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2024-10-26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精选8篇)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篇1

论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

[摘要]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医保管理部门、各定点结算点(医院、药店)、开发商,加之政策多变、业务不成熟,需求变化频繁,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较大。在某市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作为用户方的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我在项目整体管理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参与各方的沟通,注重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合理配置项目组成员,对风险进行了及时的评估并顺利地控制了风险。通过这些办法,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控制了项目的范围和进度,保证了项目的质量,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

[正文]

几年前,某市为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发了一套医保管理信息系统,我作为用户方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和编程的部分工作。

这个系统的功能包含了基金征集和支付管理、参保单位(职工)管理、定点结算点管理、参保职工就诊结算管理、IC卡管理等,目标管理人数为30万、定点结算点200个,计划投资400万元;采用C/S结构,数据集中保存在市医保中心,定点结算点与医保中心之间数据实时交换。

通过公开招标,明确了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采购,因此,我把整体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项目的质量、人力资源、沟通和风险管理管理,目的是保证实现计划的功能并按时投入运行。在工作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系统在04年一次上线运行成功,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一、加强了沟通管理。

该项目涉及到医保中心、参保单位、定点结算点、系统开发(集成)商等多个单位,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测试都要各方参与、协调配合,由于各方的地理位置十分分散,难以经常或长期集中,因此,各方及时有效的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三个办法:

1、提高大家对沟通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各方主要领导人对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沟通工作给予必需的人员、经费和时间支持,保证了沟通工作得以按计划进行。

2、对项目组外部的沟通,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沟通的方式。一方面,把必要的、重要的沟通需要以联席会议、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的形式制度化。另一方面,在适用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经济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一般的小问题或者是简单问题进行电话交流,复杂一点的问题开碰头会,需要后续解决的、比较重要的及涉及面较大的问题要形成书面的会议记要,有必要的情况下要由相关单位加盖公章确认。

3、对项目组内部沟通,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形式主义,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规定项目组成员在每天工作过程遇到问题,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以邮件方式发送给需要沟通或者询问者。大家每天下班之前收取邮件,对于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则直接以邮件方式回复,对于无法直接答复而只需与提出问题者讨论的问题,在第二天上班前进行商议确定。而需要众人一起讨论的问题,则放到每周会议上讨论,较紧急的问题召开临时性会议。通过以上方法,基本上实现了有关各方及项目组内部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因各方立场不一致造成严重对立而影响项目进度,避免了因交流不畅形成重大质量问题。

二、合理配置人员。

对项目组人员进行规划配置,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保证项目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按

计划完成。我们在项目组长配置了以下人员:技术组长一名,负责技术难题攻关,组间沟通协调;需求人员5名,负责将用户需求转换成项目内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编制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针对每个迭代集成版本与用户交流获取需求的细化;设计人员5名,负责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人员8名,实现设计,完成用户功能;集成人员1名,负责整套系统的编译集成,督促小组系统功能提交,及时发现各模块集成问题,起到各小组之间的沟通的纽带;测试人员2名,对于集成人员集成的版本进行测试,尽可能的发现程序缺陷,以及未满足需求的设计;文档整理人员1名,负责对小组内产生文档的整合,统一;维护人员1名,系统验收后,维护人员,建议维护人员早期进入项目参与项目测试以便顺利承担起项目维护职责。

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一方面要求项目组成员相对稳定,以保证开发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不搞终身制,不能够胜任职工作的坚决调换,保证项目整体工作不受影响。通过平常和阶段性的工作考核、评审,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调换。有一名需求分析人员因为工作态度不好,与客户单位业务人员关系恶化,调查落实后,我们立即把他调出项目组。

三、进行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争取最佳平衡点。

由于项目资金已经确定,我就在进度和质量之间找平衡点,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比较复杂,加之当时国家政策不稳定,业务流程不是很规范,系统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给项目的进度带来一定影响。由于这个项目涉及到十余万参保职工的医疗待遇,影响很大,通过与用户方领导沟通,决定不搞“形象工程”,在质量和进度之间优先考虑质量。同时,考虑到这个项目的采用了增量开发模型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我把项目目标进行了分解,涉及到业务经办的部分优先完成,保证系统在规定的时间上线运行,其它不影响业务经办的、辅助性的功能适当延期,包括医疗监督、统计分析和部分报表。这样虽然整体工期有所延长,但没有影响系统及时上线。这种做法同时照顾到各方的利益,把整体风险降到了最低。

四、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强化测试,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

质量是软件的生命,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软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内容。

我们采用了软件工程方法,使用渐增式的增量模型,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业务经办规范流程,另外,为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各地都在根据医保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不断的政策调整,造成医保系统的需求变化频繁。根据这个情况,为保证软件满足应用需要,我们规定: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凡是用户提出的、经调查情况属实、经技术可行性论证可行的,全部予以响应。同时,采取措施避免需求的反复和无意义、不合理的变更。对较大的变更和比较关键的变更,要经各方联席会议论证通过,参与人员签字负责,并由提出变更的单位加盖公章确认。由于不合理或技术上不可行而没有通过的需求变更,要提出替代的解决办法,并与用户单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予以解决。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让用户直观地了解软件质量和熟悉软件操作的有效途径。我有计划地强化测试环节,让用户由始至终地参与测试工作。我们主要采取黑盒法进行测试,把工作重点放在测试用例的准备上,严格定义测试索引、测试环境、测试输入、预期结果、评价标准,尽可能的把各种业务的不同情况都表现出来。同时,我们准备了一家定点结算点进行实际运行测试,在该结算点手工记帐和计算机联网记帐同时进行,并有计划地穿插一些测试用例。通过这些办法,及时发现了和解决了许多问题。

经过努力,该系统一次上线运行成功,并在6个月后通过了验收。回顾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过程中,虽然没有大的事故发生,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

1、软件测试不系统,用例准备仍不够充分,忽视了压力测试。系统实际运行后随着参保职工和定点结算的增加,运行速度下降很快,达不到设计要求。虽然通过升级硬件缓解了这个问题,但造成了资金的额外投入。

2、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对各方目标的权衡不够充分,导致定点结算点使用的结算子系统功能较弱,提供的系统接囗又不够强大,给定点结算点内部管理带来不便,一些必要的统计和查询功能难以实现。

