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共12篇)
看不见 篇1
物流建设被苏宁电器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保障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成为奠定其百年老店目标的基础。
2009年是苏宁电器加快物流体系建设的一年。据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介绍, 计划年内投建十几家物流中心, 耗资达20~30亿元。未来几年, 苏宁电器总计将在全国建设60个物流中心, 实现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这一计划, 将使苏宁电器在物流建设上整体投资超过120亿元。
很明显, 物流建设已被苏宁电器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保障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领导层的重视很关键。在张 (近东) 董事长和孙 (为民) 总裁眼里, 物流建设是企业连锁发展的根本, 是一个长远经济, 实际上也是苏宁电器连锁发展的稳定和持续的保障, 是苏宁电器为百年老店目标奠定的基础。”苏宁电器内部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打造“隐形巨人”
“大到企业的稳健发展,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美誉度、顾客满意度, 小到降低运作成本、保障合理利润, 都需要物流的改革, 尤其是物流必须与采购一起进行变革, 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化变革。”苏宁电器商业规划中心副总监王长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主要负责苏宁电器全国物流基地的规划和设计。
目前, 苏宁电器已经建成北京、杭州、江苏三大物流基地;今年将在沈阳、天津、北京、无锡、成都、重庆、徐州、苏州、上海等地同步开工9个物流基地, 同时计划开发签约16个物流基地。其中, 沈阳物流中心预计年底建成, 并于2010年投入使用。据王长林介绍, 苏宁电器计划在2012年之前完成全部60个物流中心的选址工作, 到目前为止, 已建和完成选址的项目有20个左右。
如今, 包括物流体系在内的后台建设被苏宁人统称为打造一个“看不见的苏宁”。随着连锁网络这个“看得见的苏宁”不断扩张, 与此相配套的后台建设问题日渐紧迫起来, 苏宁电器近期的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后台建设的“隐形巨人”。业内人士分析, 苏宁、国美等家电零售巨头之间的竞争, 已经从“前台”比拼门店数量、打价格战转移到了“后台”的供应链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
苏宁的竞争对手国美电器近年来也在物流方面加大建设步伐。国美电器的相关人士称, 国美以大区制进行物流中心的建设, 在全国布局建设7个CDC (中央配送中心) ,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美2007年在上海青浦投建的配送中心, 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 总投资超3亿元, 被称为目前家电连锁企业自建的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配送中心。而北京苏宁电器则声称已经建成的苏宁北京物流基地占地4.7万平方米, 紧邻该基地的10万平方米备用土地今年也会动工, 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
关于巨额投入的资金来源问题, 张近东表示, 苏宁整体经营良好, 资金情况足以支撑企业发展需要。同时作为上市公司, 有条件使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未来资金来源应有充足保证。苏宁电器公开批露的年报显示, 2008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98.97亿元, 净利润为21.70亿元, 公司盈利情况正常。
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适时出台, 也赋予了苏宁物流建设“大跃进”更多期待。当前, 苏宁物流开发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土地出让前提与属地税收缴纳挂钩, 要求企业拆分注册, 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加大;二是物流用地出让条件设置较高, 导致企业项目建设难度较大。对于物流用地性质、土地出让程序、使用成本、税费减免、与属地税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王长林希望能够在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中加以明确, 希望对于具备自主开发、落户发展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 政府能够在物流用地、土地出让、税费比例及资金支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后”发制人
苏宁物流体系的设立是基于大区为单位的管理需求而定的, 大区内物流形成了R D C (区域配送中心) —CDC (城市配送中心) —XD (配送作业点) 的区域网络结构, 集中化作业, 层级化管理, 各个大区的物流由总部物流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指挥。随着供应链整合的不断深入, 苏宁采购、物流模式不断得到优化, 大区RDC之间的整合也将不断深入。比如说, 苏宁规划RDC的服务范围, 配送商品是150公里左右, 非配送商品 (门店顾客自提商品) 是300公里, 而这些规划数据更多地考虑了R D C与CDC之间的整合。
王长林告诉记者, 在配送中心的选址方面, 辐射范围仅仅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同时还需从上下游供应链的衔接方面来进行整体考虑, 比如结合供应商的管理进行考虑, 具体某个区域里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另外还要考虑成本等问题。因此, 150公里的辐射半径并非绝对的选址标准, 关键是建成以后的运作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据王长林介绍, 通过区域化、集中化的物流作业, 苏宁物流体系可支持的门店数量增加了, 库存共享使得可销售的商品数量和品类增加了, 顾客进行商品选择的丰富性也得到增强;库存资金占用进一步降低, 商品周转进一步提升;同时, 规模化的作业使得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化、机械化有了用武之地, 苏宁电器的物流成本有望从销售占比0.5%降低到0.3%, 降幅高达40%。根据苏宁电器历年销售总额及销售增长情况来看, 今后每年能够节省的物流成本高达上亿元。
在记者看来, 通过后台建设来拉动销售, 借此达到压制竞争对手的目的——正是苏宁电器此轮物流“大跃进”的最终目标。“我们确实考虑到通过物流来促进销售, 推动销售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销售并不强势甚至销售未及的区域, 苏宁电器仍推行物流建设的原因。”王长林的这一介绍无疑证实了记者的推测。
正因如此, 苏宁电器将物流视为核心竞争力, 并要求物流运作是绝对可控的, 目前采取的也是自营物流的运作模式, 即亲自抓物流管理和运作, 只在资源整合方面借助社会力量。在王长林看来, 对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而言, 自营物流非常关键, 如果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都在企业掌控之中, 协调和监控成本会大大减少, 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容易得到控制。
信息化变革
目前, 苏宁的物流体系除了具备上述物流服务范围区域化、集中化的特点之外, 还体现出运作手段的信息化、电子化和机械化。苏宁电器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与物流建设规模相匹配, 在其他竞争对手仍依靠人工经验判断物流运作方案的当下, 苏宁电器已经在人工判断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管理了。
在运作手段上, 苏宁物流与前台销售通过信息系统完全实现信息同步共享, 物流基地内部实现了流程标准化、信息化, 商品条码管理, RF扫描, W M S (仓储管理系统) 管理仓位, TMS (运输管理系统) 派工作业, SAP管理库存, 搬运、提升、拣配等均实现了系统下达指令、运作由机械设备完成的要求, 基本实现了物流的精细化管理。
过去苏宁物流是服务于所在的分公司, 是“伴随”分公司成立而成立的部门, 各个物流部门之间功能雷同, 关系平行, 而现在苏宁物流实现了层级管理, 形成了物流的区域网络结构。在进、销、存平台统一之后, 仓库操作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人力下降了60%。在南京物流基地, 通过使用多层货架、机械作业设备以及WMS库存管理等先进的信息系统, 员工由高峰期时的400人降到目前的100来人, 成本大幅下降。
进入六月份以来, 气温逐渐升高, 随着苏宁电器制冷产品促销活动的启动, 当前正面临着冰箱、空调及清凉小家电等制冷电器的销售高峰。能否顺利应对销售高峰也是考量物流运作的一项重要标准, 但这对苏宁电器来说并非难题。王长林表示, 销售旺季的物流运作有两个关键要素, 一是从供应链角度看库存量是否充足, 人、车、库等硬件资源是否到位;二看信息系统能够承受运作高峰期的作业和管理任务。
通过后台建设来拉动销售, 借此达到压制竞争对手的目的——正是苏宁电器此轮物流“大跃进”的最终目标。
看不见 篇2
梦中的你依然是游荡在风中的美丽。
梦中大槐树下散落着的几朵野花在你的背影外摇曳。
梦中的我总想靠近你拉住你的小手亲吻你,
梦中的你却总是若即若离像天空飘浮的云朵飞向天际。
梦中的你总是生活在黑白世界里
我在追逐着你想给你套上一件彩色的外衣
梦中的你总是不言不语
我想靠近你问问你是不是恨我没有留下你
梦中的你蹒跚着跑向远处的芳草地
我想把你看仔细却已是满眼泪滴
你不只是在我的梦中留下记忆
你会永远藏在我的心底
虽然我从来没有清晰的看见你
微笑,看不见阳光 篇3
突然遭遇劫难。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我一直以为邂逅洁琼就像遭遇了一次冠冕堂皇的劫难。我无力在这个泥沼里自拔。那个郁闷的夏日午后,阴天笼盖。天空中有大片大片的乌云飘摇,行色匆匆,匆匆如闪动不休的电流。用无法比拟的速度。乌云流淌着,像是在追赶生命的极限。这样的景象有时候会让我窒息。然后我想,云啊云,你会得到吗?
