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缠足文化

2024-09-24

明清的缠足文化(通用3篇)

明清的缠足文化 篇1

一、缠足的历史渊源

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的独特标识之一, 小脚引发了历代学者的无数考究, 究其来源更是说法繁多。有说始于隋朝, 有说始于唐朝, 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 曾娶涂山氏女为后, 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 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 或说是雉精变的, 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 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 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 把脚裹起来。缠足始于五代之说, 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 《五代史记注》记载:“李后主宫嫔窅娘, 纤丽善舞, 后主作金莲高六尺, 饰以宝物、细带、璎珞, 令窅娘以帛绕足, 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 素袜舞莲中, 回旋有凌云之态。”唐镐诗曰:“莲中花更好, 云里月常新。”本文认为小脚是指缠足已经成为社会风气与日常生活时对该文化传统的描述, 而缠足则并不仅限于此, 还可描述为了艺术形式、审美暂时地对脚进行束缚, “以帛缠足”算是对缠足的较早描述, 但同生活中以至于社会普遍女性裹小脚还是不同的, 因而此处缠足可算作日后裹小脚的渊源, 但同小脚还是不一致的, 就此姑且带过。

而到了《宋史·五行志》, 则记载:“理宗朝, 宫人束脚纤直, 名快上马。”陆放翁《老学庵笔记》云:“宣和未女子鞋底尖, 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可见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 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 甚至南宋末年, “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 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 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 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 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 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 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 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 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 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 大刖妇女小脚, 及至堆积成山, 名曰金莲峰, 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

二、缠足在明代的巅峰发展

明代之后, 缠足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伴随着儒学的进一步固化发展, 小脚在之后的两代中逐渐完成了矛盾并存的发展高峰。明初到清初的百年间, 裹小脚从上层社会成为流行习俗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成为评判女子的重要标准。元末明初, 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在研究女性缠足问题中说:“由是人皆效之, 以纤弓为妙。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 近年则人人相效, 以不为者为耻也。”而在其书《辍耕录》后中又有言:“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 妇女非缠足者通曳之。”穿草鞋的妇女是不缠足的, 说明前文的“人人”范畴当不包括曳草鞋的妇女。也就是说在陶宗仪的时代即元末明初时, 在全社会时兴缠足, 同时又是缠足与不缠足并存的时代。此种情况又为明初人所记载之事证实。不仅西浙妇女不缠足者曳草鞋, 同时有淮西妇女不缠足的例证。明时曾下禁令规定, 贱民阶级的女子不得缠足。《浙江风物志》记载, 浙江东南部地区明文规定“丐户人家男子不许读书, 女子不许缠足”。结合宋代“花靴弓屧穷极金翠, 一袜一领费至千钱”的记载, 推知缠足是费事又费钱的高消费。

到了明中叶以后, 学者胡应麟在其所著《采菲录·正编识小录》中探讨缠足问题, “宋初妇人尚多不缠者, 盖至胜国而诗词曲剧亡 (无) 不以此为言, 于今而极”。“至足之弓小, 今五尺童子咸知艳羡。”可见此时明朝的裹脚之风已流行到了各个阶层。究其原因, 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文化的发展扩大, 上层社会所追逐的渐渐影响至整个社会的流行。这种从上层文化至各阶层的文化扩散并不鲜见, 如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 首先由皇帝、皇族接受传播进而发展扩散成为一个遍及国家各地的宗教信仰。

而从缠足原因来看, 不容否认是女子地位低下的表现, 妇女自失掉经济中心地位以后, 渐渐变成男子的被征服者, 更渐渐成为男子唯一的玩偶。于是“楚宫之腰”诸凡取悦男子的玩偶, 都随男子的意旨发现了。而缠足之发生, 或者也不外此例。同时中国礼教最主张“男女有别”, 缠足风俗孕育了“三寸金莲”, 使男女之别极端化。女子在社会地位上相当于男子的附属品, 儒学在明代经过程朱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逐步达到了巅峰, 而礼教所宣传的“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的贞节观念, 从来看得很重。程子说:“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盖女子缠足以后, 即不便于奔驰, 故缠足乃所以弭淫。《琅环记》中卷有一段话:“本寿问于母曰:‘富贵家女子, 必缠足何也?’母曰, ‘吾闻之圣人重女, 而不使之轻举也, 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阈之中。欲出则有帷车之载, 是无事于足者也。圣人如此防闲, 而后世犹有桑中之行, 临邛之奔。’”观此可知缠足一事, 乃是圣人借着重女之名, 而为防闲的一种工具。《女儿经》上说:“为甚事缠了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他轻走出房门, 千缠万裹来拘束!”清苑的歌谣说:“裹上脚, 裹上脚, 大门以外不许你走一匝。”观此则缠足乃是约束女子的一种工具。即使后来当缠足文化普及后, 宫中女子禁止缠足, “禁掖中凡被选之女, 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也只是为了“取便御前奔趋”, 一方面说明此时社会上缠足已成为普遍现象, 亦说明女子地位的低下, 缠与不缠皆在于以男性是否方便为准则。因而在这种大范围的文化要求、社会追求下缠足的普及成为不奇怪的事实。

