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品(共12篇)
医疗用品 篇1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次性医疗用品也伴随发展不断更新, 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于其灭菌效果可靠、有效期长、包装组件齐全完整、一次性使用无需清洗消毒, 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我院消毒供应室负责院本部及2间分院、37个社康站的无菌物品供应, 用量大, 涉及面广, 为确保一次性医疗用品安全使用, 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 提高了管理水平,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谈谈这几年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体会。
1 入库管理
1.1 专人负责, 建立登记帐册, 详细记录每批货物的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检测结果及时间、第一次进货时间并签名。
1.2 凡进入供应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经过生物检测抽查, 检测合格才可进货。
送检资料包括厂家出具的产品检测合格证书、进货单送检验科, 检验结果一式三份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批后, 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疗设备仓库、供应室各存一份。
1.3 我们设专室贮存, 室内清洁干燥, 每天1次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每月进行空气监测, 进入仓库查验每箱 (包) 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日期等。在大包装完整的情况下, 货物按有效期长短及品种不同, 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 物架距地面不低于20cm, 距墙壁不少于≥5cm[1]。打开大包装后, 中包装进入无菌间专柜存储发放。
1.4 定期清点、核对各种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物品名称、生产批号、灭菌日期、有效期、数量以及物品储存情况, 认真记录并签字。
1.5 每月统计各部门领取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数量、金额, 交财务科, 以便科室经济核算。
并根据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实际使用情况, 制定领取物品的计划。
2 出库管理
2.1 由无菌发放室统一发放, 认真核对物品的品名、有效期、包装的完好性, 禁止失效、变霉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详细记录各部门领取一次性物品的物品名称、数量, 双方认真核对后签字。
2.2 供应室每周到科室收集产品信息反馈。
并要求各科室领去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应存放于清洁、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的货架上, 拆除中包装后, 应分类放置于无菌物品存放处。一次领用不宜过多, 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使用。科室使用前如发现有包装破损、失效、产品不洁净等情况, 应禁止使用, 立即通知供应室, 及时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对产品有质量问题的, 由设备科负责退回厂家。
2.3 使用时若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 必须及时留取样品送检, 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受害者临床表现、结局。
所涉一次性器具的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 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设备科和设备采购部门, 及时追回己发放的同批产品, 统一处理。
2.4 物品领用的帐目管理
我们采用院仓库电脑联网管理的方法。需要领物的科室填写“一次性用品申领单”由下收人员统一收集→打印出库单→专人下送发放。
3 物品回收的管理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立即毁形, 临床科室统一设置回收容器, 盛装含氯消毒剂, 每日更换, 特殊感染的用品按有关规定严格消毒, 由专门机关收集实行无害化处理。
这样经过高效消毒剂消毒去除了污染源, 器具毁形切断再回流医院重复用于病人的途径, 经无害化处理, 有效地杜绝了医源性感染和减少了环境污染。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次性医疗用品也伴随发展不断更新, 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是对我院这几年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体会。
关键词: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2002:185.
医疗用品 篇2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购入、使用及用后销毁工作,特制订本制度。
一、无菌器械必须从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入;
二、购入的无菌器械指定专人验收,标识是否清晰,是否在有效期内等,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使用;
三、科室领取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存放于清洁、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的货架上,拆除外包装后,应分类放置于无菌物品存放处。一次领用不宜过多,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使用;
四、医务人员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仔细检查小包装是否破损、、失效、产品是否洁净、霉变、标识是否清楚。如发现质量可疑产品时,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五、在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临时开启,立即使用,避免防治时间过长;在操作中一次性用品疑被污染或已经被污染,应立即更换;禁止重复使用,防止因消毒灭菌及安全问题没有检测,用后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发放,严格实行以旧换新制度,发放与回收应保持一致,帐物相符;
七、浸泡一次性医疗废物的消毒液每日更换,注明消毒液的名称浓度以及更换日期,并加盖浸泡;
细化医疗服务 提升医疗水平 篇3
2月27日,在四川省医疗管理工作会上,《四川省医疗机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亮相。针对四川省大中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挂号候诊时间长、取药检查时间长、缴费报账时间长、诊疗时间短等“三长一短”问题,存在的健康宣传少、人文关怀少、延伸服务少、等候入院久、等候手术久、等候检查久等“三少三久”问题,存在的大处方、大检查、昂贵药品耗材使用多、自费药品耗材多等“两大两多”问题等,《方案》对各级医疗机构在各个环节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了细化并给出具体指标,以此提升整个行业的医疗服务水平。
目标 关键词:和谐医患
自2015年起,利用3年时间,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原则 关键词:患者为中心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梳理医疗服务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细化分解整改任务,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进一步端正服务理念,改造优化诊疗布局流程,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认真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与控制,细化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任务 关键词:质量、效率、规划
落实核心制度 保障医疗质量
在医疗核心制度上,包括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等。到2017年,三级医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处方合格率≥95%,平均住院日≤12天,治愈好转率≥90%等。
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到2017年,所有三级医院和80%的二级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至2017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分别不超过50、35种。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到2017年,市级建设覆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不少于30个常见专业的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的重点病种病例信息登记比例不低于95%。
优化布局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
优化诊疗服务流程。至2017年,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大型设备检查项目出具检查结果时间不超过48小时,常规检查项目出具结果不超过30分钟,急诊检查随到随查随出结果。
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报告领取、住院POS机收费结算等服务。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开设便民门诊,提供自助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报告领取和住院费用查询等便民服务设施。
推进预约诊疗 规范双向转诊
全面推进预约诊疗,创新预约服务模式。至2017年底,三级医院定时预约诊疗率≥50%,复诊预约率≥80%,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特大型综合医院、三甲、三乙医院预约挂号量分别占85%、65%和50%;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比例达到100%,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不低于预约就诊患者的80%。
规范实施双向转诊。推进分级诊疗,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二级以上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预留足够的转诊号源。至2017年底,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三甲医院门诊量下降5%,门诊患者中转诊患者占比达50%,康复期住院患者下转率达50%。
合理调配资源 推进资源共享
