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刍议

2024-05-27

住宅设计刍议(精选12篇)

住宅设计刍议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迅猛发展。随着住房改革的推进,住宅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从初期的只要住得下逐步发展为要住得好,因此住宅设计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我国住宅设计水平稳步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住宅设计开始注重倡导使用功能合理、套型变化多样、空间利用充分和环境效果良好的设计理念,使住宅设计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1 我国住宅设计的变化趋势

1.1 住宅居住功能发生变化

住宅包含了2个功能:一是作为建筑实体本身的生理居住功能;二是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我国的城市住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建设,满足了这一时期巨大的住宅需求量,实现了住宅最基本的功能——生理居住。这一点,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都已做到,特别是深圳、广州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大量的高层住宅解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然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住宅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户型设计的重要性,对理性功能的强调开始被对感性功能的要求所替代。从最初对高层住宅的向往转变为对西方风格住宅的追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设计师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即我们自己的文化正离我们远去,我们的生活被强加的西方模式所同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住宅设计经历了以下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的仿苏时期,这个时期的住宅设计几乎都是复制苏联的住宅设计,没有自己的创新之处;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摸索时期,这个时期的设计师开始自主摸索设计,但设计标准不高,只要能住得下就行,多采用2~3户家庭共同使用一个分户门,厨房、厕所公用的设计方式,在设计中基本未涉及辅助面积;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提出很高的设计标准,二室户是这个时期比较受欢迎的户型,这种户型的特点是“居寝不分”“食寝不分”,户内的洗泄和炊事功能分离,其余的诸如卧室、起居室、餐厅、书房等都是设置在同一个房间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住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首先是对于住宅面积的要求,虽然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暴涨,但是人们对于住宅面积的要求却更高,要求公共活动的空间与个人活动空间合理分开,例如起居室、餐厅、厨房、卧室、书房、厕所等都要分开,功能的分割必须有更大的面积来实现。同时,对厨房和厕所的面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生活方便需要将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家电放在厨房、厕所内。总之,如今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仅仅是住得下,还必须住得舒适。

1.2 住宅设施所发生的变化

煤是过去住宅中常用的一种能源,不管是做饭还是取暖几乎都会使用煤,特别是北方地区用得更多。为此,设计住宅时必须考虑在厨房内配备能够烧煤的炉灶及烟囱,这就导致建筑外观存在一定缺陷,而且烧煤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煤气的使用量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住宅设计中开始用煤气台代替原来烧煤的炉灶及烟囱。从功能要求出发,在厨房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安装水池,还要考虑煤气台的油烟排除、通风及各种电器的电源位置。目前,北方城市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暖,这种供暖方式大大减少了民用烟囱的数量和对空气的污染,并且能源计量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三表分户计量,有效地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

1.3 住宅套型发生变化

过去设计住宅时,对住宅功能没有太多的要求,设计标准也不高,同时每户家庭成员较多,有的家庭几代人同住一起,因此居室的功能也是多样化的,基本都具有“三小一大”的特点,其中“三小”指的是厨房、厕所和客厅较小,一大指的是居室较大。现在的住房设计要求较高,居室、卧房、餐厅、厨房等都要求分开设置。当前,随着人们的生活品位发生变化,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越来越贴近自然,更加注重对各种功能空间的组织和搭配,在做到“餐寝分离”“居寝分离”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起居空间的开门数量,对于入户过渡空间等其他方面的设置也更加注重合理性。相比原来的设计,厨房和卫生间的布置及设备配置都有了很大改善,并且住宅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也逐步提升。同时,设计师能根据居住者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的户型,使住宅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很多有实力的设计师在设计住宅时都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意识,这是因为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住宅并不仅是一种高价耐用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因此要求住宅所具有的功能与设备配置都能够随着使用者的要求变化而随时调整。

1.4 建筑材料发生变化

过去设计住宅时,基本使用砖混结构,墙体基本采用土砖,这需要耗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住宅建设所采用的材料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使用多种类型的砌块,砌块是一种轻质高强的墙体材料。过去住宅所用的保温材料是炉渣、珍珠岩等,这些材料的价格便宜,但是保温效果不好,而且具有荷载大、吸湿性强的缺点。近年来,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保温材料种类越来越多,例如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它的吸水率低、保温性良好,价廉物美,而且施工要求也不高。

过去进行住宅内部装修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实用性,因此基本使用水泥砂浆地面和墙面,在天棚上喷白浆,在门窗上刷普通的调合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居住质量要求的提高,装修已经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高档豪华、田园风格、欧式家园等装修风格让人目不暇接,并且装饰材料种类日益繁多,各种墙饰、板砖、木板、油漆等举不胜举。

1.5 住宅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小区的绿化、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场地、停车场、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安全保卫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住宅开发商的卖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不仅要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有环境效益。在景观方面,设计师需要考虑水体是否能够与自然形成一个相互循环、相互补充的整体,只有实现与自然相互循环和补充才符合生态规律。设计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住宅地区开放地表的面积,使住宅所在地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态水文循环,进而能够保证该地区的水生态服务功能。例如,生态湖的设计要求保留一定的湖底渗透面积,以达到与自然水体共同循环,同时通过利用动植物及湖底土壤等对水体进行净化,减少人类生活污水对自然水体的破坏。生态设计提倡用渗透铺装地面代替传统的硬铺地面,可以在停车场采用格状砌体,让草生长在格状砌体中间;庭院广场采用卵石铺地,以形成多孔地面等。

2 生态节能住宅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业持续高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居住问题,而且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建筑业的建造活动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建设生态节能住宅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宅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快速发展,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节能理念”“自然理念”引入住宅设计中,从而解决住宅自然、环保、节能、生态的问题,就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严重的后果。

