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效性

2024-10-11

教育时效性(共12篇)

教育时效性 篇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如下重要的阐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教育的阐述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做出的正确选择。十八大闭幕以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然而要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高校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 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而且还担任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不能不考察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民主法制意识方面的状况”。1基于上述问题,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反思。

一、深刻领会“中国梦”战略思想的内涵, 全面认识“中国梦”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

“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是对十八大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我们应当深入领会“中国梦”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有, 完整把握“中国梦”战略思想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由此可见中国梦不是抽象的漫无边际的肆意发挥, 而是严谨鲜明的理想, 愿景, 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追求, 体现了民族性, 大众性, 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到本世纪中叶, 我们必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广大青年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切身需求。在“五四”座谈会上, 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接力奋斗”精神, 指出, 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基于对“中国梦”战略思想的认识, 在教育事业中落实“中国梦”的战略思想, 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坚定学生的崇高信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力量。

二、政法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政法院校除了面临上述几个问题, 还因其自身的特点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问题。

为了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法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中共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五个政法院校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同时也需要法科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因为“政治与法律从来就不容易区分开来, 无论是课程和专业设置, 还是专门人才培养, 都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和创新理念, 既懂得政治理论, 又能实际操作的专门政治人才队伍, 将是中国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的技术保证。而在有关政治和社会管理类学科建设中, 作为具有一级学科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其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理应具有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因此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中,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 国家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中对政法院校有了更大的投入, 因此在有了更高要求的同事,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也是政法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机遇。

2) 法科学生的思想活跃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思想及其文化理念的深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理念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冲击。现在大学生都未经历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的艰苦过程, 对于前辈们的这一理性而睿智的选择有种距离感。加之他们的生活环境, 文化氛围与社会现实都造成了现在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坚持不够坚定。不仅如此,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理念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冲击。在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增多, 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发挥过程中, 容易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学生群体的这些问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有更高的思想觉悟, 不断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除却大学生的共性之外, 政法院校政治教育因其学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特点:由于专业设置, 政法院校的学生更为关注现实社会和政治热点。对于党政方针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 也由于他们承担着完善和健全法律的任务, 使得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现象, 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会经常接触到法律的不健全和社会的阴暗面。因此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 极易在政治上判断出现偏差。在政法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 发挥教师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面对上述问题, 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观念, 不能因循守旧,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做到及时的干预和引导。积极调整工作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想上, 作为思想政治老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广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 即使解决学生的困惑。钱光荣教授曾指出,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关键要用“学科意识”统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工作面”, 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在统一性;用“学科体制”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 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统管”起来;培养“学科人才”,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人们成为“一种人”——“学科人才”, 以最终解决“两张皮”的问题。3虽然, 教师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我们必须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深入的探讨如何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载体的作用

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渠道的作用, 就是要努力营造一种育人的环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第一,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大学文化建设, 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系统, 利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来引领学生, 利用各种制度规范来惩戒学生, 利用纯净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 利用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第二, 要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教育渗透于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扎实开展大学生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和择业就业教育, 充分挖掘奖、贷、勤、免、补等奖励资助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第三, 要积极倡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展和谐校园、和谐班级、文明宿舍、三号学生等不同层次的文明创建活动, 践行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提升文明素养。第四, 用中国梦引领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以及网络虚拟组织建设, 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畅通大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渠道, 通过民主参与,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第五, 要培育表彰大学生中的先进集体、优秀人物, 大力弘扬其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示范和引导。

结语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 政法院校应当培养一批具备法治理念, 又懂得政治理论的法律工作者, 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巨大力量。在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用“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汲取长期总结下来的经验, 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 提高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有效性。利用政法院校的特色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 采用多种策略全盘击破, 逐一考虑, 系统化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政法院校是培养法律工作者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 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是其作为法律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尤其是在政法院校当中, 为什么要倍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何在中国梦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 依托政法院校特殊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来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文重点考略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政法院校,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5页。

[2] 萧成勇:《政法院校与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载金国华主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88页。

[3] 钱广荣.在学科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 , 2007, (11) .

教育时效性 篇2

任何一位老师的反思其实都是为了寻找、积累和建构“开展有效教育活动”的经验。因此,不论以何种方式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都应该是教研组进行反思的共同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前提下,就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根据活动性质相对分成低结构教育活动和高结构教育活动。尽管不同 教育活动都应将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作为评估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着眼点,但相对而言,高结构教育活动会更多关注教师预先计划的“有意义的教学”,低结构教育活动会更多关注幼儿自主、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高低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没有多大关联。这就是说,对活动有效性反思关注的不是“教育活动的过程重要还是教育活动的结果重要”这类问题,而是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不管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还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否有又,教育活动期望获得的东西幼儿能不能得到,有没有得到。在反思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时,既要关注是否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又要关注能否保证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对“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和是否合理”的思考是不尽相同的。而反思幼儿能不能得到、有没有得到教育活动期望获得的东西,就是要关注教育活动过程能否保证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园本教研活动的实际反思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两种分析框架:

一、高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

高结构教育活动的反思,分为对活动设计的反思、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通过活动期望幼儿学到什么?活动目标陈述是否明确和准确?

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例如,教育活动目标与幼儿年龄特点是否相适应?教育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和需要的?教育内容是否是幼儿所处的文化要求的?等等)

教育过程能否保证幼儿学到教师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

设计活动时遇到了什么困惑?是否对使用的材料作了修改和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如何改进所设计的教育活动?

2、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活动设计中所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是否出现了设计活动说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是怎样及时处理这些问题的?这种即时处理是否需要改进?

3、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主要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幼儿对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如何?

