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脓病的防治方法

2024-06-17

柞蚕脓病的防治方法(精选4篇)

柞蚕脓病的防治方法 篇1

2011年晚秋5龄家蚕在茂林镇的南容村、高湖村一带普遍发生了家蚕脓病, 致使部分蚕农损失十分惨重。现将其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1年秋, 南容村景照组一农户饲养晚秋蚕3.5张, 据其反映, 家蚕2龄即发现脓病, 不仅出现在迟眠蚕中, 在大批蚕中也有病蚕发生, 但暴发时间则在上簇左右, 上簇后无力缚营蚕茧, 纷纷落地, 最后产茧36.5 kg, 损失极为惨重。脓病暴发造成大批蚕死去, 导致蚕茧质量和产量下降[1,2], 死笼茧、黄斑茧、薄皮茧数量增加。蚕农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据调查, 高湖、南容等村部分蚕农产茧量仅约10 kg/张。

2 发病原因

2.1 气候条件影响

在2011年晚秋蚕饲养季节, 气候多湿低温, 饲养环境湿度偏高, 温度较低, 使蚕座冷湿、潮闷, 加之平时除沙次数不够, 没有及时采取升温排湿的应急措施, 在这种低温多湿的环境中饲养, 蚕儿食桑缓慢, 龄期延长, 体质虚弱, 抗病力下降, 增加了蚕病发生的几率。

2.2 防治措施不严

操作粗放常引起蚕体创伤, 包括蚕儿不能充分饱食, 蚕头过稠。病蚕污染过的蚕匾、蚕网、蚕室等未进行消毒继续投入使用, 造成病原体扩散, 蚕沙与病蚕随处乱丢, 发现病原不能及时拾出。一些对疾病抵抗力较差的弱小蚕继续与健康蚕混育, 饲育中分批提青不严格;除沙不勤, 蚕沙堆积过厚而病原体增多;滋生于蚕座上的病菌未得到有效清除, 蚕体蚕座消毒不力[3,4,5]。

2.3 桑园管理不善

桑树多数携带病菌害虫, 桑园治虫力度不够, 通过尸体与粪便污染桑叶, 加之未科学地处理病死蚕和蚕沙, 病原四处扩散, 极易与家蚕发生交叉传染。

2.4 桑叶贮藏不科学

蚕农未设专用贮藏室, 由于大蚕期蚕室全部被利用, 现用塑料薄膜覆盖采回的桑叶大多堆放在走廊或蚕室过道内;储存时不注意散热, 加上采叶时气温高, 桑叶很容易发热变质, 蚕儿食下后极易诱发脓病。

2.5 消毒不彻底

马虎应付是发生脓病的主要原因。引发脓病的病原多角体, 大量潜藏在病蚕尸体、蚕沙中, 并扩散污染到使用过的蚕室蚕具和周围的地面、环境中, 蚕农养蚕前消毒防病工作马虎,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室蚕具消毒不严格, 留有死角, 只消毒蚕室蚕具, 不消毒周围环境, 只满足于用1种消毒药消毒, 更有甚者不消毒就养蚕, 每次消毒不彻底, 日积月累, 造成蚕病大面积的发生。二是药物配制浓度达不到要求, 消毒方法不对路, 达不到消毒效果。例如:漂白粉、石灰、消毒净等对水过多, 浓度达不到要求, 部分蚕农用药液消毒时不用喷雾器喷雾消毒, 而是用舀浇泼, 使药液分布不匀, 消毒效果差。三是忽视回山消毒。根据调查, 全镇进行回山消毒的农户仅占35%, 对病蚕、死蚕尸体乱丢、乱抛现象严重, 蚕沙不处理就直接施入田中或倾倒在蚕室周围, 造成病原扩散, 污染环境。

2.6 防病意识淡薄

蚕网、蚕匾等用具也因数量不足而未经消毒即投入使用。由于秋季气温高, 中、晚秋期蚕区叶质较差, 桑园易干旱, 加上蚕农将蚕沙到处乱倒, 有的甚至倒入桑田和河中, 防病意识淡薄, 造成病原到处扩散, 成为脓病传染的污染源[6,7,8]。另外, 有些蚕农采取降低消毒剂剂量, 甚至放弃消毒的措施, 因为人蚕同室的农户考虑到消毒药剂对人体的危害而采取上述行为。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

