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技术和方法(共12篇)
防治技术和方法 篇1
随着我国造林面积的增大、林木产品流通量日益增加。在林业管理和规划工作中, 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林业部门工作中的重点。因为, 一旦病虫害爆发, 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植被类型, 甚至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必须时刻注意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1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林业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但是在它们生长发育过程中, 常因遭到各种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 病虫害就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及时有效地防治经济林病虫害, 保证树体健壮, 是取得好的效益的关键。
实践中, 群众防虫防病, 多有盲目性。有虫有病不认识, 病虫混淆;不对症用药, 跟风喷药, 不知防治何虫何病, 防治目的不明确。因此, 有必要加强经济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和方法
2.1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是“防”与“治”的结合, 故应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科学防控, 综合治理”的原则, 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任务, 要兼顾短期见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 树立健康森林、森林保健的生态理念。
2.1.1 生态防治技术
以生态学观点, 森林、病虫害与天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时, 这个生态系统就能维持平衡, 不会造成病虫滋生发展。为了达到生态防治效果, 就应在营林方式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提高人工林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并应推广混交造林技术, 以母树自然繁衍方式实现天然更新。培养优良抗病树种, 选择健康、抗病虫害强的树苗造林。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减少人、蓄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森林植物检疫和预防预报工作, 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 采取最佳时机治理病虫害。
2.1.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调节有害病虫种群密度的方法, 也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 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各种生物活体, 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适宜营林方式, 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而利于保护天敌的生物环境;通过生物技术选育抗虫品种;病虫害自毁技术, 如雄性不育、遗传防治等;生物抗生素、生物毒素、激素等.
2.1.3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通过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病虫害。农药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化学防治由于防效高、见效快, 是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 引发更严重的病虫害, 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 并遵循对症下药、适时施药、混合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农药使用应朝着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方向发展。施药形式主要有树干注射、喷雾、热烟雾等。其中树干注射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延长药效期, 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手段。按容量分, 喷雾技术分高、中、低、超低容量;按喷雾机具和动力分, 喷雾技术分手动、机动、飞机等方法。常规喷雾技术药剂浪费很大, 药效难以充分发挥, 所以静电喷雾技术、精确施药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2.1.4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借用简单工具和声、光、电、热、辐射等方式防治病虫害,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人工利用简单器械捕杀, 其他常用的方法有诱杀法、隔离法、高温湿热处理、仿声与超声防治等。由于物理防治技术无污染、效果直接又容易操作, 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2 加强检疫、巡视工作
加强林业病虫害的检疫工作, 及时有效地了解林业的病害程度, 并进行合理、科学的防治工作。采用科学的技术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测侦查工作, 了解林业生长状况, 气候条件、物种变化等, 随时进行正确的判断识别, 确保林业病虫害发生进行预防措施的实施。
加强林业管理巡视工作, 能够有效了解森林、苗圃、种苗基地的病害发生情况,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防治工作。只有加大巡视工作, 恪尽职守, 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林业病害问题并及时上报解决。
2.3 加强营林建设
加强营林建设, 就是增加多树种的栽植工程, 把单一的林区生产变为多项生产, 从全局、全生态链条出发,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育林管理, 选择优良的抗病虫害树种大量栽植, 丰富森林环境, 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在营林建设中还要辅以其他的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 保护植物、水资源等, 根据树种的生存环境进行交叉栽植, 逐渐形成森林体系, 使造林真正的变为原始林系统。消除单一林区产生病虫害的环境因素, 能够很好地解决病害传播问题, 为林业的病害防护工作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 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在林业病虫害治理中, 要先正确地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 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到细部的防治,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管, 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侵害, 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
防治技术和方法 篇2
摘 要:农业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是保证农业植物不因病虫害为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既要考虑通过防治所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需考虑因防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1.农业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人类栽培应用的农业植物,就其种类而言,远远多于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由于每一种植物病虫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种类繁多的农业植物为植物病虫提供了广泛的寄主,致使植物病虫种类尤其繁多。仅1984年就全国43个城市的调查,农业植物病害就有5500多种,农业植物害虫有8260多种,而且就其调查范围和农业植物种类来看,这也只是农业植物病虫种类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种类的病虫尚未发现,或者是发现了还未能鉴定出种名。
2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较为复杂。农业植物多应用于城市绿化和植物造景,往往一个地段和地块需要多种植物如花、草、树木、地被植物等配植在一起,来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不同的景观所配植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不同地段和地块的生态环境又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由于每一种植物上的病虫种类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发生时期不同,有时不同植物上的病虫也会发生交互感染,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显得较为复杂,这完全不同于农作物的大田栽培,面积大,品种单一,病虫种类相对简单。即使是在花卉和苗木的生产栽培中,为了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生产栽培的农业植物尽管成片种植,但也是种类多,面积相对较小,病虫危害的复杂性也同样存在。
3.农业植物产品流动性大,入侵病虫危害猖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化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除农业植物造景之外,家庭养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使得农业植物产品如盆花、苗木、草皮等的交流日渐频繁,这也为一些危险性的病虫远距离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受侵之地缺乏自然控制因子,危害和损失都十分惨重。
二、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
1.综合防治遵循的原则
(1)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学原则。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学原则,就是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原理的指导下进行,防治必须遵循挽回收益大于或等于治理费用的原则。
(2)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则。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则包含有物质循环再生原则;协调共生、和谐高效原则;相争相克、协同进化原则;物种的抗逆性原则;系统的自调控原则等5个方面。要求在制定病虫害防治策略时综合考虑系统的循环与发展、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能量和条件、系统的自然机理、系统内物种的抗性和系统自我调节等方面因素,将病虫害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结构考虑,进行整体措施的综合作用协调,从而获得最优控制效果。
(3)客观和效益的原则。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要考虑地域的环境问题等客观因素,要运用合理的防治手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要遵循减少防治成本的原则,要达到防治时,运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化的防治效果,同时,防治措施要避免破坏生态平衡环境,从而可以达到防治效益的最大化。
