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出版

2024-09-20

网络文学出版(共12篇)

网络文学出版 篇1

本文从传统出版行业和新兴网络出版行业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网络出版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矛盾共赢的发展趋势, 认为传统出版业应正确认识网络出版, 积极整合现有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实现多元的出版盈利模式。

一、网络图书出版的现状

网络出版在国外, 尤其是网络技术发达的美国, 已经趋于成熟和规范, 在网络出版发展最早的美国, 目前有99%的出版社拥有自己的网站。这个数字远高于美国公司运用网站进行网上销售或推广产品的比例。而我国由于网络技术起步较晚, 网络与出版的融合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这也同时意味着, 中国的网络出版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一) 传统出版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出版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预测:“传统出版业的市场影响力在未来5年一10年会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的长期浸淫, 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改变, 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相反用于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却越来越多了。其次新的市场目标群体涌现, 现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 信息技术教育已变成必修课而且大中小学学生基本上都是网民, 5年一10年间, 他们在中国阅读市场占有绝对的份额, 他们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互联网。”

(二) 新型网络出版企业活跃于出版舞台

网络环境下, 出版主体变得多元化, 出版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限制, 更多的非传统出版单位加入到网络出版的行列中来。这些非传统出版单位主要是指网络公司、娱乐集团、政府机构以及个人等。这些由非传统出版单位进入网络出版的企业, 都拥有强势的信息技术背景或庞大的客户资源, 甚至集传媒经验与电信资源于一体, 对文化、技术资源进行整合, 向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产业领域伸展。这些新型的网络出版企业, 一方面激活传统图书期刊等资源, 另一方面又创造出大量的视图音乐游戏出版物, 满足人们多层次出版物的需求。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产业链, 在做技术的基础上介入内容提供领域, 并取得一定的收益。

目前网络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数字图书馆, 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是原生型网络出版, 如台湾《明日报》这种原创网络报刊;三是网络游戏视听出版;四是手机短信出版、五是个人网络出版。

二、传统出版观念迫切需要调整

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存在着矛盾和共赢的关系, 对于领先和强势的传统出版来说, 主动迎接网络出版时代的到来并分享到利益是必要而且迫切的。实际上, 已经有几大因素将要促使传统出版行业调整观念和加速整合。

(三) 产业整合的需要

近年来产业整合最突出的表现是, 构建于互联网形成与成熟基础上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部门的融合, 即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有可能都在同一个新媒体操作系统中运作。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了产业融合实现的可能性, 产业融合现象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以生产内容为主的图书出版产业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它不仅使语音、图像和数据实现了融合, 而且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由此, 内容的增值能力倍增, 内容创新的重要性凸显, 内容产业的概念应运而生, 并受到了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的高度重视。

于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些国际大型出版集团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纷纷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 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将自己的业务领域集中在内容产业, 把自己定位于内容提供者, 并通过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介质上的充分使用来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

(二) 出版社功能面临巨大改变

在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中, 出版社处于主导地位, 他们有权决定与哪位作者合作, 有权选择哪位作者的作品出版发行, 而作者始终处于被选择的弱势境地, 读者也没有很大的发言权。

在网络出版环境下, 出版社“选择把关”的地位和功能受到冲撞, 作者的自主权得以提升。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作者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 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合适的出版机构, 作品拥有更多进入社会文化领域的机会和途径。尤其是个人网络出版的盛行, 作者可以跳过出版社这个中间环节, 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 直接发布在特定的网站上, 或者通过个人网站、博客等方式与读者见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 出版社的权威地位受到撼动, 把关功能下降。出版行为回归到了文化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角色上, 出版机构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内容竞争力”, 吸引作者为其提供出色的作品, 一方面又要吸引读者的关注, 实现其经营收益。因而必须通过营销传播塑造自身品牌形象, 来达到这一目的。

(三) 受众变化要求整合

在网络传播时代, 受众往往是新旧媒体的复合受众, 既上网, 又使用传统媒体。受众的需求和活动空间扩大, 在传播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变化。受众本位意识增强受众本位意识, 即受众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 受众对自己在传播过程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自我肯定。

几个突出现象是, 网络传播时代的用户更讲究信息时效性, 并打破时间流程随时获得信息, 不受地域限制, 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甚至追求“点对点”, 这对传统出版而言, 不管是传播的内容、形式、时间、地域都需要进行调整, 并尤其要加强互动功能。

三、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共赢

网络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单位的限制, 使得出版行为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多元主体行为, 同时网络出版通过计算机网络即时到达信息接收者, 省略了印刷和物流环节对传统出版从编辑到印刷到出版发行的工作流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似乎在网络面前, 传统出版显得苍白无力, 失去了其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然而, 作为精神产品发布者的出版, 内容永远是竞争的核心和根本, 出版物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网络, 依然以其内容和内在品质为主。技术是手段, 传统出版借助于网络和其他数字化手段, 只是适应生产力的大变革, 让信息内容更快更有效地达到受众。

传统出版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对信息的把握、驾驭能力强, 善于策划选题, 熟悉出版流程, 有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网络, 这都是目前网络出版业所不具备的。何况目前网络出版还受到版权保护、阅读设备成本高、保存与收藏困难等诸多痛疾的困扰, 无法实现完全盈利, 一定程度上倚赖传统出版的“滋养”和“补贴”。因而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势必在非常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会呈现这样一种并存的模式。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 正确认识传统出版业的优势, 充分发挥其长处, 以内容质量制胜。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的条块分割、地区垄断、渠道不畅、资源和经营分散等弊端都被一一攻破, 网络所特有的自由开放、海量存储、传输快捷、检索方便等特点, 决定在网络环境下出版社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一年靠政策保护或行业垄断就凭几十种或几百种图书“独领风骚”。

针对我国目前传统出版的发展现状, 出版社应准确定位自己的出版领域, 在专业领域做大、做强;准确定位目标读者及发行渠道, 建立自己的终端客户网络, 个性化渠道网络;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的内容定位、出版规模、发展时段、人力资源等, 个性化设计出版社内部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结构, 合理处理集权、放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 激活组织、人员的活力和创造性, 同时注意网络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未来的出版界是属于那些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 同时又拥有强大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机构的!正确处理好纸质版与网络版的比例关系, 同时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 网站提供的内容必须是读者关心和需要的。

一般而言, 网络出版做得较好的出版社往往具备这样的特点, 即重视电子书的同步出版与网络宣传, 增强纸质书的宣传效果, 达到互动的效果。以四川大学出版社为例, 该社2004年出版纸本书450种, 相应的电子版图书441种, 所占比重达98%, 事实表明, 同时出版电子图书并没有影响纸质图书的发行, 反而令图书的销量有所增长。

因此, 网络出版要与纸质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结合起来, 做到优势互补, 相互转化, 立体出版, 并要做到互相宣传, 互相促进。

摘要:走进2008年, 网络出版、电子书籍越来越风行, 很多的出版社也建立自己的网络图书平台, 本文就是研究当前网络图书发展状况, 了解传统图书与网络图书结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分析网络图书与传统图书的矛盾和共赢可能。

关键词:网络图书,传统图书,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2004) , 2004年1月版;

[2]《网络出版业研究报告》, 互联网实验室, 2003年7月;

[3]《网络环境下图书出版发行模式研究》, 谢新洲;张春铭, 《出版科学》, 2005年第6期;

[4]《图书营销新体验》, 屈晨辰, http://quchenchen.space.live.com/blog;

[5]《网络出版对我国传统出版的影响》, 王丽娟,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 t t p://krd152.cnki.net;

[6]《国外网络出版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邢鹏;张志强《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年第11期;

[7]《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 徐丽芳, 《出版发行研究》, 2005年第7期;

[8]《出版业调查报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9]《出版产业研究》, 周蔚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10]《跨媒体出版:概念流程特征》, 刘茂林, 《出版发行研究》, 2005年第5期

网络文学出版 篇2

Internet时代的网络出版

【英文标题】Web Publishing in the Internet Er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文章日期】―04―07

【 作 者 】彭静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介绍了在网络席卷全球的今天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网络出版,以及这

种新型的出版方式与传统的出版之间的异同,同时论述了网络出版中所存在的一些法律

、技术保护问题及有关的解决方法,最后对我国网络出版的前景作了简要的分析。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web publishing hasbeen

the latest trend in the publishing. Th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tradit

ional and web publishing are revealedin the paper,and some relevant

legal and technical problemsare briefily discussed. At last the real

ities and prospectof the web publishing in China are analyzed.

