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低碳化论文

2024-05-18

产业低碳化论文(共10篇)

产业低碳化论文 篇1

摘要:论述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内涵、定位标准及路径选择,并从标准出发对产业集群的低碳化进行量化性的定位,认为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应从其产业性质以及在整个产业结构的地位定位具体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并指出衡量其低碳化程度的参考标准为环境压力相对变量与经济发展速率的环比。

关键词:产业集群,低碳化,标准,定位

从我国政府2020年前的自主减缓目标看,未来十年我国的低碳化目标的约束性指标已经由“十一五”规划的碳强度和单位GDP的能耗两项增加到可再生能源比重、森林碳汇多个约束性指标,而且减排的指标量同比增加3倍多,单位GDP耗能量下降1.5倍以上。由此看来,从“十二五“规划起的后十年,我国的低碳化程度将明显增强,难度也将变大,涉及的面也更广。产业集群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低碳化,自然需要清楚认识,并作一个合理的定位。

1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内涵及标准假定

低碳化是相对“高碳”经济模式而言的,亦即通过节能技术、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减排技术来实现低耗能、低污染和低排放的过程。低碳化的内涵应从三个维度理解:首先是相对于无约束的碳密集模式而言的,从这个维度来讲,低碳化的关键是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亦即通过碳封存、碳蓄积、碳捕捉等控制CO2的增长速度;其次是相对于化石能源模式而言的,从这个维度来讲,低碳化的关键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1];最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亦即通过人类自救行为而改变地球生态圈的碳失衡,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缓碳足迹,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简而言之,低碳化是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一个旨在恢复生态圈碳平衡的自救行为过程。

产业集群的低碳化是隶属于上述涵义的,不过其内涵倾向于低碳化涵义的第一、二个维度。一般可以这样理解:产业集群低碳化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以及产业链整合,实现减排、节能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以迎合政府的低碳总体目标。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提出,是全球低碳经济宏观环境的使然,也是国内实现产业转型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使然,其内涵的深刻性超出了过去“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的范畴,它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集群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低碳化的主导性载体[2]。

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千万公顷,森林储蓄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一自主减缓目标不仅指明了我国低碳化量化指标,而且明确了低碳化的约束性指标,亦即碳强度、单位GDP的耗能、可再生能源的权重和森林碳汇等指标。自主减缓目标是我国未来十年低碳化的总纲,可归为低碳化的目标层面。产业集群低碳化在社会经济低碳化的进程中应归属于准则层面,是服务于目标层的,为便利操作与确保目标任务实现,作为低碳化主导性载体的准则层目标也应量化指标,可在当前的研究或低碳化实务中,少有涉及,即使有也往往是参照目标层指标而提出的非理性化数字。因此,若能依据目标层指标,明确产业集群低碳化量化指标或构建一个量化指标的确定标准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量化指标或标准的确定不应是对目标层指标数字的简单增减,而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确定。归纳起来,首先是动态与稳定原则。动态性表现为:指标设定应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文化和行业特征相联系;指标设定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挂钩,亦即指标设定具有权重的动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稳定性。其次是主导性原则,亦即标准不宜涵盖所有碳化指标,而是设定的指标最能反映我国经济的低碳化程度。最后是2R原则,亦即体现减排(Reduction)与经济发展速度(Rate)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产业集群结构复杂、数量众多,整体上量化其低碳化指标并不容易,而且也是违背科学逻辑的,但我们可在政府的低碳化总体目标规定的约束性指标基础上确定某一动态标准来衡量产业集群的低碳化程度,并以此确定某一地区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量化指标。本文拟从2R原则出发,采用脱钩率,亦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速率(或称经济驱动力)的比值,作为产业集群低碳化程度的定位标准。

2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界也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问题,各类文献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归纳为主要三个方面:一是从战略层面指出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必然性及其演变模式;二是从机制方面入手,论述了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金融创新;三是从区域经济角度着手,探索了产业集群低碳化的路径选择问题。

冯奎博士在《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一文中指出,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升级、提高竞争力、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四种模式:一是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2]。

赵广华在《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一文中提出,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应包括:组织机制、财税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推动机制、市场调节和监管机制、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3]。他还在《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中提出了产业集群低碳化应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采购、生产、营销、直至消费和废品回收的整个过程[4]。陆小成基于技术预见理论出发,提出技术预见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基础,进而指出区域低碳创新构建应选择低碳的关键技术战略、区域创新政策、产品营销策略和创新服务体系等对策[5]。沈政信提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改善现有高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制度的两个维度:即“高碳产业链条”与“高碳产业结构”[6]。

李海东博士对广东地区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中指出,广东经济要从源头进行减排,并适应经济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与推广清洁能源[7]。王淑荣根据大连的实况,指出了大连市应以生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低碳生态产业链及拓广清洁能源的领域。

除此之外,少数文献还把能源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与低碳经济结合来研究我国产业低碳化问题。能源强度公式为:EIt=ECt/GDt,若EIt>EIt+1表明随着的推进,能源强度趋于降低,经济沿着低碳方向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反之就不符经济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以上观点可知,目前产业集群低碳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领域与定性分析,且多为对低碳涵义和制度创新的探讨,而微观方面的研究和量化分析较少,据已发表的文献来看,有影响力的文献不多。由此看来,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微观研究和量化分析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没有必要过多纠缠概念的准确定义和理论精致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前进”[8]。

3 产业集群低碳化标准的推演

我国尚处于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必然的,但受技术和资金等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耗能增加,并相应增加碳排放总量,假如这种态势不能得以有效低控制,环境压力必然加大。倘若给予足够长的时间,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压力的矛盾固然可以通过拓展清洁能源领域与调节产业与能源结构得到缓解。然而,下一个阶段是十年,况且政府的自主缓解目标又不低,产业集群作为低碳化的主导性载体能否做出应有贡献呢?产业集群低碳化的阶段量化指标及其确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问答这些问题应从产业集群的能耗、碳强度、产能等方面入手。

3.1 产业集群能耗、排放现状

依据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一是建立在农村和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在科技实业家创业基础上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三是在本地“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群;四是由外资的配套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五是改造后的国有企业经繁衍和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若进一步按行业性质分类,产业集群可分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二大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主要标志技术是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产业。传统产业集群则包括电力、建筑、冶金、化工、陶瓷、机械和钢铁、建材等加工制造业或重工业。

不管是依据形成的原因分类,还是行业性质分类,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存在与技术、区域和资金相关联,技术、区域和资金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集群的能耗与排放状况。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能效高、排放量少,而传统产业集群能效低、排放量大,对于资金缺乏的产业集群更是如此。近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和产值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从全国产业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产值所占比率还是比较小的。截至2010年4月,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重新确认仅约为1.5万家,省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亦不过30、40万家,而且认定标准不一。况且,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还包不含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因此,可以这样说,传统产业目前仍为我国经济的主体部分,这点决定了我国以“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还会持续一个较长时段。

从能源结构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的比重占65%以上,而且各种化石能源中,碳的含量最高,这就决定了我国CO2排放强度数字高的现状: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30%。这些能耗中,火电、钢铁、冶炼、水泥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耗费了占年原煤量的90%,连同其它传统产业占了化石能源的92.7%。目前,风能、太阳能和氢能虽然备受青睐,但其成本是煤电水电的4~10倍,甚至氢能商业化的目标还比较远。“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资金以实现低碳化,虽然低碳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单位能耗比“十五”降低20%的目标,但其是代价是沉重的。由此看来,改变传统产业对煤、石油过度的依赖的现状需要时日。

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分别将增加3.3%和2.2%[9]。IEA的预测表明我国在工业化中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未来25年里呈现上升趋势,碳排放量总数并不见得减少。基于此,我们不由发问政府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减排的效果体现在哪里?简而言之,应是体现在单位GDP耗能以及碳汇方面。要实现减少单位GDP耗能量关键在于传统产业(集群)的节能状况。