我俯下身子去系脱落的鞋带的时候,她撞了我。然后我看见一双硕大的眼睛睁得出神,我以为她是为了某些东西出神了。她小心翼翼地对我说,对不起啊。我看着她微皱的清秀眉宇,微笑。我说,担心灰暗的天空之上正在酝酿的雨水马上就会轰然倒塌,然后倾泻而下。冲淡了整个世界的郁闷。她也笑,你真有趣。
突然像朵乌云。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我终于没有等到下雨,肆虐了整个夏季的郁闷依然持续。不知什么时候,惰性开始对我情有独钟。郁闷让我有时眩晕,可父母偏偏总在我眩晕的时刻喋喋不休,埋怨我整个暑假一个字一件事都没有做。我无法承受,他们是如此不知厌倦,我也只能暴戾起来。然后是玻璃杯的支离破碎,和汗液无休止的纠缠。挥洒了一地的破碎与污秽。最后我逃离,准备离开他们的身边,去往别处。
突然不知道何去何从。我无奈,跟着云朵四处流离。然后在生命的某个站点突然碰撞。离别的时候她问我,你住在这个城市吗?我说,不是的。我是天空那灰色的云朵,四处游离,没有方向。她说,这样很好,你很快乐,是吗?我微笑。看着天空大片的灰色云朵飘荡不休,说,但有时候那云朵会变成雨水轰然倒塌。她微笑。
突然爱上这里。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洁琼走过来,妩媚的姿态。碎花裙子缀点着美丽的邹褶,一层还有一层。今天她戴了浅灰色的墨镜,慢慢在街道旁来回不停的走动。我说,很无聊吗?她显得有些惊喜,用音符般跳跃的语言回答,你怎么又来了。我说,我就是无处可去,才来这里,你一直在这里来回不停地走吗?她用纤细的手摘下墨镜,裸露出一双硕大的眼睛。我突然清醒过来,看出了她眼睛中最突出的特征。没有光泽,漂亮的女孩子的眼睛没有光泽。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她看不见阳光。
她告诉我她叫洁琼,生活在这座城市。可她从来也没有见过这座城市的容貌。我告诉她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他有着皱叠的面庞,深邃的眼睛和粗大温暖的手掌。她笑,我喜欢整天在他的手掌上徜徉,听着喧嚣嘈杂,这样没有恐惧。我说,看见这个城市的时候这个城市是冰冷的,没有看见这个城市的时候城市是温暖的。她说,那我不就是幸运的那一个吗。是呀,你是幸运的。我说。看不见城市上流淌的淡漠无措寂寞的表情,看不见苍穹里灰色的即将轰然倒塌的云朵。你是幸运的。
突然感觉幸福。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我感觉这个冰冷的城市因为那个看不见城市容貌的女孩而变得异常温暖。所有淡漠无措寂寞的表情都被女孩子的微笑淹没。这一切都悄无声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也只有我一个人承认。然后我告诉她所有我的一切,我的惰性,我的文字。洁琼说,很多东西我都可以看得见,你的微笑,还有孤独。我说,很好啊,伸手向天,深深呼吸,你会快乐。
那时候感觉幸福竟然来得如此容易。以优美的姿势,不可阻挡。无比快乐。老不死的郁闷都烟消云散。没有光泽眼睛的孩子,注定幸福。
我牵起她纤细的手慢慢慢慢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徜徉。城市看不见我们,我们看不见城市。还有父母,学业,无聊的按部就班的恶性循环活动,一切与我无关。我将牵起她的手,牵起一片阳光,感受着温暖。在这个融化的城市。
突然清醒过来。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乌云在天际,匆匆走过。我看见她像一只不知所措的惊弓之鸟从某个方向飞了出来。我问她的时候,她说没什么。她告诉我,她原本以为她可以不用墨镜不用木杖就可以在这个已经徜徉了十几年的地方独自行走,可是第一天她就撞了我,今天又找不到了方向。她说她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行走,真的希望。我知道这对于她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奢侈的希望。我在她微皱的眉宇上看见了疼痛,不知道哪里有撕裂的伤口,永远也无法愈合。直到腐烂。所以,一直疼痛。她永远都知道自己只是个没有光泽眼睛的孩子。我知道,她承担着一种无可卸下的沉重。她注定要背负的,用一个生命的里程来背负。
我抚摸着她瀑布般的头发,湿润粘稠的头发,一种极端黑暗的头发。我的手指在她的发丛中缓缓流淌下来。我无法寻觅她那撕裂的伤口,只有这样抚慰。她真的想拥有光泽的眼睛,然后看看太阳,哪怕阳光会刺痛她的眼睛,令她落泪。我看见身旁一棵畸形诡异的花变得干蔫,我的神经开始抽搐。
我亲吻了她的眼睛,因为我看见她的泪水已经汹涌起来。
突然不知所措。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看不见阳光的孩子始终微笑着。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那些疼痛因此显得淋漓尽致。我只是寂寞,我怕我无法承担这样的微笑。因为她的寂寞的背后藏着巨大的创伤,我始终无法找到伤口。
她说,你会爱上我吗?我说,相爱的人并不代表相处。她微笑,诡异的华美微笑。手背突然微微痉挛了一下,我奋力劫住她的手。拉着她向前奔跑。我看见她就像一头失控的野兽,在狂乱的丛林盲目狂奔。一直奔跑,沿着一条直线,最终的地点是极天,可我清楚的明白我们无法到达目的地。然后在一个十字路口暂停,彼此大口大口的喘息。这是一种钝重的卸放。可以暂时忘却某些自己不敢抚摸的创伤。
天空依然灰色,这似乎是一种信念,老不死的天空它在坚持着自己可笑的信念。它永远不会畏惧人们奚落的种种。它始终,依旧。可你能坚持多久呢?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是你覆灭的时刻。我看看洁琼,看看苍穹,向着远方呐喊,老不死的天空!你在等待什么。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掌掩在洁琼没有光泽的眼睛上,亲吻她乌黑如瀑的头发。
突然变得冰凉。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洁琼,你是个美丽的女孩,真的,我所见过最漂亮美丽的女孩子。我说,你要好好生活,好吗?
她微笑,一贯的微笑,嗯,我听你的,但你要陪伴在我的身边。
我微笑。
你让我无法自拔,你知道吗?有你在,我不会回家。只要有你在,我永远也不再回家。我对她说。有些东西是可以等待的,譬如那老不死的天空,老不轰然倒塌的雨水。尽管有些东西希望渺茫。要知道,等待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可老不死的天空,你知道吗,她仰头的那一刻真的看不见你心爱的阳光。这不是一种亵渎吗?
我真的感觉有点疼了。这会儿看见阳光的时候真的疼了,眼里流出温暖的液体,但转瞬这液体它就变得冰凉了。去伸手揩拭的时候的确是冰冷冰冷的。然后,我微笑,闭上眼睛,看不见阳光。
阴天里的风是携带着温暖飘逸过来的。那时候我却不寒而栗。路边的花儿已经枯萎了,那棵守侯了大街几十年的大树也已经风烛残年了。一地的落叶把一方土地掩盖的严严实实,不漏痕遗,把这一方突兀在这个漠然的现实空间里。我想它真的湮没了温暖。可那秋天还没到呢。为什么这样迫不及待呢。
洁琼,你知道天空美吗,它真的很美,那是在湛蓝的时候,可它不让我看。我说,人们说这是个阴天,那大片大片的乌云淹没了一切美丽。而那一切,真的很美很美。
洁琼说,我知道,我整天就听你说天空,说乌云,说这个城市。
我知道我说的一些东西她是不知道或者不懂得的。但我会告诉她,你很美很美。
你很美。可是疼痛湮没了。
突然创巨痛伤。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我开始不敢正视她的眼睛。充斥着多少黯淡与凄恻。这个夏天,我始终没有看见阳光。而我微笑,在这个城市微笑。邂逅一场劫难,无力自拔。我看着她,微笑。
她抚摸着我眼睛,微笑。
我开始怀疑所有的微笑背后是否都隐忍了疼痛。那终日看不见阳光的郁闷苍凉与无奈。一个乞丐躺在马路边的垃圾箱旁,终日嗅着他以为美味的滋味,然后微笑。以此安慰。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扶着手杖,终日以蜗牛式的速度蹉跎岁月,然后微笑。以此安慰。这样的人已经厌倦了淡漠。而那些青年人或者中年人依旧持续着终日的淡漠。我和洁琼也彼此微笑,到最后不过是彼此安慰。
她开始发觉我的沉默。而每一次都是我主动开口说话。沉默,局面开始有一种局促的感觉。令人尴尬。这样持续过长的时间就会爆炸。但我突然觉得莫名其妙的无话可说。她开始哽咽,用很细微的声音。我感觉郁闷,郁闷让我烦,不哭好吗,不哭好吗!我在一瞬间变得暴戾乖张,把路边颓败的花从丧失水分的泥土里狠狠拔了出来。花儿碾在我手里发出碎裂的呻吟。一种崩溃而卸放的释然声音,近乎天籁的声音。花儿在我手里转瞬变成了干枯的叶粉,花儿已经没有一点汁液。我知道,这花已经是一具尸体。不会发臭,不会腐烂的尸体。只有干枯。
她真的哭了。歇斯底里的嚎啕。漠然的过路人转过头来注视着我们。但瞬间又走开。我火了,你不要哭好吗?!我最烦别人在我面前哭了!她哭得越发肆无忌惮。我疯狂地向马路上奔跑,某些东西可以让我的心几乎碎裂。一种隐隐的不可捉摸的疼痛在我心中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我只有这样疯狂奔跑,在癫狂中不至于感觉那份隐隐又丝丝入扣的碎裂疼痛。这时候我看见天空中有大片大片的乌云从一个整体中脱离飘散开来,碎裂碎裂都碎裂了。
她像一只盲目的野兽,尖锐地嘶叫,疯狂地追赶在黑暗的世界里,她试图想得到的温暖。然后,一辆卡车碾碎了一切。血肉飞溅,灰色的天际,划出巨大的疼痛。
突然一无所有。我仰头望天,灰色笼罩了整个苍穹。我微笑,看不见阳光。
我一直以为邂逅洁琼就像遭遇了一次冠冕堂皇的劫难。我无力在这个泥沼里自拔。那个郁闷的夏日午后,阴天笼盖。天空中有大片大片的乌云飘摇,行色匆匆,匆匆如闪动不休的电流。用无法比拟的速度。乌云流淌着,像是在追赶生命的极限。这样的景象有时候会让我窒息。然后我想,云啊云,你会得到吗?
今天,她的生命终结。
从此以后,我一无所有。
看看这世界,我也只能如此一无所有了。
关于一次网上交流
那天,星期日,恰巧都在线。
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葱葱:前两天收到你寄来的文章,觉得不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文字已是有一定的水准了呢?
彦夔:这我不觉得,写好文字可能只是一种真实的倾诉加一点文字基础就可以。但高度就需要锤炼,我还不够一定的高度。
葱葱:又要把你和韩寒他们比较一下了,我觉得他们有些自傲。若是你有天也像他们一样出名了,你会那样去评论现在的教育制度如何如何吗?
彦夔:我不久前看过韩寒的《通稿2003》,很多观点我很认同,但他有些偏激。只一味去骂中国教育制度了,我觉得除了抨击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你在背后骂一个人,他装作没听见,那你就白骂了。所以,除了骂,让大家知道这些弊端以外,我们还要找出解决的办法。我还是希望韩寒多写写杂文,还是有点好处的。
葱葱:你的这番话确实值得让人思考一下。看了你写的文章,都有些忧郁,是不是跟你的经历有关呢?
彦夔:文字与现实接近才可以更能反映现实问题。我的文字倾诉方式很大方面与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压抑有关。
葱葱:据说现在的少年作家们出书后大卖,都成了小富翁,如果因此而让你辍学去专心写作,你会考虑一下吗?
彦夔:我希望自己能够不上学而专心写作,但现实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些事情可以心甘情愿,但有些事情我们无可奈何。
葱葱:你现在已经是高中学生了,你会专心学习吗?
彦夔:我已经开始试图把自己淹没在题海,在省级重点高中压力很大,而目前的前途全在分数那里了!曾经也叛逆过,但自己的心还是能够平和面对一切的。
葱葱:好的,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快乐,希望你也能够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最后,是不是对我们的读者说点什么呢?
