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冲刺阶段(精选12篇)
复习冲刺阶段 篇1
临近高考, 考生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不少考生心浮气躁, 这也想学, 那也想做, 不分轻重缓急, “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宝贵时间过去了, 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复习好。那么在最后几十天里, 考生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考生在考前这段时间里, 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扎实基础, 提升解题能力, 找准“分数增长点”, 切忌再做过多的新题, 关键是要消化掌握已有的知识, 把漏洞补齐, 把薄弱的环节夯实, 把该记的东西记牢。考前虽然时间不长, 但只要方法得当又符合自身实际, 高考一定会成功。根据多年在毕业班工作的经验, 后一阶段复习是成绩增长幅度最快的时期, 成绩能不能上得去, 关键看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否科学。这就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在思想方面要坚定信念、平稳心态
在最后的几十天里, 最关键的是要相信自己。信心是取胜的基础, 有信心才有希望, 有希望才有力量, 有力量才有辉煌, 相信有一份耕耘, 就会有一份收获。过去的考试, 不管我们的成绩如何, 它仅仅代表过去, 不能说明将来什么, 更不能代表高考, 行百里者半九十, 最后的几步才是最关键最艰难的, 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我们必须有深刻清醒的认识:树立信心, 奋力拼搏。
特别是在后面几十天的几次模拟考中, 大家要好好利用这些考试的机会, 尝试调整自己的兴奋点, 试着控制它, 直到最后可以保证在高考时自己的状态很佳。另外, 临近高考前大家千万不要由于种种原因进入提前兴奋的状态, 要尽力地积蓄和酝酿, 做到背水一战。高考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一定要在这几次模拟考前回想, 在模拟考中应用, 避免在考场的时候出现任何意外。考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很重要, 也是很有效的。当信心树立、心态平稳了,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去拼搏。一位学者说, 人生最大的差距是勤奋的差距,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勤奋不够。每年都有许多在模拟考试中没达到预测线的学生, 却后来居上, 在高考中取胜, 这都是信念和毅力支撑着的结果。
二、在学习操作方面要有科学性
讲究科学, 改善方法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和高三的系统复习, 同学们对各科的知识体系和架构已基本有所掌握, 后期复习的关键是如何从“学懂”达到“学会”, 从“学会”达到“学通”。首先要看所学的知识是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梳理、归纳。学习是自己的事, 只有通过自己的手、口、脑去练习、表达、思考的知识, 才是自己的知识。所以在操作上要注重以下七个方面:
练:练习是基本功的训练, 也是从知识到能力的提高和升华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做好各科小专题的练习更为重要, 认真努力去完成作业, 才能为上课听课做好准备。
跟:就是跟上老师的上课步调。之所以说要学会听课, 一方面是要听懂, 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听课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 弄清楚有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或者掌握得不够的, 从而及时查漏补缺。每节课虽然只有40分钟, 老师为此做的准备却远远不止, 老师讲课的精度是学生自己看书无法达到的, 所以凡有突出成就者都是紧跟老师善于听课之人。
归:归就是归纳总结, 归纳是飞跃的基础。要想收获自己的成果, 就一定要善于归纳, 特别是高考常考的题型, 仅仅做题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在做题的过程中归纳题的不同类别, 题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而是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每段知识一共有多少个题型, 各个题型以怎样的方式设问以及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如果你归纳出来了, 在考试中就没有了畏惧感。同学们可以把本学期的作业和考试的试题 (或第二轮复习的蓝本) 用来总结归纳, 有时间还要回去看看第一轮的蓝本和作业。
查:查漏补缺, 通过听课、练习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并及时查找课本相关的知识和做过的练习、试卷, 对涉及这些知识的练习题进一步梳理, 理清知识点的解题思路, 使得自己的知识体系更趋于完善。
问:经过自己慎思后还不能弄清楚的问题和一些不明白的概念, 就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如果老师不在, 可以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这些题在什么地方, 或这个概念在课本的哪一页, 等老师来了就去问, 这是尽快解决问题和节省时间的高效率学习方法。
记:记住各科的基础知识点、公式、定理定律 (公式、定理定律的使用条件) 、结论、典型的题型、典型例题、特殊的例子以及一些典型解题 (计算) 方法。同时要看各科的易错题, 记好这些易错题容易出错的地方。
突:就是突破, 就是把两三科的成绩大幅度提升。当然要想在短期内六科全部提高还是难以实现的, 但各科的均衡发展尤其重要。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想想看自己哪两三科是最有潜力提升, 且提升空间最大的, 然后在这些科的复习上时间有所侧重, 如化学和生物在后阶段的复习中会提高更快。
总之,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良好的心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 特别提醒同学们:在最后几十天的时间里不要另起炉灶, 一门心思地补习曾经落下的知识, 与老师的主旋律越离越远;也不要陷入茫茫题海, 失去了复习的主动权。后阶段要争取更多的时间消化。
复习冲刺阶段 篇2
一、在分析学情上下功夫: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明的医生能给病人开出良方,关键在于探明患者的病因,因此医生对病人发病前情况的全面、细致的了解是每个有经验医生下药方前必做的准备工作。为了在上课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教师在上讲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学情,全面掌握学生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仍半知半觉,哪些地方容易失分,是什么原因丢分,学生需要什么,到底是方法问题、还是知识落实、能力不足……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这样,授课时才能“对症下药”、重点难点才能突出,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大幅度提升。
二、在研究高考上花力气: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怎么能得分?怎么去应对?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为此,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高考命题特点、趋势、收集一些信息等等。是我们做好高考复习的关键,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要依据学情,针对高考命题的特点开展教学,确立后阶段复习的重点、难点,有所取舍,重点突破,避免四面出击而导致的满盘皆输。
三、在课堂改革上求突破:
当今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价值观(核心素养)立意的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习惯。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一些老师喜欢满堂灌、一讲到底,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能有效激发,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出现懂而不会、会而不对、会而不快、对而不全这些现象,这些问题要解决好,我们的教师必须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话语权、动手权、思维权、归纳总结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课前的精心准备。
四、在教学设计上做文章: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设计直接影响一堂课精彩、高效与否,所以对教师而言,功夫在课外,要在教学设计上做文章,坚持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落实比讲过更重要,规范比做过更重要,精选试题、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对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要设计相关的试题;对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要举一反三,进行变式训练;对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要进行知识的迁移、梳理,还要进行思维的点拨。加强方法的指导。借助现代信息手段、面批面改、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突破。
谈冲刺阶段的语文复习 篇3
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七个方面。
一、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知识,主要是中外作家和文章题材的知识等,主要包括作家的国别、时代、典型人物、文学流派、风格,还包括重要的文学运动和文学社团等。考生不妨把第三四五册中的三篇附录浏览一下,一篇谈的是现代文学,一篇谈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篇谈的是外国文学,然后把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除此之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各个单元中对于作家、作品的相关介绍,以及各文学课文中的注解。对于作家作品,考生不妨自己整理出一个材料,具体方式以方便自己记忆为宜。
需特别关注的是2005考纲中新增加的作家、作品知识考点。如果单独命题,预计会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会减掉某个题,给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考查留个空间;另一种是两题合并,比如将字音、字形合并成一题,腾出一个地方给作家、作品知识,或者其他词语跟熟语合并成一题,然后插进来一个文学常识考查,添加一个作家作品的选择题。
二、句式
句式部分也是今年新增的考点。高考往往有两种方式的命题:一种是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考查,通常会在翻译、阅读题中进行综合考察,这种出题方式是最有可能的;一种是单独命题,比如出一句文言文,让考生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高考历来重视课本。考生备考中往往会做大量课外练习,教材中涉及到的反而不熟悉。建议考生从课本中挑选10篇左右,比如《六国论》、《过秦论》、《师说》、《荆柯刺秦王》等等,在熟读背诵的同时力求理解。这样,考生的语感培养出来了,诗词、句式的理解也就基本可以掌握了。
文言文翻译部分,根据高考命题的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所给翻译的材料选自Ⅰ卷;第二种是翻译的材料另选,与Ⅰ卷无关。例如北京近两年考查方式就是第二种,这样考查的好处就是避免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还要翻Ⅰ卷。
四、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的阅读问题,是对考生信息筛选、组合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其中的难点是推断能力的考查,即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推断出未知,这是初步创新能力的表现。至于选材是人文科学类还是自然科学类,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是不好定论的,所以要求考生注意搜集一些最近、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是科研动态的相关资料。
五、散文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频率越来越高,因散文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练,情感真挚,意蕴深遽,可操作性强,故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对于散文阅读,高考一般是单独设一大题,分值18分,因此考生切莫忽视。相信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答题时注重对词、句、段、篇的确切认识,致力于发现、筛选、准确概括和阐述,广大考生是可以取得好的成绩的。散文阅读题的命题点比较集中。考生应关注那些富有文采又有一定的哲理、事理、说理性的散文。此外考生应该看一些关于散文阅读考场技巧类的专题,从中汲取应试技巧。
六、语言应用
语言应用题的考查最为灵活,需要考生有很强的语言基本功。它的考点不是正确规范与否,而是是否连贯、流畅、有文采,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活不活的问题。特别要求考生多关注鲜活的语言材料,包括电视、广告、身边出现的活动等,多想多练,活跃自己的思维。今年的备考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缩写方面,如新闻导语的考查。考生也不妨练习一下短信题,因为短信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没有灵活的思维肯定得不到高分,比如祝您健康,可以在发一个短信“判处你的心脏病死刑,立即执行!”非常幽默,却是诚恳的祝愿别人身体健康的。
第二,举例子。比如马在沙滩上爱失前蹄,人在容易面前常栽跟头。要求考生从反面补充,什么马不失前蹄,什么人不栽跟头,从而得出结论:成大事者在容易面前格外小心。
第三,仿写。例如仿写中的对联“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太平洋保险、保太平”),因为它对于语言特色的体现最为充分,故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另外一个仿写考查的重点是短诗的仿写,例如哲理诗的仿写,以蜡烛为例,考生一般会写“奉献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站得不直必然累多、命短”。
第四,衔接语。例如天气预报中,宋英杰播报十一黄金周天气时是这样说的“正当大家准备好了十一黄金周旅行的时候,一股强劲的冷空气早已开始了它的旅行,由于它的旅行,导致全国大面积降雨,这场雨会一直持续到5月2号,3号以后天气将越来越好,使大家感受到秋高气爽的感觉”,有了这样的衔接最后的结束语中考生可以这样写:“十一黄金周的含金量是越来越高了”,非常漂亮。
第五,反驳。对对方提出的观点,可以先顺着对方的思路,然后反驳。例如张贤亮在西部影视城出售精包装的黄河水,有人指责他是出卖国有资源。张贤亮说:我出卖的是特殊的文化,游客们购买的也是特殊的文化。你能说天津的泥人张不是出卖自己的特殊文化,而是出卖自己的国土吗?
