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供应链

2024-05-19

低碳化供应链(精选8篇)

低碳化供应链 篇1

0 引言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科技研发为主要任务的中小微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能力有限,需要借助供应链实现自身的发展。此外,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低碳化经营成为各个企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构建低碳化供应链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及其低碳化供应链概述

1.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国家鼓励自主创业以后,很多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才自己兴办公司或企业,尤以科技型技术人才为首。和过硬的技术实力相比,创业者的资金实力都不甚雄厚。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被称之为中小微企业,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标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是这样的:首先,要从事的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型产业;其次,必须以科技人员和技术创新骨干为主体,技术研发人员的比例不能低于全体员工的10%、研发的能力不低于企业总产出的6%;再次,必须是以科技研发为主的密集型企业。该类企业的经营特点是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不够雄厚,在供应链中面对的压力和风险较多,需要科学地构建低碳化供应链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1.2 低碳化供应链的内涵

低碳化供应链是将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及技术融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是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考虑到温室气体的排放效应,最大限度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环境、经济及社会的三赢局面。

2 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低碳化供应链构建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政策及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较少,而且其内容也并不完善,对于实施的细节缺少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法律法规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管理方面的操作性较差,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有所欠缺。

2.2 生产及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存在很多不足,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大了碳排放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设备落后。我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分布也不合理。企业内部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主要原因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金有限,用于生产设备改进和升级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较低,能耗高。②能源仍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新型能源、清洁型能源利用率较低,且各类中间环节缺少节能措施,造成资源浪费。③管理方面,缺乏规范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在研发和日常管理中存在很大的浪费问题,以库存管理为例,多数企业存在闲置资源较多、物资周转速度慢的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

2.3 低碳理念的宣传不够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诸多的环保概念逐渐被提出来,但是这些概念并未得到深化。尤其是在我国,科技型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对于低碳化供应链的研究更是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低碳化供应链观念得到普及的时候,我国的低碳化供应链才处于萌芽阶段。目前,低碳化供应链虽然有了初步的发展,逐渐得到了各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重视,但是由于其理念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企业决策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低碳化供应链的观念了解还是较少。

2.4 专业人才的缺失

随着人才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间的竞争,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同样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虽然较多,但是其平均素质较为低下。尤其是基本的科技研究人员呈现出了学历低及素质低等特点,缺少专业的高科技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才。再加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度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员工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影响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整体员工素质水平,新兴的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应用到企业之中,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并阻碍了技术的发展。

3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低碳化供应链构建影响因素分析

3.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碳排放特点分析

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低碳化供应链构建问题的基础是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电子行业是科技型企业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电子行业的企业为例,对其供应链的排放进行生命周期分析,以期发现影响低碳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

以电子产品生产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产品生命过程包括原料开采、零部件生产、产品制造、销售、使用和末端处理6个阶段,各个阶段都会产生碳排放,其中原料开采、零部件生产属于间接排放,产品制造和产品使用中产生的碳排放所占比重较大。与其他工业不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较少,主要是产品使用过程中因电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较多。

3.2 低碳化供应链构建影响因素分析

3.2.1 消费者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最多的是产品使用阶段,因此消费者对低碳化供应链的建构有直接影响。消费者环境偏好强,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力越强,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企业可取得的利润也就越多,能用于降低产品碳排放的资金就多,就越能促进低碳化供应链的构建。相关学者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环境偏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供应链成员协作进行碳减排,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

3.2.2 供应链结构

供应链结构对低碳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上下游影响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位于供应链的中心,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在碳减排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能促进企业低碳化生产。这就是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应选择适宜的低碳供应商,双方合作可有效加快低碳化供应链的构建进程。

3.2.3 政府政策

政府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生产影响重大,若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产品提出碳排放要求,通过管制或激励措施驱动企业开展碳减排活动,就可以减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直接碳排放量。而企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的改变,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起作用,通过低碳供应商选择、低碳产品开发等多种方式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最终实现科技型行业供应链的低碳化。

4 低碳化供应链构建途径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运行方式和产品不同于其他企业,对该类型企业碳排放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低碳化供应链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途径。

4.1 国家要健全政策法规

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各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低碳产品的研发,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化供应链建立经验去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其发展。国家政府或者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低碳水平管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低碳化的实施主体之一,其行为对于其自身低碳化供应链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环境是公共资源,很多企业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资源换取自身的发展,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质量成本则由其他企业承担,这种错误的观念会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因此,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通过立法、罚款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而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企业由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发展。除完善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4.2 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水平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应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两方面进行改进。技术方面,企业应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确保材质选择和性能都符合低碳标准。材质主要选择对生态环境无副作用或影响较小的材料,而性能方面则应提高产品的资源利用率,减少产品投入使用后的碳排放。制造过程同样需要考虑环境和能效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污染物要进行处理,达到标准后才可排放。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降低传统陈旧设备的能源损耗。管理方面,企业要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利用电子办公代替传统的纸质办公;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减少信息传输造成的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现代销售途径,扩展销售业务的同时,减少传统消费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营销方面,企业可以低碳为指导理念,通过低碳包装、低碳销售渠道实现经济发展、消费需求满足和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

4.3 媒体要加大低碳消费理念宣传力度

我国社会群体在构建低碳化供应链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媒体,如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机构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公民宣传低碳理念,提高公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引导其形成低碳、环保、绿色的消费观念,从而推动我国低碳化供应链的形成。在国家政策指引、企业引导、媒体监督的作用下,逐渐提升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提高低碳产品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改变以往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形成节约、高效、环保的消费理念。

4.4 优化供应链结构

4.4.1 寻求低碳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

现代企业分工不断细化,企业购买产品就意味着要购买产品供应链,也就是说企业要对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负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应对上游企业进行评估,将碳排放放在成本考虑范围内,选择碳排放较低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对于下游企业,也应该从碳排放角度出发,尽量选择运输距离近的作为合作企业,减少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4.4.2 优化商业模式

传统产品销售是经过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方式完成产品销售,纵观整个供应链可以发现,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需要经历经销商和零售商两道运输中转,中转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费必然会加大碳排放量,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对此,企业可优化商业模式,利用电子商品平台发展产品,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企业可根据估计的需要进行生产和配送,节省中间环节造成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

4.4.3 优化业务流程

低碳供应链的构建,不仅需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内部的高能效、低排放,而且需要整条供应链都能实现低碳高效,对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成为必然。优化业务流程可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和逆向物流等环节进行整体优化,降低供应链中运营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运行效率,最终实现低碳化供应链。

4.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创新性人才,更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的企业,更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首先,人才引进方面,可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其次,改进人才管理模式,摒弃传统的按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选拔人才;再次,组织有效培训,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培训要讲究实效性,可采取组织企业员工交流会、派员工到国内外先进企业学习、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展开员工培训活动;最后,加强考核,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评价员工的个人贡献值,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待遇挂钩,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结语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创造水平。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利用的技术优势降低碳排放,减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国家、社会、消费者在企业产业升级中也有重要影响,应从多个方面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最终构建低碳化供应链,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学学.基于供应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4.

[2]陈红梅.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3]李凯旭,李玉红,杨柳.黑龙江省三江地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驱动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5(11).

