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

2024-09-10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共4篇)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 篇1

我国气候要素变率大, 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中东部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生态脆弱、条件严酷,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极端天气现象给以基本靠天吃饭为特征的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带来直接的负面效应和风险。临洮县虽有洮河穿境而过, 但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黄土高原气候影响, 年降水量为317.2毫米~613.2毫米, 全年降水分配不均, 多集中在7月~9月, 年蒸发量达1278.4毫米, 是年降水量的2倍~4倍, 而真正需水的春季则干旱少雨, 严重影响了春耕生产。在生产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把有限的降水最大限度地储存并利用起来, 成为广大基层工作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成功, 为干旱地区的广大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也给饱受干旱之苦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旱作农业区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将由此得到改变。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于2003年试验并初战告捷, 在甘肃省农牧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各级政府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下, 经过7年的努力, 组装了地膜、良种、节施、农机、植保等综合性旱作农业技术的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对广大群众而言, 该技术不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粗放低效利用自然资源来支撑农业发展的耕作方式, 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 更具有多年来抗旱增产工作取得成就的里程碑式的意义。由甘肃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省委书记陆浩称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但怎样把这场革命深入的推向基层, 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则是从试验向实践成功过渡的关键所在。农民是最质朴的, 也是现实利益的追求者, 因此要把广大群众尤其是干旱半干旱的山区群众自发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出来则成为全体基层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广该技术的过程中, 政府、广大干部和群众均发挥了积极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政策扶持惠民心

在技术推广中实行三级补助, 即省政府补助地膜15公斤/公顷, 市政府补助地膜15公斤/公顷, 县政府补助地膜7.5公斤/公顷, 群众实际每公顷仅投入地膜37.5公斤, 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增加投入和应用的积极性。

二、行政推广开好局

临洮县结合本地实际, 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 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书, 并纳入乡镇工作年度考核范畴。在覆膜、种植的关键时期, 各级干部深入现场, 下基层开展帮扶活动。同时, 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持续清理整顿, 气象部门适时发布专题气象预测预报信息, 金融部门加大支农扶持力度, 形成了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各乡镇建立示范点, 抽调干部蹲点帮扶, 在攻坚铺膜的一个月里, 基层干部基本没有休息日, 千家万户做动员、千言万语转观念、千辛万苦推工作, 不遗余力地运用行政手段推进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

三、技术跟进显成效

运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由于膜面的集流作用, 能将10毫米以下的无效降水积蓄于播种沟内直接汇集到种子周围, 实现了小雨资源的有效化。马铃薯的降水生产率由3.98公斤/毫米提高到4.92公斤/毫米;开花期0厘米~20厘米土层含水量膜侧种植的为10.52%, 较同期露地的提高3.06%;膜侧种植平均出苗率92.6%, 较露地种植提高10.7%;增产3318公斤/公顷, 增幅23.6%。在年降水量只有250毫米~350毫米的干旱区,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 蒸发量大大高于降水量, 而且天然降水时空分布差异大, 降水多集中于秋季, 而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因此秋季铺膜成为抗旱保产的首选, 此项集集雨、保墒、增温等为一体的成功技术为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群众亲切地称其为“铁杆庄稼”。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应用的很好佐证, 它既是科技进步的成果, 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重视此项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典型带动夯基础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的优势明显。一是分散了群众的劳动时间。由于铺膜时提前进行了起垄、松土、施肥等工作, 减少了播种期间和追肥时的相关劳动;地膜的增温和辐射光照作用使马铃薯的采收提前近20天进行, 而此期间一般是群众的农闲时间, 将大量的集中劳动时间有效分散, 减轻了劳动量, 减少了因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干旱半干旱山区地膜马铃薯的收获期是马铃薯经销的萧条期, 水川区马铃薯已基本告罄, 而大面积的露地马铃薯尚未收获, 因之地膜马铃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单产增加, 价格提高, 进一步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连儿湾乡一位群众2008年种植地膜马铃薯0.2公顷, 收入达6300元, 在他的带动下, 所在社群众对地膜马铃薯种植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0年种植地膜马铃薯面积占人均耕地面积的30%左右。

