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材料

2024-09-30

巧用材料(共11篇)

巧用材料 篇1

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都是精选的文章,学习并理解这些课文,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用好课文中的背景材料很关键。

一、巧用背景材料可以拉近距离,降低阅读难度

1. 方位距离。

即学生所在的区域和课文记叙的事情、景物所处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方法就是运用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当地的地图、风景、风俗等。在教学《草原》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地图,让学生知道草原所在的区域——内蒙古,接着播放草原的风光图片,配上有关草原的歌曲,让学生消除距离感,在心理上喜欢草原。然后再学课文,让学生感觉好像在游览草原,课文中的描绘也就自然成了眼前的真实景物了。有了这些背景材料,课文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了。

2. 时间距离。

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时间间隔长远而产生的距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以前的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任何印象,更谈不上理解了。但是课文里的很多东西又必须放在当时的环境里才能讲得通,这就意味着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必须消除。消除这种距离的方法就是介绍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一类的课文,文章记叙的事情发生的年代离现在比较久远,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及主人公的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有效地降低阅读难度。

二、巧用背景材料可以拓宽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应该说,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决定作用。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让他了解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兴趣就会自然生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有关背景材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三国》知多少”的小练习,让学生读《三国》、谈《三国》、议《三国》,了解《三国》中的人物,从而让学生知道课文的背后还有许多优美的故事,然后引出课文,学生特别愿意读课文,阅读的兴趣高涨,他们不仅理解课文,领悟人物的特点,而且增进了对名著《三国演义》的了解。一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效果特别好。

三、巧用背景材料可以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内涵

教材中有些课文寓意较为深刻,学生难以从语言文字表面直接获得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脱离了文章的背景材料,学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教学时,只有借助背景材料,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如于谦的《石灰吟》,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如果只是理解字面意思,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当然,用好背景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背景材料的使用本不是固定的,可以在一个地方把背景介绍完,也可以把它分散在几处来交代,灵活地穿插在阅读教学之中。

巧用材料 篇2

化平常为神奇

半月谈网校公考研究院 赵文静

许多考生在申论考试当中,常常苦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无米下锅,事实上,只要我们将申论考试中的给定材料稍加改动,便可以点石成金,化平常为神奇。

一.巧借名言拟写标题 典型真题

4.结合给定资料,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意识和品牌意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深刻,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表达生动,不少于10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关系型的文章写作题目,要求我们要综合把握资源意识和品牌意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树立资源意识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只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升级,要在题目当中精炼的表达出这层含义,兼顾两个方面,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很多的考生直接用“树立资源意识

打造优势品牌”,诸如此类的题目虽然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但不免千人一题,落入俗套。

在给定材料当中,主要介绍了河北西柏坡成功经验,即打破地域与体制的限制,以红色旅游为龙头,整合平山县及周边的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大规划、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一抹红带出七彩”恰好生动的形容出大西柏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品牌取得的良好效果,以此为题,不仅切题扣题,而且诗意新颖,不失为一个精彩的标题。

【参考题目】一抹红带出七彩——谈开发建设中的资源意识和品牌意识 二.巧借语句点题开篇

四、资料8中说:下水道作为城市的良心,井盖作为城市的名片,既是检验城市公共安全和公民幸福指数、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城市管理者有无智慧和人本情怀的重要尺度。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深刻,主题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迹清晰。不少于1000字。

分析:在申论的阅卷标准中明确指出大量摘抄原文的直接被化为四类文,但我们可以对给定材料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引申发挥,但要主义避开引用第一则材料和最后一则材料中的语句。

在2013年河北省的文章写作的主题为城市名片和城市良心,以井盖吞人事件引出对现实社会中城市管理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缺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人性化的制度化设计,许多考生在开头引用了最后一则材料即资料8中雨果所说的话为开头,这样就会造成审美疲劳,难以在考试当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语句来做适当的引申发挥,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题。比如材料7的第一句话“城市名片是城市形象的象征,承德的外八庙、景德镇的陶瓷、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都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可以把承德、景德镇、北京归类为历史古城,上海归类为年轻的城市,再进行引申。

【参考开头】

古老的城市以文化和韵味来彰显厚重,年轻的城市用速度和高度来彰显活力,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城市形象的建造,却忽略了下水道、城市道路、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的建设。事实上,城市名片是城市良心的展现,城市良心是城市名片的内涵,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造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

三.巧借事例灵活分析 典型真题

【2010年国考地市】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 3.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海洋的健康”这个主题要到材料之外去找素材可以说不可能,我们只能用给定材料中的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在给定材料中的主要给出的事例有渤海海洋污染,日本兵库县环保错位,W市转移污染,A市污染的产业选址不当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荷兰退耕还海等,对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采用叙事法,对比法,概括排比法等灵活多变的进行事例分析,这样既使用了给定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又达到了捕捉痕迹的艺术效果。

【参考论证】

谁破坏了自然,自然就会报复谁,人类也不例外。多年的破坏是使海水不再清澈,鱼虾没有了,美景也没有了,好的空气也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赤潮,海洋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以及海水的恶臭和由此引发的疾病。人类不得不花大力气开始对海洋进行维护和治理。以靠海吃海带的日本为例,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早年日本大量填海造地,并大力发展有运力优势的水泥、钢铁、炼油等高污染的行业。这些行业给日本带来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现在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治理环境,几十年的污染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治理,成为环保错位的典型,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先污染后治理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有对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海洋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看到,我们国内的一些地方正在走日本的老路,一些沿海的地方仍在大力发展造纸、制革、电镀等产业。还有一些地方则采取了转移污染的策略,有的把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农村,有的则转移到别的地区。这种鸵鸟政策带来的只会是资源的浪费,地区的冲突,城乡差距的加大和一如既往的更大更多的污染!

