光顾和购买的意愿。陈洁 (2008) 对数字信息产品的研究发现, 厂商只有通过种种手段减少商品质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 帮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的效用, 才能使消费者确定自己的购买偏好。
然而, 一些学者从信息的消费过程和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出发进行研究, 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 信息产品的厂商不能披露太多有关产品的信息。Arrow (1971) 提出“信息悖论 (information paradox) ”, 他认为只有消费者使用信息后才能知道信息的价值, 而一旦消费者了解其内容后,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就不愿意购买了。蒋永福 (2008)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定性研究时, 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体验产品, 在消费者未体验之前, 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但体验之后, 又可能因为掌握了这些信息内容, 而放弃购买愿望。另外,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最大的区别是其具备共享性, 即可被许多用户共同使用, 而共享性给信息产品的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 因为盗版、竞争对手的模仿问题, 也给生厂商带来了极大麻烦。因此, 有学者认为, 在数字产品市场中, 掌握信息多的产品提供商不希望充分暴露产品的真实内容, 甚至可能采取种种手段尽量减少信息的暴露程度。
信息的非对称性对产品成交量的影响暂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但测量和分析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对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付红桥和蔡淑琴 (2004) 3认为, 信息不对称程度是一个相对量, 即产品的真实信息量与客户搜索到的信息量之差与真实信息量的比值。梁静 (2006) 4针对笔记本电脑的学生市场进行调查, 以学生对产品质量和品牌了解情况的得分作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衡量指标。吕超和郭菊娥 (2008) 5回顾了现有文献中对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测量方法, 对直接测度和间接测度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不对称与市场效率的关系有了较多的理论研究, 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测度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是, 对于信息产品来说, 由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属性, 信息对其市场交易率的影响显然更加显著。然而,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上, 目前关于信息产品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效率、信息不对称程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在现实生活中, 信息产品的厂商大多通过公开部分信息或免费试用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信号”。如新电影上映前对外公布预告片或片花、文学网站的收费阅读模式、QQ基本功能免费而个性化服务收费等。
基于对已有文献和现实经济活动的分析, 我们认为, 信息产品存在一个最优信息披露程度。在达到最优值之前, 随着信息的披露, 其对成交量的促进作用占主导;超过最优值之后, 信息披露对成交量的阻碍作用会超过促进作用, 导致成交量的下降。因此, 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假设:信息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与成交量的关系呈倒U型, 存在一个最优信息披露程度。
(二) 信息披露程度的度量
Wallace和Naser (1995) 6认为信息披露是一个不能直接衡量的抽象概念, 不具有像汽车的承载量那样可以决定其密度或质量的内涵特质。信息的披露是为了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借鉴付红桥和蔡淑琴 (2004) 的定义, 将信息披露程度定义为消费者搜寻到的产品信息量与产品真实信息量的比值。
三、实证模型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基于文学网站的收费阅读模式 (免费公布部分章节后实行收费) 、样本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完整性, 本文选取影响力较大的晋江原创文学城作为研究对象, 截取完结作品库中积分排名前200位的原创小说的各项数据, 包括字数、章节数、更新时间、收藏数、评论数等, 截止日期为2010.10.31。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时, 剔除35个异常值, 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65个, 采用E views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 选择变量和构建模型
1.被解释变量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定义为收费章节的购买人数, 代表产品的成交量。由于该文学网站实行分章节收费, 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 我们假设购买一章收费内容的消费者购买了全部的收费章节。剔除时间的影响, 最终将每天每章节的点击数代表小说的购买人数。即购买人数=收费章节的累计点击数/ (收费章节数*收费天数) 。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即信息披露程度, 基于从网站收集的小说免费字数、总字数数据, 将小说的免费字数公布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即信息披露程度=免费字数/总字数。
3.控制变量
由于影响网站收费章节点击数的因素很多, 为了更好的研究信息披露程度和购买人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引入人气指数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 同时还可以将研究样本尽量基于同一水平下进行比较。即人气指数= (总书评数*当前收藏数*文章积分) 1/3