为达到提高消毒防病的显著效果, 加强蚕农对防病工作的认识, 加强蚕农技术培训,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对蚕农的培训, 让蚕农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方法, 尽量节约成本, 正确和规范使用蚕病防治药剂。

3.2 增强消毒意识

加强各阶段消毒防病工作, 坚决淘汰遗失蚕、死蚕、病蚕, 杜绝病原物的感染。消灭病原是防治家蚕疾病的根本措施, 强化预防措施, 严防发生病菌感染, 控制病菌蔓延。养蚕中要对蚕室地面及蚕室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消毒, 并处理好蚕沙, 集中沤制, 发酵后使用;病蚕尸体用石灰浆、福尔马林浸渍过夜后深埋, 以防病原扩散;做好每季蚕结束后的回山消毒;改造兼作蚕室的住宅, 改善通风条件, 浇好水泥地面, 搭制简易天棚。

3.3 加强蚕药经营监管

杜绝假劣蚕药进入市场, 提高蚕药质量, 蚕药作为防治蚕病的基本商品,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消毒防病效果。春、秋蚕期前, 积极配合县农业执法大队、县蚕桑站及县畜牧水产局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本镇各经营蚕药商户进行严格检查。有力杜绝劣质蚕药上市销售。

3.4 饲养抗病力较强的品种, 增强家蚕体质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 以及当地流行的病毒种类, 选择抗病力、抗逆性强的蚕品种。确保桑叶质量, 有条件的蚕农可建造专用房屋或贮桑室进行贮桑, 做好科学贮桑, 采回来的桑叶要及时从袋中或筐中取出。为增强蚕儿体质, 要根据蚕的不同的发育期选采适熟桑叶, 做到良桑饱食。

3.5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严禁给蚕儿喂饲农药污染叶、病菌感染叶、湿叶、霉变叶、热发酵叶等不良饲料。合理处理病蚕与蚕沙, 要严格消毒后才能使用污染过的蚕具蚕室;大蚕期每天用新鲜石灰或漂白粉消毒1次, 小蚕期用防病一号或蚕座净消毒,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以取得较好的消毒防病效果。防止多病并发现象, 合理添食抗菌素以清除蚕体内细菌;勤除沙, 防止堆积过厚, 淘汰迟眠、病弱蚕, 蚕期中严格提青分批;力求按饲育标准进行各龄蚕的饲育;做到饲养中动作要轻, 蚕头要稀。

3.6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及肥培管理

桑园施肥时要注意多施有机肥、复合肥, 氮、磷、钾搭配, 提高桑叶质量,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 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降低虫口密度;提高蚕的抗病性, 增强蚕儿体质。

摘要:介绍了晚秋蚕脓病发生造成的危害, 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以供广大蚕农参考。

关键词:家蚕脓病,危害,病因,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姜祝海, 廖平, 梁兵, 等.春蚕发生血液型脓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蚕业, 2003 (4) :49-50.

[2]林小芬, 王松, 蒋翠兰.浅谈原蚕区脓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 2007 (4) :60.

[3]邱海洪, 韦秉兴, 冯健玲, 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6) :2368-2370.

[4]白兴荣, 江亚, 黄平.云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与流行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 2011 (4) :31-32.

[5]陈端豪, 冯建琴, 马秀康, 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 2001 (3) :63-64.

[6]董克平.家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362.

[7]浙江省嘉兴农业学校.蚕病学[M].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9.

[8]殷建.泾县晚秋蚕脓病大暴发原因与应对措施[M].蚕桑茶叶通讯, 2011 (1) :9, 11.

柞蚕脓病的防治方法 篇2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病毒病, 是由于家蚕感染了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主要病状有:不眠蚕、高节蚕、起缩蚕、斑蚕、脓蚕等。传染途径主要有2种: (1) 食下传染; (2) 创伤传染。

1 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

1.1 防病意识差

蚕农不重视消毒防病, 死蚕、蚕沙、烂茧随处乱倒, 有的蚕沙不经过发酵就直接施入桑园, 造成病源对桑叶的污染。

1.2 消毒不到位

消毒不规范、不彻底, 为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了隐患。再加上蚕期没有及时有效地对蚕体、蚕座、蚕具、贮桑室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或消毒时只重视地面消毒, 忽视对房顶、墙壁和周围环境的消毒;有的蚕农消毒时随意改变药品剂量, 有的在消毒过程中, 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方法、温度等进行, 达不到预期的消毒效果。另外, 养蚕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也对蚕病发生有重大影响, 如养蚕动作粗放, 没有及时淘汰病、弱、小蚕, 没有统一处理病死蚕, 蚕期结束后没有对蚕具及养蚕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等等。