给定材料中的专家学者所说的话,特别是领导人的讲话,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还有一些语句,我们都可以借鉴过来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巧用乡土材料 激活政治课堂 篇3

一、乡土材料为何能激活政治课堂

1.乡土材料具有空间、时间上的接近性,学生心理易产生共鸣

与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形势相比,思想政治课教材往往会显得滞后,空间距离远、直观性不强、感受性较弱。传统政治教材远离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使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信服,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迫切需要师生不断充实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为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往往在教学中选择能让学生真正受到触动,能促进思考的地方素材,这样就使学生倍感亲切,易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

2.乡土材料具有的趣味性、形象生动性、说理透彻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乡土材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的方法。乡土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着的地区,大多数学生对故乡的风土人情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二、如何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1.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材料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实际出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授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内容时,笔者让来自12个不同乡镇的学生事先对本乡镇的农业发展进行了调查,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相互交流。来自白圩镇的学生讲了他们的优质水稻,来自西燕镇的学生讲了他们的特色观光农业,来自澄泰乡的学生讲了他们的优质果蔗……而且笔者还利用自己用相机拍摄的各乡镇特色农业的相片导入新课。“我们刚才欣赏了各乡镇特色农业的相片,而且我们也交流了各乡镇农业的发展。那么农业是属于哪一个产业呢?农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索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的有关知识。”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土材料导入新课,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收到良好的效果。

2.巧用乡土材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可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授价值规律这一问题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农村生活实际环境,发动学生分组搜集自己所在的村庄近三年来种甘蔗、养猪、养蚕等种养殖业的变化情况,并作系统整理,形成结论后在课堂上对此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发了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最终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了充分理解。这样,通过巧妙利地用乡土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就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后总结,巧用乡土材料,以真情激励学生

好的课后总结,犹如高楼敲钟,余音缭绕。运用乡土材料进行课后总结,可以以情激情。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激发学生的真诚。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课的课后总结时,笔者采用了北京辉煌“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中的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小木船,船里坐着六个学生,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师正在认真地撑着船。笔者问学生:“你们知道图片中摆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我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石兰松老师,2011年,他荣登‘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榜首,并被人民网评为‘2011年度十大责任公民’。”然后笔者给学生讲了石兰松的故事:整整25年,石兰松老师义务摆渡送了一千多名学生上学和放学,前后换了8条木船,被当地群众誉为“摆渡教师”。石兰松老师用爱心和责任心谱写的一曲曲感人的灵魂乐章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乡土材料为政治课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乡土材料,打造高效、有活力的政治课堂。

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巧用 篇4

背景材料的概念和种类

什么是新闻的背景材料?一般说来, 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与新闻的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政治局势、自然风貌、人物简历、知识资料和相关数字等。

新闻要有背景, 是由新闻报道的客观事实和新闻写作的客观规律及读者的要求所决定的。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要经历发生、发展、高潮、消亡的过程。而新闻却是截取事物发展的某一横断面, 取其最有新闻价值的一段加以报道。读者不仅要看新闻的主要事实, 而且也需要了解与新闻事实紧密关联的背景材料。因此, 在写作新闻时, 除了要把新闻主要事实写清楚外, 也必须把有关背景材料进行简要的介绍, 从而提高新闻的价值, 丰富新闻的内容, 增添新闻的声色, 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新闻背景材料的种类很多, 主要有:阐明意义交代前因的历史背景;提供资料开阔视野的知识背景;详尽说明揭开真相的事物背景;勾画概貌诱人前往的地理背景;渲染环境横向比较的社会背景;证明身份详细介绍的人物背景;除此还有政治背景、数字背景等。

背景材料的运用和功能

历史背景。一篇新闻的价值虽然主要取决于新闻事实, 但是新闻事实的历史沿革和对它所产生环境的挖掘和描述, 对于提高新闻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 今年5月14日, 笔者发表的消息《宝丰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搬出板房搭帐篷》就写清了搭帐篷办公的历史背景:“总投资4.7亿元的海宝公司海尔冰箱生产项目, 去年12月份在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开工, 并与孟加拉国签订了今年出口15万台海尔冰箱的生产订单。不巧的是,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用的53间板房刚好就建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的规划建设地块上。”“板房不拆, 车间无法建设, 出口订单就无法兑现。拆了板房, 管委会70多名干部职工无处办公。两难之间, 管委会把困难留给自己, 决定立即拆掉板房, 另选地方搭帐篷办公。”有了这两段历史背景材料的交代和对其所产生环境的挖掘和描述, 不但阐明了拆掉板房搭帐篷办公的重大意义, 增添了新闻价值, 而且也回答了读者对为什么要拆掉板房搭帐篷办公的疑问。这则新闻发表后引起社会热议, 纷纷赞扬该县为支持客商加快项目建设、自己冒酷暑顶高温在帐篷里办公的“帐篷精神”。

知识背景。报纸新闻的读者众多, 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术业专攻、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因此, 记者在报道各项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新发明、新学说时, 必须提供有关的知识背景资料, 使各层次的读者都能看懂这条新闻。

2000年, 笔者发表的《汝官瓷窑址在宝丰清凉寺发现》, 其中就介绍了汝官窑和汝官瓷有关知识的背景材料:“汝官窑是北宋晚年20多年间专门为宫廷烧制汝瓷器具的官办窑厂。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外陶瓷专家曾多次寻找史称宋代5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窑址, 却一直没有找到。”“汝官瓷具有胎薄釉薄、玛瑙入釉、满釉裹足、支钉烧制的独有特点;釉色主要有天青、豆绿、粉青等, 都是宫廷官用的上品, 不准流入民间, 凡有瑕疵不合格的器具全部在窑场现场打碎。现在世界上收藏保存完好的只有73件。”通过这些简要的知识背景的介绍, 使读者不仅明白了发现汝官窑遗址的重大意义, 而且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由于这篇消息知识背景运用得好, 在中国报业协会城市党报分会2000年度新闻评选中荣获好新闻奖。

事物背景。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和原因。如果记者报道时只是叙说事物本身的情况, 那么就不能满足读者对弄清其事物产生的前因和后果的需求, 要解决记者知而读者不知的矛盾, 其方法就是写新闻时必须运用事物背景材料。

2010年9月13日, 笔者发表了《宝丰县尖山坡劳模事迹展览馆开馆》的消息, 当时写新闻时, 考虑到劳模的事迹离现在久远, 如果单纯反映展览馆开馆这件事, 读者势必产生许多疑问。为此, 笔者在新闻中介绍了建纪念馆的背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 赵构村的李禄、李海水、李海棠兄弟仨, 响应党的号召, 几十年如一日, 在尖山坡上凿石刨坑, 植树造林, 使千年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为此李禄、李海水先后分别被评为全国林业劳模和省林业劳模, 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2007年, 尖山坡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段简明扼要的事物背景材料, 揭示了建劳模纪念馆的前因和真相, 其目的就是要教育激发子孙后代, 发扬劳模精神, 艰苦创业, 战天斗地, 造福人民。

地理背景。报道旅游景点, 特别是新开辟的游览胜地, 因鲜为人知, 所以记者必须要交代地理背景材料, 通过勾画概貌, 介绍风土人情, 讲述此地曾发生的有意义、有趣味、生动感人的人文景观, 起到诱人前往的作用。

