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共6篇)
中国探月工程 篇1
近年来, 随着中国国防技术的发展, 国家启动了一系列国防重大专项任务, 计算机软件在各项任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往往是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与传统的建设项目比, 国防重大专项任务的特点是:任务重, 时间紧, 不容出错, 过程复杂, 需求多样化, 保密性导致需求获取困难等。
为提高我国军用软件质量, 解放军总装备部吸收国外CMM经验, 组织国内专家对其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于2003年发布了GJB5000体系标准文件[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探月工程中承担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 软件研制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 软件项目研制任务占所有建设任务的70%~80%。因此, 为了有效进行软件项目需求管理, 在软件研制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总装备部发布的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二级过程实践———需求管理过程实践。项目组配置了软件质量保证人员, 需求管理人员以及配置管理人员, 对软件研制过程与质量、项目需求、配置项进行管理。本文针对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软件项目研制过程中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过程以及经验进行阐述。
1 软件需求的概念
软件需求的定义:在IEEE软件工程标准词汇表中定义的软件需求为: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或能力;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能力[2]。通俗的讲, 需求就是用户的需要, 它包括用户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 是一个程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 表现形式一般为软件需求说明文档。软件需求是一个软件项目的开端, 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础。与传统的项目需求不同, 软件需求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和主观性等特点, 也是软件项目中最难把握的一个过程。有研究资料表明, 软件项目中40%~60%的问题都是在需求阶段埋下的隐患[3]。
根据国外资料统计, 1995年美国花费在信息技术上的资金为2 500亿美元, 投资于175 000个软件项目。其中31%的项目在未完成前被取消, 53%的项目成本为原始估计的189%, 仅有16%的软件项目按预算完成, 在取消的软件项目上约花费80亿美元[4]。通过对失败项目分析, 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软件需求的变更。
相关研究表明, 软件缺陷不仅有积累效应, 而且会逐渐放大, 缺陷数量往往呈指数形式增长。所以, 如果越早期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而造成的返工和消耗的成本就越少。文献[5]研究认为, 软件生命周期中, 各阶段进行纠错成本比较如表1所示: (假设在编码阶段纠正一个错误的成本为1)
2 需求管理过程实施
2.1 参与角色与职责划分
2.2 需求管理培训
项目启动时, 软件项目组应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需求管理活动知识的培训, 使得参与项目的相关人员充分认识需求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需求管理的流程。受训人员包括需求管理人员、需求分析人员、配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以及软件项目经理。培训内容包括, 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开发过程、需求管理过程、需求管理工具以及配置管理工具等[6]。
2.3 需求开发
很多时候, 客户下达的项目任务书只有寥寥几行字, 只说明了主要需求或是非常笼统的模块功能, 这种情况下, 作为需求开发人员是非常无奈与痛苦的。很多人认为需求阶段只要在大体轮廓上达成一致即可, 具体细节可以在项目进行中逐渐补充。这种做法是很可怕的, 实际上许多项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需求阶段对问题的描述不够细致, 需求频繁变动导致后期成本预算超支或者项目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所以在需求开发阶段, 开发方与客户方应全面地尽可能细致地讨论项目的应用背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操作界面要求、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要求等。
2.3.1 需求的获取
需求分析人员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现场流程观摩、资料学习和需求讨论会等方法获取用户的各种项目需求, 并进行整理、分析和记录,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 作为与用户沟通的工具与现场记录, 包括项目背景、行业标准、最终用户特征、业务流程、软件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等。需求获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繁琐的过程, 对于客户不明确的隐性需求, 需求分析人员要善于挖掘客户隐性需求和尽可能积极地引导客户提出需求。
2.3.2 需求的分析与建模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求分析员需要对前一阶段收集的用户需求进行提炼、甄别与分类。只有在确定了用户需求后, 才能够应用规范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用户需求进行重定义, 转变成可实现的软件需求。需求分析常用的建模工具有Rationnal Rose和Microsoft Visio等。
文献[7]介绍了几种现代需求分析方法:
面向过程的自上向下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利用图形、表格、文字等描述方式表达需求, 对用户需求问题进行分解。
