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

2024-09-22

网络文学(精选12篇)

网络文学 篇1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媒介发展和兴盛起来的新型文学类型, 读者及由读者为基本单元的市场以网络文学创作者视野中的“他者”方式影响或作用于网络文学的创作, 形成了网络文学的“狂欢化”、麦当劳化、产业化等现象, 既显示出在这种“他者”介入下对网络文学产生的积极作用, 又不能忽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他者,创作介入

网络文学已不是传统视界中界限分明的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相互作用, 创作行为及其过程因BBS、接龙小说、微博、 博客、 在线阅读等形式而使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介入, 这些因素诸如读者、市场及多重读者的整合, 构成了网络文学创作中以特殊方式参与创作的“他者”。

一、读者的迎合:网络文学“狂欢化”

网络文学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接近读者, 作者与读者在网上体现了平等的交互性, 传统的写作性质被完全改变, 写作不再是作者一个人的劳动, 而成为作者及作者眼中的他者—读者的共同劳动。 在各种文学网站里, 点击率几乎决定了一部文学作品的命运, 影视剧作的收视率更是它的生命线, 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改变的影视剧、游戏所能获得多少读者、观众、玩家, 怎样笼络这些读者群, 成为创作者心照不宣的追求。 因此, 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迎合读者是作者创作的一大追求, 这一迎合, 带来了文学的“狂欢化”。 “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它包括两个层面:既指涉人类社会生活的狂欢现象, 又指狂欢化的文学现象”[1]。 网络经常被描述为一个巴赫金式的狂欢节广场, 具备狂欢化的精神实质, 即广场狂欢的符号性、虚拟性和交互性。 网络文学作品要获得高点击率, 要迎得最广泛的读者认同, 就必须使之符合读者群的筛选标准, 即能被大众所辨识, 成为大众文学、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为了迎合读者, 网络文学的创作以亦喜亦忧的方式呈现着。

迎合读者即满足他者, 网络文学的创作变得有预测性。 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交互性———可与读者进行多向多次的心灵沟通, 让作者寻找到网络交际圈, 让作者零距离了解到读者的心理需求, 使文学创作不再是作者孤独的“爬格子”, 而是用最“无我”的方式实现最“真我”的表达与交流。 作者与读者在交流活动中幸福指数都得到增加并尽可能狂欢。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上发表后, 不断有读者给痞子蔡提出建议、设计情节, 使其越写越兴奋, 这篇小说虽然署了“痞子蔡”的名字, 但实际上却是作者、读者共同合作的产物。 可见, 读者以他者角色介入网络文学创作既是网络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 又是网络写作的需要。

迎合读者满足他者的同时, 网络文学狂欢背后又呈现出创作的缺失与困惑。 为迎合大众的口味, 文学固有的审美作用和教化功能被边缘化, 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性、时尚性, 这种大众“狂欢”直接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平面化、肤浅化, 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显得缺乏广度和深度。 “经典写作那种可供反复阅读、欣赏的情况在网络写作中将不复存在。 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九百九十九个已经死去了, 只剩下一个还在此时此地嬉皮笑脸, 做抓耳挠腮的快乐状。 ……经典文学写作的黄昏已经来到”[2]。 我们还注意到, 在对他者的迎合中, 网络文学将话语权赠予民众, 这种大众的反叛, 导致了文学语言从传统的字斟句酌走向网络语言的大众化、生活化, 甚至世俗平庸化。 由于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唇齿相依, 且更大程度上是依据读者的消费状况调节生产的, 导致广大网站把赢得读者作为第一目的。

作为作者眼中他者的读者介入网络文学的创作中, 使创作与阅读达到了主客体的狂欢, 使得文学创作比以往任何写作都更具预测性, 但这种游戏式的写作至今尚未成为人类精神栖息的天堂, 狂欢之后留给我们的是网络文学创作如何克服缺陷与困惑思考, 过于迎合读者使创作忧喜参半。

二、市场的迎合:文学麦当劳化的生产

网络写作的前期, 写作者们大多不为名利, 以一种“击键表我心”的方式自由地表达着各种想法, 但随着读者增多, 文学网站维护费用增加, 为了保障正常运营, 就需要商业资本和市场营销理念的注入, 导致网络文学的命运出现了转向。 各大网络文学网站相继推出VIP的阅读付费制度, 也就是网友在该网站阅读一定数量的作品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阅读制度的商业化为网络文学作者带来了福利, 他们的写作不再是“义务劳动”。 各大文学网站为吸引作者创作, 争相推出一整套的优惠措施, 比如签约有礼、月薪保底, 还有各种各样的奖金、月收入、年收入相当可观。 而且, 文学网站还与舆论媒介联手, 人气高的网络作品不仅能够出版实体书, 还能够改编为影视剧、游戏, 使网络文学与商业市场结盟, 大大增加了作者的收入。 为了更大地占有这“利润蛋糕”, 各大网站开始拼点击率, 争夺读者, 抢占市场, 导致作者被迫放弃传统文学价值立场, 以商品意识取代了启蒙意识, 自觉地迎合市场的需要, 市场———这一巨大的他者由此参与到了网络文学创作之中。

当前的文学网站呈现出工厂化流水作业趋势, 杭州知名网络写手孤云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 一些文学网站网罗了大量写手, 以流水线的方式批量生产文学快餐。 ”[3]精神生产开始采用类似于物质生产的方式, 这一生产方式被称为麦当劳化的生产方式, 使得“作品与其说是创作的产物, 不如说是出版商、作者与市场合谋的产物, 评价文学生产的标准不再是作品的内涵与深度, 而是与麦当劳快餐如出一辙的效率与市场原则———即如何在最短时间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利润, 如何以标准化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占领文化市场”[4]。文学网站麦当劳化的文学生产方式, 满足了读者的即时、追风、娱乐阅读等心理追求, 迎合了市场的需要, 带来了文学产品惊人的数量。

近几年来历次重要的网络文学活动与重要的网络文学作品都是文学网站积极运作的结果。 文学网站以强大的机制规训写手的创作, 制定与写手间利润分成方式, 规划网站与写手、写手与受众间的各种关系, 将写作的最终目的定位于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 如何更好地迎合市场的需要, 表现出新的强权力量。 文学网站把商品生产的逻辑转化成了文学写作的逻辑, 使得网络文学的“商业注水”现象十分普遍, 网络写手“骷髅精灵”说:“干网络文学这一行, 最重要的是速度。 每个月至少20万字吧, 没有20万字上不了排行榜。 ”这样高产之下, 高质何在? 网络文学作品普遍表现出随意、冗长、拖沓的“草稿文学”形态。

有专家警告:“过于随意的写作, 高度商业化的模式, 已经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 并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 ”[5]马季呼吁, 文学创作不应是商业的战场, 在文学创作与商业化运作的博弈中, 如何在精神上保持自我, 成为今后网络文学发展中始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多重读者的整合:网路文学产业化发展机制的逐步建立

网络文学由“免费午餐”转变为“收费阅读”后, 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 我国正向“消费社会”迈进, 网络文学从产生之初就服膺于市场, 在作为他者的媒介介入和联袂下与动漫、游戏、影视剧、出版等各行业磨合, 带来了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 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文学也需要市场, 依靠市场销售量体现其价值, 文学生产也需要依托作为他者的消费者的向导。

“他者”就是市场, 就是网络文学存在的价值体现之一, 作为创作者眼中的他者的消费者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向导———我们之前所谈到的读者的口味, 在网络文学创作、产业化发展中, 读者都是其最关注与迎合的对象, 网络文学与商业市场相结合, 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它的整个活动指向都是以营利为目标的, 晋江原创网主编王赫男就曾公开表示:“他们对文学本身并无太大诉求, 而更注重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产业链形式所带来的盈利。 ”[6]为分到更大的“利益蛋糕”, 为自我发展创造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向着做大做强的势头迈进, 网站、制片者、出版商等更关注读者及多重读者群的需求, 关注、迎合与整合成了他们发展的标准。

怎样整合好各种媒介下的读者, 拥有更大的读者群, 用高超的手段勾起他们的消费欲望, 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文学网站而言意味着必须构筑自己畅通的营销渠道, 以公司的集体力量把可能利益迅速转化为现实利益, 而文学网站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如“起点中文网”打造的网络文学产业链, 使得“起点中文网”的总收入中约有一半来自电子阅读, 另外一半来自版权运营和广告。 它的产业链上包含了作者、读者、书业经纪人、出版商、发行商、游戏改编者、影视改编者和手机运营商等一系列人员。 以文学网站为平台打造基于原创小说基础上的整个产业链是集团化营销吸引人气的重要方式———流行文化工业的运营模式。 对一般写手而言, 产业链只限于实体书出版, 但文学网站的平台提供了众多渠道, 为渺小的个体写手描绘了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其激励作用不可低估。

现在通行的做法是把文学网站和网络游戏、影视剧改编等他者联系在一起, 网络小说可以改编成网络游戏和影视剧, 网络游戏、影视剧同时可以配备网络小说, 二者相得益彰, 这就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 在卓越网上长期居于销售部第一名的《杜拉拉升值日记》先被拍摄为电影, 影响很大后又拍为电视剧。 《诛仙》、《鬼吹灯》、《兽血沸腾》 等网络小说改编成游戏后均获得了成功。 再者, 文学网站与传统出版业频频联手, 利用网络文学这部“疯狂机器”运转出惊人的利润。 正是文学网站的巨大商业前景, 投资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 “起点中文网”、“榕树下”、“幻剑书盟”、“晋江原创文学网站”等有名的文学网站先后被投资公司收购。2008年7月4日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在京宣布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 “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晋江原创文学网站”成为其下属的全资公司和投资公司。 盛大总裁陈天桥说:“盛大的使命是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去改造、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并形成新的运作机制。 ”[7]湖南卫视副主编龙丹妮为此感慨道:“网络未来的发展实在太可怕了, 通过网络技术的方式和盛大文学这样的公司, 可能以后文学就不是这样的文学碎片了, 而是一个集团军、规模化作战的集团军…… ”[8]显然, 网络文学的集团化、 网络文学创作和出版等生产的链条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独特特点。

四、结语

在文学网站以利益的最大化为旨归的前提下, 读者、市场及其对多重读者的整合这些“他者”都以强势姿态介入了网络文学的创作之中, 带来文学样式繁荣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注意因作者创作中“他者”的过度介入将导致文学精神希冀的落空, 或者说高质量的精神追求只不过是促销口号而已, 网络创作者在强大他者干预下更不会以精英意识为主导的传统文学衡量标准为作品的评价标准, 而是力图把自己的文学产品销售给人数更多的大众读者, 文学作品被当做一般商品来操作。 “当艺术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区别日趋缩小时, 当艺术产品被当做一般商品来操作时, 其所带来的变化, 无论行为上的还是观念上的都是巨大的”[9]。 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亚平.论网络文学的“狂欢化”色彩[D].长春:吉林大学, 2006.