3、对开发人员与操作人员对系统的要求差异认识不足,两者的直接沟通不够,造成一些对操作员而言很重要的问题在开发人员那里得不到重视,产生了一些矛盾,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用户方及领导部门对项目的整体印象。

综上所述,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用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强化测试,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我在某市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中的整体管理中的四个主要实践,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项目整体管理工作中,我要加强测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各方利益的权衡,继续深化各方的沟通,协调好开发工作各个部分及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完成项目。

[老师评语]

此文基本达到了考试要求。写作比较规范,行文流畅。文章结构清晰,所述的一些情况确实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经常碰到的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人的感觉问题真实,针对问题采用的措施亦较为有效。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篇2

1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MIMIS) 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几年的发展,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部门统一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

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 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主流, 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 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保中心、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中也已普遍使用。

1.2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的特点决定了MIMIS存在本身的特点, 医疗保险一般是以政府或社会组织举办, 立法强制、统筹互济, 并且是非营利的性质。它是面向社会的, 覆盖面较广, 一些企业都必须强制参保, 参保的人数较多。所以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就具有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 因为数据量大且数据交换频繁, 所以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这些特点, 导致了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比如业务流程不规范, 网络和数据库设计还不够完善, 系统稳定性差。一些地方设计的系统只是手工操作的简单翻版, 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 才发现有很多业务流程需要优化, 致使系统不得不进入第二次开发。另外,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目标, 希望采用的技术最先进, 系统最稳定, 且能保持很长时间不被淘汰。但是由于医保工作尚处于改革阶段, 一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变化在所难免, 致使“高大全”的目标难以实现。还有一些地方在系统建设之初, 由于缺乏充分的需求分析, 站的高度又不够, 开发的软件不能适应医保业务的变化要求, 致使不少系统陷入了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

首先, 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 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其次, 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面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政策性强, 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应用系统过干复杂使得系统实用性很差, 最终也会严重影响社保改革的进程。

另外, 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潮流, 但信息化绝对不是一毗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 在数据上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参保企业的数据, 又包括各险种业务和财务的数据, 在应用流程上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 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适应需求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功能

医疗保险管理的计算机化是一项规模巨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模式是:以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为信息系统的中心, 与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联网, 构成一个庞大的覆盖统筹地区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

2.1 基本的业务功能要求

系统的总体逻辑结构应根据系统的数据和功能需求, MIMIS主要由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定点药店业务子系统三个部分构成。

该系统涉及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参保单位、定点医院和药店、财政部门、银行等单位以及众多的参保单位、参保职工。

参保单位:定期申报本单位参保职工的变更情况;按时进行医疗保险费的申报和缴纳, 定期代表单位职工到医保中心办理报销业务。

参保职工:按月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医疗保险费;持医保IC卡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购药。

定点医院、药店:按照医疗保险政策和医保中心制订的药品、诊疗、病种等医保目录, 完成参保职工在医疗机构的治疗、购药等服务工作, 允许其持医保IC卡结算, 按约定与医保中心结算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负责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 (档案) 的管理工作、负责医保基金的征缴核定工作、负责管理统筹基金收支、负责完成参保职工的特殊医疗费用的报销、负责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费用结算、负责监督检查医保政策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执行情况。

2.2 子系统的功能要求

由于定点药店业务子系统的功能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这里就主要把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和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作一下介绍。

2.2.1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功能。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包括:投保服务、参保管理、基金财务管理、个人账户管理、医保IC卡管理、医疗监督管理、医疗审核管理、现金报销管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领导查询共11大类136个业务, 覆盖了参保、征缴、实缴、缓缴、分配、变动、调动、结算、报表、查询、统计、管理和控制等各个层面上的业务。接口包括医疗机构接口、上下级经办机构接口、劳动主管部门接口和财务接口, 满足了上下级、同级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

2.2.2 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功能

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包括: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系统管理共4大类业务。其中覆盖了门诊挂号、退号、挂号日结、门诊收费、退处方、门诊日结、科室核算、数据查询、药库的出入库管理、门诊药房的出入库管理、病区药房的出入库管理、系统参数定义、操作员管理、与医保中心的数据传输等医院各层面的业务。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对医保业务更进一步的认识,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正逐步走向成熟, 这将更好的提高医保中心和医院之间的办事效率, 方便病人看病。当然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去探讨。

参考文献

[1]顼庆坤.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设计, 计算机与网络.2002, (7) :1159.第2期.

[2]胡颖.我国保险创新的走势分析[M].金融时报, 2000年1月6日.

[3]徐文虎.论创建寿险营销新模式[J].保险研究, 2002年9月.

[4]刘茂山.保险发展研究[J].保险研究, 2000年11月.

[5]刘瑞祥.试论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师, 2000年第1期.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医疗保险;安全管理;参保率;医保制度;医保基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18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7.090

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医保制度已经走进了各个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看病难和贵的难题。可是目前在医保体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安全管理问题需要继续解决,进而使医保制度能够平稳向前发展。对此,作者分析了在医保管理中潜藏的安全问题,之后又探究了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1 医保管理中潜藏的安全问题

1.1 欺报行为时有发生

首先,医疗机构对基金进行违规套取。目前主要的医院违规表现包括:利用虚报费用和住院的方式获取基金,通过没有在医院挂床和不是本院开设的病例等方式获取基金,把一些不是医保的项目划到医保范围内,以此来获取资金等。

其次,持有医保卡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特殊疾病和门诊慢性病等参保人员,把自己的医保卡借给别人使用,致使出现了一张医保卡多人使用的情况发生。

最后,经常会发生多重报销的情况。现在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和职工等各种险种实施了归属地管理,并且还降低了统筹层次。医保管理过程中依旧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结算,未实现联网制度,致使一部分人员在各个地区进行重复的参保、多次报销,而此种情况在审核过程中很难发现,致使医保基金大量的流失。

1.2 未进行规范的医疗服务

首先,在医生的诱导下,患者重复就医,具体表现是:应用高档仪器做检查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检查;为患者开一些不合理的药物和处方,进而呈现出滥用药以及用药贵和多用药的情况。

其次,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医保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医保管理人员把那些不在报销范围的项目进行了更改,将它们变成了报销项目,任意把众多基诊疗目标、医保药品、服务设施等目录都变成了医保目录,以此来骗取相应的医保资金,把一些吸毒、交通肇事、自杀、自残、医疗美容、故意犯罪等费用都归结成医保费用进行结算。

