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管理中心

2024-08-09

交换管理中心(共9篇)

交换管理中心 篇1

2011年4月11日消息, 德国气候计算中心位于德国汉堡KlimaCampus的中心位置, 这家非盈利性机构所具有的高性能的计算平台和复杂、高容量的数据管理能力, 为国内外1000多名研究员提供气候和地球系统研究的服务。

同其它计算中心相比, DKRZ能够将计算和管理实现独有的完全整合, 从而来管理全球气候模型调研所产生的数PB的数据量。这些数据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运行, 并且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群系统。

DKRZ曾一直采用数台NEC SX-6 Vector Machine和专业的超级计算机。然而, 随着这些系统的逐渐老化, DKRZ认为, 他们需要更高的性能才能继续满足其研究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事实上, 数据中心的性能对于机构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系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易于同机构的存储数据相连接。

为了解决系统的性能问题, DKRZ购买了使用InfiniBand连接的IBM POWER6集群。该机构购买了QLogic InfiniBand交换机用于连接, 因为其能够与IBM POWER6进行经过验证的无缝整合、认证以及连接。DKRZ选择QLogic交换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能够克服系统瓶颈。该机构购买了8个QLogic InfiniBand交换机, 以并行拓扑的方式进行装机 (所有节点都被连接到这八个交换机上) 。据DKRZ称, QLogic InfiniBand交换机是目前市场上最佳的互连解决方案。

QLogic InfiniBand交换机产品具有以下优势:

誗无可比拟的灵活性以及高可伸缩性的40Gb (QDR) 产品, 共支持18至864个端口

誗可通过多项行业领先的功能来提高HPC群集的效率, 包括:自适应路由、分散路由以及虚拟光纤

誗专为高性能计算 (HPC) 市场苛刻的解决方案推出时间需求而设计

誗40Gb (QDR) -InfiniBand交换机可提供18至864个端口

誗QLogic TrueScale ASIC架构的性能不仅极具伸缩性, 而且可预测

誗全面的高级InfiniBand功能集

誗可选配的InfiniBand光纤套装 (IFS) 管理解决方案来可提供种类丰富的光纤视图和功能强大的光纤工具集

通过使用IBM POWER6集群同QLogic InfiniBand交换机, DKRZ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好几项的性能改进。第一, 数据中心的整体速度提高。在几个月后的性能测试中, DKRZ的系统在2009年6月的前500强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位列第27位。DKRZ的整体系统峰值性能为115.9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 是当前该机构在测试中的最佳结果。

第二, 该机构能够完全将其高性能的存储系统 (HPSS) 该系统管理着DKRZ的数据归档, 与互连相整合, , 为归档数据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传输率。

第三, QLogic InfiniBand交换机帮助改进系统的管理和监控, 减少错误率。交换机通过持续监控简化了确定和诊断复杂问题的过程。

交换管理中心 篇2

传统数据中心的异构网络

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成为企业IT系统的心脏,然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传统数据中心在不断的建设和升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繁杂、异构的网络,阻碍了数据中心向高效、敏捷的方向发展。

从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看,存在相对独立的三张网:数据网(Data)、存储网(SAN)和高性能计算网(HPC),基本现状如下:

?数据中心的前端访问接口通常采用以太网进行互联而成,构成了一张高速运转的数据网络

?数据中心后端的存储更多的是采用NAS、FC SAN等

?服务器的并行计算则大多采用Infiniband和以太网

?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存在操作系统和上层软件异构、接口与数据格式不统一

标准化之统一交换架构

为了便于未来的业务整合和服务提供,简化管理,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为了解决传统数据中心异构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数据中心的建设应尽量避免异构系统的存在,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划完整的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在业务网络,以太网随着技术的变革一直向前不断的发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市场的需求。自1983年以太网开始大规模普及开始,到1995年的以太网网卡被大多数PC所采用,再到快速以太网(100 Mbps ),千兆以太网( 1000 Mbps )以及今天的万兆以太网和即将推出的40 Gbps和100 Gbps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经历了从终端到局域网、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广域网到城域网的变革,可以说以太网正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在存储领域,自IP存储自诞生以来快速发展,万兆存储更将存储发展带入新纪元。

在超级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领域,6月发布的世界TOP500超级计算机排名显示,285个站点采用以太网连接,占据57%的份额。

随着CEE(Convergence Enhanced Ethernet 融合增强型以太网)对现有以太网标准的改进,以太网解决了数据中心应用面临的所有技术问题。融合增强型以太网已经成为构建统一交换架构数据中心的最佳选择。

CEE标准的诞生将以太网从“尽力而为(Best-effort)”传输模式变成更适合数据中心环境的使用的“无损网络(Lossless)”传输模式。H3C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网络基础设施以“统一交换架构”为基础,将传统数据中心中的计算网络、存储网络和数据网络统一到基于100 Gbps以太网的高性能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利用高密度的万兆以太网和融合增强型以太网,传送数据中心内部的同步大流量、备份大流量、虚拟机迁移大流量等等,使得数据中心内部在交换层面不再出现瓶颈,满足新一代数据中心业务高效的需求。

