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2024-06-07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精选12篇)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篇1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档案管理思想、体制、模式和方法, 其地位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数字信息化技术兴起之后, 使档案从纸质模式跨越到电子模式, 深刻影响档案工作开展, 但同时传统思想、体制、模式和方法的根深蒂固, 要求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进一步创新, 以便让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工作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 信息社会发展需求

现今的社会发展, 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 这些技术促使社会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其中以互联网技术为首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掀起了社会的信息革命, 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服务具有高质量和高效性的需求, 在档案信息需求日益剧增的客观背景下, 要求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创新, 以加深与信息社会发展的磨合程度, 这样才能够逐渐摆脱传统管理机制和落后服务手段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制约。结合目前信息社会发展需求,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重新设置工作思路, 以及在目标、观念、体制等方面, 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价值, 信息化发展同时也是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 档案工作发展需求

社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改革的深入, 与医疗保险档案为载体信息资源与日俱增, 对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传统载体档案与数字档案相融合, 形成新的档案工作对象;实体档案保管和档案信息开发相融合, 形成新的档案工作任务;档案呈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特征, 形成新的档案工作性质。换句话说,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数字化、信息化、资金密集化、知识密集化等发展趋势, 而这一切皆属于当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新任务, 亟需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设备, 为其发展注入活力, 方可逐步实现医疗保险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迎合了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不仅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 另外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符合当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求, 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方法研究

在了解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 需确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点, 一方面结合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明确创新方向, 另一方面是将创新内容与创新方式相结合, 深化管理工作创新的内涵。

(一) 结合档案利用者需求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是包括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政府部分、社会大众员在内所有档案信息利用者的共同需求和愿望, 因此,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需要结合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1. 档案信息需求方向的掌握。

由于档案利用者在知识结构、社会实践、年龄阅历等方面都具有差别性, 直接影响各自的档案信息需求方向, 为此要求在开展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时, 努力从这些用户的需求规律出发, 多层次和多角度揭示档案信息, 并结合多用户的需求, 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譬如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服务主体是医疗机构和病患者, 前者利用档案是服务患者所需, 后者则是为了通过保险渠道报销医疗费用, 因此, 所有的档案信息应该从医疗机构和病患者的层面体现出不同的内容。

2. 用户需求评价指标。

为了掌握档案信息利用者的需求方向,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深入基层, 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核实, 掌握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内容和规律, 为档案内容创新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譬如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关系到档案信息的全局性和综合性, 因此应该重点收集活动相关的文件材料, 典型经验材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而普通工作者是管理者计划的执行者, 因此信息的收集要尽量倾向于他们实际工作意见和建议。

3. 创设档案利用者需求的心理环境。

档案机构的设置、档案组织形式、档案利用方式等, 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心理, 而相应的内心体现, 会影响档案的需求行为。为此, 作为档案管理部门, 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 形成具有活力的档案用户队伍, 譬如以最为简单的网络检索方式, 让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容找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 同时建立网络反馈渠道, 让用户能够动态提出相关的评价和需求, 作为档案事业创新工作开展的依据。

(二) 利用内容与方式创新

医疗保险档案的数字化创新, 服务内容和方式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这是拓展档案社会服务效能的关键。可结合现实需求和针对档案特点作用, 在提供一般利用的基础上, 创新利用内容和方式, 以促进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 服务方式改变。

利用档案数字化资源利用的优势, 通过展览举办、规章制度制定、档案知识宣传普及册印发等方式, 将传统的查阅利用方式, 转变成为咨询服务的方式, 以及将检索工具的模式, 转变成为多途径和网络化的服务方式。

2. 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创新。

除了在网络上提供档案服务相关的简介、快报等静态信息, 还需要将具有一定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价值内容的动态档案信息, 通过互动性网络平台, 提供给档案利用者需求的信息, 譬如开展在线咨询, 档案利用者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在线QQ、网络电话等方式, 直接向档案工作者提出相关问题, 并由档案管理者在线直接解决档案利用者所遇到的问题。

(三) 编目与编研创新

医疗保险档案数字化创新, 要求进行重新的编目和编研, 盘活档案的内容, 提高档案的服务工作地位, 在编目和编研的时候, 一方面要求快速准确地提供档案信息, 另一方面是结合工作时间, 编制检索工具和汇编档案文件。

1.

根据数字化信息时代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档案检索体系, 提供查找线索、揭示档案内容、科学管理、信息交流等功能, 根据档案利用者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完善各种检索工具, 开拓可以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查找档案的检索渠道。

2. 编制检索工具。

以网络化为发展方向, 结合网络技术, 缩短利用者与档案之间的距离, 譬如在相关网站上建立有效链接地址, 将网上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集合起来, 优化档案的检索利用。

3. 档案编目。

在熟悉档案内容的前提下, 深入研究档案的内容, 积极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 深入挖掘档案的信息资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迎合了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不仅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 另外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符合当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求, 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研究, 基本明确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和方法, 但这些方法在档案实际创新工作当中, 仍然有必要结合相关工作, 予以灵活的利用。

摘要:档案事业为知识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兴起之后, 譬如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 为档案资源的丰富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医疗保险行业中, 档案管理工作在面临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 为此,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文章将在分析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如何开展档案的创新工作。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姜继伟.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经验探索[J].管理观察, 2014, (21) :184-185.

[2]李华.新形势下强化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研究[J].卷宗, 2014, (4) :49-50.

[3]刘旻.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思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0) :259.