合理调配诊疗资源,促进医院功能互补,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大力实施对口支援工程,三级医院通过团队帮扶、手术示范、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受援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到2017年,受援医院开展适宜新技术每年≥2项;受援医院所在县,新农合病人县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率小于10%或较上年度下降。
推进检查结果互认。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着力推进日间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患者等候时间。至2017年,80%的三级医院推行日间手术。
加强急诊建设 提高急救能力
加强急诊能力建设,及时救治重症患者。加强急诊与院前急救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衔接,不推诿、拒诊急诊患者;加强急诊与临床科室间的衔接,需住院患者及时收入院治疗。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推进疾病应急救助,至2017年,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及时报销率达到100%。
改善住院服务 实现全程管理
完善出入院服务流程,规范住院服务管理。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三级医院严禁加床。设立住院服务中心,为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
nlc202309020908
开展出院患者随访,至2017年,出院患者随访率达到30%以上。
落实优质护理 改进护理服务
加强护理人员配置,实施护理岗位管理。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要求配备护士,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院100%实施护理岗位管理。
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探索延伸护理服务。至2017年,三级医院所有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80%的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60%的病房。鼓励有条件的医院积极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探索“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
推进制度建设 和谐医患关系
完善纠纷预防机制。积极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医疗风险互助金、医疗意外险等为补充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形式,至2017年,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覆盖90%以上的县,二级以上医院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风险互助金参保率达到90%以上,三级医院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风险互助金参保率达100%。
规范院内投诉管理,至2017年,100%的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患者投诉的按时处理反馈率>95%。
发挥信息优势 改善就医体验
加强信息引导与管理。通过新媒体、微平台等途径告知医院就诊时段分布信息,引导患者错峰就诊。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医疗服务,至2017年,100%的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
提供信息查询,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供检查检验结果的查询形式不少于4种。
注重人文关怀 促进志愿服务
体现良好风貌,至2017年,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90%。
注重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对手术或重症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有效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实施有创诊疗操作时,采取措施舒缓患者情绪。
保护患者隐私。执行“一室一医一患”诊查制度,在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不在住院患者床头卡写入院诊断。
加强志愿服务,至2017年,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组织志愿者服务分别达到5000人次/小时/年和3000人次/小时/年。
落实管理责任 营造良好环境
认真落实各项措施,至2017年,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应逐年提高,连续2年辖区排名倒数3名的医疗机构给予不良执业记分5分。
助力深化改革。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同步推进,通过落实行动计划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先行,逐步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和改善医疗服务各项措施。
医疗用品 篇4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结合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新希望, 整合、细化了有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要求和规定, 对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解决医疗服务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升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加强医疗机构管理, 保障医改顺利进行, 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医药导刊》愿与医疗从业人员一起, 为创建和谐文明社会而努力。
本期导读:
肿瘤疾病方面:
吴伟的“常规放疗与加速超分割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分析”, 结论:加速超分割放疗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上近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P1310
李军凯的“PET/CT对于食管癌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论:18F-FDG-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3.1%, 特异性为94.7%, 准确性为94%。18F-FDG-PET/CT显像技术对于食管癌的放射治疗具有前瞻性意义。P1311
吴辰的“HTP方案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评价”, 结论:HTP方案联合全脑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患者, 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及生存率, 毒性可耐受。P1371
临床护理方面:
徐冬梅的“女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结论:控制血糖波动及全面综合的护理措施, 是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恢复健康的前提。P1422
梁婉玲的“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27例的手术护理体会”, 结论:对胸腔镜下行肺大泡切除手术的患者, 需要手术室护士给予综合的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降低对患者的创伤。P1423
其它方面:
侯改英的“联合冲洗气囊上至口鼻咽腔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 每日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联合冲洗气囊上至口、鼻咽腔滞留物, 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P1294
王胜义的“腹腔镜微创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 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P1315
郭瑞的“Narcotrend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联合喉罩插入在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体会”, 结论:Narcotrend指数调控下全凭静脉麻醉使颅脑功能区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术中唤醒时间与拔管时间都更快, 有利于脑功能保护, 值得推广应用。P1318
肾病各期肾血流灌注观察, 可以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早期肾功能损伤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本期重点基金论文:
“宫颈病变筛查的结果分析”。P1289
“全麻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P1291
“高原缺氧腹泻大鼠血清内毒素变化及其肝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P1398
“CD44与p-糖蛋白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P1399
32.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篇5
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申报、使用规定
为加强医用消耗材料的统一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水平有序的发展,对医用消耗材料(包括已申报和未申报但目前仍在使用)的申报使用作如下规定:
一、申报范围:
1.各类植入人体的人工医用材料
2.一次性手术器械;
3.介入治疗的器械、材料;
4.各类进口、合资生产的医用缝线;
5.麻醉消耗材料等。
二、申报程序:
1.申报科室详细填写“植入人体内医用材料申报表”(一式三份)。准备申报的内容应由厂商或供应商将产品的有关证明文本,(包括生产许可证、市卫生局或防疫站颁发的有效证件、报价单等)由科主任签字后交医务部。
2.医务部负责根据医疗工作的需要,进行论证审核并报请业务院长审批。
3.设备科负责验明有关证件,洽谈材料价格及售后服务承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统一负责采购。
三、使用规定:
1.各临床科室及医技部门不得擅自进货使用,必须由设备科统一进货验收。
2.临床科室应当按照无菌器械存放要求,妥善保管无菌器械并与其他医疗器械分区储存.。
3.凡需进入手术室使用的医用材料由手术室统一领取管理使用,任何科室、个人不得私自将材料带入手术室。
4.使用前应将使用目的、材料类型、基本价格、手术风险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请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同意单上签名认可。操作者当按照操作规程检查无菌器械包装对小包装出现破损或者超过有效期等情形的无菌器械应当停止使用。
