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墙板裂缝

2024-10-11

混凝土墙板裂缝(精选9篇)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1

1 前言

目前, 国内外墙体板材 (以下简称“墙板”) 品种很多, 有工业废渣隔墙板、轻质隔墙板、GRC板、陶粒轻质隔墙板和各类石膏轻质隔墙板, 还有我们现在已开发的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体板材 (以下简称“再生混凝土墙板”) 等。墙板作为优良的建筑墙体材料, 已在欧洲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 在我国由于墙板普遍存在墙体墙板接缝开裂 (以下简称“墙体裂缝”) 的问题, 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掩盖了墙板的其他优势, 使得墙板始终迟迟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 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问题的研究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其他板材的墙体裂缝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帮助。

2 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及产生原因

由于再生混凝土墙板的面密度较低, 密实程度较差, 再加上墙板的成型过程属于干硬性混凝土的强制挤压成型, 内部结构中含有大量微小空隙, 经28 d自然养护后, 墙板中仍具有一定的含水率, 在自然条件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空隙中的水分逐渐丧失, 墙板本身就形成了一定的收缩, 尤其是墙板安装一段时间之后, 大气温度、湿度突变的情况下, 收缩最为明显。如图1和2所示。

为了对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并提高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应用率, 我们对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及其原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是由原材料、生产、安装、工程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究其再生混凝土板材墙体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可归纳为再生混凝土墙板及其生产工艺、接缝材料和安装工艺等方面。这也是其他板材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3 生产工艺对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问题与生产工艺的关系, 需要对再生混凝土墙板的整个工艺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

3.1 原材料的选择与配合比的确定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胶结材料需选用质量稳定的大厂水泥, 确保水泥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多孔粗骨料需选用密度低、强度高的物料;细集料需选用烧失量低、品质稳定的物料;其他集料要求颗粒分布均匀, 品质稳定。其次, 是配合比的设计与校正。在配合比设计中, 首先确定胶结材料的种类及掺量, 然后根据墙板的技术指标及原料的颗粒分布, 调整集料的掺量, 以达到颗粒的最佳堆积状态, 使产品获得较高的密实度。

3.1.1 水泥种类

我们使用过的水泥有PO32.5, PO32.5R, PO42.5R, PC32.5R。生产相同规格的再生混凝土墙板, 水泥掺量相同时, 其部分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以上实验显示, 水泥的种类对再生混凝土墙板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另外, 通过进一步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 水泥标号增大时, 再生混凝土墙板的抗压强度有所提高, 然而, 墙板的韧性明显降低。根据实验所得的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各项技术参数, 来调整水泥的种类及掺量, 可以使其物理性能达到最好的综合指标状态。

3.1.2 压缩比

压缩比是影响墙板密实度的主要因素, 而影响压缩比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

实验中使用的集料主要有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页岩陶粒、粉煤灰、砂、其他保温材料等, 最大粒径不超过5 mm。在各种集料掺量不变的条件下, 改变粗骨料的形状 (球型与碎石型) , 其部分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碎石型骨料与其他原料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并具有更高的密实度及抗压强度。

3.2 企口尺寸及外型的改变对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的影响

加大企口的外观尺寸, 改变企口的形式, 以增大企口的胶结面, 达到增强墙板胶结面拉伸力的目的, 降低再生混凝土墙板自身收缩时对胶结材料的影响。

3.3 养护制度对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的影响

实践证明, 单纯采用高温或高压蒸养技术处理后的再生混凝土墙板, 硬度高及脆性大, 韧性较差。若再生混凝土墙板先在50℃的饱和蒸汽中进行预养, 然后再进行高湿或高压蒸养处理, 则能达较高的综合指标。因为再生混凝土属于干硬性混凝土, 含水率较低, 在自然条件下预养, 有可能产生水泥水化不完全的现象。而在50℃条件下进行预养, 可以降低再生混凝土墙板集中应力, 并且可以加快混凝土的水合反应, 大大缩短了养护周期和生产周期。因此, 采用适当的养护制度, 对改善再生混凝土墙板的收缩性将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4 接缝材料对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的影响

在工程应用中, 若再生混凝土墙板材料与接缝材料不匹配, 接缝材料本身的收缩与内外应力的释放, 接缝处就可能出现裂缝。另外, 从应用现场观察发现, 同一种胶结砂浆出现不同的胶结效果, 说明现场拌和不均匀导致的。因此, 选用配套干混砂浆是保证墙板安装质量的重要措施。配套干混砂浆作为再生混凝土墙板专用接缝材料, 必须与墙板具有相当的抗拉强度和粘结强度, 并且要有足够的断裂伸长率。另外, 根据安装施工的季节不同, 配套砂浆的性能也应随之有所改变。

由于再生混凝土墙板属于混凝土预制品, 与接缝砂浆始终存在差别, 应力释放不均匀, 我们认为, 可以利用界面剂的原理解决此类的问题。另外, 从大量的工程应用中, 我们发现再生混凝土墙板自身收缩引起的裂缝程度, 远远小于接缝砂浆收缩及安装施工的手段引起的裂缝程度。因此, 解决墙体裂缝的关键环节, 要着重考虑接缝材料的性能与质量因素。

5 安装工艺对再生混凝土墙体裂缝的影响

安装是影响工程出现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装工艺选择不当, 现场施工未严格执行安装规范, 各交叉作业未遵守必要的养护期, 或在养护期内未得到适当养护, 其接缝处也可能产生裂缝。因此, 为控制和避免这些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 应该注意和采取如下必要的施工措施:

a.清理现场垃圾、杂物及积水。运到现场的再生混凝土墙板首先侧立静置1 d~2 d, 使再生混凝土墙板适应施工现场的大气环境, 现场的再生混凝土墙板必须防止雨淋和水浸, 严禁湿板安装。

b.再生混凝土墙板安装前应用钢丝刷将条板两侧清理干净, 剪力墙、结构柱与再生混凝土墙板连接处应作打毛处理。

c.再生混凝土墙板与梁、柱、剪力墙、墙板的接缝材料要保持饱满, 板间缝宽必须控制在5 mm~8 mm, 墙板安装后1 h内必须进行压缝处理, 将接缝材料压实 (该工序完成后, 尽可能长时间地放置) , 待工程刮腻子前, 再用接缝材料抹平。

d.与梁连接的再生混凝土墙板顶孔需做砂浆预填处理, 待有一定凝结强度后立板安装, 以保证砂浆不会从孔中掉落, 使砂浆满缝, 减少板梁裂缝的产生。

e.严禁安装好的再生混凝土墙板在4 d之内进行其他施工, 禁止因施工振动可能给再生混凝土墙板接缝带来裂缝, 所有开槽、开洞均使用切割机作业, 严禁锤击敲打, 以避免施工振动留下裂缝隐患。

f.施工检验。每天对墙板安装及接缝做到100%检验, 对接缝材料的满浆程度进行抽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接缝处的开裂问题, 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除了以上文中所提到的原因和因素外, 还与气候、环境、地区等因素有关。还有, 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较其他板材的收缩要大, 其开裂问题势必较其他板材的墙体要严重。因此, 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开裂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2

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修补专项方案

一、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原因分析

1、墙板自身质量对板缝开裂的影响 1.1配比不合理,强度低,极易开裂。1.2养护期不足,收缩未完成即出厂。

1.3墙板接缝处有油污,板生产时使用的废机油做脱模剂,会严重降低墙要反与嵌缝砂浆之间的粘结力

2、墙板施工安装引起墙面裂缝

2.1湿板上墙,安装后的板材产生干燥收缩,在抗拉最薄弱的环节(如板与板、板与墙柱、梁板或房顶交接处)易产生裂缝。

2.2连续长墙安装。大开间结构的建筑,一次安装过长的墙板,由于各种收缩因素的积累产生收缩应力,造成墙板开裂。

2.3墙板开槽回填不实,填洞材料与尺寸不规范,产生内应力,易造成墙板开裂。

2.4板缝构造处处理不合理,门窗洞口节点构造薄弱。

2.5墙板安装时所使用的U型固定片固定不牢,则会造成固定点约束能力降低,导致墙板开裂。

2.6墙板安装时支撑在板底的木楔若没有拆除,再加板底缝隙处理不认真,会造成条板在木头支承下产生挤压变形,从而导致墙面开裂。

2.7安装过程中,各工种配合不密切,事后开槽、开洞,减弱墙板的刚度和整体性。

2.8板缝处未设嵌缝带或采用嵌缝带不合适。嵌缝带用于连接企口处的增加层,一般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和聚酯无纺布。后者延伸率很高,抗裂性能突出。