第六,把警告性的语言换成幽默。例如在垃圾箱外面标明“您想丢点什么的时候请千万别丢面子”,超市也可以这样写:“请您微笑,我们的摄像头各个角度都看着您呢!”
七、写作
作文在整个试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在备考的最后一个阶段,建议考生多多演练,下面几个方面值得考生借鉴。
1.善于为标题做美容术。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标题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得分,它可以使阅卷人眼球一下子亮起来。考生写作时不妨把其他学科的词语引用过来,比如需要鼓起精神用“需要补钙”,这种用语就非常新颖。
2.灵活选择文体。高考对于文体选择的限制越来越少了,考生应记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表达方式要正确运用。
4.把自己的思维练好。首先是考生的思维要正确而不荒谬,其次是具有深刻性,要看到本质。
5.要辩证地看问题,要善于运用多角度。一方面可以根据材料的人物与时间进行写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材料的正反进行双向延伸。例如写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当初是怎样混进去的,这是之前;向后延伸,他走以后怎么样了呢?,终究混不下去了?考生可以这样写:南郭先生看到一家酒店招聘厨师,就去学习,因为吃过苦,他就知道珍惜了,所以后来被一家大饭店聘了去……
6.敢于逆向思维。对传统流行的谚语有理有据的加以评判,比如班门弄斧一定不对吗?应该说勇气可嘉,只有班门才能得到专家等内行人的认可。
7.思维要有创新性。如果别人看不出来的问题却在你的文章当中体现出来,会让阅卷老师为之一动,从而给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分数。
8.语言。这方面是比较稳定的因素,语言基础好的考生会行文如流水,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语言技巧短时间内很难提高,那么写作时应尽量写短句子,尽量减少病句。
9.资料要鲜活。好的文章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另外,现阶段的语文复习中,还要处理好以下三点:
第一,应该有良好的心态。考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再好的学生也有他的弱项,再差的学生也有相对的强项。”五·一“之前要全面复习,重点补补弱项。”五·一“之后,临近高考,应该以巩固强项为主,弱项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补上去。
第二,有些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有些知识是不可迁移的,考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上应该有所侧重。如字形、字音、作家的名号、文章题材知识、名句名篇的默写等,这些知识点是不可以迁移的,在高考复习的前期应全面掌握,不可放弃任一项;到了后期,即”五·一“以后,要重点抓住可以迁移的知识点,多掌握一些技巧。虽然不可迁移的是必考,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时间很宝贵,考生也没必要在不可迁移的知识上下过多的功夫,以免浪费精力。
第三,正确处理好板块式练习跟大型综合练习的关系。板块式练习分为三大块。第一块,语言知识。第二块,阅读。阅读分三小块: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散文阅读。第三大块就是写作。建议考生多做板块式练习,适当做些综合模拟题。即使有较好的综合模拟题也不要盲目地追求数量,置身其中,难以自拔。要善于结合正在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板块的练习。
第四,稳定性的试题和新颖巧妙的试题可以适当多做。稳定试题指的是每年必考项目,如字音、字型和词语等,多做这类题型可以更好地巩固基础,在应试中能够得心应手,抓住基础。另外,新颖题型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适当地涉及一些,才可以有备无患,不至于在考场中不知所措。
浅谈高中冲刺阶段地理复习 篇4
1. 讲:
复习课中, 要求复习的知识多, 容量大, 难度高, 还要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讲什么、如何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地理关键是个“理”字, 要求给学生讲透, 讲明白, 在讲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同时体现启发性的原则。教师的讲授要精, 要画龙点睛, 要“内容图像化”。串讲知识点, 梳理知识脉络, 构建知识体系, 强化记忆, 拔升能力。
2. 练:
如果说, 讲是练的基础, 那么练就是讲的运用。在讲的基础上, 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能力, 再加强训练, 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 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练要遵循先易后难, 难易适度的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典型, 要有层次性、综合性。练习不仅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练习内容可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再讨论探究。“少而精”是练的基本原则, 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 做练习时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时间安排适当, 独立完成, 当然最重要是狠抓落实, 且重在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3. 评:
即讲评。及时进行讲评, 有助于学生们通过反馈的情况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对缺漏及时地进行分析、领悟、完善、深刻, 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采取措施进行补充、系统化、概括化, 避免问题的搁置。讲评练习、试卷, 可采取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自批、互批, 同学们进行讨论、提问、质疑, 把主要矛盾找出。让学生们在亲身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能解答的, 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不能解答的, 教师进行引导、答析, 一起来查缺补漏。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效果如何, 评是检验是否达标的惟一标准。评价时, 既要实事求是, 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向上性、创造性。评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强调得分点, 同时由个到类,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 (1) 有的放矢, 突出要解决的问题; (2) 分类归纳, 对同一类型的错误和问题要归纳整理, 使学生明白错误的根源; (3) 举一反三, 对于错误多的问题, 要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 (4) 深层反馈, 最好的方式是再出一个稍有变化的问题, 让学生再动手做一遍; (5)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使学生看到不足, 也看到成绩。
4. 考:
考试作为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 及时反馈的一种主要途径, 是教学成果的评价和检测手段。在教学中, 利用整块时间让学生集中做套试题, 或利用十几、二十分钟, 让学生完成试题的某几个部分, 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方法技能等方面, 这样的考有利于教师、同学们了解情况, 进行检查和评价, 从而将基础知识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提高应变能力和运用能力。当然根据经验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 组编考题,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
5. 结:
没有总结, 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 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 遇到新材料、新情境的题就不会不知所措, 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二、做好科学训练, 提升解题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是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旋律。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 具体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务、论证和探讨问题。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 要求学生抓好基本概念, 原理学习的基础上, 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按照《考纲》规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 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以及各项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 从中能更好地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 精选试题, 举一反三, 提高做题的效率。
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是:从知识点的角度看, 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 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 以便查漏补缺。从能力角度看, 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 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 能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 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等。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权威期刊刊登的高水平试题作为复习过程中的主要试题, 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训练, 可以较好地把握联系的深度和广度, 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例如, 通过做地理计算题, 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计算题, 还要通过研究, 总结、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类型, 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 既建立了知识体系, 又建立了方法、思路体系, 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规范解题, 确保容易题和中档题不丢分, 难度题尽量多得分。
高考冲刺阶段数学复习技巧 篇5
1.重新看一遍考纲。考纲里规定的“掌握”和“了解”的知识点要清楚,后面的33道题型实例要都会做。特别是要求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因为这些都是出题的重点。不考的知识点也要清楚。例如函数的奇偶性、立体几何的三垂线定理,由“了解”变成“掌握”,要求提高了,肯定要在这点出题。
2.重新巩固基础知识。高考是以主干知识为基准,以基础知识为考试主体。所以考生不要忙着做后面的大题、难题,还是要重视小题,看看过去的试题,把漏洞补上。
3.专题复习紧扣大纲变化。重点进行一些今年要考的知识点的专题复习。比如应用题,去年的应用题大部分是和导数、概率结合,今年在复习的时候要考虑到应用题贴近生活,是否会跟函数不等式数列结合,所以可以做应用题专题复习。立体几何、函数、导数、概率这些意料之中的知识都要考,所以要着重进行专题复习。
4.回头看错题。过去复习错过的地方,往往是考生掌握薄弱的地方。
5.解决未解决的问题。自己有问题一定要找老师帮助解决,还有要认真听课,听老师最后嘱咐的东西非常有必要。
6.调整作息时间。让自己在9点和下午3点考试的时候兴奋起来,达到兴奋高潮,考试才能发挥好。
7.有信心。考试前不要患得患失,坚信自己能考好,不压题、猜题,用一个平和的心理素质来参加高考。
应试技巧
不为小题纠缠不休
1.改变应试习惯。打乱过去从头到尾做题的旧模式,先抢占有利地势,不管大题小题先抢会做的题,再抢有门的题,再拼有困难的题,最后再抠实在不会的题。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拿分。
2.抓紧时间。发卷做题之前从头到尾扫一遍题目,确定自己的作战方针,做好战前准备。
3.不为小题纠缠不休。选择题控制在一两分钟左右,节省时间。
4.不要怀疑题目。答题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要怀疑题目是否出错,而要怀疑自己的思路是否有错误。坚持“5、2、2原则”,把眼睛多盯在选择题的前5个,填空题的前2个到3个,解答题前2个。这些题都是送分的题,不会很难,所以要好好看题。今年的考纲中规定以中等难度的题为主,没有偏、难、怪考题。
5.留出检查时间。实在不会做的题适当的舍弃也是为了要保证前面的题拿到分数,比如最后两道答题就属于拔高的题,考生要有自知之明,不如放弃而确保前面题目的分数。要有遇到困难能够调整自己的能力。
6.计算要心笔结合。因为考试不给草稿纸,所以很多考生心算,这样就容易出差错,要心算笔算相结合。而且今年考纲上要求计算能力比较高,所以肯定要出一些计算题进行考查。考生要特别仔细认真。
高三冲刺阶段语文复习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 冲刺策; 回归课本;重视语法;纳技巧 ; 重视规范;关注热点
一轮复习中,每个考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复习,应该做到了考点无遗漏。 二轮复习中,通过大量的模拟试卷的训练,对所学的考点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演练,可以说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几次诊断考试却残酷地把学生分出了等次。高考日益迫近,如何在冲刺阶段做到有效复习,便成了考生日益沉重的压力。为此,现将笔者在冲刺阶段的语文复习的方法做一探究。
一、 要回归课本
“万丈高楼平地起”,冲刺阶段最需巩固基础、查缺被漏和循序渐进。因此回归课本是这一阶段最好的复习方法。
新课程高考题型更加注重了与课文的联系,故在回归课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内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课内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课内重要作品的内容理解和文体特点及写作特点的掌握。