5.在使用植入人体内的人工材料,介入治疗等材料时必须将材料的有关厂名、生产材料批号等证明单粘贴在手术记录单上。
6.没有申报或申报后没有批准的材料一律不能在临床使用,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弃物管理:
一、建立完整的流转联单(签收簿),该簿由使用部门登记、保管,每天明确废弃物的收集时间、废弃物的名称、数量,签上全名,由供应室的工人负责收取,核对无误后签全名。
二、在收集废物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废弃物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保洁工人有权拒收,并上报主管领导,待有关使用部门改进后方可收取。
三、按卫生部要求,各种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袋应由不同颜色组成,以便分类。但我院目前尚无条件做到,暂时用不同颜色的色带代替(口腔器械---橙色、血袋---红色、注射器---黄色、输液器、输液袋---白色、其它废物,如引流袋、负压器、手套、口杯、换药杯等---蓝色),希望有关部门参照执行。
四、为了使毁形工作正常开展,并防止遗漏毁形,凡规定使用后立即就地毁形的用物,必须严格做好。就地毁形的用物有:针筒---针头弯曲、针套与针芯分开,输液器---头皮针剪下、麻菲氏滴管剪断,一次性橡胶手套撕破,换药碗、弯盘、水杯等剪碎,口腔器械弯曲,导管、血透器、体外循环器、镇痛泵、水封瓶等等硬质器材均须在当地把血液冲干净后击破。
五、各科室必须规范理顺各废弃物存放桶,定点定桶并加盖,标签鲜明,严禁混放、乱丢各种不同废弃物。
六、辅助部门,尤其是各临床实验室的科研部技术人员使用后的一次性用物,必须严格归档,按规定要求毁形后,集中堆放,集中收集,统一交供应室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在生活垃圾桶内。
七、本院的工作人员,如果离开补液室补液或注射的,必须把用完的废弃物归还到科室内,严禁随意丢弃在垃圾桶内。
八、严禁在工作室、操作室、治疗室内吃东西,严禁把生活垃圾如饮料罐、饭盒等丢在医疗用品的废弃桶内。
乐普医疗:开启远程医疗新模式 篇6
探究企业
布局移动医疗市场
乐普医疗是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植介入诊疗器械、设备与药品的高端医疗产品产业集团,于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目前拥有7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公司。
记者了解到,乐普从去年开始着手布局移动医疗战略。包括建设心血管病网络医院、打造垂直医药电商及建设支架手术术后患者互联网社区三大部分。
围绕此战略,乐普医疗推出了“同心管家”和“心衰管理”两款APP。据介绍,“同心管家”是国内首款面向心脏支架术后人士的康复管理APP,包括在线咨询、医学讲座、健康商城等多个模块。“心衰管理”是全球首款心衰管理APP,通过配合乐普研制的家庭用NT-proBNP测试装备,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检测及实时监控心衰指标。另外,该APP还可以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状况,为下一步就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数据显示,我国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2亿,市场需求巨大。
前不久,乐普医疗发布公告表示将参股江苏优加利,开发心电监测B2C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场,抢占远程心电监测这一移动医疗服务核心入口。其次,乐普医疗全资收购北京护生堂大药房,构建电商平台,为乐普移动医疗战略建设最关键的一环。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113.9亿元,其中移动医疗将达到30.1亿元,占比达到26.4%;预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365.3亿元,移动医疗将突破200亿元超越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占比达到55%。
2015年,随着移动医疗B2C领域的陆续切入,乐普心血管全产业链产品落地和运营情况将被关注,大数据价值将逐步挖掘,大健康生态圈市值的空间很大。
开启远程医疗新模式
据悉,乐普医疗已制定了围绕心血管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迅速开展了相关投资。
此前,公司已经设立了共同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以“合伙人”的形式与拟投建企业核心人员共同设立企业,并在此框架下设立北京医康世纪,已开发手机血糖设备等移动医疗设备;收购了北京金卫捷科技获得智能终端家庭医疗服务业平台;收购了北京海合天科技获得心衰药潜力品种左西孟旦;参股了雅联百得,获得IVD销售渠道及第三方检验中心;投资了乐健医疗获得全科门诊资质及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与成都圣诺合作获得糖尿病潜力品种艾塞纳肽;收购了浙江新东港获得成熟品种阿托伐他汀钙;设立山蓝医疗健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涉足早期项目投资。
整体来看,公司近期持续密集地进行了外延式拓展布局,涵盖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医药电商等领域,显示出公司高效的执行力和较强的资源获取能力。
不同于当前以政府为主导,县级医院与三甲医院互联的远程医疗模式,乐普医疗以药店诊所作为起点,快速网点布局。以药店诊所为起点,一方面避免了与基层医院抢患者的尴尬,另一方面基层药店诊所开设远程医疗积极性高,降低谈判成本,网点快速布局。
医生是远程医疗服务链中最重要的资源,与传统的收入分成方式不同,乐普医疗构建的模式通过网络医院获取的诊疗费,全部归医生所有,增加医生收入,确保服务质量,提高医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乐普的网络医院还为著名医院的专家团队支付报酬,最大程度减少医生在远程医院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在对远程医疗核心资源的投入及利益分配方面,乐普医疗的模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未来持续增长能力可期
公司支架系统业务未来有望恢复稳定增长,心脏起搏器和完全可降解支架将为公司带来中、长期新的增长点;药品业务产品线进一步丰富之下,未来有望逐步支撑公司中短期业绩的快速成长;医疗服务及移动医疗业大健康生态闭环布局已经初步成型,未来通过进一步构建专科医院群并结合线下销售网络和线上电商平台,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变现。
所有制属性变更后,公司治理进一步理顺,经营更为灵活,前期管理层及员工参与定增也显示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激励机制的理顺也有望进一步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近期一系列密集的运作,逐步达成了原先对于业务转型的目标规划,整体执行力越发得到市场的认可。
2015年公司业绩弹性有望加大。氯吡格雷基药招标采购省份增加,左西孟旦学术推广加速。在新药研发进度方面,抗心衰药物奈西利肽已完成药品一期临床,等待二期临床的批件;降血糖药艾塞那肽已向CFDA提出药品生产注册申请。
医疗器械重磅产品研发进度超出预期,完全可降解聚合物支架已完成可行性临床试验,效果良好,预计2015年二季度完成临床植入任务;双腔心脏起搏器也已完成临床试验病人观察期及随访工作,已于2015年1月正式向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申报并获得受理。这两款产品的推出,将是器械业务长期增长的有力保证。
券商评价
中金公司:2015年7月2日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蒲忠杰以其控制的北京厚德义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本公司股份60万股,平均增持股价为36.70元/股,占公司总股本0.0739%。董事长增持体现长期信心。
2014年并购的新东港、乐健医疗、海合天等企业均纳入并表,带动了收入体量大幅提升,预计2015年业绩增长有望显著提速。近期公司又并购了烟台艾德康和深圳源东创新,进一步丰富诊断试剂产品线和移动医疗终端,保持高速扩张。
目前公司的两款在线医疗平台“同心管家”和“心衰管理”已经投入使用,通过并购金卫捷、参股优加利,公司对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进行了全面布局。同时并购乐健医疗,与知名心血管医生合作,开展线下医疗服务,目前在线平台已经推出了知名医生的预约服务。未来公司有望线上线下结合,全面进军心血管慢病管理市场。
nlc202309040220
深耕心血管领域,四大平台搭建完毕。目前公司在心血管领域打造了高值耗材、药品、诊断试剂、移动医疗四大业务平台,这四大平台共同的基础就是公司在心血管治疗领域优秀的渠道。投资国内庞大的心血管市场,乐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优质标的。
风险提示:需注意产品降价的风险,研发进展不达预期的风险。
国泰君安:战略高效执行力,动作迅速准确,大健康生态闭环逐步完善,维持增持评级。维持盈利预测2015-2017年EPS0.73/0.93/1.18元。从确定移动医疗平台战略以来,公司积极抢占心血管疾病入口资源,从并购移动心电监测的优加利,到智能心标仪和智能手机血糖仪获批,体现出高效战略执行力。未来心血管全产业链平台还将不断完善,有望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专业用户平台,维持增持评级,参考行业平均估值,考虑公司高效整合能力,给予一定溢价,上调目标价至65元。
风险提示:需注意移动医疗模式探索致费用增长过快、药品招标降价的风险。
高管访谈
记者:据乐普医疗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6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23亿元,同比增长17%。您预计2015年公司业绩将如何?
蒲忠杰(董事长):2014年,乐普医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医疗器械板块(含自产心脏病耗材产品、基层医院介入诊疗业务、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疗产品代理配送)和药品。其中,药品、基层医院介入诊疗业务、体外诊断试剂、医疗产品代理配送等业务增长迅速。
预计2015年利润增长30%~60%,其中医疗器械板块增长10%~20%;乐普药业增长60%~120%。
记者:我们观察到,乐普医疗要进军互联网医疗领域,乐普医疗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哪些动作?
蒲忠杰:我们想分为几步走,第一建立PCI(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后患者互联网社区。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的患者是需要关注的,现在大部分医院实在忙不过来,从而忽视了这部分患者,我们做的就是对这些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中国目前每年有50万例PCI手术,十年来,累计了几百万PCI手术患者,如果PCI手术病人每年转化30%~40%到我们的健康管理中心,一年也累积近20万病人,如果一个病人一年药品的费用1万元,公司可能从中获得10亿元至20亿元的药品销售潜力。刚性的药品需求就是未来重要的变现工具之一。
第二,通过血糖仪、心脏标志物等所有可穿戴设备建立的新的互联网健康管理社区。这部分人群虽然很大,但转换效率低,可穿戴设备并不是变现工具,最终有可能免费送给患者,真正的变现还是我们的药品。
此外,我们还通过现有的心血管医生的资源做医生和病人的社区;通过社区医院构建健康管理互联网社区;通过自有医疗机构构建患者互联网社区。目前公司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专注于心血管和糖尿病领域。
记者:乐普医疗控股浙江新东港药业。对此,有质疑称,新东港药业的主营产品阿托伐他汀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还有人担心,原料药业务可能不赚钱,将来可能会使上市公司丢不掉、离不开。您如何看待呢?
