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精选11篇)
金色笔记 篇1
多丽丝·莱辛, 生于1919年, 英国当代重要的作家, 以“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 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 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的获奖词, 赢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位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是第十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年近百岁的她, 创作了不同题材的作品, 曾经获得毛姆文学奖、欧洲文学国家奖、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等多个奖项,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而诸多作品中, 最受关注、影响最大的还是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
《金色笔记》语言似乎很平淡, 几乎读不到华美的词藻和文学味十足的描述, 文本几乎都是浅显而明快的日常口语;其构思出人意料, 表面来看, 情节支离破碎, 没有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至于主题内容, 莱辛则曾明确表示此书的写作意图:“要写一本全面描写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和道德气候的书”, 作品也确实如其初衷, 既有当时时代图景的广阔呈现, 又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执着探求;既涉及到政治、社会和民族方面的问题, 又涉及到心理、种族、女性等问题, 称得上是一部“全面描写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和道德气候的书”。本部小说有五小结, 每小结前都有以“自由女性”命名的中篇叙述, 前四个小结由小说主人公安娜的黑、红、黄、蓝四本笔记组成, 第四节又插入了金色笔记。内容围绕安娜及其女友摩莉的生活和事业展开, 黑色笔记代表安娜年轻时在非洲的主活, 尤其是她参加当地的一个左翼小团体中的活动时经历的幻想、激情与失望;红色笔记记录着世界各个地方的大型政治事件和事件有关的活动;黄色笔记描述了一个叫爱拉的、虚构人物的爱情纠葛和写作生涯;蓝色笔记是描述安娜自己工作和感情生活的日记。如此反复的四本笔记在前四节反复出现, 使初读者根本读不出传统小说的规范, 每一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阅读, 比方说只读每一部分相同颜色的笔记。
《金色笔记》中既有对当时时代图景的广阔呈现, 又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执着探求;既涉及到政治、社会和民族方面的问题, 又涉及到心理、种族、女性等问题。故问世以来就因其本身的可读性、内涵的丰富性和阐释的多义性而受到广大评论者的热切关注和广泛争论。据统计, 在中国知网上就有263篇关于《金色笔记》的学术研究, 万方数据网上有265篇关于它的论文。许多评论家都曾经从女性主义角度、现代主义角度、后现代主义角度、马克思主义角度、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社会角度和经济角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至20世纪90年代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关注。不过, 总的说来, 对莱辛及其著作的研究和评论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从主题和内容方面进行研究
《金色笔记》内容相当丰富, 涉及时间、政治、艺术和性等许多方面, 许多评论家都曾围绕这部作品的主题展开过讨论。当然,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评论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所观察到的主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写过莱辛评论的约翰·凯里就认为《金色笔记》的主题就是艺术与小说的关系;珍·皮克林在解读《金色笔记》时就很关注经历和艺术的关系, 认为是对艺术的本质, 对艺术和经历最复杂的表述;艾拉·摩根则认为女性主义和妇女的觉悟才是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和重心, 因为《金色笔记》出版时正值英国女性运动盛行时期,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女权运动已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女性, 女性的反省和独立正在成为社会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于作品主题和内容的看法。
2从心理学和宗教信仰方面进行研究
还有一些评论家从心理学角度和宗教角度展开过对莱辛和《金色笔记》的研究。如切丽萨就曾经写过评论Sufi Equilibrium and the Form of the Novel (《苏菲均衡和小说形式》) , 从荣格心理学、精神分析、苏菲主义等角度对莱辛和《金色笔记》进行分析;詹姆斯·金则认为莱辛是位积极的共产主义作家, 共产主义就好比她的宗教信仰, 故他在 (《多丽丝·莱辛热情献身》) 中就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阐释。在硕士论文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自己不同的关注点。
3从形式和技巧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金色笔记》独特的布局从一出版就吸引了评论家极大的关注, 一些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的表述是抽象的, 缺乏逻辑的, 是一个散乱的万花筒, 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结构独具匠心。如弗雷德里克·卡尔在A Reader's Guild to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s (《当代英国小说的读者协会》) 中就写到《金色笔记》拥有一个密实的结构。
到了20世纪90年代, 评论家又开始频繁的使用其他诸如叙事学理论、元小说理论和超小说理论等对《金色笔记》进行研究。当然, 不同时代的文艺思潮受时代思想趋势的影响, 研究的重心、评论的方法和角度也会不尽相同, 但这些研究无疑都具有其独特而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 1993 (4) .
[2]多丽丝.莱辛[著], 陈才宇, 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译林出版社, 2008.
金色笔记 篇2
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人青柳雅春被陷害谋杀总统,被当局追捕,最终在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的。
小说原型来源于肯尼迪总统刺杀,该小说稍作改编为日本首相在街头游行被暗杀,暗杀的凶器是遥控。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暗杀,暗杀之后,警方便立即认为青柳雅春是凶手,因为青柳雅春早已被构陷设计。
真正的凶手并没有找到,凶手可能是某一派政治高层的人共同设计的。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没有发言权的,被当下社会所引领,而媒体是政治的帮凶,经常为吸引眼球,随意报道。最无知的是群众,被媒体随意迷惑左右。还要城市里到处都是监控,网络,,大数据,每个人都没有隐私。
《金色梦乡》采用插叙的方式,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青柳雅春到绝境处,总能在认识或不认识的好心人帮助下逢生。最后整容后得以重见天日。作品中有形形色色的,不同的性格,但每个人都还留有善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在的金钱社会,可能身边的任何都不足以完全信任,为了利益,都有可能出卖。
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总是描写艰难冷漠的现实世界,而给大家光明的结局。他让大家看清真实的世界,黑暗的统治者,各怀鬼胎的人物,让我们时刻对我们生活的周围保持警醒,但是他永远都给人以,正义永远不会败给黑暗。看他的书,中间的情节让人急不可待,看到结局又畅酣淋漓,不留遗憾。
金色笔记 篇3