数据流分析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数据的需求分析方法, 以信息对象及其操作为核心, 对复合信息对象按照层次结构进行分解并映射为程序结构。Warnier提出的DSSD方法利用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表示信息的层次分解, 利用信息层次结构推导出程序结构。后来, KenOrr对他的工作进行了扩充, 引入了数据流和处理功能, 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需求分析方法。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运用对象、类、维承、封装、聚合、消息传递、多态性等概念来构造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20世纪80年代, 面向对象思想开始渗透到软件工程的前期阶段, 即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就充分运用面向对象思想方法。
场景驱动需求分析。基于场景模型来分析实时软件系统及关键的系统需求, 很好地反映了系统依赖性、并发性、反应时间等特征。
用例驱动需求分析。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方法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例图被认为是获取、描述需求较好的策略, 捕获需求一个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基于用例。用例和用例驱动的开发一经Jacobson首次提出, 就被成功应用到许多项目里面, 已成为捕获关注点的一个标准方法。
2.3.3 需求定义
需求获取和分析完成后, 项目组需要进行需求定义, 需求定义主要是根据用户需求的获取和分析结果, 定义软件需求, 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应遵循的原则有:确保需求的完整性、确保需求的一致性、确保需求的正确性、确保需求无二义性、确保需求易于追溯、确保需求的可测试性和确保需求的可行性。
2.3.4 需求开发流程图
2.4 需求管理
2.4.1 需求确认
软件项目组完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后, 需要与用户方进行需求确认。使得需求文档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用户的真实意图, 并且最好以书面的形式得到用户代表的签署认可。通常评审采取正式同行评审, 有严格的评审规范和流程, 组建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软件项目负责人, 需求管理人员, 配置管理人员, 用户代表, 同行专家等。评审会议中对评审意见以及评审结果进行严格记录, 会议结束后, 软件项目组要将评审意见以及一些结果性的内容补充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文档版本得到更新。
需求文档更新后交予用户方进行需求再确认, 以会议纪要或者需求确认书的方式要求用户代表直接签署确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经过评审与确认后, 配置管理员建立并发布需求基线, 并将需求文档保存到配置管理服务器, 记录分配基线的需求文档版本, 以备后续需求变时更进行跟踪。
2.4.2 需求变更
需求变更在项目中遵循的申请控制流程为:
变更提出, 变更申请人填写正式的《需求变更申请单》;
软件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分析变更原因, 评估变更影响域、变更方案以及相关方, 形成评估报告;
组织变更相关方、用户来评审变更评估报告, 以获得用户的批准;
用户批准后, 配置管理员发布新的需求基线以及文档版本;
变更情况通知相关方。
2.4.3 需求跟踪
需求跟踪的目的是实现需求双向跟踪, 双向跟踪包括正向跟踪和逆向跟踪。正向跟踪是沿着软件生命周期, 从分配需求开始, 一直跟踪到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以及验收等阶段所产生的各个工作产品的相应元素。逆向跟踪是从软件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的某个产品的某个元素开始, 进行逆向跟踪, 直到分配需求。实现需求跟踪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映射的方法建立需求跟踪矩阵。随着软件研制的进行, 项目组应对需求跟踪矩阵进行更新, 修改矩阵中各个模块的元素对应关系, 保证期完整性和统一性。
同时, 需求管理人员定期核查需求跟踪矩阵, 可以随时发现需求与后续工作成果之间的不一致, 填写需求跟踪报告, 报告项目负责人与开发者。需求管理人员负责跟踪不一致情况, 直到不一致现象关闭或者经过批准启动需求更改流程。
2.4.4 需求管理流程图 (图3)
3 结束语
由于软件需求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和主观性等特点, 所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需求分析方法和严格的需求管理控制流程, 使得软件需求可追溯和可控制, 进而保证软件项目顺利进行。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软件项目研制过程中严格执行需求管理控制流程, 所有软件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为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的执行成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杨玲, 王英浩, 颜廷贵.航天型号软件过程改进实践[J].航天标准化, 2011 (3) :18-22.
[2]徐龙.大型软件项目中的需求管理与控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 (3) :79-82.
[3]陈丽杰.浅析软件项目中的需求管理[J].科技资讯, 2007 (14) :208-209.
[4]K SCHWALBE.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M].Course Technology, 2000:23-24.
[5]石柱.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可重复级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115-116.
[6]李晓丽, 李虎, 刘东懿.CMMI成功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06-111.
[7]李超, 谢坤武.软件需求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1 (2) :206-207.