3.2 产业集群发展与低碳化的矛盾

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仍为第二产业,这点既是决定于国内工业水平,又是决定于国际贸易分工。世界产业链中的低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而这些企业多是“三来一补”产业,并逐渐演变成的产业集群,其耗能、排放一般都比较大。“十一五”规划期间,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淘汰或转移了部分落后企业,然而那些转移的企业尚在国内,耗能、排放并没有较少,相反因接收地区的社会成本低而引起更大的外部不经济,碳排放更是居高不下。由此看来,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仍会阻滞产业集群的低碳化。

此外,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收入处于2000~4000美元的状况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重工业和加工制造业还会进一步发展,诸如钢材、水泥、石化等高耗能的传统产业集群。我国各级政府虽已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煤为主要资源的现状,而且我国低碳化的技术水准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其中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加上国内生产大量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这些必然增加我国的碳强度。由此看来,传统产业集群产能与碳排放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系,亦即前者增强(减弱)会导致后者的增加(减少)。

再者,从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关系来看,自1996—2009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都相应增加了能耗,尤其2002—2006年间,年均GDP增长率为9.58%,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连续4年超过1,平均为1.13,这样增加了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实现的难度。然而,今后十年,我国GDP高速增长仍然必要,而且可能,这自然加剧经济发展与低碳化的矛盾。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对我国GDP的增长率起了关键作用,而传统产业集群则对我国GDP的保持起了决定性作用,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保持其发展速度,并向高端产业链转变。然而传统产业集群高耗能、高排放却又使各级政府伤脑筋,是打压、扶持或是让其自生自灭呢?这里,我们构建一个标准而对其做出较为理性的回答。

3.3 低碳化标准的推演

依据前文假定,产业集群低碳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为:脱钩率(DR),亦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速率的比值。这一指标是在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碳强度和进出口贸易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的。

能源强度又称单位GDP能耗,其计算公式为:

EIt=ECt/GDt,其中,EIt为t年能源强度,ECt为t年一次能源消费数量,GDt为t年国内生产总值。

由此得出,判断一国或地区的节能状况是与一国或地区GDP相关联的。

由能源强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导出能源强度下降率(γ)与能源消费弹性(ε)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γ=(1-ε)×β/(1+β),其中β=GDt+1/GDt,即GDP的年增长率。

由此看出,GDP的年增长率被引入公式,能更好的反映出经济增长与节能的关系,只要预先确定β的值,再根据历史数据确定ε的值,就可求出γ,这样,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建立了关联。

再根据徐国泉和刘则渊等提出的碳排放分解模型[10],导出碳强度的计算公式:

Ct=∑iCi/GDP=(αEc+βEo+γEn)×(44/12)/GDP,其中α、β、γ分别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转化系数,取EIA、国家科委等权威机构的算术平均值而得出的,44/12为CO2的转化系数。

由此可知,ECt、CO2、GDP、β等的结合成为研究低碳问题的重要指标,不过以上公式主要关注能源强度、碳强度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低碳化的内涵。

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一次能源消费量会逐渐减少,其结果是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逐渐脱钩,脱钩率表明一个地区或产业集群低碳化的程度,反过来,假定给出DR就可推出一个地区低碳化的相对指标,其表达式为:

DRt=EPt/DFt,其中EPt表示环境压力变量的相对改变,DFt表示经济发展变量的相对改变,常用产业集群产值的年增长率来表示。

公式中,EPt反映的是产业集群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可以通过仪器测定其每立方含CO2、SO2等气体的浓度值,然后与基期对比而求得。

通过以上公式求得的脱钩率,反映了能耗与产业集群产值年增长的关系,若DRt下降,DFt增加,且大于DRt,EPt也上升,表明能耗与产业集群产值增加呈正相关系,低碳化程度低;若DRt下降,DFt增加,且小于DRt,EPt下降,表明能耗与产业集群产值增加呈负相关系,低碳化程度高。

4 产业集群低碳化定位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定位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入手:定性定位主要考虑的是碳强度与经济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定量标准则是根据政府的自主减缓目标,亦即我国能源强度从2010的0.92下降到2020年的0.6吨标准煤/万元,年平均下降4.18%,确定一个地区或产业集群区域的低碳量化指标。

4.1 可持续性发展的低碳化

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作为低碳的主要载体,各级政府应积极为其制定相应的低碳目标,以保证我国政府至202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过,区域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要正确处理低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群减排的立足点,首先是低碳的首要前提是不能以牺牲区域经济发展为代价。我国现阶段,“重中之重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11]其次是低碳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地区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并且惠及区域内广大民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产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最后是产业集群低碳化是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化既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包括提高石化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低碳化不是依靠产业链的某个节点,而是依靠整个产业链的各个节点。

4.2 低碳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低碳化的推进程度既与低碳技术、资金,也与政策制度、组织等因素关联。目前,我国只掌握世界低碳核心技术极少部分,而且在低碳金融、组织和制度上也存在也大缺陷,这些决定我国实现未来十年的减排目标难度是相当大的,低碳创新自然推向日程。同样,产业集群的低碳化也需要在低碳技术、制度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制度创新的内容有:(1)完善低碳绩效评价制度;(2)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3)发展绿色金融。低碳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关键动力,其内容有:1)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体系;(2)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集群内部的知识产权;(3)把碳捕获、碳封存、碳替代和碳减量等技术环节充分融入集群的低碳化中。

4.3 低碳化需量化标准

我国的各类产业集群存在着地区、行业和发展水平等差异,因此,不同地区、行业和发展水平的低碳指标是不同的,低碳原则是共同而有差别的承担政府的减排目标,但差别的目标必须根据产业集群自身特点而定。

2010—2020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率4.18%是相当明确的,但具体落实到产业集群的下降指标是多少,依据顺推逻辑恐怕很难确定,倘若从根据产

业集群产值、增长率、耗能强度和环境压力等方面考虑,某一产业集群的减排指标是可以限定在一个合理范围的。

脱钩率综合反映了能源强度、碳强度、经济发展速率和环境压力,通过假定DR的值或测定空气中的各种能耗排放气体,然后前文的推算公式,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产业集群的量化指标。

总之,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确定量化指标,这样才能是低碳过程更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02):34-36

[2]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9-12

[3]赵广华.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0(08):7-11

[4]赵广华.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J].企业管理,2010(08):88-90

[5]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2):97-101

[6]沈政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J].政策瞭望,2010(04):49-50

[7]李东海.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0(06):19-21

[8]陈迎.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J].环境保护,2009(24):24-26

[9]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1-13

[10]徐国泉,刘则渊,等.中国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其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6)158-161

[11]柳下再会.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产业低碳化论文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低碳化;湖南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84-2

0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

1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产业低碳化转型,就是通过创新,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与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相结合,降低生产中的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3]。

1.1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1.1.1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节能减排和湘江水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累计完成“十一五”万元GDP下降总任务的90%左右。全省共完成1161个工程减排项目、1860个结构减排项目、68个管理减排项目。

1.1.2 低碳产业初具规模 湖南省自2006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文化产业,培育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集团等一批高技术、低排放的国际知名企业,加快推进汨罗、永兴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6个国家级和华菱湘钢、岳阳云溪工业园等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向低碳化转型的趋势。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98.8亿元,占GDP的9.85%,较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低碳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节能环保五大产业产品增加值占到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43.4%.此外,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395.63亿元,是我省六大过千亿元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是全国五个占比超过5%的省份之一,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大作用。

1.1.3低碳基础工作不断增强 林业产业已成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2009年底,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56.43%,较上年增长0.5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3.83亿立方米,較上年增长1700万立方米,排全国第五位。全省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年吸碳能力6400万吨。2009年,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6.59%。

