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住宅的标准

2024-12-06

健康住宅的标准(通用10篇)

健康住宅的标准 篇1

1、引言

居住环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消除或降低居住环境中的健康风险因素,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国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治疗的直接投入,延长国民寿命已经成为共识。因此,研究、评价和降低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迫在眉睫,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自1999年开始跨领域跨专业的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建设以来,于2005年、2009年推出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并在全国41个城市实施了58个健康住宅试点工程,获取了众多的成套技术成果和设计建造经验。为明确建筑设计和建筑运营中所涉及的健康性能指标及其技术措施,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提出了《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2013年版)。为了将设计师和开发商主导的健康住宅建设转化为以居住者为主导的健康住宅体验,鼓励人们开发或选择健康住宅产品。2016年中心正式推出基于居住者体验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鼓励人们选择健康住宅。

2、健康住宅指标体系研究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体系将健康性能划分为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一级指标,简洁但容易发生二级指标内容的重复性。从图1可以看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是从建筑所涉及的专业环境分类描述的,如住区、建筑空间、空气、热、声、光、水、电气和景观等9类环境: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则是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分类描述的,如交往、安全、健身、文化、养老育童、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健康物业和住区保险等9类需求。但社会环境的健康性能往往受制于物质环境的健康性能,或是主从关系或是循环关系。

2013年版的《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图2)从室内外居住环境的角度对住宅健康性能进行评价,将一级指标划分为室内环境(住宅环境)和室外环境(住区环境),解决了指标重复性问题。其中,室外环境的健康性能涉及基地与气候、安全、交往和卫生环境,以及与养老、育童、健身相关的配套设施环境:室内环境的健康性能则包括安全性、适应性、私密性、舒适性和卫生性。

自2013年推出以来,并未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我们认为,由于更加强调了住宅性能尤其是室内和室外环境的综合健康性能,却未能明晰与居住者健康体验相关的特征指标,即与健康居住相关的痛点(开发商把它称为“卖点”)。另一方面,开发者也较难根据评价体系及其指标平衡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而设计师也不习惯使用这样的综合性能指标体系。

3、《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指标选择

2014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根据《2014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建标协字[2014]028号)的要求,研究编制了《住宅健康性能评价标准》。跨领域的编制组从一开始就将编制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了居住者的健康体验上,比如卫生间的返臭味问题、厨房的串味现象。

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新闻热点集中度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人们健康居住体验的主要方面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图3)。

3.1 湿热适宜

适宜的湿热环境是指人们对所处的微小气候产生的不冷不热、不燥不潮的主观感觉。室内热环境主要是由气温、湿度、气流和热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等要素组成。良好的室内湿热环境可维持人体自身的热平衡。相反,不良的湿热环境会影响人体热平衡,超出了人体体温调节的域值,就会产生风热、风寒等外感现象。这种现象还会造成人们的心理不安,并可影响肌体的其他系统功能,如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不良室内湿热环境还可造成肌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过敏等疾病。有研究表明,住在潮湿发霉的房间中会增加孩子患哮喘、干草热和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为了实现“湿热适宜”的环境,人们可以通过改进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和热传导性能避免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

当然,在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地区,夏季强烈的阳光令居住者产生不舒适感。虽然室内窗帘可以遮挡直射阳光,但会影响室内的天然采光和自然视野。因此,结合建筑立面设置外遮阳,会有效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

在严寒、寒冷地区楼梯间和外廊设置采暖设施,可提高人们停留交往的机率。

综上所述,在“湿热适宜”指标下,提出了表面无结露、地面防潮、建筑外遮阳、公共空间热环境和湿热环境监控等二级指标。

3.2 空气清洁

PM2.5的实时发布让人们对室外空气质量的担忧上升到了“恐惧”的程度,各种新风设备和系统销售火爆。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污染已经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

对于卧室、起居室等一般空间,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室内污染物主要有CO2、氨、甲醛、苯、TVOC、氡、臭氧、PM2.5、PM10等指标。而氨、甲醛、苯、TVOC、氡等需要从材料、产品或场地等源头加以限制。

除了“源头无甲醛”等措施外,保持室内新风量是降低CO2浓度的重要手段。而空气流速(也称风速)对人体体温调节有着重要作用。夏季空气的流动可促进人体散热,但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空气的流动反而会促使人体从外界环境吸收更多的热,对肌体热平衡可产生不良影响。冬季低温高湿的环境中空气的流动会使肌体感到更加寒冷,甚至会由于散热过多而引起过冷。

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目前,各地的控烟条例主要针对公共建筑和场所,居住建筑的门厅、电梯、走廊等公共区域成为了控烟的盲区。而这里是老年人和儿童活动频繁的地方。

同样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可提高入户大堂、楼梯间、电梯厅、公共走廊等公共空间使用的舒适性,并为邻里交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因此,在“空气清洁”下,对卧室、起居室等一般空间出了新风量、空气流速和设备维护的指标要求,对公共空间提出了自然通风和控烟和入口防尘的要求。除了要求厨房、卫生间的换气次数外,反映了人们对厨房串味倒灌和厨余垃圾处理、卫生间返臭味和表面霉菌等健康体验的指标要求。

3.3 用水安全

根据WHO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我国的饮水卫生现状表明,饮水的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是同时存在的,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但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我国采用的二次供水方式,由于管材选用、使用年限、管理不足等原因,易造成二次污染。除了采取闭式二次供水系统、工业化预制饮用水管道外,还需要定期对住区内的给水水质进行监测和有效处理,防止饮用水水质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对事故调查的结果表明,当热水水温低于55℃时,不易杀死滋生在温水中的各种细菌,尤其是军团菌之类致病菌。

住宅排水系统足尺实验研究显示,每层通过通气管连接通风立管与排水立管时,排水立管的排水能力明显大于隔层连接,且系统中水封保持能力增强:地漏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住宅建筑排水卫生性能等比例实验装置对住宅排水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可保证排水系统中的气压在任何工况(包括室外极端气候条件)下不会破坏排水系统中的水封装置,包括地漏、存水弯、坐便器水封等,而不会出现大量的“卫生间返臭味现象”。

现实生活中,中水误接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中水不入户。

所以,在“水质安全指标下,着重关注“给水水质”、“排水卫生”和“中水使用”。确保用水终端安全可靠。同时可通过“模拟预测”,选择正确的系统和部品。

3.4 环境安静

据WHO的研究,噪声能够损害人体正常生理机能,降低抵御精神压力的能力,影响正常免疫系统的效率。如噪声会对人体形成“压力”,成为偏头痛、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和肠道综合症等慢性疾病的催化剂。噪声还有引起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失调的可能,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孕妇在噪声压力下,可能出现子宫血流量降低,增大在妊娠早期导致低出生体重和出生缺陷现象的概率。

德国学者认为日常噪声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确定的关联性,并认为噪声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巨大。

国内学者也认为,噪声普遍会对居民的睡眠、情绪、工作或学习效率产生较大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居民听力下降、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嗜睡、心慌、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高血压加剧等。

因此,安静的室内环境是健康住宅的基本要求。需要建立声规划专项制度,实现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设备安装等全环节全流程控制。

在“环境安静”指标下,涉及室外噪声、建筑隔声和设备设施,通过环境声规划、分户隔声和设备设施隔声降噪予以实现。

3.5 光照良好

曾经一段时间,人们尤其关注住宅的日照标准。但天然采光可能更加重要。一方面,人们适当的暴露在自然光环境中有利于增加室内外自然信息的交流,强化生理节律,改善室内卫生环境,调节居住者的心情:另一方面眩光对视力的影响是有科学依据的。

同理,天然采光可提高公共空间邻里交往的环境质量。

地下室采用天然采光可以降低人们的恐惧感,提高安全体验和空间使用频率。

大量研究显示,人眼在不同照度下观察物体或阅读书籍时,能分辨或看清字体的视角变化很大。在高照度下分辨角降低,就更容易看清细小的字体,人眼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对控制近视发生率是有利的。日本照明学会编制的照明手册明确指出,目前适合读写的照度宜为500-750lx.

