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防治技术

2024-07-20

粘虫防治技术(共10篇)

粘虫防治技术 篇1

二代粘虫主要防治技术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预测,2013年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遇适宜气候条件,部分地区大发生风险较高。

在防控策略上,要加强越冬区和一代粘虫多发区防控,降低其向二代多发区和三代多发区迁入危害;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粘虫,控制粘虫中后期向水稻和玉米上转移危害;严重发生区在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集中连片施药普治。

在防控区域上要抓重点。其中,粘虫二代多发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黄淮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北部、西南、西北等地区,年发生2~3个世代,以第二代发生数量最多,主要在6、7月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等,此时重点防控小麦、玉米和谷子上粘虫。但在局部地区(辽西、辽南)第三代幼虫也发生数量较多,于秋季8月为害玉米、谷子、高粱,此时重点防控玉米上粘虫。三代多发区包括河北省中、南、西部,山东省西、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等地区,年发生3~4个世代,以第三代发生数量最多和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在7、8月为害谷子、玉米等作物,此时重点防控玉米上粘虫。恒信一农整理了粘虫主要防治技术。

成虫诱杀技术(1)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插60~100个,5天更换一次,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卵。(2)糖醋法。取红糖350克、白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置于盆内,放在田间1米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3)性诱捕法。用配置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成虫。(4)杀虫灯法。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

幼虫防治技术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2)化学农药: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1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达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封锁隔离技术在粘虫幼虫迁移危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挖深沟,对掉入沟内的粘虫集中处理,阻止其继续迁移;或撒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小麦、玉米田可撒施辛硫磷毒土,建立隔离带。

保护利用天敌技术释放赤眼蜂或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青蛙等天敌防治粘虫。

粘虫防治技术 篇2

义县的粘虫主害代为二代, 偶尔三代粘虫也较重发生, 如2012年8月三代粘虫大面积发生, 危害较重。总结近年粘虫的发生规律, 结合测报资料、气象资料, 分析对其发生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综合防治方法。

由于粘虫是间歇性猖獗危害的害虫, 因此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要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

1、物理防治方法。

(1) 产卵前诱杀成虫。利用成虫产卵前需补充营养、容易诱杀在尚未产卵时的特点, 以诱捕方法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用糖醋液夜晚诱杀。糖醋液成分为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 调匀即可。

(2) 卵化之前诱蛾灭卵。粘虫产卵有趋枯性, 喜欢在干枯叶尖上产卵, 因此可以在麦行间棋盘式插草把10个, 谷草秸顶高出麦株约17厘米, 每3天更换一次, 蛾蜂出现3米后, 剥开干叶和叶鞘查卵并集中消灭。在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地块, 进行固定诱卵灭卵。每块谷地以1米双行为距离, 玉米、高粱地每点要相邻30株。

2、化学防治方法。

(1) 喷雾法。用90%敌百虫1000~15000倍液, 用20%灭幼脲1号悬胶剂10克, 或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30~40克喷雾。这类药剂是除治粘虫较理想的药剂, 药效期长达20天左右, 防治麦套玉米或玉米二代粘虫的二龄幼虫初盛期施药为好。此药对天敌较为安全, 而且不怕雨水冲刷。

(2) 喷粉法。可用2.5%敌百虫粉, 或0.06%戊菊酯粉喷撒1.5~2.5千克/亩。如用动力机具喷撒, 粉量可以减半。

(3) 敌百虫毒土扬撒法。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亩, 用0.5千克热水化开, 兑沙壤土15~20千克扬撒 (高粱田禁用) 。还可以用2.5%敌百虫粉, 4%敌马粉, 马乐粉, 撒粉2千克/亩, 也可以用上述一种药剂1~1.5千克拌干沙15~20千克制成颗粒剂扬撒。但是, 凡含敌百虫制剂的均不得用于高粱田, 以免发生药害。

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 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 要求喷雾均匀周到, 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 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 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至地面, 再向地面喷药,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采用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 戴好口罩。

3、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天敌防治粘虫是最环保、最安全的防治方法。粘虫的天敌很多, 如蛙类、线虫、寄生蜂、寄生蝇、金星步甲、菌类等, 在粘虫高发地块适量地放一些对庄稼生长有益的粘虫天敌, 不但可以降低粘虫的危害, 而且还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4、人工捕杀及中耕除草。

消灭幼虫。在幼虫发生期, 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 杀死幼虫, 同时也降低了田间湿度, 增加了幼虫死亡率。