建设生态节能住宅,能够提高住宅的舒适度,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屋内墙面的各种质量(开裂、长毛等)问题,改善室内热环境,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节能型住宅能够起到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能源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节能型住宅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生态节能住宅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就是在具有一定节能技术的前提下,对住宅在整个寿命期内的综合成本进行评估,包括采暖、制冷、建筑维护和更新的费用,主要是指在住宅建筑的前期策划、住宅方案设计和住宅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系统和全面地考察生态节能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果,选择合理的方案,从而找到一个最佳投资点,避免由于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从而保证建筑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良好投资效果。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低成本、高效能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促使建筑综合成本和投资点发生变化。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生态节能不是简单地追求能耗的降低,还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住宅是一个商品,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作为一种劳动的产出物,住宅还关系到使用者的学习、生活质量及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考虑住宅建筑的社会效益。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相当长,而且能耗大,它的外观及能耗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考虑建筑物的环境效益,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节能。

现代住宅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给予使用者足够的关心和尊重。重视人性场所的构建,在设计中以人体尺度考虑,使人文精神从场所营造、户型设计、组团空间、社区环境等全方位地融入整个社区,突出富于人性的空间理念和感受。例如,增加自然采光系数,通过合理的房间进深,创造宜人的光环境;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建筑环境与绿色自然相互交融;对各种类型的使用者,包括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使用者的关怀等。

3 结语

住宅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产便利性和生活舒适度。住宅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住宅功能、结构、设备、设施的科学化,以及建筑风格的多样化,规划设计的家园化,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国.从节能角度谈住宅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144.

住宅设计刍议 篇2

摘要:无障碍设计随着人性化设计观念的深入日趋受到重视。无障碍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残疾(障)人的无障碍设计,另一方面是针对普通人的无障碍设计和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互相依存。产品设计过程中研究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创造美好生活是工业设计师的职责。

关键词:人性化 无障碍设计 障碍设计

任何一个设计或一件产品的出现都是源于人的需要,因此人和人的需要就成为设计的原动力。在人性化设计观念的指引下,工业设计师不断进行生活研究,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考虑产品的形态和功能,更考虑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目前,人性化设计观念已经渗透到工业设计的各个设计领域。好的设计,也就是最大限度的给人们提供方便、舒适和安全的设计才是被人们接受的设计。那么,减少人为限制,给予更多的自由,提倡无障碍设计就成为工业设计师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那么,什么是无障碍设计呢?简单说来工业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就是指设计出能为最大限度的人群所使用的产品或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障碍。无障碍设计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一、适用于残疾(障)人的无障碍设计

在我国,肢体、器官及智力有缺陷的人都可称为残疾(障)人。而这其中尤以盲人、聋哑人和四肢不健全者居多。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应关注、关心这样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能象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今天,在残疾(障)人的身边随处可见无障碍设计。例如:城市道路中的盲道设计。盲道上铺的是颜色较为醒目的黄色条形的砖,目的是使普通人觉得颜色过于刺目而自觉地避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盲道的畅通。再加上条形地砖的纵向纹路,这些都为盲人的行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便;城市中马路两侧人行道进出口的台阶铺设呈一定的斜度,鲜艳的地砖颜色可以引起人们注意,砖面的凹凸可以增大摩擦,这为盲人和坐轮椅者提供了方便;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一些残疾人却无法轻易做到。于是通过设计,将视觉信号变为听觉信号盲人就可以自由上网冲浪。设计出单臂专用键盘,肢残人士可以轻松敲击键盘。

二、适用于普通人的无障碍设计

对于普通人而言,无障碍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尽可能多的人适用。今天,无障碍设计已经从“任何人都适用”转变为“尽可能多的人适用”。尽管如此,“尽可能多的人适用”在现实中是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当今社会追求个性,企业大都采取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加之产品种类、消费者、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设计师根本无法设计出“尽可能多的人适用”的.产品。但是,从无障碍设计角度来看,“尽可能多的人适用”就是通过设计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2.使用简单方便。使用简单方便就是指在产品设计中借助产品的形态语义就能传达出这个产品是什么?它能怎样工作?人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操作?如何操作?操作步骤怎样等等一系列信息。即通过产品的外在造型使功能明确化,使人机界面更加容易被使用者理解。如产品的某些操作键可以通过一定的形态、色彩、触感及特殊标志来提供足够的信息告知人们如何正确操作。

3.使用安全舒适。各种设计必须保证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这是产品质量最根本的保障。工业设计师要不断研究人机工程学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要将产品置于“人—机—环境”这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系统的秩序、安全和舒适,通过对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研究进行设计,并使设计符合人的生存需要。

4.消费者容易接受。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必须将通俗的美学观念植根在所设计的形象当中,使其成为艺术和技术的审美形态。对设计而言,美表现在多个方面,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让人产生美感。当然。除此而外,设计师还要在设计中兼顾人的适应性与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等等。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被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设计。

5.环境保护和绿色设计。环境保护问题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曾经无节制的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这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我毁灭。所以,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所设计的产品要易于加工生产、要节约能源减少消耗、要使用易分解不危害环境的材料、要开展绿色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性设计等。

三、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的辨证关系

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就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两者均不可或缺。无障碍设计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的行为障碍,而障碍设计则是要增加人的行为障碍,它们表面上看是较为矛盾的,但实际却恰恰体现了事物的辨正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人,人也是社会的人,那么人性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人的行为不存在绝对意义的自由和无障碍,个人的自由和无障碍也不能建立在他人不自由和障碍的基础之上。如果个人行为过于自由那就会限制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有了障碍设计才能更好地保障无障碍设计的实现。这样地例子在生活中是极为多见的。如城市的道路上都设置了机动车辆车道、非机动车辆车道、人行横道及红绿灯等。这些看似障碍的设计其实都是利用障碍来更好的保障无障碍的实现;大型超市和商场的空间和人流都较大,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人的行为的无障碍,就必须利用柜台、货架、隔板等设置障碍,分出各个功能区来输导人流并保证空间的有序和畅通无阻;地铁站的公共座椅、快餐店的桌椅座起来都不是特别舒服,这也是一种障碍设计,但它们却能保证更多人的临时休息和就餐。由此可以看出无障碍设计的实现需要障碍设计的支持和保障,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四、结论

在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影响下,工业设计强调无障碍设计,这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设计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师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生活研究,从而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这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黄群,适应所有人的产品.[J]《设计新潮》(4).