2.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及优化
(1)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基本要求。在设计方案时,选择措施要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安全”指的是对人、畜、对作物对天敌及其生活环境不受损害和污染。“有效”是指能大量杀伤病虫或明显地压低病虫的密度,起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的作用。“经济”是一个相对指标,为了增加农产品的收益,要求少花钱,尽量减少消耗性的生产投资。“简便”指要求因地制宜和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掌握。这四项指标中,安全是前提,有效是关键,经济与简便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要达到的目标。
(2)综合防治方案的主要类型 :1)以一种主要病虫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温室白粉虱的综合防治。2)以一种作物所发生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榕树病虫害综合防治。3)以整个地块为对象,综合考虑各种生物因素,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如大城市中的某个公园、社区、工厂、某块绿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三、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根据栽培管理的需要,结合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和消灭病虫的目的,称农业防治法。其优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它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1)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2)改进耕作制度。(3)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2.生物防治。所谓的生物防治是指,运用生物或者代谢产物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可以较好的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可以较好的保证生态环境的发展,有利于环境的建设。生物防治主要是运用病虫害的天敌来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资源丰富,而且便于利用,可以较大程度的节约成本,而且对病虫害具有长期的防治效果,但是在进行人工的培育时,对技术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受到的限制条件也较多,是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作称植物检疫,它是综合防治的前提。
植物检疫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主要任务是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间调运种子、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等而传播的为害性强的病、虫及杂草。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国家在沿海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和过境的应该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国外新的或在国内局部发生的为害性强的病、虫、杂草的输入,同时也防止国内某些为害性强的病、虫、杂草的输出,履行国际植检义务。
四、结语
农业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制定措施,首先要在了解病虫及优势天敌依存制约的动态规律基础上,明确主要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尽可能综合协调采用防治措施,力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防治技术和方法 篇3
【关键词】果实种子类药材 泛油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30-01
为了确保中药的疗效确切,保证饮片的质量是首要问题。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如产地、采收加工、品种因素、炮制方法、储藏方法等。如储存不当易引起变质、生虫、发霉、泛油。夏季高温潮湿,果实种子类药材易泛油,下面将对此类药材的储藏防治方法展开下面论述。
1.泛油的定义
“泛油”系指中药材表面发软、发粘、呈现油状物,并伴有变色变质的现象。例如:柏子仁、郁李仁富含植物油脂,易出现内外色泽变深,油脂渗透到表面的现象,产生泛油。
2、产生泛油的因素
温度、湿度、中药材本身含水量、储藏方法等因素均易引起泛油。当储藏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含油脂丰富的药材,油脂受热分离,容易产生泛油;空气中湿度大于70%,药材本身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本身水分增加直至受潮,适合霉菌的滋生,产生泛油、变质的现象。
3、检查泛油的方法
3.1眼观 观看药材内外色泽的细微变化以及表面是否有油质物渗出,有无干枯,粘连等现象来判断其是否泛油。如:枸杞子。
3.2手摸 用手来检查中药材的疲软程度,表面有无油腻感,有无发粘等现象。如:党参、乌梢蛇。
3.3鼻闻 若闻到药材散发出“哈喇”味,或异常刺激性气味,可判断已泛油。如:刺猬皮。
4、储藏泛油类中药材的方法
4.1 控制储存环境的温湿度 以低温环境和减少与空气接触为基本措施,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为基本措施,消除或减慢其变化程度。适宜储藏的温度为20度为宜,湿度为45%~75%。
4.2 限制中药材的垛放高度 堆码货垛不要过高--
过大,易泛油中药材往往伴有发霉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容易生虫。
4.3 加强对仓库的管理 药房仓库及门店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贮存和销售状况,制定易“泛油”药材的采购计划。
5、泛油的防治方法
5.1 降低中药材水分干燥法
主要是通过干燥来降低中药材的内含水分。首先,在产区要将药材晒干,达到含水量7%~15%,入库后也应注意检查,最好在梅雨季之前晒一次,否则以后也易走油。含油性的中药材不宜用火烤,以防走油;少量可入石灰缸干燥。其次,晒干的药材最好用陶瓷的缸或坛。盛装大量存放或外运时,最好用木箱包装,内衬防潮油纸或塑料袋内封严。忌用铁器储存。
5.2 晾晒法
除昆虫类中药材外,当易泛油类中药材受潮时,一般都可晾晒。柏子仁可在强光下暴晒2~3个小时,待凉后再包装,如程度比较严重时可采取冷藏处理。
5.3 烘烤法
采取烘烤法控制中药材的泛油,特别注意对温度的控制。对含挥发油较多的药材将温度控制在50摄氏度以下。
5.4 密封法
适宜密封储存的中药有柏子仁、枸杞子、肉豆蔻、桃仁等。但必须在密封前把中药先熏蒸一次,密封过程中,室内要有吸潮设备,以防害虫再生和湿度增大,这样能达到不受潮,不泛油的目的。
5.5炒炙法
柏子仁(少量)若有泛油迹象,可投入铁锅内加热略炒,若倒入适量麸皮共炒效果更好。炒后将麸皮簸筛分离,冷却后收藏也能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
5.6 热蒸法
白果可用笼屉热蒸,但不宜蒸得过熟,一般以半熟即可,还能达到防虫防霉的目的。
5.7 药剂熏蒸法
一般可用磷化铝、氯化苦药剂熏蒸,但现在已多不使用此法。
5.8 酒润回色法
常用于不能用水,而又易“泛油”走色的药材。如:枸杞子,疲软变黑后,可用适量的酒喷淋表面,待枸杞子回润后再合理闭熏即可。
6、結论
综上所述,果实种子类药材最容易出现“泛油”现象,文中介绍的几种方法简便易行,非常实用,且防治效果也好。相信只要掌握了中药材的泛油知识,及时观察与调理中药材的养护,就一定会防止果实种子类中药材出现“泛油”现象。
参考文献
[1]崔树德 中药基础知识简便 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 1983年
[2]张明心 中药储存与养护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版
[4]郑汉臣 蔡少青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版
防治技术和方法 篇4
1 防治掘进工作面瓦斯积存主要技术措施
1.1 不停风技术措施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通风与机电的密切联系, 几乎可以说:没有机电事故就没有瓦斯事故。瓦斯积聚事故基本上都来自于机电, 机电成了瓦斯事故的主要矛盾。近几年, 那罗寨煤矿立足于“不出瓦斯爆炸事故就得抓瓦斯积聚;不出瓦斯积聚事故就得抓通风;不出停风事故就得抓机电”的通风瓦斯管理理念, 具体来说, 主要通风机是通过供电系统升级改造、双回路供电和性能参数自动化联网监测来消灭了停风事故。局扇通风机是通过实施“4321”工程技术措施来消灭瓦斯积聚, 即局部通风机实行“四双” (双风机、双电源、双线路、双开关) 、“三专” (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线路) 、“两闭锁” (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 、“一自动” (主备局扇自动切换) 。当主局扇因故停电时, 自动切换备用局扇, 两台局部扇互为备用, 杜绝停风事故, 实现掘进工作面连续供风。通过现场应用实践, 该技术对杜绝掘进工作面瓦斯积聚, 杜绝瓦斯事故的效果非常明显。那罗寨煤矿自实施这项技术措施以来, 掘进工作面因停电停风造成的瓦斯超限积聚事故控制, 基本实现了局部通风系统本质安全。
1.2 瓦斯监控技术措施
矿井瓦斯监测监控方面, 那罗寨煤矿基本做到了装备齐全、监控有效的要求。在这方面主要是扩大监控范围、扩展监控内容、完善软件功能, 对照规范要求, 完善一氧化碳、风速、风压、烟雾、温度、开停、风门、馈电等传感器的安装设置。对需要增加的传感器, 立即增补到位。为完善软件功能, 根据《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6201-2006) 》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1029-2007) 》等标准, 结合那罗寨煤矿的实际情况, 2008年8月完成了安全监测系统升级改造, 完善了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显示、存储和查询功能, 报警、断电、复电控制功能。
2 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防治技术
2.1 工作面钻孔抽放
那罗寨煤矿C409煤层煤瓦斯含量高, 它不仅影响本煤层的开采, 而且还影响C407煤层的开采, 所以抽放工作重点放在C409煤层中, 回采工作面均采取了本层抽放和老空区抽放。由于多处抽放, 有效地控制了回采面瓦斯超限问题, 为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本煤层抽放是在在回采工作面机巷、风巷施工顺层钻孔, 沿机巷、风巷每5m布置一孔深70-80m钻孔, 然后插管封孔进行抽放, 有效地将煤层中的瓦斯抽出, 密度大的钻孔可以将煤层中裂缝相互贯透, 迫使封闭在裂缝中的瓦斯压力提前释放, 缩小孔距抽放对透气性差的煤层抽放是有效方式。采空区抽放是将抽放管通过封闭墙接入老空区, 对老空区的瓦斯进行抽放, 采空区积聚的大量瓦斯, 往往被漏风带入采煤工作面, 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受外界大气压变化的影响, 工作面与采空区之间平衡状态被破坏, 采空区的瓦斯会大量涌入工作面, 威胁安全生产, 采区采空区抽放能防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超限。
2.2 均压调节
上隅角瓦斯超限是由于老三角区风量不足, 致使老空区涌出的瓦斯稀释不到规定范围内, 一般的方法是挂风幛将风引向上隅角冲淡积存的瓦斯。但是, 在回采期间, 风幛随着移动、人员来往通行, 风幛质量无法保证, 管理难度大, 稍有疏忽就会发生问题。采用均压调节能增加风流的压力, 使三角区的瓦斯不易带出, 能控制回风口的回风断面, 加大进风的风量, 使风能增加, 可有效地控制瓦斯的涌出。那罗寨煤矿在回采0111工作面的过程中, 由于靠近机尾段、煤层变化剧烈, 机尾上隅角瓦斯超限, 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最后采取均压调节的方法解决了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
3 防治瓦斯积存主要管理方法
3.1 局扇管理制度
为充分发挥“4321”的作用, 那罗寨煤矿出台了《加强局部通风机管理规定》, 下面是该制度的主要条款:
3.1.1 采、掘、开工作面的供电设计, 必须能够实现三专两闭锁。