玉米粘虫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玉米;粘虫;防治技术

玉米植株受病虫害侵袭或不良的环境的持续干扰后,其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在生理上和形态上表现出异常,最终使玉米产量受到损失,品质下降,这种偏离了正常生长状态的植株,称玉米异常植株。引起玉米异常的原因主要包括病原物,害虫和不良的环境条件。现在主要介绍一种常见的害虫----粘虫的防治技术。

1 粘虫的识别

粘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性的杂食性大害虫。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淡黄色的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一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

2 防治技术

2.1 药物防治幼虫,减轻危害。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

2.1.1 达标防治 当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5-30头/平方米、玉米田虫口密度达30头/每百株以上时,每亩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克加水50千克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或25%氰 辛乳油20~3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或用5%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5%氰戊菊酯(来福灵)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2.1.2 早期防治 低龄幼虫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灭幼脲1号、灭幼脲2号或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粘虫幼虫效果好,且不杀伤天敌。

2.1.3 注意事项 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要求喷雾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采用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

2.2 防治成虫,降低产卵 利用粘虫成虫产卵习性、趋光、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2.2.1 谷草把法 一般扎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插60-100个,5天换一次草把,换下的枯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成虫。

2.2.2 糖醋法 取红糖350克、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放在田间1米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

2.2.3 性誘捕法 用配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玉米田,诱杀产卵成虫。

2.2.4 杀虫灯法 在成虫交配产卵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晚8点至早5点开灯,诱杀成虫。

2.3 在病发早期和秋耕以后的防治

2.3.1 零星发现时,可于清晨粘虫在叶面上活动时,人工捕杀幼虫

2.3.2 秋季结合中耕铲除杂草,控制粘虫、减少越冬虫源;麦茬地要在玉米出苗前化学药剂喷雾杀灭地面和麦茬上的害虫,防止其向玉米苗上转移

粘虫防治技术 篇4

曼陀罗对粘虫和蚜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研究了曼陀罗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粗提物对粘虫、蚜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曼陀罗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粗提物对粘虫的触杀作用以种子石油醚粗提物为最强,死亡率达48.67%,其次为种子乙酸乙酯粗提物,死亡率达35.33%;盛花期根茎叶对粘虫的触杀作用则以甲醇粗提物为最强,死亡率达26.22%,其次为乙酸乙酯粗提物,死亡率达14.74%;不同部位甲醇粗提物对粘虫幼虫无拒食作用,对粘虫卵基本无杀伤作用.对棉蚜和麦长管蚜的.触杀作用以种子石油醚粗提物为最强,死亡率分别为53.88%和40.88%,其次为种子乙酸乙酯粗提物,死亡率分别为51.33%和30.38%;对桃蚜的触杀作用以种子乙酸乙酯粗提物为最强,死亡率为54.82%,其次为种子石油醚粗提物,死亡率为30.66%.

作 者:李玉奇 余海涛 刘敏艳 胡冠芳 LI Yu-qi YU Hai-tao LIU Min-yan HU Guan-fang  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0) 分类号:Q949.777 Q949.96 关键词:曼陀罗   粘虫   蚜虫   杀虫活性  

山区人工草场粘虫危害的防治报告 篇5

2008年7月, 我县中寨乡人工草地发生一起粘虫虫害, 现将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 2008年4月中寨乡建植人工草地240 hm2, 4月30日播种结束, 所种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7月2日, 县草原监测中心接到中寨乡畜牧兽医站报告人工草地发生虫害, 涉及中寨、清溏、勤俭3个村, 危害面积达240 hm2。在此之前, 我县未发生过牧草虫害。7月3日我中心进行了调查。

2 调查方法

2.1 虫口密度

用随机抽样法, 即用1 m2的样筐随机抽取5个样点, 清数样筐内的虫体头数。结果见表1。

2.2 危害症状

以幼虫危害禾本科牧草为主, 初孵幼虫先在植株的心叶里咬食叶肉, 而后向植株下部移动, 蚕食叶片, 大发生时将禾本科牧草叶片吃光, 甚至咬断植株, 当叶片吃光后, 又群迁到另一块地危害。

2.3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 mm, 翅展36~40 mm, 头胸部灰褐色, 腹部暗褐色, 前翅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内线只现几个黑点, 纹与肾纹褐黄色, 界限不显著, 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 其两侧各有一个白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 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 mm, 半球形, 初产白色, 渐变黄色, 有光泽, 卵粒单层排列成一块。老熟幼虫体长28 mm, 头红褐色, 头盖有网纹, 额扁, 两侧有褐色粗纵纹, 略呈八字形, 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 大发生时背面呈黑色, 腹面淡污色, 背中线白色, 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 气门线与气门线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 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钩。蛹长约19 mm, 红褐色, 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 中央两根粗大, 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3 调查结果

