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优化方案(通用7篇)
康复优化方案 篇1
脑卒中是临床中比较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起病急,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脑功能临床缺失严重以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该病症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居高不下,并且该病症的复发性较强。依据大量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明,在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高频率阶段为卒后的六个月内。这一阶段正处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在关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的治疗护理效果研究的过程中,目前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1,2,3]。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诊断标准[4]:(1)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内72小时内就医;(3)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者曾发病是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排除标准[5]:排除脑出血手术以及溶栓治疗、重度认知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造血系统疾病、并发恶性肿瘤。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17例,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52.6±1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71h,平均(50.2±12.1)小时,患者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重型5例、中型12例、轻型2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患者年龄34-79岁,平均(53.2±11.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70h,平均(49.8±12.5)小时,患者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重型6例、中型11例、轻型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办法。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进行早期的急救以及降糖、降压、调脂等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防治。给予患者体位护理,为患者制定相关的日常康复、肢体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首先,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治疗需要,参照中医针灸科针灸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具体方法为辩证取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等下肢穴位,取外关、合谷以及肩髑等上肢穴位,取太冲、地仓、颊车等面部穴位,通过多种针灸治疗手段实现“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其次,依据患者病情,采取中医治疗中的按压穴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定期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治疗,主要需要结合应用揉按法、揉法、背部按压、滚法、按法、按压穴位等方法。再次,依据患者中医辨证,通过针对性制剂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以滋补肝肾,气虚血淤型以益气活血,痰浊阻络型以化痰祛疲,肝阳上亢型以疏肝健脾。最后,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相关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坐位与卧位的肢体摆放。医护人员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被动的活动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对康复状况符合相关要求的患者进行半桥训练或者是双桥训练。主要活动患者的肩关节以及肩关节周围,帮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坐起与床上翻身、坐位平衡的训练,同时训练患者的膝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分离运动,对患者下肢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控制下肢动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6]:牛津残障、神经功能缺损、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中比较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起病急,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脑功能临床缺失严重以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该病症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居高不下,并且该病症的复发性较强。依据大量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明,在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高频率阶段为卒后的六个月内。这一阶段正处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在关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的治疗护理效果研究的过程中,目前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段有强等人在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7]中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性以及普遍性,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有效的帮助。
综上所述,对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相关治疗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各项指标的尽快地、有效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相关治疗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各项指标的尽快地、有效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刘晓春,徐莉,凌玲,张爱民,熊小娇.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方案在脑卒中恢复期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08(30):712-714.
[2]段有强.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32):73+98.
[3]朱勤贤,张国庆,顾伯林,周湘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30):298-299.
[4]付中应,李向荣,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01(32):48-51.
[5]李向荣,谭涛,石学惠,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林旭明,林巧梅,陈罡.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5(34):527-529.
[6]张红智,汪涛,张云云,张秋娟.脑卒中恢复期干预措施研究近况[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03(30):241-245.
[7]王芳,杨志茹,徐静静,罗珊,都冬梅,张蝶,赵丹.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3(30):2098-2099.