二、要重视语法
高考核心考点之修改病句项,就是一道语法知识的考查题。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的考查中处处要用语法知识。复习中若能储备一定量的搭配(主谓、动宾、定状与中心语的固定搭配) ,则可事半功倍。
三、要归纳技巧
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归纳整理不同的阅读技巧 。比如: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重视信息的筛选、提取、鉴别、概括、整合;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要重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阅读议论类文章,则要重视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方法)的分析。
四、要重视规范
尤其是占比分较大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时要侧重有所感,要重视文章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除了对文意的理解之外,有较多的题考查对布局谋篇、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的分析、鉴赏和评价。因而我们在复习中需要注意: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重视规范,提高答题效率。
五、要重视新题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新课标的模拟卷中大量的出现了续写、仿写、改写、转换、推断、摘要、感悟和读图的题型,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就要熟悉这些新题型的答题方法。此外,像今年莫言的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等热点问题的关注一定要有敏感性。
总之,冲刺阶段的复习,只有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高三政治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篇7
一、复习要遵循的原则
1. 以知识框架为中心。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知识整合, 达到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是总复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有很多基本知识点, 如果没有系统化, 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混淆和思维的混乱, 不知什么时候用。以框架为中心, 可将知识整合在一起, 可自行寻找答案, 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并提升思维能力。
2. 把握主干知识。
最后阶段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心态也比较紧张, 这时不宜过分注重细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复习达到一定的程度, 知识点基本已经掌握, 越是过分注重细节, 学生会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 原来已经会的知识也可能变得模糊。其实, 在政治考试中, 一个模块只考四道题, 我们主要考查的还是主干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 我们应该把复习的中心放在主干知识上。
3. 拒绝“题海战术”。
越是邻近高考, 各地市的练习越多, 这时很多学生的复习到了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瓶颈”, 容易用做练习取代复习。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 但大量的没有选择性的练习常常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错了再做, 做了再错,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不但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我们要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和省质检题目中各个模块的题型, 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来巩固复习的成果。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1. 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包括下级知识、
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 将知识放在知识框架中理解。这在做“大包抄”类型的题目时很重要。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切忌单个知识的读, 而要把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习惯性认为, 知识的联系就是向下延伸, 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挖的“坑太深”但“洞太少”。其实, 我们在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时除了考虑该知识内部的联系 (下级知识) , 还要以该知识为中心, 掌握该知识与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经济生活》为例, 我们分别以价格、生产、分配、资源配置为中心, 分别寻找下级知识形成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生产与生产关系、企业、劳动者、投资之间的关系, 复习单元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 再将价格 (交换和消费) 、生产、分配作为同级知识, 复习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以资源配置作为中心,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通过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就形成整本书的知识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 知识中心是可以变化的, 要看题目考查什么, 我们就可以什么为中心, 其他知识围绕中心, 为中心服务。如以宏观调控为中心, 这时下级知识是手段、目标 (可连接到第三单元的财政及其作用) , 同级知识是市场配置资源 (可连接到第一单元的价格、供求、竞争) , 上级知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连接到科学发展观) 。这样, 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 财政的作用就是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应该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可以调控市场上的价格、供求、竞争, 宏观调控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等。这样原本看似零散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关系网”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复习的知识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
2. 要学会“点数”。
在建立了知识框架后, 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主干知识进行“点数”。很多学生在题目给定角度后, 不知道题目给的角度包含几个内容。比如, 《文化生活》的题中要求从“文化影响人”角度作答, 学生如果不懂得“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来源、表现、特点、作用, 并从中选择符合题意的角度, 那么就很难拿高分。我们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不能像以前一样再一个个知识点细细过, 这是重复劳动。我们要抓住主干知识, 由粗到细, 回忆每个知识要求我们掌握几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点数”。如财政主要的知识点有3个, 分别是收入、支出、作用;科学发展观主要掌握2个知识点, 分别是内涵、贯彻落实;文化多样性主要是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态度、传播;传统文化主要知识点有4个, 分别是表现、特点、双面作用、继承。通过这种“点数”的方式,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所读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下级知识并且可以防止在回答“点对点”的题目时出现漏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自己点到哪里为止, 量力而行。
需要注意的是“点”要能“数得出去”, 还要能“数得回来”。如有的学生“数得出去”知道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但当题目问道“为什么要展示文化遗产时”, 学生并不知道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 这就属于“数不回来”。所以,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点数”时既要知道一个知识点往下有哪些知识点, 还要知道自己所读的知识点属于哪个知识的要求。所以, “点数”不意味着孤立知识, 而是将更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3.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 巩固复习的成果。
复习的最后阶段, 可选择的练习很多。练习不是越多越好, 选择合适的练习不但有利于训练学生解题思路、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熟悉知识框架, 并在已经构建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 对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判断选择, 让学生在知识原理与题目之间找准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知识点比较多、重在考查知识联系的练习, 不要怕学生某个具体的知识不会, 而要让学生学会碰到不会的考点时, 在已经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找答案。
4. 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发挥复习成果取得高分的关键。
复习冲刺阶段 篇8
众所周知, 高考前的这几个月时间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最佳时间。通过第一轮复习, 考生已经熟悉了教材中的英语基础知识, 包括常用的单词、词组、习惯用语和基础语法知识。因此, 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 要针对高考试卷中的五大题型进行专向训练, 旨在熟练掌握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 洞悉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和考查重点, 具备娴熟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提高做题的准确度和速度, 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研究近五年的高考题, 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和导向
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可使我们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导向、对知识考查的难度和广度, 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以便在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
( 一) 高考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特点
从2014年起, 全国新课标Ⅰ卷开始采用语法填空, 代替了传统的单选试题, 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两大题型上。
语法填空一直是广东卷中设置的题型,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语法填空的主要特点是:在语篇层面上考查语言知识, 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语言学习理念。试题设计采用了填空方式, 而不是单项选择, 真正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解题技巧, 对中学英语教学有较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内容不仅涉及句子的语法结构, 还包括构词法、篇章连贯和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制约作用。符合语言真实性的要求, 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语境中应用自己的语言知识。
1. 语法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广东卷的高考试题一直采用语法填空题目。考生需要在给出的篇幅为200 ~230字的一篇英语短文中, 结合短文的内容, 在10个空中填出单词或者词组。其中, 4个实词给出了提示词, 考生需要适当地进行变形。6个没有给出任何提示, 考生需要根据语篇逻辑填空, 填入的单词数量不得多于3个。下表是近五年来广东卷语法填空的考点分布 ( 带星号*的实词给了提示词、斜体的实词没有给出提示词) :
从上表可以看出, 需要考生填出的实词, 主要是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空, 均为考生提供了提示词。但是, 有两个实词, 代词 ( 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连接代词、关系代词、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it) 和副词 ( 连接副词和关系副词) 没有提供提示词。需要学生写出的所有的虚词 ( 连词、介词、冠词) 均不提供提示词。
从近五年广东卷语法填空题的考查重点来看, 最重要的考点是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复合句 ( 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 、形容词、副词、名词, 其他考查的内容有: 连词、介词、冠词、常用的习惯用语和过渡词。体现出命题人注重对英语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的考查, 突出语篇的显著特点。
2. 短文改错题的命题特点
