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性骚扰

2024-07-27

网络性骚扰(共9篇)

网络性骚扰 篇1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性骚扰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实施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这使得网络性骚扰行为的危害程度以及预防手段与一般性骚扰有着很大不同。

一、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认定

(一)网络性骚扰行为与性骚扰行为的区分

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从字面上看,首先是一种性骚扰侵权行为。那么,我们就得先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是性骚扰行为。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指行为人以性欲为出发点,针对特定对象,实施的带有性暗示的语言或动作的骚扰行为,从而引起被骚扰者不悦感的后果(1)。网络性骚扰行为与一般性骚扰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性骚扰的行为,但网络性骚扰行为是发生在网络平台上的性骚扰行为,例如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上针对特定对象而发出的带有性暗示的语言、文字、图片、图像、电子信息、肢体动作等,侵犯其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

(二)网络性骚扰的特殊表现形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性骚扰具有了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一是图像骚扰。行为人在有违对方意愿的情况下,通过向对方发送暗含淫秽信息的图片、照片等图像进行性骚扰。二是音频、视频骚扰。在音频中夹带调戏、挑逗意味的声音或传播的视频中带有性交、性抚摸等不堪入目的录像,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的行为。三是电子信息骚扰。行为人通过一次或多次向受害人发送含有淫秽内容的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扰乱受害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并给其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2)。

(三)网络性骚扰的侵害客体

网络性骚扰的侵害客体从属于一般性骚扰的客体。对性骚扰的客体,我国现行法律缺乏特别规定,目前学界有四种观点:一般人格权说(3)、隐私权说、性自主权说(4)和综合人格利益说(5)。但不管采用何种学说,网络性骚扰的行为都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格利益,是一种侵权行为。

二、网络性骚扰侵权发生的原因

(一)遏制网络性骚扰侵权的法律不健全

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产生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究其本质,它也还是一个性骚扰侵权的问题,侵犯了网络用户的人格尊严、人格利益。人们对网络性骚扰侵权的持续关注实际上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保护性权益的重视及尊重,体现了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法律对于性骚扰侵权的有关立法非常有限,而且对其规定也较为简单,基本上是点到为止,并没有系统、详细地规定性骚扰侵权这个问题。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六章第40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此法条规定就显得简单而空洞。首先,单纯的“禁止”二字并不能威慑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其次,受害人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这样的救济方式也极其模糊不清,向“单位”投诉是向哪个单位投诉?受害人的单位亦或是侵权人的单位?向“有关机关”投诉是向哪个机关投诉?公安局抑或是法院?网络性骚扰是发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性骚扰行为,对其的规制可以准用性骚扰的相关法律规定(6)。但是一般性骚扰侵权的法律都那么不健全、不完整,更何况情况更为复杂的网络性骚扰侵权。网络性骚扰行为相比一般性骚扰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证据收集难、行为较隐蔽的特点,其立法应该更加具体,而我国法律对网络性骚扰界定不清、没有针对网络性骚扰的专门法律,在行为发生后只能准用不健全、不完整的规制一般性骚扰的有关法律,这无疑会导致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规制。

(二)网络监管不到位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巨大弊端也日益凸显。据统计,有40%的女性未成年人曾在网络上收到其他网络用户发送的黄色词语,有35%收到黄色图片,5%收到黄色视频,另有20%曾在网上受到其他形式的性骚扰(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网络用户群体大、素质偏低,对这些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缺乏正确的性教育

首先,家庭性教育很缺失。正确的性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以及正确的性观念的确立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谈及性问题时都遮遮掩掩、难以启齿,导致未成年人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性教育,这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对性产生了好奇,在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后就有可能会做出一些性骚扰侵权的行为或成为性骚扰侵权的受害者。其次,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我国学校性教育虽然一直存在,但有着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只抓学生的成绩,并不重视对学生的性教育。第二,学校缺乏专业的性教育教师。我国的性教育一直都是在生理卫生课上有所涉及,授课的教师一般多为生物教师等所谓的副课教师,这严重影响了性教育的质量。第三,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教材。我国一直没有系统地编写过性教育教材,这导致各地教材不一,教材质量较差,不利于对学生的性教育。

三、规制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对策

网络性骚扰侵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对这样的侵权行为,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全面地对其进行规制。

(一)制定防治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专门性法律

特定的社会问题需要特定的法律来进行规制,这样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实现法律的预防功能,那就要把法律规制的内容在侵权行为实施前加以明确,不能等到在行为实施后才进行立法对其加以规制。防治网络性骚扰法的制定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基点,以保障人的私权为首要目标,主要以私法为依据,以公法为补充(8)。防治网络性骚扰法的制定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受害人在遭遇网络性骚扰侵权后不仅能够寻求到私法上的救济,而且还能寻求公法上的救济,不仅能使受害人的私权利得以保护,也能通过对侵权人的惩罚来对整个社会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二)各主体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实行问责制

在我们的一般观念中,对网络的监管似乎只是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司法部门的责任,网络运营商、信息传播平台似乎跟网络监管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我认为,国家、政府、司法部门应该是网络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网络运营商以及信息传播平台应该首先承担其监管网络的责任。首先,网络运营商如中国电信在发现其网络用户有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时可以对其采取限制其上网或限制其IP地址的行动,从而在源头上就把这种罪恶行径扼杀在摇篮里。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如微信、QQ平台在发现其用户实施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时,应当采取强制其下线或封号的措施阻止其性骚扰信息的传播。最后,如果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已经造成了危害后果,那就可以打开最后一个潘多拉魔盒,让国家公权力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对网络性骚扰的侵权行为加以惩罚,已实现对社会的威慑和警示。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步骤化的、完整的网络监管体系,从而对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管与规制。

(三)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对于网络上的性骚扰信息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所以,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就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家庭的性教育。家长要转变自身的性观念,要与时俱进,去除自己落后的性观念,为未成年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只有自身作出了一些改变,才可能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从而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性骚扰。家长在对其子女进行性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与子女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进行沟通,通过关注其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加强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切勿采取强硬、说教的方式(9)。同时,家长要通过观看电视讲座、咨询专家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性文化素质,从而正确地教育子女。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学校性教育要想搞好,绝不能像以往蜻蜓点水般的教法,更不能简单、形式地对待(10)。教育部门应该制定性教育课程的大纲与课程标准,将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教育部门还要加强对学校性教育课程授课情况的监督,切实保证性教育课程能在校园得到有效授课。学校在开展性教育这门课程的同时还要形成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传授性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性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

四、结语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出现与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理应得到有效地规制,侵害他人权利的网络性骚扰行为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对网络性骚扰的防治,离不开相关立法的规制,离不开社会各主体的监管。同时,家庭和学校还肩负着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责任。只有多管齐下,全面地整治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才能有效地使此类行为得以控制,才能还网络一个本该健康的环境。

摘要: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道德沦丧的行为,网络性骚扰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制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对策

注释

1孙荦寅.性骚扰行为的立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李小果.性骚扰民法规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08.

4杨立新,张国宏.论构建以私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性骚扰法律规制体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19.

5田岚,何俊萍.性骚扰对妇女人身权的侵害及法律规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3):7.

6杨娟.论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监督制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张博.正义原则与互联网治理[D].浙江大学,2011(4).

