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管理制度(精选8篇)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1
论 海 事 诉 讼 时 效 制 度
[提 要]本文深刻论述了设立海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全面归纳了我国法律对海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有关规定,并对海事诉讼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进行了学术的比较,以期对海事诉讼时效制度有一正确认识,并能在审判实践中规范操作。[关键词] 海事诉讼时效;民事诉讼时效;期间;海事请求权。……
海事诉讼时效是指海事请求权人通过海事诉讼程序,请求海事法院保护其海事实体权利的法定有效期间。海事诉讼时效从本质上讲是消灭时效,是民事诉讼时效的特别时效。
一、 设立海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
法律规定时效制度由来已久。著名的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三条规定:“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时,即因时效取得所有权。”此乃最早的关于占有时效的规定。到罗马帝国的狄奥多西时期,形成了消灭时效,即一切诉讼均须按期提出,否则诉权消灭,受法律保护之债权复归为自然债。近、现代的民事法律无不继受罗马法关于时效制度之规定。我国海商法作为民商法的特别法,设专章即第十三章规定了海事诉讼时效制度。此立法例在我国私法中绝无仅有,可见海事诉讼时效制度在我国海商法乃至整个私法中的重要地位。
设立海事诉讼时效制度,有利于促进海事请求权人及时行使权利。时效制度本质是对民事权利的限制。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之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即会产生与该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即随时效期间的届满,原权利人丧失受法律保护的胜诉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包括作为海事请求权人的自然人和法人,从根本上讲,都成为了追求其最大化合法利益的“经济人”。海事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可促使海事请求权人及时行使权利,从而使海上经济流转正常进行,利于海上经济活动快速、规范发展。
设立海事诉讼时效制度,有利于稳定海事法律秩序,促进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正常发展。若海事请求权人不行使权利之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势必会在此状态基础上产生各式各样的法律关系,而这些法律关系可能合法、或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可能为法律所允许或不为法律所禁止。倘若多年后允许原权利人主张权利,则必然推翻长期持续存在的不主张权利的事实状态和依此状态产生的诸种法律关系,造成海事法律秩序紊乱,有害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正常发展。相反,在海事诉讼时效制度下,经过法定的或长或短的期间,致使原权利人丧失原权利,保护未主张权利的事实状态和依此状态产生的诸种法律关系,使长期存在之海商、海事法律关系稳定化、合法化,则显然有利于海运业的不断拓展与进步。
设立海事诉讼时效制度,是对普通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的必要补充,是中国私法制度日趋完善之显性表征。海上运输跨国越境,距离远,风险大,涉外因素多,涉外性强。海上运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其中许多内容是民事普通法无法调整的,需由专门法律――海商法予以规范。我国海商法设专章规定海事诉讼时效制度,对各种海商、海事关系之诉讼时效作明确规定,弥补了《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制度之不足,亦使我国海事诉讼时效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有较充分的接轨,为中国加入WTO后海运法律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设立海事诉讼时效制度,可使海事诉讼更高效、规范和合理。一般而言,海事请求权的长期持续不行使,必致证据湮灭,证人死亡,当事人举证维艰,法庭亦难查明事实真相。在海事诉讼时效制度之下,即可将时效替代证据,直接认定持续长期未行使海事请求权的人丧失权利,而不必为艰难的且常常是无效的调查取证工作,以提高海事法院审判效率,实现海事审判之合理性追求。在这里,执法的公正与合理、审判的效率与成本是相互矛盾的,在无法达致执法公正或追求执法公正的审判成本过高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执法的合理,无疑是适当的和高效的,与“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并不抵触。
二、 我国海商法所规定的海事诉讼时效
我国海商法从第257条至第267条共11个条文较全面地规定了海事诉讼时效,另外我国有一些行政法规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也规定了海事诉讼时效。现择其要者介绍于后:
(一)一年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
一年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有:1、在提单运输中货方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或承运人向货方要求赔偿的请求权,自承运人交付货物或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算;2、海上拖航合同的请求权,自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3、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权,自理算结束之日起算;4、互有过失船舶碰撞引起第三人的人身伤亡,一船负连带责任而支付的赔偿额超过其过失比例,向他船追偿的请求权,自当事人连带支付损害赔偿之日起算;5、申请打捞沉船或申请发还捞起的原物及处理原物所得的价款的期限,自该船沉没之日起算,但妨碍船舶航行、航道整治或工程建筑的沉船,有关部门规定申请期限及打捞期限的除外;6、国外索赔人向港口索赔的,自编制记录的次日起算。
(二)二年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
二年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有:1、有关航次租船合同和船舶租用合同的请求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2、有关海难救助的请求权,自救助作业终止之日起算;3、保险人要求海上保险赔偿的请求权,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算;4、海上旅客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造成旅客人身伤害的,自旅客离船或应离船之日起算;造成旅客死亡的请求权,发生在运送期间的,自旅客应当离船之日起算;因运送期间内的伤害而导致旅客离船后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算,但此期限最长不超过旅客离船之日起三年;旅客行李灭失或损坏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应该离船之日起算。
(三)三年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
三年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是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请求,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自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四)其他的海事诉讼时效期间
90日时效期间。在提单运输中,在一年的时效期间内或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为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自追偿请求人解决原赔偿请求之日起或收到受理对其本人提起诉讼的法院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算。
中国海事审判史上曾有沿海、内河运输180日时效的规定。但最高法院于5月22日决定:托运人、收货人就沿海、内河货物运输合同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或承运人向托运人、收货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此规定自同年5月31日起施行。
三、海事诉讼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的区别
(一)适用位序的区别。海事诉讼时效是民事诉讼时效的特别时效,应贯彻“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在处理海事案件时优先适用海事诉讼时效。对海事诉讼时效没有规定的海商、海事案件,则应适用民事诉讼时效一般规定,即适用《民法通则》第135条所规定的二年时效期间。如海员劳务合同纠纷、船舶建造合同纠纷、以船舶作抵押的借款合同纠纷、海洋开发利用纠纷等案件,其诉讼时效即为《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二年。