康复优化方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4例, 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996年) 中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其中男48例, 女36例;年龄42岁~75岁, 平均年龄 (60.4±6.8)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 h~38 h, 平均 (10.5±5.3) h。纳入标准: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40岁~80岁、家属与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创伤致脑出血者、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及听力障碍及语言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例和观察组各42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康复护理模式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入院后立即进行良肢位摆放, 患者病情平稳、72 h不再进展、意识清楚, 可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内容为:a) 穴位按摩, 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健侧关节活动, 协助进行被动患侧上下肢体关节活动。每日训练30 min, 1次/d。b) 患者病情稳定, 可耐受康复训练, 患侧肌力达到Ⅱ级后, 行床上训练, 主要为起坐训练, 患侧肌肉等张与等长训练, 上下肢体桥式运动、握手、翻身等自我训练。每日训练时间为25 min, 1~2次/d。c) 住院后期及出院后也需要实施康复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 且可接受以上康复训练, 患侧上下肢肌力达到Ⅲ级后做下床训练, 可连续坐位平衡、体位转换、站立平衡训练, 1次/d, 每周可训练5~6次。 (2)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体征评估, 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训练内容, 康复训练需要做到个体化, 循序渐进开展, 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在训练实施过程中, 密切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一旦有不适症状出现, 立即停止。出院后需由家属及患者自行进行康复训练, 每位患者均发放健康训练手册, 必要时可由护士进行示范及讲解, 掌握训练的疾病要点。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3], 总分10分, 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 (2) 依据《脑血管病量表手册》进行疗效评价[3], 基本痊愈, NIHSS量表评分≥91%;显著进步, NIHSS量表评分46%~90%;进步, NIHSS量表评分18%~45%;未变化, NIHSS量表评分<18%。 (3) 采用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 于出院前向患者家属发放, 并由其自行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并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出院时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8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以往脑出血患者护理均采取绝对卧床休息, 一般于恢复期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但近年来研究显示[4], 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及肺部感染等出现,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不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故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展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 保证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越来越受到护理学界的关注。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优化康复护理模式在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明显。已有研究显示, 脑出血患者越早进行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则越高;优化康复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入院后即帮助患者作良肢摆放, 维持体位, 以有效预防关节变形, 避免病情加重;继而行早、中、后期连续训练, 通过被动、主动关节训练, 创伤康复运动及下床活动指导等干预[5], 持续兴奋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突触, 加快神经系统功能重组进程, 进而实现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目的。本文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优化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 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 预后良好有关。
综上所述, 脑出血患者实施优化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缺损修复, 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启彩.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 :121-122.
[2]庞秋霞, 陈丽萍, 金天林, 等.护士性格与脑出血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0) :81-82.
[3]徐晓艳, 王涛, 张顺英,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63-1865.
[4]贺春燕, 梁娟, 张娟, 等.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9) :804-806.
康复优化方案 篇3
关键词:肛肠外科,围术期,快速康复方案
快速康复外科 (FTS) 主要是针对术前、术中及术后, 充分利用各种现存的有效方法,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手术应激及相关并发症, 促进术后康复而实施的一系列临床护理优化措施[1]。我院对肛肠外科围术期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方案, 获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64例, 其中男94例, 女70例;年龄40~75 (60.2±10.3) 岁。肠切除术24例, 结肠次全切除术6例, 直肠癌切除术101例, Hartmann切除术9例, 姑息性手术24例。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方案, 具体如下。
1.2.1 术前处理:
术前6h禁食, 术前2h禁饮, 术前24h予以肠道缓泻剂口服, 术前12h予以24万U庆大霉素口服。无需留置鼻胃管。
1.2.2 术中处理:
术中加强保温, 予以输注预热至37℃的体液, 无需留置引流管, 术中应用1次广谱抗生素, 术后当天再追加1次。采用微创技术以尽量缩小手术切口, 并以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
1.2.3 术后处理:
予以静脉自控镇痛, 术后1~3d拔除导尿管, 无需应用心电监护, 予以间断吸氧, 术后48h予以新斯的明0.3mg经足三里封闭注射。手术当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四肢活动, 24h后予以进流食, 48h后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或软食。拔除引流管前进行床上活动, 拔管后进行下床自由活动。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
观察组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停止静脉给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1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快速康复方案在临床外科疾病中应用广泛, 而在肛肠外科中的应用尚未普及。我院通过在肛肠外科患者的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方案, 结果显示, 快速康复方案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并降低不良反应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快速康复方案主要从术前准备、术中麻醉技术及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术后止痛、进食及早期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其中, 术前加强胃肠道准备有利于确保手术顺利实施。传统护理方案为术前3d进行肠道准备, 不仅耗时较长, 且患者的痛苦较大。而快速康复方案在术前12h禁食, 在术前6h禁饮, 缩短了准备时间。术前不留置鼻胃管, 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 加速康复。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 相比于全身麻醉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 有利于促进康复。应用微创技术, 可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出血等[2]。术中低温可能引起不良应激反应, 术中加强保暖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 有利于早期康复。在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止痛, 可取得良好止痛效果, 并降低胃肠道不适等。术后早期予以进食和活动, 并不会增加术后胃肠道反应以及吻合口瘘等。且早期活动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有利于改善组织氧合及肺功能, 且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停止静脉输液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之, 在肛肠外科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方案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患者的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节约医疗费用,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文, 章育盛, 张高耀, 等.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6) :967-969.
