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中断制度(精选4篇)
时效中断制度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与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 需要不断地去完善, 以满足现实的需要。文章主要就民法时效中断制度的缺陷, 提出了完善策略。
关键词:民法,时效中断制度,缺陷,策略
民法时效中断制度是时效中断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对时效中断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 才能更好地完善时效制度, 使时效制度有效的实施。文章主要对民法时效中断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并借鉴一些国家先进的立法程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一、我国民法时效中断制度可以中断的事由
诉讼时效的中断, 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 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 致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统归无效, 待该法定事由消除后, 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的制度。中断事由按照法律的规定可将其分为三种, 主要包括起诉、请求、认诺。
(一) 起诉
所谓的起诉就是权利人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行使的权利, 并请求法院对义务人实行强制措施要求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中断事由是权利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其既可以要求债权人履行义务, 也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加以支持, 法律将其列入时效中断事由之列。
(二) 请求
所谓的请求就是针对时效受益人而言的, 权利人可以直接向义务人提出应行的义务, 这一行为是权利人在诉讼法律程序外的请求权。可以改变权利人的请求状态。能否将请求中的一项作为中断事由, 还要考虑立法案例的问题。
(三) 认诺
认诺就是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并向权利人示意其行为的存在, 义务人不仅可以用意思来表示, 也可以用行为进行表示。当义务人承认自己的义务或是同意履行义务时, 就应该重新对当事人双方的关系进行明确, 诉讼是由因此中断, 并从此时重新确定诉讼时效时间。
二、对我国民法时效中断制度的不足之处的评析
(一) 相关制度规定及评析
起诉是民法中的中断事由, 各界人士是比较认同的。是起诉作为中断事由似乎是最可能的, 由于它的直观性、有效性, 使得不愿行使权利的人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利, 打破了传统的无讼、止讼的观念。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将诉讼作为终止时效的最新法律形式, 像《欧洲合同法原则》规定:“法程序开始之时, 请求权的时效期间发生中止;自作出有效的判决或者案件因其他原因而终止时, 时效期间中止停止。”这种流行性时效中止是由, 对于已经产生法律效力的裁决, 重新开始计算, 不起太大的作用。如果裁决支持债权人的请求, 将会被法律多支持, 但是由于其时间较长, 只有重新进行计算才可以使请求权生效;如果权利人对此不进行请求, 那么法庭判决中就没有这种权利, 只能在其发生时就终止其权利。在德国的相关法律条文中涉及到“中止在裁判确定或在所开始的程序以其他方式终结之后6个月结束”, 这一权利的提出为我国民事法的修改提供了参考。以六个月为期限, 事实上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了保证, 相应的给债权人提供更足够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独特权利方式, 使在一些程序实行过程中, 不能有效的做出判决。诉讼程序有可能不被受理或是被驳回, 会因撤诉而被中止行为有了保证, 可以使债权人在充足的时间内再次提起诉讼, 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可靠的保证。
(二) 我国关于起诉方面规定引发的问题
从立法上来看, 诉讼所产生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按撤诉处理、生效实体裁判文书。这些结果的产生可能使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也就是其实体被否认, 不会发生时效重新计算的问题;原告的诉讼请求一旦得到了保护, 就要根据诉讼的种类确定执行与否。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的期限做出了规定,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 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及时法院已经下发了相关的实体裁判书, 也支持了原告诉讼请求且申请了执行的期限, 一样不会发生时效重新计算问题。《民法通则》中并未涉及到诉讼后不予受理、撤诉或是撤诉处理下能否发生中断具体内容, 而在《海商法》第267条中明确规定:“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但是, 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 时效不中断。”《海商法》的相关规定只是强调了请求人可以在较长的时效中为了达到时效中断的目的可以多次进行起诉会使撤诉, 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法院是否受理或驳回起诉、按撤诉处理等问题, 当事人撤诉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撤诉并不是只有当事人决定撤诉才会撤诉的, 也可能法院因证据不足、受诉法院无权受理或是双方已经和解也会撤诉。
(三) 对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或者中止事由的抉择