2010年11月12日, 笔者发表的《中原解放纪念馆暨宝丰博物馆开工》的新闻中这样写道:“解放战争时期, 宝丰县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所在地。1948年,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居住半年之久。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 指挥了解放江汉、郑州等六大战役, 召开了著名的宝丰会议, 为淮海战役决战做好了充分准备。宝丰成为革命的圣地, 后又列入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正是有了这段地理背景和人文景观的介绍, 才显示出了建设纪念馆和博物馆的重大意义所在, 也使读者对宝丰革命圣地有了新的认识, 迫切期待项目建成后前来参观游览。

社会背景。在新闻写作中, 某些事物的新闻价值往往是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 报道这类新闻时, 记者必须简要地描述同类事物, 渲染一定的社会环境。

今年5月28日, 笔者发表的《摘掉穷帽子,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一文, 开头这样写道:“昔日偏僻荒凉的落凫山, 如今山林茂密, 郁郁葱葱, 景色宜人;位于山北坡的宝丰县姬家村, 过去脏乱不堪, 温饱无着, 如今山清水秀, 民富村美, 游人不断。谈起山乡变化, 村民们都说没有村支书王海轻和党员干部的艰苦创业, 就没有全村人今天的好日子。”这条新闻一开头, 就为读者提供了横向比较的社会背景材料, 使得好支书王海轻和党员干部率领村民战天斗地、改变山村面貌的业绩跃然纸上, 大大提高了新闻价值, 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让读者爱不释手, 一口气读下去。

人物背景。在写人物新闻中, 简单地介绍人物, 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很有必要把与其紧密相关的人物背景材料挖掘出来, 相对详细、比较完整地加以介绍, 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新闻人物的概貌和内心世界。%笔者写的《孙贵是俺龙泉寺村群众的主心骨》背景:“孙贵, 1942年8月出生在宝丰县龙泉寺村的贫苦家庭。他三四岁时跟着母亲到南阳一带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 他家分得12亩农田。”“从小就吃尽了旧社会苦难的他, 打心眼里感谢党, 热爱党;早就立志长大入党, 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958年, 他初中肄业回村劳动, 还先后当过煤矿工人、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营长。1971年3月正式加入党组织, 当年9月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孙贵为村民办了很多好事, 成为全村群众的主心骨, 这固然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 但没有对他个人背景材料的介绍, 读者对“孙贵的家庭出身, 青少年是怎样度过的, 他为啥能一心为民”等疑问就解决不了。这些比较完整的人物背景介绍, 较为详细地说明了孙贵的身份, 满足了读者想要了解孙贵有关情况的需要, 新闻发表后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如何巧用新闻背景

经过挑选出来的背景材料, 如同摆在厨师面前的原料一样。高明的厨师会恰到好处地利用原料做出令人垂涎的一席佳肴。同样, 记者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 就能为新闻增添声色, 写出一篇令人爱不释手的好新闻来。怎样选择和巧用背景材料呢?

第一, 要紧扣主题, 切忌画蛇添足。记者采访得来的背景材料可能很多, 运用时就要挑选那些能深化主题的背景材料。同时要选用与主要新闻事实关联紧密的第一层面的材料, 做到文字少、层次少, 严防画蛇添足, 把主要事实淹没在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中。

第二, 要有立体感, 切忌喧宾夺主。要写出一篇层次清晰分明、立体感强的好新闻, 最好选用一层更比一层深刻的递进式的背景材料, 并按照新闻的结构顺序自然地插进去, 使其为事实的阐述起到铺垫或穿针引线的作用。切忌采用并列的背景材料, 以免造成材料堆砌, 喧宾夺主。

议论文巧用材料的新思考 篇5

李彬

写作就是观点、材料加上表达,也就是前人所说的“义理”(观点)“考据”(材料)和“辞章”(表达)。一般来说,大家认为三点之中观点最为重要,“千古文章意为高”。可是从当下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当前的中学生作文并不是缺少观点,而是不能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难以说服读者:貌似材料充盈,实则缺乏深度,难以形成对人物、事件、观点有张力的表现效果。由于缺乏高于他人、宽于他人、深于他人的材料和思想,作文自然不能脱颖而出。

现在流行万能宝典、写作秘籍、素材大全之类,其实质大多是些拼凑而成的名人典故、轶事新闻。学生既不知晓事件的真相,更不可能了解事件的背景,只能在似是而非的引用中,狐假虎威,投机取巧。要想材料有“新意”,就必须选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材料,只有与众不同,方能使自己的作文从一大堆相同相似差不多的文章里跳出来夺人眼球。要留意别人所忽略的地方,即便是大家都曾看到的地方,也要能有自己独到发现,独到的感悟和解读,使自己的选材成为一个亮点。

一、推陈出新,由日常到非常

走进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见到或改编素材集锦的美文,或重复大家司空见惯、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甚至还有拿古人故事来拼凑文字,恰恰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新声。许多同学喜欢使用名人名言、课本素材、历史轶事等老旧素材。旧材料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看怎么使用。对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素材,我们可以在内容上对它翻新,比如对素材呈现的旧观点提出新的解说,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新观点,或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重新观照,或者从另外的角度切入等等。

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从读书可以使女人永葆青春容颜这个角度切入,然后举了杜拉斯、林徽因的例子,所有例子独有一根主线贯穿:杜拉斯的才情、林徽因的雅致都源于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是封建遗训,鼓励读书人为博取财富和美女而读书。此文翻新其义,使人耳目一新。2007年,有一篇名为《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的高考满分作文,取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作者站在当代文化的高度,用崭新的视角审视取经的意义。作者先在开头用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假想“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接下来用了两个自然段“如果„„如果„„”的假设论证自我否定,从而得出“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感叹;最后结论“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别有新意!

有一篇优秀习作《沉默不是金》这样写到:“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能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只有一头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大家都说“沉默是金”,作者却看到盲从表象下的危机,振聋发聩!