通过教育活动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幼儿是否都学到了?如果有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会这样?

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还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还学到了哪些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改进所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活动? „„

二、低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

在所有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是结构化程度最低的一类活动。影响往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因而教师需要通过解读幼儿的游戏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活动;同时,游戏虽然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的,但教师同样担当着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以及幼儿见矛盾冲突的协调者等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以及自身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加以分析和反思。在分析幼儿游戏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在游戏中,幼儿在学习吗?

2、在游戏中,幼儿在学习什么?

3、在游戏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4、为了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义,教师该做些什么?

5、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教师介入了,那么教师的介入是否恰当? „„

除游戏外,还有一类低结构教育活动,即教师虽然预设了一定的教学任务,但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以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成长。反思这类低结构教育活动时,主要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学习吗?

2、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学习什么?

3、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4、如何激发幼儿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5、如何回应幼儿生成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

点击数:[452]

作者: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2009-03-16

或许有人会说,有效就有意义,无效便无意义。确实,“有效”与“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但两者并不等同。我要强调的是两者的差异,希望能为教师提供思路解决现实问题。

一、“有效”和“有意义”

近年来,我曾到过不少教学观摩现场,听到过太多听课评课者的高论,也剖析过一些教学活动的案例,但是当我面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时,我仍然无力为一线的教师指点迷津。我在想:为什么经历了无数次教学观摩和课例分析,教师们仍然不清楚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实际上,教师们对“有效教学”并非一无所知。教师们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是目标的达成度,而目标的达成首先需要目标具有合理性。他们能说出怎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应当如何设计,对诸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培养启发性提问的技巧,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遗憾的是,他们说归说,还是不会做,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不会做,而是无论怎么做,总会被别人评出很多“问题”且无言以对。用来观摩的课,用以参加评比的课,往往是花了大力气由众人打磨出来的。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专家(广义)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使得教师们无所适从:究竟谁说得对?该听谁的?

由此,我隐约意识到两点:第一,即使为“教学的有效性”再提炼出一些要点,也无太大用处,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相比过去,现在幼儿园大量的教学活动是生成的,如果要求教师以结构化、程序化的编制原则去设计生成的教学活动,就如同让每个教师自编教材,这是教师的现有水平所不及的。第二,改革冲击了传统的集体教学,而集体教学仍然不可或缺,那么今天的集体教学必然与传统的集体教学存在不同的价值,因而不能以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规范今天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要苛求“有效”,而是追求“意义”。

2.理解“意义”,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所得。如果教师追求“有效性”就必然会从客观结果来判断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且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如果教师追求“有意义”,就不会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因为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追求“意义”多少给人一点自由。教学是否有效有时太难认定,尤其是集体教学。且不说每个孩子的所获难以测定,就算孩子表现出了预期的结果,又怎能确定其中有多少是该教学活动的效果?何况还有更多预期之外的结果。其实,教师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去做,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但是,从现实中我所见的有些公开课来看,确实教师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为什么这样定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等等。他们看中的只是所选素材的表演价值(为了公开课好看),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价值,于是在“说课”时也就只能迎合一些时髦的观点说几句套话。这就是说,他们连自己都评价不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只能等待别人来评价。对他们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某次公开课获得成功,是因为评课的人一致说好;某次公开课失败,是因为评课时评出了太多的问题。被别人评得好,暗喜;被别人评得不好,丧气;听到相异的评价,则困惑。

因此,与其再搬来一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条,不如通过理解“有意义的教学”来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更为有用。

二、“教学”的意义

本文讨论的是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是以上课为形式的幼儿园集体教学(尽管现在教师不大喜欢用“上课”这个词,而以“活动”来替代)。我的思考是:“教学”的涵义中包含着“教学的意义”。

1.是“教学”还是“教书”

在我国“教”与“学”自古就是两个概念,是分开使用的。“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行为。而“教”与“学”合用最早在《学记》中出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指的是“教人去学之意”。(陈桂生,1997)倘若这样理解,“教学”是教师的行为也就说得通了。如果这是本意,那么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学生学习。具体地说,“教学”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知识是一种载体,不是目的。所以,我国古代倡导的“启发式”“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的确是“教人学”的方法。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不可穷尽的(新知识会不断产生),教师要教的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因此教学生去学,为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取所需的知识。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让学生更好地自己去“学”等教学理念,正是向“教学”本义的复归。在这个意义上,幼儿园教学如果还以幼儿是否学会或掌握了什么知识作为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的两种形成方式。生成的教学内容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是教师发现了它的价值才选择它的。问题是现在课程的“生成”理念被制度化了,大多数教师不是因为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而生成,而是在为“生成”而生成,为了“生成”而不得不到生活和游戏等低结构的活动中去寻找事实材料,并将这类生成的教学模式化,像教材中预设的教学活动那样进行从目标到过程的完整设计。

其实,所谓“学前教育”,是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之前的教育,是为系统学习作学习能力的准备,其“教学”(教学习)的意义比“教书”(教知识)的意义更为重要。教师只要清楚自己是在“教学”而不是“教书”,也就不必为“这个能不能教,那个该不该学”而谨小慎微了。举个例子: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前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她与全班30名幼儿讨论了如何分组、分几组、包哪种车合理(告知幼儿大、中、小三种车各有多少座位)、老师和保育员三人如何分配到小组里,等等。孩子们采用了现场数人数的方法,并用小积木、雪花片等材料代表人数,通过数数摆弄,想出了多种分组办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大车虽可容纳全班幼儿但不好管理(“人太多了,老师看不到我们”);出租车虽然舒服,但组数太多,老师只有三个,管理不到(“如果我们车上没有老师,司机把我们开到别的地方,我们该找不到了”)。最终孩子们决定分为三组,用三辆中型面包车,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这个活动是生成的。教学的内容不仅涉及数数、加减等基本数学知识,还有乘除法的启蒙教学,孩子们会说“一分二”“一分三”“一分八”这样的话,甚至在分组时还出现了余数(“包8辆出租车还多1个人”)。显然,如果是“教书”,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内容太深,但作为“教学”(教幼儿学),它是精彩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所得各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意义。

