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住宅的设计理念(精选9篇)
健康住宅的设计理念 篇1
1 个体对空间环境的认知
人从环境的刺激中得到各种信息, 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与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 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个体对环境的心里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个人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个人空间是指围绕个人活动所涉及的空间, 它影响家具布置、团体交往和个人之间的视线接触等。个人空间随年龄、性别、人种、文化习俗和彼此的姿态等而变化。两个阿拉伯人交谈, 距离很近, 彼此能闻到对方的鼻息, 而北欧人, 如果对方靠近他, 他会感到他的“个人空间气泡” (Personal Space Bubble) 被侵犯了, “气泡”控制或标志人体之间的距离。霍尔 (E·Hall) 提出人际间社会接触的四个距离:亲密距离, 如夫妇、双亲与子女, 可在35cm以内;个人距离, 如密切的朋友, 约在35cm至120cm;社交距离, 如熟人, 约在120cm至3m;公共距离, 如陌生人, 约在3m~9 m。这些对住区规划、建筑设计及家具布置不无影响。
1.2 领域性与私密性
领域性是包含着个体、一对或一个团体对一片地带的排外性控制。人有着领域的要求, 即个人要求不受干扰, 不妨碍自己的独处和私密性。个体往往以某存在的环境或改变环境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或标记来描述领域。这些分界线为别的个体所理解和尊重。
领域观念与民族风俗、个人性格有关, 阿拉伯人将宅前草皮围起, 认定为自家领域, 外人不得侵犯;欧洲人认为宅前草皮接近自己住宅入口的一半是自己的领域;而美国人往往将宅前草皮全部敞开, 外人行走只要不进入私宅或后院即可。私密性是个人 (或人群) 在某些情况下, 要求其所处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 即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 从而在独处情况能表达自我感情, 进行自我评价, 而在需要时又要保持与他人及外界的接触。因此私密性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个人 (或人群) 希望有控制、有选择地与人交换信息的自由。私密性有程度不同, 当实际私密性低于理想私密性时, 我们会感觉到拥挤;而当实际私密性高于理想私密性时, 我们会感到孤独。以住宅为例, 卧室为个人性私用, 如父母、子或女专用, 厨房为家庭私用, 起居室为家庭和客人所用等等。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也是评价健康住宅的一项重要心理尺度。
1.3 可识别性和防御
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就是人们对某一建筑环境的基本空间模式的识别, 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位置与识别对象的方位距离关系, 了解可识别对象的形象特色, 并且能够找到这一目的地。居住区内的标志物——建筑物、构筑物、雕塑或其他对象, 因居民朝夕出入而更加熟悉其环境特色, 有利于建立居民的“归宿感”与“领域感”。
2 居住空间的适用性
适用是住宅的根本要求, 住宅性能应能适合居住者的需求。健康住房的第一位选择要素应能满足现代居住生活行为和现代居住心理的要求, 使居住者在住宅内感到适用和方便。
(1) 合理的功能分区。在健康住宅套型设计中, 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以确保基本功能的实现仍是最主要的。从使用出发, 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 即套内合理布局, 在分区中要处理好各区域内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和交通衔接。我们一般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 通过公私分区、动静分区、洁污分区来进行室内空间的组合。例如, 合理地将客厅、餐厅、厨房集中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 而卧室、卫生间等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 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 从而公私、动静分区明确, 使用顺当, 防止活动行为的交叉干扰。过去那种阳台改厨房, 卧室改厅堂的局面, 既不合理, 又不舒适, 同时还影响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所以, 在健康住宅的套型设计中, 客厅、餐厅、公共空间、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
(2) 提高居住质量不仅指居住面积的增大和房间的增多, 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合理的与家庭生活行为需要相适应的舒适尺度。国外调查研究表明:当居住面积达到一定量值时, 其对居住质量的影响力将不断下降。国外住宅的套型面积基本上集中在80m2~110m2,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家庭行为特征等因素研究, 人均居住面积应在35m2左右, 这也与抽样调查统计数字相符合的。功能空间面积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1) 必要设施、设备、家具等布置所需要的面积。
(2) 人体占有面积。
(3) 活动或操作所需要的面积。
据此建设部公布了健康住宅功能空间低限净面积指标 (见表1) 。功能空间面积过小会显得拥挤, 大而不当, 也会失去家庭的温馨。尺度的适宜, 突显健康住宅对居者的人文关怀, 使之亲切近人。
(3) 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功能空间的数量, 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 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当然市场也需要有一部分大面积套型, 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 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 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 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 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一直持续增加。其中固然有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老百姓购买力有限等原因, 但在住宅消费趋于理性的现在, 有些住宅套型面积及功能房间面积过大, 但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 布局空旷, 既不精细, 面积又浪费, 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宅消费。
3 居住空间的私密性设计
社会学理论认为, 人具有双重性:互助与互争。互助是人的内在本质, 互争是人的外在本质。居住者在希望邻里交往的同时, 也希望私密性得到满足与保护。私密性是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它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独立性和选择意识。私密并不意味着隔离, 而是个人与邻里间, 甚至与家人间的生活行为关系的控制。私密性与公共性是相对而言的。为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行为内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居住区建筑空间环境本身应具备公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程度不同的空间层次和领域感, 使居民既能与公共生活密切联系, 保证邻里交往, 又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私密性要求。人的私密行为被干扰或破坏, 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 私密性往往受到来自于户外或家庭内部的干扰。
建筑之间距离, 除日照、通风等因素外, 还必须考虑视线、噪音的干扰。两户之间的窗户设置应该避免窗户正对;各户的生活阳台之间应有所遮挡;退台的屋面平台既要防止楼上平台的俯视, 又要避免相邻住户之间的视线干扰。多层住宅居室与对面居室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8m~20m, 低层住宅则不宜小于12m。窗户毗邻道路的住宅, 可以利用半地下室提高底层的室内地坪或者在窗户边合理的配置绿色植物避免室外视线的干扰。
在户内空间, 虽然是家人之间的活动, 但户内不同的功能空间也因不同的居住行为内容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特征和要求。一般而言, 户内各功能空间私密性由弱至强的梯度顺序为:户门-过道 (过厅) -客厅-起居室、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住宅建筑私密性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合理组织从公共到私密的空间序列层次, 明确室内与外界环境、户与户之间以及户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的分区、分隔和界定, 通过合理地划分与组织空间, 采取适当的阻隔视听干扰的措施, 满足家庭成员对私密性的要求。因此一般要求:不设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开向起居厅, 卫生间最好设在私密区;卧室、书房的门不宜直接开向起居厅, 卧室、书房也应集聚在私用区;分户墙、分室墙及楼板应达到空气声和撞击声的隔声标准等, 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行为得到充分的保护, 从而人人能身心健康, 和谐相处。
合理的居住空间环境应该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人的私密行为能否得到保证, 行为内容是否得到保护, 是住宅自主性的直接体现, 也是评价住宅的一项心理尺度。也是评价健康住宅的一项重要心理尺度。
4 居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日本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建筑灾害, 其中约80%发生于普通住宅之内, 仅次于交通事故。居住空间的安全性首先表现在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结构安全主要应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防火疏散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点, 按不同等级安全要求保证底层疏散口的数量、疏散楼电梯的数量、消防电梯的设置、防烟前室的设置、通风排烟措施等。关于防盗问题, 公安部与建设部曾共同发文, 要求户门为防盗门、防止从住宅建筑的附件如水落管、阳台, 楼梯入口上部的雨蓬等处攀越入户, 加强住区的保安与物业管理。防坠有两种可能, 一是防护不周, 产生人体坠落, 一是没有遮栏, 物品下坠伤人。在设计时要注意阳台栏杆和上人屋面或平台围栏的设计, 对多层和高层住宅分别必须保证1.05m和1.1m的高度, 垂直栏杆之间净距不得大于11cm防止物品下坠如花盆从阳台掉下, 设计时应考虑搁置花盆台板宽度, 栏板高度以及单元出入口处的安全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住宅的安全性已不仅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坠等问题, 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
(1)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住宅入口、走道、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场所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性, 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2) 随着电器、信息产品大量进入家庭, 电气安全尤为重要。调查显示, 我国住宅中插座数量普遍偏少, 居民不得不乱拉电线, 接用一些不标准的电板, 这是一些电气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控制住宅插座的安装间距, 例如美国规定插座的安装间距不得大于插头线长度的2倍。同时也应加强漏电保护、等电位连接等用电安全措施。
(3) 应按《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004年版) 的相关要求控制居住空间的声、光、热环境和空气环境。充分关注光照、保温、隔声、隔热、排气通风等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与安全产生的影响。
健康住宅不作秀! 篇2
有人说"SARS"的突如其来是一场灾难,它带来了恐慌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有人说"SARS"是一次机遇,它不仅挽救了很多勉强维系苦苦支撑的企业,也让人性重新得到最大的尊重,让健康和卫生深入人心,有乐观人士认为"SARS"对全民进行了一次"卫生","环境"等的义务教育。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其益处无异是极大促进了"健康","安全"概念的推进,而郊区生活也由此兴起……
人类还会信任"空气"吗?相比可能觉得"消毒水"更安全。"消毒水"真的那么安全吗?相比可能觉得"大自然"更安全。就是这样,矛盾在循环进行着论证,在"SARS"时期尤其明显。在一次乘坐地铁的时候,见到一哥们,戴三大口罩,背个大包,满头是汗,实在闷得难受了,用手拉开一个缝,迅速急喘了两口气,又严严实实地捂上了。还有一次,自己坐在空空的地铁上,见一脸色呈病态的老太太,没戴口罩,拿一毛巾捂着咳嗽了几下,忍住了,看样子意犹未尽,而我自己终究胆小,刚坐了一站地就匆匆跳下了地铁……
有一搞艺术的哥们说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大款自己打高尔夫,因为周围没有人,他嫌自己的球位置不好,便若无其事地放到了好一点的位置挥杆,很好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哥们用了这样一句话总结,这就是绅士与富翁的区别。记得有位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名绅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培养一名富翁只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似乎就是古董与假古董真实价值的区别。
表面上看来,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但仔细想想,这两者都是深植于传统美德中的"诚信"问题。试想一下,前者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怀疑",后者是"自欺欺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理,是我们对自己的健康不信任呢,还是我们对外界的东西不信任?我们是否可以认定"诚信"这东西应该重新得到推广呢?
