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

2024-08-22

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精选11篇)

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 篇1

住宅设计的特点是: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交通便捷、有限面积取得最大效益等,尤其高层住宅更要力求做到平面规整、结构设计方便、节省造价。住宅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防火设计在住宅设计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评价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为了能够给人们创造美观、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如果不能以人为本、合理设计便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分析住宅设计现状和一些典型户型,对住宅内采光天井、剪刀楼梯间、户内跃层等防火设计问题进行分析。

1 住宅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住宅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住宅的特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追求功能化、适用性和个性化。从功能布局到采光、绿化和节能等有关住宅设计的各类技术标准越来越细致,住宅设计理念也不断更新和发展,这给防火设计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保证住户私密性和减少公摊面积,剪刀楼梯间两个前室之间无公共走道或采用“三合一”前室、电梯单独入户、户门直接开向前室、住户阳台作为防烟楼梯间前室等。

(2)为了建筑的个性化,采用玻璃幕墙、户内地下室跃层、下沉庭院等。

(3)为了小区生态环境和容积率,减少消防车道和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置在建筑物“U形”围合的受限空间内、住宅与小型商业用房组合连续布置等。

(4)为了套内房间的采光通风,设置采光天井、户内外窗和走道设置在采光天井内等。

(5)为了住宅的舒适性和差异性,多数住宅是套内毛坯交付业主自主装修,对住宅自主装修缺乏监管。为充分利用室内空间,业主自行封闭阳台或凹廊、屋顶或露台增加搭建、占用前室放置可燃物、拆除户门和外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防火分隔和疏散设施的影响较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民俗和文化差异较大,户型平面多样化,住宅设计千姿百态,难以通过统一的规范简单地加以要求,分析一些典型的户型设计,有针对性地研究防火设计措施十分必要。

2 住宅防火设计典型问题

2.1 住宅内的采光天井

2.1.1 特点

住宅内采用采光天井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在单元自身设置的采光天井,如图1、图2所示;二是单元之间拼接形成的凹井。主要特点是:

(1)户内外窗开设在天井内保证套内采光通风。

(2)户门通向安全出口的走道为采光天井的一个边,走道与户内外窗之间距离较近,一般为2~3 m;有时户门至楼梯间入口的一段走道会作为防烟楼梯间前室,见图2所示。

(3)楼梯间或前室的自然通风采光窗可能设置在采光天井内。

(4)单元之间拼接形成的采光天井通常平面狭长,井深尺寸较大。

2.1.2 采光天井的“烟囱效应”

目前对采光天井的防火措施争议较大,普遍认为:一是采光天井属于室外空间,户内外窗、楼梯间及前室窗等均可以开设其中;二是户门通向楼梯间或前室入口的走道是敞开走道,安全性较高,不需要考虑与户内窗的距离等防火措施,该走道也可以作为前室。

采光天井的防火设计重点需要研究天井内“烟囱效应”对火灾蔓延的影响。由于采光天井是受限空间,天井内需要开窗较多,甚至会出现“四面围合”或“进深狭长”等情况,其“烟囱效应”对火灾蔓延的影响较为严重,火灾时极易成为水平方向和上下层之间向相邻住户蔓延的通道。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第9.1.2条规定:“住宅建筑中相邻套房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住宅建筑规范实施指南》一书对9.1.2条的要点说明中谈到:“凹井内外窗如不进行防火处理,火灾时也成了上、下层之间蔓延的通道,这些问题应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采光天井内设置的走道虽然敞开,但与普通敞开式外廊的火灾危险性是不一样的,由于采光天井内的 “烟囱效应”,走道极易受到由门窗洞口冲出的炽热烟气的热辐射和热对流影响,采光天井内的走道与住户外墙之间的相对距离也应当引起注意。或是,若走道与住户外墙之间距离过近,套内的舒适和私密性也会受到影响,保持一定距离也值得思考。

现行国家技术标准中虽然没有对住宅内采光天井防火设计做出明确规定,并不等于可以单纯地将其视为室外空间,而不考虑火灾蔓延的不利因素。住宅建筑设置采光天井的防火设计要求亟待国家技术标准加以规范。

2.1.3 采光天井的防火措施

(1)相对外墙保持一定距离。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5.2.2条条文说明要求:“对于回字形、U形、L形建筑等,两个不同防火分区的相对外墙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小于6m,以防止火灾蔓延到不同分区内。”住宅建筑中没有做防火分区的要求,并非对防火分隔措施有所放松,住户、走道或楼梯间及前室分别是独立的防火单元,采光天井内相邻住户之间相对外墙、住户与走道或楼梯间及前室之间相对外墙,与回字形、U形建筑两个不同防火分区的相对外墙火灾危险性是类同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小于6m。采光天井内相对外墙之间距离或内转角外窗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设置防火门窗或突出建筑外墙的隔板。

(2)采用凹槽形式,宜浅不宜深。虽然GB 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实施,对采光天井的净宽、净深、窗地比及房间使用面积有严格的规定,但采光天井的设计仍然有“四面围合”、“进深狭长”等有利于火灾蔓延的情况。采光天井宜采用长边敞开的凹槽形式(即:三面墙体另一面无遮挡的围合空间),凹槽外侧不应有除结构连梁以外的遮挡物,以减少“烟囱效应”的影响。采光天井设置不宜多,凹井多不仅增加火灾蔓延的危险,同时也加大了住宅的体形系数,对节能产生不利影响。采光天井宜浅不宜深,其净宽、净深设计一定要合理。

(3)增加窗槛墙或防火挑檐。采光天井内上下层之间的外窗,应尽可能加大窗槛墙高度,有困难时可采取设防火挑檐等措施防止火灾的纵向蔓延。

(4)楼梯间及前室采光通风窗不应设置在天井内。设置采光天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套内房间的采光问题,采光天井空间有限,窗与窗之间最近边缘水平距离往往不能满足防止火灾蔓延的要求。因此,楼梯间及前室采光通风窗不应设置在天井内,以确保疏散设施的安全。

2.2 剪刀楼梯间

2.2.1 住宅设计大量采用“三合一”前室

从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有了关于剪刀楼梯间设计要求的条款,剪刀楼梯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特别是住宅建筑。“高规”中剪刀楼梯间的应用主要是塔式建筑(以共用楼梯和电梯为核心周围布置多套住户的形式),此设计可以满足任一户通过走道有两个不同方位的安全出口可以选择。而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保证户型的自然采光和减少公摊面积,剪刀楼梯间大量应用在“半个塔式”建筑(以共用楼梯和电梯为核心单侧布置多套住户的形式),此设计剪刀楼梯间的两个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形成 “三合一”前室,任一户通过走道进入楼梯间只有一个入口可选(见图3、图4所示)。尽管规范明确规定这种设计不利于疏散,不能采用,更不能推广,此类“三合一”前室的户型因采光节能好、套内面积大,仍然受到开发商和住户的青睐。

2.2.2 “三合一”前室入口应位于不同方位

“建规”第5.5.28条条文说明要求:“当两部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时,进入剪刀楼梯间前室的入口应该位于不同方位,不能通过同一个入口进入共用前室,入口之间的距离仍要不小于5 m”。此规定对以往已经广为接受的、剪刀楼梯间采用“三合一”前室的户型影响较大。要做到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的入口位于不同方位,共用前室周围必然需要有回形或U形公共走道,任一户的疏散可以通过走道选择不同方向。上文只能通过一个入口进入“三合一”前室的户型,不能满足“建规”第5.5.28条的要求。“建规”第5.5.28条中对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的要求与“高规”第6.1.2条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回归了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安全要求的本真。采用剪刀楼梯间的户型需要分别设置前室,通过一个入口进入“三合一”前室的户型不利于疏散,不能采用。采用“三合一”前室的户型只适用于以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为核心周围通过回形或U形公共走道布置多套住户的形式。

2.2.3 户门直接开向“三合一”前室

由于“建规”没有限制户门不应直接开向“三合一”前室,存在一种特殊的户型,即:每层不超过3户,户门直接开向“三合一”前室,如图5所示。

此户型同时满足“建规”第5.5.28和第5.5.27条的要求:“三合一”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0m2,且短边不应小于2.4m,每层开向同一前室的户门不应大于3樘且应采用乙级防火门。需要注意的是,当每层超过3户(见图6,每层4户),虽然开向“三合一”前室的户门不超过3户,另外一户通过短走道单方向进入前室,也不能满足“建规”第5.5.28条要求,不可采纳。

2.2.4 无公共走道的户型

两个入口之间无公共走道的户型是一种特殊案例:每个单元2户,采用剪刀楼梯间形式,没有设置公共走道,每户有两个户门,其中一个户门开向剪刀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合用前室,另一个户门(厨房或卧室阳台门)开向剪刀楼梯间另一个前室,从一个梯井到另一个梯井需要经过住宅户内(见图7所示)。此户型套内面积可以最大化,甚至可以做到电梯各自使用,两户之间完全分隔有极强的私密性,常用在大户型或高档住宅设计中。虽然设计能够满足现行国家技术标准要求,但存在安全隐患,设计应当慎重,尤其超过100m的住宅建筑不应采纳。

(1)剪刀楼梯两个入口之间没有设置公共走道,从一个梯井到另一个梯井需要经过住宅户内,这给安全疏散和灭火救援增加了困难。人员安全疏散或消防员进入楼层救援时不能在任意楼层从一个梯井转换到另一个梯井,需要回到住户户内或首层。