【关 键 词】Internet/出版/网络

【 正 文 】

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Internet已从学

术界延伸至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远距离培训(Teleforma

tion)、远距离医疗(Telemedecine )、远程会议(Teleconference)、远程工作(

Teletravail )等都已成为现实。 据统计, 到1995 年7 月为止, 已有660 万台计算

机挂接在Internet上,约4500万人使用该网络,预计到,Internet的用户可以达

到7亿人。人类的交流方式正走出纸张铅字的范围, 而步入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

Internet作为一个全球性的IP(Internet Protocol )网络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

司、企业、集团和事业单位联为一体,在它们与其客户及业务伙伴之间建立起交互的快

捷通道。在Internet热潮的推动下,世界上出版业先进的国家已经将一些报刊、杂志和

文学作品等通过网络发行,譬如美国在网上发行了《Artdirect》、《ArteFACTed》;

澳大利亚也产生了第一家联机新闻杂志《The Australian Observer》, 中国的《广

州日报》等也已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发行……这就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

1 网络出版势不可挡

事实上,网络出版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它们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出版物的

制作和发行,但网络出版突破了传统的出版物制作和发行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出版”

的含义。就传统的出版物和以软盘、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而言,其发行的手段是单

向的,非定时的,而且发行对象不广泛,信息的聚焦效应差,用户查找信息难度大、效

率低。而网络出版则以其信息的载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网络而弥补了这些缺

点,网络出版具有如下特点:

1.1 对传统概念的拓展

①出版物

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是指存储信息的载体,如纸张,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

进步,进而出现了磁盘、磁带、光盘等。而如今在网络时代中,信息的存在要借助于一

种不同于以往载体形式的新型载体――网络,故不存在传统形式上的出版物――一种实

实在在的东西,面对读者的是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来自出版商的各种信息,这便是出

版商提供给读者的出版物。

②出版

以往人们眼中的出版就是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稿件的一种非常繁复的工作,而

在网络时代,这一工作得以极大地简化,因为此时“出版”的概念已经有所改变。在网

络出版中,出版就是发布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事实上也是出版本质上的含义,

只是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由于对这些信息载体的处理过程冗长繁琐,我们难以做

到快速、便利的传递各种信息。

③出版商

显然,在出版、出版物等含义有所改变的同时,出版商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它的

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它指任何在网上发布信息的人、单位或组织等等。相应的,对出版

商素质的要求也与以前不同,网络出版商不必精通以前的有关出版方面的知识技巧,他

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关于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知识。

④购买

无疑,对网络出版物的“购买”也已不同于对以往出版物的购买这种行为了。对于

后者而言,购买的结果是拥有了信息的载体――书本、报刊杂志、磁盘或者光盘等等;

而对于前者而言,其结果是拥有了对信息访问、浏览的权利,购买者只有在获得这种访

问权后才能通过浏览器阅读所购买的“出版物”。

1.2 实时性的双向交流――网络出版的魅力

网络以其资源丰富、查找速度快、网点之间的双向交流见长:购买者可以将自己的

购书需求迅速地传递给出版商;出版商根据购买需求,迅速地提供相应的书目供购买者

选择;购买者确定自己所要购买的书后再通知出版商。同样,由于网络上双向交流的迅

速性,出版商可以快速地收到购买者的反馈信息――对所购“出版物”的评价、意见等

等,从而帮助出版商重新制定决策,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事实上,随着网络出版的逐步开展,出版商可以根据其客户(经常购买其出版物的

人、单位等等)的需求,定期地为客户提供所想要、感兴趣的书目。这时候,面对购买

者的便不复是眼花缭乱且鱼龙混杂的信息,而是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得购买者节省

很多用于检索信息、查询信息的`时间,使得出版商服务具有个性化。

1.3 无纸的付款方式――电子信用卡

在网络充当着人和人之间联系的纽带的同时,人们的付款方式也开始借助于网络。

因为由网络联系起来的人位于地球的不同角落,他们之间由网络实现间接的“面对面”

交流,故其相应的付款方式也只能采取网络的远程付费方式,电子信用卡由此应运而生

据估计,Internet商业的发展,将使Internet上的信用卡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年500

亿美元,Visa和MasterCard 两家信用卡公司曾同意制定一个统一的开放标准在Intern

et上安全地完成金融事务,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是分别与不同的

计算机厂家开发不同的安全性标准和技术,Visa公司与Microsoft公司合作,MasterCa

rd 公

司则与IBM、Netscape公司携手,这两种标准为信用卡信息经Internet 传输提供

端至端(end―to―end)的安全保护,传输的信息包括信用卡号码、口令和数字化的签

名,这些信息均经过加密后方才传输。

2 网络出版的实现

2.1 出版物的制作

附图{图}

图1 网络出版流程示意图

对于以往的出版物来说,其排版系统不论是批处理还是所见即所得(WYSIWYG:Wha

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都有各自的标记格式和加注方式,不同系统之间没有

统一的格式,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换,所以不能满足出版网络化的需要。国际标

准化组织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了SGML(Information processing―Text and office

system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ISO8879:1986),我国相应的

SGML标准于1995年底公布,编号为GB14814。SGML 的设计目的是使文件信息与设备无关

、与处理系统无关、与应用无关、甚至与所用的语种无关。它旨在各个独立的系统之间

架起桥梁。SGML用描述文件逻辑结构的方法,做到制标的通用性,并有一系列的声明(

declaration),使各系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文件信息与制标,从而使得出版的网

络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们的网络出版商通过Internet提供自己的出版物时所使用的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就是SGML的一个子集。通过HTML语言编制的超文本(Hy

per―text)或超媒体(Hypermedia )的文档(其中包括出版商所要提供的信息资源和

一些链接到其它服务器上相应文档的链接信息),出版商可以向网上提供各类信息资源

;如声音、图像、动画和文本等等。

2.2 出版物的发行

在网络联系你我他的时代,“天涯若比邻”不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通过网络

开展出版物的发行宣传工作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读者购书只需要坐在电脑屏幕前,敲打着相应的计算机命令,利用计算

机从浩繁的信息中查找出所需购买出版物的相关信息,如广告宣传信息、新书预告、内

容简介等等。确定所需出版物后,购买者只需向出版商的网点发送购书通知并采用电子

货币的方式付款;出版商获知这一信息后,就将该购书者纳入可以访问本网点信息的用

户集合中,于是已注册的读者在以后就可以毫无阻挡地访问所购的信息了。

在网络中通常采用的信息相互交流的技术是E ―mail , 它是Internet提

供的最初的功能,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实际上,大多数用户就是从使用电子邮件开

始接触Internet的。E―mail 快速且价格低廉,并允许广播式发送,这样,一个用户可

以同时向许多人发送信息,当需要在某个群体中发布通知或征询意见时,显然这个优点

非常突出。目前利用电子邮件最新开发的一项功能是电子期刊(E―Journal,它实际上

也是一种网络出版)。电子期刊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送给它的订购者,电子期刊的订户

可根据需要订购整本期刊,也可订购期刊中的相关文章,随着纸质印刷品价格的成倍增

长,电子期刊将会越来越普及。以教育界为例,该领域的主要出版物“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和“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 ”已经开始有电子期刊

版本。仅就其较低的加工成本而言,网络出版已经对传统的出版观念提出了挑战。

3 金无足赤――随之而来的问题

网络虽然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不同平台上信息的快速传递为人们带来了好处,但也存

在着一些弊端: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管理还未制订公认的国际法规;计算机互联网四通八

达,在某处被禁止上网的信息可以随便地再上网;入网的用户可以随意地调用网络中传

输的文字或图象信息,其过程完全匿名,无需登记,管理系统极难对接受者进行控制和

检查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不法分子带来了一些可乘之机。在德国,有人利用I

nternet传播色情文字、图像和新纳粹思想,以致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停止美国Comp

uServe网的200 家公司上网。 在法国,1月23日,Besancon Cybercate利用Int

ernet 网传送被法国政府列为禁止出版的“大秘密”一书, 全书长达170 页, 作

者ClaudeGubeler医生在该书中披露了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患癌症的情况……

这些都为出版的网络化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控制出版物中存在的黄色信息及禁书

的发行;如何恰当地收费;在网络下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

3.1法律保护

首先必须制定相应法规、措施确保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管理和使用方法。对于网络

出版而言,尤其要健全知识产权法,提供全新、全方位的措施保护它,例如1912月

20日,国际版权组织关于版权和邻接权协商会议经历了18天艰苦讨论,最终通过了有关

电子出版物版权的世界公约――《世界版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版权组织表演、唱

片条约》。它们是对已在世界上通行了二三十年的《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作出

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不再是空白。此次的《版权条约》中已明文

规定:今后电脑网络中信息的存储、拷贝都必须经版权人许可,作品的内容、署名等不

得任意改变;同时,对加密信息的擅自解密,及擅自生产解码设备,都可能侵犯版权人

的权利。同时各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我国已原则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暂行规定》,成为率先推行法制化管理信息网络的国家之一;美国

政府亦公布了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关于惩罚在国际信息网上传播猥亵文字、图像的法令

,最高罚款额为25万美元,乃至判处两年的监禁;德国政府将制订多媒体法,为互联网

络的法制化管理提供法律框架。

3.2 技术保护

目前对网络进行的技术保护有多种形式。例如:防火墙(Firewall);E―mail加

密的方案SMIME(Secure Multi ― purpose InternetMail Extensions); 一些安全

应用程序,如 Netscape公司增加了称作SSL( Secure Sockets Layer)的协议层来支

持其信息服务器和客户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西欧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情况。欧洲联盟(

第十三总司)在其研究计划RACE(Technologiede Pointe dans le DomainedesTele

communications)中,委托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UCL )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

图像入网检查服务”两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这两个研究项目分别命名为. ACCOPL和O

KAPI.由于近几年计算机上数据被盗、图像被拷贝的现象日趋严重,ACCOPL计划项目又

增加了“文件、图像加标记”的研究,命名为“TALISAAN”项目,由比利时的UCL 、德

国的Fraunhoffer Institute、葡萄牙的Institute Superior Tecnico、瑞士的Ecole

Polytechnique Lausanne 等大学和意大利的CSELT、法国的Thomson―CSF Communic

ations等企业参加研究。此外 ,一批法律事务所、图像制作公司也参加了该项目的合

作研究。尽管目前对网络实现尽善尽美的保护尚不可能,但在不久的将来诸多更为成熟

的安全技术将投入使用。

4 我国网络出版的现状与前景

网络出版的信息载体是网络,网络出版必然依赖于网络,同时也要依赖于电脑。在

总体上,我国已基本具备发展网络出版的技术条件与信息基础设施。

其一,就中国而言,我国的电子工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

5%,成为我国各产业门类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电子工业部预测,十分之一的中国

家庭将在今后五年内购置电脑,这将形成一千万台的市场容量,每年将有二百万台电脑

进入家庭, 是1995 年的10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电脑普及率超过百分之十以后