2.以上课为形式的集体教学在幼儿园存在的价值

上课只是幼儿园活动之一,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也是集体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不能只重上课,而忽视其他各类活动。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是学前阶段并非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特殊性决定的。事实上,目前上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课与课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如果教师对各类活动以及游戏都极其关注的话,那么上课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确实也是有限的。

但我要说的是,“上课”这种集体教学形式在幼儿园仍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难以通过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来完成预设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将幼儿整体作为指导对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它有助于幼儿的社会建构,因为当许多幼儿同时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在相互启发下产生各自的认识。第三,它有助于教师对幼儿发展作出评价,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第四,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说,上课能集中体现教师多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师幼互动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这种在特定时间里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能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提供练习、示范和研讨的机会。

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因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更要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的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

1.备课备什么

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因为追求“有效性”必须“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如果备的是公开课,还得像演出一样进行“彩排”(试教),其目的是检验备课的有效性。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得放在“备幼儿”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何须试教呢。总之,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续体。

2.说课说什么

教学观摩之后常有“说课”的环节。遗憾的是,有的说课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其实,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作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3.观课观什么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专业研讨方式,其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然而课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这不能归因于教师不知如何观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预设课程之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学内容,而且非得选别人没有上过甚至非同寻常的课,那么,课上得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悟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

我想,既然预设课程规定了幼儿基本的学习内容,既然教学观摩是一种专业培训,那么就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来看,他们非常需要一些稳定的教学材料。可见,教学观摩课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多轮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一来,至少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那些我们倡导的生成于教材之外的教学活动,则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案例来呈现。

追求有效还是追求有意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无是非之辨,如同注重结果还是过程。而追求意义就是追问价值取向,是追问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我的假设是:当教师对活动的意义有所追求时,有效性自然也在其中了。

应彩云: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

点击数:[772]

作者:应彩云(杨浦本溪路幼儿园)2009-03-09

2009年的春晚,娱乐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小沈阳,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欢笑。

我发现人们喜欢小沈阳,除了他令人发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还有就是他会歌唱,虽然仅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

小沈阳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刘欢、刀郎和阿宝。模仿刘欢,一开腔就几乎乱真,却又很快地不露痕迹地唱串了“门”,赢得了观众的“当头彩”。接下来模仿刀郎,犹如刀郎再现,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起。最后模仿阿宝,高亢的音域让观众惊叹,可关键时他却卖起了关子,一句“起高咧”乐翻全场。

不难看出,尽管是三段同样的模仿唱,他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把观众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设想一下,如果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尽管我们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却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样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然成人都拒绝一成不变,何况幼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我掀开钢琴盖,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时,我听到了几个男孩的叹气:“嗨,又要唱歌了。”尽管在不动声色中我上完了课,可心中却始终有点落寞——因为唱歌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

过了两天,我带了把京胡走进教室,在孩子面前边拉边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拥在我的周围,起劲地唱着前天唱过的同样的歌。

显然,孩子也是喜欢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这样组织活动——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

教师先拿出苹果,问孩子: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又拿出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教师再拿出桔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它又长得什么样?

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机灵一些的孩子,在教师问第一个问题时,也许就已经猜出 后面是怎么回事了。进而我又发现,往往被教师视为“不专心投入活动的孩子”有不少是机敏的。

由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在设计活动时,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认识水果”为例——

认识苹果:教师出示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问:它是什么样的?

认识香蕉:教师出个谜语:黄金衣,身上包,中间弯弯两头翘。提问:猜一猜,它是什么?

认识桔子。教师制作一盏“小桔灯”:让孩子边玩边说说桔子的特征。

相信这样的活动,孩子一定喜欢。

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孩子对这些职业向往,进而体会兔奶奶的自豪情感。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曾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

问题二:兔老二是厨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厨师?

问题三: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当然,也可以设计活动形式相同,内容却不同的活动——

一次,我借班上课,和同事一起开展“一课多研”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男孩女孩排排队”。教材要求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是“帮助孩子积累模式排序的经验”。

整个活动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队的经历。我很担心,这群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会不会跟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队”?于是,我想到了游戏,也许,游戏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离。

我设计让孩子们坐汽车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戏取名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园赏橘。让孩子们在“上车”时有了“排队”(排序)的初次经历。来到橘园后,品尝橘子带给了孩子们意外的惊喜。

第二次出游,去树林观叶。让孩子们在“上车”时再次体验“排队”(排序)的经历。来到“树林”后,我挥撒落叶,孩子们追逐着漫天飞舞的树叶,情绪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边漫步。让孩子们挥着小彩旗“排队”(还是排序)上车。我刚出示海景图,一些机灵的孩子就问我:“海边有吃还是有玩?”看来,孩子们对旅行显然饶有兴致。

听说,春晚的剧本,是小沈阳的师傅“小品大师”赵本山呕心沥血磨出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其实,教师设计活动就好比给小沈阳这样的演员写剧本,如何吸引观众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异”。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网友部分评论:

>> 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好喜欢这句话。这是一个大师的肺腑之言!希望我们能够好好领会。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效性研究 篇3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和增进时效性的准则