明暗差异极大的光环境,会造成眼睛适应过程中的视觉能力降低现象,频繁的适应过程还会导致视觉疲劳。

较高的色温对褪黑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有助于人保持一定的警觉度:眩光可导致眼部肌肉过度疲劳及其他眼组织不适状态、视功能减退或眼部不适、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甚至会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等不适症状。长期处于眩光严重的光环境中,将导致人们近视加深、出现复视、阅读时易串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影响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效率:颜色质量影响人们对物体原本颜色的判断,进而影响人在光照环境中的舒适度:频闪和闪烁是视觉环境中影响人们视觉功效的主要参数,研究表明降低频闪效应可以减少眼干燥、发胀、疼痛、流泪和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综合症状。

老年人因视觉功能衰退,对活动区域的照明要求较高:儿童在成长过程需要接受丰富的颜色刺激,对室内学习、阅读、娱乐、游戏的整体区域的照明显色指标需求更高。

因此,“光线良好”指标突出“天然采光”和“照度适宜”。在“天然采光”中提出了眩光防护、公共空间光环境、大进深空间和地下室采光的要求。在“照度适宜”要求中主要关注人工照明的舒适度和安全照度标准。

3.6 空间舒适

适宜的净高可减少空间压抑感。还有实验表明,当室内净高低于2.55m时,室内空气流速降低会造成局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室内进深直接影响采光质量和换气能力。

窗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具有从视觉上沟通内外、感知自然、调整节律的作用。良好的视野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绪、提高人的敏捷性、维持健康活力。

户内入口门厅既是室内外的缓冲空间,除了具备存物和防尘功能外,应特别关注换鞋行为的安全与舒适。

全国新建住区调查统计以及生活实态调查结果表明,住宅内部缺乏储藏空间往往会造成空间环境的混乱,对功能使用、感观以及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住宅室内高差处理不当和地面湿滑会给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造成潜在安全隐患,容易绊倒,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日本的统计发现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建筑灾害,其中又有80%左右的意外事故发生在一般的住宅之内。

考虑到卫生间夜间使用的便捷性,需要紧邻卧室布置。在卫生间发生人员意外倒地或其他紧急健康问题需要救援时,内开的门不但会被倒地人员阻挡而无法开启进行援救,而且容易在开启门时伤及患者。卧室与卫生间之间的过道设置脚灯照明可以提高夜间使用卫生间的安全。

为减少眼睛对明暗的适应时间,避免在黑暗环境中寻找开关可能引起的伤害,也应特别关注开关位置和开关高度。

老年人弯腰过度或快速站起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包括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昏眼花”。插座高度也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对于插座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公用电梯是安全问题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的场所,也是紧急救护与搬运的重要通道,因此,至少应有一台电梯是满足担架出入的要求。

对视是降低私密性的主要因素,容易造成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

卫生间门直对餐厅和起居空间,不仅气味不佳,也影响观瞻和隐私。

在“空间舒适”指标中,包括净高、进深、视野、门厅、储藏等“空间尺度”相关指标,无障碍、卫生门外开、地面防滑、开关插座、公用电梯和住区标识等与“空间安全”相关的指标,以及“消除对视”等。

3.7 健康促进

在影响健康的综合因素中、除遗传基因、正常生理性衰老外,环境、文化及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最大。WHO曾宣布“人的健康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和地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健康的主要策略。

开放街区既方便居民生活,又引入了城市活力。入口及开放的街区,形成与城市更为有机互动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较好的缓冲区。

交往空间对于居民之间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的条件,满足心理健康等需求非常重要。

结合单元入口空间设置交往大堂,既可满足住户交往需求,又能优化单元入口空间品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我国居住实态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大部分是由老年人居家看护照顾,儿童身体机能较弱,容易发生危险。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照顾小孩、加强老年人和孩子的交流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健身体系是健康住区主动实现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引导住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区精神文明。

适宜的体育健身设施配置和便捷的可达性可诱发居民的驻足、参与,培养居民的健身愿望。

长期坚持慢跑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应采用弹性减振材料铺装的跑道,减少对人体关节的冲击和损伤。慢跑道系统与住宅卧室和起居室的垂直间距过小会影响他人的休息和隐私。

卫生服务中心除了一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外,还应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体检与诊断,根据预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组织实施健康促进方案,并开展个案主动追踪服务和干预。

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方式包括配置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医疗与疾病预防相结合、实施双向转诊等。

住区内设置基本医学救援设施和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可确保在突发卫生类事件的情况下,能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中心还将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卫生防疫知识、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提高居民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住宅业主手册》的制定可培养和引导健康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住区生活品质。

杀虫剂和除草剂是致癌物质,其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干扰内分泌及影响神经系统。这些化学物质通过雨水污染河流、地下水和土壤,最终返回人类的食物链到达人体,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宠物的粪便会给住区环境卫生及其清扫工作带来影响,而且易滋生大量致病细菌,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健康促进”包括“促进交往”、“促进健身”、“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等4个方面,设计了22项指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住区健康保险可提升居住者人身安全和家庭生活质量。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地对投保人进行调查干预以降低医疗风险,既提高了住区的抗风险能力,又进一步拓宽了保险服务领域。

4、基于市场化的健康住宅推广模式探讨

显然,本次推出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特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

4.1 聚焦建筑使用者的健康需求,进一步明确安全、便利、舒适、绿色、健康之间的关系(图4)。

健康性能应作为建筑的基本要求(工程质量)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与节能)的有效补充和提升,聚焦于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及其相关的建筑环境,并应实现从建筑部品/设备→系统→单户住宅→单体建筑→住区的全覆盖,才能真正提供一个满足健康性能的住宅产品。因此,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和绿色、节能理念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为居住者提供可持续健康效益和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4.2 关注健康住宅的推广模式,基于产业链思维研究服务对象、相关利益者的痛点、首批志愿者的选择和可行的推广策略(表1)。

4.3 提炼居住者的健康痛点,聚焦健康并据此设计健康住宅指标体系。

从健康住宅评价指标总表(表2)可以看出,评价指标更加直接简明地反映了百姓的居住痛点,指标不仅包括系统的技术指标,也包括单个的技术要求,甚至包括老百姓能够直接体验的现象。

传统风水对百姓的居住理念影响深远。在CECS179:2009《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中,要求“应用辨证的观点研究地域住宅风水文化,引导居住者正确理解住宅风水观念,营造符合心理健康的居住环境。”在评价体系中,我们也试图将传统风水观点中符合科学的策略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技术指标。

例如、传统风水中的“不走下坡路”,在今天的生活中表现为与入户门直对的下行梯段。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们容易踏空产生恐惧感。因此除了需要1.2m以上的平台宽度等过渡空间外,楼梯间的光环境应符合安全照度标准。

因此,指标将完全聚焦于消费者健康需求,并形成可感知、可体验、可测量和可验证的健康建筑认证项目。

4.4 开拓健康住宅推广路径,扩大健康住宅的研究与评价范围至健康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2013年,《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列入《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2013年(第一批)制定计划》;

2014年,《住宅健康性能评价标准》列入《2014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2016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健康建筑认证项目。

5、健康建筑的研究与展望

由于建筑环境健康风险涉及建筑、医学和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我国对于众多与建筑环境有关的健康损害或疾病还缺乏定性或定量的关联研究,因此需要从疾病预防和源头控制的角度实施建筑环境致病源治理和健康风险源预防。

需要从国家跨部门联合开展的健康住宅研究工作包括:

1)住宅相关疾病或健康损害的种类和致病因素研究;

2)住区环境健康影响典型因子和关联性研究;

3)建筑和医疗融合的疾病防控与主动服务模式研究;

4)选取典型住区进行健康风险预防的居住环境通用建设技术示范;

选取典型医院建立与居住环境相关健康损害或疾病管控系统示范;

5)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管理数据库示范建立及近人空间数据采集设备开发。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性保障住房需求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并重的发展期,如能实现住区公共卫生安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在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避免和消除健康风险因素,可以大幅减少居民患病后的医疗费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健康需求。

目前,国内针对医疗主动服务的理解集中于发生疾病后的主动治疗,包括针对疾病的主动干预行为、主动提供护理服务、主动提供医疗信息、主动完善医疗流程等。但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对医疗主动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建筑角度,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预防建设技术,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体系;从医疗角度,基于医院体系,建立居住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系统;从建筑学、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角度建设医疗与居住环境相结合的主动医疗模式。这无疑是对传统模式的拓展,符合医疗改革以人为本、多元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处于中高速经济发展期,人们更愿意从教育、旅游、健康等方面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健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及其投入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包括开发者的产品层面和消费者的需求层面。而政府主管部门也会将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的战线延伸至社区,尤其是住区。

6、结语

本文以健康住宅为例探索了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标准。我们希望通过研究编制《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呼吁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共同关注健康建筑!

健康住宅的标准 篇2

多层50元/平米(含经济适用房)

高层 65元/平米

别墅、公寓类住宅 45元/平米

(一)不配备电梯的商品住宅,开发建设单位和购房人各接1.5%缴存维修基金;(二)配备电梯的商品件宅,开发建设单位按2%、购房人按2%缴存维修基金 交存方式 第一种:

(一)开发建设单位代交维修资金。开发建设单位代收个人交存部分后,由开发建设单位办理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手续。

(二)购房人代交存维修资金。购房人先交存全部专项维修资金后,凭交存收据到开发建设单位报销开发建设单位应交存部分。

(三)开发建设单位和购房人同时交存维修资金。

采用以上任何一种交存方式,必须同时以现金或支票支付

第二种:

市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在开发建设单位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时,将交存专项维修资金有关规定予以书面告知。

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照非住宅物业项目建筑面积将购房人和开发建设单位应交存的专项维修资金一次性存入市维修资金专户。第三种:

购房人按规定交存的专项维修资金由开发建设单位在房屋销售时代收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办理新建商品住宅所有权初始登记前

新建内销商品住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人在办理新建商品住宅所有权初始登记、房地产权变更登记手续时,应当向房地产登记机构提交专户银行收款凭证。

新建外销商品住宅出售时设立维修基金的,应当按住宅转让合同约定的时限,将首期维修基金存入专户银行;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决定设立维修基金的,全体业主应当按业主公约规定的时限,将首期维修基金存入规定的开户银行。

第四种: 一)维修基金缴交时间、地点

1、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缴交人应在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前到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缴交维修基金;

2、已购公有住房、集资建房的售房单位,应在办理房屋过户登记前到市物业办缴交维修基金;