(二)起算时间不同。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而海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则较为复
杂,一般情况下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该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对提单货物运输纠纷、海上旅客运输中的人身伤亡和行李灭失请求权、船舶碰撞请求权、海难救助请求权、共同海损分摊请求权、海上保险赔偿请求权、船舶油污损害请求权等,则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计算。对此不同的起算方法,我国《海商法》和相关行政法规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此本文第二部分已作了说明。
(三)有否20年时效的规定不尽相同。在民事诉讼时效中,有最长时效20年的规定,即权利人不知道或不应该知道其权利被侵害,则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之内,都享有起诉权和胜诉权。在海事诉讼中,是否有20年诉讼时效的规定,学者们有不同看法。笔者主张,海事诉讼中也有20年时效的规定,但20年时效期间只适用于那些“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的海事请求权纠纷,即适用于航次租船合同请求权、船舶租用合同请求权、海上拖航合同请求权等纠纷,且前提条件是权利人客观上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对于其他的海事请求权纠纷,如提单货物运输纠纷、海上旅客运输中的人身伤亡和行李灭失请求权、船舶碰撞请求权、海难救助请求权、共同海损分摊请求权、海上保险赔偿请求权、船舶油污损害请求权等纠纷,则不存在20年的时效问题,因此等请求权不存在“不知道权利被侵害”的可能性。
(四)时效中断原因有异。这是两者最显性的区别,也是许多未经海商法训练的律师经常混淆、并在法庭上指鹿为马大闹笑话的问题。《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民事诉讼时效因三种原因而中断,即权利人提起诉讼或仲裁,权利人向义务人或其保证人、代理人、财产代管人提出权利要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这就意味着:1、权利人提起诉讼或仲裁后又撤回起诉或仲裁的,民事诉讼时效中断,时效期间重新计算。2、只要权利人在时效期间内向义务人主张了权利,不论义务人是否同意履行义务,民事诉讼时效都中断。3、义务人在时效期间内同意履行义务的,民事诉讼时效中断。而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法律有更严格的规定,即仅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中断:1、海事请求权人提起诉讼或提交仲裁而中断时效,但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2、海事请求权人向义务人提出权利要求,且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时效中断;仅有请求权人的权利要求,而义务人不同意履行义务的,时效不中断。3、海事请求权人诉前申请扣船的,时效自申请扣船之日起中断,但是,扣船后未起诉,申请人又申请撤销扣船,且经海事法院同意的,时效不中断。可见,海事诉讼时效中断要比民事诉讼时效中断严格得多,这是因为海事争议较普通民事纠纷更复杂,涉及的金额更大,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海上运输业规范发展,需要尽快明确和了结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海事诉讼时效期间大多在二年以下也可以看出,海事法律比《民法通则》更着重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五)可否延长的规定不同。《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那么,海事法院是否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延长海事诉讼时效期间呢?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是:时效期间的延长只适用于20年时效,其他时效已有中止、中断的规定,不发生时效延长问题;20年的时效期间须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延长,此特殊情况是与当事人无关的客观情况,且导致时效中止的原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是导致时效延长的特殊情况,因为这种“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可能延续20年不间断地阻止当事人行使诉讼请求权;能20年不间断地阻止当事人行使请求权的,只有国家民族分裂的情况,《民法通则》第137条所规定的时效延长,实际上仅能适用于回归后的台湾地区[1]。而对于海事诉讼案件,即便是台湾地区的当事人,也可以随时到大陆提起诉讼,不受目前两岸状况的影响。且海事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当事人有较大的诉讼管辖选择权(Forum Shopping),可以通过扣船地的选择等方式,取得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诉讼的权利。故在海事诉讼中,不存在《民法通则》第137条所规定的延长诉讼时效的“特殊情况”,海事法院无权决定延长海事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2
一、关于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报告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 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 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起诉, 法律才可保护其合法权益;若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限, 尽管其仍享有并可行使起诉权, 但丧失了胜诉权, 法院将以诉讼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起诉。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债权人与债务人已约定还款期限的, 从还款期满时算起;应收账款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 则自应索要时算起。如果债权人向债务人索要欠款, 债务人承诺履行还款义务或债权人起诉, 原来的诉讼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将从中断起重新计算。
《民法通则》第138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当事人自愿履行的, 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对于诉讼时效超期的债权, 债权人虽然丧失了胜诉权, 但依然拥有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对于债务人来说, 也并不完全失去履行债务的责任, 只是这种履行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而变成一种自然责任。债务人可以实际履行还款义务, 双方也可以就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达成还款协议。
二、应收账款“超过诉讼时效”问题预防
实际工作中, 大量长期拖欠的应收账款在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解决中, 会因为诉讼时效超期而无法收回。超期通常表现为:一是债权人没有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 催要几次无结果后就一拖再拖, 忽视了时间概念, 导致超过诉讼时效;二是债权人缺乏诉讼时效的法律知识, 在催收过程中没有取得有效的证明, 来证明索要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年。庭审中, 债务人以超过诉讼时效, 一赖了之。基于法律要求, 预防超过诉讼时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债权人有意识的造成诉讼时效中断, 即在索要欠款的同时取得索要欠款的书证, 使得诉讼时效向后顺延。日常工作中,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预防:
1. 及时敦促债务人实际履行还款义务。
即便还款数额很少, 也足以证明因索要或承认行为的存在而致使诉讼时效中断。但实际工作中, 要注意证据的留存和查证。所以, 如果债务人以货币资金归还部分债务, 尽可能要求对方通过转账方式还款, 并请债务人在债权人开具的发票或收据的记账联签字, 作为偿付债务的依据, 以防债务人日后不承认。如果债务人以实物还款, 则要求债务人开具发票并注明“还款”字样, 或者请债务方经办人在付款发票或收据的记账联签字。
2. 获取索要欠款的书证。
工作中, 可以同债务人订立还款计划, 要求债务人出具书面欠款证明或出具前来索要欠款的证明。只要能够证明债权人主张权利或者债务人承认履行义务即可。
3. 利用往来款积极书面询证函, 实现超期预防。