[4]王元滨.浅谈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大观周刊, 2012, (11) :95.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及有关规定,强化医保管理工作,规范医保医疗行为,更好地为参保病人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保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结合我院医保工作实际,制定本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

⒈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增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工作程序,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诊疗过程中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全方位为参保人员做好医疗服务。

⒉严把参保人员入院审核关,收住科室要认真填写《宁阳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审核单》,认真审查参保人员是否人、证相符,并出具门诊病历,对不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情况(因打架斗殴、酗酒、自杀、吸毒及参与违法犯罪引发的医疗费用,不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由责任人自己负担。因交通违章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责任事故引发的医疗费用,应由事故责任者负担),不予办理医保入院手续。已经办理的,其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收住科室承担。

⒊严格执行《山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山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山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项目范围》有关规定。参保人员住院期间确需使用《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项目时,一定要填写《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费用项目审定表》(一联交住院病人,一联附入病历中),向患者或家属讲明使用理由并签字后方可使用。否则发生的费用由收住科室负担。“目录”外的药品费用要控制在参保患者总药费的内。

⒋参保人员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阳性率要达到上级规定要求。检查阳性率≥,磁共振检查阳性率≥,毫安×光检查阳性率≥,超检查阳性率≥。

⒌严格执行转诊转院审批手续

参保病人因病确需转诊转院治疗的,须由收住科室患者和科主任提出转诊、转院意见,并填写《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审核表》,经院医保科审核、分工院长同意签字后报县医保处批准方可实施。转往医院必须为医保定点医院。

⒍严格特殊病种门诊诊疗手续

对持有县医保处发给的《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门诊病历本》的患者,就诊时相关专业批准的专(兼)职医师要认真审验参保人员的有关证件。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做到人与证、病与药、药与量相符,每次处方量一般控制在两周内,并将每次就诊时的病情、检查治疗,用药等情况在《特殊病种门诊病历本》上做详细记载,使用《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及统筹基金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项目时,要向患者讲明理由,由患者在《特殊病种门诊病历本上》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药及各种检查治疗一定使用特殊病种门诊专用处方及检查表格。

⒎切实做好离休人员医疗管理服务工作。

认真履行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保障离休人员的医疗需求,规范医疗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禁弄虚作假,索要药品或重复检查等现象发生。

⒏做好异地参保人员医疗管理服务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和医院各项管理规定,做好选定我院为定点医院的外地参保人员医疗管理服务工作,门诊用药、检查、治疗提供复试处方、检查治疗通知单,并将病情及治疗情况详细记载到门诊病历本上,住院及其他事宜按我县及医院各项管理规定严格执行。

⒐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和各项工作程序。认真书写医保病历,不准涂改、伪造,现病史要准确详细地描述(尤其是不列入参保范围的病种)。各种检查治疗及用药都开写医嘱,临时用药要在病程记录中讲明用药理由。出院带药只能带与病情有关的继续治疗药物,急性病不超过天量,慢性病最多不超过天量,中草药不超过剂,并在病历中记录。否则其费用由收住科室负担。

二、检查落实

对以上责任目标,院医保科将采取日常检查与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定期检查每季度一次。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之一,对违反上级及医院医保规定的科室责任人及指定医师,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服务质量特别优良的科室,医院予以表彰。

本责任书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县第一人民医院科室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篇3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西城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就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在“收、管、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迅猛发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却相对滞后。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功能分散在各个部门机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由各经办机构分散保存,存在管理规范标准不详尽、不统一,查询利用不便等弊端。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初步改变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无章可循的状态,但在分类、鉴定、整理、保管、利用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规范管理指导上仍存在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对本区内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

本次调研的西城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主要包括西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社保中心和医保中心形成的社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档案。其中,社保中心保管档案10余万卷,按目前社保业务量,社保中心每年新增档案15000卷,总库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预计2017年,库房将达到饱和。社保中心成立业务档案管理科,专门负责社保业务档案接收、整理、编目、数字化、入库等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010~2012年社保档案实体整理及数字化扫描工作,可实现档案网上查询利用。今后,将逐步实现档案加工与业务经办同步。但是,1986~2009年的档案受人力和场所等条件制约,加之档案积存量巨大,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仅完成初步整理。由医保中心保管的档案有16215箱(800余万件),每年新增档案约600箱(30万件),总库房面积约750平方米,预留4年的存量。医保中心则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实行三级管理,专人负责,完成了2011~ 2013年各类医疗保险业务档案标准化归档管理工作(共计1923箱),实现了档案目录电子检索,并完成了2010年以前的14093箱档案的初步整理。

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分散,标准不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无论是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还是立法规定都相对分散。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在档案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方法滞后,缺乏结合实际细化各类社保档案的管理细则,使得档案实体管理投入较大,社会服务功效甚微。

2.档案实体存量多、增量大,归档材料应“瘦身”。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参保人数和范围广泛覆盖,参保方式更加细化,保险工作的业务量连年大幅提升,与此带来的是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与日俱增。以西城区为例,社保中心档案的年增量为15000卷,医保中心档案年增量为30万件。如此巨大的增量,为社保档案管理和库房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按现有方式管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实体,管理成本将不堪重负。

3.部分档案利用价值不高,利用率偏低。通过对近两年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西城区社保中心业务档案的利用量每年只有300余件,主要是内控部门、基金监督部门、业务科室及参保单位查阅利用一些依据性档案材料,约占总查阅量的99%,而审批材料只占1%,基本上未接待公民查阅档案。医保中心业务档案的利用量约为每年150件,以审批材料中的医疗费原始单据利用最多。在利用时效上,基本上只利用3年以内形成的档案,2008年以前的档案利用很少。调研结果表明,部分档案本身的价值不高,导致社保业务档案利用率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化的服务功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设想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实现“大集中”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看,综合档案馆仅接收永久保存的档案,造成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更加分散,且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增量大,大部分档案馆在建设初期未能预留这部分档案的库房容量。从利用的角度分析,参保单位和人员并不了解要查询的社保信息保存在哪里,不仅要跑经办机构还要跑档案馆,利用不便势必引起利用者的不满,增加社会负面效应。在当前经办机构分设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资源,将档案集中管理?笔者认为可以成立“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心”,负责统一管理一定区域内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各经办机构按照档案管理中心的要求,定期(如每年)向中心移交档案实体及数据,由中心按照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对档案实体与数据进行加工整合,真正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集中管理、综合利用和信息共享。