,就会出现攀比效应,市场销量就会快速增长。以来,各种品牌的电脑价格相继

下调,降幅在30%~80%之间,达到了一般单位和收入较高家庭可接受的水平。

其二,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电话已经成为工作与生活的必需品,并大量地进入家

庭。由于通信线路的全面更新和程控化,我国的电话线路已能完全满足计算机数据传输

的需要。1995年6月, 中国公用计算机交互网Chinanet 正式开通投入使用, 由此掀起

一股Internet 热潮。Chinanet作为Internet在中国的延伸,为广大国内用户提供了一

个进入Internet、获取信息的通道。随着国内百所联网、百校联网、“金”字系列工程

的开展,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均可联入Internet。

在此热潮下,中国的新闻出版界已经开始涉足于网络出版这一领域。例如人们现在

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来阅读《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市场报》等报纸了;期刊也

不例外,如今上网的有《微电脑世界》,《今日电子》等期刊;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出现

的书籍的网络出版,由于网上出版的安全性问题、版权问题、收费问题等尚未得到完全

的解决,《钥匙》一书的出版商刘方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将该小说通过瀛海威时空

系统在网络上发行。他仅将全书的20章45万字中的第一章发行在网上,原因是如何付费

的问题目前国内还无法解决。按国际通行做法,付版权费的应该是“网主”。但如何付

费?该付多少?目前尚无可操作的法规,现行的《著作权法》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章节

。因而,此次出版商与“网主”瀛海威公司双方采取了一种协商互利的方法:出版商免

费使用该网最醒目的“主页”空间,以文学作品的加盟来增加该网对用户的吸引力;而

“网主”则因只在网络上“出版”部分章节有为出版商做广告宣传的功用,因而也不向

出版商付费。而最为可喜的是通过网络发行,出版商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有的甚至

用电脑按自己的理解来修改原作。

网络出版的出现绝非偶然,其对未来新闻出版的影响也并非不可预知,中国的信息

技术与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以此为契机发展网络出版乃至更新出版方式,从而

推进中国新闻出版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出版界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

任。

【参考文献】

1 董建平.计算机互联网的管理.信息工作研究,,(12 ):21

2 蒋明.中国出版物――新世纪的呼唤.现代情报,1997,(2):48

作家社出版新中国最大文学出版 篇3

此前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中国文学界、出版界一直没有一套具有国家水准的汇集当代作家经典作品的文学出版工程,作家出版社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著名文学专业出版社,依托中国作家协会资源,以全国作家为视野进行全方位搜索,尽可能系统地、全面地汇集代表性作家,出版了这套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文库,它的实施,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也是文学界和出版界对新中国建国60年的最好献礼,并受到广大文学工作者的拥护和支持。编辑这套丛书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次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共和国作家文库”是中国作家协会迎接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从策划到组织出版实施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并已人选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选题目录。

(石开)

《生根者牛》拷问“成功之后路在何方”

本刊讯 (记者韩阳)近日,曾深刻影响一代创业者的《恩波智业》作者王力再出新作《生根者牛——闲话我与牛根生》。作为牛根生的启蒙老师和一直以来的兄长,该书所言既与牛相关,也与奶相关,但最终既非一味救牛,也非一味救奶,既非完全就人,也非完全就事,堪称引领成功者“从成功走向成熟”的醒世之作。王力首开中国智业先河与“民间智库”,22年职业生涯,除向联想、用友,伊利等提供顾问服务,同时还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奥组委、中华慈善总会等提供外脑服务,获誉“中国公关第一人”。近作《天大的小事》获评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透过全书,作者的人格魅力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面对现代生活的喧嚷与浮嚣,该书既是厚积薄发的回忆录,对“成功与成熟”,“嗓门与命门”等创新思辨的阐述更是惟妙惟肖。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10万册。作为重点书目,该社已成立跨部门项目组,除做对应宣传拓展之外,同时20万册“微型读本”也将免费派发。

浙教社推出原创少儿知识读物《动物梦工厂丛书》第一辑

本刊讯(记者张倩影)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俯视动物世界,有时甚至漠视动物的存在。其实,动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在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有待人类去探索,去揭秘。浙江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原创少儿科普知识读物——《动物梦工厂丛书》就把目光瞄准了动物的神奇本领,把焦点对准了世界性意义的主题——“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度推出的第一辑包含6个分册:《动物也懂爱》《动物也善战》《动物也沟通》《动物也敏感》《动物也飙车》《动物也运动》。丛书在介绍动物世界的奥秘时,特别重视注入当代意识,将新奇的鲜为人知的动物行为放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来审视,让少年儿童从小懂得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与人类自身休戚相关的意义。

这套书并非动物的百科全书,也无意系统讲授动物的各种知识,而是切入几个很小的角度,讲述动物及动物界的趣事,讲述动物的个性特点,仿佛它们也具有了人的特点。孩子对科普读物的阅读,会经历一个“浪漫主义的阅读时期”,即他们更在意的是知识的趣味性。这套读物也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

那多新作《清明幻河图》上市

本刊讯(记者韩阳)日前,原创悬疑推理小说作家那多创作的《清明幻河图》由接力出版社出版上市,作者在该作品中继承了自《山海经》以来的东方想象传统,创造了一个和现实重叠的虚拟平行世界,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心灵与自然界万物间相呼应,并在智慧的博弈中寻找答案的知识悬疑小说。该小说此前曾在《萌芽》杂志上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连载,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者。

网络文学出版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 网络日益融入千家万户。现阶段, 它的功能已经发展到了集通讯、娱乐和传播于一体。随着全球数字网络的迅速发展, 网络也被运用到了出版领域, 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原本出版业以纸张为主的传统出版模式, 使出版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更使得先后出现了以电子和网络为载体的两种出版模式, 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便利的不断要求, 那种脱离纸和盘的新型出版模式———网络出版更是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然而, 还没等到网络出版破茧而出, 问题却提前出现了。

版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出版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进入网络出版时代之后, 由于文段的复制更加便利、信息的流通更加迅速, 只要轻点鼠标, 就可以完成一个出版物的复制与传播, 这就使得对网络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网上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网络散播非法信息的事情屡禁不止;非法盗用他人作品的行为常见不鲜;涉及网上出版的盗版行为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 如何加强对网络出版物的管理, 如何找到保护网络出版物版权的最优途径, 如何发展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 已经成为国家和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我国网络出版侵权行为、网络出版版权保护现状、网络出版版权保护意义以及网络出版版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来对网络出版的版权保护工作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出版侵权行为

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 再加上对于在网上发表言论并没有强行的控制机制, 任何一个网民都能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作品, 以及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源, 因此, 信息的流动、资源的共享都为版权侵权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很多网上的作品, 在没有经过版权所有人的同意之下, 就已经在网络上四处流传;还有的人甚至利用共享的资源盈利, 先是在网上非法下载他人作品, 然后再做成出版物牟取暴利;在当下这种“人人开博”的环境下, 许多人的博客主页上都随意刊登他人的作品, 又或者是随意链接到他人的音乐作品;更有甚者, 利用网络散布一些非法的言论、书刊和图片。总结起来, 当前网络作品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品的著作权侵权

这种现象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利用网络对传统出版物版权的侵犯。由于网络缺少自己的内容, 因此常常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经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应用到网站上, 尤其是那些没有强大传统媒体作支撑的个人网站和小型网站, 不过, 有些大的内容提供商也犯下过这种错误, 传统媒体控告网络媒体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99年发生的六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侵权案。1999年6月15日, 王蒙、张承志、刘震云、张洁、张抗抗、毕淑敏等六位知名作家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控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的“北京在线”网站, 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坚硬的稀粥》、《一地鸡毛》、《预约死亡》、《漫长的路》、《白粟》、《北方的河》和《黑骏马》等作品转换成电子书的形式, 在国际网络上进行传播。最终, 这起侵权案以被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败诉结束。除了对传统出版物的侵权时有发生之外, 还出现了一种网络之间的侵权行为。一些网站随意将其他网站的信息资源刊登或链接到自己的网站上, 并且不注明出处, 甚至有些网页直接抄袭其他网站的设计, 侵犯他人的著作权。1999年, 北京瑞得公司状告四川宜宾东方信息公司的主页在整体版式、色彩、图案、栏目设置、栏目标题、方案、下拉菜单的运用等方面几乎都是照搬原告的主页, 侵犯其主页著作权, 最终, 瑞得公司胜诉。[1]

(二) 网络游戏侵权

在我国, 网络游戏已经崛起成为一大产业, 由于利润丰厚, 觊觎这块领地的人越来越多,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侵权现象,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游戏中内容、人物造型的重复和“私服”的出现。现在, 国内市面上的网络游戏都存在着严重的内容重复、角色雷同的问题。而“私服”、“外挂”的出现, 也给许多大型游戏的开发者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现在, 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打击网络游戏的侵权行为, 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 非法下载侵权

网络已经被很多人视为“白吃的午餐”, 原因就是在网络上能够免费下载到许多资源, 如, 最新的影视作品、mp3音乐、电子书等等, 而这些提供免费下载的网站往往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利益。2005年, 轰动一时的上海步升音乐文化起诉百度一案, 就是国内搜索引擎音乐侵权的第一案。最终, 百度败诉, 赔偿给步升公司6.8万元。紧接着, 环球、百代、华纳、索尼、BMG等五大国际唱片业巨头先后以版权问题对百度MP3服务提起了诉讼。这无疑给提供非法下载的网站敲了一记警钟。

此外, 还有一些FTP与BBS上的资料复制行为、冒名顶替他人网络作品、非法破解他人软件并在网络上进行散播的行为也属于网络侵权行为。

二、版权保护现状

在谈现状之前, 先要明确网络版权保护的对象。网络版权保护的客体是网络作品。网络作品是指以传播为目的, 以数字化方式在网络上向公众提供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传播的高效性、使用的方便性和最大的普及性。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二条则从作品的外延明确了司法实践中对文字作品的数字化形式保护, 该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的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作品范围, 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 人民法院都应当予以保护。”该条司法解释完善了《著作权法》中对版权保护客体作品的范围的界定, 将网络作品也涵盖其中。[2]