[2]敬文东.网络时代经典写作的命运[EB/OL].http:/dadao.net/htm/culture/2001/0514/1262.htm, 2011-03-01.

[3]李蕾.网络文学创作现状探看:搅动文学一池春水[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0/2010-05-11/85262.html, 2011-06-11.

[4]宋晖, 赖大仁.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J].文艺评论, 2000 (5) :26.

[5]张贺.忙于赚钱“透支写作”网络文学功利成主流[EB/OL].http://edu.qq.com/a/20070619/000029.htm, 2011-02-26日.

[6]舒晋瑜.文学网站:左手版权右手金钱[EB/OL].http://www.gmw.cn/01ds/2009-02/11/content_886816.htm, 2012-08-25.

[7]黄坚.盛大开辟网络文学新“起点”[N].解放日报, 2008-06-09 (1) .

[8]孙冰.网络文学公司来了![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721/01075111713.shtml, 2012-08-27.

[9]施惟达, 樊华.论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J].文学评论, 2006 (3) :19.

网络文学 篇2

文学批评在文化发展的早期时,它们几乎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寄生在先秦的古籍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古代批评性文体的寄生性。

古代传统批评的这种特点在作品中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即批评与对象)二者合二为一,二者一起构成了文学批评文本。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评点式的批评方式。

评点式的批评是对诗文和小说、戏曲作品进行的评赏。

它们迥异于现代纸媒批评的长篇大论以及逻辑性的思维和思辨性的语言,首先它篇幅短小,有时候甚至只是一句话;其次它不对文章做深入探究,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由直觉出发来点评。

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批评大多是是一种对文章的欣赏或者赏析,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读后感。

在正统文学批评中,这种短小、灵动的文学批评已经绝迹,但是在新兴的网络文学批评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这种文学批评方式的复活。

例如下面对沧月的《七夜雪》的评论:“我喜欢妙风。

他不争不抢,却是最后陪薛紫夜到人生终点的人。

我喜欢他的和煦温润喜欢他的与世无争喜欢他的风雅冷傲。

我知道他是幸福的,他在薛紫夜的故居走她走过的路,他不会后悔。

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我不希望他救瞳(薛明介),他是一只从一开始就抱着反噬之心的毒蛇,他会成为霍展白的敌手,会领导西域魔宫掀起再一次的武林血腥。

我更恨他带走我最爱的紫夜,你们不会明白,我到底有多喜欢那个凶恶霸道的死女人。

她有雪怀,有那个抱着她给予她最后温暖的男子。

她有霍展白,有那个陪她喝酒一醉方休划拳直至尽兴的过命蓝颜。

她有雅弥,有那个永远带着一脸和煦如春风的微笑的人,他会一直爱着他直到生命终结。

所以她是幸福的。

我知道她是。

”[6]这种点评式的评论方式已经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流方式,它没有了学院式文艺批评所宣扬的鸿篇论述与严密分析,剩下的只是一种读者本身的切实感受。

因此,古代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具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在篇幅上,二者都相对较短;在结构上,它们都崇尚自由松散;在创作方法上,二者都是以叙述、抒情为主。

但二者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古代传统文学批评其文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它们在欣赏别人的作品的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了一部作品来供别人欣赏,比如说,苏轼在《评韩柳诗》中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7]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比之下,网络文学批评虽然偶尔也能出现如此佳作,但是在总体上却很难达到这样的高水准。

这主要是因为两者批评主体的文化程度差异所致,古代文学批评主体是精英阶层,而网络文化批评的主体则主要是从一般群众中诞生,两者的文化层次决定了批评水准的不同。

再者,专业文学批评家所谓的精英意识与网络文学所宣扬的自由精神是矛盾的。

这样一来,专业文学批评家是很难融入到网络文学批评里面来的,网络文学批评没有了专业文学批评家的参与,自然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批评家。

再者,网络文学批评其本身就具有反权威、反理论的特点,它重在对网络文学做一种感性的批评,伴随而来的便是缺乏一定的理性分析,从而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批评家。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有意识地进入网络文学批评领域。

正如葛红兵所言:“一个有眼光的批评家应当有发展的视野,应当能透过事物发展的点滴迹象窥见它未来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目前正是需要这样的批评家。

二、意象化的诗性语言

与西方所宣扬的认知、思辨的批评方式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更加注重一种体验式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需要妙悟的诗歌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

西方的文学批评更多的是需要条分缕析的逻辑性语言,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则通常需要意象化的诗性语言直指作品最本质。

因为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歌,即便明清时期小说也加入到了其中,但是诗歌自始至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受这一主体对象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语言主要为诗性的语言。

如司空图有名的《二十四诗品》,其本身就是耐人咀嚼的诗篇,如其第一品:“大用外排,真体内充。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这种感悟式的语言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地将批评者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它需要读者再去进一步地感悟,通常对于批评者的批评读者也可以得出几种结果出来。

这种批评方式是受到禅宗思维的影响,以佛祖拈花一笑为例,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但是迦叶究竟明白了什么,这是语言说不破的。

禅是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存在的,若以名言相传,即使存在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了意象化的语言去表现自我的感受,这也就形成了文学批评如诗歌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这其中的奥妙也不是言语所能演绎得出来的,必须“自家实证实悟”。

正是由于用意象化的诗性语言入文,使得古代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作品,显得玲珑剔透。

如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商政叔之词,如朝霞散綵。

范子安之词,如竹里鸣泉。

徐甜齐之词,如桂林秋月。

杨澹齐之词,如碧海珊瑚。

李致远之词,如玉匣昆吾。

郑庭玉之词,如佩玉鸣金。

刘庭信之词,如摩雲老鹘。

吴西逸之词,如空谷流泉。

秦竹村之词,如孤云野鹤。

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

”这种意象化的语言在注重条分缕析的传统文化中很少见到,但是在网络文学批评中是可以寻到的。

如:“读金庸的小说,很难放下,常常不自觉地发笑,读完后,一片轻松,便似雨后天空,更有十分的清澈。

看古龙的小说,也很难放下,但却常常从小说中跳出来,自觉承不起主人公的寂寞和无奈。

读完仍回味那乌云雷电的压迫。

金庸的小说便如一首江南的采莲曲。

古龙的小说似一幅塞北的孤旅图。

”———十三少帅《读金庸看古龙》虽然网络文学批评中的这种语言还不成熟,水平远不及古代文学批评,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网络文学批评确实在有意无意地借鉴古代文学批评,并且结合当下文学现象,保留了自己的特征,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北冥神功”吸取别人的长处又没有丢失掉自己的优势。

在对待文学作品的态度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它们都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整体,一个自由的整体,所以钱钟书先生才说:“这个特点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

”[12]我们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

两者进行的都是感悟式批评,这种批评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或者说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未必懂得,因此不如直接用一种来营造一种整体风貌,

这种风貌不能用逻辑性、思辨性的语言来表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意象化语言的出现,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依附于网络文学而产生的网络文学批评就一定会对古代文学批评有所继承,相对于前面提及的两个继承,这种语言的继承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

三、结语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声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

好象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古代文艺批评家使用的一些术语,如‘神韵’‘性灵’‘境界’‘隔与不隔’‘本色天成’‘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等等,我们一看就懂,一深思就糊涂,一想译成外文就不知所措”。

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炼概括,但是随着西学东渐,古代文学批评逐渐被国外的理论替代并在以后的近百年中被忽略,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国外的东西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界,文学批评是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的,而就在此时,适时出现的网络文学批评在无意间擦去了掩埋在古代文学批评上的尘埃,

让它重现在了人民大众的眼前,并且进一步将古代文学批评发扬光大,弥补现当代文学批评僵硬化的批评模式和程序化的语言风格,这个意义是无法评估的。

再者,新事物的健康成长必然需要时间与关怀,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批评人士的关注,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其专业水准的同时与网络接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篇3

关键词:兴起;传播方式;作者与读者;创作过程;文本层次

中国大陆网络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呢?据资料显示,这与海外留学生所创办的电子刊物和国内理工科出身的文艺青年的自由创作有关。[1]互联网登陆大陆以前,网络创作主要在海外流行。1994年之后,网络文学才在大陆迎来了春天,各种电子刊物和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星战英雄》和《告别薇安》等小说的推出,使网络文学高潮迭起,而近年来,由《步步惊心》、《甄缳传》和《琅琊榜》等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赚足了收视率和口碑,这更让我们无法忽视网络文学耀眼的存在。

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崛起的是传统文学自身的衰退。尤其,自90年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以来,人们的物欲日渐膨胀,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作家们同样不例外,因而写出的作品本身也就不复昔日的纯粹。加之快餐文化和数字传媒的盛行,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活力机制在不断地被压缩。

尽管如此,新生代的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当下仍是无法撼动传统文学的稳固地位。相反地,网络文学要想长足发展,还必须从传统文学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传统文学亦需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来为自身的发展灌注新的活力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异同之处,还是颇有意义的。

一、传播媒介和载体比较

“网络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文学。因而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普通大众就能通过网站和阅读软件来接触网络文学作品。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和阅读软件像盛大文学网、晋江文学城、豆瓣阅读、掌阅等都会提供作者自由的写作平台,并同其中的一些作者订立契约关系。而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阅读平台提供的作者、作品分类关键词,自行选择一本或者多本电子书进行阅读,既自由随意,又方便快捷。