1.领会指导思想,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纷纭复杂,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方面,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和任务,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方面,成为高校加强时效性和增强竞争实力的源泉。

2.把握基本原则,实现教育时效性应以人为本

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校园。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其职责就是为青年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目的和使命,决定了高校办学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下面五个双方面的结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始终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实践表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增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效性,才能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实现高校内部的和谐发展。

3.完成主要任务,实现大学生快速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发展的人性基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发展的精神纽带;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发展的人格关键。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思想道德是否养成,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提高和增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效性,实现大学生快速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和增进时效性的措施

1.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方面,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在充分发挥好“两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完善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制度,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编写宣讲提纲,规定教学学时,认真组织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承担有关教学任务,同时聘请院外有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适时举办专题讲座。

2.关注、依托网络,转化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连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施行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信息纽带,是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效性的取得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许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形式即:“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仍以被动地单纯性接受的“灌输”模式为主,使教育资源受局限、手段单一,预期效果不易达到。再者,以往对学生在思想基础、接受能力及性格差异上,常采取一种“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进行。这些在当今网络社会中已经不符合教育规律,导致教学效应大打折扣。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有较强的个体特征,需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践中,要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能够真正为接受主体所接受,内容本身应具备一定的规定性,而网络特有的信息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容量无限性,给个性特色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应的环境。现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应在网络教育环境下进行一定的转化。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网络政治教育软件能改变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呆板形象,通过赋教育于娱乐的网络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娱乐时间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思想道德素质于无形中得到提高,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施行主体只有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及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引导,这些问题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3.紧密结合重大政策问题来转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确保时效性

大学生一般说来都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他们往往以复兴民族和国家强盛为己任。所以,重大政策的出台一般都能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我们应该紧密结合重大政策问题来转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利用重大政策问题来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更为迅速地被大学生所接受,打开便捷的通道,这些内容也很可能会升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在其身上实现的思想观念。

4.关注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都与人们的现实利益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而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对接受主体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将与大学生利益有关的问题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多办好事、实事,维护好广大青年学生的群体利益。通过这样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种种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形势政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弘扬主旋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条件,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的功能,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多层次、多渠道,扩大教育活动的覆盖面。为更好地表现对人的引导和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诸如通过开展以“学讲话、谈体会、求上进”为主题的演讲赛,党的理论知识抢答赛,观看时事教育片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批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时效性 篇4

一、教育时效性的内涵

时效性被释义为信息在一定时间内对决策具有的价值属性, 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效果。时效性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指通过对学生教育实际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适当地调整相关决策, 以促进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实效性是指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并产生实际的效用, 其在教育中的引入反映了教育实现社会效益以及教化功能的程度。日常生活中, 人们容易将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概念混淆, 简单地认为两者相互等同, 因而时常重视实效性而忽视时效性。简而言之, 时效性强调的是时间效应, 而实效性强调的是实用效应,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前者是后者的实现途径。具备时效性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制定行之有效的决策, 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因此, 增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是满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需求的重要表现,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优化, 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空间。但是, 市场经济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状态, 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 这种压力制约了大学生一定程度的身心发展、道德养成。同时, 互联网的盛行, 还使得大量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多元文化生态景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信仰和追求造成了冲击, 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娱乐方式。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 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改变, 且具有广泛性、即时性、隐秘性等特点, 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了要求。另外,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 各部门之间的连接不紧密, 致使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部分高校缺少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深度和广度不足, 很难发挥教育合力, 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以及政治观的养成。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增强策略

结合上文对教育时效性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 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三个方面的创新入手, 提出以下几种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 创新教育理念。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高校各级领导及其教职工应该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 并从主观意识上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注重审时度势,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增强注入活力。具体而言, 各级高校教职工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核心目标, 认真落实爱护学生、关怀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该尊重“与时俱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体现教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与时俱进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辅导教师积极深入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着重注意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心理感受与实际紧密贴合在一起, 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创新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增强的先导, 它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二) 创新教育内容。

内容创新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增强的关键环节, 它需要实现三个“贴近”, 即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专业需求、贴近思想实际。其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社会现实, 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细致深入地分析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实际, 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等, 并设计与之紧密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从而激发大学生关注我国社会实际的兴趣, 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客观地看待一系列社会现象, 鼓励他们发现问题, 并辅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专业需求, 需要教导员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 重视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实用效应, 从而强化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思想实际, 需要辅导教师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注他们的思想、心理活动变化,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 创新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与教育效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增强, 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 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践, 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推进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优化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等影音设备, 寓教于乐, 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动机,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值得注意的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丰富的实践活动, 可以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层次和行动能力, 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还应该协同相关教师, 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有效地把各界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扩大其深度和广度, 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势在必行。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提升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希望众多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变化, 并提出更多有效的发展建议, 高校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落实。

摘要:思想政治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科目, 其效果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面临着多种思潮的冲击, 其思想政治行为表现不一。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对教育时效性内涵作出简要论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增强策略, 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范铁军.高校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分析及启示[J].青春岁月, 2015, 19

[2]张墨雨.浅谈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J].鸭绿江, 2015, 4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篇5

一、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纷纷撰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

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

1、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成因分析。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失效现象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和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动击、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党和社会出现的极少数腐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主流和支流的冲突,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业意识和投机化倾向。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一是应该正确认识全面贯彻党和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三是重视几种文化的冲击。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与时俱进,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确立新思路、探索增强实效性新举措。有的学者认为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四要素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新媒体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多从认知评价方面、目标评价方面和过程评价方面进行。评价框架从各方面建构评价评价标准。