1.2 湖南省产业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南省在产业低碳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2.1 产业低碳化体系尚未构成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3%、14.9%和13.3%.根据省统计局的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测算出全省一、二、三产业的碳排放比重分别为2.59%、84.26%、13.15%。通过对碳排放比重最大的工业进行深层次分析,制造业碳排放量比重最大,达到63.31%.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碳排放占到制造业碳排放量的78.5%,而全省具有技术优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量仅占制造业碳排放量的3%左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工业耗能高排碳多,而低碳的产业体系尚未构成。

1.2.2 能源瓶颈的制约[4] 湖南既是耗能大省,也是缺能大省。2009年,湖南能耗强度(吨标煤/每万元GDP)为1.29,是当年世界平均水平0.39的3.3倍,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18%.同时,从能源供应的结构来看,湖南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风能、太阳能等低碳型的能源供应比重很低。2010年,湖南煤品燃料消费总量占全社会消费量的70%左右,水电、天然气等能源消费量仅占30%左右。目前,全省水能的发展、应用潜力和空间不是很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亦受到资源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短期内还不能挑起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的大梁。

1.2.3 受到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 作为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来说,湖南刚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机械、钢铁、石化、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5].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22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仍然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准煤/万元)。由于工业规模总量偏小,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人均碳排放量0.98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58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4.49吨的78%),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全省人均碳排放与全国平均水平将呈接近之势。

2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对策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激发技术创新行为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根本保障,推广示范试点是产业低碳转型的路标指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湖南走向低碳社会[6]。

2.1 走技术创新之路转型

2.1.1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化危为机,增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着眼于全省工业发展前瞻性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风力发电、光伏产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和储备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全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7]。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2 促进深度融合 支持促进产学研多方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低碳技术中心,进行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引进技术集成创新。

2.1.3 壮大创新主体 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和工业技术、试验驗证以及系统集成技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借鉴五大高新区采用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发展中心、大学科技园、民营孵化器快速增长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与研发平台的经验,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2.2 走结构优化之路转型

2.2.1 推动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要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地区聚集,就近配套。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鼓励支持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碳足迹少的优势产业集聚。

2.2.2 推动低碳降碳型产业的发展 当前,要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低碳建筑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低碳能源、设备制造业等低碳型产业,以及文化创意、新材料等降碳产业。以电广传媒、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为主的湖南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意含量,已成为湖南省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3.2.3 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电网、电源结构;通过对发电机组提质改造,提高发电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湖南发展核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应尽快推动我省核电建设,如马益阳桃花江、华容小墨山核电站;大力推广利用洁净煤技术和先进发电技术,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促进化石能源的低碳化。

2.3 走示范试点之路转型

2.3.1 培育低碳示范企业 以现有规模企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来打造低碳型示范企业。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太阳能产业、低碳汽车产业、风电产业等领域的低碳型示范企业,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

2.3.2 强力打造低碳园区 对有基础有潜力的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布局,集中发展低碳型产业,打造低碳园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国家级高新区,衡阳、益阳两个省级高新区为载体,培育特色低碳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园区的“三个比例”,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培育自主品牌和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名优特新产品比例;发展消费品业,提高终端消费品比例。

2.3.3 加快创建低碳城市 以创建“长株潭”低碳城市示范区为动力,创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提高低碳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新增的投资项目,除了要把好土地、安全、环保等等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等门槛以外,还要设立具体指标,增加能耗标准,加快长沙、株洲、湘潭等低碳城市(群)的创建,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鲍建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2-3.

[2] 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17-19.

[3] 柴方营,杨文月.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68-171.

[4] 张薛.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J].节能与环保,2009,(7):1-16.

[5] 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33-34.

[6] 曾眯,周一.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J].商业研究,2010,(12):189-192.

[7] 李冬.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J].现代日本经济,2011,(1):18-24.

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前景分析 篇3

一、低碳物流的内涵

低碳物流采用流程管理技术和科技手段将低碳、环保等思想融入物流环节之中, 提高物流效率, 使物流碳排放量不断降低, 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绿色物流体系, 该体系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妙, 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强调对环境的关注。低碳物流包括国家层面通过法律对物流行业实施引导, 包括物流企业层面物流的自觉低碳活动。其中物流企业的自觉低碳活动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环节的低碳化。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改进物流。

二、目前我国的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业是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 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比重在不断增加。消耗成本占据了物流总成本的40%, 甚至更大的比重。所以一定要降低物流业的能耗, 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物流。目前我国的低碳物流业发展还只是呼吁阶段, 没有付诸实践。关于物流业的低碳探索还比较有限, 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对这个问题的意识比较单薄, 并没有形成关于低碳的成熟的体系。更多的企业或者机构只是对该项政策的出台, 只是处在观望阶段。这是环境发展和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政府一定会认真做好该项减排工作。再者就是低碳的理念人才队伍尚未开启。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低碳物流没有觉悟, 中小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企业的人才建设方面对于“低碳”观点的考虑还比较少。再就是物流企业各自为政, 最终浪费了大量的物流能力。就我国的当前的物流状况来讲, 我国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利用自己的物流设备为自己服务, 车辆设施利用率低, 车辆装载率低, 而且重复性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

三、提高我国物流业低碳水平的对策研究

1. 国家政策上扶持低碳物流业发展

物流业低碳化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各方面的政策上的扶持。可以将低碳物流纳入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明确将低碳纳入本国和本地区的一个重要发展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入低碳物流体系, 编制物流专项发展规划, 进行专门研究。尤其是那些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低碳更是物流体系建设、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 建立低碳物流理念, 该理念要以“精益求精”为内容, 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的五六种, 在成本代价和环境代价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运输工具的效率。减少物流设施的数量、车队、减低仓库、提高物流资产的使用率等等。增加物流设施利用率, 可以使仓储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采用不间断的运输方式, 降低代工时间和运转时间以及库存水平。

2. 建立有关物流绩效考核的认证服务体系和指标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业低碳化水平, 可以按照国际通行的低碳物流绩效考核指标, 给我国的低碳物流建立认证体系。可以首先建立先行试点, 辅导测量企业低碳绩效考核体系, 实行节能减排评级, 然后等到低碳推行成熟以后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可以在运输方式及环节上建立碳足迹记录和披露计划, 然后再逐步扩展到各个供应链, 覆盖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 建立系统指引。还应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推动企业逐步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3. 加强对企业低碳物流的宣传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低碳企业的指导宣传, 低碳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同时是企业的一种收益。因为对于企业来讲, 低碳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的投入问题, 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少企业浪费, 也就可以间接地降低企业的操作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竞争优势。因为企业采用了创新流程、清洁技术和减少了浪费,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同时实现了持续的企业环境目标, 也提高了企业的公共形象, 增加企业对消费者、员工和投资人的吸引力。

4. 增加企业低碳物流的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

政府应该积极扶持低碳物流发展的硬环境, 建立体系的碳排放监督测量机制。加强碳运输的管理。优化路线设计、科学安排运输调度, 减少车辆行驶时间。采用环保冷藏运输和集并运输方式, 加强对四级的低碳运输管理意识。目前的可以通过GPS及时配合感应检测手段来监管该行业。企业应该强化危险品道路运输管理, 宣传强化安全意识, 将日常监管与问责制紧密结合。重视水运的开发与管理;发展多种样式的联运, 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道路拥挤问题, 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 节约能源, 减少排放。同时企业还应该重视低碳仓储配送管理和回收排放管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运输设备的低碳化管理等等。

摘要:面对各种环境问题, 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各个领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低碳化的内涵, 然后介绍了我国目前企业低碳化物流发展的现状, 然后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低碳,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民选.能源蓝皮书:2009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低碳化的室内能源设计研究 篇4