彦夔:我们忧伤是因为我们困惑,我们困惑是因为我们被压抑了。但请让我们暂且妥协,为了美好未来而暂且妥协吧。无论如何,现在的努力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的。但愿花儿不会在压抑中枯萎,但愿花儿盛放在未来。花儿的盛放,受益的不仅仅只是自己。
关于彦夔:
看各位擂主尽显风流,今有彦夔者,浙江金华人也。虽亦年少,但行文流畅,率真清新。相信读后一定不失所望。
彦夔自述:
看不见的战争 篇4
《荷花淀》这篇小说, 长时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信每个人都对它的开头留有印象:
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在这里, “女人”这个词本来是一个集合性的名词, 但被用作特定的指代:水生的女人。她无名无姓, 甚至面目不清。她在这个开头里, 仅仅是等待。
重读这篇故事时, 我产生了极大的疑惑:为什么她是“女人”?而不是有名有姓的“王玉梅”、“李晓娟”之类的名字?是因为她不需要名字呢?还是她作为一个指称对象, 在故事的后面, 还需要得到虚化?在故事里, “女人”这个词一共出现二十三次。其中十七次指代“水生的女人”, 六次是泛指“女人们”。这篇故事, 从一开始, 就对“女人”的从属地位, 做了明确的交代———她们不仅是无名无姓, 从属于自己的丈夫, 而且, 她们的思想还落后于自己的丈夫。丈夫们偷偷参加了队伍, 怕女人们拖后腿, 干脆全都留在镇上, 共推水生一个人回村里做思想工作。女人们都知道了, 她们默认了这个事实。但是,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过了两天, 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 商量着要去找丈夫们见一见他们。在小说里, 这也是她们思想落后, 拖战士们后腿的证据之一。本来, 丈夫们参加队伍, 就必须通情达理、甚至兴高采烈地送他们上战场的。但是, 这些女人们顾及自己的“私情”, 脑子里还保留着落后的“家庭”观念, 每个人各自想念自己的丈夫, 有想送衣服的, 也有“有句要紧的话和他说说的”, 都不是“觉悟”很高的行为。
作家在这里保留了一个伏笔, 为这些青年妇女们日后能够抛弃私人的、家庭的情感打基础。这样, 小说里一开始的那个貌似“花前月下”的温馨小院, 就变成了一个必需被批判的描写。既然战争中, 人们必需抛弃家庭的观念, 而且, 侵略者和他们发动的战争也是实实在在包围着他们村庄的, 那么, 这种气氛就不合适了。
根据故事的背景交代, 读者可以得知, 这个村子属于白洋淀地区, 在日本兵和伪军扫荡范围之内, 说不定什么时候, 他们会突然闯进来烧杀抢夺, 无恶不作。革命的老百姓, 在反围剿反扫荡的斗争中, 早就积累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会时刻警惕着, 而不会像故事里的女人这样, 敞开着院门, 还似乎漫不经心, 那么恬静地编织着苇席, 专心致志得似乎都“物我两忘”了, 以致“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跃”。这种情形, 只有环境极其美好, 社会极其安全, 内心极其平静时, 人们才会有的感受。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 安安静静的田园生活, 乡村劳动, 炊烟四起, 鸡鸣狗叫, 孩童追逐, 老丈闲聊。这些是和平时期普通老百姓平静生活的日常景象。但是, “女人”所处的白洋淀山村, 确是一个周围有敌人凶恶环伺, 随时都有可能前来袭击的危险环境。在这种环境中, 如此安静, 如此专心地编着苇席, 确实在气氛上, 有些诡异。
从前的革命战争片的记忆, 让我一看到这种月夜, 安静, 女人等待的场景, 就会产生紧张感。我们小时候一遍遍地观看《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革命电影, 脑子里保留了太多鬼子们趁着安静的夜晚悄悄摸上来的记忆了……虽然我们明明知道, 最后他们总会陷入我队伍的埋伏中, 而落下可耻的下场, 但是, 他们进村时, 我们还是心里砰砰乱跳……
《荷花淀》里却相反, 这个院门大敞的女人, 似乎是无忧无虑地等待着自己的男人下地劳作回家, 因此, 场面气氛温馨……这种气氛, 令人联想到了是传统小说里的“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意境, 是“花前月下暂相逢”的美好向往。这跟我在革命电影和其他小说里感受到的紧张气氛完全不同。要不是后面轻轻地提到“队伍”、“鬼子”等词汇, 我会错以为这是一篇爱情故事, 而不是描写战争的小说。
然而, 这的的确确是写战争的。
我对这篇小说到底是写战争还是写爱情, 产生了极大的疑惑。
如果写战争, 这样开头, 到底真实不真实?
我解不开这个疑问。如果是战争中的状态, 故事的开头, 也许应该是这样的:
……夏天的一个深夜, 月亮高悬, 没有风, 连虫子也已经沉睡了。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 一边织着苇席, 一边留心地注意着虚掩的院门。……突然, 一个人影闯进来了, 女人猛地站起来, 她的心砰跳……
然而, 这仅仅是我戏拟的另一种开头。有经验的读者, 还会反驳我, 说孙犁的文笔就是以优美而著称的, “荷花淀派”就是写这些美好事物的。但是, 到底是山水田园诗是恬静的、美好的, 还是战争是恬静的、美好的?
战争是什么样子的?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 我无法对此深入探讨, 也不想给出一个明显的答案。
《荷花淀》这篇故事不是不知道战争的本质:在临别时, 水生郑重地嘱托自己的女人,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 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这里面, 年轻夫妻的谈话, 触及到战争的残酷本质:死亡。
水生这位参加队伍的积极分子, 临走了, 还不忘让自己的女人跟敌人和汉奸“拼命”。可见, 当时的村庄气氛和背景, 都极其不适宜进行诗情画意的描摹。这种描写, 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其矛盾的理解:要么这个村庄是山水田园诗里和平的世界, 要么作者认为战争是美好的。这是一种极其不协调的气氛, 然而, 在这个故事里, 这种不能解开的矛盾, 却得到了专业和普通读者的交口称赞。
一九八五年夏天,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时, 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刚刚落成, 于八月十五日开馆。军队作家在北京开了一个会, 会上, 有老作家忧心说, 苏联卫国战争只有四年, 却出现了那么多的大作品, 我们抗战八年, 却没有出现。老作家经历过战争, 却写不动了。年轻作家却没有经历过战争。
当时的年轻作家莫言站起来, 说:“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他的发言, 在当时被认为是狂妄。
中语文教学第二年底, 莫言就根据自己家乡旁边发生一个真实的孙家口伏击战的故事, 创作了中篇小说《红高粱》, 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的《人民文学》第三期上, 其中粗砺、残酷、血腥的描写, 一反过去革命小说里的平和与诗意, 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真实的孙家口伏击战, 由国民党游击队曹克明等实施, 发生于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 经过艰苦残酷而牺牲重大的作战, 游击队击毙了日军三十多名, 其中包括日军中岗弥高中将。曹克明的游击队也牺牲惨重, 胞弟曹正德, 族弟曹焕德、曹平德都壮烈捐躯。这部小说第二年被导演张艺谋改变成同名电影, 由姜文和巩俐主演。电影里的红色基调, 粗野生存和惨烈的伏击画面, 同样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对战争的理解,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 改革开放, 思想激荡之下, 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的本质, 是残酷的。死亡, 也是残酷的, 而不是一种赞美诗般轻佻的迷醉。
俄罗斯的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历时都很短, 但是产生了布尔加科夫的《白卫军》、巴别尔的《骑兵军》、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享誉世界的巨著, 在这些作品里, 作家的立场或有不同, 但是他们对战争的认识, 基本上都是残酷的、非人性的。个人的生命, 在战争中, 无意义地牺牲。庄稼被焚烧, 房屋遭轰炸, 百姓流离失所。天才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里, 百姓遭到几乎是无聊的屠杀, 父子兄弟骨肉相残, 家庭惨遭分崩离析, 这些作家几乎是本着人类基本良知和本能而得到的认识, 使得这部作品集《骑兵军》产生了不朽的价值。有良知的伟大作家巴别尔, 也在壮年时期, 遭到了斯大林主义的清洗, 英年早逝。
对于一部不朽的作品来说, 人性是最为基本的因素。
莫言的《红高粱》, 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 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深入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深处。
相反, 孙犁的《荷花淀》里, 我读到的是一场游戏般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般模糊而近乎不真实的战争。在这场伏击中, 男人们埋伏在荷叶下, 敌人的火轮高速追过来, 而敌人, 也是面目不清的, 小说里仅仅出现过这么一句: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 你看那衣裳!”
“衣裳”是鬼子的唯一印记。到底是什么衣裳?什么火轮?敌人有多少, 装备怎么样?这些, 全都被隐去, 让位于水墨画的荷花淀景色。战士们的伏击也跟电玩游戏差不多:
枪声清脆, 三五排枪过后, 他们投出了手榴弹, 冲出了荷花淀。
在《荷花淀》里, 战事就这么简单。战争的极大简略, 听命于作家的小说美学:觉悟、伏击、荷花淀。这些外在的景物, 要比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更加重要。在战争中投注强烈的审美精神, 这种哲学思考的背景到底是什么?也许, 有种超越战争, 比战争更加重要的正确思想, 才是小说所需要关注和强调的。而战争本质的思考, 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因素。因此, 我们在小说里看不到真正的战争场面的描写, 是因为这小说并不思考战争, 而是思考思想正确性。在这里, 水生女人们经过伏击时的遭受鄙视, 回到村里后, 也自己成立了组织:
冬天, 打冰夹鱼的时候, 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 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 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 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作家要强调的正是这种“女人”由普通家庭村妇, 经过战斗的洗练, 提高了觉悟, 成长为女战士的过程。当“女人”不再是原来的女人, 女人扔掉了自己的性别特征, 通过变形而成为跟男人一样的中性的士兵时, 小说里就不再称她们为“女人”, 而是获得了身份的认同, 被称为“水生嫂”, 到了最后, 成了他者, “她们”这个相对中性的词, 取代了阴性的、带着传统文明中柔弱取向的“女人”。因此, 与其说《荷花淀》是描写白洋淀的抗日战争, 还不如说是描写一种思想的抽象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阅读, 才会明白, 《荷花淀》作为红色经典中发表时间仅次于《小二黑结婚》的代表性作品, 共同的特点, 都是在《讲话》之后重新理解和再度定位的中国抗日战争的产物。在这种重新定位中, 普通村民, 乃至家庭村妇的觉醒, 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根本保证。而这个思想的最伟大根源, 可以一直追溯到《讲话》中。
中国红色经典作品的作家们这种通过文学作品来努力接续传递“超级正确性”的写作出发点, 跟前段文字提到的俄罗斯伟大作家对战争的思考确实有本质的不同。在那些俄罗斯作家的作品里, 他们听从于人性的召唤, 听从于文艺真实的召唤, 在他们的作品里, 真实的、残酷的战争, 高于斯大林主义的片面正确性。
2. 从荷花小说中离家出走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和之二《芦花荡》, 于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五日和八月三十一日, 分别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这两篇小说里, 一少一老, 水生和老头子两位超人式的抗日英雄形象, 一直是革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