2.9抗裂砂浆的使用时间控制不严格。现有抗裂砂浆多用成品砂浆,在配合比上使用“傻瓜”配合比,已在出厂前配好,但由于工人使用砂浆的时间长短不一,极不均匀,甚至出现使用过时砂浆,导致砂浆的粘结性能降低,容易出现裂缝。

2.10 T型板或L型板等异型板在墙端部或转角位使用过程中由于墙板运输和其他装饰材料搬运等碰撞或震动导致已经凝固的粘贴缝松动出现裂缝。

3.粉刷层空鼓引起墙面裂缝 佛山万科城三五七期工程

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修补专项方案

3.1墙板面不平或不垂直引起空鼓开裂。隔板安装板面表面平整度和垂直度控制不好,高低相差较大,造成粉刷装饰层厚度过大,因厚薄收缩系数不同导致开裂。而且由于隔墙板制作和安装过程中存在偏差,在板缝处极易产生不平整现象。

3.2墙面未满挂玻纤网格布,造成局部薄弱环节如水电开槽或孔洞修补位出现裂缝。

3.3安装墙板所用的抗裂砂浆或嵌缝腻子应与轻质隔墙板所用材质不一致,容易在粘接处导致开裂。

3.4对于墙面贴复合保温板的墙面,墙面裂缝源于复合保温板的开孔封堵不密实和板缝之间牛皮纸抗裂性能失效。

二、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修补方法

对墙面产生的不规则裂缝,由于造成原因较为复杂,所在在修补之前应预先进行调查研究,分板产生裂缝的原因,然后再进行处理。若裂缝细微,无脱层现象,肉眼很难察觉并不会进一步扩散不影响使用一般可不作处理。若房间观感质量要求高,可在面层增贴玻璃纤维类的墙布或涂喷饰面,但须注意色差影响观感问题。对于竖向裂缝贯穿墙面现象,一般在楼层条板安装后三个月就会出现,必须处理。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和部位,可分为以下修补方法:

1、条板之间的竖缝裂缝修补

确定竖缝的长度范围,沿竖缝左右两侧凿开批嵌的粉饰层,宽度60mm,深度不小于5mm,清理干净后,应在基层上增贴玻纤网格布后再分层盖粉刷层。

2、条板与异型板之间的竖缝裂缝修补

检查异型板的碰撞或震动情况,一旦出现松动应拆除后重新安装。因碰撞或震动引起的竖向裂缝修补方法同上。

3、结构梁底与条板顶部粘贴交接横缝裂缝修补

结构梁底与条板顶部粘贴交接水平缝,多数出现在结构梁底与墙板交接位,由于裂缝出现在不同材料交接位处,应沿着缝的上下两侧凿开100mm的粉刷层,清理干净后在原位用保温钉挂5*5*0.4镀锌钢丝网,保温钉间距300mm。然后再用同墙面粉刷材料覆盖。佛山万科城三五七期工程

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修补专项方案

4、水电线盒和接线盒处裂缝修补

线管、线盒在工厂提前埋好,砂浆干前不得在板上开槽,或尽量少开槽。现场开槽或开孔须清理干净,待线盒、线管安装后用无收缩抗裂砂浆分层修补,每层修补厚度不宜超过20mm。若开槽或开孔深度太大,应在线管、线盒安装后用同材料填充物填充后再分层批嵌无收缩抗裂砂浆,严禁用泡沫棒填充。所有水电线盒和接线盒修补部位无收缩抗裂砂浆批嵌前增贴玻纤网。

5、墙板自身不规则裂缝修补

检查墙板的完好性,因剧烈撞碰或震动破坏墙板的完好性应重新更换墙板。若有轻微不规则裂缝,裂缝通断的应重新更换新板;裂缝不通断的应沿裂缝位置凿开60mm宽,深度不小于3mm,清理干净后,应在基层上增贴玻纤网格布后再分层盖粉刷层。

三、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预防措施

1、控制进场板材质量。安装前应对墙板进行检查,凡是不合格产品不得使用。轻质墙板要求质地均匀、密实,棱角楔头完整,板面平整垂直,纵向无扭曲等缺陷;强度低、养护期不足的不得进场;墙板出厂时墙面裂缝、麻面和蜂窝的不得进场;选用非废机油脱模剂的板材;施工前必须选用充分发挥干燥的轻质内墙板,对未充分发挥干燥的墙板待发挥干燥后方可使用。

2、安装时墙板接缝处清理接缝面,充分洒水对灰缝喷水养护。

3、砂浆需用专用的无收缩砂浆,砂浆按要求加粘合剂和添加剂,砂浆配合比按要求施工,砂浆须填密实。

4、为防止梁底水平粘贴缝开裂,待七天砂浆完全干后方可取出木楔。初装板裂缝收缩期不得少于28天,此期间应尽量避免碰撞。

5、改进施工工序。严格按下列工序流程组织施工:现场测量、定位→结构墙面、楼板表面进行清理→弹线,留出门窗口位置→板体切割→内墙板就位、找正、固定→按要求用无收缩砂浆填实板缝→检查墙体垂直、平整度,局部修整→七天砂浆凝固后取木楔补洞→对板缝进行贴网格布后批砂浆→墙体养护→验收。

6、对于竖向板缝,要将接口处抗裂砂浆挤压密实,随时捻口,7天后再用玻纤网格布粘贴批嵌抗裂砂浆。对于横向板缝,多为结构梁底与墙板交接缝,除将接口处抗裂砂浆挤压密实和随时捻口外须挂5*5*0.4镀锌钢网片沿缝上下两 佛山万科城三五七期工程

轻质隔墙板墙面裂缝修补专项方案

侧覆盖80mm再批嵌抗裂砂浆。

7、在竖板缝两侧粘60mm宽嵌缝带。耐碱玻纤网格布和聚酯无纺布相比,后者延伸率很高,抗裂性能突出,应优先选用。在结构梁底与墙板交接位的横缝上下两侧挂5*5*0.4镀锌钢网片覆盖80mm再批嵌抗裂砂浆。

8、对于大开间的结构,安装时每隔3-5米预留一处安装缝不处理,放置一段时间,待应力释放完毕后再处理。

9、做好配板和专业预埋准备工作,严禁事后剔凿开洞。配板时,不仅要考虑墙板组织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小于2/3板,同时应将水电等专业的预留洞口位置同时在配板图中标出,要求小孔洞应在板安装前完成,减小安装后由于开槽、管道开洞,必须待按缝砂浆强度达到100%后方可进行。在补洞时严禁采用水泥砂浆,须用专用的抗裂砂浆修补。并在修补位置粘贴二道玻纤带。

10、提高操作工人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操作工人要经过专业岗前教育培训,安装工人必须相对稳定。

11、条板面基层处理。粉刷层之前对沾污在板面的粉尘颗粒特别是油性脱模剂等,一定要清除干净,否则必然会影响粉刷层的粘结力,从而导致空鼓或裂缝。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3

1.1 工程概况。

某高层综合办公楼, 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 地下1层, 地上18层, 总高度76.8m, 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 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 楼板厚度120mm。

1.2 裂缝的出现。

该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 1998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 1999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 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 发现板底出现裂缝。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 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 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 (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 。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1.3 裂缝描述。

经现场实测, 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 最大裂缝长度约4.5m (直线距离) , 最大裂缝宽度0.27mm。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 最大裂缝宽度0.2mm, 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 裂缝最大宽度约0.18m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 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2 事故调查

2.1 现场取样和原材料调查。

根据业主要求, 为确认混凝土强度, 现场取24个部位作了回弹实验, 并用超声波和钻芯取样进行强度校正, 实验结果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从施工单位提供的各项原材料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现场原材料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 可以排除各种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

2.2 施工过程调查

2.2.1 工艺流程。

该工程所用混凝土均为现场搅拌。从搅拌机直接泵送至工作面, 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经现场测试, 搅拌站的自动计量装置满足混凝土配比的误差要求, 混凝土的坍落度实际控制在18cm左右。从混凝土外观检查, 无蜂窝麻面现象, 振捣是密实的。

2.2.2 混凝土配合比。

地下室施工所用混凝土配合比无任何外加剂, 不考虑外加剂的影响。而6层梁板施工时, 为满足冬季施工的需要和泵送要求, 混凝土中掺加了Q型高效防冻膏和wp_x型高效减水剂, 所用水泥为525R普通硅酸盐水泥, 用量为480kg/m3。以上三种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强作用。从混凝土最初出现裂缝的情况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的综合应用, 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之一。