产品生命周期低碳化研究 篇2

关键词:生命周期;低碳

1产品低碳的内涵

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变化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越来越强烈,低碳未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为中心的“低碳”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目标,产品设计的低碳化也势在必行。

2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指的是产品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的时间期限的集合。①

生命周期的涵义指的是对产品实体进行环境因素的盘查,分析其环境影响。这种分析包括获取原材料,废弃处理产品,物流追踪,能量流的使用及传递的全过程。所以又称之为“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从摇篮到坟墓分析”(from Cradle to Grave Analysis),“资源和环境效益分析”(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file),“生态层面分析”(Ecoprofile Analysis),“为环境而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等。

对于产品来说,其生命周期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包装和运输,产品的使用与服务和产品用后的废弃处理或者再回收。对于工业产品而言,这个概念就是指环境和一整套流程之间的输入输出交换过程。我们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根据各个具体的环节来分析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是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作为开始的,在生命周期的终端,所有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又回归到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如果在宏观整体上分析,将地球生物圈也纳入到生命周期设计的范围中,那么,产品生命周期也可以概括为一个闭合的系统。

3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低碳化

产品从出生(生产)到结束(废弃)是一个对环境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因此,产品对环境的作用影响,决定了产品低碳化的程度。如果不考虑产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过程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所以说,把产品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考虑就成为产品低碳化设计的理念核心。采取生命周期的概念来分析产品的低碳化,能够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产品与环境的效应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1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的低碳化

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准备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源以制造出最终产品。

原材料的选择包括能源材料和生产材料两个部分。其来源可以概括为两类:最初或原始资源、二次或回收资源。能源材料指的是生产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包括电能、煤炭、水等消耗品。选择更加清洁和更高能效的能源将会有效减少产品制造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材料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用于转换成产品的材料,。在生产材料的选择中,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或者是容易被处理回收的资源应该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Philip White曾经给飞利浦设计了一款CD播放器,这款播放器的机体是用废弃回收的旧光碟为原料生产制造的。其新产品的原材料是通过旧产品回收,重新加工制造的,这一过程比原有的生产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仅如此,新的播放器还不需要为之重新设计生产模具,减少了生产成本。

3.2产品生产制造的低碳化

产品的制造可以大致分为加工和装配两个环节。对于产品的制造,现如今已有大量的研究,用于提升制造科技,优化制造过程。无疑,这种科技进步对低碳化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人们大多关注与制造技术本身的提升,事实上,如果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原材料量的投入,也是一个向低碳化发展的方向。

例如Novembal瓶盖的设计,采用三线螺纹取代传统的瓶盖螺纹的生产制造工艺。因此,其外部尺寸从一般的28毫米缩小到26.7毫米,重量从正常标准的3克减少到1.5克。不仅仅是瓶盖,由于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Novembal瓶体的重量也从6克减少了3克。瓶盖原材料高密度聚乙烯的使用降低了百分之五十。这对于实现产品低碳化具有重大意义。

3.3产品包装运输的低碳化

现今的厂商,为了吸引人们的购买需求,常常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是事情:一个非常精美的瓶子,打开一看却只摆放着寥寥无几的一点点实际需求的产品。例如一盒食物,首先是通过真空包装的塑料袋装起来,再被放入漂亮的纸箱,并且在上面贴上彩条。为了防止破损变脏,又会在上面用包装纸包装起来,贴上标签,然后装入可以手提的纸袋。

其实,结实好用的产品比精美华丽的包装更能够吸引人,也更符合使用。在如今这样把浪费体现到极致的社会中,好产品更能够带来人的满足感。这样的产品,给予的不只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生产地与销售地是分开的,那么,如果能够把产品设计地便于运输就可以有效减少其成本值。宜家(IKEA)家居用品,在生产之初,就被设计成便于运输的板式结构。产品在消费者购买之后,按照图纸,又可以很容易装配成所需要的用品。这样,宜家不仅仅节省了运输成本,同时还节省了装配的成本。而多样的装配造型,也能够使消费者乐于整个过程。

3.4产品使用与服务的低碳化

产品的使用过程会消耗资源,留下废物。此外,产品还面临损坏、维修的环节。所以,设计生产结实耐用的产品,以及零部件可以更换的产品将比传统产品占据更为广阔的市场。

3.5废弃处理与回收的低碳化

一直以来,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都是一个关乎环保的重大问题。人们想尽方法销毁、掩埋或者焚烧。然而这些处理方法都带来了更大的环境破坏。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把旧产品废弃与新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接合起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设计者认识到,也做出了一系列改变。意大利的Abet Laminati在市场出售的一种塑料板,就是采用回收的树脂和旧塑料材料加工制造的。而3M公司的亮片饰品,则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废纸板生产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设计者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多关注不同材料、不同产品特性的比较,就能够从中发现新的低碳方式。

4结语

完整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包括一系列的规划分析,低碳化作为设计的总趋势,把低碳和产品结合在一起,就不仅仅是可能,更是现实。产品的设计,应该贯穿到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因此,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就能够从中找到适合低碳的设计方法,从而设计出更加环保的产品。

注释①:产品生命周期: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的。

参考文献:

低碳化校园设计 篇3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规划”, 保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没有校园建筑总体规划图, 只有一份校园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图。他们认为, 对于一个经历较长时期建设并且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 制定一个包括所有建筑物的总平面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过于死板的规划不是在实践中被淘汰, 就是给今后带来很多实际困难。正如《奥立根试点》 (orego。ap~ent) 一书中所说的:“在今天就去确定在今后二十年内的环境变化是不可能的。让后人象孩子一样在前人已画好的框框中填色, 这种规划充其量也是呆板枯勺。”, 立足现实, 适应发展, 节约资源, 减少建筑量, 是低碳化校园规划设计的根本。

2 合理的校园规模

校园合理规模, 基本上有两种控制方法

2.1 按照学生人数。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一般舆论则认为综合性大学的合理规模是6000名学生。美国理查德·P·道贝尔认为在美国的具体条件下, 2.5万学生是综合性大学的最大规模。超过这个人数后, 管理复杂、维持费用不经济, 师生之间面对面接触机会减弱。

2.2 按照校园占地规模。

校园占地规模这一理论的基础是校园内主要活动方式是一日数次大量学生人流的课间步行活动。大学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0分钟, 因此, 如果按照人体尺度来设计校园, 则校园中心这合理的活动半径是3-5分钟步行距离。 (约为r=5分x8米/分=400米) , 从生活区到教学区则不宜超过10分钟步行距离 (约为R=10分x50米/分=800米) 。由此可以大体推算出一个综合性大学校园的合理占地规模的上限是:

校园中心区:πr2=4002π=50 (公顷)

校园区:8002π=200 (公顷) ,

由此再根据院校性质、所在区域、地形特点等因素, 确定建筑密度、每个学生建筑面积与占地定额, 从而推算出合理的入学人数。

3 低碳化的校园设计

在校园规划中应多用便捷的交通流线, 采用中心式或者环形路线, 使建筑围绕路线布置或呈集中化布局, 加大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 可以降低空气温度和湿度, 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使用, 降低碳排放。

