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与爱

2024-06-18

严与爱(共8篇)

严与爱 篇1

古人云,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一生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作为保障, 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真可谓纸上谈兵。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性和约束力都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他们的情感波动性较大, 对周围的反应很敏感, 他们不仅需要情感上的引路人, 而且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所以, 我们应该对他们适时严格要求, 而不是处处严格要求, 同时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换言之,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教育理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严在当严处

近10年的教学经历中, 无论是面对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的高中生, 还是面对天真无邪、自我意识还比较淡薄的小学生, 我都因自己的严厉没有恰到好处而碰过不少壁, 教育效果差, 有时碰到逆反心理强的孩子, 还会弄得自己下不了台。于是, 现在的我在碰到问题时更加小心翼翼了, 三思而后行, 尽可能冷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不同的场合, 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好动, 爱玩东西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在语文课和数学课上规规矩矩坐了几节课的孩子们在综合课上变得好动起来;中午要在教室做作业或听课, 下午上课时孩子们有些好动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英语课上孩子不专心听讲、思想开小差、玩小东西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每每这时, 我总是通过提问或走到孩子跟前悄悄给予提醒等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孩子听课, 又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及时有效地提醒了不专心的孩子。针对平时屡教不改的孩子, 我总是直接点名收了他们手上的东西, 既起到“杀鸡给猴看”的效果, 又让被收了东西的孩子收敛了不少。在琐碎的教学工作中, 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时规则不是越多越好, 要求不是越严越奏效, 关键在于如何执行。对学生的严格也需把握好度, 艺术地处理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爱在细微中

没有爱的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而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比起你知道多少, 学生更关心的是你关心他们有几分。你没有必要成为他们的挚友, 但你一定要离他们的心更近些。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所以, 我们给学生的爱不能是只挂在嘴边,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付出;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事迹, 但一定要是真真切切的关爱;让点点滴滴的爱注入学生心田, 最终“生根”“发芽”。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的学习, 谈论他们的喜好;对学生嘘寒问暖。例如, “你刚才这节课状态不好, 是生病了吗, 还是有什么事?”说话时语气一定要温和, 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 而不是责备。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学生考试没考好时, 不要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 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向来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最近积极发言了, 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以激励他以后做得更好;课间遇到孩子, 你可以放低姿态, 主动和孩子打招呼, 与他们聊天, 还可以趁机赞扬孩子。如此轻松的话题怎会让孩子对你避而远之呢?当你在办公室和孩子谈话时, 尽量压低声音, 不到万不得已, 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在批评孩子, 因为孩子到办公室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让孩子坐下说话, 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从而能够轻松且真心地与老师交流。对孩子们的爱也可以是无声的。当孩子们向你问好时, 你可以给他们一个会心的微笑;当孩子不开心流泪时, 轻轻为他们擦干眼泪, 拍拍他的肩, 爱怜地摸摸他的头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 会给孩子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也悄悄传递了对孩子们的爱, 日积月累, 孩子的心离我们更近了, 关系更融洽了, 开展教学也就更容易了。

都说“一个心灵走进另一个心灵, 这段路程注定是艰难的、遥远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要勇敢地迎接挑战, 用学生的喜怒哀乐充实我们的人生。我们也许不聪明, 但我们不可以不努力;我们也许不优秀, 但我们不可以停止前进的脚步。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真正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向孩子们倾注爱心、耐心, 做他们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严与爱 篇2

一、严中有理

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以理服人。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误,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疏导,用宽容的态度、商量的语气,给学生讲明道理,让他感到老师是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

二、严中有法

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既要严格又要讲究方式、方法。班主任对学生只是严格,不注重管理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来,学生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制度,甚至做得也好,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但班主任强硬的态度、武断的结论,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严中有度

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能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比如,学生犯错误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而不能简单、粗暴处理,让其乐意接受,促其改正,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四、严中有爱