2.2.3 施工过程。

地下室在1998年9月中旬施工结束后, 由于现场缺土, 一直未予以回填 (裂缝处理过后, 才购土回填) , 而外墙在1999年1月以前是没有裂缝的。地下室外墙周长176m, 长期暴露在外, 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温度变化的影响。在浇灌6层梁板混凝土的过程中, 即发现在核心筒四角的板面上出现裂缝, 但由于裂缝细小而未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

2.3 气象条件的调查。

该层梁板施工时, 正值该地区天气最寒冷的一段时期, 最低气温-10℃, 最高气温l℃, 相对湿度在30%~40%之间, 当日的最大风速为7m/s。施工中虽然采取了多种冬季施工措施, 如加热拌和用水、梁板下层采用彩胶布围护、生火保温等措施, 但在作业面上仅采用双层帘覆盖保温而未洒水养护和采取防风措施。

2.4 其他因素调查。

该建筑物当时正处于施工期间, 其整体下沉量不足3mm, 而且均匀沉降;该层混凝土施工10d后 (春节期间息工) , 其上部荷载才逐步加上:该层模板是在28d之后拆除的, 并未发现梁板底部弯曲下沉现象, 而且施工期间亦未受到其他震动。因此, 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因素 (诸如支撑下沉、外力作用等) 对该层梁板的影响。

3 原因分析

第一, 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 从裂缝仅在六层现浇板上出现, 而未在其它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 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如前所述, 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冬季最寒冷、干燥的一个时期, 最高气温仅1℃, 当时的最大风速7m/s, 湿度仅有30%~40%, 特别是每天于21时施工完毕后, 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 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 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 导致混凝土失去水分过快, 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 产生裂缝。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当风速为7m/s时, 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 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假如将施工时的风速和湿度影响叠加, 则可推算出此时的混凝土干燥速度为通常条件下的6倍以上。另外, 从裂缝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较薄及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楼板上这一现象也可证实, 开裂与其使用的材料关系不大, 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些。与楼板厚度接近的墙肢之所以未裂, 是因为墙肢两面都有模板, 不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由此可以基本断定, 天气因素是导致混凝土现浇板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外墙由于本身体积较大, 又长期暴露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 特别到了1999年1月下旬, 温度较施工时降低近30℃, 导致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第二, 梁板所用混凝土均为C40混凝土, 而根据设计院进行的技术交底要求, 梁板混凝土只要达到C30强度即可, 施工单位为了施工中更容易控制墙柱的质量, 统一按照C40混凝土标准进行施工, 而C4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480kg/m3, 相对于C30混凝土, 单位水泥用量增加约70kg, 这样, 混凝土的收缩将增加0.4×10-4左右, 无形中又增加了裂缝出现的可能。

第三, 进入冬季施工以后, 混凝土中又添加了Q型防冻膏和wp_x减水剂, 施工用水相对减少, 混凝土强度增长较快, 加剧了混凝土水分的蒸发和裂缝的发展。同时, 由于天气寒冷, 担心养护用水结冰而仅采用覆盖双层帘保温的措施也对混凝土抗裂强度的发展不利。

第四, 从本工程的结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 梁板结构在9、12和C、K轴线处平面发生突变, 截面削弱达50%以上, 而且核心筒和墙肢集中处刚度非常大, 对现浇板的约束较强, 核心筒四角和墙肢两端内部应力非常集中。从现浇板最初出现裂缝的位置来看, 干缩裂缝首先在核心筒的四角, 之后出现在板的中部, 这是现浇板内部应力最集中、最复杂和最薄弱的部位。由于墙肢和核心筒刚度的强烈约束作用, 当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 裂缝便沿此位置出现、发展。本次发现核心筒连梁上出现的两条裂缝, 亦是相同因素引起的。

4 处理办法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 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 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参照日本混凝土工程协会制定的《混凝土工程裂缝调查及补强加固规程》4.2.3条款之规定, 小于0.3mm的裂缝无须修补。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 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而对于地下室外墙, 由于有抗渗要求, 则必须予以修补。具体修补措施如下:

4.1 修补时间。

考虑到楼板混凝土的干缩和温度收缩可能尚未完成, 楼板修补时间确定在1999年4月中旬。地下室则必须尽快修补。

4.2 修补范围。

凡是肉眼可视、长度在800mm以上, 或缝宽大于0.08mm的楼板裂缝均予以修补。地下室外墙裂缝悉数修补。

4.3 修补办法。

楼板基底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后, 用低黏度改性环氧树脂沿缝涂抹, 宽度约100mm, 自然干燥后尽快粉刷封闭。地下室外墙内侧采用上述办法, 外侧沿缝涂防水油膏一道 (宽约300mm) , 再做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一道 (厚1.5mm, 宽1.0m) , 经检查合格后, 必须尽快回填。

5 修补效果

该工程于1999年4月中旬修补以后, 由于施工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 未再发现有新的裂缝出现, 而修补过的裂缝也未再发展。时隔一年, 目前该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施工情况良好。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对主要原因的分析和处理办法是正确的。

6 几点建议

6.1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 一般都采取了防冻措施, 而对于作业面的防风措施大多未予以高度重视。在冬季施工中, 温度的骤降往往伴随着强烈寒流的出现, 空气异常干燥, 混凝土容易产生干缩裂缝。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施工, 作业面处于距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 风速更大, 对混凝土的影响更大, 施工单位对此应予以警惕。

6.2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 混凝土墙、柱的设计强度较高, 梁、板的设计强度相对较低, 施工单位为了施工方便, 大多把梁、板的混凝土等级提高到与墙、柱相同, 无形中提高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而楼板面又较薄, 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大, 更容易产生收缩。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施工单位尽量不要随意提高混凝土等级。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任何情况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__Ω。

A.800 B.900 C.1000 D.1100

2、及时、准确的职业病统计信息是职业健康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最常用的职业病调查统计方法是__。

A.普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3、永久气体气瓶的充装量是指气瓶在单位容积内允许装入气体的__。

A.最大压力

B.最大体积

C.最大质量

D.最大密度

4、根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程度的不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办法》将建设项目分为一般职业病危害项目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的是__。

A.可能产生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项目

B.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项目

C.可能产生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项目

D.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项目

5、__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在推进体系工作中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A.管理层培训

B.内审员培训

C.全体员工培训

D.安全主任培训

6、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是__人员。

A.记录

B.模拟

C.评价

D.控制

7、下列不属于安全预评价结论的内容的是__。

A.简要列出主要风险

B.明确职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C.明确评价对象潜在的风险

D.明确应重视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8、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及时报告,并在__日内报所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A.5 B.15 C.30 D.60

9、下列属于其他危险、有害因素的是()。

A.信号缺陷

B.标志不清

C.标志缺陷

D.其他错误

1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对事故调查组提交的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之日起__日内做出批复。

A.10 B.15 C.20 D.30

1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不包括__。

A.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B.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C.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D.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

12、大量事故统计表明,__不是引发事故发生的原因。

A.生产安全管理上的缺陷

B.工艺设备故障

C.风险防范意识差

D.人的误操作

13、煤矿必须有工作、备用和检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__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和其他用水)。备用水泵的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

A.10 B.20 C.24 D.48

14、依据《劳动法》的规定,禁止用人单位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__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A.第一级

B.第二级

C.第三级

D.第四级

15、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这是__原则的体现。

A.动态相关性

B.动力

C.因果关系

D.反馈

16、根据《国际危规》的要求,危险货物必须按照《国际危规》标准,附带正确耐久的标志。危险货物的标志由标记、图案标志和标牌组成,所有标志均须满足经至少__个月的海水浸泡后,既不脱落又清晰可辨的要求。

A.2 B.3 C.4 D.5

17、__的工频电流即可使人遭到致命的电击。

A.数安

B.数毫安

C.数百毫安

D.数十毫安

18、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提取安全生产费用总计50万元。根据有关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责令其__。

A.限期改正,予以处罚

B.限期改正,予以警告

C.限期清退,不予处罚

D.限期改正,适当处罚

19、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__km。

A.70 B.80 C.100 D.120

20、__是矿山企业最基本的基础安全培训。

A.择期培训

B.领导培训

C.全员培训

D.培训

21、《安全生产法》中规定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____ A:监察管理B:综合治理C:统一管理D:综合监督管理

22、《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__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A.劳动保障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D.煤矿安全监察

23、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__。A.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B.立即停车,清理现场