蒲忠杰:一个药品被重复申报注册,并不代表其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而从另一个方面则说明了其市场空间的巨大,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企业蜂拥而至,但最后能够成功或者说能拿到批文的企业也只有极少数。申请注册阿托伐他汀钙产品的50多个企业中,仅有4家国内厂商获得阿托伐他汀制剂生产批文,其中片剂批文为两家。还有40多家企业处在生物等效性评价阶段,按目前药监局审评速度,未来五年,国产阿托伐他汀的生产型企业不超过6家。
另外,一般药品的原料药和中高端药品的原料药有着本质的差别,一般药品的原料药可以说不值钱,但新东港药业的阿托伐他汀原料是以专业药品的原料药为主,目前在原料药市场有较大的话语权和一定的成本优势,控制了50%左右的原料药供应,是市场稀缺标的。另一方面,由于原料药的自主生产,其制剂的毛利率可达到80%左右,没有原料药业务企业的毛利率只有60%左右。这种成本的优势也会转移成阿托伐他汀制剂在国内市场的优势,也让企业具备了采用更加灵活的市场途径去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约有2亿临界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以及88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试想如果其中有一半的人使用阿托伐他汀,这个市场将会是多大呢?当前市场不存在饱和的问题,也没有饱和的时候。阿托伐他汀属于高端化学药剂。未来,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能通过环评进行原料药生产的企业会越来越少,这样的话,能控制世界50%的某种特殊原料药的企业,会越来越成为稀有标的。同时,由于原料药的自给自足,公司每年会因此而节省制剂生产成本几千万元。总之,无论从现在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的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两方面去考虑,阿托伐他汀都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种。何况,我们这次投资的成本还是经济的。对未来的成长和回报我们充满期待。
责编:胡柯
医疗用品 篇7
1 2006年出口总额突破10亿元大关,较2005年大幅增长
长期来我国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近5年的出口形势可以看出,出口额连年增长。其中,2005年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增幅比2004年比下降16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当年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的大宗商品“硫化橡胶制其他手套”的出口增幅平稳,从而拉低了医疗用品类商品出口总增幅,2006年出口增幅又回升至近30%的幅度,充分显示我国一次性医疗用品产业持续展现蓬勃发展的景象。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国内产业的发展促使企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把眼光投向国际市场,并且近年国内产品不仅质量有所提升,可供应的品种规格也更为丰富,质优价廉吸引了国外客户来华采购此类产品。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以OEM形式来华代工生产也很活跃,从海关数据反映出2006年医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达到了4.87亿美元,占到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总额的44.94%,见表1。
2 出口企业数量多,生产型企业以价格优势取胜
全国经营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业务的企业三千八百多家,年度出口金额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22家企业的出口额占全部企业出口总额的40%以上,反映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值得关注的是,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9家均为生产型企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1998年外贸经营权放开以来,在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生产型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并以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取胜。
注:本文所有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库数据整理
3 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市场
美国、日本、德国、香港、荷兰是我国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的五大市场,五大市场占到出口总额的45.26%,见表2。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对东欧和南美地区的出口增势明显,其中对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出口金额增幅分别达到156.47%、198.27%和97.91%,对巴西出口排在出口国别的第9位,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增长72.81%、对墨西哥的出口增幅为68.31%,虽然在出口金额上对这些国家出口的绝对值上远远比不上欧、美、日等国家,但也反映出来东欧和拉美将有望成为我国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的新兴市场。
从出口的结构看,导管、插管类商品是一次性医疗用品类出口的主体。
一次性医疗用品属于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行业,我国的出口优势明显。其中,导管、插管类商品是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金额达到了3亿多美元,占全国一次性医疗用品出口的30%,同比增长23.87%。导管、插管类产品门类广、品种多、市场大,但是我国出口的此类产品多为导尿管、引流管等护理用产品和医用塑料连接件等低端普及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在价格上平均每个为0.06美元/个。此外,医用橡胶制品也是医疗用品类出口的大宗,其比重达到了27%。
因此,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改善加工工艺等途径提高产品的档次,跳脱在低等级产品同质竞争的局限。另一方面,国内生产企业多、企业规模小,但根据整体布局来看,产区还是相对集中,企业间如能建立有序的竞争和合理的分工合作,形成单个品种规模化发展,不但将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还可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产业出口基地,成为单项产品龙头企业,利于企业间差异化竞争,提高对外议价能力。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从2002至2006年的出口形势可以看出,出口额连年增长。
医疗用品 篇8
关键词:医疗质量,医疗纠纷
医疗质量是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医德医风的综合反映, 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1]。近年来, 医院偏重更新医疗设备, 提高经济效益。相对的在医疗质量的提升, 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方面有所下降, 从而降低了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不仅是给患者造成痛苦, 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形象上的损害, 而且医疗纠纷的处理, 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也不利于医务人员的发展。医疗机构如何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贯穿于整个医疗行为之中, 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 培养优秀的医疗质量管理人才
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人员都是有临床医务人员执行的, 也有部分医院是招录的相关管理专业的人员, 经过培养才到的管理位置。合格的管理人员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 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他要把握和控制整个医疗机构质量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同时还要能够驾驭全局的能力。这就要对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系统的培养, 使他们在不同的核心部门历练, 增长业务知识, 提高素质修养。目前医疗机构面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 培养出高质量的医疗质量管理人员迫在眉睫。
2 建立健全优质的管理控制体系
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 实施动态监控, 强化环节、细节管理, 规范诊疗行为, 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是对整个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全程控制的具体做法。构筑一个全员参与、多层次的动态医疗质控网络 (院级质控、职能部门质控、科室质控) , 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 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全面监控, 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 形成全员共参与、全院齐抓共管医疗质量的良好格局[2]。建立与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严把质量关, 无论从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还是各项技术操作常规上都要严格要求, 使业务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上升。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样重要, 以优质、高效、低耗、便捷为目标, 努力提高医院自身的技术水平。
3 努力查找医疗机构存在的差错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技术下降, 缺乏学习, 对新的知识、技术认识不足, 而对复杂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 手术操作不能熟练,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情况不能做出详细, 缜密的计划。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 达不到患者的要求, 一些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普遍降低, 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进行法律, 法规的培训力度有所下降, 相关制度落实的不具体, 甚至不能落实, 致使一些医务人员在对待患者的态度上生冷硬, 缺乏与患者良好的沟通, 使的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一种反感的心理, 还有一些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缺少耐心, 不细心, 服务意识谈薄。在加上社会公信度下降, 媒体的不当、不适的报导, 都是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每个医务人员还要建立牢固的责任心, 它是职业的基石。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关系到一次医疗过程的成败。如何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要在自身上找问题。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 只有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水平,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的意识, 牢固树立责任心, 落实好各项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加以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4 思考与体会
综上所述, 医疗机构要加大力度, 抓医疗质量, 树立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流程, 加强对医务人员制度及防范意识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保证人才是医疗质量的基础, 是医疗质量管理最根本的要素, 为此, 医院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3]医务人员也要注意提高个人素质,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崔永生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纠纷《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12月3卷12期.
[2]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5-36.
医疗改革与医疗经济伦理研究 篇9
本文针对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进行分析,期望对我国医疗改革和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1 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目的
所谓医疗经济伦理(Economic ethics),是指医疗经济活动中所特有的伦理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从学科上看,医疗经济伦理涉及卫生经济学(医疗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多个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是这些学科领域共同的研究内容。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目的各有不同。
从卫生经济学(医疗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目的是要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作用,实现经济和道德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因为经济和道德常常存在密切的联系,卫生经济学有必要从卫生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寻找道德问题,从道德问题的分析中寻找经济根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应依据经济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医疗改革政策,采用经济手段对医疗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和调控,以实现医疗资源有效率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而且,更有必要根据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经济政策和医疗经济活动所应有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重视和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作用。
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人们明确医疗经济领域的善恶价值取向和应该与不应该的行为规范。其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在医疗经济活动中如何完善人生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相关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