企业每年在财务决算审计或其他审计中往往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往来款函证。对于重要应收账款, 建议采取积极函证来对账确认。函证中可明确收账情况和欠款金额, 要求债务方盖章、签字并积极回函。只要债务方签字确认, 便形成了诉讼时效中断。
4. 提请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债权方可以向双方共同主管部门或双方均有关的单位提出协调解决清欠的书面请求。实际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1) 该项业务发生要在诉讼时效之内; (2) 考虑日后能够得到上述有关单位证明材料 (比如会议纪要等) , 证明债务清欠工作发生过。
5. 电报、邮件、特快专递形式催收。
一般有关邮寄联和收件人签收手续, 会在邮电部门存档一年, 可以随时查询。一年后一般不予查询。因此, 只要间隔不超过一年, 每年发一次邮件或特快专递即可留下证明, 保护诉讼时效。
6. 委托公证部门送达催款函件。
通过公证部门公证邮寄或公证送达债务人催款函件, 函件载明催款的意思即可。
7. 关于电话、录音录像的证明。
有关《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 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录音、录像可以作为证据采用。但是单纯以电话、信函方法向债务人催要欠款的, 一般达不到诉讼时效中断的目的, 因为它们并不在邮电部门存档。债务人一旦不承认, 很难有效。
三、应收账款诉讼时效“届满”后的弥补
应收账款诉讼时效“届满”后, 补救的方法就是积极获取曾经发生过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 而且中断前后间隔不超过两年。
1. 要求债务方开具曾经索要款项的证明。
证明可以是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的, 也可以是债务方有关人员。比如, 前任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原业务经办人等。
2. 搜集其他证据证明曾经发生过
诉讼时效中断, 但现在仍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文字资料。包括涉及双方债权债务催收清欠的报告、文件、债务方回信回函等等。
3. 积极与债务方沟通, 达成新的还款约定。
论诉讼时效制度价值 篇3
关键词:民事权利;诉讼时效制度;价值理论;司法资源;救济;利益关系
時间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时间?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答案。法学上的时间,必须限定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上以及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来加以讨论才会有意义。早在人类社会早期,本无权利概念,个人或部族以强力来维持其控制的特定财产利益,且该财产利益并无受时间限制的问题。直至国家产生、公力救济出现、权利概念产生、民事权利逐渐以程序法和实体法的途径被加以确认、取得实效和诉讼时效制度得以建立,权利受时间限制才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受时间限制的权利则被局限于极为狭窄的范围。
那么为什么民事权利要受到时间的限制?从宏观上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二是可利用财产的有限性。[1]正是基于这种宏观理解,所以才形成了若干民法对民事权利时间限制的制度,比如:诉讼时效、取得实效、除斥期间等。本篇论文将就我国对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进行研究①。
一、诉讼时效制度的基本价值,是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从而提高对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对有所有民事纠纷提供救济。民事诉讼基本目的是解决民事纠纷。②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是: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民商纠纷的数量逐年递增,而司法系统由于各种原因,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现实决定了,现有的司法资源不可能对所有的民事纠纷提供公力救济。使得法律在提供公力救济时必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诉讼时效制度正是这种选择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其次,正在发生纠纷比年代久远的纠纷更需要得到救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只使得一部分民事纠纷能够通过公力救济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在数量庞大的全部民事纠纷中,正在发生或者是发生刚不久的纠纷比那些年代久远的纠纷更需要得到救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正在发生或刚发生不久的纠纷中,权利人由于其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表现为迫切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权利人往往更急切的需要得到救助。如果权利人立即或者不久后即在时效期间内得到公力救助,正是权利人这种迫切需要的真实反应。另一方面,能够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对这种正在发生或刚发生侵害事实的权利人提供救济,能够对社会公众起到更及时、更有效果的教育宣传作用,符合法理的中的基本理念。
最后,诉讼时效制度的基本价值在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使有限的司法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诉讼时效制度将时效期间届满的纠纷,排除出公力救济的范围,是基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做出的理性选择,其目的是司法资源的最大合理化、最有效的利用。此外,民事诉讼的局限性也要求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要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立法政策认为更值得救济的民事纠纷才可以“物尽其用”。
二、诉讼时效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确立公权力对私权利提供救济的界限
首先,时效期间届满的基本效力是权利人丧失公权力救济,或者因义务上行使抗辩权而丧失公力救济。虽然学界一般认为各国在诉讼时效的效力问题上,有实体权利消灭说、抗辩权发生说、胜诉权消灭说等不同的立法体制,但无论是哪种立法体制,时效期间届满的效力基本是相同的,即权利人无法得到公力救济,各立法体制的区别仅在于发生时效期间届满效力的具体条件不同。因此,诉讼时效制度的本质仍然是确定权利内容和边界的一种制度,一般认为该制度属于实体法而非程序法的范畴。
其次,民法本位思想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诉讼时效具体制度的内容,公权力对私权利提供救济的界限反映了民法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时效期间的缩短,使公权力对私权利提供的救济,至少从表面上看保护时间不如以前充分了。时效期间由长变短是现代民法对权利绝对保护理念进行修正的结果,强调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适合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公权力对私权利提供救济的程度的差异性。
最后,诉讼时效具体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公权力和私权利关系的消长。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是法理学上永恒的命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具体制度中,公权力和私权利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诉讼时效制度领域中,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坚持诉讼时效的法定性,不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诉讼制度的有关规则。
三、结论
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应当立足于一国的特定社会现实即人民观念作具体的分析。并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理论和制度能够适应用于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诉讼时效制度作为一种对救济权进行时间限制的法律制度,其蕴含的价值和发挥的功能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了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一是该国的特定社会现实,主要指权利享有与义务履行在社会现实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如何;二是该国的人民观念,即在该国固有的人民观念中,对于救济权进行时间限制的基本态度如何。考察历史上不同国家对诉讼时效制度价值的解读和构建,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因素。新社会条件下的诉讼时效制度价值理论:一是提高对目前我国有限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确立公权力对私权利提供救济的界限;三是平衡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观念,不仅影响着我国现行法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构建,更关系到权利人和义务人的具体法律关系。我们唯有与时俱进,把握符合当前国情的诉讼时效制度价值观,才可以让民法成为民众现实生活关系最合理、最真实、最准确的法律表达。
