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遗嘱的效力

2024-07-02

网络遗嘱的效力(共5篇)

网络遗嘱的效力 篇1

网络遗嘱一款用户只需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在网站平台上储存代表自己遗愿的信息资料的网络产品。用户设定登录频率后, 一旦超期未登陆, 产品将确认用户失联或去世并将“遗嘱”信息发送给用户生前指定的接收人。随着使用者的日益增加以及其优势的日益显现, 这一新兴概念的法律效力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目前国内的网络遗嘱效力

从我国当前状况来看, 我国不承认网络遗嘱的法律效力。在具体运用中, 网络遗嘱不能被当作正式的遗嘱执行。立遗嘱人在网络遗嘱中做出的意思表示也因此得不到重视和保护。

(一) 立法认定

我国对于继承法的专门立法起始于1985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将近三十年里, 没有进行补充和修订, 是存在问题较多、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较严重的民事法律。

目前我国继承法规定了总计五种遗嘱的法定形式, 分别是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

有人认为可以把其看为自书遗嘱的一种形式, 认为其是订立人本人以电脑输入代替了传统笔的书写。但是电脑文本与本人书写的书面文本最大区别在于书写的可识别性。字书可以通过笔迹鉴定来证明真实性和独特性, 这正是网络遗嘱所不具备的关键要素。故目前无法将网络遗嘱列入到自书遗嘱的范围中去。

我国对形式上有缺失的遗嘱, 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方可视为有效, 将“形式法定”作为遗嘱的形式要件, 对诸如打印稿、短信、电子邮件等现实中出现的遗嘱形式, 一律认定为无效。故而, 对于网络遗嘱在《继承法》上并无相关规定, 只能是参照《电子签名法》第三条的规定, 认定其无效。

(二) 司法情况

司法现实中, 由于网络遗嘱本身不符合法定遗嘱的形式要件, 法官对于网络遗嘱的法律效力均给出了否定的判断。网络遗嘱作为法律尚未认可的遗嘱形式, 在司法实践过程仅仅视其为其他传统法定形式的备份, 在原件遗失或者不存在的情况下, 是不认可其效力的[1,2], 然后只能依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遗产。

可以说, 目前司法过程中还未大量出现有关网络遗嘱有效性的争议, 且对于相关纠纷多采取回避态度。但是应当认识到,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 实践中会出现更多更棘手的问题, 需要反思和调整。

(三) 学理探讨

在法学界, 学者同样认定网络遗嘱无法律效力, 但也认为这是法律滞后的体现, 需要立法规范做出调整。故而学者多建议将之纳入《继承法》中以规制其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种观点:

1.认为可以将网络遗嘱作为特殊类型的遗嘱[3], 严格确立其订立条件。如果白纸是自书遗嘱的载体, 那么在无纸化时代的今天, 网络也可以成为网络遗嘱的载体。由于其本身欠缺可鉴别性, 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证据进行佐证。

2.采取遗嘱方式强制的缓和主义立法思路[4], 明确规范形式的目的在于保证遗嘱的真实性[5], 将网络遗嘱纳入普通遗嘱范畴, 成为独立的遗嘱形式, 对其制作要求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 逐渐完善相关规制, 确立其有效性[6];并且有学者建议, 可在规范的基础上, 参照自书遗嘱进行规范[7]。

二、国外对于网络遗嘱的态度

国外对于网络遗嘱的限制虽然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予以规范, 但是, 从其立法的思路探究, 国外对于网络遗嘱这种新形式的认可是可能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遗嘱自由原则与遗嘱方式强制的权衡

在遗嘱方式缓和主义的指导下[8],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遗嘱法定方式强制的根本目的以及遗嘱自由在遗嘱订立中的灵魂地位, 对于遗嘱形式的规制在逐渐放宽。

例如《日本民法典》第960条明文规定了遗嘱的要式性。但从日本法的实践来看, 因为遗嘱方式过分严格, 会导致很多不利的后果:1.过分重视形式要件的完整性而否定真正表达立遗嘱人本身意愿的实质性内容;2.订立遗嘱的程序方式过于繁琐;3.法律强制规定的方式始终囿于过去难以更新和更近, 与人们日益变化的生活习惯不相符, 难以应对新出现的紧急事件。因此日本学者在积极寻求缓和, 在保障遗嘱形式法定的同时维护遗嘱自由[9]。

所以, 遗嘱自由是目的, 方式强制仅是手段。如今的遗嘱更突出体现的是一个人自己本身的意愿, 应以更少的形式限制来尊重和保障对个体意愿的表达和个人财产的分配。

(二) 国外对于网络遗嘱中遗产类型的限制

美国等国家也存在提供遗嘱保管的网站, 不过, 这些网站所处理的财产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遗产”, 而是网络信息和来源于网络的电子数据, 如游戏账号、邮箱、网聊工具、博客等。这就在功能上限制了网络遗嘱。

(三) 允许通过网络记录的遗嘱

在日本, 兴起了区别于美国的网络遗嘱, 被称为易遗嘱, 保管遗嘱的地方叫做电子遗嘱银行。遗嘱内容用影像声音记录下来, 通过网络就可以简单制作, 并且可以多次修改。承接这种业务的企业会以最安全的方式保管电子遗嘱, 在立遗嘱人去世之后交给他的亲属。

