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设计

2024-05-26

《金色花》教学设计(精选7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篇1

我在教改实践中不懈求索, 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所上的《金色花》一课便是这种种思考后的一个新的尝试。

以下是当时的片段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泰戈尔其人其文, 教师补充。

三、检查预习

师:出示“嗅 () 闻花瓣 () 膝盖 ()

罗摩衍那 () 匿笑 () 祷告 () ”几个字, 请同学读准字音。

四、读美文

这是一首散文诗, 风格清新自然, 韵律优美, 我们要学好一首诗, 首先得读好这首诗, 在读中品味诗歌, 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五、探美点

(一) 语言美

师:刚才同学们勾画了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下面请同学们深情地读出来, 并说说你认为它美的理由。

生:“长在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这句很美, 运用拟人修辞, 写出孩子的机灵可爱。

生:“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 看着你工作”, “悄悄地”一词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 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师:这些句子都表达了母子间的亲昵, 流露出浓浓的爱意, 但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诗歌是含蓄的, 尤其是泰戈尔这样高深的诗人,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散文诗语言的精美。

(二) 画面美

师:唐代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在这首散文诗中描绘了几次孩子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生:三次。妈妈祷告, “我”散发香气。

生:妈妈读书, “我”投下影子。

生:妈妈去牛棚, “我”突然出现。

师:在这三幅画面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美好、温馨、和谐、幸福、母爱……

师:泰戈尔的确是一位语言大师, 随着孩子与母亲游戏的展开,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独具印度乡村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风俗画卷, 这正是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画面美。

(三) 人情美

师:从这首散文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妈妈?请用“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 () 的孩子。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 () 的妈妈”句式回答。

生:天真活泼、可爱顽皮、深爱母亲……的孩子。

生:慈爱温柔、虔诚善良、疼爱孩子……的妈妈。

师: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而且一而再, 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生:因为孩子爱妈妈, 这又体现出孩子可爱天真、稍带顽皮的特点。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 变成一朵金色花, 可以看着妈妈工作, 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 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 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 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他不图妈妈夸奖, 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 就是瞒着妈妈。

师:这正是母亲与孩子间亲密的爱和感情, 而这种人类最普遍存在的天性和爱也正是泰戈尔在诗歌中着力表现的情感, 这是诗人为我们呈现出的浓浓的人情美。

六、课后感悟

闻一多先生在其《诗的格律》一文中所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 (音节) 、绘画的美 (词藻) ,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就是所谓“三美”, 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受到很大启发, 在教学中, 我通过“追寻美点”, 抓住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画面美、人情美“三美”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 读出“语文味”,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语言美

在《金色花》一课中, 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熏陶感情, 从而读出“语文味”, 感受语言美, 创造诗意的课堂。

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中的至纯情感, 所以重点进行朗读诗文的指导, 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激调的基础上, 结合生活实际, 控制好诗歌的语速、节奏和重音, 提高朗读质量。在课文的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获得语言美的熏陶与享受。

第一遍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倾听, 勾画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扫除阅读障碍, 学生在倾听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 会逐渐培养起他们自觉向教师学习的习惯, 使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语文是情感的载体, 优美的文字尤其能激发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 引起共鸣, 但有的时候, 学生往往有了情感的共鸣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这时候, 教师的范读就如同一道曙光, 劈开学生的迷雾, 带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教师的范读, 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 淌入学生的心田, 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受到美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遍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潜心读文, 在朗读练习中把握停顿、语气的抑扬顿挫、情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增强语感, 促进思考, 体味散文诗自然清新的语言, 最大优势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

第三遍个别学生展示朗读成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在朗读中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以赞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同学, 用正确、得体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在点评中学会了专注倾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越发显得重要。教师也在倾听中检验了学生练读的成果, 发现问题, 及时指正。进一步指导全班学生的朗读。

(二) 在阅读欣赏与想象中体悟画面美、人情美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这一句, 让读者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随着作者一起飞翔。在飞翔中看见了一幅充满温馨、和谐、欢乐的美丽图画, 图中洋溢着真、善、美。诗人有力地塑造“金色花”这一意象, 把孩子的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金色花在风中飘摇, 在新叶上舞蹈, 沁人心脾的花香, 美丽的投影……这正是诗中母亲与孩子高尚圣洁、天真活泼的真实写照。