1.3 药店进行违规售药

首先,随意更换药品。把保健品、生活用品、化妆品、医药器械、食品、自费药品等都串换成为医保药品的名称,然后归为医保资金进行结算,吸引众多参保人员进行刷卡消费,进而从中获取诸多不当的经济利益。还有一部分定点药店把一些非特殊的药品申报成特别药品。

其次,为按照配售规定进行售药。部分单位并没有根据医保药品配置规定的数量和计量来对药品进行调剂,还有部分单位对配药处方进行伪造。这样就会导致如下几种情况的发生,如超物价、超适应症、重复和超计量的对药品进行配售,甚至还有诸多药店因为没有规范处方的管理,因此导致无处方、不合理处方、随意对处方和销售处方进行编造的现象发生。

最后,未严格对医保进行管理。部分药店没有在医保药品方面建立单独销存账,致使实际销售自己不能与医保结算相符合;部门药店在对费用进行结算时,只单一地传输药品总体金额,而不传输药品的明细账。

2 对医保进行安全管理的方案

2.1 对欺保行为进行处理

针对多人使用一张医保卡进行就医或取药的行为而言,现在应用了不定期抽查、实地稽核、增强监管力度、处理举报、专项检查等诸多检查方式,对医保服务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使所有参保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可是这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就可以利用指纹识别系统对参保人员进行身份认证,这样能够确保就保人员是持卡本人。同时身份认证还能够预防那些不具备访问权的人员来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进而使网络资产得到保护。而在目前的众多应用系统当中,用户的访问控制以及身份认证就是应用用户名与密码这种模式进行访问。此模式当中人们很容易忘记密保,或者自己的密码被其他人盗用,当用户不记得密码时,就一定要持有效证件在管理员的帮助下重新设置密码。如果自己的密码被其他人盗用,那么用户和国家的经济都会有相应损失。而现阶段人们所使用的身份认证具有下述特点:指纹是唯一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指纹;指纹十分稳定,即当人在出生6个月以后,指纹的类型和结构就已经成型。现在指纹识别这种算法逐渐趋向于成熟,并且一些新指纹算法不断涌现,所以应用指纹识别方法来对人们进行身份认证,能够将存在于以前身份认证当中潜藏的问题有效解决,防止多人使用一张医保卡的情况,进而使医保管理变得更加的安全。

2.2 完善医疗服务系统

对于通过弄虚作假和过度医疗等方式来获取医保资金的状况,应该应用下列两种方式进行管理:

首先,应该对医生工作站系统进行完善,不但要达到合理分配以及组织临床资源、共享每个科室的信息、快速治疗以及诊断的目的,还要对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应用,有效实施动态监控,而医生可以从医保数据中心库当中查询到患者的就诊信息,例如诊断请款、诊断的次数、就诊的时间和医院、发生的费用、医师处方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预防浪费医保资金的情况发生,使医保基金变得更加安全。

其次,开发研究新的医保付费系统,并在此数据库当中将药品明确的划分出来,并将新农合、药品和医保等有效区分开,适当增加相应的警示管理功能,这样就可以避免医生开贵药的情况发生。假如患者在取药时发现药物费用比规定数额多,就会自动弹出一个消息框,在上边显示医师超量,这时监督人员能够利用监控系统对疑似信息进行筛查,同时还要开展目的明确的现场稽核工作,针对那些未按照医保政策为患者进行不合理的检查以及乱用药等进行处罚,进而使监管效率得到真正提升。

2.3 对定点药店进行监督管理

想要对定点药店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就需要合理地适应实施监控这种系统,通过进销存系统来管理供应商的信息、药品采购和销售情况、客户、客户回款和销售退货等,同时还要对这些功能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管理者就能够掌握到药店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而统一管理药品,预防药店将日用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销售给医保人员,进而使医保管理更加安全。

3 结语

总之,国内医保事业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保障、使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针对隐藏在医保运行中的问题,要对欺保行为进行处理;应该完善医疗服务系统;对定点药店进行监督管理,进而使医保的管理变得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积瑞,张开金,陶阳红,等.常见慢性病住院费用与医疗保险报销的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4).

[2] 张晓燕,赵奕钧.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3] 王海鹏,孟庆跃.应用匹配倍差法评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3,(6).

[4] 蒋云赟,刘剑.我国统筹医疗保险体系的财政承受能力研究[J].财经研究,2015,41(12).

[5] 温劭君,宋世斌.医疗保险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7).

作者简介:李锋(1980-),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市医疗保险事业局开平分中心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篇4

摘要: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全新要求,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否满足新时代社会实践的需求,是衡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建立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是完善、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

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日新月异,让信息化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目前,医疗档案的管理均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但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医院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落后……因此,想要完善、创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我们应从多方努力。那么,怎样科学地完善、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呢?

一、建立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

1.优化档案管理模式,明确职责。优化档案管理体制,明确的责任体系十分重要。医院是人员密集、信息内容更新较快的医疗单位,档案的形成和管理涉及全院诸多医护人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院上下协同配合。在职责体系中,确定主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宏观指导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和计划,制定工作监督体制。确定涉及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对全院各类档案科学归类、存档管理。全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实际执行人即第三责任人,这样建立一个在院领导引领下的责任体制,明确各方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具体的责任追究。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落实,确保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真实性、安全性,使医院档案管理更科学、高效、便捷。

2.健全工作人员管理体制,加强档案管理者队伍建设。医院档案管理者选用有档案管理经验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无经验,但思想灵活,勇于创新的人才。一些“资深”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守和陈旧思维,阻碍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同时,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待遇差,晋升慢,无法吸引年轻有为的人才,这也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全新的档案人员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可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人才;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在人员的管理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将档案管理者的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薪资、晋职挂钩,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确立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医院应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相关培训:(1)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组织档案管理者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最前沿的档案管理方法,调动档案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及时反馈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整改方向和措施。(2)培养档案管理者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档案管理实践中。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亟需年轻有为、熟练计算机软件操作且热爱档案管理事业的人才,医院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信息化的专业人才,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3)培养档案管理者综合服务素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理念,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通、踏实肯干、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

2.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1)营造积极、活泼、创新的工作氛围,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比如档案管理知识竞赛、传统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档案管理辩论赛,先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评比等调动工作者的激情与活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2)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发掘员工的优点和专长。在工作安排上,根据人员的专长和个性特点安排适合的岗位,双向促进,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

