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测试

2025-01-26

上机测试(精选3篇)

上机测试 篇1

0 引 言

根据测试内容的特点,可以依据古典测试模型组织测试,或者依据项目反应理论组织测试。如果测试内容可以实现软件实时批阅,则可以比较方便地采用IRT模型进行测试,否则适合采用CTT模型进行组卷测试。近十年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依据IRT理论进行的考试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被测试者的知识掌握水平。

上机测试软件适用面广泛,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各种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编程测试、AutoCAD/PhotoShop/CorlDraw等课程的设计测试,以及各种认证考试。上机测试软件的实现经历了从早期的单机版,发展到C/S模式的网络版,再到B/S模式下的网络联机版本。基于用户界面/事务/数据库3层体系结构的B/S模式软件系统有着免安装、用户界面一致、升级容易等优点。在基于IRT模型设计的CAT系统中,服务器除了承担数据传输任务之外,还需要做大量的评价计算工作。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B/S模式相对C/S模式来讲,数据交换是低效率的。如果同时参加测试人员较多,使用C/S模式来代替B/S模式显得更为有利高效。这时的试题库仍可以保留在试题服务器端,保证了试题的安全。

作者所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了学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适应课程特点,基于IRT/CTT混合模型,我们开发了C/S模式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测试软件。该软件可以用于课程期末考试,也可用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分级测试。该软件设计的测试范围参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包括理论测试和操作测试两部分。理论测试部分采用客观题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测试部分包括(1)汉字输入、(2)Windows操作/文件操作、(3)IE操作/ OE操作、(4)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5)FrontPage操作6大部分。软件客户端使用VB6编程实现,试题服务器和监控服务器使用VC6实现。图1所示为一次测试的实际流程。在我们的系统中,受限于考试时间的制约,理论测试部分采用了基于IRT模型的实现方法,操作测试部分采用基于CTT模型的实现方法。下面我们对基于IR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以及基于CT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中几个比较重要问题的解决作一些讨论和分析。

1 基于IR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

基于IRT理论实现的CAT系统是近十年来教育测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IRT模型实现的CAT系统常用的是Logistic被试者水平和反应模型。Logistic项目特征曲线(ICC)包括单参数、双参数、三参数三种形式。这里,我们采用了三参数的Logistic模型以尽可能地消除猜测行为所带来的评价失真问题。三参数Logistic模型特征曲线公式如下:

Ρ(θ)=c+(1-c)11+e-Da(θ-b)

式中的D=1.702,a为题目区分度、b为题目难度、c为题目猜测系数。P(θ)本身的含义是表示能力为θ的受试者答对该题目的概率。

在基于IR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中,主要包括试题库构建、测试算法实现两大部分工作。

1.1 试题库构建

试题库构建关键问题在于确定每道题目的区分度a、难度b和猜测度c。我们借鉴文献[2]所使用的方法,采用边际极大似然估计与EM算法确定abc参数。文献[2]给出了详细的参数确定方法和过程。

1.2 测试算法实现

测试算法如图2所示,其中“θ参数初始化”是指给出受试者水平的初始估计值。根据一定的选题策略,系统给出下一试题以帮助精确受试者的能力值。在利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计算出新的θ值后,需要根据给定的中止条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测试。如果中止条件不满足,则继续给出下一题目进行测试,否则结束测试给出受试者的能力值。

根据算法过程,算法实现时主要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 能力参数θ的初始化

部分实现者利用式子lnxy(x表示一套测试题目中的得分数,y表示失分数)给出θ的初始值。我们的θ初值给定办法是根据前期案例按学生所在专业给出一个适当的初始值。

(2) 选题策略

在CAT-IRT系统中常用的选题策略包括最大信息函数策略、基于加权离差模型的选题策略、基于分层选题模型的选题策略等。我们采用了相对容易实现的最大信息函数选题策略。最大信息函数选题策略是找出使得信息函数I(θ)为最大的题目,该题目即为应选题目。信息函数I(θ)的计算公式是:

Ι(θ)=D2ai2(1-ci)[ci+eDai(θ-bi)][1+e-Dai(θ-bi)]2

(3) 迭代计算新的参数θ

根据IRT测试理论,依据受试者在n个试题上反应模式(U1,U2,…,Un)的联合概率P(U1,U2,…,Un|θ)= P(U1|θ) P(U2|θ)…P(Un|θ),简化后可得到似然函数L(U1,U2,…,Un)=i=1nΡiuiQi1-ui。其中Piui表示受试者答对第i题的概率,Qi1-ui表示受试者答错第i题的概率。要计算使L取极大值的θ值,一般使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Newton-Raphson迭代公式是:

θt+1=θt-f(θt)f(θt)

其中f(θ)=Di=1nai(ui-Ρi)(Ρi-ci)Ρi(1-ci)

f(θ)=D2i=1nai2(uici-Ρi2)(Ρi-ci)QiΡi2(1-ci2)

式中Pi可以由Logistic三参数公式计算得到, Qi=1-Pi表示答错的概率。一般当|θt+1-θt|<0.005时,迭代过程即可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表述中的试题数n是逐步递增的。测试过程中,测试者每做一题,答案均需传输给试题服务器。经试题服务器程序判题后,以前次计算所得θ值作为初始值,经迭代计算其新的θ值。

(4) 测试中止条件

测试过程中,如果获得的受试者信息足够多,则测试即可结束。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函数给出中止条件。具体方法是将信息函数值进行累加。若记第i题的信息函数为Ii(θ),则累加的Ι(θ)=i=1nΙi(θ)。记能力水平估计误差SE(θ)=1Ι(θ),则只要SE(θ)小于某一事先设定的误差,那么该受试者的测试过程即可结束。

2 基于CT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

基于CTT模型的测试是基于真实分数理论实现的,目前一般的卷面考试都属于基于CTT模型的测试方法。基于CT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时一般是给每位考生指定1份试卷,试卷内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果不同的话,要求各套试题难度相当。基于CTT模型的测试软件实现相对比较成熟,这里给出我们在系统实现中针对测试结果打包和文件可靠传输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测试结果压缩打包

操作性测试的考试结果一般包含多个文件、多个文件夹,要将这些文件上交,首先需要解决文件打包问题。我们采用了winrar软件提供的文件压缩打包功能。Winrar既提供窗口操作运行方式,又提供了命令行参数运行方式。在我们的上机测试软件中用到了以下3种功能:

①以密码文字“password”将pathname2文件夹中所有文件及所含子文件夹打包成pathname1\filename.rar文件,同时在filename.rar文件中不包含pathname2文件夹名称。

Winrar.exe a-r-ep1-p[password] pathname1\filename.rar pathname2\*.*

其中“a”表示执行压缩命令,“-r”表示包含子文件夹,“-ep1”表示不包含文件夹名称,“-p[password]”表示以“password”字符串为密码加密。

②以密码文字“password”解压缩filename.rar文件中的所有打包内容到pathname文件夹。

Winrar.exe x-p[password] filename.rar *.* pathname

其中pathname文件夹最后一个字符为“”。

③以覆盖方式将filename.rar压缩文件中的file1文件解压缩到pathname文件夹。

Winrar.exe x -o+ filename.rar file1 pathname

2.2 高可靠性的测试结果传输

为了支持大规模的在线测试,我们实现了支持多FTP服务器的网络交卷策略。

一般地,VB中要实现对FTP服务器的访问,可以有三种方式:①使用Internet Transfer Control控件;②利用Winsock Control控件的TCP通道直接和FTP服务器进行命令交互;③使用“WinInet.dll”中Windows系统函数。方法①的优点在于使用简便,缺陷在于Internet Transfer Control 6.0控件延续5.0版本的问题,存在着一些Bug。方法②的优点在于程序对FTP传输的可控性强,缺点在于FTP命令和数据的双信道传输过程相当复杂,程序的复杂度和编程量都相当大。我们在上机测试软件实现中采用了第3种方法。该方法采用阻塞运行的方式,稳定可靠。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为了提高在大规模应用中文件传输的可靠性,可以采用多备份交卷或者多服务器分散交卷策略。我们设计了多FTP服务器支撑下的文件上传策略。基于每台计算机的当前时间不尽相同的事实,将当前所取得系统时间秒数Mod n来决定客户机向哪个FTP服务器地址传输测试结果。该方法简单可靠,可以根据每台FTP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准确分配FTP服务器的数据流量。显然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多试题服务器的布置。