三、确认网络遗嘱法律效力的必要性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并接受了这一形式。我们可以从它本身的优势中看到肯定其效力的必要性。

(一) 防患于未然

天灾人祸是谁都难以预料的, 如今每年全球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惊人。很多人毫无征兆离世, 而本人生前诸如股票、期货、保险等财产信息以及网络虚拟账户无法正常传递给相关亲友, 未来得及未及时告知的遗嘱、遗愿、隐私和其它重要信息也无法告知近亲属或其他相关人员, 任何无线索的遗产分配轻则引发继承人之间的纠纷, 重则违背被继承人本人的意愿。

而网络遗嘱恰好可以满足这方面人们的需要, 是为人们量体裁衣的“人生黑匣子”。即使死者生前在网络遗嘱没有符合正规遗嘱的形式要件, 但是这份网络遗嘱正如一本日记, 可以表达死者的态度。

(二) 网络遗嘱拥有更高的私密性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并不想生前过早将自己的遗愿表达出来, 也不乏许多不善言辞的人羞于向近亲属或朋友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而传统遗嘱的有效订立往往需要亲笔书写或是有见证人在场, 这样就难免限制了部分人的遗愿表达。

而网络遗嘱则通常是立遗嘱人自己私密地意思表示, 较少受到他人干预和影响, 有益于立遗嘱人意愿和情感的充分表达。

就实际存在的网络遗嘱相关网站建设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台建设者采取了最高级别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来保障用户存档信息的高度安全, 从而保障“遗嘱”私密性:1.资料全部经过高级加密处理;2.网站采用了最高级别的网络防火墙与网络传输安全通道, 杜绝网络攻击与数据传输过程的截取窃听;3.网站还会采用多重密码设置与多重备份处理。

(三) 相较传统遗嘱更易操作

订立网络遗嘱相比于传统的遗嘱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 容量更加大。

1.网络遗嘱的撰写、修改高效便捷。相较于笔墨书写, 如今人们更习惯于键盘输入, 可以随时随地登陆到网站对遗嘱进行撰写和修改。

2.网络遗嘱比传统遗嘱包含更多种类、数量的内容。不仅包括自己的财产和继承信息, 还包括了一些私密的文件和私密存档等等订立人想留给联系人的信息。传统遗嘱通常只对财产进行分配, 而网络遗嘱则可以更多地留下立遗嘱人的思想情感, 给在世的人更多情感慰藉。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一形式, 其本身的优势又是显而易见的, 而法律规定在这一方面却是空白, 势必会造成混乱和纠纷, 那么我们应当考虑在立法、司法、实践中肯定网络遗嘱的法律效力, 并给予其正当、合法的保护和规制。

四、网络遗嘱效力探讨

我国现今继承法中对遗嘱的有效要件规定了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同时《中国人民继承法》又明文规定了遗嘱的无效情形。在这种立法制度的构建下, 诸如网络遗嘱的一系列新事物, 在现行继承法的框架下, 并不违反法律的初衷。

名为“网络遗嘱”的产品被司法机关否定了遗嘱效力。但是如今人们对网络遗嘱的概念归纳就直接指向“名为网络遗嘱的产品”, 并重申了其不受法律保护。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它具有误导大众的嫌疑。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应当严格按照其文义, “网络遗嘱”四个字, 给没有了解过同名产品的社会大众留下的第一映像大多是“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的, 当事人订立的以处分自己的遗产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文书和其他形式的数据”, 所以目前对网络遗嘱的解释明显缩小化。

故, 笔者认为应当对网络遗嘱和名为“网络遗嘱”的产品这两者做出严格的区分。笔者认为将“网络遗嘱”一词上升到“电子遗嘱”这一概念是一个可行的做法,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继承法与现实存在脱节的程度较大, 对遗嘱形式的扩张完全可以参考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中因为网络发展而对书面合同的扩充办法 (把电子数据订立的合同纳入书面合同范畴) 。

另一方面“网络遗嘱”一词本身不是对一种遗嘱形式的规纳总结, 在网络平台立下的非法定遗嘱与法定形式遗嘱的最大区别并不是有无网络支持, 而是电子计算机等系列的电子设施充当了载体, 将目前法定形式遗嘱的内容转化成了电子数据的形式, 故“电子遗嘱”与“网络遗嘱”相比是更精确的形式概括。

假如继续将电子遗嘱和该网络遗嘱产品放置不作区分, 社会大众在认知上的偏差:在缺乏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将网络遗嘱产品没有法律效力误解成电子遗嘱也不应当收到保护, 将呈现出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目前的继承法体系内确实无法对电子遗嘱进行全面的保护, 但这无疑会延长我国继承法与社会现实脱节的时间, 拖慢我国继承法有可能做出的向前迈进的步伐。

另外, 我们还可以假设网络遗嘱为公证人身份。

我们姑且参考一下《德国民法典》第2232条规定的有关公开遗嘱的内容:由公证人做成记录的遗嘱, 以如下方式做成:被继承人向公证人表示其终意, 或者向公证人交付一份文书, 并表示该文书包含其终意。被继承人可以将该文书开启地或者密封地交付;该文书无须由被继承人书写。

从中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将网络遗嘱的平台与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公证机构联系起来, 或者将其置于公证机构的监管之下, 那么我们拟定网络遗嘱这个平台为一个代表公证机构意志的机器公证人。立遗嘱人在网络遗嘱中存储的信息显然是其想要表达的终意;立遗嘱人秘密地将遗嘱交付到网络遗嘱这个“公证人”手上;立遗嘱人没有亲自书写, 而是通过键盘输入代替语音直述来让电子数据代替书写。