3.1 绿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绿化系统可以调节空气, 美化环境, 是低碳化校园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 选择在环水横琴岛建设校区, 周围的海面就可以起到天然的空气调节作用, 校园内规划了多层次的园林景观, 将水体、绿地、小丘、生态廊道、庭园、室内绿化、空中花园等融入校区, 并强调保育和生态元素, 在建筑物内外进行大量绿化, 如开垦小果林或小农地, 在建筑物间提供连廊和林荫步道, 藉此营造清幽秀气和具有文化品味的育人环境。

3.2 校园内部建立以步行为主的道路系统

广州大学城为保持低碳化的环境, 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并特别注意外部交通与内部公交的转换, 以有效地减少大学城内对小汽车的需求和依赖。小谷围岛地面公交干线将整个岛域覆盖在公交网络下, 同时, 根据大学城人员构成、主要活动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高要求, 建立非常发达的供自行车和步行的道路, 覆盖到每个校区, 每个地块。

4 使用网络化

网络化校园有利用减少出行交通, 低碳环保。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网络课程, 网络辅导等, 也可以通过校园的网络进行整个校园的师生管理工作。

5 资源共享可以减少重复建设

广州大学城中心有教学资源共享区、生态公园。组团以生态公园形成高品质的“软核心”, 围绕“软核心”规划各大学资源共享区。学生生活区布置在市级共享核心、组团级共享设施和教学科研区之间, 便于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共享资源分为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三个层次, 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共享的教学设施形成组团级共享资源, 如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 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之内, 即半径400m左右的范围之内。

6 低碳建筑

6.1 建筑设计强调节能性

建筑采用环保, 无放射, 无污染的材料已经是趋势, 在此基础上, 建筑在设计时, 充分结合自然条件, 利用自然资源, 创造低碳化建筑更是未来的趋势。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在建筑物的设计上, 采用环保、无污染及无放射性的建筑材料, 大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并运用遮阳和隔热等方法, 减少耗电量, 屋面采用光电感应板储能。

6.2 建筑材料环保节能

建筑材料适当搭配, 注重工艺, 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做到低碳化。日本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简朴而又能做到前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如建筑材料, 特别是装饰材料, 由于运用了现代生产制作工艺, 使地砖、涂料、地毯、地革、墙纸等普通材料精美化、高档化。近年来粗野主义在日本得到大的发展, 很多新建筑因此将相当部分的墙体、梁柱的模板印迹, 钢筋孔, 作为装饰, 这种简单之美, 可以称为低碳化装饰手法。如早稻田大学的一些重点实验室, 设置在地下室, 墙壁、顶部均未作任何装饰处理, 整幢楼的线路、管道都从实验室顶部的钢桥上通过, 既做到检修方便、又节省了吊顶等装璜的开支。校园内场地、道路铺设, 很少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高档材料, 多用沥青、地砖、栽草砖、砂石等普通材料, 虽然普通, 但施工工艺精细, 都显得朴实、自然之美。

7 水电节能

广州大学城在空调中心, 有一座冰山, 每当晚上用电低峰时, 就用电冷却制造冰, 然后供一天冷气使用, 空调管道的水循环到冰山这里不断被降温之后再送到各个学生宿舍和其他一些房间, 是一种非常节能的方式。校园灯光设置根据需要分清层次, 既保证需要, 又利于节约。

日本大学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普遍重视节约能源、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和防止灾害。如鸣门教育大学等多数大学建有污水处理中心。早稻田大学提出了环保校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共同保护地球的口号。多年来坚持实行垃圾废物分类存放处理, 以利于废物利用, 减少垃圾量。

8 结语

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做好低碳化校园设计, 是一种趋势, 更是当前的建筑师, 学校规划管理机构, 各个规划设计机构和校园规划专家们共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以后的时期内, 随着中国经济良性的发展, 低碳化校园设计的理论研究必将在充满实践机会的中国发展起来, 开出丰硕的果实, 贡献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相峰.日本大学校园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中国高教研究.2000. (10) .

[2]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城市规划, 2002 (5) .

[3]汤纪敏.美国校园二瞥.世界建筑.1989 (2) .

高碳能源要低碳化利用 篇4

对一个城市来讲,很主要的方面是能源。当今发展的新潮流,世界进入低碳为主的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而中国面临以高碳能源为主的高碳结构和低碳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在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正式提出了中国要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生态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

1 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以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化石能源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强的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特点和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决定了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占据突出地位。就中国而言,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它既是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都很高,这不容忽视。其中,煤炭约为2.66 t CO2/t标准煤,石油为2.02 t CO2/t标准煤,天然气为1.47 t CO2/t标准煤。这3个数据说明,煤炭是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高的。因此,煤炭作为含碳最高的高碳能源,如何实现它的低碳化利用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前些年,中国能源消耗大于GDP的增长,所消耗的能量中,煤作为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基本维持在70%。2008年,中国的GDP是4 326×108美元,占世界总量的7.14%,但能源消费却占到世界总量的17.7%。其中,煤占到世界总量的42.6%,石油将近10%,天然气将近3%。2009年中国GDP增长是8.7%,能源消费量的增长是10.5%。2010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电源新增产能,其中,火电增加的数量占到78.7%,主要是燃煤发电。

在2010年第一季度,六大耗能行业的GDP能耗上升了3.2%,说明中国化石能源为主的状况难以变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整个占到88%。对中国来讲,化石能源的总数占到93%,其中,煤炭70%。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火电占了77%左右,在化学工业的原料中,煤占了50%以上。

现在有一种说法,把天然气化作绿色能源,这个从道理上来讲是欠考虑的。低碳能源的碳排放肯定是很低的,比如,生物燃料,燃烧释放的碳相当于植物生长的碳量。对于核能,浓缩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碳的排放,但是发电是不会产生。

除碳排放系数高外,煤炭的另1个特质,即储采比(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最大。当前,整个世界的煤炭储采比是120 a,而中国只有41 a。这充分表明,中国煤炭丰富只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的。因此,即便煤在化石能源中的储采比最大,也必须高效地利用。

从碳排放趋势来看,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可能不会大幅降低,甚至保持现状也很困难。这是由于中国已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费比例仍然高达70%~80%。

低碳技术是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而实现碳中性的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国际贸易和技术竞争的焦点,其主体是低碳能源技术。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是高碳性的,今后几十年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所以我们要看清这个现实。为了保障我们国家合理发展空间,应该理智、慎重地看待低碳经济。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两者的工作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在2010年两院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的替代能源,要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

2 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在前几十年、几百年,社会的繁荣程度比较低,消耗的能量很少,资源开发也比较少,因此,环境是清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展,大量资源消耗造成污染,这个时候是社会富裕加上污染共同存在。再往后发展,未来的社会既然要保持繁荣和富裕,同时也是1个环境非常洁净的社会。这就是1个能源、资源和污染之间的关系。

预测未来,2020年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是32.7×108 t标准煤,要排放88.8×108 t碳。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国家提出2050年的碳排放要减50%。按照欧盟国家的设定和中国工程院或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占到欧盟设定整个世界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若按照欧盟国家的设定,中国的发展空间就要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面对这种状况,必须使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才有可能既得到快速发展,又能达到碳减排的要求。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有47%,要增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未来新增城市人口将达到1 000×104人/a,新增建设用地15×104 hm2/a。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等,都会大量的增加。由于城市化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增量,就有175×104 t/a标准煤。