起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只是涉及到诉讼程序中实体裁判产生的情形是否生效。诉讼终止时, 并没有产生时效裁判就将起诉作为中断事由, 会导致一些人为了达到时效的目的选择不断的上诉;假如被认定撤诉、不予受理或是驳回后认为是未起诉, 在这种情形下, 是在不影响其时效时间下进行的, 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原告的条件下, 又能够使时效时间在司法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届满, 原告要想再一次进行诉讼, 将会是很难的事情。事实上诉讼的目的主要是惩罚那些怠于使用权利的人, 对权利人使用权利是一种限制, 但是在对权利人使用权利进行限制的同时, 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适当的使用。从以上三点可知, 我国未来民法时效中断制度要紧随世界上流行的立法形式, 把起诉作为时效中断期间终止事由。当司法终止时并没有作出实体性裁判时, 原告可以在司法程序终止后使用剩余的时效时间, 再次申请保护自己的权利的途径。为了避免因剩余的时效时间不足, 我国可以适当的借鉴世界上流行的立法形式, 把终止时间延长至程序结束后的六个月之后, 为权利人提供有效的时间去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完善我国民法时效中断制度的策略
1.我国关于民法时效中断制度的法律主要《民法通则》和《民法通则意见》两部。《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了3种诉讼时效中断法定事由;第201条将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和第202条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补充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从相关的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 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种类相对简单, 中断是由可行性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2.商事请求权与普通诉讼时间相符, 为了使债权诉讼制度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 可以将其置于诉讼时效制度最短行列。但是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现状, 普通诉讼时间不能完全按照德国规定进行, 应该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最好将民事诉讼时间延长至5年, 这也许是民事诉讼的可行性选择。普通的民事请求权属于最长的诉讼时效。应该为民事请求设立一定长的实效时间。针对民事请求权与商事请求权的不同, 民事请求权产生的债权纠纷主要是熟人之间的财务纠纷, 或是不合意的侵权之债, 这种权利不是交易的关系, 而是传统人伦关系以经济的形式出现, 这种民事诉讼虽然有契约存在, 但是灵活性还是比较大的。它并不注重不可变的约定时间, 权利人在其中还是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当事人知道所履行的期限只是一个概数, 关键还要看债权人的实际履行能力。民事诉讼请求并不像商事债权请求那样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存在的关系属于交易性的关系, 在诉讼时间上灵活性较大, 属于民事债券行为。因此, 诉讼时间应该适当的延长, 最好以10年期限为妥。
3.一些国家在立法上, 对中断事由列举方式采取。原因是中断事由的存在往往使已经过时的实效时间归于无效, 只有对中断事由进行具体的规定, 才可以避免给法官过大的裁判权。我国民法规定的时效中断事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单一、笼统的。我国应该借鉴一些国家在时效中断制度上先进的地方, 梁慧星先生在《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编》第208条提出了时效中断事由的建议:“诉讼时效, 因下列事由而中断: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以分期付款、支付利息、提供担保或者其他方式承认债权;权利人起诉。下列事项, 与起诉有同一之效力:以督促程序送达支付命令;因诉前调解而传唤债务人;申报破产债权;诉讼中的权利人, 将诉讼告知与其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义务人;开始执行程序或者申请强制执行;提起仲裁。”这些意见为中断事由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4.我国现存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可行性并不是很高, 而且还存在着种类少、相对笼统等问题。有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过权利主张问题, 但是义务人不想以书面的形式履行义务, 权利人在举证期间很难提供其曾主张过的权利证据。在我国关于及时中断诉讼时效制度并不完善, 大部分中断时效制度的方式都是权利人要求义务人签订书面协议来完成的, 权利人没有得到最大的实惠, 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行性比较差。我国在民法实效中断制度上, 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下欧美国家关于这一制度所提出的发信主义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是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 义务人没有实际收到权利人的要表示的意思, 只要权利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义务人表达过主张权利的意思, 也可认为权利人主张权利的行为已经实现。发信主义原则的适时引入, 可以使权利人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 健全时效制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诉讼时效制中断度作为时效制度的一种, 在时效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实行时效中断制度, 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 不断地适应立法新趋势, 要依据时效目标和理论作为指导, 使其中的不合理的因素能够尽快地得到完善, 使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地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和平衡。
参考文献
[1]汪渊智.我国民法诉讼时效制度之构想[J].法学研究.2003. (03) .
