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见

2024-05-20

听不见(共7篇)

听不见 篇1

古印度有位国王,把自己的爱子送到了一位在森林里隐居的智慧大师那里,希望大师收王子为徒,并悉心教导他成为一名伟大的君主。当王子来到大师的隐居之处后,大师在森林中为他独辟了一处居所,要他在此独居一年,然后回到大师的居所,描述出森林的声音。

一年后,王子回到大师身边,如数家珍地向大师描述了他在森林中听到的所有声音:“大师,我听到了百灵美丽的声音,树叶沙沙的响声,还有蟋蟀唧唧的鸣叫……”听了王子的话,大师让他再回到森林中,继续倾听森林的声音。王子有些迷惑不解,难道自己还没有完全辨识出森林中所有的声音吗?

时间流水般地过去了,王子孤独地呆在森林里,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但令他失望的是,除了已听到的声音外,他再未听到其他的声音。

一天早晨,王子默默地坐在树下,尽力使自己心神安定下来,他蓦地捕捉到了一些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不大清晰的声音,他越是集中精力去听,这些声音就越清楚,他茅塞顿开。

回到大师那里,王子恭敬地向大师描述他的收获:“当我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倾听时,我听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大地在阳光下苏醒,鲜花缓缓地绽放了,小草在吮吸着露珠……”大师不住地点头:“倾听听不到的声音,是成为伟大君主的必备本领,你可以开始学习如何领导你的国家了。”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领导者继承人的培养,是企业或团队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挑战。这一代领导者所游刃有余的经营法则和游戏规则,未必适合下一代。领导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世局,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继承人?王子和智慧大师的故事已经作出了独特而饱含哲理的回答,那就是用“心”去倾听他人没有说出的心声,尤其是要倾听你周围那些沉默不语的多数员工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仅仅使用耳朵听到更多的“听不到的声音”。用“心”倾听的目的,是为了“以他人之心为心”,使新一代的领导者具备“兼听则明”的广阔胸襟。

听不见 篇2

在我从教29年里遇到过不少“听不见”的孩子,无论是上课还是活动,总是有一些“听不见’的孩子,特别幼儿园孩子更为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说一个那个好像跟他没关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没听见,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有二:

1、一日常规要求不到位,不统一。

2、教师的指令有时过于繁琐,不分主次,要求过多。

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反思,每发指令时,幼儿应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听明白,教师一定要注意语气,语调与活动情景的结合,比如,教师不应一次性发号几次指令,让孩子明白指令后在让他去完成,不能催促孩子快点完成。

只听打雷不见下雨 篇3

弱势之中无利好,不要见到所谓的利好就去冲动,虽然本周大盘在周三周四并没有创新低,又有印花税降低的研究,这一研究不知又等多少岁月蹉跎,账户再减少几分才算罢?在熊市中莫要打妄想,更不要在不切实际下谈妄想,否则自己冲动起来还得打自己嘴巴,这是普通投资者最易犯得错误。之所以口罗 口索 这么多,是最近身边也有朋友在叫喊见底,其实见底不见底和散户投资者没关系,我还是前期的观点,散户投资者不需要去抄底,不要以为抄到最低价是一种荣耀,凡是抄底的,在市场中埋了几十年的都有,所以不要去关注政策预期,要等政策落实,才能激发市场热情,靴子没落地,腿脚先被市场砍去了,落地了还要那破靴子也做不了什么!不要怪说的尖刻,不尖刻不足以治心病。

关于公司研究,本人再次申明,不作为交易股票推荐,只是和大家做交流,一旦等大盘企稳后才看赛跑,现在我们只能把它们列为重点观察对象。对于对大盘的判断,在没有国家队入场及明确救市政策落地,坚决不能看多,遇到反弹机遇适度减仓,现在仓位最重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实在管不住自己就去买已经上市企业债券或者国债去吧。

本周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ST交易“创新”造成的黑天鹅事件,对于目前本不活跃的市场更是落花流水东逝去的感慨。然而这是我们悲观的惯性思维,既然证券市场发生了此类事件,我们没有力量去左右,但我们可以选择危机中的机遇,危给我们带来了悲观情绪,但我们在伤心之余来看看机遇。本期冒天下之大不讳和大家研究研究伪ST的机遇。为什么称为伪ST?因为根据ST的规则是连续两年盈利即可摘帽,但如果企业拖延申请摘帽,或者管理层暂未批准目前还依旧戴着ST帽子的公司称为伪ST。

粟裕“听不见”钓鱼台的声音 篇4

研究党史军史的人都知道, 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此后, 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 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力。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 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了, 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但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他。

那天他突然接到电话, 说周恩来找他谈话, 他心里惴惴不安。总理见到他, 说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说, 粟裕有战功!你一时还是打不倒的。”

周恩来要他到国防工办去当军管小组组长, 支撑当时已是很困难的国防工业, 接着他又担任了国务院业务组的成员。

也正是最高统帅的这句话, 才使他有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负重的特殊经历。在那段日子, 有些人是要把一切老干部都打倒的。他们能放过粟裕吗?