关键词:低碳化;新能源;室内设计

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 因此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应该把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

室内设计主要有显性设计和隐性设计两方面因素。显性设计是通过外在的如灯饰、墙纸等附加物来装饰空间;隐性设计是通过对空间本身的分隔达到设计的目的。一个室内空间就算拥有再多的节能产品和绿色材料, 也只是形式上的低碳, 而利用合理的空间把自然风、景观和自然光巧妙引入室内, 让人与自然充分接触, 才算得上高品质的低碳生活。

1、新能源在低碳化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新能源”这一词汇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频繁出现了,它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目前国内的室内设计多追求表面形式、材料变化、视觉效果,常常采用不可降解或难降解材料,甚少对新能源加以利用,这就导致了高能耗、高碳排放,有悖于低碳化的室内设计,因此应注重新能源的利用。

首先,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风能体现在室内空间低碳化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自然通风。

室内自然通风的方法有很多:利用风压实现的通常称为 “穿堂风”。利用热压实现的称为“烟囱效应”。其原理是热空气上升,从建筑上部风口排出,室内因此产生负压,于是室外新鲜的冷空气从建筑底部被吸入。还可通过绿化、水体引导风向形成自然通风。如在房屋的长风向一侧房屋两端向外延伸处种植树木加强导风。在房屋迎风一侧的室外设置水池,可使吹进室内的空气温度下降,达到降温的目的。

利用自然通風降温、改善居住环境是节约能耗的重要方法;恰当的平面布置有助于形成理想的通风,通过室内门窗的合理设置,形成通风口,组织诱导自然通风,既节能又克服了使用空调来调节室内空气品质差的弱点,达到低碳化的目的。

其次,利用太阳能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物理环境是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把太阳能运用到室内空间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设计。

现有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有主动式利用和被动式利用。主动式利用是通过装置主动收集太阳能,并加以利用,如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等。被动式利用是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太阳能,可以不采用特殊装置,而是利用辐射、对流、传导等使热能流经室内空间,通过建筑本身的性能控制热能流向,达到采暖或制冷效果。

为体现低碳化的室内空间设计,主要应采用被动式太阳能利用。途径有:侧窗采光,房间的一侧或两侧开采光口;天窗采光,有矩形天窗、锯齿形天窗等形式;中庭采光,庭院、天井和建筑凹口都是中庭的特殊形式,除了考虑直射光之外,光线在中庭内部界面反射形成了第二次或第三次漫反射光, 可起到 “光通道”的作用;还有新型采光,如导光管、采光搁板、凌镜窗等,主要通过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方法将天然光引入并传输到室内深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侧窗采光中,应将开窗率控制在适当水平,尽量避免东、西向开窗;现在建筑外墙多为大玻璃窗或者玻璃幕墙形式,这在夏季有可能造成室内温度升高,不得不采用空调降温,甚至造成光污染,这可通过采用伸缩式遮阳板来解决,以达到低碳节能的目的。

2、新能源在低碳化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长屋是低碳化室内设计的典型实例。人在室内可以充分的感受自然四季, 风霜雨雪。将自然通风、生态设计引入室内,能在无形之中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产生影响, 更能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品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也有许多场馆体现了低碳化的室内能源设计,如英国零碳馆,屋顶设置太阳能和风能接收装置,室内空间与陈设也多利用废旧材料,充分体现了低碳、节能、环保的概念。

3、结语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比例相当高,因此建设低碳型建筑,营造低碳型室内环境意义重大。新能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问题,但是建立低碳建筑以及低碳化的室内空间还在于设计师和大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设计师具有环保意识并自觉应用到设计中,大众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形成低碳型社会。

产业低碳化论文 篇5

关键词:物流产业,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区位商等相关参数来检验区域物流产业相对于平均物流水平的发展状况, 它的物流发展水平仅仅取决于各区域分行业产业规模所占比重的区域差异, 而区域的物流服务水平还受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于环境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此外, 在进一步考虑区域物流发展的情况下, 还考虑到物流产业对于环境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进一步通过弹性脱钩指标来考虑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状况, 即物流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否是以物质消耗投入, 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从而判断物流产业是否实现了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

1.1 区位商

区位商是用来反映区域物流产业与外部区域的输入输出差异关系。其公式表示为:LQ= (ei/e) / (Ei/E) (1)

式中, LQ表示区位商;ei表示区域物流产业产值;e表示区域GDP值;Ei表示全国物流产业产值;E表示全国GDP值。当LQ>1, 表示区域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 所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较好;LQ<1, 表示区域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 所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相对较差。

1.2 弹性脱钩

脱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 当GDP变动一个百分点, 碳排放变化的百分比程度。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

脱钩反映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变化过程, 在物流产业中, 即反映物流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压力关系。按照Tapio对于弹性脱钩的划分法, 在△CO2>0, △GDP>0, 情况下, 当t>1.2时, 脱钩弹性状态为扩张负脱钩, 当0.8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

本文将物流产业定义为专门从事将商品或服务由起始地到消费地发生空间位移, 对其进行高效益流动、储存及增值服务为经营 (活动) 内容的盈利性事业组织的集群。基于物流产业经济理论基础, 考虑到数据的直接可获性及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由于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物流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三者的相关数据可大致反映一段时间内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并且在物流供应链交通运输、储备、包装、信息交互等主要活动中, 以上行业也是碳排放量相对较多的。因此物流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以上三者的碳排放。

2.2 数据分析

首先, 对于北京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整体分析。在2001~2008年, 北京物流产业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差不大, 区位商最高值为1.0783, 最小值为0.8194, 但是整体的物流发展水平相对于平均发展水平是下降的。

其次, 由脱钩弹性来分析物流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即这几年北京市物流产业碳排放与产业GDP的状态为扩张负脱钩, 基本上两者存在着一种强的压力关系。

最后, 对北京市总体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行归纳。由物流产业的GDP值看出, 北京物流产业的经济收益在不断增加, 它的总体经济发展在提高。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 却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而从北京物流产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来看, 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 碳排放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2.3 政策建议

近年来, 北京市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GDP逐年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也出现了逐年增长趋势, 由产业GDP和碳排放弹性脱钩公式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GDP和碳排放都未达到脱钩, 并且处于增长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交替状态, 说明北京市物流产业碳排放和GDP呈现较为明显的压力关系, 有时压力关系会改善一点, 所以这还需要北京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做出积极地努力。改善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

2.3.1 完善物流产业碳排放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由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分类标准和运行、管理、考核体系尚未建立, 虽已经制定了关于鼓励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 但发展低碳经济缺乏配套法规与细则, 一些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高效、严格的执法措施。

2.3.2 物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低碳化途径

从技术层面看, 以运输环节为例, 航空物流企业可以不断优化航路, 让飞机尽量飞直路, 减少飞行距离, 来减少碳排放;公路运输的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加强营运车辆用油定额考核, 淘汰高耗能车辆, 推广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 推进甩挂运输等方法;水上运输则可以推广船型标准化、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小船换大船、减速航行来降低能耗, 减少废气排放。同样, 物流企业的包装、加工、仓储、配送环节都应探索低碳化的途径。

2.3.3 北京市应努力实现低碳化物流规划

物流行业已被定为北京未来发展的主流产业, 将在未来北京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保证。物流产业作为北京市的能耗大户, 推进低碳化改革势在必行。除了上述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的变革, 北京市应该在未来的产业布局和物流解决方案等规划层面上践行低碳化发展目标, 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3 结语

面对经济发展要求和环境制约的双重目标, 北京市已于2010年2月公布《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 以促进北京物流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域物流产业经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借助区位商参数来分析北京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弹性脱钩方法评价北京市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以强有力的数据证实了北京市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极大的压力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为北京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 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 2010, (14) .