课堂提问设计刍议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艺术

为了优化课堂结构,本着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存在的几种不良倾向

1.备课时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随意设计几个问题,无计划、无目的地向学生提问,势必造成课堂环节松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已在其中,无需学生思考;有的问题缺乏科学性,不能为本课知识的传授做出很好的引导与铺垫;有的问题本身前后矛盾或错误;也有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无法做答。

3.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就让学生回答,甚至有的教师惩罚似地先把学生叫起来,后说问题,造成学生回答不准,教者便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也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由于以上种种设计法,致使课堂教学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进与优化,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恰当设计课堂提问的方法

1.启发思维,引起兴趣。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行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低级的提问。如疑问句中的是非句、选择问题等,必须追问一个“为什么”,否则,就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作为一名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即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技能。

师者也应该知道,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而只有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学生答得不理想,是教师的提问设计有问题,教师应改进自己的提问,不应一味责怪学生。

2.设计坡度,由疑而思。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解决学生的疑难,传授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就决定了备课设计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坡,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也跟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拾级而上,使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使每位学生的答问都显示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启迪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

3.掌握时机,恰到好处。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所以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知道的地方,就不该提问。

关于住宅设计的刍议 篇4

关键词:起居室,卫生间,厨房,设计

就我国现况来看, 由于住房的供给长期采用福利式分配方式, 住宅建设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国家的财政能力而不是居住者的实际要求。然而, 随着经济高度发展, 生活水平的飞步提高, 人们在物质生活其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唯有居住生活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住宅设计界受到如何执行国家标准与满足人民需求双重压力的挤迫, 住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试讨论住宅设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浅显建议, 提请广大设计者同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究。

1 起居厅设计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 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建议的起居厅使用面积已达18~25m2, 并明确提出“实现公私分离, 食寝分离, 居寝分离, 洁行分离”的使用质量要求。随着人们经济生活好转, 住宅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对家庭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 人们对住房内厅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住户希望成为起居、就餐、娱乐、接待客人、家庭团聚等活动的中心, 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共用空间。目前, 城市住宅起居厅的面积多数已接近或达到这一标准范围, 但还有不少设计存在着起居厅的门洞数量过多, 在较大的厅内, 导致使用面积浪费。

根据规范规定建议的面积标准和使用质量要求, 起居厅是餐厅、客居不分离的, 起居厅的空间是不封闭的、被穿套的。它既是一个家庭公共活动中心, 又是一个交通空间, 所以起居厅有着相互矛盾的双重功能。矛盾就在于使用空间和交通空间的干扰和肢解, 因此, 能否缓和这一矛盾, 是起居厅设计的关键所在。

围绕起居厅的空间主要布置有入口、厨房、卫生间、卧室, 所有这些房间的门洞、活动区域划分、走道布置, 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矛盾构成了起居厅的设计。门洞的数量与位置决定了走道的多少与方向, 走道的数量和方向划分了起居厅的活动区域, 所以在起居厅设计中门的数量与功能作用成反比, 有二至三个门的厅, 对其功能影响不大, 有四个门的厅, 其交通面积增多, 使用功能就会降低, 有五个门以上的厅, 作用就很小, 基本只起着过道的作用, 门洞的数量与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 对住宅中起居厅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 对外交往的增多, 起居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面积标准和使用质量要求的提高, 住宅套内的使用功能将进一步分离, 例如现在有些城市餐居分离, 单独设置餐厅, 卫生间三件设备分离, 使盥洗、浴室、厕所可同时使用又互不干扰, 这样势必会增加门洞数量, 这就给住宅设计要在相应的面积标准下, 力求发挥最大的居住质量效益,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卫生间设计

在住宅设计中, 对卫生间的私密性要求最高, 因而卫生间的位置不宜正对入口或直接对起居厅开门, 向厅内开门不仅会使使用者感到不便, 而且会把卫生间的气味带到厅中, 从而破坏了厅内的环境气氛。卫生间的位置最好与厨房邻近, 以便于管理线的集中,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又美观大方。目前, 由于煤气热水器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普遍使用, 用户在安装热水器时, 不得不把各专用管道接到卫生间内, 因此在考虑卫生间的位置时, 不能忽略这一点。

由于私密性的要求, 卫生间窗户的设计不同于卧室和起居厅等房间的窗户设计。卫生间的便溺、洗浴等行为都是私密性要求很高的行为, 而目前卫生间窗户的设计一般做法:外墙开间方向上居中开窗, 宽为600~900mm, 高约1500mm, 窗台高900mm, 卫生间面积有限, 设备摆放紧揍, 大便器或浴盆紧临窗户, 致使对外暴露面积过大, 不利于私密性, 若拉上窗帘, 则造成采光和通风排气不利, 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明卫的优点。因此, 卫生间窗户设计宜改为:宽1200~1500mm, 窗台在1500mm以上, 窗上口提高至圈梁下皮, 使原来的狭长形改为扁宽形, 在墙面布置一些镜面, 这样不至于因窗台抬高而形成暗光区。

卫生间各种功能的分离现象也较多, 不少住户 (住房面积较大住户) 希望将洗脸、便溺、盆浴分开, 尤其在早晨使用时间比较集中, 更显出分离的必要性。

3 厨房设计

在现代住宅中, 厨房的地位已显得愈来愈重要, 厨房的功能从过去单一的烹调行为发展为集仓储、加工、清洗、烹饪和配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所以DK和D*K型厨房应运而生, 所谓DK厨房, 即餐厅和厨房合用同一空间;D*K型厨房指的是用餐空间与灶台、操作台、洗涤池空间分离, 即燃火点与餐室分隔的方式。DK和D*K型厨房的优点在于, 使用方便, 节省时间, 减少串味, 卫生, 不影响厅内活动, 造价低等。但是, 采用DK或D*K型厨房, 必须考虑当地人的生活习性, 例如长期嗜好油烟大、辣味浓的住户最好采用D*K型厨房。