明确了版权保护的对象之后, 接下来将从法律法规、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版权保护的现状。

(一) 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实施的网络法律法规主要是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2002年6月27日联合公布的《网络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时间已经过去六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成倍增长, 网站数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网络环境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网络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已经无法应付许多新出现的现象, 仅靠它们无法对网络中的产生过程、编校过程、生产过程、发行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于是, 2006年7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了全面翔实的规定, 弥补了以前法律的空白地带, 标志着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3]但即使是这样,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如, 对数字出版的概念, 采取了较窄的界定, 使大量数字化出版活动内容未纳入了监管的视野, 比如说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 到目前还是两个概念。[4]由此可见, 出版业法律的支撑不足, 严重阻碍了网络出版的萌芽和发展。

(二) 行政监管

要使得网络出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除了在法律上要有新的突破之外, 还得靠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大力扶持。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出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 将依法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07年, 国家版权局着手建立了数字版权监管平台, 同时启动反盗版举报查处奖励基金, 积极利用新的版权保护技术手段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相信有了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 网络作品的出版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三) 行业自律

哲学上有“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一说, 因此, 要完成网络出版环境的净化, 还得要求行业先做到自律。只有整合行业力量, 施行有效的行业自治, 才能比较好地发挥各个出版主体的力量。在2005年9月的中国网络大会上, 40余家网络相关企业共同签署了《中国网络版权自律公约》, 倡导网络行业自律, 逐渐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信息产业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落实《公约》的同时, 应促进信息网络版权立法;搭建网络版权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 为公约成员和权利人提供网络版权方面的服务;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 遏制因特网上的侵权行为。[5]通过网络来管理、约束网络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网络自律带有专业化特色, 可以用技术的手段将违规人拒绝在网络大门之外, 或者对其进行责任的追究。行业内自律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网络环境的自律, 即规范网上的留言板、聊天室行为;网络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自律, 即网站建设者自觉重视对他人著作权的保护;网络经营者的自律, 本着使网络向光明的前途发展的原则, 自行对网上的侵犯著作权、有害内容的传播等行为进行约束。

三、版权保护意义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网络产业要想发展, 必须依靠产品和内容的创新, 而只有在良好的制度保护下, 妥善地处理好网络环境下作品的授权和使用关系, 才能实现网络出版的长足发展。因此, 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制度, 有效保护网络版权, 打击在线盗版行为, 对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 由于我国网络作品的版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著作权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网络传播商没有拿到有版权的网络作品的合法传播权, 再加上广大网民缺乏版权保护意识以及不正确的消费观等原因, 导致我国网络出版产业链不完善, 无法进行正常的产业发展。如果不能通过法律平衡著作权人、网络出版者以及读者的利益, 势必造成著作权人没有动力撰写高质量的作品, 以致低质量的网络出版物泛滥的局面, 这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 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络盗版作品, 还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个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沟通的时代, 网络出版的版权保护意义已经不限于一国之内。我国的网络侵权盗版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已经产生了非常恶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 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 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活动是网络管理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坚决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为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6]

四、版权保护发展趋势

网络出版版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司法保护、行业保护、技术保护和社会保护的结合, 将成为未来网络版权保护的主要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里, 国家在制定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上下了一番苦功, 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而随着网络新情况的出现, 及时修订法律法规是完善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 为有力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是违法必究的前提条件。

对网络出版的具体管理思路, 行业内提出了一种特征化管理办法。即效仿传统出版流程, 首先审查出版者资格, 建立出版者登记制, 根据有效的登记, 规范从业者的行为, 使其明确自身行为的社会责任;其次, 建立国际统一的国际标准网络出版号ISNP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Network Publishing Num be r) , 赋予网络出版唯一指称, 规定网络出版者必须有核准的ISNPN号才能从事网络出版业务, 并将此号用相应技术放在网络出版物的显著位置和内含到网络出版物中。这项管理措施经过完善和普及, 将成为规范网络出版行业环境的重要举措。

打击盗版行为, 不仅要依靠法律手段和行业的管理, 也需要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DRM) 的研发和推广。目前, DRM已经由理论研究阶段发展到实践应用阶段, 已经有不少的企业在使用DRM。他们运用DRM的目的, 主要是保护自身数字作品的版权, 从而促进数字内容在网络上的发布与销售。我们熟悉的IBM、微软、Intertrust等外国公司, 已经开发出了各自的DRM系统, 国内的北大方正公司, 也专为电子图书开发了一套DRM软件。尽管如此, DRM仍然处于婴儿时期, 还有大量的领域亟待开发。[7]

在网络时代, 侵权盗版行为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巨大的、海量的, 单靠政府或者行业是无法遏止的, 必须联合成千上万的民众来共同遏制。好在现在不少网民都已经认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 纷纷投入到保护版权的行列中来。其中, 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是2005年9月中文在线发起成立的反盗版联盟。该联盟与中国版权协会反盗版委员会联合, 在有线网络领域维权一百多起, 案件胜诉率达100%, 保护作品1000多部。[8]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 在版权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社会版权意识仍然不高、权利人自我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下, 集合大众的力量来保护版权这条路还是相当漫长的。

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2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2.53亿, 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位。这对网络出版而言, 意味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只有在做好对网络版权保护的基础上, 网络出版这只美丽的蝴蝶, 才能破茧而出。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出版成为一个新兴的现象。新事物的发展应该是前途不可限量的, 但是, 在网络出版方兴未艾的时候, 版权侵权问题却阻碍了其前进的道路。网络侵权事件层出不穷, 并且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 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不仅影响到了网络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更是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 如何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行业自律和社会保护等方法对网络出版进行保护, 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通过归纳当前的版权侵权行为, 我国网络版权保护的现状及分析其意义, 提出了网络版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只有真正解决了版权保护的问题, 我国的网络出版才能破茧而出, 幻化成美丽的蝴蝶。

关键词:网络出版,版权问题,版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孙莉.网络版权保护之我见[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3) .

[2]乔书兰.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时代经贸, 2007, (08) .

[3]晏娱.辨析网络版权保护新规[J].法人, 2006, (08) .

[4]郝振省.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究竟如何[J].中国传媒科技, 2005, (07) .

[5]郝振省.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 2007.

[6]马华.国家版权局重拳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J].信息网络安全, 2007, (03) .

[7]刘可静, 杨小溪.网络版权管理战略:版权与技术的结合网络环境下数字版权管理 (DRM) 的应用[A].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5.

网络自出版内容质量现状及对策 篇5

一、网络自出版内容质量的问题

1.语言文字粗制滥造

网络自出版作品语言文字的组织形式往往崇尚平白直叙,不喜过分雕琢,不像传统出版那样注重反复推敲表达,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字粗制滥造的问题。个别作者甚至还借助所谓“网文写作软件”自动编写内容,这样生产出的作品,其文字质量可想而知。

网络自出版语言文字同样需要正确、精准、符合逻辑。语言文字的质量仍然是衡量自出版内容质量的重要尺度,不能让读者形成网络自出版作品的语言文字差错就该比纸质图书多的认知。网络自出版亦应重视作品的规范性,做到表文达意,力争行文流畅,不可忽视细节问题。

2.内容的科学性不足,漏洞频出

网络自出版的准入门槛低,作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内容的科学性往往不被重视。有的作者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所写的宏大题材,或是创作态度有失严谨,导致生搬硬套典故、时间线颠倒、篡改史实、模仿甚至抄袭行为时有发生,漏洞频出。由于大量的模仿甚至抄袭行为的存在,原创内容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市场上充斥的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模仿产品和抄袭产品使用户感觉毫无新意,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出版市场。

目前,相当一部分读者已默认了网络自出版内容科学性不严谨的现状,对有违科学性的内容已经见怪不怪。内容的科学性同样是网络自出版的基本要求。网络自出版作品内容应尽量做到科学、准确,作者应本着对读者负责的严谨态度创作。

3.内容的价值导向常偏离主流价值

网络自出版赋予了作者空前的创作自由,但在名利等因素的驱使下,这种自由往往会遭到滥用。有的作品大肆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败坏社会风气。有的作者为了吸引眼球,大量填充与作品整体情节和立意关联性不强的带有“三俗”色彩的描写。有的作者则刻意夹杂争议性的敏感内容,或将自出版平台提供的开放式话语空间当作宣泄内心愤懑的通道,将个人境遇的困顿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现状的不满,作品中弥漫着负面思想,渲染和夸大社会矛盾。

网络自出版不能沦为灰色内容的聚集地,不能偏离主流价值。坚决抵制为了追求高阅读量,在作品中掺杂夺人眼球、背离社会基本共识、污染读者精神世界的内容。作品中传达的思想观点应符合主流价值观,传递人文关怀。

二、网络自出版平台内容质量的管理措施

1.作品准入依靠编辑自主审核

网络自出版平台拥有各自的编辑团队,负责审核作品内容。编辑团队会根据平台的标准对作者递交的作品进行评判,通过审核的作品才能公开供读者阅读。但在实际操作时,审核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多,审核通过的作品往往还是取决于编辑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个人喜好。

2.通过签订出版协议明确权责

作者创作的作品成功通过审核,公之于读者之前,网络自出版平台会与作者签订一份出版协议,作为双方明确权责、约束彼此行为的重要依据。协议体现“文责自负”,即作者应在提交作品前进行审读,确保作品不存在内容违规及侵权问题。在豆瓣作者与豆瓣阅读签订的《数字阅读授权协议》中,第八条规定了作者发布的作品中不得含有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禁止出版的内容,否则,由作者承担一切责任,豆瓣则立即下架涉事作品。这样就通过签订出版协议明确了作者的责任,实现了自我约束,划定了不可触及的“红线”。但要从细节上进一步提高网络自出版作品的内容质量,只依靠质量底线和用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很多时候,双方的约束仅仅是形式。