注释:
①杨巍:《民事权利时间限制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36页。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4
由于农信社“面向农村”、“小额、分散”的经营理念以及历史原因,农信社在大力支农的同时普遍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他们笔数多、金额小,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在诉讼时效保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大大影响了不良贷款清收进展,因此加强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逾期催收通知书签收不规范,影响催收有效性(1)逾期催收通知书填写不规范
逾期催收通知书除了借款人、担保人签章外,其它要素如债权本息等要素全部空白,债务人、担保人签收日期也未填写,诉讼时效何时中断无法判断,有的还对签收日期进行涂改,严重影响催收通知书的有效性。
(2)逾期催收通知书签章不规范
一是农信社催收经办人未签章,何人经办情况不明,影响后期对催收工作的责任确定。二是债务人、担保人签章不全,如保证人是村经济组织或企业的只有该组织或企业的公章,未加盖负责人私章或签字。
2.怠于不良贷款催收工作
个别信贷员责任不强,对不良贷款一直拖延不予采取有效诉讼保全措施,直到诉讼时效将至仍既不签发催收通知书也不予以起诉,这
期间如果发生信贷员调动,容易出现由于新接手的信贷员对不良贷款情况不了解,管理力度跟不上,导致超诉讼时效。
3.不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导致保证人脱保。
有的信贷员不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在超诉讼时效后才签收催收通知书进行补救,这很可能导致保证人脱保,如果保证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以此向法院提出抗辩,农信社将无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4.催收通知书一次签收多份,应付检查
有的信贷员为应付检查、避免处罚,在签收催收通知书时投机取巧,对借款人、担保人一次签收多份未填写签收日期的催收通知书,以后每临近诉讼时效时再填写一份来保全诉讼时效,实际上起不到任何催收的作用。
5.对前任已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缺乏责任感和有效的补救措施
接任的信贷员对在前任信贷员手中已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认为责任在前任,与已无关,为减轻工作量,往往不再进行催收,任由诉讼时效丧失。而实际上不少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如措施及时、得当,是可以诉讼时效的。
6.对超诉讼时效责任追究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出现个别岗位的信贷员调动频繁,特别是一年之内连续更换几个信贷员的,由于信贷员疲于交接,信贷管理难以跟上,容易导致超诉讼时效情况发生。而这期间发生的超诉讼时效不良贷款,由于检
查客观存在着滞后性,将对超诉讼时效责任的追究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给个别信贷员以侥幸心理,放松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农信社贷款以支农为主,不良贷款普遍金额小、笔数多,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且多为农户,农户流动性强,常常外出打工有意逃废债,有的甚至下落不明失去联系,催收比较困难。法院方面也同样面临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比如闽侯县白沙庭法院一共只有八个工作人员,却需要负责白沙镇、廷坪乡、洋里乡、大湖乡等四个乡镇几十个村的法律诉讼,且大多地处偏远,工作难度确实比较大。特别是发生多笔不良贷款需要强制执行时,法院方面往往执行意愿不足,配合不够顺畅,使得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与清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内部原因
主要有个别信贷员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马虎了事,缺乏责任心;联社管理措施不够到位,缺乏细化的制度规范,检查力度不够,超诉讼时效责任落实不够及时;新手信贷员对信贷工作不够熟悉,诉讼时效等法律知识不足,容易忽略对不良贷款管理;个别信贷岗位信贷员频繁调动,接任信贷员对接手的信贷工作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不良贷款的管理不能及时到位。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制度是规范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避免不良贷款超诉讼时效最有效的办法。制度应明确规定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细则,如要求催收通知书应做到债权本息等要素填写完整、准确,借款人、担保人签章齐全(如果是企业或经济组织的除了加盖单位行政公章外还应有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签字),催收通知书的签发与签收日期填写正确,不得涂改,经办人必需签章以示负责,确保催收通知书签收的有效性。
催收工作应及时进行,催收通知书应按时发出,严禁由于催收通知书逾期签收导致保证人脱保的情况发生;对于多次催收无效并且无法签收催收通知书的债务,应及时进行起诉保全诉讼时效,严禁出现临近诉讼时效仍既未签收催收通知书也未起诉立案的情况,明确诉讼时效临近的禁止时限,建议为最后三个月(即在诉讼时效到期三个月前必须签收催收通知书或起诉立案),以避免由于期间发生信贷员调整,接任信贷员对贷款情况不熟悉导致超诉讼时效。诉讼判决后应注意及时择机申请执行,避免超过执行时效。
对以上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要求,必须逐项明确处罚条款以保障制度执行。
2.加强检查监督,保障制度落实
稽核部门应密切配合业务职能部门,加强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检查力度,特别是信贷员调动时应及时跟进检查,及时核实诉讼时效管理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防范风险。
3.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跟踪和预警机制。
建立《逾期贷款诉讼时效序时监控表》、《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统计表》等监控台账,对全社不良贷款诉讼时效情况进行汇总监控、有序管理。根据《逾期贷款诉讼时效序时监控表》和《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统计表》提供的信息,通过下发《诉讼时效到期贷款预警通知书》,提前对下季度即将失去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进行预警,提示和督促基层社主任、信贷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信用社资产因超诉讼时效而造成损失。
4.避免信贷员频繁调动
信贷岗位的适时轮换是及时发现、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但同一岗位的信贷员如果频繁调动,会导致新接任信贷员难以全面熟悉信贷工作,自然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不良贷款催收、清收措施,导致超诉讼时效情况容易发生。而且信贷员频繁调动,由于检查客观存在的滞后性,将给不良贷款超诉讼时效的责任认定带来困难,不利于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因此应避免信贷员频繁调动的情况发生。
5.加强新上岗信贷员的培训、强化信贷资产保全意识 新上岗的信贷员由于缺乏经验,对高风险的信贷工作需要一个学习积累、熟悉适应过程。这时需要职社职能部门、基层主任对他们多加关心,多给予业务辅导和经验传授,加强诉讼时效等方面法律知识的辅导与培训,强化信贷资产保全意识,加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使之尽快上手,做好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
6.增进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加强工作协作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5
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8〕11号
为正确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解读:
1、能提出时效抗辩的只能是债权请求权。
2、有些债务请求权仍不适用时效抗辩,如存款、债券、出资请求权等。
第二条 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解读:
1、诉讼时间制度法定原则,即不可事先约定延长、缩短或放弃。
2、如已过诉讼时效,债务人方放弃时效抗辩的,是可以的。
第三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解读:诉讼时效抗辩只能由当事人提出,法院只能在当事人主动提出的基础上再审查是否存在时效抗辩事由。
第四条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读:
1、时效抗辩一审未提出,二审、再审提出不受支持;
2、二审提出诉讼时效,是基于新的证据,可受支持,但如果是再审时依新证据提出,是否受支持?
第五条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解读:
1、同一债务分期偿还的,时效从最后一期届满时计算。
2、如果是不同的债务,虽均是金钱给付义务的,则不能以最后一个债务到期的时间来计算时效。
第六条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
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解读:
1、本条主要讲诉讼时效起算点的问题。
2、确认依据:能确定债务履行的届满期限的,从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认的,从要求履行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明确表示不履行的,从明确表示不履行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关于一年除斥期间的规定。
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解读:
1、合同撤销权适用除斥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
2、合同撤销后,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债务请求权适用时效诉讼,起算点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解读: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起算日确认的两要素:确认事实+知道对方。即知道或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对方当事人(即不当得利当事人)之日。
第九条 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给付必要管理费用、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
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解读:
1、正当无因管理请求权的起算:管理行为结束+知道或应知道被管理人
2、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请求权的起算:知道或应知道管理人与损害事实之日。
第十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二)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解读:
1、诉讼时效中断方式
(一):主张权利。
2、具体方式有:
A:对方在确权书上签章;
B:确权书送达对方(包括实地送达、信件、数据电文送达);
C:银行扣划本息(必须是该欠款的本息);
D:国家或省级报刊公告;
3、签收人的确定:
A: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信件收发部门或被授权主体
B:个人:本人或同住完全行为能力人或被授权主体。
第十一条 权利人对同一债权中的部分债权主张权利,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剩余债权,但权利人明确表示放弃剩余债权的情形除外。
解读:同一债权,部分催收及于全部(权利人明确放弃剩余债权的除外)。
第十二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解读:
1、诉讼时效中断方式
(二):起诉。
2、此处的起诉包括书面与口头,即只要有证据证实主张了权利即可。
第十三条 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申请仲裁;
(二)申请支付令;
(三)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四)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五)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六)申请强制执行;
(七)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八)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九)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解读:
1、诉讼时效中断方式
(三):法院系列诉讼行为。
2、申请或采取下列诉讼行为之一的:
A:申请仲裁
B:申请支付令
C:申请破产或申报债权
D:宣告失踪或死亡
E:诉前财产保全或临时禁令
F:申请强制执行
G:申请追加或被追加参与诉讼
H:主张抵销
3、以上可记为:裁令破宣告,保禁执追销(裁定破宣告,宝剑直追箫)。
第十四条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解读:
1、诉讼时效中断方式
(四):向社会组织提出请求。
2、有关纠纷解决机构: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社会组织:具有纠纷解决职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第十五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解读:
1、诉讼时效中断方式
(五):向司法机关提出主张。
2、诉讼时效中断:向公检法报案或控告,自报案或控告之日起中断
3、诉讼时效再计算:公检法不立案、撤案、不起诉之日起,或自刑事裁判文书
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六条 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
解读::
1、诉讼时效中断方式
(六):义务人系列认可行为。
2、义务人系列认可行为包括:
A:通过承诺或行为明确表示愿意偿还相关债务
B:该承诺或行为包括: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制定清
偿计划等。
第十七条 对于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权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对于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务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解读:对连带债权人(或连带债务人)中任一人发生的时效中断事由,均及其他债权人(或债务人)。
第十八条 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应当认定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解读:代位权的提起,应认定对双层债权均发生诉讼的中断。
第十九条 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债务承担情形下,构成原债务人对债务承认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务承担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之日起中断。
解读:
1、债权转让的,转让通知到过债务人之日时效中断;
2、债务转让的,债权人同意的,自三方(债权人、债务人、愿意担债者)合意
之日时效中断。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的“其他障碍”,诉讼时效中止:
(一)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二)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三)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四)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解读:
1、本条讲述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
2、诉讼中止的情形:
A:法定代理人受限:即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B: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C:权利人被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第二十一条 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保证人未主张前述诉讼时效抗辩权,承担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解读:
1、从债务依从于主债务。主债务过时效,从债务当然过时效。
2、如主债务已过时效,从债务人仍替主债务人清偿债务,事后再向主债务人追
偿的,法院不予支持。
3、前述情形下,是否需要主债务人抗辩原债务已过诉讼时效,还是法院在查明