8郑文阳.全景与律法的权衡——中日网络监管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

9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10潘绥铭,黄盈盈.我国14-17岁青少年性教育效果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网络性骚扰 篇2

在社会日益文明进步的今天,七成以上女性遭受过“性骚扰”而无法得到法律保护,难怪“性

骚扰”成为二00二年十大法律热门话题。

西安童女士、武汉何女士、北京雷蔓女士,三起“性骚扰”官司闹得全国

上下沸沸扬扬,奇怪的是,这三起官司起诉的案由并没有一起是“性骚扰”。最高人民法院2

010月30日发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规定有三百种民事案件案由,其中

并没有“性骚扰”这一说,与之最相近的恐怕只有第216项的侵犯名誉权。西安童女士起诉时

法院以侵犯名誉权立案,武汉何女士起诉时虽然律师以侵犯人格权起诉,但由于找不到侵犯人

格权这一案由,法院依然是以侵犯名誉权立案,北京雷蔓“性骚扰”案的案由同样是侵犯名誉

权。

“性骚扰”案从立案就遇到麻烦,更不用说取证难、找证人作证难、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难,报

上说浙江2291万女性无人投诉“性骚扰”是隐忍在作怪。“性骚扰”官司这样难打,不隐忍也

难!难怪全国到现在为止也就那么几起。于是很多人认为法律对“性骚扰”规定是一片空白,

应该启动立法程序,制定〈〈反性骚扰法〉〉,或者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增加有关“性

骚扰”的内容。

中国是不是真的迫切需要出台一部〈〈反性骚扰法〉〉,我认为不见得。首先,“性骚扰”概

念尚未明确,它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哪些“性骚扰”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范畴,哪些应该归

为刑事制裁或行政处罚范畴这些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还未讨论清楚,如果匆促立法最后因法律不

完善而不停地修改甚至废止,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其次,法律大多调整某一方面的法律关系而

非规范某一行为,对“性骚扰”还未达到需要由专门法来调整那样严重的程度,国外也没有反

〈〈性骚扰〉〉单行法规的先例。第三,如果在保护女性权益的法规中对“性骚扰“作出规定

,以后出现女性骚扰男性的案件怎么办,会不会又出现新的无法可依?

时下,“性骚扰“立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的一家之言并不是无视七成以上女性曾遭遇“

性骚扰”的事实,并不是说法律对妇女权益被侵害表现无奈。作为全国首例“性骚扰”胜诉案

的代理律师,我不认为法律对“性骚扰”的规定是一片空白。当前,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

是匆忙立法,而是如何在现有法律中找到惩治“性骚扰”的依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让“

性骚扰”案立案时有案由可立、判决时有法可依。

在现有法律中为惩治“性骚扰”找到法律依据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承认人格权中有一新的权项

----人格尊严权。

公民的人格权内容是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不但丰富和发展的,荣誉权、隐私权等都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产物。“性骚扰”案件在立案、判决、赔偿依据诸多方面之所以遇到一系列难题,是因

为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它到底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如果说“性骚扰”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它侵犯的是什么权利?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现

有“性骚扰”案件立案的案由都是侵犯名誉权,侵犯名誉权以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为前提,但

“性骚扰”行为大多发生在隐蔽场所,实施骚扰者不张扬,不会损害受害人的名誉,对这些受

害者而言,要想拿出名誉权受损的证据,打赢名誉权纠纷官司万分困难。虽然性骚扰行为有些

也表现为接吻、拥抱、抚摩甚至轻微暴力,但绝大多数行为并未直接伤害他人的身体,要想拿

出侵害身体权的证据也同样困难。

性骚扰侵犯他人人格权多种多样,对异性触摸搂抱,侵犯其身体权;宣扬与异性有特殊的男女

关系,侵犯了其名誉权;骚扰方式不一,侵权的内容也有别。但不论那种性骚扰行为,骚扰者

主观上决不是想侵害女性的身体或名誉,而是无视女性尊严的存在。侵犯的是他人的人格尊严

权。

假如我们确立了性骚扰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是以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为主要特征的侵权行为

,在司法上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为立案找到了案由,哪些遭受“性骚扰”但拿不出身体受到伤害或者名誉受到毁损

证据的受害人也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人格尊严权人人平等,避免以后

女性骚扰男性时法律表现出不应有的尴尬和无奈;第三,从“性骚扰”侵权行为的特征来看,

多数情况下未在受害人身上留下印记,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精神上的痛苦。侵犯名誉权

和身体权往往根据受害者遭受损失的大小确定赔偿金额,有人会因遭受性骚扰而终生痛苦,但

这种痛苦有可能因为拿不出病历和药费单而不被法院认可。如果认定性骚扰是以侵犯人格尊严

权为主要特征的民事侵权行为,只需要证明骚扰者实施了侵权行为,根据侵权行为的.过错大小

、持续时间长短、手段是否恶劣就可以确定赔偿数额,而无须受害人拿出遭受多少损害的证明

。因为精神损害大小很难拿出准确的证据证明,按照一般的民事侵权审理会让很多性骚扰受害

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第四,确立人格尊严权符合〈〈宪法〉〉的38条精神,也是我国社会走

向文明、法制走向健全的体现。

确立“性骚扰”是一种以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为主要特征的民事侵权行为,在法律上是否可以

找到依据呢?完全可以。《宪法》第38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妇女权益保

障法》的39条: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营私隐私方式

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更是第一次从司法实践上肯定了人格尊严权,该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公民的身体权、人格

尊严权受非法侵害的,有权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全国首例“性骚扰”胜诉案法院以侵害名誉权为案由立案,以侵害人格权作出判决,说明法律

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性骚扰”是以侵害人格权,准确的说是以侵害人格尊严权为主要特征的民

事侵权行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法理上、在司法解释上明确规定“性骚扰”的侵权性质,利

用现有法律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匆忙立法。

人格尊严权在法律上有依据,如果我们明确公民享有人格尊严权,公民不但在受到侮辱、诽谤

时可以寻求法律保护,在遭受“性骚扰”侵害时同样寻求法律保护。那么“性骚扰”案件只不

过是一类普通的民事侵权案件,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

人格尊严。这对转变社会风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无疑是一件好事。

面对性骚扰 篇3

性骚扰因为与性、隐秘、弱势群体有关,成为阳光不及之处一株散发着腥臭的无名野草。2002年11月,全国首例性骚扰案在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开庭,虽然最终以原告王女士“证据不足”败诉而告终,但至少把长期以来在阴影角落里暗自生长的性骚扰纳入了法律的视野。

性骚扰,你说我说

性骚扰的界定因人而异。我并不在意异性在公众场合说些低级趣味的话。因为工作需要,我时常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自然会碰到不少心怀不轨的客人,每当此时我就借故推搪,尽量将对方引回到有关业务的话题。我不怕黄段子,就怕小动作。

--张小姐(广告从业人员) 我认为性骚扰就是一种利用语言、身体或动作向异性发出性暗示的行为。

--陈先生(公司职员)性骚扰事件是骚扰者与被骚扰者两方的事,第三者很难作裁判。如果被骚扰者能理智地处理,就能尽可能地避免伤害。

--卢先生(记者)

必须将性骚扰放到具体的环境与具体的行为当中才能正确定义。孤立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是不能构成性骚扰的。

--高女士(公务员)

名词解释:性骚扰"

性骚扰"这一用语最早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流行。

据《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解释,当一个男人对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需要,或想获取性方面的好处,或对其做出不受欢迎的"性"行径,并预期对方会感到受冒犯、侮辱或惊吓的话,他就已经构成了对女性的性骚扰。它是性歧视的一种形式,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等,也是性伤害的一种形式和性暴力延续的一部分。性骚扰在生理、心理和感情上都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香港《公务员性骚扰投诉指引》中这样定义:如对一名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需要或获取性方面好处的要求,或对女性做出其不受欢迎的、涉及"性"的行径,并预期对方会感到冒犯、侮辱或惊吓,就是对女性做出性骚扰。

199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中首次收入了"性骚扰"这一辞条,其解释为:"性骚扰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用语。指在存在不平等权力关系的背景条件下,社会地位较高者利用权力向社会地位较低者强行提出性要求,从而使后者感到不安的行为,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