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概念。

成因分析多,并且是宏观分析多于微观分析。

实践层面总结多,理论层面总结少。

二、必要性和前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有待于提高,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党和国家的需要,2004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还不完善,有待于丰富、发展和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系统理论,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教育时效性 篇6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 时效性 对策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中学生德育教育。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很多中学学校都开展了德育教育,但是中学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很多种中学生展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素质,例如,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偏差,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等等。因此,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亟不可待,本文从德育教育的含义入手,分析了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不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德育教育的具体含义

德育教育,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德育。从广义上来看,德育是指教师不仅要满足社会要求,还要满足受教育者本身的需要,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和思想道德水平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个教育范围不仅限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还包括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教育;而狭义的德育,仅仅是指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

2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2.1社会方面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现象与中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存在强大反差,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学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比如,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应该勤俭节约,但是当前社会上奢靡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里老师要求学生要讲诚信,但是当前社会上的各种诈骗事件屡屡曝光。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难免会产生一些偏颇,在中学生之间的体现就是现在的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越来越功利化。再加上,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简便快捷,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同样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大中学德育教育的难度。

2.2学校方面

中学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与中学学校脱不了干系。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久,但是当前中学尤其是高中依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表面上看来,很多学校都在大力鼓吹德育教育,实际上很少有学校能够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到位。同时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德育教师的数量偏少,且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没有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何谈有效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最后,很多学校对学生德育水平的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也大大制约了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

2.3家庭方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生活水平较高,一些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对孩子提出的一些无理需求也都一一满足,这种被宠坏了的孩子必然不会表现出较高的德育水平。近年来,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这些家庭的孩子由于受教育不完整,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少年;最后,由于没有人去学习,也没有人去教育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因此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方法,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3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的对策

3.1社会方面

第一,由于新闻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社会应该利用新闻媒体这一工具,对中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导向;第二,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有效减少社会上的犯罪时间对中学生心理上的冲击;第三,科学管理网络,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3.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该摒弃应试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极力推进起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然后,学校应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配备一批高质量的德育教师,建设一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再次,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最后,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德育考核制度,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德育教育时效性的保障。

3.3家庭方面

首选,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孩子的道德行为做引导;再次,家长必须要理智教育孩子,坚决杜绝过分的溺爱孩子;最后,家长要所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一个道德水平高的孩子。

参考文献:

[1]范能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教育时效性 篇7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勤学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 不仅要学习知识, 更要学习思想和道德,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只有勤学, 才能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为之才。这要求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形成好学、勤学、乐学的整体环境。道德于个人具有基础性意义, 修德是大学生承担个人社会责任的基础。修德是春风化雨的过程, 这要求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德育工作。明辨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保障, 明辨才能正确把握人生航向。这要求学校注重学生价值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形成思想道德舆论场, 匡正学生的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目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 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的兴趣, 内容也不够科学和适宜。例如教育内容空洞化, 层次化差, 时代性差, 而且缺乏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 难免流于形式上的说教。

其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丰富, 例如教育方法呆板单一, 缺少艺术性, 没能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关联。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方法措施

结合上文的论述分析, 本文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强化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具体化, 将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具体化的事物, 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延伸, 借助大学生喜欢、习惯的方式来落实教育目标, 并外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具体来讲, 本文认为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 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首先, 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态, 及时更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 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情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感兴趣、易认同的内容和形式。例如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热点信息来开展教育工作, 或是关注大学生的个人就业问题, 有针对性的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再如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群体, 着重培养他们的勤学观念, 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逐渐强化修德、明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 需要广泛听取大学生群体的心声, 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根据反馈情况来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对当前教育情况的掌握, 了解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等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其次, 丰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传统的教育往往依赖于课堂上的理论说教, 在当前多元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单薄无力, 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手机微信等渠道来多元丰富教育方式, 发挥现代媒体平台的时空灵活性、内容无限性、交流交互性、信息隐匿性及形式趣味性的优点, 形成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格局, 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利用网络上几乎无限量的信息资源, 进行更为自由的双向互动交流, 这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保护隐私的渴望, 微信、QQ、人人网、视频语音等交流方式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传播, 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关注。

再次, 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仅要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类型, 合理把控实践活动的频次时间, 保障实践活动的安全有效, 还可以借助交互软件和平台来丰富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开展实习实训、调查访问、公益活动等, 并通过微信互动发表个人的想法意见, 在群体活动群体交流中强化教育效果。

最后, 还需要不断努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优秀个人的作用,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校园网站建设, 在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浸润式的教育。

总结

综上所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需要符合时代背景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与时俱进的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 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适应新情况, 掌握新方法, 不断积极探索, 才能更好的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茵, 徐文艳.高校学生道德困境研究:日常德性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03:39-45.

[2]彭国胜.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福建、湖南和贵州三省高校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12, 03:1-10, 94.

[3]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 2014, 11:4-7, 15.

[4]徐柏才, 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6:22-24.