在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科学分类,探索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法,使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完善。(1)建立一套完善、健全和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如通过制定落实严格的保管制度,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把住存储载体的质量关,规范存储载体的保管条件,加强计算机的病毒检测,应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信息或载体损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规范电子文件形成、积累过程的管理以及?w档责任、检查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2)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馆,实现网上归档、网上检索。把档案馆中储存的档案、影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全部上载到相关的网络云数据库。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创新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利用效率。(3)培养档案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水平。可聘请专业人员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培养和强化档案管理者的安全保密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技能。(4)严格控制电子档案的可转换性,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对电子文件进行特定保护。做好电子档案使用中的控制与管理,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加强安全保护。(5)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上传部分档案到专业平台,方便各单位互访数据。(6)从电子文件的源头抓电子档案的质量。为档案部门增配设备,对电子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制作,规范电子文件形成所使用的软件。(7)设置专人对纸质文件集中审鉴,保证纸质文件与电子信息一致。(8)严把电子信息归档关,做好电子信息动态管理。在电子信息归档时,对电子信息进行检查、鉴定、验收,实行动态管理。

当前医院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做好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将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运行纳入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施,从而深入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参考文献: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篇5

卫生部近日发布《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并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文如下: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是指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以及其他与医疗卫生服务有关的信息。

本办法所称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是指从事疾病诊断治疗、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和卫生技术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单位。

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的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公开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执行。

第三条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统筹指导全国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公开信息,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做到公开内容真实,公开程序规范。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若发现与自身相关的、可能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应当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第五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责任和程序。信息公开前,应当依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第六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当将开展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保障有关工作正常进行。

第二章 公开范围和内容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信息,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

(一)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二)反映医疗卫生服务单位设置、职能、工作规则、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三)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第八条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和卫生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

(一)辖区内居民相关领域健康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主要技术措施;

(二)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含中医药)项目、内容、服务人群及实施情况;

(三)承担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含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服务)项目、内容、价格、收费依据及实施情况;

(四)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实施情况;

(五)营养和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的技术服务工作内容、进展及实施效果;

(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内容、进展及实施效果;

(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健康相关产品检验机构等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和服务项目;

(八)职责范围内确定的主动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九条 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和采供血等活动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

(一)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执业许可证、卫生技术人员依法执业注册基本情况和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时的身份标识;

(二)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展的诊疗科目、准予登记的医疗技术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

(三)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大型医用设备名称、从业人员资质及其使用管理情况;

(四)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内容、流程情况;

(五)提供的预约诊疗服务方式及门诊出诊医师信息;

(六)医疗服务、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及其在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报销比例;

(七)纳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情况,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和补偿流程;

(八)接受捐赠资助的情况和受赠受助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

(九)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医疗服务投诉信箱和投诉咨询电话;

(十)医疗服务中的便民服务措施;

(十一)职责范围内确定的主动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十条 同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单位,除第八条、第九条的相关内容外,还应当公开下列信息:

(一)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名称、价格,配备血液的种类、规格、价格;

(二)与本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的综合、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或者专科医院名称,支援本单位的专家姓名、专长和服务时间。

第十一条 医疗服务中患者使用的药品、血液及其制品、医用耗材和接受医疗服务的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及医疗总费用等情况,以提供查询服务或提供费用清单的形式告知患者。

第十二条 医疗服务中的下列信息应当事先告知患者按照规定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应当及时、规范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一)患者接受的重症监护(ICU)、介入诊疗、手术治疗、血液净化、器官移植、人工关节置换、高值(千元以上)费用项目等诊疗服务及其收费标准;

(二)患者接受的超声、造影、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主要辅助检查项目及其收费标准;

(三)医保患者使用的自费比例较高的药品和诊疗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项目之外的药品和诊疗项目;

(四)法律法规和临床诊疗规范规定的其他知情同意事项。

第十三条 除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的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依法向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申请获取涉及其自身利益的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的下列信息,不得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属于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的;

(四)属于可用于识别个人身份的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当侵害的;

(五)不属于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法定权限内的信息;

(六)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因卫生行政部门等安排,参加评审、调查、鉴定等活动的,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外,本人不同意公开其相关信息的,可以不予公开。

第三章 公开方式和程序

第十五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指定机构(以下统称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信息公开日常工作,并向社会公开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

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具体职责包括:

(一)承办本单位信息公开事宜,并对公开的信息向公众进行必要的解释;

(二)受理和处理向本单位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

(三)采集、维护和更新本单位的信息;

(四)对本单位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主动公开的信息,应当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具备条件的应当在单位网站主动公开,同时可采取符合该信息特点的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公告或者公开发行的信息专刊;

(二)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三)信息公开服务、监督热线电话;

(四)本单位的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开栏、信息亭、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场所或设施;

(五)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方式。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向特定服务对象提供的信息,可以通过当面交谈、书面通知、提供查询等形式告知。

第十八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获取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向拥有该信息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提出申请。采用电子邮件等数据电文形式提交申请的,应当通过电话形式加以确认。

获取信息的申请应当包括申请人姓名或名称、身份证明、地址、联系方式、所需信息内容描述及用途等。

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形给予答复或者提供信息:

(一)申请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申请信息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不属于本单位掌握的信息或者该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拥有单位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单位的名称或联系方式;

(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在合理期限内更改或者补正,申请人逾期未更改或者补正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

(五)对于同一申请人重复向同一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申请获取同一信息,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已经作出答复且该信息未发生变化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处理;

(六)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对申请人申请获取与其自身利益无关的信息,可以不予提供。

第二十一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收到信息获取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获取的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应当征求第三方意见。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二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向申请人提供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依法不能提供的,应当告知无法提供的理由。

第二十三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向申请人提供信息,除可以收取实际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收费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和处罚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岗位责任考核体系,定期对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相关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收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并书面向投诉举报人告知处理结果。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按规定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欺骗服务对象的;

(三)公开不应当公开的信息,或者故意泄露服务对象身份识别信息和个人隐私的;

(四)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公开信息工作按照政务公开相关规定执行。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 篇6