(2)利用厨房或卧室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实际工程中,此类前室往往被住户装修改造,占用前室、拆除通向前室的门、前室设置燃气管道、锁闭楼梯间门等现象很普遍。此类前室电梯不能到达,建筑楼层高也难以监管。

2.2.5 前室相互连通的户型

剪刀楼梯间两个前室或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之间相互连通的户型(见图8所示)也是比较常见的户型,此户型疏散时需要穿越剪刀楼梯间的一个前室或消防电梯前室才能到达另一个前室,两个前室之间连通,一个安全出口受到火灾威胁时直接影响着另一个出口的安全。“建规”第5.5.2条和GB 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第6.2.4条均规定: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因此,剪刀楼梯间两个前室之间相互连通的户型不符合规范要求,不符合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的要求。

2.3 跃层式户型

跃层式住宅通常是住宅建筑地上各层之间的跃层,即:通过户内楼梯在住宅套内组合地上的多个楼层。实际工程中存在两种特殊的跃层式户型:地下或半地下跃层和别墅式跃层。

(1)地下或半地下跃层。地下或半地下室跃层式户型主要通过户内楼梯在住宅套内将地下或半地下层和地上各楼层组合在一起。虽然“建规”第5.5.5和第6.4.4条对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和地上与地上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有较为严格规定,但是不包含住宅建筑套内自用楼梯。以往的设计对贯穿住宅套内地上地下部分的楼梯采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以及地下室天井内设置金属竖向梯等,为了舒适性和防盗安全,装修时基本都会被拆除。地下或半地下跃层和其他楼层跃层一样按照 “建规”第5.5.29条规定:“户内任一点至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建规”表5.5.29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水平投影长度的1.5 倍计算”。地下或半地下跃层不应超过1层,地下部分宜设采光天井或下沉庭院,有利于采光通风和灭火救援,地下与地上层开口之间应按“建规”第6.2.5条要求设置窗槛墙或防火挑檐。为了住户的便利,一些设计在地下或半地下住户套内隔墙上设置甲级防火门直接通向地下或半地下汽车库或自行车库等其他部位,这不符合“建规”第5.4.10条要求: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完全分隔。

(2)别墅式跃层。别墅式跃层的特点是:每户为一个防火单元,一般地上不超过3层,地下不超过1层,高度不超过12m。地上部分户内任一点的安全疏散距离按“建规”第5.5.29条规定较为严格,建筑面积较大的户型也难以做到。考虑别墅式跃层户与户之间相对独立,建筑高度低,2层以上通常可以设室外平台等。笔者认为:每户为一个防火单元,其建筑面积不应大于650m2(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之和),且地下不应超过1层、地上不应超过3层,可设一个安全出口。别墅地上部分安全疏散距离可以按户内任一点至首层户门或楼层不小于6.0m2的室外平台外门的直线距离确定,并符合“建规”第5.5.29条要求。

3 结论

住宅建筑是民生的主要建筑。住宅设计不仅要把美化造型、提高舒适性、节地节能、优化成本等作为评价优秀设计的标准,更要把防火安全作为要素。在规划功能布局、使用面积、房间采光通风的同时应当保证安全疏散和防止火灾蔓延;在研究套内设计的同时应当合理布置公共空间。住宅建筑的防火安全不仅要研究适应住宅特性的防火措施,也需要提高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执行规范和自觉维护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GB 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S].

[2]潘充启.住宅凹井区内的防火设计[J].四川建筑,2006,26(9):86-90.

[3]黄春风.南方地区塔式高层住宅设计有关消防问题探讨[J].福建建筑,2008,125(11):1-4.

[4]叶尹.关于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探究[J].低碳世界,2014,4(7):242-243.

[5]董传先.住宅建筑施工图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住宅科技,2008,29(3):36-41.

[6]李庆功,伍东,谢飞,等.居民住宅火灾危险及安全防火措施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6):457-460.

[7]陈晓红.高层住宅的防火与疏散设计[J].住宅科技,2005,26(10):24-26.

[8]崔效敬.住宅建筑防火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6):70-72.

[9]黄白蓉.高层住宅剪刀楼梯核心式平面设计安全性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2):152-155.

[10]梅宇华.设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住宅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11,32(1):10-11.

[11]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12]段海娟,赵永峰,赵金城,等.单元式住宅楼火灾数值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2):1344-1349.

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 篇2

KTV设计包间、走道及公共区的换气量在6-10次/h,才能达到防火及防排烟的效果

1.具体KTV工程中消防排烟排至新风管井内,靠防火阀进行新风机及消防排烟风机的转换工作,在消防排烟管道上可以设置280℃防火阀,平时280℃防火阀处于关闭状态,新风机组正常运行,当发生火灾时,新风机组停止运行防火阀关闭,同时280℃防火阀打开,进行排烟工作。消防排烟风机吊装于包厢吊顶内。

2.排烟风管接入口设置280℃防火阀;空调机组送风口加70℃防火阀;风机及空调机在其防火阀熔断关闭后,KTV设计公司均应联锁停止运行,并应在消防中心打印、报警。

3.空调机房视为独立防火分区,所有进出机房风管均应在机房内距墙小于200MM处设置防火阀,送风70℃防火阀;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加70℃防火阀,与防火墙相连处加铁皮套管,套管外水泥沙浆堵严,风管与套管之间用石棉绳满塞隔热防火。

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建筑;防火设计;问题优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202-01

1目前建筑防火中所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对于防火设计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使得建筑物在正式使用后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1)消防设施不足。在高层建筑的内部设计中,对于火灾报警系统或装置没有考虑到位。外围报警设备的缺乏不仅发挥不了火灾报警,也会让建筑在火灾中受到重大的损坏。

2)设计方案不严。建设单位为尽早结束施工而忽略了标准规则,常常一边施工一般设计,遇到问题时随意改动建筑防火设计方案,没有严格的设计方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施工。

3)装修材料不当。设计者仅仅重视了内部装修的美观效果,忽略了材料运用的科学性。建筑装修过多使用可燃、易燃物,最终因电源线路短路引发火灾。

4)内部结构不妥。对于高层建筑进行内部结构设计时,没有对相应的防火区域进行划分,随便划分防火分区,扩大了灾情的范围面积,使得火灾发生后留下巨大的隐患。

2消防设施的设置是防火保证

建筑投资规模大,建筑使用功能复杂,使得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防火安全的设计。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发达,因此,我们在设计当中既要考虑到控火及灭火的安全性, 又要考虑到投资的合理性。而室外消火栓数量的确定、水泵接合器数量的确定、消防水池容积的确定、室内消火栓的设置是重点。在工程设计中,在布置水泵接合器时,要考虑其相对集中,以利于与经计算的室外消火栓数量对应,一旦设计中有较多的室内消防系统需要较多水泵接合器,且分散布置时,则需要适当增设额外的室外消火栓。而水泵接合器的数量按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的同时应考虑室外供水能力综合确定,达到既节省投资的目的,同时又保证消防的安全可靠性。在我国其他一些地区,在室外给水管网能满足消防用水的情况下,也有仍然坚持要求设置消防水池并储存足够的消防用水量。笔者认为若不考虑连续补水,消防水池必须储存室内消防用水量,室外消防储水量根据室外给水管网能否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来确定,当然,具体设计时,还应根据当地消防部门的要求来确定消防水池储水量。目前大多高层住宅,由于其公共面积较小,除了电梯前室,其余部位大多是门、管道井等,很难设置消火栓,此时,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应计入消火栓总数内,否则将增大公用面积,造成浪费。因此在既能满足消防需求又可节约投资得基础上,建筑消防电梯间前室消火栓可计入消火栓总数内。总之,消防规范的制定要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而不是愈严愈好。

3建筑防火设计的根本是处理好“规范”“功能”“安全”诸方面的关系

建筑防火设计的根本是处理好“规范”“功能”“安全”诸方面的关系。在做建筑设计时不是仅仅简单地、牵强附会地“遵守”规范规定,而是要通过认真分析防火间距、合理分区、安全疏散等各方面的可行条件,从而妥善化解“使用功能”和“安全”之间的矛盾,最终最好防火设计。

1)性能化防火设计。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也称“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设计”,它是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考虑火灾本身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火灾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从而确定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然后再预定各种可能起火的条件和由此所造成的火、烟蔓延途径以及人员疏散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消防安全工程措施,并加以评估,核定预定的消防安全目标是否已达到。然后再视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作调整、优化。

2)防火分隔与安全通道设计。烟气在高层建筑火灾是导致人员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建筑内部中的楼梯间、电梯井等不同的竖向管井则是导致火灾垂直蔓延的主要因素。但楼梯间、合用前室则是火灾中人员逃难的主要场地,也是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灭火的主要通道。筑物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其防火间距控制在6m以上,与筑物耐火等级为三、四级之间的防火距离分8或11m。由于云梯车在使用时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因而高层主体同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需控制在14m以上,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在15或20m。因火灾发生时,在高层建筑内部会不断蔓延,为将火灾形式控制在最小范围,设计环节中必须要做好防火分区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分配防火墙将建筑规划为几个区域。一般情况下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长度在150m以上则需设置防火墙,分区面积控制在2600m以内;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标准在100m以上、1200m2以内和60m以上、600m以内。安全通道是建筑防火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公共建筑需保证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而影院、体育馆等容纳人数众多的建筑,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安全出口。楼梯是楼层主要安全出口,开敞的楼梯间容易造成烟火蔓延,不利于火灾中的人员疏散,封闭的楼梯间可控制烟气、火势蔓延,便于人员疏散工作。