在林彪、江青直接掌握的黑名单上, 就列上了粟裕的名字。

到了1967年, 中央文革大反所谓“二月逆流”, 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 贴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标语, 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这个时候, 周恩来出面了。他打电话给粟裕说:“明天我要到大会上质问他们。”

第二天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 周恩来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你站出来!”

“谁说的, 你站出来!”

“谁说的, 你站出来!”

周恩来连说3遍, 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没有被打倒。

请江青来讲话粟裕装作没听见

1975年初, 四届人大要开幕了。军队代表团组成以后, 粟裕被推举担任了解放军代表团的团长。那时正是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 江青一伙企图组阁的阴谋被挫以后仍不甘心。

对这一点, 粟裕是心中有数的。他看到, 江青在军队没有职务, 却总想插手军队的事情, 这是很不正常的, 因而对江青的一些言行采取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

有一天, 工作人员告诉他江青的秘书来电话, 说是江青同志要到军队代表团看看。粟裕听了没有反应, 秘书知道, 这也是他的一种态度, 只表示他知道了。

解放军代表团的几个负责人都在, 江青走进了会议室。

“早就想来看看军队的同志们。”江青倒也是开门见山。

粟裕他们只好说:“欢迎江青同志。”

“你们的情况怎么样啊?”江青的思维很活跃, 一会儿说东, 一会儿说西。

这时, 有一位老同志转过身来对粟裕说:“粟裕同志, 是不是把代表团集中起来, 请江青同志给大家讲讲话。”

粟裕赶快和旁边的一个人说话, 装作没听见, 他希望江青也没听见。谁知那位老同志不理解粟裕的意思, 以为他真的没听见, 又说一遍:“粟裕同志, 咱们集合全体代表, 请江青同志作指示吧。”

在别人看来, 粟裕这回是听清楚了。可他依然和那位同志说话, 没理这个茬。

江青这时已经完全明白了粟裕的意思, 便站起身, 愤愤地走了。

当晚, 粟裕回到家里, 把夫人楚青和孩子们叫到身边, 很严肃地说:“我今天给了江青一个软棒子。”又说:“江青这个人, 你们是知道的, 我是做了最坏的打算, 你们也要有精神准备。”

调查发现“四人帮”的秘密

邓小平东山再起, 粟裕又受命南下, 去部队做调查。粟裕决定先去华东, 这是很有用意的。此时, 王洪文、张春桥已在军队窃取高位, 而上海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势力很猖獗的地区。

他们先到了南京军区驻皖部队和安徽省军区。那个时候, “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谓的“民兵指挥部”正是很热闹的时候。他碰到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怎么样对待这个十分尖锐敏感的问题。

平时谨言慎行的他, 也并不总是缄口不言, 到了关键的时候, 他会说出与众不同的话, 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

对民兵指挥部问题, 当时就有不同的意见, 部队的同志看到了军委的领导, 就提出全国出现的“工人民兵指挥总部”和地方武装部门谁指挥谁的问题。

这个时候, 粟裕开口说话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记得50年代, 我当总参谋长时, 亲耳听毛主席说过:鉴于苏联贝利亚事件的教训,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军队系统。现在既有人民武装部, 又有民兵指挥部, 很值得研究。”他说出这话的时候, 全场没有一点声音。

有人说粟裕是有矛又有盾———既引用了毛主席的话, 谁也不好反对;又点出了贝利亚的名宇, 而贝利亚又是一个有野心、搞阴谋的人, 这等于说, 有人利用民兵问题在搞阴谋。

事后, 果然有人将他的讲话秘报了“上海帮”。但他们对毛主席的话也无可奈何。这时, 人们才理解了粟裕的斗争艺术。

粟裕回到北京, 已经是6月初夏了。这次外出, 他知道了不少情况, 他给军委写了一份比较“堂皇”的书面报告。因为军委成员中还有王洪文、张春桥呀!他独自向叶剑英、邓小平两位军委副主席作了口头汇报。

他说, 现在他们 (江青一伙) 插手军队, 搞第二武装。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搞“飞地” (即搞所谓农场、生产基地) , 要警惕他们搞“东南武装割据”。

他还告诉两位老帅, 那些人虽然想插手军队, 但军队团以下是稳定的, 他们的手也不是那么容易插进来的。但是部队的确也有少数投机分子跟“四人帮”很紧, 还有一些同志是思想糊涂, 以为“四人帮”就是正确路线, 跟着他们跑……

粟裕告诉邓小平和叶剑英, 有一些领导同志脑子不清醒、热衷拉山头搞派性, 拉一些人, 打一些人, 搞得不好会把这一些人压到“四人帮”那边去。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

(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

(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2)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难点:噪声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可听声波、超声波、次声波

1.活动:将我们的手在空中来回摆动。我们能听到声音吗? 想一想:手在振动,它发声吗?为什么听不到声音?