满足以下具体条件:a.高压供电必须有两回路供电, 当检修高压线路时, 可轮换停电, 做到停电不停风。b.回采工作面回风系统的每一条低压供电电缆, 在边眼处集中设置一台馈电开关。每一条6kv电缆, 在边眼处设一台真空装置隔爆开关作为风电、瓦斯电被控开关。c.被控开关位置应不受其它作业的影响, 选在上顶无淋水、顶板支护良好、便于检修的地点, 并提供被控开关电源及控制线接口。3.1.2采掘开工作面必须安装双风机双电源, 并能实现专供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时自动切入备用风机投入运转供风, 此项工作由通风工区完成。3.1.3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和自动切入的试跳试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由通风工区建立检修试跳记录管理台帐 (包括试跳时间、地点、单位、试跳人、试跳是否正常、处理情况等内容) 。试跳前一天, 由通风工区在调度会上通知安检科、机电科、施工单位安排相关负责人按时参加。试跳完毕填写试跳记录, 参与试跳人员签字备案。
3.2 瓦斯超限分析制度
为切实做好防治瓦斯工作, 进一步加大瓦斯超限事故的查处力度, 规范瓦斯超限追查处理程序, 减少瓦斯超限、积存等现象的发生, 杜绝重大瓦斯事故, 那罗寨煤矿制定了《瓦斯超限追查处理责任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矿属各单位必须确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观念, 凡是出现瓦斯超限或积存必须进行分析并对责任者进行处罚。
3.3 瓦斯超限追查原则
3.3.1 瓦斯浓度大于1%小于等于2%的;
由通风区长在一日内组织有关人员事故分析, 并形成瓦斯超限追查处理报告报安检科、矿调度室及矿有关领导。3.3.2瓦斯积存浓度大于2%小于等于3%的;由矿通风副总工程师在二日内组织事故分析, 并形成瓦斯超限追查处理报告报安检科、矿调度室及矿有关领导。3.3.3瓦斯积存浓度大于3%的;由矿总工程师在三日内组织事故分析, 并形成瓦斯超限追查处理报告报水矿集团公司安全部、通风部及有关领导。3.3.4凡因供电及电气设备原因造成瓦斯超限积存事故, 机电副总工程师和机电矿长必须参加追查分析。3.3.5瓦斯超限追查处理报告中必须包括事故经过及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对造成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以及防范事故的针对性措施。3.3.6瓦斯超限追查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每起瓦斯超限事故, 必须按照处罚规定严肃处有关责任人。瓦斯浓度连续10分钟超过2%的瓦斯积存事故, 参照水矿集团公司重大未遂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3.3.7主管矿长必须高度重视瓦斯超限追查处理, 对上报的分析处理结果认真把关, 凡不符合要求的重新组织分析,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通报批评。
结束语
针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易积聚超限的根原, 在采取多种防治瓦斯事故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后, 有效地实现掘进工作面零停风, 确保了回采工作面的通风可靠性和上隅角无瓦斯积聚, 杜绝了瓦斯事故的发生, 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
摘要:分析采掘工作面瓦斯易积聚超限的主要根原, 采取多种防治瓦斯事故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后, 有效地控制瓦斯事故的发生。
水稻重大病虫害和防治技术预案 篇5
一、水稻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促进稻田生态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2、主推技术
(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科学用药技术。达标用药,规范用药;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1)稻飞虱
①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
— 1 — 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大田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有利于稻田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提倡稻田养鸭,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
③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噻嗪酮25克、乙虫腈4-5克、噻虫嗪0.5-1克,示范应用醚菊酯5-7克等。世代重叠严重,虫情复杂时,可亩用有效成分毒死蜱40-50克加吡蚜酮5克。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亩用敌敌畏有效成分250克熏蒸。
(2)稻纵卷叶螟
①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耐)虫性。
②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③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 2 — 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2)代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始盛期。五(3)代、六(4)代亩用有效成分阿维菌素1-1.5克、阿维·氟酰胺3-4克、氯虫苯甲酰胺2克、丙溴磷50克、甲维盐0.5克。
(3)稻螟虫
①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一代螟虫化蛹之前降低田间水位,化蛹高峰期适度灌深水(淹没羽化孔)一周左右。
②推行栽培避螟。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
③开展诱杀控螟。推广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每亩放置1个诱捕器;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每50亩架设一盏,傍晚开灯,次日零时关灯。
④科学开展药剂防治。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始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杀虫单有效成分60-80克;二代重点防治一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补治一次,亩用有效成分阿维·氟酰胺3克、氯虫苯甲酰胺2克;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三化螟:一代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亩卵块密度达120块以上的
— 3 — 田块,于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复配剂、杀虫单等;三代主治白穗。卵量达标田块,掌握在一季稻破口期(当5-10%水稻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或杀虫单阿维菌素复配剂。
(4)稻瘟病
①选用抗性优质品种。要高度重视两系杂交稻和单、双季晚粳、糯稻稻瘟病的防治。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
②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咪鲜胺或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种。
③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分的叶面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
④及时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齐穗期补治,亩用有效成分稻瘟灵40克,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有效成分肟菌·戊唑醇7.5-11.25克,或春雷霉素2-3克,或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芽孢/克)6-12克等。
(5)条纹叶枯病
①加强虫情监测。5月初,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 4 — 依据。
②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开展麦田等前茬灰飞虱防治。
③重病区压“粳”扩“籼”、适当推迟播期。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病害偏重发生稻区压缩粳、糯稻,扩种籼稻或推广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盐粳9号、皖稻119、皖稻86、镇稻6号、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重病区提倡水稻直播,单季晚稻播期适当推迟到6月10日前后,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
④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6克或毒死蜱40克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
⑤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在灰飞虱二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噻嗪酮20克。
(6)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水稻产区呈加重趋势,沿江、江南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以籼稻类型发病为主,单、双晚稻均有发生。要加强对白背飞虱、灰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治,强化单季稻、双季晚稻秧田和大田前期的保护。
①做好药剂浸种。每公斤稻种用吡虫啉有效成分0.3克对水1.5公斤浸种,浸种时间视气温和水稻类型而定。
— 5 — ②实行设施育秧。提倡工厂化育秧或使用防虫网、无纺布育秧。
③加强虫情监测。系统监测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动态,重发区要做好介体昆虫带毒率测定,为治虫防病提供依据。
④开展药剂防治。根据虫情,在秧田和大田前期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6克,或高含量吡虫啉3克,或噻嗪酮20克加毒死蜱40克等防治传毒媒介昆虫,治虫防病。
(7)稻曲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协优系列、D优
527、秀水664等。②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15天施药预防,视天气情况,破口期再治一次,亩用有效成分井冈·蜡芽菌、井冈·烯唑醇或戊唑醇6-7克或肟菌·戊唑醇7.5-11克或烯唑醇10克等。
(8)水稻纹枯病
①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③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早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抽穗期病丛率达30%的田块,中、晚稻拔节-孕穗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要及时防治。亩用有效成分井冈霉素10克、井冈·蜡芽菌25-30克、肟菌·戊唑醇7.5-11克、苯醚·丙环唑6克、噻呋酰胺3.5-5.4克,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7-10天后再治一次。
— 6 —(9)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苗期:抓好种子处理,重点预防种传病害(恶苗病、稻瘟病、干尖线虫病等);适时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预防虫传病害(病毒病);抓好秧田螟虫、蓟马等防治。
②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纹枯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期,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防治技术和方法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渗漏;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91-02