事实的基础上,直接判决,本条未列明,但是,根据本解释第三条及一般诉讼权利主张与抗辩规则,个人认为还是需要主债务人提出原债务过时效的主张及相关证据。
第二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解读:诉讼时效过期(届满后),债务人又作出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或自愿履行的,此种情形下,诉讼时效重新恢复,债务人再提出时效抗辩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施行后,案件尚在一审或者二审阶段的,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人民法院进行再审时,不适用本规定。
解读:一二审未完的,适用本解释,一二审已完,再审不适用本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施行前本院作出的有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6
第一条 债权人提供以下证据证明其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一)金融机构通过特种转帐传票从债务人帐户扣收欠款本息,有银行转帐传票底单和原始会计凭证予以证实的;
(二)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债权人向债务人催收债务等主张权利行为的公证文书,符合公证文书制作要求的,但有相反证据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三)由于债务人住所地变更,使债权人难以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债权人在债务人所在地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公告,催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
(四)债权人提供邮政部门出具的邮寄、电报收据以主张其通过邮寄、电报的方式向债务人催收债务的,但债务人提供证据证明债权人邮寄的函件和电报没有催收债务内容的除外;
(五)债权人以其他合理方式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
第二条 无效合同产生债务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根据以下情形确定:
(一)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后,因对方没有履行合同义务,而请求对方履行合同义务或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二)合同双方当事人依合同约定履行了各自义务,尔后合同被仲裁机关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确认无效,一方当事人请求对方返还依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和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从确认合同无效的仲裁裁决或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
(三)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没有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时效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三条 债务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根据以下情形确定:
(一)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并向债务人明确债务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从债权人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二)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履行的,诉讼时效从债务人表示拒绝履行之日起计算;
(三)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了履行债务计划,债权人没有异议的,诉讼时效从履行计划载明的最后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四条 同一笔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从最后一期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五条 债务人没有对债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对债权的诉讼时效不予审查,但二审法院不得以债务人在一审程序中没有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为由,对债务人在二审程序中提出的诉讼时效抗辩不予审查。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7
甲、乙、丙是三位独立运营的网络店铺店主, A货运中转站是专门负责货物中转集中发货的货站, B公司是一家快递公司。甲、乙、丙三人在双十一后分别作为委托人将自己总计价值十万元、十万元、五万元人民币的商品委托A货物中转站向买家运输。A与B运输公司签订运输合同, 合同约定由B公司负责将商品运输给买家。在运输过程中, B公司的货车由于客观原因发生自燃, 导致车内货物全部烧毁。A货站基于运输合同诉至法院。提出以下诉讼请求: 1、因B公司的过错致使货物灭失, 请求B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金X元人民币。2、赔偿因货物灭失产生的损失, 共计25 万元。 在诉讼中, A申请甲乙丙作为证人出庭, 参与诉讼。
二、本案中产生的程序性问题
本案的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充分, 律上的利害关系, 也不会在本案中承担民事责任。本案中, 甲乙丙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因此不能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法院也不得依职权通知他们参加诉讼。同时, A是基于与B快递公司签订的运输合同这一民事法律关系向法院诉讼, 甲乙丙三人并非是合同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 并没有参加到合同之中, 因此按照严格规定来说, 也不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对于A的诉讼请求, 应当如何判决? 回到本案之中, 对于A请求B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应当判决予以支持。因为A、B之间签订了运输合同, 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毁损灭失, B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给付违约金。但对于第二项诉讼请求, 请求法院判决B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共计25 万元的诉讼请求, 由于证据不足, 应当不予支持。因为货物的所有权并不属于A公司, 货物灭失A公司并没有实际损失的产生, 因此主体不适格。即使甲乙丙可能会在将来向A公司追讨货物损失产生的赔偿金, 这也仅仅属于预期损失, 在本诉中不可以提前向B公司追讨。即使法院为了快速完结此案, 支持了A的第二项诉讼请求, 那么甲乙丙对本案的判决执行不可以申请第三人撤销之诉, 也不可以提出执行异议, 只能另起诉讼。若再次将B公司列为被告, 就会造成对诉讼资源的极大浪费。失去第三人资格的甲乙丙若单独提起诉讼, 是否可以与本案一起合并审理? 这个问题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讨论。如果法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仅让甲乙丙作为证人出庭, 那么就会产生以下判决: 因B公司的货车自燃导致货物灭失, 基于A、B间的运输合同, B公司属于违约, 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金X元。由于货物的灭失并没有给A公司造成已有的直接经济损失, 第二项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判决执行完毕后, 甲乙丙可以选择要求A承担违约责任、B承担侵权责任, 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反复的因为同一案情所提起的诉讼, 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 与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背道而驰, 因此就要重新考虑甲、乙、丙与本案的联系。
三、如何在案件中保证诉讼效率价值