3.后台监测系统过滤违规内容

除了网络自出版过程中的前期审核把关外,国内的大部分自出版平台还利用后台内容监测系统对海量内容进行不间断的.全局式把控。内容监测主要是通过词库的运作来实现的。词库中收录违禁词、敏感词、低俗词等词条,平台上的作品一旦出现敏感词,系统会自动屏蔽和过滤,该作品同时也会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但后台内容监测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判、漏判的情况。对于同义词替换、模糊表述、隐喻和类比表达等现象,自动审查系统也无法监测,人工二次审读又无法满足网络自出版及时性的要求。

三、提升网络自出版内容质量的对策

1.完善国家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网络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国家在网络出版领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现行的相关条例和规章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因此,国家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出版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其涵盖网络自出版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对已有的出版法规的修订,使其全面适应网络出版面临的新环境。

二是建立网络出版作品分级制度。对于网络出版内容尺度的把控,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尝试建立分级制度。不同的评级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该分级制度应在各大网络自出版平台严格推行。每个评级用不同颜色区分,并标注在作品起始的显著位置。必要情况下还可添加“青少年请在监护人指导下进行阅读”一类的提示字样。

三是明确网络出版作品质量检查标准。在传统出版中,不同形式的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都有严格的检查标准。例如,在修订施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编校质量为不合格。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出版作品的质量检查标准,国家应参考传统出版的相关标准,结合网络出版的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内容质量检查标准。

2.注重从源头上对网络自出版作者进行把关

首先是重视网络自出版作者的创作水平。作者是一切内容创造的源头,也是直接影响网络自出版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自出版本身低门槛的特性,网络自出版平台对作者的准入更应该从源头上加强把关,切实提高网络自出版作者的创作水平。此外,还可以动员行业和社会力量,组织网络自出版作者的集中培训。社会化集中培训模式的推出,对于提高网络自出版作者的综合素质、文学修养、创作水平,从源头上把好作品的质量关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其次是加强作者的网络出版规范教育。把好作者关,还应该加强网络出版规范的普及教育。网络出版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可以汇编整理现有的出版法规、行政规章、行业自律公约中的重要条款,在用户经由网络自出版平台申请成为作者,正式发布作品之前,进行全覆盖推送。用户必须将相关条款逐条阅读,不可轻易跳过,以帮助作者深化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3.加强网络自出版平台内部的质量管理

一是提升网络编辑团队的业务能力。各大网络自出版平台普遍存在着网络编辑人员职业素养偏低,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网络自出版平台应建立具有专业水准的内容审核团队,加强对网络编辑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准入考核。网络自出版平台可采取持证上岗制度,并定期组织网络编辑参加有关出版法规、编校能力、内容审核知识的专题培训,规定网络编辑每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二是惩处抄袭,支持原创。不少网络自出版平台版权运营成绩瞩目,但也存在抄袭现象。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是影响网络自出版内容质量的一大症结。网络自出版平台应加大对抄袭的打击力度,对认定构成抄袭的作者实施封禁账号,禁止继续创作,收回全部收益等进一步的惩罚措施,还应当积极帮助原创作者开展维权。自出版平台只有严惩抄袭行为,支持和鼓励原创,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不断推出优质作品。

4.发挥广大读者的反馈监督作用

首先应构建读者对作者的评价体系。在整个网络自出版流程中,读者是作品质量的最终验收者,只有被读者认可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应建立读者对作者的评价体系。读者可以在作者的个人专区内,对作者以往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获评星级较高的作者可以获得优先推荐位次、创作津贴、版权运作资源等福利。相反,在读者中口碑不佳的作者的权益也应受到相应的限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打破网络自出版作者境遇两极分化,传播资源被垄断,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现状。

网络涉猎出版业 篇6

1997年9月,东方博奕文化发展公司与中国电影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网络版图书——《悲情王妃戴安娜》,一炮打响,发行量达16万册。

在戴安娜车祸身亡的第2天,东方博奕公司便开始策划关于戴安娜的书。公司主创人员通过互联网络访问了4万个相关站点,尤其是众多国际新闻媒体的站点,搜集了大量有关戴安娜的报道,下载了上百万字的资料,经过翻译、编辑、审校和印刷,仅用了半个月就成书面世。除赢得了时间迅速占领市场外,《悲情王妃戴安娜》一书的成本也很低,20万字及数十张照片的素材均来自互联网,该公司下载资料所付出的仅为900元。这笔上网开支就是付给互联网的“稿酬”,而公司出版该书的回报则远远高于此数字。

初战告捷之后,东方博奕公司再接再厉,继续密切关注国际热点。当1997年12月初得知南非已与台湾断绝所谓“外交关系”后,他们及时判断出南非与我国建交势在必行,大有文章可做,于是着手准备出版关于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传记。他们从网上下载了一本英文版的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公司的主创人员据此设计了整本书的中文框架,然后往里填充材料。中南两国建交后的一个月,该公司即与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南非之魂曼德拉》,据称发行量超过3万册。最近东方博奕公司又与企业管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罗夫的传记《奔腾时代》。这些热门图书之所以能够快速出笼,主要就是得益于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随时可用的最新资料库。

网络出版新概念

网络出版不只是从网上下载资料出书,而应该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比如出版社可以在网上设置主页,发布图书信息,利用网络及时查看世界各地的出版情况。还可以在网上直接售书。

英国最大的出版公司——企鹅出版集团总裁麦克尔认为,互联网为出版商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亚马逊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店,1997年以来通过网上书店发行的企鹅版图书的销售额,以每季度40%的速度增长。尤其在美国网络版图书已十分流行,如网络版《泰坦尼克》一书吸引了无数“网迷”,在网上阅读此书的读者也许比观看《泰坦尼克》电影的观众还要多。可以说,出版网络图书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出版界的新潮流。

中国开网络版小说之先河的是作家出版社,1998年初作家出版社将长篇小说《钥匙》第一章输入全球联网的“瀛海威时空”,使网上用户都能从电脑上随意阅读。网络版图书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它比一般图书出版时间更快捷,而且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意见。小说《钥匙》上网后,已经收到许多读者的反馈,读者的参与意识极强,有的甚至用电脑按自己的意见来修改作品,这一点是一般图书所无法做到的。

如果说1986年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实行总发行与一级批发分离是出版界的一次革命的话,那么信息时代出版界的第二次革命则是以高科技(主要为网络)贯穿于整个出版行为。1997年初,全国首家“网上书店”在杭州市新华书店诞生。最近国内出版了一本《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书,详细介绍了101种网上生意,每一种生意都通过具体的案例,由专家进行剖析。目前该书正通过“瀛海威时空·翰林书院”网上书店进行“热卖”,其本身就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个案,如果能够成功,将是该书自圆其说的有力佐证。

有网络专家描绘道,今后图书出版也许是这样一幅情景:编辑从网上寻找合适的选题,然后列出提纲,发电子函件给作者。作者再将成稿发回给编辑,编辑随后在自己的电脑平台上对文章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就在网上发行销售新书。把网络意识导入出版业,使原本各不相关的领域通过网络有机结合而孕育出了新的商机,从而为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机制提供了一种崭新理念。

网络版权如何保护

从互联网上下载文章出版,是否牵涉到版权问题呢?前述《悲情王妃戴安娜》一书,所用资料多为世界各大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报道。该书策划者东方博奕公司认为,引用部分新闻报道作为资料来源似乎与版权无关。应无购买版权一说。而在1996年曾经风行一时的《英国病人》,则是作家出版社从国外购买版权后,通过互联网下载有关内容编辑而成的;中国电影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泰坦尼克》一书,也是买了原稿的中文版权后才出版的。

对于网络版图书,具体如何支付版权费,这似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电脑网络是一种有偿的信息服务,用户通过注册登记并通过电话收费方法使用。为了吸引用户入网,网络就必须储存大量有用的信息——热门长篇小说自然是受大众欢迎的信息。按国际通行做法,付版权费的应该是“网主”,但如何付费?该付多少?迄今尚无可依据的法规性文件。此次作家出版社与瀛海威采取了一种协商互利的方法:出版社免费使用该网最醒目的主页空问,以文学作品的加盟来增强网络对用户的吸引力。“网主”瀛海威也不向出版社付费。同样理由,出版社也就不再向作者付费。如果要在网上全文发表一部小说,出版社每月要花几万元租一个存储器。如果真要这样做,网上用户为阅读小说所付费用将由“网主”和出版社共享,但双方如何分成又无定规可循。加上我国目前上网用户有限,从出版社的利益角度考虑,租存储器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目前在国内,要在网络上全文发表一部长篇小说还是不可能的。

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使得1995年制订的《国际版权公约》,尚未来得及作出相关的规定。据悉,欧美一些国家正在着手制订法规,以弥补因网络出版给作者造成的版权损失。英国出版商协会呼吁采取三个步骤:一是发掘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版权纠纷的威慑因素;二是要求提供服务者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帮助保护版权;三是要改变许多人对侵犯版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中国文学通史》出版 篇7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 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五年编撰,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科研成果之一———《中国文学通史》 (12卷本) 推出。该丛书由该院荣誉学部委员张炯、邓绍基、郎樱任总主编, 共600万字。据介绍, 该书贯通古今, 将历代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学都纳入编写的视野, 包括当代56个民族的文学和港澳台地区的文学, 并论述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学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将古今各种文体, 包括古代神话、歌谣、史诗、历史纪事、小说、散文、戏曲和当今的童话、小品、随笔、杂文、科幻小说、电影文学以及历代文学理论都纳入通史书写。 编写组介绍, 全书对文学史实的论述力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允, 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兼顾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分析仔细而中肯。