在班级管理中,“爱”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尊重上。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他们充分反思的时间和改过自新的机会,最终使其改正错误。比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用语言、眼神来传递关爱。在学生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成功时,一个肯定、赞许的目光;有困惑时耐心细致地开导;有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学生谈心结束,送上鼓励的话语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关心和爱护,自然而然就会感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谈该如何做班主任—严与爱并行 篇3

教育是门科学,充满着辩证法。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学好用好辩证法,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一)严重有宽,宽中有严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一个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确实要有一个严师把关。实践证明,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好成绩的教师,无一不是严师。玉不琢,不成器,面对一群天真幼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塑造自己,自我控制差的青少年学生,一味的“吹柔柔的风,洒绵绵的雨”,是不能搞好班级建设的。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励志。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儿童,有一百名学生就有一百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作为教师——他们的知心朋友,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是与学生合作的前提,更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可以获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同时,严中还要有“宽”,不要搞“三百六十五,一副铁面目”。特别是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只“严”不“宽”,反而不利其转变。我班有个不太守纪的学生,我起初总是盯着他。对他的一举一动都加以约束。一遇“紧急”情况,马上找他,找他便“开展批评教育”。他感到很紧张,跟别的同学说:“我没个好了!成了老师的眼中钉了。”我听说后,决定改变一些做法,当他犯了“小错误”时,并不急于找他;而当他为班里做“点”好事时,立即找他谈心,及时肯定了他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其不足。这样做,还真收到的较好的效果。这一实践告诉我:做班主任工作,一个劲的严是不行的,要严中有宽,宽中有严。严不控制自由,宽不放任自流。

(二)紧中有松,松中有紧

大多数老师,都有个通“病”,“恨铁不成钢”。为搞好班级建设,我也曾紧锣密鼓,整天盯着学生,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却事与愿违。自习可总有说话甚至打闹的,且屡禁不止,使我防不胜防。什么原因呢?抓的不紧吗?不是,为让学生多学习,我早自习、晚自习都亲自“督战”,连课外活动时间我也不许他们出去,而是一律“爬”在教室里学习。这得说是够紧的了。可问题就处在这“紧”上。有些同学写信对我说:“老师,让我们轻松一下吧。太累了。”我试着改变一下方法。课间,组织学生玩球,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同学打球或搞一些游戏活动,定期举办歌咏比赛,使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班里一下子活跃了,一种新的氛围形成了,学生学习成绩上升了。

实践告诉我:搞好班机建设要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紧不死板,松不随便。

(三)抓中有放,放中有抓

有经验的教师在工作中都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日常事务时放权给学生,无疑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好办法。只是我觉得,应该很好的处理抓与放的关系,抓中有放,放中有抓。一些学生不能做或做不好的,“权”不能放。放下去的权,尽量让学生独立“使用”切忌时放时抓,或只放不抓。只抓不放,教师唱独角戏,不利民主,不能体现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放而不抓,完全让学生“自我管理”,教师袖手旁观,就会真的“乱套”。

(四)威中有信,信中立威

常听到有些教师以学生怕自己为自豪。为树威,讽刺、挖苦、破口辱骂者有之;罚站、罚跪、罚劳动、罚款者有之;不让上课,拳打脚踢者有之。这种高压政策之下,绝对不能形成好的班风。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压服的威信是一种虚拟的威信。”靠强制手段只能使学生一时服从(也许只是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开展工作。但若与学生无原则地“打成一片”称兄道弟,也不利于实施正确教育。对学生所犯错误该批评时就批评,不能姑息、迁就;批评时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须知,威要从信中立,不能靠压;信取之于真(真心做学生的朋友)不能玩假。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爱”是班主任工作的良丹妙药。老师对学生的爱,有浓浓的师爱,有高尚的母爱,有严厉的父爱,更有新时期祖国对青少年一代满怀希冀的广博的爱。几年来,与孩子的相处中,我真切的体会到:“尊重、信任、關心、热爱每一个孩子,你才能拥有一片晴朗的天空;只有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他们的各种感受,沟通情感,以自己真诚的爱赢得孩子的爱,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