相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自由随意,传统文学作品却因选择了书写印刷的途径而更加严谨规范。这是因为印刷文本是要面向广大的读者,并流通于市面,它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因而在印刷前,作品原稿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查程序,最终被挑选出来的多数都是具有丰富价值和潜力的作品。此外,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笔墨书香和触摸实感提供给读者以阅读和审美的享受,都是网络文学作品难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出版成书,正是传统纸媒对它们的一种积极肯定。不过若比较起海量存储和便捷时效,网络文学却又更胜一筹。

二、创作主体及读者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往往是由已被认定的作家或诗人构成,他们通过发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到。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日常表达多数是直接感受,言语浅显随意。而文学的表达,没有深厚广博的积累和审慎缜密的思考,则很难获得成功。加之,有些出版编辑的挑剔口味和审稿疲劳,传统创作圈子自然成了多数已成名作家的天下。

一些风格独特,但同样具备创作才华的新人,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建构自己的理想国,网络的出现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也由于网络的包容性和匿名性,其创作主体的身份十分丰富。它可以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如蔡智恒),也可以是传统的作家(如王小波),还可以是不确定的群体(如某些媒体或网民发起的创作接龙)。只要作者本人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乐意在网上码字,能够写出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在这里,他们就可以平起平坐,享受自由的话语表达。比之传统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多重受限,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却因创作平台的特点而更加大众化、平等化。

说到此,有必要提一下近年来出现的“触网”和“脱网”现象,这一点二者是共通的。所谓“触网”是指一些“作家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或者加入网络写作。[2]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小波,他不仅利用电脑写出了《王二风流史》和《红拂夜奔》,还自行研发了专门写长篇小说的输入法等软件。后来,还有余华,在采访中表示愿意尝试网络写作。至于“脱网”,是指网络上已成名的作家们逐渐淡出网络,像传统作家一样,在网下写作,出版纸质作品面向读者。[3]比如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宁财神、江南、萧鼎等当红网络作家。他们在网络上已经积攒了很高的人气,线下写作并不会让他们失去忠实的拥趸。

忠实的拥趸就像常来的客人,当他们发现某个作者的作品很合口味,就会持续地关注这一作家和他的作品,作家所有的创作也因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而实现了最终价值。读者的地位可见一斑了。而不管是喜欢传统味道的读者,还是喜欢新奇味道的读者,他们的身份都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鉴赏的主体,是与作者处于同一客观世界的人。不同的是,传统文学的读者只能通过作品,单方面地与作者对话,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契合。而网络文学的读者却可以影响作者和作品。造成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由于传统读者的不作为,而是因为网络提供了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的平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及时地反馈到了作者那里,使得作者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方向,作品的最终成形也就是众望所归了。

三、创作过程的比较

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4]。前两个阶段,两者相似之处不少,物化阶段,差异颇多。

首先,在发生阶段,不论是哪派的作家,都需要收集储备翔实的材料,并有一定的发现,从而在某种动机的引领下进入构思阶段。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物化前的观念成品,而观念成品在大多数时候又决定着物化后的最终文本。再者,在构思阶段,作家们都会有回忆、沉思、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然后通过积极的加工改造,创造出完整的观念成品。这些,二者在大体上是接近的,但还是有一些小差别。比如传统作家收集材料的方式多是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而网络作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还有读者的参与讨论和建言献策也使得网络作者跳出了个人思维的局限,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同时,也为作品的物化预热。

物化时,传统文学作家通过笔墨纸张等工具,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初稿完成后,再交由出版社编辑发行。而网络文学作者则以键盘为笔,以电脑屏幕为纸,在敲击声中完成作品,形式可以是电子版的原创文学,也可以是附带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超文本。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

四、作品文本层次的比较

作品的文本层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5]

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被感知的自然是可供阅读的言语层。如前所述,作家在物化阶段,大多会对语言文字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可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网络作家们的身份和语言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确,他们中有人写出了精品,可是,还有很多作家缺乏深刻之作。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够,另一方面也因网络平台限制较少,他们的写作也就更加自由随性,因而在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方面还有待提升。传统作家们毕竟有一定资历和语言驾驭能力,在写作时便会反复的推敲语言,加之有编辑的严格把关,语言方面自然更加考究。

再谈文学的形象层。二者作品中的文学形象都不乏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传统文学作品有贾宝玉、曹操、宋江和孙悟空等经典人物,网络文学作品也有李强(《飘渺之旅》主人公)、张小凡(小说《诛仙》主人公)、唐龙(《小兵传奇》主人公)和紫川秀(小说《紫川》主人公)等出彩主角。但还是同一个问题,大多数网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其语言一样,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或流于“傻白甜”或又成“玛丽苏”、“杰克苏”(指主角光环无敌的人设,前者指女主角,后者指男主角)。尤其当网络上某种人物类型风头正盛时,一些网络作家便会盲目跟风,复制出各种版本的同类人物。不仅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动,还容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虽也有同类型的,但在作者高超的笔法下,却又“同中有异”,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忠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他们一个个都是勇猛大将,但又各有特点。[6]

最后比较一下两者的意蕴层。传统作家以其丰富的材料储备和优美凝练、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抒写人生感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和哲学意蕴。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描写了北平小羊圈胡同市民艰难生活的同时,还展现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画面。又如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中透出的理性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哲学意味。再关照网络文学,以历史为题材的有近年来大热的《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和《如果这是宋史》等作品,而具有哲理性的网络作品却少有耳闻。并且,大多数作品中的历史是以架空、虚构的形式存在,捏造和错误之处颇多。因而比之传统文学作品,只可说是新意和趣味有余,但历史厚度和严肃程度则明显不够。不过,单纯看二者的审美意蕴,却又无法分明谁优谁劣。因为两者都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这或是感官上的快意,又或是精神上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创作主体及读者、创作过程、作品的文本层次这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梳理了两者的对抗和融合之处,并从中找出了两者发展的掣肘因素。在这一点上,两者都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接续起文学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袁跃兴.网络写作为传统文学带来启示[2016-07-04]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26/c172318-25742166.html

[3]网络文学评论(第五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10.

[4]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23,201.

网络文学现状研究 篇4

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观点:广义上, 凡是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均可称为网络文学;狭义上, 则是指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用平等的、双向的、互动交流方式提供给普通受众的文学。它首发于互联网中, 在互联网上阅读流传,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的反馈并随时修正其内容的文学作品。这一部分作品也被称为“网络原创文学”。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产生多少争议, 这个概念还是站稳了脚跟。尽管"网络文学"的定义完善还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 但是, 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 从写作、传播、和发表等方面, 都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文学。有人视计算机网络为文学的救星,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文学的新星, 也有人认为网络已成为文学的克星, 甚至还有人悲观地提出网络文学的出现正是文学式微的征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争论?文学与网络相结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网络文学的现状到底发展怎样?下面, 就网络文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文学与计算机网络的“一见钟情”, 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渠道和生存方式, 实现了文学的载体革命:由传统的纸介质媒体转变为现在的“E媒体” (Electron Media电子媒体) , 从印刷文字的单媒介语言艺术转变为数字化存在的多媒体艺术。网络文学能容忍各种艺术水准的作品登录入网, 同时它还无需像出版小说那样支付不菲的成本乃至让作者承担包销图书的经济压力。所以, 文学爱好者们面对网络的诱惑产生着跃跃欲试的文学冲动, 于是奋不顾身地涌进网络一试身手。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当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时, 不仅文学的艺术质量没有了保证, 创作者的水平也没有了凭据。于是, 我们寄希望于网络的"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美好愿望, 只不过是一种膨胀为五彩泡沫的神话, 最多只是“人人都可短暂地充当艺术家”而已。

网络的这种平民化模式, 使任何人都可以想写就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发表就可以发表, 想什么时候发表就什么时候发表。因此, 网络写手们常常是有什么, 说什么, 甚至只是信手涂鸦, 快意挥洒, 恣情宣泄。在失去约束的同时, 也失去了创作的细腻和精致。所以网络文学反而类似成为一种涂鸦书写和街头文化。它的情绪化、即兴化和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 使它的广度和深度较传统文学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很难经得起艺术的严谨审视。

一般而言, 网络文学的语言较通俗化、简单化和粗糙化, 与传统文学通常所具有的典雅、工整不同。网络文学的写作者由于可以是匿名、化名, 写作者常常为了追求宣泄的快感, 在语言层面上放纵自己。所以, 网络文学不讲究文句的修饰, 不太考虑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出现了新词汇、新习惯, 但总体未经过精心的提炼, 词汇的运用未能确切地表达情感思想。常常只是无谓地重复, 简单地罗列, 口语般地直叙, “痞气”横天, 缺乏文学语言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和韵律美。就《小兵传奇》来说, 总体上它语言的运用有着比较深厚的功底, 但我们都还是从中感到一些对话的随意性。比如:他有生以来最凄惨的叫声:“啊!!!!!!!!”、“他妈的王八蛋!死苍蝇!你飞啊!我就不信杀不了你!”、“耶!”、“靠, ?……啊!妈呀!”等等。虽然这些直白的语言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 但也能明显感觉语言凝练不足;而传统文学则更注重语言的内涵, 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却蕴含了无穷的魅力。

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强, 大部分作品缺乏熟练的文学技巧、结构松散、情节混乱, 经不起严谨的推敲。比如非常受欢迎, 甚至被誉为“金庸二代”的《诛仙》前期的剧情就很不错, 人物个性鲜明, 但发展到碧瑶成为“植物人”为此到处找医方的时候, 篇幅就太长太罗嗦, 人物的出现有始无终, 情节的发展虎头蛇尾, 结局更是漏洞百出。就连作者都说, 只在前面部分做了详细的计划, 后面的写作就全凭情节的发展了。这必然导致结构松散, 不严谨;而传统文学的结构则要紧密得多虽然它也在寻求自身的突破, 但它必须遵循已有的结构原则, 这种结构更注重文学和哲学的统一。