根据危害症状和形态特征, 确定是粘虫。虫口密度达36~40头/m2, 平均37.6头/m2, 危害程度属重灾等级。

4 防治措施

4.1 糖醋诱杀成虫

用红糖4份, 米醋3份, 白酒1份, 水2份, 加少许敌百虫, 放在小盆或大碗里, 天黑前放在人工草地中, 天明收回。

4.2 用草把诱成虫产卵

用稻草扎成小草把插在人工草地中, 每667 m2插10把, 每天换一次稻草把, 并将换下的草把焚烧。

4.3 毒杀幼虫

每667 m2用15%毒死蜱、80 %敌敌畏各100 g加18%氯氰菊酯10 ml兑水50 kg喷雾。为了防止成虫产在地下的虫卵发育成幼虫而再次危害, 20天后重复喷施一次。

5 防控效果

5.1 成虫诱杀

7月4日傍晚放置装有糖醋诱饵的小盆和大碗, 5日天明收回时盆和碗内布满了毒死的成虫。5日傍晚继续放置诱饵, 6日天明收回时, 见成虫较少。7日未见成虫。诱杀成虫效果明显。

5.2 草把诱成虫产卵

7月4、5、6日放置草把, 收回时见4日放置的草把上有许多排列成块的白色卵粒。5日放置的草把上卵粒明显减小。6日放置的草把上未见虫卵。

5.3 毒杀幼虫效果

7月4日喷施农药, 幼虫当天死亡, 控制了灾情。7月6日虫口密度降到防治等级以下, 平均仅1.2头/m2。7月25日重复喷施一次, 此后再未发生粘虫危害。毒杀幼虫效果显著。

6 小结

6.1 粘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 幼虫食叶, 3龄将叶缘咬成缺刻, 4~6龄为暴食期, 可将牧草叶片全部食光, 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宜在2龄前进行防治。

粘虫防治技术 篇6

关键词:玉米粘虫;田间防治;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48%毒死蜱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49

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属鳞翅目,夜蛾科。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玉米田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故又名“行军虫”。成虫喜在潮湿、作物生长茂密的地块产卵,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田间杂草丛生地块产卵也多,因此,在密植、多肥、灌溉条件好、生长繁茂的小麦、谷子、水稻田或玉米、高粱地里粘虫发生较多。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因玉米粘虫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玉米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在全国出现大规模爆发,2012年8月上中旬,气候极端异常,三代粘虫偏重发生,特别是粘虫在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天津等地暴发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西等8个省(区、市),发生粘虫已超过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对农业影响巨大,2013年部分省市同样大面积爆发。

本文以玉米粘虫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了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对玉米粘虫防治效果,为农药的轮换施用、交替使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应用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粘虫;玉米(品种:并单669)。

1.2 供试药剂(见表1)

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5%氰戊菊酯乳油(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30%乙酰甲胺磷乳油(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48%毒死蜱乳油(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试验剂量为药剂推荐施用制剂量。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本试验设面积5亩,土壤为壤土,略碱,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肥力一致,管理水平中等。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4次重复,20个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在玉米粘虫发生处理进行常量喷雾,要求喷雾均匀一致,不重喷、漏喷,空白喷等量的水,使用容量约30升/亩,且试验期间确保天气良好,避免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1.4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天、3天、7天后,调查粘虫幼虫数量。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1平方米,调查作物上及调查点内活虫数。

1.5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100%。全部数据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全部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试验后,作物长势良好,没有出现任何药害症状(见表2)。

施药1天后, 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7.3%,其次是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分别是80.7%、76.5%、69.3%。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药剂对玉米粘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

施药3天后,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0.2%、86.6%、84.5%、75.3%。其中,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0%乙酰甲胺磷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而30%乙酰甲胺磷乳油与5%氰戊菊酯乳油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施药7天后,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3.7%、87.0%、88.6%、80.7%。其中,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0%乙酰甲胺磷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而30%乙酰甲胺磷乳油与5%氰戊菊酯乳油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由此可见,试验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玉米粘虫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7天防效均大于87%,可以用来防治玉米粘虫。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有较好的持效性,施药7天后防治效果接近90%,可以与其他药剂轮换施用。

参考文献

[1] 于宁.玉米粘虫病害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2014(01):35.

[2] 屈丽莉,郭英伟.辽宁省2013年粘虫严重发生原因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4(03):78-79.