五、配套齐全保增收

此项成功的技术必须要有齐备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首先是通过农田基本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搭建平台。多年的实践证明, 兴修水平梯田是山旱地从“三跑田”到“三保田”的最佳出路所在。近年来, 临洮县不遗余力地全力推进县域内梯田化进程, 并加大春季兴修梯田的力度, 严格要求春修梯田面积达到全年梯田任务的70%, 2010年全县新修梯田达到0.4万公顷。根据群众的生产实践, 当年新修梯田基本不减产, 次年即实现增产, 而兴修梯田的费用在2年内即可回收;同时国家对整流域新修梯田补助力度的加大, 更提高了群众配合兴修梯田的积极性。其次是通过农机推广, 提高生产效率, 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给予支撑。2009年中央安排临洮县41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省财政安排20万元。截止2009年底, 全县共补贴购置机具8大类、24个品种、3884台 (件) , 拉动农民投入农业机械购置887.2万元。群众自发地购置微耕、旋耕、耙耱等农业机械, 在休闲耕地适时进行深耕耙耱、伏中耕、秋深耕, 达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提高土地的保墒能力;在铺膜过程中, 微耕机与起垄机配合使用, 边旋地、边起垄、边铺膜,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流失。通过合理施肥, 降低生产成本, 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保证。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群众对化肥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实践证明, 盲目追加化肥投入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已不明显, 甚至出现了化肥投入与作物产出呈负相关的现象;同时施肥不均衡, 还易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抗逆能力下降, 农田生态恶化;另外不合理施肥还造成了土壤板结、酸化, 影响了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尤其是马铃薯, 化肥施用过多导致薯体小、薯形不匀称、表面不光滑等。而有机肥的施用,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土壤的活性, 缓解了土壤的板结, 降低了化肥残留污染, 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互助合作提效率

在铺膜过程中广大群众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发扬了互助合作精神, 适应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般2户~3户群众自愿结成互助小组, 旋地、起垄、铺膜一条龙, 减少了低水平重复劳动和人力资源浪费, 减轻了劳动量, 提高了劳动效率。平均每组每天可以铺膜0.53公顷, 达到了好、快、多、省 (即技术规范、铺膜快且多、省劳动力) 的效果。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一项农业技术成果的顺利推广, 有其诸多要素的支撑, 也必须伴随着工作思路的转变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称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 它引发的连锁反应, 涉及生产力乃至生产关系等的方方面面, 为我们在发展旱作农业中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把有限的降水最大限度地储存并利用起来成为广大基层工作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成功为干旱地区的广大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也给饱受干旱之苦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旱作农业区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将由此得到改变。

关键词:旱作农业,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里程碑,突破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 篇2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 研究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还田条件下, 施用秸秆腐熟剂, 观察其效果以及对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2个处理, (1) 对照不用秸秆催腐剂; (2) 施用秸秆催腐剂 (北京圆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施用量30kg/hm2。2个处理的秸秆还田量均为1500kg/hm2 (自然半风干状态) 。试验小区长7m, 宽4.4m, 小区面积30.8m2, 重复三次, 随机区组排列, 亩保苗3670株。

2.2 试验实施方法

秸秆用铡刀铡碎长为5~6cm, 深翻埋入耕层, 充分与土壤混合。采用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亩施用农家肥75000kg/hm2, 施纯N240kg/hm2、纯P2O5120kg/hm2。覆膜前条施1/3氮肥、全部磷肥。其余氮肥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别追施余量的1/4和3/4。试验落实在南坪乡史湾村史仓繁家责任田中进行。试验地土质为黄绵土, p H值8.41, 有机质6.15g/kg, 速效氮109mg/kg, 速效磷24.4mg/kg, 速效钾151mg/kg。于4月17日统一播种, 指示品种为金凯2号, 行距55cm, 株距33cm。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 处理2生育期155d, 处理1生育期157d, 处理2比处理1生育期提前2d。