从厨房的实例调查中可以看出, 现有厨房的使用面积太小, 多数在4.0m2左右, 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等排列零乱, 没有统一专用管道井, 检修也十分困难, 脱排油烟机不设排污管道, 污染环境, 厨房设施不配套, 缺少电源插座、水龙头等,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如能将厨房与阳台相连, 可以把厨房中的灶台等设备移到阳台, 将阳台与厨房隔墙取消, 或改为隔断, 这样既增加了使用面积又减少了污染, 同时还可以做为第二起居空间。现在全国不少地方推广使用的ZPS型厨房排油烟子母预制管道, 体积小、质量轻, 虽然增加了造价, 但减少了环境污染, 从长远意义上来讲是非常可行的, 假如厨房和卫生间相连, 还可同时使用一个排烟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电冰箱已不再做为奢侈品放在起居厅, 微波炉、电烤箱等厨房电气产品不断增多, 若将厨房使用面积增加2.0m2左右, 使用功能却会大大提高, 这样的厨房一定会深受广大住户的喜爱。

刍议视觉传达设计符号的运用 篇5

刍议视觉传达设计关于符号的运用

符号组合形成新的视觉形象,其结构和语法关系的丰富性,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述在更高一级上获得无限的组合变化,而且这种符号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完形的.特点,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和内蕴.

作 者:罗静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36) 分类号:H155 关键词:符号   符号系统   视觉元素   视觉传达  

刍议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篇6

农村学生学数学,由于受各种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要想达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难度增大了许多。数学作业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而这一点,正被部分教师所忽视。每天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全班“一视同仁”。由于布置的作业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可以想象学生对作业并无多大热情,每天机械地做作业,应付了事,抄袭作业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布置。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很明白,可是课后一做题就糊涂了。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多半是依赖老师或者同学,并没有认真地动脑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课后作业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倡导“温故而知新”不无道理。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具体实施方法

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作业设计要优化、科学合理。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适当调节教学设计中的作业。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多采用书面作业形式;作业内容注意适当控制作业的量度、梯度和深度,既要抓基础又要有所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收获和提高;作业项目分为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必做题”和“有信心吗?试试看”的“选作题”。教师绝不主观臆断哪些学生做哪道题,但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学习兴趣也浓了,数学作业也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2. 作业当堂做。如果时间允许,作业的完成最好是在课堂上。这样能够更好地反馈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更能有效地防止作业抄袭现象的发生。

3. 作业批改要及时、多些人文关怀。作业批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沟通的重要机会,甚至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一次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加以合理评价及指导。教师每天要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如果需要,可以对部分学生当面批改,进行个别辅导。我认为,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要局限于用分数,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以简单的“√”或“×”来完成,而是要全面细致、到位,富有感情,不仅仔细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化,对推导精彩的地方作出标记并加以文字肯定,有时也可以画个简易“笑脸”以示赞扬;对有问题的错处用“?”代替“×”,配上“再想一想”、“再尝试一下”、“要仔细哦”等鼓励性的语言;发现学生有抄袭嫌疑时,提醒时注意和学生私下交流,既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又维护其人格尊严。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学生更重视,也更愿意接受。运用一些恰如其分的语言评价,不但能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还能活跃气氛,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亲近你,乐于学习你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4. 作业讲评要及时,全方位。作业批改之后,教师要对作业情况优劣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和作业进行总结反思,以利于接下来的学习。教师积极参与作业的发放,在学生拿到作业的第一时间和学生进行作业情况交流。教师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重点进行分析讲评,也可邀请本道题做得好的学生上讲台给同学讲解,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请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认识和今后应该注意的细节。教师还可采用优秀作业展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5. 作业要分析、深刻反思。教师对学生每次的作业情况要详细分析研究,寻找教学中有待于改进和调整的方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建立错题簿,收集整理自己的错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巩固和提高深化的重要环节,认真研究数学作业设计会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刍议住宅采暖系统的节能设计 篇7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供热管网:

供热管线通过区域的地势、土质及是否与其它管道发生冲突等做一下调查,杜绝干线长、线路复杂,减小了外网热损失。因此,室外管网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十分重要的。严格设计,力求使网路各分支环路之间在设计流量分配下达到平衡,使各楼层之间以及各房间室温达到平衡,使由水力失调引起的能源浪费降到最低。

建议最好在外管网安装平衡调节阀门,以利于各环路、各换热站以及各用户之间的调节。

其次,就供热住户方面我们简单说一下:根据理论计算,供暖室外管网在有良好保温的情况下,其沿程热损失约占总输热量的5%-8%,与之相对应的保温结构费用,约占室外管网成本的25%-40%。可见,管道保温工作对保证供暖质量,节约投资和燃料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近几年,大多数用户进行了分户控制改造,由于采用了水平串连的型式,暖气片上必须安装放风阀,立管上还安装有阀门(泄水)。但这就为用户私自放水造成了可乘之机,在供暖期间,一些住户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私自放热水,致使大量热水丢失,补水量大大增加,这样给供暖部门造成严重的影响,供暖单位的补水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仅浪费水源,而且热损失大大增加,同时耗煤量、耗电量也都受到影响。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因此,供暖单位一定要在这方面有一套严格、完整的措施,不仅要对用户做好宣传工作,也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加强管理,增强职工的责任心,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可采取在水中加药等方法,解决用户私自放水的问题。

用户私自放水问题得以解决,对降低供暖运行指标,节约能源,非常关键,应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从设计系统本身来谈谈:

随着用户对供热系统节能的越来越关注。一般住宅采暖系统设计的单管垂直采暖系统的弊病则越来越明显,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系统不具有个体调节的能力。单管垂直采暖系统的主要缺点是不利于进行局部调节,无法改善和满足热用户的热舒适性要求。而且由于该系统是将热水先供到住宅楼的顶层,然后依次向下分至各用户,这就在理论上造成了各不同楼层的热用户的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值也不相等。因此,造成顶层过热,底层过冷,冷热不均现象。顶层用户过热时只能通过打开门窗的方式来放走热量以降低室内温度,这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如果采用调节热水流量来降低室温,就会造成以下各层过冷的现象。其次,该系统也无法对各房间的室温进行单独调节,从而导致能源的浪费。