中国探月工程 篇2
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今日凌晨1时30分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此次任务将对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并挑战中国探月工程史上的多个首次。作为这部“嫦娥奔月”大片的主角,“玉兔号”月球车的表现亦备受期待。
嫦娥三号2日凌晨1时30分发射 瞄准“零窗口”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届时,“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对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等进行科学探测。目前,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为提高探测器入轨精度,此次任务将瞄准“零窗口”发射。对于为何会选择这个发射窗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专家表示,“影响发射窗口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天体运行轨道条件、航天器的轨道要求、航天器的工作条件要求、其它如发射方向、地面跟踪测控和气象等条件。”
“发射窗口是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此次任务力争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发射。”该专家称。
嫦娥三号任务采用捆绑有四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实施发射,将探测器直接发送至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据悉,和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发射相比,对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
为确保嫦娥三号完美登月,火箭将采用多窗口、窄宽度和高精度入轨发射,这在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是第一次。
“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很难,对轨道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介绍,“嫦娥三号任务共选择了6个发射窗口,每个窗口的发射时间间隔非常短,需快速装订不同弹道参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表示,经过四次联事总检查,火箭系统完全正常,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发射要求。
嫦娥三号挑战中国探月多个首次 将完成三类任务
按计划,嫦娥三号将在月球虹湾区着陆,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从中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到把“天文台”架到月球,再到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嫦娥三号将挑战中国探月工程史上的多项 “第一次”。
对于如何实现首次软着陆月球,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直言,从距离月球15公里到落月,我们没有任何经验。
“为实现软着陆,不让探测器撞到月面,必须先点火‘把它顶上去’,到很接近月面时又必须将发动机关机,以免扬起月尘,污染相机镜头或影响其他设备工作。”叶培建介绍,为缓减冲击力,着陆器的每条腿都能吸收冲击力,每只脚都穿了一个大“鞋垫”。
据悉,迄今为止,全球已进行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51%。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月基天文望远镜由望远镜主体、反射镜转台组成,相当于把“天文台”架到月球上,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月球上观测恒星、星系和宇宙。分析称,此举可以对各种天文变源的亮度变化行为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然后拍照把数据传回地球。
此外,嫦娥三号还将用极紫外相机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分析称,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后,能够看到地球等离子层的全貌。通过对地球周围的等离子体层产生的辐射进行全方位、长期的观测研究,获取地球等离子体层三维图像,有助于了解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关系。
据悉,嫦娥三号将完成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三类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80%以上的技术均为全新研发。”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说,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
对此,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坦言,由于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是头一次执行任务,嫦娥三号任务存在很大风险。
玉兔号月球车备受期待 可探测月面下100米深
作为这部“嫦娥奔月”大片的绝对主角,“玉兔号”月球车的表现备受外界期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指出,严格意义上说,月球车并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长着轮子能够适应恶劣空间环境,并开展空间科学探测的航天器,是一个低功耗、高智能的机器人。
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巡视探测,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据了解,月球车上除了各种照相机、红外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外,还在车底安装了雷达,将探测月球地表以下100米左右深度的地下结构。有专家指出,这是前人从未做过的,将对月球次表层探测作出贡献。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月球车能完全自主导航,在月亮上可以根据照相机拍到的四周情况,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可以自主避障,前面有大石头挡住了,知道怎么避开障碍;还可以自动上坡下坡,能走它就走,走不过去就绕着走。
当然,月球车在月面“行走”也是存在风险的。据了解,月壤细粒会大量扬起,形成月尘,一旦附着很难清除。月尘可能引起月球车很多故障,包括机械结构卡死、密封机构失效、光学系统灵敏度下降等。
“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有石块、有陨石坑,还有陡峭的高坡。在这种环境中,月球车既不能打滑,更不能翻车。”全程参与研制的主任设计师肖杰说,“玉兔”号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探月承载中国梦 篇3
那么,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进行探月工程呢?
资源利用前景诱人
月球资源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三类:
——高位置资源.“站得高就望得远”,目前的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了巨大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的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而且没有磁场,如果在月球上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以月球为基地观测宇宙,用40 cm直径的望远镜观测的效果就相当于在地球上用8 m直径的望远镜观测的效果.
——矿产和能源资源.月球上已知的矿物有100多种,其中有5种是地球上没有的.月球表面的不同岩石富含硅、铝、钾、磷、铀、钍和稀土元素.据初步估算,月岩中的稀土元素在225亿t至450亿t之间,铀元素达50亿t.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尘土里,还蕴藏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氦-3.有人预计,全世界煤炭还能再开采100年,石油还能再开采70年.核电需要的铀矿,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变发电,氦-3是最安全最清洁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仅有15 t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国半年的用电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
50年来,世界各国发射了近百颗深空探测器,把人类的“眼睛”带到了太阳、行星、彗星和小行星上,带到了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深空中,使“相对论”等一系列宇宙基础理论得到了验证,并获得了很多对宇宙的新认识.
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中间怎能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当经济实力和航天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国终于决定开展深空探测活动,并以无人月球探测作为起步.