4.构建模型
为了说明信息披露程度和购买人数的倒U型关系, 我们采用二次函数, 拟构建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 y代表购买人数, x代表信息披露程度, m代表人气指数, μ即随机误差。
(三)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1.模型检验
根据构建的模型,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对各项系数进行初步估计, 结果如表1所示。
(1) 显著性检验
结果显示, 各解释变量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X2的回归系数为负、x的回归系数为正, 且绝对值较大, 说明信息披露程度对购买人数的解释能力较强, 并与之存在倒U型关系。根据抛物线特征, 可以说明存在一个最佳披露程度x*, 使得y取最大值。人气指数m的系数为正, 说明人气越高, 购买人数越多, 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可决系数R2只有0.3296,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不理想。
(2) 异方差检验
由于模型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 很有可能产生异方差。采用White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由于计算的大于对应的临界值, 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3) 异方差的修正
当模型存在异方差时, 可以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 (Weighted Least Squared, WLS) 进行有效估计。加权调整后的模型中, 小于对应的临界值, 说明方程的异方差被消除。同时, t统计量和F统计量有了显著提高, 并且增加到0.99, 说明模型通过了检验且拟合优度较好, 模型能较好解释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2.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的结果, 可以得出结论, 在对其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后, 网络小说的信息披露程度与购买人数之间存在二次函数的关系, 且二次项的系数为负, 验证了本文关于信息披露程度与成交量呈倒U型关系的假设。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到, 74.5%的免费字数比例可以让购买人数达到最多。免费字数比例小于74.5%时, 公布的免费字数越多, 越能吸引读者并将其锁定;当免费字数比例超过临界值后, 小说的收费字数比例逐渐越小, 剩余价值也越来越小, 花钱购买收费章节的人数也随之下降。
五、结语
结果表明, 信息披露程度存在最优值, 达到最优值之前, 信息披露的越多, 购买人数越多;超过最优值之后, 购买人数随着信息披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究其原因, 扩大信息披露程度会产生两种作用, 一方面增加消费者的感知质量, 降低其购买风险, 提高成交量;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产品的经验性、共享性等特殊属性, 会产生“信息悖论”, 降低成交量。最优信息披露程度的存在是由于两种作用在不同阶段主导性不同造成的。
摘要:信息产品的厂商对外披露产品信息, 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增加对产品的感知质量, 降低购买风险, 提高成交量;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资源的经验性、共享性等特殊属性, 导致“信息悖论”的产生, 降低成交量。两种作用的共同影响, 可能导致存在一个最优的信息披露程度。本文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例, 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信息披露程度对成交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 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 最优信息披露程度存在。
关键词:信息产品,信息披露程度,成交量
参考文献
[1]C.E.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 (27) :379–423, 623-656.
[2]Bearden, William O., Terence A.Shimp.The Use of Extrinsic Cues to Facilitate Product Adop-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19) :229-239.
[3]William B.Dodds, Kent B.Monroe, DhruvGrewal.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on Buyers'Product Evalu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1, 28 (3) :307-319.
[4]陈洁.数字信息商品市场微观结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8.
[5]Kenneth Joseph Arrow.Essays in the Theoryof Risk-Bearing[M].Chicago:Markham Pub.Co, 1971:152.
用文学的眼光解读文学作品 篇8
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想, 压制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现在的许多教学改革不是去改变这种现象, 而是在还没有改变这种现象的基础上去探讨各种教学方法, 千方百计地让课堂“丰富”和“热闹”起来。尽管课堂上老师激情洋溢, 社会背景、典型性格、语言特色分析得头头是道, 可是这些从作品中分解提取出来的知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发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呢?尽管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等新形式, 但这种旨在完成教材规定内容、完成老师既定教案的教学, 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启迪智慧呢?