性骚扰,美丽何辜

国际劳工组织曾调查了23个工业化国家,有15%-30%的女雇员称其经常受到性骚扰,6%-8%的女雇员因此被迫更换工作。英国某杂志在全国10所大学调查,深怕遭受强奸或者性骚扰的女大学生有25%。性骚扰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还可引起生理伤害和疾病。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把"使青年妇女不受性骚扰"列为主要目标之一。

关于性骚扰,有一项统计数字表明:

骚扰者通常为男性,90%在31岁以上,绝大多数有家室,67%是上司,其余是熟人、朋友、长辈。

二、被骚扰者77%为22-25岁未婚女青年,大多数从事文职或技术工作。

三、骚扰地点多半在工作场所,少部分在公共场所或家庭。

四、骚扰方式:不必要的身体触摸、摩擦占50%,讲淫亵笑话或语言挑逗的占20%,直接向对方示意有性需要和性要求的也比较多。

中国女性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受到来自男人的侮辱往往很难启齿,因为制裁这个男人的同时难免破坏自己的形象,于是,大多数有这类遭遇的女性选择了隐忍的无奈方式。性骚扰成为很多女性的隐秘心事,令她们压抑气愤却无可奈何,因此她们常常在生活中充满失望和怨恨。

甚至有舆论不但不谴责进行性骚扰者,反而对受害者指指点点,说受害者太过表露自己的美丽。以此逻辑,难道多备点财物出外就等于希望招惹贼匪抢劫吗?实际上,无论何人,也无论年纪、外貌、特征或背景,在公共场合出现均有可能受到性骚扰。女性青春貌美、衣着性感并不是性骚扰的诞生原因,每位女性都有理直气壮地表现自己外在美、适度展现性感而不受骚扰的权利。

面对形形色色的"性骚扰",社会学家指出,躲避默许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而理直气壮地予以斥责和抵制,勇于反抗才能让实施骚扰者望而却步。

面对性骚扰,三个基本反抗信条

拒绝到底从一开始便要表明拒绝态度,隐瞒或不示意会让对方以为你是接受的。而拒绝的态度必须前后一致,否则会引起对方探究心理的兴趣。不要抱着轻视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忍耐或逃避肯定解决不了问题,但也不可过分敏感。

第二条 防卫得当拒绝的态度要明确,平静、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的不悦,请对方尊重你,也请他自爱自重; 抽身离开,或利用人群力量吓退性骚扰者。若是经常受到性骚扰,就必须将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和对方的行为、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作为日后投诉的证据。

第一条 第三条 寻求帮助 纵使事情解决了,与人倾诉也可以寻求支持及防止事情再发生;若事情还未解决则必须要与人倾诉,一起想出办法以阻止事情继续发生。 倾诉的对象可以是父母、值得信任的同辈、老师或心理辅导员等。

防狼妙招大演练

情景1: 在公众场合,被他人用暧昧不正的眼光上下打量。

处理技巧:表现若无其事,可以的话抽身离开。若对方表现得过分,令你无法忍受,大可直截了当地说:"你看什么?"

情景2:在公共汽车或拥挤的地铁内,遭遇故意抚摸或擦撞。

处理技巧:

用带有威慑力的眼神与"狼"对视、用背包和胳膊尽量与"狼"隔离或尽量往女性多的地方挤,同性相互依靠着绝对安全。

平时准备好几支小别针,如果遇到很过分的人,又怕大声叫却被他反咬一口,可以把别针捏在手里,他一靠近就扎他。

如果穿了高跟鞋,可将后跟对准他的脚背狠狠地踩下去,再说一声"对不起"。

若发现带有异样表情的男士莫名其妙地走近,那就赶快换地方,并时刻撑起手肘,谁要贴近就让他先尝尝尖尖手肘的厉害。

什么话也不说,反身给对方一记耳光。此时无声胜有声,旁边的人就会用怀疑的眼光扫视骚扰者,让他无地自容。千万不要退缩或不好意思,情况严重时,应告诉司机协助报警。

情景3:上司利用职权向女下属提出无理要求。

处理技巧:在选择尊严还是选择工作面前,多数女性只有一个答案--直接拒绝上司的无理要求。如果工作实在无法割舍,便要想办法尽量减少同上司单独相处的时间,并在私人场合给予严肃警告。

情景4:朋友聚会、酒席应酬、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开会遭遇黄色笑话。

小议中国性骚扰立法化进程 篇4

关键词:性骚扰,立法化,妇女权益保障法

一、“sexual harrassment”的提出与我国性骚扰立法化进程

“sexual harrassment”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于1974年, 中文译为”性骚扰“。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的是一位美国女法学家Catharine.A.mackinnon, 打破了法学界的沉默。她第一次讲性骚扰定义为:“通过滥用权力, 在工作场所、学校、医院或其他公共领域, 以欺凌、恐吓、控制等手段向女方做出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言语、要求或举动的行为。”在Catharine提出“sexual harrassment”之后的很多年, 中国法学界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撼动, 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骚扰案开始, 中国人才开始慢慢认识到性骚扰这个名词, 通过各种媒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其中也不乏一些法学家。2001年6月, 陕西西安市的一位童女士以被上司性骚扰为由提起了诉讼, 这是我国所受理的第一起性骚扰案。自此之后, 我国又陆续出现了几起以性骚扰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 但是大部分的案件都是以侵犯人格尊严进行审理, 而且几乎都以原告败诉而告终。第一起原告胜诉的性骚扰案件是2003年在武汉受理的一位教师何女士控告其教研室副主任对她有性骚扰行为的案子。高昂的诉讼成本下, 当真就只是讨来了一个“说法”, 对于被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对于性骚扰案网上开始出现激烈的讨论, 一方面要求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性骚扰问题还不到立法的程度。

虽然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中并未出现过性骚扰的概念, 但在我国的《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已经包含了禁止性骚扰的规定。此外,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权、人格自由权以及其他人格利益的赔偿责任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1998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癸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执业医师法》时首次提出了“惩治性骚扰”。1999年3月4日, 包括陈癸尊在内的32为人大代表又向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的议案》。议案中明确指出, “性骚扰在医疗过程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广泛存在”。2005年6月26日, 随着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提醒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性骚扰首次进入立法程序。该草案中的性骚扰有关的三条规定分别是:任何人不得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对妇女进行性骚扰, 受害人提出请求的, 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 (自2005年12月1日施行) , 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性骚扰明确提出并纳入到法律中。

该法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被人们乐观的认为是保护妇女权益的“护身符”, 在实施之后却面临了一系列的尴尬, 由于仅做了原则性的阐述, 相关配套立法尚未完成, 使其在司法实践中成为了一纸空谈, 甚至有专家称反性骚扰立法是“忽悠”中国女性的“作秀法”。诚然, 此次立法本身存在着即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其仅仅是法律对于反性骚扰的一种原则性宣告, 但其仍具有开创意义。按照修正草案专家组组长巫昌祯的说法:“无论怎么说, 为‘性骚扰’立法都是一件填补了我国一个法律空白的事。”即使在可操作性上, 法案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但它的诞生是一种标志、一种规则, 一种有正义威慑力的标志, 一种有关成年人的规则。