由于网络文学的作者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业余作家, 其成长的环境是信仰缺失年代, 所以作品的哲学性、思想性不突出。他们一般不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纵深的民族性的历史命运, 更不去思考很深入的问题, 他们创作只在于表现现今媚俗娱乐的方面。在她们的作品中, 爱情占绝大多数, 一般表现为青春期的个人经历、网恋等等, 文笔随性, 感性重于理性。这类作品极少有鞭辟入里的深度, 只是表现留恋、失落、惋惜、痛悔等情绪, 或玩世不恭的迷惘气息, 脱离时代社会的背景。而网络上炒作比较严重、褒贬不一的私人化写作、“美女作家”以及“木子美现象”、“身体写作”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对躯体的描写有的确有深刻的文化意味, 但有的只是发出一种糜烂的气息。它是现在社会精神匮乏的象征, 是文学的堕落。比如被称为广东第一个“用身体写作”的木子美, 在她的作品《遗情书》中就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她与多人的“一夜情”故事。有人将她与女作家卫慧和棉棉相比, 认为“她的写实作风显得更为大胆”, 实际上她的赤裸表达程度已经趋向淫秽。

另外, 在网上, 针对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界热点, 媒体大腕名流等的搞笑题材网文也随处可见。这种一发而就的作品, 典型的网络文学快餐。它们没有深刻透彻的内涵, 只是逗人乐呵, 对某某人冷嘲热讽, 有时近乎无理取闹, 世间万物, 什么都可以拿来搞笑。这些作品只是快速消化、快速消亡的搞笑网文, 与文学本质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它网上非常流行的魔幻、玄幻、科幻一类的小说, 尽管出现了许多名篇, 但这类小说仍然归于通俗娱乐, 并无深刻的精神与思想内涵。比如:萧鼎的《诛仙》就夸大了心灵的邪恶, 无形中宣扬着一种正义溃散的哀伤情绪。因此网民创作的此类小说鲜有大气之作, 偶有新意。而此外的鬼故事系列尽管给读者带来了极大刺激性, 但雷同者多, 模式固定, 结局都落入俗套, 离纯文学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所以, 现在的网络文学很多都是以个人为中心, 主要抒发极具个人色彩的情绪和感受, 而不在于这些情绪和感受具有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深度的探讨。就算对这些情绪和感受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也会发现, 沉淀在其底层的仍然是个人主义的内涵, 主要是个人在传统的理想破灭后所表现出的消沉、颓唐的后现代情绪。比如, 最个人化、最不容易附着在任何社会性生活之上的寂寞这种感受, 可以说是最没有来头的情绪和感受的这种东西。在传统的文学中, 如果不与某种社会历史生活相关联的话, “寂寞”一般被认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书写, 所以发表起来比较困难。但在网络的原创文学中, 却存在着较多地对个人化、没有任何社会历史因素的“寂寞”的抒发。比如, 在“文化研究”网站 (http://www.culstudies.com) 的BBS有一篇原创的《寂寞, 是网的那一端》的诗, 这首诗就表现了作者无穷无尽的“寂寞”:“寂寞, 原本也有手的, 它挠得你心, 一丝丝生疼, 不见血。寂寞, 是你手中的鼠标, 点开了一页又一页, 却点不开心中的那个结。寂寞, 是无法格式的程序, 总在一日日耗尽内存, 挤满了, 却又感到空落。寂寞, 是在人多的地方, 想说, 无法说, 欲哭又没有泪。寂寞, 原本也有手的, 它挠得你心, 一丝丝生疼, 不见血。你在网的那一端, 我无法触摸”。[1]而传统文学则更注重故事内在的意义———传统作家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他 (她) 的文章贴上思想的标签。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5

所谓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如果强求网络文学的客观底线,那就是对网络没有了解和接触的人所写出的作品,以及没有官方人士在网上发表过(或者说网友流传上来的文字信息)这类的作品在传播形式之上大致不属于网络文学,仅此而已.

应该注意的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特征并不是局限于所传播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则是这样的一个文学载体在网络传播之中,形成的一种写作特征和行文方式,符合现今网络文学作品所应当具有的商业化价值。

网络文学的特点

用户付费的形式一直是移动阅读类应用的主要盈利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网文行业之中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占据了整个网文界七成以上的资源,起点,创世中文网,云起等都是极为著名的小说网站。

并且在阅文集团旗下的网站之中,起点,创世皆孵化了一批优质IP,如斗破苍穹,太古神王等。

网络文学的种类

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如电脑小说《背叛》,以及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的“接力小说”等。

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多是指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的作品,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E-mail)中的文学作品。这种网络文学又被“榕树下”等网站称为“网络原创文学”。

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有“文学城”、“榕树下”、“中文网络文学精粹”、“黄金书屋”、“碧海银沙”、“莽昆仑”等网站。出版的较有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有《斗破苍穹》(天蚕土豆著)《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蔡智恒著,知识出版社11月版)、《小妖的网》(周洁茹著,春风文艺出版社4月版)、《告别薇安》(安妮宝贝)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月版)、《旧同居时代》(张建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月版)、《智圣东方朔》(龙吟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月版),《点击》(顾湘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1月版),“网络之星”丛书3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3月版)、“网络文学”丛书10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有评论形容图书市场将由“读图时代”进入“读网时代”。

受到大众目前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习惯影响,以及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丽丝·门罗的启迪,让中国批评界和读者重新认识到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和存在意义。为此,当当网宣布试水短篇小说“单篇销售”,并与国内短篇小说作家合作签约。“这一举措于作家而言,对作者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作者第一时间抵达读者。于企业而言,则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读者可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互动,随时评论分享,不断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

起点的重大人事变故搅动了整个网络文学产业,不仅踢爆盛大文学的“内忧”,也让盛大看到真正的“外患”:盛大文学难以再一家独大,网络文学整个产业版图正悄然改变。腾讯科技获悉,低调蓄力已久的腾讯正对旗下文学业务做全新整合,并与原起点创业团队达成合作,“腾讯文学”开始浮出水面,使网络文学产业首次产生真正的震动。

中国产业洞察网《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4] 》中指出,“腾讯文学”涵盖腾讯网读书频道、基于QQ空间的社会化阅读平台“QQ读书”、WAP阅读平台“QQ书城”及手机阅读应用“QQ阅读”等多个平台资源,成为腾讯泛娱乐战略接下来的发力重点之一,整体业务布局统一由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牵头负责。

浅议网络文学 篇6

关键词:网络文学;超文本性;虚拟性;嬉戏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54-02

在这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和电子传媒正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也快速地改变着文学传统的面孔,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这一对”千古冤家”正成为“欢喜亲家”,这就是以网络文学为重要表征的当代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据统计,自1995年中国大陆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始,截止2001年8月底,“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设有文学栏目的网站3000多个,其中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的网站153个,发布小说的各类网站486个,发布诗歌的249个,发布散文的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杂文的31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从这些网站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而仅“以专载网络原创作品的'榕树下'(rongshu.com)为例,它从1997年建站到2001年底,已登载原创作品61.9万多篇(部),达8亿多字”。 [1]

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已经异军突起,并蓬勃生长着,从而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鲜活的文学力量。

1.网络文学的概念

什么是网络文学呢?网络文学到底该如何具体定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下文学界的说法纷繁复杂,而尚无定论。陈海燕先生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按我的理解,一般是主要发表在网络上(文学网站或个人主页)的各类文学作品。”[2]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学者欧阳友权先生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也是网上的文学”。笔者认为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所归纳的是相对最为完善的:“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其次,必须是文学,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第三,网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工具的变迁,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或曰信息等等。”

2.网络文学的特性

以独特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手段为依托,将数字化的艺术媒介与网络时代的文化氛围相融合,这一切都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比起来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如下三种特性:

2.1超文本性

超文本(Hypertext)一词由美国学者尼尔森首创。网络文化的超链接性使得信息的组合方式很奇特。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形成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超文本文学将大量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

超文本性突破了阅读与写作的界限,传统文学中的作者和读者角色受到了挑战。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为集阅读与写作于一身的作者--读者(Author-reader),“读者再生”得以实现。首先,读者可以直接参与超文本文学的创作活动,有限度地决定文本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作者只是为文本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具体选择何种路径,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因此,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面貌。从这个角度说,在网络文学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读者还随时可以通过增添新文本--包括情节、人物以及自己的感想、评论、相关的参考资料等等--来创造新的路径;再有,超文本文学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超文本文学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时交流。

总之,这种超文本性颠覆了传统文学中的“文本界限”、“文本独立性”等概念,通过文本将作者和读者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且将每一文本与其外部的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作者、读者、文本、互文性之间的良性循环运动。

2.2虚拟性

网络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现实”环境即赛伯空间或虚拟实在,人们可以借助这个“虚拟”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形成人类崭新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虚拟性只是指其存在状态无形,但它却以信息、图像、声音、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计算机与电子感应器等虚拟现实技术能比影视传媒更为逼真地再现视听信息。总之,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可以达到和实现物质现实世界中所不能达到和实现的。网络的虚拟现实的功能使文学作品的形态日益朝着多媒体的方向迈进。比如流传较为广泛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在主要用文字叙述的过程中,不断插入一些感性的外空音乐和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如梦似幻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作品,我们不是阅读,而是进入其中,体验人物的情感,体味作品意蕴的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们孜孜以求而不得的所谓跨文体写作,在网络时代却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正如迈克尔·海姆说,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经验可能反衬出真实的世界,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可能进行哲学式反思的地方,“最终的虚拟实在是一种哲学体验”[3],使得我们对人自身的存在本性、存在的根基和意义有更深刻、更自觉、更真实的把握。

2.3嬉戏性与游戏性

艺术就其本质是无功利而让人愉快,与游戏有着深刻的关联。但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到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再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审美教育功能,文学尤其是传统的精英文学在历史上都长期被赋予一种教化民众、救国安邦的功能,都强调某种严肃的救赎感和文学背后所隐含的道德理想和伦理价值诉求。

在网络空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则完全是一种兴趣和表达欲望的驱使。正如方舟子所说,“他们不曾把网络当文坛,也不会刻意追求什么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所以要张贴,或者是为了交流,或者是为了发泄,鲜有出于创作的冲动……而其特色,则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所顾忌,也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审查。”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敢于打破一切表达禁忌和题材禁忌,各种戏说、大话、角色反串、无厘头风格的网络作品俯拾即是,追求的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能指狂欢和话语嬉戏。创作者只注重当下的现实感受,而不是与现实世界对比,它完全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虚幻而自由的世界,通过这种虚幻的真实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才能;他们更倾向于个体的自娱自乐,不必负担太多的社会使命,既不谋求得到社会权力话语的肯定,也不希望获取崇高的名望,因此对社会原则与社会责任便不屑一顾。因此网络文学在美学精神上消解了来自伦理世界的重压,更大地趋向游戏性。