健康住宅不作秀! 篇3

有人说"SARS"的突如其来是一场灾难,它带来了恐慌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有人说"SARS"是一次机遇,它不仅挽救了很多勉强维系苦苦支撑的企业,也让人性重新得到最大的尊重,让健康和卫生深入人心,有乐观人士认为"SARS"对全民进行了一次"卫生","环境"等的义务教育。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其益处无异是极大促进了"健康","安全"概念的推进,而郊区生活也由此兴起……

人类还会信任"空气"吗?相比可能觉得"消毒水"更安全。"消毒水"真的那么安全吗?相比可能觉得"大自然"更安全。就是这样,矛盾在循环进行着论证,在"SARS"时期尤其明显。在一次乘坐地铁的时候,见到一哥们,戴三大口罩,背个大包,满头是汗,实在闷得难受了,用手拉开一个缝,迅速急喘了两口气,又严严实实地捂上了。还有一次,自己坐在空空的地铁上,见一脸色呈病态的老太太,没戴口罩,拿一毛巾捂着咳嗽了几下,忍住了,看样子意犹未尽,而我自己终究胆小,刚坐了一站地就匆匆跳下了地铁……

有一搞艺术的哥们说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大款自己打高尔夫,因为周围没有人,他嫌自己的球位置不好,便若无其事地放到了好一点的位置挥杆,很好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哥们用了这样一句话总结,这就是绅士与富翁的区别。记得有位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名绅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培养一名富翁只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似乎就是古董与假古董真实价值的区别。

表面上看来,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但仔细想想,这两者都是深植于传统美德中的"诚信"问题。试想一下,前者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怀疑",后者是"自欺欺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理,是我们对自己的健康不信任呢,还是我们对外界的东西不信任?我们是否可以认定"诚信"这东西应该重新得到推广呢?

2003年4月22日,京城各大媒体分别在显要位置刊登了--则消息,主题为"某外企百万捐医",消息还刊登了该外企董事长曾伟的讲话(上文中的著名房地产开发商即是曾伟),这家外企就是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的开发企业北京世纪朝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当然一家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公司捐助百万原本算不得什么特别大的新闻,而且不少人都会把整个事情都看作是炒做。但是熟知棕榈泉国际公寓的人,都会十分欣然的接受这个过程,因为该企业捐赠公益事业并不是第一次,这是其一。其二,这似乎是该企业对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健康生活"主题的有力延伸和引证。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假如在"SARS"大行其道后,棕榈泉国际公寓一厢情愿地在媒体露脸,并且尽其所能地对自己的项目优势大加褒奖,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棕榈泉国际公寓的虚伪,但事实上在2003年3月27日,一个主题为"营造绿色住宅倡导健康呼吸"的公益论坛就已经在棕榈泉国际公寓的组织下召开了,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工程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工程学会主任委员钮式如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王辰教授,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星教授等专家学者纷纷就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空气净化等话题进行了极为专业的阐述,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為棕榈泉国际公寓首次引进价格昂贵的美国原版全新空气净化系统几乎是首个愿意为购房者健康不惜代价买单的典范。而即使没有爆发"SARS",相信这套空气净化系统也会结合棕榈泉国际公寓社区内的38000平米的中庭花园和-路之隔的4800亩的朝阳公园所产生的优质空气将让任何一个人心动。

而此前,绝大多数的开发企业对健康的理解仅仅是在小区多设立些有些根本用不着的健身器材,美其名曰"健康"、"运动"社区。

假如没有"SARS"做催化剂,可能还有很多人对棕榈泉国际公寓引进"单价几十万人民币"的空气净化系统不甚了解,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从棕榈泉国际公寓"邀请世界·关注中国"、"朝阳国际风情节"、"棕榈泉健康呼吸论坛"、"百万捐医"等一系列的活动,正是将一个国际化、健康、绅士的社区的要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付诸行动,而言行一致是一家有诚信的企业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素质。

健康住宅的健康发展 篇4

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要求,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中,炒作概念的成本太多,住宅设计也有许多的变化,但其中缺少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及人文背景的有特点的住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往往过多地单纯强调住宅的市场行为,而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要求。健康住宅的提出不只是对住宅本身而言,而是更多考虑的是居住者心理及居住环境的状况。可以说,健康住宅是使用者自己评出来的能够满足居住者使用要求的住宅。

国外一些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对健康住宅的研究。

美国在1992年就设立国家健康住宅中心,研究住宅建设与环境和公共卫生等问题的关系,以保护人们免受居住环境恶化所害。美国政府的住房部还下设机关机构,开展“健康的家”建设计划来指导住宅建设。

日本于1960年代就针对“病态住宅”提出对策,提出“健康住宅”的概念(医学界报告发现室内装修材料如甲醛及一些致癌物质将导致人们生病,被称为“新居综合症”),至1990年代推行健康住宅,日本建设省出版了《建筑住宅宣言》和《环境共生住宅》来指导住宅建设与技术开发。

加拿大在住宅建设推广健康居住理论,并开发相应的技术设备,通过规范式的生产来建设健康住宅。他们提出5个基本原则,即居住者健康、能源效益、资源效益、对环境生态负责和负担能力,并通过规范式的操作来保证居住者健康。

我国健康住宅的研究实际上是随着人民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展开的。很多年前,中国普通居民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那时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很简单。到了19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居住问题则显得日见突出,那时的提法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可见国家对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已经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真正到了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从“能够居住”到“住的更好”,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最后的证明。1999年底,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建筑学、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居住与健康课题开展研究,相继完成了建设部“建筑物有害因素分布调查”,科技部“住宅对人体健康影响调查”,并于2001年10月在国际建筑中心大会上向社会发布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健康住宅建设技术重点”,同时开展了试点工程。曾于2002年对《技术要点》进行修订。2003年5月受建设部委托主持完成了“居住建筑及公共场所防‘非典’应急措施研究”,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日本、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特别是“非典”过后,全国人民的公共意识和健康意识空前提高,为健康住宅的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基础。2004年我们推出了最新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对健康住宅的各项要求有很具体的技术指标。一是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包括住宅基地选择要远离污染源,避免和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室内隔音及空气质量达标,房间布局合理,保证通风等。健康住宅是有一定技术指标要求的。比如,在绿色系统中树多于草,绿地率大于35%,建筑密度小于25%,绿化覆盖率大于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2平方米/人,等等。二是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包括住区的社会功能及心理环境、健康体系、保健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养育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健康行为、健康物业管理等内容提出严格的要求,有些内容还给出了明确的指标。

像人的健康一样,“健康住宅”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有特定的内涵和标准。社会上常把低密度住宅或者郊区住宅高绿化率住宅理解为健康住宅,实际上是片面的。健康住宅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更多的是指技术应用和产品的进步。

不同住宅楼梯电梯设置标准 篇5

一般性标准

6层:敞开楼梯*1 6+1层:敞开楼梯*1 7~9层:敞开楼梯*1+无障碍电梯*1 10~11层:敞开楼梯*1+无障碍电梯*1 11+1层:敞开楼梯*1+无障碍电梯*1 12~18层:封闭楼梯*1+消防电梯*1+无障碍电梯*1+屋顶联通 18+1层:封闭楼梯*1+消防电梯*1+无障碍电梯*1+屋顶联通

19~32层:剪刀楼梯(防烟)*1+消防电梯*1+无障碍电梯*1+屋顶联通

专业性标准

楼梯的设置标准:

(1)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m。

(2)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宜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

(3)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0m。楼梯平台的结构下缘至人行过道的垂直高度不应低于2m。

(4)楼梯井宽度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防烟楼梯间的设置标准: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2)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 m2,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10m2;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m2,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m2;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10m2。

(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消防电梯设置标准:

(1)消防电梯宜分别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

(2)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m2。(3)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4)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5)消防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

(6)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它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7)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计算确定。(8)消防电梯轿厢的内装修应采用不燃烧材料。(9)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应采取防水措施。(10)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专用电话;并应在首层设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11)消防电梯间前室门口宜设挡水设施。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排水设施,排水井容量不应小于2.00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

无障碍电梯设置标准:

1、轿厢

(1)电梯门开启净宽大于等于0.8m(2)轿厢深度大于等于1.4m;宽度大于等于1.1m(3)轿厢正面侧面设0.8~0.85m高的扶手

(4)轿厢侧面设高0.9~1.1m带盲文的选层按钮(5)轿厢正面高0.9m处至顶部应安装镜子

(6)轿厢上下运行及到达应有清晰显示和报层音响

2、候梯厅

健康住宅的标准 篇6

1.1 中国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

自1999年起,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 联合建筑学、生理学、卫生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专家, 就居住与健康问题开展研究, 相继发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并开展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 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 推广成熟的成套技术, 并结合工程的区域性特点和重大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为形成健康住宅建筑体系提供基本经验, 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健康住宅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和绿色生态理论的基础上, 提升健康要素和绿色生态理念, 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促进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 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标志性成果包括: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 0 0 1—2004年版) 、《健康住宅建设应用技术》 (2004年版) 和《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 (2005和2009版) ;召开了7届中国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自2002年起, 在我国41个城市实施了58个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 并有15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成为健康住宅示范工程 (见图1) 。

1.2 健康住宅研究特点

1) 研究内容包括住区的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住区的设计建造过程与运营服务过程, 尤其关注居民的内心感受和行为特征, 如居住者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2) 研究方法更加强调开放性, 能够不断吸收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 并为各利益主体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效益, 包括居住者、管理者、社会和自然环境。