3一个工程,是指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公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两大系统,是指建设社会保险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子系统。三级结构,是指由中央、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四项功能,是指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项功能。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信息子系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管理和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管理、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合同管理。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三层结构。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三层结构是对数据分布和管理而言,包括市级数据中心、省级数据中心和中央数据中心。市级数据库是构成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市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成标准统一的覆盖劳动保障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包括当地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社会保险基金信息,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信息。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四方面功能。

答:⑴ 在业务处理方面,社会保险的参保登记、基数核定、缴费记录、待遇发放都可以在网上实现,求职登记、招聘等也可以在网上完成。

⑵ 在公共服务方面,参保单位和个人对参保情况、个人帐户情况的查询,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职业供求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的查询内,以及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查询都能在网上进行。

⑶ 在基金监管方面,由于缴费和待遇发放都在网上完成,而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银行实现了数据共享,因此可以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全程监控。

⑷ 在决策支持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了统计数据的网上传输和上级数据中心对下级数据中心的网上数据采集,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答: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指导思想进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⑵ 系统内实行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⑶ 劳动保障信息与国家电子政务其他系统实行纵向建设、横向对接。

⑷ 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

答:⑴ 建设三级数据中心及三种类型的数据库⑵ 建设网络系统

⑶ 建设应用系统⑷ 重构业务模式简述三级数据中心及三种类型的数据库。

答:数据中心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提供数据的构建、存储、维护、分发与共享等信息服务等基础环境,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布要按照中央、省、市三级、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组建。

三种类型的数据库:

⑴ 生产库。生产库位于生产区,即生产资源数据库,也可称为业务资源数据库,是可资利用的原始信息数据库。

⑵ 交换库。交换库是分布于交换区中的数据库,即交换资源数据库。

⑶ 决策库。决策数据库是用于支持上级和本级宏观决策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集合,包括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交换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⑴ 支持与本级其他部门的横向数据交换,支持本级宏观决策与公共服务 ⑵ 为上级宏观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支持上级的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 ⑶ 支持异地业务经办。交换库主要由以下数据库组成:宏观决策用数据库、异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据库、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数据库、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数据库、异地职介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等。决策库的数据来源包括:⑴从本级或下级交换库中抽样、提取、统计、汇总生成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⑵ 从下级单位决策区统计库中提取、汇总生成的统计数据。⑶ 常规统计报表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⑷ 从其他单位获取的相关数据。简述四种不同的应用系统及其功能。

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建立标准统一的应用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和宏观决策应用系统。

⑴ 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的任务是健全业务管理手段,实行统一的业务流程,规范各业务管理子系统,全面支持职业介绍、就业管理与服务、职业培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业务经办。

⑵ 公共服务应用系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与查询、网上参保和申报、信访投诉、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等社会化服务。

⑶ 基金监管应用系统通过实时收集、审核基金管理数据、分析评价基金管理和制度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⑷ 宏观决策应用系统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统计、调查以及网络扫描等手段,建立全国性的、有效的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采集体系,形成宏观决策数据库。重构业务模式包括:五险统一征缴、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经办流程、统一服务内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并实现社会保险业务与就业服务和管理的衔接。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答:⑴ 纵向建设、横向对接 ⑵ 交换信息 ⑶ 交换层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原则是:纵向建设、横向对接。简述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要求。

答:⑴ 各项标准、规范的制定必须遵守国家、部有关规范和要求。

⑵ 在信息编码和信息分类代码编制时必须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⑶ 在一般情况下应分别用组织机构代码和公民身分证号码作为单位信息库和个人信息库的主关键字。

⑷ 同属性、同内涵的业务数据库(表)和业务指标编码在各业务系统中应保持一致。⑸ 信息分类代码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原则上要参照执行,可选择使用,不可重新编码。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常用标准。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篇7

下面就从医保系统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新的适应目前需求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1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MIMIS) 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几年的发展,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部门统一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

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 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主流, 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 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保中心、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中也已普遍使用。

1.2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的特点决定了MIMIS存在本身的特点, 医疗保险一般是以政府或社会组织举办, 立法强制、统筹互济, 并且是非营利的性质。它是面向社会的, 覆盖面较广, 一些企业都必须强制参保, 参保的人数较多。所以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就具有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 因为数据量大且数据交换频繁, 所以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这些特点, 导致了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比如业务流程不规范, 网络和数据库设计还不够完善, 系统稳定性差。一些地方设计的系统只是手工操作的简单翻版, 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 才发现有很多业务流程需要优化, 致使系统不得不进入第二次开发。另外,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目标, 希望采用的技术最先进, 系统最稳定, 且能保持很长时间不被淘汰。但是由于医保工作尚处于改革阶段, 一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变化在所难免, 致使“高大全”的目标难以实现。还有一些地方在系统建设之初, 由于缺乏充分的需求分析, 站的高度又不够, 开发的软件不能适应医保业务的变化要求, 致使不少系统陷入了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还有一些地方, 仅仅从医保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规划, 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保险业务发展的一体化要求, 系统割裂增加了运行成本, 重复建设造成了巨大浪费。还有一些系统,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应用效果不理想, 长期搁置不用, 导致系统的发展后劲不足。除此之外, 由于前两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医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市场没有进行明确规范, 而全国从事这个领域应用软件开发和服务的公司非常多, 竞争非常激烈, 这些公司的业务系统标准规范不统一, 缺乏统一管理, 给医保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造成了障碍。

2 适应需求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功能

医疗保险管理的计算机化是一项规模巨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模式是:以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为信息系统的中心, 与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联网, 构成一个庞大的覆盖统筹地区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

2.1 基本的业务功能要求

系统的总体逻辑结构应根据系统的数据和功能需求, MIMIS主要由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定点药店业务子系统三个部分构成。

该系统涉及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参保单位、定点医院和药店、财政部门、银行等单位以及众多的参保单位、参保职工。

参保单位:定期申报本单位参保职工的变更情况;按时进行医疗保险费的申报和缴纳, 定期代表单位职工到医保中心办理报销业务。

参保职工:按月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医疗保险费;持医保IC卡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购药。

定点医院、药店:按照医疗保险政策和医保中心制订的药品、诊疗、病种等医保目录, 完成参保职工在医疗机构的治疗、购药等服务工作, 允许其持医保IC卡结算, 按约定与医保中心结算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负责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 (档案) 的管理工作、负责医保基金的征缴核定工作、负责管理统筹基金收支、负责完成参保职工的特殊医疗费用的报销、负责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费用结算、负责监督检查医保政策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执行情况。