3.2 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2株高233.8cm, 较处理1高出3.1cm;处穗位123.7 cm, 较处理1提高7.7cm;茎粗2.8cm, 与处理1相同;穗长21.4cm, 较处理1增加0.9cm;秃顶3.4cm, 较处理1降低0.1cm;双穗率都是40%;穗行数15.4行, 较处理1增加0.2行;行粒数33.5粒, 较处理1增加1.9粒;穗粒数515.9粒, 较处理1增加35.9粒;百粒重37.6g, 较处理1提高0.8g。

3.3 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 处理2折合产量12825.3 kg/hm2, 较处理1 (ck) 12305.8 kg/hm2, 增产519.5 kg/hm2, 增幅4.22%。

从表4看出, 地膜+秸秆处理较基础养分增加有机质0.36g/kg, 速效氮提高5.3mg/kg, 速效磷增长0.5mg/kg, 速效钾提高0.8mg/kg;地膜+秸秆+腐熟剂处理较基础养分增加有机质0.57g/kg, 速效氮提高9.4mg/kg, 速效磷增长1.2mg/kg, 速效钾提高2.2mg/kg。

4 结论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 篇3

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高产栽培技术, 在田间形成垄上降雨向垄沟内聚集叠加, 聚小雨为大雨, 聚无效雨水为有效雨水。该模式可及早提高地温, 协调水、肥、气、热等各项因子, 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优越的生长环境, 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因而能及早上市,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3,4]。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选地划行

宜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较厚的梯田、沟坝、缓坡 (15°以下) 旱地, 前茬以豆类、小麦为佳。用木棍或木条制作1个划行器, 在田间规格划行。距地边25cm处起出第1个大垄和小垄, 大垄70 cm, 小垄40 cm, 大小垄总宽110 cm。

2 起垄覆膜

2.1 起垄

先在划好的大垄中间开约10 cm深的浅沟, 施尿素450~600 kg/hm2、过磷酸钙600~75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于大垄的垄底。然后用步犁沿划线来回耕翻起垄, 用手耙整理形成底宽70 cm、垄高15~20 cm的大垄, 并用手耙刮起大垄时的犁壁落土至小垄间, 整理成垄底宽50 cm、垄高10~15cm的小垄。要求垄沟宽窄均匀, 垄脊高低一致。

用130~14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 2副膜在小垄中间相接, 用相邻的垄沟内的表土压实, 每隔2 cm横压土腰。覆膜后7 d左右, 地膜紧贴垄面或在下雨后, 在垄沟内每隔50 cm打孔, 使垄沟内的集水能及时渗入土内。冬春时节为保墒, 起垄覆膜时间可提早, 一般在3月中旬解冻后进行, 也可在上年秋季进行秋覆膜, 但冬季要注意保护好地膜。

3 土壤处理

3.1 地下害虫防治

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 整理起垄时,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7.5 kg/hm2加细沙土225 kg制成毒土后撒施。

3.2 膜下除草

起垄后用50%乙草胺乳油全地面均匀喷雾 (土壤湿度较大、温度较高地区用50%乙草胺乳油750~1 050 m 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寒冷地区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2 250 m L/hm2对水675 kg/hm2喷雾, 然后覆盖地膜。为提高药效, 一般先喷2垄, 覆盖地膜后再喷2垄, 以此类推。

4 种薯处理

4.1 选种

选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如青薯2号、下寨65、青薯168等。

4.2 晒种

将种薯平摊在土质场上, 晒种2~3 d, 忌在水泥地上晒种, 剔除病、烂、伤薯, 以减轻田间缺苗断垄, 保证全苗壮苗。

4.3 切刀消毒

种薯切块不宜过小, 切块重量不小于30 g, 每块带有2个以上芽眼。切块时如发现病、烂、伤薯, 立即扔掉, 并对切刀进行消毒, 以防切刀传染病菌。一般准备2把切刀, 可用高锰酸钾溶液、5%来苏尔溶液、75%酒精、火烧或沸水消毒。

5 播种

5.1 播种时期

一般为4月下旬, 用打孔点播器种植, 密度根据地域条件进行控制, 肥力较高的平坦旱地, 株距为25~30 cm, 保苗5.25万~6.00万株/hm2;肥力较低的旱坡地株距可适当放宽到32~37 cm, 保苗4.50万~5.25万株/hm2。