(五)蹲下身子说话,倾听学生心声。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尝试着“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天地里,贴近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尊重他们真实的个性。班里的学生都把我当成了最知心的朋友,我们可以向朋友一样坦诚布公地交谈,可以向朋友一样游戏玩耍,渐渐地,我成了全班同学最信赖的人。“尊重是信赖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尊重了才能有强大的“合心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氛围上和谐。爱应该是公平的!尤其是教师的爱!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哪怕仅仅是一句“你真棒!”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爱每一个孩子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目睹了他们的成长,感受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真诚地爱每一个孩子,“爱心是打开一切困难之门的钥匙。”我与学生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喜悦的果实。一位已经上初中的孩子在教师节那天给我送来他的祝福,“徐老师,是你的爱,教会了我宽容;也是你的爱,教会了我分享;同样还是你的爱,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祝福你,我最好的朋友节日快乐!”还有一位孩子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潘老师,我爱你!就像你爱我一样,我永远都把你当作我最好的朋友!”

班主任的严与爱 篇4

关键词:班主任,尺度,关系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 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 爱得太随便, 失去师之尊严, 就是束得太紧, 管得太死, 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 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 是我们教育者, 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问题。

一、对班主任“爱”的理解

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 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 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 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 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 班主任的这种情感, 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 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分量。由此可见,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 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 为他操心时, 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 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相反, 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 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 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 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 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 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 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 怎能教育好学生?

三、爱的几种不当类型

1. 家长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 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 不尊重学生人格, 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 学生稍不顺从, 则批评训斥, 甚至辱骂体罚。一些班主任认为“服从便是美德”, 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 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的。

2. 保姆型。

在班级管理中, 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 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 事事包办代替, 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 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就有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 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 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保姆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 暖水瓶型。

有些班主任爱学生, 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像“暖水瓶”一样, 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 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 不苟言笑, 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 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 师生情感难以交流, 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4. 势利型。

一些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差生的爱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对于优秀生, 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差生, 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班主任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 但这种爱变为“嫌贫爱富”, 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 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

四、班主任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上, 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 “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 动机也好, 但严而无格, 爱必荡然无存, 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 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 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 心理被压抑, 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 于事无补, 于人无益, 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1. 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 放任自流,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 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而久之, 学生依赖性、神经质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 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 而不是严厉。

2. 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严, 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 严要有分寸。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 乱严一气, 乱批评人, 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五、爱与严的关系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 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对后进生, 爱之深切, 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 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 嘻嘻笑笑, 失去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 学生可能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 我不做、不听, 班主任又不会怎样, 这样, 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 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 表面上看, 学生非常听话, 甚至做得很好, 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 有良好的班风, 是一个不错的班级。时间长了, 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 害怕之极。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 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 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

刍议教育教学中的严与爱 篇5

刍议教育教学中的严与爱

严与爱是辨证的统一.因爱而生严,严中显见爱.作为一个严格而又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时时要把学生当作自已的子女对待,处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感受到母爱一样的纯真、博大精深的师爱,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 者:潘昌国  作者单位:鲁高密市密水街道周阳小学,山东高密,2615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2) 分类号:G 关键词:教育   教学   严与爱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严与爱 篇6

一、爱的几种不当类型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其特殊阶段的特殊性, 如果不能正确的去“严”和正确的“爱”就会困难重重, 危机重重。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条“黄金原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而我们却常常用到“反黄金原则”:我希望别人像我希望的那样对待我。如果不能如愿以偿心里就会不平衡, 充满矛盾和痛苦。这实际上是我们没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客观规律。要么“严”得让学生反感, 要么“爱”得让学生感到无奈, 目前班主任对学生严的方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严父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 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为言行专制, 不尊重学生人格, 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 学生稍不顺从, 就训斥, 甚至辱骂体罚。这是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认为“服从便是美德”, 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但成长中的学生不是军人, 无限度的服从并不是他们的天性。显然, 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慈母型。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 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 事事包办代替, 从不轻易放手。以至于自己非常辛苦, 收效甚微, 学生往往报之以腻烦与不理解, 认为老师多管闲事, 不给学生自己发挥与锻炼的机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类型的班主任是“费了力”却不见得“讨好”。