交换管理中心 篇3

关键词:Cisco交换机,VTP,vlan,路由

一、引言

前段时间, 由于楼层的一台交换机的风扇老化, 风扇转速过低, 导致该交换机温度异常, 运行不稳定, 又暂时找不到替换的风扇, 于是从库房中找出一台使用过的CISCO 3550交换机替换原交换机CISCO 2980G。楼层的交换机通过光纤通道上联到中心交换机。

我们的交换网络通过使用VTP (VLAN Trunking Protocol) 来管理在同一个域的网络范围内VLAN的建立、删除和重命名。VTP有三种工作模式:VTP Server、VTP Client和VTP Transparent。VTP Server维护该VTP域中所有VLAN信息列表, VTP Server可以建立、删除或修改VLAN, VTP Client虽然也维护所有VLAN信息列表, 但其VLAN的配置信息是从VTP Server学到的, VTP Client不能建立、删除或修改VLAN。中心交换机CISCO 6509采用VTP server工作模式, CISCO 3550采用client工作模式。当我们在中心交换机CISCO 6509上即VTP Server上配置一个新的VLAN时, 该VLAN的配置信息将自动传播到本域内的其他所有交换机 (VTP client模式) 。这些VTP client模式的交换机会自动地学习VTP Server上的配置信息, 使其VLAN的配置与VTP Server保持一致, 从而减少在多台设备上配置同一个VLAN信息的工作量, 而且保持了VLAN配置的一致性。

二、故障排除具体配置、解决过程:

1、根据之前配置、使用其他思科二层交换机的的经验, 对c3550进行了基本配置, 进入特权模式, 更改了交换机的hostname、ip、掩码、缺省网关和密码等, 设置了vtp参数:

2、基本参数设置完毕后, 连接光纤到上层交换机, 通过console口连接到交换机后, 键入命令show vlan, 发现可以学习到中心交换机的vlan配置, 线路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从连接端口FastEthernet0/1 (划分到vlan 10网段, switchport mode access) 的微机上ping 192.168.1.21时发现不通, 也无法telnet该交换机, 无法访问中心交换机和其他服务器, 但从中心交换机内部ping 192.168.1.21则是通的, 从连接中心交换机的vlan 10端口微机ping 192.168.1.21也不通。通过更换端口和查看端口信息发现端口没有问题。将端口配置成vlan1网段后, 并将微机ip配置成vlan1网段的地址后, 发现可以ping通192.168.1.21。

3、通过查找资料, 有的说是因为VTP版本不一致导致的, 通过查看VTP版本, 把VTP Pruning Mode、VTP V2 Mode 2个模式激活后, 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4、于是重新查看CISCO 3550交换机的配置信息, 通过分析show config中的内容, 发现有一条命令ip routing。这时突然想起这款WS-C3550-48-SMI支持标准的三层功能, 带有基本的路由功能, 于是判断是这条命令导致。因为这台交换机是以前使用过的, 配置信息也是以前的, 我只做了基本的一些修改, 忽略了其路由功能。

通过执行命令, 关闭IP路由功能:

命令执行后, 问题解决, 网络通信恢复正常, 连接CISCO3550各端口的微机都能在各自的vlan中正常联网了!

三、结束语

通过这个案例问题的解决, 说明对于曾配置、使用过的交换机, 在替换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不但要了解其功能参数, 还要仔细检查其config信息, 注意其以前的用途, 才会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强, Peter Rybaczyk, 张晋平Cisco路由器故障排除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交换管理中心 篇4

本文首先从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概念和种类入手,从表面层次分析它们的区别,接着深入浅出从它们的OSI体系结构,工作方式,带宽以及性能等众多方面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本文的重点在对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性能等本质问题上的分析,通过理论与实例将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做了详细的论述。 综上所述,本文从外到内,由表面到本质充分的论述了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之处。

在当今这个全球网络化的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须。作为局域网组建的重要设备:管理型交换机和集线器,都起着局域网的数据传送“枢纽”的作用。那么,交换机和集线器到底有什么区别?

所谓交换机其实是从集线器技术发展而来的。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那就应该是智能与非智能的差别。集线器说白了只是连接多个计算机的设备,它只能起到信号放大、传输的作用,但不能对信号中的碎片进行处理,所以在传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

而交换机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智能型的集线器,它除了包括集线器的所有特性外,还具有自动寻址、交换、处理的功能。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只有发送源与接受源独立工作,其间不与其它端口 ,从而达到防止数据丢失和提高吞吐量的目的。

下来我将从交换机与集线器的概念,种类,特点,OSI体系结构,工作方式等基本问题上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分析说明。

交换机 交换机的英文名称之为“Switch”,它是集线器的升级换代产品,从外观上来看的话,它与集线器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带有多个端口的长方形盒状体。交换机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

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统称。广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集线器 集线器(HUB)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多个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设备,是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最小单元,

英文HUB就是中心的意思,像树的主干一样,它是各分支的汇集点。许多种类型的网络都依靠集线器来连接各种设备并把数据分发到各个网段。HUB基本上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中继器,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全部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

2.交换机和集线器的种类 交换机和集线器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 HUB集线器的种类 集线器有多种类型,各个种类具有特定的功能、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 依据总线带宽的不同,HUB分为10M、100M和10M/100M自适应三种;若按配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独立型、模块化和堆叠式三种。

