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口腔溃疡的小方法论文

2024-06-18

防治口腔溃疡的小方法论文(精选5篇)

防治口腔溃疡的小方法论文 篇1

百合茎溃疡病在我国发生分布较普遍, 发生严重的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1、症状

百合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接近土壤和幼芽下部的绿叶上, 受害叶片上有凹陷斑, 呈浅褐色斑点。受害茎上形成褐色溃疡病, 待干燥时留下褐色疤痕。发生严重时, 导致根颈部或根腐烂。

2、病原及发病特点

该病害是由担子菌门真菌引起的。该菌以菌丝在病残组织上或以小菌核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病菌可直接或间接侵入百合的茎基部。在苗期连续阴天, 气温低于20℃时, 高湿环境下土壤粘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灌水, 增强植株抵抗力。合理密植, 调节通风透光, 雨季注意排水措施, 保持适当温湿度。及时清理田间地头, 将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冬季要进行土壤消毒。三是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 (利克菌) 乳油1200倍液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液。严重时可用40%五氯硝基苯, 每亩 (1亩=1/15ha) 用药4~5kg, 均匀撒在地表后耙入土中进行药剂处理土壤。

防治口腔溃疡的小方法论文 篇2

我国有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通过选育优良砧木,预防猕猴桃溃疡病。可提高猕猴桃树体的抗病虫、抗冻能力,然后进行抗病砧木的嫁接应用推广,从而提高猕猴桃树体的免疫能力,达到抗病、增强树势、预防病虫冻害的目的。

通过30多年的田间观察和选育,目前已选育出抗溃1号、抗溃2号两个优良品系,通过多年的田间观察,试验对比,发现这两个砧木品种对猕猴桃病虫害有显著的预防效果,起到了绿色、环保、提质增效的目的,急需要进行大面积地抗病性试验示范推广。具体应用方法为:①播种野生猕猴桃种子,培育野生实生苗。②1~2年后,将猕猴桃实生苗培育成能够嫁接的大实生苗(根颈部直径达到0.8 cm以上)。③用抗病砧木采取春季舌接的办法进行嫁接,培育成抗病砧木,等抗病砧木苗长到50 cm高时,就可以出圃建园。④用抗病砧木苗建园,对砧木苗采取单主干上架的办法,1年后让其长到1.5 m时,再进行高接换头。⑤在培育成功的砧木苗上嫁接优良结果品种。对结果品种采取两主蔓整枝的方式,培养结果母枝。⑥对结果品种在架上进行规范化整形修剪管理,使其早日结果投产。

这种抗病中间砧,可起到预防病虫为害主干,特别是溃疡病危害主干的作用。

杨树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篇3

1症状特点

该病危害杨树的枝干, 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病斑有两种类型, (1) 水疱型:此为该病害的最常见症状, 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 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1 cm, 边缘不明显, 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 后期病斑下陷, 呈灰褐色, 中央有裂缝。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 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 初为圆形, 极小;后水疱变大, 直径0.5~2.0 cm, 疱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 流出淡褐色液体, 遇空气变成黑褐色, 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 中央有一纵裂小缝。 (2) 枯斑型: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 稍隆起, 手压有湿润感, 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 黑褐色。

在春季出现的病斑上,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生许多黑色小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秋季形成的病斑, 分生孢子器常在下一年形成。病斑下的皮层变褐坏死。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 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 不仅发病株率高, 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大。

2病原菌

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 (Valsa sordida Nit) , 其无性型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Ctyosporachrysosperma (Pers) Fr.) ]帅子囊多个埋生于子座内, 呈长颈烧瓶状, 子囊壳直径350~680 xm, 高580~896 xm, 未成熟时为黄色, 成熟后为黑色, 子囊棍棒状, 中部略膨大, 子囊孢子4枚~8枚, 2行排列, 单胞, 腊肠型;分子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 不规则型, 孔口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 无色, 腊肠形。