关键词 《金色笔记》 汤姆 眼瞎 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雨果曾说过:“生理意义上的眼瞎不过是比喻意义上的眼瞎的物化。”②纵观文学史,荷马、弥尔顿、乔伊斯等众多失明却无损伟大的文学家形成了被德里达称之为“伟大的失明作家的光荣传统”。③事实上,从卢梭开始直至德里达等人,“眼瞎”在文学批评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比喻,有着深刻的含义。同时,在文学作品中,眼瞎与看见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得以佐证。例如,歌德的浮士德眼瞎了。“因为眼瞎,浮士德的灵与肉分离了,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分离了,并在临终刹那认知到了生命终极意义。”④还有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帖瑞西士虽然眼瞎,但宙斯赋予他先知的视界。而“俄狄浦斯失去双眼则是自我反思的一个例证,是阿波罗神庙墙柱上‘认识你自己’的首次实现。”⑤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眼瞎通常比喻自我反思的开始,精神生活的回归,或者从现实生活的喧嚣中隐退。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代表作的《金色笔记》自出版就以其意味深长的形式、对男女关系的深刻剖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成为国内外文学批评的热点。然而,小说中最终变瞎的汤姆的故事长久以来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表面上看,汤姆作为主人公安娜最好的朋友摩莉的独生子,只不过是所谓自由女性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他的个性沉默乏味,文中对他的描写主要限于《自由女性》,而他自始至终都是父母争论的焦点与让安娜不安的孩子。因此,他的自杀以及自杀未遂后不期然的双目失明似乎不过是增加了身为母亲的女性的焦虑与纷乱。然而,汤姆变瞎与小说独特的形式一样意味深长,有着深刻的喻义。
1 眼瞎前的汤姆
失明前的汤姆拥有整天为了他的前途筹谋争论,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提供给他“一百个”工作的父母,然而他却向安娜抱怨说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做?这当然不是说汤姆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只是,面对混乱的现实世界,汤姆无法认清也无力掌控自己的精神世界。
首先,作为父母的理查与摩莉本身就是持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两类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汤姆心智上的分裂。查理是国内少有的商业巨头并为此洋洋自得。而摩莉与安娜则从骨子里蔑视理查。他们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过着愚蠢而可笑的生活。摩莉自己是一个热衷社会与艺术活动的二流演员,曾经是一个活跃的共产党员。与母亲一样,汤姆厌恶父亲的生活方式,也不屑于接受父亲提供的工作机会。但他却承认父亲作为企业家是成功的。而另一方面,虽然他很欣赏母亲与安娜的为人,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却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者。而他不喜欢这样的失败。
而且,理查与摩莉的矛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家庭矛盾,也是混乱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理查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发展迅猛,而摩莉与安娜代表的社会进步却并未与时俱进。亲眼目睹作为社会主义者的母亲与安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迷惘的汤姆必然感受到了他们理想破灭后的绝望与精神世界的混乱。
从分裂的意义上看,汤姆与安娜互为参照。这也是为什么安娜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阻止汤姆随意翻看自己的笔记,汤姆则独独与安娜探讨活着的意义。然而,汤姆羡慕安娜,认为她虽然是混乱分裂的,却也是幸福的,因为她曾经有自己的“哲学”,现在也仍然对未来有所期待。而他自己却患了“意志麻痹症”,面对太多的选择无所适从。他反复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却终究未能解决自己所面对的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混乱,并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在这一时期,汤姆的眼睛虽然没有失明,却让安娜联想起又一次乘火车时坐在她对面的盲人:“他的眼睛即使朝人看时也跟汤姆的眼睛相似:好像老是在内省什么。”这是不是后来汤姆变瞎的伏笔呢?汤姆的眼睛总是低垂着,好像在有意回避什么。他的眼睛朝向正在说话的母亲,但又像没有看到她。如果眼睛联系着外部世界与精神世界,汤姆低垂的眼睛,似看非看的眼神正好说明了此时汤姆在现实与精神世界间的挣扎。他努力想要摆脱混乱的现实,看清自己生命的意义。而混乱的现实却让他的内省成为徒劳。虽然他没有变瞎,但在精神世界里却无异于一个跌跌撞撞的盲人。
2 眼瞎后的汤姆
汤姆的失明在所有人看来似乎是一场灾难。但是,汤姆的表现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汤姆的精神一点也没崩溃,“即从他开口说话那一刻起他便显得很富有耐心,很安静……”用摩莉的话说:“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快活……他平生第一次找到了一个完整的自己。”混乱的世界仿佛从他面前消失了,曾经困扰他并让他绝望到自杀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难道已经有了答案?
汤姆通过医院的训练班学会了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回复了正常,他显然又跟先前一模一样了,只是失明的眼睛架起了一副墨镜。”他还坚持家人,包括安娜,都不要因为他而改变他们的生活。然而事实上,一切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茫然的汤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坚定而不屈不挠的汤姆。马莉恩几乎每天都来看汤姆,给他读报,与他讨论政治和社会问题。而汤姆欢迎她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教授欢迎他的得意门生。”除此之外,他只是对其他人保持着客套的彬彬有礼。然而,汤姆的失明似乎让他有了一种巨大的魔力,而他周围的人都不得不屈服于这股力量。除了马莉恩,摩莉不再从家里给安娜打电话,也谢绝演出在家照顾汤姆,更因为顾及汤姆的感受不敢坦然面对新的感情。而理查的离婚或者再婚的障碍不是摩莉,也是汤姆。这也是理解为什么深受共产主义影响,甚至因为参与左翼政治运动被捕的汤姆最后竟然接管父亲的公司的关键。
汤姆的眼睛瞎了,但他却如明眼人一样不仅行动自如而且对周围的事物明察秋毫,在现实世界中如鱼得水。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变得清晰,他做事有条有理,他不再是大人们可以用“阶段”去定义,因此没有完全人格的青年。相反,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左右周围的世界。在此,汤姆虽然瞎了,却看清了自己精神世界的所需,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获得了另一种看见的能力。
所以,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的眼瞎一样,汤姆的眼瞎再一次证明了眼瞎与看见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喻义。汤姆的故事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但也提供了人类在混乱的现实世界中追求完整自我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使得安娜在分裂中挣扎、努力与永不放弃的勇气更显得难能可贵,而安娜重寻自我的另一种可能也更显得积极和有意义。因此,汤姆的眼瞎不是小说中偶然的情节,是与主题相呼应的有着丰富喻义的重要情节。
注释
①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
②③Schor, Haomi. “Blindness as Metaphor”. Differences.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金色笔记 篇4
正如其1962年创作的获诺贝文学奖代表佳作《金色笔记》。该小说以反传统的大胆叙事形式成为叙事理论解读的绝佳范文。本文拟以热奈特和里蒙·凯南经典叙事学家们的叙事时间理论为依据对《金色笔记》做出叙事解读, 挖掘其作者良苦用心精心设计的看似杂乱无序的叙事时间与小说主旨之间的相互联系。
热奈特在其著作《叙事话语》中将时况即时间问题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种。叙事频率, 即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时间在文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在热奈特的基础上凯南又将将重复分列出三种重复的情况:单一型讲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重复型讲述n次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和概括型讲述一次发生了n次的事件。这三种频率在《金色笔记》中都被采用, 但占核心地位也最能凸显小说主旨的当数重复型讲述, 这种重复叙事的频率大量出现在主人公安娜所撰写的笔记本与笔记本中。
某件事在故事中出现的频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正如凯南所述它能从微观上调节和影响读者对此时间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作家自己最有发言权, 莱辛知道自己一再重复想表明什么。总的来说重复型叙述表明叙述者对读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感受某件事的强迫式要求。通过重复型的叙述,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主人公安娜不能忘却为之困顿的精神记忆。