混凝土经过长期的渗漏,里面的钢筋结构就会遭到严重的腐蚀并出现生锈的情况,不但如此,长时间的渗漏还会使混凝土发生钙化反应,这就导致了混凝土的强度大大地降低,结构变得稀疏松散,从而降低水利工程的耐久性能,使得水利工程的安全隐患不断增大,最后导致被破坏。所以解决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渗漏是十分重要的。
1 水利工程混凝土渗漏的原因
1.1 变形缝产生渗漏的原因
变形缝主要分为沉降缝、抗震缝以及伸缩缝3种。在混凝土结构中变形缝是一个薄弱点,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的渗漏位置为变形缝。在变形缝的设计中,如果密封使用的材料的尺寸以及变形缝的尺寸不合理,将会导致变形缝的长期变形量大于密封止水的材料伸缩率,这样外部的水源就会通过连接的缝隙渗漏到混凝土的结构中。如果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严格地遵守设计图纸施工,就会导致止水带四周的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止水带焊接出现缝隙、止水带位置发生偏移以及密封材料填堵的质量差等问题。如果止水材料使用劣质的产品或选用的止水材料不合适,就会造成止水材料的腐烂和老化,最终形成渗水通道。
1.2 混凝土裂缝渗透的原因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压的强度很大,但是抗拉强度明显小的多,在混凝土结构的拉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混凝土结构就会出现很多弯曲裂缝,其裂缝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所以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裂缝可以分为凝缩裂缝、超载裂缝、温度裂缝、地基不匀沉降裂缝、钢筋锈蚀裂缝、干缩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裂缝等。按照裂缝发展的深度不同,还可以将裂缝分为贯穿裂缝、表层裂缝以及深层裂缝。裂缝形成的因素要从其结构力的代销、混凝土在施工时的配合比、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运营环境以及运营的管理水平方面着手,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是由许多因素组合引起的。
2 处理渗漏要遵守的原则
渗漏处理的目的是降低渗漏给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从而使水利建设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防治渗漏的方案的制定一定要按照渗漏的调查以及渗漏原因的分析且要与水利工程建筑的条件和特点相结合,要把所有的因素综合考虑再挑选出既经济又合适的修补方案。对于渗漏的处理通常都是采用防水堵漏的方法。为了使渗漏处理能够有效地止水以及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水压,防水堵漏要尽量的靠近渗漏的源头,这样对水利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十分有利。渗漏修补处理工作要选定在枯水期或无水期进行。如果在有水的条件下修补,一定要遵循“上载下排,先排后堵”的原则。
3 混凝土渗漏的防止措施
3.1 变形缝渗漏的防治措施
当建筑物的变形缝位置出现渗漏时,首先要使用热沥青来填补渗漏位置,如果填补热沥青没有起到效果,则再使用化学浆液进行灌浆处理,化学浆液的材料通常使用聚氨酯以及丙凝浆液。
3.2 裂缝渗漏的防治措施
3.2.1 进行表面处理
在出现裂缝的位置使用水泥砂浆和环氧树脂对裂缝的表面位置进行涂抹、粘补以及嵌补处理,这是修补裂缝表面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渗漏量较大但对工程影响较小的裂缝,可以使用钻孔导渗或埋管导渗的方法。钻孔导渗通常是使用风钻在裂缝位置的一侧钻出斜孔,一定要穿透裂缝的表面,导出渗漏进去的水,之后再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埋管导渗指的是在漏水的裂缝的表面凿几个上小下大的槽形,在渗漏严重的位置埋设一个引水的铁管,裂缝的边缘用棉絮填塞,这样就使渗漏的水集中地从引水铁管中排出,然后再使用快凝灰浆把槽口封闭,最后再封堵引水铁管。
3.2.2 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处理措施
那些只需要进行防止渗漏的裂缝和浅缝,可以使用水泥灌浆,但对于那些渗透快、裂缝开度小和受温度影响的裂缝,要使用化学灌浆的方式来填补。
3.2.3 表面处理和内部处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那些对建筑强度有影响的裂缝,不仅要对其采用内部的处理,还要对其进行表面的修补,这样可以达到防治渗漏、增强结构的效果。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防治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渗漏可以有效地增强工程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所以要加大力度做好水利工程混凝土的防渗漏工作,对我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军等.河口村水库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渗漏和防渗设计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05).
[2]赵士怀等.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控制技术[J].施工技术,1998(05).
[3]陈景富.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岩溶发育规律及渗漏条件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5).
[4]韩庆之,马盛元,曹李靖.巨型水电工程区域岩溶渗漏研究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应用前景[J].地质勘探安全,2000(02).
(编辑:尤俊丽)
The Caus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Concrete
Leakage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 Hongzhou, Liu Shukui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oth number and size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of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However, concrete is a medium with strong permeable performance and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leakage phenomen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oncrete leakage causes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the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Key words: concrete leakag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cause analysis; control measures
防治技术和方法 篇7
作为林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较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病虫害对园林工程具有较大的危害。园林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受到自身生物特征的影响, 还会受到气候、地理条件、树种以及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园林病虫害防治不仅防治成本大, 而且效益也不高。
2 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种类
园林病虫害对我国园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它具有以下特点:长发型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巨大, 而且还在呈上升的趋势;偶发性病虫害的爆发面积大且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危险性的病虫害不断地扩散蔓延。我国的园林病虫害防治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发展为后来的“林木病虫害综合治理”。
2.1 病害
园林树木病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传染性病害,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天气干旱冷热、营养缺失以及污染等, 也可以称作生理性病害。另一类是传染性病害, 产生这类病害的原因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实物病源, 这种病害可以从一株植物传染给另一株植物。
(1) 生理性病害。一般在相近的地方园林树木会发生相同的症状, 这时, 只要对环境条件进行改善, 就能够减轻甚至消灭这些病虫害症状。一般情况下, 在天气干旱时, 树木就会产生枯萎、落叶、干枯甚至是死亡的情况;某块区域下酸雨的时候, 树木被酸雨危害, 就会产生树叶斑块、褪色的现象;高温天气会造成树木的嫩芽和花朵的灼伤, 对花朵的美观和果实的生产造成影响。
(2) 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也就是传染性病害。首先, 真菌性病害, 这种病害的产生主要是通过风、雨和昆虫以及鸟类和人进行传播的, 病菌通过皮孔和伤口进入树木内部, 使树木生病。树木生病的部位会产生以下几种病症:斑点、溃疡、萎蔫、白粉以及锈粉。其次, 细菌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雨水、土壤和生病的植物进行传播的。第三, 病毒性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对脊柱细胞的代谢方法进行改变, 使脊柱的生理程序遭到破坏造成的。这种病害造成的树木病害表现为以下几种病症:树叶发黄、发皱、畸形以及坏死等。第四, 病菌性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昆虫以及蚜虫传播的, 植物的病症表现为植物发黄以及丛枝。
2.2 虫害
园林树木的害虫一共有5类。第一是根部害虫, 这类害虫生长在土壤内部, 将刚刚发芽的种子以及幼苗的根茎作为食物。第二是干部害虫, 这类害虫主要寄居在被压木、风倒木以及风折木当中。一旦这些林木遭到了风火水旱的灾害, 这些害虫就会进入树木之中, 使得树木大量死亡的现象产生。第三是枝梢害虫, 一种是钻蛀害虫, 这类害虫伤害的主要是主梢和主干, 另一种是刺吸害虫, 主要是造成枝叶的萎缩和枯黄, 甚至是死亡。第四是叶部害虫, 这类害虫主要是对树木叶片等造成伤害。第五是果实种子害虫, 这种害虫主要是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会导致种子的质量下降。
3 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的传统方法
3.1 防治原则
传统的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将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作为防治的基础, 化学防治是最为提倡的防治方法, 通过熟识病虫害发生、发展以及流行的规律, 进行化学防治, 从而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这种防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以下工作完成的:在进行园林苗木的栽植时就选择那些优质无病毒的苗木;为提高其抗病的能力, 优化肥水管理工作, 并对负载进行合理的控制;为将病虫的源头和病虫的基数减少, 及时将病虫枝叶和病虫果实进行剪除, 与此同时将枯枝落叶进行及时的清理;除此之外, 为保证树体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并且通风顺畅, 需要及时对枝叶进行修剪。