3) 建设标准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加以完善和修订, 以适应现阶段还未能认知的健康影响因素和尚不确定的相关性能指标。

4) 研究对象以大众住宅为主体, 在满足现行基本建设要素和绿色生态理念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健康要素, 引导居住者从维护健康向有益和增进健康方向发展。

5) 产业促进基于健康要素建立健康住宅技术体系, 不断凝练与技术经济条件匹配的成套技术, 从而带动相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部品的发展, 促进新的健康产业的形成。

6) 试点工作以住宅小区为载体, 持续开展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建立试点工作跟踪机制, 制定性能检测制度和方法, 以检测数据和业主满意度调查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1.3 健康住宅技术体系

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中, 将健康因素分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两大方面。由图2可以看出, 我国健康住宅研究体系在住宅及其居住环境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基础上, 突出了健康性, 并与绿色、生态的先进理念形成了互补。

1.4 持续跟踪的实态调查研究

以健康住宅试点示范工程为调查平台, 在居住者和物业服务者的支持下,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健康住宅实态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 并根据健康住宅技术体系所涉及的各种影响要素、健康住宅验收时业主体验调查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以及工程预调查经验, 编制了《住区健康现状实态调查表》。调查成果对于修订和完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开展住宅健康性能评估研究等工作提供了基本研究依据和经验。

2 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2.1 取得的经验

1) 健康住宅理念的传播渠道从项目发展到地区, 从项目公司发展到集团层面。通过与试点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的深入沟通与交流, 实现了自上而下对健康住宅理念的贯彻与执行, 培养了一支基于试点单位的建设团队;通过与集团层面的推广合作, 将试点对象扩散到像沿海集团、北京金融街投资 (集团) 有限公司、金地集团等全国布局的开发集团, 扩大了试点工程经验的辐射范围;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主题论坛、区域调研等工作, 形成了地区层面的健康住宅理念和技术推广渠道。

2) 试点项目不仅涵盖了我国所有气候特征区域, 试点城市也从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发展到县级城市, 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

3) 试点住宅类型包括独户住宅、低层和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并能满足不同经济可支付能力的居住需求, 包括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

4) 通过与跨行业、跨领域专家及其团队的合作研发, 确保了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建设标准的不断完善, 以及相关指标的细化和修订;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 促进了国家层面对健康居住的重视与关注。

5) 通过持续不断的实态调查研究, 始终掌握健康居住需求的发展和热点问题;通过国际交流, 提高了健康住宅国际合作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尽管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但健康住宅的建设规模与我国年竣工住宅7亿m2的规模相比 (见图3) , 显然非常渺小, 对政府、开发商和居住者的影响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2 存在的不足

1) 住宅设计作为龙头角色在居住健康性能的引领方面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尽管我国实现了设计施工图审查制度, 但审查的重点是建筑安全与建筑节能。尽管对影响居住者基本健康的要素开始得到重视, 包括居住日照、停车位、绿化率、本土种植等, 而对于交通安全、邻里交往、养老育童、居住压抑、犯罪预防、健康物业、卫生保健、文化健身等在设计规范中未予以明确的因素尚未获得广泛关注。调研结果表明, 这些对人们的居住健康影响很大。

2) 住宅健康性能的研究试验手段非常缺乏, 尤其是住宅的厨房、卫生间的排水排气卫生性能和隔声性能一直没有有效的试验检测手段。因此,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设计角度, 都无法判别住宅所采用的排水系统、排气系统和排油烟系统是否符合卫生健康的要求。而新的排水技术和排气系统由于没有检测数据又不能加以应用和推广。

3) 不同利益主体对住宅健康性能的关注点不同。在住宅的设计建造阶段, 以城市资源与地理位置定价的我国房地产市场依然不成熟。人们关注的重点被房价、位置和一些与健康关联度不大的“卖点”所左右, 全民对居住健康的意识明显不强;在住宅的运营阶段, 物业服务的内容与物业收费和住区硬件有关。由于在设计建造阶段未能引入健康居住理念和健康服务设施, 因此在运营阶段几乎无从弥补, 如与住区在宅养老相关的智能系统、保姆公寓、老年活动场所、老年食堂等。

4) 健康住宅试点工作与开发建设单位负责人的理念密切相关, 一些健康住宅试点工程由于项目总经理更替而被迫中断。目前健康住宅建设理念的贯彻执行是通过试点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自上而下实现的, 因此, 负责人的思维和建设理念决定了该项目的成败。健康住宅试点工作采取“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认证”的思路, 事后认证过程是在住区入住至少一年后进行, 与住宅销售过程无法实现同步, 影响了开发商的积极性, 这也是试点工程最终通过验收不足50%的原因之一。

5) 健康住宅的推广还未能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2003年的“非典”对健康住宅试点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比较的是, 国家康居工程对提高住宅性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性能认定工作也将住宅的品质实现了量化, 人们开始知道不同的住宅具有不同的性能。近几年兴起的绿色建筑在政府的各项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国策环境下获得了空前发展, 绿色建筑的星级评价也将建筑的绿色性能实现了量化, 引导人们建设和消费绿色建筑。健康住宅从1999年开始至今, 一直由科研院所和企业层面推动, 显然力度是不够的。要进一步扩大健康住宅的影响, 需要从建造技术层面向性能评价层面发展, 并将健康住宅建设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 这是未来必然的选择。

3 住宅健康性能指标与评估思路

3.1 我国住宅性能评价相关标准比较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50362—2005。表1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表2为《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表3为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推出的《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2013年版) 规定的相关指标与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评价重点关注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包括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环境保护, 引导人们不断减少建筑活动向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住宅性能评定重点关注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耐久等性能, 尤其是工程质量, 引导社会不断提高住宅性能;而健康住宅则重点关注居住者本身的心理与行为, 包括邻里交往、安全防范、在宅养老、公共卫生, 以及住宅的私密和卫生等性能, 希望从建筑角度, 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建设技术, 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公共卫生体系。

3.2 住宅健康性能评价的思路

比较图2和表3可以看出,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与《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2013年版) 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中, 把住区环境划分为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住区居住环境主要是指与人们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包括住宅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住宅的外部环境涵盖住宅的位置, 住区交通、绿化、日照、通风、土壤、水等;住宅的内部环境则涵盖空气质量、日照、温度、湿度、室内空间、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住区社会环境是指以个人、家庭为主的各群体及其内部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以及社会规范等, 包括邻里交往、安全防范、体育健身、居住文化、养老育童、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物业和健康保险等。由于儿童、老年人是生活在住区中时间最长的群体, 因此他们也成为健康住宅重点关注的人群。

在《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2013年版) 中, 将住区环境划分为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住宅室外环境是指以入户门为界的室外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称, 包括基地与微气候环境, 室外安全、交往和卫生环境, 以及养老育童与健身配套设施等。住宅室内环境是指以入户门为界的室内各类环境的总称, 包括住宅室内的安全、适应、私密、舒适和卫生等环境性能。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更多是面对与设计建造相关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以及与物业服务相关的人员。因此, 按照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划分符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习惯。而《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面对的使用者范围更广, 除了设计建造者、运营服务者外, 更大范围是面对居住者, 即住宅及其住区的使用者。因此, 按照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划分更符合居住者的思维习惯, 而他们在健康居住理念方面的接受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健康住宅的发展。毕竟, 理性并发达的住宅市场才是住宅消费的重要环境。显然, 住宅作为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商品, 其绿色性能和健康性能同样重要。

在《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的研究编制过程中, 如何平衡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经济性与基本健康要求、健康性与基本居住要求、绿色性能与健康性能等成为编制组的重要工作。而基于社区层面的健康风险控制预防建设理念和相关技术则是研究者坚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积极而又重要的进步, 它将影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思路。

可以看出, 建立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系统协调影响住宅健康性能的环境因素, 保障各利益主体尤其是居住者的可持续健康效益。评价体系突出了影响住宅健康性能的主要因素, 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评价体系采用了相对独立的总体结构和充分开放的层次结构, 因此能够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对指标进行增减和修改。

4 我国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发展

4.1 降低和消除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发达国家国民的健康意识已经由被动求医型和疾病预防型向保健服务型与健康促进型转变。在我国, 求医问药和疾病预防仍然是目前人们的主要健康理念, 而保健服务也刚刚来到老百姓身边。

目前, 造成健康损害或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学术上称为健康风险, 是指人的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与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死亡有关的诱因, 包括环境危险因素、心理和行为危险因素, 也包括生物遗传和医疗服务中的种种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环境危险因素是居住环境。当前, 已经发现或被社会关注的居住环境健康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由于住宅周边环境不良、规划设计不当、室内环境污染和不合格建筑装饰材料引发的疾病等。充分证据表明, 居住环境能够非常明显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居住环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降低或消除居住环境中的健康风险因素, 有效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降低国家和居民疾病治疗的直接支出, 延长国民寿命已经或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因此, 降低和消除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迫在眉睫。