第一节我分析了《荷花淀》里的核心诉求。对普通民众的觉悟升华的期待, 在《芦花荡》里, 推进到了六十岁的“老头子”身上。在故事里, “老头子”负责为“芦花荡”根据地里的同志们运送枪械食品等各种物质, 他和他的小船, 是在敌人警戒线上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的超人。跟他这个六十岁的“老头子”相比, 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用现代化军事理论组建起来的日本军队, 曾在太平洋战争初期, 以旋风般恐怖的力量重创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击溃英国军队, 占领了太平洋西部以致南太平洋, 打通了印度洋的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地区, 其军事训练的强度和作战能力的凶悍, 令与之为敌的英军无法抵抗, 也让强大的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付出了数倍于欧洲和北非战场的巨大伤亡, 这么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 在《芦花荡》里, 变成了像韩少功中篇小说《爸爸爸》里的“丙崽”一样的白痴, 任由“老头子”设陷阱, 诱捕, 然后拿着竹竿敲打他们的脑袋玩。
这个故事发表时, 日本在中国大陆被消耗了大量的军力, 其太平洋力量也已经被麦克阿瑟将军的跳岛进攻消灭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 并且, 在美国两枚毁灭性巨大的原子弹的威慑下,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了。———在五月份发表《荷花淀》时, 日本还没有无条件投降的迹象, 那时水生们还要放四五排枪, 扔一排手榴弹;到了《芦花荡》, “老头子”消灭其白痴一样的日本兵, 简直就像现在电脑玩吞食鱼游戏一样方便。这种故事在根据地里, 确实显得让人长劲, 也鼓舞人心。
《荷花淀》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之后, 不久就被其他解放区报纸转载。一九四七年, 周而复在香港编纂“北方文丛”, 选入了孙犁的六篇作品, 结集名为《荷花淀》。
从未在正式场合表扬过根据地作家的毛泽东, “曾称赞孙犁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转引自樊星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出版的《永远的红色经典》第二节) 。
毛泽东的评价, 对这部作品的流传和地位评定, 无疑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毛泽东评价过的现代作家, 都成了“巨匠”。鲁迅是“硬骨头”, 朱自清是“不吃救济粮”, 都在“民族性”的基础上被阐发出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而道德感召力和政治正确性, 从此之后就成为评判一部文学作品优劣的根本性标准。
毛泽东一九四二年五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 “红色经典”的奠基作品第一部是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革命小说、赵树理创作于一九四三年五月的《小二黑结婚》, 在大陆各个统编的文学史教程里, 这部作品都被称为是“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 与新的时代, 新的群众相结合, 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这些是大陆通行的评价模式, 同样也暗示着《小二黑结婚》是《讲话》播种、孕育和催生政治小说, 具备了充分的政治正确性。
孙犁的《荷花淀》紧随其后, 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在政治正确性的前提下, 孙犁的作品加入了抒情性的笔法, 提升了文艺创作趣味, 在以农民作为写作对象的前提下, 骨子里包装着知识分子审美———《荷花淀》开头对月色、院落、苇席、女人的静态描摹, 中间对荷花淀风物的景物写意, 都弥漫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文化趣味。《讲话》后的典型文学作品, 大多有这种奇特的、二体合一的现象———小二黑和水生虽然是农民, 读者却很难看到他们的具体劳动场面, 小说里也缺乏对乡村具体风物和生活细节的生动描写———小说描述到这些人物的居所时, 读者们会发现, 大都干净得如同飘在云端上一样纤尘不染。这些《讲话》后小说, 一边声称要改造知识分子, 让他们的脚踝上“沾上牛粪”, 一边却不自觉地在农村的生活里, 悄悄地加进知识分子的情调。我曾认真研究过很多《讲话》后作品, 包括后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三里湾》等有定评的红色经典篇目, 非常惊讶地发现, 这些作品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牛粪”。除了《暴风骤雨》偶有相对生动的劳动场面外, 其他作品, 乡民们和同志们几乎都不劳动, 天天忙于开会和斗争了。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那个富农顾涌当时在桑干河旁吃苦耐劳地劳动了三十多年, 两头摸黑地努力干活, 一分一厘地辛辛苦苦地积攒, 才攒出来一百多亩地的家产。没有想到, 土改队一来, 他却成了落后分子了。农民所信奉的辛苦劳动的传统价值观, 全部遭到了抛弃和替换, 新的价值标尺变成了进步和落后。有地即落后, 无土则先进, 是顾涌所无法理解的新世界观。顾涌是真正的劳动者, 真正每天脚踝上都沾着牛粪的善良的农民, 但是他却在新的世界观里, 变成了落后分子, 变成了被团结的、思想还没有能够改变过来的对象。
这种价值尺度的变化, 才是真正的翻天覆地。进步和落后这两种思想的对比, 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 家庭、父母、儿女的关系, 全都被打乱了。世界上只有“进步/革命”的关系和”落后/反动”的关系这两种, 即便是家里有三姑六姨、堂兄表妹一大堆, 也只需一刀切成“进步/落后”两大部分。人们根据这种割裂, 来选择自己的同志。而在革命青年的眼中, 他们的亲生父母常常是落后分子, 因此, 跟自己的血亲“划清界限”这种人伦颠倒的人间惨剧, 就变成了一种混乱世界的鬼魅怪象。
回过头来再看《小二黑结婚》和《荷花淀》,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原来, “进步/落后”的选择模式, 在这里就已经强烈地出现了:《荷花淀》里, 水生副排长们胜利伏击之后, 对自己的女人非常“鄙视”: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原来, 她们关心和想念自己的丈夫, 冒着被敌人和汉奸捉去的巨大风险给这些男人们送去包裹, 却因为这种私人的、家庭的观念, 违背了“进步”要求的规范, 因此, 她们就被正确性的一方遗弃了: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 丢给了他们, 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 箭一样飞去了。
在这里, “战士们”跑得飞快, 比追击敌人或者战略撤退时还要快, 仿佛自己家里来的这些女人, 这些落后分子, 会给他们带来晦气似的, 必需立即逃开, 跟她们隔离, 否则很有可能被染上“落后”的病毒。
跟《荷花淀》里的战士们鄙视自己的女人一样, 《小二黑结婚》里的小二黑和他的对象小芹, 则把鄙视的目光, 投向自己的亲生父母。
“小二黑”是思想进步的民兵队长, 简直进步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他的父亲“小诸葛”和他未来丈母娘“三仙姑”, 他都不认, 他认的只是“进步”。这也是“未来新世界”的“新人”典型形象之一。
小二黑的脑子里, 有一个更高的正确性从云端深处召唤他, 使他听命于这种超越性的力量。这样, 小二黑的“进步”性就不仅表现在对革命的热情上, 还体现在跟他的封建思想顽固的父亲“小诸葛”的斗争上。这部小说的最了不起之处在于, 小二黑不仅斗争了父亲, 还斗争了丈母娘。在他的“新人”社会伦理中, 父亲和丈母娘都是次要的因素, 而听从至高“正确性”召唤的“进步”要求和“进步”举动, 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力量。在根据地, 这种力量体现在组织的支持上, 也体现在“新人”的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畅想的强力预支上———即便是“小诸葛”和“三仙姑”顽固到底, 把他们赶出家门, 他们也无所畏惧, 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家庭在召唤他们, 接纳他们, 施惠他们。
小二黑这个故事本有原型。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日, 山西左权县发生了一起命案:某村民兵队长岳冬至和村妇女主任智英贤自由恋爱, 因为他们双方都曾有娃娃亲, 遭到人们的歧视。这天晚上, 他被四个村干部叫出来“教训”身亡, 留下了一桩离奇的惨案。 (详见《中国新闻周刊》二零零八年第四十七期) 。赵树理调查了此事, 赋予一个“反封建”的内核, 一个月后就把它写成了大团圆结局的《小二黑结婚》———这时, 距离《讲话》诞生恰好一周年。
“水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形成, 则是孙犁听冀中根据地的同志讲故事得来的灵感。在《关于<荷花淀>的创作》里, 孙犁说起了缘由:“……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 曾向我讲了两个战斗故事:一个是关于地道的, 一个是关于水淀的。前者, 我写成了《第一个洞》, 后者就是《荷花淀》。”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孙犁的《荷花淀》的故事都是听来的。从创作的角度看, 这都是别人的故事, “他者”的材料。这些材料, 这些人物, 这些东西, 从写作之前开始寻找材料时, 就有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性主题。
从创作出发点来说, “他者”的故事总是陌生的、具有某些先入为主的主题性外壳, 但很难有活灵活现的生活细节和日常情态。
调查和道听途说得来的故事, 如果没有真正地跟自己的内心和记忆产生共鸣, 这种他者的排异性质, 对小说就会具有伤害性的破坏。
作家总是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忆深刻, 故事在故乡的土地上展开, 总是更加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 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以及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描写、表达对象的, 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中国古代的《红楼梦》、现代鲁迅的“鲁镇”、萧红的“呼兰河”、沈从文的“边城”, 当代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美国的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福克纳的“约克纳塔帕法县”,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这个名单可以一直开列下去。这些作品, 以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为作品人物的活动世界。人们对自己少年儿童时代的记忆, 总是难以磨灭, 对那时自己身边出现的人们, 对花草树木, 猪马牛羊, 都在自己的记忆里, 贮得满满的。打开这个童年记忆的宝藏, 是一名作家成为好作家的主要秘密之一。好作家发掘了童年生活的宝藏, 反过来,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巨大表现魔力, 复活了这个世界, 使之变成了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没有脱胎于绍兴的“鲁镇”作为背景, 鲁迅的全部作品将会褪色大半。
跟鲁迅有着紧密关系的女作家萧红, 其最重要的、至今影响深远的作品, 也都是写她的家乡世事和情态, 写历史在这些土地上的变迁, 写自己熟悉的人物的悲欢离合。
孙犁在《读萧红作品记》里说:“萧红最好的作品, 取材于童年的生活印象, 在这些作品里, 不断写到鸡犬牛羊, 蚊蝇蝴蝶, 草堆柴垛, 以加深对当地生活的渲染。”
孙犁在《鲁迅的小说》里, 再次表明了他的这种认识, “……鲁迅的小说里表现的, 主要是关于故乡农村的丰富知识。这种知识, 在鲁迅幼年的时期就开始积累了。幼年的感受, 故乡的印象, 对于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正像母亲的语言对于婴儿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 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
在《荷花淀》里, 孙犁也调用了自己熟悉的白洋淀周边的景物和生活情态的一些零碎的记忆。孙犁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间, 曾在白洋淀附近当过一年多的乡村教师, 对这里的乡土风物也有些熟知。但这是他成年之后的生活世界, 而且还为时短暂, 他所观察到的乡村生活, 只能是零碎的、表面的。如果在这篇小说里, 孙犁是在描写自己记忆中的世界, 而不是局限于渲染进步抨击落后这种套路, 也许他的灵感之源会喷涌而出, 源源不绝。而《荷花淀》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 欲言又止, 不能爽快。