根据端口数目的不同主要有8口、16口和24口几种。 根据工作方式可分为智能型和非智能型两种。目前所使用的HUB基本是前三种分类的组合,如我们常在广告中看到的10M/100M自适应智能型、可堆叠式HUB等。

依据工作方式区分有较普遍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集线器、主动集线器、智能集线器和交换集线器四种。 交换机的分类 按照现在复杂的网络构成方式,网络交换机被划分为接入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

其中,核心层交换机全部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目前已经基本都设计了与之相配备的1000BASE-T模块,核心层交换机的选购在本文中不做讨论。接入层支持1000BASE-T的以太网交换机基本上是固定端口式交换机,以10/100Mbps端口为主,并且以固定端口或扩展槽方式提供1000BASE-T的上连端口。

汇聚层1000BASE-T交换机同时存在机箱式和固定端口式2种设计,可以提供多个1000BASE-T 端口,一般也可以提供1000BASE-X等其他形式的端口。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机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小型局域网解决方案。

按照OSI的7层网络模型,交换机又可以分为第二层交换机、第三层交换机、第四层交换机等等,一直到第七层交换机。基于MAC地址工作的第二层交换机最为普遍,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

基于IP地址和协议进行交换的第三层交换机普遍应用于网络的核心层,也少量应用于汇聚层。部分第3层交换机也同时具有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根据数据帧的协议端口信息进行目标端口判断。第四层以上的交换机称之为内容型交换机,主要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按照交换机的可管理性,又可以分为可管理型交换机和非可管理型交换机,它们的区别在于对SNMP、RMON等网管协议的支持。可管理型交换机便于网络监控,但成本也相对较高。

交换管理中心 篇5

业界最高的10/40/100/Gb E端口密度

Arista7500E可提供1152个线速10Gb E端口、288个线速40Gb E端口、或者96个线速100Gb E端口, 这使Arista 7500E成为业内速度最快、扩展性最强的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与第一代的Arista7500交换机相比, Arista7500E的关键革新之处在于以下内容:

●交换带宽30万亿比特, 是原先水平的三倍;

●每交换一次的分组缓存为1440亿字节, 为原先水平的三倍;

●三倍于原先的控制层面性能;

●三倍于原先的电源使用效率, 达到每10Gb E端口耗电小于4瓦特;

●业内第一个三重速10/40/100Gb E线卡;

●L2和L3表容量更大;

●每个端口配备VXLAN功能。

“7500E系列是一个重大的技术成果, 它向业界提供了最高的生产能力, 与原先的Arista7500相比, 在没有底盘升级的情况下, 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性能, 密度和功率都有成三倍的增长”Arista网络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发展官安德鲁?贝托斯如是说, “它能够助力客户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交换处理平台并使其能轻松应对高端复杂的处理需求。”

三重速度线卡

Arista 7500E为10G、40 G、100 G以太网交换机提供四个新线卡, 其中包括业内首个三重速10/40/100G线卡, 该线卡可通过软件配置的方式调整内置的MXP (多重速端口) 光模块的速度从而可以提供在每一种端口速度下一致的单位带宽价格。在100Gb E模式下, 三重速度线卡大大降低了市场上100Gb以太网交换机产品的成本。

“40Gb E和100Gb E的高密度接口, 深度数据包缓冲区, SDN特性和EOS的活跃性使Arista7500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网络平台, ”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IT运营和基础设施主任本杰明·内森说, “Arista的操作系统EOS是基于Linux, 并且他在编程性上的不断创新, 正因以上优势, 我们在处理大数据需求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7500E。”

EOS和SDN的创新之处在业界的突破

Arista 7500E交换机与其操作系统Arista EOS共同提供了以下先进的SDN (软件定义网络) 系统功能:从各方面支持编程控制、加强监控与自我修复能力。

其自我修复能力增强体现在以下方面:

●线速VXLAN网关实现多用户网络虚拟化;

●配备Arista LANZ, DANZ和TAP聚合的精确先进的流量监控;

●为大数据分析和Hadoop应用程序的加速汇聚配备的快速自动链路故障指示 (RAIL) ;

●VM跟踪器 (Tracer) 功能支持VMWare和Open Stack云网络的全网负载流动性和虚拟化;

●通过即时性健康跟踪实现分布式系统健康监测。

通用的云网络架构

交换管理中心 篇6

关键词: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定位,一面两销,过定位

0 引言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 交换工作台在加工中心上的应用日益普遍。定位机构在保证交换工作台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响应大连机床集团进行产品升级的号召, 本文对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的定位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原有定位结构采用4个定位锥定位形式。而在目前情况下, 用2~3个销也能满足机床加工要求[2]。本文提出了一种一面两销形式的定位结构, 克服了原结构的一些不足之处, 提高了工件的定位可靠性。