(2)系统维修时浪费能源。由于单管垂直采暖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热水循环系统。如果该系统有一处设施漏水或堵塞,整个系统将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住宅楼停供;而且在维修时会造成大量热水的浪费,在寒冷地区可能会出现供水管冻裂等严重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3)不利于供热部门的管理。对于拖欠热费的用户处理困难,如果要停止个别用户的供暖,可能影响到整个住宅楼停供。常此下去,致使供热企业入不敷出,连年亏损。

(4)闲置住宅的能源浪费。由于室内采暖系统是单管串联式,所以每层、每户住宅必须用热,否则该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行。如出现有些用户不想用热或者有些住宅长期闲置,这就必然导致能源的浪费。目前在一些非采暖且又在发展小区采暖的地区,此种现象十分突出。

取代而来的是分户计量系统,其发展前景及控制原理如下:

目前,在我国,这种分户式计量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处在尝试阶段。原有的室内供暖系统多为单管垂直系统,缺乏独立调节能力,热用户对热是商品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节能意识,仅此使我国住宅采暖单位面积能耗高出先进国家2倍左右,且不便于供热部门管理。供热系统的按户计量是供热发展的方向,是解决收费难和实现节能的唯一出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不断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在我市,每年新建住宅近百万平方米,这些新建住宅大部分都在申请室内采暖,而目前仅部分小区实行分户采暖系统。由于本市住宅室内采暖分户计量才刚刚起步,所以在采暖形式推广中应该走在前列,实施单户控制的采暖形式推广前景十分可观。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刍议 篇8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 学生被动应付, 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 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 丧失学习能力。所以说, 提问是“少则得, 多则惑”, 是不无道理的。那么, 提问要少, 又如何做到呢?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 能全面地掌握,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 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 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 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省去了类似“想想, 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 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去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 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 不在重复提问, 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达到有效教学, 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二、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新知, 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 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 使孩子们思有所指, 思有所获, 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 做到“课正行, 趣正浓”。

例如,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在《草船借箭》中, 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在“妙”字上大做文章, 提出下列问题: “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 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 分析一层深一层, 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 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 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自然,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 努力做到提问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 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 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 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提出合适的问题, 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如《我爱三峡》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描写了三峡那各具特色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西陵峡”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西陵峡”那别具一格的美丽景色, 就在学生们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问学生: “西陵峡的特点是流急滩险, 特别是它两岸千姿百态的河石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让我们一起来边看课件边想, 还会有哪些千奇百怪的河石?”学生们听了,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经过一番讨论, 不难看出学生思维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刍议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 篇9

1 设计构思

该项目是集交通、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居住区。用地面积19513 m2, 总建筑面积52198.1m2, 容积率3.7, 建筑密度35%, 由1栋32层 (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 、2栋28层 (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 、1栋25层住宅及1栋3层幼儿园组成, 其建筑形式以单身公寓和住宅为主, 并配以高档的商业形成情景式商业内街, 高低错落, 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点, 完善城市形象。

2 规划设计目标

根据特定的区位条件, 规划设计目标通向现代化、园林化, 创造充满时代感和高品质、将内外部和景观形象有机统一协调, 确定调整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 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

3 设计理念

3.1“自然”的概念。

树立“都市化、生态化”的整体环境形象。本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作为开发建设的现代城市居住社区, 基地内部及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规划形成的、充满生态自然异趣的居住氛围是区域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资源之一。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进行适度改造与重整, 使居民环境的自然化, 将原本有可能对不利的因素转变为优势特色, 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树立城市居住社区“生态、雅居”的整体环境形象, 一种经过人工处理了的优化的、与居住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

3.2“社区”的理念。

通过围合内向聚合空间, 为住区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形成持续发展自勺社区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 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必须在环境、场地以及住宅的设计与空间布局中反映这一居住理念。并通过相应的物质实体配置来实现住宅区内部“社区”归属感。

3.3 环境景观均好性理念。

环境的均好性是商品化住区的典型特征, 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规划中绿地和公共设施安排尽量做到比较均衡, 尽可能使各个组团、每户居民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 每个住户都能方便的使用。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 则应做出弥补措施, 创造必要的景观环境。

强调居住物理环境的均好, 要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音和朝向, 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就要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 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 隔绝外来噪音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4 规划设计原则

4.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 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转变, 形成一种绿意、自然、艺术、和谐、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均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 强调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4.2 绿色生态原则。

在局部地带, 将景观轴线与地形结合重整, 与绿地的有机结合, 形成住区整体的景观轴线, 调节优化整个居住社区的局部条件, 成为该居住环境优势与亮点。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把建设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作为目标, 满足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家园。

4.3 操作性强原则。

面对规划基地内的现状景观资源, 在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地形条件的基础之上, 合理有效地、适度地对地形重整, 从而创造出既宜于人们居住生活, 又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居住社区。

在户型配备方面, 充分考虑多样化的需要, 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

在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中, 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宏观需求来确定经营项目与运作方式,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以达到对土地的最优化利用。住宅区建设以科技为先导, 加强新技术的利用, 使住区建设新技术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促进住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注重物业管理与安全保卫。

4.4 高科技原则。

努力将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居住生活模式有机结合, 提升住宅功能质量与环境水平, 在确保生活模式宜人的前提之下, 提供舒适、安全、经济、科学、超前的现代化居住空间。

4.5 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处理上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 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 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 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 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 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 并与绿化相融合。

5 规划设计手法

5.1 整体统一。

(1) 强调小区建设的整体性和节约性, 以公共空间优先, 有效控制建筑密度, 节约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绿化环境。 (2) 将绿化渗透有机组织住宅的院落空间, 与中心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 形成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 (3) 空间轴线与自由布局相结合。以空间轴线控制与自由布局相结合的手法, 在强调空间景观轴线的同时, 并通过步行线的组织在人行活动和视觉感应有机结合。

5.2 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东侧住宅入口和西北侧商业内街入口贯穿的轴线为空间中轴, 形成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识别特征;在景观界面的道路系统, 穿行于各规划住宅院落之间, 创造步移景异的宜人生活环境与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并与各公共设施有效的联系。商业区部分设置完整的步行商业内街和外街, 形成内部商业的对话, 完善了本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