首要分析的也是关键性的重复型叙事之一是主人公安娜19世纪40年代和一帮因“特殊战争”而聚集在一起的朋友在非洲的生活经历的回忆, 出现于颜色各异的笔记本中。如在黑色笔记和蓝色笔记中以多次不经意的回忆、梦境、场景等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中。黑色笔记作为安娜分裂的“自由女性”之一叙述其作为作家身份的分裂, 本想自我解构患上写作障碍的缘由, 却在重新审视自己所创作最后却被改编成畅销电影的小说《战争边缘》时, 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通过场景、梦境、信件、原稿等不厌其烦的困顿在非洲的10年中。1952年正在与两位电影代理人午餐的安娜, 1953年整个上午看着文稿看着文字觉得黑暗得想逃走的安娜, 1955年目睹一位陌生男子无意踢死一只家鸽的安娜, 1956年又梦到关于非洲马雪比旅店的安娜, 似乎安娜有着各种各样充分的理由能自己在“恍惚”间, 在梦中闪回非洲, 让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的与其一起困顿在与保罗之间无妄的爱, 左派们在马雪比旅馆的周末聚会, 各位形象鲜明的党组织成员们, 一次聚会后猎杀鸽子等等无法忘却的场景回忆中。
作为作家安娜希望自己能创作出充满理智和道德且能营造秩序、提出新人生观的作品, 但悲哀的发觉自己没有能力写出使其感兴趣的那种小说, 而是困顿在上一部终结的小说的创作来源地-非洲中。小说的创作本是想对种族隔离种族冲突和殖民主义的敏锐洞察, 却被前来商谈的人商讨如何将故事“编得更符合有钱人的口味, 使他们掏钱时更少一点懊悔”变成一部符合低级趣味商业爱情故事。患上了写作症的安娜无法“再写一个字”, 困顿沉溺与非洲的回忆, 试图改写自己想要的作品以打破写作障碍。
相比较以详细且大量场景描述为主回忆非洲的黑色笔记本, 蓝色笔记则多以日记和梦境进行重复性叙述。如第二部分的蓝色笔记安娜用了近39页的篇幅记录了1954年9月15日这一整天。从生理到心理, 从起床到崩溃哭泣入眠, 事无巨细。当安娜在生理期时带着隐隐作痛的下腹进入办公室时面对党的两位高层约翰·布特和杰克争论英国共产党时, 愤怒不快的安娜即瞬时将争论的场面与非洲左翼分子们无休止争论商讨的画面重叠, 又将读者们带回非洲的马雪比。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重复性叙事是安娜的个人情感生活。安娜在蓝色笔记、黄色笔记和《自由女性》中不断重复叙述着。蓝色笔记记录着一个思想独立, 追求“自由”的女性, 在作家和政治理想都惨遭破灭的时候, 转而向内寻求自己所渴望的内心情感的心路历程。日记中, 为追求完美爱情而敢于毅然离婚的“自由”安娜, 因为迈克尔反感安娜的作家身份, 反感安娜的母亲身份, 反感一切会影响两人温存的因素, 所以在面对情人迈克尔时不得不屈从于潜意识观: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要求。作为作家需要独立思考的安娜, 作为母亲需要照顾女儿的安娜, 在与迈克尔相处时不得不放弃这两者的身份, 放弃自己的私人空间, 放弃自我的生活节奏来迎合迈克尔, 淹没在苏格大娘所说的“家庭主妇病”, 淹没于琐碎中。但即使这样的付出, 仍无法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情人迈克尔离别时的调侃“至少还有性” (1) 让付出四年真情的安娜意识到他们结束的是如此残忍且冷漠。
交替与不同分裂着的身份, 安娜也曾不停的自我安慰, 自我暗示与自我劝慰, 于是用黄色笔记虚构一部爱情故事映射自己与情人迈克尔, 也是换个角度换位自我审视和剖析两性之间的情感生活。在黄色笔记中用小说《第三者的影子》开始其痛苦的自我剖析。安娜在这篇小说里详尽客观的写出自己从陷入到消融到崩溃的过程。她用艾拉重塑自己, 用保罗重塑迈克尔, 不同的故事演绎着相同的灵魂, 让读者再次的困顿与安娜的悲哀与分裂中。如罗钢在其著作《叙事学导论》中谈到“重复叙事常用来表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如心理上始终被一件事所纠缠, 不能解脱, 致使它在人物的对话、思想以至潜意识中重复地出现”。
不断重复的叙事否定了线性的时间流, 淡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界限, 通过不断重复的叙事映射了主人公安娜的僵局困顿意识, 凸显了主人公安娜心中最为羁绊的种种, 表明叙述者强迫读者再三重复性感受事件重要性的必要, 更是体现多次叙述造成的事件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莱辛用大量重复性叙事时间艺术营造出一座奇幻的时间迷宫, 让读者跟随安娜迷失困顿与分裂与崩溃中, 迷失在20世界50年代———一个空前动荡的时代中。
注: (1) 多丽丝·莱辛.陈才宇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陈才宇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359.
[1]Gerald.Narrative Discourse.Trans.Jane E.Lewin.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2]多丽丝.莱辛.陈才宇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金色梦乡》读书笔记 篇5
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金色梦想》是一本反映勇气与希望的治愈系小说,其中充满着顽强生存的信心与乐观生活的态度。作者也希望通过此书传递正能量:“人类有多不成熟,这个世界有多艰辛,不用说也知道。如果读者读了此书后会感到‘虽然艰难,但明天仍要努力’我就满足了。”读完这本书,一切烦恼似乎都失去了重量,我也忘记了疲惫与伤痛,整装待发,自信满满的迎接未来的挑战。
小说从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件——日本新任首相在仙台遇刺写起,凶器是搭载炸弹的遥控飞机。警方立即认定一个叫青柳雅春的人是凶手。青柳被迫逃亡,渐渐发现有人早已处心积虑地布下陷阱:两年前,他做快递员时因救了女明星而红极一时,这成了被栽赃陷害的原因;半年前恐吓电话持续骚扰快递公司,他被迫辞职;两个月之前他在乘车时被诬陷成色狼;案发当天,电视台播出监控视频显示,酷似他的人买走了一架遥控飞机,第二天,警方宣布他打来电话承认自己是凶手。青柳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逼到了人生的悬崖,而那股陷害他的力量是不会罢手的。但机缘巧合,他的前女友晴子,同事岩崎,大学同学阿一,还有他的父亲等人坚信他的人品,相信他是无辜的,并给他的逃亡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在历经了警方的重重围堵,电视台的舆论攻势,以及多次绝地逢生后,青柳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无法在沆瀣一气的警方与媒体的追杀下,向公众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他选择让时间去解决这个难题:他最后成功逃去了外地,通过整容与伪造证件,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逐渐明白了事件的原委,日本政府利益集团的阴谋也浮出水面。虽然当了替罪羊,人生也被毁,但他依然勇敢的活下去了。
作者通过此书想传达一个讯息:“再黑暗的地方也能成为金色梦乡。”书中的青柳雅春所经历的压力与打击可谓是前无古人,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就此放弃生的希望。相反的是,他坚信正义与公正迟早会到来,即使它们最后缺席,自己也要勇敢的活下去。他也相信时间会还他以清白,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不是抗争,而是韬光养晦,以守为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柳虽被黑暗包围,但他并不向其低头,而是凭借自己内心的光明与希望和亲友的信赖与鼓励,作为冲破桎梏的动力。
我们的人生有时也会如青柳所经历的一样,身陷囹圄,但即使这些困难再大,也要保持信心和希望,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若自暴自弃,畏葸不前,那么被打倒的就是我们;如果我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那么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在青柳身陷重围、百口莫辩之时,他的亲友为他雪中送炭,在他心中,家人和朋友的信赖就是他的精神寄托。披头士的Golden Slumbers(金色梦乡)也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给他支持和动力。
金色笔记 篇6
关键词:《蓝色笔记》;戏仿手法;梦的解释
作者简介:贾晓霞(1978-),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金色笔记》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声望,她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政治与哲学思潮、人类生存危机、两性关系等内容引入小说,并深入探讨和苦苦追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部小说集中体现并充分实践了莱辛的创作理念,推动了小说形式的变革和新发展。
《金色笔记》中“梦”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叙述内容,它成为表现主人公混乱复杂的心理轨迹和烘托人物精神困境的重要手段。在莱辛看来,梦境等潜意识心理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可以成为超越自我局限的有效途径。《金色笔记》中形形色色的怪梦充斥着安娜的生活和精神。这些梦,可以说是安娜从精神崩溃到重新找回完整自我心理历程的写照。安娜绝大多数的梦都出现在《蓝色笔记》中,荒诞怪异、不合逻辑是构成这些梦的主要元素,它们也是安娜真实生活的点滴记录。