3)安全疏散。安全疏散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在发生火灾的应急情况下,安全疏散到无危险的安全地带的逃生措施。人们按疏散路线进入“安全通道”之后,就应能一直走到安全地带。在建筑防火设计中,都把通往室外或封闭、防烟楼梯间等“安全地带”的门视为“安全出口”。进到“安全出口”后,安全疏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置在离楼梯不超过15m处”。楼梯间不封闭,且楼梯间首层无直接对外安全疏散出口,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很不可取的。通常二至四楼人员下楼后,必须穿过一楼室内才能到室外,如果一楼起火后,会致使二楼、三楼和四楼的人员在浓烟中窒息或者被迫跳楼,后果不堪设想啊,而楼梯间封闭,且直接对外出口,自然安全很多。

4)建筑装修。某些建筑装饰设计,为追求单纯的立面效果和室内的奇丽照明及朦胧的私密环境,而将其必要的通风、采光设施破坏或取消,使得装修后的舞厅、餐厅、营业厅、客厅等公共用房及走廊,失去了必要的自然通风、排烟条件,白天也得靠人工照明,停电便一片漆黑,不能使用,发生火灾,无法安全疏散。建筑装饰、装潢无疑是为建筑添光彩、增魅力的必要手段。但装饰设计必须立足于维护和改善建筑原本具备的防火安全功能,而决不刻意追求某种“使用效果”,置建筑消防安全于不顾,妄自为之,必然遗留下火灾隐患。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因而促进了建筑的高速发展。而且建筑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遍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建筑在使用中一旦发生火灾必将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建筑防火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胡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探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12(7)33-35.

[2]王学谦,刘万臣.建筑防火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 篇4

档案信息化是科学管理档案、拓展档案部门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更好地为发展档案事业服务的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和完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已成为促进档案信息化实践深化发展, 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档案信息化作为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 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但总体上看, 档案信息化尚显稚嫩, 还是一个有待于充实完善的领域。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丰富完善其概念内涵、并做出准确诠释与科学界定, 进而为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方法以及档案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等提供依据, 适时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 并以此作为更好地开展档案信息化实践的理论指导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在多年的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 尽管还存在着诸多差强人意的矛盾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档案信息化实践中通过认真总结和科学完善来加以解决。但从整体上分析, 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时机和条件日臻成熟,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具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在以往的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 各级档案部门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基本明确了在现阶段开展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等的科学发展趋向, 特别是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促使各级档案部门更加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目标, 为建立科学合理、务实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各级档案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大胆实践,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档案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 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外, 还培养造就了一批档案信息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档案信息化人才, 整个档案干部队伍的信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初步具备了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所必备的人才条件。

三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不断增长的利用需求, 使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显得越发迫切;同时, 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与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的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 也使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工作具备了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上接316页) 系统而言, 实施MEB可以消除沿PEN线或PE线窜人的危险故障电压, 减少保护电器动作不可靠带来的危险, 而且有利于消除外界电磁场引起的干扰;d.保护导线截面的确定。按机械强度要求, 一般保护线采用电力电缆构成时, 其截面不限制;若采用绝缘导线或裸导线有机械保护, 如敷设在套管、线槽等外保护物内, 其截面不应小于2.5mm2;无机械保护, 如敷设在绝缘子、瓷夹上时, 其截面不应小于4mm2。

4.5.2防冒。住宅的防雷保护最好采用避雷带作接闪器。引下线暗敷于墙内.在1.8m处引出至接地装置或利用建筑构造柱的钢筋作接地装置, 并且与重复接地共用 (R

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来临, 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与利用模式、转变档案信息服务的观念、提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一种必然要求。为此, 作为档案事业主体的各级各类档案馆需要努力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 注重拓宽档案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档案信息服务范围, 追求方式灵活、手段多样, 快捷简便、系统全面的档案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档案信息化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提高档案工作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自然也就使档案信息化成为促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信息技术本身是跨国界的,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尤其是档案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参考。“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与吸取国外档案信息化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 有利于我们更加合理地开展档案信息化实践、不走或少走弯路, 便于在较短时间内, 建立起适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 科学地指导档案信息化实践的有效开展。

鉴于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已具备了上述良好发展机遇, 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有利时机:一方面注重倡导实践先行, 要结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落实《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确定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基本原则,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强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推动馆藏档案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同时, 注意依托公众信息网, 建立档案网站, 构建起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网络体系, 夯实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 全力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则强调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 结合全国范围的整个信息化实践蓬勃开展的有利时机, 制定周密的组织规划, 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务实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对档案信息化作出科学的界定, 准确阐释档案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方法以及档案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等, 以便尽早形成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综合优势, 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理论对档案信息化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达到档案信息化理论与档案信息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形成整体的综合优势, 力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全力推进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建立与完善。

要牢固.防止接触面松动氧化;c.正确使用家用电器。一是避免频繁开关电器, 防止电动机启动电流骤增, 温度急剧上升引起电动机等元件过热烧毁起火;二是家用电器使用后, 不但要把本身开关关团, 还应拔掉电源插头;三是使用电热器具要远离可燃、易燃物;四是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 造成线路过负荷;五是注意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电器的通风、防潮、防尘, 并经常检查电源线是否老化、破皮, 防止因积热、漏电等引起火灾;六是要避免使用质量低劣的家用电器。

结束语

家庭住宅电气设计与防火一般不被人们所重视,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住宅电气火灾, 首先应该深刻认识家庭电气火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把预防家庭电气火灾作为防火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其次是住宅电气设计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 也要着眼于未来, 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还要与建筑寿命相配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重复建设。住宅在进行电气设计时应首先考虑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确保可靠、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美观等方面的需要, 切不可舍本逐末。

灯具;安装高度在6~15m时, 宜采用集中配光的直射型灯具, 如窄配光深照型灯具。

4.1.3灯具的安装和布置。a.灯具的布置。灯具的布置方式分均匀布置和选择布置两种。均匀布置可以使整个平面获得较均匀的照度, 一般有正方形、菱形、矩形等形式;选择布置是为了满足局部要求, 如在起居室和卧室的书写、阅读处应增设局部照明, 如台灯、床头灯;b.灯具的安装。为了限制眩光, 获得较理想的照明效果, 室内照明灯距地面的安装悬挂高度具有规定性的要求, 此外, 灯具安装应牢固, 以便维修和更换, 不应装在高温设备表面或有气流冲击等地方;c.住宅照度。为了使现在或未来的住宅照明设计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 保证人们视力健康。笔者认为将住宅照度提高一些比较合理。

4.2配电系统型式的选择。我国低压配电有单相二线式、单相三线式、三相三线式、三相四线式四种配电型式。其中三相四线式损耗最小。是最佳的设计方案。

4.3线路的敷设。

4.3.1敷设方式。现在室内配线线路的敷设方式主要是用钢管或硬用电器;d.插座的开关和电源显示。国标《通用用电设备设计规范》GB50055-93中第8.0.7条规定, 对于插拔插头时触电危险性大的日用电器.宜采用带开关能切断电源的插座。此规定的目的应是尽量减少插拔切断来断电, 而利用插座所带开关断电, 这样较安全;e.电源插座与电视、电话插座的间距。为了避免干扰, 电源插座与电话、电视插座问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最好为15~50cm, 同时强电线路与电话、电视线路不应同管敷设。

4.5接地与防雷。

4.5.1接地。a.IN-s系统。TN-s系统是保护线PE和中性线N分开设置。N线对地绝缘, PE线正常工作时不通过电流, 设备外壳不带电, 使安全水平提高。但是TN-s系统仍不能解决对地故障电压蔓延的问题。尽管如此, IN-s系统仍可安全用于住宅;b.TN-C-S系统。TN-C-S系统是住宅、民用建筑中最常用的接地系统。它是由TN-c和TN-s二者组合而成, 一般进入建筑的电源馏多为TN-c系统, 即为PE线和N线分开处, 从此分开后就不能再合并, 在此处作重复接地R小于10;c.实施等电位联结 (MEB) 和局部等电位联结 (LEB) 。就TN-s和TN-C-S (下转96页)

摘要:面对严峻的家庭电气火灾形势, 探讨了如何解决居民住宅电气设计与防火问题。

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 篇5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问题

时至今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经历时30年,在此期间,该规范被修改5次,每一次的修改都是消防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的,它凝聚了消防专家们的所有心血和智慧。近几年来,我国高层民用建筑的数量大量增加、周围环境越来越复杂、室内设计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尚未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更新,这就导致防火规范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其中的很多条文和规定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甚至有些条文表述不够严谨,容易出现执行者产生多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现象。接下来,就针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1.高层单元式住宅入户门和窗户墙的设置

1.1住宅户门的设置

《高规》规定:对于18层以下的高层民用建筑,每层都用设置一座防烟楼梯间和一个安全出口;每个单元都应该设置一座通向楼顶的疏散通道;住宅的户门应该为甲级的防火门,户门不应该直接开向前室,如果必须开向前室,那么这个户门必须也是甲级防火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防火门应该是乙级防火门;18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和较小规模的它是住宅,都只需要设置一部疏散楼梯,在单元式住宅设置防烟楼梯间和消防楼梯间。