首先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 甲乙丙一定不可以做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申请参加诉讼。因为本案的处理结果并不会对他们的实体法律关系产生任何影响, 不会承担不利后果。即使法院判决B公司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25 万元, 甲乙丙三位货主依然可以向A要求承担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或者要求B公司承担侵权责任。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本诉的标的为A与B公司之间签订的运输合同法律关系,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甲乙丙不属于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因此并不符合条件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不可以以诉讼方式参加诉讼。从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出发, 甲乙丙可以直接参加本诉是最节省司法成本的, 也是最有利于案件纠纷解决的方式, 应该从两个角度考虑: 1、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民诉法第56 条第一款明确规定: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 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 有权提起诉讼。从本案中看, 法条对与独立请求权所指向的对象的规定过于严格。将这种对象严格限定为作为诉讼法律关系的标的, 让实践中更多的案件不能集中审理, 同一起事故引发的不同主体间的诉讼不能同时解决。在诉讼爆炸的今天, 对法官而言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量。如将诉讼标的扩大为诉讼标的及标的物, 本案中将来可能由于同一货物损毁引发的诉讼也就可以一并解决。甲乙丙则符合了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条件, 有权提起诉讼。诉讼则必然产生费用, 若甲乙丙不愿提起诉讼或者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则是对自己权利的消极对待。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因此法官不可以主动要求或者如民诉法第二款中规定, 通知其参加诉讼。但是必要情况下, 法官可以使用释明权, 向其释明, 基于一事不再理原则将失去其诉讼权利。2、诉的合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相关制度不符合条件, 不可以与A与B的诉讼合并。
四、对我国民事诉讼诉的诉讼合并制度的反思
按照现有法律规定, 不能作为有独三的卖家甲、乙、丙, 只能另起诉讼, 向A主张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或者向B公司要求侵权损害赔偿。为了节约诉讼资源, 法院能否依职权将三个诉讼与本诉合并审理呢? 《民事诉讼法》第52条第1 款: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 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 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 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 为共同诉讼。甲乙丙与A与B公司间的诉讼并非同一种类, 且作为货主的甲乙丙并不是A、B间的当事人或第三人, 因此不可以提起反诉, 所以按照我国民诉法规定, 不可以合并审理。诉讼合并制度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及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比下, 美国在诉讼合并中的制度设计, 或许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美国的普通法时期, 衡平法院与普通法院管理的案件不相同, 适用的程序也不同。在诉讼程式的约束下, 在同一个庭审过程中, 只可以有一个诉讼程序。换句话说只有在一中情况下原告可以合并进一个诉讼中, 就是属于同一个诉讼程式。在衡平法中, 诉讼合并的原则就是能够得到让所有案件在同一个诉讼中集中解决的便利, 有利于审判。相比与美国早期的民事诉讼规则, 现行民诉程序规则把诉讼合并制度分为了诉讼请求合并、诉讼当事人合并、第三人合并。 ( 1) 诉讼请求合并包括原告的请求合并以及被告的请求合并。对于原告的请求合并, 《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十分宽松, 第十八条的第 ( a) 项规定: 当事人将对诉讼请求当做最初请求、反请求、交叉请求或者第三人请求而提出的时候, 若对对方的当事人有多个请求, 可以作为独立请求合并。在一个诉讼中, 原告可以将对被告的所有的诉讼请求一并向法院提出, 不管这些诉讼请求之间有没有必要联系。被告的请求合并分为向原告提出的反请求以及向其他共同被告提出的交叉请求。反请求也就是民事诉讼中的反诉, 是在本诉进行的过程中, 基于本诉的提出, 为了抵消本诉而提出的请求。反诉又可以分为强制性与任意性反诉。如果被告提出的反请求和本诉是基于同一法律事实, 如果被没有在本诉进行中提出, 则失去起诉权。交叉请求指的是共同诉讼中的一个或几个当事人向其他共同诉讼参与人提出的诉讼。 ( 2) 当事人的合并指在一个诉讼中, 将所有具有请求权的、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作为当事人, 包括原告与原告的合并、被告与被告的合并、原告与被告的合并。《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9 条中规定: ( A) 在其缺席的情况下, 其他已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之间不能得到完全的救济; ( B) 其请求与该诉讼标的有利害关系, 并且在其缺席的情况下处理该诉讼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 i) 实际上会削弱或妨碍其保护自己利益的能力; ( ii) 将给已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中的任何人留下承担蒙受双重、多重实体风险或者与其所主张的权利的理由不一致的责任的可能性。 ( 3) 第三人合并制度是指非本案的当事人,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经过向法院提出权利申请或者法院裁决同意, 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到其他人之间的诉讼中, 成为诉讼当事人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本案中的甲乙丙按照本款规则, 可以作为第三人进入到A货站与B货站的诉讼中, 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回顾本案中, 若采用第三人诉讼制度, 将甲乙丙三人做为第三人, 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加到本诉中, 是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诉讼合并制度在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实际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当前所进行的以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为重要目标的司法改革而言, 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则开创了诉讼合并的先河, 把诉的合并的自由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宽泛自由的合并制度有效的消除了诉讼迟延, 提高诉讼效率, 是值得我国民事诉讼法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李伯安.论美国民事诉讼请求合并规则的演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2]陈桂明, 吴如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程序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1 (01) .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篇8
摘 要 诉讼时效制度的效制度的制度价值最根本是保护社会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且其发生的法律效果是赋予了当事人一方一种履行上的抗辩权。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性质即为一种基于物权产生的请求权。基于以上理解分析,返还原物请求权应当部分适用于诉讼时效制度,而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则不可适用于诉讼时效。
关键词 诉讼时效 制度价值 物权请求权
关于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我国《物权法》上没有完全明确规定,在理论界也存在加大争端,其研究对于保护社会经济秩序,完善我国物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欲探寻物权请求权是否应该适用诉讼时效首先应明确诉讼时效制度其制度价值和法律效果,其次明确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性质,最后系统考虑物权请求权是否应该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本文拟从上述角度出发,作出初步尝试。
一、诉讼时效制度的制度价值