1 双交换工作台原有定位结构

原有结构采用4个定位锥定位形式, 如图1所示, 该结构依靠四处锥面定位, 在液压油的作用下进行工作台的夹紧[3]。因为要实现交换动作, 所以必须确保2个工作台上的8个定位内锥具有良好的互换性。这不仅需严格控制尺寸公差, 而且对位置精度要求也非常高, 一般要控制到±0.01 mm[4], 故而对加工工艺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同时, 此结构属于过定位结构, 在定位和交换的过程中, 容易造成误差累积, 所以无法确保整个机床的精度要求。且在拉紧过程中, 工作台中部处于悬空位置, 拉力过大时工作台变形较大。

这种原有的工作台定位结构完全是刚性联接, 为了保证2个交换工作台之间定位的精准度和重复的定位精度, 对于交换工作台上安装了定位套的孔不但要严格把握尺寸公差, 而且对位置精准度的要求也非常高;同样, 定位锥销的H7在滑鞍上面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标准也十分严格, 给制造、装配产品带来加工、检测和控制上的困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机床的制造成本和生产周期。

2 双交换工作台改进后定位结构

改进后的定位结构采用一面两销定位形式。一面两销定位是机械加工中工件与夹具、夹具与机床定位方式中最常见的定位方式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通用机床、专用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流水线和自动线等工艺装备中[5]。一面两销定位是一个典型的组合定位方式, 是基准统一的具体应用, 具有支承面大、支承刚度好、定位精度较高、装卸工件方便等优点[6]。如图2所示, 10个小定位块确定1个定位平面, 由1个菱形销和1个圆销进行角向定位。为了确保工作台处于拉紧状态, 需要在工作台的两对角侧通入气体进行压力检测。

改进后的双交换工作台, 通过黏接剂作为中间介质, 从先前的刚性联接转变为柔性联接, 不用对位置公差进行严格控制。装配工作台时, 先将定位锥销装在滑鞍上, 再用永固型黏接剂粘贴到交换式工作台上, 将工作台放置在滑鞍上, 严格核查接触装置 (需良好状态) , 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 用锁紧机构锁紧粘有定位套的工作台, 等到黏接剂整个固化以后, 配作紧固螺钉螺孔, 用4个紧固螺钉将定位套和工作台联接, 以方便加强工作强度, 2个定位销用来保持精准度。因为多个交换工作台定位套的组件和滑鞍定位锥销的组件都处在同样的基准下, 所以不用再来控制位置公差已达到2组件基准重合, 这使得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的定位更加准确和可靠。

实验证明, 这样改进双交换工作台不仅保证了交换工作台的定位精准度和重复定位的精度, 而且零件的合格率也由原来的75%提至接近100%, 零件的生产周期亦缩短了1/5。综上所述, 对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的定位结构进行改进设计提高了双交换工作台产出产品的质量, 缩短了生产周期, 也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

3 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的特征

双交换工作台的特点主要是2个工作台之间可以实现交换, 在对一批工件进行加工的同时, 也可以完成针对另一批工件的装卸、测量等大量准备工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的定位结构包括滑台和与滑台相搭配的工作台, 其特点是, 在滑台上设置了很多个工作台的支撑块, 各工作台支撑块的端面形成共面, 所述的工作台坐落在各工作台支撑块的端面形成的共面上, 在滑台与工作台之间设有定位柱销。本定位结构消除了现有技术中过定位的弊端和担忧, 确保了交换后工作台面的几何精度, 减低了对于加工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要求, 减少了技术成本, 加大了定位面的接触点, 可以防止在拉紧过程中双交换工作台容易出现的变形问题, 以免对加工的精确度产生不利影响。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立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的一面两销定位形式的定位结构, 改进后的结构消除了过定位的影响, 确保了交换后工作台面的几何精度;降低了对加工工艺的要求, 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增加了定位面的接触点, 大大减小了拉紧过程中工作台的变形;该结构技术要求低, 结构简单, 便于生产、装配、调试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张孝恩.加工中心交换工作台定位机构的改进[J].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5 (7) :117~118

[2]谢瑜.液压多销定位分度回转工作台的设计与应用[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89 (3) :9~11

[3]邵连英.加工中心自动交换工作台的两种定位和夹紧结构[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7 (8) :86~87

[4]张孝恩.保证加工中心交换工作台定位精度的方法[J].机械制造, 2005, 489 (43) :63~64

[5]黄勤.“一面两销”定位的稳健设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0 (4) :45~47

交换管理中心 篇7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电子政务,SOA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 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 实现了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整合, 有效支撑了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重大主题应用和基础库的建设。

目前各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建设, 大多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在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数据处理与挖掘的能力不足, 一些共享的重要数据因格式、标准不一致, 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数据易用性不足, 共享的数据大多是从各部门业务系统直接抽取的原始业务数据, 需经过使用者加工后才能够使用, 加大了信息使用的成本和使用难度;三是信息共享保密机制不健全, 不能很好地保证数据提供方部门业务数据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降低部门共享信息的积极性。

针对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新的需求, 本文认为依托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进行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以全新的不改服务方式提供信息共享, 确保信息服务的权威性、保密性, 可以满足各部门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需求, 不断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对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的支撑能力。