2.阅读教材中“人和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解释一下上面的活动中为什么听不到手在空中摆动的声音。

3.哪些动物擅长发出或接收超声波、哪些动物擅长发出或接收次声波?

4.人的听觉范围会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有些年轻人可以听见低于20Hz的声音。一般情况下,人的年龄越大,可听频率范围越小。

(二)超声波

1.超声波具有以下特点

性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2.超声波的应用(利用哪个特点)

1)声呐的应用就是利用了超声波的 特点。2)B超的应用是利用了超声波的 特点。

3)超声波清洗器以及超声波焊接器就是利用了超声波的 特点。4)超声波速度测定器是利用了超声波的 和多普勒效应工作的。3.什么是多普勒效应(阅读教材p28/多普勒效应)演示实验:闹铃声的多普勒效应

找一个机械小闹钟,用一根大约1.5m的尼龙绳一端将闹钟提手系牢固,将闹钟调试到当

第 1 页

前时间开始闹铃。然后紧紧抓住尼龙绳的另一端将正在响铃的闹钟在空中作圆周运动(绳端一定要抓牢,甩动后不要移动,以防伤人)。你站在圆周(不能靠的太近,否则有被闹钟击中的危险)外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闹钟向你而来时的闹铃声与离你而去时的铃声的音调变化。

(三)次声波

人耳虽然听不到次声波,但它时刻都在我们身边,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及汽车的奔驰以及自然界的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等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可以传播得

很(远近),很(容易 难)绕过障碍物,而且。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强度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造成破坏。军事上已经开发出次声武器。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以便有效避免它的危害,并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和监测核爆的手段。【当堂训练】

1.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B.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C.次声波就是没有传播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D.超声波可以透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3.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A.海的深度 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 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

4.超声波具有、、的特点。

5.我们能听到蜜蜂飞行却听不到蝴蝶飞舞这是因为:。蝙蝠飞行时依靠发出的 产生的回声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

6.地震前会有一些预兆,好多小动物如鸡、狗、老鼠等会有异常行为,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小动物听到了地震前地壳发出的

7.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地形或确定鱼群、潜艇等水下目标的位置的仪器叫,它是模仿了(填一生物名)的生理功能制成的。

8.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物品却完好无损,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之迷,原来他们都死于风暴产生的。

孩子为什么听不见你的话? 篇6

小孩走进一座院子,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观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案例追踪:有段时间一位老师住在我家,外出散步时看见新奇的东西我就喊孩子看,老师对我说:“你的话怎么这么多啊!”我看见红梅开放了又喊孩子看,她再次提醒我:“让孩子自己发现就好!”以我的觉悟和对儿童的理解,和孩子在一起时我说的话真不多。经过老师的提醒,我发现自己话虽不太多,但还可以更少,还有很多可以不说的废话。

专家支招

不止打骂和训斥令人厌烦,任何形式的啰嗦都在阻断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耳朵还给他自己,安静环境产生的力量更令人心安。

孩子会选择性听取家长的话

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大吼大叫,离老远就能听到那些妈妈和外婆还有保姆一起冲孩子大喊的声音。甚至还有年轻的姐姐拿着棍子也帮着一起喊,企图用众人力量和大嗓门管教孩子。而孩子平时无论在干什么,大人的嘴都一刻不放过她。

案例追踪:女儿去邻居家玩,通常待几分钟我就带她离开,因为受不了那样的喊声、骂声、批评声。我是个对声音很敏感的人,听到那样的声音我会不舒服。有理不在声高,我也不愿意我的孩子看到别人家的父母那样教育孩子。

专家支招

交流是一门艺术,亲子沟通不仅跟嗓门大小和说话多少没有直接联系,家长还要注意和孩子说话时,不可太急或声音尖锐,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平和的气氛。

家长建立规则不执行,孩子更易耳边风

幼儿园老师有时会碰上这种情况,所有孩子都按照老师的口令在走队形,个别小朋友不肯进队伍;户外活动结束集合的哨子吹响,有的孩子就是“听不见”;上课时要求保持安静,但有的孩子就是我行我素。怎么和他说,他就是“听不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案例追踪:我家孩子是外婆带,在家时外婆不管说什么他都不去照做,外婆觉得无所谓从不追究。有时叫他一声,他不答应,两遍三遍也如此,外婆从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宝贝养成了散漫、不尊重别人、不听大人话的习惯。

专家支招

建立规则就要执行,该严厉时就得严厉。成人自己都出尔反尔或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孩子何尝不迅速学会耍小心眼儿?