[3] 张亚琴, 豆秀英, 张秋红.玉米粘虫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浅析[J].农技服务,2014,31(09).

[4]刘伟.重大虫害——粘虫的监测方法[J].现代农村科技, 2011,(14).

[5] 郑庆伟. 山西省二代粘虫预计中等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13(17).

[6]刘伊玲,郑树源,张志澄.应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防治粘虫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0,(02).

[7]王晓云.粘虫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病毒对其侵染过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

[8]黎国祥.粘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J].云南农业,2005,(07).

[9]徐金兰,徐金龙,闫学凯.粘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12).

粘虫防治技术 篇7

近期黄淮、华北部分地区一代粘虫成虫盛发,河南孟州和永城、河北大名等地近几天测报灯出现单日上千头的蛾峰;雷达点高空探照灯诱蛾量,河北栾城为近万头,北京延庆达十多万头;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南部局部地区诱卵量大;近期黄淮、华北、东北等地有连续降水过程,对粘虫迁入和发生为害有利。

预计今年二代粘虫发生面积约5000万亩,黄淮北部、华北和东北大部偏重发生,其中,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等近期蛾量大、卵量高、降水丰沛的区域集中暴发为害的风险高。大部地区二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

今年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粘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累计蛾量大、诱卵量高,但一代粘虫在江淮和黄淮麦区危害较轻,在江苏和河南等地一代粘虫残虫量偏高。5月底6月初,黄淮、华北和东北地区多个监测点同期出现灯下蛾峰。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和云南等地近期田间见二代卵。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月份黄淮大部、华北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鉴于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和集中暴发为害特点,黄淮、华北、东北各地应密切关注一代成虫迁飞动态,认真做好当地成虫诱测和田间卵虫量调查,结合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天气情况,准确判断虫情、及时发布短期预报,指导农民有效防治。

(摘自《农民日报》)

四川省大幅度提高种粮大户补贴标准

从四川省农业厅获悉,今年四川将大幅提高对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亩以上大户的补贴标准,最高达到每亩100元。

一是实行分档补贴。改变以前统一每亩20元的补贴标准,今年按种植面积大小将补贴分为三档,30~100亩为一档,100~500亩为二档,500亩以上为三档,三个档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亩40元、60元、100元。二是标准整体提高。经测算,补贴标准提高后,亩均补贴达到56.7元,比上年增加36.7元,增长183.5%;户均补贴金额比上年增加2580元,增长209.3%。三是补贴对象多样。除种粮大户外,明确将以种粮为目的而组建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也纳入补贴范围。

下一步,四川省农业厅将联合财政、发改等部门结合各地粮食规模经营的主体、区域特点,科学确定适度规模标准,并在现有水稻、小麦、玉米三个补贴品种的基础上,增加马铃薯、高粱丘陵地区特色品种和青稞、荞麦等民族地区口粮品种,不断完善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全省粮食生产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促进四川粮食稳定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

(摘自《农民日报》)

农业部扎实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召开了“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从会上了解到,今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农业部通过扶持奶牛规模养殖、实施良种补贴和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改造完善3000多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改良奶牛5200万头(次),奶牛年平均单产从2008年的4.8吨提高到5.5吨;测定奶牛180万头(次),参测奶牛日均产奶量由22千克增加到25千克,奶业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下一步,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以保障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奶业生产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今年的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将重点向婴幼儿奶粉企业奶源基地倾斜,对奶牛场圈舍、挤奶厅和质量检测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奶牛养殖水平。二是加快实施奶牛改良计划,开展奶牛良种补贴和生产性能测定,做好奶农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三是加强奶站和运输车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强化许可管理,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实施不合格生鲜乳报告和处理制度,努力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四是全面实施生鲜乳监测计划,加大婴幼儿奶粉企业相关奶牛场、奶站和运输车抽检频次,检测指标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五是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加快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提高奶源质量。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央财政拨付3亿元支持家禽业稳定发展

中央财政日前拨付3亿元资金对祖代种鸡饲养户给予补助,以有效应对H7N9禽流感对家禽业造成的冲击,帮助饲养户渡过难关,保护家禽业核心生产能力,稳定禽产品市场供给,保障广大养殖户利益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需求。