一般而言,塔式住宅与单元式住宅相比,塔式住宅的危险性更大,但是规范中要求塔式住宅户门没有开向前室的时候,可以设置成普通门,而开向前室的时候只需要设置成乙级防火门,而单元式住宅的户门则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设置甲级防火门,这种规范要求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很显然《高规》对户门的要求是存在较大问题的。其次,《高规》中特意指出,18层以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必须设有甲级防火门,是不是该理解为18层及18层以上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就不必设置甲级防火门,并且户门直接开向前室时是不是可以设置为普通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条文的规定虽然较为全面,但是表述不够严谨,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多种理解。

1.2窗间墙和窗栏墙的设置

《高规》规定:18层以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应该设置防火墙,当塔式住宅户门开向前室时,不需要设置窗间墙和窗栏墙,而单元式住宅的户门无论有没有开向前室,都应该设置窗间墙和窗栏墙,并且对窗间墙和窗栏墙的宽度和高度进行严格要求,其宽度和高度不得低于1.2m,并且是不燃烧体墙。

通过《高规》的规定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对于窗间墙和窗栏墙的设置,单元式住宅明显严格于塔式住宅,但是塔式住宅与单元式住宅相比更具有危险性,因此,这种设置是不合理的。并且,对于塔式住宅的窗间墙和窗栏墙的宽度和高度均没有进行规定,这对建筑来说,不能形成有效的整体防火。

2.高层建筑底部营业厅疏散通道宽度的设定

2.1《高规》对疏散宽度的设定

《高规》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走道宽度应该按照人数计算,对于净宽度,应该按照通过人数每100人大于或者等于1m计算;对于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该按照人数最多的一层进行计算,每100人大于或者等于1m计算;对于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净宽,应该按照每通过100人大于或者等于1m计算,最小净宽度应该大于或者等于0.9m。对于每100人疏散净宽度的规定是1m。

2.2对《高规》疏散宽度设定的分析

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底部商业营业厅与其上部的场所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因为两者之间有完全的防火分隔和独立的疏散通道,因此,如果是上层着火,那么底部的营业厅受其影响并不大,这就从侧面反映出,高层民用建筑底部的疏散与其他民用建筑中商业营业厅的疏散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是底部的营业厅着火,这一疏散与其他民用建筑中的商业营业厅的疏散也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上部的疏散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疏散宽度的设定,应该对上部的每100人疏散净宽度适当增加,对于底部的疏散宽度则无需改变。所以,《高规》中设定的疏散宽度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在实际设定中,应该充分遵循《建规》中对疏散宽度的设定,即地上一、二层定为0.65m,地上三层定为0.75m。

3.高层民用建筑中对娱乐场所的相关规定

3.1对厅室出口的设置

《高规》规定: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建筑面积小于60平方米的,可以设置一个疏散门;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建筑面积小于75平方米的,可以设置一个疏散门。但是对于位于高层民用建筑首层、二层和三层的歌舞娱乐场所没有设置相关规定。这就容易引起误解,对于首层、二层和三层的厅室出口应该参照怎样的标准,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为了保证首层、二层和三层的准确的参照标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参考建筑面积小于60平方米的标准。

3.2对排烟设施的设置

《高规》明确规定: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如果娱乐场所设置在三层以上部分,对于建筑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设置排烟设施;如果娱乐场所设置在地下时,对于建筑总面积大于20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设置排烟设施。但是,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首层、二层和三层的娱乐场所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标准,所以,《高规》对于娱乐场所的规定并不是完整的,为了保证高层民用建筑的全面防火安全,应该在《高规》中补充相应条文。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建筑工程突飞猛进,民用建筑作为人们稳定生活的保障,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必须加强建筑安全方面的设计工作,目前,影响民用建筑最为严重要素之一的火灾,已经成为所有建筑过程设计阶段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的设计,更是现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确保现阶段高层民用建筑防火安全,笔者认为完善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为关键,为此,针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参考文献:

[1]林明发.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问题分析[J].消防标准规范,2009(11)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探讨 篇6

一、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火灾来源多。火灾来源不仅指火源数量多, 种类也很多。在超高层建筑中, 人员数量肯定是很多的, 这就使得火源数量增多。再有, 在超高层建筑中, 电器设备的使用种类较多, 量大, 这就使得火灾发生的概率增加, 例如电线的漏电现象, 车库漏油现象, 吸烟引火现象等等, 这些火源数量上的增多, 也会相应增大火灾发生的概率[1]。

2、人员疏散困难。首先, 疏散的方式少, 在超高层建筑中, 当火灾发生时, 电梯将不会被使用, 而疏散人群, 必须要将其送回地面上, 而这时的几乎没有任何疏散的方式;其次, 疏散时间较长, 超高层建筑中, 人员的密度较大, 而火灾疏散手段缺失, 更加增大了疏散人群的困难, 导致疏散时间较长。

3、助长火势。在超高层建筑中, 楼梯、电梯等的设计都是直筒状的, 当火灾发生时, 其所存在的风力将会助长火势。建筑楼层越高, 助长火势的能力越大, 导致火灾越发的强烈。

4、火灾扑救难度系数大。这要从三方面来讲, 首先, 火势控制困难, 由于里底面距离较大, 现有设备能力的限制, 外部扑火的难度系数加大, 而且消防人员无法进入到高层空中救火;其次是水喷高度限制, 在超高层建筑火灾营救时, 用水量较大, 水喷压强要求也很高, 在现有设备限制的情况下, 水泵的供水高度时能在150米左右;最后, 是烟雾排放困难, 由于超高层建筑现实特点问题的存在, 烟雾排放阻碍物较多, 而且由于高层风力的影响, 难以进行烟雾的自由排放, 如果借助外力的作用, 也会受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 而且对设备的要求很高, 现在的设计技术很难达到[2]。

二、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方法

超高层建筑的火灾有一定特殊性, 针对这些特点, 并结合我国现有消防设备的条件限制,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方法:

1、整体布局

成立高防火性能的高层建筑群。在这样的高性能的防火建筑中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 假如一栋高层不幸失火, 它将无法影响到其他高层, 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势。在这中超高层楼群中, 要严格按照要求设置火灾营救设备, 例如消防车的通道、火灾营救场地, 以防止火灾发生时, 无法实施营救措施。消防车在实施营救时, 实际操作的要求很高, 消防车通道需要距离建筑墙外5米, 高度、宽度都有相应要求, 而且在超高层建筑群中的营救不具有连续性, 所以火灾营救场地的设置也不是连续的。虽然已经明确出消防场地的设置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这样的场地, 根本不能满足火灾营救的需要。

2、耐火的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中, 无论是材料的运用还是结构的设计, 都要符合耐火的设计要求。在超高层建筑中大范围的应用防火材料, 能有效的防范火灾的发生。在我国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防灾技术的特性。例如防火包裹材料、耐火钢结构设计、耐火混凝土设计等等, 在建筑中应用的一切材料, 最好都要用耐火设计, 这样将会大大降低火灾发生率。

3、疏散安全保障

首先, 安全疏散路线要设计完整。路线优化结合, 将常用路线与急用路线结合起来, 建立备用电梯, 这些电梯在平时是不使用的, 或者是不经常使用的。当火灾发生时, 可以通过这些电梯疏散人群, 虽然这种为火灾而准备的资源是不提倡的, 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但是以防万一, 为了火灾应急的使用。其次, 是避难层的设置, 超高层建筑必须设置避难层, 每15层就得有一个避难层, 当火灾发生时, 低层避难层的人如果不能及时疏散, 可以依靠消防车疏散, 避难层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到设置规范, 还要充分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现有状况, 以及消防设备的限制, 根据环境特点, 设置相应的避难层, 如果发生火灾, 消防车完全可以第一时间到达避难层实施营救。最后, 超高层建筑的“烟筒效应”是很难克服的, 但在建筑设计上, 要尽可能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超高层建筑的疏散问题必须提高重视,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人员伤亡, 在建立疏散层之外, 还应设置足够宽度的楼梯, 目前, 很多学者已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利用已有设备进行火灾人员疏散问题上了, 电梯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可以大大提高疏散效率, 但电梯的性能必须充分保证[3]。

4、划分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是指建筑内部通过各种防火设备将空间分隔开来, 每一个空间都是由防火材料包围而成, 这样在火灾发生时, 可以有效的防止火势的蔓延。防火分区是有防火、耐火的分隔材料分隔而成, 防火墙在其中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而且防火分区的设置与划分也要根据建筑的类型、特点设定。不同建筑功能的防火分区均有具体要求, 要根据建筑本身的特性而定。防火区域的划分不但能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 在火灾发生时, 能有效控制火势, 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火灾营救[4]。

5、设备设置齐全

火灾设置系统的全面设置, 一定不能离开设备方面的支撑。一个完善的防火系统一定要包含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两大部分, 其中自动报警系统主要是指探测器、区域报警器和集中报警器三部分, 在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其他功能的报警系统, 这样有利于当火灾发生时, 能及时与外界联系, 及时借助外界的力量将火灾消除。自动喷淋是指超高层建筑自救的一种方法, 是自防自救的一种手段, 例如在很多地区, 大部分超高层建筑都是用了玻璃分隔材料, 这不仅仅是防火系统建设的需要, 在外观上来看, 也是非常美观的, 在分隔空间的两侧, 大都有自动喷头, 避免火灾发生时, 不能自营自救。