由于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均能耗的3.5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将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据2009年环境保护部门检测的488个城市中,就有258个出现了酸雨;抽样的7个大城市中灰霾天气的出现率非常严重,预测超过3×108的人口暴露在对人体有害的空气中;七大水系中水质在一类到三类水只有57.3%。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加重;地下水超采,造成16个省市的70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饮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固体废物泛滥成灾。

整个的原始生态加速衰退,人均的生物承载能力已经超过了自然承载能力的1倍以上。2010年1月27号,纽约时报发表的全球环境指数排名。中国排在第一百二十一位。比2008年的时候的第一百零五位,退后了16位。这个结果是通过环境健康、栖息地保护、温室气体减排、养地空气污染和减少垃圾废弃物等指标排序的。

2010年关于生活质量排名,全球的生活城市,美洲、亚太地区和欧洲,北京第九十八位,上海第一百一十四位。这个排名主要通过自然环境、住房消费品、娱乐、公共服务等等排序的。

由此可见,社会要发展,必然会加大碳排放,但是若要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必须采用低碳技术,保障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要求。

3 低碳技术的含义

在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多种理念中,最核心的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则是低碳能源技术,其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的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就是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和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能源的洁净化利用及温室气体排放与处理技术等5个方面,特别还要包括节能新技术。

未来能源构成包括:a) 基础能源;b) 绿色能源;c) 替代能源。中国提出了节能控需的能源发展战略,即绿色多元、统筹协调、创新引领。对于基础能源,就是将煤炭和石油实现清洁、高效的低碳化利用;绿色能源,就是将天然气、水能、核能作为支柱;替代能源,就是将风能、太阳能和先进的核能形成产业。

未来,我们的理想能源结构是煤的总量逐渐减少,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逐渐提高,这就是绿色化。到2020年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要增加的是非水可再生能源、水电和核电。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技术的主体,而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煤炭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是重要的组成。所以如何使煤炭能够降低排放,这就是低碳化利用。此外,还包括节能减排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所以从广义上讲,所有可以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低碳技术。煤炭的洁净高效利用,包括从开采到预处理到环境控制,到大量的煤用于燃烧的新的燃烧技术和燃煤发电技术以及洁净转化、化学品技术,把发电和化学结合起来,还有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以及开采煤的伴生物的利用等等。

对于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来讲,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高能耗行业的先进节能技术、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先进的水处理、垃圾处理技术,特别要强调的是新型的热力系统和复杂工业系统的集成、优化以及涉及到每位社会居民消费节能技术。

对于核能来讲,未来的技术,主要是热堆、快堆和聚变堆,还有热核聚变。天然气的水合物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可再生能源,现在应该注意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和它的规模化。水电技术、装备和设备的国产化,包括了风力发电设备核心技术、风功率预测技术,还有太阳能光伏电池以及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于生物制能和地热能主要是开发利用,包括生物制的汽化和固体颗粒成型。

4 低碳技术的支撑体系

对于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支撑技术,高碳能源低碳化的基本要求是高效率、低排放、少污染,实现的方式包括从源头、过程到终端的全生命周期,即加大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CO2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其中,化学品和电力是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最佳途径。

科技支撑分为3个层面。第一层次基础性研究,包括对未来能源所需求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概念的创新。如,煤炭资源的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还有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石油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大型电力系统有关重大科学问题,还有清洁能源规模、无污染制备、运输和高密度存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生物制能用的第三代乙醇酶和微藻液体燃料。第二层次主要是涉及到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也就是新技术的创新。如,间歇性能源的并网和分布式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并网,或分布式供电,能量的转换循环利用,要对传统能量系统创造新的循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先进燃烧技术和污染物处理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对于重大攻关项目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撑。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包括节能技术工程、能源资源的勘探、智能电网、快中子实验堆工程等等。

为保证这些技术能够开发成功,国家“863”项目、重点基金等已经对基础研究进行了安排。如,煤燃烧发电技术、新型煤燃烧技术、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等。

不过,对于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技术,作为示范项目,还必须掌握好这些技术,避免将来被别人卡住脖子,但目前的技术水平不宜推广、扩大。

5 几点建议

在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中,要特别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这是最现实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方式。在目前的碳减排统计中,CO2填埋对碳减排的贡献为14.7%,新能源是21.0%,通过节能所带来的碳减排则超过了40%。

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是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利用的低碳化。鉴于目前高碳能源是中国的主要一次能源和高碳能源在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性,节能就相当于减排。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由于中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而节能3.0×108 t标准煤,相当于减排CO2 7.5×108 t。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减排也是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重要途径。

据粗略估计,包括节能减排在内的低碳型新能源体系,可以减少中国目前碳排放总量的77.5%。

城市是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集中地,各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如,美国80%的能源在城市消耗,欧盟是69%,澳大利亚是78%,中国是75%。预测未来城市增加的比例相当大,到2030年的时候,城市能源消费增加到46×108 t标准煤,农村仅仅是9.4×108 t。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城市的能源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而我们的现状是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内还不能低成本、大规模地发展,为此,只能设法把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由于中国大城市的工业比重较高,消费水平提高得快,人均CO2排放基本上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伦敦、东京、纽约、旧金山的人均排放量接近。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7%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70%~75%。经济增速不能总是保持在两位数,因为没有那么多能源去支撑,所以要控需增长。但是,城市的经济贡献率却在逐年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经济增长率占到90%,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这必须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

为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能源需求。提出几点建议,a) 控制建筑量的快速增长,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以便2030年前节约4.5×108 t标准煤。中国现在的固定资产建设能耗中,建筑业占到63.1%,其他设备制造业只占到28.3%,因此,延长建筑的寿命是十分重要的;b) 减少私家车的保有量。合理规划、引导交通运输的需求,引导高耗能产业、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优化生产结构和服务方式,加快转型发展,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发展节能型交通模式,优化运输结构。公路客运选择高能效、低排放的汽车。优化建筑能源服务结构,推广高效采暖技术,扩大65%的采暖节能建筑比例,实现照明技术更替的“三步走”战略等;c) 加强科技研发,促进终端用能技术水平改进,包括工业部门、商业民用部门和交通运输晨门等。建设高效、洁净、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换部门技术进步。树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思想,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 结语

如果中国采用美国的消费模式,中国需要5.3个地球的承载力。如果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需要3.1个地球的承载力,像德国、日本,也需要2.5个地球的承载力。实际上,中国已经消耗了0.9个地球的承载力。但是,全人类只有1个地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像发达国家那样,保持高的人均能耗。

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研究 篇5

本文以太仓港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探寻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的措施,研究适合于太仓港低碳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目标

临港物流园区作为连接海运港口、内河港口以及一些重要货运人和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连接节点,能有效联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港口增值服务,并同时保证不对港口及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特点,适时提出物流园区低碳运营目标,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临港物流园区要想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相应的运营目标。在低碳经济形势下,目前临港物流园区所采取的运营战略需要结合港口物流发展特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区港联动、以港兴市”等政策的支撑下,促进港口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带动促进城市发展港口物流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对港口物流主要污染物等实施无害化处理,并对港口物流园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实施检测,做到港口物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低碳物流园区不仅是自身的低碳运营,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区域低碳的核心结点。对于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不仅要满足物流园区内外各部门、各管理主体和谐互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运行高效的目标,而且要实现物流运作全过程的环保经济,围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物流园区。