3.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指为防治病虫害而应用热处理、射线和机械阻隔等方法。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包括植物病原物在内的所有植物虽然都对热有一定的忍耐程度, 但是一旦超过其忍耐的限度, 生物就会产生死亡。热处理和湿热处理是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工作当中的两个主要的物理防治方法。除此之外, 机械阻隔也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举例来讲, 覆盖薄膜就是机械阻隔的一种方式, 在冬季, 很多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就是附着在病残体上面, 在早春时节, 为花木进行薄膜覆盖, 能够有效地减少发生叶病的概率, 芍药的种植就可以应用此种方法, 在覆盖上薄膜之后, 芍药就会减少叶斑病的产生。
3.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的运用较为普遍, 因为其效果迅速且显著、使用范围广泛, 并且使用的方法简单易学。化学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有毒物质对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进行干扰, 进而杀死有害生物, 以此来防治有害物质的不断扩展。化学防治的药物可以分为排斥物质和引诱物质以及毒物3种。排斥物质能够通过诸如散播难闻的气味从而对害虫的感官进行影响。引诱物质可以通过引诱的方式, 诱杀大量的害虫, 引诱性物质包括很多种, 最为常见的就是性诱饵。毒物对害虫的毒害作用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 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害虫的口器、通过植物的表皮以及植物的液流。同样, 毒物也分为很多种, 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多毒类和少毒类。
4 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中的绿色技术
近些年来, 园林病虫害防治员工进行了技术上的更新, 出现了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技术。园林树木病虫防治中的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两种方法。
4.1 生态控制法
生态控制法这一园林树木病虫防治新方法, 也可以称作生态调控法。这种方法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 即在一个整体的园林生态系统基础上, 将园林植物以及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加以利用, 通过生态学的手段, 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能够使有益生物进行良好的生长, 而使这一环境不利于害虫的生长。这样一来, 就能够将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发挥到最大, 并将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降到最低。园林做为一个生态系统, 因为其中的树木生长的周期基本较长, 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中具有较为丰富的节肢动物, 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复杂的食物链, 因而天敌和害虫之间就有了非常明显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利用生态控制的方法十分有效。
首先, 可以先将适合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许多发生严重病虫害情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病虫的生物学特性, 另一方面则是环境条件的诱导, 也就是何时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 为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将适合病虫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从而减少害虫的基数和侵染源头也是一个很好的病虫防治的方式。园林中由于管理的方法不当, 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不好, 湿度过高, 就会产生叶斑病以及轮纹病;园林内的积水过多则易导致产生根朽病, 因此, 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 一定要通过栽培防治和人工防治来进行防治工作。
其次, 创造适合天敌和抗菌的生存环境。园林系统中的有益群体包括天敌和抗菌。因此, 通过创造适合这些有益群体的生存环境来进行有害生物的控制, 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对防治成本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有毒物质的使用大大减少, 避免了对人类的危害。
4.2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即通过操纵和战略有益生物、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等, 使自然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在园林工程中引进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的引进, 使园林的生态系统达到稳定, 并进行有效治虫的目的。
首先, 控制害虫的密度。控制害虫的密度的有效方法有3种。第一, 引进或移植害虫的天敌, 也就是将害虫的天敌, 从国外或国内异地进行引进, 从而抑制当地害虫的生长。第二, 对本地的害虫天敌进行保护和利用。这种方法是通过控制生态环境和科学使用杀虫剂进行的。例如进行保护害虫天敌的工作可以通过为天敌提供适宜的食料和生存场地。第三, 进行大量繁殖和释放害虫的天敌。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室内进行天敌人工繁殖, 然后将其在园林进行释放, 从而对害虫进行抑制。
其次, 为防止有害生物的侵染, 将有益生物作为活的屏障。在园林植物根部周围以及叶子周围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园林植物有着很大的保护作用, 它们能对侵袭者进行防御, 不仅如此, 还能够在帮助植物进行养分吸收的同时保护植物的根部免受病虫的伤害。
总而言之, 在进行园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园林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
摘要:指出了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因此, 园林建设得到了市政建设的重视。城市在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园林工程建设工作, 以期增加城市景观的美观程度。然而, 由于园林绿化过程中, 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了各类病虫害的现象产生, 使得大量的园林树木生病甚至死亡, 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景观的美观。因此, 在进行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对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中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现代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 以期对未来的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绿色技术,传统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哲金.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3) .
[2]马英玲, 韦春义.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 2005 (1) .
[3]周士锋, 王龙, 梁云峰.常见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 .
[4]李淑阁, 郭淑莲.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 2005 (4) .
玉米分蘖原因和防治方法 篇8
1. 分蘖时间
玉米分蘖最早发生在发芽出苗期, 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 可不必防治。大多数情况下玉米分蘖发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 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 所以对玉米以后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
2. 分蘖部位
玉米分蘖一般发生在根茎部, 也就是临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 中耕培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病害而导致的分蘖或分枝表现为全株性症状, 即在大部分节上都长出分蘖, 个别还表现整株矮化和分蘖丛生现象。因病害而致的分蘖只能通过预防病害而加以防治。
二、玉米分蘖现象发生的原因
1. 品种特性
玉米分蘖是禾谷类作物的固有特性之一, 不同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 表现出不同的分蘖特性。比如剑试二号玉米杂交种在舟曲河川试种时, 就表现出较强的分蘖性, 一般分蘖达1~3个, 而中单二号、豫玉二十二号等品种在正常情况下不分蘖。
2. 干旱影响
玉米生长期严重干旱, 造成主茎上部生长发育障碍, 往往就会出现分蘖现象。如舟曲县大面积种植的沈单十号玉米在干旱严重时, 就会长出分蘖, 而在正常年份, 则不会长出分蘖。
3. 群体密度的影响
群体密度过小, 容易发生分蘖现象, 这在分蘖性强的品种栽培上, 表现最为明显。分蘖性不强的品种在密度太小时, 也会出现分蘖。所以合理的群体密度有利于控制分蘖的发生。
4. 病害的影响
玉米遭受某些病害时, 也会发生分蘖现象。如遭到霜霉病的为害时, 玉米地上部茎节上长出许多不孕侧枝, 主茎高大, 茎秆较细易倒状, 完全没有经济产量。玉米霜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生长期间遭受低温阴雨, 或玉米地发生涝害, 以及田间郁闭、日照不足、通风不畅等综合条件所致。
5. 养分不平衡导致分蘖发生
就舟曲县玉米分蘖现象发生的问题, 通过对各地农户及老农技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玉米分蘖现象以前虽偶有发现, 但对生产并未造成影响, 近几年以来, 这一问题已明显对当地玉米生产造成了影响。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块, 主要是半山干旱区隔年地膜覆盖玉米地块。据对这些地块施肥情况和土地肥力的了解, 发现这些地块多因交通不便, 多年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当地农户一般也不施底肥, 只以尿素等单一的氮素化肥作为追肥施用。追肥期一般在苗期中后期至大喇叭口期间。这种施肥方式, 不仅不利于提高土壤的综合肥力, 而且在玉米生长苗期的中期, 形成养分“断档”。同时从上年地膜覆盖地块轮作的冬小麦苗情明显的带条状缺绿症状, 可以推断, 玉米幼苗期“三素”供给不平衡, 氮素缺乏, 是这些地块的共同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断定, 养分不平衡也是造成这些地块玉米苗期分蘖的原因之一。
三、玉米分蘖的防治
1. 品种选择
通过试验种植或比较, 选择分蘖性弱或不分蘖的品种。如沈单十号、豫玉二十二号等。
2.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 如株高、叶片夹角大小等, 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防止因密度太高造成田间郁闭或因过度稀落导致分蘖发生。一个品种合理的株行距, 只能通过试验比较, 才能确定。
3. 结合中耕培土人工除去
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产生的分蘖, 只能结合中耕利用人工除去。方法是先拔除分蘖, 然后进行中耕培土。一般在苗期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可有效抑制分蘖。
4. 改善田间灌排水条件, 防止霜霉病等病害发生
种植玉米需注意避开严重遮阴地块或洼地死角, 改一般种植为大小行种植, 保持合理株行距, 确定合理行向, 可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 预防病害及分蘖发生。