(二)科学管理档案实体,应归尽归,该存才存

1.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划定档案实体保管期限。《北京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实施办法》(京人社发〔2010〕109号)对十类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做了明确规定,调研发现仍有一些期限设定与实际情况不适宜。一是在现有保管期限的基础上,增加5年定期保管期限。如生育保险手工报销费用审批材料,按照规定其保管期限为10年,每一件档案以参保人为单位,其中包括审批表、申报表、收费单据及诊断证明、出院证明、生育服务证、出生证、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审核材料,共计10余页。从参保人的角度来看,参保人在一次性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后,这类材料也就实现了其查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此类档案主要留作内控部门、基金监督部门进行审计之用,查阅者很少,且仅利用近两年的档案内容,故划定5年保管期较为合适。到期后及时进行鉴定销毁,可以减小档案管理成本,节约库房空间。二是调整档案保管期限偏高的档案。如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材料、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年检材料、五险参保单位登记表等,其保管期限为永久保存。调研发现其保管期限偏高,因为此类登记材料所记载的内容主要为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住所地、法人或负责人、开户银行及账号等,这些信息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用人单位参保资格的依据,对职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和将来计发养老金没有直接的查考利用价值。三是档案实体状态不足以按划定期限保存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翻阅积存待整理的档案,我们发现有部分审批材料字迹为针式打印,因打印效果不佳,浅蓝色字迹褪色严重,多有辨认不清之处,还有个别单据为热敏纸材质,仅保存两三年就已看不清了,这部分档案仍按原保管期限划定没有实际意义。应及时鉴定整理,可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保管期限,同时尽快采取数字化补救措施。

2.鉴定档案价值,科学界定归档范围,为档案实体“瘦身”。国家档案局3号令及北京市档案局109号文件中均规定了各类登记表单的相关审核材料作为档案划入归档范围。调研中,通过查看各类档案实体,发现审批、登记材料中附带了大量参保人办理业务时提交的相关审核材料,其在案卷中占有较大比例,导致档案案卷厚重臃肿。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补缴表中每一个参保人都需附带一本劳动合同,而这部分材料实际上对参保人并没有查考利用价值,其主要作用是为内控部门、基金监督部门对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审计提供依据。笔者认为,这些相关审核材料可以不纳入归档范围,而是将其作为审计依据,一是将审计工作前移,归档前审计;二是相关审核材料由保险经办机构自存,以备核查;三是办理保险业务工作过程中进行数字化扫描以供备查。此外,部分档案为经办机构或医院内部系统生成的电子单据,如医院上传的住院费用清单,由医院为归档工作专门进行打印,归档装箱上交保存后,就没开箱利用过,且在医院系统里已经全部存有电子数据,建议此类档案做无纸化保存,由医院上交电子数据即可。

(三)加快信息化进程,搭建社保档案电子数据统一平台

当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信息化工作尚处在目录应用的初级发展阶段,远远跟不上社会保险工作发展和改革的脚步。应打破僵化的固有思维模式,使社保档案管理由重社保档案实体向重社保档案信息转变,逐步搭建能够查询到参保人全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信息中心。数字化工作初期虽然耗资巨大,但从长远来看,这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服务民生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制度体系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篇4

关键词:医疗设备,医疗结构,管理,重点

1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使得其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快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降低和减少医疗设备故障对诊疗活动的影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设备因素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加快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完善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针对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的重要作用,现代医疗结构必须认清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自身诊疗方向以及不同设备在诊疗中的作用完善设备管理工作,保障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为保障患者诊疗安全、保障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提供基础的保障。

2 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1 注重医疗设备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随着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现代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已经覆盖了每一个医疗科室,以对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医疗设备所涉猎科室较多、其基础情况也不相同,这就使得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以细致的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为基础,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的信息。例如:针对B超、彩超设备的管理中,首先要对医疗结构自身所采用的B超、彩超设备生产厂家、设备技术参数以及设备备品备件采购便捷性、易损部件进行了解,同时对其常见故障等进行分析,了解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所需的检修时间、维修时间,为保障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以此减少设备养护、维修对诊疗活动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2 针对医疗机构基础情况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需要以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为基础,构建并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设备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医疗机构各设备适用频率、常见故障、易损部件的调查与分析构建科学的养护管理体系,以此确保设备能够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为医疗诊疗过程提供必要的辅助。在现代医疗机构中,诊疗活动越来越多的以来设备来完成,因此,设备的完好状态已经成为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疾病诊治的关键。因此,现代医疗机构必须针对自身设备型号、厂家、零部件采购周期以及使用寿命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易损部件始终具有库存、并根据易损部件使用寿命科学的规划更换、养护时间,以此减少设备维护对诊疗活动的影响。另外,医疗机构还要根据科室、设备归属部门以及设备养护工作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保障设备的运行、维护、备品备件管理等工作始终处于科学的受控状态,保障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3 针对医疗设备对环境的要求,加强设备环境管理

由于现代医疗设备中电子元器件较多,其对医疗设备所处环境要求较高,以此现代医疗机构在进行设备管理过程中,除注重其设备状态管理以及维护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设备使用环境的管理,以此保障设备运行环境处于设备要求之下,避免环境因素对设备运行以及诊疗准确性的影响。