安娜醒后对自己所做的梦有了客观认识后,是用“荒唐”来概括的,而这一词语几乎是安娜对自己所有梦景的写照。按照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梦的形成和作用主要有象征作用、伪装作用、检查作用,同时梦还是一种心理补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经常做梦的人是欲求和顾虑较多的人,经常做梦就是在寻求着心理补偿也即平衡。安娜这些离奇古怪的梦是她被压抑的欲念在检查作用的监视下经过伪装后的结果,也是她遭到压抑欲念的一种释放和另一种途径的补偿。梦似乎成了被压抑的欲望和伪装起来的满足的合成体。安娜这些表面看来荒唐无稽的梦,却是想借助于此来表达她内心深处已被压抑过久而始终纠结缠绕的隐意和欲念。
在第一个梦中,安娜的形象和有“赤字夫人”之称的玛丽王后的形象重合。玛丽王后本是奥地利帝国的公主,由于政治联姻的需要,十四岁时远嫁法国成为王太子妃,之后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面对异国繁复的宫廷礼教和斗争,丈夫的性无能及后位继承人的压力,玛丽在位期间从不过问朝政,而是把所有的时间花在舞会、庆宴、时装和玩乐上,极尽奢华。表面的奢华富丽掩藏不了她孤独失落的灵魂,她只是政治的牺牲品,只能借助物质上的奢靡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助。安娜将这些记忆中的与梦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元素串联起来,并与之构成关联,使其虽然看起来无足轻重却是梦念中真正有价值的联系。它折透出安娜对这位身陷囹圄的王后玛丽的同情,也是安娜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反思和比对。在别人眼里安娜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女性,不受任何陈规和家庭的束缚与羁绊,令人羡慕。而在这光环照耀的背后,却是安娜爱情、事业、心理都出现危机的阴影写照。“就像戏剧中的一个场景或一幅古画”,华丽和成功的背后也有难言的苦隐。
第二个梦中,安娜回到了非洲中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里曾经记载着安娜早年和几个有共同信仰的青年共同的经历。在梦中,这群年轻人的首领维利和安娜的前夫麦克斯的形象重合,而安娜是维利的女朋友。这两个男人不仅出现在安娜的梦中,他们也曾是安娜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安娜企图想在他们身上实现自己性与爱统一的愿望,可是失败了。所以当马克斯太太问安娜梦到什么的时候,安娜的回答是“缺乏感情”。正如安娜梦见“我像一个玩偶倒在他的怀里,浑身发冷,动弹不得。”这种表述正是安娜经历了婚姻的破裂后,在感情生活中竭尽全力寻找性与爱的完美爱情而不得,不断受伤、迷失,对男性群体失望的象征。虽然安娜倔强地不向现实和命运屈服妥协,想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独立于男性之外的出路,试图寻找到一个脱离男女二元对立关系的新型女性主义生活的途径,但“只有两性间相互理解支持、和谐共处才是女性和男性幸福自由的唯一出路”。反抗寻找的过程,也正是安娜内心深处渴求爱与被爱的心灵历程。
噩梦常常困扰着安娜,隐隐感到不安的安娜便求助于精神分析师马克斯太太,希望能借助精神分析学来了解梦的含义,缓解精神焦虑,并试图找到自我焦虑的根源。马克斯太太受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熏陶,并深受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她试图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角度为安娜的梦境寻求一种文化与心理的解释,想让安娜在梦中找回失去的写作能力,也极力诱导安娜接受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却遭到了安娜的不满和抗议。最终安娜厌倦了对梦的各类阐释,想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当安娜实现了人格的整合和统一后,她的写作障碍也随即消失了,梦不再使他感到恐惧。这些描写是莱辛对以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一针见血的嘲讽,并通过戏仿马克斯太太利用精神分析学说对梦的阐释,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小说的主题,进而将现代心理学引入了小说创作中,这不能不让人感叹莱辛小说创作的高妙和过人之处。对梦的解释的戏仿手法,充分暴露了在面对现代生活的纷繁复杂时,精神分析学说是无法用它的思想理论去应对和解决的,莱辛认为那些所谓的精神分析师企图利用梦来阐释一切问题是荒诞和不可行性的,从而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心理学的泛滥。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245-246页。
[2]李世新.“双性同体”理论对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3),137页。
《金色笔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篇7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文坛声誉卓越的女作家。出版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被认为是莱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它为莱辛赢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色笔记》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主人公是安娜·沃尔夫(陈才宇,2009:80)。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分别描写了安娜的非洲经历、政治生活、情感生活和精神危机轨迹,最后的金色笔记则是安娜对人生的一个总结。
一、莱辛与社会的协和
《金色笔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莱辛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种族、阶级、女性主义矛盾,并通过描写这些社会争斗发挥作家的协和作用,表达与社会妥协的和谐意识。
《黑色笔记》描写了安娜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展现了种族隔离与反种族隔离之间的冲突。黑色笔记由两个文本构成:小说《战争边缘》和安娜对自己在罗德西亚地区经历的论述,后者是对前者的丰富。安娜对自己经历的描写中主要涉及五个人物:保罗·布莱肯斯特、乔治、布斯比太太、黑人厨师杰克逊和杰克逊妻子。一方面,代表西方殖民者的保罗无视种族界限,和黑人厨师平等相处;乔治和黑人厨师妻子打破种族界限,相爱生下一子;黑人自身杰克逊被保罗唤醒后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谈,并反抗加班;黑人妻子与白人相恋,并在被发现后公然去做了妓女;这些明显是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反抗。然而,另一方面,保罗对黑人厨师并不是真切的关心,而是出于自身反叛世俗观念的自由个性;乔治的爱情完全处于喜欢黑人女性的癖好和给殖民地增加个半白半黑子嗣的特殊信念;黑人杰克逊一开始的自卑心理,称白人为“老爷”及在被布斯比太太辞退后的无奈;黑人妻子的全场失语;布斯比太太一直以来对黑人的厌恶及压榨都说明了他们的这些反抗都不足以撼动种族隔离制度,被抑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红色笔记》描写安娜的政治生活,即对左翼政治和右翼政治的态度。一方面,她早年积极参加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否定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追求能给人类带来希望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她相信共产主义哲学是人类的一个伟大梦想。然而,另一方面,力量强大的资本主义压制社会主义不允许它的存在,而且社会主义本身存在各种弊端: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残忍与丑恶的现象;共产党自身存在着腐败、堕落、虚伪等问题;在补缺选举中只得到少数人的支持。最后,安娜在极度失望中退了党。由此对红色笔记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莱辛的阶级主义立场,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压制和自身的限制中,不可能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与社会妥协。
表达莱辛女性主义立场的文本有两个:《自由女性》和《黄色笔记》。《自由女性》讲的是两个标榜自己为“自由女性”的安娜和摩莉的故事。他俩都是离异后的单身,不打算“仅仅为了让孩子有个父亲而再婚,都不愿钻进婚姻这个安全的避风港。”(陈才宇,刘新民,2000:12)安娜是个作家,靠稿费生活,并拥有情人迈克尔。表面上看,她是自由的。然而,这种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地,她患上了写作障碍症,人格发生分裂。最后,安娜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自由女性》的最后一节,便断定“结束这种状态需要一个男人:这是她为自己开的处方。”(陈才宇,刘新民,2000:684)安娜的好友摩莉是个演员,跟查理离婚后与儿子住在一起,她总是贬低查理。最后,这个爱说男人坏话的摩莉还是嫁了人。《黄色笔记》是安娜生活的影射。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莱辛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认为男女都离不开对方应该和谐相处。