学习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 是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相互作用、不断同化的过程, 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观的、能动的, 任何他人都替代不了。而现有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规律, 把学生当成盛装概念的容器, 强迫他们接受各种知识;把学生当作训练条件反射的动物, 强迫他们进行枯燥的练习。这样的语文课压制了学生的活力和潜力, 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厌恶。
笔者绝非反对在语文课上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和分析讲解。从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看,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 以及指向陈述性知识的技能训练。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先导, 也是情感态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反对的是不顾语文课程性质, 特别是不顾语文教材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学作品的性质, 将定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阅读教学的模式和知识体系, 千篇一律地运用到所有课文的教学中。例如, “介绍背景-识记生词-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总结特色”的陈旧框架至今仍被广泛袭用。遇到实用文, 则忘不了记叙六要素、议论三要素、说明顺序与方法等知识的印证;遇到文学作品, 则脱不了小说三要素、戏剧冲突与性格、诗歌语言与意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窠臼。应该说, 它们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上, 但任何教学程式和知识体系都有一定的适用域, 超出特定的适用域, 效率就可能降低甚至丧失。语文教学本该充满诗意、激情和美感, 现在却让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便是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缺陷的明证。
那么, 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应该怎样教才最有效呢?显然, 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需要大家共同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在此, 笔者试图对新的阅读教学作一点粗线条的勾勒:
一、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 突出“感悟”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采用感悟法——朗读、背诵、书写, 谈不上什么内容与写法的系统分析, 也谈不上多少语文知识的传授, 但学生学到了语文, 以至培养出了屈原、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一代代灿若银河的文学巨匠和文章大师。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 关键在于返璞归真, 重新重视感悟教学法的运用。作为感悟教学法重要形式的朗读, 有必要大力提倡。朗读的心理机制不同于默读。默读利于思考和记忆, 却不利于情感体验和产生共鸣。而朗读虽不利于深入思考和广泛联想, 却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最缺乏而恰恰是语文学习中最宝贵的语言直觉, 即语感。
二、阅读教学的中间阶段, 突出“质疑”
质疑就是在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的方法。但多数老师还不敢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的质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疑, 而是在老师牵引下, 被老师限定了范围的质疑。这种质疑往往“质”而不“疑”, 不能真正激发探索的热情和开启智慧的大门。我们常见语文课堂出现这样的冷场:学生无问题, 老师拼命地问有什么问题。这种尴尬的场面其实是老师自己造成的。要“质”而有“疑”, “疑”而有“效”, 就要转变教学观念, 彻底解除“标准答案”对心灵的束缚, 让学生放胆去质疑。
三、阅读教学的终结阶段, 突出“迁移”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建议 篇9
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尊重国外多元的文化。文学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在享受中体验, 在体验中享受, 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 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 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例如必修五选取了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阐述他“为什么而活着”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寻求爱情, 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 它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这个内容, 对于在相对保守国度中成长起来的视爱情为私物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国高中生来说, 如此大胆的表述并不顾一切的追求, 他们是惊讶不已的而又内心向往。
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教师应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 指导学生解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也可以说, 中国社会注重群体生存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而西方人的祖先则发源于贫瘠的岛国, 以渔牧业为生, 大多以个体的方式应对种种艰险的生存环境, 群体观念相对淡薄。到了十八世纪, 源自启蒙运动在欧洲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思想大革命, 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使得西方人不依附家庭和他人, 完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他们张扬个性, 赞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将维护个人利益作为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这一切都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西方文化 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巨大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作背景和西方的人本思想及个性解放作相关的阐释, 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对文章的解读不拘泥于单一的主题。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 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带有很多政治色彩, 如今, 时代变了, 许多外国作品有更多的内涵需要我们挖掘和解读。
其次是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文章时,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学生对马丁·路德·金梦想的解读可以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去, 更好地去理解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梦想。通过对文本的了解, 学生可以预先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作者生平, 建议学生进入作者本人的角色, 那么他针对自己同胞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梦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除了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外, 还可以深入到当今时事的探讨, 奥巴马再次担任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能够彻底地实现呢?美国黑人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呢? 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话的方法使教师和文本之间交流, 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之中,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挖掘深层的内涵, 有利于实现多元的解读;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问题的前提下, 共同探究合作, 并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也能够提高学生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再次是对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思维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都证明,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联想和对比认知高度发达, 常常显现出从单一到综合, 从一个事物到其他看似不相干的事物, 从旧的境界步人新境界的思考倾向。”