如果网络遗嘱实现了其公证人身份的实质要件, 加之形式要件, 我们就能认为立遗嘱人在网络遗嘱中表达的遗嘱意愿是被公证证明真实性、合法性的有效遗嘱。

五、建议

(一) 网络遗嘱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新事物

1.立遗嘱人死亡时间难以判定。我国继承法规定遗嘱在立遗嘱人死亡时生效。姑且不说立遗嘱人忘记续费、忘记按期登陆等主观过失原因。倘若立遗嘱人失联或失踪,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宣告死亡的条件。用户在网络遗嘱上设定的“死亡期限”则往往短得多。那就势必会出现网络平台判断用户“死亡”并将其遗嘱发送给指定接收人, 用户在法律意义上并未死亡的情形。

单纯依靠线上手段只能对用户生命状态做出形式认定, 不排除发生误判的可能, 加上用户触发遗嘱的条件多种多样 (死亡、服刑、失去行为能力等) 。未来的线上遗嘱托管可能需要与线下的公证、法律、民政、医疗等名目机构对接, 多少有点O2O的意思。[10]

2.账号安全的问题。网络遗嘱缺乏的关键要素就是区别于传统遗嘱的可识别性, 那么一旦有人恶意入侵立遗嘱人的账号并篡改了用户的遗嘱信息、账号和密码等, 既难以被发现, 也难以取证, 更难以追究到责任人。

3.个人隐私问题。原本用户在网络遗嘱上建设自己的一个虚拟小空间, 毫无顾忌地表达情感、嘱咐后事,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基于网络遗嘱提供的隐秘性。倘若有人入侵用户的服务器, 偷窥甚至公开用户的网络遗嘱内容, 用户的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严重的、无法恢复原状的侵害。

4.网络遗嘱的整个行业纪律。假如今后立法、司法认可了网络遗嘱的法律效力, 必然会有许多相关网络平台兴起, 从而产生经营网络遗嘱的整个行业。有行业就不乏恶性竞争, 不仅会对行业规则造成破坏, 更严重的是对用户人身、财产权利的侵害。另外, 当网络遗嘱的平台变多、行业变复杂后, 网民改如何从中选择, 如何判断平台的公信力, 这些都是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5.经营网络遗嘱的公司的寿命问题。如今在我国, 企业寿命非常短暂。而人的生命少则半百, 多则期颐, 很有可能在用户去世前, 提供服务的公司已经倒闭或者转型了。

如果用户决定将自己的故事、愿望、情感都诉说和寄托在这个平台上, 那么企业就应当保证无论破产、兼并、转型、易主, 都让这个平台能持续运转和工作, 让用户把生命的故事讲完。

(二) 让网络遗嘱得以有效运用

所以, 要使网络遗嘱得到有效运用, 解决方法可以归结于网站的技术层面的保护和立法层面对网络遗嘱订立的规范, 以及在司法领域对网络遗嘱的确认、保护和规范。

1.认可该新型遗嘱的效力。虽然目前网络遗嘱存在不少的问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立法的完善, 这些都是能够解决的, 我们不能因为它暂时存在的不足就完全否定它。我们如果能有效利用网络遗嘱这一形式, 其带给我们的益处是难以估量的。

2.对可订立网络遗嘱的网站进行资格审核, 保证订立遗嘱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如果网站平台没有任何可靠的保障而且对其准入不加以规制, 势必造成该市场鱼龙混杂, 被继承人的隐私得不到保障, 其订立的遗嘱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规定网络遗嘱的执行方式和程序。网站如何确认订立人是否在世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将信息传递给联系人, 订立的网络遗嘱和其他方式的遗嘱有冲突时哪一种方式订立的遗嘱具有优先效力, 网站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第三方信息传达机构还是代为执行机关?它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什么?这些立法应该予以明确。

4.网络遗嘱订立人的权利和义务。当网络遗嘱订立人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以及其权利受到侵害时网站所承担的责任。另外, 订立人也应负有一定的义务, 如定期向网站缴纳一定费用保障网站的维护和运行、保证其提供的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遗嘱内容的合法性等。

5.在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基础上, 可以对不同的用户区别对待。一部分愿意提供证人的用户, 可以指定一个可信赖的, 有能力保护你隐私不外泄的网络遗嘱执行人, 签署一份正式的协议。另一部分用户, 则可以通过在奉行保密制度的银行等机构中设置担保, 从而保证其遗嘱真实性和合法性。

6.将网络遗嘱与各个软件、账户绑定。为每一个本地或云端文件打上“可继承”的标签, 该文件或文件夹即可自动同步到遗嘱托管平台。继承人只有有限的访问权限, 不会继承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人格, 或获取他人与用户的隐私对话。

网络遗嘱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法定的遗嘱形式之一。而它要真正成为一种遗嘱订立的形式, 人们便应该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 而不是一种猎奇和玩笑的态度。

对以网络遗嘱为代表的新兴遗嘱方式的认可, 不仅是对传统遗嘱方式的补充, 对脱节已久的继承法的完善, 也是为多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和便利。让法律精神和立法条文紧跟时代的步伐, 才能减少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纠纷, 为纠纷解决提供新思路。当法律充分体现和满足社会需要, 与活跃的社会经济生活保持步调一致, 才能让法律发挥它的功效, 使社会保持在一个和谐平稳的状态。

摘要:网络遗嘱是一个日益兴起的新事物, 然而其法律效力却仍模糊。网络遗嘱定义的缺失反映了继承法亟需修改的现状, 其效力的进一步确定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相关合法权益。那么, 对于此类遗嘱方式的效力界定和具体实施的规则就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网络遗嘱,效力,遗嘱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东光, 厉永刚.“网络遗嘱”那些事[J].法律与生活, 2013, 8:35.