孩子与妈妈嬉戏的三幅画面, 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 也是生活的写照, 侧面烘托出伟大的母爱。《金色花》意境恬静, 优美, 格调轻柔和谐, 描绘得有声、有色、有香、有情致、有灵气的境界, 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地步, 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学生在阅读欣赏与想象中体悟到了散文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 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 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而母亲与孩子间亲密的爱和感情, 这种人类最普遍存在的天性和爱也正是泰戈尔在诗歌中着力表现的情感, 这是诗人为我们呈现出的浓浓的人情美。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也领悟到了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情美, 感悟到爱的美好、圣洁, 体验到人间至爱的亲情。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 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抚慰灵魂。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享受文字搭建的精神世界, 汲取其间丰富的养料, 让心灵得以诗意的滋养。

《金色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 蕴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或文章。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好,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有一个婴儿即将 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把我带到地球上去,我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我该怎么办呢?(师的声音由童声转为苍老)上帝说:“孩子,放心吧,我已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期待着你的来临,并且,她将用她一生一世的爱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关注你,直到生命的终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天使谁吗?(生:妈妈)

2.是啊,妈妈!这是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深情的呼唤。古往今来,母爱是文 学与艺术永恒的主题。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伴着轻柔的音乐,播放一些有关母子情深的图片。)

3.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起走进《金色花》这首诗,倾 听印度作家泰戈尔对母亲深情的倾诉吧!

二、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下面我们就来个资源共享吧!(学

生互相交流资料。

2.金色花是怎样的一种花?

3.检查生字词预习:对字词的预习怎么样呢?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请给下面的 字注音:

嗅()

罗摩衍()那

匿()笑

花瓣()沐浴()......4.请同学们运用以上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最少用上两个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 “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2)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第一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清香 第二次嬉戏:读书时,投影到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去牛棚时,变回孩子请妈妈讲故事

四、美读课文

感悟亲情

1.文章中的母子之爱与儿童特有的顽皮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相应的感情基调来朗读出来。其他同学来评一评。(你觉得哪里特别要读好?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导朗读)(个人读——全班读)——教师范读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 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了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的心理)(笑嘻嘻多么形象啊)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的心理。)(“暗暗地”、“ 匿笑”写出了他的调皮可爱)

(3)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语速舒缓,很深情,好像妈妈闭目深深呼吸带着花香的空气,很陶醉。)你能有感情地读一下吗?(我为你配点音乐——她不仅读出了诗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还读出了我们郁文中学七班同学的勇气和丰采)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孩子不见了一整天,妈妈是什么心情?(焦急)所以朗读时应该强调哪个词?(哪里)请你来读一读。现在孩子现身了,妈妈一见到孩子,心情怎样?(又惊又喜)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假装生气)读时该怎样读?(亲切一点)(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了一切,还有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己读一读?)

(5)“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要说的话了。(我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不是,可以看出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该怎样读?应是什么语气?)(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的语气。)

2.让你们这样一读,孩子的可爱顽皮,妈妈的又嗔又喜的样子都表现得历历在目,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下面让我们再分角色朗读第(4)(5)句(男生读孩子,女生读妈妈——师生共读)

五、赏析人物

挖掘主题

1.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呀!在美读中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为金色花?

金色花是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3.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请在文中找出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并说说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妈妈。

4.妈妈见到孩子后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坏孩子”: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旦见了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5.文章通过“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什么的主题思想?

表现母子间的款款深情,母子间浓浓的爱;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六、总结评价

深化感悟

1.《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

2.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七、拓展延伸

体验母爱

1.同学们,母爱是线,不停编织着我们的梦想;母爱如灯,永远照亮我们的前程; 母爱似水,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你享受过母爱吗?享爱过母爱的同学请举手!