一方面, 我国仍处于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条件是国家的基本住房政策。在此基础上, 如能实现社区公共卫生安全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 在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避免和消除健康风险因素, 将会大幅减少居民患病后的医疗费用, 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 主动医疗服务模式将成为普遍需求。目前, 国内针对医疗的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疾病发生后的主动治疗, 包括针对疾病的干预与护理服务、医患信息对称与医疗流程完善等。更加直接的服务模式是建立医疗体系与社区环境相结合的主动医疗模式。从建筑角度, 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建设技术, 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体系;从医疗角度, 基于医院体系, 建立居住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系统, 拓展传统医疗模式, 建立以人为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提高居住环境的健康水平。

4.2 加强跨学科研究, 提高住宅健康性能试验研究水平

居住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控涉及跨学科的多个领域。从建筑与医学领域对与居住环境有关的健康损害或疾病开展定性或定量的关联性研究尤为迫切, 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角度, 实施居住环境致病源头治理和健康风险预防, 以住区和医院为载体完善主动疾控服务模式, 达到降低住区健康损害发生概率、保障促进健康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资源建立起来的开放实验室, 能够开展以住宅原型为试验对象的各类足尺试验, 包括以住宅室内排水和排气卫生性能为主的万科建筑性能实验塔, 以住宅保温、隔热、防潮性能为主的宝业足尺环境仓和以人体工效性能为主的方太足尺实验厨房等。这些足尺试验设备将为住宅的安全、适应、私密、舒适和卫生等性能指标的定量化提供试验手段, 试验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5 结语

尽管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建议和广泛共识, 二级指标及其评价内容还有待于在健康性能方面作进一步凝练和突出重点。但从健康住宅工程试点到住宅健康性能评价, 我们迈出了这一步。我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健康住宅的理念传播给住宅领域的相关利益主体。因为无论是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纲领, 还是老百姓不断提升的生活理念, 我们都有理由相信, 绿色和健康已经或正在成为居住生活的主旋律。关注百姓健康, 从关注住宅开始。

摘要:回顾近15年健康住宅的研究和历经11年的健康住宅试点工作, 分析了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 以及从健康住宅工程试点走向住宅健康性能评价的必然性。通过比较绿色住宅评价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后认为, 住宅作为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消费品, 其绿色性能和健康性能同样重要。最后对我国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发展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应用技术 (2004年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ECS179:2009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4]GB/T 50362—2005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住宅装饰装修的标准化 篇7

一、毛坯房、成品房的区分就在住宅室内装饰装修

首先介绍一下我国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的演化的过程。1994年对住宅装饰装修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994年前, 由于国家规定未装修的住宅不予竣工验收, 所以开发建设的都是低水平装修的成品房。由于装修标准过低, 市场上又有大量的新型高档材料和功能性部品, 所以人们购买住房后,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 在入住前都要二次装修。

人们进行二次装修的根本原因是低档次装修的居住环境远远低于人们需求预期, 所以要拆除原来的装修, 重新按照自己的标准、意图进行装修, 是住宅室内装修标准与市场状况和人民需求严重脱节、背离造成的。由于装饰装修标准的缺失, 大面积的二次装修形成以下的严重后果:

1、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大量的材料、部品在人们购房后的二次装修中被拆除、遗弃, 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与财产和社会劳动力、运输力等方面的浪费, 同时严重污染了环境, 形成了巨大的环境负担。

2、严重影响相关产业升级。

大量低档次产品被开发商大量采购, 落后的生产力就不能及时淘汰。而大量先进材料、部品, 只能通过市场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后, 才能在工程中应用, 严重影响了新材料的市场发展速度和品质。

为了改变这种不科学的状况, 建设部于1994年底发文, 在住宅开发建设中, 毛坯房就可以进行竣工验收, 才使毛坯房建设开发合法化, 房地产开发商才开始出售毛坯房, 所以市场中毛坯房销售是由1995年初开始的。建设部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因为其适应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住宅商品化、私有化的要求。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是1988年底, 由时任总理赵紫阳提出的, 但由于1989年初的政治风波, 到1992年才开始大面积落实。住房产权的转移与确定, 使人们真正成为住宅的主人, 激发了人们对更高生活环境的需求, 提高了对居住环境进行装修的标准要求。

2、装饰材料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与人民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建筑装饰装修类产品生产制造业快速发展, 通过引进、吸收、发展, 各类新型材料、部品、设备等层出不穷, 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毛坯房自1995年之后成为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建设的主导模式, 形成了以下的社会效果:

1、形成了住宅装饰装修专业市场、企业。

自1995年开始, 我国专业住宅装饰装修市场逐步形成, 由于毛坯房100%需要装修, 所以市场容量急剧扩张, 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同时, 专业从事住宅装饰装修的企业迅速增加, 到1996年底, 达到了25万家, 比从事公共建筑装饰企业多出数倍。

2、拉动相关联的市场繁荣。

1994年, 北京仅有张百发副市长搞的建材经贸大厦一家建筑装饰材料市场, 1995年后迅速增加, 而且规模越搞越大。同时, 相关联的家具、布艺、水暖五金等专业市场也异常火爆, 成为国内最为繁荣的市场群体。

二、成品房的关键在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标准

标准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准绳, 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评判标准, 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与住宅相关联的产品, 其特点就更要求必须以标准作为基础。

1、投资额度大、作用时间长。

人们购买住房再进行装修, 是生活中一件最大的投资, 要花掉一生的积蓄, 甚至要向银行贷款, 所以不能像吃早点买包子那样随意, 一定要有得到社会认可的尺度去衡量投资的价值。同时, 住宅及相关产品要被人们长期使用, 对人的身心健康长期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更需要标准去检测、衡量。

2、投资差异大。

住宅装修的投资由于家庭的经济实力不同存在极大的差异, 没有相应的标准就分不出高、中、低档, 差异就无法衡量与确认。同时, 市场中材料、部品的价格差异也极大, 同一种产品价格能相差10倍以上, 更要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未进行区分, 才能做到到公平、公正。

3、产品、技术更新升级迅速。

由于住宅装饰装修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 社会资本的投入力度很大, 使得新材料、技术、产品层出不穷, 在性能、外观质量等方面, 需要进行相关技术指标的比对, 才能确定否先进, 也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来评判。

正是由于标准的缺失, 使得住宅装饰装修在很长的时期成为被消费者投诉的重点行业。也正是由于标准的缺失, 使得毛坯房长期成为住宅开发建设的主导形式, 可以说, 没有标准就不可能有成品房的大面积推广, 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开发商、购房者、装饰企业、材料商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协调。

在市场中, 各方利益制造主体的诉求是相对立的, 标准是协调他们之间关系, 统一他们诉求的唯一器物, 使各方市场利益主体都能实现各自的合法、合理的诉求。

2、住宅装饰装修就不可能规范。

住宅装饰装修虽然造价不高, 但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客观存在着设计、选材、施工的差异, 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经济差异, 没有标准就无法规范市场各方的行为, 整个工程也就无法规范。

三、住宅装饰装修标准化建设的典型事例

在住宅装饰装修标准化过程中, 有几个事件是标志性的, 对推动住宅装饰装修标准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规范住宅装饰装修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北京市家装市场成立 (1997年5月)

1997年5月, 在北京市建委、工商管理局的支持下, 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的“北京市家装市场”挂牌运转。家装市场的成立是住宅装饰装修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使住宅装饰装修完成由无序到有序, 由无管理到有管理, 由无形到有形的过度。入驻市场的企业, 都由建委核发了资质证书, 使用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统一合同, 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是住宅装饰装修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北京家装市场的成立及运转经验, 得到了当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建设部在199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家装工作会议, 确定了14个城市作为建设有形家装市场的试点, 这一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形成家装有形市场及相关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 、《家庭装饰顾问》出版发行 (1998年10月)

1998年10月, 《家庭装修顾问》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 标志着行业的标准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此书的出版发行, 得到市场的好评, 一个月内就印刷了二次, 成为图书市场的热销书。任何行业的形成, 都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 《家庭装修顾问》虽然只有30万字, 但它是第一部对住宅装饰装修进行理论总结的专业著作, 当时是以文字形式对住宅装饰装修全过程和要点进行的第一次表述, 对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和相应标准的编制影响极大, 很多家装企业的老板, 都坦承是读着这本书进入行业并取得成功。

(三) 、国家七部委关于提高住宅建设质量的通知 (1999年)

毛坯房开发模式, 存在着私自拆改结构、污染、扰民及火灾隐患等弊端。1999年, 国家七部委发出关于提高住宅建设质量的通知, 第一次提出住宅开发要由毛坯房向成品房转化, 对住宅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通知是国家第一次对住宅装饰装修市场提出的直接要求, 虽然是指导性的, 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制性作用不大, 但表明了国家住宅产业政策的调整意图, 对由房地产为龙头的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影响极大。

(四)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颁布实施 (2001年1月)

为了规范住宅装饰装修市场, 1999年建设部立项编制《住宅装饰装修工程实施规范》, 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编。经过一年多的编制, 2000年通过审议批准, 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规范》做为国家标准, 他的颁布实施, 对住宅装修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对住宅装饰装修的施工进行了规范, 使市场各方对家庭装修施工过程有了评判的依据。在2000年全国建设标准修编中, 其它规范都删除了施工内容, 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装备、技术状态组织施工, 但质量必须达到标准, 所以都变为质量验收规范。这一规范是目前仍在使用的唯一一部施工规范, 体现了国家对家装市场标准化的高度重视。

(五) 、国标《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2010年)