[2]郑梦超.网络遗嘱不具法律效力[N].中国消费者报, 2010-5-21.

[3]李东光, 厉永刚.“网络遗嘱”那些事[J].法律与生活, 2013, 8:35.

[4]孙毅.继承法修正中的理论变革与制度创新——对〈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的展开[J].北方法学, 2012 (5) :63.

[5]史杰.论遗嘱的形式要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36.

[6]杨立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7]吴国平.论我国普通遗嘱形式及其效力规则的立法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 6:111.

[8]孙毅.论遗嘱方式的缓和主义进路——以<继承法>修改的相关理念变革为中心[J].求是学刊, 2012, 7:78.

[9][日]岛津一郎.判例コンメンタ—ル7民法V继承、涉外家族法 (增补版) [Z].三省堂, 1984:491.

[10]沈超.曾经我立了一个遗嘱, 后来没续费, 于是就过期了——由网络遗嘱想到的杂七杂八[Z].36氪原创文章, 2013.

网络遗嘱的效力 篇2

法硕考研案例分析: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继承的效力

案情简介:

案外人王某有一子二女,长子王甲,长女王乙、次女王丙。2010年王丙因意外车祸去世。2001年王某的原配孙某因病去世后,之后王某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由于王某的三个孩子均工作很忙,不能长期照顾王某,请的护工,王某不是嫌人家脾气不好,就是怪护工卫生做的不干净,最长的一个护工也只干了一个月。经再三考虑,2009年王某续娶张某为妻,52岁的张某,比王某小了整整18岁。张某的前夫赌博、喝酒、长期不务正业,两人婚后过得很是贫寒,孩子结婚后,张某也就离婚了。王某虽说是年纪大点,但经济条件好,王某退休之前是单位的小头目,退休后又投资与别人合伙做生意,生意还不错。与张某结婚后,为了让张某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也应张某的要求,担心其死后儿女们会把她赶出家门,两人便签订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协议内容是张某在王某的有生之年尽心照顾王某,王某死后,王某与张某住的楼房归张某所有,王某再给张某存款20万元。2010年8月份王某的次女王丙因车祸死亡。受不了刺激的王某也于2011年6月去世。办完了王某的后事,张某拿着王某的死亡证明、结婚证及其他证件去办理楼房过户登记时,却被告之楼房已被法院查封了,原因是王甲、王乙与王丙之子李某已将张某起诉,要求分割王某的遗产,起诉前已申请将王某名下的财产全部保全了,法院冻结了王某的所有存款及其他动产、不动产,包括张某现住的那楼房。在起诉书中,原告王甲、王乙、李某称,案外人王某曾于2010年9月立下遗嘱,对他现有的所有财产做了分配,他死后其继承人可依遗嘱继承。遗嘱明确:原告王甲、王乙、李某各得王某存款30万元,张某20万元;王某出钱给原告购置的汽车归各自所有;其名下的三处楼房各一处,张某现住的这处楼房也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在所争议范围内。庭审中,被告张某拿出了与王某签订的那份遗赠扶养协议,辩称张某按协议约定履行了照顾王某的义务,王某也应按约将20万元和楼房给她。故本案诉争房产的所有权应归被告,原告无权分割。对于王案的存款及其他动产按照遗嘱分割,被告张某没有异议,但对于该份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是否优先于本案中王某所立的遗嘱,则双方当事人有了争议。

分歧意见:

分歧一,认为该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遗嘱继承,理由是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高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我国《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在财产继承中如果各种继承方式并存,应首先执行遗赠扶养协议,其次是遗嘱和遗赠,最后才是法定继承。

分歧二,认为本案中王某所立遗嘱的效力优先于遗赠扶养协议,理由是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人不能是法定继承人,因为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具有法定的互相扶养和互相继承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不着以协议的形式来确定。本案中,作为王某的配偶张某,其与王某之间具有法定的互相扶养和互相继承的权利义务,故他们之间所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无效力。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确定遗赠与扶养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里的“扶养人”是指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或集体所有制组织。这种协议规定,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并于遗赠人死后取得其遗产。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赠扶养协议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公民之间的遗赠扶养协议。《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一般来说,这里的遗赠人是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立生活存在困难而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他享有受扶养人扶养的权利,负有死后将其遗产遗赠给扶养人的义务。这里的扶养人一般是遗赠人的亲属、街坊邻居或者其他亲朋好友等。他负有扶养遗赠人、承担其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接受遗赠人遗赠财产的权利。这里须强调的是: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人不能是法定继承人,因为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具有法定的互相扶养和互相继承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不着以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另一类是公民与集体所有制组织之间的遗赠扶养协议。《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这里的遗赠人一般是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的“五保户”老人,他们享有受其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扶养的义务。集体所有制组织,一般是指“五保户”、承担其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五保户”遗赠财产的权利。