《金色笔记》写的是安娜邂逅美国作家索尔·格林后发生的一些事。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把人类历史进程比作一大群人推圆石上山,虽然总是滚落下来,但却会进步那么一小寸。由此可以明确表明莱辛在对待种族、阶级问题时的协和观点,即在颠覆与抑制中达到社会进步。同样,莱辛在女性问题上的协和观点表现在索尔和安娜互为对方未来的小说写了开篇的第一句,说明男女少不了对方,即双性同体观点。
二、莱辛的自我塑形
莱辛在创作《金色笔记》的过程中,发挥作家的协和作用,同时实现了自我塑形,即创作出安娜这个与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物。这种自我塑型的实现是在两种作用力的影响下完成的:自我意识与他人力量。
自我意识作用力指莱辛一些个人经历的影响:莱辛早年的非洲生活,共产主义经历和两次失败的婚姻。莱辛生于伊朗,生在在非洲殖民地,目睹了自己所属白人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加入英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殖民地民主运动与左派政治运动;50年代,因为共产党员身份被禁止回到中非和南非,1956年,退出了英国共产党;有过两次离异的婚姻,独自抚养儿子,在当时离异的母亲被社会主流所排斥。他人力量指充斥在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矛盾和两性之间的矛盾。5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疯狂、极不安宁的时代:广岛原子弹爆炸,朝鲜战场燃起熊熊战火;非洲殖民地矛盾愈演愈烈;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上台,召开了苏共二十大;冷战爆发,英国共产党开始分化、瓦解。随之,人们的信仰和信念也经历着波动,精神世界的秩序亟待重建。女性开始挑战男性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极力争取话语权。莱辛在这些内在和外在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完成了自我塑型。
三、人道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协和与自我塑形
20世纪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人类不仅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冲突,而且同时遭到前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的冲突与碰撞,遇到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困惑。(衣俊卿,239)传统人道主义开始向现代过渡,侧重于挖掘人性深处的力量,尊重个体复杂的精神状态,要求推翻一切压抑人性的桎梏。同时人道主义作家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关怀人的命运和前途,重视人类心灵、情感和命运。
莱辛作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其作品创作深受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她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于自身对殖民地被奴役土著居民的同情,对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感悟,对挣扎在爱情,家庭,事业中的弱势女性的关爱及来自于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所有的这些,促使他完成了《金色笔记》的创作,并实现了作家的协和功能与自我塑形。
四、结语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莱辛通过《金色笔记》体现的协和功能及自我塑形的实现,同时强调了莱辛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由此格林布拉特的“协和”与“自我塑形”概念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同时丰富了解析《金色笔记》的理论视角,使读者对这部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有了更好地理解。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Doris Lessing[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74.
[2]、Brannigan, John.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8.
[3]、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陈才宇, 刘新民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4]、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5]、石坚、王欣.《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6]、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 1997, (3) :23-31.
[7]、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肖锦龙.从“黑色笔记”的文学话语看多丽丝.莱辛的种族身份[J].国外文学杂志, 2010, (3) :116-123.
[9]、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金色笔记 篇8
《金色笔记》 主要讲述了安娜和莫莉这两位现代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所经历的艰辛与所遭遇的困境, 尽管莱辛一再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但在这部作品的整体叙事却凸显着强烈的现代女性的主体意识, 从始自终贯穿着现代女性的自省和反思, 并且通过一个个具体女性为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为个人人格的自由舒展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抗争。我们将通过对作品中女性生存的困境, 以及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观照, 来分析阐释作品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女性的自由困境
在莱辛的笔下, 安娜和莫莉是典型的现代自由女性形象。她们都有自己的事业, 有着稳定收入的工作, 在经济上不再依附于男人。同时, 安娜和莫莉都摆脱了婚姻的束缚, 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独立养育子女。相比家庭主妇来说, 安娜和莫莉身上的束缚少了。她们不再受婚姻的束缚、不必再为了生存依附男人, 她们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作为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独立的现代女性, 安娜和莫莉更关注自身作为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她们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即所谓“我是我自己的”。在政治信仰方面, 安娜曾经目睹了非洲人民所受的压迫, 痛恨种族歧视, 为此, 她加入了非洲共产党小组, 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实现。而在婚姻和情感方面, 当她发现自己与丈夫之间已经不再有真正的爱情时, 便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并独自抚养女儿。除此之外, 她们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社会上同男人一样平等的竞争。
《金色笔记》 中的主人公安娜有着三重身份, 同时身为母亲、情人和作家三重身份的安娜, 她每天在这三种身份之间不停地转换角色, 使她感到困惑。当与情人迈克尔相处时, 她是一个漂亮又性感的情人;当和女儿珍妮特在一起时, 她变成了一个极具责任感而又温柔可亲的母亲;当与出版商洽谈事宜时, 她又呈现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独立、有主见、有魄力的性格特点。安娜一直纠结于这三重身份, 这种多重身份使安娜在自我身份认同上产生了困惑, 这使她感到茫然, 甚到几近崩溃。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哪一种身份才是真正的自己。这多重身份的存在导致安娜出现了自我分裂的状态。
表面看来, “自由”的安娜结束了婚姻, 获得了自由, 拥有了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地位, 书中安娜也自称为获得解放的自由女性。但是, 作为单身母亲, 为了照顾女儿珍妮特, 自认为“自由女性”的她并没有摆脱传统家庭模式的束缚, 没有摆脱在男权社会中, 女人以孩子为中心的模式。在与情人迈克尔的关系中, 安娜竭尽所能地讨迈克尔欢心, 却并没有换来他持久的爱情回报。安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内心渴望一份既浪漫又虔诚的爱情, 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安娜最爱的男人迈克尔弃她而去, 留给她的只是痛苦和伤害。对于迈克尔的抛弃让她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六神无主、精神极度崩馈的女人。当她被同居五年的情人抛弃后, 展示的是一个与自由女性形象相矛盾的安娜, 也就是说, 感情的失败让安娜更加空虚而使自己失去了人生方向。