3、偏利型。

一些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差生的爱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对于优秀生, 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对待差生, 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班主任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 但当这种“爱”转变为“嫌贫爱富”, 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 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

二、对班主任“爱”的理解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 作为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老师就是一份良心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在内容上表现为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严格的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 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 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班主任的对学生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 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 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 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 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同自己在班级与学校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一个老师不尽职地教育学生往往会毁了一批学生, 甚至一代人。可见,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 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不能没有爱, 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 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三、班主任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上, 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 “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 心理被压抑, 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 于事无补, 于人无益, 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甚至有的学生说, 只要自己毕业一定去砸老师家的玻璃, 拿到毕业证一定要打老师一顿, 老师的好心严厉却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仇人, 可悲可叹!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 放任自流,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 严厉会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 学生依赖性、神经质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 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 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道”。

“道”就是范围、分寸。我们看着一枚古钱, 天圆地方才可为钱。我们的祖先也说过“宇宙, 四面八方为宇, 古往今来为宙”, 万事万物遵循有道而必行之有度, 从微观方面来看, 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要严, 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 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 一贯爱学习的学生必定有其客观原因, 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 就不能简单、草率时批语完事, 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 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 乱严一气, 乱批评人, 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四、爱与严的关系

教师是一份良心活, “卢人饮水, 冷暖自知”。一份爱的事业, 一定要有一颗高尚的心。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 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 尤其是后进生, 爱之深切, 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 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 嘻嘻笑笑, 失去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 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 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 我不做、不听, 班主任又不会怎样, 这样, 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班主任,严与爱的代名词 篇7

一、基于严

在育人实践上, 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 “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 动机也好, 但严而无格, 爱必荡然无存, 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 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 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 心理被压抑, 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 于事无补, 于人无益, 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 放任自流,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 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 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像我们三年级孩子, 正是低、高年级过渡的时候, 一方面他还没有从那种娱乐、游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 各方面的习惯还有待养成, 如果班主任老师一味地训斥, 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不再信任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任其自然, 不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要求, 那将会误导孩子的一生。因此, 我觉得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 而不是严厉。

基于此, 我在班级管理中, 坚持“严是爱, 松是害”的理念, 将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通过学生讨论, 制定相应的规矩, 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如出勤, 我班就有两个同学, 登记每一位同学早晨、课堂、自习、集会等情况, 每周一的班会课上作总结。作业方面, 各科课代表及时将作业情况登记, 然后由学习委员每周作统计, 班会课上通报。等等, 这些由学生自己制定并且执行的规矩, 看起来是够严格的, 但是因为源于他们自己的意愿, 所以他们能够服从并且能努力做好。

二、基于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 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我们也深知:教育不能没有爱, 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 为他操心时, 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 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相反, 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 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 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 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 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 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 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 怎能教育好学生?

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制定班规时, 特别强调一种人性化的理念, 即每一项制度都有相应的灵活性、鼓励性。比方说, 出勤这一事, 我就根据学生路途远近规定学生到校时间, 有时天气突变了, 我会与同学商量是否可区别对待;有时, 学生确因身体不舒服, 作业没有按时完成, 我会要班干部商量如何处理;有同学上课打不起精神, 我会电话与家长联系, 弄清楚原因再与班干部商量对策, 甚至我还会替他们求情;对调皮学生的进步, 我会大张旗鼓地表扬, 特别是家长会上精心设计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进步, 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为自己的孩子骄傲, 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反过来又更配合我的工作。这样我所带的班级学生都挺听从我的安排的, 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我对他们的爱。

严与爱 篇8

一、正确认识班主任的“严与爱”

(一) 班主任的“严”。

1.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 放任自流,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强硬、武断和偏执, 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而久之, 学生依赖性、神经质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 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 而不是严厉。

案例: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严重的甚至出现班级学生一起玩游戏的现象;经常有任课老师抱怨课堂上学生偷偷玩手机。为了杜绝这个现象, 要求上课期间, 学生手机由纪律委统一收至班级储藏柜中保管, 中午和下午放学时统一发放。当然遇特殊情况, 如需要与家人或老师联系, 或者有重要电话时, 允许纪律委课间将其手机拿出, 用完再放回去。这种做法既对学生严格要求, 杜绝学生玩手机现象, 又尊重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严而不厉”。