6 建筑设计

6.1 平面设计。

户型设计上均考虑自然通风,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创造良好的室内气候。以60~90m2单身公寓为主力房型, 配以110~150m2的大户型, 户型多样正满足了如今市场的需求。

6.2 立面造型设计。

住宅建筑造型以古典简约, 精致为主要格调, 且明快富于变化, 立面设计以灰色、白色涂料和面砖为主要饰面材料, 表达典雅, 温馨的基调。各部分结合处利用简洁大方的线脚处理, 竖向线条, 精致细腻的光影变化, 彰显出高尚小区特质。商业建筑造型体现热闹、活跃的建筑特征, 采用现代式的建筑风格, 有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变化, 对比效果强烈而醒目, 符合商业建筑特征。

煤矿地面生产系统设计刍议 篇10

煤炭作为商品必须能够适应市场, 良好的地面生产系统设计是加工高质量煤炭, 提供多品种商品的重要保障。

首先, 要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前要收集煤田地质报告中提供的煤质资料和矿方提供的筛分大样资料, 这些资料在其采样方法、采样地点和采样数量上都有局限性, 不能真实地反映矿井的生产实际情况。尤其是煤炭的粒度组成和矸石含量, 对设备选型和确定工艺流程影响较大, 而这些因素与采煤方法又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机械化采煤影响更大。所以还应到煤层、煤质条件相似, 采煤方法相同的生产矿井收集实际的资料对上述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后才能作为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同时, 必须深入了解用户对煤炭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并以此作为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工艺流程也不应是固定不变的, 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虽然设计复杂些, 多一些设施, 但是适应了多变的市场,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还是非常必要的。

在忽沙图某煤矿设计中, 我处对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作了准确判断, 列出了煤质特征以及元素分析表, 确定了工艺性能 (发热量、可磨性、结焦性、粘结指数、结渣性、低温干馏、煤灰成分等) 。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焦渣特征为2号, 粘结指数均为0, 表明煤的粘结性弱, 平均透光率均在80%以上。浮煤平均挥发分 (Vdaf) 在33.67%~37.35%之间。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 (国标GB5751—86) , 矿区内煤主要以不粘煤 (BN31) 为主。并以此进行了详尽的煤质评价, 本区煤具有高发热量、特低硫和低磷等特点, 是良好的动力用煤。本矿井产品分3级, 0~30 mm, 30~100 mm, +100 mm。

第二, 认真做好地面生产系统的设计。准确可靠的地形图是搞好地面生产系统设计的前提。在收集到地形图后应到现场做实际勘察, 尤其在山地或丘陵地区, 地形变化多样, 有些在地形图上表达不出来。只有深入现场进行实际勘察, 才能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厂房布置, 充分考虑利用各种地形的有利条件, 根据地形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布置。对于改扩建设计要, 要核查新提供的地形图与矿井建设时所用的地形图其高程、坐标系等是否一致。因原建筑物施工时可能有误差, 使用多年也可能产生沉降, 对原有建筑物与新设计的建筑物之间要发生连接的部位, 除了按地形图和原设计图纸进行计算外, 还应请测量专业人员对其坐标, 标高进行复核测量。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工艺条件下, 煤矿地面生产系统一般采用机械筛分与人工捡矸的工艺, 在该系统中, 主提升胶带机和传输胶带机的主要功能是将井底煤仓中的毛煤运到振动筛上进行筛分, 随后块煤进入捡矸胶带机中进行人工捡矸, 末煤直接从筛网下落入储煤胶带机, 储煤胶带机将其运至装车仓等待装车。当地面生产系统中振动筛、捡矸胶带机或储煤胶带机任何一种设备出现故障时, 即可用卸料器将毛煤卸入储煤场中, 无筛加工即可用装载机装车外运。当给煤机、主提升胶带机出现故障时, 储煤场的毛煤可以由返煤胶带机返入转载胶带机上重新加工。对于不同的煤炭用户或不同的煤种来说, 有些需要块煤、末煤分储, 有些则需要块末合储。

经确定, 忽沙图该煤矿主井地面生产系统的设备能力, 与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的能力一致为Q=800 t/h。地面生产系统主要设施有φ18 m筒仓两座和胶带输送机走廊等。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流程为: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将原煤提升出井后经主井井口房至筛分间带式输送机及其溜槽卸入2ZXF-2461/5香蕉型直线振动筛, 筛上物+100 mm经筛前溜槽至筛分间外块煤储煤场堆放, 上层筛下物30~100 mm级经带式输送机运至块煤仓, 再经块煤仓上配煤带式输送机给至块煤仓储存, 下层筛下物0~30 mm经带式输送机运至末煤仓, 再经末煤仓上配煤带式输送机给至末煤仓存放。大块煤储煤场容量为2.0 kt, 块煤仓容量为5.0 kt, 末煤仓容量为4.5 kt。在末煤仓距地面约16.5 m、11.5 m及漏斗口等易起拱的位置布置空气炮, 以防止和清除末煤起拱。外销时, 大块煤由装载机装入汽车, 电子汽车衡计量, 公路外运。中块煤和末煤由仓下的装车闸门装入汽车, 经仓下的电子汽车衡计量, 公路外运。副井采用矿用胶轮车直接上、下井担负矿井的材料、设备、人员、矸石等的辅助运输任务。副井生产系统无井口设施及设备。矿井矸石量约50 kt/a。矸石排放场地位置选择位于工业场地北部1 100 m处的沟地, 占地1.5 ha, 服务年限为8 a。井下矸石经副平硐用胶轮车拉至矸石排放场排弃。矸石填沟后分层压实, 黄土覆盖, 表面植树种田, 达到环保要求。

第三, 合理的设备布置。厂房内设备布置不仅要做到煤的加工工艺流程合理、煤流畅通, 同时对人行通道、设备的安装、起吊和检修通道也要合理安排, 为生产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事先考虑好设备进出口, 避免更换或运送设备的对原有建筑结构的破坏, 在保证厂房利用率、合理安排空间的同时, 确保设备搬运和转移不影响正常生产。在地面生产系统中设有许多腔带输送机转载点, 这个地方的起吊问题往往为人们忽视, 给设备检修、更换带来许多困难, 增加了工人搬运设备时的劳动强度, 设计时对这些地面生产系统的薄弱环节应加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石海明, 李锋.梁家煤矿地面生产系统改造[J].山东煤炭科技, 2005 (1)