1.3 桑园管理水平差

桑农对桑园管理不够重视, 偏施氮肥, 少施或不施磷钾肥, 未及时进行桑园病虫害的防治, 造成桑园病虫害多, 桑叶质量差, 蚕食下后造成营养不良, 蚕体虚弱, 抗病力下降, 增加了脓病的发生机会。

1.4 桑园虫害严重

如夏秋季节桑园虫害大量繁殖, 粪便及虫口叶留有大量病害及细菌, 如不及时消灭桑园害虫, 采叶喂蚕时再不注意叶面消毒, 势必造成交叉传染, 致使蚕发病。

1.5 温度、湿度调节不合理

温度、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特别是秋季很容易造成高温闷热或低温多湿的环境, 如不对养蚕小气侯及时调节, 将会严重影响蚕的健康状况, 导致蚕抵抗力下降, 发病率上升。

2 血液型脓病的防治

2.1 养蚕前消毒

彻底打扫卫生, 清除各类垃圾。蚕室、蚕具用清水冲洗后要暴晒。先用质量分数为2%的石灰浆液体对蚕室及周围墙壁粉刷一遍, 消毒分3步:第1步, 对蚕室、贮桑室及各种蚕具用含1%的有效氯漂白粉溶液 (1 h后的澄清液) 进行全面消毒, 用消毒喷雾器喷洒, 湿润状态保持30 min以上, 面面俱到, 不留死角。第2步, 用病毒清消毒, 将主剂捣碎加少量水调成糊状, 再加入辅剂搅拌, 然后兑水25 kg, 充分溶解后取澄清液对所有蚕室、蚕具再行喷洒消毒或浸渍消毒。第3步, 趁湿用毒消散、烟熏宝进行熏烟消毒, 要严密关闭门窗, 不能有明火。

2.2 蚕中期消毒

蚕体、蚕座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防病1号进行一次消毒, 切桑、给桑前或除蚕沙后要先洗手再喂蚕, 进蚕室、贮桑室必须换鞋, 蚕室门口放一层新鲜石灰粉, 踏灰入室。从3龄开始, 每日或隔日用质量分数为0.3%的漂白粉溶液对蚕室地面、贮桑室、除沙网、切桑板、采桑筐等常用蚕具进行消毒, 及时淘汰病、弱、小蚕, 并放入石灰缸消毒后深埋, 每日添食一次抗生素类蚕药 (只限1种) , 如独克、孚龙一号、菌立杀、红霉素等。如桑叶遭受病虫害污染时, 可用含0.3%漂白粉液或2%新鲜石灰水浸渍桑叶5~10 min, 随后捞出晾干喂蚕。

2.3 养蚕后消毒

养蚕结束后, 蚕室、簇室及周围环境存有大量的病毒, 应及时处理病死蚕、蚕沙, 废弃物应立即烧毁。蚕室、蚕具要先用1%的漂白粉液消毒后再进行清洗, 晒干后妥善保管。方格簇先用火燎浮丝, 在日光下暴晒后再用福尔马林0.5 kg兑水3 kg加新鲜石灰粉50 g, 喷洒, 消毒后用塑膜包严, 在日光下闷3 h, 妥善保管。

2.4 加强桑园管理

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及时消灭桑园害虫, 桑尺蠖可采用人工捕捉或喷打辛硫磷、敌敌畏混合液, 每25 kg水兑辛硫磷8.3 m L、敌敌畏12.5 m L, 安全期为4 d。每年落叶后用质量分数为20%的杀灭菊脂乳剂8 000倍~10 000倍, 每25 kg水兑3.1 m L, 对桑园进行全面喷洒, 可全部杀死幼虫越冬的桑尺蠖及各种虫卵, 来年桑园虫害会大大减少。

2.5 调节饲育环境

出现不利于家蚕生长的气候条件时, 可通过人工调解方式改变饲育小环境, 如高温湿热, 对蚕座撒焦糠, 勤除沙;高温干燥, 则早晚开窗通风, 中午关闭门窗, 室内挂湿布降温;温度较低时及时升温, 但须保持通风状态。