2003年4月22日,京城各大媒体分别在显要位置刊登了--则消息,主题为"某外企百万捐医",消息还刊登了该外企董事长曾伟的讲话(上文中的著名房地产开发商即是曾伟),这家外企就是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的开发企业北京世纪朝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当然一家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公司捐助百万原本算不得什么特别大的新闻,而且不少人都会把整个事情都看作是炒做。但是熟知棕榈泉国际公寓的人,都会十分欣然的接受这个过程,因为该企业捐赠公益事业并不是第一次,这是其一。其二,这似乎是该企业对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健康生活"主题的有力延伸和引证。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假如在"SARS"大行其道后,棕榈泉国际公寓一厢情愿地在媒体露脸,并且尽其所能地对自己的项目优势大加褒奖,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棕榈泉国际公寓的虚伪,但事实上在2003年3月27日,一个主题为"营造绿色住宅倡导健康呼吸"的公益论坛就已经在棕榈泉国际公寓的组织下召开了,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工程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工程学会主任委员钮式如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王辰教授,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星教授等专家学者纷纷就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空气净化等话题进行了极为专业的阐述,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為棕榈泉国际公寓首次引进价格昂贵的美国原版全新空气净化系统几乎是首个愿意为购房者健康不惜代价买单的典范。而即使没有爆发"SARS",相信这套空气净化系统也会结合棕榈泉国际公寓社区内的38000平米的中庭花园和-路之隔的4800亩的朝阳公园所产生的优质空气将让任何一个人心动。
而此前,绝大多数的开发企业对健康的理解仅仅是在小区多设立些有些根本用不着的健身器材,美其名曰"健康"、"运动"社区。
假如没有"SARS"做催化剂,可能还有很多人对棕榈泉国际公寓引进"单价几十万人民币"的空气净化系统不甚了解,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从棕榈泉国际公寓"邀请世界·关注中国"、"朝阳国际风情节"、"棕榈泉健康呼吸论坛"、"百万捐医"等一系列的活动,正是将一个国际化、健康、绅士的社区的要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付诸行动,而言行一致是一家有诚信的企业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素质。
健康因素对住宅空间设计的影响 篇3
健康,《辞海》中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1]。由此看来,健康应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 住宅空间设计的健康性要求
2.1 舒适性要求
2.1.1 合理的功能分区
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可以减少相互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保证家庭各个成员的生理健康和私密性要求。功能空间可概括地划分为公共性或私密性、洁净或污浊、动态或静态等等,我们的设计就是要保证这些功能空间能够合理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又互不干扰,从而达到生活上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在住宅中,一般将起居室、餐厅、厨房等公共活动区域设在住宅外部;而将主次卧室、书房等私用活动区域设在住宅内部,使公私分区明确,各得其所(见图1)。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洁污分区的明确。一般而言,住宅中的主要污染区是厨房和卫生间,玄关、起居室(客厅)、餐厅和阳台是半污染半洁净区,而卧室和书房则是洁净区。洁污分区的明确保障了住宅室内空间的卫生和健康,使住宅空间感觉实用和舒适。
2.1.2 适宜的尺度空间
以前的住宅设计中,往往过分强调面积大,造成大而不当的局面。其实,功能空间面积过大,并不能提高住宅的舒适度,既浪费资源,不利节能,也会失去家庭温馨的感觉。
在住宅中,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的数量,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其面积取决于必要的设备、设施、家具布置所需面积;人体占有面积;活动或操作所需面积;把它们综合进行合理组织,求得一个符合居住行为的空间尺度。功能空间面积过小会显得拥挤;大而不当,也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尺度的适宜,突显住宅对居住者健康的重视和人文关怀,使之亲切近人。
2.1.3 适当加大附属空间
1)玄关的设计。在住宅设计中,设置玄关用来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缓冲,可以遮挡外部视线,增加私密性。因此,在入户之处设玄关,安排鞋柜、衣帽架、柜子等,就可方便地换鞋、外套,也可以存放手套、雨伞等小物件,一举数得。2)储藏空间的设置。储藏空间应根据居室的户型结构、面积大小和结构类型来做整体布局。同时,储藏室宜分散设置,分类分区成若干小空间,这样便于使用。3)阳台的设计。在住宅中,有必要设置一南一北两个阳台。南向阳台一般为敞开式阳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人与阳光、空气和自然亲近,有利于保障住户的健康,同时方便晾晒衣物。北阳台一般临近厨房设置,最好能与厨房相连,方便存放食品,并且能增强厨房的通风和排气。
2.2 安全性要求
在住宅设计中,安全性要求首先体现在一般性的安全防卫和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如抗震、防火、防雷击的要求,防滑防跌的措施以及防坠落的措施等。其次,住宅的安全性还应该包含住宅内使用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如燃气管道的安装位置及燃气设备安装场所的排风措施,配电系统与电气设备的保护措施和装置等等。第三,住宅的安全可靠还表现在室内的无障碍布置上。例如在住宅中,多数空间应能满足坐轮椅的进出与回转;进入厨房应能方便地操作和取物;进入卫生间应能方便地进行个人卫生等。这种功能布置上的无障碍性表达了住宅设计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是广泛意义上的住宅安全性的体现。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心理安全的保障,也就是安全感,使居住者在住宅内处处感到坦然,处处感到可靠、安全、自由。
2.3私密性要求
私密性需求是住宅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心理要素。这种需求来自人们对空间的隐私的需要,而空间的隐私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空间安全的需要———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他人视线及行为的影响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连续和稳定[2]。
空间隐私在住宅中主要通过确保空间的独立使用性即“私密性”来实现。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只有人与人之间不发生太多干扰,每个成员都有一定控制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也才更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和休息,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这就有必要为住户提高必需的个人空间和私密性保障。
因此在设计时,有必要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此外,设计时还应注意不将卫生间的门直接开向起居室;主次卧室的门也不直接开向起居室等细节。另外,分户墙、分室墙和楼板均要求达到空气声和撞击声的隔声标准,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行为得到充分的保护,从而人人能身心健康,和谐相处。
2.4社交性要求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和交往。任何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也不可能不与人交往而与世隔绝。在住宅中,和谐的邻里关系,不仅有助于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和安全感的确立,还能够通过人际的交往,疏解压力,缓减孤独感,满足健康心理的需要。
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将每个单元入口适当扩大面积,形成单元门厅,作为居民交往、待客、休息的场所。在高层竖向交通枢纽处,也可以适当扩大前室,增加休息空间,或是间隔数层设置一个类似中庭的交往空间。此外,底层架空也可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的场所,进而增强邻里的情谊。
3结语
今天,健康生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家居空间作为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健康性和舒适性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住宅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住宅设计中,我们设计师应该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贯彻健康的理念,并利用技术手段加以实施,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出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摘要:从健康的定义出发,阐述了住宅空间设计的舒适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私密性要求及社交性要求,提出了在住宅设计中应引入健康的理念,从而为广大群众营造出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健康因素,住宅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喆.建筑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赵冠谦.住宅空间的健康性[J].建筑学报,2004(10):5-6.
[3]张国军,胡振宇.健康住宅的居住空间设计[J].住宅科技,2005(8):13-16.