[2] 李艳华, 程黎阳, 谢正勇, 等.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 12 (5) :405-408.
康复优化方案 篇4
1 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运用
1.1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尚无公认的标准定义[1]。国内健康教育专家黄敬亭教授提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的过程。若患者获得健康宣教, 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可减缓或预防不适症状的发生。Malloch等[2]认为护理经济价值是巨大的。Cahill等[3]分析住院患者与社区护理需求的变化趋势, 提出护理服务要增加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 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1.2 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指导护理工作, 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工具, 是依照标准护理计划, 为脊柱外科住院患者制定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路线或表格, 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完成健康宣教工作。健康教育对象包括患者、家属、责任护士, 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采用板报、录像、问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 进行交流[4]。
2 德克萨斯脊柱研究所脊柱康复计划方案
该方案主要通过现场指导及光碟教育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分别对腰痛肌、股四头肌、臀肌、踝泵、髋部、骨盆等进行功能锻炼[5], 能有效的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功能的恢复, 增强自立信心, 早日独立回归社会。将德克萨斯康复计划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功能锻炼内容拍摄成录像并制作成光碟作为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辅助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 术前准备:①家庭准备:入院前在家中做适当准备以更有利于恢复, 比如:将电话置于靠近床或椅子的方便位置、将厨房和浴室内的常用物品移至能容易拿到的位置、移开或者固定小地毯以免绊倒等。②药物准备:术前七天请停用任何含阿司匹林成分的制剂类药物、矿物药和草药, 并可以用止痛药物或者扑热息痛代替。③功能锻炼:现场指导患者进行德克萨斯康复功能锻炼并结合光碟学习, 促进患者正确的执行为术后的锻炼打下基础。
2.2 术后康复计划:①腰椎融合术功能的锻炼计划:康复计划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6]。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进行以下功能锻炼, 而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中位脊椎和稳定。稳定为在屈伸、牵拉、协调性及动静态负荷下维持中位脊柱有氧运动能力间的平衡。中位脊柱可以理解为介于脊柱屈伸之间的一个位置, 在该位置人体自觉最舒适, 椎间盘压力最小。②腘绳肌腱锻炼[7]:轻屈膝关节, 足跟下压床上, 绷紧大腿后侧肌群维持5 s后放松。重复5次, 如果耐受, 可加大屈膝幅度, 保持足不离床。③股四头肌锻炼:伸直腿, 膝关节下压到床, 绷紧大腿前侧肌群维持5 s后放松。重复5次。④臀部肌群锻炼:轻轻夹紧臀部, 维持5 s后放松, 重复5次。避免引起背痛。踝关节泵:上下活动足和足趾, 屈伸踝关节, 重复5次。静力伸展锻炼:仰卧, 手臂置于身旁下压, 收紧肩部挤压肩胛骨, 避免拱起后背, 坚持5 s后重复。⑤屈髋锻炼:屈髋使膝关节靠近胸部, 屈髋不超过90°, 坚持5 s, 放松下肢。⑥髋关节旋转锻炼:仰卧下肢伸直。收紧腹部, 内外侧滚动膝关节和趾尖。靠墙滑行:可改善姿势, 加强大腿及臀部肌肉力量。起始位置:双足齐肩宽, 足离墙30~45 cm靠墙站立, 微屈膝, 膝盖与足趾相平, 勿过曲或过伸。手扶髋部。锻炼方法:贴墙下滑10 cm左右, 持续5 s后回复体位, 保持背部靠墙, 维持下腰和骨盆的位置不变。如果佩戴有支具, 请穿戴支具后行此锻炼法。
2.3 腰椎椎板节除/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功能锻炼:腘绳肌腱锻炼、股四头肌锻炼、臀部肌群锻炼、踝关节泵、靠墙滑行;同上法骨盆倾斜;可加强臀部及腹部肌肉。仰卧屈膝, 尽量收缩腹肌使下腰压向床面或地板, 挤压骨盆后方头部, 重复5次。
2.4 家庭康复锻炼:研究显示物理因素不利于下腰痛恢复[8]。如抬举重物次数、工作姿势。见表1。鼓励患者尽早开始日常活动, 恢复全面的活动, 可促进早日复工, 功能恢复越早。术后早期有力的医疗运动、逐渐获得日常生活能力能降低功能障碍和疼痛水平且与之相关的危险几乎没有[9]。回家后第1天就应开始锻炼, 并循序渐进, 每个锻炼动作重复做5~10次, 每日在床上锻炼3次。每小时进行1次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及踝关节泵、肩关节外展、屈曲和旋转, 主动髋关节屈曲和旋转的功能锻炼, 锻炼能促进切口愈合, 预防血液凝和改善呼吸功能。
3 小结
实施德克萨斯脊柱康复计划对提高腰椎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及脊柱患者术后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且效果明显、动作简单、锻炼方便, 值得推广应用。但进行功能锻炼尚应注意锻炼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锻炼过程中更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摘要:为了提高腰椎术后患者功能恢复, 本文阐述了德克萨斯脊柱康复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并通过现场指导及光碟教育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康复功能锻炼的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康复计划、腰椎椎板节除/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功能锻炼以及家庭康复计划, 对提高腰椎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克萨斯脊柱康复计划,腰椎术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化前珍.社会护理学概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
[2]Portero MK, Grady T.Partnership economics nursing’s challenge in a quantum age[J].Nurs Econ, 1999, 17 (6) :299-307.
[3]Cahill M, Devlin M, Leblanc P, et a1.Reexamining the associate curriculum.Assessing the need forcommunity concepts[J].Nurse Health Care perspect, 1998, 19 (4) :158-165.
[4]胡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11) :686-688.
[5]韩明舫, 李春杰.功能锻炼对腰椎闯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32) :7284-7285.
[6]王英振, 王湘达, 吕成昱, 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23) :1784-1786.
[7]林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 17 (12) :908-909.