论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 篇8

网络出版, 又称在线出版, 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在线阅读:在网站上发布作品, 供读者阅读, 但禁止下载。

2. 按需印刷:根据市场需求, 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来预订印刷。

3. 电子图书:为读者提供作品下载链接, 让读者有偿或无偿将作品下载到个人的移动阅读器中。

二、网络出版的特点

1. 出版物。

传统出版的载体以纸张为主, 而网络出版在出版物的形态上表现为作品数字化。这一虚拟属性与纸介出版物具有本质的区别, 与音像出版物基本上相似。

2. 传播途径。

传统出版由于载体的局限性, 使得传播过程复杂, 难以快速地传递各种信息。而网络出版物的传播途径是依赖互联网来实现, 通过互联网传输数字化的出版物不仅快捷, 而且直面终端用户, 省去传统出版的很多中间环节。

3. 购买方式。

传统出版中读者购买的是作品的载体, 而网络出版中读者购买的是作品的浏览权、下载权和阅读权。从支付方式上来说, 传统出版多以现金交易, 而网络出版已经实现交易的电子化, 读者只需要通过网上银行实施实时付款, 就能马上进行阅读或者下载, 既方便又快捷。

4. 信息的反馈。

传统出版中信息的反馈只能以面对面或者邮件的形式来进行, 反馈速度慢, 往往跟不上形式的变化, 而网络出版中, 信息的反馈交流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的传递, 反馈速度迅速, 使得出版商可以马上重新制定决策, 甚至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而且通过互联网, 读者和作者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这就是网络出版的魅力所在。

三、网络出版相比传统出版的优势

网络出版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集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于一身, 比传统出版更具优势。

1. 从出版者方面来说

由于网络出版较之于传统出版在程序上极其简化, 只需要将编辑好的文稿传到相应的网站, 就完成了出版过程, 全世界的读者在相应的网站上都可以浏览到该文稿的内容。所以出版的主体比传统出版更加多元化。任何人和任何组织只要有相应的条件都能成为出版主体。作者出书更容易, 很多生僻的、受众少的学术著作也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 作者在出版行业中的地位明显得到提高。一台服务器就是一个出版社, 每个作者都能在网上推销自己的书籍、推广自己的理念, 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 弱化了传统出版把关的概念。

当然, 网络出版的盛行也促使出版者可挖掘的稿源更加广泛, 相比传统出版征稿更加有效率, 而且通过互联网快捷的沟通, 很多以前不敢想象的跨国合作出版都得以实现。作品的数字化也使得绝版、短版的概念成为历史, 所有作品都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 任何作品随时需要随时印刷, 所以现在很多图书馆都开始将馆藏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 一方面便于保存, 另一方面能使得这些作品广泛地传播。

2. 从媒介方面来说

传统出版多以纸张为媒介载体, 由于纸张先天的局限性, 使得书籍的信息量、内容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如果从竹简发展到纸质书籍是一大进步, 那么网络出版的出现, 将又是一个跨时代的创举, 网络出版则因网络的海量存贮, 以及高速度的电子流传输, 使它的出版内容几乎无限扩展, 除了图书、报刊、资料和广告外, 还有广播、影视等, 网上的多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方式由文字、声音、图像等单一形式变为多媒体传播形式。网络出版物图、文、声、像、动画俱全, 给读者以视、听、读全方位的多维信息和立体感, 远远超过传统出版以纯文本为主的单一形态。

数字化的作品不仅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在传播速度上更是传统出版业望尘莫及的, 它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全世界所有读者同时阅读到作品, 而且不会像传统出版业会受到时间及自然天气的影响。而且数字化的作品在读者检索时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只需要通过关键词的搜索, 不管是作品间的搜索还是作品内的搜索, 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3. 从读者方面来说

传统出版里面, 读者和出版者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面谈、电话或者第三方来实现, 往往受到诸多限制, 在内容上, 读者所接触的信息也是经过层层修改、步步把关, 很多已经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而网络出版依附的是互联网技术, 可以使得读者和作者之间直接进行沟通交流, 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在网络出版中, 读者掌握了信息的决定权, 他可以决定接受什么样的媒体方式、什么样的时间来选取自己喜爱的内容。甚至读者可以及时联系作者反馈意见, 往往读者的意见会让作者产生灵感, 使得作品更加完善, 更受读者的欢迎。

四、我国网络出版的现状与前景

据粗略统计, 在全国现有的80多万个网站中, 涉及出版的网站占25%, 这些网站的编辑量超过了总编辑量的40%左右, 从业人数超过了4万人。2004年中国网络出版总销售收入超过了130亿元人民币, 并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500亿左右。

我国的新闻出版界已经开始涉足于网络出版这一领域。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阅读当天的新闻、报纸、杂志等等, 图书的网络出版也开始在网络上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由于网上出版的特殊性, 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由于版权引发的纠纷一直不断, 最出名的就是中国作家集体诉讼苹果公司侵权事件。

网络出版的出现绝非偶然, 其对未来新闻出版的影响也并非不可预知, 中国的信息技术与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 以此为契机发展网络出版乃至更新出版方式, 从而推进中国新闻出版的现代化进程, 对于出版界而言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网络出版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引人关注。虽然以传统媒介为代表的纸质图书的发行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网络出版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的全媒体出版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有力挑战。本文从网络出版的形成、特点入手, 探讨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出版,传统出版,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刘荣.《从价值实现方式看网络出版物的产品属性》, 《编辑之友》2011年第8期[1]刘荣.《从价值实现方式看网络出版物的产品属性》, 《编辑之友》2011年第8期

[2]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第2版[2]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第2版

[3]叶颖.《国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 《出版参考》, 2001年第10期[3]叶颖.《国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 《出版参考》, 2001年第10期

[4]王彦慧、丰捷.《e-book走近大众阅读》中国出版网, www.chinapublish.com.cn[4]王彦慧、丰捷.《e-book走近大众阅读》中国出版网, www.chinapublish.com.cn

[5]聂震宁.《从挑战到联姻:审视中国网络与出版之关系》, 《出版广角》, 2000年第9期[5]聂震宁.《从挑战到联姻:审视中国网络与出版之关系》, 《出版广角》, 2000年第9期

网络图书出版发展分析 篇9

网络出版是指作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商将自己的作品或者他人的作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供给用户浏览、阅读和下载等行为活动。我国的网络图书出版开始于1995年, 经历了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信息发展浪潮外部环境的推动, 如今在出版业务中已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网络图书出版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出版的出版形态模式、出版流程以及管理经营模式, 更表明了未来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信息需求前提下的必然趋势, 网络图书出版也许将成为我国出版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对网络出版授权的日益增加,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发展网络出版业务, 这也就随之产生一些体制建设问题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有鉴于此, 本文对现阶段网络出版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网络图书出版的主要形式

1.电子图书

新型基于网络电子媒体形式的图书新电子丰富了出版的形式, 是出版行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的出版机构或者成立自己的网络出版网站平台, 或者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第三方网络出版平台, 实现自己的网络出版业务。我国的正规电子出版物总量已经达到百万种,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用户购买电子图书、期刊、文章的销售规模将达到数十亿元。另一方面, 电子图书为教育教材实现了革新突破。实现教材的电子课本化对发展教育事业具有广泛而且深远的意义, 电子教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诸如关键词搜索、文本收藏、电子标记、分类对比、相关资料的实时下载等等。同时, 电子教材课本的使用也为社会节约了更多的资源, 为学生减少了大量图书阅读带来的压力。电子图书形式的出现, 对于长期以来依靠纸质图书经营生存的出版社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同时也给这些出版社带来了新的经营压力, 但也为其经营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发展机遇。

2.电子期刊

电子期刊拓展了传统期刊发展的整体机制, 将新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内容相融合, 成为媒体出版的新生力量, 改变了最初电子期刊依靠光盘形式进行发行的模式。现阶段, 电子杂志的内容逐渐由传统的平面升级为多媒体音频, 动画和其他新的。传统期刊的缺点是电子期刊, 形式, 阅读途径单一, 无法跟上新媒体的发展, 无法打开新的分销渠道。因此, 两者相辅相成, 将长期并存, 强烈的电子期刊的发展势头, 和存在价值的传统杂志还在继续, 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

网络数字出版权保护的是作者, 出版商、网络公司和读者的共同利益。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就会导致一系列纠纷, 阻碍了网络出版的健康发展。网络出版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它的信息沟通和维护文明的新的出版样式,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出版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现在仍没有健全。根据一些网络运营商的调查, 3%的用户选择愿意付钱买书, 但真到了销售数量远远小于。究其原因, 也有一些网站上一本书出售, 一些网站是免费阅读, 这是网络知识产权的新一轮挑战。

2.网络图书出版的内容选择问题

图书出版是一种文化产业, 它就像电影, 电视, 游戏一样主要靠内容吸引用户群。同样, 网络出版是文化产业的变化后的载体, 知识和创造性的工作。其在出版内容上更密集, 在出版量上跟巨大。网络时代的出版, 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跨媒体的内容生产, 按不限于印刷或制作飞机电子水平, 并在认真挖掘需要满足读者在网络时代的内容需要。根据网络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网络图书出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书籍, 文学作品、计算机图书和其他类型的书籍, 其他类型的专业图书类型比较稀缺。二是网络图书出版内容不整洁, 网络出版业图书质量良莠不齐, 对其管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