[4]刘连新,蒋宁山.无障碍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沿海集团:领跑中国健康住宅 篇4
作为全国性的品牌开发商,沿海地产立足香港,花开四方,以良好的跨区域经营能力和完善的结构资本体系成功布局华北、东北、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六大区域,开发项目遍及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12个重点城市,打造出以“健康住宅”为主题概念的优秀房地产品牌,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为顾客“缔造健康之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在2003年沿海集团就确立了“健康住宅”的品牌基因,并终于在2004年7月迈出了健康住宅的关键一步——沿海率先与国家住宅中心建立了全国首家“健康住宅”战略合作联盟。一年后,沿海成为中国最早加入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引入美国LEED—ND体系对社区进行绿色认证的房地产企业,并按照LEED—ND绿色建筑体系进行设计。此后,北京的沿海·赛洛城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美国LEED-ND体系认证的示范项目。
在多年的实践中,沿海集团通过将健康住宅理念、技术体系、建设体系、评估体系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体现沿海集团品牌内涵的“健康住宅产品体系”,为营造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创造健康生活空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而北京的沿海·赛洛城和沿海·未来deVille,就是沿海集团深耕于“健康住宅”的代表典范之作。
如今,沿海集团的努力与成就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国际绿色建筑大会授予沿海集团“绿色建筑贡献大奖”,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为沿海集团颁发“中国健康住宅建设特别贡献奖”,同时沿海集团还连续七年蝉联“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TOP10”和“中国房地产健康住宅专业领先品牌”巨大殊荣。
风水学与健康住宅设计 篇5
“风水”一词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 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派生于《周易》, 首次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经》中。书中提到“夫阴阳之气, 噫而为风, 升而为云, 降而为雨, 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气乘风则散, 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 故谓之风水。”由此可见, 风水的核心是天、地、人的自然和谐,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包含了诸多如哲学、美学、运筹学、环境艺术学等内容, 这也是风水学的独特魅力所在。在这一核心内容的指引下, “风水”的概念不断的丰富深化, 成为人们在选择建筑地点, 进行室内营造时, 对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考量, 以及各种要求及禁忌的总概括。
由于风水学本身以及人们认知的局限性, 不少人将风水与封建迷信划上了等号, 忽略了风水学真正的内涵。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 风水学这一古老而绚丽的文化瑰宝非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反而备受诋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风水学被重新认识, 人们将其中朴素的辨证观与美学思想从迷信的外壳中剥离出来, 辩证的吸收其精髓, 将风水学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使这一古老的学说焕发了新的生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 风水的文化内涵与实际内容与现代人倡导的健康住宅异曲同工。风水学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建筑科学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 有着根本的一致。2004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出版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里, 风水被归于健康居住环境的范畴里, 其意义与价值都得到了肯定。
传统风水学对住宅最直接的判别往往为“吉”或“凶”。所谓的“吉宅”是指顺应自然, 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与之融合, 营造出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的住宅环境, 反之则是“凶宅”。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将风水学中追求的“吉宅”与现代意义里的“健康住宅”联系起来。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住宅的定义主要有以下15条:
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
2.为满足第一点的要求, 尽可能不使用易挥发的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
3.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 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 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 必须采用具有风管并经常清洗的中央换气系统, 进行定时换气;
4.厨房灶具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
5.室内温度需保持在17℃一27℃之间;
6.室内湿度全年保持在40%一70%之间;
7.二氧化碳要低于1000PPM;
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mg/平方米;
9.噪声要小于50分贝;
10.一天的日照确保三小时以上;
11.设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能力;
13.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 并确保私密性;
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15.因建筑材料中含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 所有住宅竣工后, 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入住, 在此期间要进行换气。
相对于WHO标准中的现代科学数据, 传统的风水学中与之相似的概念则要玄妙有趣得多。在风水学里,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气”“气场”“养气”“藏风聚气”之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气”包含的内容很多, 有天地之气, 人体元气等等, 但最基本的内容是指构成世间万物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 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因此这里的“气”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 它与“形”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葬经》有云:“气者形之微, 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 形显而易见。”又云:“地有吉气, 上随而化, 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涧, 特达端庄;气凶必粗顽, 敬斜破碎。”因此, 在风水学的概念里, 良好的“气场”是可以通过规划室内空间的“形”、摆放室内陈设物的“形”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手段来创造。而营造好的“气场”, 能使人在居住过程中保持身心的健康, 是一座“吉宅”最基本的条件。
风水学讲究气场的运用, 常与光线、磁场、通风、颜色、温度等因素紧密相联, 在营造“气场”的具体做法上, 风水学里提倡“山环水抱”的居住模式。在当今的城市生活里, 虽然在室内设计中做到真正的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已经不太现实, 然而引用“山环水抱”的理念在室内格局规划中还是可行的。中国各地的庭院居所, 典型的从皇室故宫到民居四合院、三合院, 其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前低后高, 中间空旷平整。而这个格局, 象征了一个双手环抱, 正在张口向天地聚气的人体形象。《天隐子》安处第三中提到,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掴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 东首而寝, 阴阳适中, 明暗相半。屋无高, 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 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 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 伤于明暗, 则病疾生焉。”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安居之处的要求, 不求堂皇, 但求“南向而坐, 东首而寝”。这样的住宅实际上是利用合理的室内规划使居住者形成生理与心理上的安全归属感。而风水学在建筑中引入的阴阳概念是以山为阳, 以水为阴, 山南为阳, 山北为阴。将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等统称为阳, 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只有“阴阳适中, 明暗相半”才具备人们称之为安居之处的环境条件。其次, 风水学注重“门”与“窗”的布局, 门窗关系到气的流动, 关系到“聚气”或是“散气”。例如宅门影响外气进出住宅, 因此最好将大门开在外气旺盛的方位上, 以便最大程度地吸收旺气, 加强宅内气场。同时要保证由大门流入的旺气财气等尽可能的在室内充分回旋, 为住宅利用后, 才慢慢排出室外, 流通要顺畅但不宜过快或过缓, 流通过快则不利于“聚气”, 流通不顺则不利排放“晦气”, 久之会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产生损害。现代住房的建筑设计中, “门窗对冲”的设计方式随处可见, 然而这在风水学上却是不甚合理的, 门窗对冲的格局, 由大门引入的旺气未及循环流动, 便很快逸出室外, 使得“气场”流失, 不利于“聚气”。而且空气流通无序, 气流过强, 室内外温差不大, 无论是从对身体健康的角度还是心理安定的角度, 都是不利的。而窗的大小与多少也与室内能量空气循环与采光能否“阴阳适中, 明暗相半”有着紧密的联系, 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不合适。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察地理条件与周围环境, 规划出适宜整个居室采光与控温的窗门面积。而这些, 都与WHO健康住宅的设计要求不谋而合。
风水学本身就是集众多学科之所成, 蕴含哲学、美学以及民俗、宗教、伦理等方面的众多智慧。风水学作为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 备受人们的推崇。因此,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以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运用传统风水学中的合理成分, 将使人们的居住空间在拥有更合理的实用性的同时拥有更深厚的文化人文底蕴。
摘要:风水学的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东方人居环境审美的艺术。世界卫生组织 (WHO) 近几年提出的健康住宅的新概念与传统的风水学所关注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以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运用传统风水学中的合理成分, 将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健康住宅的设计理念 篇6
本文根据住宅建筑的基本要素以及北京地区的气候环境, 采用当今国际先进的、系统化、定量化的技术优化理念, 以健康、舒适、节能为主题, 横向集成国内外成熟的建筑成套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使建筑物理环境品质超越国内现有建筑水平, 总体达到、甚至某些方面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1. 住宅物理技术优化要点
住宅项目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当今国际先进的健康、舒适、节能的品质标准, 住宅的建筑外围护系统、采暖制冷系统、室内通风系统应进行全面、科学、精确的优化设计, 以确保在建筑节能达到75%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物理环境的高舒适度。具体指标如下:
1.1室内温度环境:供暖和供冷均采用当今国际先进的柔和低温天棚辐射系统, 无冷热风感刺激, 建筑物内 (包括室内和公共楼道) 冷热温度均匀, 冬季不低于20℃, 夏季不高于26℃。