遗嘱继承就是公民可以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

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继承区别:

1、二者的受让主体不同。遗赠扶养协议的受让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或国家及其他社会组织。而遗嘱继承中的受让入,即继承人必须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且必须是自然人;

2、二者所指向的客体范围不同。遗赠扶养协议的客体只包括财产权利,不包括消极的财产义务,但执行遗嘱不得妨碍清偿遗赠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而继承的客体范围不仅包括财产权利还包括财产义务。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税款和债务。缴纳的税款和债务以被继承人的实际遗产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的部分,继承人可不予清偿,但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但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这就明确规定,基于婚姻关系的特定人身性,法律不可能允许在婚姻契约中实现完全的“意思自治”,法律不可能保护夫妻之间有相关身份性的协议(如遗赠抚养协议等)。

《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婚姻是以特定的人身关系为基础,并且具有特殊性:即结婚登记制度和夫妻关系相当内容的法定性。但是结婚登记之前必定有男女双方的合意,这种合意也能够约定夫妻间权利、义务若干方面的内容。而且除婚姻关系外,也有许多其他种类的契约是需要登记的,或者双方权利义务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法律是做了强制性规定的。因此婚姻关系的特殊性只足以说明婚姻并非一般契约,但并不能抹煞其契约的根本属性。之所以许多学者极力排斥“婚姻契约观”,另一个重要理由为:将婚姻视之契约,就会给婚姻家庭关系染上铜臭,使之金钱化,为一般民众道德观念所不容。但契约并不以债权契约为限,并不都具有商品交换或变相商品交换的色彩,婚姻契约与买卖婚姻并无丝毫联系,婚姻契约不过是通过当事人的平等合意明确婚后关系,以便生活更有计划性,或者不得已离婚时便于解决纠纷。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高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我国《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在财产继承中如果各种继承方式并存,应首先执行遗赠扶养协议,其次是遗嘱和遗赠,最后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才是法定继承。但本案中,遗赠扶养协议的双方当事人是有特殊身份关系的夫妻,法律明确规定,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人不能是法定继承人,因为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具有法定的互相扶养和互相继承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不着以协议的形式来确定。被告张某与案外人王某是经过登记结婚的,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被告张某照顾生病的王某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王某死亡后,被告张某是作为法定继承人的,故她与王某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在主体上是不适格的,应为无效协议。

据此,本案中应先执行遗嘱继承,其次再按法定继承。被告张某作为王某的配偶,应与其他继承人一样,按照案外人王某所立遗嘱依法分割王某的财产。

第页

瑕疵遗嘱 效力如何认定 篇3

未现场见证的遗嘱未必无效

【案例】年近六旬的马大伯驾驶自家货车送货途中遭遇车祸,身受重伤。因现场并无他人,马大伯自感生命垂危,遂用手机联系一位朋友,向其交代了身后财产处置意见。马大伯在电话中明确表示:他所有的财产分为四份,其母亲、女儿、再婚妻子和他的姐姐各占一份。刘某当即用手机录音功能将马大伯的遗嘱录下。后来,马大伯经抢救无效死亡。在分割马大伯遗产时,马大伯的再婚妻子提出,该遗嘱不符合口头遗嘱要求,没有见证人在现场见证,应属无效。

【说法】《继承法》第十七条第五款规定:“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马大伯遭遇车祸时,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将其设立遗嘱的真实意思告知见证人,见证人虽未与马大伯在同一现场,但电话录音功能已经将见证人与立遗嘱人连在了一起,与在同一现场并无两样,而且口头遗嘱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背法律规定,口头遗嘱应当合法有效。

未有代书人签字的遗囑可以有效

【案例】赵大娘的一双儿女均在外地工作,虽每月均寄赡养费给老人,并每年都回家看望,但老人的晚年生活几乎由其妹妹一家照顾。为感谢妹妹一家,赵大娘立下遗嘱:去世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归妹妹所有。该遗嘱经人打印后,为确保万无一失,赵大娘又持遗嘱找到某法律服务所要求对该遗嘱见证,两名法律工作者核实情况后,在该遗嘱上签名见证并加盖了法律服务所的公章,赵大娘本人亦在遗嘱上签上名字和日期。事后,赵大娘的一双儿女认为该遗嘱并非代书遗嘱,其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为无效遗嘱。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该遗嘱的实质为代书遗嘱,虽有瑕疵却符合代书遗嘱形式,且系立遗嘱人真实意思表示,遂认定其合法有效。

【说法】《继承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本案中的遗嘱虽并非是由见证人所代书,存在一定的瑕疵,但事后赵大娘的邻居证明,老人生前曾多次向他们提到该遗嘱,且所述内容均与诉争遗嘱的内容相吻合,该遗嘱的内容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形式上的瑕疵没有掩盖立遗嘱人的本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五条规定:“形式上稍有欠缺的遗嘱,如内容合法,又有充分证据证明确为遗嘱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遗嘱有效。”