短文改错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型之一, 是集多项语法规则和多种语言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试题。具有题型小、灵活性大、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考查项目多的特点。短文改错试题不是单纯地检测考生的语法知识, 而是检测考生在语篇应用和上下文理解的过程中, 运用语言知识去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短文改错主要检测考生发现、判断、纠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 以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考点涵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运用等诸多方面, 考查目标既涉及语言知识的多个方面 ( 词法、句法、语篇结构、行文逻辑等) , 又涵盖理解、分析、运用和整体思维等诸方面能力。
短文改错的文章内容浅显, 词数为100左右, 多采用记叙文文体, 偶尔也有应用文。短文改错文章中的错误主要是词语、语法、篇章结构和行文逻辑等方面的错误, 这些错误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语境进行判断, 不仅要求考生掌握好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 而且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 要想做好短文改错题, 必须明确短文改错考点提示, 抓住短文改错的特点, 然后打开做题思路, 才能巧解短文改错题。因此, 掌握短文改错的特点和应对技巧, 有利于帮助同学们逐步培养判断、发现、纠正语篇中语言错误的能力, 从而在高考英语中取得高分。
近五年短文改错试题的考点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短文改错试题中, 命题人通常会设计一个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篇内容用错的连词, 来考查考生对短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在10个试题中, 动词类所占2 ~ 4个 ( 包括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词组和动词词组) , 其他考点包括: 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辨析、连词、介词和冠词。
( 二) 完形填空题的特点
完形填空是指命题人在一篇英语短文中挖出20个空, 让考生根据语境把20个词还原到原文中。完形填空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语篇信息为基础, 以文章的脉络为主线, 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确地还原短文中缺少的信息。完形填空的主要特点是: 记叙为主, 叙议结合, 文章的脉络清晰, 主题明确。首句通常不设空, 考查词语的搭配、上下文的理解, 文章的脉络和主线。一般来说, 所挖的空以实词为主, 主要包括: 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四大类, 偶见代词。虚词所占的比例很小, 主要有连词和介词两种。有一部分空格考查一些常用英语的词组、短语和习惯搭配的用法。
从近年全国高考完形填空试题来看, 命题人非常注重考生对语篇的理解。命题体现出对词语搭配、文意通畅、惯用搭配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词语的选择基于考生对整篇文章理解和主旨大意的把握, 凸显对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 三) 阅读理解题的特点
阅读理解题旨在全面考查考生从语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测试考生对短文的主旨大意、事实细节、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把握情况及理解的准确度。可见, 英语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从试题的设计方法来看, 对考生阅读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五点:1. 概括全文的主旨大意; 2. 理解文章的事实和细节, 既准确理解具体的事实, 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3. 既准确理解单词字面的意思, 又要理解深层的含义, 包括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 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 又正确把握短文内部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 又能结合生活常识去理解。
近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试题的类型: 1判断事实细节题; 2推理判断题; 3猜测词义 ( 句意) 题; 4主旨大意题。2. 考查的重点: 判断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在阅读理解中约占60%, 我们应高度重视。其中, 推理判断题为重中之重, 平均每年约占40% 。近几年, 阅读理解题加大了对语篇结构的把握及对深层次信息理解的考查力度, 着重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 侧重考查考生根据语境提示, 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着重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与要求。3. 阅读素材的特点: 近五年的阅读材料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充满时代气息, 贴近现实生活, 语言地道, 原汁原味, 文章的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体裁多样, 题材各异, 选材更趋生活化、知识化, 突出实用性与时代特点, 涉及了社会、能源、环保、人生观与日常生活等方面。4. 阅读总量: 5篇阅读材料的总字数都控制在2000个至2300个之间。文章编排由易到难, 题目跨度不大, 考生做起来比较顺手, 进一步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性化这一特色。
( 四) 书面表达题的特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近年的书面表达试题在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等方面呈现新的趋势。一方面, 书面表达试题的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写作的话题新颖时尚, 对写作内容的控制逐步减少, 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写作的情景和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凸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书面表达试题的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 注重素质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特点进一步强调了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交际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国各地的19套高考试题中, 个别省市采用了传统的要点作文, 大部分采用提纲作文。北京卷、上海卷和福建卷采用了图画作文; 安徽卷和浙江卷只给考生提供了写作话题。湖北卷和广东卷的读写任务采用了开放式作文。从2011年起, 全国新课标卷的书面表达开始采用提纲作文。
与传统的要点作文相比, 提纲作文的开放性更强,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 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 提纲作文正逐步成为一种流行的命题形式, 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考生应根据写作情景的提示, 依据写作提纲, 确定具体的写作要点, 写出100 ~120字左右的短文。
二、全面系统复习, 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是对考生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抽样检查, 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复习基础英语知识, 掌握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不管命题人怎么命题、考查哪个考点, 考生都能积极应对, 自如发挥。因此, 考生应全面地、系统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尤其要重视对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系统不留死角
动词考点是基础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在复习动词考点时, 应包括: ( 1) 常用的12种动词的时态: 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 一般将来时, 现在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 过去将来时, 将来进行时, 现在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现在完成进行时, 过去完成进行时, 将来完成时; ( 2)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 3) 非谓语动词的不同形式 ( 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 ( 4) 情态动词, 考生应关注那些常考易错的情态动词; ( 5) 动词辨析; ( 6) 动词词组辨析等。
下面以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为例, 谈谈时态复习的注意事项。
一般现在时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 二是表示客观真理和事实。但是, 英语试题经常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查一般现在时:
1在宾语从句中, 如果从句陈述的是客观真理或事实时, 即使主句用了一般过去时, 从句的谓语动词也要用一般现在时。例如:
Columbus proved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哥伦布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2当主句是一般将来时或祈使句时, 状语从句通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主将从现”。例如:
I'll call you up as soon as I arrive at Beijing.我一到北京, 就会给你打电话。
3表示按照时刻表发生的动作, 通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例如:
The fall school term begins on September 1.秋季学校九月一日开学。
2. 善于总结规律, 积累解题技巧
现在完成时是英语中常考易错的一个时态, 很多考生对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掌握不牢固。在复习时, 考生要善于总结规律, 积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表示某个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强调已经发生的事情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常用的副词有: just, already, yet, never, before; 二是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从过去开始, 持续到现在 ( 还可能持续下去) 。常用的时间状语有: since+ 过去的某一时刻; since + 一般过去时的句子, since then, ever since, so far, lately, recently, in recent years, up to /till now, in /over /during the last /past few days /weeks /months /years / decades, for + 时间段, for ages /years等。例如:
So far this year we have seen a fall in house prices by between 5 and 10 percent. 今年到目前为止房价又跌了5% ~10%。
此外, 在一些固定句式中要用现在完成时。 ( 1) 在This/It is the first/secondtime that句式中, 从句通常用现在时; ( 2) 在It is/has been时间段since + 从句中, 主语可用现在完成时, 意为“自从……以来, 时间多了……”; ( 3) 在条件、时间、让步状语从句中, 如果强调从句的动作完成主语的动作才发生, 从句可用现在完成时。例如: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he has been to Australia. 这是他第一次去澳大利亚。
3. 认真对比相似点和不同点
很多考生不能区别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其实, 它们的用法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如果一个动作从过去开始, 持续到现在尚未结束、仍在进行中, 而且还有可能持续下去, 就用现在完成进行时。其构成为: 主语 +have /has been doing。现在完成进行时强调一个动作尚未完成, 还在进行中, 常常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而现在完成时强调某动作已经完成, 并对现在造成影响。现在完成时只陈述一个事实。例如:
Where have you been?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half an hour. 你去哪了? 我等你半个小时了。
4. 关注特殊用法, 突破易错点
一般过去时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又常考的时态。一般过去时主要表示在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也表示过去习惯性或经常发生的动作。常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 yesterday, last night /week /month /year /Sunday, the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other day, in 1990, twodays ago等连用。
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过去时有些特殊用法。
1在时间、条件、让步状语从句中, 常用一般过去时代替过去将来时。
2有时, 虽然句中没有时间状语, 但是根据语境, 表示说话前存在的某种情况, 暗示“刚才, 在过去”之意。例如:
— Ann is in hospital.