二、国外性骚扰立法采取的做法对我国立法化的借鉴

以美国为例,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反性骚扰立法的先驱和最完备的国家, 其反性骚扰从立法到成熟经历了大概3 0年的时间。联邦法律确认了两种性骚扰类型, 一种是交换性性骚扰, 即享有权威的上级, 如主管对下属提出“性”趣要求, 以保留或获得工作上的利益为交换, 则下属有权对企业提出性骚扰赔偿。另一种是工作环境, 即员工、主管对某些员工基于性别的不恰当、不受欢迎的行为导致工作氛围胁迫、充满敌意或者攻击性。此外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在性骚扰事件中对雇主责任的引入对于中国的性骚扰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还设有专门的投诉机构, 即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 (EEOC) , 其成为政府规制性骚扰问题的主要机构, 除了《平等工资法》外, 所有由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实施的法律要求个人再向法院提出诉讼前先向该委员会提出控告。该委员会现对控告进行调查, 然后代表权利受到侵害的人提起诉讼。不止美国, 香港《性别歧视条例》第63条也规定了简历平等机会委员会, 该委员会是有诉权的独立机构, 其有权进行正式调查, 或者要求颁布临时性禁令并未其实行为受害者安排代理。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 结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反性骚扰立法应首先在《劳动法》中男女就业平等条款下, 对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不收性骚扰的权利予以规定, 使免受性骚扰称谓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可以设立专门的性骚扰纠纷解决机构, 或者将该项权力交与某些机构代为管理。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性骚扰防治法》, 对雇主责任进行细化, 规定企业内部必须建立性骚扰的投诉机制, 必须对员工进行尽职性骚扰的教育培训等一系列义务, 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雇主责任进行监督, 对于不履行法律义务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 工会组织应担负起受理申诉的职责, 对严重违反雇主责任造成性骚扰事件严重的企业, 支持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企业承担雇主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雪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骚扰定义浅析[J]妇女研究论丛, 2006, (05)

[2].林辉锋.马叙伦与教育特税督办公署[J]西部法学评论, 2008, (01)

[3].刘红梅.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性骚扰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为例[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S1)

“性骚扰”的法律界定及取证 篇5

近期,我国已正式启动了修改实施10多年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关机构组织了专家着手起草妇女法修正案,并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涉及面广,对该法中不完备、欠缺的地方,尤其是保障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妇女权益新问题如何加以健全完善,使妇女基本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都是民众非常关注的。为此,“理论与实践”专版将在今后陆续组织刊发一些这方面的稿件,以尽绵薄之力。

最近,媒体报道的几起性骚扰官司都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关注,其中武汉教师性骚扰案成为我国第一例性骚扰胜诉案件。北京首例性骚扰案目前仍在艰难的进行过程当中。一时间,性骚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性骚扰是文明社会中的怪现象,也是一个颇具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性骚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且呈现出日渐升温的发展态势。

毫无疑问,性骚扰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另一方面,在骚扰发生后,真正敢于向有关组织或机构进行控告的受害人却寥寥无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被人骚扰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丑事,而且大多被骚扰者与骚扰者存在上下隶属关系,一旦控告,很有可能会招致打击报复,所以在遭受性骚扰后,敢怒而不敢言。即使起诉,被骚扰者也面临举证的困难,从发生的地点来看,较多地发生于办公室、车间、医院诊断室、公交车等空间范围内,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一般不会有第三者在场,而且通常是上级对下级进行的性骚扰。由于性骚扰案件这些独特的特点,从而加大了当事人取证的难度。而且,我国目前也没有专门调控性骚扰行为的法律规范,在现行法律法规中与性骚扰有所关联的法律法规明显地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这就使得对性骚扰行为的惩治尚无可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

目前,由10多位法律专家和妇女问题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已着手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修改,其中包括性骚扰方面。要依法惩治性骚扰,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立法方面给性骚扰的概念做一个界定,把有关条款进一步细化,使之便于操作、便于取证;二是被骚扰者必须自己学会掌握科学合理的取证手段来提取证明性骚扰的有力证据。

对性骚扰法律概念的界定是展开对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关于“性骚扰”问题,在法律上有太多的困惑,如何适当地规定“骚扰”的范围或程度,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对某人讲一句“荤话”或做几次“流氓”动作算不算“性骚扰”?医生借看病之名,对病人进行过分的拿捏,也是“性骚扰”吗?而且对于同一种行为,不同性格、不同思想观念的.女性的反映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方人认为很平常的接吻、抚摸,有人认为是关系融洽的表现,有人却认为是性骚扰。因此,在尊重个人的权利和生活空间的同时,如何保护社会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秩序,是法律制度安排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笔者认为,所谓性骚扰就是一方作出的与性有关的语言或行为使另一方感到不快或自觉受到了伤害,判断性骚扰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受害者的感受。

性骚扰案件的取证难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一般说来,被骚扰者在性骚扰案件进行取证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破除顾虑,敢于反抗。如果受害者不对骚扰者的行为表示出不满或者是反抗的话,则无法准确地判断该行为是否已经构成了性骚扰,并容易给骚扰者以狡辩的理由。受害者的明确反抗不仅是抗击骚扰者不轨行为的一种手段,本身也构成了表明

中国的性骚扰 篇6

性骚扰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农村,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名词,仍然不能被很好地理解。在中国目前的舆论中,往往把性骚扰的范围说得很狭窄,似乎只有在公共场所的“耍流氓”才算,有些人甚至认为只有“强暴”(强奸)才算。即使是城市里较高文化、较年轻的人们,甚至一些妇女工作者,也往往认为它主要是指那些发生在公共场所的“耍流氓”,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抠摸女性、用勃起的阴茎触顶女性、射精于女性外衣上等等。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性骚扰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它之所以能够在西方率先产生,又是因为那里的妇女运动经过百年的奋斗,终于把这个概念普及开来。可是在我们中国,直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所以人们的不理解很正常。

其实在国际上,性骚扰这个词是在社会已经严厉打击各种强暴和公共场所的流氓行为之后才出现的。它指的是那些虽然够不上强暴和耍流氓,但是确实侵犯了他人的“性权利”的行为,而且不论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人之间,也不论是不是真的触及了对方的身体。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在别人未表示同意的情况下,说“黄话”和讲“荤段子”。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如果发生了某种行为,那么最重要的是“主体”究竟是不是感受到了被别人骚扰,而不是局外人如何评价该行为。因此,可能有些人会感到,被别人“盯着看”也是一种骚扰;甚至对方表示好感或者求爱,也会被认为是一种性骚扰。

谁在骚扰女性?

国际上最新的女权主义理论认为,性骚扰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男性的权势在总体上高于女性。因此女权主义者推测:权势越大的男人也就越容易骚扰女性。尤其在工作场所中,男上司骚扰女下属的情况非常严重。

可惜,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支持这种理论。我们发现:在所有曾经遭到性骚扰的城市女性中,有70.4%的言语骚扰是来自女性的男性熟人或者男朋友,有11.1%来自陌生男人,只有7.4%是来自女性的各种上司(领导、上级、老师、长辈)。同样,在行为骚扰方面,有46.4%是来自男性熟人或者男朋友,有32.1%来自陌生男人,可是来自各种上司的只有7.1%。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国并没有关于性骚扰的任何法律和法规,不能说男上司们是由于遵纪守法才不骚扰的。这其实是由于:各种上司们一般年龄都相对大一些,他们还保留着“男女授受不亲”和不能以强凌弱的古老传统。与此相辅相成的是:熟人和陌生男人的性骚扰行为之所以更多,恰恰是因为在这些情境之中,男性更容易忘记或者破坏古老的传统。

上述情况对于女性的意义非常深远。它表明,当女性是弱者的时候,她可能受欺压,但是也可能受保护;如果她成为平等的人,那么她可能不受欺压,但是也可能不受保护。现在的许多女权主义者在大声疾呼,要求立法处罚男人对女人的性骚扰。她们的用意当然很好,但是逻辑上却讲不通:在这样的保护之下,女性何时、如何才能成为平等的人?也就是说,女性的平等不能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为了减少这种代价,女性就不能指望别人的保护,只能靠自己作为平等人的奋斗。在性骚扰这个问题上,女性不应该仅仅依赖法律的保护,而是应该对任何一种性骚扰奋起反击,也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什么样的女性易被骚扰?