1.2室内空气环境:北京地区一年之中至少有5个月需要采暖 (11月初至次年3月底) , 有3个月需要制冷 (6月初至8月底) , 因此至少有8个月不适宜开窗自然通风。如果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就必须采用置换式健康新风系统, 新风输送量不少于30m3·小时/人, 在寒冷和炎热的季节不用开窗, 始终保持室内24小时空气新鲜。
1.3室内光环境:外窗系统依据建筑物理技术指标采用低辐射玻璃和外遮阳设施, 在解决夏季热辐射问题的同时, 还可根据居住者的个性要求自动调节自然采光的强度, 室内光环境更加柔和、舒适, 使之完全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要求。
1.4室内相对湿度:由于输送的新鲜空气不承担室内温度调节的功能, 置换式健康新风系统可与加湿和除湿装置合二为一, 因此可以确保室内相对湿度夏季不高于60%, 冬季不低于40%, 使之完全符合健康舒适要求。
1.5室内声环境:依据建筑物理技术指标, 采用高气密性门窗产品, 确保室外噪声隔离小于30分贝;采用楼板隔声材料, 杜绝楼板固体传声;采用同层后排水系统, 杜绝卫生间冲厕噪声。
2. 人所处的舒适环境的参数
2.1 环境参数
2.2 温度
对人体来说, 对舒适度最敏感的第一就是温度。物理事实表明, 当温度位于20-26之间时, 人体感觉最为舒适。
北京的气候环境特点是夏热冬冷, 北京真正完全自然条件的舒适时间其实很短, 春天只有在4月中至5月初半个月时间, 秋天只有9和10两个月, 气候环境比较舒适, 其他北京的大部分时间是夏热冬冷。因此, 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是不可避免的。
2.3 相对湿度
人体对相对湿度更为敏感, 气温越低绝对湿度就越低, 气温高, 绝对湿度也会越高, 这是物理学上的概念。人体舒适的相对湿度为40-60%。在设计上考虑相对湿度, 即在温度到达舒适要求后, 湿度也要控制在40-60%这一人体舒适的范围之内。
2.4 声环境
声环境主要指住宅内的噪声, 噪音太大的环境会让人不舒服, 完全寂静的环境也不舒服。完全舒适的声环境应该是休息时低于35分贝, 活动时低于45分贝。
比如睡觉的时候有背景噪声, 无论是室外传来的还是室内传来的, 例如电子钟的声音, 在休息时不要高于35分贝, 在活动时不要高于45分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如何达成它, 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要求。
2.5 空气
人类习惯的正常大气环境中含有78%的氮气和21%的氧气, 以及0.2%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室内空气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有:密闭的空间导致污浊空气在室内滞留、人呼吸形成的二氧化碳积聚、室内机械设备产生废气, 因此室内空气质量往往比室外恶劣。
过去对住宅室内的空气质量是无法进行主动控制的, 这些问题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而在住宅中使用可以同时进行调湿、调温、净化、置换式新风系统,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 也是高舒适度、健康住宅的核心技术之一。
2.6 光照
住宅光照应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调节光线主要靠遮阳完成, 遮阳最主要的作用是降低能耗, 此外还能调节光照和隔绝噪声。所以, 外遮阳板对建筑来说非常重要, 从建筑物理学角度而言, 外遮阳的作用很难用其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
外遮阳技术是简单、实用且效果突出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国内尚未普及, 但欧洲早已普遍采用, 它对建筑节能和提高居住的环境品质具有多重作用。
3 高舒适度的实现的建筑物理技术优化设计方案
3.1 系统设计的最终目标
健康、舒适、节能。
3.2 系统设计的技术依据
设备、技术及舒适度指标皆以欧洲标准做为规划设计依据, 并结合《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2005。
3.2.1 技术设备方面采用瑞士标准382、384、380和正被采用的有关欧洲标准
3.2.2 舒适度参照瑞士标准SAL180、德国标准DIN1964和欧洲标准ISO7730
3.2.3 对舒适条件选用以下的舒适度指针comfort speci-fication
4 建筑结构的优化
4.1 外围护结构系统
4.1.1 外墙
外墙的热工性能直接引用欧洲标准, 传热系数0.4w/k·m2, 采用外保温方式, 节点设计避免各种冷桥的出现。保温材料选用苯板, 传热系数不大于0.4w/k·m2。外墙的外装饰材料采用彩釉玻璃干挂式结构, 此材料寿命长, 性价比高, 方便施工;干挂玻璃与保温层之间的流动空气层有利于隔热和干燥保温层;并专门设计雨水导流孔洞, 避免雨水进入保温层。
北京市现在通行标准是1.3w/k·m2, 外墙热工性能直接引用欧洲标准, 传热系数0.4w/k·m2。
为北京市现行通行标准的1/3。这样同样是夏天, 要达到同样的室内温度, 如果以前要用一个一匹机才能达到让房间比较凉快的话, 现只要用1/3匹就够了。
4.1.2 外窗
传热系数2 w/k·m2以下。窗的保温一直是住宅耗能的大问题, 其主要是窗框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构造问题。目前住在大都市的人们越来越喜欢大玻璃窗, 而随之带来的冬夏季大负荷和低舒适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项目控制墙窗比1/6-1/7, 窗框材料采用断热铝合金。窗框的组合要求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4.1.3 Low-E玻璃的特点和使用
金属镀膜Low-E玻璃是住宅玻璃升级换代的产品, 其透光率高, 能够阻挡红外线的辐射, 允许日光携带的能量进入室内, 但室内热量不会发散到室外, 大大降低采暖功率, 提高玻璃内表面温度, 使冬季玻璃表面没有冷凝现象。玻璃内表面和室内空气温差小, 提高居住舒适度, 且运行费用和采暖能耗都相对大量减少。
Low-E玻璃的中空层为12毫米, 中间填充导热系数极低的惰性气体——氩气。中空玻璃里设有隔条, 隔条里充满硅胶分子筛, 由于水蒸气是热的良导体, 容易造成保温性能下降, 分子筛能将氩气层里的水分抽出, 再用氯汀胶将其密封, 保证氩气的干燥。
表面镀金属层, 使辐射率从0.84降到0.04-0.12, 具有能通过可见光而阻挡远红外线 (人体所感受的热即是远红外线) 不透过玻璃的特性, 保证了室内温度不会流失出去, 起到了更好的隔音与隔热的作用, 并且能隔绝紫外线的辐射, 保护人的健康。
4.1.4 铝窗的效能提升
窗是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构件, 也是最薄弱点。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因此外窗采用隔热条, 分成3腔的空气层, 还有特种密封等等手段保证增强隔热保温性能, 减少能量损耗。
4.1.5 外遮阳
北京夏季室外温度较高, 且超出舒适范围的时间较长, 室内需要回避强烈的太阳辐射.要解决冬季和夏季室内窗口对透射太阳能不同需求的矛盾, 唯一有效方法就是使用可调节式外遮阳设施。
外遮阳与内遮阳的差异:
当窗面向南式, 选择内遮阳和外遮阳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在有比较好的自然通风条件下, 内遮阳的房间对能耗的要求会有所减少, 但是与采用可调式外遮阳技术措施相比作用要小得多。因此在北京的气象条件下, 可调节式外遮阳是非常有效的高舒适度节能技术措施。当窗朝北时, 外遮阳效果同样明显。
外遮阳采用可调式隔热金属卷帘, 优质的外窗和外遮阳配合使整个建筑的热功性能非常良好, 在夏天能够阻挡住绝大部分的阳光的热辐射能。采用外遮阳后, 与采用内遮阳相比, 制冷能耗可降低83%-88%, 最大制冷功率能降低71%!
不管西晒方向或南晒方向, 只要放下外遮阳, 室内就会非常凉快, 如果再开放空调, 室内就会觉得非常的舒适。
4.2 声环境控制
4.2.1 楼板
室内私密性和噪声防护是维护结构设计技术的关键。孔洞传声实际非常严重, 一块完整没有任何孔洞的楼板, 声音就会很小, 但只要钻一个小孔, 哪怕是仅仅20毫米的小孔, 声音也立刻就能传出来。
传统建筑有非常多上水管、下水管、暖气管、电线管穿透楼板, 本项目应在防止孔洞传声上下功夫, 将绝大部分管道安排在管道竖井内通过管道井往上或者往下, 让每一层楼每一户的冷水、热水、包括下水全部从楼板中经过而不穿透楼板, 不让房间里有穿楼板的孔洞, 最大限度减少孔洞传声。
楼板采用两种不同的材质, 一种是结构的混凝土楼板, 另一层是上面先行铺设消音层垫厚, 再施做地面材料以达到最佳的隔音与舒适效果。
4.2.2 内墙
内墙应有良好的隔声性、防潮性和防火性, 综合考虑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和质量问题, 根据不同的使用部位, 选择轻钢龙骨加石膏板结构、240多孔砖、200混凝土、180HL钢丝网水泥轻质隔墙板、200模卡砌块结构。
5 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和制冷系统
5.1 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和制冷系统优势:
系统自身能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可实现采暖和制冷, 辐射采暖和制冷效率高, 温度均匀, 不占用室内空间, 不会破坏建筑外观, 无风感、无气流感, 污浊空气与新鲜空气分离。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和制冷系统, 全部是隐藏在楼板里的看不见的。
5.2 系统的构成
采用的管材和住宅结构同寿命、也就是和建筑同寿命。管内夏天通冷水, 冬天通热水。整个楼板在冬天便成了一个散热器, 夏天起到吸热的作用。冬天楼板会均匀地散发出28-2 9度的热量, 这样室内的温度就会使人在里面觉得非常舒适。而夏天楼板的温度是18-20度, 能够把高于27度的热量全部带走。
6 全置换式新风系统
6.1 设计目的:
实现室内空气舒适湿度的控制。输入的新风可以成功有效地替换污浊的空气, 并避免夏季楼板上的结露, 送入室内的新风会精确控制相对湿度, 以保证能够除去室内湿气, 使其露点温度低于天花板的表面温度。
6.2 全置换式新风系统
6.2.1 设备规划
送新风系统在竖向上划分:C楼低层区-1~8层为一个系统, A楼-1~5层为低区, 6~15层为高区。B楼-1~5层为低区, 6~18层为高区;各层区皆有独立的新风系统设备, 供给新风。新风取自于各楼屋顶, 扬尘不易到达、空气品质比较好, 当然还是要经过相关处理。
6.2.2 输送与排放方式
根据立向房间布置, 每房间至少1根新风管, 唯一不送新风的就是厨房和卫生间。因为厨房和卫生间为排风的地方, 新风被送进每一间房间, 然后从厨房和卫生间 (无厨房和卫生间的从本房间立向风道) 排除。这样厨房和卫生间虽然没有新风, 但是因为是排风处, 所以也有足够的新鲜空气, 而且厨房和卫生间的味道也绝对不会散发到其他房间里去。
6.2.3 输送与排放技术
1) 每个房间底部都有一个经过严密计算过的新风口, 且维持着0.2-0.3米/秒的风速向房间里送风。
a、风速很低, 不会和室内原有的空气搅乱在一起;
b、风速很低所以没有任何噪声, 只有将手放在风口, 甚至是将手沾湿才能感觉到有风;
c、新风的温度总是比室内温度低2度。
2) 新风湖的形成
空气的容重也是温度越低就越重, 这样送进的新风就会形成一个新风湖沉降在地面。
3) 安全措施
a、每一层都设有防火阀, 防止在失火情况下, 火势顺着新风管道跑。
b、消声器装置。由于在竖向的管道里风速会比较高, 但是到房间里以后风速就会变得非常低, 为避免管井高风速带来的噪音, 特设了消声器处理装置。
c、新风管道中需加装有过滤及隔离网设备, 防止蚊蝇、昆虫、蟑螂由此进入室内。
d、排风口里设置逆风阀门, 保证它旧空气不会倒灌室内。
e、设置自动熔断器, 出现楼里失火时, 熔断器就会自动断开, 消除安全隐患。
7 结语
自2000年以来国内已建成或在建的健康住宅已有许多, 如北京的当代Moma国际公寓、北京锋尚国际公寓、南宁邕江湾别墅园等等, 这些项目主要考虑居住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投资者的投资多少和特殊用途、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和建筑所在的区域特殊性, 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在健康住宅应用的科技成果, 同样适用与其他建筑类型, 尤其在全球能源紧张地大环境下, 写字楼、酒店运营的低能耗、高舒适度追求, 越来越得到投资者的重视。有一些开发项目已陆续采用其中的部分技术方案, 如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面和地下隔热技术、外窗和遮阳技术、地板或顶棚敷设供暖 (冷) 技术、置换式新风技术等, 具体实例如南京锋尚、五栋大楼、解放军某医院病房楼等, 尤其是南京锋尚在北京锋尚国际公寓基础上实现了每个房间的可调温度, 实现了不同使用这的个性化需求。
由此可见, 采取相应的物理技术优化设计手段达到建筑物的低能耗和健康性, 是完全可行而且符合当前住宅建设节能、环保、舒适的发展趋势的。
摘要:本文结合《健康住宅技术要点》2004版) 和《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5相关内容, 并在试点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住宅物理技术优化方案, 对健康建设理念在各建筑类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健康住宅的设计理念 篇7
1.1 中国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