5. 采取抗旱措施预防干旱威胁
如山地采取全地膜覆盖栽培、地膜露垄覆沟栽培及人工集雨浇灌或利用抗旱剂等措施预防干旱, 可有效防止因干旱而产生的分蘖现象发生, 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6. 科学施肥
猪疾病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篇9
1 预防
预防是关键, 防重于治, 由于猪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要做好猪病的预防, 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就必须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法进行饲养管理和生产经营, 预防的成本远远低于治疗的成本;并且, 我国加入世贸后, 很多猪病不允许治疗, 如:口蹄疫、猪瘟、水泡病、链球菌病等, 一经发现, 全部扑杀, 对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和经济损失, 因此, 要养好猪必须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1.1 选择合理的免疫时机
养殖场户都知道养猪应该做防疫, 而究竟怎样做防疫才能更好地产生免疫力, 没有真正的了解。科学合理的免疫时机是猪群健康、皮毛发亮、运动自如、达到规定日龄、规定体重、猪群处于安静的状态, 对免疫人员无抵触, 易亲近的前提;同时, 免疫要避开临产、产仔前后、装前卸后, 并在饲料中加些电解多维。在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前后5~7 d不要进行免疫。最好的免疫时间是上午, 选择天气比较晴朗、气温比较平和的日子。
1.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要真正做好动物免疫工作, 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而且很多养殖场户不愿抽血监测化验, 无法得知猪群各种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 也无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这样会导致免疫失败。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通过历年来当地猪病发生和流行的趋势, 当地每年开展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项目, 及每年开展官方兽医监测和养殖场户的自主监测的抗体水平, 按照养殖场户饲养生猪的种类, 制定适合本场的最合理的免疫程序。要有重点性和针对性, 要统筹兼顾, 尤其要做好猪瘟的基础免疫工作。
1.3 合理的免疫操作
养殖场 (户) 只知道拿苗就打, 往往忽略了一些环节:疫苗是不是符合要求、是不是处于有效期、疫苗的使用注意事项、有无过敏反应及副作用、发生疫苗反应如何解救、疫苗保存的环境和温度、油乳苗使用前是不是置于室温一段时间、冻干苗稀释后是不是在规定时间用完、使用过疫苗空瓶是不是进行无害化处理、老弱病残孕猪应不应该打、猪免疫的注射部位、注射部位是否有什么病变结节和增生现象、针头注射的深度、剂量的大小等等, 这些免疫操作程序一定要科学规范, 要充分了解每一种疫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免疫操作动作一定要轻柔迅速, 一头猪更换一个针头, 注射部位应在耳后肩前三角区内皮薄处, 并用75%的酒精消毒。
1.4 合理的选择疫苗
猪用疫苗现在有很多种, 如何正确选择呢?首先, 我们应该使用国家和省里规定的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疫苗。其次, 根据历年来本地常见多发的猪病和猪场常用、免疫效果较好的疫苗, 并结合当地气候的特点来选择。并按照农业部的要求, 上网查看一下疫苗的厂家、有无批准文号、是不是农业部GMP认证企业。
1.5 合理的免疫剂量
所有猪的免疫都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的剂量标准进行免疫, 但由于疫苗的保护率不是100%和母源抗体的影响, 部分免疫项目要根据首免后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情况, 看是否需要进行二免, 也有部分猪只存在免疫惰性, 需要加大免疫剂量才能产生抗体。所以要根据疫苗规定免疫剂量标准和个别猪场的生产实践经验, 选择合理的免疫剂量, 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 达到预防控制的目的, 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监测
监测是衡量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和评估动物疫病风险的主要手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等方法, 对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趋势作出的一个正确的风险评估。养殖场 (户) 近些年往往都忽视监测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测, 根本无法预知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趋势, 认为免疫完了就万事大吉。个别猪场出售的仔猪, 告诉养殖户, 所有项目都免疫了, 回家什么苗都不做, 但猪瘟、肺疫、丹毒等病又发生了, 吃了没有及时监测的亏, 没有地方去讲理, 谁忽视这个问题谁必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说, 免疫之后进行监测, 是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的一个主要手段, 通过病原学监测, 我们能进一步明确猪群的健康水平, 科学评价是不是发生动物疫病或疫情的一个重要标志。
3 消毒
科学规范的消毒措施是有效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的有效手段, 同预防同等重要, 也是养殖场户最易忽视的一个大问题。养殖场户买瓶消毒药回家每3~5 d喷1次, 就万事大吉, 而当疫病发生时, 根本没有达到消毒灭源的效果, 认为消毒根本没有作用。恰恰相反, 消毒是一种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预防动物疫病的一种手段, 猪病种类繁多, 也不能完全依靠疫苗, 有些病并无疫苗预防, 只能通过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达到预防控制净化的目的。是一种花少钱、防大病的好办法。
3.1 平时的消毒
根据养殖场 (户) 的生产规模和环境状况, 建立适合本场的消毒制度和程序, 一个养殖场 (户) 至少要具备3种以上的消毒药, 才能有效地消灭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 并且每3~5 d更换一次消毒药, 防止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 并且消毒前要认真清理好室内外卫生、猪分泌物、墙壁灰尘、饲料残渣、污水、粪便及其他污染物, 因为这些物质中藏匿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和存在的潜在发病危险, 选择消毒药的类型和浓度应该使用高效、低毒、无嗅味、无刺激性的广谱消毒药。常用的有季铵盐类、碘类、酚类、醛类等。同时, 注意不要忽视饮水消毒, 特别是夏季由于饮水管道内存在大量的青苔, 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造成疾病流行。有些猪场, 饮水中的大肠杆菌、霉菌、病毒往往都超标。所以, 选择一种有效的消毒药饮水至关重要。通常使用漂白粉、百毒杀等药物。
3.2 发病时的消毒
根据疑似猪病的类型和当前疫病的流行态势, 选择高效、有针对性、渗透性强、杀毒效果比较好的消毒药, 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同时, 在发病期间, 每天针对病情的进展选择合适的消毒药, 同时加大消毒的频率和消毒剂量, 并加强立体消毒和净化空气消毒相结合。如果是病毒性的最好使用含碘的和有机氯消毒药, 消毒时根据需要提高消毒药的浓度和温度, 增强消毒药的消毒效果。发病时对猪群使用的食槽、水槽、饲用器具、清扫工具、粪车要彻底消毒。对病死动物、排泄物、污染物、垫料、针头、药品以及相关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避免引起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
3.3 场区及环境消毒
养殖场 (户) 根据本场规模的大小建相应的消毒设施, 规模大的、标准高的要在场区门口建消毒池和消毒室, 养殖量小的,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配备相应的消毒设施, 猪舍门口设有消毒室和紫外线灯, 入舍后要更换经过消毒的衣服、鞋帽和手套。场区及环境的消毒在春季、冬季最好使用生石灰或热火碱水铺撒在门口和猪舍通道, 夏季、秋季最好对全场及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消毒要不留死角, 尤其粪堆、储尿池、厕所、房前屋后、场区主要道路、垃圾堆放点, 采取彻底有效地消毒, 真正消灭病原微生物, 避免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4 驱虫
驱虫是猪病防治的又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引起猪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最主要的诱因之一。绦虫病、消化道线虫、姜片吸虫、球虫、肾虫病、疥螨病、附红细胞体病、弓浆虫病, 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生产和猪群的健康生长。所以, 有效驱除猪群体内外的寄生虫和环境中的虫卵是能够保持养殖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猪群生长过程中至少要驱虫三次, 小猪、育成猪和育肥猪三个阶段, 母猪每年实行定期常规驱虫和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驱虫。同时, 猪群根据每年猪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驱虫, 如疥螨病、附红细胞体病、弓浆虫病等。通过驱虫使猪群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良好的发育, 进一步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5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的关键在于保持生猪健康良好的发育, 避免因温度、湿度、光照、饲料、饮水、密度、环境等因素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使生猪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好,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 从而保证养殖户对生猪养殖的积极性。
5.1 选择好场所
养殖场最好建在背风向阳高岗地带, 而且距离交通运输、水电便利, 离村屯、水源、学校、城镇居民区、屠宰加工场所、养殖场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至少500~1 000 m, 并且要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布局。
5.2 控制好猪舍温度
猪舍建造一定要冬暖夏凉, 猪是恒温动物, 气温不适时, 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稳定, 但需要消耗体能, 以致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温差变化太大, 更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仔猪最适温度20~30℃, 育成猪和育肥猪最适温度18~25℃。在饲养过程中一定做好猪舍的防暑降温和抗寒保暖工作。
5.3 控制好环境湿度
湿度对生猪的影响虽然小于温度, 但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对生猪的生长发育不利。当高温高湿时, 猪散热困难, 感到闷热;当低温低湿时, 猪散热显著增加, 感到寒冷, 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猪舍适宜相对湿度是65%~80%, 如果采用保温取暖设施, 相对湿度应降低5%~8%。
5.4 控制好光照
光照对猪体健康、生产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增加光照可使猪只抵抗力、繁殖力、初生窝重提高, 另外可以改善公猪的精液品质, 自然光照或人工光照每天最好为14~18 h。
5.5 加强对饲料的管理和防霉工作