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猜想,而且各有各的理论依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足以对这些猜想一一作出评价。

进化论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在性骚扰问题上,人类也有动物的遗传:男性更喜欢骚扰那些年轻、美貌、独身的女性,试图最终与之发生性关系。在当今的中国人里,情况也是如此。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美貌方面,女性的“魅力”(对于男性的吸引力)每增加1个等级,她遭受性骚扰的可能性就要增加3.6个百分点。但这其实也不能完全归结为“生物遗传”,因为最近20年来,中国文化对于“美女”的吹捧实在是太过分了,在影视中则完全是“靓妹轰炸”。这或多或少地激发了某些男人的性骚扰之心。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女性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对她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影响。我们的调查发现:在20~39岁的城市女性中,在那些在14岁以前就受到过性行为骚扰的人(至少被触摸身体的敏感部位)当中,以后还遭到过性骚扰的人,比其他女性多出8个百分点。其中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她们遭到性骚扰的可能性非常大。

与此类似的是:那些曾经不情愿地发生过性行为的女性,遭到性骚扰的可能性也要高出14个百分点。那些曾经被强奸的女性,遭到性骚扰的可能性则要高出22个百分点。在过去一年中曾经遭到言语的或者行为的性骚扰的女性认为,自己今后再受到性骚扰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3倍。

不过请读者不要误解,这绝不是女性自己的错,更不是因为以往的经历使她们具有了“可骚扰性”,而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这些女性对于性骚扰格外警觉,对于性骚扰也会定义得更加宽泛。

国际女权主义的理论

理论之一:女性如果从事某些被男人严格掌控的职业,例如秘书、售货员、服务员,就更容易遭到性骚扰。可是我们的调查表明:这些职业中的女性,确实认为自己遭到性骚扰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在过去的一年之内,她们真的被骚扰的比例却并不比其他女性多。这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她们的职业使得她们不得不更加警惕,而且社会秩序也格外保护这些职业中的女性,因此她们的不幸并不比其他女性多。与此相反,恰恰是因为社会秩序往往很难深入到熟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当中去,所以性骚扰才主要是发生在熟人之间。

理论之二:女性受教育越多,越具有男女平等的意识,她们遭到性骚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她们会更加敏感,会把许多其他女性并不在乎的行为或者言语,都算作是性骚扰。可是我们的调查否定了这种说法。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女性,遭到性骚扰的比例与文化低的基本一样。越是具有平等意识的女性,遭到的性骚扰反而越少。这可能是因为:至少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越高的女性,越容易客观地看待问题,不会把性骚扰扩大化;还因为,越是具有平等意识的女性,越容易把对方的性骚扰意图消灭在萌芽状态。

理论之三:在男人所处的生活环境里,如果色情图像传播得很广泛,如果“性服务小姐”很多,就会引诱、鼓励、支持男人对女人发起性骚扰。可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在一个社区里,色情品和“小姐”越多,女人遭到的性骚扰反而越少。这里面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既然有了出气口,男人的性能量也就不会专门往性骚扰那里走了。

遭遇性骚扰不是女性的“专利”

在以往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女人对男人的性骚扰,更不相信男人对男人的性骚扰,而女人对女人的性骚扰则更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可是我们的调查却发现,这些情况尽管不多,却都确实存在。

我们发现,男人受到性骚扰的比例并不比女性少很多,但是性质却完全不同。在城市中,男性所受到的言语骚扰,有72.6%其实是来自男性。这种男人之间的言语骚扰主要发生在工人阶层里,很可能就是师傅们经常在性方面拿年轻工人开心取笑,结果小青年就撑不住了。相反,在农民、个体劳动者和其他阶层的男性中间,不见得这种情况就一定很少,而是这些阶层的文化并不认为这种开玩笑就一定是冒犯。

可是在城市女性中,言语式的性骚扰却有73.9%是来自男人。因此,如果只统计异性对自己的性骚扰的话,那么在城市女性中,有10.0%受到行为骚扰,11.3%受到过言语骚扰。可是在城市男性中,这两个比例则分别只有3.4%和4.1%。这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男人对女性的性骚扰无疑是主要矛盾。

然而,毕竟有3%的男人说,他们确实受到了女性的性骚扰。这荒唐吗?男性是不是真的会受到女人的“性骚扰”呢?

女权主义者基本上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她们的根据是:许多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把女性的某些并非“性”的行为,错误地感知为“对我调情”。心理学家的许多实验也表明:许多在女性看来是与性无关的、仅仅表示友好的行为,却往往被男性认为是“性的”或者是“调情”。

不过,这个论据很有问题,也很危险。如果有人反问:为什么女性就不会误解男人的“非性”呢?或者说,女人为什么对男人的“性”就一定能够而且总是能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呢?可能还是由于女性的地位低下,不得不习惯于仰人鼻息,所以才锻炼出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但是,这恐怕还需要更加充分的证据。

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性骚扰侵犯的是什么?不仅仅是社会秩序,不仅仅是妇女,也不仅仅是妇女的人身权利。它侵犯的,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最无形,但又是最无价的东西:一个人的尊严。性只是一个载体,实际上是剥夺了对方的个人尊严,哪怕并没有发生任何真正的性行为也罢。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每个男人都可以在自己所爱的女人那里获得性的满足,可是他会骚扰她吗?显然不会。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是性满足的问题,而是尊重对方的问题。

同样,受害者的痛苦,也不仅仅是个性问题,而是因为她受到鄙视、纠缠、威胁、欺辱,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别人强行剥夺了,才会如此痛苦和恐惧。试想,如果是一个尊重她的男人向她求爱,即使行为上再进几分,她会产生现在这样的痛苦和恐惧吗?

一个人的尊严,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就是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尊严,是每个人在大千世界里确立自我、维系人生的最基本手段。如果剥夺它,就等于是精神上的凶杀。性骚扰者所干的,正是这种极恶之事。

可是,充分认清这一点之后,我们也会发现:仅仅依靠现行法律,并不足以惩罚和制止性骚扰。即使在我国最新的刑法里,与性有关的流氓犯罪,也仍然被认为是首先侵犯了公众场合里的社会秩序,其次是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这当然不能算错;可是,几乎一切性骚扰却都能从这条法律的缝隙中溜走!因为性骚扰往往是发生在私下,而不是在公众场合;往往是利用职权,而不是使用明显的暴力;往往只有轻微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的强迫实施。

那么舆论制裁行不行呢?我们中国人一直相信:“千夫所指,无疾而亡”;相信“人有脸,树有皮”。可是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一切,仅仅对那些天良未泯的人才会发挥作用;而那些缺乏人性的家伙,却恰恰因为他们不知人间羞耻而根本不会受到任何现实的惩罚。

必须立法了,必须使用惟一现实可行的惩罚——刑律制裁,来制止性骚扰。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这样的一个进程当中。我们生活在这千年的礼义之邦,我们要建设精神文明,我们不能再等!路,就在脚下……

网络性骚扰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同时考虑到大学新生和老生在遭受性骚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故在辽宁省选取2所规模相当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一、三年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6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年龄17~25岁,平均(20.51±1.52)岁。其中大一学生428名,大三学生448名;男生349名,女生527名;家庭经济状况以中等为主(60.7%),家庭经济贫困者246名(28.1%);父、母亲学历均以初中/中专者最多(分别占47.4%和45.8%),其次为高中/大专学历(分别占33.8%和30.4%),大学及以上学历者最少(仅占9.2%和8.2%);父、母亲管教均以一般者为主(分别占44.0%和46.1%),其次为父、母亲管教严格(分别占34.5%和37.1%);经常吸烟的学生占7.4%,从不吸烟者占78.7%;经常饮酒的学生占5.5%,偶尔饮酒者占64.5%;有经常交往的异性朋友者占54.9%;经常有自慰/手淫行为者占5.5%,从来没有此行为者占74.0%;调查者中有34.8%的学生正在谈恋爱。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遭受性骚扰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性骚扰问卷和7道关于遭受性骚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的题目。