【总结】超高层建筑是目前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 也是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地标。这种建筑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城市面貌越来越凸显, 提高了人口密集度, 节约了沟通的时间与成本。以上这些优势的体现, 不得不趋势者建筑设计的走向。但是在拥有许多优势的同时, 它的劣势也突显出来, 它的防火系统设计时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防火系统也在不断更新中[5]。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 要认清自身劣势, 做到自营自救的准备, 根据现有的实际状况和消防设备的实际情况, 要对防火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在保障超高层建筑防火系统设计完全的基础上, 再加上人们防火意识的提高, 在内外双重作用力下, 防火作用必然能提高。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着土地可用面积的不断紧张化, 超高层建筑已经普遍存在, 这是时代发展的特征。超高层建筑的应用面非常广, 例如, 商场、写字楼、公寓等等, 在这些人员密度集中的场所, 灾害的防控措施要做到位。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相对于普通楼房较复杂。本文就超高层楼房的火灾特点以及工程特点, 提出火灾防范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工程设计方案。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梅红, 赵建平.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探讨[J].建筑防火设计, 2010, 29 (3) .

[2]孙利生, 刘怡.智能建筑防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民居规划·设计, 2014, 29 (3) .

[3]赵富国.浅谈高层建筑防火系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29 (13) .

[4]宋文华, 伍东, 张玉福.高层建筑火灾初期利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9) :67-72.

某大型专业商场防火设计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专业商场,性能化防火设计,亚安全区,自然排烟,安全疏散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相继建成了不少大型专业商场,这类建筑面积较大,人员密集,建筑分隔和商品布置复杂,装修和商业可燃物多,发生火灾时蔓延迅速,给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该类建筑的防火设计及日常管理十分重要。笔者结合某大型专业商场工程实例,分析了其建筑特征、火灾特点及火灾危害性,对其防火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设置“亚安全区”及采用中庭采光顶自然排烟的设计方法。

1 工程概况

该大型专业商场总用地面积107 982m2,总建筑面积324 161m2,建筑主体高度为22.8m。地上四层商业, 地下一层停车场,地上商场面积为251 478m2,地下停车场面积为75 757m2。该商场主要以经营皮草为主,地上四层部分区域设有餐饮快餐。

该建筑的建筑特征如下:

(1)建筑体量大。单层占地面积大,约为6万m2,面宽大,进深长,东西长约380m,南北宽约170m;

(2)中庭屋顶采用钢化玻璃采光顶;

(3)设有6处主要出入口。商场内除疏散楼梯直通室外出口和各主力店直接对外出口外,在首层设有6处主要出入口(见图1);

(4)中庭分布。室内步行街设有7个中庭从首层贯通建筑屋顶,中庭开口 面积大,约占室内 步行街面 积的47%(见图2);

(5)疏散楼梯分散布置。除建筑外 围疏散楼 梯有直接对外出口以外,中间区域疏散楼梯均分布在首层东西方向室内步行街两侧。

该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危害如下:

(1)可燃物较多,用电设备多,致灾风险大;

(2)易造成火灾蔓延,形成大面积、立体火灾;

(3)人员密集,疏散困难;

(4)灭火救援难度大。

2 存在的消防问题

该专业商场建筑规模大,建筑功能复杂,既有繁华商业街的建筑特点,又有受限空间类公共场所的建筑特点, 现行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适用于该建筑。鉴于该工程建筑设计及使用功能的需要,现有建筑消防设计方案在执行国家 现行消防 技术标准 时主要遇 到以下问 题,需要运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1)室内步行街设置安全性。首层室内步行街作为一个防火分区,设有7个中庭与屋顶采光顶连通,其面积达到14 600m2,远大于规范所要求的5 000m2。由于该建筑中间区域疏散楼梯需经过室内步行街方可疏散至室外。因此,室内步行街的消防安全对于人员安全疏散至关重要,需对其消防安全具体设置提出相关要求。

(2)安全疏散问题。由于该建筑单层建筑面积大,进深长,势必造成中心区域疏散楼梯在首层无法直通室外以及首层中间区域疏散超长。

(3)中庭排烟系统设计有效性。中庭排烟拟采用屋顶采光顶侧开窗进行自然排烟,需要根据对火灾烟气的蔓延模拟,分析中庭烟气流动情况,验证烟气通过采光顶侧开窗排出的效果以及是否能保证人员安全疏散,进而确定中庭自然排烟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建筑防火设计

3.1 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

3.1.1 室内步行街的水平防火分隔

(1)水平防火分隔方式。对于东西方向室内步行街, 采用防火墙或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对于南北方向室内步行街,除临街商铺侧墙采用防火墙以外,其他区域采用双轨双帘无机特级防火卷帘进行分隔。为了防止大面积使用卷帘在火灾时无法可靠动作,在南北方向室内步行街自动扶梯区域内侧增设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C类防火玻璃框架系统,以达到双重保护的作用。具体设置如图3所示。

(2)两侧商铺的防火间距。步行街两侧商铺相对面之间距离不应小于9 m,既可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需要,又可以防止火灾跨区域蔓延。

(3)可燃物控制。步行街的顶棚、墙面、地面应采用不燃材料装修。步行街内不应放置任何可燃物。供顾客休息的桌椅等公共设施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如石材、 金属材料等。

3.1.2 室内步行街的竖向防火分隔

现有设计东西方向室内步行街三个中庭在从地上二层到地上四层的各层开口处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南北方向室内步行街4个中庭从地上二层到地上四层的各层开口处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特级防火卷帘进行分隔,具体设置如图4所示。

(1)自动灭火系统。室内步行街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步行街中庭应设置自动跟踪射流灭火系统,并应保证中庭任何部位均有两股水流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

(2)消火栓系统。室内步行街沿两侧每隔30m应设置DN65的消火栓,并应配备消防软管卷盘。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步行街回廊顶棚应设置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室内步行街中庭应采用线型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宜分层布置。

(4)消防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室内步行街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集中控制型。在室内步行街地面设置 两条保持 视觉连续 的灯光疏 散指示标 志,疏散指示标志箭头长度不宜小于100mm,并使用安全电压,沿疏散方向灯具间距不应大于5m。

此外,室内步行街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1.0m以下的墙面上应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且灯光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10m。

3.2 安全疏散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建筑面宽长,进深大,建筑体量大,造成首层中间区域部分疏散楼梯不直通室外和疏散距离超长。针对上述两个安全疏散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室内步行街“亚安全区”进行疏散加以解决。室内步行街“亚安全区”设计可以为人员疏散提供相对安全的缓冲区域,能够保证建筑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人员疏散安全性,部分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开设甲级防火门作为辅助安全出口,如图5所示。辅助安全出口应尽量设置在疏散路线和通道处。

3.3 中庭排烟设计

现有设计 中庭采用 屋顶采光 顶侧开窗 进行自然 排烟。侧开窗采用电动推杆上旋式排烟窗,排烟窗设计高度约为23.0m,单层设置,窗户高度为1.2m。中庭自然排烟侧开窗的有效面积总和约为1 200m2,室内步行街总面积约为14 600m2,占室内步行街总面积8.2%。

针对中庭排烟设计,需要根据对火灾烟气的蔓延模拟,分析中庭烟气流动情况,验证烟气通过采光顶侧开窗排出的效果以及能否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并对排烟窗设置提出相关要求,进而确定室内步行街自然排烟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模拟分析时,本着消防安全性和投资经济性的原则,先以现有室内步行街自然排烟窗设计有效面积作为开窗面积来进行模拟。如果无法满足安全判据,则增大自然排烟窗的面积,直到满足人员疏散安全判据要求为止。

由于中庭排烟方式选取自然排烟,而自然排烟容易受到室外风的影响,而且中庭补风采用室内步行街外门自然补风,考虑到冬季气温寒冷平时室内步行街外门不可能打开。因此,对于中庭排烟模拟将考虑室外风和有无补风情况下对中庭排烟的影响。

对于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提出如下设置要求:

(1)自然排烟窗设置要求。自然排烟窗除设置电动开启装置外,还需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而且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消防控制中心可以远程控制启动。排烟窗应保证开启角度不小于70°以保证排烟窗有效面积,并能够在设计风荷载压力值的环境下保持排烟窗的打开。此外,还需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寒冷季节凝露将排烟窗冻住而无法正常开启。

(2)自然补风系统设置要求。应设置补风系统,可以考虑自然补风,结合该项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首层疏散外门以及疏散外门上檐可开启外窗等自然通风方式进行补风。首层疏散外门以及疏散外门上檐可开启外窗应设置电动开启装置,与火灾自 动报警系 统联动,发生火灾 时,自动打开疏散外门并开启疏散外门上檐的外窗。