2.4 注重设备日常使用与养护管理,保障设备的完好

现代医疗设备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单片机、计算机的应用为保障设备运行精准控制、实时显示与打印等提供了便宜的条件,但是其对设备的适用与养护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代医疗设备故障中由于使用人员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故障占设备故障的45%,该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样的情况,医疗结构的设备管理中应加强对设备使用的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严格控制移动数据存储设备的连接,以此减少外部数据接入或人员误操作对设备计算机系统的影响,保障设备的完好状态、避免外接移动数据存储设备造成病毒等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另外,医疗机构还应根据设备操作养护规程对设备的日常养护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设备使用后的清洁等工作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与精准度,避免设备故障的出现。

3 强化医疗设备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由于医疗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对操作人员、养护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医疗机构应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操作人员、养护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使用、养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人为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同时还要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设备管理工作的严格执行。以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保障设备的安全以及诊疗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诊疗过程多方面的、涉及使用人员、操作人员、养护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日常卫生环境清扫人员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其对保障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医疗机构必须认识到自身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摒弃传统设备管理工作单纯依靠设备厂家售后的观念,以自身设备管理、使用、维护为重心,强化设备管理工作,以此避免设备故障、维修对诊疗活动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子波.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医疗资讯,2009,9.

[2]陈桥.以完善医疗机构设备管理体系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J].医疗设备资讯,2009,11.

[3]马德江.针对医疗设备实际情况以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设备管理工作[J].医疗资讯,2009,10.

[4]邹淳欣.现代医疗管理工作中医疗设备管理地位的提高[J].医院管理,2008,7.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篇5

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医疗保险的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完善制度,认真履行医疗管理股职能,抓好日常性工作,努力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构的定点资格认定,和定点零售药店的资格认定工作,及其年审工作。为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局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工作完成情况

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以“分步覆盖、稳妥实施、逐步推进”的办法,使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按照上级主管局和局党委的要求,对“两定点”准入准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对“两个定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考核。

根据医疗保险政策,加强两定点的管理,严格监督检查。|两定点”准入准出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督促定点机构严格执行“三个目录”为参保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服务,不断理顺“医、保、患”三者关系,确保他们的医疗待遇。

二、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医疗保险业务知识,以及医疗保险政策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了医疗保险理论业务水平,促进了各项工作全面进展。

四、明年年工作设想

一、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积极主动与医保局联系,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

二、如何加强对“两定点”的管理:

1、必须参与医保局对定点零售药店和定点医院的管理和检查,年初制定检查计划并严格所签定的协议管理落实。

2、进一步完善定点机构考核,审批由局机关严把准许入关。以及特殊病种门诊的审批权和管理工作。

3、医保局应做好定点协议服务管理。

4、医保局的工作计划、总结、有关医保政策、文件应报局或医保管理股。

论医疗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的管理 篇6

1.医院设备维修、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故障设备自行无法修复能力差,请厂家来人维修成为主流

医院的医疗设备种类多,结构原理千差万别,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广泛,95%以上的生产厂家根本不给提供设备技术图纸或设置维修密码,有些设备的检修需要特殊的器材或环境等。因此维修人员要想学会维修所有种类的医疗设备是不可能的。

1.2维修人员的技术价值不易体现,造成多数人不愿意深入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

医疗设备的维修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比如,一台设备的长期维修、维护费用低,是与维修人员的维修维护能力强有关,还是与这台设备的质量好有关,或者是与科室使用人员的日常维护有关,这些都无法准确的进行评估。

1.3维修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积极性不强,高技术含量人才引进、培养难

现在医院为了更好的促进临床科室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设备的维修支出归入使用科室的成本核算,维修人员在维修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种隐性的效益而难以得到医院的认同。进而一些高技术含量的维修工作的经济价值无法具体体现。

1.4大型设备维修,购买设备厂家的保修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大型医疗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医院内部工程师在维修中,就会面临更多的问题,缺少技术资料和维修密码、缺少高水平的维修人员,往往会引起停机时间较长,会影响到病人的诊治,进而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秩序。进而使医院的相关领导和维修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很大。

2.医院设备维修工作管理现状

(1)对于因误操作引起的简单的设备故障可以及时处理并对操作人员加以简单的培训。

(2)对于能自行修复的中、小设备故障可以尽快修复,不致于影响临床的正常工作。

(3)对于解决不了的设备故障能够尽快联系厂家,准确地告知故障状况和配合做些故障的初步检查,厂家工程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电话指导或带上配件一次性修复故障设备,最大程度缩短故障设备停机时间。

(4)常规的、技术复杂程度有限的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医院以自行维修为主,可以节约一定的维修费用。

(5)对于维修难度和技术含量较高故障设备,可以做到电话通知厂家,并在工程师到场维修过程中给予陪同及协助,可有效防止维修单位乱收维修费用及有效的缩短维修时间。

3.对医院设备维修管理的几点建议

3.1进行合理的年维修费用预算,提高对维修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

只有对医院的年维修费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预算,才能把维修人员通过维修、维护直接创造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进而使医院提高对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重视程度。

3.2针对维修工程师的额外维修价值给予适度体现,调动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院的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对于某些故障电路板或故障模块组件,厂家来人也是以更换新的板块或组件来完成维修的,通过努力自行修复这类故障配件,应认定为维修人员额外创造的价值,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度的奖励,以调动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注重医疗设备维修资料的收集,减低维修难度

在医疗设备的采购阶段,把要求供货商提供的厂家维修技术资料和对机器可能设置的维修密码作为采购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合同。以减低自行维修的技术难度。

3.4采用多元化维修模式

不同特点的医疗设备采取不同维修模式:

(1)对于使用耗材的医疗设备,如激光相机、血透机、血球分析仪等,在耗材采购谈判中可以考虑将此类设备的维修任务和维修费用转由耗材供应商承担。

(2)对于受维修条件限制无法自行维修的医疗设备,应该加强操作人员的操作培训,尽量减少人为故障发生的概率。如腹腔镜的光学试管磕碰受损,摄像头连线头部扭曲折断等。

(3)对于医疗急救设备和50万元以上价值较大的医疗设备要加强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此类设备出现故障或由小故障演变成大故障。