C.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D.立即离开

24、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有效期满前__个月内,持证者应到原注册管理机构办理再次注册手续。

A.1 B.2 C.3 D.4

25、”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检查生产进度时要同时检查安全 生产情况,如发现问题,负责进行调度,并转告有关部门。”这是____的职责。

A:财务部门B:生产部门C:总会计师D:安全专职机构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是,应急救援行动必须__。

A.预见

B.迅速

C.准确

D.有效

E.演练

2、劳动防护用品按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可分为__。

A.防触电用品

B.耐酸碱用品

C.防寒用品

D.防机械外伤用品

E.防噪声用品

3、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单位和有关部门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时,除上报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以及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外,还应包括__。

A.事故发生单位的概况

B.事故的简要经过

C.事故原因和整改计划

D.事故责任和性质

E.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4、法的特征包括__。

A.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B.法是依照特定程序制定的C.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D.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E.法具有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原则

5、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__或者__,方可投入使用。

A.培训合格证

B.安全使用证

C.使用合格证

D.安全标志

E.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6、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评价项目概况应包括__的评价范围。

A.工艺参数

B.项目委托约定

C.生产运行现状

D.工艺过程

E.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7、建国以来,我国颁布并在实施的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以法的形式出现的有__。

A.安全生产法

B.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C.劳动法

D.职业病防治法

E.劳动保护法

8、在事故调查领导小组中,工作难度最大的是__。

A.指挥部

B.综合组

C.技术分析组

D.管理调查组

E.善后处理组

9、注册安全工程师申请注册的条件有__。

A.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B.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

C.身体健康,能坚持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岗位或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

D.所在单位考核资格

E.主管的考核

10、我国规定安全电压工频有效值的额定值为__V。

A.50 B.42 C.36 D.24 E.12

11、人体劳动强度参数包括__。

A.能量代谢率

B.耗氧量

C.劳动时间率

D.基础代谢率

E.心率

12、安全预评价报告的要求包括__。

A.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预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

B.文字应简洁、准确

C.提出的资料清楚可靠

D.论点鲜明

E.利于阅读和审查

13、下列选项中,属于锅炉事故发生原因的有__等。

A.超压、超温运行

B.锅炉水位过低

C.保护装置未安置好

D.水循环被破坏

E.水质管理不善

14、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中,针对危险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危险,明确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列出可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包括__。

A.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情况

B.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C.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D.特定的时段

E.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15、导致我国安全生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安全生产法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__。

A.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

B.政府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

C.综合性的安全生产立法滞后

D.安全生产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亟待依法规范

E.缺乏高素质的安全生产执法人员

16、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未能做到《安全生产法》关于“三同时”的有关规定,__。

A.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B.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

C.逾期未改正的,可并处罚款

D.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E.取消其生产经营许可证

17、煤矿必须取得__许可证。

A.安全生产

B.煤炭生产

C.采矿

D.煤炭销售

E.卫生

18、安全检查表法适用于__。

A.安全预评价

B.安全现状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

D.安全专项评价 E.安全综合评价

19、根据《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在新从业人员人厂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班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__。

A.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

B.本单位职工奖惩制度

C.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D.事故案例

E.生产设备、安全装置使用方法

20、眩光可使可见度下降,并引起视力的明显下降。眩光造成的主要危害有__。

A.破坏暗适应,产生视觉后像

B.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

C.减弱被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

D.观察物体时产生模糊感觉

E.导致睫状肌萎缩,使其调节能量降低

21、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有__。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C.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E.生产经营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原则

22、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国家对下列__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A.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B.建筑施工企业

C.机械加工企业

D.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E.交通运输企业

2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 18001的运行模式为__。

A.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B.策划

C.实施与运行

D.改进措施

E.检查与纠正措施

24、以下属于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原则的有__。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原则

C.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原则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原则

E.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原则

25、职业健康监护对从业人员来说是一项预防性措施,是法律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是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承担的义务。其主要内容包括__。

A.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B.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C.职业健康监察

D.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5

混凝土作为水泥浆体硬化后的水泥石与砂、石骨料组成的非均质复合材料, 微裂缝是其本身的固有属性。微裂缝在外力或变形作用下逐渐扩展并互相串连穿过硬化后的水泥石, 将发展成为可见的宏观裂缝。微观裂缝为宏观裂缝的出现提供了裂缝源, 使混凝土结构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宏观裂缝。

根据裂缝的肉眼可见程度, 工程界一般将大于等于0.05mm的裂缝 (实际最佳视力可见为0.02mm) 称为“宏观裂缝”, 否则称之微观裂缝。裂缝按其产生的原因, 可分为荷载裂缝和变形裂缝。荷载裂缝是指因动、静载的直接作用引起的。变形裂缝是指因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湿度变异、膨胀、收缩、徐变等变形因素引起的裂缝。

1 混凝土质量控制

1.1 优化配合比

根据最小单位用水量或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原则、最大骨料堆积密度原则、适当水灰比原则“三原则”进行抗裂配合比优化设计。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前提下, 选择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增大骨料体积, 控制骨料的合理级配, 减小骨料空隙率, 以减少胶凝材料用量;选用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

1.2 混凝土浇筑

确保浇筑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均质性, 应保证混凝土组成、配比不发生波动。在泵送混凝土进场时严格把关。严禁坍落度超出设计要求、出现大的波动, 这有利于控制塑性塌落。在坍落度不足时, 严禁随意加水, 以保证混凝土组成和配比一致性, 避免混凝土均质性降低。

混凝土的浇筑环境、出料高度、次序对混凝土的均质性、早期微缺陷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混凝土墙板可采取分层分段浇筑方式。分段连续浇筑时, 每段混凝土可采用由外向内、对称次序的方式进行浇筑, 防止模板受力不匀产生位移而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出现。分层浇筑时, 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避免上层混凝土与下层之间形成较强的内约束作用, 出现约束微裂缝, 带来裂缝隐患, 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

施工中的振捣会对混凝土的塑性塌落及均质性产生较大影响。

振捣不足时, 将造成混凝土密实程度不足, 可能会引起混凝土强度的降低, 也可能使混凝土产生较大的塑性塌落而引起沉缩裂缝;而过度振捣则会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大量浮浆, 造成混凝土均质性变差。因此, 混凝土振捣的原则应是充分但不过分振捣。采用振捣棒操作时, 做到“快插慢拔”, 插点应均匀。防止塑性塌落裂缝产生, 可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 使混凝土充分沉实。

1.3 钢筋构造工程

适当的“细、密”方式配筋可以在约束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同时, 分散微裂缝, 延迟宏观裂缝的出现。利用构造配筋达到有效防裂的前提是, 按设计方案的裂缝构造控制措施精确实施钢筋构造工程,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产生偏差。这些构造控制措施的内容通常包括锚固长度规定、构造钢筋的设置、构造缝及后浇带的设置等。

1.4 模板工程

模板应表面光滑, 并避免采用吸水性大的材料制备。模板表面的凸凹不平会限制混凝土的均匀下沉, 降低混凝土的均质性;吸水过大或太快会造成部分混凝土丧失流动性, 导致塑性沉降裂缝产生。模板材料应满足强度要求, 确保能够承受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荷载的作用。

支模时, 保证模板定位精确、连接牢固, 并置于坚实的地面之上, 使之能有效发挥承受荷载、抵抗变形的作用。模板安装应保证接缝构造紧密、不渗水、不漏浆, 避免混凝土与实际配比发生变化, 均质性降低。拼接模板时确保模板整齐光滑, 避免错位现象, 因产生突变截面而造成混凝土不均匀沉降, 从而导致塑性塌落裂缝产生。

2 减小约束的方式

现实工程中, 理想的无约束状态是无法实现的, 构件总是在施工成型、性能发展过程中, 受到模板、钢筋、相邻构件的约束。因此, 非荷载变形引起的混凝土约束应力原因来源于自身变形受到一定程度的内外约束, 约束应力大小不仅取决于非荷载变形量, 也取决于构件受到的约束程度。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释放混凝土结构的非荷载变形, 或是降低结构所受的约束程度, 就能达到降低混凝土内部约束应力, 提高其抗裂性能的目的。

如果材料自身具有足够高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 即便混凝土发生的非荷载变形受到完全约束, 构件也具有足够的抵抗能力而不至于开裂。工程中, 可采用适当增加配筋或增加纤维增强的方式, 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极限拉伸或抗拉强度来获得一定的抗裂效果, 也可在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正确措施 (如合理振捣、养护) 来提高混凝土的均质性, 保证其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增长。