一、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

系统设计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围绕跨部门业务应用, 以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为核心, 通过整合共享信息资源, 满足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办理和为民服务的需要。系统设计选用组件化、通用化技术, 充分考虑扩展性, 保证在部门增加、业务范围拓展时, 能通过配置和小范围的调整适应就可以满足应用扩展的需要。总体框架图如下: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通过对各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的采集、适配、转换和传输, 实现部门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对各政务部门共享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加工、分析, 并向各部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二、政务信息服务中心的应用设计

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定位于提供统一的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它具有跨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的特性。其功能设计如下:

(一) 数据处理

各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依托的软件不同, 数据格式各异, 标准也不统一, 必须采取与部门要求相适应的数据处理模式, 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清洗、数据整理规范、核查, 并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思路, 对数据进行整合, 确保信息共享目标的实现。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采用组件化技术, 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校验、比对、清洗和转换工具, 支持手工整合、自动整合和半自动整合三种方式, 支持海量数据处理。

数据整合支持对普通sql、ftp类型、映射、shell命令、文本、excel、web service、同步数据、清洗数据等内容的整合;支持从数据库到文件, 从文件到数据库、删除文件、删除数据项、拆分与合并数据等, 满足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涉及多部门、多字段对完整信息的需要。

建立数据核查机制, 对各部门初始异常数据进行跟踪核准, 根据“一数一源”原则, 协调确认异常数据责任部门, 督导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准和修改有关数据。

(二) 信息服务

基于统一SOA标准技术的服务封装是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平台的重要集成步骤, 也是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必须要完善的内容, 通过服务封装将对外提供标准服务接口, 确保信息服务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1. 基础服务

根据谁的数据谁授权的原则, 充分利用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数据交换功能, 为各政务部门提供最基本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

2. 核实服务

通过与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共享数据的比较, 验证所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可以根据输入内容在系统数据库中核对信息, 并返回结果。信息核验只对部门用户提供的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 而不提供任何多余的信息, 以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

3. 统计服务

以各种模型和方法为技术手段, 找出部门间各类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按照养老、医保、住房保障、新农保、人口协同管理等各类社会热点和人民关心主题进行分类, 按需为政务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三) 运行管理

1. 运行管理

通过可视化方式对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和交换平台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管理, 包括交换流程、端到端数据流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及管理, 提供系统运行指标, 统计分析业务处理状况, 对部门政务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情况进行统计, 对共享资源被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 并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报警提示。

2. 安全审计

负责建立安全日志, 记录用户操作, 帮助完成系统安全审核。

三、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统一的标准规范及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

1.标准规范体系结构

政务信息服务中心系统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三个方面, 这三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标准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如果数据项有国家标准则采用国家标准;二是如果数据项有省内地方标准则采用地方标准;三是如果数据项来自单一的部门, 则采用该部门所属的行业标准;四是如果数据项无标准可循, 则经相关部门共同讨论商定后, 制定本系统的数据标准。

2.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政务信息服务涉及部门较多, 政务信息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此, 服务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政务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涉及人员、资金、工作流程等多个方面, 主要包括组织保障、管理机制保障等方面, 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

四、结语

通过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以全新的面向服务方式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满足各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依法按需共享, 促进信息资源建设迈向新台阶, 满足政府科学决策、部门高效协同的需求, 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苏新宁, 吴鹏.电子政务案例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正.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探索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 (7) .

[3]林子禹, 等.基于WEB与组件技术的企业应用系统设计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 6) .

[4]楼伟进, 应飚.COM/DCOM/COM+组件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0 (, 4) .

交换管理中心 篇8

可靠性预测是在产品可靠性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同类产品在研制及使用过程中所得到的失效数据和有关资料,预测产品及其单元在今后的实际使用中所能达到的可靠性水平,或预测产品在特定的应用中符合规定功能的概率[1]。如果能够有效地预测出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或发展趋势并予以预防,则会大大提高机电设备的可靠性。传统的静态可靠性预测方法已不适用于日趋复杂的机、电、液、气一体化数控设备的可靠性分析。

随着灰色理论、神经网络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可靠性理论研究与这些前沿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Wang等[2]提出了基于不等时间间隔灰色模型对组件进行可靠性预测的方法;尚军亮等[3]利用白化背景值的加权向前差商和向后差商平均值优化模型灰导数的方法,对GM(1,1)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使所建模型的预测精度大为提高;Yang等[4]将前馈神经网络与GM(1,1)预测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智能预测模型;李竞等[5]采用正弦处理建模序列对背景值进行近似构造,建立了相应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程哲等[6]结合物理模型仿真信号对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对试验中的疲劳裂纹进行了定量检测和故障预测。这些研究为完善灰色预测理论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采用GO法(GO method)对系统建立了可靠性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系统(grey system)理论中的GM(1,1)预测模型,建立了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G-GO method)可靠性预测模型。将模型应用到加工中心的可靠性预测过程中,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不仅可以实现对整个系统、分系统和零部件的可靠性分析预测,而且还可以对预测精度进行误差分析。