[2]丁尚仁, 刘亚平, 刘正夏.地面运输系统的研究[J].煤炭技术, 2001 (12)

刍议桩基工程基础设计要点 篇11

摘要: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无论是在造价还是在结构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从桩形选择、桩长设计、桩偏差处理、质量问题等几个方面出发,对桩桩基础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型;基础设计

桩基工程作为高层建筑的基础之石,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在深刻理解规范的基础上,注重概念设计,选择合适的桩型,优化桩的布置方式,正确合理的使用计算软件,使上部结构荷载直接、有效、分散的传递到土中,统筹兼顾,从各方面使之合理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

一、静载荷试验

目前的桩基础设计过程往往受到时间的约束。首先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参数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根据这个估算的单桩承载力直接进行桩基础设计并施工,等工程桩施工结束后再挑选试桩进行静载荷试验。这个过程具有相当的不科学性,结果符合估算要求则皆大欢喜,否则因工程已施工完毕补桩困难,且有时因地质报告有出入会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桩周土摩擦力标准值及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由《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的场区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是一个经验数值,不宜直接采用。近年来笔者通过各类桩基础中试桩及工程桩的检测,发现绝大多数桩的实际承载力均大于计算值,有些相差较大,因此按试桩获得的实际承载力将会比按勘察报告估算的承载力来布置基础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当场地不均匀或地质报告数值有偏差的情况下,不进行试桩而直接按地质报告进行工程桩施工将给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合理选择桩型及桩长

桩基础设计中对桩型及桩长的合理选择均会对基础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合理的桩型及桩长选择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笔者在某项住宅设计中,起初考虑时间原因采用D400的预应力管桩,根据地质报告采用桩长L=16m,单桩承载力极限标准值为850kN,预算基础部分造价约为160元/m2,在整个住宅造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后笔者结合本工程特点,桩长不变,将桩型改为250×250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小方桩,单桩承载力极限标准值为600kN,采用小方桩后预算造价约为90元/m2,综合经济价值明显。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桩型对工程的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样,桩基础设计中桩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某一高层住宅桩基础设计中,根据勘察报告采用D500预应力管桩,可选桩长有:桩长25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00kN;桩长34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00kN。采用25m桩,约需要桩数290根;采用34m桩,则需要桩数200根。从桩本身而言,两种方案总的工程桩延米数量相当,但仔细分析可知:采用25m桩为满樘布桩,所需筏板厚约为1200mm;采用34m桩为墙下布桩,筏板厚可减至900mm,经济效益明显。因此,设计人员在桩基础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施工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多种方案比较,选择合理的桩型与桩长。

三、关于桩位偏差的控制和处理

桩基础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桩位偏差,特别是对于承台桩及条形桩,桩位偏差将产生很大的附加内力使桩基础设计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对于桩位偏差的控制主要在两方面:其一,桩位的竖向偏差。当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2008年桩基规范没有桩顶偏差具体要求,参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7.4.12条规定控制桩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但实际施工中偏差通常远比规定大。当桩顶标高高于设计标高时,则需劈桩,对于预应力管桩等空心桩来说,桩顶有桩帽,劈桩既困难又不经济;而当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时,又需补桩头,这既影响工期又浪费金钱。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桩顶标高,尽可能地使工程桩标高同设计一致。其二,桩位的水平偏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7.4.5条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桩位偏差较大则应及时补桩处理。针对4~16根承台的桩基,JGJ94-2008规范第7.4.5条中规定允许偏差为1/2桩径或1/2边长。笔者强调实际施工时,桩放样复测位置及垂直度不得大于0.5%,沉桩中也应分段复测桩位的偏差和垂直度偏差。

另外,对于小直径桩(D≤250)必须对其桩位偏差进行严格控制而不应按上述規范标准,笔者建议对承台桩可控制70mm;对于条形承台则区分垂直于条形承台方向50mm,平行于条形承台方向70mm,这些要求必须在施工前予以明确。当然桩位偏差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仅代表桩基本身验收合格,而对于由此引起的承台整体偏心或基础高度损失则必须另行处理,可以采取增加承台刚度或加大拉梁刚度、配筋来解决承台整体偏心的问题,实际工程中需针对具体情况相应处理。

四、承台、联系梁、承台梁、筏板的计算

4.1 桩承台应满足受弯、受剪、受冲切、局部受压,承台厚度一般由受冲切控制,同时柱纵筋在承台内的直锚长度应满足《JGJ 94-2008》4.2.5条,且桩顶纵向主筋锚入承台内的长度应满足《JGJ 94-2008》4.2.4条。对双柱联合桩基承台,当两柱之间出现负弯矩时应设置暗梁或者在承台顶部配筋。

4.2 承台与承台之间一般应设联系梁。联系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按下述方法确定:以柱剪力作用于梁端,按轴心受压构件确定其截面尺寸,宽度不宜小于250mm,高度一般为承台中心距的1/10~1/15;配筋则取与轴心受压相同的轴力,按轴心受拉构件计算。在抗震设防区也可取柱轴力的1/10为梁端拉压力确定截面尺寸及配筋。当联系梁上有隔墙时,联系梁按拉弯构件计算配筋,可以把计算的弯矩及轴力输入PKPM计算软件GJ模块快速计算。

4.3 当采用剪力墙下设置承台梁,承台梁下布桩时,桩应尽量布置在墙下,以减少承台梁内力及配筋。承台梁计算经常出现抗剪、抗弯不足,一般都调整承台梁截面宽度、高度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地面以下至承台梁顶面的剪力墙墙肢加长,使独立的墙肢之间的距离缩短或者联系起来,增强承臺梁与上部剪力墙刚度,使承台梁与相邻剪力墙共同工作,使之更有利于承受上部荷载产生的弯矩、剪力。应注意承台梁的计算应采用JCCAD里面的“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模块,而不是“基础梁板弹性地基梁法计算”模块。