3.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既已成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么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呢?从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家及其作品不断涌现,较有影响的有蔡智恒、蓝冰、李寻欢、今何在等,另一方面,传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已克服了对网络的“技术恐怖症”,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开始介入网络文学,如张欣欣在“博库”网站开设了专栏。

但我们同样必须明白网络对文学的双刃剑效应。它一方面给网络文学的写作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方式和自由平等的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网络废品和文化垃圾。人人参与,众声喧哗,加上网上创作的随意和即兴化,造成了大量空洞的评论。随心所欲、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过多的形成为网络写手们毫无节制甚至是歇斯底里的自然情感和本能表现,失去了永久性维持与超越性维度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有人预言:“如果某一天,网络创作彻底堕落成--无聊灌水,网络批评完全]变成--火焰战争,那么,网络文学被文化垃圾窒息而死就成了一种在劫难逃的宿命。”[4]因此,要使网络文学摆脱这种宿命,关键在于加强网络文学独立艺术品格的建构,比如说将网络文学的基本载体和表达方式落实于语言文字上;对网络文学进行技术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生存环境,并且以教育为促进手段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等等。

4.结语

总之,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培植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定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它弱化了了传统文学的精英色彩,赋予了文学以超文本性、虚拟性、游戏性等多种特性,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人类生存境遇等终极价值的关怀,还有一些只是纯粹宣泄作者本人生存的怨愤、迷茫与困惑,它们对畸形人生的不满与牢骚,远没有传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来得犀利。因此,就文学所应有的刚性和硬度而言,网络文学比不上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如何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以至最终合流,当是今后文学重新走向辉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榕树下网站,http://www.rongshu.com. cn.

[2] 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J].小说评论,1999(3).

[3] [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教出版社,2000.

[4] 陈定家.“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网络文学 篇7

1. 文学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作品, 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20世纪, 中国文学的主流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被李泽厚概括为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新时期初文学的基本主题被季红真描述为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20世界80年代, 王朔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出现之后, 文学逐渐向娱乐性和世俗性转变。这种现象的出现, 对文学界带来了一定冲击, 引起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较量。虽然通俗文学遭到了学界的一些评判, 但是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阅读量是不能质疑的。80年代以来, 港台的文学作品在大陆得到了广为流传, 例如金庸、古龙、亦舒、三毛、琼瑶、温瑞安、黄易等人的文学作品;受到影视的青睐并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王朔的小说。尽管如此,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 几乎没有通俗文学史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的作者的写作方式各种各样, 作品当中具有特别的意味, 作品当中富有生活气息, 运用的语言比较幽默生动, 具有文学通俗化的趋势。比如江南的同人小说、安如意的诗词解读等都极富有才情。又因为网络小说只是作者的兴趣所在, 他们的职业和写作并没有什么联系。比如蔡智恒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安妮宝贝曾经是一名银行职员等。近十年来, 网络文学先后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青春校园、悬疑推理等通俗题材作品的浪潮。由此可见, 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 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在民间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近些年来,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了不同的批评的声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落后和僵化。网络文学打破了僵化的文学体制, 可谓是功不可没。网络写作门槛低, 所以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了文学写作的队伍中来。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说是文学爱好者,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 在网上可以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总之, 能够依靠网络上的写作出名, 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个人文章中彰显的才情, 受到了千万读者的点击, 这就丰富了文学的发展样式。比如出现的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网络文学批评以及接龙小说等文学创作样式。有人认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是依靠网络才能成长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 能够是发行量达到上百万次的优秀短信, 短信的内容十分生动和丰富, 并且还能真实的得地反映现实生活, 不仅样式新颖, 还极富有想象力, 有的是文言文, 有的是白话文, 还借助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比如夸张、排比、比喻、借代、对偶、拟人、双关等修辞。总之, 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其批评自由、活泼、生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了读者的幽默和机智, 使文学在民间真正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二、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网络文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归根于其自身的主要矛盾。一指的是功利和非功利的矛盾。网络原本是一个自由发表文章的天堂, 但是文学网站是依靠民营资本运营的,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商业投机性质, 这就是网络文学的矛盾。网络作品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这样的特点, 一本书如果在网络上走红, 就会带动的实体书的销量。在网络上一度走红的“痞子蔡”就是这样的实例, 并引起了网友的纷纷仿效。网上写作除了娱乐身心之外, 还可以发财致富。网上阅读收费是从“起点中文网”的VIP制度成功之后开始的。为了调动广大作者的写作积极性, 网站组织者就将坚持写作的安妮宝贝的忧伤的作品定成了畅销书, 然后广大读者阅读了她的书, 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蔡骏的心理悬疑小说, 他出版的小说数量不少, 但是读者的阅读量却处于下降的趋势。一个严肃的作家, 总是能够在写作生涯中敢于超越自己的作品, 例如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王蒙、铁凝、王安忆、张洁、张炜等, 这些人具有超越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人们就将他们的写作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而网络文学作者中几乎没有超越自己作品的信心和勇气, 一般都是在自己的代表作出名之后, 就很难出现比代表作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 网络文学的发展还出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但是其发展前景不错。网络原创文学能够在仅十年的时间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错的, 它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无法估量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于2007年在北京举办, 本次大会成立了“中国网络文学促进委员会”, 目的是为了整合网络文学资源、保护网络文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使网络文学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并且大会还指出要加大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力度, 使众多是知名网络作者能够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读书和写作, 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沉淀, 积累大气, 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的献, 然后指出了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后写出了对网络文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贡献,不足

参考文献

[1]、王颖.市场时代下网络文学的问题与反思[J].南方文坛.2009 (03)

网络文学 篇8

一、传统文学翻译

传统文学翻译是以纸张为媒介, 译者把自己的译文逐字逐句誊写在纸上, 由出版社编辑出版, 最后印刷上市的 (张英洁, 2013:7) 。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完全脱离网络, 不借用电子词典或翻译机器, 不使用计算机录入文本, 这也是最早的一种翻译方法。

二、网络文学翻译

网络文化是当代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 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 网络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网络文学随之产生。外国文化的流行让翻译外国畅销文学作品成为翻译爱好者一种文学时尚。网络文学翻译就是指翻译行为的网络化, 包括把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利用翻译工具进行文学翻译。这种网络化的文学翻译给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大众的平台, 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 以及译者、读者的角色等。 (郭振星, 2013)

三、网络文学翻译的新特征

(一) 即时性

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 网络文学翻译具有即时性。外国文学畅销作品很快能呈现在网上, 与之相应的中文版也会在网上随之推出, 翻译者可能是翻译专家, 也可能是民间翻译团队或个人。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性特点, 使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 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然, 和传统文学翻译的严格措辞、编辑、校对相比, 网络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 互动性

在传统文学翻译中, 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 把原版作品翻译给读者, 与读者没有互动, 不同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互联网给译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翻译中, 没有绝对的权威, 翻译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 翻译可以是个体行为, 也可以是集体行为, 如众多译者在网络上翻译接力。读者可以评价译者的翻译, 提出建议或批评, 这有利于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翻译, 提高翻译质量。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可以交流阅读心得,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剖析人物性格。互动给译者与读者营造了一个轻松交流的氛围, 使文学作品变得更生动。

(三) 便捷性

阅读传统翻译作品需要通过纸质书籍, 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显得更加便捷和快捷。网络化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 上网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多, 读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少, 网络文学逐渐兴起, 网络文学翻译成为了文学翻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文学翻译的便捷性还体现在修改方便。译者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增删译稿, 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 通过互联网交流, 逐渐完善译文。传统文学翻译的修改就显得不那么便捷, 但传统纸质翻译更便于收藏、保存更久。

( 四) 快餐化

网络文学作品通常篇幅比传统文学作品精短, 选材更自由, 翻译更多为意译。翻译者大多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 在翻译过程中报着娱乐心态, 而非盈利目的, 更多的使用网络用语等轻松诙谐的语言, 有时缺乏传统翻译的严谨态度, 有时会出现错译、漏译现象。这更像一种快餐文化。

(五) 读者角色多样化

(1) 读者兼文学翻译的批评者

读者阅读传统文学翻译作品只能自我吸收, 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 他们兼翻译作品的批评者。有的评论一针见血、成熟客观, 有的评论显得主观偏激, 不管批评是否到位, 文学批评在网络平台下更加大众化。

(2) 读者兼文学翻译的译者

读者们在批评网络译文的同时也争相传播自己的译文, 做起了翻译作品的译者。网络民间译者声势浩大, 力量不可低估。集体竞译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 推动了翻译市场的发展。专业的翻译有时甚至会参考民间翻译,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就是民间译者率先译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 (张艳琴, 2007:17-18)

四、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探讨

网络翻译的质量受到一些传统译者的质疑, 如:利用机器翻译会降低翻译质量, 多人合译使翻译风格无法统一, 网络翻译缺乏科学的态度等等。笔者认为, 译文质量与选择的翻译工具、翻译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而与译者有关。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大多是翻译大家, 五四时期, 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作家, 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人, 他们首先是文学家, 其次才是文学翻译家。而网络文学翻译由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脱离, 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 才造成了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鱼龙混杂。但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不一定都是优秀作品, 网络文学翻译作品也不一定质量不高。传统文学翻译经过了出版社的严格校对、编辑、包装来保障质量, 同样网络文学翻译也可以通过读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来保证质量。

对于网络翻译质量的探讨又引出一个新课题即文学翻译是否需要专业化。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 文学本来就是语言创造的艺术, “文学翻译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 (刘建林, 2009) 。文学翻译并不要求译者的精确翻译, 而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过于精准的翻译, 不一定能达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也不一定满足读者的需要。