1 GO法分析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1.1 GO法分析模型

GO法[7]是一种以成功为导向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是一种系统概率分析技术。其基本思想是采用图形演绎的方式,以成功作为系统的导向,把系统原理图、流程图或工程图直接按一定规则翻译成GO图,再通过GO图对系统进行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最后对其作可靠性评定。GO法分析的核心步骤是建立GO图和进行GO运算,而GO图和GO运算的两大要素就是操作符(operator)和信号流(signal)。GO法中用操作符来代表单元功能和单元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信号流表示系统单元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以及单元之间的关系。信号流连接GO图操作符生成GO图。GO法可用于多状态系统中,信号流的属性是状态值和状态概率,本文研究的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的各元部件属于两状态系统,状态1代表元件正常工作,状态2代表故障,处于成功和故障的概率分别是P(1)和P(2),P(1)+P(2)=1。

1.2 GM(1,1)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8]是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综合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的新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是信息不完全的对象、内涵不确定的概念、关系不明确的机制,而预测问题是不确定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机电设备故障产生及发展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灰色系统。灰色理论用于故障预测的原理是把被预测系统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利用存在的已知信息去推知含有故障模式的不可知信息的特性、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故障的发展作出预测和决策,其过程即是一个灰色过程的白化过程。

GM(1,1)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由一个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所构成。GM(1,1)模型主要用于复杂系统某一主导因素特征值的拟合和预测,以揭示主导因素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变化态势,其原始数据可以有灰色不确定部分,因此灰色模型可以解决其他很多预测模型所难以解决的问题[9]。其建模过程如下:

设有原始数据X(0)={x(0)(1),x(0)(2),…,x(0)(n)},x(0)(i)>0,i=1,2,…,n,则X(0)的1-AGO(1-accumulated generating operation)序列为X(1)={x(1)(1),x(1)(2),…,x(1)(n)},,k=1,2,…,n。X(1)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Z(1)={z(1)(2),z(1)(3),…,z(1)(n)},式中z(1)(k)=(x(1)(k)+x(1)(k-1))/2,k=2,3,…,n。

GM(1,1)模型x(0)+az(1)=b对应的白化微分方程为

式中,a为发展系数;b为灰色作用量。

记式(1)中a、b为参数向量的元素,即=(a,b)T,构造累加矩阵B与常数项向量Yn,即

则Yn=B∂,模型白化方程时间响应函数为

对式(2)求导还原得到

当检验达到标准后,可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

式中,n为已知数据个数;r为预测步数。

为了判定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可以通过后验差检验法进行检验。若精度不达标,需建立残差GM(1,1)模型对原模型进行修正。

记k时刻的已知数据为x(0)(k),模型计算值为^x(0)(k),则原始数据均值为

绝对残差:

相对残差:

原始数据方差:

相对残差均值:

残差方差:

小误差概率:

后验差比值:

根据小误差概率和后验差比值可判断失效预测结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若残差模型是对第m个残差开始进行拟合的,则修正后的残差模型为

1.3 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分析

在传统的可靠性预测中,经常会忽略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即只对整个系统进行预测,很少考虑其分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预测或只是对分系统、零部件进行可靠性预测,却对整个系统缺乏有效的预测,并且实际的运行加工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将此过程中的故障概率视为一个精确值也是不合理的。针对已存在的缺陷,利用GO法能够具体反映系统和部件之间的功能关系及逻辑关系、灰色理论能够有效地处理灰色和不精确事件这些特点,可建立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模型预测整个系统及其分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随加工工况的不同和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研究,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预测分析步骤如下:

(1)分析给定的系统,规定系统的范围、功能和所包括的部件,确定系统的结构并分析其功能,明确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并绘制出原理图、工程图或流程图。

(2)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输入来自于系统的外部事件,系统的输出是能表示系统状态的一组输出信号。

(3)明确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确定系统正常运行所要求的最小的输出信号的集合。接下来的GO运算和最后的系统可靠性评价都是以系统成功准则为基础的。

(4)用操作符代表系统中的单元,通过系统分析,直接根据系统原理图、流程图或工程图,用信号流连接操作符建立系统GO图。

(5)将现场统计好的故障数据转化为系统所有单元的状态概率数据,然后将其代入到GM(1,1)预测模型中,若失效预测结果不满足精度要求,可通过建立残差GM(1,1)模型对原模型进行修正,然后按操作符编号输入修正后的预测数据。

(6)根据GO图和上一步所得的灰色预测数据,从输入操作符开始,按操作符的运算规则逐步计算,直至计算到系统的输出信号。

(7)比较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分析模型的预测精度与传统静态GO法和FTA的预测精度。

2 实例分析

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是加工中心重要的功能部件,也是故障率较高的部位之一,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对提高加工中心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

2.1 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原理

本文以某机床厂生产的某型号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托盘自动交换装置的液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10]。

该液压系统由共用一个液压站的两个单独液压系统组成。其中,液压站由油箱、过滤器、叶片泵、电机、溢流阀、冷却器组成;两液压系统都是由双电控湿式电磁换向阀、叠加式双液控单向阀、叠加式双单向节流阀、液压缸等液压元器件组成。