五、施工中关于特殊情况的处理

桩基达到其极限承载力而无法压至设计标高。两种原因导致:一是地质报告有误,桩实际承载力大于计算值,必须先做试桩以确定其合理的桩长及承载力;二是由于土层本身原因,譬如饱和砂土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使桩基根本无法压入,这需要从施工措施上去解决。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例如跳打,使先期施工的桩产生的水压力消散后再施工下一根桩;其次,对静力压桩来说,必须选择有足够压桩力的施工机械,避免抬机现象出现;另外,采取引孔、设置排水孔等措施尽量减少空隙水压力。压桩时必须注意压桩力应控制在桩身极限强度范围以内,且应注意压桩挤土作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管桩裂缝。预应力管桩以其强度高、制作周期短、比预制桩节省材料等优点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但其也存在受剪能力差的不足之处。工程实践中由于垂直度偏差或挤土等原因常会使管壁产生裂缝而影响质量。分析偏差资料后,可发现垂直度偏差<0.5%的管桩,管壁基本无裂缝;而垂直度偏差>0.5%的管桩,管壁均已产生裂缝,这说明承载力已受影响,应对此类桩先纠偏再灌芯处理,使裂缝部位的传力通过灌芯部分混凝土传递,经最终静载荷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才可以。因此,管桩的实际施工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垂直度。因为桩基工程是繁重复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才能使各方面合理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城市基础设设施的加大投入,城市中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作为高层基础部分的桩基础往往在整个建筑物投资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选择合理的桩基础形式对保证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建辉.论桩基础设计的心得[J].广东科技,2011,(08).

刍议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篇12

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城市基本设施的需求, 对城市空间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通行作用, 而是把它看作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对其观赏功能也就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城市道路不仅展示着一个城市的风貌, 更重要的是, 它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最直观的感觉, 当然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 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 怎样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成了该文研讨的重点。

1、各类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

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 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通过结合道路两侧及周边地带的环境绿化和水土保护来发挥道路的环境生态作用。特别在北方城市大都处在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常年干旱少雨, 风沙大时间长, 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空气得不到很好的洗涤和净化。北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较低, 人均绿地面积较少, 不能有效地遏制扬尘。而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的大量燃煤又会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危害。这就要求在北方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当中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生态因素。适当加大绿化带设置的面积, 选择适合在北方生长的树种来有效净化空气, 通过改善道路微气候来带动城市小气候, 减少汽车尾气, 交通噪音和灰尘对城市环境的危害。

1.1 城市快速路的景观设计

道路形式的设计。由于快速路是在市区内, 其高度、宽度、尺度设计应对城市传统景观加以充分考虑, 以降低快速路对于传统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割裂。建筑形式的设计。建筑物的尺度应与快速路和谐, 可采用双重尺度、道路设施的设计快速路上的道路设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信息显示牌、护栏、隔音板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 还要注重它的视觉效果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

1.2 城市混合交通道路景观设计

交通性为主的道路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适合性、可管理性以外, 还要因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道路形式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 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 由于考虑通行速度, 多采用直线, 在道路线型上不宜产生特色。1建筑形式的设计。建筑形式的设计需要考虑车、人的双重尺度。2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要求设置减速标志和减速设施, 隔离设施也要有所增加;点缀小品设施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造型上应与整体环境协调。3绿化设计。此类道路人行道尺度比较大, 应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 可考虑草坪、绿篱、花坛、行道树等多种形式。4生活性为主的道路。生活性为主的道路车种复杂, 车行速度慢, 人流较多。可分为以居住为主的街道以商业为主的街道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街道, 景观设计强调其多样性与复杂性。5街道形式设计。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活动内容的需要, 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 可以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6沿街建筑的设计, 此类街道应对建筑的文化性与历史延续性充分考虑, 建筑临街的底层部分要精心设计。设施小品的设计应充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同时应符合其使用功能。7绿化设计。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行车多, 应尽量少用草坪, 除行道树外, 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 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 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

2、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环境优先原则

优化环境:即对存在的有价值而又带来某些缺陷的景观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 优化其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进一步开发沿路空间景观, 创造景观节点空间, 动静结合, 强化各区域的特色, 使其成为“绿色廊道, 流动的乐章, 跳动的音符”。

2.2 以人为本原则

公路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交通体系, 是一条安全高效的流通和连接通道。人们对道路景观的感知, 是借助于公路无数视点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触动来完成的, 它存在于空间, 也存在于时间当中。因此以人为本, 从人的精神状态出发考虑景观设计, 将可以为行驶在公路上的人们带来愉快而难忘的经历。通过流畅的曲线、粗犷的形体、柔和的色彩、融入的环境来强化速度和通畅;以色泽艳丽、形象生动、包涵趣味和兴奋的形体, 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调整节奏, 舒缓心情。

2.3 自然条件是影响道路景观的先天条件

城市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景观的塑造是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同时, 城市景观塑造以后对自然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城市道路景观与生态系统的设计与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环境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等等是密切相关, 牢不可分的。他们是影响道路景观的先天条件, 也是城市稳定性的表现。地质条件是一个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础条件, 城市的地质稳定性对城市景观的构造以及城市的发展相对重要。城市景观是一个物质实体, 建立在一定的地表条件下, 要求有一定的地基承载力。选择最佳的建筑地质基础, 是城市景观塑造的首要条件。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道路建设是在不断的向外扩张,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 作为设计者, 要对城市路线、城市道路与城市建筑的搭配、还要与自然景色、相关的人文要素以及人活动等要素进行考虑, 结合本城市城市道路的现状进行改变, 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设计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道路的不断延伸,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注释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从城市道路的景观构成要素出发, 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 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提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步骤, 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具体思路和可行参考。

摘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规范方便的路径, 也是体现一个城市规划合理合理与否的标志, 是体现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表现, 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以及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不断完善努力。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浩宇.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11 (02)

[2]李青军.浅谈道路景观设计[J].北方交通.2010 (01)

上一篇: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下一篇:天然气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