4 结 论

住宅设计中的防火问题 篇8

原油属于易燃易爆物品, 它属于甲B类易燃液体, 具有自身的爆炸危险性, 同时原油的易沸溢性使得在救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防火堤就是在原油储罐或其他液态危险品储罐发生泄漏时, 用来防止液体外流并且阻止火势蔓延的建筑物。原油一旦发生爆炸, 不仅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失, 更会给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因此对储油罐区防火提的设计意义巨大。因为近来一些设施的改动, 原有的规范标准已经不够贴切实际, 因此为了能够避免储油罐区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有必要对防火提设计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防火堤人行道是在紧急情况下有关人员逃生、救火的有效通道, 按照一般的设计规律, 防火堤人行道基本都是按照台阶设计, 现场称“踏步”。安全有效的防火堤人行道能够保证储罐区的安全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然而根据现今的设计方式, 虽然人行道对于相关人员的进出是方便的, 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大型工具的运输问题, 因此应该结合一些经验和教训, 将人行道设计为能够通过笨重大型的工具的道路, 这样对于储罐区的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 设计也更加科学合理, 方便安全。

2 关于地上立式油罐高度

因为原油的性质, 所以对其的储存有一定的要求。常见的罐基础形式有环墙 (梁) 式、外环墙 (梁) 式和护坡式, 在实际应用选型中一般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选择。然而最近五年, 储存原油的企业在布置储油罐的时候, 一般都会把罐底抬高约500mm到800mm, 对此, 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地上立式油罐的罐壁与防火堤内坡脚线的距离, 大于等于罐壁高度的一半。”这一规定就有所变动。因为随着现场储罐基础抬高, 对于规定中的个别条款就应该进行对应的调整, 以此来保证储油罐区的安全。

3 防火堤的尺寸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中有明确规定:“立式油罐组防火堤的计算高度应保证堤内的有效容积需要。卧式油罐组围堰高度不应低于0.5m。防火堤实际高度应比计算高度高出0.2m。防火堤实际高度不应低于1.0m, 且不应高于2.2m (均以防火堤外侧路面或地坪算起) 。”但是关于这条规定, 在执行的时候容易混淆设计人员, 因为在现场设计施工时, 往往会以满足堤外尺寸为目标, 从而忽略了储罐内部有效容量。因此, 此规定的括弧中的文字应改为“堤外尺寸也应尽量满足外, 均从防火堤地坪或内侧坡脚算起, ”。

4 关于防火堤内有效容量

防火堤内所构成的有效空间容积, 应等于从油罐中流出的全部油品。根据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经验, 存有半罐油品的固定顶油罐在发生爆炸的情况下, 大部分只会将罐顶炸开, 这样油品就不会流出油罐;如果爆炸时油罐内油品处于低液位状态, 有可能将罐底炸裂, 有的将罐顶炸开;油罐溢油、泄漏的油量都不会大于一个罐的容量;对于浮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 因其罐内基本留给没有气体的空间, 故不易发生爆炸, 这样油品流出油罐的可能性就为最小。因此, 油罐溢油或漏失的量都有不会超过一个油罐的容量。不同类型的油罐对应不同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 根据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之.6 5.1 1规定知:“防火堤内有效容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9) 对于浮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 防火堤内的有效容量不应小于油罐组内一个最大油罐容量的一半。 (9) 对于固定顶油罐, 防火堤内的有效容量不应小于油罐组内一个最大油罐的容量, 并扣除与防火堤高度相等的其他油罐所占据的容量。 (9) 当固定顶油罐与浮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布置在同一油罐组内时, 防火堤内的有效容量应取上述两项规定中的较大值。 (9) 覆土油罐的防火境内有效容量要求相同, 但油罐容量应按其高出地面部分的容量计算”。以上的计算方法, 也是针对未改动之前的储罐而言, 并非改动后的储罐而设定的, 因此在对防火堤有效容积的规定, 应为在其各自的原来基础上, 补充“加上储罐基础所占的容积”为妥。

5 结语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储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和石油库设计规范等标准为石油储备区安全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其中对原油储罐区的防火堤设计已经有了明确的规范与要求, 但是,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应急与抢险经验中, 现阶段的石油储备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安全防火防爆问题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邱治宁.储油罐泄露风险评价及后果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 2014.

[2]李寒.事故状态下罐区防火堤安全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王奕文, 徐玉朋, 文莉薇, 赫奇龙, 叶人杰.储油罐区防火堤设计的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4:250-251.

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探讨 篇9

1工程案例

图1是A工程首层平面图, 该工程为一大型商业建筑, 地上部分四层, 建筑面积62 453 m2, 室外地面到该建筑屋面层的高度为23.9 m, 但屋顶有设备机房及天窗突出屋面, 其中, 天窗最高点处距离室外地面28.2 m (见图2) 。设计师认为, 天窗是由金属结构及玻璃等不燃材料构成, 本身并无火灾危险性。以24 m划分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 是主要根据我国登高消防器材的配备情况、消防车供水能力以及消防队员登高救援作业能力, 并结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消防救援能力提出的。商场天窗周围屋顶高度均低于24 m, 且人员可以通过楼梯上至屋面。天窗不会显著增加消防救援的难度。故屋顶天窗的火灾危险性小, 不会对人员安全疏散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 商场部分按高层建筑的裙房进行防火设计。

1.1 存在的具体设计问题

(1) 商场首层分为6个防火分区, 有3个防火分区面积超过5 000 m2, 最大的6 856 m2, 超过规范的要求。

(2) 部分楼梯在首层不能直通室外, 需经由室内步行街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其中, 楼梯间出口距离最近的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大于42 m。

部分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安全出口满足率最低的只有0.67, 且还需借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门。

(3) 有3个区域的疏散距离超过30 m, 其中最大的区域面积为526 m2。

(4) 商场多数防烟分区面积超出规范的规定。

1.2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1.2.1 亚安全区

考虑到首层部分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不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 部分疏散楼梯在首层不能直通室外, 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火灾蔓延范围, 保证室内步行街在一定时间内的安全, 以满足人员疏散需要。为此, 提出将首层室内步行街作为亚安全区, 为了使亚安全区的设计理念成立, 需采取以下措施:

(1) 步行街 (如图1横格填充区域) 内不应放置任何固定可燃物, 步行街的宽度根据可能的火灾规模确定。

(2) 步行街两侧的商铺 (如图1网格填充区域) 与步行街之间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商铺可采用厚度不低于10 mm的钢化玻璃与步行街进行分隔, 并在店铺内侧设置自动喷水系统保护钢化玻璃, 具体设计参数如下:①喷头采用RTI=50 (m·s) 1/2的快速响应喷头;②喷头间距不大于2 m;③喷头与玻璃的距离控制在200~300 mm;④喷头采用闭式边墙型喷头, 喷水强度不小于0.5 L/ (s·m2) , 用水量按保护长度和保护时间计算确定, 保护长度按沿步行街商铺玻璃分隔的最长尺寸确定, 持续喷水时间不小于1.0 h;⑤保护钢化玻璃的自动喷水系统采用独立的管网和水泵。

(3) 商铺开向步行街的常开门在火灾时应能自动关闭, 可采用带电磁门吸式双向弹簧门, 平时采用电磁门吸使之常开。发生火灾时, 电磁门吸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断电, 门吸失去吸力使门自动关闭, 门关闭后能从两侧手动开启并再自动关闭。

(4) 商铺与其他功能区域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实体墙进行分隔。

(5) 各商铺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为尽可能减少商铺火灾及烟气对步行街的影响, 将适当提高首层商铺的排烟量, 具体设计参数根据模拟计算确定。

(6) 步行街及中庭分别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

(7) 步行街及中庭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8) 步行街内每隔50 m设置室内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1.2.2 安全疏散

(1) 为提高疏散出口的利用效率, 快速引导人员疏散, 商场内设置智能疏散指示系统, 首层步行街设置疏散导流标志。

(2) 商场内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的照度应保证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5 lx, 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60 min。

(3) 部分首层不能直通室外的建筑, 其首层的前室汇合到1个疏散走道时, 该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 h的隔墙与商铺进行分隔, 通向室内步行街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

(4) 对于商场内疏散宽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分区, 可在商场内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开设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其中, 借用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不大于该防火分区所需疏散宽度的30%。

(5) 对于四层部分区域疏散距离超出规范要求的问题, 采取如下技术措施:增设通向塔楼及室外平台的疏散出口, 塔楼内人员仍独立疏散, 不向裙房疏散;或者设置疏散走道, 该疏散走道与其他功能区域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 h的隔墙分隔, 走道两端设置乙级防火门;或增设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出口。

1.2.3 消防设施

(1) 相关试验研究表明, 快速响应喷头的响应时间快, 能将火灾损失减少20%, 最大热释放率降低45%, 环境温度降低25%。因此, 商场首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2) 为降低商场发生电气火灾的可能性, 商场内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

(3) 厨房内排油烟罩及烹饪部位设置自动灭火装置, 且在燃气管道上设置紧急事故自动切断装置。

1.3 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

提出性能化设计方案, 并对现有设计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评估, 以确定建筑的消防安全性能, 为建筑防火设计提供依据。整个过程采用常规程序, 即确定性能化设计的目标→确定火灾规模和所有的人员安全性能判据→设置火灾场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模拟工具→模拟计算得出各场景的ASET和RSET进行比较→判断出建筑的安全性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的结论是:

(1) 商场首层步行街的防火设计可以有效阻止火灾蔓延。

(2) 商场的防排烟系统可对火灾产生的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排除。

(3) 当商场发生火灾时, 在消防设施有效的情况下, 商场内的疏散设施能够保证人员安全地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