商品混凝土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缩变形, 同时伴随提高施工效率的泵送工艺, 建设方及施工方均希望能获得大体量完整性的混凝土产品。为了解决此类混凝土产品的防裂问题, 采用“抗放结合”的裂缝控制措施, 能获得较为理想的裂缝控制效果。考虑到目前工程中裂缝的普遍存在性以及混凝土收缩变形大的实际情况, “放”的措施使用明显不足, 应该进一步加强。

3 动态养护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洒水、喷雾、湿草垫覆盖、养护剂涂刷等多种方式进行。养护除常规概念上的湿养护以外, 也包括保温。对于混凝土墙板, 在其水化降温期间, 洒水类“冷养护”是不当的, 只能加剧混凝土的早期裂缝。甚至必要时, 还要对其进行保温。因此, “冷养护”应当在墙板降温基本完成后进行。

对于混凝土墙板的干缩裂缝, 理论上只要能够保证充足的保湿养护, 干燥收缩裂缝的发生几率将大大降低。因此, 实际工程中减少混凝土的长期收缩, 防止干缩裂缝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洒水养护。即便受到施工条件和进度的影响, 也应保证混凝土墙板的充分养护, 至少应满足7-14天的养护要求。

对于高温、大风环境下的混凝土工程, 或者凝结硬化慢的混凝土 (冬季施工、掺加缓凝剂) , 通常由于混凝土面层失水速度远大于其泌水速度, 极其容易形成表面塑性收缩裂缝, 抹压操作后必须及时进行养护, 养护时间也应适当延长, 有条件时可采用保水性能好的养护剂养护。

施工管理是裂缝施工控制最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裂缝施工控制措施取得效果的关键。所有施工控制措施都将借助于施工管理得以实施。

结合材料、设计、施工三方的共同努力, 施工防裂措施实施到位, 即便是在超长、超大的混凝土墙板构件的施工中, 突破原有伸缩缝、后浇带的设置要求, 也能达到成功防裂的效果。

5 结束语

总之,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试验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在混凝土结构实际工程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尽可能避免或减小这种早期裂缝的出现, 或是将其控制在符合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使之不致发展成有害裂缝。工程建设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必须用“事前预控”的思路来对待混凝土早期裂缝的防治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2]袁勇.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6

1.1 设计方面

结构设计若只重视承载力极限状态而忽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及温湿度的影响, 忽略构造设计及构造配筋的作用, 保护层偏厚, 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采用高强度钢筋等强代替中低强度钢筋, 导致钢筋使用应力显著增加, 应力的增加与裂缝宽度成正比;用粗直径钢筋等强代替细直径钢筋, 增加钢筋间距, 导致钢筋和混凝土的共同作用降低。结构设计时对结构物的沉降差异考虑不够, 也会造成地下室混凝土外墙产生裂缝。

1.2 材料方面

商品混凝土具有均质性高, 施工效率高, 环境保护好的特点, 但为了施工便利而增加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 使得水泥用量、水用量增加、会使水泥活性增加, 比表面积增大、水灰比增大、骨料粒径减少、砂率提高、坍落度增大, 导致水化热及收缩变形显著增加, 体积稳定性 (收缩及温度作用稳定性) 下降。混凝土含泥量对控制裂缝十分重要, 粗细骨料中含泥量越大则收缩越大, 抗拉强度也就越低。另外, 掺合料活性越高, 颗粒越细, 比表面积越大, 收缩也越大。高效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作为混凝土第五、第六组分掺量不断增加, 导致大掺量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塑性收缩较大。

1.3 施工方面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 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 泵送时增加用水量、水泥用量, 导致水灰比增大, 坍落度增大, 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下降。模板支撑刚度不够, 浇捣时模板变形漏浆。钢筋绑扎位置不正确或钢筋过密, 钢筋搭接、锚固不良, 钢筋、预埋件被扰动, 导致浇筑不均匀。混凝土捣实不良, 骨料下沉、泌水量大, 表面失水过快, 以致混凝土早期收缩较大, 表面容易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筑时材料供应不上, 造成施工冷缝产生。施工过程未考虑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施工过程中若忽略以上诸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 都会产生裂缝。

1.4 养护不当

封闭或敞开环境中的裂缝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养护措施不当或养护不及时, 养护初期遭受急剧干燥 (日晒、大风) 或冻害极易造成混凝土早期收缩, 易产生裂缝。此外, 混凝土表面强度过低就进行下道工序, 过早拆除模板、模板拆除不当, 也会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1.5 体型大

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量利用, 地下室体型越来越大, 墙板总长超过200m, 虽不能称作是“大体积混凝土”, 却具有大体积混凝土的性质, 具有较高温度收缩应力, 极易开裂。据研究, 温度收缩应力不仅与长墙长高比有关, 尚与长度的绝对值有关, 墙体越长, 温度收缩应力越大, 越容易开裂。

2 常用预防措施

2.1 设计方面

为控制地下室混凝土外墙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裂缝, 墙体中水平分布筋除满足强度计算要求外, 其配筋率不宜小于0.4%, 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墙厚宜大于160mm, 并宜双排配置分布钢筋。构造配筋应细而密, 应当把水平构造筋配置垂直受力筋外面。

为减少施工中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对结构形成开裂的可能性, 应根据结构条件采取“抗放结合”的综合措施, 约束引起的应力或变形, 用“放”的方法解决, 可以设置变形缝释放约束应力, 创造条件给结构以变形的机会。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伸, 可用“抗”的方法解决, 采用细而密的配筋, 利用混凝土与钢筋良好的粘结效应及微裂对拉伸的软化利用, 提高抗拉能力。

普通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韧性, 水化热和收缩较小, 地下室外墙宜采用普通混凝土, 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5。大面积混凝土中可掺纤维, 提高抗塑性裂缝能力。为控制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混凝土裂缝, 设计中可在预计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设置诱导缝。

为控制混凝土内氯化物引起钢筋锈蚀产生裂缝, 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板墙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最大氯离子含量。设计中还应严加控制裂缝宽度的限值。

对较长的板墙可设置“后浇带” (宜每隔30m左右设置一道) 。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800mm, 后浇带内钢筋不可截断。后浇带强度等级宜较其两侧混凝土高一个等级, 并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进行浇筑, 其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5d。

2.2 材料方面

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地下室外墙板防裂抗渗要求较高, 所用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宜大于8%。使用时水泥温度不宜超过60℃。

骨料应优选洁净、级配良好的中砂和级配良好、空隙率较小的非碱活性粗骨料。骨料的含泥量和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标准规定。骨料宜堆放于棚内, 防止太阳直晒或雨雪淋湿, 以免影响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和水胶比。

矿物掺合料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30%, 矿渣粉掺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50%, 沸石粉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10%, 硅粉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10%, 采用复合矿物掺合料时, 其掺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50%。

所用外加剂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并按《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规定进行施工, 选用外加剂时, 必须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先做水泥适应性及实际效果试验。

2.3 施工方面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能可靠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模板安装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 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或钢筋定位器。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后浇带模板的支顶及拆除容易被忽视, 由此造成的结构缺陷, 应予以特别注意, 须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混凝土运输时, 应保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 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 运送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 当气温不高于25℃时, 持续时间不宜大于90min, 当气温高于25℃时, 持续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时, 持续时间应由试验确定。

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 运抵现场的混凝土严禁随意加水。在施工方案中, 应制定好入模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 一般每层不超过500mm, 捣平后再浇筑上层, 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要振捣密实, 不得漏振, 也不得过振。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无设计要求时, 后浇带宜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8周后再行浇筑。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 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 浇水湿润, 并在接茬处铺水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 保证施工缝良好结合。

2.4 养护措施

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 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 派专人负责养护工作。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完毕, 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 (1-3d) 后, 必要时应及时松动两侧模板, 离缝约3-5mm, 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 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 应在墙两侧覆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 并宜尽早回填土。冬季施工不能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 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2.5 大体型、长墙处理措施

地下室体型大, 墙板总长超过200m, 具有“大体积混凝土”特性, 施工中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 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 内外温差不超过25℃, 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不超过15℃。为达到这一要求,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 应掺用矿物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 并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在混凝土表面采用可靠的保温、保湿措施;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例如在拌制混凝土时可采用加冰屑或冰水降温、控制水泥及骨料温度等措施) 。

对于长墙设计施工, 除了采用后浇带方法外, 还可以采用跳仓施工方法分段间隔浇筑混凝土。分段原则应根据结构条件确定, 经过大于10d的养护再将各分段连成整体, 在分段之间设置钢板止水带, 并仔细处理好施工缝。