[2]王瑞雪, 袁洋.论我国取得时效制度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0. (18) .
[3]汪渊智, 曹克奇.论诉讼时效制度的法律价值[J].晋中学院学报.2009. (04) .
[4]刘苗.浅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 .2009. (11) .
[5]金莉萍.我国现行诉讼时效制度存在之合理性质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02) .
[6]叶长春, 刘华锋.我国时效制度的现状与未来[J].新学术.2008. (03) .
[7]余海华.我国诉讼时效制度之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 (05) .
[8]钟云阁.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完善[J].科技信息.2009. (09) .
[9]刘莎.论诉讼时效的客体[J].知识经济.2009. (02) .
[10]杜贵波.诉讼时效功能的反思与重构[J].行政与法.2009. (06) .
时效中断制度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具体情形主要有:
一、提起诉讼。
二、申请仲裁。
三、申请支付令。
四、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五、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六、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七、申请强制执行。
八、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九、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十、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十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十二、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十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十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十五、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十六、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前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十七、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
十八、债权转让的,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
巧用执行时效中断,助推强制执行 篇3
一、什么是执行时效、执行时效中断
执行时效又称为申请执行期限, 是指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 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请求权利, 持续达到一定期间而致使其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
执行时效中断是指申请执行期限因某一法定情形而中断, 从中断时起, 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二、关于执行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 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据此, 执行时效中断可以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再来看,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 (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 。具体来讲:
(一) 提起诉讼
这个比较好理解, 在此不赘述。
(二) 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一般有以下情形:1.以直接发送债权文书方式来主张权利, 如果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 (盖章) 即可达到效果, 或者虽然未签字 (盖章) 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 (比如公证送达) ;2.以发送邮件及数据电文的方式来主张权利, 邮件或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即可达到效果;3.以扣划欠款方式主张权利, 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金融机构贷款中;4.以公告方式主张权利, 一般发生在债务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
(三) 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
一般有以下情形: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 。
综上, 执行时效中断到底都有哪些法定事由?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对执行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作了明确的解释:申请执行时效因申请执行、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从中断时起, 申请执行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三、积极援引执行时效中断法定事由, 合理保护债权人利益
(一) 履行期限届满后, 还未达两年的
1. 申请执行
这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直接启动最后的司法救济程序的举措。首先, 当事人要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必须提供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证书, 二者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出具执行证书是申请强制执行的必经程序、必要组成部分。其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4条规定,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 从提出请求时, 诉讼时效中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 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从上述条文来理解, 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届满后两年内, 向公证处申请出具执行证书, 已经充分表明了其向国家司法机关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