遗嘱房产门牌号虽有误名实不符以实主准

[案例]2014年11月9日,周大爷病重入院治疗:12月26日,周大爷亲笔写下遗书,内容为:本人病中,全靠弟弟及弟媳妇陪护在身边,给予长时间周到又绌致的照顾,无其他任何亲属、子女过问。因此,我今日立下遗嘱,本人去世后,将我所拥有的203号房屋产权及个人物品全部归弟弟所有,任何人不得有异议。遗书上有同室病友李某、主治医师王某、护士长杨某等3人的签名。周大爷去世后,周大爷的养女认为,立遗嘱人身份证写明其居住房号是201号,遗嘱上却故意写成203号,其写错房号的目的就是不愿意将自己唯一的房产赠给其弟弟,该遗书内容有误应当认定为无效。法院经审理后,确认遗嘱合法有效。

论遗嘱形式瑕疵对遗嘱效力的影响 篇4

遗嘱是立遗嘱人生前做出的处分自己的财产及安排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后才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由于遗嘱是单方民事行为,而且是在立遗嘱人死亡后才能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因此,为保证遗嘱的内容确为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各国法律无不对遗嘱的形式予以严格的规定。只有符合法定形式的遗嘱才能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遗嘱的形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遗嘱是否有效的一个前提条件。遗嘱的要式性首先是为了防止确定死者终意表示内容的困难,其次还有促使遗嘱人审慎为意思表示防止他人伪造变造遗嘱的目的。我国《继承法》第17条规定了五种遗嘱类型,并对每种遗嘱应该满足怎样的形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一般来说违反这些形式要求的遗嘱应该无效。

然而,严格遵循遗嘱的形式强制要求往往会带来两方面后果。首先,遗嘱形式稍有瑕疵即使这种瑕疵并不影响遗嘱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也会导致遗嘱无效。遗嘱形式本来是为了确保遗嘱人意思表示真实,保护遗嘱人的遗嘱自由,现在却反客为主,以遗嘱在形式上存在瑕疵而否定遗嘱人的真实意思,未免为了法的形式而过于牺牲法的实质正义。其次,严格遵循遗嘱形式主义导致遗嘱以外能够证明意思表示真实的证据无效。因为只能让遗嘱自身说话而不能让遗嘱之外的证据说话。①

二、遗嘱形式缓和的必要性

(一)遗嘱形式缓和与遵循遗嘱形式强制所追求的目的一致。

法律规定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才能生效,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保证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能够实现,切实维护遗嘱人的合法权利。各种遗嘱须具备相应的形式,一方面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可以使遗嘱人审慎决定自己的行为,避免操之过急而给自己带来不利益,另一方面,这些法定的形式要求也有效地避免了他人恶意篡改甚至伪造遗嘱从而损害遗嘱人和遗嘱继承人的利益。但是,遗嘱存在的目的在于遗嘱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处分自己死后的事情(主要涉及对自身财产的处置)。因此,如果只是因为遗嘱形式上存在瑕疵并因而否定遗嘱的效力,这似乎有些过犹不及。笔者认为在能证明遗嘱虽然存在瑕疵但的确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承认该遗嘱的有效性恰好是尊重遗嘱人意思自治的表现,而且与法律追求的遗嘱形式强制目的恰好一致。

(二)此外,在遗嘱存在形式上的瑕疵却又确实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承认该遗嘱的效力不仅与遗嘱形式强制的目的一致,而且也是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需要。

首先,在遗嘱见证人方面,法律虽然规定了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及口头遗嘱中见证人的要求,但是这种规定未必就合理。法律在见证人人数问题,见证人签名问题,以及见证人与遗嘱有利害关系问题方面规定形式略有瑕疵该遗嘱就无效,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其次,近年来出现了新的遗嘱类型如打印遗嘱、电子遗嘱等,法律并未对这些遗嘱类型作出规定,在将其解释到现有的遗嘱类型中去时难免会遇到形式不符法律规定的情况。比如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打印遗嘱的效力争议比较大。有观点认为,对于打印遗嘱倘若有立遗嘱人的签名或者按手印,就应当按照自书遗嘱处理。还有人认为,在立遗嘱人没有操作电脑制作打印遗嘱的能力的情况下,应将打印遗嘱视为代书遗嘱。第三种观点认为打印遗嘱不符合我国《继承法》规定的遗嘱形式,因此应该认定其无效。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证明这确实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那么仅因为形式有瑕疵或者说出现了《继承法》规定的几种形式之外的遗嘱因而就认定此类遗嘱无效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②再次,我国《继承法》规定,危急情况下遗嘱人可以制作口头遗嘱,并对口头遗嘱的形式要求做了明确规定。然而既然遗嘱人处于危急情况下,那么基于形势所迫立下的口头遗嘱不符合形式要求自然不应受到过分苛责,法律似乎不应对危急情况下的遗嘱形式要求过高,只要其能表明遗嘱人真意即可。此外,对于遗嘱中未注明时间的问题,以及对于公证遗嘱的变更与撤销的问题,在实务中都存在上述问题类似的状况,倘若严格遵守遗嘱形式强制要求,则在生活中会出现大量遗嘱无效从而使得遗嘱人真实意思得不到实现的情况,这显然与立法者本意不符。