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在对比和比较中,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 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必修一教材中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中谈到“ (青年人) 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因为“只有这样的职业, 在从事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样的表述, 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弄懂的, 尤其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学生来说。在我国, 什么是“最有尊严的职业”呢?很难回答。普通民众当然认为是公务员、大学教授等, 而如果不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就可能沦落为马克思所说的“奴隶般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有必要将中外职业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讲解, 在我国, 劳动者是光荣的, 职业是平等的, 所谓“尊严”完全来自于从业者的内心, 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自豪感。这种价值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 化传统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为奴隶工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篇文本中, 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值所在。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 教师要加强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鲁迅也曾言“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任何读者都带有局限于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 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 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为了纠正这种阅读状况,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解读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文艺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 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 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 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因此,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项链》这一文本的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文艺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来解构文本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 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性的学习, 来理解文本需要表达的内容。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篇10
一.诗歌:品味意象内涵
意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诗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 利用想象与联想去再现诗歌的形象与意境, 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
古往今来, 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借日月山川抒发了无限感慨。《琵琶行》中对“月光”这一意象就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意境与内涵。从“别时茫茫江浸月”中可以想象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 站在江边, 对着朦胧的月色勾起了“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愁苦情绪。而“唯见江心秋月白”中则用“月”反衬寂静的环境。明亮的月色, 平静的江水, 静谧的夜色, 更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白与迷惘。“绕船明月江水寒”中朦胧、惨淡的月色给人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诗人与琵琶女两个虽说命运不同, 却遭遇相似, 这里的“月”饱含诗人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的悲悯之情。如果诗中“月光”的意象定为愁苦之月, 这从狭义上去理解是可以。但是诗歌艺术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与诗人展开多元对话。
二.散文:注重情感体验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取材广泛, 写作自由;立意幽远, 内涵丰厚;形散神聚, 舒卷自如;文笔优美, 个性鲜明等特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批文入情, 从而真正读懂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曾引发了诸如“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等等让人哭笑不得的解读。笔者认为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解读,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层的解读和挖掘, 导致学生脱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以现代人的理念去评价前人的行为。如果教师在课前事先交代了朱自清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意图, 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自己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思考, 那么就可以减少学生误读、偏离主题的机会, 将作品的多元解读拉到正途上来。
散文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真情实感,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维方式进行多元解读, 那么教学就将会是成功的。
3.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丰富情感体验, 深化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同时, 学生还能从作品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中受到感染, 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物是小说的最基本要素, 读懂小说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小说中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采用多元解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项链》中的女主角马蒂尔德长久以来是爱慕虚荣的典型代表。但是仔细对小说进行分析品读的话就会发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形象的丰富性。除了贪慕虚荣这个独特的个性以外, 马蒂尔德身上还有单纯、勇敢、契约精神等这些可贵的品质。黑格尔说过,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 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玛蒂尔德就是这么一个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这些性格特点使其既真实又有更多人性的深度。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模式化的观念的局限, 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这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会更加完整、深刻。
最后, 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充分理解文本和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注重的更多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形式。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必须围绕有一定的主题, 所以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 而要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适时的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使多元解读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元解读概念界定, 明确它的内涵, 探讨诗歌、散文、小说等主要文学作品体裁的教学策略, 并提出了实施多元解读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希望多元解读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效果。
关键词:多元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永毅.古诗教学点滴[J].科教论坛, 2010 (4) .