五、结语

网络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这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所要求的译语表达与源语表达最大程度实现对等, 也不再拘束于源语文化需植入译作之中的专业化要求。当代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现实感强、风格多样、消费节奏快, 这些特征相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 对译者的领悟能力、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对于原作的取与舍, 对于源语文化的传递与回避, 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植入与放弃, 都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网络文学翻译这种翻译形式不会降低文学翻译的质量, 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学翻译的补充,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 同时给传统文学翻译提供借鉴。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快速传播的特点满足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愿望, 读者可以给译者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网络文学翻译和传统文学翻译需要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这样文学翻译质量才会提高, 文学翻译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洁.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郭振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网络文学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张艳琴.网络时代文学翻译读者角色的多重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06) .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 篇9

关键词:网络文学,审美特征,立场,过程,趣味

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世纪,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迅猛发展, 文学创作也被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文学的生长空间, 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般说来, 网络文学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传统印刷文学的网络化, 即网络上的文学;另一类是指网络原创文学, 即仅仅在网络上产生、传播和接受方式更具有传播和阅读的文学。它又分为两类:一类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转化为传统的印刷作品, 另一类则是运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制作, 只能在网络上生存的作品。这种更具有网络技术特征的作品对传统文学的写作、传播和接受方式, 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具有更大的冲击。[1]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审美立场

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 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广泛而深刻的, 作家们总是要在文学作品中努力追求人文价值、历史承担、终极关怀、人伦的关爱, 还有艺术的完美表现等。没有较高的文学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大家。但是网络文学却与此恰恰相反, 它使得文学从“精英文学”、“贵族文学”的圣坛上走了下来, 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学”、“平民文学”。

首先, 网络文学以小说、散文为主, 而网络小说多以爱情、武侠、玄幻题材为主。总体而论, 网络文学与传统纸面文学在创作题材上相差无几, 但是, 由于网络写手大多不是专业作家, 其游戏化的创作心态、写作时的不假思索、年轻而生活阅历单纯等方面特点决定了网络作品大多缺少厚重感。网络的自由、传播的快捷、社会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平民风格。

其次, 网络文学情节结构的这种类型化的特征与作者身份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句经典的网络名言:“在网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从某种意义上说, 任何人只要有上网写作的需要, 而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都可以成为网络写手。那些出名的网络作家大多有自己的职业:痞子蔡原先是学水利的, 邢育森是学通讯的, 安妮宝贝、宁财神最初是学金融的, 李寻欢是学理工出身的, 恩雅原来是个画家, 黑可可曾在外企工作, “新语丝”的领头人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2]他们大多对文学不甚了解, 却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同时受到现实生活、爱情、人际等方面的困扰, 终于找到网络这一打发无聊、消磨时光、排遣孤独惆怅情绪的自由场所。如果说传统纸面文学是一种精英化写作, 以少数精英作家———传统文化的布施者向大众传递他们精打细磨的作品, 那么网络文学则以大众狂欢、众声喧哗的方式, 展示了平民的生存状态, 表达了平民的审美情趣。

二、互动性的审美过程

传统纸制媒介文学中, 作家们总是将对生活的体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及对材料的研究逐渐地积累, 从素材的积累到最后作品的完成要花费漫长的时间。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 但对作者和作品却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 不能改创作品的形态, 对作品的美学欣赏也往往是单向度的。

而网络文学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 读者和作者可以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者人生价值的取向等问题进行直接对话, 了解作者许多不为人知的想法和内涵。作者也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 回答读者的提问, 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还可以自觉参与作品的创作, 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文学的创作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网民的共同参与, 甚至在某些作品中, 网民们的共同讨论、联手创作对作品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网络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 首创者还可以根据其他作者和读者所发馈的意见随时进行校正和修改, 即使作品已经完成, 也可以集众家之长使作品更加完美。2002年6月, 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当当”推出了交互小说《e情战事》大接龙活动, “当当”抛出了故事框架和一个程式化的开头:“为了不让自己哭出来, 为了那个未曾谋面的网络恋人, MM小姐跳了一夜的舞。”最初, 数以万计的网民参与了这部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中文网络交互小说的写作, 但不久就热情锐减, 投稿量日趋下降, 以致难以为继。这主要是由于小说的情节支离破碎, 没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方向, 同时, 故事叙事模式及内容老套、重复, 使整个故事框架变成一个巨大的废纸篓, 人人都可以向里面倾倒文字垃圾。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接龙小说毕竟调动了全国网民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 让读者有机会直接参与小说创作, 过了一把作家瘾, 同时使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三、网络文学的娱乐化审美趣味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首先表现在作品戏谑的故事情节上。网络文学既没有深刻的道理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 更不追求完美的艺术表现, 只是为了让网民在快速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增加一点乐趣。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突出表现在网络语言本身的娱乐化、游戏性上。网络语言常常流露“一点正经没有”的另类、叛逆、嘲讽、调侃的味道。比如一些经典名言:“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 可能是唐僧;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可能是鸟人。”还有把《游击队之歌》戏仿为:“我们都是大美女, 每一次点击消灭一颗痴心;我们都是狐狸精, 哪管它网恋真不真……”有一篇文章写道:“大学生的最低目标是:农妇、山泉、有点田。”借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来表现现在大学生的幽默诙谐和就业困难的无奈。文学评论家南帆认为:“这些作者机智调皮, 妙语连珠。他们的幽默表现了某种智力的优势;同时, 他们的幽默还包含了不凡的想象。这些幽默的想象, 甚至突破了陈陈相因的现实结构而赋予另一种出其不意的秩序。”[3]

网络文学的娱乐化特性还表现在文学语言的标新立异上, 它忽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大量使用数字符号、字母、外来语。比如:MM和GG分别表示女孩和男孩、8147表示“不要生气”、7456表示“气死我了”、“网路”指网络、“霉女”指美女、“菌男”指俊男、大侠称“大虾”、好看称“好康”、丑陋称“如花似玉”等。这些词语都改变了它们原来的意思, 形成了独特的新意, 这些网络语言逐渐被传播开来, 很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甚至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势态是由客观环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所催生的, 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然而网络文学也有自身的缺点, 一味地追求大众化、娱乐性、真实性就必然少了精警凝练、意味深长, 就不能让人充满心灵的震撼, 给人悦志悦神的体验, 少了一份人文精神的关怀。所以我们只有利用好网络与传统各自的优长, 并使之有机地融合, 再加上文学理论家们的正确引导, 才能使网络文学健康成长, 使之真正具有独特的美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主编.新时期文学概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N].中华读书报, 2003.2.20.

网络文学背后的思考 篇10

一、网络文学不被部分受众接受的原因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1], 且网络环境这个最主要的“把关人”为网络文学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不过“想写就写”的网络生态还是不能为部分受众所接受,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首先, 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对于“网络文学”的界定, 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各家之言论不计其数。专家们也有很多种界定方式, 其中有一位学者按照分类认知的方式从广义、本义、狭义三个方面把握了网络文学的界定, 该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层级划分的定义为:‘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学’ (广义) 、‘首发于网络的原创性文学’ (本义) 、‘通过网络链接与多媒融合而依赖网络存在的文学’ (狭义) 。”[2]而在对其狭义的定义进行分析时, 该书的作者指出“这样的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3]从这一层面看来, 传播载体的不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实质性差异。

网络文学有一大好处便是你的作品能够得到即时的回应。人不能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 所以当外界对作者的作品有所反映时, 不管好与坏, 答与复之间产生的信息交换所碰撞出的火花有时会给作者带来另一种启发或灵感。由此可见, 两种文学形式的传播方式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这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我们知道, 传统文学是由纸质载体至受众的单线传播, 文学作品的把关人除了出版社等琐碎的外界因素之外, 就只有作者本身了;而网络文学则有别于此, 它是由“作者—网络媒介—受众—网络媒介—作者”链接而成的, 具有循环的特质:作者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完成了的小说传递给受众, 受众阅读完毕后会依照个人的判断以及喜好给予作者极具个人特征的回馈, 而作者可以再次通过网络收到受众的讯息并能够与其进行交流。由此不难发现, 网络文学让两种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不但彰显了作者的个性, 读者的个性也以网上留言的形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宽松的网络环境中, 言论的过度自由有时会导致言语过激甚至低俗的现象。

2. 自由的网络环境要求作者应当理性地张扬个性

首先, 从两种文学的类型中已经能够比较出两者的差异。传统文学的类型很丰富, 除了小说, 还囊括了诗歌、散文、戏剧等, 相比而言, 网络文学的类型比前者要单调得多, 它以小说为主, 散文辅之。网络文学的题材可谓是包罗万象, 且每个网站的分类都各不相同。以世纪文学小说网举例来说, 该网站把网络小说分为七类:玄幻、科幻类, 修真、仙侠类, 都市、同人类, 历史、军事类, 网游、竞技类, 灵异、武侠类和言情类等等;而小说阅读网的总分类与前者相类似, 不过它按照性别及小说内容更加系统地加以归类, 从而划分为“男生版”、“女生版”以及“校园版”。这些五花八门的分类中出现了很多的“新面孔”, 一些所谓的新题材, 譬如同人文、耽美文、穿越文等这类涉及男女同性恋、古今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 确实虏获了一批青少年的“芳心”, 曾经热门的传统的言情类网络小说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网民们的需求。但是站在传统作家或传统读者的立场上来看, 这类题材的小说似乎并没有多少文学性可言, 不能够与“文学”相提并论。而论及的内容, 为了商业的目的, 部分网络小说的语言俗不可耐, 其对人性、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并没有以一语以概之而是占用了很大的篇幅, 且用狂妄的语言来证明个性的张扬, 这也是很多受众不能接受的原因。