3 结语

综上所述, 引起地下室混凝土外墙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只要在设计、材料选用、施工方法、养护及体型处理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地下室混凝土外墙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7

结构混凝土的质量是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要素,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大跨结构、异形结构、地铁、隧道的迅速发展,地下工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地下墙板的开裂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有效的技术措施。

本文从微观、细观到宏观对地下工程墙板结构的裂缝成因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并提出引入BIM技术用于裂缝控制设计,在结构设计中明确材料、施工等方面的关键性能要求,做到裂缝控制的可控性。

1 墙板开裂机理分析

混凝土裂缝产生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1]:

1)由外荷载的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

2)由结构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

3)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即由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膨胀等变形变化产生应力而引起的。

地下室混凝土的浇筑是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裂缝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1)裂缝形式主要为竖向裂缝,长度一般接近于整体墙高;

2)裂缝数量较多,沿地下室长度方向的两端裂缝较少,墙体中部较多;

3)裂缝的宽度一般在0.2 mm左右,个别部位会达到0.5 mm以上;

4)裂缝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但缝宽变化不大。

2 开裂因素分析

1)结构设计因素。

a.对结构约束考虑不当。在工程设计中,忽略了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或对复杂结构体系、超静定结构的约束作用考虑不够亦或对混凝土内部自约束条件缺乏必要数据,在约束状态下,如结构没有变形的余地,由于各种约束的叠加会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当叠加的约束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必然开裂。

b.混凝土设计标号过高。为了满足功能用途及降低成本,结构设计师往往选择C40以上标号混凝土,有的甚至采用C60混凝土,混凝土的收缩势必增大,必然加剧裂缝发生、扩展。

c.对后浇带、加强带设计不当。结构设计人员不适当地放宽了设计条件,延长后浇带间距,使后浇带起不到释放收缩应力的作用;也有部分设计人员在没有掌握膨胀加强带的功能及工艺的前提下,盲目采取加强带措施,往往适得其反。

d.对构造配筋不够重视。大量实践证明,水平筋采取“细而密”的设计准则,对提高墙板结构的抗裂性能效果显著。

2)组成材料方面。

收缩因素:对于墙板结构来说,造成开裂的收缩主要是塑性阶段的沉降收缩和水化过程中的干燥收缩。

塑性沉降收缩是在混凝土浇筑后初凝之前,混凝土中的骨料在流变力及自重的作用下,骨料缓慢下沉,当下沉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应力集中,再加上表面水分的快速蒸发散失,导致收缩过大而产生开裂。

混凝土停止养护后,置于未饱和空气中的混凝土因失去内部毛细孔和凝胶孔的吸附水而发生的不可逆收缩,称为干燥收缩变形,简称干缩;是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造成混凝土开裂的较为重要的原因。对于地下墙板混凝土而言,干燥收缩是非常复杂的变形过程,水泥标号及用量、用水量、试件表面暴露条件、养护条件、配筋数量等因素均会造成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近年来,高性能混凝土(HPC)与高强混凝土(HSC)被大量采用,由于水泥细度加大、混凝土坍落度加大、缓凝时间延长、粉煤灰用量加大、石子粒径变小等因素,使得混凝土的收缩呈增加的趋势,导致裂缝控制难度大大增加。

3)膨胀剂因素。

掺膨胀剂混凝土源于吴忠伟院士的“微膨胀补偿收缩”理论,普遍认为掺8%~12%膨胀剂混凝土会产生2×10-4以上的膨胀,以补偿混凝土的部分收缩,但是前提条件必须是水中养护,相比普通混凝土而言养护条件更苛刻,对于墙板构件由于是竖向构件且表面积大,湿养护很难做到,往往由于日晒、风吹导致表面快速失水,并由表及里不断干燥,收缩加剧,掺膨胀剂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导致墙板更容易开裂、开裂程度更严重。

4)施工方面。在施工方面,多种因素会影响墙板的裂缝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振捣。过振———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混凝土使混凝土流淌,振捣过度时会导致骨料下沉,造成区域骨料集中和灰浆集中,在混凝土中会容易出现大量的收缩裂缝。

漏振———振捣不密实,不够充分时,在混凝土内部容易产生薄弱面,混凝土存在开裂的潜在隐患。

b.养护。养护条件的好坏极大地影响了地下工程墙板混凝土的开裂,由于地下工程墙板表面积较大,水分散失较快,尤其在有阳光直射、风速较大的部位,拆模前后如果不注意跟踪养护则容易造成混凝土失水过快、过多,从而产生较多的裂缝。

c.拆模。拆模不宜过早或者过迟。过早拆模,由于过早解除约束,墙板构件表面温度条件、湿度条件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收缩加大;过迟拆模,墙板构件表面已经严重脱水,也会加大收缩。

d.浇筑速度。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控制浇筑速度,若浇筑速度太快,短时间内大量流动性混凝土则容易充满墙板模板,造成自重瞬间过大,导致骨料下沉加剧,并形成较大侧压力,对模板等约束产生不良影响。

e.外力扰动。墙板构件混凝土在水化早期水化产物尚不够丰富,遇有外力或周围扰动,使得墙板混凝土产生先天损伤,引起混凝土内部的开裂。

3 基于BIM技术的墙板结构裂缝控制设计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该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详尽表达。它的概念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在2002年首次提出的,BIM技术的信息不仅是三维几何形状信息,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构件的材料、重量、价格和进度等等。

基于BIM技术的墙板裂缝控制设计的构想,首先建立三大模块因素,即设计模块、施工模块、混凝土材料模块,把每个模块的因素细化,将墙板构件作为一个数据单位添加如钢筋种类、配筋率、混凝土标号、水泥用量、混凝土的收缩、浇捣工艺、养护、拆模等属性信息,结合BIM模拟计算技术,在工程开始阶段,预先对结构部位做出估算并做开裂评价标记,附加结构设计的抗裂手段及后期维护建议[2]。

3.1 设计模块的因素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40。2)混凝土28 d收缩小于2×10-4。3)掺用低收缩的膨胀剂,掺用高模量的抗裂纤维。4)采用60 d,90 d龄期强度作为强度设计值。5)采用“细而密”的配筋原则,水平筋配筋率应大于0.2%(宜在0.25%左右),水平钢筋可选10 mm~16 mm的钢筋,间距不大于150 mm,个别开口部和墙体连接处由于应力集中应增添附加钢筋,水平筋宜放在受力筋外侧。6)对于约束过大的部位应有相应的配筋设计措施。7)合理设置后浇带、膨胀加强带。

3.2 施工模块的因素

1)浇捣。浇筑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25 m3/h,分层浇筑,每层不超过1.5 m,保证不过振、不漏振。

2)养护。养护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在拆模前应采用各种措施保证湿养护;不得施加任何形式的侧压力或竖向荷载,绝对禁止在拆模前松动模板螺杆,拆模后应继续持续保湿养护14 d以上,视工程进展待具备条件后及时回填土。

3)跟踪留意气象变化,浇筑时间宜选择在阴湿小雨天气,尽可能避开夏季高温季节,在夏季也应选择夜间浇筑。

3.3 混凝土材料模块的因素

1)水泥优先选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2)在满足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凝结时间。3)石子级配尽可能提高大粒径碎石的比例,砂子细度模数在2.3以上。4)最大程度上降低泌水。5)混凝土入模扩展度450 mm±30 mm。

通过引入上述模块和因素分析,利用BIM技术结合设计、施工和材料监测,将实现墙板结构裂缝质量问题的有效预防与控制。

4 结语

地下工程墙板结构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多且复杂,既有本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的作用缘故,裂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下结构工程使用的安全性,目前也是工程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同样会造成设计方、施工方、材料方一些工程纠纷,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本文从设计、施工、材料角度优化了裂缝控制设计,并建议在工程初期引入BIM技术,将设计、施工、材料模块细化分析,进行全过程跟踪设计和管理,对解决地下工程裂缝控制难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刘文鹏,叶英华,沈孛.BIM技术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2(1):35-36.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8

关键词:高层地下室,墙板裂缝,原因分析,处理技术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双塔框架剪力墙结构, 总建筑面积32712m2, 建筑总高度54m, 基础埋深5.5m, 地下室外形尺寸长107.4m, 宽20.9m。其中2#楼地下室底板2013年3月4日开始浇筑混凝土, 3月5日浇筑完。地下室外墙、柱、顶板2013年4月24日开始浇筑混凝土, 25日凌晨混凝土浇筑完, 27日开始拆除外墙外模板, 28日发现2#楼地下室顶板出现裂缝, 5月3日拆除墙、柱、顶板模板发现2#楼地下室外墙板出现裂缝。