要求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能切实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在疏散通道内不得存放任何物品, 使疏散路线始终保持畅通, 确保疏散指示标志清晰有效, 并在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和火灾时的安全疏散预案, 明确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各自的职责、任务以及应急处置方法、程序。

1.4 工程概况

工程B为一超大型商业综合体, 集商业、娱乐、办公、商务、影视、酒楼等于一体, 地下一层主要为设备用房及大型汽车库, 地上一层至五层为商业综合体部分, 六层以上为5个塔楼, 两栋29层商务楼, 两栋28层商务楼。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32.6×104 m2, 其中地下5.35×104 m2, 地上27.25×104 m2。性能化研究的是商业综合体。

1.4.1 存在的设计问题和初步解决方案

该项目由于体量过大, 与其他类似大型商业建筑一样存在防火分区面积过大、疏散距离过长、疏散宽度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时引入了亚安全区的概念, 即在建筑内部划出一定区域范围, 在此区域范围内, 通过对内部可燃物进行控制, 并与周围邻近区域进行严格的防火分隔, 控制火灾和烟气侵入区域内, 由此, 为人员疏散逃生提供暂时的过渡空间, 并为消防扑救力量侦察并开展扑救提供暂时安全的场所。

如图3所示, 该项目将室内步行街作为亚安全区域设计。室内步行街贯穿一层至三层, 每层与两侧精品店一起将主力店分为三部分, 其中一部分为超市楼, 一部分为娱乐楼, 一部分为综合楼。主力店各业态防火分区满足规范要求, 步行街三层建筑面积共53 331 m2。

步行街中部设有两个大中庭、11个小中庭, 从一层贯穿至三层, 顶部设置采光顶, 将整个步行街盖住, 形成室内大空间区域。步行街内两侧为精品店, 作为餐饮、服装、生活配套使用。为了满足步行街作为亚安全区的使用功能的需要, 设计中又引入了防火单元的概念, 将与步行街连接的精品店作为独立的防火单元设计, 解决室内步行街在防火分区和人员疏散设计中的问题。

精品店采用防火单元做法, 与步行街回廊及中庭进行防火、防烟分隔:

(1) 每个防火单元面积控制在300 m2以内。

(2) 每个防火单元的围合结构应能形成有效的防火分隔:即防火单元上下分隔的楼板耐火极限应不小于1.5 h;防火单元间的隔墙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2 h, 且应由顶部至底部严格分隔;防火单元与步行街通道之间采用钢化玻璃+喷淋保护提供不小于1 h的防火分隔, 且喷淋应采用专用窗型喷头;防火单元与非步行街商业部分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 h的防火墙进行防火分隔;确保火灾不会在水平、垂直方向蔓延。

(3) 保护精品店与步行街防火分隔的水喷淋管道应独立设置, 确保保护玻璃分隔的水喷淋能在火灾时有效启动, 按最长店铺实际长度设计消防水量, 保护时间不小于1 h。

(4) 与步行街通道直接连接的商铺内采用57 ℃动作、响应时间指数RTI≤50 (m·s) 0.5的快速响应喷头, 采用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 机械排烟量按规范设计, 每个商铺为一个防烟分区。

(5) 未与步行街通道直接连接的主力店内采用68 ℃动作、RTI≤50 (m·s) 0.5的快速响应喷头。

(6) 步行街商铺进行防火单元设计后不再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该做法控制了起火单元的可燃物数量, 从基础上控制了火灾规模;同时每个单元内加强了消防设施, 从技术上限制了火灾的扩大和蔓延, 为步行街通道作为亚安全区提供了可行性。

1.4.2 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及其结论

消防性能化的评估过程类似于上例所示的过程, 评估得出如下结论:步行街精品店采用防火单元的分隔方式可行, 采用防火单元对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区域进行严格的防火分隔措施后, 步行街可作为一个防火分区设计, 且可视为亚安全区。

1.5 避难走道

图4所示是一个建筑面积达52×104 m2的购物广场二区的地下部分, 面积约为1.5×104 m2, 分为5个防火分区。在防火设计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大型商场的问题类似, 由于是在地下, 每个防火分区要保证两个直通室外的出口更为困难。在进行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时引入了避难走道 (图中灰色部分) 的概念。避难走道的设置要求与人防工程疏散走道的设置要求一样, 但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未设置前室。通过性能化模拟计算得出, 这样的设计方案能基本保证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2大型商业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的思考

目前, 国内已完成或在建的大型购物广场在消防设计时基本上都采用了性能化设计, 针对这类建筑存在的普遍问题, 采取的措施基本就是设置步行街、避难走道等区域, 并通过明确这些区域的耐火结构、防火分隔、消防设施等要求, 将之视为亚安全区, 以解决人员疏散问题, 实现保证建筑内部人身安全的目标。

但性能化设计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存在的缺陷。性能化设计最大的问题是:性能化设计大多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已完成, 等到建筑开始施工, 尤其是业态进入以后, 建筑的室内布局往往发生很大变化, 也就是说, 性能化设计的初始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时, 通过性能化设计得出的结论和建议是否可靠。 (每份性能化设计报告都有一个内容相似的说明, 例如:该项目只针对甲方提供的项目的建筑结构、功能、人员密度、火灾荷载及消防设施的设计进行火灾危害性评估, 所得结果只对这些数据有效, 数据资料以某年某月某日前甲方或设计方提供的设计资料为准;如若改变建筑结构与功能、增加人员密度、增加火灾荷载、改变消防设施, 则该评估报告不能完全适用。)

3解决大型商业建筑防火问题的一些建议

分析3个工程案例、参考其他类似的大型商业建筑可以发现,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合理设置亚安全区。

亚安全区可以是特殊处理了的步行街, 也可以是避难走道。对它们的要求除了如上述3个工程所列的步行街措施以及GB 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对疏散走道的要求外,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防火分区至亚安全区入口处应设置前室。

(2) 科学论证建筑物吊顶后的最后层高, 如果层高无法满足要求, 可在每个防烟分区局部设计镂空吊顶。已有实验证明, 吊顶局部开孔可以很好解决扁平空间的排烟问题。

(3) 规范作为防火分区分隔物的防火卷帘的使用。

(4) 作为亚安全区的步行街往往大量使用钢化玻璃加独立设置的自动喷水系统与之分隔, 钢化玻璃的厚度、自动喷水系统的设计需要规范。

(5) 一些小店铺通常以防火单元的形式与亚安全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要严格控制防火单元的面积。

(6) 作为亚安全区的避难走道等同于疏散楼梯, 火灾时必须使其保持正压。由于这类避难走道往往很长, 怎样保持一定的压力是个难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

(7) 大型商业建筑通常都有很大的屋顶平面, 可用于疏散, 有效解决疏散距离过长和疏散宽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所有的疏散楼梯尽可能都通向屋面。

(8) 规范相邻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可借用宽度。

摘要:通过对3个工程案例的分析, 找出消防性能化设计与评估应用于大型商业建筑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合理设置亚安全区解决类似问题。防火分区至亚安全区入口处应设置前室。应规范亚安全区的防火分隔, 严格控制与亚安全区形成同一防火分区的防火单元的面积。作为亚安全区的避难走道在火灾时应保持正压。建议参考过去十几年同类建筑的消防性能化研究报告, 在规范的制修订过程中不断提高规范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性能化防火设计,大型商业建筑,亚安全区,避难走道

参考文献

[1]赵伟.扁平超大型商业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的困惑[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1) :817-819.

商业服务网点中的建筑防火设计 篇10

【关键词】商业服务网点;建筑;防火设计;技术问题

引言:

建规上对于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如下:“居住建筑的首层或者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该用房建筑面积不超过300㎡,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h且无门窗洞口的隔墙与居住部分及其用房完全分隔,其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与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分别独立设置。”。高规中对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也与此相同,但是这两个规范对于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防火均未作进一步定义和解释,设计中对这部分的防火设计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本文将就此与广大专家读者做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商业服务网点的层高

住宅设计规范中只是规定对于层高大于3.0米的部分按照3.0米/层进行层数折算,余数小于1.5米的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以此来确定该建筑的耐火等级和防火要求,这样就遗留了一些技术上的漏洞,一些开发商将底层或者二层层高做大,给业主预留出做夹层的空间,使得原本应该定性为商住楼的建筑,套用了住宅建筑附带商业服务网点的相关规定,留下重大的火灾隐患。针对于此,内地一些城市先后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厦门市颁布了《厦门市住宅设计防火暂行规定》,其中规定底层商业服务网点,隔间店面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层高超过3.9米时应设计夹层直通室外的出口,夹层不计层数。2、夹层面积不大于底层面积的50%,夹层不计层数(注 夹层面积超过底层面积的50%或未设计夹层时,隔间店面按2计,建筑按商住楼要求设计。)上述规定不仅对层高超过一定高的情况予以变通使之符合要求,并对夹层是否计入层数明确规定,杜绝了开发商钻空子的现象,避免了建筑在防火设计上留下缺陷。