— Oh, really? I didn't know. I will go andvisit her.
———Ann现在正在住院。
———真的吗? 我不知道。我将去看她。
3在虚拟语气的句型中, 通常用一般过去时。在It is high time that“真该做某事了”句型中, 从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在would rather和would prefer后可跟从句, 从句中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在as if /though后的从句中, 当说话人所述的情况与现在事实相反时, 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时。例如: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did something to solvethe problem. 我们真该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了。
4某动作或者状态在过去持续了一段时间并结束, 其影响不存在, 就用一般过去时。
三、进行科学训练, 提高应试技能
考生在考前的这段时间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行科学的训练, 掌握每种试题的做题方法和备考技巧。
( 一) 完形填空题的复习备考
由于完形填空定位语篇, 在做完形填空前, 考生必须读懂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的前后逻辑;在选择时, 确保每个小题的答案都有据可依, 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具体的信息点。因此, 在解题时, 应根据上下文寻找相关的线索。例如, 某一个词的原词、替代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概括词等。考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来自于大量的训练, 因此在冲刺阶段, 考生每天至少要做一篇完形填空题。
如果想提高完形填空试题的得分率, 考生需要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 并具备一些解题技巧, 这些都来自于平时的训练。高考词汇表列出了3500个英语单词和常考的500个左右的短语。考生要经常积累常见的英语词组短语和习惯搭配, 以备做题时使用。例如:
1. be + 形容词 + about: be certain about确信, be anxious about为……担忧, be carefulabout当心, be disappointed about对……失望, be sure about对……有把握, be worried about为……担忧
2. be + 形容词 + to: be accessible to易接近的, be accustomed to习惯于, be harmful to对……有害, be cruel to对……残酷, be important to对……重要, be useful to对……有用, beopposite to在……对面, be available to对……来说可获得, be true to忠实于, be addicted to对……上瘾
3. in + 名词: in demand受欢迎的, in brief简要地, in need在穷困中, in debt负债, in trouble处于困境, in danger处于危险中, in time及时, in common共同的, in harmony和谐地, inparticular特别, in vain徒劳地, in detail详细地
4. on + 名词: on demand一经要求, on duty值日, on fire着火, on line在线, on leave在休假, on guard值班, on average平均, on sale出售, on holiday在度假, on hand在手边, on purpose故意地, on schedule按照预定时间, on time准时, on show在展出, on strike在罢工
5. with + 名词: with anger生气地, with care小心地, with caution小心地, with confidence自信地, with delight欣然, with patience耐心地, with wonder惊奇地, with interest饶有兴致地, with relief放心地, with pride自豪地, with dignity有尊严地, with satisfaction满意地
6. 动词 + sb of sth: convince sb of sth使某人信服某事, inform sb of sth通知某人某事, warn sb of sth警告某人某事, accuse sb of sth控告某人某事, cure sb of sth给某人治愈某病, suspect sb of sth怀疑某人某事
( 二) 语法填空题的复习备考
语法填空题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短文, 然后按照短文的内容和句子结构完成10道填空题。考生需要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 不多于三个单词) 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语法填空主要考查语境 ( 上下文的逻辑、连贯、衔接和指代) 和语法 ( 词性和词类、复合句、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 。两方面的内容。在复习备考时, 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 扩大词汇量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3500个左右的词汇和500个左右的词组。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熟练运用构词法, 来拓展自己的词汇量。一方面, 老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构词法记单词, 另一方面,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词汇。
解析:根据语境, 空格在名词前, 因此需填一个形容词作定语。根据构词法, 在名词reason后加后缀-able变为reasonable。中学阶段所学的很多名词和动词可加后缀-able变为形容词: acceptable ( 可接受的) , bearable ( 可忍受的) , wearable ( 可佩带的) , erasable ( 可擦掉的) , changeable ( 可变化的 ) , reliable ( 可靠的 ) , respectable ( 值得尊敬的) , usable ( 可用的) fashionable ( 时尚的) unbelievable ( 难以置信的) 。
解析:根据语境, 看到房间有很多空位, 玛丽感到非常高兴。空白处填过去分词pleased“高兴的”, 作表语。在平时的学习中, 考生要养成好习惯, 学会联想。例如: 学习动词satisfy时, 就联想到现在分词satisfying“令人满意的”, 过去分词satisfied“感到满意的”, 形容词satisfactory“满意的, 符合要求的”, 名词satisfaction“满意, 满足”这样脑子里储存的词汇就越来越多。
解析:20空在形容词disabled之前, 应填副词。我们在形容词mental后加-ly后缀, 变为副词: mentally。mentally disabled意为“精神不健全的, 有精神疾病的”。
解析:36空在物主代词her之后, 介词of之前, 应填名词形式, 因此把choose变为名词choice。结合句意hardly ever pleased her father ( 她挑选的领带几乎没有让父亲满意过) , 因此我们推测, Jane可能不止一次为父亲买过领带, 父亲很少感到满意, 因此应填复数形式choices。
从以上4例可以看出, 熟练地掌握构词法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牢记简单句的七种类型, 正确分析句子成分
要想写出提示词的正确形式, 考生需要判断空格在句中的句子成分。换言之,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基本句子构成。英语中常见的七种句子类型如下:
( 1) 主语 +谓语。例如:
The snow is falling.
( 2) 主语 +谓语 +状语。例如:
The sun is setting slowly.
( 3) 主语 +谓语 +宾语。例如:
Tom loves playing basketball.
( 4) 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例如:
Father enjoys watching TV in the evening.
( 5) 主语 + 谓语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例如:
Mother bought me a new bike.
( 6)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例如:
My friends wish me good luck.