三、遗嘱形式缓和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代书遗嘱、录音遗嘱中遗嘱见证人的问题

虽然我国《继承法》规定紧急情况下制作的口头遗嘱也需要有见证人在场,但是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讨论。当代书遗嘱、录音遗嘱涉及到见证人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上文描述的那些问题。笔者认为,此时遗嘱是否有效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应依据具体情况来定。首先,在这两种遗嘱涉及见证人人数问题时,笔者认为最低的见证人人数要求仍然是有必要的,这对于保证遗嘱过程的真实性、客观性意义重大,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立遗嘱人真意的实现。其次,当见证人与本遗嘱有利害关系时,此时若见证人的人数减去有利害关系的见证人人数外仍然多于两人,且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人数占见证人总数一半以上,笔者认为在此条件下遗嘱仍然有效,因为虽然部分见证人与本遗嘱有利害关系,但是二人以上的多数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仍然能够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笔者认为,遗嘱内容除去与见证人有利害关系的那部分外,其余部分的遗嘱内容应当有效。③此外,当遗嘱见证人没有在遗嘱上签名时,除非有证据能够证明遗嘱是立遗嘱人真实意思表示外,应当认定遗嘱无效。因为见证人在遗嘱上签名不仅只是证明遗嘱内容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同时也是证明见证人身份的证据。

(二)关于公证遗嘱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公证遗嘱的效力问题,我国《继承法》规定的几种遗嘱继承方式中给予公证遗嘱最高效力。在笔者看来这似乎值得商榷。在证据法上,公证遗嘱因为公证机关的介入,其证明力高于其他类型的遗嘱,这无可厚非,然而在实体法上,赋予其最高效力,并无充分的法理依据。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遗嘱的目的都是实现立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其在生前作出的对于自己死后切身事物的安排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只要是能够被证明确实是表明了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该遗嘱就是有效的,而且在效力等级上不应该因为遗嘱的形式不同而赋予不同形式的遗嘱不同的效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存在数份不同形式的遗嘱的情况下,不经辨别,就直接赋予公证遗嘱最高效力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

其次,关于公证遗嘱的变更问题,我国《继承法》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变更公证遗嘱并非只得以公证遗嘱的形式进行。《执行继承法的意见》第39条规定,遗嘱人生前的行为与遗嘱的意思表示相反,而使遗嘱处分的财产在继承开始前灭失、部分灭失或所有权转移、部分转移的,遗嘱视为被撤销或部分被撤销。这一规定说明,遗嘱是可以通过事实行为撤销或者变更的,公证遗嘱作为遗嘱的一种形式,自然也可以通过事实行为变更或者撤销。④除此之外,前面已经论及赋予公证遗嘱最高效力并无充分法理依据,所以立遗嘱人在制作公证遗嘱后,又以其他方式立下遗嘱,笔者认为只要能证明其是立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都可以看作是对公证遗嘱的变更或者撤销。公证遗嘱制作过程复杂,而且需到公证机关进行制作、变更,要求立遗嘱人一定以这种形式变更先前的公证遗嘱,在遗嘱人病危或者其他紧急情况下无疑大大增加其实施的难度。

(三)关于口头遗嘱的形式要求问题

我国《继承法》要求遗嘱人在制定口头遗嘱时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笔者认为这一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口头遗嘱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在危急情况中很难保证身边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甚至说此时立遗嘱人身边未必有人,比如说在自然灾难中,立遗嘱人通过手机录下音频对自己死后的财产作出处分,这份录音很明显不符合录音遗嘱的构成要件,但是又确实是遗嘱人亲口录下,在我国《继承法》对于这类遗嘱作出明确规范说明之前,这时不妨将该遗嘱认定为口头遗嘱,虽然在形式方面不符合口头遗嘱的形式要件要求,但是对于证明这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来说却已经足够。笔者认为口头遗嘱通常是在危急情况下做出的,在那种情况下不应该再对遗嘱形式过分苛求,只要能表明遗嘱内容是遗嘱人真实意思表示即可。此外,我国《继承法》虽然规定,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但是却没有具体规定何时应该制定其它形式的遗嘱,因此笔者建议不妨规定以一个月为限,危急情况消除后无论在制定何种形式的遗嘱,一个月的时间都已经足够,而且明确地期限规定有助于督促立遗嘱人及时订立新的遗嘱。

(四)关于遗嘱中的时间问题

我国《继承法》规定自书遗嘱、代书遗嘱都要注明制作时间,倘若遗嘱中未注明遗嘱制作时间则该遗嘱是否就无效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一般来说,在遗嘱中注明遗嘱制作时间的作用主要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是否具有遗嘱能力,这对于确定遗嘱是否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当出现数份内容不一致的遗嘱时,如何确定哪一份遗嘱才是立遗嘱人最终的意思表示,这时候就需要根据遗嘱上各自注明的时间来进行判断。因此,当遗嘱中是否注明时间与判断这两个问题无关时,否认遗嘱效力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在自书遗嘱中,遗嘱人只留下一份遗嘱,而其遗嘱能力自成年后没有什么疑问,此时就算遗嘱上没有注明时间也应当认定遗嘱有效。与此相反,多分自书遗嘱都没有注明时间,此时无法认定哪份遗嘱才是遗嘱人最终的意思表示,应当认定所有遗嘱都无效。

摘要:为了确保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能够得到实现,法律一般都会对遗嘱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遗嘱才能发生效力,可是如果严格遵循这种形式强制有时候却会导致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因遗嘱违反法定形式而无效。此外,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先前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中并不能解决近年出现的打印遗嘱、电子遗嘱的形式问题。因此,遗嘱在形式上存在瑕疵是否会影响遗嘱效力,应该依据遗嘱形式瑕疵是否影响判定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来定。

关键词:遗嘱形式,遗嘱形式瑕疵,遗嘱效力

注释

1孙毅.论遗嘱方式的缓和主义进路—以<继承法>修改的相关理念变革为中心[J].求是学刊,2012,7,39(4).