2. 暂不申请执行, 但又要保证债权人在想执行的时候可以执行, 也就是说, 不能过了执行时效
(1) 声明书公证。在这种债务人愿意配合债权人的情况下, 我处常用的办法就是让债务人来申请办理一份声明书公证, 声明书的内容只要能体现出债权人向其或一直在向其追要欠款, 或者是债务人愿意履行债务的意思就可 (同时可以在声明书中加叙债务人实收款项、已还款项等内容, 以便为将来万一出具执行证书收集证据) 。
(2) 还款协议公证。也有一些人主张, 可以建议债权人、债务人双方重新签订一份还款协议, 并办理还款协议公证同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这样的好处是, 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可以重新对还款期限、利率等进行约定, 对当前的债权债务额进行确认, 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双方的意愿。但是还款协议公证, 存在着一种隐患, 那就是债权人、债务人双方是否因对原借款期限、利率等的修改而形成了一份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而导致原合同所属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 原合同所附属的从权利 (如抵押权) 也一并消灭。也有解决办法, 那就再去办理一次抵押登记即可。隐患就在于, 如果在原合同所约定的抵押登记之后, 法院也对该房产进行了查封, 现在双方重新办理抵押登记时, 房管局往往是采取先解押再抵押的程序, 这样就导致, 在解押之后, 重新抵押之前, 因为有了法院的查封而可能无法重新抵押或者失去了原有的物权优先性。
(3) 保全证据公证。这种公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比如对债务人送达催收通知, 对债权人、债务人双方的谈话过程录音、录像等等。保全证据公证, 可能会更好地体现当事人的要求, 而且在债务人极度不配合甚至是逃避债务的情形下, 能发挥较好的效果。
(二) 履行期限届满的两年后, 债权人来申请强制执行
实际上, 在这种情况下, 仍然可以援用上述方法收集相关证据。但这个时候, 更要注意的是收集证据的方法、策略。
如本文起始所述案例, 简单来看, 执行时效已过, 债权人的手里又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扎实的证据来证明发生过执行时效中断的事由, 此时债权人就不敢强硬的或者明确的要求债务人配合以取得相关证据, 而只能采取巧妙的措施。在该案例中, 考虑到债权人提供了一份债务人出具的保证书 (出具日期是2014年3月20日, 主要内容是请求债权人宽限些时间, 保证于某时间前归还余款) , 我处又为债权人起草了一份保证书 (主要内容为:债务人于2011年4月22日向债权人借款人民币X元, 至今没有偿还, 债权人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的每一年都多次向债务人要求偿还, 为此债务人也写过保证书, 保证于X日归还, 但是因为实在困难, 再次请求延长到2014年4月28日) , 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再次见面商谈的时候, 让债务人签署了这份保证书, 从而顺利取得了执行时效中断的证据, 为债权人及时出具了执行证书。
如果说, 债务人极度不配合甚至是逃避债务, 保全证据公证就是收集证据的最好方式。比如说, 可以以“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为突破点, 指引债权人在和债务人对话的时候, 巧妙地引导债务人承认:债权人曾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的二年内提出过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要求或者说债务人曾承诺过及时还款等, 并对对话的过程以录音的方式做保全证据公证。再者就是向债务人送达债权文书, 公证送达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送交给相对人, 以确保送达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 保证高质量的保全证据公证, 从而最终顺利实现执行时效的中断。
摘要: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可以保证金融机构或者民间借贷的债权人及时收回贷款、防范金融风险、及时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维护正常的法律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等。
关键词:强制执行,诉讼时效,执行时效,中断
参考文献
[1]刘学在.论执行时效制度之理解误区及其矫正[J].北方法学, 2014 (07) :15.
如何正确理解海商法诉讼时效中断 篇4
汇业海事律师认为,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长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属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分为明示和默示,明示可以口头或者行为方式为之,而不限于书面。至于是否存在明示意思表示,属于证据和事实的认定问题。以比较多的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为例,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接理赔报告后,又要求被保险人联系施救单位,并随后由其自行联系施救单位编制施救方案和预算报告,上述一系列行为均构成同意对事故损失进行保险理赔的`明示意思表示,被保险人为该意思表示的相对人。对保险事故进行理赔是保险人的一项合同义务,因此,在船舶保险合同语境下解释,《海商法》第267条第1款中“同意履行”的客体,不限于支付保险赔款,还包括理赔义务在内,至于赔偿金额和期限是否明确可在所不问。如果许可保险人一方面以诸如资料未齐、损失未确定、内部审核、向第三人起诉等为由拖延赔付,另一方面又不作拒赔表示,待诉讼时效届至,得能再以诉讼时效作抗辩,既非立法之本意,也与诚实信用原则不符。
鉴于目前海上保险业务中,保险人对保险理赔往往采取“拖字诀”,不理不赔,或理而不赔,或利用被保险人对《海商法》有关诉讼时效特别规定的疏忽,让被保险人因此吃了不少哑吧亏。海上保险合同纠纷中,既不能无视《海商法》的特别规定,也不能轻率地在“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与保险人同意支付保险赔款之间划等号。
【时效中断制度】推荐阅读:
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12-08
诉讼时效制度价值论文07-01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07-14
中断管理08-16
供应中断10-23
中断功能11-03
网络中断11-19
交通中断12-07
实习中断证明10-05
STM32中断系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