(4)对于大型医疗设备,买保修的费用很贵,考虑到设备在经过1年的磨合运行后会有个3~5年较平稳的运行期,昂贵配件损坏的概率较小,这段时间应考虑不买保修。

3.5针对维修人员的技术程度进行合理化分工

按照维修技术的难度安排不同级别的工程师承担不同的维修任务。技术高、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不直接或少直接参与一般医疗设备的故障检修,以确保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钻研和对初级维修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能力评估。

3.6实现维修工作量与收入挂钩,提高工作积极性

按设备价值和使用情况设定一定维修系数,对每次维修进行量化管理,将维修人员的一部分收入与维修工作量挂钩,以鼓励维修人员多参与维修,进而提高维修人员的整体工作积极性。

3.7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在为维修人员积极争取合理待遇的同时,还要做到奖罚并重。如对于因工作拖拉等导致维修任务未及时完成的或引起使用科室有效投诉的维修人员,可根據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部分奖金少发或停发等方式处理。

3.8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沟通和学术交流

定期组织医院的维修人员对有价值的维修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维修心得,鼓励维修人员外出参加各级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来带动整个维修队伍理论水平的提高。

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7

1 医院设备档案的形成

设备档案是医院在购置设备过程中形成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字材料, 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各种文件:如设备申请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材料、批复文件; (2) 各种记录:如谈判记录、招标记录、定货合同、协议等; (3) 各种原始凭证:如到货通知、提货单、发票影印件;装箱清单、操作使用说明书、厂家提供的安装图纸; (4) 开箱报告、安装调试记录、验收记录、验收报告; (5) 设备使用操作章程、维修管理办法、制度; (6) 人员培训记录、设备布置平面图、线路图纸、故障维修记录[1]; (7) 设备报废申请及处置结果。从设备档案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设备从立项申请到最终报废, 其时间周期长, 中间环节多, 参与人员杂, 因此, 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且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

2 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的意义

首先, 建立医疗设备档案, 能为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及设备的引进提供有力的证据, 为同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由于一台先进的医疗设备功能多样、价格不菲, 在引进时领导和专家将会进行详细的论证, 包括设备的临床使用价值、资金的投入、创造的效益等。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 就能为此工作提供证据和参考。

其次, 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是设备维修、检修和管理的必备条件。机器设备在运转和使用过程中, 由于热力、化学原素的作用, 一些零部件会磨损、腐蚀和松动, 将会影响设备的精度、性能和工作效率, 这就必须维护和检修, 要维护和检修, 设备档案是必备的条件, 它能为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提供依据。

第三, 利用设备保修期和维修期的区别, 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3 医疗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的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 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利用效率。因为医疗设备档案有其特殊性:一是档案材料多, 归档时间长, 如一台大型医疗设备, 从论证、购置到安装将会形成大量材料, 并且还有以后的使用和维修直至报废, 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二是多种多样, 设备有国产的、进口的, 档案材料势必牵涉到多种文字, 如中文、英文、日文等;其载体有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三是档案使用牵涉多个科室, 特别是设备的构造图表、操作和维修说明书等一类材料, 使用很频繁。因此, 如不集中统一管理, 很容易造成文件的破损和丢失, 破坏档案的完整性, 影响档案的利用价值。

4 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4.1 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设备档案的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 便于开发利用, 确保设备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设备档案工作必须纳入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 与设备计划管理、设备采购、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 保证设备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完善管理网络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 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 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 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 明确工作目标, 修订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 纳入院部对科室的目标考核, 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挂钩。明确设备操作者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 做好日常设备记录;每次使用后, 要将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将整理好的记录上报给设备科负责人, 经核查后交档案室存档, 在全院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

4.2 确定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范围

我们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 结合医院实际, 明确了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文件。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随着设备从申购到安装使用, 其相应的材料由设备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再移交医院档案室。

同时将有关材料复印下发有关使用科室, 让各科的设备操作者都了解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和要求, 使之配合档案部门, 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4.3 建立健全归档制度

首先要明确管理范围。对于中等以上医院, 凡是1000元以上的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 不论其资金来源、购买渠道如何, 均要建立设备档案, 纳入管理范围。其次要确定归档范围。上述管理范围的仪器设备, 在其选购、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 以及随机技术资料, 均应归档保存。设备档案主要形成于申购过程与运行过程。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申购单、论证报告表、政府采购计划报批表、医疗仪器生产许可证、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 (原件保存在财务档案中) 、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安装使用说明、维修手册及其他随机技术资料等。特大型的设备还包括招标的有关材料、卫生资源配置许可的有关资料。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进口设备, 还有海关免税证明、质量保证书、报关单、外贸合同、发票、商检报告等。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医疗仪器设备档案卡、使用率和完好率记录、每年的经济效益分析、最终的报废表等。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

5 小结

当今医疗设备技术飞速发展, 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有关医疗设备的发展动态和产品现状, 以主动、积极、周到的服务来保证档案资料的有效完整, 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以此来促进有关工作的进行, 使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投资得到良好的效益回报, 促进医疗各项建设的发展。S

摘要: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高低, 所以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极其重要的。要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多形式、多途径开发利用医疗设备档案资源。

关键词:医疗部门,医疗设备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2000 (6) :340.

[2]郑新敏.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和管理[J].浙江档案, 1998 (7) :28.

[3]陈娟.如何搞好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J].浙江档案, 2006 (9) :35.