[8]Steenstra I, Verbeek J, Heymans M,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for Duration of Sick Leave in Patients Sick Listed with Acute Low Back Pai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ure[J].Occup Environ Med, 2005, 62 (12) :851-860.
康复优化方案 篇5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新构建了“‘5+2’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5项专业岗位能力: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 可以熟练掌握康复治疗岗位所必备的5项专业岗位能力, 并能进行临床常见疾病和损伤的康复治疗。“2”即开设儿童康复和老年康复两个专业方向。通过开设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常用儿童脑瘫康复技术、老年康复基础和常见老年病康复治疗等课程, 使学生具备儿童康复和老年康复的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继续教育能力。能力递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医院, 通过“1.5+1.5”分段式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 (临床认知、校内实训、课间见习、顶岗实习) , 使学生的能力 (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递进式上升。工学交替: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医院, 通过“1.5+1.5”分段式教学医院学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 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接轨,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递进式提升, 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同时, 在3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课程, 构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四类型、六核心、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四类型”即本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4种类型。“六核心”即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能力, 将康复评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作业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确立为专业核心课程,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分段式”是指采取“1.5+1.5”分段式教学模式, 即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 主要完成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第4~6学期在校外学习, 主要完成专业技术课及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其中第4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在教学医院学习, 上午上理论课, 下午在病房见习。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教学中, 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应用能力[3]。基于本专业工作过程, 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 即“岗位认知→技术认知→疾病认知→任务认知”, 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综合→顶岗实习”四阶段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
本专业除了第1学期进行常规的临床认知实习 (安排1周, 30学时) 外, 对第2~3学期各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课均安排实训课, 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尤其是部分专业技术课, 在仿真模拟实训室中模拟临床工作环境,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典型案例,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第4学期的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以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技术等主要的专业技术课在教学医院进行, 上午进行理论课教学, 下午在医院治疗室或病房进行技能操作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为学生的临床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4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学生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在教学质量方面, 建立了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的理论教学常规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和院校、行业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质量督导方面, 建立督导室, 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社会评价方面, 建立由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和职业素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制度, 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质量调查,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第三方满意度, 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本专业经过8年的建设, 逐渐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 并积极进行实践, 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 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从2010级学生开始, 将“1.5+1.5”教学模式引进并实施, 在教学医院的大力支持下, 已经完成3个年级学生第四学期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 上午上理论课, 下午进行临床实践,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得到了学生及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随着我校省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完成, 本专业的建设成果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对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朱宝, 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7) :79-81.