采用祝庆等[4]编制的职场性骚扰问卷。问卷包括口头骚扰、行为骚扰和性要挟3个维度,共计15个项目。使用5分法计分,从“从来没有过”到“几乎每周都有”分别计1~5分。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0.82之间。本次测量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6,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01~0.875。

1.3 质量控制

调查工作以研究者为主,同时培训调查员协助问卷调查工作,强调调查的匿名性和保密性。被调查者知情同意,调查时避免调查对象间的相互干扰,请教师回避,以保证问卷填写质量。调查者对研究对象有理解困难的条目的解释保持一致性,问卷填写完由研究者收回。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现状

本研究中,38.5%(337/876)的大学生曾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其中男生117名,占35.7%;女生220名,占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5,P=0.014)。大学生遭受性骚扰的总均分为(2.12±0.85)分,其他维度得分为口头骚扰(2.50±1.10)分,行为骚扰(1.95±1.00)分,性要挟(1.63±0.81)分。

2.2 大学生对遭受性骚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2.2.1 性骚扰的发生地点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女生在公共场所遭受性骚扰的比例高于男生,而在集体宿舍、校内和别人家遭受性骚扰的比例低于男生(P值均<0.05)。见表1。

2.2.2 遭受性骚扰后的反应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后反应基本一致,以“保持沉默”的比例居首,其次为“暗示对方放尊重些”和“大声谴责”。女生仅在“事后报警”的比例上低于男生,其余各项反应均高于男生(P<0.05)。见表1。

2.2.3 遭受性骚扰后的求助人群或机构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后以求助同学或朋友居首,其次为求助家长或亲戚和诉诸法律途径,且女生比例均高于男生,而在向教师求助和独自承受上的比例低于男生(P值均<0.05)。见表1。

2.2.4 遭受性骚扰后选择不投诉的原因

对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后选择不投诉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以“怕对自己名誉有影响”“羞于启齿”和“怕对自己爱情、婚姻有影响”3个方面原因为主。女生选择“怕对自己爱情、婚姻有影响”和“怕问题不能解决”的比例高于男生(P值均<0.05)。见表1。

注:*P<0.05,**P<0.01;()内数字为报告率/%。

2.2.5 遭受性骚扰的原因

大学生认为遭受性骚扰的原因以“社会道德风气不好”居首,其次为“国家制度不完善,预防惩治力度不到位”“着装不合适”和“国家法律道德的教育欠缺”。女生在“社会道德风气不好”和“国家制度不完善,预防惩治力度不到位”的比例高于男生,而在“男女比例失调”上的比例低于男生(P值均<0.05)。见表1。

2.2.6 对性骚扰的看法

大学生对性骚扰的看法基本一致,以“希望不会有,太痛苦了”为主。女生在“感谢这段过程,让我更成熟了”和“无所谓”的比例上低于男生,其余3项看法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见表1。

2.2.7 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希望获得性骚扰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学校教育为主。女生除了在同伴教育和书籍的比例上低于男生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见表1。

2.3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遭受性骚扰总均分及其3个维度得分分别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学历、母亲管教、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经常交往的异性朋友、是否有自慰/手淫行为和是否正在谈恋爱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母亲管教不严、吸烟、有经常交往的异性朋友、有自慰/手淫行为和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易遭受性骚扰。大一新生、母亲管教不严、吸烟、饮酒、有自慰/手淫行为和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易遭受口头骚扰;大一新生、吸烟、有经常交往的异性朋友、有自慰/手淫行为和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易遭受行为骚扰;吸烟、有自慰/手淫行为和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易遭受性要挟。见表2。

注:*P<0.05,**P<0.01。变量赋值中,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5=大五,6=研究生;母亲管教:1=严格,2=一般,3=较松,4=已故或长期不在一起居住;吸烟:1=经常,2=偶尔,3=从来没有;饮酒:1=经常,2=偶尔,3=从来没有;异性朋友:1=有,2=无;自慰/手淫:1=经常,2=偶尔,3=从来没有;谈恋爱:1=是,2=否。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大学生曾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发生频率普遍在2次以上,其中以口头骚扰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行为骚扰和性要挟,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6]。性骚扰在大学生中发生率如此普遍,一方面可能与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预防惩治力度不够有关。目前我国对于性骚扰在法律上缺少明确的界定、惩治和防范,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且一旦发生,受害者举证存在一定困难,其合法权益在现行法律下无法得到全面维护[7]。另一方面可能与社会道德风气不好、国家法律道德的教育欠缺有关。无论是个体、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都不到位,正向宣传影响力不够,大学生缺乏预防和自我保护措施,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历性骚扰时束手无策。此外,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性骚扰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性骚扰事件的发生。提示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性骚扰概念、表现形式、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使学生自觉约束并主动对性骚扰行为进行抵制,创造正性、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本研究显示,面对各种形式的性骚扰,51.6%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认为“非常痛苦”,与已有研究相一致[8]。可见性骚扰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应给予坚决抵制并消除。72.0%的性骚扰发生在公共场所,与韩煊等[9]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其原因可能与公共场所人多拥挤,被害者往往不易察觉,以致骚扰者容易隐蔽和得手有关,提示在公共场所更需要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后,多数采取“保持沉默”等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10]。其原因可能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被性骚扰者存在羞于启齿、不敢或不愿声张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导致性骚扰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同时表明女生更担心一旦选择报警后会对自己的名誉、爱情和婚姻等产生不良影响,提示应加强性骚扰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采取正当途径应对,以避免给骚扰者可乘之机。本研究结果显示,近半数大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预防性骚扰的相关知识,同时多数女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后选择向同学或朋友、家长或亲戚求助,而男生的求助对象主要为教师,可能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提示学校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根据个体需求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同伴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从教育多重渠道进行引导和帮助,提高大学生预防、识别和应对性骚扰的能力。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大一新生更易遭受性骚扰,与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11,12],提示各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建立符合他们需求的性教育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因“生”制宜[13]。吸烟、自慰/手淫行为既属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健康危险行为。大量研究证实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可作为校园性骚扰和性暴力的早期预测因子[14,15],本研究同样证实有这两种行为的学生容易遭受各种类型的性骚扰。提示在校园性骚扰防治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加强有此类危险因素学生的监控和预警管理,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干预。有经常交往的异性朋友和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易遭受性骚扰,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其原因可能与他们和异性接触机会较多,且更在意个人外在形象,故在和异性的谈话、游戏和开玩笑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口头骚扰和行为骚扰的对象。此外,从回归分析模型中发现,各因变量的调整判定系数R2值都不超过20%,说明大学生遭受性骚扰可能还受其他变量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自尊与社会支持[16]、对性骚扰行为的预期焦虑水平[17]和预防性骚扰或性侵害知识水平[18]亦为性骚扰的影响因素。提示在今后对性骚扰问题的研究还应结合除问卷调查外的其他方法作为辅助研究,同时纳入更多相关变量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对大学生遭受性骚扰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个体、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积极应对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普及性教育的实施体系。(1)个体层面。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科学性知识和应对策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树立健康的性教育观。(2)学校层面。学校作为大学生获取性教育知识的主渠道,应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特点建立符合需求的系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开设预防性骚扰的相关课程、专题讲座和讨论会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律意识[19]。此外,应将整体教育与个别心理疏导相结合,针对有性骚扰经历而又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制定个体化的心理矫正方案和关怀帮扶计划[20],亦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网络论坛等渠道,提供信息支持、教育平台等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21]。(3)家庭层面。首先家长应改变传统观念,打消对性的封闭态度,建立宽松、协调的气氛,进而影响子女的行为模式[14]。其次,应鼓励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烦恼与困惑,并给予正确疏导,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4)社会层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性骚扰的法学研究,完善相关立法实施工作,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也应端正对待性骚扰问题的态度,消除性别歧视,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监管力度,借助大众传媒强化全民的性文明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摘要:<正>性骚扰是指不受欢迎的性与利益交换的要求,或是以性为目的的羞辱和欺凌,它包括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语言或非语言行为~[1]。性骚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颇具危害性的社会现象,它不仅直接降低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水平,还作为性犯罪的前兆,同样给受害群体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和损失~[2]。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观念不断发展形成的时期,大学生是生理和性心理日趋成熟的群体。调查显示,校园性骚扰的发生率在各种危害侵袭校园环境因素中