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由毛坯房向成品房的转化, 规范成品房装饰装修, 201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项编制《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这是一部专门针对成品房开发中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标准的国家级规范, 对规范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开发商、装饰工程企业、监理单位的质量验收, 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住宅装饰装修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四、为什么要编制新规范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做为调整成品房建设的各方关系的规范, 适应了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即成品房开发正在成为市场的主导形式, 其原因如下:

1、住宅产业化政策提高了开发商成品房建设的积极性。

在七部委通知发布后, 建设部颁布了成品房建设的导则, 对推动成品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国家加大了促进住宅建设产业化的力度, 对毛坯房开发项目, 不能参加房地产行业的项目评优, 一票否决国家“广厦奖”的评比。2011年, 国家对成品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的项目, 给予提高3个百分点容积率的奖励, 这就给开发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极大的提高了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成品房的积极性。

2、市场调控下购房者已转成二次置业为主。

在近两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 极大的挤出了投资或投机购房后, 购房者主要由改善性刚性需求构成。2007年, 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为81.2%, 到2011年底, 仍然为81.2%, 证明属于城市中弱势群体的18.8%, 只能由政府建设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 当前楼盘销售的对象均为二次置业。毛坯房装修将消耗家庭成员大量的精力与体力, 对于改善性需求主体主要以一老、一少的购房者, 由于已经有了第一次置业中装修房子的痛苦经历, 再加上生活、工作压力大而选择成品房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3、房价快速上涨, 装修造价在总价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1999年之后, 我国房价快速上涨, 但装饰市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装饰造价不仅没有大幅上涨, 而且有小幅下降的趋势。保障性住房都是成品房, 据调研, 天津华惠安信装修的保障性成品房, 单方造价为350元, 项目温家宝视察了;北京方庄的保障房精装修, 装修造价也仅为380元/米2, 一般商品房的装修造价大约在600元/m2左右。1999年, 北京三环周边房价为3000元左右一平米, 装修占20%左右, 当前房价已涨到了3万元左右一平米, 装修仅占2%左右。开发商不仅有投资能力, 而且有利于楼盘销售, 房地产开发商对装修工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

4、施工单位由高资质企业完成, 对比传统家装企业, 更规范。

由于成品房装修的单项工程体量大, 合同造价高, 所以施工企业都是原从事公共建筑装饰装修的高资质等级的、技术管理比较规范的大企业。施工完善, 这些企业需要有相应的规范做为管理的依据, 对《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期盼程度就很高, 积极性也大。

五、《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编制单位与编制过程

(一)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编制单位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牵头, 主要参编单位参与了编制的全过程。参编单位包括了业内的大型上市装饰公司, 如金螳螂、亚厦、广田、洪涛等, 包括了远洋装饰等高资质等级的骨干大型企业, 也包括了专业住宅装饰装修企业如北京的业之峰、轻舟、湖北的嘉禾等和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相关机构。规范的执笔单位是江苏南通的以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工程相结合, 长期从事成品房精装修的企业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是一部以公共建筑装饰工程承包企业为主导编制的规范。

(二)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编制过程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于2010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项, 到2012年2月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 共用时一年半。如何编好这部规范很困难, 在体例上就经过了多次尝试和修改, 是以分项工程还是以住宅空间构成为主进行编制, 都进行了尝试, 并经过集体讨论后取得统一, 在内容上精与繁意见的统一等, 都多次开会讨论, 数易其稿后形成报批稿。今年2月份已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定额司, 现已通过了强制性条款审核, 正在进行现行相关规范的比照。

六、《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内容及特点

(一) 、内容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20章528条, 是建设工程规范中体量最大、内容最广泛的一部。同《建筑装饰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相比, 为了提高规范的操作性, 本规范力图包括住宅精装修的全部分项和子项工程项目。

(二) 、特点

第一是可操作性强。

本规范除文本外, 还有9个附录, 主要是在成品房装饰质量验收过程中使用的基础表格, 涵盖了全部分项、子项工程, 并按住宅的构成分表, 在实际使用本规范时, 可直接下载使用, 并非常方便。

第二是涉及的分项工程、子项工程全。

本规范包揽了住宅精装修的全部工程内容, 一册在手就可完成成品房精装修的验收工作, 不用再去找其他规范, 这与其他工程验收规范都是局部的分项工程不同。

第三是涉及的技术与产品的指标新。

本规范体现了住宅精装修技术的发展方向, 例如在细部工程中, 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储柜、窗帘盒、窗台板、散热器罩、门窗套、护栏、扶手、装饰线、花饰线外, 还增加了可拆装式隔断、内遮阳、阳台晾晒架这些新的工程内容。

摘要:标准化建设是每一个行业发展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行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质量水平与行业标准化水平直接紧密相关。房地产商是装饰企业最大、能够提供可持续工程资源、最持久的业主群体, 住宅装饰装修是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 是装饰企业最持久、在业务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专业工程, 也是体现行业社会生存价值的最重要工程内容, 住宅装饰装修的标准化就更为重要。

健康住宅的标准 篇8

首先,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住宅体系标准化;二是住宅部品化;三是住宅产业生产工厂化;四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简单地讲, 住宅产业化是以住宅为最终产品, 按照住宅产品的生产、建设和使用过程, 延伸并辐射了几十个相关行业。因此,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将带动我国的建材、冶金、轻工、机械、运输、化工等行业的发展, 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对区域资源的协调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主要的意义。

其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 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生产方式对我国传统的住宅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住宅产业仍处于工业化前时代, 进程已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目前还处于研究示范阶段, 以房地产代表企业万科为例, 实际应用中只是在示范基地进行小范围推广, 还没能真正做到大范围的市场化实施。

产品必须先定型而后再批量生产, 这就必然需要一系列的模数体系和标准规范作为指导。我国对建筑模数体系的研究比较迟缓, 在全国各地大到房间的空间组合和承重体系, 小到房间各组成部品的构成做法, 五花八门基本没有全国统一的模数化标准, 不仅导致了重复设计、重复施工等浪费, 而且功能、质量得不到保证, 阻碍了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装配一体化的进程。

因此, 我们需要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进一步分析当前住宅产业化发展遇到的瓶颈, 完善建筑生产模数化体系,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探讨未来我们更应侧重于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改革和多、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

二、目前世界住宅产业化发展背景

1.国外住宅产业化体系现状

1989年, 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 (CIB) 第11届大会上,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被列为世界建筑技术的八大发展趋势之一。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住宅需求巨大, 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推动, 所有这些为住宅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是, 各国均按照各自的特点, 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

(1) 日本推进住宅工业化成功经验。

自1960年以来, 为了使低收入家庭住房紧张状况得以极大地缓解, 日本政府逐渐开始采用工厂化生产住宅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装配建造住宅,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 实现了从单纯地追求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再到多方面综合发展的转变, 已形成一整套的体系, 达到了住宅产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其在体系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

第一, 强力制定住宅建设标准化。我们知道早在1969年, 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 逐渐开展材料、设备、住宅性能标准、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据调查在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 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并且在1979年建设省又提出了住宅性能测定方法和住宅性能等级的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 所以极大地带动了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 确立优良住宅构件部品认定制度。该审定制度于1974年7月建立, 所认定的住宅部品由建设省以建设大臣的名义颁布。到1987年5月以后, 建设省授权住宅部品开发中心进行审定工作。住宅部品认定中心对部品的外观、质量、使用性、耐久性、安全性、易施工安装性、价格等进行综合审查, 公布合格的部品, 并贴“BL部品”标签, 有效时间为五年。经过评审认定的住宅部品, 政府强制要求使用在公营住宅中, 同时其也受到市场的认可并普遍被采用。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建立, 逐渐形成了住宅部品优胜劣汰的机制。这项极具权威的制度, 对推动日本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 建立住宅部品保险制度和住宅性能保证制度。住宅构件部品保险制度是针对贴有“BL部品”标签的部品, 住宅部品开发中心向保险公司办理生产厂家给被保险人的保险, 以保护用户的利益。住宅性能保证制度是对住宅性能认定的住宅质量保险的制度。通过来自第三方的住宅性能的认定和保证制度, 以及住宅部品的保险制度, 极大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也促进了住宅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日本已经逐渐减少了采用传统方式建造的住宅。全部住宅都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而且在绝大多数住宅中采用了工业化部件, 其中工厂化生产的装配式住宅约占20%。到20世纪90年代, 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25%~28%。在这一时期中, 日本的住宅产业在满足住宅需求的同时, 也完成了产业自身的规模化和结构调整, 进入成熟阶段。

(2) 欧美住宅部品社会化。

据调查,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模数协调标准就是以丹麦标准为蓝本的。丹麦推行建筑工业化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 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而瑞典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住宅部品的标准化问题, 1967年就制定了《住宅标准化》, 并规定使用按照瑞典国家标准制造的材料部品来建造的住宅项目能获得政府的贷款。瑞典建立的工业化标准和“模数协调基本原则”, 能涉及到整个住宅的各部位, 如浴室设备、厨房水槽、窗框、窗扇等。据统计, 目前瑞典的住宅建造中, 采用标准模数化部品的住宅占到80%以上。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美国住宅建设上, 并没有采用大规模预制构件装配式建设方式, 而以低层木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 注重住宅的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他们的住宅部品和构件生产社会化程度已经很高, 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 居民可以根据住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目录, 进行菜单式住宅形式选择、委托专业承包商建设, 建造速度快、质量高、性能好。