2.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在浓浓的母爱中幸福成长,既然我们都浸润着妈妈的爱,那些有没有想过回报自己的母亲?《金色花》中的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假如你现在也具备了这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们按下面的示例来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爱。

示例: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这奇妙的想像简直可以跟作者比拟了。我觉得大家所写的不是一个个的字,而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啊!)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把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请听音乐,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绽放的“金色花” 篇3

为了让我的学生也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哈利·波特就在你身边,他给了你一次机会,可以变成一种事物来感谢母亲,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

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举手。小杰先说道:“如果真的有这个机会,我想变成0.5分。”这个愿望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的妈妈在读书的时候,学习很优秀,但是在高考的时候因为0.5分之差,没有上大学,妈妈现在说到这件事还非常遗憾。我想变成0.5分,实现妈妈上大学的愿望,弥补妈妈的遗憾。”

“我想变成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小含的脸上带着忧郁,“因为我妈最看重我的学习了,我让妈妈操了很多心,如果我能考上大学,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我知道,每个孩子其实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他们需要更多的是帮助。听到她的愿望,我的心里轻松了许多。

同学们回答得更积极了。小昊举手了。他的妈妈因为他经常惹是生非,学习又差,几次在我面前以泪洗面。“我想变成一辆汽车,因为妈妈上班很远,在北台呢!每天妈妈都要起早赶车,我变成一辆汽车,就可以每天接送妈妈上班,妈妈就能少遭罪了。”同学们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我也很感动,孩子们真的很可爱。赏识他们,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平台,每个同学都能展示自己,我们教师也会在这种平和轻松的氛围中找到教育的契机。

“我想变成一个地球,因为我们的地球环境太差,我想让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她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小丛的回答是那么大气,竟然想到了天下所有的母亲!

“我想变成一件厚厚的棉袄,因为妈妈这两天感冒了。”

“我想变成一把雨伞,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想为妈妈遮风挡雨。”

……

《金色花》译文质疑 篇4

翻译作品应该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 力求文辞优美, 同时还要做到语句通顺, 符合汉语的基本规律。尤其是选入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 更应该符合以上的要求。而在《金色花》的译文中却有两处内容违背了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

首先, 在译文中有这样一句:“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不响。”我认为这句话存在语法错误, 在语义上重复。“暗暗”的意思是“在暗中或私下里, 不显露出来”;“匿”的意思是“隐藏, 不让人知道”, “匿笑”释义为“偷偷地笑”。很明显, “暗暗”与“匿”语义重复, 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

其次, 译文的最后两段前后不合逻辑, 同样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最后两段是这样的:“‘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此处是写妈妈不见了孩子, 非常着急, 这种惶急的心情与时俱增, 一旦见了孩子, 又惊又喜, 因此嗔怪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妈妈问在先, 孩子答在后:“我不告诉你, 妈妈。”“我”撒起娇来, 为自己能给妈妈做好事而高兴, 还要对妈妈保密, 体现了“我”的调皮、可爱, 对母爱的回报不图夸奖。这本来是“我”回答妈妈的话, 而译文中却是“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这里的“你”是指妈妈, 如此一来, 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妈妈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从此句来看, 则是“我”问在先, 而妈妈回答在后, 明显与前文的意思矛盾。我认为此处译成“这就是我同你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更恰当一些。

《金色花》教学设计 篇5

1、把握诗歌基调,诵读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文感知

《金色花》教学设计 篇6

一、“假如”——美妙的预设。

“假如”是一种想像, 因为全诗都是孩子善意的想像, 这种善意的想像又是真实的再现。预设的美妙彰显的是神圣的母爱,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全诗从三个方面来写母亲。

1.祷告——圣洁的母亲。沐浴之后, 长发披肩, 漫步林阴, 嗅着花香, 做着祷告的母亲是美的。

2.读书——虔诚的母亲。读书时的女人最漂亮, 并且读的是《罗摩衍那》, 一部反映宗教故事的名著。午饭过后, 捧读经典, 更是一种仪式。读书的母亲是美的、虔诚的、更是善的。

3.去牛棚——勤劳的母亲。黄昏掌灯去牛棚, 这时的母亲是勤劳的、朴实的、更是本真的。

预设的美妙, 神圣的母爱更体现在下面三个词上。

1.“嗅——闻”, 祷告时, “你会嗅到这花香”, 这里的“嗅”字绝不能用“闻”字, “闻”更强调花香的浓郁, “嗅”体现一种“淡淡花香”。只有淡淡花香更吻合朴实、淡雅的宗教氛围, 从而更好映衬出母亲的高贵、淡雅, 又能体现“我”的隐密性。

2.“投——照、射、映”, 读书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这里如用“照、射、映”等词来替换“投”字均不理想, “投”一方面体现儿子投身母亲怀抱的浓浓深情, 同时“投”字反映出金色花影子的光线也是淡淡的, 只有淡淡的光线既不让母亲发现, 又能保护好母亲的视力, 更不影响母亲看书。