二、太仓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策略

1. 太仓港港口优势

太仓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枕江傍海,紧邻上海港,距吴淞口仅24海里,至长江入海口约68海里,是江海联运最佳结合点。太仓港地理位置,如图1。

太仓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上海近洋航线引到太仓;(2)太仓港是一个梯型交界口,是江海联运的重要中转点,北方的粮食、玉米等到太仓港中转,再转南方航线到广东等;(3)上海港目前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需要开发太仓港。

太仓港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邻近有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以及无锡、常州开发区;长江上游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这些都为太仓港的跨越式发展积聚了大量的货源,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

2. 港口物流园区的联盟战略

通过加强对物流园区的战略管理,为企业提供便捷、合理的全方位港口物流服务,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拓展港口物流业务发展,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港口物流园区提供物流服务,同港口、货主、工业园区等构成上下物流供应链,依靠港口物流园区的衔接和加工处理,港口实现高效率的运作,物流企业规范低碳运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业务,临港各企业通过物流园区实现货物供应和集散的无缝衔接,提高质量和效率。太仓港港区规划,如图2。

作为港口产业集群体现形式的港口物流园区,周边吸引了大量著名的航运企业、物流企业参与经营服务,增强航运企业的配套增值服务能力,提高港口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准,为港口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商机。太仓港口物流园区联盟伙伴,如表1。

港口物流园区通过与各联盟伙伴结成战略联盟,通过资源共享,物流园区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物流园区、港口、航运企业与供应、制造、销售商合作,就组成了一条高效的物流链。依靠这条物流链,港口物流园区、港口作业区、航运企业、货主、临港工业园区实现了原来凭借自身实力不可能达到的效率,实现联盟“多赢”目的。

3. 太仓港临港物流园区的低碳化运营机制

根据太仓临港物流园区的规划目标和产业方向,太仓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发展可以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太仓市中小企业创业园等特色功能园区。从低碳环保、绿色物流和和谐高效三个方面进行物流园区的低碳化发展。低碳化发展策略,如表2。

太仓港结合自身优势和目前产业现状和特点,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新能源产业园要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电、海上风能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材料、节能玻璃等产业;新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现代物流装备以及工程机械设备等产业;代物流园要依托太仓港港口优势和太仓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优势,实施“区港联动”,积极争取保税港区、对台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功能载体,加快建设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等基地型物流项目,着力打造长三角国际采购分拨配送基地、华东台湾商品物流基地、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交易基地三大基地,做大港口流量经济份额;太仓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要设置行政办公区、物流园区、科技研发区、停车场聚集区、集宿居住配套区,发展成为太仓市级一个重要的配套基地。

(备注:“T2T”是指terminal to terinal,即电脑客户端对电脑客户端)

三、结语

打造低碳物流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临港物流园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物流基地,在发展低碳物流的过程中,除了低碳经济思想的灌输,还需要贯彻一系列措施,在物流各个环节,在整个供应链视角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从低碳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研究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目标,结合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联盟伙伴的特点,分析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策略。并且,以太仓临港物流园区为案例,探寻适合于太仓港临港物流园区低碳化运营机制。

低碳化图书馆建设之路 篇6

关键词:图书馆,低碳化,建设

一、低碳图书馆的内涵及特征

1. 低碳图书馆的内涵

低碳图书馆, 就是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以节能减排为宗旨, 追求无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对于低碳图书馆来说, 就是尽可能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自然资源, 节省人力资源的损耗, 综合考虑馆舍、文献资源、制度建设、读者服务等因素, 创建清洁健康、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型图书馆。

2. 低碳图书馆的特征

低碳图书馆是低碳理念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中的践行, 它区别于原有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图书馆建筑的建设中, 还要体现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与管理过程中。

二、我国图书馆低碳现状

纵观近年来, 我国部分图书馆在规划之初便将“文化地标”作为设计理念, “高大”、“雄伟”、“气派”主宰了图书馆的建筑风格, 以全封闭、全空调、高能耗、高成本为主流的建筑模式, 使图书馆逐渐成为高碳排放与高能耗的公共建筑。如深圳图书馆每天电费达2万多元, 上海大学图书馆夏季每天仅空调费就达上万元, 这种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昂的运行费用, 不利于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和服务管理。所以, 创建低碳图书馆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低碳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图书馆建筑的低碳化

馆舍是图书馆最基础的硬件设施, 它的规划、设计、施工及使用应融入低碳理念, 使之回归自然且节能环保, 减少碳排放。如充分利用再生材料, 充分利用再生能源, 降低消耗等。

2. 文献资源建设及管理的低碳化

(1) 纸质文献低碳化采集

要通过公开招标, 选择资信优良、服务周到的代理商, 确保所购图书的内容专业和质量标准, 尽量选购知名出版社、专业出版社的图书及权威专家学者所著图书, 以防止盗版文献、低俗文献的流入。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广泛收集广大师生的意见, 根据各专业领域的学科特点, 从注重文献资料的专业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出发, 采集学科门类多样、品种丰富的优秀书刊。鼓励毕业生将自己不易带走的旧书 (包括教科书) 捐给图书馆, 开展老教授捐书活动, 丰富馆藏资源, 使旧书循环再利用, 达到“节能环保、传递知识、服务读者”的目的。

(2) 电子文献低碳化采集

信息庞杂的今天, 电子文献数据库层出不穷, 应注重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序, 从采编、入库等各个关口严把质量关, 并将文献集约化、精简化, 控制在读者的认知能力之内, 决不能用纷杂无序的甚至不健康的、无用的大量文献信息扰乱读者的注意力, 阻碍绿色信息的传播、交流、开发和利用。比如,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 要加强图书、电子出版物的清洁防毒工作, 开展“绿色网络”和“低碳阅读”活动, 让黑色文化远离校园, 使图书馆成为清洁的、健康的信息中介部门。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要尽力做好读者的网络阅读—低碳阅读的导读工作, 要正确引导读者, 提醒读者在网上阅读时, 要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有自觉性, 要明白“网络无限, 时间有限”, 要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好, 同时工作人员要提高咨询服务水平, 要提供给读者最新、最有价值的网络资讯, 做好读者的咨询和服务工作, 提醒读者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 不断提高读者的网络阅读效率, 从而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

(3) 文献信息资源低碳化管理

流通阅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图书的上架工作, 上架工作的难易决定于书架的合理布局。而改善布局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强各个阅览室的入室人数的统计分析, 加强书籍资料借阅率的统计管理, 利用这些统计数据, 重新设计图书的流向方式和分类布局, 热门书籍摆放在容易取用的位置, 利用频度较低的图书可以另行摆放, 腾出靠近出口的空间摆放一些新书或者推荐大家阅读的图书。另外把期刊的时限二分法装订改进为时限三分法的装订, 提高合订本的装订效率和借阅的方便性,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图书期刊管理制度。