小说《低速率爱情》讲述的是一对男同性恋的故事。小说的开篇就很“亮眼”:“六岁, 看到小姨光着身子坐在我爸爸身上。七岁, 小姨怀孕, 正式住进我家, 老妈搬到了卧室隔壁房间。八岁, 有了个妹妹, 也习惯了两个妈。”文章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主人公金江异于一般初中学生的家庭环境, 言语中透露着漫不经心, 而如此无厘头的口气贯穿了全文:“我爸?那个老色情狂!?叫这肥猪来教育我!?”“他脑子被驴踢了吧……”称自己老师为肥猪, 把父亲希望他继续念高中的苦心劝说概之为“罗嗦”, 金江对父亲和老师的态度让人难以苟同。如果说这样的描述只是为了起到“笑果”, 下面这两段文字会让读者有些触目:“十四岁, 我便经常光顾老爸开的娱乐中心 (风化场所啦) , 顺便失去了童贞。”“不管怎样, 我想说的是, 我是一个规矩人!而且不擅长颠倒黑白!”这段矛盾的文字, 看似“大气”且“豪放不羁”, 实际上是现实中一些青少年真实的叛逆心态, 从诸如“顺便”这类持无所谓态度的话语中看出其玩世不恭的态度, 这些网络小说对当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为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网络上类似这样的小说并不在少数, 不禁会让人担心, 人们未来会持何种价值观, 对社会、对家庭、对感情的责任又如何来承担。

二、网络文学背后的“亮点”———网络小说的“个性”

随着“全民偷菜”、“犀利哥”、“凤姐”的走红, 网络的魅力不容小觑。对于网络文学, 有人认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人都成了“文化带菌者”;但也不乏一些忠实的追随者, 他们被其快捷方便、鲜明的个性、多样的选择性等所吸引。但是否如麦家所言, 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 也应持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在“参与者还会获得可资炫耀的置身潮流的身份”[4]的同时, 网络文学背后还透露出其显著的“个性”。

众所周知, 2005年的“超级女生”开启了大众娱乐的新时代, 而日趋兴起的网络文学无疑也将“大众娱乐”体现得淋漓尽致:“全民参与”的态势使得很多优秀写手的文字如同衬在绿叶上的红花, 格外耀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 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这种文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人的个性。由此看来, 网络文学所带来的个性发挥也表明了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 社会更趋于民主, 人们的参与性大大增加。

关于“想写就写”网络生态的利弊, 并不是少数人就可以做出评判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的个性的思想体现。“个性”是个比较抽象的词语, 且涵义丰富, 在万千复杂的网络世界中, 有时候与众不同可以彰显个性, 有时候随波逐流也能够成为主流。网络文学的个性基本都是由文字所表现出来的, 这些文字或犀利或细腻, 备受关注的作品一定有其受到追捧的理由。

来看看第一代网络文学写手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我心情不好睡不着......你也是吗’‘我心情也不好......让我们负负得正吧!’‘好ㄚ!......可是你还没向我问好ㄋㄟ......’‘长发飘扬的女孩......你也好......’‘咦?......你怎么知道我留长发?’‘我不仅知道你留长发.....我还知道你不常穿裙子......’……‘呵……:) ……’……”“浪漫?……小姐, 浪漫也许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情节而已。现实生活中, 在海边跑步的男子可能会踩到玻璃, 然后送去急诊。或是女主角太重, 以致他的手臂产生肌肉拉伤的运动伤害……”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 大量的网聊以及对话占据了小说很大的篇幅, 小说对话语言精悍, 煽情处还不忘幽默一下, 但恰恰是这“点睛”之笔起到了使悲更悲的效果, 出彩的同时也构成了痞子蔡写作的风格。和上文提过的《低速率爱情》相比, 同是爱情故事, 《第一次亲密接触》并没有以夸张的情节取悦读者, 小说需要想象, 但更需要真实的生活。真正打动读者的总是能够让大多数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的文字。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也是一把双刃剑, 尽管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公认, 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强、受众面广的特征, 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 其简单易懂、方便沟通等特点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学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将会是当代“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总论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3]网络文学概论.三河市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 2008.1:3.

网络文学 篇11

网络文学是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作品的“生产”环节是依赖于联网后互动的网络,还是非互动的纸或书写软件。纸质文学的创作过程靠笔、纸或者电脑上的word等书写文档软件完成,而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则在能够即时互动的互联网上进行。

一、生产介质不同导致的类型差异

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因“生产”介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纸质文学因其固态化而对写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纸质出版便意味着作者将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也意味着作品将要受到专业评论者和普通读者的评论,并可能会被某些读者收藏,在不同的时间里反复查阅品读。因此,纸质文学作者必须对作品保持着严谨而负责的态度,从作品的整体构思到语言词汇的选用,都要经过精心思考打磨。有些作者在作品完稿后,还要进行多遍修改,最大可能地追求作品的完美。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的成果,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次。作为文学守门员的编辑,在拿到作家的稿子后,进行细致的审阅,并将审阅意见与作家沟通。作家根据审阅意见再次修改作品,经过上述复杂的道道工序与漫长的修改周期后,作品才得以出版面世。因此,纸质图书从构思创作到最终出版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贾平凹的《古炉》创作了4年,张炜的《你在高原》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而歌德的《浮士德》创作时间长达60年。因此,纸质文学作品的作家和编辑致力于为读者贡献尽可能成熟的作品。

与之相比,网络文学对作者水准和作品质量的要求没有这么高。网络文学作者大都签约于文学网站,其创作呈现出即时性,其作品发表形式呈段落式。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作者定期更新自己的作品,读者以追读的方式定期阅读。为了使读者持续关注作品,网站规定签约作者必须在距离上次更新不长的时间内进行再次更新,而这期间,作者必须争分夺秒地创作,才能保证作品如期上传。因此,网络文学作者被称为“码字民工”“码字机器”。“网络文学有个特点,就是每天必须要更新,1万字都很正常。这在一般人看来相当辛苦,而只有维持更新率才能继续吸引网友阅读,一天不更新,网友就会抗议,甚至抛弃你。一些顶尖的作者一年可以写上500万字,而100万字则是基本的入场标准。”[1]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网络作者追求写作的速度和进度,没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作品,更无暇反复修改,作品的总体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作品张贴发表后,网络文学作者可以随时利用网络的便利编辑功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复制、粘贴甚至删除,因此,网络文学作者对作品的态度远不及纸质文学作家那样严谨。当然,网络文学也有优点,鲜活富有生命的网络用语、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制造悬念的能力等使其拥有广泛的读者。

面对网络文学的兴起,纸质文学作家和批评家最初对此持冷漠的态度。当网络文学发展成一股强势的文学力量并对传统文学产生强烈冲击时,纸质作家和批评家开始关注该文学新类型,并站在传统文学价值立场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判,大部分纸质作家和评论家认为网络文学存在较多质量问题,难以与纸质文学相提并论,并对网络文学表现出轻视和排斥。

二、形式上的靠拢与交流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日臻成熟,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网络文学的地位,并主动向网络文学伸出“橄榄枝”,这对渴望得到传统文学界认可的网络文学作者而言无疑是难得的机会。

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传统纸质文学对网络媒介的认可,作协等传统文学机构对网络作家的培育,传统文学批评家、机构及文学评奖对网络作品的肯定等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当代诸多知名作家如王安忆、严歌苓、苏童、余华等与网站签约,将自己的作品授权网络刊发,表现了他们对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信任。

其次,在网络文学作者培育方面,中国作协包括鲁迅文学院对网络文学作者的接纳和培育,则真正表明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某种认同。以往作协吸纳的会员都是传统纸质文学创作者,在网络文学的兴起阶段,作协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加入作协只是网络文学作者一厢情愿的梦想。与网络作品的纸质出版相比,进入作协,可以说是网络文学作者的更高追求。作协是中国文坛的殿堂,对网络文学作者而言,登上这处殿堂意味着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意味着文学梦的真正实现。因此,能否进入作协成为权衡网络文学作品认可度的标准之一。随着网络文学自身的日臻成熟完善,作协对网络文学表现出宽容的态度。21世纪以来,各地作协及中国作协纷纷表示愿意接纳网络文学作者。目前,唐家三少、当年明月、烟雨江南、酒徒等网络文学作者加入了中国作协,还有更多的网络文学作者被吸纳到各地的作协中,实现了主流作家群体和网络作家群体的融合。为了进一步倡导传统纸质文学作家与网络文学作者交流互助,中国作协自2011年起举办“结对交友”活动,建构二者交流的空间与平台。而为了提高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水平,中国作协鲁迅研究院于2009年起举办网络作家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评论家与网络文学作者对话等方式交流对话。

最后,在网络文学作品评价方面,传统文学批评家近些年对网络文学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评论家邵燕君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机制,并预言“十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很可能将是网络文学,并不是出于媒介崇拜,而是认为这里有活的文学机制和新的文学样式 ”[2] 。近几年的文学评奖也将网络文学纳入评奖范围内,如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虽然网络文学作品在评奖作品中占的比例不高,甚至被全部淘汰,但是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品被放置于同样的奖项中进行评选,这本身就是对网络文学的褒奖和肯定。此外,中国作协于2012年组织了首次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通过专家点评、网络作者发表感言等环节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集中探讨,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得失进行专业的评价。

nlc202309041613

网络文学走向传统纸质文学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学作品的纸质出版上。网络文学作品强大的读者群吸引了纸质出版机构的目光,各大出版社将目光放在点击率高且具有市场潜力的网络文学作品上,通过点击率考察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以此获得畅销的保障。目前,在网络上知名度较高的小说大都获得出版社的垂青,并已纸质出版,如《鬼吹灯》《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诛仙》等作品。这些作品一经纸质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出版社为此获得良好收益。此外,网络文学高速的写作速度要求令作者不堪重负,而且有些网络文学作者对不能被称为“作家”颇感遗憾。“在大多数网络写手看来,只有出版纸质书,才容易引起主流文学圈的关注。为此,只要是被出版商关注的作品,多数网络写手都不惜修改大纲、压缩字数,宁肯失去网上赚钱的机会,也选择出版。”[3]网络文学作者对传统作家身份的渴望使其携带作品走向了纸质出版。因此,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为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了绝大部分网络文学作者想当传统文学作家的诉求。可以说,网络小说的纸质出版使出版社和作者实现了双赢。

三、创作本身互动融合的欠缺

由上所述,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目前已经展现出相互接纳的趋势,尤其是传统主流文学对网络文学的肯定,更是成为二者融合互动的催化剂。但是,以上互动交流仅仅限于外在形式方面,网络文学作者加入作协是作者身份的改变,网络文学作品被纳入文学评奖和传统批评家的视野是作品地位和评价的变换,网络文学走向纸质出版是作品传播载体的转变,而这些大都属于文学作品之外的互动,较少涉及网络文学创作本身。因此,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应进一步在作品创作方面真正实现互动交流。