欧阳自远,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首席科学家,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前说:“全国122位专家学者组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大家期盼月球科学数据尽早传回,期盼我国科学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贡献.”
谁先到达谁就主动
第一轮探测我们没有赶上,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
“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搞?”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这时,栾恩杰都不禁微笑着反问道:“别的国家生产汽车,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外国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我们的科学家还要不要研究?”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科学家一直以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姿态,在浩瀚太空中书写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
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孙家栋曾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说:“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是,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上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尽管国际上每年都要发表一些月球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和意义的资料,从来都没有完全公布.
欧阳自远说:“仅靠别人的二手资料,我国的科学水平就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
在尖端领域,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作为.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探月活动.经过二三十年的沉淀和思考,人类重新从科学角度审视月球探测,21世纪的最初几年,美、俄、欧、日、印等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
如同地球上的南极科学考察一样,谁先到达谁就掌握主动权.“如果等到别人都已找到月球资源利用的方法,我们再启动探月计划,就太晚了.”欧阳自远说,“第一轮探测我们没有赶上,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
我国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一号”飞行探测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据介绍,迄今为止对月球开展的探测一般有几种途径.一种是掠过月球,但不减速制动,直接飞走;还有就是撞击;到后期才是绕月探测,以及软着陆、采样返回等.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表示:“就我国此次开展的绕月探测工程而言,虽然起步晚于一些国家,但是起点并不低.我们第一步就是环月,而不是掠过月球.”
“我们没有重复别人的老路,而是实现了跨越.”从立项到发射仅用了3年多时间,作为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感到十分自豪,“‘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绘制月球三维全图,探测的元素中有9种是国际上从未公布的……”
深空探测天机无限
探月工程将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新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在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各个国家代表自己知识产权的展台上,美国展出的是一块月球岩石,苏联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国展出的是一个景泰蓝花瓶.
当时来到这里参观的中国青年学者叶培建被深深震撼了.
在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
如今,叶培建已成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说,耗资二三百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支撑起整个美国十余年的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阿波罗”计划中派生出了大约3 000种应用技术成果.
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展了通信、气象、对地观测、定位导航、科学实践、返回式、小卫星等7大系列应用卫星,发射了4艘无人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探月工程立项后,数千人的研制大军投入其中,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层以上骨干的平均年龄仅在35岁左右.“通过探月培养一支出色的队伍,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孙家栋为此特别欣慰.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数据传输、人工智能、自动化加工、空间核电源等一系列新技术,涉及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将绕月工程列为16项重大专项工程之一.
如今,开发和利用空间的能力与成果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随着工程的进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链接
30年前中国专家在半克月球石上做研究
1978年5月28日,美国派遣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送给中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回的石头,这块石头如指尖般大小,铸在一个有机玻璃盒里,质量只有1 g.
美国人没有提供这块石头的“出生证明”.揭谜底的任务落在了中科院身上,当时还是一名研究员的欧阳自远主持研究这块月岩.
由于十分珍贵,这1 g月岩也被掰成两半用——一半拿来研究,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供大家观赏.
欧阳自远和来自全国的专家一起为这块0.5 g的月岩“会诊”,经过一系列研究,他们不但证明了这块月岩是高钛月海玄武岩样品,而且还确定了这块石头所在的位置有没有阳光照射.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的科学家围绕这半克月岩发表了12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的钦佩和赞许.这半克月岩成了中国人与月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中国探月工程 篇4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对你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我们要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历经23天,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
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月球“挖土”,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五号任务飞控现场旋即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大家纷纷欢呼、拥抱,互致祝贺。
嫦娥五号任务既是收官之作,更是奠基之作。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回”这一步的主任务,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采样返回。