3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 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 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 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 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 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 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 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 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 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 当树势衰弱时, 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 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 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 水分失去平衡, 树势衰弱, 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 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 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 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 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 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 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晶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 有的品系是感病的, 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 其中有些品系 (三倍体毛白杨) 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 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4综合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 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

4.2适地适树 植树前, 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 忌用感病树种造林, 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

4.3清除苗圃周围病树, 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

4.4加强苗木管理 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 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 苗木起出后, 立即浸入水中24 h, 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前对根部喷以2, 4~D丁酯之类的促生剂, 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 增加吸水力, 减少病害;栽后应随即灌水。

4.5沙地造林时, 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 m*1 m的塑料薄膜, 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 加速新根的生长, 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 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4.6在华北部分地区, 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 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

4.7药剂防治

4.7.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 秋季 (9月初) 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洒一次, 以减少苗木带菌量;

杨树溃疡病的几种类型及防治方法 篇4

1、杨树真菌性溃疡病

由真菌引起的溃疡病又可分为水泡型和枯枝型两类, 前者只发生在光皮杨树上, 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泡, 初为圆形, 极小, 后水泡变大, 常称为水泡型溃疡病。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 随后水泡破裂, 流出淡褐色液体, 遇空气变为黑褐色, 最后干枯下陷, 中间有一纵裂小缝。后者在发病时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 稍隆起, 手压有湿润感, 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 显黑褐色。该病一般从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1次发病高峰, 9月形成第2次发病高峰。

防治时, 一是选用抗病的杨树优良品种, 如I-107杨、L35杨、中荷1号杨、1-72杨、中林23杨等;二是加强苗木管理, 清除苗圃周围病树, 减少病菌侵染源。起苗栽植时保护根系, 尽量防止伤根, 运输假植时保持水分, 最好起苗后, 立即浸入水中24h, 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 栽植时剪去梢头及侧枝, 造林后加强管理, 增强树势;三是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用菌特净100倍、50%多菌灵100倍、菌毒清300倍喷洒或涂干。

2、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它是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杨树病害。发病初期, 树干皮孔附近出现水泡, 手压即流出带臭味的液体, 其内含有大量致病的细菌。最后病部干缩下陷成溃疡斑, 斑处皮层变褐色腐烂, 严重时可引起树皮全部腐烂, 全株枯死, 5~6月为发病期, 9月再次盛发。

防治口腔溃疡的小方法论文 篇5

1 健康教育

1.1 疾病知识

向病人讲解口腔黏膜损伤是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 经过治疗不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使病人及家属能够接受并配合治疗[4]。告知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分级:Ⅰ度: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疼痛;Ⅱ度:口腔黏膜出现红肿、溃疡, 但病人能进食;Ⅲ度:口腔黏膜出现溃疡, 病人能进流质饮食;Ⅳ度:口腔黏膜出现溃疡, 病人不能进食[5]。在放射治疗前告知放疗的相关知识, 使病人能了解而及时采取措施, 并做好心理准备, 避免因不良反应大病人不能理解而中断治疗。

1.2 口腔卫生

放疗前有口腔疾病病人积极治疗, 拔除无保留价值的牙齿, 拆除不良辅助物[6]。指导病人洁齿, 每日晨起、睡前用含氟牙膏、软毛牙刷刷牙, 忌用牙签剔牙;每日评估口腔黏膜情况, 包括pH值, 根据pH选择合适的漱口液[7]。指导病人漱口时紧闭嘴唇, 鼓起面颊及唇部, 使液体能够充分地接触牙齿、牙龈和口腔黏膜表面, 以保持口腔清洁, 保护口腔黏膜, 减轻口腔黏膜放射反应[8]。

1.3 口腔功能锻炼

教会病人经常做张口叩齿运动, 使口腔黏膜皱襞处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破坏厌氧菌生存环境, 防止口腔继发感染。为预防张口困难、颈部活动受限, 应做张口练习, 如口含小塑料瓶和光滑的小圆木等, 做颈部前、后、左、右旋转运动[2]。