从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角度,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医疗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2 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在医疗服务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适应这一社会经济变革,对医疗经济活动的调节手段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要由单纯的政府计划调节转变为政府计划调节、市场机制调节和伦理道德调节相结合。政府计划调节,就是政府按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通过计划、政策、法律或行政干预等强制的方式,对医疗经济运行进行自觉的调节。市场机制调节,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利益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对医疗经济运行进行自发的调节,进而实现医疗资源有效率的配置。伦理道德调节,就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对医疗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使其朝着更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人们良好愿望的方向发展。
在政府计划调节和市场机制调节下,为何还需要伦理道德调节?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实际是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市场上,各个经济体的行为都是受利己的动机驱使。在利己动机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经济规范,那么,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信用欺诈等行为将扰乱整个市场秩序,对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整体利益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医疗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条件下,为了使得市场上各个经济体的利己动机产生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范,对各个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加以制约。而政府计划调节,就是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法律或行政干预,作为经济体的外在约束力对各个经济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制约。但是,政府的这种外在约束不可能面面俱到,还需要伦理道德这一内在软约束来发挥作用,即所谓的“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可见,在医疗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政府计划调节、市场机制调节和伦理道德调节这几种手段各有其作用,缺一不可。因为市场的伦理道德并不能与生俱来,需要研究和构建,于是,也就提出了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
3 医疗经济伦理研究内容
3.1 研究医疗经济与医疗伦理的关系
医疗经济与医疗伦理之间的关系是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可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医疗经济管理体制、医疗经济活动规律对医疗经济伦理的影响;二是研究医疗经济活动中伦理道德导向的作用。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伦理道德的调节或导向的作用,使医疗经济行为朝着更符合人类美好理想的方向发展。因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过程中,加强医疗经济伦理的研究和构建,重视伦理道德的调节作用则尤为重要。
3.2 研究医疗经济活动全过程的道德现象和伦理标准
因为医疗经济活动包括医疗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因此,对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领域的道德现象和伦理标准的研究,就成为医疗经济活动全过程的道德现象和伦理标准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医疗服务生产环节,医疗经济伦理研究主要涉及医疗服务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是道德的?是为多数人生产(提供)医疗服务,还是为少数人生产(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生产是为营利,还是为满足人们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手段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说,生产或提供医疗服务时,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设备是道德的?等等。
在医疗服务分配环节,医疗经济伦理研究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分配原则问题,即研究各种分配原则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是按权利分配、还是按资本分配、或按劳动分配、或按需要分配?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配才是合乎道德的?与其相联系的还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贫富差距的合理限度问题等。
在医疗服务交换环节,医疗经济伦理研究涉及的道德问题有:什么样的交换形式或交换过程合乎道德要求?市场交换中如何构建等价交换、买卖公平、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市场交换伦理。
在医疗服务消费环节,医疗经济伦理主要研究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方式或消费目的涉及的道德现象和道德标准问题。因为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目的包含着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消费伦理研究中,常常涉及消费与积累、消费与发展,特别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总之,围绕上述医疗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涉及大量的医疗经济伦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3.3 研究医疗经济组织伦理问题
医疗经济组织(医疗机构)伦理问题也是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在不同的市场经营状况下,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伦理取向?如何利用道德调节组织内部关系,进而增强凝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医疗经济组织伦理研究,对改善组织(即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具有很大作用。
3.4 研究政府宏观医疗经济活动的伦理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然要对医疗服务领域的经济活动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干预、引导和参与。在政府管理、干预、引导和参与医疗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受一定伦理取向和道德规则的支配,这就涉及到政府宏观医疗经济活动伦理问题研究。
政府宏观医疗经济活动伦理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三方面具体内容:(1)国家经济制度特别是医疗经济制度的伦理取向,包括制定的医疗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2)政府行使医疗经济职能的伦理理念和道德标准。(3)政府工作人员的医疗经济行为规范。
4 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特殊性
由于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经济运行特征,兼具经济性、福利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因此,也决定了医疗经济伦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他领域经济伦理研究成果在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不适用性,决定了对医疗经济伦理进行专门研究的必要性。目前,关于一般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而具有特殊性的医疗经济伦理研究更是相当缺乏(几乎是空白),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改革缺少并忽视应有的医疗经济伦理依据,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5 亟需研究的几个医疗经济伦理问题
5.1 医疗资源分配伦理
医疗资源的分配过程,既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伦理现象,因为如何分配,不仅受经济的制约,更要体现一定伦理价值取向。目前,在医疗资源分配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就是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5.2 医疗服务市场交换伦理
与一般的市场交换关系不同,在医疗保健服务市场交换关系中,服务的供需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存在经济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医疗保健服务领域很容易产生供方的“道德损害”。或者说,在医疗服务领域,具有信息优势的供方(即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和医疗服务人员),尤其需要“诚实守信”的道德规约。因为在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具有信息优势的供方缺乏必要的“诚信”,那么,市场的负面作用将会搞乱整个医疗服务的市场秩序,极大损害病患者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改革30年来,我国医疗服务领域“诚信”问题显而易见,由此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病人和医疗服务机构官司不断,医疗服务人员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医疗服务领域“诚实守信”道德规约的构建已成当务之急。
5.3 医疗服务消费伦理
医疗保健服务产品的消费,涉及个人、家庭、政府乃至企业、社团的消费行为。而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产品的消费行为,不仅受经济支付条件的限制,也受人们伦理价值取向的制约。从目前我国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看,存在着“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这两类不合理或不道德的消费现象。而这两类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存在,一方面可能导致居民一部分合理需求未能获得满足,影响居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浪费掉了。因此,我们应该分析和寻找这两类不合理医疗消费的根源,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居民树立合理的医疗服务消费伦理,实现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消费。
5.4 医疗机构经营伦理
我国医疗领域近30年的改革结果之一,就是将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由过去的国家供给制机构转变为市场经营者。作为市场经营者,医疗机构必须遵循市场经营的规则。市场经营的规则也被称之为“算术”的规则,它要求市场上的经营者要尽可能以少的投入取得大的效果和效益,尽可能以收抵支并争取更多的盈余。医疗机构作为市场经营者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计较经济上的得失,必然要注重对自身微观经济利益的追求。
然而,医疗事业,又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事业,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天职,医生的医术也被称之为“仁术”。医疗事业的这一特性,又使得医疗机构的经营活动面临着较强的伦理道德约束。医疗机构经营的伦理道德约束决定了其经营活动与其它行业经营活动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医疗机构的市场经营中,如何解决一般经营规则与医疗服务伦理道德规则的矛盾就成为无论是医疗事业宏观管理者,还是微观管理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和医疗经济关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对医疗经济伦理问题加以研究,并构建起相应的医疗经济伦理道德标准和体系。但这种研究和构建并不是对原有的全盘否定和摈弃,而是在批判继承原有道德资源,并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并符合时代和医疗行业特征的医疗经济伦理道德体系。
摘要: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我国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本文针对医疗经济伦理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研究特点、研究内容以及我国目前亟需研究的医疗经济伦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疗改革,经济伦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埃居,约翰.兰德尔.格罗夫斯著.卫生保健论理学——临床实践指南[M].应向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2]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R].北京: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宝庭,刘金华.经济伦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武经伟,方盛举.全面发展的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乔法容,朱瑞金.经济论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医疗机构远程医疗会诊初探 篇10
关键词: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医院
远程医疗会诊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进行医疗数据、图片、语音和视频资料的互转[1],供远程会诊中心的专家作为会诊参考,并利用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与基层地区的医生和患者间的可视化指导和交流,主要包括影像会诊、病理会诊、实时动态会诊和远程手术等形式。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较富裕的农村,贫困乡镇和偏远山区很难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加剧[2]。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疾病治愈率,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使患者有机会享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快捷、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看病难问题。
1 远程医疗会诊的优势
1. 1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增加医疗机构知名度
当基层医疗机构面对急危重或疑难病患无法诊断和治疗,迫切需要专科医生进行会诊时,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能及时获得病史、化验报告和影像学资料,并和现场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也可以观察和指导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在完成医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还可以和专家们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观看医疗操作演示,增加与其他医院的交流,起到远程教育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促进基层医生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加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1. 2 方便患者就医,节约医疗费用