二、类比对比,让平庸变深刻

许多事情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但由于某种相关、相近、相反的事因或结果的巧合,导致人们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相反或相对性质的素材组合在一起,在素材对比或类比中,呈现两种价值取向,揭开了社会的真相,突出强调其中一种,使文章观点更具有震撼力。为此,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更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发现那些可以写进作文的材料的价值。请看下面一例:

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于2015年1月16日下午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年仅33岁。关于姚贝娜病逝后的新闻始终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热传。另一边,2015年1月10日,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在京逝世,享年68岁。他曾因其衣着朴素作报告照片走红网络,网友评为现实版“扫地僧”。

有一篇名为《谁应获更多缅怀?》的文章,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两者的过世都令人扼腕叹息,但冷热对比却如此强烈。笔者对此发文提醒着公众一个问题:人们在给予流行歌手铺天盖地般关注乃至某些媒体超越底线忙于偷拍时,是否可以停下脚步,分些时间给李小文这样长期缺乏舆论关注和鼓励的学者?”进而得出了令人深思的结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扫地僧’李小文曾自比大侠令狐冲,一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侠客风范。在平淡故去之际,引发起人们的些许反思,或许是大侠心忧天下的最后体现。

谈论学者与歌者故去的舆论冷热,并不是要分高低、论黑白。而是希望借助思考,提醒着人们还有一批不应被冷落的国家栋梁、民族先锋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褒扬。”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对比,孰轻孰重,孰是孰非,一目了然,震撼人心。

再如,2015年江苏省众多高分作文一般都是正面写如何“智慧”,诸如《王大爷的早餐店》《左手粪叉,右手笔杆》《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写作的智慧》《农之月令》等等,而有一篇名为《逃离“智慧”的周庄》的文章反其道而行之:抨击古镇周庄被浓浓的商业气裹挟,貌似智慧,实则庸俗不堪;更推崇“商业的气息尚未染指”的古镇千灯。文章角度新奇,破空而来,震撼人心。评委老师赞曰:“有讽有赞,精选细节,于对比中展示诗情哲理,不同于泛泛的‘周庄游’。”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境界的高低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的境界,材料也必须要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品味。

三、多维思考,从单一趋丰富

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逆向思维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具有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人们的认知,从而保证多向思维并非牵强附会,并非胡思乱想。除了反弹琵琶,平时训练写作时,面对同一则材料,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力争一材多用。学习《报任安书》一文时,根据司马迁忍大耻成大业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结出不同论点:苦难能成就辉煌的人生;为了崇高的事业,有时也可以忍辱负重;人,生要有价值,死要有意义;理想的感召,可以超越生死。角度各异,但如果都能自圆其说,就能给人以启迪,体现思维的开阔与思想的丰富。如果能经常如此训练自己,一定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会思辨,学会碰撞融合。我们的思想往往是在跟别人的不断交流中渐渐丰富起来的,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在跟别人思维的合理冲撞中渐趋活跃,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抓住与别人思维碰撞的机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寻找目标,有针对性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对此作出思辨。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本贫乏的思想会变得丰富,原本闭塞的思路会变得畅通。请看下面两篇优秀习作片段:

①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自幼靠神甫们收养长大的乔尔丹诺·布鲁诺顽强自学,成为当代知识渊博的学者,自从他接触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后,他便摈弃宗教思想,只承认科学真理,并为之奋斗终生。由于布鲁诺信奉哥白尼的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于是他四处漂泊,四处流浪,但他依然坚持作报告写文章,积极颂扬哥白尼的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在天主教会的眼里,布鲁诺是十恶不赦的敌人,于是他们便设计囚禁了布鲁诺。然而布鲁诺在监狱里毫不退缩,一切的恐吓威胁都没有动摇他相信真理的信念,最后,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布鲁诺用一生为科学真理奋斗,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无怨无悔,科学的光芒终将普照大地。

②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布鲁诺支持哥白尼的学说,传播自己信仰的真理,不仅被天主教教徒开除教籍,只得流亡在外,连“天空立法者”开普勒也无法接受。他追求科学,因而受尽折磨,即使脖子上被套上浸满了硫磺的花环,也不改初衷。后世的我们会理解他,更认识到他的价值。山再高,我们始于足下;水再深,我们也能横绝江河。追求科学的路上困难再多,我们也有坚忍不拔的心。

两段文字各取所需,分别将布鲁诺作“为科学真理奋斗”“坚忍不拔”的典范来加以颂扬,各取所需,各圆其说,有耳目一新之感。

巧用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 篇6

关键词:学习性区域;材料;材料的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76-1

只有让幼儿保持对材料的新鲜感,才能真正让区域活动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笔者通过翻书查阅以及在观察、实践中的思考让笔者对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上有了更好的认识,接下来就以大班一周学习性区域活动安排为例,谈谈笔者对这些材料的巧用。

大班一周学习性区域活动安排(见下表)

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材料提供

语言区看图讲述在KT板上装饰的花园、小河等背景图;小图片若干。

音乐区打击乐收集废旧瓶,里面装上米、豆子等;自制谱架、话筒。

科学区好玩的衣架小衣架若干、在挂钩上拉好一根绸带。

数学区插花(数的分成)三个连在一起的酸奶盒、自制小花若干、数字卡片、记录纸。

美工区毛线变变变各色毛线若干、贴有即时贴的KT板。

生活区编辫子用一次性餐盘制作娃娃的脸,并在两边贴上毛线。

一、给材料制定目标,让能力提升

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预设活动目标,它是教学内容设计的指明灯,也是分析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也同样需要目标的指引,教师应仔细分析材料,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制定出相应的阶段性目标,从而让幼儿不断地接受新挑战,与材料有着更好的互动。

案例:数学区——插花(5的分成)

目标设计:

1.能边插花边记录下5的四种不同的分法,并进行有序地记录。

2.能在记录纸上尝试有序记录下5的四种不同的分法,再进行插花验证。

3.继续探索6、7等以上数字的分成,并有序记录下结果。

目标分析:

目标1是幼儿一个形象思维的活动,通过向两个酸奶盒里插花再数一数每个盒子里的花分别有几朵,然后把数出来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幼儿掌握了后就可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记录在前,插花在后,5的分成熟练后,幼儿掌握了分成的方法,就可以请幼儿来继续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其他数字的分成,进行自主学习。

活动实效:

正是有了这样的梯度,来玩插花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从孩子们的脸上也能看到他们挑战成功后的满满喜悦。

二、给材料替换内容,让兴趣持久

同一种材料同一个内容持续时间久的话,幼儿也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教师应适时地进行更换,来继续点燃幼儿对材料操作的兴趣。

1.在主题背景下及时更换内容。

学习性区域活动又是主题活动后的延伸,能弥补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缺失,建构起属于每个幼儿的认知结构,使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因此学习性区域活动,也应建立起主题活动体系,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如在主题活动《我爱祖国》中,语言区的看图讲述内容可投放祖国风景照让幼儿来讲述这是哪,并与同伴交流自己去过的地方;音乐区在自制的谱架上用大头钉把原先的图谱撤去,可替换上新教授的乐曲《卖报歌》图谱;科学区可投放中国地图拼图;美工区可准备红、黄两色彩纸让幼儿来制作国旗。