2.2 子系统的功能要求

由于定点药店业务子系统的功能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这里就主要把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和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作一下介绍。

2.2.1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功能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子系统包括:投保服务、参保管理、基金财务管理、个人账户管理、医保:IC卡管理、医疗监督管理、医疗审核管理、现金报销管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领导查询共11大类136个业务, 覆盖了参保、征缴、实缴、缓缴、分配、变动、调动、结算、报表、查询、统计、管理和控制等各个层面上的业务。接口包括医疗机构接口、上下级经办机构接口、劳动主管部门接口和财务接口, 满足了上下级、同级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

2.2.2 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功能

定点医院业务子系统包括: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系统管理共4大类业务。其中覆盖了门诊挂号、退号、挂号日结、门诊收费、退处方、门诊日结、科室核算、数据查询、药库的出入库管理、门诊药房的出入库管理、病区药房的出入库管理、系统参数定义、操作员管理、与医保中心的数据传输等医院各层面的业务 (见图3) 。

3 对新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设计和思考

根据目前MIMIS的功能需求, 笔者在此对医保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 把UML技术运用到了MIMIS中, 并加强和完善了医保系统的网络和数据库。

3.1 UML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下面将做的就是利用UML提供的这些技术手段运用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建模的基本过程, 并与传统面向过程的建模过程进行比较。

3.1.1 UML简介UML是基于面象对象的建

模语言, 即统一建模语言 (Unified ModelingLanguage, UML) , 它的前身是对象建模技术 (OMT) , UML的出现, 则标志着面向对象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发展成熟时期, UML统一了面向对象建模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图示符号, 描述了建模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步骤, 为学者和工程师们之间研究交流提供了共同语言。UML是一种定义清晰、易于表达, 适用范围广的建模语言, 集软件研究领域的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于一体, 强有力地支持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3.1.2 UML建模语言采用图形表示法, 一共定义了5类模型图。

第一类是用例图 (USE CASE) 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的功能, 并列出这些功能的执行者, 用例图由表示图例的椭圆和执行这一功能的角色构成, 第二类是静态图, 静态图有类图、对象图和包图三种图型符号, 系统中的类用类图定义, 类图由类名、类属性和操作三部分组成, 对象图是类图的一个实例, 表示符号和类图完全相同, 但对象图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对象, 包图表示了一个或多个类的组合, 是一个比类更大的软件单位。第三类是行为图, 描述系统的动态模型和对象间的交互关系。第四类是交互图, 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第五类是实现图, 包括组件图和配置图。这些基本图示符号为系统的分析、设计建模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可视化手段。

3.1.3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UML建模。

使用UML建模技术进行软件开发时, 一般要经过开始、细化、构造和交接4个阶段。在开始阶段, 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产生角色、使用案例, 并采用使用案例框图进行可视化描述, 清晰表达用户系统的真实目标;在细化阶段, 首先要进一步分析开始阶段产生的使用案例模型, 对使用案例低层要求进行详细描述, 包括使用案例的处理流程, 使用案例中涉及的角色、对象, 并用交互框图描述出所有角色对象之间的详细交互活动及对象本身的状态变化, 用类框图显示要建立的类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在构造阶段, 和细化阶段类似, 围绕使用案例来进行, 根据已有的工作基础, 设计出组件和组件框图, 自下而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 并通过一系列迭代过程来构造实际可用的系统, 每一次迭代开发都是一个小项目, 每一个小项目完成后, 就向用户演示, 并完成局部系统测试, 证明已正确实现了用户要求的功能, 待全部小项目完成时, 进行整体的测试集成, 在移交阶段的任务是将设计完成的软件产品交给用户, 接受用户的检测, 完善文档。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UML建摸就是按上述基本过程进行的。在医疗保险系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医疗保险系统的基本功能:实现医疗保险系统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 把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银行、参保单位、参保个人连接起来, 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实时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医疗费用和医药费用支付的电子化, 通过各种监控手段控制基本医疗费用使用, 开拓资金来源, 为医疗药品行业的公平竞争提供支持, 建立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病种费用、住院周期、大型设备使用、药品使用等医疗状况资源数据库, 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医疗保险的收支情况, 病种费用定额, 平均住院费用定额等进行预算, 建立医保资金收入支出模型。 (1) 医保系统UML建模的案例模型。 (2) 相关对象的顺序图、合作图和活动图模型。顺序图非常直观地层示了对象之间传送消息的时间顺序, 反映了对象之间的一次特定的交互过程。在本例中, 就诊者对象向医院门诊发送参保身份验证的消息, 门诊完成身份验证后便向医生对象发送就诊人看病的消息, 医生看病开处方单后, 向处方单对象发出保存处方单的消息, 处方单对象完成保存工作, 并同时对处方单进行药品准入验证, 然后向支付系统发送处方单费用计算的消息。支付系统完成处方单费用计算后, 通知就诊人付款, 就诊人插卡到pos机, pos机通知支付系统扣除应付款数, 整个过程是顺序完成的。 (3) 医保系统的类图模型。类图技术已成为面向对象方法中真正的主要的技术, 事实上, 每种方法都含有这种技术的变化情形。账务管理一共包含基金总帐、实收账、应收帐、住院基金、风险基金、个人帐户、住院费用单、门诊费用单、购药费用单、参保职工、参保单位、缴费凭证等12类对象。其中类对象实收账和应收账都是基金总账的一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一种组成关系, 同样住院基金、风险基金和个人账户和实收账的关系也是一种组成关系。住院基金和住院费用单是一种带约束的一对关系, 即如果费用单金额之和超过定额支付数, 则只支付定额数。同样风险基金和住院费用单的关系也是一种带约束的关系。

3.2 UML与面向过程模型的比较

3.2.1 UML模型的特点。

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和实现, UML都提供了一套连续的可视化表示符号, 可以实现模型之间的无缝转换。UML在初始阶段使用“USECASE”图来刻画用户需求, 强调了系统相关的角色和这些角色在系统中完成的主要功能, 忽略了各个角色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及其它细节, 通过“USE CASE”图, 用户和开发者对系统功能一目了然, 把注意力引导到弄清楚系统要干什么, 而其细节则用文字详细描述, 在详细分析阶段, 用交互图, 包括顺序图、合作图和活动图来描述“USECASE”相关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协作关系, 进一步经过设计, 用对象模型来表示整个系统。