产业低碳化论文 篇6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创立的价值链理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战略环节)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在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产业的价值链必然受其影响,发生重组,战略价值链发生调整或转移。因此,掌握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价值链重组转移的规律,争取占据或抓住战略环节,是当今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

1 低碳化对产业价值链影响的主要方式

低碳经济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低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化是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其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的主要方式有:

1.1 低碳化能源的影响。

能源的低碳化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能源结构清洁化。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都消耗着能源,因此,能源的低碳化必然对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影响,其中,对能耗大的产业及企业影响会更大。随着低碳化能源的大量使用,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对诸多产业及相关企业从生产到营销全过程产生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促使产业价值链战略环节的根本改变。

1.2 低碳化技术的影响。

低碳化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与低排放;二是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从低碳化技术角度看,企业能否在产业链中具有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否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能源利用技术,越来越取决于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对低碳化技术依赖和运用的程度。

1.3 低碳化政策的影响。

随着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采取越来越严格的低碳化政策,推进低碳化发展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受制于低碳化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如碳排放税的征收,对企业实施越来越高的污染排放门槛,征收高额的环境保护费用或罚款,使得依赖高碳化经营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而对于运用低碳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的各种奖励,多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支持政策等都将有助于低碳化类型的企业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1.4 低碳化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会更多地选择低碳化的生活方式。所谓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低碳化的能源,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放和污染,全面推行适度消费、层次消费、重复消费、多次消费、节约消费等新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企业必须适应人们对这种低碳化生活方式的选择,向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适应低碳化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

1.5 低碳化生产方式的影响。

低碳化的生产方式包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化的生产技术,按照低碳化方式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如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资源的综合运用等。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将由其是否更广泛更有效地运用低碳化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环境下价值链调整的特点

在高碳经济环境下,产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主要表现为:稀缺能源的占有、掌握能源的开发转化技术、拥有核心的制造技术、高水平设计、品牌及市场的控制等。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多数产业这些关键的战略环节仍然不会发生变化或变化不大,但其内容及要求却发生较大变化甚至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从稀缺能源的占有到新型能源的开发。

在高碳经济环境下,对于资源或能源类产业,企业只要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能源就会在竞争中占优,而在低碳化经济环境下,由于化石类能源不可再生且其消耗过程中污染排放,对其依赖性逐渐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可循环使用能源和排放低、污染少的新型能源。在开发替代化石类能源的新型能源中占有优势的企业必将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

2.2 从掌握能源的高效率开采技术到掌握能源节能减排技术。

在高碳经济环境下,掌握化石能源勘探采掘先进技术的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占优,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能源产业的核心先进技术将逐步让位于能源使用技术,只有掌握高效率使用、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能源或资源使用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2.3 核心的生产技术将由成本效率型技术转向节能减排环保型技术。

在高碳经济环境下,在生产过程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往往是掌握着核心的生产制造技术,使企业具有成本和效率的竞争优势。在低碳环境下,效率成本优先逐渐让位于环保优先,只要有利于环保,企业甚至可以降低一些生产效率,增加一些生产成本,相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已越来越不被社会和企业接受。

2.4 产品、服务设计及品牌定位将由市场导向转向市场与环保共同导向。

在高碳经济条件下,产品及服务设计完全由市场或需求导向,追求时尚、奢侈、享乐,方便、感性;而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及服务设计和品牌定位将逐步由环保要求和市场需求共同定位,而不是只考虑其中之一,人们不仅追求时尚、舒适、方便,更是追求健康、安全、环保和理性。即今后的产品、服务及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将越来越由环保理念所决定。

低碳化经济环境下,价值链的调整不仅呈现出以上所述的环保化、节能化的特点,还体现出其国际化、快速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国际化、低碳化趋势是整个世界的趋势,是人类发展脚步的共同调整。因此,其产业价值链的调整不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整;快速化,随着环境恶化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意识越来越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迫切。因此,价值链调整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调整周期越来越短;复杂化,低碳化及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除低碳化技术因素之外,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样化,在低碳化环境下,价值链调整的模式、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不同产业或不同时期价值链调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后果。

3 企业如何应对低碳化环境下价值链的调整

3.1 要充分认识我国企业在现行国际产业链中的基本状态。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制造类企业已融入基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之中,其在价值链中的基本状态是:既有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产品设计能力还严重不足;生产制造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较低但面临不断上升的压力;掌握了基本的制造技术但还未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已基本形成,但市场开拓特别是国际市场开拓实力还不强;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质量优势;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和延伸,但延伸到核心业务的还不多等。总的看,我国企业已融入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但没有控制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处于价值链中增值较低的低端环节(一般环节)。

3.2 要充分认识低碳化对产业价值链调整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低碳化经济对我国企业是一个挑战。因为在现行的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本来就不处在优势地位,加上低碳化经济的影响,无论从资源控制、核心技术、市场地位等多方面对我国企业构成了新的压力。对此,我国企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二,低碳化经济同时对我国企业也是一个机遇。因为无论是传统能源的节能减排,还是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制造技术低碳化革新和改造,还是市场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对我国企业来说也是发展的机会,甚至由于较少受原有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束缚,更具有后发优势。其三,企业要充分认识所处行业受低碳化的影响程度,准确把握所处产业链中的战略价值环节,理清战略环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积极应对低碳化经济带来的挑战,减轻或消除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

3.3 要积极制定和实施基于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价值链战略。

包括在准确分析和预测低碳化对产业价值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基于低碳化环境下的总体战略、经营战略、产品战略、生产战略、技术开发战略,正确选择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的发展战略和推进方式。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低碳化的转型过程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赢得竞争优势。

摘要:低碳化通过其能源、技术、政策、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产业的价值链调整发生影响, 其调整具有环保化、节能化、国际化、快速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 企业要充分认识低碳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低碳化战略, 把握战略环节, 以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低碳化,价值链,企业战略

参考文献

[1]金晔等.低碳经济下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9卷第3期, 2010年9月.

[2]张坤明等主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年.

[3]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北大法律信息网]2010.5.12.

低碳化校园设计 篇7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规划”, 保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没有校园建筑总体规划图, 只有一份校园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图。他们认为, 对于一个经历较长时期建设并且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 制定一个包括所有建筑物的总平面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过于死板的规划不是在实践中被淘汰, 就是给今后带来很多实际困难。正如《奥立根试点》 (orego。ap~ent) 一书中所说的:“在今天就去确定在今后二十年内的环境变化是不可能的。让后人象孩子一样在前人已画好的框框中填色, 这种规划充其量也是呆板枯勺。”, 立足现实, 适应发展, 节约资源, 减少建筑量, 是低碳化校园规划设计的根本。

2 合理的校园规模

校园合理规模, 基本上有两种控制方法

2.1 按照学生人数。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一般舆论则认为综合性大学的合理规模是6000名学生。美国理查德·P·道贝尔认为在美国的具体条件下, 2.5万学生是综合性大学的最大规模。超过这个人数后, 管理复杂、维持费用不经济, 师生之间面对面接触机会减弱。

2.2 按照校园占地规模。

校园占地规模这一理论的基础是校园内主要活动方式是一日数次大量学生人流的课间步行活动。大学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0分钟, 因此, 如果按照人体尺度来设计校园, 则校园中心这合理的活动半径是3-5分钟步行距离。 (约为r=5分x8米/分=400米) , 从生活区到教学区则不宜超过10分钟步行距离 (约为R=10分x50米/分=800米) 。由此可以大体推算出一个综合性大学校园的合理占地规模的上限是:

校园中心区:πr2=4002π=50 (公顷)