[2]强伟纲, 顾京.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1) :1-4.
[3]王顺利, 梁政, 张云云.“按类教学, 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0 (11) :127-130.
康复优化方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伴发糖尿病患者116例,其中男47例,女69例。年龄38~62(45.5±6.4)岁;糖尿病病程3~10(6.53±2.36)年。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确诊的精神分裂患者。其中精神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同时符合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观察对象均服用8周以上的降糖药物治疗,其中糖化血红蛋白(Hb A1c)>7.5%。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其他严重的合并或并发症者,不配合医师治疗或是不遵从治疗方案者以及其他任何原因中断治疗者。
1.3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治疗期间服用了抗精神药物和降血糖药。抗精神药物为阿立哌唑(大冢制药厂生产),初始剂量为10mg口服,每天2次,根据病情逐渐加量,2周内加至15~20mg。降血糖药物选用沙格列汀,患者每日晨起予沙格列汀5mg口服,2组用药基本一致。综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康复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运动疗法和糖尿病的自我教育等。根据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制定适合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3],主要内容包括:(1)饮食控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原则是减少糖和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多食入蔬菜水果和粗粮等食物;(2)运动疗法:每天监督和鼓励患者进行锻炼,锻炼时间至少30min,如上下爬楼梯活动,散步,打球等形式,促进糖和脂肪的利用;(3)健康教育方式:医师与患者家属建立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家属的信任。然后通过黑板报、集体或是个体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教育,对于不愿意配合的患者,采用因材施教方式进行教育。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2个星期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体内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显效:治疗后测得空腹血糖<6.1mmol/L,有效:治疗后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1~7.0 mmol/L范围内,无效:空腹血糖>7.1 mmol/L。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72.4%高于对照组的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2组BMI、体质量和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MI、体质量和Hb A1c均低于治疗前,且综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病,可累积多个器官,致死、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为社会和家庭带来诸多的负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这除了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还有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糖尿病家族史、毫无节制的饮食习惯、活动量明显减少和患者自身的自我管理和教育难以实施等诸多因素有关[4]。这些因素常常影响降糖药物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对精神分裂并发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医师严格控制患者三餐的进食量和摄入的总能量,集中进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的临床症状,自然病程及并发症,三级预防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运动和饮食结构,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5]。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每天组织患者餐后散步30min,打篮球,跑步,登山等运动根据患者的兴趣安排。值得注意的是,避免餐后立即卧床,确定合适的运动量并长期坚持。经过12个星期的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得到提高,体内BMI、体质量和Hb A1c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这一特殊群体,药物与康复综合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降糖效果,有效控制BMI、体质量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临床医师应该多督促患者运动,保持理想体质量,加强饮食治疗法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杜慧娟.42例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临床诊治[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7):2170-2172.
[2] Gallagher EJ,Leroith D,Karnieli E.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s the underlying cause for the metabolic syndrome[J].Mt Sinai J MED,2010,77(5):511-523.
[3] Heppner KM,Tong J,Kirchner H,et al.The ghrelin O acyltransferasse ghrelin system:a novel regulator of glucose metabolism[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11,18(1):50-55.
[4] 李秀美,贾远丽,邹远珍,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0):66,111.