2.在同种材料下变化多样内容。

一物多用,也是对材料巧妙利用的体现所在,同种材料不同内容能继续激发幼儿对材料的互动兴趣。如在科学区——好玩的衣架中,是让幼儿探索在绳子上不断挂衣架的基础上来保持衣架的平衡性,之后这些衣架可以变身为“天平秤”,在衣架的两端用绳子挂上两个小筐,请幼儿来探索称一称有多重的游戏。

三、给材料展示空间,让成果绽放

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的作品就是环境创设的最好素材。作品的展示满足了孩子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老师得到肯定的心理,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继续与材料进行互动,在与同伴分享中学习得到提升。

1.在活动室中展出孩子们的作品。

教室里的栏杆、墙壁、窗户、橱柜等都可以利用起来成为幼儿作品展示之地。其中美工区的作品更是多样化,瞧,栏杆上可以挂上KT板或绕上毛线并在上面放上一个个彩色的小夹子,孩子们来到美工区完成的作品就可以夹在上面;橱柜上摆放上自制的立体相框,也能成为孩子们展示作品的好摆设。美工区——毛线变变变,是让孩子们用毛线在即时贴上绕成各种图案,孩子们用毛线变出了房子、海上轮船、小鱼在河里游等画面,笔者用相机把孩子们的作品拍摄下来并及时展出,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了,孩子们开心地向同伴介绍着:“这是我的作品。”

2.在擂台赛中秀出孩子们的作品。

巧用面粉将生活材料融入角色游戏 篇7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游戏,农作物特色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1)角色游戏一直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造条件来解放孩子,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陶行知先生还说过:“集体的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2)笔者认为,在幼儿园,幼儿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在与同伴一起参与游戏的生活中,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为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建构经验基础。因此,笔者根据幼儿游戏中产生的需求,以地域特色在游戏中的渗透为导向,进一步深化生活化课程游戏的探索实践活动就诞生了。

一、积极号召,让幼儿成为收集游戏材料的主人

进入新学期,我们以瓶瓶罐罐、农作物、纸箱、棉布毛线等为主打,开始选择性地搜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我们班级则根据原先角色游戏中开设的猪猪西点坊需要增加生活化的材料这一情况,选择了农作物为主打的特色来渗透到角色游戏中。在探讨的过程中,基于小班幼儿爱吃的年龄特点以及材料安全上的考虑,选择了农作物中的面粉作为班级主打特色。在探讨的过程中,幼儿主动提出家里有面粉、擀面杖等材料,于是我们发动家长资源,让家长陪伴着幼儿一起参与到新学期角色游戏中所需材料的收集中来。小班幼儿对于收集的任务很感兴趣,每个幼儿都为能够和爸爸妈妈一起将收集的材料投放到班级材料箱中感到自豪!

二、学会放手,为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创造空间

角色游戏可以通过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其进入他人的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经验,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状况。小班幼儿已形成了初步的角色心理,这为幼儿逐步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进行多种角色的转换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奠定了基础。在本学期的活动中,幼儿更多的使用了文明用语,能够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在交流中也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学会放手,学会观察,是这学期我们角色游戏的重点。幼儿初次在尝试用面粉进行制作时,我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面粉黏在手上了怎么办?让我们一起看看幼儿在解决办法时的探索过程吧!

游戏开始啦,猪猪西点坊的糕点师傅忙活了起来,因为最近提供了面粉团,西点坊的师傅们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有的用擀面杖擀皮子,有的用模型压出各种形状的“饼干”,还有的通过各种搓、揉、团的方法制作点心。浩浩看见我走过去,便开心的告诉我:“老师,老师,你看我做的点心,是小白兔蛋糕哦。”我一看,做的真不错,给了他一个赞。边上的诺诺看见了,也不甘示弱,使劲儿用擀面杖擀面皮,啊呀,一不小心,面皮粘在桌子上,怎么也弄不下来,诺诺看看我,一着急,就使劲儿用小手撕桌上的面皮,可是越拉越不好弄,最后弄的满手都是黏糊糊的面粉。“老师,不好弄。”他憋红着小脸,看着我说。我想帮助他,可是转眼一想,不行,直接告诉他,就剥夺了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于是,我微微一笑,“再试试,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又尝试了一会儿,诺诺更着急了,边上的浩浩也来帮忙,越拉越黏,最后浩浩不帮诺诺拉面皮了,转而去摸盆子里的面粉,“好像不黏糊了。”浩浩惊奇的发现,只见他往手心又抹了一把面粉,然后耐心的将手上的面团一点点往上拉。诺诺看见了,也去盆子里抹面粉,终于黏糊的面皮撕下来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喜欢用面粉团子制作糕点,但是由于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有家庭自己用擀面杖做皮子等,所以幼儿缺乏擀面团的经验,以至于面团擀的太薄了,粘在了桌子上。面对粘在桌子上的面粉团子,有的幼儿心急,结果沾得满手都是黏糊糊的面团,不知所措。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介入游戏进行直观的示范来帮助幼儿理解也未尝不可,但却是剥夺了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受的机会,学会保护幼儿探索的精神,对于幼儿而言是很重要的品质。在这次活动中,我谨记“教师要学会放手观察”这句话,给幼儿提供了机会,幼儿终究通过自己的无意发现,学会了如何处理黏糊在手上及在桌子上的面团子。

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们播放猪猪西点坊游戏时候抓拍的照片,对西点坊糕点师傅遇到的情况进行了讨论,让浩浩和诺诺自己来说说这次做西点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想法,诺诺说:“面皮不能擀的太薄,会粘在桌子上。”我追问:“万一不小心粘着了,要怎么样?”诺诺说:“抹面粉就好了,撕得时候也不能心急。”这样的探讨为其他幼儿下次做糕点师傅做了经验铺垫。

三、鼓励创造,为幼儿更好发挥想象力提供支持

这学期,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于是,我们大胆放手让幼儿将捏橡皮泥的技术运用到制作西点上,给孩子们欣赏各种糕点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甚至有孩子提出了给面粉染颜色的想法。

(一)将捏橡皮泥的创意融入到角色游戏中

猪猪西点坊的几个糕点师傅在制作糕点,有一个幼儿在刚刚的泥工课上学会制作“玫瑰花”后,说要给西点坊做“玫瑰花糕点”。于是这激起了其他糕点师傅的兴趣,他们一个个很认真的在制作着玫瑰花糕点,嘴巴里还不时地数一数花瓣的个数。有的幼儿心思细腻,比如小译小朋友,只见他做的糕点花瓣,个个皮薄,面粉团子也搓揉的很到位,所以看着很均匀。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他轻轻的数着觉得够了,于是就将这些皮子花瓣小心翼翼的叠了起来,然后将叠好的皮子花瓣轻轻卷起来,他开心的笑出了声,“好了,马上好了。”最后,将皮子做的花瓣儿打开,一朵美丽的玫瑰花绽放在眼前。“老师,我的糕点好看吧!”“好看,顾客肯定会喜欢的。”