英语文学作品阅读 篇11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听说读写
一、前言
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教英语,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处于渴望学好英语,却又因缺乏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举步为难。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曾经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这样的做法,去年在美国也观摩了国外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及其电影欣赏来进行的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观赏是英语教学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和途径,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扩展了语言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中国人学习外语,过去、现在、即使是将来,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阅读。
那些脍炙人口、妙语连珠的传世之作至今为人所称道。让学生能充分地领略到英语民族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贴切生动的描述。(赵莉。2004)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借助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理解作品,赋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陈许,2001)。它的优势在于“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使用思路”。(王守义1991)
2电影
英语电影无疑是英语教学来的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愉快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英文影片以图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段,使其比很多别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是语言交际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现实际生活的各个场面。
电影教学让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口语流利性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由中国老师来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的提高上有明显的欠缺。口语流利性所运用的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度,以及平均停顿长度等五方面。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可尽情模仿。
电影有着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中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3,两者的结合 既然很多文学小说都被拍成电影。这两种媒体又很容易结合起来,给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带来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和观看其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先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再观赏其电影作品,其中组织各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学策略 1,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选择 教师对文学作品及其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的作品和电影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学生都感兴趣的,避免选择语言或内容不适合的小说和电影。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学生的观后讨论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间。
2,文学作品阅读
1)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外阅读小说。
2)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要求学生上网和利用图书馆查阅作家的资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时,要求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讨论学生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等等。
3)让学生分组讨和分享自己在此阶段的查阅成果和认识。
4)开始阅读后,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人物(character)、场景(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piot)、视角(poinl of view)、结构(structu re)、风格(style)、语气(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题(1heme)等。
5)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测试,鼓励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讨论和观赏电影的准备。
6)测试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和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的覆盖面应广,包括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文化问题、文学主题和个人的读后感。“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刘富丽,2004)
7)扩大学生词汇量是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地变换词汇的学习活动。包括词汇讨论和猜词游戏。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认为有趣或重要的生词记录在词汇本里,然后互相交流,还可以做成词汇卡进行猜词游戏。
8)在小说里寻找描写某个人物或事物的词汇,或对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学生边读边写,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还可以给小说里某个人物写演讲词、人物之间的书信,并阅读关于作品故事的报纸文章。
3,文学作品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1)讨论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
2)选择作品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学生可以尝试人物的不同文化体验,克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害羞心理。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以论文的形式写作品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历史背景、作品的主题、作品
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等。通过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冯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电影的结尾是否和小说不同?一些文学技巧,如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内心独白。在电影里会如何处理?并对演员的挑选、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其它电影制作的因素进行各抒己见。
4,电影的观赏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看电影时只是从头到尾被动地把电影看完,这种被动的行为不能产生可感知的学习,不会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的预期学习效果。而且,他们习惯于靠汉语字幕来理解和欣赏电影。离开电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师要努力优化看英语电影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电影对话十分的地道和口语化,其中许多表达和俚语是中国教师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课前将影片的难词、俗语、俚语等汇编成词汇表,发给学生预习。
2)每观赏电影十分钟就让学生做一些有关电影内容的理解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问题最好是多项选择题的形似,每个问题提供三个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答题,又不影响电影观赏。电影里的英语语速往往太快,惯用语太多,对学生来说完全理解难度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节目对话里比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画面里比较很明显的视觉细节。通过回答这些较为易懂的问题,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观赏电影。
3)在观看电影期间,还可暂停来进行语言学习。具体的做法有关掉声音,猜对话内容。
4)选择有趣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反复听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发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学生注意演员讲话时的弱读、重音和节奏,并加以模仿。学生经常会发现演员对一些词的弱读有时会弱到无法听到,知道就是说本族语的人也无法听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来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样,让学生看着英文字幕带有感情色彩地进行口语练习。