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医疗设备,设备档案管理

近年来, 医院医疗设备的种类、数量迅速增加, 在医疗设备购置、使用、维护和报废管理等方面, 对医学工程科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遵守国家的各项相关法规和医院的有关制度。与设备采购人员和维修工程师积极沟通, 并参与到设备验收的工作中去, 以便收集医疗设备第一手和最完整的资料[1]。下面就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

医疗设备的档案可分为两部分:商务档案和技术档案。

1.1 商务档案商务档案包括:

(1) 使用科室的申请购置单; (2) 医院设备管理领导小组所做的设备购置论证单 (包括拟购置设备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否重复购置同类设备以及先进性分析等) , 根据医院的不同情况, 自行规定拟论证设备的金额标准。如, 五十万元以上的设备进行专家论证; (3) 购买设备时的谈判纪要; (4) 所购设备的厂家宣传资料, 包括彩页、同类产品不同厂家的性能对比表, 报价单等; (5) 如为招标购买的产品, 应有招标文件 (包含相关资质) 和中标通知书; (6) 如不是招标购买产品, 应单独索要相关资质, 包括:设备的注册证和注册登记表, 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 经营企业的经营许可证, 营业执照。属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 要有3C认证证书.属于计量器具的, 要有计量器具许可证, 属于压力容器的, 要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 (7) 设备的购置合同或协议书及配置清单; (8) 如为进口设备, 要有委托代理进口协议书、外贸合同和检验检疫证明; (9) 如为科研免税产品, 要有免税申请表、海关出具的免税证明等; (10) 设备到货后的装箱单和安装验收报告。如在清点货物过程中发现有些部件缺失, 应由厂家安装工程师写下补充说明并签证确认。

1.2 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包括:

(1) 设备的中、英文使用说明书及演示光盘; (2) 设备的维修手册及光盘; (3) 设备的应用软件; (4) 设备重要维修或保养的工作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档案管理人员并不是简单的文件管理员, 而应该是懂医学工程技术的工程师。这样, 在设备验收的过程中, 能够更好的与厂家技术人员沟通和交流, 做好设备的清点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有时候安装报告的不完整和技术资料的缺失常常是由于档案人员没能在现场参与拆箱和安装工作而造成的[2]。档案收集和整理完毕后, 填写归档目录, 并装入档案盒, 按照规定进行保存。

2 完善医疗设备档案

医疗设备档案建立后, 并不代表工作的完结。如果有部件缺失, 还要进一步追讨, 并将相关文件存入档案。在设备到货开箱清点时, 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缺少某些附件或辅助器械。例如进口医疗设备配国产电脑主机和显示器时, 这些国内采购件不能同时到货,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监督公司工程师详细写清暂时缺少的部件的名称和数量, 并留下姓名和电话, 便于以后进一步联系。当这些缺少的部件到货后, 档案管理人员应将欠条归还公司工程师, 并将这些部件的装箱清单、说明书等资料归入档案, 同时还要在归档目录中标注延期到货日期和归档日期[3]。如果有增加硬件或软件升级等情况, 还要继续追加相关硬件的说明书和软件光盘。现在, 许多医疗设备经常要进行软件升级, 或根据临床需要加装一些功能模块, 此时.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能够及时将这些升级软件的光盘和硬件的使用说明书等补充进档案, 并在备注一栏中注明"软件升级"或"硬件加装"等字样和归档时间, 以利于在日后档案查找过程中一目了然, 起到快速检索的作用。

3 严格医疗设备技术资料的查、借阅制度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独立的, 而是为了更好地辅助采购和维修t作的进行。因此, 查阅和借阅档案是经常的事情。对于查阅资料的, 要有档案管理人员陪同, 当时翻查资料, 当时回收。对于借阅资料的, 应由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填写借阅表, 包括借阅文件的名称, 借阅时间, 借阅人所属科室, 并由借阅人签字, 留下可以联系的电话号码。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向借阅人明确借阅时间。并在借阅规定时限前督促归还。严格档案的查、借阅制度, 有利于了解资料的去向, 便于日后追讨, 维护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4 报废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报废后, 有关人员要及时通知档案管理人员。由梢案管理人员根据有关法规, 在科室领导和医院档案室的指导下, 进行合理的处理。一般仪器设备报废后, 档案延续保存一年, 之后由医院档案室人员和医学T程科档案管理员共同进行销毁.并在销毁档案登记本上注明报废设备名称, 生产厂家, 购置金额.购置时间, 报废时间和档案销毁时间, 然后由双方人员签字确认[4]。如经科室领导和医院梢案室人员确定该报废设备的资料仍有一定留存价值, 可继续留存档案, 并在档案中注明该设备"已报废"和"档案继续留存"的字样以及设备报废时间。

5 关于档案计算机化管理的探讨

现在的档案管理基本上延续了多年前的手工操作, 使用账册式的档案目录, 存储的多数资料是纸质文件。而且, 医院的设备档案与设备资产系统是两套系统, 没有过多关联。希望随着医院对医疗设备档案T作的重视和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医院的需要, 能够进行设备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同时能够将设备档案与设备资产系统联系起来,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总之,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T作是医院档案管理乃至医院科学管理T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学引进和正确使用医疗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促进医院业务建设的发展, 提高设备投资的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医院各相关部门和领导要对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加强管理, 同时,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责任心, 用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档案管理工作, 使其能更好地为医院建设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燕玲.试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J].医疗装备, 2005, 18 (7) :33-34.

[2]王晓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08, (10) :40-41..

[3]刘吉福, 等.医院医疗设备台帐信息系统的开发[J].医疗设备信息.2007, (8) :33-34.