三、清代满汉缠足区别与风气

清朝是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个朝代, 同时也是专制主义、传统礼教观念更为严苛的时期, 缠足作为评判女性的标准为社会所广泛认同接受, 文化界甚至有很多作品专门来谈论赞扬。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将小脚的玩法归纳出了48种之多, 如闻、吸、舔、咬、搔、脱、捏、推等。辜汤生先生曾发表关于审美的一段说话:“中国女子的美, 完全在乎缠足这一点。缠足之后, 足和腿的血脉都向上蓄积, 大腿和臀部自然会发达起来, 显出袅娜和飘逸的风致。”这些病态的审美实质上是把女子当作男人们随心所欲的玩弄物了, 同时, 也为缠足成为普遍习俗而推波助澜。妇女缠足在此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社会各阶层的女子, 不论贫富贵贱, 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 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

这一时期, 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个女人, 是否缠足, 缠得如何, 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此时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与明朝裹瘦不同, 清朝的缠足通常要掰折脚趾, 折骨缠足以缩至三寸, 而且还要弓, 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因而有“小脚一双, 眼泪一缸”的说法。但即使这样, 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 都以女子大脚为耻, 小脚为荣。因而为了生活以及符合她们从小被教育的观念, 女性仍前仆后继地加入此项活动, “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 甚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 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胡也频所著《小县城中的两个妇人》一文中有段女子自白:“可不是, 男子喜欢小脚, 我们就把脚缠得又窄又小, 窄小得, 至于不能走路。”这实实在在的话语, 透露出女子的悲哀与无奈。

但与此相悖论的一点, 此时的统治者即清政府对此的态度却并不是支持的。“顺治十八年以前, 民间之女, 未禁裹足。康熙三年, 遵奉上谕, 下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官员会议:元年以后, 所生之女, 禁止裹足;其禁止之法, 该部议覆等因。于本年正月内, 臣部题定:元年以后, 所生之女, 若有违法裹足者, 其父有官者, 交吏、兵二部议处;兵、民则交付刑部, 责四十板, 流徙十。家长不行稽察, 枷一个月, 责四十板;该管督、抚以下文职官员有疏忽失于觉察者, 听吏、兵二部议处在案。查立法太严, 或混将元年以前所生者, 捏为元年以后诬妄出首, 牵连无辜, 亦未可知, 相应免其禁止。”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 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 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 到康熙七年只好罢禁。这件事, 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 清兵入关, 有“剃发令”, 在武力高压下, 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 故而男子剃发, 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 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 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 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

有观点认为清代缠足屡禁不止, 缘于清初多尔衮与明大学士金之浚的契约“十从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清廷严禁八旗汉女缠足, 对民籍汉女只是一般地禁止和劝诫, 不好违约严禁。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即使是对八旗女子的禁止缠足, 亦未完全禁止, 以至于不仅汉族女子缠足成风, 满族女人甚至也艳羡效仿。当风气已经转变为足以改变特权阶层的观点时, 其强盛繁茂是不喻自明的。这种现象直到清末, 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洞开后, 在外来的文化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呼吁声中, 缠足的风气才非常缓慢地走向灭亡。

不难看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缠足人为地加强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 但缠足之风又是来源如此, 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对女人的人格身份的无视, 以至于扭曲了社会正常的文化, 模糊了人类自身的面目。明清的缠足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对此的社会接纳、文艺赞叹不得不说来自于惊异的传统文化的扭曲。

摘要:本文主要探寻的是当缠足变为对脚状态的日常要求时, 这种习惯的来源及其表现, 因而除第一部分外, 所指缠足多为小脚代称, 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风俗。于是对小脚的历史渊源, 及明清小脚文化的独特发展、明代时从上层社会流行普及至各个阶层、清时政府的禁止与在此之下社会风气的延续是本文所着重描述与探讨的。

关键词:缠足,小脚,明清,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陈存仁.中国缠足与宫刑:被阉割的文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3]朱正.辫子、小脚及其他[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9.