(二)搓、揉、压、团齐上阵

最近除了个别幼儿喜欢用擀面杖擀皮子,或是用模型压出各种形状的“饼干”,大部分幼儿喜爱上了动手自制糕点,通过各种搓、揉、团的方法制作点心。豪豪看见我走过去,便开心的告诉我:“老师,老师,你看我做的点心,是卷卷的哦。”“我还会这样呢。”只见豪豪又将面粉搓长,然后学着拉面师傅的样子,在桌子上甩面条。边上的萱萱看见了,也热情的告诉我:“老师,你看我做的。”只见萱萱将各种点心(圆圆的、扁扁的、长长的、卷卷的)放在了巧克力包装盒子里。边做还边往手心抹一点面粉,然后耐心的将桌上的面团一点点往上拉,最后做了一朵玫瑰花放在糕点中间,美丽极了。小语则在边上安静的用面粉做蝴蝶,“这是蝴蝶面包,我喜欢吃的,面包店里有的。”“真不错,很有想法哦!”听到我的表扬,边上的孩子也开始在自己做的糕点上创新了,有的搓了小圆点装饰,有的用螺旋线条装饰,还有的做了一个毛毛虫糕点。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西点坊的糕点师傅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幼儿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简单的造型,面粉也在之前反复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方法,不再粘在手上,小手更灵活。在欣赏过各种糕点造型后,幼儿还将我们平时捏橡皮泥的方法运用到了捏面粉团子上,将面粉团子通过搓、团、压等方法,做成了圆圆的、扁扁的、长长的、卷卷的糕点,还根据自己去面包店的经验,很有创意的做出了蝴蝶糕点,在鼓励下,幼儿想象力无限发展,给糕点进行装饰,还做出了毛毛虫糕点。在这次活动中,笔者一直作为观察者,给予孩子适当鼓励,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激发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3)伴随着地域特色的融入,面粉作为农作物的一种已经在我们班级角色游戏中的渗透初步有了成效。在学期末的时候,我们尝试了用蔬菜汁给面粉染颜色的实践,紫甘蓝的效果最明显,幼儿一起将紫甘蓝的汁液倒入面粉团中揉搓,看着面粉团变成淡紫色,幼儿都感到非常的开心。

幼儿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才是他们想要的,才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意,笔者将继续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做一个会放手的观察者,解放幼儿,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他们一起探索面粉的奥秘!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

巧用材料 篇8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2].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的探索, 是十分必要的. 而人教课程A版中, 有大量的拓展材料,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些内容, 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一、利用章头图, 章引言联系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应用意识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 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 ”所以, 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图片引入课题,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 把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 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时, 也能快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性.

在概念数学中, 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 既理解概念的外延又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 函数的概念, 抽象难以理解, 新课导入时, 利用章头图“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火箭升空, 以及“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太空飞行的场景, 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飞船运动过程中有那些变化规律? 用函数如何描述这些变化规律? 函数的概念应在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作怎样的修正才更科学? 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函数关系的例子.

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学生自己举出的实例, 为学生深刻理解函数概念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支持, 可将抽象概念化难为易, 而且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 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 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二、用“思考”、“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应用意识

在公式、法则、定理的教学中, 可用课文前、课文中大量的“思考”、“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并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出数学模型, 对其既做出通俗的解释, 又做出本质的揭示, 阐明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 加深理解.

我的实践证明用好“思考”、“探究”, 能快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以这些素材作为背景, 创设的实际问题, 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应用”栏目, 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 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应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研究教学策略, 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课件, 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来创设情境,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 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应用”栏目,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模拟、解决相应问题, 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如在学习圆的方程及有关性质后, 让学生完成必修2 课本P139“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 圆”. 学生完成后, 我看学生意犹未尽, 因而我马上提出问题: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并让学生在电脑上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 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 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 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 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 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 轮子的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生可以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际的道理.

在学习几何时, 课后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将生活中常见的雪花、紫荆花等制作成动画, 当学生惊讶地看到: 六角雪花图案饶中心旋转, 速度由慢到快时, 可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 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收缩为一条线段, 当叶片为伸展或收缩状态时均可旋转成其他图案; 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旋转点控制时, 可演示开花和结果的形态过程等. 在美的熏陶中, 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幻无穷, 妙不可言, 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从而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利用“阅读与思考”, “探究与发现”可让学生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 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 即“阅读与思考”, “探究与发现”栏目. 其中的“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画法几何与蒙日”、“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笛卡尔与解析几何”、“魔术师的地毯”、“割圆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如何得到敏感问题的诚实反应”、“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坐标法与机器证明”等内容[3],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数学史; 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素材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另外, 有关我国古代和现代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的材料, 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同时, 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3]. 而且, 这些材料中的很多内容, 不仅仅是对数学史的简单回顾, 更起着对课本知识引申拓广、消化应用等重要作用, 是训练学生思维, 使学生憧憬数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更加认真、勤奋地学习数学的好素材.

五、重视“实习作业”开展实践性活动, 学以致用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 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应用学科, 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理解数学, 使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3]. 例如, 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 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 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 或运用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具饰物, 改变自己房间的布局等. 又如, 综合利用长方体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 开展“奇妙的黄金矩形”“形形色色的几何体”等活动课, 学生通过画、剪、折等实际操作, 感受到数学美, 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 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 因此, 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当地实际, 适当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内容, 融入到教学中. 学生可以看到,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例如, 在学习了函数图像和性质后, 我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函数图像. 学生有画曲线的, 有画直线的, 更有经过几个象限的, 可谓五花八门. 我启发学生结合人的成长规律思考: 一个人生下来时, 身高是负数吗? 是零吗? 身高与年龄是否会无限的增长下去呢? 学生思考后马上修改, 画出了较为正确的图形. 这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 当学生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 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 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并抓住学习要点.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辅导支持学生以科学的研究方法, 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的工具, 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渗透知识应用, 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使其发挥作用. 突出实践性, 使学生在实践中, 学习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良性循环境界,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像源源活水, 奔流不息, 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摘要: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增强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证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如何有效利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拓展材料,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巧用材料 篇9

一、“我所看到的”

课程改革以来, 学习材料的有效利用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地重视。但是,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还能看到以下现象:

(1) 公开课上, 有些教师力求新意, 大刀阔斧地修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学生基本不需要或很少用到教材。

(2) 在平常教学上, 有些教师不注意材料的合理使用, 所用的学习材料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

(3) 有些教师尽管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重新处理或另外选择, 但原有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

二、“我所想的”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 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和能力, 也不应将教材当做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材料呢?