摘要:通过仔细寻找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 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柞蚕脓病的防治方法 篇3

1 2008年秋柞蚕脓病发生的特点

1.1 时间上的特点

柞蚕脓病根据感染NPV多角体时间和数量的不同,一般有“水眠子”、“半脱皮”、“嫩起子”、“黄烂皮”、“老虎斑”、“里倒山”等不同表现形式,前4种一般发生在稚蚕期,后2种发生在壮蚕期。而今年的脓病大多发生在营茧以后。起初,农户对今年的蚕苗数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直到摘茧结束才发现脓病问题。部分加工“黄色蛹”或“神仙蛹”产品的商家也因此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他们非常不解,明明是好端端的活蚕,怎么放置几天后就死掉了呢?

1.2 区域上的特点

从全省发病的情况来看带有普遍性,发病率达上年同期的3倍以上。并有南重北轻的趋势,岫岩县的岭沟乡、凤城市的白旗、边门一带发病率高达60%以上,而辽阳、岫岩北部、凤城北部这些地区一般发生率在20%左右。

1.3 症状上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柞蚕幼虫在3龄以前感染NPV多角体病毒后大部分是不能营茧的,在4龄期以后感染时一部分能营茧甚至化蛹,但这部分体皮易破,在人为操作的过程中,流出的脓汁浸透茧丝层,出现“油烂茧”,而本年度大部分脓病茧不表现出油烂斑迹,绝大部分,变成“空瓤茧”,造成蚕茧千粒重大幅度下降,这是过去极少见的现象。

1.4 场地上的特点

1)柞墩食叶量重的蚕场较食叶量轻的蚕场发病为重。据对本所实验种场调查,保育组食叶量仅达全墩的1/3,发病率为10%左右,双母食叶量达全墩1/2,发病率就上升到20%左右,周边农户食叶量平均在80%以上,发病率可高达40%。

2)背坡蚕场较阳坡蚕场发病重。据对鸡冠山镇关广清等三位农户的调查,同在一处收蚁,但在不同坡向的蚕场窝茧时,背坡较阳坡发病率要高出20%以上。

3)除以上两个较明显的特点外,还表现为柞树密度过大,蚕场临近水源,脓病发生率较高;蚕场地势高,通风好脓病发生率较低。

2 秋柞蚕脓病发生的原因

2.1 盲目投种,造成饲料短缺

2008年春蚕投种量较上年增加20%左右,由于全省的柞蚕场可利用空间有限,造成秋蚕把数减少,加之春蚕产量可观,因此出现供求失衡,秋用种茧价格较上年下跌30%。秋蚕放养户贪图种茧便宜,盲目投种,一般增幅在20%左右。

2.2 对单头雌蛾产卵量缺乏科学估计

由于今年春季低温、寡照、多湿,造成蚕儿生长发育较正常年份延迟7 d左右,使蚕儿食下量增加,造成卵数增加20%左右,既使与往年投入相同的种茧量,但2代数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农户对此盲然不知。

2.3 叶质、气候及放养水平是导致脓病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2.3.1 霜害导致叶质下降

2008年4月23日的晚霜害造成我省柞蚕场严重受损。由于4月上旬气温日均在10 ℃以上,柞叶提前2周开叶,遇霜后,40%左右的柞叶萎蔫死亡,少部分树杆死亡,3周后出现二次发叶,导致大多放养户四处寻找“把场”。由于前次发叶和树液萌动耗去了一部分营养储藏,行二次发叶时,表现为叶质较差。

2.3.2 气候因素导致叶质偏差

2008年春期和夏期较往年平均温度和日照偏少,而降水偏多,只有到8月份才接近正常平均值。这样就造成柞叶光合作用下降,光合积累产物减少。虽然,8月恢复到正常平均值,但为时已晚。

2.3.3 气候因素导致蚕场病原物基数增加

研究表明[1],NPV多角体在高温44.3~48.7℃和烈日曝晒下,就可以失活,而今年却不具有这样的天气,造成蚕场内的NPV基数增加,随着蚕食下量的增加,大部分柞叶被取食殆尽,导致脓病的发生。李广泽等人研究表明[2],5龄起蚕定量口服柞蚕NPV多角体(每0.01 mm中含10万个多角体),则吃下位叶的发病率占61.90%,而吃上位叶的发病率仅为14.7%。