自1999年起,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 联合建筑学、生理学、卫生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专家, 就居住与健康问题开展研究, 相继发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并开展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 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 推广成熟的成套技术, 并结合工程的区域性特点和重大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为形成健康住宅建筑体系提供基本经验, 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健康住宅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和绿色生态理论的基础上, 提升健康要素和绿色生态理念, 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促进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 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标志性成果包括: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 0 0 1—2004年版) 、《健康住宅建设应用技术》 (2004年版) 和《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 (2005和2009版) ;召开了7届中国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自2002年起, 在我国41个城市实施了58个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 并有15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成为健康住宅示范工程 (见图1) 。
1.2 健康住宅研究特点
1) 研究内容包括住区的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住区的设计建造过程与运营服务过程, 尤其关注居民的内心感受和行为特征, 如居住者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2) 研究方法更加强调开放性, 能够不断吸收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 并为各利益主体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效益, 包括居住者、管理者、社会和自然环境。
3) 建设标准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加以完善和修订, 以适应现阶段还未能认知的健康影响因素和尚不确定的相关性能指标。
4) 研究对象以大众住宅为主体, 在满足现行基本建设要素和绿色生态理念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健康要素, 引导居住者从维护健康向有益和增进健康方向发展。
5) 产业促进基于健康要素建立健康住宅技术体系, 不断凝练与技术经济条件匹配的成套技术, 从而带动相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部品的发展, 促进新的健康产业的形成。
6) 试点工作以住宅小区为载体, 持续开展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建立试点工作跟踪机制, 制定性能检测制度和方法, 以检测数据和业主满意度调查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1.3 健康住宅技术体系
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中, 将健康因素分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两大方面。由图2可以看出, 我国健康住宅研究体系在住宅及其居住环境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基础上, 突出了健康性, 并与绿色、生态的先进理念形成了互补。
1.4 持续跟踪的实态调查研究
以健康住宅试点示范工程为调查平台, 在居住者和物业服务者的支持下,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健康住宅实态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 并根据健康住宅技术体系所涉及的各种影响要素、健康住宅验收时业主体验调查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以及工程预调查经验, 编制了《住区健康现状实态调查表》。调查成果对于修订和完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开展住宅健康性能评估研究等工作提供了基本研究依据和经验。
2 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2.1 取得的经验
1) 健康住宅理念的传播渠道从项目发展到地区, 从项目公司发展到集团层面。通过与试点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的深入沟通与交流, 实现了自上而下对健康住宅理念的贯彻与执行, 培养了一支基于试点单位的建设团队;通过与集团层面的推广合作, 将试点对象扩散到像沿海集团、北京金融街投资 (集团) 有限公司、金地集团等全国布局的开发集团, 扩大了试点工程经验的辐射范围;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主题论坛、区域调研等工作, 形成了地区层面的健康住宅理念和技术推广渠道。
2) 试点项目不仅涵盖了我国所有气候特征区域, 试点城市也从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发展到县级城市, 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
3) 试点住宅类型包括独户住宅、低层和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并能满足不同经济可支付能力的居住需求, 包括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
4) 通过与跨行业、跨领域专家及其团队的合作研发, 确保了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建设标准的不断完善, 以及相关指标的细化和修订;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 促进了国家层面对健康居住的重视与关注。
5) 通过持续不断的实态调查研究, 始终掌握健康居住需求的发展和热点问题;通过国际交流, 提高了健康住宅国际合作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尽管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但健康住宅的建设规模与我国年竣工住宅7亿m2的规模相比 (见图3) , 显然非常渺小, 对政府、开发商和居住者的影响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2 存在的不足
1) 住宅设计作为龙头角色在居住健康性能的引领方面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尽管我国实现了设计施工图审查制度, 但审查的重点是建筑安全与建筑节能。尽管对影响居住者基本健康的要素开始得到重视, 包括居住日照、停车位、绿化率、本土种植等, 而对于交通安全、邻里交往、养老育童、居住压抑、犯罪预防、健康物业、卫生保健、文化健身等在设计规范中未予以明确的因素尚未获得广泛关注。调研结果表明, 这些对人们的居住健康影响很大。
2) 住宅健康性能的研究试验手段非常缺乏, 尤其是住宅的厨房、卫生间的排水排气卫生性能和隔声性能一直没有有效的试验检测手段。因此,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设计角度, 都无法判别住宅所采用的排水系统、排气系统和排油烟系统是否符合卫生健康的要求。而新的排水技术和排气系统由于没有检测数据又不能加以应用和推广。
3) 不同利益主体对住宅健康性能的关注点不同。在住宅的设计建造阶段, 以城市资源与地理位置定价的我国房地产市场依然不成熟。人们关注的重点被房价、位置和一些与健康关联度不大的“卖点”所左右, 全民对居住健康的意识明显不强;在住宅的运营阶段, 物业服务的内容与物业收费和住区硬件有关。由于在设计建造阶段未能引入健康居住理念和健康服务设施, 因此在运营阶段几乎无从弥补, 如与住区在宅养老相关的智能系统、保姆公寓、老年活动场所、老年食堂等。
4) 健康住宅试点工作与开发建设单位负责人的理念密切相关, 一些健康住宅试点工程由于项目总经理更替而被迫中断。目前健康住宅建设理念的贯彻执行是通过试点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自上而下实现的, 因此, 负责人的思维和建设理念决定了该项目的成败。健康住宅试点工作采取“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认证”的思路, 事后认证过程是在住区入住至少一年后进行, 与住宅销售过程无法实现同步, 影响了开发商的积极性, 这也是试点工程最终通过验收不足50%的原因之一。
5) 健康住宅的推广还未能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2003年的“非典”对健康住宅试点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比较的是, 国家康居工程对提高住宅性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性能认定工作也将住宅的品质实现了量化, 人们开始知道不同的住宅具有不同的性能。近几年兴起的绿色建筑在政府的各项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国策环境下获得了空前发展, 绿色建筑的星级评价也将建筑的绿色性能实现了量化, 引导人们建设和消费绿色建筑。健康住宅从1999年开始至今, 一直由科研院所和企业层面推动, 显然力度是不够的。要进一步扩大健康住宅的影响, 需要从建造技术层面向性能评价层面发展, 并将健康住宅建设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 这是未来必然的选择。
3 住宅健康性能指标与评估思路
3.1 我国住宅性能评价相关标准比较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50362—2005。表1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表2为《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表3为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推出的《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2013年版) 规定的相关指标与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评价重点关注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包括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环境保护, 引导人们不断减少建筑活动向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住宅性能评定重点关注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耐久等性能, 尤其是工程质量, 引导社会不断提高住宅性能;而健康住宅则重点关注居住者本身的心理与行为, 包括邻里交往、安全防范、在宅养老、公共卫生, 以及住宅的私密和卫生等性能, 希望从建筑角度, 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建设技术, 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公共卫生体系。
3.2 住宅健康性能评价的思路
比较图2和表3可以看出,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与《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2013年版) 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中, 把住区环境划分为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住区居住环境主要是指与人们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包括住宅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住宅的外部环境涵盖住宅的位置, 住区交通、绿化、日照、通风、土壤、水等;住宅的内部环境则涵盖空气质量、日照、温度、湿度、室内空间、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住区社会环境是指以个人、家庭为主的各群体及其内部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以及社会规范等, 包括邻里交往、安全防范、体育健身、居住文化、养老育童、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物业和健康保险等。由于儿童、老年人是生活在住区中时间最长的群体, 因此他们也成为健康住宅重点关注的人群。
在《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2013年版) 中, 将住区环境划分为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住宅室外环境是指以入户门为界的室外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称, 包括基地与微气候环境, 室外安全、交往和卫生环境, 以及养老育童与健身配套设施等。住宅室内环境是指以入户门为界的室内各类环境的总称, 包括住宅室内的安全、适应、私密、舒适和卫生等环境性能。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更多是面对与设计建造相关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以及与物业服务相关的人员。因此, 按照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划分符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习惯。而《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面对的使用者范围更广, 除了设计建造者、运营服务者外, 更大范围是面对居住者, 即住宅及其住区的使用者。因此, 按照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划分更符合居住者的思维习惯, 而他们在健康居住理念方面的接受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健康住宅的发展。毕竟, 理性并发达的住宅市场才是住宅消费的重要环境。显然, 住宅作为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商品, 其绿色性能和健康性能同样重要。