在《荷花淀》里, 孙犁笔下的这些人物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日常生活, 也缺乏对日常生活情态的细腻描摹。
孙犁是一名有天赋的作家, 但是他的天赋不能像泉水那样喷涌, 因为他不得不像同时代的大多数前辈和同辈的作家一样, 在自己的脑袋里四处筑坝来阻拦这四溢的水流, 并且要把童年记忆、情感记忆里的那些过于日常、过于琐屑的细节磨灭, 以便自己的作品符合更高的准则和要求。
作为对比的是, 萧红在香港沦陷期间, 抱病创作出令人惊羡的《呼兰河传》。她在那个困顿的世界中, 却能拥有一个自由的思想天地和表达空间, 可以毫不控制地为小镇马路中的一个水坑而洋洒写上好几千字, 也可以为几根丝瓜而不厌其烦地描写自己的后院, 从而极大丰沛地为读者呈现出了那个时期的东北呼兰河家乡的情感真挚, 细腻感人的生活面貌。
孙犁的初衷, 显然也不是要呈现白洋淀的生活情态, 而是要以白洋淀为人物活动的布景, 来写一个普通民众在组织的领导下, 在新思想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新人”的故事。因此, 他的小说里, 景物的描述是他者的、间离的、客体的、静态的、朦胧的。
小说的一开头, 月亮、院子、苇席, 都是不明朗的意象, 而是静态的写意。通常把这个朦胧的开头看作是诗意的, 是“诗意小说”的流派“荷花淀派”的开始。这些景物, 包括后来的荷花, 跟小说的人物内心没有相互交流的关系, 而仅仅是点染环境, 犹如传统水墨中的稀疏的墨点。这些景物跟故事的核心结构没有太大的关系, “伏击”的故事, 既可以发生在白洋淀, 也可以发生在太行山, 彼此之间相互置换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水生也可能是生活在左权县的一名进步的民兵队长, 在这样一个夜晚匆匆回家跟自己的“女人”告别。
《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里描述到的这些景物和它们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气氛, 外在于小说人物, 无论作家多么有天赋, 语言运用多么优美, 这种外在的、营造出来的气氛, 却是不真实的。阅读《呼兰河传》时, 读者会发现, 做粉条的那一家只能在呼兰河镇这样的生活世态下才活灵活现, 他爬上屋顶摘蘑菇时, 把一只破鞋掉在煮粉条的大锅里, 也只能是在呼兰河镇才会发生的细节。鲁迅笔下的人物, 迅哥儿、双喜、阿发们, 摇着船去看“社戏”, 返途中, 上岸去摘豆等的细节, 也只能发生在水乡的绍兴, 发生在“鲁镇”的环境里。
《荷花淀》却不需要这些具体而微的情态——或许有读者会用水生和女人的对话、以及四个女人的简洁对话来反驳———因为在这篇小说里, 环境和风物, 都只能为水生们的战斗故事服务, 为女人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战场, 并由此产生了自己也要亲自参加战斗的“进步”、“升华”的思想服务。这些风物, 仅仅是摆设, 就像酒馆里集尘的屏风, 只有象征意义, 而不像鲁迅的《社戏》、萧红的《呼兰河传》那样, 紧密地跟人物的情感和生活融为一体, 不可分离。
孙犁运用在冀中生活的经验和记忆, 后来还写了《芦苇荡》和《风云初记》等作品, 构成了他的早期的红色系列作品。经历过“文革”之后的孙犁, 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开始了写作的第二时期———像大多数同辈作家一样, 中间的二十年是空白时期———这个时期的孙犁, 经过长期沉默的阅读, 具有了反思和超越的精神——他的《书衣文录》里收录的图书篇目, 提到的外国作家寥寥无几, 只有泰戈尔和库普林等———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在一些敏锐的作家眼中, 孙犁后期的作品, 具有更加鲜明的个人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孙犁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在七十岁前后, 连续做了好几篇关于童年记忆的文章, 收在《乡里旧闻》集里。他的散文里也谈到看戏, 谈到自己第一次读《红楼梦》, 谈到故乡的滹沱河。可惜的是, 这些珍藏着的记忆, 未能更早地进入他的小说里去, 只能零碎地、散乱地出现。
孙犁的创作力, 在他年近七十岁时, 忽然因为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而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除了写童年、忆旧等散文之外, 他的《耕堂读书记》等, 都留下了很有价值的个人思考的痕迹。并且, 孙犁在那个时期, 还热心地奖掖新进, 对那时候的年轻作家铁凝、贾平凹、莫言等人的作品都做过评论, 拳拳之心, 老而弥坚。
前后对比, 令人唏嘘。
看不见的城市散文 篇5
走在光影交错的路上,总会望到一眼望不见边际的城市,我身处繁华其中,喧嚣的街道,浮光掠影一次次在身边跳跃着,站在高处望远处,也会有无数的灯灭去,会有无数的灯同时亮起,也像辛弃疾青玉案里所说的,灯火阑珊,但我寻不到一个她,更寻不到,那个宁静不吵杂的,容我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我寻不到,我看不到。
相约三五好友,下课后去唱歌,我们匆匆应付完晚饭,要做的也只是唱歌,其实我是讨厌歌厅那种环境的,太多绚烂的灯光显得浮躁,遗失了光原本的朴实无华,但我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也享受纵声歌唱的快乐,那些压力,那些如垃圾一样,在心底遗弃已久的坏情绪,需要这样一个消遣般的方式释放出去。可如今的我,即使为了放松,为了能更好的去追梦想而来到这里,但仍然会想起曾经,那些浮华刺激,到充满着隐隐不安的日子,像是阳光下的.泡沫,五颜六色是好看的,但随着时间会慢慢变灰,然后破碎,然后寻不到一点痕迹,于是我便开始讨厌这些不真实,讨厌这些披着光鲜外衣的东西,我想有一个安静的,朴实的,纯粹的地方,能让我纵情去奔跑,让我安心思考,但世事多事与愿违,寻得到是福气,寻不到也不得不随遇而安。
我声嘶力竭的唱着,像是一只穷凶极恶的狼,我喜欢这种透支力量呐喊歌唱的感觉,既然找不到,我也可以通过我用生命,用情感喊出的声音博得别人的注意,是浮夸吧,是虚荣吧,但又怎样呢,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声音渲染破坏着那些可贵的宁静,我又何尝不能,我寻不到那个安静的城市,连能远远望到的权利都没有,得不到便去破坏,是人性本恶的理论,但也是人性本善的克制,我纠结着,我改变不了这里,我得不到那个安静朴实的城市,有一种无力充斥着我的身体,仿佛渗进了骨子里一般,唱罢,我也走出房间,静静地在外面点一支烟,静静忍受着周围电音交杂的吵,想叫但没有力气,我只能听着,看着。
你需要什么的时候,那些东西总是消失的很快,烟燃尽了,心情却依旧不能平复,我走进房间,空气里弥漫着机器的声音,我不想多留了,也逃走一般叫上朋友离去,在路上,依旧是别人眼里繁华的夜景,总是应该说点什么,毕竟离别总是很快来临,相聚也总是短暂,我太小,看不透这座城,所以我奢望简单的,安静的,不要太多繁华的,没有太多规矩的,我是贪婪的,明知没有,却倔强寻找,只是满足内心渴求宁静的欲望。说好要走回去的,但是忽然好想睡去,也可能是因为上午刚读了梦夜兆,便像大多数避世的人一样,渴望在梦里寻找现实中得不到的,可我又能像大多数正常人一样生活在这座城,我开始迷惘,甚至不能把自己完整的归类,但想不通的事太多索性就不去想,起码我和他们现在相聚,路会变,城会变,人会变,情会变,来日方长,想太多也为时过早,我们还能好好的走在这条路上,还能好好的活在这座城里,那就活下去,走下去吧。
我们笑着,我们走着,周围的喧嚣也似乎与我们无关,但总能有些东西打破什么,一个家里的电话,我不得不停下来,我应付着,也幸福着,我庆幸我能有一座城,我突然低声问父亲,现在还有哪里是安静的吗?电话那头沉默好久,他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去过的靖边盆地吗?那也被开发了”,我无言,似乎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是的,它每天都是不一样的,人变了,所以城变了,所以世界变了,接着他说“安静的地方,你是找不到了,但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那份安静没有,但我希望你心里能有”。我笑了,他听见我笑,便也跟着嘿嘿笑了,我道了句晚安,挂了电话,现实寻不到的在梦里,那是自己潜意识编撰的童话,虽然找不到,奢望也不是错的,心里若是能有一座安静的城,那行走于繁华之中,也是心如止水,能自得其乐,我想我懂了,我想,我再也看不到那座城,因为它在我心里,而我可以在它和繁华之中来回奔忙,我想我会快乐,我看不到它,但我,找到了,我笑了,也像回到儿时一般,大步迈了出去,继续说笑着。
看不见的微笑 篇6
道森先生是个坏脾气的老头子,镇上的每个人都知道。小孩们不能到他的院子里摘美味的苹果,甚至掉在地上的也不能捡,因为据他们说,老道森会端着他的弹丸猎枪跟在你后面追。
One Friday, 12-year-old Janet was going to stay all night with her friend Amy. They had to walk by Dawson’s house on the way to Amy’s house, but as they got close to Dawson’s house, Janet saw him sitting on his front porch and suggested they cross over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 Like most of the children, she was scared of the old man because of the stories she’d heard about him.
一个周五,12岁的珍妮特要陪她的朋友艾米过夜。她们去艾米家的途中得路过道森先生的房子。当她们离道森家越来越近时,珍妮特看见道森先生坐在前廊,于是她建议她们过马路从街的另一边走。跟大多数孩子一样,珍妮特听过他的故事,对他很是害怕。
Amy told Janet not to worry, Mr. Dawson wouldn’t hurt anyone. Still, Janet was growing more nervous with each step closer to the old man’s house. When they got close enough, Dawson looked up with his usual frown, but when he saw it was Amy, he suddenly flashed a broad smile and said, “Hello, Miss Amy. I see you’ve got a little friend with you today.”
艾米说别担心,道森先生不会伤害任何人。但每向前走一步,离老人的房子越近,珍妮特就越紧张。当她们走到房子那儿,道森抬起了头,一如既往地皱着他的眉头。但当他看到是艾米,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说:“你好,艾米小姐,我看见今天有位小朋友陪你。”
Amy smiled back and told him Janet was staying overnight and they were going to listen to music and play games. Dawson told them that sounded fun, and offered them each a fresh apple of his tree. They gladly accepted. Dawson had the best apples in town.
艾米也对他微笑,告诉他珍妮特会陪她过夜,她们要一起听音乐玩游戏。道森告诉她们这听上去很有趣,给她们每人一个从他的树上刚摘下来的苹果。她们很高兴地接受了,因为道森的苹果是镇上最棒的。
When they got out of Dawson’s hearing, Janet asked Amy, “Everyone says he is the meanest (最不好相处的) man in town. But why was he so nice to us?”
走到道森听不到的地方,珍妮特问艾米:“每个人都说他是镇上最不好相处的人,但他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呢?”
Amy explained that when she first started walking past his house, he wasn’t very friendly and she was afraid of him, but she pretended he was wearing an invisible smile and so she always smiled back at him. It took a while, one day he half-smiled back at her.
艾米说当她第一次路过他家时,他不是很友好,这让她害怕。但她假装他有着看不见的微笑,所以她总对他回之以微笑。终于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也对她露出了一点笑容。
After some more time, he started smiling real smiles and then started talking to her. Just a “hello” at first, then more. She said he always offers her an apple now, and is always very kind.
再过了些日子,他开始真正地对她笑了,并开始和艾米说话。开始只是打个招呼,后来越来越多。她说他现在总给她苹果,总是很友善。
“An invisible smile?” questioned Janet.