2 裂缝原因分析

2.1 现场调查

据现场业主、监理相关技术人员反应, 在2#楼地下室墙板、顶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发现混凝土骨料中含有少量30mm~50mm的碎石 (目测含量1~2%) , 微风化碎石 (表面呈黄色, 目测含量1~3%) 及瓜米碎石 (目测含量20~30%) , 混凝土呈散状, 和易性差。混凝土供应不及时, 24日上午7点开始浇注, 在浇注过程中, 罐与罐之间间隔最少有20~30min, 其中在上午8:45~11:15、下午4:06~5:20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出现停歇。墙板混凝土分三层浇注, 每层浇注1m高左右, 最后浇注梁、顶板混凝土。混凝土拆模后个别部位出现蜂窝、麻面。

2.2 现场裂缝检测

2013年6月3日, 对2#楼地下室墙、顶板混凝土裂缝进行了现场检测, 2-K轴混凝土墙发现裂缝共41条, 其中40条垂直裂缝, 1条水平裂缝;2-A轴混凝土墙发现裂缝28条, 均为垂直裂缝;地下室混凝土顶板发现裂缝46条, 均垂直于外墙长边方向, 裂缝宽度在0.1mm左右。检测的裂缝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裂缝均出现在外墙及顶板上, 而柱、剪力墙上未出现。少数平行于外墙长方向的梁也发现裂缝, 梁的裂缝与顶板上的裂缝连贯。 (2) 裂缝的方向基本与外墙长边方向垂直, 一处墙体靠近顶板处出现一条水平裂缝。 (3) 外墙板裂缝在中部较多, 两端较少。在柱梁两侧基本出现裂缝。 (4) 顶板裂缝在剪力墙处较集中, 中部裂缝较多, 逐渐向两边分散。 (5) 裂缝方向基本上垂直于外墙长边方向。 (6) 裂缝的数量和长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多、延伸, 裂缝出现较早, 在浇灌后4d左右即出现裂缝。 (7) 裂缝基本为贯穿性, 宽度一般在0.1mm, 墙板裂缝两端偏窄中间偏宽, 呈枣核形。

2.3 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成因可分为由外荷载引起的和由变形变化引起的。因结构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 主要是由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膨胀和收缩等因素造成的。

2.3.1 外荷载因素:

本工程裂缝出现时, 结构并未承受使用荷载。从墙、顶板、梁裂缝的分布和形状等特点分析, 如荷载引起的梁、顶板的受力裂缝, 应在受拉区出现裂缝, 而不是贯穿裂缝。本工程裂缝不符合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的特征。可以排除外荷载因素。

2.3.2 不均匀沉降因素:

对地下室底板标高的检测, 地下室底板目前未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裂缝的形状和分布特点分析, 如由不均匀沉降造成的, 墙板裂缝应出现斜裂缝, 垂直裂缝也应上大下小。本工程裂缝不符合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特征, 可以排除不均匀沉降因素。

2.3.3 温度因素:

温度引起裂缝的原因, 无非是混凝土的水化热及气温突降造成的。四至五月份本地区未出现大的气温突降天气, 不应引起混凝土出现因温度变化而形成裂缝。分析混凝土水化热因素, 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 依据ACI209R可测算出混凝土的热胀系数at为8.56×10-6/℃。依据ACI207.2R测算出混凝土最大温度高峰值出现在第一天, 此时混凝土内水化热温升幅度为10.3℃, 假设混凝土表面采取强降温措施, 则混凝土受水化热温升的应变为88×10-6, 混凝土在早期的极限拉伸应变可达100×10-6, 大于最大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应变, 此时应不致引发混凝土裂缝, 且混凝土在浇筑后的2~5d,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很低, 基本处于塑性及弹塑性状态, 约束应力很低, 则相应的应变值也低于上述计算的应变值。查相关文献资料, 混凝土在早期不致引发裂缝的温差为8℃~14℃。所以本工程的裂缝不是由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差引起的。

2.3.4 混凝土膨胀因素:

根据本工程混凝土外墙、顶板受基础底板约束的条件, 混凝土膨胀不应出现以上裂缝特征。外墙混凝土膨胀时, 受基础底板约束, 应形成基础底板拉应力, 如膨胀造成的基础底板拉应力超过抗变形能力, 则造成基础底板出现裂缝。因此本工程裂缝不是混凝土膨胀裂缝。

2.3.5 混凝土收缩因素:

分析本工程裂缝分布及形状特征, 本工程的裂缝为收缩裂缝。裂缝大部分垂直于结构长边方向, 混凝土收缩应变值一定时, 此方向的变形最大。外墙板变形受基础底板和顶板处梁钢筋骨架的约束, 在混凝土内产生拉应力, 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变形能力时, 则产生裂缝。由于墙板两端基础底板和梁的模箍作用, 形成墙板裂缝中间大两头小形成枣核形。顶板变形受剪力墙和梁、柱钢筋骨架的约束, 产生裂缝。且裂缝出现时间在混凝土第一次干燥后, 并随着混凝土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延长, 裂缝增多增宽。

按混凝土设计配合比估算混凝土收缩应变, 以ACI209法估算 (不考虑掺加膨胀剂) 状态下7d、14d和28d的混凝土收缩应变如表1所示。

表1各因素中, 构件湿养时间长、空气相对湿度大、构件厚度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混凝土细骨料率少、水泥含量低、混凝土含气率小均可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变。

从估算的设计配合比 (不考虑掺加膨胀剂因素) 混凝土干缩应变值可以看出, 混凝土外墙在7d和14d时干缩应变值在100×10-6左右, 混凝土早期的极限拉伸应变在100×10-6。混凝土在28d时干缩应变值为183×10-6, 此时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应变可达到150×10-6。从以上估算可以知道, 如混凝土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且混凝土加强湿养, 应不致在顶板和外墙上出现大量的裂缝。

2.3.6 本工程裂缝成因分析:

核查本工程设计施工图, 钢筋的配置及后浇带的布置均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要求用于地下室墙板、顶板的混凝土应为补偿收缩混凝土。此种混凝土的特点是限制混凝土的收缩率, 并减缓混凝土的收缩速率。此种混凝土应达到在水中湿养14d, 空气中28d收缩应变小于300×10-6的性能要求。随着混凝土期龄的增加,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也随之提高, 相应的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也增大, 当混凝土抗拉强度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可将混凝土出现的贯穿性干缩裂缝分散到不可见的微细程度。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 结合本工程裂缝出现时间早, 出现裂缝数量多的特点, 本工程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在控制混凝土收缩方面存在缺陷。在混凝土后期养护上也存在不足, 按规范要求, 对墙体等不易保水的结构, 宜从顶部设水管喷淋, 拆模后宜用湿麻袋紧贴墙体覆盖, 并浇水养护, 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 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是造成混凝土顶板面层和墙板水平塑性裂缝的主要原因。

3 裂缝对结构的影响

现场检测的裂缝均为收缩裂缝, 当裂缝出现时, 混凝土的拉应力也相应地释放掉了, 回弹检测本工程28d以后混凝土强度, 均达到设计要求。出现裂缝的结构在未承载前, 恢复混凝土构件的整体性, 对结构不会产生影响。

4 裂缝处理技术

在结构承受荷载前, 所有裂缝采用环氧类浆液进行压力注浆, 注入的浆液应充实裂缝, 使裂缝处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粘结强度不低于基材强度值。

4.1 施工准备:

(1) 根据混凝土表面裂缝压力注浆的工艺原理, 做好人员、材料、设备等准备工作。 (2) 施工技术安全要求、压力注浆方法、操作工艺、质量控制的交底及劳动力的组织安排。 (3) 清除裂缝两侧各50mm的浮浆、残留砂浆、油渍及松散杂物, 并将粉尘、浮灰清理干净。用高纯度洗涤剂 (丙酮等有机溶液) 沿裂缝开口两边清洗, 使缝中粉尘挥发, 保持干净。

4.2 埋置注浆嘴:

埋置时, 先在注浆嘴角抹上一层约1mm的环氧胶泥封闭胶, 将注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缝中心。根据裂缝的大小, 其注浆嘴的间距一般为150mm~300mm。

4.3 封闭裂缝:

封闭裂缝应根据不同裂缝情况及注浆要求确定。用环氧胶泥封闭胶在裂缝两侧宽20mm涂抹一层厚约1mm的封闭胶将裂缝封闭。

4.4 配制胶液:

注浆浆液选用专业生产厂家生产的环氧类专用高强注浆材料。

4.5 注浆施工:

(1) 将专用注浆材料浆液拌匀, 装入注浆的注浆器, 拧紧压力筒。 (2) 将压力注浆器紧扣已粘结好的注浆嘴, 由上向下 (竖向裂缝) 或由左向右 (水平裂缝) 一进一出逐一灌注, 稳压3~5min, 使裂缝内浆液达到初凝而不外流时, 可卸下注浆嘴, 换上堵头。 (3) 浆液一般在30min达到表面初凝后可拆下预埋的注浆嘴, 再用速凝封闭胶, 将注浆嘴处封堵平整, 即为压力注浆完毕。 (4) 用钢砂纸打磨封口封闭胶, 用高效洗涤剂 (丙酮) 清洗干净。 (5) 注浆结束后, 及时检查注浆修补的效果和质量, 发现缺陷应及时补救, 确保注浆工程质量。

5 结论

通过对该高层住宅楼地下室墙、顶板裂缝采用环氧类压力注浆封闭施工技术, 施工方便, 工期短, 质量可靠。工程自2013年6月20日施工完毕后至今, 使用良好。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M].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0) 应用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GB50550-2010,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混凝土墙板裂缝 篇9

近年来,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后, 人们生活水准及消费能力的提高, 在解决温饱问题后, 进而转变为追求安全、舒适、休闲的生活, 然而在创造建设之后, 也带来大量的破坏, 可使用的能源大量减少、森林资源急剧降低和大气层破洞扩大, 造成人类必须面对大自然的反扑, 不仅气候反常, 使得世界各地都面临因地震、台风、飓风所造成的海啸、水灾、干旱等天灾, 因此全世界都在提倡节能减排, 中国亦不能独立于外。

建设建筑物所使用的能源、排放的废弃物并不亚于重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破坏, 因此如何为建筑物的开发建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就是一大课题。而住宅产业化即是其中一种改善方案, 也是一项重大贡献。

住宅产业化集规划、设计、制造、施工于一体, 即在规划的同时, 考虑环境、生态、安全、环保、节能等项目进行整合, 并且将传统建筑工艺转化为预制构件工艺, 预制构件工艺则工业化, 在将「堆积木」的概念应用在建筑上。不仅强调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废弃物、提供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交通冲击、缩短施工工期, 是一种优质的解决方案。以下本文将就众多预制混凝土工法中的非承重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设计与应用做一介绍。

二、预制混凝土工法

2.1 预制混凝土工法简介

预制工法 (prefabrication) 或预制混凝土工法 (precast concrete construction) , 指凡经过系统化规划、设计之建筑物, 以规格化、标准化、模具化方式, 将之分割成许多的单元或构件, 并在工厂或工地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制造这些单元或构件, 待其稳定固化后, 搬运至工地加以组装成结构体或建筑物者。

一般而言, 预制工法 (prefabrication) 不专指预制混凝土 (precast concrete或prefabrication concrete) , 换言之, 预制工法指广义的预制构件组合, 材料不限于混凝土, 如:钢骨、预制组合木屋、预制混凝土建筑物等均是预制之一种, 而预制混凝土可称为prefabrication concrete, 通称precast concrete。

预制混凝土工法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技术的更新以及新技术机械设备的开发而改变, 如下页图2.1所示。

2.2 预制混凝土工法评估流程

传统建筑模式以及技术现在是非常成熟的, 要改变它并不容易, 除了开发商必须改变传统的建筑概念外, 预制构件制造商也必须理解传统建筑以及预制建筑之间的差异, 为开发商进行预制工法的评估, 如图2.2所示。预制混凝土工法的选择不应该是为预制而预制, 而必须因地、因时、因文化、因习惯来改变, 并且配合现今的建筑技术制定一套可行、可用的规则。

2.3 预制建筑工法与构件的分类

预制建筑工法与构件分类如下图2.3所示。

三、非承重混凝土外挂墙板规划与设计

非承重混凝土外挂墙板 (或称PC幕墙, 以下称为PC幕墙) , 在多地震带的日本和台湾为最常用的预制工法之一, 不仅可配合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 还可以配合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施工, 不仅可减少施工工艺, 也可降低现场施工工序, 配合外饰材料一起制作更可达到经济性与美观性。

3.1 规划

预制混凝土工法最佳方案, 即是在设计师在设计阶段中预制构件厂即参与规划, 在整体考量中导入构件分割观念, 使构件分割单元经济化、合理化、系统化及单纯化。

规划阶段之作业事项:

1. 工程条件需求, 成本预算。

2. 发包方式之决定

3. 法令规范探讨

4. 决定品质

5. 邻近用地条件之检视

6. 工期概估

7. 技术需求

设计阶段前之作业事项:

1.建筑物之检讨

2.建筑物图纸检讨

3.使用工法之决定

4.建筑物构件单元之分割 (单元拆分)

预制构件单元分割可由图3.1来进行, 这阶段不仅适用于PC幕墙, 更适用于预制建筑整体分割的评估。

3.2 设计

设计阶段之作业事项:

1.初步阶段时间。

2.细部设计—施工大样详图绘制 (加工图) 。

PC幕墙设计前必须先了解其各种类型, 以便于设计检讨过程选择最佳的方式, 而PC幕墙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如下图3.2.1所示。

PC幕墙之节点系统设计一般以版片抵抗地震力 (水平、垂直地震力) 或抵抗风压力 (正、负风压力) 所造成变位的模式做为分类, 即变位追从性、固定度及接合方式:

依变位追从性来分类, 有以下三类:

1.水平移动式 (Sliding system or Sway)

2.旋转式 (Rocking system)

3.固定式 (Fixing system)

依固定度来分类, 有以下二类:

1.插稍式 (Pin)

2.活动方式 (单向或双向)

依接合方式来分类, 有以下四类:

1.焊接式

2.栓固式

3.弹簧式

4.套接式

PC幕墙最常使用的节点设计是依变位追从性, 而变位追从性这三类中的水平移动式节点和旋转式节点应用最为广泛, 这两种节点系统如图3.2.2所示。

PC幕墙节点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事项:

1.接合部可能发生之力学条件。

2.对假设力学条件之性能, 主要依实验确认。

3.依结构强度与变形来设计接合部。

4.PC之施工性。

5.耐火性及耐久性。

四、PC幕墙之防水

PC幕墙的防水系统的设计、材料和施工是PC幕墙成败的关键项目, 所以防水系统必须了解其设计原理, 并注意以下作业事项。

1. 预制构件本身接合设计是否合宜、适当且正确。

2、填缝剂材质与施工是否正确。

3、填缝剂使用年限是否仍有效。

4、防水设计是否周延。

5、防水设计是否合宜适性。

6、安装碰撞胶条脱落修补计划。

7、安装精度是否确实检核。

防水系统设计原理:

(见图:1.重力、2.表面张力、3.毛细管作用、4.动能、5.气压差)

常用防水填缝剂 (一次防水) :

1.硅胶系 (silicone resin) , 简称SR

2.变性硅胶系 (modified silicone) , 简称MS

3.聚硫胶系 (polysulfide) , 简称PS

4.聚亚胺树脂系, 简称PU

5.亚克力系 (acrylic) , 简称AC

填缝剂设计: (见表1)

上述防水填缝剂依其硬化反应, 又可分为单液型及双液型。单液型利用空气中之水分子来硬化, 而双液型则采主、副剂混合产生硬化反应。 (见表2)

填缝剂完成后污染发生原因:

备注:*1:只考虑温差;*2:考虑温差及层间变位;*3:加热至100℃时, 伸缩率为30%

记号*表示在温度23℃, 湿度50%RH时, 硬化速率为24hrs硬化1mm厚

1.填缝剂本身之污染

2.因填缝剂引起之周边污染

了解了整个防水设计原理及材料性质后, 就必须设计出防水系统, 防水系统最常见的有以下二种:

1.减压 (密封式) 防水系统 (Close Joint System)

2.等压 (开放式) 防水系统 (Open Joint System)

防水填缝剂之施工流程:

1.防水材料确认

2.被着体确认

3.防水缝隙清洗

4.被衬材安置

5.防护胶带黏贴

6. 底剂涂敷 (primer)

7. 填缝剂灌入

8. 刮平、整理

9. 防护胶带拆除及整理

五、应用

上一篇:教育时效性下一篇:听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