祖代种鸡品种包括经农业部审批同意、从国外进口的祖代及祖代以上引进品种(配套系),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颁发证书的新品种(配套系),以及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的地方品种,单品种仅包括核心群。祖代种鸡场范围包括经省级畜牧兽医部门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的祖代种鸡场,农业部公告的国家级地方鸡品种资源保护场。符合补贴条件的企业(单位)需向省级畜牧兽医部门提出补贴申请,申请材料包括企业引种证明或自产祖代种鸡证明材料,并附生产承诺书,承诺获得补贴后半年内不大规模减产、不停产、不转产,维持基本生产规模,确因生产周期需淘汰的,应经省级畜牧兽医部门审核确认。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9月1日起免疫用口蹄疫疫苗执行新标

近日,农业部公布《关于做好口蹄疫疫苗质量标准提升工作的通知》。为落实《国家疫病防控中长期规划》,促进口蹄疫防控工作开展,自2013年9月1日起,国家强制免疫用口蹄疫疫苗将逐步执行新的疫苗质量标准。

通知规定了标准修订参数和实施时间,在现有口蹄疫疫苗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效力检验标准,增加内毒素和总蛋白检测参数。

nlc202309040236

(一)自2013年9月1日起,新生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合成肽疫苗效力检验标准由每头份3PD50提高到6PD50;新生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内毒素每头份疫苗不超过50EU。

(二)口蹄疫灭活疫苗总蛋白检测参数分两个阶段实施,自2014年1月1日起,对总蛋白含量实施不定期抽样检测,并公开检测结果;自2015年1月1日起,总蛋白含量每毫升疫苗不高于500ug。

(三)新的检测参数实施前生产的产品,可在产品有效期内流通使用,并按原质量标准进行监督检验。

通知提请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组织拟订效力检验、内毒素和总蛋白检测标准,修订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合成肽疫苗质量标准,尽快报农业部发布执行。同时,要加强口蹄疫疫苗新质量标准执行中的监督与指导,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问题和意见。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国内首次引进美国三文鱼种试养成功

经过3年的试养,国内首次从美国引进的三文鱼种斑点鳟鲑鱼获得成功。近日,从山东省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首批100万尾鱼苗开始放流养殖。这些美国三文鱼将在今年端上青岛市民餐桌。届时,国内将结束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

美国斑点鳟鲑鱼主要是制作生鱼片所用,又称极品三文鱼种,这种鱼种在国内养殖领域还是空白。3年前,山东海水养殖研究所从美国首批引进了10万尾斑点鳟鲑鱼苗,经过试养,终于获得成功。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海水良种繁育中心相关负责人潘雷介绍,去年有少量的鱼苗在即墨和原胶南试养,一切正常。今年,他们又育苗数百万尾,近日首批100万尾斑点鳟鲑鱼开始陆续出苗,被运往全国各地,青岛市区有十万多尾放流。到年底,这些鱼体重就可达到2.5千克,可以走上市民餐桌。因为斑点鳟鲑鱼比其他普通三文鱼适温范围更广,生长速度更快,口感细嫩,肉质鲜美、颜色更红,所以在价格上也要比一般三文鱼高,如果上市后每千克鱼价格要在100元左右,大量上市后可能还会更便宜,有望成为大众海鲜。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科院用新技术处理小麦种增产5.85%

近日,中科院南京分院专家组对盐城新洋农场小麦现场实收测产,利用冷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后的小麦种子百亩试验田增产幅度达5.85%。这项“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及其在农垦麦类作物上的应用示范试验”项目技术在农作物播种前用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装置处理种子,可在瞬间提高种子的质量,使得种皮通透性增强、酶的活性提高,进而使种子的发芽率明显提高,促使作物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养分吸收能力和抗逆能力提高。该项目已申请3项国际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已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东北农大新型农用抗生素应用研究通过验收

近日,由东北农业大学承担的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新型农用抗生素多拉菌素代谢工程菌的构建及剂型加工与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专家组认定该成果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多拉菌素代谢工程菌是第三代农用抗生素产品,对各种螨、线虫有较高的防效,在毒性、安全性、稳定性、抗氧化性方面都优于前两代产品,尤其对防治小菜蛾、棉铃虫等严重为害农作物的害虫效果明显。该产品与目前常用的农药不产生交叉抗药性,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很低,在农副产品中不存在严重残留,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日前召开的江苏省生物农药发展趋势报告暨短稳杆菌农药推广会,对一种特别的生物农药——短稳杆菌杀虫剂进行了推介。据悉,这是该省首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的产品。

短稳杆菌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无毒、低残留、对环境无污染,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纵卷叶螟、茶尺蠖、刺蛾等鳞翅目害虫都有较高的灭杀效果,对人、畜、禽及其他非靶标生物安全性好。目前短稳杆菌杀虫剂生产已初具规模,市场前景看好,今年可满足1000万亩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害虫防治用药需求。