职场性骚扰法律规制的困境与思考 篇8

一、职场性骚扰法律要素

(一) 职场性骚扰概念的法律要素

“性骚扰”一词, 来源于美国女权主义者Catharine A.Mackinnon, 在她的定义中已经将这个词限定在了存在不平等关系的雇主与雇工之间,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场”。她在自己的书《工作女性的性骚扰:一个性歧视的案例》[2]中进一步将性骚扰进行了分类, 分别为“交换型”性骚扰和“工作环境”性骚扰, 这样的分类也在1980年被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所采纳, 成为对职场性骚扰行为进行追诉的法理基础。

我国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界定, 但欧盟、台湾等地[3]均就这一概念在法律中进行过解释, 虽然由于各国 (地区) 的情况和法律文化的差异, 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总结, 从这些定义中提取出职场性骚扰的三大法律要素:

第一、骚扰行为违背当事人意愿。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必须是受害人所排斥的, 不受欢迎的, 这里并没有要求受害人有明确拒绝的言辞或行为, 而是更多的从主观态度上来阐述, 有厌恶等类似的态度。

第二、骚扰行为表现为与“性”有着直接关联的行为。此处的直接相关行为应当包括刑法之中规定的“猥亵”“强奸”的行为, 同时它也包含程度更轻微的一些柔性、隐性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 受害人通常没有遭受到身体上的暴力伤害。

第三、骚扰行为在工作场所, 或者在职务履行期间发生。主要表现在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应当存在雇佣关系, 行为人能够利用两者间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 站在主导地位, 实施骚扰行为, 并使被行为人迫于这种关系而忍受这样的行为。

(二) 职场性骚扰侵权责任的法律要素

我们通常将职场性骚扰看作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通说认为, 一般侵权责任必须包含四个条件, 即存在侵权行为, 有损害结果,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证明职场性骚扰行为人责任的过程, 也就是证明侵权责任的过程。这里主要对职场性骚扰的损害结果和主观过错加以讨论。

损害结果。就侵权行为来说, 损害结果通常意味着权利人的既有权利受到了他人的侵犯或损害, 并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有学者认为职场性骚扰侵害了他人的人身自由[4], 它给他人的精神施加了痛苦, 属于人身自由之中的精神自由。Edmund Wall也曾经在他的书中提到性骚扰侵害了他人的私生活[5], 这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属于隐私权的范畴, 因此他认为性骚扰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另外, 作为劳动者, 被行为人还具有劳动权[6], 职场性骚扰使得劳动者无法平等就业, 或无法平等的获取晋升、培训等职业机会。从美国的司法实践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均可以达到法律追诉的效果, 只有对工作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才可能被追诉, 如Harris v.Forklift Systems, Inc.案中, 法庭就着重对骚扰行为是否造成了工作环境的敌意性进行分析。

主观过错。侵权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或者过失行使行为的过错, 也就是说, 行为人必须在明知或者可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侵害的基础上实施骚扰的行为, 如果由于本国文化的原因, 而使某些正常的社交行为在其他国家受到误解, 而在了解到此种误解后, 行为人及时停止了这类行为, 那么并不能认为是具有主观过错。

(三) 从职场性骚扰的法律要素看法律规制的困境

职场性骚扰的法律规制是具有很大难度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职场性骚扰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构建法律体系的时候, 就不得不制定大量的规则使其规范化。

第一, 行为界定困难。职场性骚扰源于道德概念, 仍具有道德性质。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非暴力性的行为, 这类行为界限模糊, 形式多样, 要界定什么样的行为, 达到何种程度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是十分困难的。在美国, “普通女性标准”经常被法院采用, 这一标准是指, 在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构成性骚扰时, 就看一个普通的女性在同样的情况下是否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性骚扰行为。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性骚扰行为界定的困难。

第二, 行为存在隐蔽性。性骚扰的行为本身就多是隐性的, 不易被发现的, 加之发生在工作、雇佣关系之中, 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可能由于工作机会、工资待遇、前途发展等原因而选择隐忍不发、默默忍受, 也会因为害怕自己的私生活遭到非议而不愿公开自己的遭遇。

第三, 主观态度起到重要作用。不论是与当事人的意愿相悖的要求, 还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要求, 都与当事人的主观态度相关。证明主观态度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这在刑法理论中的到印证。如何证明嫌疑人具有故意、过失或直接占有的目的等主观状态, 学界争论了很多年, 有观点称:“在查明故意、特定意图和动机等心理要素时会遇到很多重大困难, 只有从外部事实及心理学上的法则进行多少是必要的反推, 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7]

二、我国职场性骚扰法律实践

(一) “殷某诉刘某名誉权纠纷案”背景及争议焦点

被告刘某是某公司的员工, 2012年她向公司投诉自己的上级, 原告殷某, 对其进行性骚扰, 公司终止了与殷某的劳动合同, 殷某于是向上海市黄浦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了仲裁请求, 仲裁庭经过审理之后裁定某公司与殷某终止劳动关系是违法的。在此之后, 某公司向黄浦区人民法院起诉, 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合法。法院经过调查审理, 支持了仲裁庭的意见, 认为殷某的行为并不构成性骚扰, 因此公司无权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基于此判决, 殷某再次提起诉讼称自己名誉权受损, 要求刘某在报刊上发布道歉声明, 并赔偿自己的精神损失。[8]

本案的争议焦点有两个:公司单方面与殷某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否违法, 以及被告刘某向公司投诉的行为是否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 (第二个问题与本文主题无关) 。在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中, 最重要的问题是证明殷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性骚扰, 因为公司与殷某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是其“存在性骚扰和辱骂员工的行为, 严重违反规章制度”, 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 职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用人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那么, 如果殷某存在此类行为, 那么公司的行为就有法可依, 反之, 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就是违法的。

为了解决性骚扰行为的认定问题, 法院分析了主要证据———谈话录音, 该证据由被告刘某提交, 用以证明殷某存在性骚扰行为。录音中, 殷某与刘某有一段对话, 对话内容涉及“潜规则”一词, 对于这个词的含义双方各执一词, 殷某认为这仅仅是指公司的一项制度, 而刘某却认为这是一种性暗示。法院在判决书中提出“从谈话录音的内容上下文分析, 从社会大众的理解角度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 下面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具体论述。

首先, 从录音的上下文分析。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证据所包含的内容本身加以理解, 从而判断证据的证明力。它与其中的系统解释相类似, 系统解释指在解释法律条文时, 要联系这一条文所在的法律、法律部门乃至整个法律体系, 从整体上解释法律条文的含义。[9]但是, 法院并没有就其具体如何理解录音内容进行阐述, 我们也只能从判决中看出法官笼统的态度。