网络图书出版的发展动向

1.网络出版物的存储介质多样化

当前的网络出版是主要以磁介质为信息存储工具, 以光盘存储作为补充。该方法首先不利于保存, 数据易损坏、丢失。二是过分依赖电脑阅读, 使读者成本较高, 不易携带。另一种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阅读, 但是其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强。不在网络覆盖区域将无法浏览。总体上来讲, 网络出版的未来的存储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基本的传输形式, 通过网络, 磁盘存储, 还可以通过光盘存储, IC卡存储器, 与电子阅读器的商店和其他存储和流通, 和网络出版和印刷出版应该交换, 用户可以自定义打印的内容, 实现按需印刷后, 以印刷品的形式对图书资料进行有目的的保存和收藏。

2.出版周期越来越短

网络学术出版的发展历程 篇10

1 前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互联网络起源于1969年,美国西海岸四所大学和研究所将主电脑以50KBPS的线路连接起来,架设一个小型的通讯网络,称之为ARPANET。到1974年,ARPANET已是拥有100个结点的网络。“在严格的互联网络技术出现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少数领域纸质载体的地位开始下降便直接导致了‘无纸社会’和‘图书馆消亡论’的产生和迅速蔓延。1963年计算机开始应用于情报检索;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社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化学文摘》磁带版。这给图书情报界、学术信息出版带来了巨大影响。”[1]

20世纪70年代,F.W.兰开斯特等图书情报学家注意到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会对传统的信息出版产生影响,学术出版系统将在未来出现重大的改变。F.W.兰开斯特在《通向无纸情报系统》中预见全新的非纸质信息出版方式产生,认为电子媒体将成为未来学术社会中学术信息出版的主流媒体。但当时计算机很昂贵,互联网络技术并不成熟,人们对这种预言持怀疑态度。

2 Web1.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20世纪90年代,真正为人们所熟悉的互联网络WWW(World Wide Web),即Web页开始出现。Web页以超文本方式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加上基于Web页的浏览器的开发,引起互联网应用的革命。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Web1.0阶段(任何人可以交换)。在Web1.0环境下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中,学术信息资源空前丰富,海量存储、传播及时、检索方便、交互性强,所以纸质文献逐渐转向互联网络文献。

Web改变了互联网络的命运,使它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互联网络,也带来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后,传统学术刊物纷纷“触网”。如,美国化学会刊物《化学文摘》、美国数学会刊物《数学评论》等,都建立印刷版、光盘版和互联网络版的产品线[2]。一些大型商业出版社开始组建自己的数字化出版互联网络平台;许多机构利用数字化的特性,发掘文献期刊的更多潜力。如,美国的JSTOR是一个对过期期刊进行数字化的项目,该项目建立了核心学术型过期期刊的数字化存档,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优势,实现科学文献的再次、多次出版。这一时期,各学术管理机构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站,定期动态发布可以公开的学术信息,提供非正式出版物的学术资源,并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学术出版的服务功能,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互联网络服务广泛被个人使用于学术交流,互联网络交流社区的初级形式——互联网络论坛成为青年学者交互式学术讨论的园地。

3 Web2.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Web2.0(任何人可以参与)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对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极富创新的互联网新应用的概括[3]。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播客、Wiki(维客)、Tag(标签)、Bookmark(社会化书签)、RSS(内容定制)等,即在Web 2.0的背景下,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可以自由的在Wiki(维客)中编写知识条目、将感兴趣的内容加上Bookmark(社会化书签)存储在互联网络上。上传的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图像、声音和连续的影音资料,可以贴上标签(Tag),使用RSS(内容定制)、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将自己的内容与别人共享,也可以分享别人的内容。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互联网络,产生丰富的人际接触和互动性,这就是社会化互联网络(SNS)。

Web 2.0是对互联网络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改写,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适应了学术出版中人们想强烈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发布学术信息和增大学术交流的诉求,凸显学术出版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在Web 2.0环境下,学者纷纷建立个人学术博客,定期发布学术文章,维基百科的影响力与日剧增,促进学术信息的共享作为普遍的需求。

4 Web3.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是难以预测的,因为技术的发展永远超出人想象,如果一项新技术出现(如Google),则会改变整个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走向。但对于现阶段来说,以Web3.0为发展的趋势是较为明确的:

1)Web3.0(人人可以创新)是下一代互联网络的称谓。在Web3.0环境下,互联网络的传输速度将比现在提高1 000倍以上,互联网络将从Web网转向语义网。而语义网将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互联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

互联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信息将会增加更多的视频内容,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会更加立体化,多层面化。研究人员利用智能软件,在搜索数以万计的学术网页时,通过“智能代理”从中筛选出相关的有用学术信息,互联网络学术交流中对海量信息的查询将更准确,更方便,而不像现在的Web网,只能罗列出数以万计的搜索结果。另外,每条学术信息都将会“贴上”作者的标签,有效解决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中的版权问题,作者能在互联网络上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术信息,并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2)智能索引与微内容检索。当进入Web3.0阶段时,通过“智能搜索”不仅能搜索文字,还能搜索声音、图像和影像。学术信息内容将缩减为比过去小得多的使用单元和互动、检索单元,这种最小单元被称为“微内容”。过去,出版单位是一本期刊、图书,而现在能很容易地就从其中查出一篇文章,甚至一段话、一个图表,信息搜索者不再关心这篇文章存在于那本期刊之中,而只希望得到文章这个“微内容”,并以“微内容”的单元来支取费用[4]。

3)三网融合与三频阅读。三网融合是不仅意味着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且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同一信息均可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阅读终端上同步阅读。这将给互联网络学术出版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又将促进学术出版产生新的变革。

5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理念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出现,对传统学术出版体制来说是一场革命。在线论文发表网站、纯网络期刊、专家学术博客等已经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并迅速发展与普及。但是,无论是科技界,还是科研管理部门,都未将互联网络学术出版发表的科技论文列入管理对象,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前上抑制科研工作者的创论激情与创新意识,影响网络发表平台的健康发展。应该看到,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具有很强技术性、复杂性、全球化特征。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将互联网的治理提上日程。在这次会议中,通过了有关互联网治理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提出国际互联网治理问题应以协调的方式加以处理,采取开放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通过一种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包括相关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充分和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的管理理念,同样适合互联网络学术出版[5]。

1)开放与包容。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是适应全球化、多主体参与的体系,精神内核是开放的、包容的,其建设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融入了普通科研人员的参与和互动,开放是互联网的本质与灵魂,对于学术出版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互联网络单元或社区组成的互联网络社会,如此复杂的互联网络不可能放在一个集权的管理模式下,而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就是以开放的氛围激发出无限的创造性,催生各式各样各种标准和应用,使得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体系的建设更具活力。

2)技术与政策公平。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依赖,需要将技术和政策有机结合。技术与政策的中立是指技术与政策不应偏向或从属于任何机构。坚持技术与政策中立将为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创造公平、公益、普惠等许多有利条件。将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与任何特定的技术分离开,有利于管理体制适应未来的技术变革,合理地监管。如果技术解决方案和政策不是中立的,最终只会使某些特定的利益群体受益。如,在我国学术信息集成商中,彼此间的数据格式互不兼容,在市场上必然形成排斥和竞争关系。加强学术出版和信息共享,统一数据格式是必要的选择,但在选择数据格式时,就必须坚持技术中立的原则。

3)公益与利益平衡。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中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为学术出版组织机构创造一个合适的商业环境的同时,确保学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知识资源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如何对版权实施“限度合适”的保护,这包含对作者权利的保护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两个方面。因此,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必须在保护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的同时,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利益各方,包括各国政府、现有政府和国际组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等等。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版权的“合理使用”就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络为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参与全球性的学术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发达国家实施的严格版权制度可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必须通过谈判协商,在各利益方寻求权利与责任的平衡点。

互联网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突破旧有的思想观念,甚至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已经涉及到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对学术出版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与传统学术出版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嘈杂的互联网络环境下,为保证学术出版目标的顺利实现,须建立完善学术出版制度、流程,营造学术氛围。而创新性的出版理念,将从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互联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国外科技社团期刊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M].北京:中国科协技术出版社,2006:102.

[3]彭兰.个性化与社会化: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J].国际新闻界,2008,3:50-52.

[4]清华大学图书馆SCAN翻译组.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OCLC关于全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16.

网络文学出版与消费主义文化观 篇11

【关键词】网络文学;消费主义;社会文化

【作者单位】周坤,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文学逐渐登上网络技术发展的舞台。网络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在我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为消费者认可并受到欢迎。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文学市场的拓展和深入,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变动都促成了社会文化转变,社会文化转变则是直接决定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造就了如今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景象。

一、网络文学与消费主义文化观

顾名思义,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延伸来看,网络文学主要是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要呈现形式,借助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演绎等多种手段来综合表现,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包括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文学成分的网络文化艺术品。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表明我国使用网络文学相关应用的用户规模为2.89亿人次,占总网民规模的45.3%。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的移动通信方面,我国手机网民使用网络文学等相关应用的用户规模为2.22亿人次,占总手机网民规模的42.1%。如此惊人的数据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文学这种新兴的出版形态和其迅猛发展背后的推动因素。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产业规模的扩张都成为促进新兴出版形式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使消费者能够认可进而欢迎网络出版,则要深究消费者行为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出现,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消费主义是一种关于消费选择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将消费行为当作唯一的目的,利用这种行为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及促进社会发展,属于一种比较极端的文化现象。在传统社会中,生产力严重不足,物质财富也不充裕,人们往往从物质使用角度出发进行消费,最终目的多是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生产需求。科技发展和物质丰富使得消费的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求,而是成为追求更高层次享受的手段,甚至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确认方式。

消费主义文化观的盛行迅速扩大到文化产业领域,并带动了一系列新興产业产生和扩张。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凸显个人的文化诉求和个性选择。网络文学出版作为一种新的传统文学出版形式,其表达方式、传播形式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契合了现今消费主义文化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得以迅速占领大众出版市场,加之其不断拓展相关业务,现已成为出版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文学中消费主义文化观的体现