2梁分.“遗嘱形式缓和”之实证分析[J].法学杂志,2012(7).

3赵莉.我国遗嘱见证制度之重构[J].海峡法学,2013,3(1).

公证遗嘱效力不应当具有优先性 篇5

关键词:公证遗嘱;效力;继承

一、公证遗嘱的含义及其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7条的规定,我国的遗嘱形式有五种: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公民可以任选一种来立自己的遗嘱,处分自己的身后财产。所谓的公证遗嘱,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立遗嘱人的申请,对当事人所立遗嘱进行公证证明并且出具法律文书,以证明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种遗嘱。

我国继承法第20条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规定: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遗嘱公证细则》第 22 条规定:公证遗嘱生效前,非经遗嘱人申请并履行公证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变更公证遗嘱。这些规定从法律,司法解释到部门规章都规定了公证遗嘱效力的优先性。

二、学者们对公证遗嘱效力是否具有優先性的观点

否定说,该说认为各种形式的遗嘱效力相同,不存在效力优先的问题,代表人物是梁彗星教授、张玉敏教授、陈苇教授等。如梁彗星教授在《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第1882 条规定:遗嘱人得以任何一种法定形式撤销其先前依其他法定形式所设立的遗嘱。

肯定说,该说认为有数份相冲突的遗嘱时,以最后订立的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订立的遗嘱为准,公证遗嘱的效力层级高于其他的遗嘱。代表人物有徐国栋教授,在他的民法典建议稿继承篇中规定了公证遗嘱的最高效力,未以公证形式不能撤销公证遗嘱。

三、对公证遗嘱效力不应当具有优先性的分析

本人赞同否定说,即公证遗嘱的效力不应当具有优先性,各种形式的遗嘱效力相同。首先从我国现行继承法颁布的背景来看,我们知道我国继承法颁布的时间是1985年,作为迄今仍在使用的一部法律,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的法制建设快速发展,对于一门部门法而言,其更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就拿我们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来说,自从82年宪法颁布之后,到最近的一次修证,一共进行了四次的修正。而我国现行的继承法在30年的时间里一次变动也没有,可以说我国现行的继承法是我国目前实施最久而又没有进行过修正的民事法律。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和1985年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宏观上面说,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形势完全不同;从微观方面说,每个人,每个家庭也发生了变化,最起码比那时候要富裕的多了,而现行的继承法主要调整的是那个年代家庭没多少财产,社会成员普遍贫穷情况下的继承关系,面对如今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动辄几百上千万的遗产继承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强调的一点就是社会生活在变,遗嘱继承也应当随之变动。

其次,我国继承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制定本法。这就涉及的一个问题,也是继承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即意志自由原则,即继承要完全按照遗嘱人的意志来,这不仅是保护其私有财产权的体现,而且也是继承存在的重要目的。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证遗嘱的效力优先性,这样做就违背了遗嘱人的意志自由原则。因为公证遗嘱要想被撤销或者变更,按照法律规定,也必须以公证遗嘱的形式进行,而实际情况是遗嘱人在订立了公证遗嘱后死亡之前,想变更或者撤销以前订立的遗嘱,很有可能采取自书遗书或者口头遗嘱等其他遗嘱形式,由于时间上的来不及使其没有按照公证遗嘱来变更之前的公证遗嘱,此时按照法律规定,仍然要执行的是之前的公证遗嘱,这就完全违背了遗嘱人的自由意志,违背了继承法的根本目的。

再次,我国继承法规定了五种不同形式的遗嘱,一般来说,既然都是合法的遗嘱形式,且都被继承法予以明文规定,其效力本应该相同。但是我国继承法却单独规定了公证遗嘱效力的优先性,首先这就违背了一般的逻辑认识。其次,继承法之所以规定继承的一系列规则就是为了使继承完全符合被继承人的意志,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公证遗嘱存在违背被继承人意志的情况,如果还规定其效力的优先性,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最后,那些主张公证遗嘱效力优先性的学者混淆了遗嘱成立与生效的关系。遗嘱要有效,首先应该成立。在那些持肯定说的学者看来,公证遗嘱因为经过了公证这一法律程序而更具优先性,其实这种认识的不对的。公证从其本质上说只不过是在公证机关的见证下进行了立遗嘱的活动,仔细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经过公证程序与否与遗嘱的效力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经过了公证只不过是说更能证明这份遗嘱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比其它形式的遗嘱更有证明效力。至于说遗嘱的效力问题,只要遗嘱是真实的,那么就应当是有效的。当然如果数份遗嘱的内容相互矛盾,应当以最后一份遗嘱的内容为准,这是尊重立遗嘱人意志自由,保护其私有财产的应有之义。

在我看来,公证遗嘱具有的不是效力的优先性,而是证明力的优先性,毕竟公证遗嘱是在公证机关的参与下进行的,理应更具说服力和证明力,这也符合了民事诉讼法第69条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杨立新.《对修正继承法十个问题的意见》,载《法学论坛》,2012 年 第 8期.

[2]史尚宽.《继承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5]张玉敏.《中国继承法立法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作者简介:

万磊磊(1989.03 ~),男, 河南信阳人 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言语指导下一篇:长期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