对于偏远地区以及出行不便的患者,通过在远程会诊系统上上传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预约会诊时间后,在规定时间内可与会诊医院专家进行交流,由会诊专家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这使基层患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疾病诊断的延误,降低其长途跋涉到大城市看病所花费的交通、住宿等各项费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 3有利于展开双向转诊,平衡医疗卫生资源
远程医疗会诊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双向转诊,使大医院重新回归到收治急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定位上,将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病患者转回基层医院继续治疗,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将中国当前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体系从“倒金字塔”形转为“正金字塔”形。
2 远程医疗会诊面临的问题
2. 1 远程会诊意识不强
作为医疗领域的新兴事物,远程医疗会诊与传统的诊疗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医患双方都存在认识不够、不能适应的现象。基层医院没有意识到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重要性,他们常常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不愿意采用这种新方式向上级医院提交会诊申请,认为这是对自己技术的否定;上级医院的医生自身业务繁忙,常常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参与远程会诊,对其感知不深。患者方面,由于对远程会诊流程和服务特性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他们更愿意与医生进行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对于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存有一定的疑虑,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不愿意轻易尝试这种新技术。医患双方在接受新的就医模式上都有一段适应期。
2. 2 医疗资料不完整
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是远程医疗会诊前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其完整度影响了会诊专家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会诊前双方专家缺乏沟通,申请方医生受到自身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采集患者病史资料时可能会遗漏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或者不能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资料。此外,在远程医疗会诊的远程传送过程中,对医学图文资料的重建,因显示器设置、分辨率和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成像效果;网络通信信号时而不稳定,也可能会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4]。这些情况导致了患者医疗信息不全,使会诊专家无法进行正确地分析、诊断和治疗,影响了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
2. 3 技术标准不统一
远程会诊是跨区域的医疗活动,不同地区间在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是远程会诊深入开展的阻力。目前政府部门未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各区域、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开发系统软件、维护终端医院网络,造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而各系统平台间不能兼容和衔接,同级远程会诊机构间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阻碍了各远程会诊中心的资源共享和互通,不利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5]。
2. 4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远程医疗会诊机构或中心,或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远程医疗会诊的运行管理工作,通常由信息中心或医务处兼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同时具有医学和计算机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一般交由软件公司承建,技术上对其完全依赖,医院缺少对远程会诊认识深刻、掌握程度高的专业人员是影响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2. 5 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开发和升级、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医疗机构如何能筹措到足够的经费、获得更多的资本注入,以维持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采取何种管理理念以低投入获取高产出、维持收支平衡都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现有医院规模已有些吃力,高成本所带来的压力是其考虑能否开展或继续开展远程会诊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因素。
2. 6 收费标准不一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尚未统一收费标准,主要由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机构自主定价,造成市场上价格不一,缺少监管,容易发生乱收费的现象。同时,提供远程会诊方只收取很小一部分咨询费用,大部分是给电信运营商的通讯费用,被咨询专家的劳动价值没得到应有的体现,影响其参加远程会诊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远程医疗会诊的费用过大,超出中等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且尚未纳入医保体系,患者在诊疗方式的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能够报销的传统医疗方式,致使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受限。
2. 7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颁布过远程医疗会诊的相关规章制度,如1999年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其中对远程医疗会诊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仍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在远程医疗会诊中,申请远程会诊方、提供远程会诊方、患者和运营商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发生如因患者资料本身不全或采集时的失误、信息传输中的故障等造成的专家的误诊或漏诊,计算机网络感染病毒或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的患者病情和隐私的泄漏时,责任具体由哪一方承担,或多方承担时各自承担的比例,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基于以上原因远程医疗纠纷将比普通医疗纠纷的处理更为困难和复杂。
3 推进远程医学发展的对策
3. 1 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远程医疗会诊的特点和优点还没有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了解和认可。因此,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引导,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做好公众宣教工作。如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远程会诊的相关视频,在出院小结和门诊病历的明显位置印上远程会诊的相关信息,使患者都能了解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流程。对医务工作者适当开展远程会诊培训,在培训中逐步渗透新型会诊模式的理念,让他们明白,采用远程医疗会诊不是对自己医疗技术的否定,而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鼓励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 2 完善患者资料
在远程医疗会诊前加强申请医院和提供会诊医院医生间的交流,基层医疗机构和提供会诊的上级医疗机构应统一对同一疾病的诊断标准,申请会诊方医生以此标准作为依据,应尽可能地多提供患者的详细病史信息和实验室、影像学资料,避免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主观上忽略或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做好传输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正式会诊前应由专人对机器进行调试,为确保能准确清晰地传输文字、图像和视频,远程医疗会诊操作人员应接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具备工作的责任心。
3. 3 规范组织管理
在医疗机构内成立远程医疗管理机构,配备相关工作经历的专职管理人员。一方面完成日常远程医疗会诊开展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研究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针对本机构的医疗特点,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医院重视具有医学背景、了解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引进,作为远程医疗会诊的后备力量着重培养。定期在院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培训,提高参加会诊人员的专业水平。远程医疗会诊的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其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6]。
3. 4 统一信息系统标准
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对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予以指导和监督。要统一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建设,按省或一定区域建立一个将各级医疗机构远程医学网络包含在内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他们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均采用同一个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各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改变目前国内各大远程医学中心各自为政、重复投入、不能互通的局面,实现医院间、医院与社区、区域间的卫生资源共享和利用。
3. 5 完善补偿机制
一方面,对于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基层医院,政府可适当增加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可一起商定有利于患者和远程医疗会诊发展的医保政策,考虑将远程医疗会诊费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体系中[7],确立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报销比例。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减轻患者的负担,使他们同样有经济能力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推动远程医疗会诊在的普及和发展。
3. 6 加强会诊工作激励机制
作为远程医疗会诊重要的主体之一,提供会诊专家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影响着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和远程会诊质量的提高。远程医疗会诊多在医生日常工作时间展开,远程医疗会诊的工作量应算入提供会诊服务医生的日常工作量内,并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或绩效工资挂钩,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对提供远程医疗会诊的医疗机构政府可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劳务补贴,调动其积极性。
3. 7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为保障远程医疗会诊的顺利开展,应制定远程医疗会诊规范化操纵流程和工作路径,完善适合我国远程医疗会诊的法律法规,明确远程医疗会诊中各方的权责,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纠纷、推诿现象,切实保护会诊供需双方和患者的利益。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数据的非法传输、修改和盗用,保护医疗信息和患者隐私安全[8]。同时,加强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工作人员和会诊医师的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医疗行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4 小结
医疗用品 篇11
沪港大牌医院都有不错的医疗技术,但在专业的“医疗旅游”市场同样少有作为。考虑到医疗旅游是现代服务业分支,上海政府有意推动,加之医疗价格相对低廉,吸引内地富有阶层应不算难事;香港如果“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事宜处理失当,则可能会把一手王牌打飞。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卫裕峰:教育家,香港理财专家,上海中原理财儿童财商教育部总监,以下简称(W)
上海:优质资源高度集中
上海的公共卫生专业服务源于旧时租界,并建设性地推广到整个城市。虽经百年变迁,至今仍是内地最有公信力的医疗服务中心城市,本地市民享受着丰厚的医保服务,三甲医院扎堆布局,有着长年积累的良好口碑。虽然高端医疗服务市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上海还是同时具备了“对内开放”和“医疗旅游”的技术实力。
专业服务源于租界
上海的现代公共卫生服务源于何时?
L: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缘于租界与教会的努力,继而通过租界与华界的冲突与认同,示范效果得以传播,最终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医疗服务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早在1870年代,上海已经开设了仁济、同仁、公济等10多家医院。19世纪束,上海人口已近百万,公共卫生成为事关城市形象、城市安全的重大问题。与此相对应,189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卫生处。这是上海最早成立的独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在精细的管理下,租界成了上海城市卫生的窗口。以防疫为例,1910年10月,租界靠近闸北的边界出现一例鼠疫患者,经过及时的防御,租界区几乎没有再发现有传染病的老鼠。
华界的卫生行政管理有何特点?
L:华界的医疗服,务体制建设,包含了“见贤思齐”与“知耻后勇”两个激励因素。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卫生局,标志着华界卫生行政的独立。到1934年,已经有54所学校建起了医疗站,2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都设有医疗室,服务免费。在贫民窟,接种免疫是强制性的,护士有警察陪同。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上海很少遭受到当时频发的流行病的伤害。
1910年鼠疫流行,租界为检查防疫情况,与华界居民发生激烈冲突。之后的谈判既维护了华界民众的利益,也推动了华界传染病医院的筹办。次年双方再度碰撞,最终合作追查疫情取得成功。建设性的冲突,提高了华界人民的防疫意识和医疗服务水平。
“举国体制”下三甲医院扎堆
1949年之后,上海的医疗服务水准处于怎样的水平?