一方面,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应正视网络文学的存在。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应以宽容客观的态度评论网络文学,不能存在谈及网络文学必批评排斥的偏见。此外,还应关注网络文学鲜活的语言表达和大胆的想象力等创作优势,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借鉴,增强传统纸质文学的创作活力。目前,有一些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在作品中主动融合网络文学的某些特点,如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素材源于网络,作品的某些句子也带有网络语言的特征,但是由于作者并未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融合关系,致使该作品并未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传统纸质文学应当放下高姿态,以平等交流的心态肯定网络文学的优点,增强传统纸质文学的时代感并扩展文学表现力。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应吸取学习传统纸质文学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高素质的文学创作能力,以此矫正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网络文学作者应学习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在“现写现卖”的片段式创作过程中,摈弃碎片式拼贴的创作惯性,对作品的整体构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而创作出自成体系的作品。网络文学作者还应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作品品位,提高文学修养。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作品缺少基本的文学素养,遭到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的批评。刘震云在谈及网络文学质量时表示:“我也经常看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有的不仅文学性不强,错别字也很多,一个首页要没有10多个错字就不是首页,还有的连句法也不通。从文字到文学,我觉得还差23公里。”[4]因此,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和修改应是所有写作者包括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和网络文学作者的重要职责,而网络文学作者在此方面应当向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看齐。

此外,网络文学格调品位不高,也是其存在的重要问题。网络文学既然被冠以“文学”之名,就应当依靠作品的文学魅力吸引读者,而不是靠大胆露骨的描写和刻意制造的噱头、悬念等吸引读者眼球。目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方面主动向传统纸质文学靠拢,作品质量比一般的网络文学作品略高一筹。如评论家白烨在阅读杨蓥莹的网络小说《凝暮颜》时,认为这部作品存在着传统纸质文学的影子,并认为杨蓥莹是一位有潜力、有实力的创作者:“看完以后,感觉作者的写作在网络文学里面是靠近传统的,类型化写作的网络小说特征并不明显。还有一个是,她的作品在多时空的形式中有着丰厚、丰盈的内蕴,这些都超出了她的年龄应有的程度……她的潜力在于她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她的实力在于她把握复杂现象、处理难度问题的一定能力。”[5]但是,这样的网络文学创作并没有构成主流,大部分网络文学依旧不成熟,亟须向传统纸质文学吸取养分。

总体而言,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当下成为并行于文坛的两股文学力量,二者不应是平行或对立的关系,而应当在发展过程中彼此接受并吸纳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以此实现融合互动。目前这种互动交流更多地停留在外在形式方面,尚未真正渗透作品创作层面,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实现真正的互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1] 方力. 为点击量,开足马力写写写 [N]. 西安晚报,2010-04-12.

[2] 邵燕君. 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J] . 南方文坛,2011(6):17.

[3] 翟丙军. 网络写手:我赚钱,但不快乐[N]. 半岛晨报,2009-09-11.

[4] 林芳. 刘震云批评网络文学:从文字到文学还差23公里[N]. 广州日报,2008-07-07.

[5] 白烨. 靠近传统文学的网络小说写作[N]. 中国青年作家报,2011-07-15 .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本文系2014年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介时代的文学艺术生产机制研究”(项目号:A14068)研究成果之一;天津理工大学教改课题阶段成果(项目号:YB13-11)]

阅读网络文学,培养语文能力 篇12

一、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吸引力量与负面影响

网络文学以其较为符合青年人的心态和审美趣味,再加上网络媒体的炒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关注。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发现,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偏爱程度超过了对传统读物的偏爱,有的中学生甚至还加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动中去。

(一)网络文学对高中生的吸引力量

1.网络文学无“门槛”、大众化的姿态,迎合了高中生的自由、独立的心理需求。

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书写、出版、传播与阅读的制约因素,谁都可以写了挂在网络上,看的人更是随时随地可以自由阅读。这些特点是网络文学迎合中学生要求独立、自由、不受约束的心理需求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网络文学的时尚性与大众化的审美趣味,自然使得网络文学深受高中生们的喜爱。

2.网络文学题材灵活,语言风格独特。

流行的网络文学种类众多,如玄幻、修真、言情、穿越、恐怖、军事、青春、武侠、唯美、校园等,高中生在阅读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性,广泛的题材符合中学生追求前卫、新奇的心理特点。网络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独特,与传统阅读比起来更有吸引力,更让人倍感亲切,带来很强的阅读快感。网络文学语言有极强的跳跃性,内容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作品中图文搭配相得益彰,形式新颖,轻松幽默,更容易被中学生们接受。

3.网络文学的便捷迅速性及其交互性,消弭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界限,使中学生们乐于接受。

在自由便捷的网络上,写手们随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挂上去,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阅读媒介来阅读作品。中学生在进行网络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跟贴、评论等真情流露的互动方式,或崇拜追捧,或无情批评,甚至恣意谩骂来抒发、释放、张扬自我阅读的心灵感受,使得中学生的自我关注与自我意识得到增强。

网络文学以其丰富精彩,向渴望长大、充满探索求知欲望的中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多元的时空、一个个风格独异的故事,用新颖的语言,展现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灵、多彩的个性与社会景象,让对未来充满想象的中学生们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理想世界。

(二)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学也存在虚假多元、对抗主流、杂乱拼凑等问题。不少网络文学的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大量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文本结构简单、写作技法粗糙,哗众取宠、格调低下等现象。这些弊端对中学生必然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宣扬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的内容较多。

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有很多男生爱看离奇玄幻、修真、穿越的作品,女生多爱看都市言情类的作品。中学生过早接触这些作品,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身心伤害,如一些男生由于沉迷暴力、色情作品,因而走上了歪路。

2.容易沉迷在虚无的网络幻想之中,患上“网络书瘾”,影响日常生活学习。

我在教学中发现,那些常看网络文学作品的同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无精打采,学习成绩退步,有的沉迷在虚幻的“自我”小天地,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进取精神。

3.冲击主流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方式,恶搞歪解传统经典作品,影响语文学习。

网络作品每天的更新量巨大,中学生没有可能花时间去认真仔细品读,他们大都把网络文学阅读当作快餐式娱乐消遣。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严重冲击了传统经典作品需要精读、品味的阅读方式,再加上在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几年恶搞歪解传统经典的网络作品大肆流行。阅读这样的作品严重影响到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引导,养成良好语文阅读习惯,培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008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图书阅读率为34.7%,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50.78分钟,比2012年的46.77分钟增加了4.01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网络文学对高中生的影响确实是存在的,它能深深地吸引中学生,它也确实具有图文并茂、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等传统阅读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鼓励中学生阅读网络文学,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网络文学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加强引导,灌输自律意识,鼓励独立自主阅读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这个过程首先是满足阅读者对文字信息及其他符号信息的识别、筛选、区分和判定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审美需要。不能否认,许多阅读目的仅止于获取信息,根本不产生审美需要”。网络文学阅读有很大的随机性,中学生容易被自己的兴趣爱好、流行趋势、心理需求等因素影响而随性阅读,所以我们应当告诫中学生,切不可以太自由随性地进行阅读,要加强自律意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读?想从阅读中获取什么?想读到什么信息?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阅读有方向性与目的性,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拓展延伸,让网络文学阅读为语文阅读出力

传统图书馆中的普通的纸质读物,因信息来源、知识量、纸张等各种因素制约,导致中学生的阅读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几乎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让中学生的网络文学阅读走上正途,联结课内外的阅读,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我在教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时,发现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我有意识地组织高中生在网络上以“抗日”为关键词来搜索那个年代作家有关的抗日文学作品;又让中学生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荷花淀派”的资料,了解这个流派的作品与特色,效果挺好。我在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让中学生在网络上搜索阅读阿西莫夫的相关作品,了解一代科幻巨匠作品;然后再搜索“机器人”“银河”主题的科幻作品进行阅读。由于指定了方向的网络文学阅读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拓展延伸阅读会让中学生在进行课内阅读时更加认真,而中学生在网络上所阅读到的知识,又能帮助他们增强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3.结合《课标》推荐的经典作品导读,弘扬主流高尚的网络文学文化

近十来年,网络文学作品出版量每年大约以25%的速度递增,各大书店也都设有网络作品专柜。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冲击,有一大部分主流作家也介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之中,大型的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也开始积极地以主流文学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标准来审视、引导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动。如2009年6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评出十大优秀作品,给网络文学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与指明了方向。

获奖作品《新宋》,描述了一个当代的历史系大学生回到北宋,利用千年的知识积累,欲对北宋王朝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故事。作品以天才的想象、宏大的架构、激烈的戏剧冲突取胜。作品让主人公用一个当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北宋的一切,并让其与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相接触、碰撞,在给人阅读乐趣的同时,把深刻的思想性蕴含于其中。使人在掩卷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思考愿望。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北宋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涉及,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平民生活、手工业状况等,都描绘出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状况,从而呈现出一幅整个北宋时期社会的风物图,使读者仿佛跻身于1069年的大宋江山。像这样的作品就完全可以让中学生读一读,有助于中学生积累文化底蕴,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中学生阅读网络文学,重在体现文学的作用,提倡阅读能够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启迪智慧,弘扬正确高尚的文化。

4.专题探究性阅读,走向深化的网络文学作品阅读

对于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我们还可以给他们设置更高的要求,做一些专题的探究性阅读,给定一个专题,如《走进李白》《王维的山水诗》《科幻世界中的克隆技术》等,让中学生去尝试做一个能力要求更高的探究阅读活动。只要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认真地去查询、搜集作品,阅读思考作品,不管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所帮助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辨别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还在成长之中,面对诱惑力极大的网络文学,中学生往往很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食粮,帮助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文学中的不健康因素,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抵制能力。引导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语文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文化导向功能,让更多的中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当下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正确引导中学生了解网络文学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教师应该正视现状,加强引导,使中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文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中学生在阅读网络文学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网络文学的正面作用,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7期。

[2].《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第5期。

上一篇: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下一篇:计划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