“看不见的笑容?”珍妮特问。
“Yes,” answered Amy, “my grandma told me that if I pretended I wasn’t afraid and pretended he was smiling an invisible smile at me and I smiled back at him, sooner or later (迟早) he would really smile. Grandma says smiles are contagious (有感染力的).”
“是的,”艾米回答道,“我奶奶告诉我如果我假装不害怕,假装他有着看不见的笑容,我对他微笑,总有一天他会真正微笑起来。奶奶说笑容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If we remember what Amy’s grandma said, that everyone wears an invisible smile, we too will find that most people can’t resist (抗拒) our smile after a while.
如果我们记住艾米奶奶说的,每个人都有着看不见的笑容,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是无法抗拒我们的微笑的。
看不见的自己 篇7
苏轼, 这个被世人称为豪放派词作代表人的历史名人, 他的成就, 大多应是缘自于特殊时空下那看不见的自己吧。有谁像苏轼那样终生流走在被放逐的路途中呢?顺境让人在平静中走向俗世的生活, 但苏轼, 被放置在俗世生活之外的特殊时空中, 使他看见了自己“一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的自己, 也使我们看见了一个文人隐藏在事业失败现象背后的伟大的人格。
史铁生, 在他19岁的时候, 那个正是最青春最狂妄的年龄, 突然间遭遇了残疾。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死, 对“死”的想望甚至比“活”还要热烈。但当他独自坐在地坛的角落里静想, 他终于想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从此走向了更有品质的“活”。残疾给了史铁生一个不同寻常的特殊的时空, 令他去窥见自己的心魂, 去思考人生的真义。
我也拥有着这个看不见的自己。曾经的我胆小怯懦。幼儿园的一次集体舞蹈中, 大家都表演得欢天喜地, 只有我一人, 站在台上傻傻地哭着。舞台是一个特殊的时空, 它让我看见平时看不见的胆小的自己。但是, 成长的舞台是另外一个特殊的时空, 它让我清醒地逼视自己的胆小, 勇敢地崛起。那是校艺术节, 小学三年级的我第二次登上舞台, 这个舞台没有同伴, 只有我自己———这是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在主持人报到我的名字的时候, 我浑身发着虚汗, 那个平日里看不见胆小的我又开始潜入我的内心。但我开始朗诵, 一看台下, 几百双充满着鼓励的眼睛望着我的时候, 我一下子好开心。我找到了那个胆小怯懦的我背后的勇敢的心。虽然忘了一段内容, 但我却很巧妙地拼命接上了, 以至于熟悉这诗歌的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没有听出来。在这个没人陪伴的舞台上, 我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的转折, 原来, 那个看不见的自己, 并不胆小。
人在光天白日下, 看得见的自己往往做着身不由己的事, 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不知道去看清自己的本相。可是, 特殊的时空给了人看见平常看不见自己的可能, 这个特殊的时空, 往往是困境, 是逆境, 甚至是绝境, 它让人从习以为常的麻木中独立出来, 清醒过来, 于是看到了自己勇敢的潜质、坦白的内心和真实的灵魂。所以, 让我们勇敢地站在困境、逆境与绝境里, 因为那个我们日常看不见的自己, 实在太过珍贵。
学校: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导师:邵楚滢
苏宁:看不见的战争 篇8
苏宁电器以一种平静、温和、自在的姿态, 在狼烟四起的中国家电连锁业中显得特立独行。如今, 这家当年“家电三国”里的跟随者, 一跃成为了零售行业的领先者。
即便苏宁高层集体搬到苏宁大厦48层办公后, 39岁的新任总裁金明仍不嫌麻烦, 一有空便“溜”下楼跑到南京新街口的苏宁电器去“转店”。金明的每次不期而至都足以让苏宁电器卖场的促销员和管理者惴惴不安。他可能就站在某个顾客的身后听你如何推销商品, 如果你开口闭口除了提醒顾客促销价格有多么实惠, 那就等着他事后一通脾气吧。他可能会问你像电子相框这样不起眼的小玩意一共有几种颜色, 哪种适合放在办公室, 哪种又适合放在私密空间比如卧室里。
金明是张近东在苏宁一手挑选出来对他提出的“营销变革”的最高践行者。
从财报上看, 苏宁的成绩单不错, 而且至今为止, 发展稳健的苏宁还从未食言。但董事长张近东警觉到, 如果只一味沿袭以往不断新开门店、上规模的套路, 苏宁有可能徒然膨胀为新消费时代下的一只恐龙或泰坦尼克, 直至发现冰山在前, 却无法转身。
那么, 环境有什么变化呢?
过去十年, 中国家电连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靠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最终靠低廉的价格赢得市场, 背后是消费者对低价优质商品的渴求。现在, 这些消费者正在改变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 中国的城市白领消费者正变得更挑剔, 更务实, 视野开阔, 超越了对产品功能的基本关注, 愿意为更高的产品价值和质量而支付溢价。
当然, 很多人仍旧热爱打折标签。但是, 网上购物的兴起颠覆着传统门店的打折游戏。网络的快捷性决定了网购价格的透明, 从苏宁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销售热线记录数据可以看到, 99%的网购客户都会进行三家以上网站的价格比较, 由于没有门店开支、运营成本和人工费用, 电子商务平台天然具有价格的优势。这种价格比较优势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存在。去苏宁、国美实体店视察商品实物, 然后转头跑到网上京东商城下单, 这样的消费者, 有可能越来越多。
老对手国美这两年跌了一个大跟头, 并不意味着苏宁明天就一定更好。它能否在格局稳定的一二线城市找到新增长点?能否在三四线城市真正深入下去?并接受风起云涌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挑战?这些具体问题纠结在一起, 构成苏宁现实的压力, 迫使张近东在2010年决然换帅。他需要年轻人挑头革新, 把苏宁再冲一冲。
战争1 客厅和办公室之战
最近逛一逛2009年底“重装”过的苏宁第一店“南京新街口旗舰店”, 你会发现像篮球、文具盒、文件夹也出现在了苏宁卖场里, 虽然, 这些办公文娱体育用品被陈列在一层的店中店内, 所占面积很小。通常, 这类“越界的”商品更应出现在马路对面的沃尔玛卖场里。
39岁的新任总裁金明仍不嫌麻烦, 一有空便“溜”下楼跑到南京新街口的苏宁电器去“转店”。金明的每次不期而至都足以让苏宁电器卖场的促销员和管理者惴惴不安。
越界之举, 同行甚至走得更远。2010年12月10日, 全球排名第二的家电连锁山田电机 (YAMADA) 首店在沈阳开业。山田电机沈阳店商品总数达150万件, 除了家电产品之外, 还有化妆品、食品和玩具等快消类产品。这更为接近沃尔玛的形态。
金明表示, 在“跨界”这条路上, “苏宁不会走得太远, 因为术业有专攻。”即苏宁的门店不会因为提出学习沃尔玛而转型去做百货。他认为, 苏宁营销变革的核心, 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在商品层面上, 要深入研究商品, 要丰富商品, 这个以前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关注的并不多。二是要培养整个店面的零售业态的竞争能力, 销售人员不能简单地卖价格, 要卖整体解决方案。”
和笔者闲谈的金明, 向手下演示:人可以想象这是家中客厅的沙发, 那么布置一个现代白领的新房, 需要添置什么品位的家电?如果想象自己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里, 又该如何布置自己的办公环境?
苏宁迫切地希望对家电零售店及其服务重新定义, 而精品店 (ELITE) 是它迄今为止最极端的一个尝试。据苏宁称, 精品店是苏宁电器为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白领阶层量身打造的新型业态, 总面积不过1500-2000平方米, 远小于北京、上海常见的动辄万平方米以上的旗舰店。精品店的一个特点是不许打折促销, 而且在精品店内, 厂家会发现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自己的品牌形象被淡化了, 自己的商品会和更多功能相同的竞品摆放在一起, 例如商务手机在一起, 音乐手机在一起。
苏宁说服制造商的一个理由是, 这将把厂家从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解放出来。通常说来, 厂家都是用低端产品来走量, 用高端产品来保利润。但是由于卖场内促销活动较为频繁, 有时一些高端产品也不得不放下身价, 去充当价格战的“炮灰”。“精品店的出现, 可以让他们那些保利润的产品最大化的释放。”北京苏宁崇文门ELITE店长汪兆磊说。
与此同时, 三四级市场有着与一二级市场完全不同的规则。在那些城市, 以汇银家电为代表的一批区域连锁品牌的雄霸, 让苏宁、国美们在这些市场的开拓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为此, 苏宁派出的兵种是“县镇店”。
无论是精品店还是县镇店, 壮大的都只是苏宁的陆军部队。对苏宁更长远、更深刻的挑战, 还是能否装备出精良的空中力量——电子商务。
战争2 线上和线下会不会打架?