三、“我们应做的”

1.变“静态”为“动态”

在数学教学中,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 而知识的发生、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 对于学生来说, 动态的学习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 作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 变“静”为“动”, 通过“动”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地参与度,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在课将近结束时, 出示了一幅四色图, 先引导学生通过折纸并画成四色图。接着提问:

(1) 各种颜色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 黄色部分是哪两种颜色面积的总和?

(3) 蓝色部分和黄色部分合起来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4) 从这幅四色图上你还能发现什么?

2.变“单一”为“丰富”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同一内容、同一性质的同类学习材料提供相对较少,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通过一两个材料就能进行归纳、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提供的材料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合理开发并进一步丰富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材料中体验、感悟, 进而抽象出数学知识。

[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材料是这样呈现的:下图中分别有几个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笔者在教学时这样处理:让学生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分别数一数共有几个三角形, 并说说数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问题的必要性。通过交流, 归纳得出:三角形的总个数=基本图形的个数加到1的和。

紧接着出示如下的材料:

(1) 如果在第一个图形中再加一笔, 让它变成两层, 你还会数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展示:

两层:先数一层是2+1=3个, 再数第二层也是3个, 一共是3×2=6 (个) 。

(2) 如果在这个图形中再加几笔, 让它变成三层、四层, 你还会数吗?同桌合作, 交流展示:

三层:2+1=3 3×3=9 (个)

四层:2+1=3 3×4=12 (个)

(3)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个数=一层的个数×层数。这份学习材料以教材提供的数简单的三角形为基石, 理解数图形的方法, 再从简单的图形中层层深入, 运用类比、合作交流等方式再一次产生更多的学习材料, 并进一步掌握数此类图形的方法。当然, 用变“单一”为“丰富”的方法开发学习材料时, 前提是要吃透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 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 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3.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性学习材料是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 能更好地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教材提供的只是学生学习所需的一个典型范例, 这样的学习材料往往相对封闭、相对单一, 它很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氛围的学生学习需求。因此, 变封闭为开放, 正是既汲取了教材之精神又惠顾学生之多元的有效策略之一。

[案例]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复习”学习材料。

(1) 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及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

(2) 出示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空地, 长8m, 宽6m, 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 使花圃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

(3) 把印有问题和一些长方形 (标好格点) 的答题纸, 发给每位同学。

(4) 学生设计方案。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建造花圃的学习材料, 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纷纷用笔、尺在纸上画起草图, 设计出了各种形状的花圃, 甚至还设计出了多种形状的组合图形, 这充分显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变“浅显”为“深入”

有许多老师让学生做练习仅仅只是运用教材的材料, 为做练习而做练习, 没有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练习做了很多, 但达不到效果。教师在选择材料时, 一定要适度增加练习题的思维含量, 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素养, 要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 认真钻研教材, 理解编排意图, 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在练习的过程中, 要根据班级特征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的习题做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充分发挥习题的价值,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 变“浅显”为“深入”, 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学习了“梯形面积”后, 为了沟通梯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的区别和联系, 老师可以出示这样的练习: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 h÷2中, 当a=b时, S=______, 当b=0时, S=______。通过练习, 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领悟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很好地突破梯形上底a=0时, 梯形变成三角形;当a=b时, 梯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 不仅沟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也很容易明白, 无论梯形怎么变, 上底与下底的和是不变的。也就是说, 可以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看成一个整体, 这样为后续的解题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也让学生达到动静结合、提升思维的目的。

巧用材料 篇10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所谓废旧材料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很多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做无用的垃圾处理掉,只有个别有环保意识的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做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都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和养料,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

“无本之木可长青、无源之水必会枯竭。”巧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不但可以培养他们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于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选择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废旧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探索,为美术作品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美术课堂学习中如何巧用废旧材料指导学生快乐创作?具体的研究内容是这样的。

一、废旧材料的来源

1. 源源不断的“自然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万物皆材料”,能引起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心的是那些不起眼的自然材料:落叶、草、树根、野花、花籽、棉花、小石子、麦秆、玉米皮……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和启示。学生们可以用落叶、干草制作成栩栩如生的树叶贴画,麦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麦秆画,各种干果果壳、豆类、瓜子制作成挂饰、动物等,这些都能表达孩子们对美的创造,也能给孩子们带来最大的成就感和无限乐趣。

2. 变废为宝的“生活材料”

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废旧材料,如废纸类(旧报纸、旧挂历纸、包装用纸、广告纸、纸盒等)、塑料类(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塑料杯子、吸管、饮料瓶等)、玻璃类(玻璃瓶、玻璃片、镜子等)、金属(易拉罐、牙膏皮、罐头等)、布料类(废弃衣服、桌布、毛巾、手帕等),木棒类(冰棍棒、卫生筷等)等都是变废为宝的好材料,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资源!

二、巧用废旧材料的方法

1. 激发学习兴趣,收集创作素材

巧用废旧材料创作美术作品的关键是学生要有学习兴趣,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欣赏利用废旧物制作的玩具和教具,从而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废旧物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变废为宝”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另外,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电脑上搜集利用废旧物制作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尝试分析其制作方法,加深废旧物品巧妙搭配的方法。

由于明确了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学生们就会有目的地参与搜集各种废旧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收集学习的材料,收集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可以关注身边的材料,在家里找:如易拉罐、饮料瓶、牛奶罐、吸管,包装盒、甚至螃蟹壳、甲鱼壳等。还可以到大自然去找:树叶、树皮、花草等,这样,学生就会十分自觉、有意识地留心废旧材料,潜移默化地开始关注身边的“美”,主动探究身边的“美”。收集废旧材料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带来了创作灵感,培养创造意识,对学生的创作也会有极大的热情。

2. 赏析实物,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课堂上,我利用废旧材料的特性引导学生有效性地使用,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探索创新及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妙用纸盒》一课,课前让学生收集大小、形状、色彩各异的废旧纸盒及各种废旧材料备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赏析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也可以出示亲自制作的“变废为宝”实物,如张牙舞爪的狮子、憨态可掬的小熊、宽敞明亮的公共汽车,这些实物比单一的图片欣赏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趁机引导学生说说纸盒的形状、色彩、花纹是怎样巧妙搭配。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觉体验认识,师生共同探究如何妙用纸盒,普通的废弃材料怎样创造成为奇妙的玩具、有美感的装饰物品。这样,学生对废旧物品的认知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妙用纸盒的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更充满活力。