饲料一定要选择知名品牌, 养殖场户口碑比较好, 信誉度比较高, 质价比比较合理, 重质量守诚信的厂家。根据不同的饲养阶段, 选择不同型号的饲料。饲料保存要避免发霉变质, 不要在潮湿的环境储存饲料, 不要使用发霉饲料, 一旦饲料发霉, 要选择合适的脱霉剂, 加强对仓库、储料间的除霉工作;同时, 饲料要避免被鼠虫嗑咬、避免阳光直射、避免与农药化肥等混合堆放, 储料间一定要干爽清洁, 设有灭鼠、灭蝇、灭蚊、灭虫等设施。
5.6 保证饮用水的质量
水是猪生命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猪是喜欢清洁的动物, 良好健康的水质, 对猪群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不良污染的水质, 给生猪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反复造成交叉感染;同时, 生产出来的畜产品给人类食品安全也带来巨大的隐患。
5.7 调整好猪群的密度
猪群分群最好选择体重差距小、大小匀称、最好是同群的猪。猪群密度过大, 使猪群生活环境变差, 猪间冲突增加, 导致采食不均, 发育不齐, 易患各种疾病。猪群密度过小, 浪费资源, 也不利于取暖, 在一般情况下, 圈养密度以每头育肥猪占0.8~1 m2为宜, 猪群以每群10~20头为宜。
5.8 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
猪舍由于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 加之猪病的影响, 经常分解出氨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而且每天猪群都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会使猪的食欲减退, 体质下降、增重缓慢。氨气和硫化氢对人和猪都有害, 会严重刺激和破坏黏膜和结膜, 诱发多种疾病。因此, 猪舍要保持经常性的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猪粪尿、垫料和污染物, 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 定期使用来苏尔等空气消毒剂净化猪舍环境, 并加强消毒工作。
6 做好保健工作
猪群的保健工作是猪病综合防治的最有效措施, 通过在生猪饲养过程中,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选择一个合理的保健方案, 通过有效的加药方法和添加合理的药物品种, 使猪群免疫器官应答正常化, 从而使机体增强抗病能力。
6.1 采用中西药结合, 通常以中药为主, 减少产生抗药性, 增强保健疗效。主要做好公猪、母猪和仔猪的保健工作。
6.2 选择能修复免疫器官, 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特别提高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药物, 并且对动物不产生和很少产生副作用的药物, 以进一步减少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发生。
7 做好疫情和疫病管理工作
猪场要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管理条例》和《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 做好动物疫情和疫病的报告工作, 养殖场户一旦发生动物疫情或疫病, 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做好封锁、隔离观察和消毒工作, 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预防,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诊治。同时对病死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 以便减少进一步造成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8 治疗
猪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诊治过程, 从发病原因、发病季节、发病数量、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和结果进行综合诊治判断, 针对不同疾病选择药敏试验, 进行靶向给药或联合用药, 并做好对症治疗和辅助治疗, 缩短病程, 加快早日康复。认真观察病猪用药的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避免产生抗药性和耐药性。严格把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防止药效降低或毒副作用的出现, 时刻关注药物对猪只免疫机能的影响, 掌握用药的时间和休药期, 防止因药残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 不使用假劣药、过期变质药和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
9 小结
外墙渗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篇10
1 外墙渗漏的原因
1.1 设计方面
1)设计中没有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来消除因温差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对房屋产生的影响,以致产生裂缝,出现渗漏现象。2)设计人员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在建筑物外立面上设计了凹凸线条却未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这些凹凸线条的角落处应力集中,容易开裂,以致雨水沿着裂缝渗入墙体,造成外墙渗漏。3)砖砌体结构建筑物顶层的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不当,由于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的热胀变形不一致,圈梁在外界温度影响下会产生纵向和横向变形,在圈梁与砌体结合面上形成一定的水平推力,产生剪应力和拉应力,而上部女儿墙的自重较小,由此产生的圈梁与砌体的摩擦阻力较小,粘结面上的抗剪强度低,当剪应力超过粘结面的强度时,圈梁与砌体间产生水平裂缝而引起渗漏。
1.2 施工方面
1)砌体的砌筑质量较差,灰缝砂浆不饱满,特别是垂直灰缝不饱满,甚至出现干缝、瞎缝现象;框架结构中的外填充墙抹灰前未对框架梁、柱与外填充墙交接处进行处理,易产生渗漏。2)外墙抹灰时,基层、底层接槎及面层处理不当,混凝土外墙与水泥砂浆结合不好,产生空裂而出现渗漏。3)装饰施工时,因龙门架、外用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的使用而留设的外墙进出料口的封堵、脚手架架眼的修补没有处理好;采用钢质大模板施工的剪力墙结构的外墙穿墙螺栓孔堵塞不密实,由进出料口、脚手架架眼及穿墙螺栓孔等处产生渗漏。4)外墙门窗框与墙体接触的周边处理不当,使门窗周边成为渗漏隐患的重要部位。5)外墙装修采用面砖、花岗石等装饰材料时,结合层与面层间因施工原因存在空隙,水从缝隙渗入形成水囊,由面层渗入墙中。6)外墙面上的凹凸线条、阳台及雨篷等处的排水处理不当,滴水线(槽)坡向不正确或未按规程施工,产生倒流而润湿外墙面,使外墙内侧受潮。7)水落管的施工质量差,致使雨水沿承插口、水落口及水漏斗处渗出,浸湿墙面而引起渗漏。
2 预防和防治方法
2.1 保证设计质量
1)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有效的防水措施,以满足使用要求。2)为增强外墙的防水性能,最好采用6 mm~8 mm厚的1∶2.5防水砂浆(加水泥重量5%的防水粉)作为底层。3)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基特性和温度的影响,选择好结构类型,尽可能消除应力裂缝。4)对于砖混结构顶层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建议其梁顶标高高出顶板250 mm,且梁顶面外沿比里口低落10 mm,使得女儿墙下口与圈梁间产生微裂缝时,雨水亦可沿缝向外排出;同时在女儿墙中按4 m的间距设构造柱,其上口锚入混凝土压顶中,从结构上防止女儿墙根部变形裂缝产生渗漏。
2.2 确保砌体和外墙底灰的施工质量
1)砌筑墙体时应保证砂浆饱满,水平和垂直灰缝的饱满度应大于80%,严禁干缝、瞎缝的出现。2)管线埋设在外墙内侧时,开槽时应使用无齿锯切割,严禁任意剔凿、野蛮施工。3)基层处理:基层为混凝土墙体时,将表面清扫干净,用10%碱水除去混凝土表面的油污,将碱液冲洗干净后晾干,再用笤帚在墙上甩掺加了界面剂的1∶1水泥细砂浆,使其凝固在光滑的混凝土基层上,强度以用手掰不动为好;基层为加气混凝土砌块时,将墙面上的粉尘扫净,浇水湿润,使水浸入加气混凝土砌块达10 mm为宜;基层为砖墙时,将墙面上残存的砂浆、污、灰尘等清理干净,用水浇墙,将砖缝中的尘土冲净,润湿墙面。4)砖混结构架孔的堵孔和补抹底灰应在面层施工前12 h进行,首先将孔洞内清理干净,敲掉松动、不密实的砂浆,用水清洗。待孔稍干后,将孔底和两侧满铺砂浆,再将湿润的砖砌入孔内,上缝补满砂浆,稍干后刷一道水泥浆,进行底层补灰,反复搓压,使新老基层粘结成整体;穿墙螺栓孔可采取在墙外侧加设挡板,内侧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捻实的方法进行封堵。5)框架结构的外填充墙应在填充沉实后,再进行上口斜砌顶紧的工序。抹灰前应对框架梁、柱与外填充墙交接处进行密实处理:在墙面不同基层相接处,应铺设搭接宽度不小于100 mm的金属网,以增强水泥砂浆层的抗裂能力。6)目前的高层建筑多为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基本都达到了清水效果,外墙外侧不抹灰,直接在基层上做装饰面层,因此在施工中要采取相应的技术质量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防止结构墙体出现微裂缝。7)外墙抹灰到二步脚手架甩槎时,应将槎端抹平压实,定浆后用铁抹子沿木压条切成外低内高约45°角的反口,下层抹接槎时,槎口应充分洒水浸润,然后再刷一道素水泥浆,以利上下层粘结。8)底层抹灰完后应加强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 d。
2.3 确保面层的施工质量
1)面层施工前,应逐层检查底层抹灰的质量,凡空鼓、起壳、裂缝等渗漏隐患,必须修补,满足规范的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2)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的面层施工时,应反复搓压,确保密实;在施工中严格按工艺标准进行操作,防止面层产生空裂。3)外墙镶贴面砖时,首先应将面砖放在水中浸泡2 h以上,取出晾干表面浮水后方可使用;然后用1∶1水泥细砂浆镶贴,粘结层砂浆应饱满,以防出现储水囊。墙压顶、窗台、腰线等部位需镶内贴面砖时,除流水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外,应采取顶面面砖压立面面砖的做法,防止向内渗水;同时还应使立面中最低一排面砖压底平面面砖,并低出平面面砖3 mm~5 mm,使其起到滴水线(槽)的作用,防止外墙渗漏;勾缝采用1∶1水泥砂浆,先勾水平缝再勾垂直缝,使勾好的缝凹进面砖外表2 mm~3 mm,并反复压实压光,以避免开裂渗水。4)当混凝土外墙装饰采用外墙涂料时,在底涂与面涂的滚刷过程中,下一刷必须压住上一刷,以形成连续的隔水层。5)干挂花岗石的施工应在满足结构可靠性及不损坏结构的前提下,设计出干挂所需钢骨架的固定、安装方式;外墙表面处理后,抹3 mm厚的防水胶泥层,基层不同时的防水层应相互交圈,搭接长度不小于100 mm。6)采用金属饰面板装饰的外墙,必须严格按规范进行施工,尤其是收口构造的各部位要处理好,切实做好打胶、嵌缝等工作,质量部门严格执行工序管理,做好过程控制,确保金属饰面板不渗不漏。7)玻璃幕墙在安装过程中要做到收口严密无缝、压条顺直、无错台错位、坡度准确、排水畅通,尤其在安装橡胶条时,胶条规格要匹配,尺寸不得过大或过小,嵌塞要平整密实,接口处一定要用密封胶填实,以不漏水为准。
2.4确保特殊部位的施工质量
1)凸出墙面的装饰线条,施工时应在线条上抹成朝外的斜坡,以避免在线条上口与墙面交接处形成积水,引起渗漏。2)凹进墙面的分格槽在取出分格条后,必须用防水砂浆勾缝,以消除脱皮、孔洞和砂眼,或在勾缝干燥后用防水涂料刷不少于两遍。3)在檐口、窗台、窗楣、雨篷、阳台、压顶和凸出墙面等部位,上面应做出流水坡度,下面应做滴水线(槽);流水坡度及滴水线(槽)距外表面不应小于40 mm,滴水线应保证其坡向正确。4)施工中外墙窗洞顶留尺寸应适中,一般每边加宽20 mm,铝合金窗框、塑钢窗框与砌体(轻型墙体材料)侧边固定时,要用射钉将铁脚固定在预留在砌体侧边的预制混凝土锚固块上(每侧三块),不得将铁脚直接固定在砌体上,以免射钉将墙体打酥。固定后及时在窗框与墙体缝隙间填入软质材料,使之与墙体形成弹性连接,抹灰后用密封胶封闭严实。5)认真处理好水落口杯处的防水,水漏斗与水落管应连接正确,水落管承插口应连接严密,防止雨水流出而浸湿墙面。
摘要: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入手,分析和探讨了外墙渗漏的原因,并针对各方面渗漏原因,分别从设计质量、砌体和外墙底灰质量、面层质量、特殊部位质量四方面具体阐述了预防和防治外墙渗漏的措施,以期减少或杜绝外墙的渗漏问题。
关键词:外墙渗漏,原因,防治方法,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志刚.浅析房屋外墙渗漏的预防处理[J].铜业工程,2007(3):4.