苏宁做电子商务, 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会不会打架?金明等苏宁高层快被这个问题问烦了。
“我总说, 你这是最原始的问题, 有没有交叉, 有!但是也就在10%左右。”金明回答说。苏宁易购总经理李好则指出, 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 有同时在线上线下购物习惯的人群, 不到被调查人数的3%。金明认为, 首先要厘清几个问题:首先, B2C才是电子商务的未来, C2C不用考虑。第二, 根据国际上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律, 传统大家电不会是网购的主流, 主流仍是3C电子产品和百货。
无论如何, 苏宁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动作显然有些迟了。2010年1月, 苏宁电子商务平台苏宁易购才正式上线, 并独立设立公司, 整体架构按照综合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位来架构, 登录苏宁易购可以看出, 苏宁网上商城售卖的商品包括传统家电、3C类产品、百货以及图书等。
目前来看, 苏宁易购虽名为“综合”, 但产品与实体门店产品有相当大差异。看得出苏宁对于易购抢夺门店客户资源仍有忌惮。但反过来说, 金明认为线上线下两个系统也正是苏宁做电商的优势;因为苏宁物流与信息平台建设已深耕多年。
就在苏宁易购上线的同时, 京东商城几乎同一时间高调宣布了自己第三轮融资成功的消息。融资成功后, 刘强东几乎把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物流建设, 连金明也承认, 京东的物流做得不错。“B2C最大的问题, 就是物流, 这也是投入最多的。”苏宁近年来在物流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 目前已经拥有80多个物流配送中心, 15个物流基地。除此之外, 苏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门店也可为网购提供服务, 方便顾客在门店支付或协助小件商品的配送。未来, 苏宁会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建设更高效的自动分拣中心, 取代人工操作, 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而这些, 都是京东这样的纯电商急于补上的功课。
国美电器也在迎头赶上, 最近出资4800万元控股库巴网 (原世纪电器网) 80%股份。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金明称, 现在看电子商务, 就像10年前看家电连锁, “当时, 你想不到它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京东商城先3C产品, 当当先做图书一样, 苏宁必须先在电子商务大战中巩固自己“家电专家”的地位, 才有可能谈及“综合电子商务平台”这个愿景。而家电产品中3C产品的销售成败, 将直接决定苏宁易购的命运。
战争3 年轻化之战
大约十年以前, 张近东为苏宁确定了走连锁发展的道路, 但也就从那时起, 他逐渐远离营销一线, 着手打造苏宁后来被业内称道的“后台”:包括IT、物流、人才等系统。他更多的通过厂商之间的互动, 高层间的走访, 来了解行业的变化和苏宁的坐标。
2010年7月, 苏宁电器宣布一项重大人事变动。担任苏宁电器总裁十余年的孙为民改任副董事长, 主要分管营销的副总裁金明出任总裁。
孙为民对此变动表现坦然。他说, 张近东这两年思考最多的有两个问题, 首先是为苏宁的长期发展建立起战略性资源。其次, 就是怎么样做好企业人才梯队的问题。学院派出身的孙为民思维缜密, 对管理的理解有整体的逻辑框架, 他的加盟极大提升了创业时期的苏宁的整体管理素质, 也是闷头练内功的苏宁所需要的。同时在这期间, 张近东花费极大心力, 让诸如金明般的毛头小伙成熟起来, 他“强迫”这些坐不住的小伙子们开会一定要带本、带笔、做笔记, 并派人定期检查, 年终总结一定要用PPT, 以培养逻辑思维和整体思考的习惯。
如此下来, 苏宁管理团队的年轻化趋势已经胜过很多公司, 其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例如崇文门精品店店长汪兆磊, 不过是大学毕业来到苏宁工作三年有余, 已经先后担任过北京地区三家门店的店长。
苏宁骨干人才全部来源于自己培养。在苏宁的培训中心一楼, 有一间模拟超市, 其面积大约有一个7-11大小。很多门店的店长都曾经来这里接受过培训。由于零售业的实战性太强, 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本无法提供苏宁等零售巨头需要的专业化教育, 苏宁只好自己办学校, 自己写教材, 将自己在市场一线积累多年的经验一点点消化, 传承下去。每一年新招来大学生, 都要先军训, 先吃苦。入职时, 张近东只要有时间都要亲自去讲话, 传递企业的理念。
当一个公司的人才全部来自自我复制时, 它面临这样一种危险: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体系, 很难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
也许正因为此, 这一两年来, 张近东频繁做出调整, 精品店、县镇店的出现, 使得一大批中层管理干部离开成熟的已有的门店体系到新的岗位“探路”。而金明的履新, 则是这一系列变动的最典型标本。在张近东眼中, 39岁的金明更为年富力强, 对于变化节奏越来越快的市场也更为敏感。
承认自己“保守”的张近东其实在冒险, 他把一大批年轻人推到了从没有人站过的舞台上。但张近东别无选择。人才的成长与他的期望以及苏宁的需求之间, 长期存在着落差。2009年6月, 苏宁挥师日本完成第一例海外并购, 彼时公司内会日语的人寥寥无几。后进军香港, 新的人才缺口再次出现。
好在苏宁的子弟兵战略确实起到了作用。除了技能技巧的培训, 更为重要的是, 那些当年如“白纸一张”的大学生常年耳濡目染, 吸收到了苏宁和张近东的价值观与文化, 比如, 做“事业经理人”, 而不是“职业经理人”。当笔者问金明是否一毕业就选择了苏宁时, 他说, “嗯,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也将是最后一份。”
看不见的民居——地坑院 篇9
在豫西的三门峡市, 有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地坑院, 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地质学、艺术学价值。“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地坑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 建筑专家称它为“地下的四合院”、“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
地坑院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 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一般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 窑洞高3米左右, 深8~l2米, 宽4米左右, 窑洞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孔洞凿成斜坡并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 称为门洞, 是地坑院的入口。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 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 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地坑院组成的村落, 不受地形限制, 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 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 走进村庄, 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 构成了豫西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 用于排雨水, 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栏马墙 (也称女儿墙) , 拦马墙内侧一般种些酸枣等灌木。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做活动和儿童的安全;同时也是建筑装饰需要, 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传统的地坑院, 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 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 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 称作“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 一方面可以通气, 另一方面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
地坑院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早期由于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的黄土塬上的人民非常贫困, 同时缺乏森林资源, 建造房屋难度很大。根据当地黄土高原的地质结构, 地坑院应运而生。地坑院结构简单, 所用建材少, 建筑成本低, 只需要农民在农闲之时刨挖, 便能建成一座窑院;地坑院建筑在地下, 冬暖夏凉, 节约了取暖的煤炭;另外, 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也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 这种地下住人, 地上打场的建筑, 还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地坑院是千百年来当地节能、节材、节地的“绿色建筑”。
零供谈判,看不见的较量 篇10
据说一家名知零售商的工作手册上曾这样告诫采购人员, 永远不要答应供应商的第一次请求, 永远不能对供应商开出的条件表示满意。这总让我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张谈判桌, 分坐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代表,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零售商一方双臂环抱, 目空一切, 不停地摇头说:“NO, NO。”而供应商的代表满头大汗, 一个劲地乞求:“真没有退路了”这当然是我想象的漫画画面。
在现实的场景中, 谈判无处不在。
对零售商来说, 零供谈判是实际工作接触最多、应用最广的类型。一次, 在一家零售商的门外, 厂方代表满脸通红地出来, 口里不停地说:“这人谈判的水平太高了, 根本和他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高人如何表现的?所谓的高水平谈判又是怎样的?
一个谈判高手, 除了经验的积累, 还要有知识的储备。一味的强势, 或一味的求饶, 这都不是好的谈判方式。作为零售商的代表, 采购人员经常与供应商谈判, 双方都会站在各自的力场争取更多的利益, 怎样优雅地要到更多的政策与支持, 这里面还是有一点技巧可以探究的, 有一些方法可以让谈判更为顺畅, 也更为成功。
一、谈判的立场
任何谈判都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 如拔河比赛, 双方势均力敌, 中间的红绳大体保持不动, 如果一方用力过猛, 另一方来个急刹车, 用力过猛的一方只能摊坐在地上。那根红绳, 就是谈判的“黄金分割点”, 这个点就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让对方保持平衡。这就是谈判的立场。
在零供谈判中, 采购方占有绝对优势, 所以采购买手们大都居高临下。如前文所说的零售商工作手册, 指导采购人员永远说“不”。一味地说不, 可能会获得一些机会, 但是这样的机会也渐渐渺茫, 对待一个总说“不”的采购, 供应商的策略是“晾”他一下。供应商们久不登门, 但采购买手要进新品、要谈促销、要有费用, 这些指标让采购们不得不屈尊打电话约谈见面的时间。
任何谈判, 不管大小, 处于主导地位的采购买手, 首先要考虑的是双赢。这如两人玩一个游戏, 如果总是一方赢, 另一方肯定就没有心情再陪你玩下去。谈判的结果涉及到双方的利益, 在利益面前谁也不会轻易让步。
只有双赢, 这是唯一可以继续下去的谈判之路。
谈判中, 应努力找到“黄金分割点”。谈判双方的意愿不同, 这个点的位置也不一样。比如新品和老品的促销谈判, 双方的立场会发生微妙变化。新品, 供应商一方自然希望多给支持, 增加上架率;老品, 供应商为了维护市场形象却无法做出更大让步。如此拉据, 最终目标是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
二、谈判的准备
谈判不管大小, 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事前工作, 防止谈判时被动, 这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例如在一次谈判中, 双方就价格问题争论不下, 供应商一方坚持说市场的最低价是5 元, 接着采购方拿出刚刚出刊一个多月的竞争店海报, 上面的价格赫然写着4.5 元, 供应商顿时哑口无言, 气势明显就矮了半分。
在零供谈判前, 作为零售商的代表, 采购买手准备详实的资料有备无患。数据和资料的详实, 可助谈判一臂之力。
1. 谈判双方的优劣势分析
不管是年度合同谈判, 还是某个商品价格的商谈, 在约谈前, 都要有一个大体的优劣势判断。比如年度合同, 这是采购买手每年都要面临的重要事项。有时候年度合同好谈, 有时候就异常艰难。究其原因, 其实和上一年度的业绩、供应商的投入与产出息息相关。业绩好的, 投入产出比高的, 自然能有更大的话语权。如果业绩不佳, 再好的谈判技巧也无济于事。
在谈判前充分分析双方的优劣势, 这对确立谈判目标明确谈判双方的立场有帮助作用。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2. 谈判资料的收集
一位采购买手曾讲了一个故事。他一次接待知名品牌公司的市场总监, 事先在网络上搜集了这位总监的资料, 发现其喜欢喝咖啡, 尤其对现磨咖啡独有研究。采购买手找到一家知名的咖啡店, 向店内人员现场学习了现磨咖啡的知识与技巧。等到总监来临, 他在现场准备了现磨咖啡, 这让总监很是惊喜, 由咖啡开始, 双方渐渐融入到一个喜悦的谈判氛围里。
意想不到的是, 总监走后他们卖场得到了许多资源与支持。
这当然有些巧合。但在谈判前, 收集供应商的资料与信息, 无疑会让谈判进程更为轻松, 也让谈判不那么拘谨和枯燥。
3. 谈判数据的分析
零供谈判的焦点其实是数字, 合同条款、费用、价格无不和数字有关。在双方正式谈判前, 采购一方要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看到数据背后的问题, 发挥数据的效用。
需要准备的数据有销售额、量、同比、环比、促销占比、利润额与率, 还有货架占比, 销售贡献等等。数据分析一是要让对方看到利于零售一方的信息, 这样才能争取更多支持;二是要反映客观问题, 如果数据不真实, 让对方质疑, 将为谈判雪上加霜。
三、谈判过程的把控
一旦进入谈判环节, 或剑拔弩张, 或春风沐雨, 不管如何, 双方都是为了达成各自目标。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当双方争执不下时, 供应商的代表有时会说:“我先去打个电话, 请示一下上司。”有经验的人都明白, 这离谈判成功不远了。一请示就会有达成意向的机会。
当双方谁也不肯让步、谈判几乎无法进行时, 这时要么终止, 要么再约时间, 或者中场休息, 转移话题, 适当地停顿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谈判目标有时是可以变通的。比如, 采购一方本想多争取一些促销费用, 但供应商费用吃紧, 此时肯定不会轻易松口, 如果采购方能快速转变思路, 把费用支持变为赠品支持, 可能会争取到更多资源。人之常情, 对方关闭了一扇门, 不能再关闭一扇窗。在谈判时要适时调整思路, 不能一根筋走到头。
良好的谈判效果基于平常合作的基础, 如果平常不注意维护客情关系, 没有为供应商解决问题, 没能帮助供应商更快地成长, 那在谈判场上也难取得佳绩。
四、谈判的技巧
这些小方法未必能扩大谈判成效, 但或许可让谈判进展得更顺利和顺畅。
1. 倾听。似乎人人都愿意说, 而不愿意听。说是动态, 听是静态, 动态比静态更容易博得关注。所以, 总是看到大家不停地表达自己的主张。疏不知, 说得越多, 漏洞也越多。注意地听, 能听到许多关注点, 能在不经意间得到关键信息。在谈判桌上, 那个专注而不说话的人, 往往获得更大主动权。
2. 多提问。通过提问, 可获取更多信息。提问的目的是让对方多说, 说得越多越好。喜欢畅谈的采购一定要注意, 把机会和时间留给对方, 一是为了彰显对对方的尊重, 二是为了获取想要的信息。
3. 确定决策者。供应商代表一般一行几人, 采购方要及时确认决策者是谁。与决策者沟通, 节省时间, 还能尽快得到结果。
4. 限定时间期限。在谈判中涉及到许多问题点, 双方会约定限期解决, 此时一定要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和对接人, 否则, 许多问题还是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5. 适当让步。“小问题大让步, 大问题小让步”, 这是一个不错的原则, 为了显示诚意, 不可能不让步, 那就有选择地让步, 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牺牲。有失才能有得。
“看不见的钢筋” 篇11
7月21日的暴雨,让北京遭遇了重创。城区几乎陷入了瘫痪,很多人被大雨和无法行驶的路况滞留到后半夜才得以回家。通过手机和微博等传播工具,城区中的人大多有机会了解周边的情况,甚至可以通过微博求得一定的帮助。而在微博平台上,很多市民自发的组织起来传播信息甚至组成团队参与疏导滞留人员。这让人感叹公民意识的闪耀之外,也感慨信息技术进步和互联网应用对社会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北京房山等远郊区县,更严重的暴雨和相对于城区的“信息孤岛”效应,带来了更严重的损失。在惨痛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背后,有大自然的令人畏惧的力量,当然也有对预警和处置中令人扼腕甚至是恼怒的失误。
在过去10年中,北京遭遇××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已经有很多次,在我的记忆中,造成城市局部瘫痪的降雪和降雨就至少有5次以上,郊区出现险情也不是没有先例。甚至,在去年的夏天,北京一些路段被大雨形成池塘的景象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么为什么今年会出现比之前更大的损失而没有能够避免?