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篇9

一、提高认识, 把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摆在重要位置

随着社会保险在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级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 要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 以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参保群众负责的高度责任感, 切实把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纳入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年度计划, 长远规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 使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保险工作同步发展。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主动抓, 上下经办部门要配合抓,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切实解决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二、健全制度, 理顺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管理机制

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等法规政策, 制定社会保险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 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依法建档。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归档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 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 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账、图表、会计账簿等, 要及时立卷归档, 遵循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要依照《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 各险种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使用价值、连续性制定分类方案, 同时, 根据社会保险工作的要求, 制定统一的表式、社会保险档案收集的范围, 有效保证社会保险档案的统一性。

三、加强管理, 确保社会保险档案积累到位

社会保险档案形成于日常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过程中, 能否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日常工作这个重点环节, 打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为此, 要从社会保险档案的源头抓起:一是抓好文件处理关。重点做好办公室收发文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文件、函、请示、批复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各种协议等资料收集工作。做到及时处理、及时归档。二是抓业务经办关。做好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账户管理、退休审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稽核等具体业务经办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 做到一月一整理, 一月一立卷。三是抓基金管理和统计报表关。重点是基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财务管理凭证和各科室具体负责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 做到及时整理、随时立卷, 按时归档。四是抓退休人员退休办理关。及时督促退休人员将档案移交社会保险部门或相关部门保管, 做到及时整理、及时登记、及时归档。在实际工作中要站在大局和长远的角度, 重视社会保险档案材料的形成和保管, 做到“形成过程把关, 形成后及时归档”, 并将社会保险档案材料移交作为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业务交接的重要内容, 严防业务人员变更过程社会保险档案材料的丢失, 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的健康稳定推进。

四、利用技术, 推进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

要科学管理,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对纸质档案材料要进行科学化分类、标准化存储、规范化装订, 同时积极做好档案材料由传统的手工化操作向电子化操作转变, 更好地发挥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要加大资金投入,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要求购置档案管理必需设施, 同时根据档案管理要求采用统一的标准档案盒, 保证档案管理的有序性与安全性。实现社会保险档案计算机一体化管理, 对档案的自动快速编目, 对档案信息的自动索引, 资料的快速统计, 实现系统的网上互联。要求所有参保人填报的纸质档案材料条目与电子信息系统条目相吻合, 确保电子信息系统数据录入不缺项。经办人员严审核, 细录入, 做到合格一批录入一批, 录入一批管理一批, 对材料残缺不全的, 严格进行补缺补差, 确保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五、搞好服务, 深化社会保险档案的开发利用

医疗档案保护工作的问题研究 篇10

一、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是现代医院的基础工作

在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运用对医疗设备建立档案的方法对医院的所有仪器设备的各种技术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购置、保养与维修及报废淘汰的决策提供依据,以便杜绝购置工作的盲日性和重复性,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档案管理在医疗设备采购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设备的采购过程是复杂的,档案管理就是监督设备管理者在遵循相关的医疗器械法律的前提下,结合医院实际进行采购,要求过程完整,文件详细。每采购一台医疗设备所产生的科室申请报告、论证报告、仪管会的批文、招投标文件,供应商的资质证明、评标报告,合同、验收报告、3C认证等一系列文件资料都应具备。

2在维修时,以设备档案为参考,对原有记录的资料作分析,以使维修有针对性。还可以对贵重设备采取预防性维护保养,减少设备的损耗,提高效率,减少维修成本,减少医疗设备对人身的伤残,减少事故的隐患。

二、医疗设备档案的基本内容

医疗设备档案是指医疗设备出厂时随机携带的原始文件资料和安装调试使用维修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是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维修的依据.医疗设备档案是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医疗设备档案的完整系统和安全。医疗设备档案一般由医院设备科负责建立和管理,医疗设备的各种文件资料必须及时归档,集中管理[2]。

1医疗设备档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医疗设备履历本(表1);医疗设备筹购资料,括医疗设备申请表、计划论证书、订货合同、验收鉴定书、结算单据(复印件)等;医疗设备技术资料,包括产品样木、使用说明书、维修损坏事故报告及报废转让资料等。医疗设备档案按台立卷,同一台设备的档案资料视档案资料的多少组成一卷或若干卷,放入统一规格的档案袋中,不同设备的档案资料不能混淆。

2医疗档案的分类管理:医疗设备品种多,分类方法也很多,可以按功能、原理、应用范畴、价值等,一般按价值分类管理较多,我院医疗设备档案按设备价值的大小分A,B,C,D管理:A类:设备整机单价在8万元以上;B类:设备整机单价在1万元以上;C类:设备整机单价在1千元以上;D类:设备整机单价在1千元以下。通过分类管理,可以有重点的加强管理,如A,B,C类设备在设备科都单独建档,统一管理,A,B设备还配发使用登记本,D类设备因设备价值较低,原理简单,由作用科室管理,方便使用科室。

3医疗设备的账务管理:建立医疗设备总账,总账包括本单位医疗设备总数及各科室配备数,总账项目有:设备名称、国别、型号、规格、原有数、收入量、支出量、现有量、单价等。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作用

医疗设备档案的服务是多方而的,通过医疗设备的使用记载,查阅设备的技术状况一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从而提前报告和督促有关维修科室及时进行医疗设备维修。可以拓展和延伸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为医院降低成本,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平时,有此科室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使用率较高的医疗设备长期使用磨损,无记录无记载、拼设备拼消耗,出现故障,维修起来十分困难,有此因维修费用高昂而提前进入报废行列,其结果是影响病人继续诊断治疗,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