校园区:8002π=200 (公顷) ,

由此再根据院校性质、所在区域、地形特点等因素, 确定建筑密度、每个学生建筑面积与占地定额, 从而推算出合理的入学人数。

3 低碳化的校园设计

在校园规划中应多用便捷的交通流线, 采用中心式或者环形路线, 使建筑围绕路线布置或呈集中化布局, 加大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 可以降低空气温度和湿度, 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使用, 降低碳排放。

3.1 绿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绿化系统可以调节空气, 美化环境, 是低碳化校园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 选择在环水横琴岛建设校区, 周围的海面就可以起到天然的空气调节作用, 校园内规划了多层次的园林景观, 将水体、绿地、小丘、生态廊道、庭园、室内绿化、空中花园等融入校区, 并强调保育和生态元素, 在建筑物内外进行大量绿化, 如开垦小果林或小农地, 在建筑物间提供连廊和林荫步道, 藉此营造清幽秀气和具有文化品味的育人环境。

3.2 校园内部建立以步行为主的道路系统

广州大学城为保持低碳化的环境, 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并特别注意外部交通与内部公交的转换, 以有效地减少大学城内对小汽车的需求和依赖。小谷围岛地面公交干线将整个岛域覆盖在公交网络下, 同时, 根据大学城人员构成、主要活动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高要求, 建立非常发达的供自行车和步行的道路, 覆盖到每个校区, 每个地块。

4 使用网络化

网络化校园有利用减少出行交通, 低碳环保。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网络课程, 网络辅导等, 也可以通过校园的网络进行整个校园的师生管理工作。

5 资源共享可以减少重复建设

广州大学城中心有教学资源共享区、生态公园。组团以生态公园形成高品质的“软核心”, 围绕“软核心”规划各大学资源共享区。学生生活区布置在市级共享核心、组团级共享设施和教学科研区之间, 便于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共享资源分为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三个层次, 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共享的教学设施形成组团级共享资源, 如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 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之内, 即半径400m左右的范围之内。

6 低碳建筑

6.1 建筑设计强调节能性

建筑采用环保, 无放射, 无污染的材料已经是趋势, 在此基础上, 建筑在设计时, 充分结合自然条件, 利用自然资源, 创造低碳化建筑更是未来的趋势。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在建筑物的设计上, 采用环保、无污染及无放射性的建筑材料, 大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并运用遮阳和隔热等方法, 减少耗电量, 屋面采用光电感应板储能。

6.2 建筑材料环保节能

建筑材料适当搭配, 注重工艺, 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做到低碳化。日本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简朴而又能做到前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如建筑材料, 特别是装饰材料, 由于运用了现代生产制作工艺, 使地砖、涂料、地毯、地革、墙纸等普通材料精美化、高档化。近年来粗野主义在日本得到大的发展, 很多新建筑因此将相当部分的墙体、梁柱的模板印迹, 钢筋孔, 作为装饰, 这种简单之美, 可以称为低碳化装饰手法。如早稻田大学的一些重点实验室, 设置在地下室, 墙壁、顶部均未作任何装饰处理, 整幢楼的线路、管道都从实验室顶部的钢桥上通过, 既做到检修方便、又节省了吊顶等装璜的开支。校园内场地、道路铺设, 很少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高档材料, 多用沥青、地砖、栽草砖、砂石等普通材料, 虽然普通, 但施工工艺精细, 都显得朴实、自然之美。

7 水电节能

广州大学城在空调中心, 有一座冰山, 每当晚上用电低峰时, 就用电冷却制造冰, 然后供一天冷气使用, 空调管道的水循环到冰山这里不断被降温之后再送到各个学生宿舍和其他一些房间, 是一种非常节能的方式。校园灯光设置根据需要分清层次, 既保证需要, 又利于节约。

日本大学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普遍重视节约能源、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和防止灾害。如鸣门教育大学等多数大学建有污水处理中心。早稻田大学提出了环保校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共同保护地球的口号。多年来坚持实行垃圾废物分类存放处理, 以利于废物利用, 减少垃圾量。

8 结语

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做好低碳化校园设计, 是一种趋势, 更是当前的建筑师, 学校规划管理机构, 各个规划设计机构和校园规划专家们共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以后的时期内, 随着中国经济良性的发展, 低碳化校园设计的理论研究必将在充满实践机会的中国发展起来, 开出丰硕的果实, 贡献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相峰.日本大学校园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中国高教研究.2000. (10) .

[2]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城市规划, 2002 (5) .

[3]汤纪敏.美国校园二瞥.世界建筑.1989 (2) .

浅论酒店低碳化 篇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

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和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2]

2 酒店低碳化

低碳酒店也就是将环保低排放理念植入酒店建设和经营之中,近来成为了一种创意和时尚潮流。本文之所以不用炙手可热的低碳酒店这个词,因为低碳酒店标准并没有形成共识,现在已有的低碳酒店标杆,如德州太阳能酒店,保定的电谷锦江国际酒店建筑成本高昂,不具备普遍性。但是酒店的节能减排,即酒店的低碳化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杭州开元名都酒店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他们把营业区域里的照明都改成了节能灯,如酒店将客梯厅壁灯、中餐厅、会议中心大走廊、7个会议宽灯和吊灯以及公共洗手间吊灯分阶段更换为节能灯,一年就可节约电费25万元;还为员工浴室安装了一套卡通洗浴系统,对员工洗浴进行定量管理,这样一来,每个月就可节水近150吨,一年则能节约水费5000多元,同时还开发了节水装置,安装在后台工作间的水龙头内,减少水流量,每月节水90吨,每年可节约3000余元。在路灯照明上,还采用了智能路灯控制器,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应用经纬度算法计算日出日落时间,且有开关时间微调功能,既保证了室外灯光照明的美观要求,又达到节电效果。可见酒店的低碳化对于酒店自身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低碳化的措施

按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经济的低碳化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我国的国策。故酒店低碳不是噱头,是未来酒店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酒店的低碳化,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酒店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即使不能为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和提高对服务的满意度,至少不能加重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和降低对服务的满意度。离开这些,酒店的低碳化就无从谈起。在酒店低碳化这个大趋势之下,酒店企业本身、政府和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各自的职责是本文要讨论的。

3.1 酒店应采取的措施

酒店作为企业,其存在就是为了盈利,故任何多余的成本支出都是企业不愿意负担的,所以酒店要低碳化,可以从现实的节能减排入手,比如由弱电控制强电来节约电能,从长远来说,由节电所节约的支出大于改造成本,那每个企业都会去做。对于节能减排酒店首先应从细节入手,比如照明时间的管理、办公室设备的使用、员工的着装,这些地方都可以节约客观的运营费用和资源,直至建立制度保证,如能源巡视制度、供水供热管网漏损定期检查制度、能源计量系统等等。这些手段的使用成本低,见效快,在没有大投入的前提下可以有效为酒店节约资源。对于新建酒店,在其筹建及规划、设计当初就应该贯彻“低碳”思想,简化流程环节,使用环保材料,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如在开始的时候采用节能灯具、节水水龙头以及新的空调系统。

3.2 政府与行业协会应采取的措施

但是像使用环保材料、上光电设备这类高投入但非高回报的项目,一般企业既不愿也没有能力负担,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对于这类上马低碳设备的酒店给予税费的减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酒店企业低碳化的积极性。比如珠海市政府还对低碳行为“市政府将采用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改造”、本次政府推动的酒店节能改造费用却是全部免费的,政府推介的能源企业将承担全部费用,酒店在节能改造阶段不用出一分钱”,不让企业出钱却能享受到低碳生活,经济效能的提升是最大的低碳动力。按照中央部署,以前属于旅游局的某些职能以后会转移到行业协会,所以行业协会在做酒店的低碳化工作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由协会牵头成立一个酒店低碳化的互助基金,对会员酒店提供低碳化的资金支持。此外,酒店、政府和协会还应该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使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酒店可以开展如喜达屋实行环保抉择奖励计划,对进行低碳消费的顾客积分,积极引导低碳消费。