2.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时间较短, 尽管近年来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指导和协调下, 我国的住宅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目前住宅产业化模式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条件, 而且我国住宅的建造周期长、劳动生产率低、建筑节能与环保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未来的3~5年内仍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建设部已经指出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和完整的住宅产品体系, 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各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1) 目前状况。

对住宅部品来说, 产业化水平差距更大, 1997年, 我国商品化供应的住宅部品仅为1800余种, 目前也到不了5000种, 而美国已达到50000多种;标准系列化产品不到20%, 不但品种少, 质量差, 而且同种产品的规格繁多, 性能差, 普遍达不到现代居住水平的要求, 也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住宅产业运行机制。由此, 专家强调, 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当前提高我国建设效益、解决住宅建设质量的根本出路。

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 而模数协调则是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 我国已对模数数列及扩大模数展开了研究。上世纪60年代初, 拟定了“建筑统一模数制”, 并开始在全国房屋建筑中执行。对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建筑构配件预制和安装的发展中达到相当的水平。80年代以后,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模数协调TC95文件原则, 对1970年的文本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扩充, 形成[GBJ2-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但是, 在此之前我国的模数协调原则的应用和实践, 主要是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及配件的预制与安装方面。对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模数协调的应用和指导。这就导致了当时的模数标准缺少对市场的应对能力, 缺乏满足住户的多种选择和多种适应的能力, 缺乏持续发展的空间而失去生命力, “标准化和多样化之争”一度成为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的极大阻碍。当前, 模数协调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完全满足市场化的多种需求。强化我国模数协调编制和推广应用工作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住宅产业及时找到突破口, 快速发展。

(2) 房地产开发下的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涉及到千家万户, 它的发展不是单凭某一个地产公司一家的力量就能做得起来的。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仍处于粗放型的阶段, 是十分落后的湿作业劳动手工操作, 不仅生产效率明显偏低, 房地产产品性能及工程质量低下, 远远跟不上国际住宅业发展的步伐, 也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住宅质量需求。

目前世界上的经验完全可以告诉我们, 建筑工业化的强盛是房地产开发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产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它的本质是有区别的。房地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住房, 而住宅产业化它强调的是生产过程, 是产品部件组成件的生产, 是一个生产过程, 是一个制造过程。它不是直接为社会提供住房的概念, 所以把它们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产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非常低, 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农民工, 靠手工来劳动。住宅产业化催生了金融房地产业开发生产, 并且住宅产业集团具有一体化生产经营、优质实价的又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 只有规模大、实力强的房地产公司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利用这种体系获取企业利润收益。国内做得较好的是万科集团, 从万科这些年住宅产业化试点,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要求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 自身效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也要提高。而且也面临着要处理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 产业化水平差距比较大,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 缺乏领导产品发展的技术标准、模数协调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从而品种数量标准达不到要求。

第二, 产业化程度低, 各地没有形成住宅发展的主导体系, 没有办法围绕这样一个体系去做。

第三, 条块分割, 我们现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我国住宅产业化起步十多年, 还处于探索阶段水平仍然较低, 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在产业化方面的成熟技术和方法, 再结合我国的国情, 吸收其好的方面, 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研究全国各地方住宅产业化市场发展

日本住宅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充分的住宅需求预测。日本分别于1973年、1982年和1988年三次提出《今后的住宅产业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并针对居民居住需求的提高和多样化等问题, 又进一步提出《面向21世纪的住宅产业展望》等报告。这些有关住宅产业发展的预测工作, 不仅使日本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住宅产业的发展, 而且为住宅建设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以及房地产企业争相开发优质楼盘, 人们对住宅的需求越来越高, 购买力也逐年增强。住宅产业化要求大量生产出来的住宅能够被市场认可和消化, 进而转换成为有效需求。因此, 积极开展住宅产业发展的预测工作, 进行住宅现状调查评价和住宅需求预测、住宅建设经济能力评价和预测、住宅建设技术的评价和预测, 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和长期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2.制定适合国内产业化发展的标准化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 政策制度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前提。我国可制定以下技术扶持政策来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建立适合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建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日本住宅建设的工业化程度之高, 与其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 (如木结构、轻钢建筑体系) 和与之相配套的成套技术是分不开的。虽然我国的住宅建筑体系较多, 但是建筑技术多以单项技术发展为主, 缺乏标准化、配套化技术和完整系列, 限制了住宅建设工业化的发展。因此, 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 必须解决建筑体系问题。

3.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新构思

(1) 制定有利于工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税收和金融政策。

有效的经济政策支持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对比国外经验, 我国可从税收和金融两方面制定有利于工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税收和金融政策。通过税收调节等财政政策推动住宅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比如, 日本规定居民购建符合国家政策及技术规范要求的住宅, 不仅可申请低息贷款, 而且在还贷款期内还款的数额可在个人所得中扣除, 个人住宅取得的定期收益免征所得税。我国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税收政策来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经验, 全面开展金融服务。一方面设立金融机构, 实行住宅抵押贷款制度, 设立住宅银行, 发放住宅债券与股票, 收缴管理住房公积金等, 解决住宅的供需矛盾, 促进住宅产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提供优惠信贷支持, 对符合产业化政策和采用节约资源技术措施的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2) 培育工业化住宅的消费理念。

消费者作为市场需求的载体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我国尚处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准备阶段, 与传统住宅相比, 工业化住宅成本相对较高, 不利于工业化住宅的消费。除了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工业化住宅的消费外, 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普及建筑设计知识, 提高消费者对工业化住宅优势的认识, 培育工业化住宅的消费理念。

四、结语

住宅产业化只是在国内起步晚, 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开展了。我们只需把海外技术消化后最大程度本土化, 在保障房建设中引入住宅产业化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住房建造模式的诸多问题。通过住宅建筑标准化、工业化、集约化、社会话的生产方式, 从根本上解决以往住宅建设的弊端, 提高住宅建设速度, 提高住宅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满足人们对住宅品质的需求,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保障房建设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较高,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 恰好为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难得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住宅产业化是世界住宅建设科技进步的潮流, 也是我国建设业“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的任务不仅要完善城市住宅产业化, 也要逐步推进农村住宅产业化的进程, 全面推进新农村住宅的建设,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村镇。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并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住宅建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泊溪, 李兴文.加快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进程[J].中国房地信息, 1998, (12) .

[2]梁小青.日本住宅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J].中国建筑信息, 2004, (11) .

[3]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5]丁文章.工业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王石.万科新地产心态[J].商学院, 2010, (01) .

健康住宅的标准 篇9

关键词:标准,建筑电气,智能化,家庭网络,多网融合技术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国家把住宅产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 这就推动了建筑电气设施不断发展和推陈出新。从某种意义上讲, 建筑电气设施可反映建筑物的现代化程度, 高层建筑电气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正在实施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2003年版) , 以下简称《住规》, 对供电系统设计和用电负荷标准及住宅内电气设施标准做了相应规定, 让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国家技术标准时, 有了相应依据法规。然而《住规》只对普通套型1~4类有相应的规定。但对目前高层住宅的其他户型及复式住宅尚无标准。建筑市场多元化, 存在着多种标准需求。如何掌握这部分住宅的电气设计标准, 让其既能满足现在要求又能体现设施超前性, 是需关注的领域。

1《住规》尚无涉及的有关方面

我国住宅电气发展速度较快, 家用电器使用增多。现有《住规》所规定的用电负荷标准及电度表规格, 已满足不了高标准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生活的需要。为保证安全可靠供电, 应着手解决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住规》规定用电负荷标准及电度表规定如表1所示。

以上可见《住规》规定的四类套型 (使用面积最大的为68 m2) 使用电负荷的标准按4kW。电度表规格为10 (40) A。那么针对高标准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 使用面积在70m2~150m2的, 用电负荷容量和电度表规格的确定及是否采用单相供电, 《住规》尚未规定。

(2) 《住规》规定, 每个住宅应设置电源总断路器。对于较大户型住宅由于房间功能增多, 设计仍采用一户一终端箱, 用多增加分支回路或加大分支回路导线截面办法解决问题。然而对于复式住宅会涉及一个终端箱还是二个终端箱, 存在采用何种方案配电更经济合理, 更符合供电要求, 《住规》尚未规定。

(3) 《住规》规定, 住宅供电要求导线应采用铜线, 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使用面积34m2~68m2, 分支回路截面不应小于2.5mm2。但针对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 进户线截面选择多大, 是否兼顾超前性, 《住规》尚未规定。

(4) 电源插座的设置数量, 《住规》主要针对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各一套考虑。而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还有其他的多功能房间需求, 这部分设计如何考虑, 《住规》也尚未规定。

(5) 一些房间设夜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变化, 对于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小区的夜灯显得十分必要, 夜灯的设置《住规》的中未规定。

(6) 客厅的灯控方式, 常规的设计及施工一般为一室一灯一单联开关控制方式, 客厅的灯控方式《住规》中未规定。

(7) 对室内弱电部分, 如有线电视、语音部分、数据部分只有数量要求, 对其采用什么网络形式, 《住宅》中没有规定。

2 完善电气设施标准建议及措施

(1) 在用电负荷及电度表容量上, 针对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制订不同的用电量标准。用电负荷可按8kW~12kW/户, 电度表容量可选择20 (80) A, 最好以电流值来约束。宜采用国标TN-S系统 (三相五线制) 供配电, 如图1所示。