二、现代女性的自我反思
正是感情上遭到了痛苦的打击与伤害, 安娜决定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自由”生活。她在“黄色笔记”《第三者的影子》 中进行了自我反省与剖析。其中, 女主人公名叫爱拉, 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 离婚后一直独身, 身边带着个四岁孩子。毫无疑问, 在爱拉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是安娜所经历过的。
安娜反思了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安娜是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 她参加了非洲反殖民组织, 并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参加这些组织以后, 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了, 她对现存的社会制度非常失望, 所以幵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曾经刻骨铭心的爱一个人, 到头来得到的是伤害与痛苦。安娜在经历了政治理想的破灭、身份迷茫、自由困惑的困境后, 安娜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首先反思了自由女性这一角色, 她发现自由女性这一称号并没有给她们带来自由和快乐, 反而把她们推进了困苦不堪、无法自拔的境地。她发现, 自己虽然离了婚, 实现了自由的生活, 但在情感上还是需要男人的, 最后她终于明白自己并不自由, 她的自由陷入了困境。唯物辩证法认为, 绝对的事物是不会存在的, 绝对总出现相对之中的。安娜终于明白了自由并不是真的相互自由, 自己可以有一个自由的思想, 也可以有一个自由之身, 但自己的自由, 是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家庭责任紧紧的挂在一起的, 没有责任就没有纯粹的自由, 在责任的禁锢下, 享有自由。其次, 反省了两性之间的关系。安娜懂得许多事情不单是男人一方的过错, 女人也有过错。女人过分的依赖男人, 认为没有他就不能活, 没有他地球就不会转, 宁愿做男人的附属品。给男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也是男人离幵女人的主要原因。而男人和女人的问题不仅是双方的, 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也给她们带来了影响, 动荡不安的世界让人们时刻感到恐惧和不安。
三、女性主体意识与启蒙意义
作为有独立意识的知识女性的代表, 安娜一直在执着地探索女性自由的出路, 最终却在精神和心灵上都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也没有获得男权社会的认可。以安娜为代表的现代女性是失败的自由女性。她们都将婚姻生活看成是走向自由的一道屏障, 以为远离婚姻可以实现自由, 但实际上, 她们依然无法摆脱对异性强烈的情感需求。她们曾试图走出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的羁绊, 成为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后, 还是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她们虽然都对现实让步了, 有的回归了家庭, 有的在继续寻找自我, 但她们都亲身体验了成长的蜕变, 并走向成熟。
在自我反思的道路中, 安娜对于自身进行思考, 明白:“她之所以仍是安娜, 就因为有着一定的才智”。这是安娜主体意识的突出表现。在 《金色笔记》 这部小说中, 莱辛以独特的女性视角, 聚焦主人公安娜的情感、生活体验与生存困境, 凸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在 《金色笔记》 中莱辛塑造了以安娜和莫莉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 描述了自由女性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境与迷茫, 及现代女性对自身的反思并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她们经济独立, 思想前卫, 没有家庭和婚姻的朿缚, 过着令人嫉妒的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 特别是已婚女士。她们的生活表面上幸福, 完美, 让人羡慕不已, 但在她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无奈, 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莱辛对女性自由之路与困境的描写, 对女性生活和心理的描写, 引发了我们对当代女性生存中“自由”与困境的反思, 是对当代“自由”女性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说, 莱辛的 《金色笔记》 对现代女性追求自由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西蒙·波伏娃指出:“那些想达到个人解放的女人, 往往企图在受局限的处境中, 寻求生存的意义———也即, 企图在内囿生活中求超越。这种努力, 有时是可笑的, 往往是可悲的”尽管如此, 安娜作为自由女性, 对于社会性别关系中既定的男女社会角色仍愤而抗争, 虽然抗争最终失败了, 但是抗争总比不抗争好, 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妥协和失落, 但安娜经历了成长与蜕变, 并获得了生命的成熟。安娜作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女性, 有着重要的启蒙意识, 让众多苦闷的现代女性找到认同。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 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 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3]多莉丝·莱辛.女性的危机[M].顾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5]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金色笔记 篇9
一、多丽丝·莱辛和她的小说《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自1950年出版了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之后一举成名,于1982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成为与弗吉尼亚·伍尔芙齐名的当代著名女作家。莱辛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一直笔耕不辍,作品数量多且内容涉及广,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些都使得莱辛有资格成为英国文坛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 (1962年)一般被认为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力作。该作把女主人公安娜·伍尔芙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加以横向剖析,通过对安娜内心深处的透视,读者能够了解到当代女性甚至整个当代西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同时由于该作真实记录了知识女性安娜在男权社会中奋力拼搏的艰苦历程,因而被奉为西蒙尼·波伏娃《第二性》的姊妹篇。《金色笔记》整部作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作品的女主人公安娜·伍尔芙写的小说《自由女性》;第二板块是小说《自由女性》创作所用到的素材,即安娜记录的四本笔记,分别被称作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和蓝色笔记。为了更好地凸显作品主题,作者莱辛在小说中大胆地使用了极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中这两大板块都被分成四段,然后重新进行组合,这种凌乱的作品布局象征了外部世界真正的“乱”,以及人们精神上的“乱”;小说中同时出现各种剪贴报,这又把作品的背景放大到整个世界。莱辛在小说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是“全面描绘时代精神和社会道德气候”的一部力作。
二、莱辛对女性“特殊困境”的关怀
小说由《自由女性》和黑、红、黄、蓝四色笔记组成。黑色笔记记录的是安娜的非洲生活,红色笔记记录的是安娜的政治生活,黄色笔记折射出安娜的爱情生活,最后的蓝色笔记是安娜自己的日记。这五部分虽是围绕安娜的生活展开,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当代西方社会的整体风貌及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各种冲击中,知识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更是面临着来自个人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进退维谷的特殊困境。