对有学术价值的旧书籍和期刊进行合理的收藏安排, 对于那些没有学术价值的或者复本量多的旧书、期刊进行处理, 以交换、赠与、漂流等形式对旧书进行循环再利用, 以充分达到旧书的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

图书馆应当加速过期多余复本的低价出售或赠予;合订本硬纸壳的回收再利用, 并适当降低壳体的厚度;过期报纸的收集集中变废为宝;及时回收毕业生赠书, 以补充馆藏和转赠生活困难学生;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馆际互借。将图书馆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免费、便捷、低价提供给社会;加强馆际交流, 积极开拓有效渠道, 获取有价值的埠外图书资料等。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展网络学术活动与教学, 建立无纸化的个人电子图书馆和网络化的教学图书馆, 将成为未来低碳图书馆节能减排的关键。

3. 日常工作行为管理低碳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自身做起, 从思想上重视节能环保,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节能环保的事情可以做, 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节能减排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低碳理念融入图书馆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在员工中大力倡导“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活动, 尽可能使用QQ、E-mail、MSN等即时交流工具, 少用打印机和传真, 以减少对纸张的消耗, 在非打印不可的情况下, 提倡双面打印。鼓励员工多走楼梯, 少坐电梯;图书馆照明实行智能化控制节电设施, 养成随手关灯和拔电源的习惯;短时间不使用电脑时, 启动电脑的“睡眠模式”, 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少让硬盘、光盘同时工作, 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合理选择关机方式;建立专人定时巡视检查制度, 防止卫生间和开水房的长流水和跑漏现象;检索电子终端的自动节能模式设置;建立节能经济的图书馆经营制度等。

4. 读者服务的低碳化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低碳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关心人的健康成长, 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 首先应增强低碳意识, 讲究时间效益和生态道德。其次应强化服务效能, 扩大形象辐射。要注重方便服务, 采用刷卡、触摸屏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和藏、借、阅、参一体化服务模式, 使读者感到省时省力、舒适快捷;对读者加强网络技术指导, 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从而提高检索效率;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服务, 以减少来馆读者, 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碳排放;要讲究礼貌服务, 对每一位读者都一视同仁, 笑脸相迎, 为他们创造美与和谐的信息服务及学习氛围;要开展知识导航、馆际互借等特色化服务, 在服务中融入温馨的人文气息, 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低碳化图书馆建设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为基础的图书馆模式, 是人类社会发明传统图书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图书馆应努力营造幽静、温馨、环保的馆内外环境, 创造健康、优质、舒适的文化氛围,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人类社会“低碳排放”尽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孟春全.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5) .

[2]李明华.多管齐下力促图书馆建筑科学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2) .

[3]潘欣.关于建设高校节约型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2) .

新农村住房建设低碳化途径 篇7

低碳经济概念是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 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 获得整个社会尽可能大的产出。为了遏制全球气候暖化, 必须削减碳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明确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就“村容整洁”方面指出:长期以来农村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 污染问题凸显, 并要求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 做一个长期规划。在《纲要》的指导下, 各省、市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要求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农房设计方案, 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建设新型住宅。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耗能不断上升, 已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领域。2007年我国建筑能耗总计5.2亿吨标煤, 占全国总能耗的20%~25%。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 2020年, 我国建筑能耗至少要到10~13亿吨标煤, 接近2000年我国全社会商品总能耗, 预计占全球能源消耗8%。而2007年我国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30亿m2, 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60%, 农村建筑能耗占了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 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 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 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实现我国减排目标, 推动低碳经济进展起到重要作用。

2 农村住宅及资源特点

2.1 农村住宅特点

我国农村地广人稀, 传统农村住宅分散, 大都为庭院式单元住宅, 至2006年底, 我国农村户均住房面积为128平方米, 户均住房占地面积为51平方米。

从规划看, 目前住房建设缺乏规划, 布局不合理, 房型各有不同, 住房的水、电、气等能源供给的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污水排放不合理;从房屋结构看, 我国农村住房中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 约占住宅比例的88%, 钢筋砼结构占4%, 砖木结构占8%;从住房设计看, 农村住房缺乏设计, 大都是农民自建房, 所以房屋的三通、采光、隔热、排污等很不合理, 功能区划分粗略, 卫生条件差;从房屋的施工看, 均以家庭为单位, 建筑规模小, 建设时间短, 在物料采购、运输、人力上都存在极大浪费。且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 缺乏质量监督。所以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系数低, 防漏、防潮、保温节能差。

2.2 资源特点

我国农村具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以秸秆等自然清洁能源, 在消耗过程中都不会产生CO2排放。

太阳能是分布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根据国家气象局科学研究院对全国近700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显示,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全年日照总数在3000小时以上, 全年辐射总量在5.9×105J/cm2。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的住宅多为庭院式住宅, 屋面面积大, 根据现有的光伏发电技术, 可将12%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据测算如将农村住宅屋面铺装太阳能电池, 则可满足家庭的用电需求。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 季风盛行, 风能资源丰富, 风能能源总量为16亿千瓦, 其中10%左右可供开发利用。其中我国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内蒙古和甘肃北部地区风力资源极其丰富, 风能密度大于200W/m2, 平均风速大于3m/s的时间大于6000小时。

生物能作为我国农村的传统能源, 总量超过了7亿吨。近年来, 我国农村家庭生活燃料逐步被煤、电、液化气能燃料替代, 生物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幅下降。农作物秸秆不但没有作为生物能源加以利用, 反而直接焚烧, 向生物圈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大幅增加了农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 新农村住宅的低碳化途径

3.1 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新农村住房应根据农村的住宅特点和当地的资源特点,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选择合理的可再生能源类型。例如太阳能的利用要考虑日照时间和强度;农村风力资源较丰富时, 可有效利用风力发电。新农村住宅对各清洁能源的利用可如下图所示:

3.2 从住房的建设、使用、回收利用等重要环节控制碳排放

新农村住宅建设在尊重住户意愿的情况下, 当地政府应积极指导,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 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以便从住宅的施工、使用、回收利用各环节控制农村住宅的高能耗、搞排放问题。并可从以下方面具体控制。

在用材需求方面, 遵循低碳选材、就近取材、集中用材的原则。就近取材、集中用材, 减少材料的运输成本, 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消耗能源而形成的碳排量。低碳选材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选择低碳建筑材料, 另一方面, 采用钢结构、新型墙材、石膏砌块等可回收建筑材料, 可提高建筑寿命期结束后资源回收利用率。

在水资源回收利用方面, 设计中水回用系统, 将生活用水与饮用水系统分离, 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 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

在通风采光方面, 合理利用建筑通风, 增强建筑物门窗气密性。一方面合理设置建筑门窗, 引入自然通风, 以满足室内换气和夏季通风散热的要求;另一方面, 又需要保证建筑物密闭性, 避免空气渗透造成热损失。在采光方面, 农村住宅由于层高底, 可充分利用天窗采光, 消除采光死角, 减少照明能耗。

在住房隔热方面, 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建筑物的屋顶、门窗和墙体是建筑室内外的热交换通道, 减少围护结构的室内外传热, 稳定室内温度, 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进而减少采暖、制冷等设备的能量消耗。