2.3.4 少数放养者的消毒防病意识淡薄

经笔者调查发现,少数放养者对卵面消毒的温度、配比和消毒时间,把关不严,对房舍消毒和二次感染等关键技术环节,更是漠然处之。

2.3.5 蚕农对柞蚕场NPV多角体等病原物的防治,束手无策

虽然对柞蚕场内NPV多角体等病原的防治有过相关报道,但具体操作很难被蚕农接受,一是因为劳动强度过大,二是农户没尝过这方面的甜头。

3 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春蚕放养量的宏观调控和蚕业科技宣传。使蚕农对当年的投种量和蚕场承受能力具有科学预测能力。其次大力推广用Ca(OH)2粉剂和0.5%NaoH水剂防治蚕场内NPV多角体方法,不断增强蚕农的消毒防病及科学放养意识。

参考文献

[1]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柞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31.

柞蚕脓病的防治方法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药物:灭蚕蝇片由辽宁凤凰蚕药厂生产。

供试品种:发育相对一致的四龄、五龄一化性柞蚕品种豫大一号幼虫。

1.2 试验方法

在柞蚕四龄盛食期施药, 药液质量分数为0.06% (即每23片兑水15kg) ;在柞蚕五龄第4至第8天施药, 药液质量分数为0.08% (即30片药兑水15kg) ;在柞蚕结茧初期 (见茧20%) 施药, 药液质量分数为0.08%。

调查每种处理后的蚕儿中毒率、结茧率及蝇蛆寄生率, 观察蚕期和茧期的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 综合分析防治效果。

1.3 试验区设计

A区:只在四龄盛食期施药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100头蚕, 计300头。

B区:只在五龄第4至第8天施药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80头蚕, 计240头。

C区:只在见茧20%施药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50头蚕, 计150头蚕。

D区:在四龄盛食期、五龄见茧20%均施药的设3个重复, 每区100头蚕, 计300头蚕。

E区:在四龄盛食期、五龄第4至第8天施药的设3个重复, 每区100头蚕, 共计300头蚕。

F区:在五龄第4至第8天、五龄见茧20%施药的设3个重复, 每区80头蚕, 共计240头蚕。

CK区:喷洁净的井水于柞叶上作为对照, 设3个重复, 每区100头蚕, 共300头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毒率调查

从几组试验添食过程看, 只要按标准浓度配制药物添食, 均不会发生中毒现象。

2.2 结茧率调查

试验处理的结茧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 A、B、C、F四个试验区略低于对照, D、E两试验区比对照高20个百分点以上;单从结茧率来看, 存在随着添食时间的推迟, 结茧率有所增加的趋势。

2.3 茧期发病及蝇蛆寄生情况

茧期发病及蝇蛆寄生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 通过药物添食, 可以达到杀灭寄生蝇卵, 防止寄生蝇病发生的目的, 其中B、E、F三种处理为盛食期添食, 其成绩最好, 这可能与蚕儿盛食期食叶量有关。

注:羽化与外伤茧粒没有进行茧质调查和材料登记

2.4 茧质情况

茧质调查情况见表3。从表3可见, 全茧量各试验区均值比对照高4.28%, 茧层量各试验区均值高于对照5.26%, 茧层率各试验区均值高于对照2.13%。

3 小结与讨论

从上述试验来看, 只要按照灭蚕蝇添食浓度标准配制药液对柞蚕四龄后的幼虫进行添食, 无论是全龄添食1次或多次, 均不会造成柞蚕幼虫中毒。从灭蚕蝇药物添食防治效果看, 以五龄盛食期 (4~8d) 进行施药效果最佳。从结茧情况看, 随着添食时间的推迟, 结茧率有递增的趋势。从各试验区调查的茧质数据来分析, 全茧量、茧层量及茧层率的均值略高于对照。试验表明, 添食灭蚕蝇对柞蚕食叶无不良影响, 反而有促进作用, 一方面柞蚕正处于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最强时期, 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添食灭蚕蝇药物后, 蝇蛆被杀死, 减少了蚕体营养消耗的缘故。

上一篇:内部控制发展趋势下一篇:肉牛球虫病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