L:1949年后,上海并未丧失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先地位。发展至今,上海拥有近3000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包括300多家医院;医生超过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约10万张。
“举国体制”在医疗领域的体现之一,就是在上海集中了一批高、精、尖的三甲医院。全上海共有三甲医院38所,相比其他大城市,数量不算特别多,但是,上海有一批享誉全国的著名医院,如中山、仁济、华山、瑞金、国际妇婴、第一妇幼等,品牌效应非寻常可比。
为了均衡分布高等级综合医院,上海市发布了“5+3重点实事工程”,计划在宝山、闵行、南汇、浦东、嘉定等区域新建五家三甲医院,让主要人口聚集区的居民都能享受便利的医疗服务。
优质医疗资源在哪里更容易获得,市区还是郊区?
L:虽然郊区有新建项目,但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仍然扎堆在中心城区。优质资源扎堆有利于“增强上海医疗卫生领域对长三角和全国的辐射能力”,当局整合、布局的手笔不可谓不大。
优质资源集中到哪里,哪里就是病患眼中的圣地。一大批三甲医院集中在上海,本地病患往返医院只需要坐地铁公交,明显降低了各种成本。以搬迁到闵行区顾戴路的上海市儿科医院为例,由于吸引了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疑难患病儿童及家长,导致临近社区涌入了大量病患家庭。
私立医院补充“应保尽保”
列普通上每市民来说,医保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如何?
L:医保是社保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医保覆盖面广,含金量颇高。
“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的上海医保改革,先后把城镇从业人员、近200万沪郊农民、330万外来务工者纳入其中。2004年上海实施了医保综合减负,对城镇参保职工年自负医疗费超过个人年收入一定比例部分减负9%,每年有4万多人享受到这项政策,减负金额逾2亿元。2005年起,4,5万名退职回乡老职工的住院医疗也纳入了城保。“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覆盖了支内、支边、支疆等退休回沪定居人员及其原外省市籍配偶。2006年起,“应保尽保”的目标转向高龄老人、少儿学生、重残人员、老年遗属等“边缘群体”。
2008年1月,上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实施,覆盖1350万户籍市民和300多万外来从业人员的医保制度体系形成。随着历史沉疴被一一化解,医保制度体系成为上海市民的后盾。原本每年报销数千元医药费也困难的市民,一旦享有医保就可以直接去做十几万元的心脏手术,其绝大部分费用由医保按规定支付,手术患者一般只需支付一到两成的费用。
由于计生政策执行到位,上海的老龄化趋势十分严重,导致医保和财政的压力非常大。上海社保基金已经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便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这个窟窿今后20年都不会缩小。上海医保刷卡系统的设计量为每天80万笔左右,高峰时段可达100万笔左右。但使用量依然超出预期,2011年3月下旬,连续几天交易量都达到了140万笔——大量的中老年病患都把医保系统“刷爆了”。
对于富有阶层,其特定的医序需求怎样得到满足?
L: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之一,是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国际化。
三甲医院始终是社会各阶层的首选。2005年底,上海建成227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都被纳入了医保。但是病患的消费习惯并未改变,医保费仍然主要流向三甲医院。上海的医保费用(额度)配置,也还是朝着三级医院倾斜,政府仍然力保大医院。
对于富裕阶层而言,经验丰富的公立医院医师和诊疗设备可以提供医疗保健基础服务,而服务便捷的私立医院则提供了有效的增值服务。说白了,过度检查如果成本不高,没什么副作用,还是能够为病患接受的。这些方面,内地人士比港台人士不怎么讲究。
上海有数量庞大的高收入阶层,高档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市场容量推算在百亿元以上,而实际发生不
过10多亿元。而面向欧美日韩籍人士和港台人士的,更有着不太一样的要求。以和睦家等外资医院为例,此类私立医院并非常规民营医院,一般提供有境外专业背景的医师,其语言能力和医疗技术同样重要,收费也明显高于公立医院。一般门诊挂号费500到1000多元,明显高于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剖腹产更要上万美元。很多专科小诊所在上海的特定人群中也颇有市场,收费虽高,口碑不错。此类诊所通常在别墅区、高档写字楼内运营。
医疗服务面向“两外”
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的医疗服务机构有何举措?
L:“病人无国界”。医疗服务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由于内地医疗服务被严格管制,造成了当前优质医疗服务定价过低,很自然地吸引到两外(外地、境外)病患。比如说,质子刀治疗肿瘤的一个疗程,在美国需要15万美元,还要排队四个月;在上海做的话,也就约15万元人民币,而且无需等候。那些参加医疗旅游的顾客。过去其亚洲区的目的地通常是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今后也可能包括上海。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医疗国际旅游在上海还没有出现,但已经有一些医院主动从事此类服务,发掘这一潜在市场。官方把医疗旅游当作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点来对待,这推动了跨部门、跨地区的“上海市医疗旅游平台”的诞生。有望率先启动的有心脏搭桥、质子刀治疗、伽玛刀治疗、骨科、牙科、整形和中医等。此类床位都属于各医院的特需病房,不会超过总床位的10%。
除了医疗旅游,上海有哪些医疗服务适合于“对内开放”?
L:相比于专业的医疗旅游,即使在技术含量不太高的生儿育女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也已悄然展开。
2010年以来,香港放风对内地孕产妇赴港产子“不堪重负”,随后的限制措施反映了当局辗转于各种价值观与经济利益的纠结,心态。事实上,当今非独生子女的内地女性,绝非只有赴港生产一个选择一在上海的公立医院一样可以生产,还省去了赴港签证的麻烦。当然,套餐收费也多在3万元以上,逼近香港公立医院的价码。今后香港的实质性限制,将加剧上海各大妇幼医院的繁忙与拥挤。
香港:免费医疗的过去与未来
请问,香港的医疗福利事业,发轫于何时?
W:从香港开埠至1960年代,香港医疗福利事业主要由华人社团和教会兴办,港英政府基本上不参与。华人社会开办救济性质的医疗福利事业,是基于社会功德。而慈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社会对于医院和西方医学的认可与理解。在很长的时间内,华人视慈善性质的医院为一种提供贫困救济、免费殓葬和收容难民的慈善组织,而不是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正是通过这种形式,使更多华人开始认识、理解与接受西式医疗空间。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民间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靠向社会募捐、埠内外捐赠以及教会产业收益为主要的经费来源。直至1970年代,这一情况才发生变化。经历1969年的香港暴动,港英政府开始关注民生,试图解决因人口激增与贫富悬殊产生的社会矛盾,其中一项措施,就是仿效英国本土的做法,把慈善医院都纳入政府的公共医疗体系,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据悉香港医疗系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港人只要支付很少的钱就能得到超值的医疗服务。你能说说具体情况吗?
W:1990年,港府成立医院管理局,接管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统一和强化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管理,使资源灵活调配,运作更具成效。《医院管理局条例》规定,医管局不得被视为政府的雇员或代理人,亦不得被视为享有政府的地位、豁免权或特权。所以,香港医管局其实是一个为香港市民服务的综合机构。
以2003年公立医院调整收费和引入新收费项目为例,当病人首日入院时,一般需进行较多的诊断程序,但只收取50元入院费。如果病人经由急症室入院,入院费将豁免,往后每天住院费为100元。领取综援人士可以继续豁免公营医疗服务的收费。此外,为保障没有领取综援的三类人士——低收入人士、长期病患者及贫困年长病人,政府制订措施加强现行的医疗费用减免机制,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香港公立医院及卫生署的门诊部提供门诊服务,处理一般的疾病,如伤风咳嗽以及常见的慢性病,收费低廉。但由于供不应求,一般有支付能力的市民,都会到私家诊所看病,每次看病基本消费在200元左右。香港90%的门诊服务由私家诊所提供,私家门诊的服务多元化,在医生分科方面,没有公立的那么界限分明。
在香港,免费医疗与收费医疗体制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W:最大区别在于诊断病患的方式之上。由于香港公立医疗几近免费,香港医生一般提倡使用化繁为简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加上十分公平透明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及严谨的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医生都倾向使用对病患损害最少,相对最自然的方式去治疗。当然,香港的廉洁风气及廉政监管,对病患能享受最佳医疗保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知道,内地医院在诊断普通伤风感冒时,医药费有时竟会开上万元;孕妇剖腹产比率极高;但逢开刀医护必收红包等等。这些现象,都让初次接触内地医院的港人感到难以置信。在港人的逻辑中,只有患重病的人才需要验血、拍片、做B超、吊水;公立医院除非诊断出自然生产会对孕妇或胎儿产生危险,不然孕妇没有选择剖腹产的权利;由于误诊的代价太高,医生对诊断结果都会反复推敲,对作出开刀等关键疗法的决定慎之又慎。
因此,一般在内地工作的港人,遇有重要医疗决定,会选择返港寻求第二医疗意见。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到,唯有免费医疗体制加上严谨的监管,才能让民众真正享受到令人感到安全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建立起医患互信的关系。
你认为香港的医疗福利是否可持续发展?