明清的缠足文化 篇2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技巨著;理学的发展;进步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明清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新成果,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2.明清时期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3.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

说。

教学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2.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3.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4.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 博大气象;

5.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二、科学技术

.新成就

⑴明朝:数学家程大位著《算法统宗》,全部采用珠算法,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数学水

平。

⑵清朝: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圆密率捷法》。

2.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①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

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②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

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⑵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①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②书中还将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的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

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③书中的“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

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①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②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如提出金沙江是长江正源;沅江、澜沧江各自入海,并不

是长江支流,等等。这些都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错误。

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①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②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

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

三、理学的发展

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

2.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这样,就使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了极端。

四、进步的思想家

.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①明后期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 先驱。

②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揭露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的结论。

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④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①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学识渊博,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

转明末不切合实际的学风。

②他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富有

价值的著作,反对君主专制政治。这种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①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

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②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

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③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五、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

②它们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

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

③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

阶段。

2.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①《三国演义》

A.作者:罗贯中。

B.成书年代:元末明初。

c.内容: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出色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性

格的典型人物。

D.价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

A.作者:施耐庵。

B.成书年代:元末明初。

c.内容: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

形象,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D.价值: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

A.作者:吴承恩。

B.成书年代:明朝。

c.内容:以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创作而成。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D.价值: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④《红楼梦》

A.作者:曹雪芹著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B.成书年代:清朝。

c.内容:描写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

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D.价值: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⑤《儒林外史》

A.作者:吴敬梓。

B.成书年代:清朝。

c.内容: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为主。

D.价值: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⑥《聊斋志异》

A.作者:蒲松龄。

B.成书年代:清朝。

c.内容: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D.价值: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六、类书、丛书的编纂

.《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①明成祖时,由解缙主持编纂了一部庞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②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2.《四库全书》

①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②《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③四库全书》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修书时,禁毁的书籍数量也十分可观。

七、西学东渐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

触和交流。

②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

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①来华: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②手段:

A.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

感。

B.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

居北京传教。

③作用:

A.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 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贡献。

B.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

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④结果:

A.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

B.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的传教

士又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下来。

⑤评价:

A.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只是他为顺利传

教而采取的方法,传教才是他的目的。

元明清诗词的酒文化 篇3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非常的悠久。尤其是古时候的诗人们,在创作一首好诗的时候,更是离不开酒。诗与酒有着不能分离的情感。那么元明清诗词的酒文化是怎么样的呢?

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酒文化的更迭比作品酒的过程,那么,先秦至秦汉时期文学的酒文化则为入杯时散发淡淡清香的美酒,初观其态便可预知其味醇;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酒文化当是经过时间唤醒的“琼浆玉液”,散发百香,层层袭来;唐朝诗歌中的酒文化该是入口之初,五味糅合,先品其甜;宋词中的酒文化则当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甘苦醇杂方知;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末端,元明清时期诗词中的酒文化,便是那无尽的绵绵余味,韵味幽长,美酒的醇厚与否,必须到这一刻才能明确。

从南宋开始中国便处于烽烟不断,战乱四起的不安之境。自康乾盛世之后,经济也逐渐趋向衰落。然而,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滞,浸渍于浩瀚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酒文化也随之愈加香醇,进入了更为成熟而辉煌的时代。

时代格局的演变,促使酒文化的变化。元明清时期,战争频繁,百姓四处流离颠沛,迁徙避难,地域文化促成了不同的“酒域文化”。人们对酒的要求也更加严明,不同节令,所饮之酒也大为不同。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而月明之夜饮桂花酒,似乎更是对嫦娥奔月神话的追忆;重阳饮菊花酒,养生之余,更承载着老百姓对“吉祥”的祈求。

不同的酒,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美好愿望。同一杯酒,却倾注了文人不同的情感。“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需要有何等的自信与豪放情怀才能达到同这位名传千古的风流才子一般的境界?“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又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才能让这位堂堂大丈夫整日以泪洗面,借酒浇愁?

元明清时期的酒文化,不仅藏于文人的诗词曲赋之中,更飘香于该时期的古典名著当中。

“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这款“万艳同杯”,流露出“宝哥哥”无尽的缠绵和风流。还有三国青梅煮酒论英雄,聊发英雄慷慨豪情。

上一篇:新课改的感想下一篇:水盐环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