这场灾难之后必然需要追问责任和寻求改善,但是在批评下水管道不给力的时候,人们容易忽视一个视角,那就是基础设施无论如何都是有极限的。人们需要意识到城市中那些“看不见的钢筋”的作用——那就是如何通过对科技的运用,突破人和设施的局限,让城市更加智能,进而变得更加坚强。
比如,虽然之前气象部门有暴雨警报,但是这个警报如何能够确保让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网站,电视与广播等全部通道及时看到,如何在情况恶化时及时追加警报和指导?这里面不仅仅是个意识和责任心问题,还有城市各职能部门如何打破信息孤岛,甚至如何与拥有强大沟通能力和社会资源的企业之间协作互通、并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来保证的问题。
再比如,在去年积水严重的路段,如果短期无法根治积水问题,是否可以建立传感器和自动断路机制。而避免车辆被困和原本不该发生的人员伤亡?而在政府力量捉襟见肘的时候,如何迅速组织和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更有效率的投入进来?这些都需要技术、预案、通畅的信息,以及卓越的远见。
而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对于自身危险的感知能力应该得到提升,以便能更早也更主动地去化解危险。比如,巴西里约热内卢几年前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后,就在66个贫民区安装了警报器,以无线方式连接到市政运营中心。在真正发生山洪的情况下,运营中心可以决定何时发布何种警报。这种决定由城市运营中心的系统进行,它通过超级计算机、系统模型、算法运算预测一平方公里给定范围内的降雨量——计算结果比标准气象系统准确得多。当系统预测出强降雨时,运营中心自动向不同部门发送相应预警信息,便于各部门应对准备,也给市民赢得预警时间。
毕竟,一个能保护她的人民的城市,才是真正伟大的城市。这些平时很难被公众知晓的体系,虽然无法带来雄伟建筑和光鲜街道给人的感叹,但它们是公众看不到的“钢筋”,用并不高的成本,却可以换来一个城市在灾难袭来时候更有力的臂膀。
浅析《看不见的人》的写作手法 篇12
一、视觉色彩
在《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中视觉色彩的运用贯穿始终。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深刻地了解黑人悲惨的命运和无奈的处境。通过“看不见的人”的经历及他的思想演变,也伴随着视觉的强烈冲击。“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这是小说主人公“我”开始回忆描述自己的第一句。所谓“看不见的人”就是主人公看不见的真实的自我, 他的真实自我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我做了什么孽?为何我周身漆黑,如此忧伤?”奠定了叙事的抑郁的基调,主人公居住的地方被其称之为“洞”,这个“洞”确是有偷接电线安装的1 369盏电灯,想使自己让人看得见。这些光与主人公“我”周身漆黑的强烈对比来反映主人公内心所追求的自我和身份。看不见的主人公是在南方长大并接受的教育,他不仅压抑自己的感情,也压抑自己的人性,他代表着当时美国黑人的特性。
当主人公回忆学院奠基人的那尊铜像时,看到原本肃穆的雕像被天上飞过的小鸟所玷污,金属片的颜色对比着奠基人的两只冷漠的眼睛滚出白垩似的液体造成的不只是视觉的对比,还有主人公心里的疑问,一个他所未见的世界:为什么鸟粪玷污的铜像竟比干干净净的铜像更具有威仪?这种视觉的表现形式强调了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真实的迷茫。这种迷茫也是美国黑人对自己社会地位及未来发展的迷茫。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失去原来的自我。沃尔多·埃里森运用视觉效果来反映强烈的讽刺,并运用冷嘲式的幽默来表达对美国价值观相互矛盾的厌弃。
文中的诺顿作为校董来参观大学校园期间,主人公是他的司机。在主人公撞到诺顿身上时,沃尔多·埃里森是这样描写的“霎时间,离我眼睛2英寸处隐约出现了白乎乎的一团。定睛一看,原来不过是他的面孔,可是我仍感到一阵无名的恐惧。我从没有跟白人靠得这么近,惊慌之中,我竭力想溜走。他的一双眼睛闭着比睁着还要令人生畏。他像无形的白色幽灵,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诺顿是美国传统的另一个化身,但对于主人公来说,诺顿所代表的是白人世界,一个他极力想融入的世界,一个心生畏惧的世界,为此主人公既不能认同自己,也不能认同别人。“白乎乎的一团”和“白色幽灵”这种形象的视觉表现力直接印在主人公的心里,也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冲击力。
沃尔多·埃里森灵活的运用视觉效果加强文字的隐含寓意,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分析了美国黑人与白人的关系, 对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意识的认同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听觉效果
沃尔多·埃里森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对他后来在写作中渗透的音乐思想有很大助益。在小说中添加了很多布鲁斯音乐的元素。布鲁斯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使人有着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感觉冲击。小说如同布鲁斯般的音乐篇章结构,该小说的三个组成部分序曲、正文和尾声如同三个被切分的乐章一样首尾相扣、浑然一体。沃尔多·埃里森直接或间接的布鲁斯歌曲插入,借用布鲁斯音乐技巧来呈现小说的主题,展现了埃里森赋予小说的艺术特色。
布鲁斯在主题呈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小说的一开始,主人公就提到他用五张唱片并且播放的刘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歌曲:“我作了什么孽?为何我周身漆黑,如此忧伤?”如泣如诉,成为整部小说的主题曲即美国黑人的隐形性。当主人公在拿到推荐信之后就去纽约谋生,谁知不论是谁看了一眼推荐信之后,就摇头把他拒于门外,后来才知道校长竟在信里说了他许多坏话。主人公脑中出现的是这首布鲁斯:“哎哟哟他们把可怜的知更鸟拔得一毛不剩/哎哟哟他们把可怜的知更鸟拔得一毛不剩/他们还把可怜的知更鸟在一根树桩上栓定/哎哟哟他们把知更鸟尾部的羽毛完全拔尽/哎哟哟他们把可怜的知更鸟的毛拔得一干二净。”这首布鲁斯讽刺了主人公就像那只知更鸟一样,使他意识到自己大学梦的破灭是布莱索一手导致的后果,他对现实有了一些较客观的认识。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个黑人在美国生活里处于被人看见的地位。试图在美国工业里为自己寻找一席之地,但却“被拔得一毛不剩”,赤裸裸的讽刺社会的隔离和间隔。这是《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复杂命运。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过程,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此主人公开始关注本身的真实身份。通过分析小说中布鲁斯的特点和主人公的痛苦经历,分析布鲁斯文本从而突出了美国黑人对艰苦生活的反抗和在压迫中自我觉醒的民族精神。
埃里森认为布鲁斯是人们生活境况的一种象征表述,布鲁斯的意义就是人存在的意义。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一种反抗的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和确立自我身份的愿望。该小说中的精神实质与布鲁斯音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自始至终贯穿着布鲁斯精神。
三、象征手法
“看不见的人”,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西方评论家们奉为“当代人的典型”。《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并没有局限于对种族歧视的揭露与控诉,而是旨在探索致使黑人受歧视受压迫并最终陷入“无形”境地的根源所在,以及走出这一困境的途径。沃尔多·埃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捕捉黑人的生存状况, 探索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小说中他大量地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品主题和深化思想。
在纽约,“兄弟会”领导人杰克兄弟有一只玻璃做的假眼,在他告诉主人公必须忠于“兄弟会”接受党的领导的观点时,掉了下来。他的眼睛不能更好地看清其他事物。这种失明造成了“看不见”,这种“看不见”象征有两层含义:一是主人公被人看不见,用主人公的话说“之所以看不见,是人们不愿意看见我”,他们不承认他的存在价值,只把他看作一个工具,一块原材料,一个别人永远都看不见的人。主人公代表着被社会所排斥在外的阶层,不被社会接纳。另一个是主人公自己“看不见”,主人公没有找到自我。他无法超越思想中固有的观念, 看不清这个世界和其他人的本质。对白人的幻想破灭,使“看不见的人”期望自己能在白人社会实现能被“看得见”彻底失去了信心。幻想的破灭使主人公在这种文化冲突和压迫的气氛中实现了真正的存在。并在经历种种挫折之后意识到追求自我的重要性,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小说最大的象征就是“看不见的人”,他象征着美国黑人,而埃里森在思想上又进一步延伸到美国和现代人的状况,这种隐喻隐含其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超越种族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这种需要身份认同也是现代人面对的问题。这使“看不见的人”这一主题超越了黑人文学的范畴,表现了当代人类生活中的某些共同体验和感悟。这些问题包含着人类成长最基本的两个内容:自我意识的萌发与确证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把握。
四、结语
埃里森不厌其烦地连续玩弄视觉主题,运用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社会仪式和象征,讽刺美国种族和文化纯洁的神话。埃里森通过运用视觉色彩、听觉效果和象征手法的写作技巧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蔑视,使其丧失自我, 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看不见的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M].任绍曾,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3]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看不见】推荐阅读:
看不见的爱练习题05-28
泪水,你送的看不见的作文05-31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07-19
一双看不见的眼睛作文450字07-15
中学生励志故事 看不见的进步07-17
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600字10-19
一句话经典语录:有些伤害,虽看不见08-29
跳过看不见的地雷的面试技巧06-18
一枚看不见的奖牌小学五年级作文10-10
看不见感得到的文化才是好文化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