5电影观赏后的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电影内容、主要人物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文化内涵、主题、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对白。挖掘影片给人的启示。比较文化差异。
4)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训练学生的发音和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语的表达就会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荫华教授所言:“背诵、朗读是我语言教学的一个经典作法”。
5)比较小说和电影,写电影评论,扮演电影评论家进行辩论,在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或写成文章。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展现了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必须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观赏电影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锻炼了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 篇12
语文教学的教材和扩张读物中文学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语文教学整体的成败。当前由于受到传统僵化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自身的限制,文学作品中原本灵性、激情、婉约、澎湃的语言风格和元素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展现,这不但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更会形成对学生文学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制约。应该在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语文课堂教学和文学作品的自身特点,研讨发挥文学作品语言教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多层次面的展示形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教育作用,在丰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同时,为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创建新的基础。
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种凝练而内化的语言,与日常语言和生活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文学作品语言更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来描述外部世界和传递作者对世界的体验,特别是文学作品语言能够很好地传起文学家的深层次情感与意识,这是日常和生活语言所不具备的。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一同通过对世界、环境、氛围的描述来构建一个适合于文学作品表达的空间,进而能够让读者体现出作家的内心,实现与作家的共鸣。因此,文学作品语言就必须遵循作家的内心和情感要求,要按照作家的表述方式、逻辑规则、社会认知和语法形式来进行,这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内指性,这一特性讲求的基础是真实与作品的区别,生活与艺术的不同,是一种对读者的必要引导与规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内指性特点,要避免用僵化和固定的语言与方法来看待文学作品,避免用真实性去质疑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佳句中就不能理解为春风拿着剪刀去裁剪树叶,而是要引导学生从诗句的已经中体验春天的美,是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达到在文学艺术殿堂力徜徉效果,并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3. 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文学作品的特点,开发出语言教学的新资源与新途径,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元素是非常丰富的,不能用线性、机械、单调的语言进行片面了解与描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利用文学作品的特点,开发文学作品的潜在教学价值,以语言元素为切入点,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更好利用文学作品语言教育元素的本质所在。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凝结着作者的情感,蕴含作者的体现,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情趣与共鸣,作者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上的加工,将一些日常和生活拥挤进行处理,使其在读者中有“新异感”、“陌生化”的认知,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唤起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共鸣,将读者引领到文学的形象世界,慢慢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的美妙景致,细细地品咂其绝妙的滋味,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作者情感这条主线,并根据语言陌生化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就会找到解读作品的钥匙,顺利地进入奇异语言背后所呈现给我们的审美世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把握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特征,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进行情感的陶冶,而且还能领略到语言运用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给他们带来语言的审美享受。如鲁迅先生在《野草·秋夜》一文中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种明显打破了日常语言规则的表述方式,具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只有把握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征,才不会斥责这种表述方式为“语言啰嗦”或“不会说话”,也不会仅从句中获得“在后园能看到墙外有两株树”这一信息,而是通过对这种陌生、新奇语言的品味与沉思,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意欲表达的感情,同时体悟作者如此写作的妙处,领略作者表达方式的艺术性。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新性,一是求异性。求新性就是对语言有新的创造,不同于以往;求异性就是语言不合理法和正常的思维逻辑,对读者有一定的“阻拒性”。我们的写作教学鼓励学生使用新鲜而有活力的语言,在表述方式上鼓励他们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陌生化对语言求新和求异的要求,无疑会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点拨与启发。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放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叶比喻成舞动飞扬的裙子,把闻到的淡淡的荷香比喻成听到似有似无的歌声,都是作者的独创的语言,富有情致,给人以一种醇美的艺术享受,是语言求新、求异的典范,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写作带来启发和帮助。
结语
根据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本研究对文学作品语言教学的价值分析,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做好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语言教学水平的重要价值。要在语文课堂上将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挖掘,特别要对语言教学元素予以高度地重视,这样才能为文学作品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形成文学作品思想价值、语言价值、文学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创新当前语文教学的新机制与新方法,为语文课堂的变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地空间与背景。
参考文献
[1]姚艳梅.浅谈外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王亚光,褚天琦.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刘晶.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4(02).
[4]小达娃卓玛.关于大专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探讨[J].西藏科技,2011(05).
【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伪原创网络整合营销类文章的技巧06-27
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06-16
大型原创3D网络游戏项目招商企划书08-21
原创的作品06-03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10-17
五部原创作品09-06
原创作品杰出班组长07-25
【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西方哲学史05-17
网络音乐作品07-28
网络文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