在《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的研究编制过程中, 如何平衡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经济性与基本健康要求、健康性与基本居住要求、绿色性能与健康性能等成为编制组的重要工作。而基于社区层面的健康风险控制预防建设理念和相关技术则是研究者坚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积极而又重要的进步, 它将影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思路。
可以看出, 建立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系统协调影响住宅健康性能的环境因素, 保障各利益主体尤其是居住者的可持续健康效益。评价体系突出了影响住宅健康性能的主要因素, 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评价体系采用了相对独立的总体结构和充分开放的层次结构, 因此能够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对指标进行增减和修改。
4 我国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发展
4.1 降低和消除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发达国家国民的健康意识已经由被动求医型和疾病预防型向保健服务型与健康促进型转变。在我国, 求医问药和疾病预防仍然是目前人们的主要健康理念, 而保健服务也刚刚来到老百姓身边。
目前, 造成健康损害或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学术上称为健康风险, 是指人的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与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死亡有关的诱因, 包括环境危险因素、心理和行为危险因素, 也包括生物遗传和医疗服务中的种种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环境危险因素是居住环境。当前, 已经发现或被社会关注的居住环境健康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由于住宅周边环境不良、规划设计不当、室内环境污染和不合格建筑装饰材料引发的疾病等。充分证据表明, 居住环境能够非常明显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居住环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降低或消除居住环境中的健康风险因素, 有效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降低国家和居民疾病治疗的直接支出, 延长国民寿命已经或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因此, 降低和消除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迫在眉睫。
一方面, 我国仍处于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条件是国家的基本住房政策。在此基础上, 如能实现社区公共卫生安全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 在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避免和消除健康风险因素, 将会大幅减少居民患病后的医疗费用, 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 主动医疗服务模式将成为普遍需求。目前, 国内针对医疗的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疾病发生后的主动治疗, 包括针对疾病的干预与护理服务、医患信息对称与医疗流程完善等。更加直接的服务模式是建立医疗体系与社区环境相结合的主动医疗模式。从建筑角度, 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建设技术, 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体系;从医疗角度, 基于医院体系, 建立居住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系统, 拓展传统医疗模式, 建立以人为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提高居住环境的健康水平。
4.2 加强跨学科研究, 提高住宅健康性能试验研究水平
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控涉及跨学科的多个领域。从建筑与医学领域对与居住环境有关的健康损害或疾病开展定性或定量的关联性研究尤为迫切, 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角度, 实施居住环境致病源头治理和健康风险预防, 以住区和医院为载体完善主动疾控服务模式, 达到降低住区健康损害发生概率、保障促进健康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资源建立起来的开放实验室, 能够开展以住宅原型为试验对象的各类足尺试验, 包括以住宅室内排水和排气卫生性能为主的万科建筑性能实验塔, 以住宅保温、隔热、防潮性能为主的宝业足尺环境仓和以人体工效性能为主的方太足尺实验厨房等。这些足尺试验设备将为住宅的安全、适应、私密、舒适和卫生等性能指标的定量化提供试验手段, 试验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5 结语
尽管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建议和广泛共识, 二级指标及其评价内容还有待于在健康性能方面作进一步凝练和突出重点。但从健康住宅工程试点到住宅健康性能评价, 我们迈出了这一步。我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健康住宅的理念传播给住宅领域的相关利益主体。因为无论是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纲领, 还是老百姓不断提升的生活理念, 我们都有理由相信, 绿色和健康已经或正在成为居住生活的主旋律。关注百姓健康, 从关注住宅开始。
摘要:回顾近15年健康住宅的研究和历经11年的健康住宅试点工作, 分析了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 以及从健康住宅工程试点走向住宅健康性能评价的必然性。通过比较绿色住宅评价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后认为, 住宅作为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消费品, 其绿色性能和健康性能同样重要。最后对我国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发展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应用技术 (2004年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ECS179:2009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4]GB/T 50362—2005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大连智能住宅的健康发展之路 篇8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已建成的智能住宅(小区)的运营情况、运营效果不大理想:一些小区智能化系统因其运行成本高、服务质量差而陷于困境;一些小区智能化系统运行中故障不断,错报漏报频频发生,又缺乏相应的维修及纠错保证,最后只能停止使用;家庭智能控制器实际能有效使用并得到住户认可的不足四分之一。既然建设智能住宅(小区)是一项经济活动,就应该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在其整个寿命期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开发建设期。不仅要重视开发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更应该确保其在正常运营前提下服务功能的实现,最终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在运营阶段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就必须从建设环节着手,确保智能化系统在住宅工程竣工时能正常有效地开通运行,且在运营环节大力扶植优秀物业管理企业及提高从业人员智能化技术能力,建立一套实用、高效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使我市住宅智能化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择优选择系统集成商
智能住宅(小区)的实施实质是一个系统集成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各有关技术、设备、材料在集成商的控制下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智能化系统。目前,国内市场上集成商众多,但其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却差别很大,名副其实的集成商为数不多。另外,许多集成商都是有集成之名,行销售之实,或者是某个智能子系统的集成商。
只有通过把好集成商这一关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在择优选择系统集成商方式方面,应该借鉴工程施工的成功模式一一招投标制。有实力招投标的开发商应成立专门的招标部及由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自身没有实力单独进行招投标的开发商可采用委托制。在审查集成商资质时应重视对其业绩的考查;在方案评审时应注重考核其合理性,智能化系统实施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性及与土建施工方案的协调性。通过这种公开竞争方式,一方面确保了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集成商的业务水平。
二、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
目前,智能化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最初的可行性论证到最终的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中,对设备、材料、安装及验收等实施智能化系统施工规范与验收标准管理,避免有些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验收,工程“竣工”后智能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智能化系统出现集成性差、有效监控点少、控制精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发生。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舍得花智能化第三方检测费用。这个费用相对智能化的前期投入来说所占比例很小,一必须要由开发企业自己直接支付;二要在建设初期告诉有关各方,这个道理不言自明。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能确保智能化的设计、施工、运行能不能达到当初规划的效果,迫使设计方、集成商、供应商能够始终认认真真做好各项份内的工作,使他们各司其职,使智能化系统在其整个寿命期内实现预期的功能。
三、优化物业管理
智能住宅(小区)中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服务理念及模式是在其运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终是通过物业管理实现的。因而物业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效果,优化物业管理至关重要。
(一)优化物业管理的前提是开发商改变观念
开发商应该意识到,智能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物业管理,是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先进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运作在满足开发商个体利益的同时实现了为住户提供安全、高效、舒适及优化环境的目标。在此前提下,物业管理公司就应该在项目策划阶段就介入并与开发商共同完成智能化系统的定位;在设计阶段提出合理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跟进及有效监控,最终确保建成后的智能化系统有效运作。
(二)要优化物业管理就必须使物业管理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要优化物业管理,就必须让物业管理公司走向市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扶持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另一方面,中小型物管公司可通过兼并、联营等途径形成集约化经营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化零为整”,克服“小而全”的弊端,增强技术力量,提高管理水平,节约成本费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如成立专业技术队伍,根据物业所需灵活地进行内部人员调配,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