( 7) 主语 +系动词 +表语。例如:
The weather i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
3. 识别三大从句, 判断主语和从句
在语法填空中, 往往考查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状语从句的连词。这些从句应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
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逗号之间的句子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先行词为Nicks guests, 在从句中作主语, 因此空白处应填关系代词who。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逗号后的句子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先行词为前句的内容, 在从句中作主语, 因此空白处应填关系代词which。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动词wondered之后为宾语从句, 因从句中缺少宾语, 应填连接代词what。
解析: 句意为: 我的朋友送我到站牌, 在公交来之前一直等着我。根据语意, 应填连词until, 连接时间状语从句。
从以上4例可以看出, 掌握复合句的用法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判断从句与主语的关系, 判断从句的句子成分, 才能填出适当的连词、连接词或关系词。
4. 关注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考点
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考点是英语基础知识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法填空中是必考的内容, 而且所占比例较大。考生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做题时应认真寻找空格前后的暗示,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 观察16空之前和之后的句子, 我们发现本文用一般过去时, 讲述一段往事。因此可判断谓语动词应用过去时, 因此16空填found。
解析: 观察句子结构可知, 逗号前为句子的主干, 逗号后作状语。因“戴着太阳镜”是主语发出动作, 因此用现在分词, 空格填wearing。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第一句中的18空作宾语补足语, 表示宾语发出的、正在进行的动作, 填现在分词sitting。因19空的前句和后句谓语动词都用一般过去时, 因此可判断19空填动词过去式pretended。
5. 整体理解短文, 了解大意, 弄清文脉
在阅读时, 要养成整体理解短文的习惯。在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的观点、意图、立场的基础上, 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时态的变换。只有把握文章的大意脉络, 才能正确填出过渡语、连接词和代词。
解析:24空缺少一个冠词, 因此填an。句意为: 我们之间有了愉快的交谈。根据前文中的I sat next to the man and introduced myself可知“我坐在那个人旁边, 介绍自己”故可知25空填代词both。
6. 反复练习 培养能力
从近年语法填空的命题方法和考查内容不难看出该题型强调语法知识, 但又不拘泥于语法知识,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法填空的解题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 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因此, 考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才能在高考时有出色的发挥。
( 三) 阅读理解题的复习备考
阅读理解在高考试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言道“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 考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时, 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 按“全文、段落、句子和词语”的步骤来阅读文章。可采用速读、细读和复读的方法找到最佳答案。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快速浏览全文, 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近年高考要求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60个词。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 搜寻关键词 ( key words) 、主题句 ( TopicSentence) , 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 并且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语篇实质, 掌握文章大意。阅读时, 没有必要理解全文的意思, 应浏览文章的前言、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 从而抓住文章的大意。许多文章在第一段提出问题, 中间段落进行分析、例证, 最后一段是归纳结论, 每段第一句话往往是主题句。类似的文章可采用速读的方法阅读。
2. 认真理解细节, 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
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 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 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 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阅读中, 根据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 弄清文章主题和细节。在阅读材料时找到相关的信息, 用铅笔划出来, 在空白处标上题号, 并与问题相对照, 确定问题的答案。然后继续往下读, 并重复上述步骤。
3. 进行逻辑推理, 挖掘隐含信息
有时, 作者并未把意图在文中说出来, 考生应根据已知信息及生活常识, 去挖掘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考生应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意。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 ( 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选择最佳标题等) 和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要针对一些推论题及寓意题, 包括作者意图、态度等。只有弄懂文章的大意, 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推理判断题的题干通常含有这些词语: 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阅读问题时, 要判断出哪些问题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 属于细节理解题; 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推理, 属于推理判断题。
4. 结合上下文, 猜测词义和句意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 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 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同时, 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 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推断词义。
5. 判断要有依据, 确保选出最佳答案
在阅读过程中, 如果遇到生词和难句, 不要中途停顿, 要一边读, 一边通过上下文猜测习语和句意, 从整体去领会文章大意, 把握文中主要信息, 注意首尾段意及各段主题句, 不要过多留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有效方法。
在选择最佳答案时, 考生应首先排除错误的选项: 1与文中陈述的事实不符的选项; 2文中没有提供信息可判断正误的选项; 3与短文的内容或句子无关的选项; 4不合情理或陈述的内容不靠谱的选项。在选择最佳答案时, 一定做到有理有据, 能从文章中找一个句子、几个句子或某个段落来支撑某个判断。在速读、细读和复读几个环节中, 复读显得非常重要, 考生应通过及时地复读来最终确定最佳答案。
( 四) 短文改错题的复习备考
通过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 考生熟悉了短文改错试题设错的方法和特点。那么, 考生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逐步提高纠错的能力。
考生应养成习惯, 首先整体理解短文大意, 然后以句子为单位, 从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等方面识错、纠错, 多从语言运用的正确性上甄别错误。考生需要具备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尤其是能够分析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弄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多从语法角度考虑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 五) 书面表达题的复习备考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失分情况非常严重。在过去的五年中, 书面表达的平均分只有12分左右。第四档 ( 16 ~20分) 和第五档 ( 21分以上) 的考生人数加起来, 约占30 %左右, 也就是说书面表达得分在15分以下的考生占65% ~70%左右。可见考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高考试卷分析显示, 造成书面表达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下面九种:1. 要点不全, 有些要点被遗漏;2. 句子不完整, 缺少成分;3. 文章的时态混乱、前后不一致;4. 词不达意, 写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5. 单词拼写错误, 关键词写不出来;6. 表达生硬, 汉语式的表达随处可见; 7. 代词使用不准确, 指代不明, 前后不一; 8.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与汉语标点符号混淆; 9. 书写潦草, 很难识别, 卷面涂抹, 又脏又乱。
这些“硬伤”是造成书面表达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果考生想得高分, 必须避免出现这些“硬伤”。其次, 作文中要有亮点。多使用常用的词组、短语和优美句式, 敢于尝试复杂的表达法。不要过多使用主系表结构, 不要把简单句罗列在一起, 而是尽量使用复合句 ( 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 ; 尝试使用适当的非谓语动词形式; 用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句式;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交叉使用等。设法做到要点齐全, 表达自然, 语言地道, 行文连贯, 结构严谨, 没有错误或者错误较少, 这样的文章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考生应经常背诵英语范文, 掌握基本的英语写作技巧。在考试前这段时间, 至少每周练习写一篇英语作文, 这样才能保证写出高质量的英语句子。近几年,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主要考查应用文, 因此,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考生应着重练习写作各种题材的应用文, 包括书信、日记、通知、请假条、海报等。
四、查缺补漏, 提升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 考生可能遇到一些做错的题。这就暴露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高考前, 问题被暴露出来的越早越好, 越多越好。如果考生能够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就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考生应关注那些自己经常出错的问题, 应及时找老师或同学帮自己弄清出错的原因。
五、进行限时训练, 完善备考技巧
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属于语言技能, 考生只有反复练习, 才能熟练掌握。在冲刺阶段,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专题训练或限时训练, 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例如: 在一节课上, 可以完成一篇语法填空、一篇完形填空和一篇短文改错; 或者做一组5篇阅读理解题; 或完成一篇语法填空、写一篇英语作文、做一篇短文改错。然后, 认真核对参考答案, 与同伴讨论做错的题, 或找老师弄清楚做错的题。考生做题越多, 接触的英语材料越丰富, 掌握的词汇量越大, 具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就会越强。
总之, 在冲刺阶段, 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 考生才能逐步熟悉英语五大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设题技巧, 掌握必备应试策略和技巧, 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只有多读多练, 考生才能不断完善应试技巧, 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分数, 步入理想的大学。
复习冲刺阶段 篇9
一、整合教材, 构建专题