2.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范围, 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 一贯表现好的学生未必一定有客观原因, 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 不能简单、草率地批评完事, 而要采用不同方法严格要求学生, 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 乱严一气, 乱批语人, 势必带来不好的结果。

案例:学生早晨迟到现象严重, 但是对于不同学生, 我的处理方法不同。有个别学生迟到是因为家离学校很远, 就算赶第一班公车, 也会迟到, 更不用说遇到堵车之类。那么这部分学生我会要求他们晚上留下打扫卫生。其余学生迟到的原因基本就是起迟了、堵车了、吃早饭了, 等等, 这些困难完全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这类学生迟到就属于态度问题。

针对这类学生, 我的处理方法有三: (1) 自己分析原因, 全班检讨, 保证不再迟到, 并且留下打扫卫生。 (2) 保证后如果再迟到, 通知家长, 告知家长迟到对孩子今后的恶劣影响, 要求家长配合管理,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并且要求家长负责早晨叫孩子起床。 (3) 以上两点基本能保证学生按时到校。但也会碰到家长由于工作较忙或对孩子过分溺爱, 而包庇纵容孩子的, 甚至为了孩子不被处罚, 帮孩子圆谎的情况。针对这类情况, 我会要求家长到校面谈, 分析问题的严重性, 提出处理措施:如果不能保证孩子按时到校, 那么给孩子办住宿手续, 要求住校。如果不愿意住校且不能保证孩子不迟到, 那么让家长清楚地知道班级将会根据学校对学生出勤的管理规定, 记录学生迟到次数, 并进行相应处理。

针对不同情况, 班主任要“严而有格”。

(二) 班主任的“爱”。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 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当做“教育的奥秘”, 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 无论是耐心的帮助, 还是严肃的批语, 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 相反, 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 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 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效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 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 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 学生面对班主任的教导就无动于衷, 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存在感情上的相悖, 怎能教育好学生?

案例:学生中早恋现象的处理好坏直接体现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信任度的高低。如果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互相信任, 那么不管什么事都会对班主任知无不言, 甚至个人的情感状况。本班学生在情感问题上总是对我从无隐瞒, 这也方便了我在问题发生时, 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并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时期。

本班一名学生告诉我他对一名老家的女生有好感, 这名女生与父母发生冲突, 想离家出走来南京找他, 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当时我就告诉他, 我们从进校开始, 首先学的就是《弟子规》, 第一句就是“圣人训首孝悌”, 做人首先就要做到一个“孝”字。这名女生应该尊重父母, 遇到与父母意见相悖的事情, 那么应该取得父母的理解, 如果父母依然反对, 那么应该听从父母的意见, 因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其次, 你还是一名学生, 你的生活还要靠父母, 用什么照顾她?更重要的是, 如果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学习, 影响了毕业, 没有文凭, 没有能力, 那么以后靠什么生存, 如果连自己都养不活, 就更没有资格照顾别人。那次谈完后, 这位学生当着我的面打电话给这位女生, 告诉她要听父母的话, 好好上学, 等毕业以后再说。并且答应我一定好好学习, 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辜负班主任的教育之情。

从这件事上, 我感觉到了班主任与学生情感的重要性, 学生信任你, 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真心, 知道你会帮助他们, 他们才会把自己的事告诉你, 向你寻求帮助, 并愿意听取你的意见, 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正确把握“严与爱”的度

(一) 把握好班级管理的力度, 力求宽严相济。

年轻班主任, 尤其是女班主任容易对学生过度宽容, 大概是因为极富同情心的缘故。但这样的后果很严重, 因为过度宽容就等于放纵, 等于放弃老师的指导地位而让学生放任自流。由于高职学生思想还不成熟, 自控力较差, 过度宽容只会助长歪风邪气的蔓延, 最终使班级管理名存实亡。假如第一个逃课者没有受到严厉批评, 步其后尘者必然受到“鼓励”。