(一)《自由女性》与黄色笔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不自由”。
《自由女性》的开卷句是这样写的:“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一套公寓里。”(Lessing, 1981:1)安娜和她的女友摩莉都是经济独立并且脱离男性和家庭羁绊的“自由”女性,她们认为情感独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表示再不愿钻进婚姻这个避风港。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位“自由女性”最终都自动放弃了对男人的坚定立场,因为这两位“自由女性”生活得并不幸福,安娜患上写作障碍症,人格也严重分裂并产生死亡意识,而安娜为结束自己紊乱的生活状态而给自己的开出的药方竟是“需要一个男人”(Lessing, 1981:684);对男人同样持有消极观点的摩莉,最后也重新步入婚姻殿堂,结束了多年来与男性对峙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独身并不是使女性生活幸福的良药,“自由”女性也并不自由,她们在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压力下,陷入无法挣脱的困境。
如果说男性在女性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那么男性的存在就一定能给女性带来幸福吗?黄色笔记是安娜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所编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埃拉便是安娜的化身,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已婚的医生保罗,但却发现三心二意的保罗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对她并不忠诚,直至后来将她抛弃。莱辛在黄色笔记部分表现出了对女同胞一贯的同情,通过黄色笔记这一部分,莱辛也在不断告诫她的读者:女人在爱情的战场上多数是要打败仗的。女人对于爱情的坚定执着,并不一定能换来她们情人的真诚相待,相反,很多男人在爱情中不肯付出相同的努力,或者临阵脱逃。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女性关系中的被动与“不自由”。
(二)黑色笔记与红色笔记: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自由”。
在爱情上备受打击的安娜,在政治之路上也是连遭挫折。黑色笔记记录了安娜早年在非洲的生活,包括以种族隔离为主题的小说《战争边缘》,以及她对非洲生活的回忆。安娜是个理想主义者,总想为全人类的公益事业而奋斗。她在非洲加入了一个由白人殖民者组织起来的旨在消除种族隔离的“共产党组织”,但这个“党”从未真正存在过,所制定的方针也从未实施过,党内成员表面上表示与黑人保持平等姿态,实际上却从骨子里歧视他们,这种虚伪的态度使得一心要消除种族偏见的安娜深感失望和痛苦,消除种族隔离的梦想因此变得遥不可及;同时,制片商在把安娜的小说《战争边缘》改编成剧本的过程中,要求安娜将其改为一个爱情故事或者浪漫歌剧,对小说种族隔离的主题却置之不理,艺术商业化的现实使得安娜想通过文学方式寻求政治自由的希望之路也行不通。
红色笔记是安娜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早年的安娜否定资本主义,深信社会主义能够带给人类希望和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加入了英国共产党,但党内普遍存在的虚伪堕落的作风和残酷的党内斗争使安娜对共产党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安娜寄希望于苏共二十大,希望此次会议可以给英国共产党带来彻头彻尾的变化,但她所期望的变化却一直没有出现。精神家园濒临崩溃的安娜,在无奈中选择了退党。至此,安娜的政治理想也彻底破灭。
(三)蓝色笔记:对女性生存危机的真实记录
蓝色笔记记录了对自己的政治生涯不报任何希望的安娜退出共产党,以及安娜被男友迈克尔抛弃后和左翼共产党人索尔·格林的交往。如果说黑色笔记和红色笔记所反映的爱情危机和信仰危机直接导致了安娜的生存危机,那么记录安娜心理状态的蓝色笔记便把这种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安娜患上了写作障碍症,一个作家无法继续写作,本身就是莫大的痛苦,加之面临遭到男友抛弃的痛苦和政治道路上的失意,她找不到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来自爱情的打击,早年非洲生活所留下的阴影,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使生活在极度苦闷和彷徨中的安娜感觉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死亡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莱辛在这部蓝色笔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梦境描写,通过安娜的种种噩梦,来暗射世界的荒谬和不可理喻;同时,通过蓝色笔记中粘贴的大量剪报所营造出的宏大背景也为读者展示了世界的动荡和文明的分裂,这使女性的生存危机更加凸显。
三、结语
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曾在《伦敦书评》上这样评价《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是处于原始状态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她制作了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或许是一部小说,然而绝非虚构,其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自由女性原型所有最可怕的处境。”莱辛在作品中除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世界之外,还把以自由女性安娜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展现出来。莱辛虽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却是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进行关注与思考,并赋予女性最深切的同情。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 背景宽广宏大, 内容丰富庞杂。本文从主人公安娜·伍尔芙的视角来切入, 通过分析安娜的生存危机, 凸显在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来自爱情和信仰等多方面的“不自由”, 从而揭示出莱辛这位自觉的女性作家所具有的深刻的女性关怀意识。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不自由”女性关怀
参考文献
[1]Lessing, Doris The Golden Notebook[M].New York:Ban-tam Books, 1981.
[2]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才宇.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J].外国文学评论, 1999, (4) .
金色笔记 篇10
莱辛并非是那种生在英国本土, 长在英国本土的英国人, 而是出生于伊朗, 父母均为英国人。在20世纪的英国, 她以一位才华横溢且创作风格多变的女作家形象示人, 自其开始创作生涯以来就以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卓越的成就而蜚声战后的英国文学界。莱辛的小说多数以女性为主人公。《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坛中坚不可摧的地位。小说通过描写扭曲和纠结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人物命运, 对人类的发展和未来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剖析, 深刻地体现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 被称作女权主义作品的“圣经”。小说描写了“自由女性”对职业的追求, 对政治的狂热, 对理想爱情的执著。这些“自由女性”与传统家庭中的“乖乖女”形成鲜明对比, 使作品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女权主义气息。因此, 很多评论家们将此书视为诠释女性成长与解放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金色笔记》的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对其女权主义思想进行剖析。
一.小说的结构
《金色笔记》采用场景片断式的结构, 通过此结构能更加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 从而进一步揭露西方腐朽的社会现实及其对女性的深刻影响。看似支离破碎的结构完全服务于小说主题, 使读者有从“扑朔迷离”到“豁然开朗”的心理跨越。小说的布局使人们觉得很乱, 而莱辛恰恰是想用艺术的“乱”来比拟外部社会的乱, 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内心世界的乱。从全书的整体结构来看, 它共包括《自由女性》和五本不同颜色的笔记。《自由女性》是安娜创作的小说, 描述了安娜与莫莉在伦敦的生活和事业。其中黑, 红, 黄, 蓝四本笔记将《自由女性》划分为五个部分, 这种结构反复出现四次后出现了金色笔记, 最后是《自由女性》的第五个部分。整部小说看似没有连贯的故事发展情节, 最后的金色笔记是安娜对整个人生的总结。她分别记录着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记, 目的在于她想在令人迷惑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完整的心灵。