3.“落——站、飞”, 去牛棚时,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用“站、飞”等词来替换“落”显然不妥, “落”是飘落, 带有轻轻的动感, 既给母亲一个惊喜, 又不至于吓着母亲。

三个词:“嗅”从母亲角度写, “投”、“落”从孩子角度写, 写出淡淡的花香、淡淡的色彩、轻轻的动感, 从而组合成一幅美好而和谐的画面, 并与宗教淡雅、宁静、高贵的气氛相吻合, 烘托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宗教给予人的教化也是淡雅的朴实的, 儿子就像敬重神灵一样敬重自己母亲。

二、“变成”——纯真的天性。

多变、善变是孩子的天性。解读“我”的个性从两个角度:一是模仿, 二是游戏。而模仿与游戏恰恰是儿童两大天性。

1.游戏, 诗中主要写了儿子与母亲捉迷藏的游戏, 这个游戏可分几个阶段, 反映出儿子几种心理。

一变变成金色花在玩耍, 不见了“我”, 看母亲着急不着急, 验证一下自己在妈妈心中的地位, 再看看妈妈找不到自己而着急的窘态。

二变变成花香、影子, 默默地为妈妈做点好事, 回报妈妈且又不想让她发现。

三变变回自己, 突然降临妈妈面前, 给妈妈一个惊喜, 给自己一个得意。

2.模仿, 诗中主要模仿孩子与母亲捉迷藏时的对话情景, 体现在四个问句上。自问两句:

a.你会认识我吗?

b.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的影子吗?

这两个问句表达了孩子当时自鸣得意又迫切希望母亲认可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孩子很在乎妈妈是否关心自己, 又非常向往摆脱妈妈管束的心理, 既迷恋妈妈, 又向往自由独立恰恰是儿童特有的矛盾心理。

他问两句:

a.孩子, 你在哪里呀?

b.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

这两句是孩子模仿母亲的口吻在发问, 有着急、责备、嗔怪、爱怜等语气情感。很多老师喜欢叫学生朗读这两句, 但不知究竟那种语气该强烈一点, 从哪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其实从语序角度稍加辨析指导, 情感把握轻而易举。a句“孩子, 你在哪里呀?”变换语序“你在哪里呀, 孩子?”反复比较朗读, 不难发现变句找不到孩子时着急的心情更强, 由此可见, 原句可能是妈妈逗着孩子玩, 捉迷藏时, 妈妈明明知道孩子在干嘛, 却故意装着不知道, 满足孩子的成功心理。

同样把b句“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换成“你这坏孩子, 你到哪里去了?”换句应该是找了好久好久, 仍找不到孩子的母亲突然找到孩子时的感受, 所以责备的语气更强, 原句应该是找不着孩子的母亲, 突然发现孩子自己回来时的感受, 着急语气更强。有欣慰, 孩子还听话没走远;有责怪, 孩子有点野;有爱怜, 孩子太活泼调皮了。这两句不是母亲亲口说的, 而是孩子设想说的, 这说明孩子模仿非常逼真, 甚至连母亲这些情感细微的变化都能模仿出来, 可见母子情深。

三、“金色花”——圣洁的心灵。

金色花本是圣花, 《罗摩衍那》是圣书, 牛在印度教里也是圣物, 全诗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读的是宗教神话故事, 做的是宗教祷告礼仪, 面对神圣的母爱我将用世上最好最神圣的东西——“金色花”回报母亲, 用它的形、香、影表达自己最圣洁的心灵。全诗在神圣母爱的沐浴下感化了一个孩子, 也教化了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金色花》教学设计 篇7

在教授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时, 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的, 要跟我探讨一个问题。他告诉我, 发现文中最后两段有问题。

原文如下:“‘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男孩说:“第一句话是妈妈问孩子到哪里去, 第二句是孩子的回答, 那应该是‘我同你’说话, 课文怎么变成‘你同我’, 而且读起来感觉拗口, 不顺畅。”听完他的表述, 我为他能如此细读而叫好。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到底是翻译家郑振铎翻译错了, 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呢?对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发现一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我不告诉你, 妈妈。”只是孩子一个人说的。他不告诉妈妈, 是孩子天真调皮的表现。他爱妈妈, 用儿童的方式悄悄地回报妈妈的爱, 不愿让妈妈知道, 于是采用与妈妈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会告诉妈妈, 也许他正为自己的机灵而得意呢。只是这种理解, 好像还不能很好地解释“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的情景。

第二种, “我不告诉你, 妈妈。”是妈妈和孩子一起说出来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找来英文版原文:“Where have you been, you naughty child?”可翻译成:“你到哪里去了, 坏孩子?”