3.2.2 面向过程的特点。

而面向过程模型一般采用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来描述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之间缺少统一的表示方法, 因而各个阶段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 这种技术是面向功能的方法, 即根据用户需求的功能画出流程图。然后在对需求的功能进行分解以及得到系统的子功能, 再继续进行这种分解, 直至得到每个子功能都是可管理的, 然后把这些数据流图变化成对应的软件结构, 这种面向过程的方法容易为开发者所接受。但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软件结构, 严重的依赖于系统功能,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用户的功能需求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开发因素。用户可能随软件开发过程的进行加深对软件的认识, 因而可能改变其需求。另外, 随时间的进行, 也会加深对其应用领域的认识, 因而提出新的需求, 这些改变将导致软件结构的改变, 因而给软件的开发以及其维护造成了困难。

3.2.3 UML更具优势面向过程的方法其数

据和操作是相对分开的, 例如, 程序中的全局变量以及多个模块所存储的数据文件不属于任一单一模块, 因此, 数据和操作是分离的。现假设需修改某项功能, 那么必须修改数据结构的某一部分, 同时修改或增加某个模块。但是, 我们不能仅改变数据字段的名字而不改变其他影响程序, 如果是普通的数据文件, 那么不修改全部有关程序, 而单独修改数据文件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UML也就是面向对象的方法把数据和操作封装在一起, 实行了信息隐蔽的原则, 因而程序的改变是相对容易的。像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类的计算机软件, 在开发过程中或开发工作完成之后, 用户的需求经常改变, 因此这类系统的开发采用UML的技术可以适应系统功能不稳定的特点。

3.3 医疗保险系统中网络和数据库的完善

在MIMIS中, 网络和数据库设计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 这直接影响到整个MIMIS性能, 所以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医保系统中的网络和数据库。

(1) 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根据前面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可以勾画出系统的网络结构的硬件平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医保中心的局域网、定点局域网和网络接入设备等构成。医保中心局域网及其网络接入设备是医保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系统的安全运行、业务管理等重要工作。定点医院局域网是支持本系统中定点医院管理业务子系统的硬件平台。由于定点药店业务子系统业务量小, 不需要建局域网, 可用一台高档PC机采用拨号方式入网。

由于传统的二层Client/Server结构存在部分局限, 因此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比较好的方法应该采用三层Client/Serve计算模式。随着Internet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同时基于B/s结构的特点, 系统采用B/s信息发布与查询模式, 即对于参保单位投保、领导查询、决策支持、网络扫描、信息发布等功能采用B/S结构。

(2) 远程实时通讯及数据传输功能。

如何将医保中心的个人账户等信息传输到医疗机构, 以及如何将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的消费信息传送到医保中心, 及时正确扣减个人账户, 是系统数据保持一致性和正确性的关键, 也是系统保持正常运转的关键。而在以前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 对这一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做的并不是很成功。本文在此给出了同时支持实时和定时联机的两种方案, 一般情况下, 系统采用实时联机通讯方案, 当线路出现故障或通讯条件不满足时采用定时通讯方案。 (i) 采用TCP/IP的SOCKET网络编程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中心需要实时传递的数据很多, 这里只考虑参保职工个人的Ic卡如何在医疗机构实现在线划款。由于医保中心每月 (年) 在职工缴纳了医疗保险基金后, 为参保职工个人账户划拨一次, 而个人账户划拨后中心数据库的个人账户增加, 而个人的IC卡中没有写入。为了做到医保中心数据库中个人账户的数据和职工个人手中的IC卡上的个人账户数据一致, 当参保职工到医院、药店就诊时, 系统自动实现向个人IC卡中划款。

医院的工作站完成个人IC卡划款的程序设计过程:判断个人IC是否需要划款;如需要, 向中心的通讯前置机发起个人IC卡划款请求;接受请求结果, 正确, 向IC卡中写入个人账户最新数据;向中心返回IC卡划款成功标志。医保中心的通讯前置机监听进程中关于个人IC卡划款的程序设计过程:监听端口信息, 得到请求后, 判断请求类别 (验证请求的正确性、申请最新个人账户数据、返回在医院的划款结果) ;根据请求对医保中心的数据库进行操作;将结果写回端口。 (ii) 采用TCP/IP的FTP编程来实现数据包传输。针对医保中心和各医疗机构之间需要定时传输的数据, 系统采用TCP/I P的FTP编程实现。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均由各医疗机构来完成, 包括医保中心需要下传和医院需要上传的信息。各医疗机构的数据传输程序用DELPHI编写, 利用DELPHI提供的NMFTP控件类。实现的设计过程如下:医保中心和各医疗机构需要传输的数据打包、加密后, 存放在规定的目录中;通过医院端运行传输文件包程序, 将数据传送到对方规定的目录中;双方运行相应数据库中相应的数据。

(1) 数据库技术的规范

医保中心的参保人数一般较多, 数据量很大, 像两江试点之一的镇江目前其参保人数就达30万。如果数据库设计不合理就会明显的使系统的性能降低, 查询数据的时间延迟, 因在医保工作人员工作时较高的响应率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设计必须使用正确的设计方法分步进行。具体来看就是按照下面数据库设计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来进行。

需求分析:在系统分析阶段, 收集用户需求, 明确地了解有用数据及管理对象, 进行需求分析, 反复权衡制定初步方案, 这些为数据库的进一步设计打下了基础。概念设计:这个阶段是从用户观点来描述数据库, 即对现实世界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 包括人员、机构、概念、事件等进行描述, 进而抽象出系统管理的基本模式。对已有的存储文件 (台帐、报表) 、原始凭证等进行分析, 若不需变动的则视为一个实体, 如需要变动的再进一步地分解、组合, 最后将每一个数据存储视为一个实体, 分析实体之间的联系和实体的属性, 导出符合用户要求的模型一-概念模式。

逻辑设计:这一步的目标是精确地表示出数据的关系, 其结果为一系列的表格和数据字典。具体做法是对数据存储 (如表格等) 和上级报表经过修改 (如增、减项目, 分解表格等) 即可得到数据库的二维表格:采用下述转换规则转换成二维表格。

每个实体集作为一个关系模型 (二维表格) , 实体的属性作为关系的属性, 实体的关键字作为关系的关键字。

实体间的联系, 对应一个关系, 其属性由参加这个联系的所有关系的关键字和本联系的属性组成。

用上述方法得到数据库模型之后, 还必须提高规范化程度。由于管理中的信息表格化程序很高, 经过分析设计的关系模型 (表格) 就一目了然, 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很容易发现, 所以, 我们从实际出发, 不断改进, 尽量使其达到第三范式 (3NF) 的要求, 但是也感觉到虽然提高数据库模式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减少冗余和引起更新数据库时的异常现象, 但由此而导致的数据库增多, 使得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打开多个数据库进行连接等操作, 这样事必造成降低速度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徐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山东大学, 2009-04-15.