3.3 消费者的的认同

消费者应该认同酒店低碳化的理念,进而购买酒店低碳化的产品。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酒店的低碳化能否提高至少能否保持之前的服务质量是最关心的一点。我国消费者还没有低碳消费的习惯,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引导。因此,克服宾馆、酒店浪费现象,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特别注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酒店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物品尽可能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酒店在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将其回收,把它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酒店内每天残余的食物,可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作为能源向酒店或周围居民供热或发电,或可以作为周围养殖场的饲料来源。在与游客沟通的前提下,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要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客人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带好自己的洗漱用品,避免使用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如果用了酒店的洗漱用品,请把这些洗漱用品带回家,看看是不是带回家用或者留着下次旅行再用。

4 展望

建设低碳化酒店,把自己的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刷牙的时候把水龙头关紧,减少室内空调使用,白天少开灯,尽量利用客房自然采光。减少毛巾更换次数,把毛巾挂整齐,这样酒店会认为你不需要更换毛巾,或者给客房服务人员留张纸条告知,离开房间时,关闭空调、热水器、电视、电灯等其他的电器设备电源,手机和电脑充电结束后及时拔去插头等。客人“低碳”了,酒店也就“低碳”了,在酒店低碳化的这场大戏中,酒店当好运动员,政府当好裁判员,协会当好协调员,各司其职,共同促进酒店的低碱化,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使消费者满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企业局信息与科技处.中国迈上低碳经济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12-10.

产业低碳化论文 篇9

三家国际商贸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赵 琪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推动下,许多国家著名商家都开始制定“绿色计划”,加入到低碳化发展行列。本文列举三家国际商贸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做法或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和学习。

一、沃尔玛低碳化发展经验

2009年12月,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被《福布斯(中国)》选为2009年度人物之“低碳经济人物”,也是唯一来自跨国公司的年度人物。一直以来,低成本、低费用结构以及低价格确保了沃尔玛成为最大零售企业的关键,与沃尔玛一贯“省钱”的作风相反,在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投入上,沃尔玛认为可持续发展是零售商未来成功的关键。

(一)打造绿色供应链

沃尔玛与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EDF)合作制定了一项基于全球供应链的绿色供应链计划,其中正在着手实施的“碳揭露计划”将公布6.8万家供货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公司推出的环保包装记分卡和正在建设中的可持续性指数产品数据库,都是希望能直接比较同类产品的环保性能,有了横向比较就意味刺激了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用“无形的手”引导他们的绿色转变。而未来,沃尔玛有望在中国实施碳足迹标识。“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展开的“沃尔玛杯青年科技创新竞赛”、以及沃尔玛免费与供应商分享沃尔玛先进的零售技术零售链(RetailLink)等一系列活动,在低碳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一系列的作用:首先通过分享商品适时销售信息,以便供应商更好安排生产管理,降低库存;然后帮助供应商改进包装,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最终协助生产制造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绿色供应链。在低碳化经营思路的引导下,沃尔玛先后与四个供应商进行了清洁生产的改革试点,其中供应商投入了100多万,最终实现了环境效益收益达到500多万,实现了商贸企业与供应商低碳化发展的双赢。

(二)打造“低碳超市”

沃尔玛认为,“低碳超市”体现在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零浪费以及出售对环境有利的商品等方面。其推出的节能环保产品促销活动,涉及品类包括节能降耗的家用电器、绿色环保的家居用品、健康食品等。在日化产品当中,沃尔玛重点推荐绿色产品,如免洗洗手液、无磷洗衣粉等,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节约用水,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在鲜食区域,沃尔玛主推来自农超对接直采农场的绿色、有机蔬果、杂粮等;家居卖场主推环保材料制成的家居用品,如以28%废弃农作物(玉米、麦粉、淀粉等)为原料制作的衣架,天然竹纤维制成的厨房巾等。沃尔玛还同供应商合作,在产品包装上做文章,以减少塑料的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在显著位置张贴“环保”、“节能”、“有机”产品的促销宣传。沃尔玛正积极努力在商场里面节约电能与水,在遍布全国74个城市的142家商场内的非营业高峰时期关闭部分照明节省能耗,同时开设全部采用LED照明的大型高效环保节能示范“低碳超市”,承诺要在2010年底能效提高40%,节水50%并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实施“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市场适应能力、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指导他们在生产中推进环境保护,不仅促进了产业链优化,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而且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最终实现环境、顾客、农民及地方经济的多赢局面。要想成为沃尔玛的合作蔬菜基地必须通过沃尔玛质监部门及第三方检测公司的严格审查,基地必须取得无公害、绿色或者是有机产品基地认证,空气、水质、土壤等都需要符合检验标准,周围没有污染企业,面积在1000亩以上。另外,基地内从种植的菜品种类到种子、播种、技术、检测、采收、冷藏、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在第三方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目前,沃尔玛超市内有三分之一的蔬果类产品将来自直接农场,有效地保证了食品质量安全和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低碳排放并通过科学培训,大大减少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沃尔玛的农超对接已经在贵州、辽宁、江西、广东等14个省市建立了28个直接采购基地,面积有30万亩,直接受惠农民28.3万人,到2011年底,农超对接项目将会惠及超过100万的农民。

在TESCO与曼彻斯特大学合作的可持续消费研究院最新报告《消费者、企业以及气候变化》的发布会上,TESCO集团首席执行官指出:“低碳目标、低碳技术无法单独实现世界所迫切需要的低碳转变,消费者也必须成为解决此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到2050年,TESCO将成为一家零碳公司,TESCO为实现此承诺采取的举措主要有:

(一)打造“零碳门店”

TESCO提出的零碳门店的环保特点包括:建筑中应用来自于可持续资源的木材框架而不是钢材框架,大大减少了与之相关的碳排放量;综合供热供电发电设备使用的生物燃料来自于可再生资源;店内照明被弱化,因为自然光照得以增加,屋顶投射出的自然光线可进行销售区域照明;停车场和加油站使用LED灯照明;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设施使得雨水可以用于洗车和冲洗门店厕所;制冷系统、加热系统、通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几乎没有对环境产生影响;利用太阳能进行街道和过街通道照明;使用高效节能设备例如低能耗烤箱。TESCO中国将所有在 2008年及其后新开的门店均沿用节能店的标准进行建设,现在已有25家节能店,年节省能耗25%。未来TESCO也将完成对 2008年以前开设的门店的整改,届时这些老门店将每年节能15%。每家节能店减少电耗和碳排放量分别在100万度和1000吨以上,而按照现有门店数量计算,这些店面节能改造完成后,TESCO仅电费开支每年可省7000万元。

(二)实施“与人合作”

在供应链打造方面,TESCO提出,从英国开始,到2020年降低TESCO供应链中商品30%的碳排放量;同其他机构合作以确认出清晰的方式,使得到2020年消费者能够把个人及本土的碳足迹减半。2009年11月24日,TESCO同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果业签订了纽荷尔橙直采协议。这是TESCO继今年7月在京签订首个“农超对接”协议从平谷直采大桃后,在京签订的第二个“农超对接”协议,“农超对接”将有效帮助TESCO减少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缩短供货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这种采购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还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使TESCO能够让利顾客,使他们能够得到更优惠的价格;同时还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很好地实现了农民、消费者和零售商的三方共赢。

(三)实现“灌能顾客”