总之,管好用好设备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是现代医院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需要医院各科室的重视与配合,更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大胆管理,大力宣传,逐步提高医院上下对医疗设备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相信通过广大同行的努力,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红敏:《现代化医院科学管理》[J].医疗装备,2005(1):17.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行立法。它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是党和政府履行“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承诺的法律保证。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国有企业在推进社会保险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尤其是按时足额缴交各项社会保险金,加强社会保险费用申领的基础管理工作,才能有效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更好地维护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權益,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加社会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免除企业员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尤其是企业根据国家社会保险规定建立的一些补充保险,更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了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凝聚力,有效推进国有企业的平稳发展。社会保险有利于企业的安定、有利于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安全网”、“稳定器”、“平衡器”、“助推器”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站在维护国家和员工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规范性、科学性,推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现代企业是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所以导致企业往往在新进或招聘人员时都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的,而忽视了其他管理工作人员的招聘。企业社保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现状是没有专门的部门,社保管理人员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进行兼任。这些人员由于岗位不固定,社保管理的职能不确定,导致企业社保管理水平不高、基础工作不扎实,从而导致社保作用发挥不明显。

2.社会保险相关政策的宣传滞后,因社会保险工作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于生产经营工作相比处于弱势,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下发的相关通知、规定在企业中无法得到及时的落实,其次,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因待遇、个人发展受限等原因,对社保工作存在排斥心理,工作积极性缺乏。第三、员工本身对社会保险工作认识不足,往往是等到退休时、工伤发生时、失业时才发现问题。导致问题因时间太久,原始资料缺失,无法处理。

3.企业社保管理人,他首先是企业人,然后是社保人,管理工作中在符合相关制度的情况优先考虑的是企业利益,在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政策的落实、推进时无法充分发挥企业社会保险管理者的作用,导致社会保险管理中基础数据的整理、收集工作质量不高,影响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修改。

4.国有企业在执行社会保险相关制度时存在诸多实际情况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发生工伤死亡事故后,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降低社会影响,往往会一次性支付工亡待遇,工亡待遇的标准也在工伤保险条例的基础上根据谈判情况做出浮动,供养亲属的抚恤待遇也只能一次性支付,导致本应由社保基金承担的费用转嫁为企业承担。

三、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对策

1.明确企业内部的社会保险服务部门。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人,并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社会保险管理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管理流程及考核标准,并以基金缴交作为考核企业内部项目的主要指标之一,切实提高企业社保服务水平和地位。

2.地方社会经办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强对企业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培训,业务工作办理流程发生变化也应及时告知企业经办人员。

3.国家应尽快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解决国有企业,尤其是流动施工企业多地区参保的现状。部分流动施工企业各项社会保险参保地区多达3、4个。企业收集的各项数据无法共享,增大了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度。且各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往往导致其退休待遇、医疗待遇出现差别,也是造成企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4.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年金的建立。企业年金又称之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不仅可以提高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加强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稳定。

5.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经常性的组织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调研,结合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实际,了解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险政策及管理流程。

医疗保险工作档案管理 篇12

一、仔细分析管理现状, 深入解剖存在问题

档案内容应该完整、有用, 档案管理应该及时、规范。翻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 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档案来源纷繁复杂。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起步晚, 覆盖小, 资金少, 是当时最大的特点。历经20余年, 保障范围已经从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 逐步扩大到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 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等;保障形式从原有的差进差出到2001年实行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管理的社会化发放;保障渠道由原有的县级统筹逐步扩展到省级补助。期间所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可谓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二是系统管理姗姗来迟。2003年以前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绝大部分集中在企业, 在职职工、退休人员档案由企业及其主管局管理。2003年起, 所有企业档案开始逐步向社保经办机构移交。由于2000年前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纷纷破产改制, 一度几乎失去管理, 涉及社会保险申报缴费情况、在职职工及退休人员个人档案资料残缺不全, 系统管理起步较晚。因此, 笔者认为要加强档案管理, 必须从基础建设入手, 加强领导, 严格制度, 强化培训, 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切实加强领导。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与社会保险扩面、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清理回收企业欠费等硬指标一同考核, 加强管理责任。可以专门组建档案管理科或者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档案管理工作培训会、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 研究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坚持定期对档案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将检查结果记入责任人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档案, 作为年终评选先进、考核奖励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档案管理程序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是规范档案管理的重要保证。因此, 要按照《档案法》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 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加强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书档案管理细则》、《文书档案保管期限》、《文件归档管理细则》、《立卷归档管理细则》、《档案保管统计制度》、《过期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安全保密制度》等制度, 做到整建制, 规范管理。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明确管理责任、提出具体任务、划定了归档范围、规范了整理标准, 使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查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按章办事、严格管理、合理使用, 确保不出现空缺、损毁和丢失现象。与此同时, 还要大胆起用新人, 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 在管理方法上开展创新活动。一是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保管条件现代化, 载体材料新型化, 检索手段自动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二是规范管理方式。对传统的、落后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新设备实现档案实物载体和档案信息载体分离, 从而实现“简化立卷, 深化检索”的目标, 使档案管理做到简易组合, 达到优化管理、利于统计、便于检索的功效。三是强化服务效能。改变了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模式, 初步建立起上门服务、电话咨询、文件查询、网络检索的立体化利用服务体系, 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便捷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档案资料。

四、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要实现现代化、规范化管理, 须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在档案管理设备简陋、管理手段落后、投入资金不足, 是无法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要求的。必须完成的硬件设施是建设标准化库房, 配置密集架、灭火器、防盗门、温湿度计、干燥剂等档案专用物品, 使所有库房都具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防高温、防虫害等功能。为了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 必须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和照相机等全套设备, 还要安装档案管理软件, 开展永久保管档案信息的计算机录入工作。

五、积极开发档案信息, 充分发挥服务效能

要积极挖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利用价值,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服务功能, 让档案管理工作回归到为社会保险工作服务的原点上。为此, 要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的利用率, 无论是在领导决策之前, 还是在各项工作筹备、开展之前, 都要积极提供资讯服务, 以使领导能更好地决策, 更加精心地筹划各项工作。

六、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上一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下一篇:仓储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