二、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消防技术问题

1.使用层数、面积以及层高

商业服务网点的层数必须不超过二层,但在实践中,设计单位常通过提高建筑层高,在使用过程中二次改建成夹层,从而变为三层乃至四层的使用空间。例如,某工程为十一层居住建筑,第一、二层临街商铺层高4.2m,第三至十一层(单元式住宅)层高3m,在设计中一、二层局部为独立商业用房,每个临街商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小于300m2,商铺之间采用实体墙进行防火分隔。建设单位认为该独立商业用房属于商业服务网点,按照十一层住宅考虑,属二类建筑。笔者认为虽然商铺在使用面积及分隔墙方面满足商业服务网点的设置要求,但依据《住宅建筑规范》第9.1条计算层数的规定: 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 余数大于或等于l.5m 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因此,该商业用房应该为三层建筑,不能执行商业服务网点的要求。对网点中设有局部夹层的同样按照此规定确定是否计入建筑层数。

2.使用功能

定义中指出商业服务网点应该为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可见这里所提的“小型营业性用房”是有所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小型营业性用房都可以按照商业服务网点定义来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则有很多种引申,如一些娱乐场所(网吧、影吧、游艺厅、夜总会、卡拉OK厅),公众聚集场所(饭店、茶座、幼儿园)等设置在住宅下的网点内,由于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其火灾危险性已经远远超过规范定义中所列举的小型营业性用房。对于这类工程的审核、监督则需按照娱乐场所的设置要求执行。

3.防火分隔方面

定义中明确了商业服务网点总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并应该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h且无门窗洞口的隔墙与居住部分及其他用房完全分隔。但在实际工程中为了解决疏散出口问题,有的场所在隔墙上开设第二安全疏散出口(即使采用双向甲级防火门也不能满足要求),使两个网点连通,导致网点面积大于300m2,超出面积要求,则应该按照公共建筑来进行设计。

另外,《建规》和《高规》在术语中专门解释了这个“商业服务网点”后,文中却再没有出现该术语。这就造成实际工程中商业服务网点防火要求和防火设计的诸多困难。

三、商业服务网点的安全疏散

建规及高规中对商业服务网点的安全疏散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建规中涉及该部分的规定如下: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 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 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居住部分完全分隔,且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2.其他功能场所和居住部分的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防火设计,应分别按照本规范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居住部分的层数确定应包括其他功能部分的层数。根据规范中关于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以及其自身特性,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独立的公共建筑部分”来进行疏散设计。

3.根据建规5.3.2条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每层最大建筑面积不超过500㎡,第二及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的情况下,可以只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此外,依据建规5.3.13条,民用建筑内最远点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不超过22米,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距离可增加25%。商业服务网

点的实质是一种介于纯商业建筑和纯住宅建筑之间的小型商业用房,从建规和高规对商业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这部分的防火设计要求应低于对大型商业建筑的要求但高于一般的民用建筑。目前,很多城市针对于此出台了一些相应的地方法规,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市消防局关于《小型商业用房防火设计技术规定》,对于商业服务网点的疏散做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3.1商业服务网点不应设置在地下室。

3.2设置在首层的商业服务网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可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②建筑面积超过200 ㎡,应设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两个安全出口的间距不应小于5m。

③商业服务网点内最远点至安全出口的最远距离不应大于22m,当设置喷淋保护时,疏散距离可增加3m。

3.3设置为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商业服务网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可设一部楼梯间。

②当楼梯为敞开楼梯间时,室内从最远点算起(室内楼梯的一段距离按其水平投影长度的1.5倍计算),到底层的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超过22m。当设置了喷淋保护时,疏散距离可增加3m。

③当疏散距离超过上条规定时,楼梯应设置成封闭楼梯间或设置房间门与楼梯分隔开,且房间内最远点至房间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④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面积超过200 ㎡的,底层应设置两个安全出口。楼梯间在底层距离直接对外出口不应超过15m。

四、结束语

当然,上述这些毕竟只是地方性的法规,不具有通用的普遍性,在实际工作中,作为设计人员,我们还是应该以国家性规范为主,同时做好与开发商以及当地消防审查部门的良好沟通,从设计上杜绝防火设计的隐患,更好的为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

[2]GB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S].

对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问题探讨 篇11

1.1 电气装置设计不当

有腐蚀气体的场所未采用相应要求的设备,以致绝缘破坏,短路引起火灾;防爆场所未安装防爆电器:线路载流量超过允许值导致电器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设备过热引起火灾:雷击场所未设置合理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失效,由雷电流效应引起火灾。

1.2 电气安装不规范

导线连接处采用缠绕连线,时间长了由氧化引起接触电阻增大,接头过热引起火灾。断路器、接线端子板、插保险的熔丝、设备连接螺钉等处,长期运行经过震动连接不牢,接触电阻增大引起火灾。灯具不按规范要求安装,对白炽灯、卤钨灯等产生的热量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致烤燃周围易燃物。

2 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2.1 探测器

探测器是消防自动报警的眼睛,它的功能是将火灾信号快速传到报警控制器,发出警报信号。其类型有:感烟、感温、感光、叫燃气体等四类。探测器的选型和布设需根据各部位可能发生火灾的特性、房间高度、房顶形式、相对湿度等,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设计,注意报警探测器与控制器必须选用同一个生产厂家的产品。

2.2 报警控制器

报警控制器是给探测器供电,接受、显示、传递信号,并能输出控制指令的一种装置。按其输入网络的系统线路划分有少线制(又名总线制)和多线制两类;按作用性质划分有区域报警器(中继器)、集中报警器、通用报警器三种。我们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2.3 消防联动控制

联动控制的对象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防、排烟设备,如电动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正压送风阀、排烟阀等;二类是机电设备,如防、排烟风机、空调与送风机、电梯等;三类是灭火系统,如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等。联动控制方式是:火灾报警信号传至消防控制器发出指令,使设在现场的联动控制模块动作。在操作方式上,一般设有自控、远控、现地三种。我们设计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 规范消防配电线路的设计

3.1 消火栓泵、喷淋泵等配电线路

消火栓系统加压泵、水喷淋系统加压泵、水幕系统加压泵等消防水泵是实施灭火工作的主要设备。消防水泵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火灾扑救的效果,其配电线路的防火设计应该特别予以重视。根据消防工程现行做法,消防水泵一般集中设置在水泵房,其配电线路包括双电源或双回路电源干线和各个水泵电动机配电支线两部分。

3.2 防排烟装置配电线路

防排烟装置是高层民用建筑中重要的防火设施,它包括送风机、排烟机、各类阀门、防火佣等,这些设备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员疏散效果和能否有效防止火灾蔓延。由于防排烟装置的布置一般比较分散,因此其电气线路防火设计既要考虑供电主回路线路,也要考虑联动控制线路。鉴于限燃型电统在遇到明火时,其电气绝缘性能会迅速降低,防排烟装置配电线路明敷时应采用耐火型交联低压电缆或铜皮防火型电缆,而暗敷时可采用一般耐火电统,联动和控制线路也应该采用耐火电缆。此外,防排烟装置配电线路和联动控制线路在敷设时应尽可能缩短线路长度,并避免穿越不同的防火分区。

3.3 防火卷帘门配电线路

在高层建筑中,大堂或中庭往往面积很大,许多高层宾馆还具有内置高空间和回廊,因而按照《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要求,应采用防火卷帘门将不同的防火分区加以隔离,阻断火灾蔓延,防火卷帘门的隔离火势作用是建立在通过配电线路可靠供电以使防火卷帘门有效动作基础上的。

3.4 消防电梯配电线路

消防电梯是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时使用的重要工具,配电线路防火设计应与其功能相适应。根据当前消防工程实例,消防电梯配电一般是由设在高层建筑底层或地下室的变电所敷设两路专线配电至位于高层建筑项层的电梯机房,从而造成消防电梯配电线路一般都比较长,且路由也比较复杂。因此,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消防电梯配电线路应采用耐火电缆,当有供电可靠性特殊要求时,两路配电专线中的一路可选用铜皮防火型电缆。此外,垂直敷设的消防电梯配电线路应尽可能设在电气竖井内,并应考虑第2部分第3条的要求。

3.5 火灾应急照明线路

火灾应急照明的作用是保证火灾时人员有序疏散和消防人员继续工作,它包括疏散指示照明、火灾事故照明和备用照明。一般情况下,疏散指示照明和火灾事故照明采用带镍福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或可强行启点的普通照明灯具,而备用照明则利用双电源切换来实现。所以,火灾应急照明线路一般采用阻塔型电线穿钢管保护暗敷于不燃结构层内,以达到防火要求。对于装饰装修工程,可能遇到土建结构工程已经完工,应急照明线路不能暗敷于结构层内,而只能明敷于吊项内的情况,这时电气线路应采用耐热型或耐火型材料。

3.6 消防广播通讯系统配电线路

火灾事故广播、消防电话、火灾警铃等设备的电气配线应该保证其功能的发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采用阻燃型电线穿管单独暗敷:当必须采用明敷线路时,应该对线路作耐火处理并参考第2部分第2条要求。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电气火灾防范的理论与经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问题也较多,应积极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和IEC标准靠拢,努力学习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防火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国情把电气线路的火灾减少到最低程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建筑物内的用电设备和装置越来越多,由此而引起的电气火灾比例也在不断攀升,这对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电气火灾的产生原因,针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配电线路的规范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结合我国国情把电气线路的火灾减少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自动报警系统,消防配电线路

参考文献

[1]GB50116-19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

[2]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上一篇:真诚尊重下一篇:保护文物发展旅游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