3. 变废为宝,享受创作乐趣

与此同时,我还拿出其他平行班级学生的优秀手工作品向大家展示,从分析制作技法(剪切、组合、粘贴……)到美术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合理地将手中的废旧材料巧妙地装饰成一件件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美术作品。课堂上,学生们从论制作方法到交流如何巧妙搭配,“大家能创作出比这更好的作品吗?”大家异口同声:“能”,于是我抓住时机及时提出作业要求:巧妙利用纸盒,动手动脑,依物联想,加工、粘贴、拼装出各种有趣的造型。

学生立刻投入到创作的氛围中:取舍材料、设计造型、精心搭配,有的小组辅以瓶子、瓶盖类废旧材料,有的小组辅以彩纸、边角料类废旧材料,有的小组辅以蛋壳类、豆类废旧材料。学生作品琳琅满目、造型各异:月饼盒、牙膏盒变成的一排排高楼大厦,易拉罐和盒子变成现代化赛车,蛋壳、毛线和盒子变成卡通小娃娃……这一系列由废旧材料巧妙组合制作成的新的视觉艺术形象,令大家浮想联翩,学生们心里甭提多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玩,充分体验物尽其用的价值,享受旧而不废的乐趣,充分显现了学生们“心灵手巧”的天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4. 多元评价,激发创造潜能

废物利用的手工作品完成后,需要展示给大家看,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发表个人主观见解,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几乎没有。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所以,对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妙用纸盒》一课的评价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创作的灵感和作品的创意,再说说是如何用盒子的形状、颜色来创作的,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适时总结每件作品的闪光点,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

另外,除了自评、互评、师评外,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相互展示,鼓励他们大胆参与集体讨论,对其他学生的作品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而且强化了创作意念。这样,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孩子玩得有趣,学得高兴,他们创作的作品也是“有情”“有意”“有新”。

三、巧用废旧材料的延伸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虽然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是美术手工作品的源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自身要多钻研教材,多关注社会和生活,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锻炼美化生活的能力,切实体会生活与美术的密切联系。变废为宝的作品可以美化教室,装饰书房、打扮卧室等,让生活更美术化。

巧用材料 篇11

但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经费的不足,教师综合素养的相对不高,困扰着大班幼儿区域益智游戏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丰富和发展区域益智游戏,使之成为幼儿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平台,就成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从材料、游戏与指导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大班幼儿区域益智游戏:

一、材料

废旧材料品种多样,相互组合起来便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益智玩具。比如说:用四块相同大小的牙膏盒,蒙上废旧图书,再进行简单的裁剪便可以做成“立体拼图”;平常用剩下的吸管,经过折、剪、贴等一系列手段,将其按一定的路径固定在废旧泡沫板上,便成为了“立体迷宫”;各式各样的盒子、旧的挂历、各种瓶瓶罐罐、塑料袋、报纸、蛇皮袋、稻草、废旧牙刷、旧袜子、不穿的毛衣、叶子、果冻盒子等等,都可以在老师的巧手匠心之下,变成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益智玩具。

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收集废旧材料光靠老师收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大家长的支持才能使我们收集到的材料面广、量多。只要让家长明白了废旧材料的利用价值,家长们都会很乐意帮助收集的。在我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几乎各班的家长都能积极的配合、督促孩子从家中带一些废旧物品来幼儿园。通过家长的配合,既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中,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无形中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当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区域材料还要注意所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尤其是那些有残留物的材料。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清洗的过程中,也让孩子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机会。

二、游戏

有了材料的支撑,游戏的多样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当然,在游戏项目的设置上,我们的老师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奠定乐意游戏的基础,创设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突出以下特点:

1.趣味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趣味性的需求,一个新的游戏项目能不能受到幼儿的欢迎,幼儿愿不愿意玩,就在于游戏的趣味性:

例如:趣味小桌球、立体迷宫等,每次幼儿在益智区游戏中,都会抢这些玩具,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看出幼儿特别喜欢有趣的玩具。

2.多样性。

趣味性再强的游戏,幼儿在经过多次反复游戏后也会玩腻。因此,我们在设置游戏项目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趣味性,还应着重关注游戏的多样性,这样幼儿在玩的时候选择面就可以更多一些,师幼在一起探索性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收获也就越大,相应的他们的视野、知识面也会随之增长。

例如: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更希望益智游戏的类型多样,既有对抗性的趣味小桌球,也要有适合一个人安静游戏的立体拼图,还要有能够多人合作游戏的磁铁小人,这样幼儿才能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3.多变性。

根据幼儿的现实需要,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多变性的游戏,尤其是能够进行一物多玩,拓展性较强的游戏。例如磁力珠、百变拼板等玩具,还有毛线游戏,既可以让幼儿两两合作翻花绳,也可以用儿童图钉将毛线变幻出各种动物、图案,这样,幼儿就能在不同的游戏中探索“毛线”这一简单游戏材料的多变性。

三、指导

对于区域益智游戏来说,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纲要》中提倡: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机会,在游戏中,更需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让教师的指导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1.及时发现,适时适当支持和帮助。

在指导益智区的活动中,教师需要特别留意幼儿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使游戏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在幼儿乐于操作的兴趣中促进其认知发展。

例如,对于立体拼图来说,大部分幼儿都没有玩过,特别是有些立体拼图,四个面都有图案,幼儿很容易混淆。每当孩子们一遍遍地重复,一次次地失败之后,我才会悄悄出现在他身边,低声建议道:“别着急,你先仔细看看,这一块盒子上的四个图案都是什么颜色的?”这时,幼儿往往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每一面的颜色都不尽相同,有的以黄色为主,有的以红色为主(教师在制作中需要注意这一点),这样他们就能很快地完成游戏,获得成功的体验。

2.分享经验,加强合作和互相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们身边最熟悉的朋友。因此,对于一些难度并不高的游戏,如毛线游戏,我们往往选择先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游戏,待他们熟悉游戏过程后,再让其他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进行游戏。这时,已经熟悉游戏的幼儿就可以充当“裁判”、“家长”之类的角色,让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经验的分享。这样,比起教师空洞的说教来,更能让幼儿容易接受。

2.言语激励,增强信心战胜困难。

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注重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不断用语言激励幼儿,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恭喜你答对了,进入下一关;太棒了;你真聪明;你的记忆力真棒……”这样的言语是我经常使用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听到的赞赏,它可以调动起幼儿战胜困难,向自我挑战的勇气,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治疗不足下一篇:路面结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