(摘自《农民日报》)

粘虫防治技术 篇8

关键词:粘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的突发性重大害虫, 黑龙江省虫源主要来自江淮麦区。由于2012年6月下旬二代粘虫在全省发生范围较广, 田间残虫数量较大, 同时部分二代成虫受天气条件影响未能及时回迁南方, 滞留在黑龙江省产卵孵化出三代幼虫。三代粘虫具有集中、隐蔽、暴发、迁移危害的特点, 黑龙江省已经二十多年未大面积发生危害, 如防治不及时, 短时间内可造成作物严重损失, 甚至大面积绝产。2012年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70.8千公顷, 其中绝收3.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 mm, 翅展36~40 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 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后翅暗褐色, 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 mm, 半球形, 初产白色渐变黄色, 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幼虫及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红褐色, 头盖有网纹, 额扁, 两侧有褐色粗纵纹, 略呈八字形, 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 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 mm, 红褐色, 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

2 粘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

粘虫又称五色虫、行军虫、食性较杂, 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 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黑龙江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成虫喜在潮湿、作物生长茂密的地块产卵, 田间杂草丛生的地块产卵也多, 因此, 在密植、多肥、灌溉条件好、生长繁茂的小麦、谷子、水稻田或荒草多的玉米、高粱地里粘虫发生较多。成虫卵产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 常使叶片成纵卷。幼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蚕食后造成作物叶片缺刻, 大发生时, 可将叶片吃光, 仅剩光杆, 造成严重减产和绝收。粘虫喜温暖高湿。在粘虫低龄期阶段, 持续高温, 降雨偏多, 对粘虫的发生、繁殖危害权其有利。粘虫幼虫以夜间活动较多, 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 白天也能危害, 幼虫还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成虫必须取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主要是糖类) , 卵巢才能发育成熟并正常产卵。粘虫幼虫食禾本科植物时发育快、虫体重, 羽化后产卵量大。

3 气候影响

今年黑龙江降水量偏多, 尤其是7月下旬, 降水异常偏多, 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由于受到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年黑龙江的二代粘虫化蛹羽化后, 粘虫蛾本应于7月下旬向南方迁飞, 但该时段降水偏多, 连降暴雨, 多沉降气流, 使粘虫无法迁飞, 迁飞中的粘虫被迫降落, 在当地发生危害。这是今年粘虫大发生的气候原因, 也是主要原因。

4 虫口基数偏大

由于2010年冬天温度偏低, 2011年夏天高温, 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较轻, 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 不需要进行防控, 使其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 为2012年的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今年6月发生的二代粘虫, 防治面积少, 也造成残留虫量多, 这是三代粘虫大发生的内在原因。

5 食源充足

粘虫最喜食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黑龙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 到处都可以看到玉米的海洋田, 由于降雨多, 植株高大繁茂, 叶片浓密。另外, 今年雨水充足, 杂草大发生, 出现大量的草荒地, 这也给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6 防治措施

三代粘虫的幼虫最佳防治适期为8月5日至15日, 防治方法如下:

6.1 农业防治三代粘虫

虫卵和低龄幼虫较多时, 可采用人工捕杀或除草的方式来消灭虫卵和低龄幼虫。具体做法为:一是砍除田间大草;二是铲除地头、地边杂草, 留出3~5m隔离带, 在隔离带附近杂草喷洒农药, 彻底隔离粘虫进入田。

6.2 生物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 (夜蛾科) 其成虫交配产卵前需要采食以补充能量的生物习性, 采用具有其成虫喜欢气味配比出来的诱饵, 配合少量杀虫剂进行生物诱杀。

6.3 物理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 在田间插谷草把或稻草把, 每亩60~100个, 每5 d更换新草把, 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压低虫口。

6.4 根据预测预报, 掌握在幼虫3龄前及时防治, 利用3WX-30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和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

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5%来福灵225~300 m L/公顷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对水喷雾, 尽量喷到玉米心叶内。用有条件的可用运-5型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 适用于大面积联防。

粘虫防治技术 篇9

盐源县地处四川西南山区, 立体气候明显, 光热资源丰富, 干湿季节分明, 常年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为主。粘虫, 又名行军虫或剃枝虫, 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 成为我县禾谷类的重要害虫。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该虫先后3次在我县爆发成灾, 严重影响我县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农民增产增收。粘虫是盐源县的重点测报对象, 做好粘虫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和测报工作, 对我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对粘虫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笔者现将对粘虫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措施的研究简介如下, 供预测预报和防治时参考应用。