案例:本班有一位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 每次打电话给家长, 家长要么不接电话, 发信息也不回, 要么直接挂掉。偶尔有一次接了, 也就是说“我们会教育孩子的, 你放心, 下次不会旷课了”。可迟到、旷课问题一直未得到改善。再打电话给家长要求到校配合老师管理, 家长要么推脱忙, 要么答应了也不来。所以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解决。结果其他同学因为迟到问题被老师批评时, 这些同学就会说:“为什么他可以, 我们就不可以, 他迟到你管不了, 我们迟到你就管, 他还旷课呢, 我们迟到怎么了?”针对这个问题, 我特意召开了一次关于时间的主题班会, 意在告诉学生守时的重要性, 并且举了一些反例告诫他们如果在工作当中经常迟到或者旷工, 将对自己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做人要学会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才能取得进步, 获得成功。从此以后, 那些学生再也不拿这位“老大难”说事了, 每次他迟到或者旷课了, 同学们还会合起伙来批评他。这位“老大难”也慢慢有了转变。

从这件事上, 我明白了班级必须有适度的严格管理, 尤其对屡教不改者、严重违纪者。我终于领悟了很多老班主任的箴言“没有严格的纪律, 绝对没有良好的班级”的含义。当然, 班级的严格管理和学生的正确认识, 还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二) 把握好与学生距离的尺度, 力求若即若离。

教师与学生距离太远, 例行公事, 居高临下, 颐指气使, 学生对你会难以接受, 避而远之, 很多重要信息不能及时获得, 这样在做工作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所以一定要与学生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 以朋友的身份真心对待每一个同学。

如我对班上一些比较内向或者成绩较落后的学生, 经过认真观察和谈话, 发现每个人都有一定长处, 或知识广博, 或反应灵敏, 或孝敬父母, 或有一手绝活。利用这些第一手材料, 我通过不同活动和方式, 让他们每个人都展现自己的特长, 然后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效果不错。又如我组织的班会很丰富, 除了常规的四项———纪律、学习、安全、卫生外, 还有游戏、幽默、创新思维等多种主题, 目的就是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这些活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为班级工作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 与学生走得太近, 危害性可能比走得太远还大。过分的“师生同乐”必然造成对学生的溺爱, 宠出他们一身的坏毛病。一旦违纪, 处理轻了, 他不听;处理重了, 他跟你翻脸, 并由此造成抵触情绪, 使班级工作陷入被动。从理论上说, 这是犯了“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的错误。 (陶行知)

(三) 自我评价要适度, 力求恰如其分。

正确评价自我, 必须适度肯定自我, 相信自我, 但不能自大。年轻人虽然缺乏阅历, 但有朝气、有活力, 敢说敢做。班主任工作无定法, 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创新和探索。毫无疑问, 我的自信和创新不仅会感染学生, 而且有利于形成班集体核心力量。

其次, 正确评价自我, 还必须适度否定自我, 但不能自卑。“谦虚使人进步”, 从辩证法来看, 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 便可以上升到新的水平。虽然年轻人有很多优点, 但同时欠缺老班主任的很多优点, 如处理问题的镇定老练, 对班级情况的预见性, 对工作规律的熟悉。如一年级重点要抓纪律的养成;二年级最重要的是抓稳定;三年级就得抓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些问题如何处理, 必须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虚心学习, 才能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

三、结语

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对学生的“严与爱”, 力求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格。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正确把握“严与爱”, 力求宽严相济, 把握好与学生距离的尺度, 更要善于总结, 正确评价。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调整, 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应当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摸索, 力求把握好与学生之间的度, 找到一套特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成为宽严有度、方法得当的合格班主任。

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度, 做到严而不厉, 严而有格。正确把握“严与爱”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力度与尺度, 力求宽严相济;把握好与学生距离的尺度, 力求若即若离;教师要善于总结, 正确评价, 力求恰如其分。

上一篇:教学勇气下一篇:防治口腔溃疡的小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