首先,将图1中双电控湿式电磁换向阀7左端电磁铁通电,接通电磁换向阀左位,此时,升降液压系统工作;升降油缸将托架抬起,直至感应开关检测到上升位置,感应开关发讯,通过电控装置控制使7断电,此时,换向阀7处于中位,托架上升到位。感应开关检测到托架上升到位的同时,也发讯给控制系统,控制图1中双电控湿式电磁换向阀11左端电磁铁通电,接通电磁换向阀左位;此时,旋转液压系统工作,托架做旋转运动,直至感应开关检测到托架旋转到位即托架回转180°,感应开关发讯,通过电控装置控制使11断电,此时,换向阀11处于中位,通过液压锁12使托架保持在固定位置,托架旋转到位。这样就完成了托盘自动交换装置一次自动交换过程。

1.油箱2.过滤器3.叶片泵4.电机5.溢流阀6.冷却器7.双电控湿式电磁换向阀(封闭型)8.叠加式双液控单向阀9.叠加式双单向节流阀10.无缓冲升降液压缸11.双电控湿式电磁换向阀(A-P-T型)12.叠加式双液控单向阀13.叠加式双单向节流阀14.两端可调缓冲旋转液压缸15.齿轮齿条传动副

2.2 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GO法建模

油箱供油、电机转动以及控制信号对电磁换向阀的控制是系统的输入,均有成功和故障两个状态,因此用类型5操作符代表。滤油器、溢流阀、冷却器、节流阀、液压缸、齿轮齿条传动副也均有成功和故障两个状态,用类型1操作符代表。叶片泵、电磁换向阀有两个输入信号流,主输入信号分别是滤油器输出的油和叶片泵输出的油,次输入信号分别是电动机传递的动力和控制信号,它们都有正常和故障两种状态,因此用类型6操作符代表。只有当升降液压系统和旋转液压系统都能正常运行时,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才能成功地完成其任务,因此,最后用类型10的与门操作符将两个液压系统综合起来。

系统的部件用相应的操作符代表,由系统图生成GO图,如图2所示。

2.3 基于GM(1,1)模型的状态概率运算

以该机床厂生产的15台加工中心作为抽样样本,在正常生产加工情况下,在相等的时间间隔T=24h内对其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出现异常的情况和次数进行统计,因此故障率P(2)可根据该时间段内异常台数与总台数之比得来。然后按照运算规则,得到T1~T5各时间间隔内所有信号流的状态概率,如表1状态概率栏所示。再将第i(i=1,2,…,17)个元件的5个状态概率视为原始数据,代入到式(1)~式(3),得到该元件在下一个时间间隔T6的状态概率,如表1预测状态概率栏所示。

再将表1中各元件操作符的状态概率和预测状态概率代入式(9)~式(10)进行后验差检验,如表2所示,按照表3中的指标[11],核对检验结果可知,该预测结果精度满足要求,说明该预测模型是可信的。

2.4 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可靠性计算

该液压系统中,主油路输出的液压油分两路通过电磁阀,因此信号流6是共有信号。有共有信号S6的液压系统的成功概率不能直接计算,它的定量计算过程如下:设PSi表示编号为i的信号流的成功概率,PCi表示编号为i的操作符的成功概率,GO运算采用文献[7]给出的定量计算公式,可直接得到系统各信号流成功概率的计算表达式。其中,输入操作符:PS1=PC1,PS4=PC5,PS7=PC8,PS12=PC13;信号流6:PS6=PC1PC2PC3PC4PC5PC6;信号流11:PS11=PS6PC7PC8PC9PC10PC11;信号流17:PS17=PS6PC12PC13PC14PC15PC16PC17;信号流18的成功概率PS18中包含共有信号6,所以不能直接用其概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要对其计算公式进行修正[12]。令PS6=0,求出信号流18的成功概率:PS180=PS11PS17;令PS6=1,求出信号流18的成功概率:PS181=PS11PS17=PC7PC8PC9PC10PC11PC12PC13PC14PC15PC16PC17。最后,求得信号流18状态概率的精确值:PS18=(1-PS6)PS180+PS6PS181。

信号流18代表系统的输出,根据信号流18的状态概率值和系统的功能要求就可以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表1中T6的数据,可预测得到在T6间隔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的可靠度P(t)=0.8857。

2.5 误差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分析模型的预测精度,同时也利用传统GO法和FTA法对上述液压系统进行可靠度计算。用GO法和FTA法对T6间隔的系统进行可靠性预测时,所采用的数据是所有历史故障统计数据的均值。通过不同的方法分别得到液压系统的可靠度,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误差分析结果可知,基于灰色理论GO法(G-GO)分析模型计算的绝对误差比传统GO分析模型计算的绝对误差小得多,同时也比FTA模型计算的绝对误差要小。可见此模型不仅具有能清晰地反映系统和部件之间的功能关系、逻辑关系和时序性的特点,而且对于故障率的预测精度比传统GO模型和FTA模型也要高。

3 结语

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对传统GO法的可靠性分析方式加以改进,建立了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分析模型,通过对以往的失效数据建模,预测下一时刻系统的失效率。与以往的类似研究不同,该可靠性分析模型不仅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系统故障的发展情况,而且还解决了随加工工况的不确定导致的其功能部件故障概率不确定问题。本文将基于灰色理论的GO法可靠性分析模型应用到某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的托盘自动交换装置液压系统的可靠性预测分析中,通过与现场试验所得实际故障率、传统GO模型和FTA模型的比较可知,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能够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依据。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所以收集到的功能部件故障率缺乏一定的准确性,这也是误差所在的原因,需要采取更准确的方法收集更多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陈云霞,谢汶姝,曾声奎.功能分析与失效物理结合的可靠性预计方法[J].航空学报,2008,29(5):1133-1138.Chen Yunxia,Xie Wenshu,Zeng Shengkui.Function-al Analysis and Physics of Failure Associated Relia-bility Prediction[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5):1133-1138.