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序的进行和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背景下,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住房建设及农村资源特点, 探析了新农村住房建设的低碳化途径。

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定位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低碳化,标准,定位

从我国政府2020年前的自主减缓目标看,未来十年我国的低碳化目标的约束性指标已经由“十一五”规划的碳强度和单位GDP的能耗两项增加到可再生能源比重、森林碳汇多个约束性指标,而且减排的指标量同比增加3倍多,单位GDP耗能量下降1.5倍以上。由此看来,从“十二五“规划起的后十年,我国的低碳化程度将明显增强,难度也将变大,涉及的面也更广。产业集群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低碳化,自然需要清楚认识,并作一个合理的定位。

1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内涵及标准假定

低碳化是相对“高碳”经济模式而言的,亦即通过节能技术、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减排技术来实现低耗能、低污染和低排放的过程。低碳化的内涵应从三个维度理解:首先是相对于无约束的碳密集模式而言的,从这个维度来讲,低碳化的关键是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亦即通过碳封存、碳蓄积、碳捕捉等控制CO2的增长速度;其次是相对于化石能源模式而言的,从这个维度来讲,低碳化的关键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1];最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亦即通过人类自救行为而改变地球生态圈的碳失衡,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缓碳足迹,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简而言之,低碳化是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一个旨在恢复生态圈碳平衡的自救行为过程。

产业集群的低碳化是隶属于上述涵义的,不过其内涵倾向于低碳化涵义的第一、二个维度。一般可以这样理解:产业集群低碳化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以及产业链整合,实现减排、节能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以迎合政府的低碳总体目标。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提出,是全球低碳经济宏观环境的使然,也是国内实现产业转型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使然,其内涵的深刻性超出了过去“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的范畴,它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集群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低碳化的主导性载体[2]。

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千万公顷,森林储蓄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一自主减缓目标不仅指明了我国低碳化量化指标,而且明确了低碳化的约束性指标,亦即碳强度、单位GDP的耗能、可再生能源的权重和森林碳汇等指标。自主减缓目标是我国未来十年低碳化的总纲,可归为低碳化的目标层面。产业集群低碳化在社会经济低碳化的进程中应归属于准则层面,是服务于目标层的,为便利操作与确保目标任务实现,作为低碳化主导性载体的准则层目标也应量化指标,可在当前的研究或低碳化实务中,少有涉及,即使有也往往是参照目标层指标而提出的非理性化数字。因此,若能依据目标层指标,明确产业集群低碳化量化指标或构建一个量化指标的确定标准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量化指标或标准的确定不应是对目标层指标数字的简单增减,而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确定。归纳起来,首先是动态与稳定原则。动态性表现为:指标设定应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文化和行业特征相联系;指标设定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挂钩,亦即指标设定具有权重的动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稳定性。其次是主导性原则,亦即标准不宜涵盖所有碳化指标,而是设定的指标最能反映我国经济的低碳化程度。最后是2R原则,亦即体现减排(Reduction)与经济发展速度(Rate)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产业集群结构复杂、数量众多,整体上量化其低碳化指标并不容易,而且也是违背科学逻辑的,但我们可在政府的低碳化总体目标规定的约束性指标基础上确定某一动态标准来衡量产业集群的低碳化程度,并以此确定某一地区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量化指标。本文拟从2R原则出发,采用脱钩率,亦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速率(或称经济驱动力)的比值,作为产业集群低碳化程度的定位标准。

2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界也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问题,各类文献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归纳为主要三个方面:一是从战略层面指出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必然性及其演变模式;二是从机制方面入手,论述了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金融创新;三是从区域经济角度着手,探索了产业集群低碳化的路径选择问题。

冯奎博士在《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一文中指出,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升级、提高竞争力、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四种模式:一是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2]。

赵广华在《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一文中提出,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应包括:组织机制、财税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推动机制、市场调节和监管机制、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3]。他还在《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中提出了产业集群低碳化应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采购、生产、营销、直至消费和废品回收的整个过程[4]。陆小成基于技术预见理论出发,提出技术预见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基础,进而指出区域低碳创新构建应选择低碳的关键技术战略、区域创新政策、产品营销策略和创新服务体系等对策[5]。沈政信提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改善现有高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制度的两个维度:即“高碳产业链条”与“高碳产业结构”[6]。

李海东博士对广东地区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中指出,广东经济要从源头进行减排,并适应经济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与推广清洁能源[7]。王淑荣根据大连的实况,指出了大连市应以生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低碳生态产业链及拓广清洁能源的领域。

除此之外,少数文献还把能源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与低碳经济结合来研究我国产业低碳化问题。能源强度公式为:EIt=ECt/GDt,若EIt>EIt+1表明随着的推进,能源强度趋于降低,经济沿着低碳方向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反之就不符经济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以上观点可知,目前产业集群低碳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领域与定性分析,且多为对低碳涵义和制度创新的探讨,而微观方面的研究和量化分析较少,据已发表的文献来看,有影响力的文献不多。由此看来,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微观研究和量化分析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没有必要过多纠缠概念的准确定义和理论精致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前进”[8]。

3 产业集群低碳化标准的推演

我国尚处于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必然的,但受技术和资金等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耗能增加,并相应增加碳排放总量,假如这种态势不能得以有效低控制,环境压力必然加大。倘若给予足够长的时间,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压力的矛盾固然可以通过拓展清洁能源领域与调节产业与能源结构得到缓解。然而,下一个阶段是十年,况且政府的自主缓解目标又不低,产业集群作为低碳化的主导性载体能否做出应有贡献呢?产业集群低碳化的阶段量化指标及其确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问答这些问题应从产业集群的能耗、碳强度、产能等方面入手。

3.1 产业集群能耗、排放现状

依据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一是建立在农村和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在科技实业家创业基础上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三是在本地“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群;四是由外资的配套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五是改造后的国有企业经繁衍和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若进一步按行业性质分类,产业集群可分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二大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主要标志技术是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产业。传统产业集群则包括电力、建筑、冶金、化工、陶瓷、机械和钢铁、建材等加工制造业或重工业。

不管是依据形成的原因分类,还是行业性质分类,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存在与技术、区域和资金相关联,技术、区域和资金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集群的能耗与排放状况。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能效高、排放量少,而传统产业集群能效低、排放量大,对于资金缺乏的产业集群更是如此。近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和产值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从全国产业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产值所占比率还是比较小的。截至2010年4月,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重新确认仅约为1.5万家,省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亦不过30、40万家,而且认定标准不一。况且,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还包不含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因此,可以这样说,传统产业目前仍为我国经济的主体部分,这点决定了我国以“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还会持续一个较长时段。

从能源结构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的比重占65%以上,而且各种化石能源中,碳的含量最高,这就决定了我国CO2排放强度数字高的现状: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30%。这些能耗中,火电、钢铁、冶炼、水泥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耗费了占年原煤量的90%,连同其它传统产业占了化石能源的92.7%。目前,风能、太阳能和氢能虽然备受青睐,但其成本是煤电水电的4~10倍,甚至氢能商业化的目标还比较远。“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资金以实现低碳化,虽然低碳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单位能耗比“十五”降低20%的目标,但其是代价是沉重的。由此看来,改变传统产业对煤、石油过度的依赖的现状需要时日。