5.2 播种方法

先用点播器打第1个播种孔, 将土提出, 孔内点种薯, 再用第2孔的土覆盖, 以此类推。采用此法播种, 地膜破损较少, 膜面干净没有浮土, 播种深度一致, 出苗整齐均匀[5]。

6 田间管理

6.1 苗期管理

出苗期间注意观察, 如幼苗与播种孔错位, 应及时放苗, 以防烧苗。播种后遇降雨, 会在播种孔处形成板结, 应及时破开板结, 以利出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和拔除病苗[6]。

6.2 发棵期、花期及结薯期管理

封垄前, 根据长势施尿素150 kg/hm2或碳酸氢铵450kg/hm2。追肥要视墒情而定, 干旱时少追或不追, 墒情好或雨水充足时适量加大。同时根据地下害虫发生情况, 结合施肥拌入5%甲基异硫磷15 kg/hm2进行防治。

6.3 现蕾期

及时摘除花蕾, 节约养分, 供块茎膨大。马铃薯对硼、锌微量元素比较敏感, 在开花和结薯期, 用0.1%~0.3%硼砂或硫酸锌、0.5%磷酸二氢钾、尿素水溶液750~1 0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 一般每隔7 d喷1次, 共喷2~3次。

6.4 结薯期

此期如气温较高、马铃薯长势较弱、不能封垄时, 可在地膜覆土, 降低垄内地温, 为块茎膨大创造冷凉的土壤环境, 以利块茎膨大。

7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害为环腐病、黑茎病、晚疫病、早疫病等, 在雨水偏多和植株花期前后发生严重, 应及早用25%瑞毒霉或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 875~3 000 g/hm2喷雾, 或用安泰生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3 kg/hm2、46.1%杜邦可杀得三千水分散粒剂900 g/hm2、银法利1 050 m L/hm2, 每隔7 d喷1次, 连喷2~3次。病毒病发病初期, 用1.5%枯病灵Ⅱ号乳剂1 000倍液喷施防治。

主要虫害有蚜虫、金针虫、二十八星瓢虫等。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 要严加防治, 发生初期用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750 m L/hm2喷雾, 金针虫等用90%晶体敌百虫500 g加水溶解拌35 g细土撒于沟内防治。

7 适时收获

适宜收获期按品种的熟性而定, 力争早收获、早上市, 延长销售期。收获后及时整地, 清除废地膜和残枝落叶。

参考文献

[1]李春梅.高原山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青海科技, 2009, 16 (2) :24-25.

[2]王好兰, 陈旭雯.民和县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及增产效益[J].青海农林科技, 2009 (1) :72-75.

[3]王生胜.湟源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探讨[J].青海农技推广, 2009 (3) :22.

[4]雷发林.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 2009 (7) :13-14.

[5]尹存宝, 吕英, 郜彦茹, 等.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F12) :135-136.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 篇4

1 品种选择

(1) 下寨65。其属中晚熟淀粉加工、菜用型品种, 由青海省互助农科所育成, 是青海省马铃薯的主栽品种。该品种长势强, 块茎扁椭圆形, 薯块大而整齐, 表皮较光滑, 皮肉浅黄, 芽眼较浅, 结薯集中, 块茎休眼期长, 耐贮藏, 生育期140d左右。块茎干物质含量为26.9%, 淀粉含量17.85%~22.15%, 还原糖0.23%, 粗蛋白质1.13%, VC114μg/g, 适于淀粉加工和鲜薯食用。植株较抗马铃薯晚疫病, 抗马铃薯卷叶病毒, 轻感马铃薯黑胫病, 退化较轻, 耐旱耐霜冻, 适应性强。水地通常获产37.5~52.5 t/hm2。

(2) 青薯2号。其属中晚熟淀粉加工、菜用型品种, 由青海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 1999年通过审定。互助县自2002年引进, 并开展茎尖脱毒、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该品种农艺性状好, 生长势强, 块茎为椭圆形, 白皮白肉, 表皮光滑, 芽眼较浅, 单株结薯5~7个, 大中薯率为90%~97%, 商品率高, 生育期140 d左右。块茎淀粉含量20.0%~21.8%, 还原糖0.63%。该品种抗病性强, 产量水平高, 适应性广, 通常获产30~60 t/hm2, 最高产达84.18 t/hm2。