(三)要优化物业管理就应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备、严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软件”。物管公司必须依据各种智能设备及通讯系统的特性,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并进行定期检修。此外,物管公司还应建立各项工作的标准流程,制定岗位责任制、应急措施等等。只有完整、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才能使物管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对智能建筑建设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住宅智能化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但又是住宅建设中的新亮点,它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以及建筑电气、机电设备、视频监控等人才,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由于建筑智能化出现时间较短,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稀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加强对智能建筑建设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推出智能楼宇管理师的新职业,2007年再次推出楼宇管理师的资格认证。我们要在市建委的领导下,努力开展并做好这项工作。
智能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有着广阔地发展前景。它是一项城市可持久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大连建设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规范智能住宅(小区)的建设,使其逐步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让市民得益、为城市增光。
健康住宅的设计理念 篇9
居住环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消除或降低居住环境中的健康风险因素,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国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治疗的直接投入,延长国民寿命已经成为共识。因此,研究、评价和降低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迫在眉睫,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自1999年开始跨领域跨专业的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建设以来,于2005年、2009年推出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并在全国41个城市实施了58个健康住宅试点工程,获取了众多的成套技术成果和设计建造经验。为明确建筑设计和建筑运营中所涉及的健康性能指标及其技术措施,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提出了《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2013年版)。为了将设计师和开发商主导的健康住宅建设转化为以居住者为主导的健康住宅体验,鼓励人们开发或选择健康住宅产品。2016年中心正式推出基于居住者体验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鼓励人们选择健康住宅。
2、健康住宅指标体系研究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体系将健康性能划分为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一级指标,简洁但容易发生二级指标内容的重复性。从图1可以看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是从建筑所涉及的专业环境分类描述的,如住区、建筑空间、空气、热、声、光、水、电气和景观等9类环境: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则是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分类描述的,如交往、安全、健身、文化、养老育童、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健康物业和住区保险等9类需求。但社会环境的健康性能往往受制于物质环境的健康性能,或是主从关系或是循环关系。
2013年版的《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图2)从室内外居住环境的角度对住宅健康性能进行评价,将一级指标划分为室内环境(住宅环境)和室外环境(住区环境),解决了指标重复性问题。其中,室外环境的健康性能涉及基地与气候、安全、交往和卫生环境,以及与养老、育童、健身相关的配套设施环境:室内环境的健康性能则包括安全性、适应性、私密性、舒适性和卫生性。
自2013年推出以来,并未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我们认为,由于更加强调了住宅性能尤其是室内和室外环境的综合健康性能,却未能明晰与居住者健康体验相关的特征指标,即与健康居住相关的痛点(开发商把它称为“卖点”)。另一方面,开发者也较难根据评价体系及其指标平衡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而设计师也不习惯使用这样的综合性能指标体系。
3、《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指标选择
2014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根据《2014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建标协字[2014]028号)的要求,研究编制了《住宅健康性能评价标准》。跨领域的编制组从一开始就将编制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了居住者的健康体验上,比如卫生间的返臭味问题、厨房的串味现象。
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新闻热点集中度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人们健康居住体验的主要方面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图3)。
3.1 湿热适宜
适宜的湿热环境是指人们对所处的微小气候产生的不冷不热、不燥不潮的主观感觉。室内热环境主要是由气温、湿度、气流和热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等要素组成。良好的室内湿热环境可维持人体自身的热平衡。相反,不良的湿热环境会影响人体热平衡,超出了人体体温调节的域值,就会产生风热、风寒等外感现象。这种现象还会造成人们的心理不安,并可影响肌体的其他系统功能,如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不良室内湿热环境还可造成肌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过敏等疾病。有研究表明,住在潮湿发霉的房间中会增加孩子患哮喘、干草热和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为了实现“湿热适宜”的环境,人们可以通过改进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和热传导性能避免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
当然,在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地区,夏季强烈的阳光令居住者产生不舒适感。虽然室内窗帘可以遮挡直射阳光,但会影响室内的天然采光和自然视野。因此,结合建筑立面设置外遮阳,会有效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
在严寒、寒冷地区楼梯间和外廊设置采暖设施,可提高人们停留交往的机率。
综上所述,在“湿热适宜”指标下,提出了表面无结露、地面防潮、建筑外遮阳、公共空间热环境和湿热环境监控等二级指标。
3.2 空气清洁
PM2.5的实时发布让人们对室外空气质量的担忧上升到了“恐惧”的程度,各种新风设备和系统销售火爆。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污染已经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
对于卧室、起居室等一般空间,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室内污染物主要有CO2、氨、甲醛、苯、TVOC、氡、臭氧、PM2.5、PM10等指标。而氨、甲醛、苯、TVOC、氡等需要从材料、产品或场地等源头加以限制。
除了“源头无甲醛”等措施外,保持室内新风量是降低CO2浓度的重要手段。而空气流速(也称风速)对人体体温调节有着重要作用。夏季空气的流动可促进人体散热,但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空气的流动反而会促使人体从外界环境吸收更多的热,对肌体热平衡可产生不良影响。冬季低温高湿的环境中空气的流动会使肌体感到更加寒冷,甚至会由于散热过多而引起过冷。
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目前,各地的控烟条例主要针对公共建筑和场所,居住建筑的门厅、电梯、走廊等公共区域成为了控烟的盲区。而这里是老年人和儿童活动频繁的地方。
同样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可提高入户大堂、楼梯间、电梯厅、公共走廊等公共空间使用的舒适性,并为邻里交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因此,在“空气清洁”下,对卧室、起居室等一般空间出了新风量、空气流速和设备维护的指标要求,对公共空间提出了自然通风和控烟和入口防尘的要求。除了要求厨房、卫生间的换气次数外,反映了人们对厨房串味倒灌和厨余垃圾处理、卫生间返臭味和表面霉菌等健康体验的指标要求。
3.3 用水安全
根据WHO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我国的饮水卫生现状表明,饮水的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是同时存在的,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但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我国采用的二次供水方式,由于管材选用、使用年限、管理不足等原因,易造成二次污染。除了采取闭式二次供水系统、工业化预制饮用水管道外,还需要定期对住区内的给水水质进行监测和有效处理,防止饮用水水质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对事故调查的结果表明,当热水水温低于55℃时,不易杀死滋生在温水中的各种细菌,尤其是军团菌之类致病菌。
住宅排水系统足尺实验研究显示,每层通过通气管连接通风立管与排水立管时,排水立管的排水能力明显大于隔层连接,且系统中水封保持能力增强:地漏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住宅建筑排水卫生性能等比例实验装置对住宅排水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可保证排水系统中的气压在任何工况(包括室外极端气候条件)下不会破坏排水系统中的水封装置,包括地漏、存水弯、坐便器水封等,而不会出现大量的“卫生间返臭味现象”。
现实生活中,中水误接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中水不入户。
所以,在“水质安全指标下,着重关注“给水水质”、“排水卫生”和“中水使用”。确保用水终端安全可靠。同时可通过“模拟预测”,选择正确的系统和部品。
3.4 环境安静
据WHO的研究,噪声能够损害人体正常生理机能,降低抵御精神压力的能力,影响正常免疫系统的效率。如噪声会对人体形成“压力”,成为偏头痛、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和肠道综合症等慢性疾病的催化剂。噪声还有引起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失调的可能,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孕妇在噪声压力下,可能出现子宫血流量降低,增大在妊娠早期导致低出生体重和出生缺陷现象的概率。
德国学者认为日常噪声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确定的关联性,并认为噪声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巨大。
国内学者也认为,噪声普遍会对居民的睡眠、情绪、工作或学习效率产生较大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居民听力下降、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嗜睡、心慌、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高血压加剧等。
因此,安静的室内环境是健康住宅的基本要求。需要建立声规划专项制度,实现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设备安装等全环节全流程控制。
在“环境安静”指标下,涉及室外噪声、建筑隔声和设备设施,通过环境声规划、分户隔声和设备设施隔声降噪予以实现。
3.5 光照良好
曾经一段时间,人们尤其关注住宅的日照标准。但天然采光可能更加重要。一方面,人们适当的暴露在自然光环境中有利于增加室内外自然信息的交流,强化生理节律,改善室内卫生环境,调节居住者的心情:另一方面眩光对视力的影响是有科学依据的。
同理,天然采光可提高公共空间邻里交往的环境质量。
地下室采用天然采光可以降低人们的恐惧感,提高安全体验和空间使用频率。
大量研究显示,人眼在不同照度下观察物体或阅读书籍时,能分辨或看清字体的视角变化很大。在高照度下分辨角降低,就更容易看清细小的字体,人眼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对控制近视发生率是有利的。日本照明学会编制的照明手册明确指出,目前适合读写的照度宜为500-750lx.