[2]Wang Yuhong,Pohl E A,Dang Yaoguo.ReliabilityPrediction Using an Unequal Interval Grey Model[C]//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RAMS),2010Proceedings-Annual.San Jose,CA,2010:1-5.

[3]尚军亮,方敏.一种优化的高精度灰色GM(1,1)预测模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32(6):1301-1305.Shang Junliang,Fang Min.New Optimized Methodof High-Precision Grey GM(1,1)ForecastingModel[J].Journal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2010,32(6):1301-1305.

[4]Yang S H,Chen Y P.Intelligent Forecasting SystemUsing Grey Model Combined with Neural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2011,13(1):8-15.

[5]李竞,慕晓冬,尹宗润,等.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子设备寿命预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4):243-245.Li Jing,Mu Xiaodong,Yin Zongrun,et al.Researchof Lifetime Prediction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Basedon Grey Theory[J].Microcomputer Information,2009,25(4):243-245.

[6]程哲,胡茑庆,高经纬.基于物理模型和修正灰色模型的行星轮系疲劳裂纹故障预测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9):78-84.Cheng Zhe,Hu Niaoqing,Gao Jingwei.Prognosis ofFatigue Crack in Planetary Gear Sets Based on Phys-ical Model and Modified Gray Theory[J].Journal of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47(9):78-84.

[7]沈祖培,黄详瑞.GO法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9]王琰,黄国忠,宋存义,等.基于灰色理论的汽车缺陷风险评估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1(9):1178-1182.Wang Yan,Huang Guozhong,Song Cunyi,et al.RiskAssessment Model of Automobile Defects Based onthe Gray Theory[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9,31(9):1178-1182.

[10]杜永峰,徐增豪,施文军,等.卧式加工中心托盘自动交换装置的驱动机构[J].机械制造,2010(6):7-9.Du Yongfeng,Xu Zenghao,Shi Wenjun,et al.The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Automatic Exchange De-vice of Machining Center[J].Machinery,2010(6):7-9.

[11]吕黎明.灰色系统理论在产品失效时间预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7):388.LüLiming.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ey SystemTheory in Product Failure Time Prediction[J].Market Modernization,2008(7):388.

交换管理中心 篇9

近日, Extreme Networks (下称“极进网络”) 携最新的模块化以太网交换机Black Diamond X8 (下称“BDX-8”) 亮相中国。BDX-8也是极进网络面向云与数据中心推出的全新交换机。极进网络数据中心业务高级市场总监Marty Lans表示, 希望凭借BDX-8在性能和规模上的优势, 助力国内高端数据中心建设。

Open Fabric助力“云”成功

对于下一代网络如何支持虚拟化环境和云环境, Marty Lans表示, 极进网络称下一代网络为Open Fabric (开放的Fabric) 。在极进网络看来, Open Fabric的网络必须是平的;并且现在能够支持10G、40G, 以后也能够支持100G;同时必须是全Mesh的路线图;此外还有必须基于开放系统的标准等。

Marty Lans进一步解释, 开放的Fabric环境主要有四个方面重要的因素:一是最佳血统, 即硬件方面必须是同类最佳;二是开放式标准, 可以做到开放的互操作性;三是网络虚拟化, 在软件方面必须做到智能化;四是开放式生态系统, 如果没有开放式的生态系统, 就无法建立一个高端的架构。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 极进网络的Open Fabric架构是一个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它实现了具有互操作能力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同时, 借助Extreme XOS操作系统, 还可以为软件定义网络 (SDN) 和Open Flow提供支持, 有助于降低那些与网络搭建和设备配置相关的操作复杂性。

推全新以太网交换机BDX-8

基于Open Fabric架构, 极进网络推出了面向云与数据中心的全新交换BDX-8。据Marty Lans介绍, BDX-8并不是第一代产品, 因为该产品沿用了过去使用的Extreme XOS系统, 因此这已经是第七代产品。BDX-8去年开始客户商用运行, 并在九家测试客户中进行测试, 获得了积极的评价。测试环境包括芬兰Elisa Links的虚拟化多租户数据中心、英国Sanger Trust的高性能计算和位于华盛顿的Microsoft数据中心。

该款产品最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性能、密度及规模方面的优势。其具备市场领先的20Tbit/s比特交换容量, 1.28Tbit/s每槽位, 11.4B (114亿) 包/秒转发率, 以及同时为128000个虚拟主机提供线速交换, 并可进一步扩展至10万兆以太网。这款模块化交换机在1/3机柜空间内提供了业界领先的密度、虚拟化的支持, 以及令人惊叹的能耗效率 (5瓦每万兆端口) 。另外, BDX-8的低时延 (端到端3微秒) 和N+1矩阵冗余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的规模。

上一篇:指导学生写个性化作文下一篇:柳州市柳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