[2]刘宏宇.社会医疗保险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J].电子工程师, 2001-11-30.

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探讨 篇8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医院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要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提出建立符合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构想,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价值回报

1.前言

1.1.目前医院设备科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难题

当前医疗设备的装备程度业已成为医院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和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医院经过近几年快速的发展,购置了大量的医疗设备,这就对医疗设备的资产管理与运营、资产保值增值、设备的更新、淘汰、维护、维修、效益分析、供应商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大都呈现供应品种多、供货厂商多的特点,采购、入库、出库,保证库房账物相符是医院耗材管理的重点。出库后的去向管理、领用科室的账物相符、患者费用准确计价、耗材成本的准确计提和控制等,尤其是关于高值耗材的精细化、追溯管理,是目前高值耗材管理的薄弱环节。与此同时,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不但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与医院的效益和声望也紧密相关。由于高值医用耗材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对医疗器械安全的高度重视,高值医用耗材的全程监控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1.2.建立医院设备科专用管理软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纵观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医院其它各科室都在HIS系统基础上,建立了各科室的专用管理软件,如病案管理和综合统计软件、检验科LIS软件、影像科PACS软件,而设备科的做为管控医院医疗设备资产和耗材进出的重要科室,却一直没有建立专用的管理软件,基本处于半手工操作管理的模式。

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以及“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管理规范”中明确要求和强调,各级医院,尤其是二级以上的医院应当高度关注和管理医院的医疗设备,并通过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来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同时在医院等级评审相关文件中,有众多关于设备科日常管理制度和配套信息化建设的硬性条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软件来对全院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进行管理。当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医疗收入才能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而购置、使用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医疗设备是增强医院治疗能力、提升医院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手段。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疗设备资产的增多,相应的设备及耗材的维护、管理、资产处置等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重和复杂,传统的手工统计式的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查询困难、无法追溯管理、无法参与绩效考核;而且很难做到“科学、有序、有效、全面、直观”的管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设备科日益繁杂的工作需求。综上所述,如何实现对医院设备科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保障医院设备的运行效率,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优化医疗设备资源配置,规范医疗耗材流转,规避资产运行风险,是当前摆在医院设备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利用信息化搭建一个与医院发展规模相适应、规范并优化工作流程、有效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设备科医疗设备及耗材专业管理平台”是破解设备科日常管理难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创新手段,也是推动医院整体效益提高的重要举措。

2.设备科专用管理系统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搭建符合医院设备科管理需求的专业级“设备科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化设备科。该系统能实现如下功能:

A、规范科室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采用全流程导航,将设备科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软件流程图的形式进行管理,对设备从申购计划、招投标、采购、运营、维修保养、淘汰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规范并优化设备科工作流程,明确岗位工作要点,划分工作权限,使得设备科的管理架构清晰、工作职责井然有序,有效提升日常工作效率;

B、实现符合卫生部医学装备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规范,促进医院评审以及医院管理需求的报表数据支持;系统立足卫生部相关规范,采用医疗器械分类和编码建立全院医疗设备电子分户帐,同时提供强大的数据自定义报表功能,形成智能、多维、立体的数据汇总、分析,方便各项指标查询。

C、规范并优化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管理,降低设备运营成本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对设备的使用、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指标自动进行量化统计,对医疗设备的维护、维修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降低维修消耗,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量化维修、维护人员的绩效考核

D、加强对医疗设备资产的管理

对设备的购置、使用、流转、盘点、折旧、报废、处置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管理,贯穿资产整个生命周期,有效防范资产流失,保障资产安全。

E、健全医学装备档案管理制度

完备的电子档案实现了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通过对设备及高值耗材建立电子档案,对设备的申购资料、维修资料、技术资料以及采购、评价、验收过程中的合同、报告等文档进行规范管理。结合“条码资产巡检系统”,有效提升质控工作效率,保证质控有效性和普及性。

F、建立实时、动态的库存监控机制,规范耗材采购流程

解决库存积压、库存过剩、库存不足等常见库存管理问题,自动生成订单,实现库存预警机制,进行库存动态管理。对科室申购、审批、询价、采购、领用进行数字化管理,使耗材采购流程规范、科学、有序

G、建立高值耗材“精确控制,100%跟踪”平台

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做到“精确控制,100%跟踪”。针对目前高值耗材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两个管控点进行严格把关,即设备科管控耗材质量、财务科管控耗材付款,从而实现流程的优化管理。

H、提供医疗设备采购决策依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医疗设备利用率、故障率、维修率、闲置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管理者在医疗设备采购的决策上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资产运营分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与HIS系统做接口整合,进行医疗设备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结合日常维修、保养费用,清晰反映设备的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

3.小结与展望

3.1管理价值回报 此项目投入后,能规范医院设备科日常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使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精细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同时,由于设备的维修养护成本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降低,耗材管理清晰明细,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和积压,资产管理避免了流失风险,使设备科日常工作深化了管理细节,相应提升了医院的管理价值。

3.2经济价值回报 试算一下,医院每年投入重复购置设备的费用、浪费的耗材费用、资产流失造成的损失费用、不必要的设备维护和保养费用等,我们相信应该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堵塞管理漏洞,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那么经济投入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

3.3社会价值回报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也即数字化设备科的理念目前在全国尚属前沿产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本地区域内目前计划或是正在建设的单位屈指可数,此系统的建立,不仅能为医院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提升医院的区域性知名度。

作者简介

1.禹進,1971.9,男,汉族,湖北省当阳市,当阳市人民医院,电工技师 医疗设备维修及管理。

上一篇:女性站的策划、建设和运营下一篇:网络公司参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