揽月而归,踏梦而行。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航天事业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航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把航天事业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以民为重的发展取向,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有序推动行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其已经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民生领域的保障与改善,都离不开航天技术,航天事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向往,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事业更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嫦娥五号”带着人民群众的梦想破浪前行有多远,就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贴得有多近。
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航天技术作为科学
领域的最新成就,是各国必须优先抢占的最重要战略高地。
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航天技术主动权,主动融入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航天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浪潮激荡前行,毋庸置疑,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再一次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再一次提升的重要标志,在这种背景下,坚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变,以航天事业发展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
飞天揽月看今朝,航天为民看中国。“嫦娥五号”飞天,航天强国称号实至名归,我们要做真正的引领者,瞄准航天事业高质量建设目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航天技术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天空篇章。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领路人” 篇5
月亮上是什么样?彼时,欧阳自远还是一个生活在江西的小男孩,课堂上老师教授的月球冷寂无生命的知识让他懵懂地初识科学。而真正开启他探月之梦的则是1957年前苏联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另外则缘自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样品。
1978年,对整个中国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中国各个领域都在酝酿一场翻天覆地的變化。这一年对于欧阳自远而言,同样充满惊喜。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卡特总统通过他送给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两件礼物:一面中国国旗,曾由“阿波罗”号带上过月球;另一件是一块“阿波罗”宇航员带回来的月球岩石样品,重约1克。
“阿波罗”飞船曾经六次成功登月取回岩石。美国方面没有告诉这块小岩石是哪一次登月、在月球上哪一个地方采集的。领导人从布热津斯基手里接过它的时候,不啻于接过了一条谜语,这是一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的叩问。
领导人随即问中科院,有谁能搞清这块石头?中科院说,有人,这人在贵阳呢,叫欧阳自远。
于是,地球化学所立即派人到北京取回了这块月球岩石,交到欧阳自远手中。
欧阳自远提出建议,我国应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然而,前行并非易事,既要踏实能钻研,又要开展各种“公关”攻势。因为探月工程战略与规划涉及多个部门。欧阳自远奔波期间,往来于北京与贵阳两地“游说”各方。在这方面,有人说他像个虔诚的牧师。
他并不是个工于言辞的人,这几年里却说了几十年的话。他本是个喜静不爱动的人,这几年却几近成了重重浓雾里一架找不到着陆地的飞机,来回奔忙于北京、贵阳两地,论证会开得最密集时,他一个星期两三次来回。
那年年底,一份十分厚重的报告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元月,时任政府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上签字,批准绕月探测工程实施。
一块岩石改变了学地质出身的欧阳自远的人生轨迹,或许这之前,某种机缘早已种下。欧阳自远出生时难产,对此,他对媒体说过:“舅父说这个孩子出生这么艰难,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吧?于是,我的名字就叫做欧阳自远了。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我研究的陨石来自遥远的太空,后来研究的宇宙尘、月球的岩石,也都来自遥远的太空。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安排,天缘巧合。”
功劳最大的是妻子邓筱兰
也许是灯光在酒杯里摇曳,也许是泪影在灯光里婆娑,他清楚,为了这个“嫦娥”,他冷落了家里的“嫦娥”,妻子邓筱兰同样在为着这个工程做出牺牲。
得知丈夫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邓筱兰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过去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在眼前,可以说,有多少欢笑和幸福,就有多少埋怨和嗔怪。
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现在都80岁了,还这样,回到家就是进书房,看书、查资料、上电脑。家里的事他什么都不管,怎么都可以凑合。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什么菜,烧得怎么样,他也无所谓,做熟了就行,好的赖的,什么样的都能吃。
小孩多大,什么时候生的,他也统统记不住,只晓得大概多少岁。他对小孩就一条,你给我好好读书,要听话,对人要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他把原则交代一下,剩下的就是娘的事。
你要问他多少工资,他也不清楚。邓筱兰是副连级转业,工资一直比他高,直到他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工资才超过妻子。
“有时候,我要把家里的事情跟他说说,说半天他好像没听见。后来,我问他,你知道我在和你说什么事么?他说,啊,你再说一遍吧。我再讲一遍,他可能又坐到书桌边,去弄他的事情去了,还是没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可做他自己的事情,精神总是特别好,特别专注,记忆力好得我都吃惊,尤其是写个报告,从头到尾,什么数据都讲得清清楚楚。但在其他事上,他就不走这根筋啊……”
嫦娥探月工程中的几个天文学术语 篇6
最近,各大媒体对“嫦娥一号”的报道中,我时常会听到一些天文学范畴的术语,但是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发现里面并未包含,比如“撞击坑”“极轨道”等。另外,关于已公布的“凌日”这个术语,既然天文学中有“日食”“月食”,为什么不能是“日凌”呢?
读者:祁晓
祁晓先生:
编辑部委托我回答您的问题。 嫦娥探月工程是航天科学和航天工程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涉及该学科的众多术语,也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有关的天文学名词。你提到的几个术语属于已出现并流传,但与已规范的天文学名词不一致。
“极轨道”是对polar orbit的直译,在天文学的规范名词已将其规范为“越极轨道”。从内涵上来讲,“越极轨道”比“极轨道”更准确、更完整、更清楚。 而“ 撞击坑 ” 和 “ 陨击坑 ” 是一物两名。 因在已
公布的天文学名词中,已有诸如陨石、陨铁、陨星、石陨星、铁陨星、陨星、陨击等名词,所以我们将因陨击而形成的地貌称为“陨击坑”,实际上与“撞击坑”是同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