诉讼时效的制度价值,亦即诉讼时效的功能。史尚宽先生认为“时效制度之设,在与尊重久已继承之事实状态,即在于社会秩序之维持。一般真正权利人得基于权利推翻现存之事实关系,恢复以前之权利状态,然此事实苟久已存在,社会皆信其为真,则维持其关系,又可维持社会之安全,此即为时效制度存在之第一理由。”梁慧星教授认为,时效制度具有稳定法律秩序、作为证据之代用以及促使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功能。总而言之,目前学界在诉讼时效制度功能或价值上形成了以下共识:保护当前稳定的经济秩序;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合理规制权利,防止权力滥用等。
但是这些观点只列举了其内在制度价值所外出来的几种表现。特定的价值创造出特定的制度,那么对特定制度的分析即可以推出其内在价值。法律赋予义务人拒绝履行的抗辩权如果没有正当化理由,则形成了对私权的侵害。对个人权利的限制的正当化理由只能是这种权利的不合理行使,构成对多数人或者社会的利益的更大侵害。以此看来,对诉讼时效制度的正当化解释只能站在其他人,即社会不特定第三人利益保护的角度。所以,我认为,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本质上应表现在对于相对于权利人的不特定三人的合理权利的保护,也就是合理保护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对权利人享有权利的限制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是不能违背民法上的基本价值和对私人合理保护的。
二、我国民法上诉讼时效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对于我国民法上的诉讼时效制度的争论主要存在于对我国诉讼时效制度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认识不同。
对于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中,时效届满后产生的法律问题,通说认为是采取诉权的消灭主义。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对《民法通则》的规定的理解。根据《民法通则》138条的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由此推断出,我国民法并非采取实体权消灭主义。又根据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此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权利,当然为诉权无疑。因此认为我国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采纳了诉权消灭主义。
三、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性质
对于物权请求权的概念,学界基本形成一致。物权请求权是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发生的可能时,物权人为排除或者防止妨害,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而请求妨害人为一定或者不为一定的权利。
对于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性质,一般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物权作用说,该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物权作用的结果,是物权效力的具体体现,而不是物权所产生的独立权利,可以将其视为物权的消极权能,其依存于物权而存在、消灭。2.债权说,该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特定主体之间得要求为特定行为或者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其性质已经脱离了物权而具备了物权的性质,因此应当适用债权的规定。3.准债权说,该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特殊的请求权。首先物权请求权是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就此而言,与债权极其类此。但同时,此项请求权从属于债权,其产生、转移、消灭均从属于物权,因此具备了债权所不具备一些特征,构成不纯粹的债券,一般称为“准债权”。
本文认为,从分析物权请求权所具备的特征,然后反推其应该属于何权利范畴的思维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对于物权请求权性质所限制的物权、债权、准物权的范畴是否正当,换句话说,物权请求权是否只能是这三者中的一种。本文认为,必须区分请求权与其基础权利,否则会造成思维进路的混乱。首先,请求权与物权、债权等基础权利是从民事权利不同角度认识的结果。请求权是从权力行使技术角度认识,债权、物权等则是实体上的权利。其次,请求权作为一种技术角度认识的权利,若是没有实体权利之实现或者救济之需,其当然没有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实体上的权利也是请求权得以长存的基础权利。因此本文认为,物权请求权本身,与债权请求权所并列,即为请求权中的一种,基于物权所产生的请求权。但是其并不属于物权、债权、准债权等实体上的权利。
四、对于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的分析
在详细讨论了诉讼时效制度制度价值、法律后果以及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性质后,本文尝试以此三点为主要依据讨论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一般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以排除妨害与回复物权的圆满状态为目的的权利,故依妨害形态的不同为标准,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他人无权占有物权人的标的物而至物权于妨害时,发生物权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二是以此外的方法妨害物权的圆满状态时,发生排除妨害请求权;三是物权在将来有受到妨害的危险时,发生物权的消除危险请求权。我国《物权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三十六条对以上请求权进行了规定。此外,《物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物权确认请求权,“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本文认为,物权确认请求权虽然为物权保护的一种手段,但是并不是物权请求权,原因如下:1.物权确认请求权发生的基础是物权的归属发生的争议,物权归属无法确定,那么在物權尚无确定的情况下何谈基于物权产生的请求权。2.物权确认请求权只能向人民法院提出,与一般的物权请求权显然有异,其更像是诉权中的一种。
在返还财产的情况下,需要结合我国《物权法》,更加细致分为不动产和动产的情况分别予以考虑。在不动产物权中,我国《物权法》规定登记发生物权的变动。但是这存在特殊情况,例如二十八条规定的自“法律文书生效发生效力”的情况以及二十九条规定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等都会出现在不动产并未登记的情况下发生物权变动的情况。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认为可分为两种情况考虑。在不动产物权进行了登记的情况下,第三人不应产生权利人权利不存在的信赖,此种情况下物权权利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而在权利人虽已取得物权但是并未登记的情况下,第三人是可能会产生权利人权利不存在的信赖,因此此情况下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应适用于诉讼时效制度。在动产物权中,亦分为两种情况考虑,以登记作为公示方式和一站又作为公示方式的情况。在前者的情况下,返还原物请求权是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的,而在后者的情况下或者应登记而未登记的情况下,返还原物请求权是应适用诉讼时效的。
综上,在现代社会,任何制度都是利益间相互妥协的结果。诉讼时效制度亦是如此,即为了达到个人自由与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平衡。但是根本上诉讼时效制度价值指向应为保护社会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并据此来达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目的。而以此目的来考量物权请求权,则会发现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请求权不应适用于诉讼时效,而原物返还请求权则应部分适用于诉讼时效。
参考文献:
[1]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2000:623—624.
[2]王卫国.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238.
[4]辜明安.请求权在民事权利结构中的性质与地位.法学论坛.2007.10.
【诉讼时效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诉讼时效制度价值论文07-01
确实诉讼时效07-15
诉讼时效适用范围08-01
诉讼时效司法解释07-25
关于债务纠纷诉讼时效10-03
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07-13
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12-08
工程款结算的诉讼时效06-05
什么是诉讼时效抗辩权05-22
民间的贷款纠纷以及诉讼的时效性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