孩子听不见,可能是缺关爱

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窗边的女孩》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童的故事,她不会说话,无法进行眼神交流,对冷热甚至疼痛都毫无知觉。灵长类动物需要安慰胜于需要食物,而这是一个在养育中被严重忽视的孩子。那些在生活中同样被忽视的孩子,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甚至不惜用自虐的方式,失听只是其中最轻微的方法。

案例追踪:有一阵我女儿完全听不见我说话,无论我说什么她都没回应。刚开始我没怎么注意,后来发现越来越严重,吓得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啥事也没有。我只好再换医院,这时她突然说我都听见了,没想到她装聋装得那么像……然后我就想,是我太忙关注她太少了。

专家支招

正常沟通首先来源于好关系的良性循环,然后在不断地沟通中寻找最适合彼此的方式。互相怨恨的成人没法对话,缺少关爱的小孩同样不会听你好好说话。父母要想让孩子听话,关键还在于平时下足功夫给足关爱。

孩子专注玩耍的时候听不见

有的孩子故意听不见,有的孩子却是由于对某件事情太过喜欢和专注,导致没听到家长的话,家长切莫急于下结论。

案例追踪:我家孩子平时挺听话的,但有几次客人来拜访,喊他起来跟客人打招呼,他却一幅完全没听见的模样。当时我还觉得挺尴尬,后来观察到孩子听不见的时候都是在玩折纸,所以我也就灵活处理了。

专家支招

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太入迷,家长要和他讲话时,选择他没有玩的时候再说岂不更好?给孩子点时间,做他们想做的事吧。

TIPS

1.作为带孩子的人,我们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做!

2.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而非有目的性的所谓“引导说教”,无论怎么说孩子都愿意听。

听不见 篇7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许有错,也许需要检视自己的信念,除非我们坚持自以为是的正确要比共认的真理还伟大,否则带着耳朵去参与对话就是一次检验自我的好机会了。诠译学宗师伽达默尔在他的经典《真理与方法》里如是说:“……必须从一开始就对文本的异己性保持敏感。但这种敏感既不涉及所谓的中立,也不意味泯除自我,而是为自己的先存之见与固有理解让出一块空地。对自己偏见的觉察是件重要的事,因为这样,文本才能呈现出它所有的他性,以及它那相对于读者固有理解的真理。”解读文本固如是,与他人对话恐怕更当如是。

因为在央视上讲清史而闻名的阎崇年先生曾被人掴了两巴掌。那是一场作品签售会,一位年轻男子排队走向正在为读者签名的阎先生,然后发难出手。据目击者说,当时还有人在现场大叫汉奸,看来是针对阎先生种种为清朝辩护的言论。那位年轻人的朋友后来解释他打人的理由,是因为他没有和阎崇年平等辩论的机会。

我不想参与评价清廷的史学争论,也暂且不谈这件事情的后续处理对不对(那位青年后来遭到当局重罚),我甚至很能体会那种由于欠缺交流机会而生起的沮丧与愤恨。可是我很好奇出手打人与言谈对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假如我说了一番驳斥对手的话,而对方不能完满回应甚至不理睬我,于是我动手给他一巴掌,这是否表示我这一巴掌其实是我所有想法的延续和表达?一个耳光又是不是一段话的代替呢?如果打人也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我是否也该预期对方将以拳脚回报?因为对话和辩论总是有来有往的。

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阎教授总不愿正面回应那些青年的理由(是没有时间,还是他的回应被人觉得不够正面?)。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

也许我们乖得太久了,不想再当个只能听话的傻孩子,所以我们现在都有话要说。周遭如此喧哗,我必须用尽心思把文章的标题起得耸动一点,让我发言的姿态张狂一点。也许我说得没有什么道理,但起码我被人听到了,也许别人没听懂我到底说的是什么,可是说话的语调和姿态要比说出来的内容还重要,因为正是那些语调与姿态让我被人看见。被人看见,所以我存在。于是每个读者其实都是作家。在一篇一万字的文章里看见一句令我不满的话,忘记剩下那部分吧,我要写一篇两万字的回应来批判它。我为什么要耐着性子看完那篇东西呢?我为什么要深入甚至同情地理会它的真正含义呢?它只不过是我用来表达自己的机会和借口罢了。

个性被压抑够了,因此“个性”二字是今天最高尚的品德。听别人说话不算个性,让别人听见我说话才算是个性。所以这是每个人都要说话,但却没有人想听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清谈节目或许是不必要的,我想。

(摘编自“壹心理网”)

上一篇:运营筹备下一篇:电子商务支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