TESCO通过使环保商品更易获得、价格更易承受以及通过碳标识来传递更多信息这些方式,来帮助消费者引领低碳生活,例如零垃圾掩埋以及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半。通过和其他方合作,找到明确的方法帮助顾客自身和国内碳足迹减半。TESCO家庭能源及排放服务的创造为寻求通过节能和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家庭排放和减少这一方面开支的消费者提供了可信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广绿色积分卡,鼓励大家在购物时增强环保意识和碳排放意识;支持制订出一种广泛通用的商品及服务方面的碳转换标准,此标准将为企业之间的碳合作提供基础,也将帮助增强消费者的碳计算能力。除此之外,TESCO还在中国积极回收包装废纸箱,开发集中配送优化供应链以减少货物运输中的碳排放,并把再生纸投入直投海报的印制中,帮助更多人唤起心中的环保意识,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起到促进作用。

三、百安居低碳化发展经验

百安居作为欧洲第一、中国最大的装饰建材零售商和一贯倡导低碳家居生活的行业先锋,通过坚持投身“地球一小时”和其它更多的环保公益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更富责任感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同时以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业界做出表率。

(一)坚持“可持续木材采购”

早在2004年,百安居就大力开发并销售符合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指标认证的复合地板,同时百安居向其中国所有的木地板供应商发出专函,要求供应商检查并确保其所提供的原木和坯材产品的来源是合法、可信赖、可持续的。2007年,百安居携手绿色和平组织,全面停止印茄木地板的销售,以确保热带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百安居独家推出玻利维亚经典SELVA木质地板,玻利维亚SELVA地板作为少数经FSC认证的地板品牌,完全采自符合标准、生长完全的树木,每砍伐一颗树木,就必须重新栽种一棵树苗。目前,百安居正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确保商店出售的木制品和纸制品的原料来自权威认证的管理得当的森林或者回收再生材料。百安居还将植树善举常规化、标准化,促进林木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保证了整个产业链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目前,百安居的商品质量监控被业界公认为是非常严格的,并对更多的原材料供应商提出低碳减排方面的合作标准,同时不断和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同寻找更为环保的材质。

(二)实施“节能减排”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加强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百安居认为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如果全国 13亿人平均每人更换一只白炽灯,相当于每年节约电力650亿度,远超过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和水资源,并能减排二氧化碳6500万吨、二氧化硫200万吨。因此百安居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并培养和改变人们一些消费习惯上不断投入。今年百安居在深圳再次推行节能灯泡换购活动,顾客便可凭家中任意品牌旧灯泡,加1元即可换购百安居自有品牌节能灯泡一个。2009年,百安居还斥资30万元对全国 14家商店进行照明系统工程改造,通过对照明工程的节能改造,百安居门店的平均照明能耗降低了16%。

(三)致力“绿色家装”

家居行业和低碳生活密不可分,百安居经常向员工传递最新的环保动态,使员工都能够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作为绿色家装的倡导者,百安居大力推广对环保有积极意义的家装产品。2007年底,百安居作为唯一一家全程合作伙伴还参与了由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的“气候酷派展览”。百安居还在上海杨浦店和龙阳店店外的空地搭起大型展览馆,陈列了一系列家装环保设计成果。作为环保主义提倡者,百安居担负起销售一些可循环使用的产品的责任,并在家装过程中,建议和指导顾客选择对环境更有益的产品。近年来,百安居在全国各个城市持续推广“安心家”项目,创先提出革命性的家居生活理念,提倡“安全·健康·节能”三大主张。百安居对咨询、设计、选材、施工四个环节的全程关注,通过对产品、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与认证,为消费者打造安全、健康与节能的全新家居生活环境。百安居从点滴细节着手,把碳足迹变成可人的“绿足迹”,逐步成长为中国家居行业的领军“绿巨人”。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7

[2]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4]沃尔玛中国网站.[EB/OL].http:/ /www.wal-martchina.com/

[5]TESCO中国网站[EB/OL].http:// www.cn.tesco.com/

[6]百安居中国网站[EB/OL].http:/ /www.bnq.com.cn/

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研究 篇10

本文以太仓港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探寻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的措施,研究适合于太仓港低碳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目标

临港物流园区作为连接海运港口、内河港口以及一些重要货运人和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连接节点,能有效联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港口增值服务,并同时保证不对港口及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特点,适时提出物流园区低碳运营目标,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临港物流园区要想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相应的运营目标。在低碳经济形势下,目前临港物流园区所采取的运营战略需要结合港口物流发展特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区港联动、以港兴市”等政策的支撑下,促进港口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带动促进城市发展港口物流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对港口物流主要污染物等实施无害化处理,并对港口物流园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实施检测,做到港口物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低碳物流园区不仅是自身的低碳运营,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区域低碳的核心结点。对于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不仅要满足物流园区内外各部门、各管理主体和谐互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运行高效的目标,而且要实现物流运作全过程的环保经济,围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物流园区。

二、太仓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策略

1. 太仓港港口优势

太仓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枕江傍海,紧邻上海港,距吴淞口仅24海里,至长江入海口约68海里,是江海联运最佳结合点。太仓港地理位置,如图1。

太仓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上海近洋航线引到太仓;(2)太仓港是一个梯型交界口,是江海联运的重要中转点,北方的粮食、玉米等到太仓港中转,再转南方航线到广东等;(3)上海港目前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需要开发太仓港。

太仓港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邻近有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以及无锡、常州开发区;长江上游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这些都为太仓港的跨越式发展积聚了大量的货源,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

2. 港口物流园区的联盟战略

通过加强对物流园区的战略管理,为企业提供便捷、合理的全方位港口物流服务,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拓展港口物流业务发展,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港口物流园区提供物流服务,同港口、货主、工业园区等构成上下物流供应链,依靠港口物流园区的衔接和加工处理,港口实现高效率的运作,物流企业规范低碳运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业务,临港各企业通过物流园区实现货物供应和集散的无缝衔接,提高质量和效率。太仓港港区规划,如图2。

作为港口产业集群体现形式的港口物流园区,周边吸引了大量著名的航运企业、物流企业参与经营服务,增强航运企业的配套增值服务能力,提高港口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准,为港口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商机。太仓港口物流园区联盟伙伴,如表1。

港口物流园区通过与各联盟伙伴结成战略联盟,通过资源共享,物流园区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物流园区、港口、航运企业与供应、制造、销售商合作,就组成了一条高效的物流链。依靠这条物流链,港口物流园区、港口作业区、航运企业、货主、临港工业园区实现了原来凭借自身实力不可能达到的效率,实现联盟“多赢”目的。

3. 太仓港临港物流园区的低碳化运营机制

根据太仓临港物流园区的规划目标和产业方向,太仓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发展可以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太仓市中小企业创业园等特色功能园区。从低碳环保、绿色物流和和谐高效三个方面进行物流园区的低碳化发展。低碳化发展策略,如表2。

太仓港结合自身优势和目前产业现状和特点,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新能源产业园要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电、海上风能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材料、节能玻璃等产业;新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现代物流装备以及工程机械设备等产业;代物流园要依托太仓港港口优势和太仓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优势,实施“区港联动”,积极争取保税港区、对台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功能载体,加快建设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等基地型物流项目,着力打造长三角国际采购分拨配送基地、华东台湾商品物流基地、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交易基地三大基地,做大港口流量经济份额;太仓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要设置行政办公区、物流园区、科技研发区、停车场聚集区、集宿居住配套区,发展成为太仓市级一个重要的配套基地。

(备注:“T2T”是指terminal to terinal,即电脑客户端对电脑客户端)

三、结语

打造低碳物流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临港物流园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物流基地,在发展低碳物流的过程中,除了低碳经济思想的灌输,还需要贯彻一系列措施,在物流各个环节,在整个供应链视角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从低碳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研究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目标,结合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联盟伙伴的特点,分析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策略。并且,以太仓临港物流园区为案例,探寻适合于太仓港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机制。

上一篇:医学超声成像下一篇:高专院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