教育时效性 篇8

一、“中国梦”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必要性

(一) 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实现“中国梦”, 就需要让“中国梦”的思想内涵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如今, 由于世界趋于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各个国家间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从好的方面来看, 各个国家之间交流广泛, 共享信息和资源, 让我们能够对优秀的经验和方式进行吸收和学习, 这让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 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在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策略, 让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类思想文化的沟通融汇次数增多, 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集体的文化选择、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都逐渐变得多样化[2]。此外, 这更引发出很多以前未曾发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可见,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将中华民族引入正确道路、阻挡不良思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明灯。“中国梦”不仅是一个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更是能让中华儿女坚定信念的基石。如果想要实现“中国梦”, 就需要让“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走入人民群众心中, 并且要深深铭刻、坚不可摧。所以, 要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让大学生把实现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3]。

(二) 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只有确定了目标, 人类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中国梦”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 应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国梦”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 融汇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梦想。尽管路途遥远, 充满荆棘, 但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目标并且不断为之奋斗, 梦想总会成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要将“中国梦”与课堂结合, 引领大学生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加入社团, 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梦”含义。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出真谛, 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 让大学生不仅能够达成社会价值, 也能进行自我完善[4]。

(三) 是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刚刚建党时, 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传递给工人阶级, 将广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唤醒;土地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强调要用革命思想教育部队, 最后获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思想政治动作的整套方针、方法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种种现象表明, 强劲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停前进[5]。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并为之服务的。详细来讲, 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 并且能对实现党的总任务以及总路线有作用。

二、增强“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原则

让“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就要以“三贴近”为原则, 以“三进”为方针, 把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一) 坚持“三贴近”原则

贴近现实, 就是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要做到以大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 将大学生作为对象。归根结底,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 完成这个梦想, 一定要扎根于人民, 为人民创造幸福的条件。“中国梦”不能脱离人民存在,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要求,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最大化[6]。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 一定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我党的明确政治立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这同时也是党在群众中工作的重要方针, 这在对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必须坚守。此时, 以人为本便是以大学生为本。同时, 大学生有较强的学术调研能力,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中国梦”作为指明灯, 能引领大学生自主投身到完成“中国梦”的实践中, 让其才华有发挥的场所, 回报社会。在完成“中国梦”的过程中, 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加深大学生的责任感, 让大学生更加自立自强。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让大学生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贴近生活, 就是在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要做到内容生活化。陶行知曾发表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其中包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过好的生活, 便是受好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过坏的生活, 便是受坏的教育”等。所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习中, 必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只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 大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到“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对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把握。最后达成“教学做合一”的目的, 完成教学效果, 使之“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比如, 在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时, 要以“在人生中能始终坚持理想、坚持信念”为目标;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 要以“在人生中能始终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目标。

(二) 把握“三进”方针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体系地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的过程, 还是教育对象在认为自我认知水平不足时自主要求进行教育, 自主教育的过程。“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为的是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提出“中国梦”的思想, 使得大学生们能够了解并认识中国梦。如何让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行呢?我们要做到让“中国梦”教育“走进教材、走进头脑、走进课堂”。

“中国梦”教育进教材指的是很好地把“中国梦”的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 自然地将“中国梦”传达给他们。现代社会逐渐变得多元化, 市场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化等与社会转型碰撞在一起, 给高校思想政治提出了难题。例如因为大学生思想变得逐渐开放, 学习更为自主, 行为也更为自由, 个性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各异, 高校的管理制度与时代有一些脱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有一些改变, 对原来的理论知识加以改进, 使其与时代的脚步一样。而“中国梦”则是根据中国的国情, 在专业严谨的理论支持下产生的, 所以将中国梦的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很重要的工作。

(三) 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很多, 也会涉及到社会热点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 因此他们的个性特征更为鲜明, 思想行动也更地自由开放, 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都会将自我作为中心, 推崇“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所以, 我们在注重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同时, 也要向其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大学生不但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且也为实现社会价值而奋斗, 从而在中国梦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为中国梦的完成出一份力。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的时候, 大学生能够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中心, 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实践能力, 为整个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创造争做榜样、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会在无形中指导其思想活动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 中国梦便会逐渐渗透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工作方式。

三、“中国梦”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 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们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兴趣, 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并不好。所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作出改变与创新。教师们应当以课堂内容作为参考选择相应的合适的上课方式。不过, 教师的讲授法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需要传达给学生的理论知识等是非常多的, 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也必须要将理论重要之处和难点等进行细致的讲解。对于其他的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法,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用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传达给学生;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 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提问,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进课堂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另外, 读书指导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的书籍等。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 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忆和运用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 社会实践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大力宣传号召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 将“中国梦”这一抽象概念更好地领会与感悟。让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照顾和慰问孤寡老人、化解社区的矛盾、解决社区人们的难题, 让他们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地加强责任感, 从而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也能一直保持这样的责任感, 为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人, 在与他们的沟通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多理论知识以外的宝贵经验, 才能充分地了解以群众为主的含义。并且在这过程中, 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并不断地提升建设社会的使命感, 不但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梦”并为其不断奋斗。

(三) 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与时俱进作为重要思想路线, 因此, 在这个充满机会也充满难题的社会中, 学校在建设文化的时候也要注重与时俱进, 不能只是死守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学校的活动对于学生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因此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与社会的变化, 融入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 将校园文化建设得具有富有校园特色、富有创意的新形式。

有部分大学生组织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教育宣传活动, 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有些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 将社会和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等精神作为建设中心, 开展了比如关爱孤寡老人、组织学生义务服务老人等富有意义的活动, 为建设学校形象有着积极意义, 并在社会宣扬了一种助人为乐的风气。还有高校将“青春活力”, 文化节等作为活动主题, 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创新的活动, 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向学生传达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和思想。

大学生身处在校园中, 因此在进行“中国梦”的教育时应当借助校园文化, 将“中国梦”的教育与校园文化自然地结合, 向大学生传达创新性等与社会同步化的观念, 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 更自信地面对就业压力等社会难题。因此, 组织“大学生梦想”等创业竞赛活动十分必要, 例如“争做市场优秀创业者”、“我的中国梦”、“大学生创业梦想”、“微博共话中国梦”等主题活动, 将“中国梦”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国梦”, 对“中国梦”充满信心和责任感, 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不忘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中国梦”不但是国民心中的愿望, 同时也成为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梦。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实践者, 如果“中国梦”不能够使大学生心中有一丝激荡, 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中国梦的建设。教育是困难的, 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才能很好地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于提高党和人民的凝聚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使“中国梦”深入大学生的心灵, 使其感受到肩上背负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国梦”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只要每个人心中有目标, 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进步, 终有一天会将这个美好的梦想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瑞军, 刘文丛.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2013, (11) :51-52.