(3) 青薯9号。其属中晚熟品种, 株高97 cm, 块茎长椭圆形, 表皮红色, 有网纹, 薯肉黄色, 芽眼较浅, 结薯集中, 较整齐, 商品率高, 休眠期较长, 耐储藏。平均单株结薯8.6个, 单株产量945 g左右, 单薯平均重约117 g。鲜薯淀粉含量19.76%, 干物质25.72%, VC230.3μg/g, 还原糖0.253%。块茎鲜食品质好, 适宜加工全粉。植株生长整齐, 长势强, 丰产性好, 抗旱性强, 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高抗晚疫病, 抗病毒病。

2 栽培管理

(1) 选地施肥。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较厚的梯田或缓坡 (15°以下) 旱地。用木棍或木条制作一个划行器, 在距地边25 cm处先划出第一个大垄和一个小垄, 小垄40 cm, 大垄70 cm。施有机肥30~45 t/hm2, 马铃薯配方肥 (40%) 750 kg/hm2或尿素450~600 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硫酸钾300 kg/hm2, 深翻土壤。

(2) 土壤处理, 防虫除草。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 整地起垄时, 用40%甲基异硫磷乳油7.5 kg/hm2加细沙土225kg, 或乐斯本3 kg/hm2拌细沙土225 kg/hm2, 制成毒土后撒施;起垄后用氟乐灵乳油1.5 kg/hm2对水600~750 kg/hm2全地面均匀喷雾, 然后覆盖地膜。

(3) 起垄覆膜。用步犁沿划线来回耕翻起垄, 要求垄沟宽窄均匀, 垄脊高低一致。最后用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 两幅膜相接处在小垄中间, 用相邻的垄沟内的表土压实, 每隔2 m横压土腰带, 覆膜后一周左右, 地膜紧贴垄面或在降雨后, 在垄沟内每隔50 cm打孔, 使垄沟内的集水能及时渗入土内[4]。

(4)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种薯切块不宜过小, 切块重量不低于30 g, 每块带有2个以上的芽眼。4月中下旬用打孔点播器种植, 株距为25~30 cm, 保苗6万株/hm2。先用点播器打开第1个播种孔, 将土提出, 孔内点籽, 打第2个孔后, 将提出的土覆盖第1个孔, 以此类推, 播种要防止地膜破损, 保持膜面干净没有浮土, 且播种深度一致, 为18~20 cm, 使出苗整齐均匀。

(5) 加强管理, 防治病虫。出苗期间注意观察, 如幼苗与播种孔错位, 应及时放苗, 以防烧苗;播种后遇降雨, 会在播种孔上形成板结, 应及时将板结破开, 以利出苗;出苗后查苗、补苗和拔除病苗[5]。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 前期用72%百菌清600倍溶液喷雾防病, 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 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每隔7~10 d喷药1次, 共喷2~3次。蚜虫发生危害严重年份, 结合病害防治, 喷施氯氰菊脂、一遍净、抗蚜威等药剂进行防治, 减少病毒病的再次侵染。

(6) 适时收获, 清除废膜。一般在9月中旬, 大部分茎叶枯黄或根据市场需要适时收获、分级、入窖、贮藏。收获后及时整地并清除废地膜。

参考文献

[1]李春梅.高原山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青海科技, 2009, 16 (2) :24-25.

[2]王好兰, 陈旭雯.民和县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及增产效益[J].青海农林科技, 2009 (1) :72-75.

[3]王生胜.湟源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探讨[J].青海农技推广, 2009 (3) :22.

[4]雷发林.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 2009 (7) :13-14.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推荐阅读:

全膜覆盖11-09

全膜双垄沟覆盖论文06-02

集雨节水06-23

集雨节水技术08-10

室内覆盖07-14

传输覆盖10-15

深度覆盖05-12

种植覆盖05-20

地面覆盖05-22

4G覆盖06-11

上一篇:酒店专业毕业生论文下一篇:功夫在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