其次, 从社会大众的理解角度分析。这一方法又与英美法系中“理性人”标准不谋而合。在侵权领域, 要判断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以及他是否尽到了注意义务, 要以社区中的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理性认识来判断, 此即“理性人”标准。我国法官的“社会大众的理解角度”虽然与“理性人”标准相似, 却略显单薄, 我们无法理解“社会大众”怎么界定, 也无法知道法官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方法。

(二) 我国性骚扰立法状况

我国当前的性骚扰立法状况十分堪忧, 几乎是空白的状态, 对性骚扰的行为、行为人的责任、证据规则等问题均没有加以规定。与职场性骚扰相关的法律如下:《宪法》第38条, 2005年新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第58条, 2012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11条、第12条, 《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 《劳动法》第3条、第12条、第13条, 2001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第1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44条。

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次将“性骚扰”写入法律, “性骚扰”一词在中国也成为一个法律概念, 但这一次的修订只是抽象而笼统的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 而解决办法也是不痛不痒的有权向有关机关和单位投诉。相比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原则性规定, 民法对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尊严的规定更具有现实意义。《民法通则》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侵犯公民名誉权, 还规定了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责任形式, 也是司法实践中追究性骚扰行为人责任的主要依据。最高法院在2001年出台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为职场性骚扰侵犯人格权的赔偿提供了支持,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严重伤害, 受害人可以据该解释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性骚扰行为情节较为严重, 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也可以被处以罚款和居留。此外, 职场性骚扰往往会损害他人的劳动权, 导致不公正的职场待遇, 《劳动法》对此作出了规定。

在2012年, 国务院通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其中第十一条、第十二条首次明确提出了用人单位在职场性骚扰中的义务和责任, 表现为“预防和制止”, 同时, 进一步规定了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的四个组织和团体。

三、我国性骚扰法律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借鉴

我国性骚扰的立法、司法存在很多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仍然处在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中, 而性骚扰规制走在最前端的美国, 已经在职场性骚扰的法律实践中逐步完善其各项法律制度, 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 行为判断标准模糊

对职场性骚扰行为的判断是一件棘手的事, 通常只有显而易见的性骚扰行为才被认定为性骚扰, 并没有表现出法律对于群体利益的保护倾向。在广州首例职场性骚扰胜诉案[10]中, 原告提交了其同事拍摄的照片作为证据, 照片明显显示出被告对原告的越界行为, 法院才以此认定被告的性骚扰行为。

在美国, 职场性骚扰案件主要以行为是否受欢迎来判断是否构成性骚扰。在MERITOR SAVINGS BANK v.VIN-SON[11]中, 法官阐述了性骚扰的行为应当是不受欢迎的 (unwelcome) , 而不是以是否自愿 (voluntary) 来判断的。由于在工作环境中, 职工有可能因为工资、晋升等原因接受性骚扰的行为, 所以法官认为以自愿与否来判定并不适当, 不受欢迎才应当作为判别标准。

美国法院还常采用“理性女性”[12]标准, 1991年Ellison v.Brady案中采取了此标准来判断职场性骚扰。这一标准是由英美法系侵权责任中的“理性人”标准发展而来的, 由于在职场性骚扰案件中, 受害人多为女性, 而且在性骚扰行为认定的态度上, 女性的观点与男性的观点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理性女性”标准的出现较合理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二) 责任制度缺失

在我国对行为人的责任并没有特殊的规定, 我们仍然依据民法中的侵权责任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在很多情况下也无法使行为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美国的雇主责任再一次在职场性骚扰法律制度的发展中率先走出了一步。2013年VANCE v.BALL STATE UNI-VERSITY ET AL.[13]一案中对雇主责任进行了解释, 职场性骚扰的雇主责任会由于性骚扰人的不同地位和状态有所不同。如果行为人只是共同工作者, 那他只需要对控制工作条件的过失承担责任。如果行为人是管理人, 而骚扰行为以一个有形的职业行为 (比如一次重要的职位变动) 为结束, 那么他就要承担严格责任。但是如果不存在这种变动, 行为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免责:第一是雇主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来防止和改正性骚扰行为, 第二是原告不合理地没有从这种预防和纠正中获取利益。

摘要:职场性骚扰问题日渐严重, 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法律规制却十分有限, 本文通过分析职场性骚扰概念本身及侵权责任的法律要素, 总结其法律规制的困境, 并从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发现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 同时, 引荐美国相关法律制度。完善职场性骚扰法律制度才能实现对受害者以及潜在受害群体的最大保护。

怎样告别职场性骚扰? 篇9

▲:你好,说来听听。

△:我对自己的容貌还是比较自信的,加上会妆扮,能算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女人。

▲:天生丽质,这是你的优势。

△:但这优势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

▲:性骚扰吗?

△:是的。大学毕业后,我被聘为一家独资企业副总经理的秘书。通过不懈努力,我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但好景不长,凭着女人的敏感,我觉得副总对我过于热情,有事没事就会到我身边聊两句。

▲:一般男性对女性最初的骚扰只是轻微的试探,这时你要在第一时间明确表明你的态度,否则对方会变本加厉。

△:是这样,但我总是不好意思。渐渐地,副总跟我谈话的内容越来越大胆,有关私生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时不经意间还会说两句黄色笑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被你吸引的男人会误认为他所思,也是你所想。性骚扰中往往会出现对同一行为两种相反的理解,你认为他是在骚扰你,而对方会认为你的沉默是一种默许、一种鼓励。有时,对几句不经意的黄色笑话的容忍,很可能会开启进一步骚扰的大门。

△:是的,后来就更过分了。有几次他单独和我相处的时候会讲一些自己当年的风流韵事,我感到非常尴尬。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它遵循的一定规律,性骚扰也不例外。很多性骚扰的发生是在男女独处的场所里。这时,男人的想象力会被激发,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他扭曲地理解。而且每当男女独处时,男人会产生潜在的强大的控制欲,他们会有为所欲为的冲动——这种冲动因私密的环境而被激發。

△:最过分的一次,公司年底聚餐,副总竟借着酒劲,几次偷偷地摸我的手。我非常反感,但又不好发作。身为副总,难道他就没有一点羞耻感吗?

▲:性骚扰来源于男人内心的欲望,这是一种本能,并不是单单靠道德的约束、舆论的谴责就能让人自制。

△:第二天上班,副总像往常一样,好像已经把昨天的事忘了。但我决定不再对他容忍,一天都没和他说话,好几次,副总嬉皮笑脸地过来都碰了冷钉子。没想到几天后,我竟被调到后勤暂时帮忙,理由是“工作需要”。

▲:职场性骚扰通常出现在熟人之间,处理得不好不仅影响你的心情,而且会断送你的职业前途。你做得没有错,只是回绝他太晚了。早点回绝,或许他会及时克制;现在才回绝,已经让他丢了所谓的面子。好在,职场是靠实力说话的,只要你有能力,会有更适合你的地方。

△:今后要是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性骚扰中我们经常谴责男人,但有时候女性也有该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像你这样的漂亮女人。平时上班尽量避免暴露的服装、艳丽的装扮、扑鼻的香水、娇嗔的语气……否则,即使是一个本分男人也会想入非非。不要忘记职业女性的特点,更多地展示自己理性、聪慧、干练的一面,尽可能地淡化女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

性骚扰的开始还往往伴随着物质的诱惑,有时是给女性小恩小惠,有时是奖赏、提拔之类的许愿。时刻警惕,当你发现得到了本不应该属于你的东西时,也许就为将来的麻烦埋下了伏笔。职场中,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蠢到让你吃“免费的午餐”的地步。

△:我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

▲:当然也不要过度警惕或过度反应,因为这样反而会引起男人的注意,增加对他们的诱惑。因为得到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显得有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性骚扰也会发生在看似极为保守和传统的女士身上的原因。

上一篇:装配式住宅建筑论文下一篇:商丘古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