[2]李志平.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10) :159-160.

[3]潘业旺.高校团委在推动“青马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 (1) :45-50.

教育时效性 篇9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实效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德育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因而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在德育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德育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忽视学生的德育生活和需要,等等。

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所谓分层次教育,就是把一个教育目标,细分成多个层次,按从低到高给每个层次确定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多次的成功,逐步达到最高的层次要求,最终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下面以德育教育之一的养成教育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例,详谈如何实施分层次教育。

一、分层次教育的结构

按照不同要求,可以把对学生的自理养成教育分成五个层次:

自理小标兵→自理小能手→自理小主人→自理小卫士→自理好少年

二、分层次教育的内容

1.自理小标兵

要求:会穿衣服与鞋袜、会自己梳头洗脸、会洗饭盒与蒸饭、会叠被子、穿戴整齐、夜间会自己上厕所等,定期给自己评判。

2.自理小能手

要求:穿戴干净整洁、会洗头、会洗澡、会洗衣服、能熟练地整理内务、合理使用零用钱等,写生活日记。

3.自理小主人

养成自理习惯,在做到前面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自主地审视自己的自理表现,随时作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写反省日记。

4.自理小卫士

要求:在得到“自理小主人”的基础上,积极地加入自理监督小组,监督学生的不良自理行为,同时写监督日记。

5.自理好少年

要求:注重家庭与社会形象,能尽力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能参与社区活动,写活动日记。

说明:后一个层次,都是在前一层次基础上的补充与提高。

三、分层次教育的实施

1.准备争当“自理好少年”行动手册

就每一项内容,分别按要求设计不同的表格,然后装订成册,在活动时发给每位学生。

2.召开动员大会,形成氛围

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适时地召开全校性的全员动员大会,从校长到学校的领导层,从具体的组织者到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从班主任到班干部,从队干部到全体学生,上下一心,共同认识争当“自理好少年”活动的重要性。在动员会上,校长亲自起动员令,以强有力的号召,以饱满的情绪,宣布活动的开始。

3.取得的成绩与评比挂钩

首先,有一个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每个学生都必须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取得的成绩作为评比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队干部、文明学生等评优的依据;作为普通的学生评比合格少先队员等的依据。

4.以班级教育为主,学校考查为辅

在引导与教育上,组织者应起到烘托气氛的效果,不时以广播的形式,当面点评某班取得了多少成绩,以达到刺激与激励作用。同时,在评定学生的成绩时,班主任应作为主要的角色,对于表现合格与优异的学生,积极上报,等待考核。组织者采取考核材料与对学生进行暗访、实践检验的形式,确认学生取得的成绩,相应地颁发给学生获得的荣誉。

5.结合活动形式,检验学生的成绩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为了检验学生的自理成绩,在开展一段时间后,应及时组织开展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如内务整理、洗衣服比赛、扫地比赛等,在检验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的效果,促进后进的学生更加努力地达到自理的各项目标。

四、分层次教育的效果

1.变他律为自律、自主

压力与动力并存,变他率为自律。把对学生的自理教育,变成了学生的自主需要,学生成了努力完成自理目标的主导者,这首先就预示着教育的成功。在美好前景的召唤下,学生把争当“自理好少年”作为自己的一项必须的任务,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实施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德育教育的主体。

2.体现全员性

自主的自理培养,全校学生人人参与,人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取得了学校与教师、学生等的认可,并获得了相应的评价。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

3.满足学生的需要,体验成就感

可以看出,对于“自理小标兵”这个层次,只要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自己的些许努力,都能够达到要求,从而获得第一层次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进一步向前争取更高目标的动力,在内力与外力的作用下,学生将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

4.体现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接受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层次的划分,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沿着各层次的要求,有顺序地逐步达到一个又一个的要求。其中,有学生的努力参与,也足够让学生轻松地参与。

5.体现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时效性 篇10

一、对教育对象的学习特征分析

1. 教育对象是完成基础教育进入工作岗位的社会人 ,家庭、工作、社会交往等因素使得他们与在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不同, 他们大多期盼在较短时间内学习较多内容为生产实践服务,学得会、用得上成为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2.由于学习的同时必须兼顾工作、家庭和社会活动 ,他们能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记忆力和注意力成为他们面临的挑战。除此之外,基础参差不齐已形成并难以改变的学习习惯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

3. 他 们 扮 演 一 定 的 社 会 角 色 , 需 要 获 得 更 多 尊 重 和 理解。

4.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 见多识广 , 善于沟通 , 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经验和条件。

二、针对其学习特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核心价值

(1)重视情感教学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 需要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给予成人学员更多的尊重、理解、信任与支持,经常与其交流,少说教、多引导,努力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着重培养开放性与创新性思维。