W:站在服务市民的层面上,香港医疗制度已相当成熟;然而站在财务角度上,香港医疗体制正面对不少挑战,例如政府在卫生方面的经常开支,已占去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15%以上,医管局近年出现庞大赤字。
港府提供的廉价医疗服务,让市民越来越依赖政府资助,不但一般市民使用政府的医疗服务,即使是有支付能力的市民,也不愿放弃这项社会福利——经常出现滥用医疗服务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是滥用急症室服务——政府门诊开支只占医疗开支的15%,药费更只占7%。以一个人住公立医院的病人计算,每天只需支付100元,但政府则要补贴3000元,病人负担与政府负担的比例大约是1:30。
这种医疗制度,在经济高增长的年代,没有改革的迫切性。但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高增长,加上受人口老龄化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市民对医护服务的期望日渐增高的影响,香港公立医护服务的经常开支占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
比例将逐年上升,最终可能令政府无法负荷。因此,港府近年试图研讨医疗改革及融资,希望透过提高医疗收费,把病患从极度依赖公立资源转向鼓励运用私营医疗资源,并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及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等改革措施,解决未来的难题。
什么是颐康保障户口计划?
W:关于颐康保障户口计划,曾引起极大的争议。2008年3月,香港政府出台了六套医疗融资方案征求意见。但是,金融海啸后,这些方案的强制医保部分变得十分敏感,引发十分激烈的讨论。2011年,港府公布医疗改革第二阶段公众咨询报告,各界普遍支持政府继续强化公营医疗系统,并引入“自愿医保计划”(而不是强制医保),进行私人医疗保险和私营医疗服务改革。为了吸引市民投保,政府提出年轻人投保有优惠、投保者可终身受益、预留500亿港元预算作为赔付“保底”等建议。
香港的私家医院,发展有何难处?
W:香港一共有公立医院41间,私营医院12间,护养院20间,留产院9间。公立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占94%,私营医院不到6%。由于大部分病患选择公立医院,让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在医疗经验方面,差距甚为明显。私立医院仅靠更舒适的环境,无法有效吸引病患付费使用——毕竟住院是为了治病,病患当然希望到医疗经验更丰富、治愈率更高的医院。
还有,香港有一项很特别的法规:禁止医生打广告。这是希望医生不要把宣传成本转嫁到诊费上,集中精力以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患者,而市民也能更客观地依靠医疗服务的水平去选择医生。但是,这项规定却严重限制了私营医疗机构的商业化发展。1990年代后期,私家医院便开始埋怨生计被公立医院“赶尽杀绝”。然而,近年却因为一个特殊情况,让私家医院业务突飞猛进一大量内地孕妇到港产子,让香港私家医院“起死回生”。
香港的医疗市场有没有针对富豪就医的策略呢?
W:其实,港府希望发展香港的医疗旅游。不过,香港虽拥有世界顶尖医疗技术,在癌症和糖尿病治疗方面更是世界知名,旅游业也十分成熟,可惜偏偏在医疗旅游发展上,远远落后于邻近地区。医疗旅游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的发展已有一段日子,成为新兴热门行业,每年为国家带来数十亿元收入。
当医疗遇上手机:移动医疗新世界 篇12
移动医疗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并不断推出新的应用程序、终端设备和其他工具, 使这些技术在相关者群体中得到试用和推广。
据Medical Marketing&Media的研究报告显示, 越来越多的医生在从业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 例如使用移动技术来改善与患者的交流。25%的医生表示他们每天花至少3小时在移动终端上, 向患者普及保健知识。并且, 以56岁为界, 年长和年轻的医生群体在使用新技术来提高治疗效果方面, 并不存在明显区别。
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转向自己的移动设备, 寻找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法。
目前, 针对iPhone和iPad推出的移动医疗新技术主要有:1.查看医学数字影像资料;2.查看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其他肌肉系统的iPhone应用程序;3.血压监测系统;4.实时心电图测量数据;5.医疗的人体图谱;6.糖尿病管理系统;7.电子病历系统;8.药物查询系统;9.黑色素瘤搜索10.医生移动录音;11.医疗语言翻译;12.自救程序;13.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14.卡路里计数器;15.宝宝3D监测信息;16.3D健身系统。
那么, 伴随着一系列新技术, 如无线传感器和增强现实应用等新的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发展, 下一步趋势是什么?
集中对新的移动技术与医疗保健的调研后, 目前已确定一些医疗应用中很有潜力的新技术, 一些最具创新性的移动医疗措施也正在走入实际。
诊断技术应用
超声诊断系统:超声成像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 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 但估计有70%的世界人口,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患者, 由于地处偏远, 不具备使用它的条件。
此设备可以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到智能手机中, 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这项应用可以用在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那些远离诊所及传统的超声机无法到达的农村地区。同时, 它还可以进行远程诊断, 扫描的图像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或Wi-Fi进行传输。
手机听诊器:来自澳大利亚的团队Stetho Cloud开发了一个应用, 将一个特殊的听诊器插到智能手机上, 用于诊断一到五岁的幼儿是否得肺炎。
用听诊器是诊断幼儿是否患有肺炎的有效方法, 因为患儿在吸气时, 其肺部会发出“呼噜呼噜”的细小水泡声音。
如果要使用它的话, 将听诊器的另一端插入手机的音频插口, 然后将麦克风模块放在指定位置, 麦克风会将呼吸的声音上传到服务器中, 然后服务器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对声音进行分析, 并将诊断结果传回。
移动监测系统
生命力药瓶:在药瓶盖使用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 这些药瓶就会告诉你它的吃药时间。当它只剩下一个药丸的时候, 瓶盖会发亮并发出铃声提醒病人。同时还可以将这个应用发展到为病人的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提醒的服务。
此外, 还有用药记录, 当每个药瓶打开时, 它会定期传送到医务人员或家庭成员的那里, 以监测患者是否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这个应用主要为医疗服务人员提供, 这样可以鼓励病人坚持按他们的处方吃药。
家庭监测系统:此试验在挪威进行, 通过使用嵌入式移动技术, 通过无线通信机器和设备, 可以支持单独住在家里的老人通过使用传感器监测其将面临的危险或生病的迹象。
同时涉及到使用物联网 (M2M) 技术, 包括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和GPS定位、探测器、湿度传感器等。这些设备一旦被触发即刻便会报警, 以文字的形式发送给医疗服务提供者。
个人智能警报监控系统:该项目涉及沃达丰和西班牙红十字会, 旨在让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树立起独立生活的信心。该系统配备了一个GPS接收器, 可以每三分钟记录其位置, 如果超出了预先设置的地理区域, 该设备便可以被触发从而报警, 并报告病人的举动。
血糖监测 (CGM) 系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监测血糖水平可以说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该器件通过植入病人皮肤下, 传感器可以对血糖水平连续读数, 每五分钟的血糖测量, 通过传感器传送到一个手机大小的接收器中。同时监控药物和病人的活动。
该传感器可穿七天, 血糖水平下降到一定数值时发出警报, 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