康复优化方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06例,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入选患者无明显意识障碍、无痴呆、发病前后无精神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脏疾病。将206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单纯药物组 (A组) 43例, 男24例, 女19例;年龄56岁~78岁 (62.5岁±3.6岁) ;其中脑梗死32例, 脑出血11例。药物+康复组 (B组) 47例, 男29例, 女18例;年龄52岁~75岁 (63.0岁±2.9岁) ;其中脑梗死34例, 脑出血13例。药物+康复+治疗机组 (C组) 55例, 男30例, 女25例;年龄49岁~79岁 (60.0岁±4.8岁) ;其中脑梗死38例, 脑出血17例。药物+康复+治疗机+百忧解组 (D组) 61例, 男31例, 女30例, 年龄50岁~80岁 (58.0岁±3.6岁) ;其中脑梗死43例, 脑出血18例。4组病例性别、年龄、病变性质均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 不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及脑出血后行手术者, 均为首次发病。康复治疗及治疗机治疗于发病1周后开始。
1.2 方法
4组均按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 给予降纤、抗凝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各组间治疗药物无差异。A组:单纯给予降纤、抗凝及脱水降颅压药物治疗。B组予上述药物治疗同时, 给予康复治疗, 康复方案:翻身;患侧上肢摆放;上肢的运动;下肢的运动;综合运动:坐位-坐位的平衡-站位-站立的平衡-步行。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治疗机治疗, 治疗机采用SGT-700型治疗机, 同频同幅进行, 每次治疗30 min。D组在C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百忧解 (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 每日20 mg口服。
1.3 评定方法
指定两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康复医师对入院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机治疗, 且康复医师不参与评定。于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及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价[3]。ADL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用厕、上下楼梯、床-椅转移、活动/步行、大小便控制等内容, 根据是否需要帮助的程度分为0分、5分、10分、15分, 共4个功能等级, 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 说明独立性越强, 依赖性越小[4]。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选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SSS) 进行评定, 最高分45分, 最低分0分, 分值越高功能缺损越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 果
4组病例治疗前ADL及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治疗后ADL及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 。治疗后B组与A组、C组与B组、D组与C组ADL及S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较高的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及个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发病年龄的年轻化, 卒中后合并抑郁发病率明显增加。根据文献报道, 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30%~50%[6]。卒中后发生抑郁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7], 一方面可能由于卒中后身体残疾, 生活能力下降, 工作生活等突然发生改变, 心态失去平衡所致。但更多数学者认为是脑内生理生化的改变, 认为脑卒中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 (5-HT) 能神经元及其通路, 使相应的两种神经递质低下, 从而产生抑郁[8]。最近研究表明抑郁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细胞再生减少和脑可塑性障碍所致[9]。有关神经细胞再生的研究发现, 5-HT除了是一种神经递质外, 还是神经细胞前体, 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启动信号, 它可以促进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的分化[10]。百忧解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类药。Jorge等[11]还证实了百忧解可以减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长期死亡率。本项观察发现, 早期给予百忧解治疗, 其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好转均较单纯药物组、药物+康复组及药物+康复+治疗机组有明显差异。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 改善患者的消极观念,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脑卒中的早日康复也起积极作用。总之,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是早期渐进, 持续全面的过程, 它需要临床医师、心理医师、康复医师、家庭成员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 及早发现抑郁, 及早给予百忧解治疗, 可促进脑卒中早日恢复。
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合并抑郁症康复过程中药物治疗、治疗机应用及合用百忧解药物疗效。方法首次发病后1个月内脑卒中合并抑郁症患者206例, 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 (A组) 、药物+康复治疗组 (B组) 、药物+康复+治疗机组 (C组) 、药物+康复+治疗机+百忧解组 (D组) 。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量表 (ADL) 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SSS) 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4组病例入院时ADL及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治疗后ADL及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 。治疗后B组与A组、C组与B组、D组与C组ADL及S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卒中合并抑郁早期给予百忧解治疗, 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日康复。
【康复优化方案】推荐阅读:
快速康复治疗优化方案11-04
康复扶贫项目试行方案10-23
康复理疗科实施方案08-25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汇总06-17
频率方案优化07-16
优化维修方案06-24
优化规划方案06-30
优化设计方案08-07
优化配置方案08-12
优化环境方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