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能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型人才,现有传统教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面对已经走向社会的学生,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培养他们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思维。需要扩展创新思维视角、开发创新思维潜能和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感染学生。把一些研究性问题和探讨性论题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相关知识,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多一些主题性研究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科研环节,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鼓励学生把工作难题带入课堂,通过集思广益获取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教育内容设置上关注行业发展 ,进一步扩大教育成果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还处于高等教育的补充阶段, 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沿用高等教育体系,重理论而缺乏社会性、实用性,不能适应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落后于行业领先技术。教师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势必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缺乏学习动机。宜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选择教育内容,实现专业与行业、职业的紧密结合1将专业的核心理论体系与衍生发展穿理成线, 便于学生掌握;2充分了解行业领先科技,将新观念新思维及时传输给学生;3增加实践操作环节,锻炼学生通过实操发现问题,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达到强化记忆和消化吸收理论的目的; 4教学内容贯穿和渗透行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有意识地用职业标准作为学习评价标准,使教育成果充分扩大,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形成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首先从学科基本学习能力出发,然后积淀为一种素质,最后上升到终身学习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效课堂能兼顾成人学员特殊的学习特征,使其求知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创建成人教育高效课堂成为教育者探寻的目标。近阶段不少教师已经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其中讲课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游戏法、练习法等参与性教学方法广泛而综合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幻灯片、PPT、课件、短片加强视觉刺激,强化学生记忆。

四、引入国际先进教学模式

教育时效性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必须要从战略高度给予关注和重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从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切实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富有时效性。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关键环节—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所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它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成为自觉追求。其次,要适时把握“与时俱进”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确定教育工作内容,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后,始终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教职员工都是教育者,尽管岗位不同,但都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要摈弃“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委书记、党群部门、各总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的事”的不负责任的言行,树立“全员思想政治教育观”。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园内的服务人员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从而才能建立起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核心环节—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核心环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引导学生,选择和创新开放环境、竞争环境、信息环境、创新环境的内容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的主要是要做到三个贴近:首先,要贴近社会现实。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深入研究与现实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能够用正确的政治观和思想观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其次,要贴近专业要求。由于长期存在的把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人为地分裂开来的习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里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和重视,而与此同时,经常的、大量的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联系的思想问题和矛盾却得不到解决。这一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危害将是相当严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专业学习、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最后,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千篇一律,过分强调共性,说教成分太浓,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本身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为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保证环节—教育形式的创新

教育形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着眼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创新教育形式。首先,加强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两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并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道德教育。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是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社会实践课程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从感性上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熏陶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同个人的成才目标结合起来,把组织集体活动与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还要突出主导文化,倡导多层次、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格局,倡导科学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体现思想性、娱乐性、专业性、群体性及高层次、高品位的特点,着力营造一个引导人、激励人、感染人、熏陶人的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危红波、王学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2]杜新年.创新观念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3]罗广.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J].大众科学.2007(7)

论时政教育的有效性 篇12

一、要从观念上重视时政教育

“观念指导行动。”因此, 我们只有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更新或者突破, 才能引导行动上的变革。同样, 只有充分认识到时政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才会在行动上努力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

(1) 时政教育入课堂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要素之一。教材是死的, 但时政是活的;教材是不可任意选择的, 但时政材料是有很大的可选余地的;教材上的事例永远都是过时的, 时政材料永远都是新的。因此, 我们有必要把时政渗透到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2) 时政教育入课堂是高考形势所“逼”。现在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特别是在政治考试中, 绝大多数试题都是以时政材料作为背景, 考查学生收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政教育, 增强学生对时政的了解, 并通过实践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

(3) 时政教育入课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措施之一。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时政教育, 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 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要注意时政材料的时效性

提高时政材料的时效性, 有利于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提高时政教育的时效性, 平时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时政材料, 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新的、最恰当的时政材料用于课堂教学。

(1) 平时做个有心人, 有意识地收集时政材料。在看报的时候进行剪报, 在看电视的时候进行记录, 在上网的时候进行下载等, 有意识地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政材料, 以备不时之需或供择优选用。

(2) 要及时更换用于课堂教学的时政材料。如果某一行为或者事情重复出现但每次的内容不同, 教师应该及时更换时政材料。譬如, 每年都开“两会”, 如果教师将“两会”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 那么每年都要及时更新时政材料。

(3) 要注意时政材料的选择。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 选择时政材料要遵循时效原则。也就是说,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 应从众多的同类时政材料中选择离授课时间最近的。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进行时政教育时, 也许教师收集了很多材料, 此刻必须注意材料的筛选, 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与学生联系最密切、与教学内容联系最密切、离授课时间最近的时政材料用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材料的新鲜感, 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才能使时政材料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 使两者融为一体, 最终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在时政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 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时政的内容、重要程度、涉及知识面的大小等方面选择时政教育的具体形式。

(1) 嵌入式时政教育。就是以新课内容教学为主体, 把时政融入课堂教学, 实现时政教育和新课内容的有机结合。嵌入式时政教育有多种具体方式, 可以有选择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三种形式: (1) 五分钟新闻发布。课前确定相关主题, 让学生找最近的、自己感兴趣的时政作为材料,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时政材料加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大大加强,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2) 运用时政作为新课的导入。把时政作为新课的导入, 必须考虑时政与新课的衔接——时政材料能有效地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全国人大的职权的时候, 以剪辑过的全国人大开幕式的录像作为新课导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把时政材料作为例子阐述课本上的基本原理、理论、观点。这是我们运用时政材料的最主要方式。但一定要注意时政材料和基本原理、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

(2) 专题式时政教育。这主要是以一个重要的时政作为一节课或者连续几节课的教学内容, 运用课本知识分析时政, 从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把握时政和课本知识。专题式时政教育主要适合于高三时政专题复习阶段, 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分析。如党的十七大及各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召开的“两会”等重点时政最适合于采取专题式时政教育的形式进行教学。专题式时政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清时政的脉络,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时政和相关知识。

上一篇:未来无线移动通信前瞻下一篇:混凝土墙板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