网络文学的流行和兴盛,其影响远非开发一种新的出版形式那么简单,它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人们的创作形式和阅读方式。网络写手在网络上通过多媒体或非多媒体等技术创作、发布、传播原创文学作品,消费者也可经由不同的终端设备阅读和消费,这种模式与消费主义文化观契合,并集中凸显了流行文化的特征和趋势。

1.展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文学是以纸张为载体,以语言、情节、版式和装帧等要素进行综合展现的创作形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教化功能大同小异,但网络文学更加强调即时性、实用性等功利性较强的功能。不同之处则体现得更为明显,也使网络文学迥异于传统文学。首先,网络文学的表现力比传统文学强大得多,其可以通过影像表现很多传统文学不能表现的事物。其次,网络文学的题材更加丰富。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学审查的力度远低于传统文学。如网络文学中以不同程度呈现的性文化、个人隐私等。再次,娱乐性功能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得更充分。近年来,网络文学偏离传统文学秉承的文以载道的铁律,出现了许多无主题、无思想的作品。最后,网络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创作形式,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跟帖赛等。

2.创作主体大众化

网络上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以数字形式存在并传播,因此作品的复制、改造、传播更加简易与便捷,阅读者与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更容易在网络文学领域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互动性更强的网络文学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与作者参与。传统文学领域的创作主体体现出“公共性”的特征,由个别创作主体通过创作服务大众。网络文学则强烈地表现出其开放、随意的特点,更具有“个人性”的特征。在网络上,人人都是创作主体,凡是有写作意愿的网民都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实现自己的表达欲望。创作语言的使用不拘泥于单纯的书面语言,任何新兴词汇、网络语言都可以运用到其中,使得网络文学草根性、亲民性的特征更为显著。消费主义文化观主张人们抛开生活压力,强调享乐和感官体验,这种更加开放、随意的文学形式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文化的娱乐需求,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3.传播途径生活化

传统文学仅由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在携带和传播上都大大受到限制。网络文学则改变了这一情况,自网络文学出现伊始,网络文学的传播途径就在不断更新和变革,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们生活,变得触手可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消除了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地理位置界限,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借由电子设备进行阅读,时时刻刻都可以享受文学带来精神体验。网络文学这种方便、选择多样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日常对文学作品的需求,让消费行为也变得更加顺畅,不受场所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可以进行阅读和消费,让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们生活。

展现形式多样化、创作主体大众化、传播途径生活化的网络文学,无一不与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观息息相关。同时,也因为消费主义文化观的渗透,反过来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

三、消费主义文化观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近年来,消费主义文化观在我国商品经济市场中不断渗透。作为出版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过程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被创作者和消费者忽略。而今的文学更加注重消费过程的时效性和娱乐性,网络文学则更大程度符合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与消费者的内在精神文化诉求。网络文学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消费社会中寻求发展,必然会促使网络文学产生一些新的特性。

1.阅读审美的大众化

传统文学生产流程为“创作—生产—消费”,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传播,不能参与创作和生产的环节。网络文学则打破了这一生产格局,消费者成为创作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读者的实时评论可以影响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使情节倾向于迎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传统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文化审美取向相对独立,网络文学的生产环节中则由多方参与意见,泛化作品的审美,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感性,从文字内涵走向文字表層。读者更注重文字表层是否能满足自己对情感和事物的想象,享乐主义充斥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在消费主义文化观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字内涵、遣词造句和思想高度往往遭到忽略,模糊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

2.消费行为的快餐化

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不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愿意去追求商品的附加价值。人们在选择网络文学的时候,不存在装帧和审美意趣的考量,仅仅从内容标签出发进行消费,这也使得网络写手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特征的鲜明,即人物设定、情节开展和语言运用都要具有明确的特点。作品鲜明的特征作为标签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通过标签判断作品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整个消费行为的过程都投射出“快餐消费”的影子。另外,浅阅读也是造成网络文学消费行为快餐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更加贴近平日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达形式,读者不会在个别文字上反复斟酌,反而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情节的发展上,以阅读更多的情节为目的进行消费。

3.产业运营的市场化

相对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交互性更强,其传播效果也十分显著,很多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都会获得极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不断拓展涉足领域,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周边产业一时间纷纷涌现,例如匪我思存、南派三叔、桐华等网络写手的文章都实现了跨产业运营。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局限于文字表达,而是成为一种商业运作的品牌,从而拓展网络文学发展的业务和市场,更深层次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另外,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使得文学创作更具话题性,一方面推动写手贴近消费者进行写作,另一方面相关经营者可通过统计消费者的即时反馈来决定平台运营的方向。消费主义文化观的渗透让网络文学拓展了自身的业务,也帮助改善其运营的模式。

网络文学自产生伊始,就与消费主义文化观产生了密切的关联。消费主义文化观对网络文学的影响——阅读审美的大众化、消费行为的快餐化、产业运营的市场化,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规律提供了相关考量方向。

[1]张思宁.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陈静. 简论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J]. 中州学刊,2010(5).

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出版综述 篇12

一、2014年前3季度文学图书出版情况

根据各出版社申报CIP数据的情况, 2014年3季度全国各出版单位共出版各类新书89619种, 比上年同期 (88701种) 增加918种, 同比上涨1.03%;比当年2季度 (82048种) 增加7571种, 环比上涨9.23%,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当年3季度图书出版总量呈现出上涨的情况。由此也可以看出, 虽然新媒体时代给图书出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图书出版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全国图书出版总量上涨的情况下, 具体到文学图书有一下情况:文学图书比去年同期增加799种, 同比上涨6.88%, 其中儿童文学增加的最多, 增加了512种, 儿童文学类图书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0多种, 占文学图书增加总量的64.08%。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儿童文学成为文学市场的主力军。而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热播的动画片以及一些儿童喜欢的儿童节目。以2014年电视上热播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改编成的儿童类图书为例, 其中《<爸爸去哪儿>图文故事书》共7种, “爸爸去哪儿绘本”系列共5种。光《爸爸去哪儿》这一个影视节目就改编成了7种儿童文学类图书, 新媒体对文学图书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载体

与传统纸质版的文学图书相比,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作品不再只借助于纸媒这一种载体, 网络、移动客户端, 甚至是影视, 这些都成为文学作品的载体。这些不同载体的出现, 对文学图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 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热播之后, 进而带动文学图书的再次热销。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中, 虽然有一部分影视作品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 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尊重原著, 保留了原来的主题, 以及所要宣扬的精神。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文学图书当属四大名著, 虽然每个版本的改编都有所差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影视作品使原本难懂的原著作品更加普及。不仅如此, 许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文学作品, 由于影视作品的热播使得文学图书再次畅销。例如, 桐华的《步步惊心》、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顾漫的《何以笙箫默》等。

其次, 除了影视作品这种载体外, 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的载体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网络。因为网络的自由性, 不仅扩宽了文学作品的写作内容, 还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也因此很多人又把该类作品称为网络文学。从目前来看, 网络这种载体的出现, 使得一些作家先在网络上写作, 等作品有了较高的关注以及阅读量的时候, 再拿到出版社出版。这样, 不仅避免了出版社出版新作品的风险, 也避免了不知名作家想要出版作品的困难。所以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 对文学图书产生的最有效的作用就是避免了文学图书出版的风险。

最后就是移动客户端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对文学图书产生的影响。移动客户端主要的特点就是携带方便, 可以满足读者的零星阅读。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很少有大量的空间时间进行阅读, 所以移动客户端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人们可以把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进行阅读。以移动客户端为载体做得比较出色的就是由韩寒主编的《一个》。2012年6月11日, “ONE·一个”上线不到24小时, 就超过众多热门游戏与应用, 成为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 一年后就拥有了几百万用户。由此可见, 移动客户端这种载体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 并且可以带动文学图书出版的载体。

三、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作者

新媒体时代,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写作中, 并且由于新媒体具有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成就了其作者的民间化, 为文学回归民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现实条件, 从而形成文学真正的“民间时代”。据不完全统计,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 国内的网络文学作者注册总量超过200万人, 这其中有不少因此取得成功的作家。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质量。首先, 网络时代的书写已经失去边界, 在以往时代被文学伦理禁锢着的魔鬼都被网络解放了, 大量粗俗的语言充斥网络, 被认为是文学语言。这些是新媒体时代一些不好的现象及影响。其次, 文学创作本身是高尚的、神圣的, 属于经营阶层的专利, 传统文学作者以及受者几乎都是受过思想熏陶和教育的人,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大多以大众传媒为主导, 以市场为向导, 文学创作群体泛滥, 作者众多, 并且读者群体也扩大了, 文学创作与阅读正逐步走向平民化。以上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在以后的发展中, 要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四、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读者

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读者, 大都是熟悉新媒体的年轻人。这些人群在阅读方面更倾向于浅阅读、碎片化的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也是造成现代文学作品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作家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写作过程中就会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进行创作。此外, 新媒体的发展使读者越来越倾向于“读图”。读图更加的方便快捷, 这也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形成的一种快速的阅读方式, 而新媒体的出现让读图变得更方便、容易, 这也是读者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倾向于读图的一个原因。但是, 长时间的读图习惯使得读者只追求读图的形象与轻松以及读图的视觉快感, 从而降低了读者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上这些是新媒体时代的读者与传统的纸质版作品的读者相比, 有不好影响的方面。但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读者本身, 虽然外界的环境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五、结语

新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只有充分了解了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载体、作家以及作者的特征, 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学图书, 使这种鼓舞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得以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毛汀.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困境与出路[J].大众文艺, 2013 (6) .

[2]徐兆寿.新媒体时代的文学[N].中国艺术报, 2014-12-10.

[3]杨育芬, 刘培锦, 高丽江.2014年3季度我国出版情况综述[J].全国新书目, 2014 (11) .

上一篇: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下一篇:一体化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