(2) 对于较大户型住宅《住规》按使用功能来划分回路, 通常设一个终端箱或增加分支回路办法来解决。但对复式住宅, 建议上下层各采用一个终端箱配电, 终端箱配电至底层系统如图2所示。

其中复式住宅在进线终端箱内设总开关至顶层终端箱, 进线终端箱内总开关采用微型断路器, 顶层终端箱内总开关宜采用微型隔离开关来控制, 顶层设隔离开关主要考虑避免上级保护整定值增大, 终端箱配电至顶层系统如图3所示。

(3) 《住规》中要求供电导线应采用铜线, 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针对较大户型和复式住宅, 建议根据实际的计算负荷来选择导线截面, 同时再考虑不可确定因素 (超前性) , 导线截面再加大1~2级, 留有增加负荷余地。

(4) 电源插座及灯具数量设置, 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根据增加的房间和功能的需要相对增加配电回路。对于复式住宅底层和顶层电气设施标准相当于标准户型的两套, 不同之处宜在上下层的终端箱分别控制各配电回路。

(5) 关于较大户型及复式住宅房间多空间大, 考虑人性化设计, 避免晚间进出影响他人睡眠, 设夜灯显得非常必要。夜灯可选择LED灯, 该灯属冷光源, 光效高且无辐射, 节能耗电量低, 选择0.1W~0.25W灯具即可满足要求, 是理想的绿色照明。

(6) 客厅等场所的豪华吊灯往往由多盏灯组成, 通常只设一个单联开关控制, 有客人来访会将该吊灯的多盏灯全部打开, 衬托环境。考虑无客人来访时, 该吊灯的多盏灯全部开启存在浪费电现象, 在设计和施工时宜设双联开关, 即该回路预留三根线, 为分组开关控制吊灯的多盏灯创造条件, 节能又符合实际需要。高端住宅开关可采用无线识别技术数码遥控开关, 开关与遥控器间采用智能对码可自行增配遥控器或增装多个开关, 当前已有的CS80-15型, 一个智能遥控器最多可管理28路灯光的遥控控制。

(7) 三表出户及自动抄表是公共设施营运公司的业务, 三表出户及自动抄表有利于百姓有安静的生活环境。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三表出户和计量牵扯到多个部门管理, 涉及各家利益需要协调达成协议, 另一个是有多种技术存在, 有流行的总线制、电力线载波形式, 无线的和IC卡等, 在管理体制及权限上互不通气, 这都需要集成和达成协议。

3 住宅电气模式与Internet网络平台

智能化住宅是现代化生活的发展方向, 建筑电气的发展应与其相配套, 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转换技术将改变传统住宅的建筑电气模式。网络家庭平台的成功搭建, 超过了建筑电气及家庭电器本身的价值, 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 也提供了社会资源的支持, 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标准, 也开启了全新行业领域标准。

实现家庭内视频监控网络与Internet互联, 是住宅智能化标志之一。现在许多住宅智能化功能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已有家电公司推出“U-HOME”网络家庭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可异地接收家庭视频监控系统图像。当前出现的还有ICAMview远程2路网络视频监控服务器, 做设定后可在全国网络监控家庭动态, IP Came具有网络服务特性的远程数码网络摄像机, 可实现远程1拖2自代云台网络家庭摄像, 内置云台, 可左右320°、上下60°旋转, IP Came可同时接入2个USB-PC-CAMERA, 基于Internet网络之上, 可通过IE浏览器实现数据流传输。即可通过网络IE浏览器即时全景监看家庭的财物、爱车及宠物的静态、动态并下载。

家庭内家电网络与固话网、移动网以及电视网互联互通, 是住宅智能化的另一个标志。异地即时了解和调控家庭电器的情况也开始广泛应用, 可发短信控制开关热水器和空调器等。家庭电器软件还实现了人与家电之间, 家电与外部网络之间, 家电与售后体系之间的服务功能及信息共享, 家庭电器软件通过网络可自动升级, 家电可以通过网络自动将故障发给企业的服务中心, 空调可以自动探测环境情况并自动调整环境温度, 使环境保持恒温等。

4 电视数字化及多网融合体系的住宅电气模式

国家正在推动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 这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数字电视又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除有更多频道更多精彩节目外, 还可把电视变成多媒体终端, 实现从被动看电视变成主动看电视, 有线电视数字化还可实现在线股票查询等多项扩展功能, 数字化电视上网可实现在线购物与交易, 在线游戏和远程教育等。在已经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城市, 居民正享受着数字时尚生活, 实实在在感受到有线电视数字化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实现离不开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探索最佳的传输形式, 究竟采用宽带接入网, 还是电话网, 还是有线电视网, 以及三网合一, 多网融合技术, 仍是我们探索和追求的领域。这就需要在考虑未来发展基础上优化方案, 通过多网融合技术, 构建多网融合体系的住宅电气模式, 对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进行精密设计, 优化集成精心建设, 让建筑电气设施具有多网融合功能, 让多网融合体系的住宅电气模式更加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 且达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目标, 提高住宅电气设施的高新技术含量。

5 结束语

大连智能住宅的健康发展之路 篇10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已建成的智能住宅(小区)的运营情况、运营效果不大理想:一些小区智能化系统因其运行成本高、服务质量差而陷于困境;一些小区智能化系统运行中故障不断,错报漏报频频发生,又缺乏相应的维修及纠错保证,最后只能停止使用;家庭智能控制器实际能有效使用并得到住户认可的不足四分之一。既然建设智能住宅(小区)是一项经济活动,就应该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在其整个寿命期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开发建设期。不仅要重视开发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更应该确保其在正常运营前提下服务功能的实现,最终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在运营阶段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就必须从建设环节着手,确保智能化系统在住宅工程竣工时能正常有效地开通运行,且在运营环节大力扶植优秀物业管理企业及提高从业人员智能化技术能力,建立一套实用、高效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使我市住宅智能化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择优选择系统集成商

智能住宅(小区)的实施实质是一个系统集成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各有关技术、设备、材料在集成商的控制下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智能化系统。目前,国内市场上集成商众多,但其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却差别很大,名副其实的集成商为数不多。另外,许多集成商都是有集成之名,行销售之实,或者是某个智能子系统的集成商。

只有通过把好集成商这一关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在择优选择系统集成商方式方面,应该借鉴工程施工的成功模式一一招投标制。有实力招投标的开发商应成立专门的招标部及由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自身没有实力单独进行招投标的开发商可采用委托制。在审查集成商资质时应重视对其业绩的考查;在方案评审时应注重考核其合理性,智能化系统实施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性及与土建施工方案的协调性。通过这种公开竞争方式,一方面确保了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集成商的业务水平。

二、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

目前,智能化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最初的可行性论证到最终的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中,对设备、材料、安装及验收等实施智能化系统施工规范与验收标准管理,避免有些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验收,工程“竣工”后智能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智能化系统出现集成性差、有效监控点少、控制精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发生。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舍得花智能化第三方检测费用。这个费用相对智能化的前期投入来说所占比例很小,一必须要由开发企业自己直接支付;二要在建设初期告诉有关各方,这个道理不言自明。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能确保智能化的设计、施工、运行能不能达到当初规划的效果,迫使设计方、集成商、供应商能够始终认认真真做好各项份内的工作,使他们各司其职,使智能化系统在其整个寿命期内实现预期的功能。

三、优化物业管理

智能住宅(小区)中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服务理念及模式是在其运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终是通过物业管理实现的。因而物业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效果,优化物业管理至关重要。

(一)优化物业管理的前提是开发商改变观念

开发商应该意识到,智能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物业管理,是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先进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运作在满足开发商个体利益的同时实现了为住户提供安全、高效、舒适及优化环境的目标。在此前提下,物业管理公司就应该在项目策划阶段就介入并与开发商共同完成智能化系统的定位;在设计阶段提出合理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跟进及有效监控,最终确保建成后的智能化系统有效运作。

(二)要优化物业管理就必须使物业管理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要优化物业管理,就必须让物业管理公司走向市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扶持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另一方面,中小型物管公司可通过兼并、联营等途径形成集约化经营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化零为整”,克服“小而全”的弊端,增强技术力量,提高管理水平,节约成本费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如成立专业技术队伍,根据物业所需灵活地进行内部人员调配,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

(三)要优化物业管理就应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备、严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软件”。物管公司必须依据各种智能设备及通讯系统的特性,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并进行定期检修。此外,物管公司还应建立各项工作的标准流程,制定岗位责任制、应急措施等等。只有完整、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才能使物管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对智能建筑建设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住宅智能化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但又是住宅建设中的新亮点,它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以及建筑电气、机电设备、视频监控等人才,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由于建筑智能化出现时间较短,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稀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加强对智能建筑建设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推出智能楼宇管理师的新职业,2007年再次推出楼宇管理师的资格认证。我们要在市建委的领导下,努力开展并做好这项工作。

智能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有着广阔地发展前景。它是一项城市可持久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大连建设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规范智能住宅(小区)的建设,使其逐步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让市民得益、为城市增光。

上一篇: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下一篇:电子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