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分别将增加3.3%和2.2%[9]。IEA的预测表明我国在工业化中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未来25年里呈现上升趋势,碳排放量总数并不见得减少。基于此,我们不由发问政府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减排的效果体现在哪里?简而言之,应是体现在单位GDP耗能以及碳汇方面。要实现减少单位GDP耗能量关键在于传统产业(集群)的节能状况。

3.2 产业集群发展与低碳化的矛盾

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仍为第二产业,这点既是决定于国内工业水平,又是决定于国际贸易分工。世界产业链中的低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而这些企业多是“三来一补”产业,并逐渐演变成的产业集群,其耗能、排放一般都比较大。“十一五”规划期间,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淘汰或转移了部分落后企业,然而那些转移的企业尚在国内,耗能、排放并没有较少,相反因接收地区的社会成本低而引起更大的外部不经济,碳排放更是居高不下。由此看来,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仍会阻滞产业集群的低碳化。

此外,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收入处于2000~4000美元的状况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重工业和加工制造业还会进一步发展,诸如钢材、水泥、石化等高耗能的传统产业集群。我国各级政府虽已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煤为主要资源的现状,而且我国低碳化的技术水准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其中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加上国内生产大量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这些必然增加我国的碳强度。由此看来,传统产业集群产能与碳排放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系,亦即前者增强(减弱)会导致后者的增加(减少)。

再者,从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关系来看,自1996—2009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都相应增加了能耗,尤其2002—2006年间,年均GDP增长率为9.58%,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连续4年超过1,平均为1.13,这样增加了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实现的难度。然而,今后十年,我国GDP高速增长仍然必要,而且可能,这自然加剧经济发展与低碳化的矛盾。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对我国GDP的增长率起了关键作用,而传统产业集群则对我国GDP的保持起了决定性作用,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保持其发展速度,并向高端产业链转变。然而传统产业集群高耗能、高排放却又使各级政府伤脑筋,是打压、扶持或是让其自生自灭呢?这里,我们构建一个标准而对其做出较为理性的回答。

3.3 低碳化标准的推演

依据前文假定,产业集群低碳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为:脱钩率(DR),亦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速率的比值。这一指标是在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碳强度和进出口贸易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的。

能源强度又称单位GDP能耗,其计算公式为:

EIt=ECt/GDt,其中,EIt为t年能源强度,ECt为t年一次能源消费数量,GDt为t年国内生产总值。

由此得出,判断一国或地区的节能状况是与一国或地区GDP相关联的。

由能源强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导出能源强度下降率(γ)与能源消费弹性(ε)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γ=(1-ε)×β/(1+β),其中β=GDt+1/GDt,即GDP的年增长率。

由此看出,GDP的年增长率被引入公式,能更好的反映出经济增长与节能的关系,只要预先确定β的值,再根据历史数据确定ε的值,就可求出γ,这样,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建立了关联。

再根据徐国泉和刘则渊等提出的碳排放分解模型[10],导出碳强度的计算公式:

Ct=∑iCi/GDP=(αEc+βEo+γEn)×(44/12)/GDP,其中α、β、γ分别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转化系数,取EIA、国家科委等权威机构的算术平均值而得出的,44/12为CO2的转化系数。

由此可知,ECt、CO2、GDP、β等的结合成为研究低碳问题的重要指标,不过以上公式主要关注能源强度、碳强度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低碳化的内涵。

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一次能源消费量会逐渐减少,其结果是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逐渐脱钩,脱钩率表明一个地区或产业集群低碳化的程度,反过来,假定给出DR就可推出一个地区低碳化的相对指标,其表达式为:

DRt=EPt/DFt,其中EPt表示环境压力变量的相对改变,DFt表示经济发展变量的相对改变,常用产业集群产值的年增长率来表示。

公式中,EPt反映的是产业集群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可以通过仪器测定其每立方含CO2、SO2等气体的浓度值,然后与基期对比而求得。

通过以上公式求得的脱钩率,反映了能耗与产业集群产值年增长的关系,若DRt下降,DFt增加,且大于DRt,EPt也上升,表明能耗与产业集群产值增加呈正相关系,低碳化程度低;若DRt下降,DFt增加,且小于DRt,EPt下降,表明能耗与产业集群产值增加呈负相关系,低碳化程度高。

4 产业集群低碳化定位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定位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入手:定性定位主要考虑的是碳强度与经济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定量标准则是根据政府的自主减缓目标,亦即我国能源强度从2010的0.92下降到2020年的0.6吨标准煤/万元,年平均下降4.18%,确定一个地区或产业集群区域的低碳量化指标。

4.1 可持续性发展的低碳化

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作为低碳的主要载体,各级政府应积极为其制定相应的低碳目标,以保证我国政府至202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过,区域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要正确处理低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群减排的立足点,首先是低碳的首要前提是不能以牺牲区域经济发展为代价。我国现阶段,“重中之重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11]其次是低碳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地区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并且惠及区域内广大民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产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最后是产业集群低碳化是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化既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包括提高石化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低碳化不是依靠产业链的某个节点,而是依靠整个产业链的各个节点。

4.2 低碳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低碳化的推进程度既与低碳技术、资金,也与政策制度、组织等因素关联。目前,我国只掌握世界低碳核心技术极少部分,而且在低碳金融、组织和制度上也存在也大缺陷,这些决定我国实现未来十年的减排目标难度是相当大的,低碳创新自然推向日程。同样,产业集群的低碳化也需要在低碳技术、制度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

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制度创新的内容有:(1)完善低碳绩效评价制度;(2)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3)发展绿色金融。低碳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关键动力,其内容有:1)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体系;(2)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集群内部的知识产权;(3)把碳捕获、碳封存、碳替代和碳减量等技术环节充分融入集群的低碳化中。

4.3 低碳化需量化标准

我国的各类产业集群存在着地区、行业和发展水平等差异,因此,不同地区、行业和发展水平的低碳指标是不同的,低碳原则是共同而有差别的承担政府的减排目标,但差别的目标必须根据产业集群自身特点而定。

2010—2020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率4.18%是相当明确的,但具体落实到产业集群的下降指标是多少,依据顺推逻辑恐怕很难确定,倘若从根据产

业集群产值、增长率、耗能强度和环境压力等方面考虑,某一产业集群的减排指标是可以限定在一个合理范围的。

脱钩率综合反映了能源强度、碳强度、经济发展速率和环境压力,通过假定DR的值或测定空气中的各种能耗排放气体,然后前文的推算公式,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产业集群的量化指标。

总之,产业集群的低碳化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确定量化指标,这样才能是低碳过程更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02):34-36

[2]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9-12

[3]赵广华.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0(08):7-11

[4]赵广华.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J].企业管理,2010(08):88-90

[5]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2):97-101

[6]沈政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J].政策瞭望,2010(04):49-50

[7]李东海.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0(06):19-21

[8]陈迎.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J].环境保护,2009(24):24-26

[9]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1-13

[10]徐国泉,刘则渊,等.中国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其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6)158-161

上一篇:物理能力培养下一篇:逆向工程与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