1.4 饮食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营养与疾病康复的关系, 鼓励病人进食。放疗前多摄入高蛋白、富维生素饮食, 增加机体抵抗力。放疗后出现口腔黏膜反应时进食富营养、易消化的软食, 做到荤素搭配, 以微温或凉为宜, 少量多餐, 戒烟酒, 避免进辛辣、腌制、油炸、过甜、过酸、过咸及粗糙的食物, 可用吸管吸食, 减少对口腔黏膜刺激。口腔黏膜炎严重影响进食时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必要时用鼻胃管胃肠内营养[6]。对头颈部肿瘤放疗病人采取系统性健康教育方法, 能降低口腔黏膜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4]。

2 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及家属放疗中的一些不适或反应只是暂时的, 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放疗期间要注意观察病人心理变化, 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观察, 保证放疗计划顺利完成[9]。

3 治疗

3.1 雾化吸入

药液雾化吸入能使药物直接到达口咽黏膜, 起到抗感染、镇痛、改善微循环、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促进黏膜细胞修复的作用, 有效减轻及控制鼻咽癌放疗病人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及发展, 减轻病人的痛苦, 保证治疗计划顺利完成[8]。一般要求病人雾化吸入后30 min内不饮水, 以保持药物在局部的作用[1]。张强等[10,11]利用雾化吸入的方法明显减轻口腔黏膜反应。

3.2 药物治疗

3.2.1 外用药

(1) 止痛贴:芬太尼透皮贴剂观察因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口腔黏膜炎所致的中、重度疼痛, 效果显著, 优于阿片类透皮观察药物, 具备高效、低分子量、高脂溶性和对皮肤无刺激等优点, 避免了口服[12]。 (2) 碘甘油:碘甘油的消炎、消肿、隔离及润滑作用有助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愈合[13]。

3.2.2 局部用药

(1) 液体:首先要根据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 如pH值高可选用2%~4%硼酸溶液漱口, pH值低可选用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如同时伴有口臭或出血可选用1%~3%过氧化氢溶液交替漱口[7];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用下面的漱口液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32×104 U、维生素B123 mg、地塞米松10 mg、利多卡因0.3 mg、薄荷水20mL混合而成[14]或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2%利多卡因针20mL, 硫酸阿米卡星针0.4g、地塞米松针5mg均匀混合[15];调控因子:白介素-11, 章海英[16]研究运用白介素-11后能够延长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 减轻症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张璐等[17]研究的表明此药物在减轻急性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的程度及推迟出现损伤的时间上有明显的疗效, 对口腔黏膜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中药:蔡凯等[18,19]研究用中药延缓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减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还有成品西帕依固龈液研究较少, 待进一步研究。 (2) 糊剂:康复新液与蒙托石散联合糊剂[20]、硫糖铝与维生素C涂剂[3]、十六角蒙脱石[21]等。何洋等[20]研究表明糊剂涂于口腔黏膜, 可延长康复新局部接触时间, 较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可知糊剂可以使漱口液更好地发挥药效。

3.2.3 全身用药

(1) 还原型谷胱甘肽:推迟了急性放射性黏膜炎产生的时间, 并降低了放射性黏膜损伤的程度, 减轻了口腔疼痛的程度, 降低了因中断放射治疗导致疗程延长的几率[22]。 (2) 痰热清:具有减轻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抗感染镇痛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23]。 (3) β-七叶皂苷钠:具有抗炎、抗渗出、抗水肿的作用, 可提高静脉张力, 维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血液循环, 并能改善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可抑制炎性物质, 消除水肿等作用[24]。但是对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作用研究较少, 有待进一步研究。 (4) 抗生素的应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药, 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防止菌群失调[6]。

3.3 冷疗

嚼含冰苦瓜片及使用甘草冰块, 通过载体-冰块的低温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温度效益原理[25,26], 降低局部黏膜温度与血供的物理作用, 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7,28]。在保证口腔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各个治疗方式的各个特点交替综合使用, 充分发挥各个的作用, 起到最佳的效果。

4 小结

上一篇:严与爱下一篇:机械力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