“整合教材, 构建专题”就是按照某一主题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 形成新专题。专题的构建首先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概念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城市中国古代就有, 但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现象, 中国的城市化开启于近代鸦片战争后, 加速发展于现代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主要涉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其中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 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逐步扩散。纵观教材, 相关的历史知识零星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节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状况在必修2第一单元中“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所涉及;城市化在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提到;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有关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内容中都有所涉及;而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内容则分布于第四单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中。如此零散的知识点分布, 如若不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序进行整合构建, “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无从谈起, 更无法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加深理解。
在复习中, 我们可以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考情、学情等来整合构建不同的小专题, 如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国共关系等。
二、整合学科, 丰富内容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过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日益困扰人类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 仅从历史学角度来研究是解决不了的, 需要多学科的综合, 从整体上加以深入研究。因此专题复习时, 教师要强化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渗透, 从而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此外, 收集材料丰富专题内容是创新小专题复习的难点也是核心所在, 教师要结合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搜集、整理搭桥式的材料进行拓展。如在西部开发问题上, 可从历史学角度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 西部起步较慢, 开发较迟, 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从地理学科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生态建设, 再运用政治学科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分析西部开发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经济, 认识西部开发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减少东西部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分析,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西部开发问题的全面认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考题, 把握方向
近年来, 主题组合式、材料式的选择题和问答题成为高考试题的一大方向, 这些考题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 创新小专题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在准备每一个小专题时, 首先要了解和分析本专题近年来在各地高考中的考查情况, 通过研究高考题型, 认真分析命题的方式、特点及其规律, 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和次重点, 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比如在进行儒家思想的复习时, 首先要研究各地高考试卷, 发现它是各地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上, 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 着重考查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基于以上了解, 我们可以按照“基础知识的梳理整合、重点难点的分析理解、习题训练与检测”三步的方式进行。第一步, 打破课本的章节顺序重新整理知识, 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知识体系。第二步, 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手段讨论: (1) 自古至今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2) 从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中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思想? (3) 如何看待传统儒学的作用和现代意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加深理解, 深化认识, 总结规律。第三步, 精做习题, 减负增效。习题是检验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最佳工具, 但并非多多益善。以选择不同角度、不同题型的题目为最佳, 做题时要求做好答题的每个环节, 即准确理解题意, 迅速提取有效信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 经过判断、分析和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完成解答。
四、关注热点, 加强思考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多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 体现出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和学科热点问题, 而且要注意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探讨, 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确定新的历史专题。
1. 注意热点问题的收集。
收集的热点信息必须出自权威机构和权威媒体, 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密切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时政热点, 用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 从而学以致用。另外, 还要注意一些周年性重大历史事件的搜集与整理, 如201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60周年, 罗斯福新政80周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推行60周年, 欧洲联盟成立20周年,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10周年等。
2. 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高考试题的情境是新的, 但问题的答案取向依据的却是教材。因此对任何热点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时, 要通过对热点材料的透彻分析, 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捕捉有效信息。比如“三农”问题, 中央多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与之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借之将我国古代的有关土地政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苏俄 (前苏联) 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有关调整、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等联系起来组建成一个热点专题。
3. 注重对热点问题的思考。
对重大事件进行思考和研究,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 看待现实问题, 明确自身责任。如对近几年日本右翼势力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侵占钓鱼岛等现象进行分析就能找到原因, 并通过分析从中得到启示:要避免战争的灾难和历史的重演, 必须与军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等。又如通过对二战爆发原因和胜利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启示, 如和平来之不易, 对军国主义决不能姑息养奸, 各国要加强合作, 一致维护世界和平等。
五、结语
高考数学冲刺阶段复习的几点建议 篇10
1. 粗心之错
这里所说的“粗心”, 指的是一些莫名其妙, 会而不对的错误, 如计算60-15=55等等。
例:已知 (1-2x) 6=a0+a1x+a2x2+……+a6x6 (X∈R)
则|a1|+|a2|+……+|a6|的值为:
错解:因|a1|, |a2|, ……, |a6|都是正值, 故只需令x=-1, 即可得和为36=729。
错因:粗心把a0忘掉减去。
正解:令x=-1可得,
|a1|+|a2|+……+|a6|=36-1=728
2. 理解错误
理解错误主要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全面, 甚至错误, 如对定义域为R与值域为R的理解混淆, 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 对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有意义的理解模糊, 造成合而为一的错误的现象等。
例:已知函数y=log2 (x2-ax-a) 的值域为R,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错解:令f (x) =x2-ax-a, 则y=log2 (x) , f (x) >0恒成立, 所以应有△=a2+4a<0, 解得-4<a<0。即a的取值范围为 (-4, 0) 。
错因分析:以上错解的错误原因在于没有准确地理解函数y=log2 (x2-ax-a) 的值域为R的意义。根据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知, 当且f (x) =x2-ax-a仅当的值能取遍一切正实数时,
函数y=log2 (x2-ax-a) 的值域才是R, 而当△<0时, 由图可知, f (x) >0恒成立, 这只能说明函数y=log2 (x2-ax-a) 的定义域为R, 而不能保证f (x) 可以取遍一切正数, 要使f (x) 可以取遍一切正数,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 f (x) 的图象应与轴有交点才能满足。
正正解解::要要使使f (x) x22-ax-a的的值值能能取取遍遍一一切切正正实实数数, , 应应有有△=a2+4a≥0。解得a≥0或a≤-4, 即的取值范围为[-∞, 4]∪[0, +∞]。
3.忽略之错
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中忽略隐含条件, 忽视特殊情况而导致的错误。
4.思维定式错误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人们通过训练, 形成的思维习惯, 如错误地将等式的性质类比到不等式中, 造成习惯性的错解现象, 如对分式不等式, 习惯上不考虑分母的符号, 直接将分式不等式化为整式不等式。
例:不等式的解集为:
错解:, 1>x, 即x>1。
∴x的范围为 (-∞, 1) 。
错因:受解分式方程的影响, 去分母而导致错误。
正解:不等式的解集为 (0, 1) 。
5. 重复或遗漏之错
这类错误通常发生在排列、组合、概率问题之中, 因考虑不周, 导致重复或遗漏。
例:从5双不同的鞋子中任取4只, 4只鞋子中至少有2只鞋子配成一双的取法有______种。
错解:从5双鞋子中任取一双有C51种取法, 第二步, 从余下的8只中任取两只有C82种取法, 由分步计数原理可知, 一共有C51·C82=140种符合条件的取法。
错因:第一步C51的种取法中, 若取到a1, a2这一双鞋, 第二步的种取法中, 取到b1, b2另一双鞋;这种取法与第一步的C51种取法中取b1, b2, 第二步C82种取法到a1, a2实际上是同一种取法, 在上述解法中视为了不同的取法, 因此产生了重复现象。
正解:至少有2只成双有两种可能。
恰有一双:C51C42C21=120种
恰成二双:C52=10种, ∴共有130种取法。
6. 以偏概全之错
这类错误常发生在数列、圆锥曲线等问题中。
注意反思:做完题后要认真反思一遍。重新读一遍题, 重新审一遍题, 再体会一遍题意看看前后理解有没有偏差, 再检查一下表达过程中有没有缺陷和差错。
复习冲刺阶段 篇11
一、使用英语是获得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English is best learnt when always used in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在最后阶段,英语能力的增长点仍然是在使用英语的实践中产生和提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靠老师给讲会的。冲刺阶段的复习与学习应该以模仿为主,理论分析为辅,不要过分钻研为什么。有机会说英语的同学还是应该坚持说英语。有英文报刊杂志的应该坚持看,听力更是应该天天有,听说读写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要达到足够英语的输入和输出量以确保学生每天都有英语的思维过程。
二、回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扎扎实实的掌握。越临近高考越是要回归教材,要学生经常朗读高一和高二教材,应该让学生明白和充分相信:高考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可以说取决于中低档题的成功率。高考中复习一定要降低难度,一般来说高考的难度是3比5比2,也就是说,中档题占80%,最后阶段要避免高难度试题。当然,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把握住什么是基础题和什么是基本能力题,帮助学生选择质量高的训练试题和合适的阅读材料,尽量让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信心自然上升。