《金色笔记》没有遵循传统小说的开局、发展、冲突、高潮和结局的模式。然而它特有的情节却呈现出安娜独有的扭曲的、病态的内心结构特征, 形象地刻画出了她精神的崩溃。《金色笔记》以其另辟蹊径的多重奏式的复合网状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技巧, 使小说女权主义的灵魂彻底凸显出来, 真正起到结构骨架服务于思想灵魂的作用。莱辛是一位自强不息的新型女性, 在《金色笔记》出版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自由女性”这一概念激励了无数西方女性。她们从理想的角度出发, 向往并追求自由生活、女性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实践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小说的语言
《金色笔记》中蕴含了许多莱辛对社会政治以及种族歧视的看法。它把叙事的角度作为落脚点, 阐述了叙述学中不同叙述种类的优势和劣势, 用具体的语言特征来表现不同叙述类型的特点。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这两种模式相互穿插是《金色笔记》语言方面的一大特点。同时, 通过对白形式以及多种修辞方法的大量运用, 集中展现了二战后的冷战期间一位极具女权主义思想, 追求自主、自立和自由的女性作家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作者采用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手法, 反映主人公安娜思想的多形和多态———一个迷乱的失重的灵魂。总之, 《金色笔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了以往男性作家对女性作家写作观点的误解。极具穿透力的语言遍布整篇小说, 独具的语言特点是作者更好表达女权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小说的主题
《金色笔记》出版于1962年, 正值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时, 女性的女权主义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莱辛是一位有着独特的女权主义思想和明确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其作品《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 她们要求独立, 渴望拥有自由。但是由于身处以男性文化为主的社会, 她们无法挣脱种种束缚, 最终陷入生存困境。“自由女性”貌似对婚姻不以为然, 但是在她们的内心深处却十分渴求一份完美安稳的婚姻, 在现实的感情生活里, 她们非常依赖男性。
莱辛不仅准确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 而且刻画出了妇女试图突破命运的不同方式。对于奋斗中的“新型女性”们, 莱辛给了她们一些幸福即将来临的希望, 给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使她们有能力独立生存, 成为不再孤独, 不再无助, 不再彷徨的自由女性。
参考文献
[1]薛华“.女权主义”还是“精神崩溃”?——《金色笔记》主题探析[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08, (2)
[2]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主义文本吗?——关于多丽斯·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J].东岳论丛, 2001, (5)
[3]刘坤.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思想[J].新闻爱好者, 2010, (22)
金色笔记 篇11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创作源泉
一、莱辛对女性的深刻了解
《金色笔记》是莱辛在创作中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女主人公安娜虽然精神上危机重重, 但是仍然不放弃对写作和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作者对女性的深刻认识, 她认为女性在依附于不同男人试图从中得到解脱的同时, 也在进行对自身的救赎, 这种救赎就是最终要做到精神独立而并不能依附于男人生存。
在写到知识女性对男人的依附又深知不能依附的矛盾感的时候, 最经典的地方是写到安娜与索尔之间的情感。首先, 写索尔的时候文章共有几处都写到了这样的场景“屋里又闷又暗, 只三个地方有炉火亮着。”这种幽暗闷湿中的灯光, 恰恰就是安娜对索尔艰难矛盾的感情, 想去光明的爱却没有方向和归属感, 不想爱却又有炉火般的亮光在照亮着他们的感情, 这也正是知识女性作为独立女性又不能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给我们的环境暗示。其次, 在对索尔的去留的态度上, 作者一再强调“要是我的孩子是儿子, 你可以留下来。你们可以互相认同。至少可以待一段时间, 直到你找到别的去处。但既然我的是女儿, 你就得离开, 因为你会把我们看做两个女人, 两个敌对者。”安娜一方面和索尔亲密无间, 水乳相容, 一方面又被严格的男女界限所约束, 她认为自己的女儿和自己都属于一类人女性, 却并没有把女儿作为子女来看待, 他明知道索尔喜欢的是作为女性的自己, 而不是作为母亲和职业作家的自己, 但是她还是选择和索尔相爱;但是面临女儿即将到来的时候, 她却又俨然认识到自己是母亲的角色, 这是知识女性在处理家庭和事业两方面的矛盾, 也是作者对于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的认识。
二、莱辛对社会政治背景的深刻认识
20世纪50年代是个社会动荡的社会, 各殖民地人民以及所有被压迫的阶层争取独立自由的运动风起云涌。女权主义伴随着美国的民权运动又一起掀起高潮, 莱辛在这个时候出版了《金色笔记》恰恰就是对这个时代特征自我的深刻解读。政治的风起云涌无疑成了这本小说成为史诗, 将英国文学带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部鸿篇巨著中, 体现出莱辛小说中对整个整个社会背景这个大环境的深刻认识。
《金色笔记》是完全与政治相关的部, 其中多次涉及到斯大林以及一些世界各国的政治形式和主张。“我们不再去理会那本小册子, 而开始讨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 包括共产党在世界各地的政治主张等等。我们谈到了俄国, 中国, 法国, 和我们自己的国家。”“我告诉他:我常常觉得苏联共产党在处置大不列颠的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我觉得这都是由资本主义势力处于对这个蒸蒸日上的共产主义的国家的仇恨而采取孤立的政策所造成的。”这些关于共产主义和当时战争形势的描写贯穿了《金色笔记》的始终, 在这部笔记中对斯大林的提及就更能体现作者莱辛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以及个人对政治局势的判断。“斯大林同志倾听着, 抽着烟斗, 一边还点着头。”“斯大林啜了一小口, 一边听一边点头。”通过安娜和斯大林的对话, 实际表现了莱辛本人对于政治局势的理解和参与, 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将自己的情感, 对整个社会当时局势的判断通过自己的小说表现给世界人民。
三、莱辛对个人生活的深刻体验
《金色笔记》是莱辛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故事, 整个这部分都是莱辛对自己生活生命的体悟。莱辛是个作家, 是个会用实际方式讽喻现实的作家, 艾拉也是这样的一个作家。“艾拉不会耍什么政治手腕, 但帕特里西娅对她也很重视,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 其原因就在于她并不掩饰自己对这份杂志的蔑视。”艾拉在性格上和莱辛如出一辙, 艾拉不幸的婚姻也照应了莱辛的生活经历。“……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 当然, 它与大多数婚姻也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仍然凑合着过下去, 艾拉会觉得背叛了自己。从外界看来, 情况好像是艾拉的丈夫乔治由于爱上了别人才抛弃了她。她讨厌人们由此对她表示的同情, 但由于出于复杂的自尊心, 她又不作任何努力去纠正人们的偏见。再说, 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艾拉的婚姻和对婚姻生活的见解也正是莱辛对婚姻的态度, 这个《金色笔记》都是莱辛根据自己的生活来写故事, 在莱辛的很多小说的创作源泉也是来源于此。
四、结束语
“她一直与困扰自己的文学障碍作斗争, 努力去理解生活的真谛, 而且随小说表面分裂的结构逐渐趋向完整, 她最终将破碎的生活经历统一起来, 获得了完整的的人格和对生活的认识。”《金色笔记》中莱辛把安娜破碎的人生经历统一了起来, 坚持不懈的摸索, 最终通过艰苦奋斗找到了自己的美好人生。这部巨著中涉及的莱辛对女性的了解, 对社会背景的关注和对自己生活的体悟也是其其他小说创作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著, 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 译林出版社, 2008年。
【金色笔记】推荐阅读:
《金色的鱼钩》读书笔记08-22
金色五月诗歌12-05
《金色花》导学案10-23
【精品】金色童年作文10-23
春天的金色作文06-12
金色的脚印案例06-13
音乐金色的秋天07-24
金色的梅花作文09-09
《金色的脚印》 教案10-13
一个金色的故事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