3 结 论

本文基于IRT/CTT混合模型,介绍了实现一个上机测试软件系统的实施步骤和关键性问题。基于IRT/CTT混合模型实现的系统构造灵活,可伸缩性强。在我们的系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还有:

(1)如何提高IRT测试的收敛性和速度。

(2)如何高效实现基于IRT模型的操作性内容测试过程。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Wim J Van der Linden,Cees A W Glas.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Theory and Practi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

[2]漆书青,戴海琦,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朱樑,姚定康,梅长林,等.关于项目反应理论试题参数的估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4,6:101103.

[4]周必水,罗川林.在线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1:119124.

[5]Winrar简体中文帮助.Alexander Roshal.

上机测试 篇2

本测试题满分为100分(测试时间建议为60分钟)

一、WPS表格初步应用测试(70分)

1、新建wps表格“我的消费记录”10分

2、在表格中输入消费的分类得10分

3、在表格中输入1到6月的具体消费记录得20分

4、利用求和函数计算1到6月总的花费得10分

5、选定表格,将表格中学习消费记录数据按照降序进行排序得10分

6、保存表格数据到桌面文件夹五年级测试,文件名为我的消费记录得10分

二、H5测试题制作一个给自己同学到班级的邀请函(30分)

1、主题明确得10分

2、图文并茂,布局美观得10分

简易上机考试环境的实现 篇3

关键词:上机考试,批处理,实现方式

1 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对我们计算机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怎么样更好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科研服务, 提高效率。

近段时间, 某学院有近千名学生参加统一组织的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由于该考试没有专门配备考试软件管理考生文件, 学院又要求考试完后集中收上来送到校本部去批改。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和分配管理大量的考生用户。

2 组建思路

如果用对等网络文件共享方式, 由于访问控制较难, 学生很容易抄袭或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 此法也不可取。

较好的办法是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建立文件服务器, 文件服务器是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 管理存储设备 (硬盘、磁带、光盘等) 中的文件, 并提供给网络上的各个客户机共享。文件服务器只负责对共享信息的管理、接收和发送, 不帮助工作站对所求的信息进行处理。是网络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应用。一般具有:a.文件管理功能:完成对文件的读、写、删除等各种操作。b.磁盘高速缓冲:提供较大的RAM区用于磁盘数据缓冲以提高文件的读写速度。c.访问控制:管理多个用户、多个程序, 使他们同时访问、使用文件。d.容错功能:当系统的某一部分失效后 (如一个硬盘, 一个电源等) , 系统文件数据仍可保持或恢复, 不会导致大量文件的损坏。e.安全及可靠性:对访问文件的用户进行甄别, 禁止非法操作。

利用文件服务器的以上特性我们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独立存取空间, 不能使用简单共享, 但每个用户在服务器上都拥有一个文件夹, 通过客户端登录后, 可以对文件夹内任意操作, 而用户之间却不能互相使用对方的文件夹, 系统管理员用户可以管理所有用户及其文件夹或文件。这样在文件服务器上, 考试作业集中管理, 老师收集和批改考试作业的时候也方便。

3 上机考试环境的实现

3.1 服务器端的设置

3.1.1 建立及配置用户

由于要在服务器上短时间内快速建立上千个用户, 如果用手工创建管理用户的操作, 将是一个及其耗费时间的工作, 并且不能保证每个用户的配置完全正确, 所以采用批量建用户的方法, 使建立和管理变得简单方便, 由于每个学生均分配有准考证号, 因此可用准考证号建立用户, 以此标识每个学生。因学生较多, 每次只能考200名左右, 须分成多批考试, 故先用下面的的命令建立分组:

第一条命令是在d:examg01下建立一个与用户名相同文件夹, 相同名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管理。

第二条命令是把刚才建立的4405321001文件夹建立共享名为4405321001$, /user:1意思是该文件夹只能有一个共享, /remark为文件夹的共享的解释。

第三条命令就是正式建立用户4405321001, 密码为321001, /add为增加用户的参数;/comment:为用户的标识;/expires:never意思为用户使用时间永不过期;/passwordchg:no为用户以后不可以更改密码;/scriptpath:start.bat指定登录执行脚本名为start.bat;/workstation:a10指定用户登录的计算机名为a10;/homedir:s14405321001$指定用户主目录路径为服务器ns1上的共享资源4405321001$。

第四条命令是将4405321001用户加入g01组。

第五条命令的d:examg014405321001指该文件夹的实际路径, /e是指不改变文件夹的默认目录权限下增加权限;/g 4405321001:f指的是增加用户4405321001对文件夹所有操作权限。

批量建用户的方法是采用命令方式, 通过建立批处理文件, 一次建立及配置所有用户。

有些管理员是通过反复复制粘贴这五条命令, 再更改其中的参数, 如果需建用户很多, 则需复制粘贴上千次甚至更多, 耗时仍很大, 而且修改过程中同样易出错。因为每个同学的设置参数其实差不多, 只是准考证号参数不同, 可以用高级语言自编写一程序, 只要每次输入准考证起始号、结束号, 自动生成为考生建用户命令。

对于一般管理员来说, 用高级语言编写自动生成为考生建用户命令的程序, 相对要难一些, 其实利用批处理的for命令实现上述功能更方便快捷, 下面即是实现批量自动建用户的批处理文件main.bat、createuser.bat及文件yes.txt。

在运行Createuser.bat中最后一条语句命令时, 会要求输入回答Y或N, 为了使这条语句能自动运行, 我们可利用输入重定向使输入信息来自文件yes.txt, 故建文件yes.txt, 内容为字符Y加回车键。

3.1.2 启用配额管理

由于考生在服务器拥有的储存空间大小默认是整个逻辑分区的空间, 而且用户较多, 必须对用户的使用空间大小进行限制;点击学生储存文件的逻辑分区属性, 选择配额, 启用配额管理, 将磁盘空间限制为比如15MB, 这样每个用户磁盘空间最大上限为15MB。

3.1.3 为用户设置登录脚本

建立登录脚本start.bat, 并在其中加入语句net useh:/home, 因在windows 2000server中, 登录脚本存放的默认路径为:%Systemroot%SysvolSysvolDomain_nameScripts (其中%Systemroot%变量表示windows系统安装文件夹, Domain_name为域名) , 以我院为例, 故将登录脚本拷贝到服务器的c:winntSysvolSysvolcqys.

netScripts文件夹中。这样客户端在登录时就自动执行此脚本, 从而实现客户端自动登录连接到用户主文件夹。

3.2 客户端设置

学生机上安装的是windows XP系统, 为了方便考生使用自己的空间, 在网络配置中建议不要安装net BEUI协议, 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自己共享文件夹来抄袭复制考试作业;添加客户中的Microsoft网络用户, 主网络登录设置为Microsoft网络用户;设置Microsoft网络用户为登录到Windows 2003域, 设服务器的域名为CQYS。

结束语

在我们中小学校园网上、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均有大量的文件服务器, 只要我们注重发掘利用现有资源, 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提高校园网利用率。中小学校园网上或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文件服务器大多用的是Windows 2000 server或windows 2003server系列网络操作系统, 以上虽是采用批处理命令实现机房上机考试环境, 但对于我们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的平时上机作业及上机考试也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雪.机房管理中巧用批处理[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7, (26) :70.

上一篇:财政自主权下一篇:房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