“‘I won't tell you, mother.’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

此句可翻译成:“‘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通过与英文版的对照发现“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句话是两个人一起说的。郑振铎翻译得很准确, 连语序都没有改变, 就是“你同我”。只是我们在理解时, 惯性地把“同”当成介词, 理解成“对”。如果把“同”当成连词看, 就不难想象, 两人一起说出这句话时, 妈妈是在模仿孩子的口吻说的。生活中, 也许孩子经常这样调皮地逗妈妈, 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已经很熟悉了, 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妈妈心里都是有数的。于是, 在孩子又一次调皮时, 妈妈问完之后, 就已经知道接下来孩子要说什么话了。在这样的情境下, 妈妈模仿孩子的口吻脱口跟他一起说出这句话时, 两人会因为这样的默契而同时开怀大笑。这也可以解释前文为什么诗中的孩子“消失”了一整天, 当妈妈的居然没有到处去找他, 而是照样的工作、沐浴、阅读、照管牛棚, 做她本来安排好了要做的一桩桩事情。可能她早就猜到了孩子喜欢跟妈妈玩捉迷藏之类的小把戏。

“默契的爱, 总是心有灵犀, 缔结心灵的盟约, 重拾安详的呼吸, 也许我此刻的心跳, 就是你最温柔的呼吸。”这是多么温馨、活泼、甜蜜的画面!“我不告诉你, 妈妈。”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一刻也不肯闲着, 他在极力掩饰调皮成功的喜悦, 千方百计地跟他的妈妈捣乱、逗趣;妈妈了解孩子, 理解这份童心, 也乐意满足孩子的童趣, 并甜蜜地和孩子享受这份童趣。这样的情感交流, 源于孩子对妈妈的深爱, 也源于妈妈持有的童心。世界上有一种呼应最温馨, 那便是爱的默契。“‘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显然把“同”当成连词看, 才能更贴近泰戈尔创作的本意。

上述新解, 也可以从泰戈尔的个人经历与《新月集》的创作背景中找到依据。泰戈尔创作《新月集》时, 年仅25岁。25岁的泰戈尔, 朝气蓬勃, 精力充沛, 风华正茂, 沐浴在家庭之爱的光芒之中, 一切如初升的朝阳一般美好。当时, 他的第一个女儿诞生了, 初为人父的泰戈尔, 陶醉在幸福中, 甘之如饴地享受孩子的天真、烂漫, 用心谛听犹如天籁的童音。正是因为有家庭之爱的亲身体验, 所以《金色花》这首诗才能将理想中的母子之爱, 表现得如此甜蜜、欢乐而神奇。妈妈和孩子在爱的天空下同生活、同欢笑, 他们的情感水乳交融、高度默契, 他们的内心充满欢愉, 彼此在“爱与被爱中同样幸福着”。

以一个小小的疑问为起点, 探寻源头。在普通读者的感觉和思路停驻的地方不断向深处质疑探究, 进入妙悟的境地, 竟有意外的收获。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 仔细品读文章中的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本讲究细读。真正的教学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细品慢读, 且读且思, 思而有悟。教师要关注文中的关键句, 推敲文中有韵味的词, 揣摩文中的前后矛盾句, 细品文中的标点符号等。找到一个点, 也就找到了进入课文的良好切入点, 循此深入下去, 自能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摘要:原文如下:【“‘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第一种常规解读:【“我不告诉你, 妈妈。”】只是孩子一个人说的。他不告诉妈妈, 是孩子天真调皮的表现。第二种新解:【“我不告诉你, 妈妈。”】是妈妈和孩子一起说出来的, 表现母子之间爱的默契。与英文版对照后发现, 郑振铎翻译得很准确, 连语序都没有改变, “你同我”的“同”可以理解为“和……一起”。

上一篇:整体素质优化下一篇: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