一、粘虫在盐源县的发生规律

1. 粘虫的发生世代及世代历期

(1) 粘虫在盐源县发生1年3代, 1代粘虫的发生量, 随着小春作物及早春玉米面积的扩大, 虫量也应相应的出现, 但不成灾, 而是零星面积发生, 危害也不明显。第二代系常发世代, 发生频率约占75%。第三代系偶发世代, 发生频率约占18%。经过盐源县植保站多年测报资料显示, 粘虫2代成虫始见期在5月上旬, 6月上、中旬为迁入盛期, 产卵于玉米、水稻等作物上, 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发生, 对玉米、水稻、荞麦、燕麦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7月下旬至8月上旬2代成虫羽化后一部份迁出, 一部份在当地水稻、荞麦、禾草等作物上产卵繁殖, 3代幼虫发生于8月下旬至9月初, 9月下旬3代成虫迁出。 (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 粘虫每完成1个世代 (成虫至下代成虫羽化) 一般需70~78天, 平均74天。其中成虫的期距15~16天, 平均15.5天;羽化始终期距8天;卵期8~11天, 平均9.166天;幼虫期25~29天, 平均27天;前蛹期5~6天, 平均5.5天。整个幼虫及前蛹期期距31天;蛹期19~20天, 平均19.8天。

2. 危害特点

我县粘虫以2代幼虫为害为主, 幼虫孵化盛期为雨水充沛, 2代幼虫严重危害水稻、玉米, 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幼虫危害程度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 3龄前取食量小, 4龄后进入暴食阶段。幼虫在田间有假死性和群集迁移为害的习性。

二、影响2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

1. 气象因素

粘虫发育起点温度为9.6℃, 我县6月上旬至7月上旬常年平均气温为17℃, 完全能满足粘虫发生发育对温度的要求, 因而在此期间降雨次数、降雨量、相对湿度是决定粘虫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 据盐源县植保站对20年间粘虫发生程度与降雨量分析表明: (1) 6月下旬至7月上旬, 降雨量70mm以上, 雨日6次以上, 且降雨分布较为均匀, 相对湿度60%以上的年份, 粘虫发生程度较重。 (2) 如降雨较集中, 雨量分布不均, 即使相对湿度较大, 也不会造成粘虫大发生, 只会在局部地区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

2. 虫源因素

6月上旬蛾量的多少是影响当年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年份, 若此期间蛾量大, 则当年2代幼虫发生重, 反之则轻。

3. 食物因素

粘虫虽然是一种杂食性害虫, 凡是禾本科植物均可为害, 但仍以玉米、杂草、水稻等作物为主要取食对象。由于粘虫进入繁殖生育期正值我县玉米拔节期、水稻分蘖期, 叶片生长极嫩有利于幼虫危害。一般早栽玉米、生长老健, 受害较轻。如春、夏冰雹发生频繁、田间枯黄叶增加发生较重。

三、绿色防控措施

1. 指导思想

牢因树立“绿色植保”理念,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观念出发, 开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为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工作, 有效将粘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降低农药残留,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 二代粘虫在我县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1) 防治适期。根据2代粘虫在我县的发生规律及历年田间幼虫普查结果, 结合我县气象作物因素, 2代粘虫幼虫的防治适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 (幼虫2~3龄高峰期) 。 (2) 防治指标。水稻每亩虫量6 000头;玉米百株有虫30~50头;牧草每亩有虫2万头。

3. 绿色防控措施

(1) 农业措施。结合农事操作, 及时、认真地清除田间路边的杂草, 减轻成虫的春卵量;在成虫产卵盛期, 利用其在干枯叶尖产卵的习性, 及时去除作物干枯叶, 集中烧毁。 (2) 物理措施。诱杀成虫和卵:使用谷草或其他干草捆成10cm粗的草把, 每亩插20~25把, 谷草下端与地面保持0.5m的距离, 每天早晨振动草把, 踩死成虫, 每5天左右更换1次新草把, 并放火烧掉旧草把, 以消灭虫卵。利用趋化性诱杀:用1.5份红糖、2份食用醋、0.5份白酒、1份水加少许安绿宝或其它农药搅匀后, 盛于盆内, 置于距地面1m左右的田间, 约500m左右设1个点, 每5天更换1次药液, 把毒死的成虫埋掉。 (3) 药剂防治。亩用40%乐斯本乳油40ml或2.5%敌杀死乳油20ml, 对水30~40kg均匀喷雾, 或4.5%保绿宁乳油1 500倍液喷雾。合理交替使用农药, 提高防效, 降低粘虫的抗性。