[2]王志鹏.居住建筑外墙渗漏质量控制[J].福建建筑,2007(7):11.
梨木虱和梨树腐烂病防治技术 篇11
1梨木虱防治方法
1.1农业措施根据大部分成虫在落叶、杂草、土缝、树皮缝内越冬的习性,越冬前结合秋施基肥,彻底清理园内枯枝落叶和各种杂草,冬天浇冻水,萌芽前刮除老翘皮,可消灭大部分越冬成虫。生长季节不要偏施氮肥,及时进行夏季修剪,改善果园通风条件。
1.2生物防治梨木虱的天敌有梨木虱跳小蜂和木虱跳小蜂草岭、瓢虫和小花蝽等,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消灭梨木虱。
1.3化学防治抓住两个重要的用药时期:一是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期,二是梨落花终期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前一时期可选菊酯类药喷雾,杀灭越冬成虫;后期,即落花后可选用吡虫啉、齐螨素、螨克、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若虫用阿维菌素、吡虫啉等药剂效果好。生长季节避免使用菊醋类药,以保护天敌。
2梨树腐烂病防治方法
腐烂病发病初期病部稍肿起,呈水浸状湿腐,红褐色至暗褐色,溢出红褐汁液有酒糟味,病斑形状不一,多发生于主干、侧枝的向阳面的枝叉部。后期病部干缩下陷,病健交界处龟裂,病部表面满生黑色小点(子座及分生孢子器) ,潮湿时有淡黄色孢子角产生, 在健旺树上,病皮干翘脱落,另长新皮及木栓组织。防治应注意综合防治。
2.1加强预防合理负载,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根本。栽植抗病品种,冬季树干涂白防止冻伤或日烧,及时涂药保护剪、锯口和各种伤口,防止腐烂病菌侵染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关键。剪除病枝、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发病严重的果园,春季发芽前全树喷布5 °Be石硫合剂或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或20%农抗120水剂100倍液等药剂,消灭菌源,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基础。
2.2发病后及时防治及时剪除病枝和刮除病疤。刮病疤时只刮掉腐烂皮层即可,刮后涂药,用于防治腐烂病的药剂有腐必清、灭腐灵、843康复剂、草丹隆、别腐烂等。将剪下的病枝和刮下的病皮集中烧毁,以免病菌再次侵染。
山西省文水县农委(032100)
滚动轴承的常见故障和防治方法 篇12
滚动轴承最常出现的故障是严重发烧, 如果是新装或清洗换油以后, 刚一运行即迅速升温严重发烧, 但运行中并无异常的声音或震动。其原因极可能是润滑脂加得太多了, 应只装用适当数量的油脂。在严重发烧的同时, 如果还发现轴承有“卡死”现象, 其可能的原因是两轴的轴承盖把轴承外圈顶得太紧, 没有按规定留出足够的轴向游隙, 运行中的温升使轴伸长所致。
个别情况是轴承内圈和轴配合得太紧, 以致内圈膨胀, 或轴承座和轴承外圈配合得太紧, 以致内圈膨胀, 或轴承座和轴承外圈配合得太紧, 以致外圈被压变形。对于前者, 可以先了解装配情况以及加工轴时是否留的过盈尺寸太大, 果真如此, 尽管轴承采用热装, 装配时也会较为困难。这时, 只能取下轴承, 打磨轴颈到应有的装配尺寸, 另行装配。后者则常发生在对开轴承座上, 如果此时旋松轴承的螺杆, 将会发现轴承变得“灵活”了。则可以在轴承的对开面上加一两层纸垫, 即可排除故障。因为, 这种轴承座都是先在该处垫有0.1 mm~0.3 mm厚的纸垫, 才加工其内孔的, 一但取消纸垫, 孔就被压扁了。
此外, 如果有尘粒、杂质随润滑脂进入滚动轴承的滚道, 也有可能出现卡死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应清洗换油。修换时, 即使是优质干净的润滑脂也应经过仔细检查, 才能使用。如果发烧出现在滚动轴承已经正常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 用金属杆触听时又出现干摩擦的噪音, 或不规则的撞击声, 则可能是缺油或油已经不干净了, 也可能是轴承的滚动部分损坏, 均应拆开清洗, 仔细检查, 进行换油或拆换轴承。
轴承的滚动部分出现一下缺陷, 必须换新。
1锈蚀
轴承停运受潮或油中有水, 使滚动体表面或滚道出现锈斑或锈蚀。
2压痕
当硬物质进入滚道时, 常会在滚道或滚动体表面压出凹坑。此时, 不仅运行中要出现噪音或撞击声, 过大的凹坑还会产生震动和轴承严重发烧。
3轴承圈破裂
除材料和热处理等制造上的原因以外, 如果轴的过盈尺寸太大, 装配方法不当, 也会胀破及损伤轴承内、外圈。以及推力轴承的轴肩设计不当, 也会使动圈被压破裂。对此, 除换新轴承外, 均应查明原因。予以排除。
4滚道表面疲劳剥离
这本来是正常磨损, 但如果使用不当, 这种磨损将会迅猛加快。
5保持架断裂
基本上是材质和制造上的问题。有时, 在安装时打伤了保持架, 也可能造成其过早断裂, 应换新轴承。6滚动体破裂
运行中一定会有较大的噪音, 甚至震动, 原因大多是由于材质或热处理不当, 只有换新。
7电流腐蚀
在电焊时, 如果电流经过轴承, 使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发烧, 产生火花, 局部烧伤, 留下“疤痕”。因此, 在电焊时, 一定要使电焊的“地线”尽量靠近焊接点, 无论如何, 也不允许焊接电流通过轴承。
8磨损严重超限
运行中不仅要严重发烧, 还要产生异响和震动。因这时间隙已经加大, 运行中会出现“轰轰”的响声、震动和高温。当灰尘进入, 表面擦伤, 磨损将更为迅速。
另外, 如果加工时尺寸配合不当, 造成“走内圆”或“走外圆”, 也会产生噪音、高温、甚至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