三、背诵是高考获得高分的保障
“冲刺阶段”要学生勤背诵,多模仿,多背诵较好的短文、例句,甚至例题。当然这需要有老师的指导,高三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要背诵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白只做题,不背诵是不行的。背诵量与听说读写水平成正比。每个高三的考生都应该做到头脑中有20篇短文能滚瓜烂熟,有100个句子能脱口而出。北京四中就有这个经验,在最后关头老师帮助学生选择经典的十五篇书面表达的作文背诵。另外还建议将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练习相结合,按高考的完成句子的语法项目多背诵点好句子肯定会起作用。
四、具体措施与办法
1. 最后阶段听力部分应该是学生增分点,因此每天必须听力二十分,一直坚持到六月4号。最好将听力训练放在下午时间,尽量和高考时间同步。对老师的要求:
(1)选择字数和录音长度以及考试方向与高考形式相同的录音材料。让学生听音之前,老师要先阅读听力材料和审阅试题的难易度,检测考试的方向是否正确。中高层次学生错三个算失败,普通中学错5-6个也算失败。听十次至少要成功八次。
(2)老师上课或和学生见面要继续多说英语,不仅是一般的说英语而且要说完整的、准确的地道语言,尽量营造英语氛围。
(3)每听完一次都进行讲解,对错误应有分析,老师应对听力技巧及方法应该进行有效指导,对薄弱环节应加强训练(如数字等方面的内容),听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录音原文并大声朗读独白和精彩段落。
2.精做多项选择试题,后期可挖掘使用频率高,教材中未出现但又是考纲上的词汇,近两年高考过的词汇一般不会再考。争取让每题都有效,起作用,有针对性,符合考试方向。最后还可以将学生高三复习考试以来最容易出错的题再进行整理编辑在一起让学生再一次识记。
3. 北京四中教研组长英语特级教师李俊和的最后复习安排:4-5月间抽出六天时间,连续做完形填空30篇。每天一小时完成五篇,每篇10-12分钟。做完对答案并稍作评讲与总结。他的做法供大家参考。完形填空是介于多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之间能力的试题,值得大家多练。老师的难点:选择合适的,符合我省高考方向的文章。
4. 每天一组阅读,每组五篇文章,题材和体裁应多样化,生词不超纲,文章难度不高,用时40分钟,要有反馈和消化过程,其试题形式应该涵盖:
(1)猜测词义和句意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或细节(依据有七点:时间、地点、类别、程序、因果、对比和主次。)
(3)简单判断和推理:通过因果,转折,让步,比较等逻辑规则仔细找出可做依据的蛛丝马迹。
(4)理解主旨要义;往往隐蔽或隐藏在for example之前或all in all 之后。
(5)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做题不要夹入考生个人情感,对作者举的事例要注意,事例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5. 短文写作也是学生增分最大的空间之一:写作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最佳是20分钟。所选作文体裁要符合英语的语用原则。不必猜测作文是什么内容。作文应该是10-12句,句子长短相间。老师要加强“面批”次数,面批既是和学生交流的很好渠道也是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机会,也可顺便将其薄弱环节以及复习方法进行点拨, 争取让“面批”的学生有所突破。具体要求:
(1)避免低级错误,重视开头句子和结尾句子。
(2)书面整洁,字迹清楚,尽量避免涂改。
(3)要强调写出正确句子,加强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式的训练和经典短文的背诵,选择15-20篇精彩短文背诵。作文模式化,背诵框架结构。
(4)对中高层次的学生要强调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的运用,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知道何为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要利用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子等结构,提高句子的层次。
6. 分类整理各地来的“信息”试卷,千万不要随便使用一整套外地的试卷将“信息卷”分门别类。经过整合处理再给学生。
最后一点:加强应试的技巧指导。考前不妨打印一份做题的技巧指导的文字说明,从听力到短文写作,阅读的难篇怎样处理、各大题的时间分配,留空率、答题模式、做题的速度等问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
复习冲刺阶段 篇12
第二轮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第二轮复习,才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知识点串成线、拉成面、形成网,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对而言,第一轮复习的可操作性较强。市场上流通的针对第一轮复习的资料也很多,关键是把“扎实”二字做到位.而第二轮的综合复习则往往因为时间仓促、操作难度大等原因而难以落实。本人认为,第二轮复习应在全部完成第一轮复习后按专题讲解的模式进行。只不过专题的划分要有技巧,专题的实施也要讲策略。那么,第二轮复习到底怎样实施才能行之有效呢?
1 关于专题的划分
第二轮复习时对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划分太细就不能突出综合性,就没有发挥第二轮的作用.可以只针对那些存在纵横联系的、综合性强,又是高考热点的章节进行.建议分为以下十个专题:
(1)专题一:力和运动。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静态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这个专题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高考热点是天体和卫星问题。
(2)专题二:动量和能量。功和能方面的知识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3)专题三:力学综合。力学知识本身就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况且这个专题的解题思路与高考的另一个重点—电磁学紧密相联。
(4)专题四:带电体在场中的平衡与运动。这里的场是指电场、磁场以及包括重力场在内的复合场;带电体可以是带电粒子、带电液滴、带电微粒、带电小球、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以及通电导体等,所涉及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及一般的往复运动等。
(5)专题五:电磁感应与电路。包括交流电路及振荡电路等。
(6)专题六:电学综合。重点突出“场”和“路”的综合。
(7)专题七:力学与电磁学。力、电综合是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综合问题,它将力、电两部分重点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对物理情景的设置,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分析推理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图象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是最能体现区分度的地方,且每年必考。
(8)专题八:力学与近代物理。重点是力学与原子物理的综合。
(9)专题九:图象问题。主要是理解和运用v-t图象、图象、图象、图象及图象。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知道怎样直接或问接从图象上得到有关信息,并知道用图象法去解决哪些不便于用公式法解决的问题。
(10)专题十:实验技能。将考纲上要求掌握的基础实验复习到位,同时注意对开放性实验题的分析。
2 专题复习策略的实施
2.1 物理复习的首要环节
以近几年高考试卷分析及以当年的考纲为指导,加强针对性要明确每个专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是什么,主要题型是什么,所占比重为多少、难易如何,甚至可对来年的命题方向做出估测等等。
从2003~2009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力学与电磁学”内容分值侧重点分析可以看出,力学与电磁学综合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作为压轴题的可能性较大。
2.2 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
以“力学综合”专题为例,解决力学问题及某些电磁学问题的三条基本思路:力和运动思路(包括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动量思路(包括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思路(包括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总能量守恒定律),要告诉学生怎样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量、受力特征、运动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来选择解题思路。
例1(见图1)质量均为m的A、B两球分别固定在轻杆的两端,0是光滑的水平轴,A球距O点L, B球距0点2L,若将杆从水平位置静止释放,则当B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时B球对杆的作用力多大?
启发一:不能直接求杆受的力,而是要转化为求B球受杆的力,为什么?
启发二:三条思路中都涉及力,但这里要求的力是变力,则只能用力和运动思路中的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
启发三:研究要求B球在0点正下方时受杆的力,还涉及哪些中间未知量?怎样求出这些中间未知量?
2.3 强化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一类一类的物理模型来讲解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很具实效性的。以“弹簧模型”为例:
与“弹簧模型”有关的问题可分为四类:平衡问题、力和运动问题、动量问题、能量问题。弹簧模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模型之一,但高考一般是考查有关弹簧模型的综合问题。
例2 (2005年全国卷Ⅰ)(见图2)质量为m2的物体A经一轻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定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g。实际上,这道题涉及物体的平衡及能量问题。
(注意:进行这个专题复习时,要将每种模型的各类问题都涉及到。)
2.4 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技巧,使学生能做到触类旁通,提高课堂效果。下面以“一题多变”为例来说明。
例3物块A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它的上表面为一光滑的半圆槽,小球B从A的顶端静止下滑,已知圆槽半径为R,槽顶距水平面为矗,A的质量为M, B的质量为m,求B静止下滑后能上升到多高处?
变化1将B球改为从高处自由落下将怎样?(见图3)
变化2在A的右端放物体c,(见图4)将怎样?
变化3若将c放在A的左端又将怎样?
2.5 实验复习以基础实验为主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全国卷)来看,2003年和2005年考的都是基础实验题,而2004年考的是开放性实验题,要求用两个电压表测电阻。2006年考的是基础实验题,要求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用大头针测玻璃砖的折射率,2007年考的是基础实验题是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与用半偏测电源内阻,2008年既有基础实验题,又有开放性实验题,基础实验题考的是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开放性实验题考的是用两个电压表测电阻,2009年考的是基础性实验题万用表的使用及平抛运动。对于基础实验,只要扎扎实实复习到位就行了,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至少考一套完整的实验题,并认真进行试卷讲解。另外在临考之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做一遍实验。而对于开放性实验,则要注重这种题型的积累,并要对其“开放”的具体内容分析到位。
2.6 抓住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或切入点是关键
例如,力和运动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是加速度a。“场”和“路”的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是电势差(即电压)U;力学与热学综合问题的结合点可以是类似于“人船模型”中的动量守恒;力、电大综合的结合点则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受力情况设置物理情景,从力和运动的角度构建力学模型,将力学知识与电场、磁场、电路、电磁感应等知识串起来;另一类是以电流(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设置物理情景,以电流为线索将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知识串起来。
而学科外综合问题的结合点主要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温度、内能、压强等与化学的综合;功、功率、光子及光的能量、原子物理中的三种射线等与生物的综合。
3 结束语
总之,只要抓住了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或切入点,就能抓住物理模型,也就能抓住解题思路。最后应指出的是,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应试心理辅导、解题格式及书写习惯的规范化等。这些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道敏.浅谈高三第二轮复习的策略[J].教师, 2008 (2) .
[2]皮波.高三第二阶段物理复习策略浅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复习冲刺阶段】推荐阅读:
考研冲刺阶段复习策略11-06
高三冲刺阶段作文复习要点12-22
考研政治冲刺阶段复习规划07-04
考研数学冲刺阶段复习三大误区08-25
MBA全国联考:数学冲刺阶段复习心得09-22
造价工程师考前冲刺阶段复习计划02-01
高考辅导资料: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