明暗差异极大的光环境,会造成眼睛适应过程中的视觉能力降低现象,频繁的适应过程还会导致视觉疲劳。
较高的色温对褪黑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有助于人保持一定的警觉度:眩光可导致眼部肌肉过度疲劳及其他眼组织不适状态、视功能减退或眼部不适、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甚至会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等不适症状。长期处于眩光严重的光环境中,将导致人们近视加深、出现复视、阅读时易串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影响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效率:颜色质量影响人们对物体原本颜色的判断,进而影响人在光照环境中的舒适度:频闪和闪烁是视觉环境中影响人们视觉功效的主要参数,研究表明降低频闪效应可以减少眼干燥、发胀、疼痛、流泪和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综合症状。
老年人因视觉功能衰退,对活动区域的照明要求较高:儿童在成长过程需要接受丰富的颜色刺激,对室内学习、阅读、娱乐、游戏的整体区域的照明显色指标需求更高。
因此,“光线良好”指标突出“天然采光”和“照度适宜”。在“天然采光”中提出了眩光防护、公共空间光环境、大进深空间和地下室采光的要求。在“照度适宜”要求中主要关注人工照明的舒适度和安全照度标准。
3.6 空间舒适
适宜的净高可减少空间压抑感。还有实验表明,当室内净高低于2.55m时,室内空气流速降低会造成局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室内进深直接影响采光质量和换气能力。
窗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具有从视觉上沟通内外、感知自然、调整节律的作用。良好的视野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绪、提高人的敏捷性、维持健康活力。
户内入口门厅既是室内外的缓冲空间,除了具备存物和防尘功能外,应特别关注换鞋行为的安全与舒适。
全国新建住区调查统计以及生活实态调查结果表明,住宅内部缺乏储藏空间往往会造成空间环境的混乱,对功能使用、感观以及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住宅室内高差处理不当和地面湿滑会给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造成潜在安全隐患,容易绊倒,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日本的统计发现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建筑灾害,其中又有80%左右的意外事故发生在一般的住宅之内。
考虑到卫生间夜间使用的便捷性,需要紧邻卧室布置。在卫生间发生人员意外倒地或其他紧急健康问题需要救援时,内开的门不但会被倒地人员阻挡而无法开启进行援救,而且容易在开启门时伤及患者。卧室与卫生间之间的过道设置脚灯照明可以提高夜间使用卫生间的安全。
为减少眼睛对明暗的适应时间,避免在黑暗环境中寻找开关可能引起的伤害,也应特别关注开关位置和开关高度。
老年人弯腰过度或快速站起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包括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昏眼花”。插座高度也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对于插座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公用电梯是安全问题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的场所,也是紧急救护与搬运的重要通道,因此,至少应有一台电梯是满足担架出入的要求。
对视是降低私密性的主要因素,容易造成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
卫生间门直对餐厅和起居空间,不仅气味不佳,也影响观瞻和隐私。
在“空间舒适”指标中,包括净高、进深、视野、门厅、储藏等“空间尺度”相关指标,无障碍、卫生门外开、地面防滑、开关插座、公用电梯和住区标识等与“空间安全”相关的指标,以及“消除对视”等。
3.7 健康促进
在影响健康的综合因素中、除遗传基因、正常生理性衰老外,环境、文化及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最大。WHO曾宣布“人的健康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和地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健康的主要策略。
开放街区既方便居民生活,又引入了城市活力。入口及开放的街区,形成与城市更为有机互动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较好的缓冲区。
交往空间对于居民之间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的条件,满足心理健康等需求非常重要。
结合单元入口空间设置交往大堂,既可满足住户交往需求,又能优化单元入口空间品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我国居住实态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大部分是由老年人居家看护照顾,儿童身体机能较弱,容易发生危险。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照顾小孩、加强老年人和孩子的交流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健身体系是健康住区主动实现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引导住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区精神文明。
适宜的体育健身设施配置和便捷的可达性可诱发居民的驻足、参与,培养居民的健身愿望。
长期坚持慢跑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应采用弹性减振材料铺装的跑道,减少对人体关节的冲击和损伤。慢跑道系统与住宅卧室和起居室的垂直间距过小会影响他人的休息和隐私。
卫生服务中心除了一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外,还应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体检与诊断,根据预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组织实施健康促进方案,并开展个案主动追踪服务和干预。
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方式包括配置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医疗与疾病预防相结合、实施双向转诊等。
住区内设置基本医学救援设施和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可确保在突发卫生类事件的情况下,能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中心还将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卫生防疫知识、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提高居民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住宅业主手册》的制定可培养和引导健康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住区生活品质。
杀虫剂和除草剂是致癌物质,其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干扰内分泌及影响神经系统。这些化学物质通过雨水污染河流、地下水和土壤,最终返回人类的食物链到达人体,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宠物的粪便会给住区环境卫生及其清扫工作带来影响,而且易滋生大量致病细菌,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健康促进”包括“促进交往”、“促进健身”、“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等4个方面,设计了22项指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住区健康保险可提升居住者人身安全和家庭生活质量。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地对投保人进行调查干预以降低医疗风险,既提高了住区的抗风险能力,又进一步拓宽了保险服务领域。
4、基于市场化的健康住宅推广模式探讨
显然,本次推出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特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
4.1 聚焦建筑使用者的健康需求,进一步明确安全、便利、舒适、绿色、健康之间的关系(图4)。
健康性能应作为建筑的基本要求(工程质量)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与节能)的有效补充和提升,聚焦于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及其相关的建筑环境,并应实现从建筑部品/设备→系统→单户住宅→单体建筑→住区的全覆盖,才能真正提供一个满足健康性能的住宅产品。因此,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和绿色、节能理念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为居住者提供可持续健康效益和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4.2 关注健康住宅的推广模式,基于产业链思维研究服务对象、相关利益者的痛点、首批志愿者的选择和可行的推广策略(表1)。
4.3 提炼居住者的健康痛点,聚焦健康并据此设计健康住宅指标体系。
从健康住宅评价指标总表(表2)可以看出,评价指标更加直接简明地反映了百姓的居住痛点,指标不仅包括系统的技术指标,也包括单个的技术要求,甚至包括老百姓能够直接体验的现象。
传统风水对百姓的居住理念影响深远。在CECS179:2009《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中,要求“应用辨证的观点研究地域住宅风水文化,引导居住者正确理解住宅风水观念,营造符合心理健康的居住环境。”在评价体系中,我们也试图将传统风水观点中符合科学的策略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技术指标。
例如、传统风水中的“不走下坡路”,在今天的生活中表现为与入户门直对的下行梯段。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们容易踏空产生恐惧感。因此除了需要1.2m以上的平台宽度等过渡空间外,楼梯间的光环境应符合安全照度标准。
因此,指标将完全聚焦于消费者健康需求,并形成可感知、可体验、可测量和可验证的健康建筑认证项目。
4.4 开拓健康住宅推广路径,扩大健康住宅的研究与评价范围至健康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2013年,《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列入《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2013年(第一批)制定计划》;
2014年,《住宅健康性能评价标准》列入《2014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2016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健康建筑认证项目。
5、健康建筑的研究与展望
由于建筑环境健康风险涉及建筑、医学和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我国对于众多与建筑环境有关的健康损害或疾病还缺乏定性或定量的关联研究,因此需要从疾病预防和源头控制的角度实施建筑环境致病源治理和健康风险源预防。
需要从国家跨部门联合开展的健康住宅研究工作包括:
1)住宅相关疾病或健康损害的种类和致病因素研究;
2)住区环境健康影响典型因子和关联性研究;
3)建筑和医疗融合的疾病防控与主动服务模式研究;
4)选取典型住区进行健康风险预防的居住环境通用建设技术示范;
选取典型医院建立与居住环境相关健康损害或疾病管控系统示范;
5)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管理数据库示范建立及近人空间数据采集设备开发。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性保障住房需求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并重的发展期,如能实现住区公共卫生安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在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避免和消除健康风险因素,可以大幅减少居民患病后的医疗费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健康需求。
目前,国内针对医疗主动服务的理解集中于发生疾病后的主动治疗,包括针对疾病的主动干预行为、主动提供护理服务、主动提供医疗信息、主动完善医疗流程等。但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对医疗主动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建筑角度,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预防建设技术,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体系;从医疗角度,基于医院体系,建立居住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系统;从建筑学、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角度建设医疗与居住环境相结合的主动医疗模式。这无疑是对传统模式的拓展,符合医疗改革以人为本、多元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处于中高速经济发展期,人们更愿意从教育、旅游、健康等方面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健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及其投入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包括开发者的产品层面和消费者的需求层面。而政府主管部门也会将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的战线延伸至社区,尤其是住区。
6、结语
【健康住宅的设计理念】推荐阅读:
健康住宅的标准12-06
住宅的电气设计11-09
未来住宅的设计09-15
居民住宅的电气设计11-28
多层住宅的设计思考12-31
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05-10
住宅小区的优化设计05-19
住宅设计的若干问题11-22
住宅精装修的设计管理11-28
农村住宅的电气设计论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