粘虫防治技术 篇10

2012年8~9月, 早已沉寂多年的二代粘虫在我国东北、华北、宁夏、山西、内蒙等粮食主产区暴发, 这次灾情的发生, 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灾情发生后, 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百姓及农业战线全体工作者, 全面投入到防虫、减灾、虫口夺粮的战役, 历经一个月, 最终将虫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的总体目标, 赢得了抗虫减灾的决定性胜利。

2 农业的发展、认识与警钟

2012年这场突发性虫灾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 防虫、减灾、虫口夺粮战役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是客观事实, 可笔者做为从事基层农业一名工作人员, 就亲临这场抗虫、减灾的实践中, 颇有体会, 感慨万千。

1) 我们在看到灾害渐渐远离我们的同时,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我们的生产经营者——农民, 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是否从这场惊魂未定的灾害中苏醒过来?他们的防灾意识是否也随着灾害远离而逐步淡忘, 他们的警惕性是否也随之而降低, 他们想没想过, 有朝一日新的灾害会卷土重来, 是否好了伤疤忘了疼。

2) 我们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科技工作者、技术员、指导员及广大农民朋友, 在感受这场战役胜利鼓舞的同时, 在虫口夺粮取得辉煌成绩、表彰先进, 总结经验的同时, 是否真正认识到了发展现代农业与早已被忽视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与极端气侯和面对灾害相对较低的防御能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点正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 重新去认识。

3) 这次灾害经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众志诚城, 取得了全面胜利, 全县粮食总产仍然突破了历史最好水平, 丰收来之不易, 但灾害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 在我们的工作中, 如何获得粮食丰产、丰收, 如何减轻因灾损失, 降低灾害风险, 如何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有效地服务于“三农, 使我国的农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这给我们留下一串串思考和反思。

3 灾害留给我们的反思

3.1 提高对二代粘虫灾害的认识

包括对科技人员和农民的认识, 粘虫属季风迁袭害虫, 2012年由于北方降水较多, 温湿度适中, 有利于粘虫产卵, 同时由于降水多, 田间林带等地块杂草茂盛。给粘虫产卵提供了有利寄主条件, 导致粘虫大发生, 2012年粘虫在我省发生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来势猛、蔓延快、虫量基数大、发展迅速, 实属历史罕见,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笔者就榆树台镇而言, 2012年, 全镇共种植玉米面积13000hm2, 其中二代粘虫发生面积达6000hm2, 遍布21个村, 轻微危害面积 (减产5%左右) 2940hm2, 棒三叶以上危害面积 (减少50%以上) 28hm2, 棒三叶危害面积 (减少30%) 30hm2。灾害发生后, 政府、农业站统一指挥、同农民并肩战斗, 密切合作, 对二代粘虫进行有效防治、捕杀、布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仍有部分农民对粘虫危害认识不足, 思想麻痹, 防治不及时, 存侥幸心理, 延误了最佳防治时间, 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损失。因此, 我认为针对二代粘虫防治关键是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 其次是加强科技人员对农民的培训质量, 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粘虫对农业生产所构成的威胁, 让农民掌握粘虫的发生, 发展规律和习性特点, 掌握粘虫的防治措施, 因此, 全面提高农民对灾害的认识程度, 提高农民的实际预防能力, 操作能力是扭转被动防治局面、提高农民种田素质, 是实现向有技术、懂科学、会管理、有全局观念的新型农民转化的前提。

3.2 建立长效预警和联防机制

2012年在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 相继发生了三种特大自然灾害, 分别是:粘虫、台风和玉米大斑病,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在抗灾、减灾、保丰收, 创高产的同时, 党和政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各级农业部门, 专家、技术员长期奔波于田间地头, 工作在酷日下, 同大自然做斗争。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 取得了抗灾、减灾、夺高产的胜利。我们在欢庆胜利、品尝丰收果实、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 我们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那就是低温、干旱、台风、病虫害等等来自大自然的警钟。它在不止一次地告诫人们, 农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要认识自然、要尊重自然, 要保护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 按自然规律办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合理开发、纵观全局, 优化产业结构, 以提高产业系统调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是要建立长效预警机制, 联防机制, 建立健全、由县、乡、村统一的联防应急队伍、测报点、测报站, 及时对病虫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 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3 加大对防治自然灾害上的资金和物质的投入

上一篇:合同解约申请书下一篇:学生作文:我的养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