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管理规定

2024-10-19

诉讼管理规定(精选8篇)

诉讼管理规定 篇1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工作,提高司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查封、扣押、冻结的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以及从其他办案机关接收的财物及其孳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供犯罪所用的财物、非法持有的违禁品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

第三条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财物,应当予以查封、扣押、冻结,并依法处理。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与案件无关的财物。凡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都应当及时进行审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内予以解除、退还,并通知有关当事人。严禁以虚假立案或者其他非法方式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对涉案单位违规的账外资金但与案件无关的,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可以通知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其上级单位处理。

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应当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扶养的亲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和物品,减少对涉案单位正常办公、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影响。

第五条严禁在立案之前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立案之前发现涉嫌犯罪的财物,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以保全证据和防止涉案财物转移、损毁。

个人或者单位在立案之前向人民检察院自首时携带涉案财物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管辖规定先行接收,并向自首人开具接收凭证,根据立案和侦查情况决定是否查封、扣押、冻结。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后,应当对案件及时进行侦查,不得在无法定理由情况下撤销案件或者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第六条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其亲友受犯罪嫌疑人委托或者主动代为向检察机关退还或者赔偿涉案财物的,参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关于查封、扣押、冻结的相关程序办理。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开具查封、扣押、冻结决定书,并由检察人员、代为退还或者赔偿的人员和有关规定要求的其他人员在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代为退还或者赔偿的人员应当在清单上注明系受犯罪嫌疑人委托或者主动代为犯罪嫌疑人退还或者赔偿。第七条人民检察院实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与保管涉案财物相分离的原则,办案部门与案件管理、计划财务装备等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侦查监督、公诉、控告检察、刑事申诉检察等部门依照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等活动进行监督。

办案部门负责对涉案财物依法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并对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不移送案件管理部门或者不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财物进行管理;案件管理部门负责对办案部门和其他办案机关移送的涉案物品进行保管,并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计划财务装备部门负责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扣押款项进行管理。

人民检察院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

第八条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应当使用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制定的法律文书,填写必须规范、完整。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文书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

第九条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财物,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第二章涉案财物的移送与接收

第十条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后,应当及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办理,至迟不得超过三日,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一)将扣押的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二)将扣押的物品和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以及具有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等,送案件管理部门入库保管;(三)将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清单和扣押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存款凭证等,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对存款凭证复印保存,并将原件送计划财务装备部门。

扣押的款项或者物品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存入唯一合规账户或者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由办案部门暂时保管,在原因消除后及时存入或者移交,但应当将扣押清单和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等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保管。第十一条案件管理部门接收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移送的涉案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工作,提高司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查封、扣押、冻结的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以及从其他办案机关接收的财物及其孳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供犯罪所用的财物、非法持有的违禁品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

第三条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财物,应当予以查封、扣押、冻结,并依法处理。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与案件无关的财物。凡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都应当及时进行审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内予以解除、退还,并通知有关当事人。

严禁以虚假立案或者其他非法方式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对涉案单位违规的账外资金但与案件无关的,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可以通知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其上级单位处理。

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应当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扶养的亲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和物品,减少对涉案单位正常办公、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影响。

第五条严禁在立案之前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立案之前发现涉嫌犯罪的财物,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以保全证据和防止涉案财物转移、损毁。

个人或者单位在立案之前向人民检察院自首时携带涉案财物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管辖规定先行接收,并向自首人开具接收凭证,根据立案和侦查情况决定是否查封、扣押、冻结。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后,应当对案件及时进行侦查,不得在无法定理由情况下撤销案件或者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第六条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其亲友受犯罪嫌疑人委托或者主动代为向检察机关退还或者赔偿涉案财物的,参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关于查封、扣押、冻结的相关程序办理。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开具查封、扣押、冻结决定书,并由检察人员、代为退还或者赔偿的人员和有关规定要求的其他人员在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代为退还或者赔偿的人员应当在清单上注明系受犯罪嫌疑人委托或者主动代为犯罪嫌疑人退还或者赔偿。

第七条人民检察院实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与保管涉案财物相分离的原则,办案部门与案件管理、计划财务装备等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侦查监督、公诉、控告检察、刑事申诉检察等部门依照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等活动进行监督。

办案部门负责对涉案财物依法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并对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不移送案件管理部门或者不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财物进行管理;案件管理部门负责对办案部门和其他办案机关移送的涉案物品进行保管,并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计划财务装备部门负责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扣押款项进行管理。

人民检察院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

第八条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应当使用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制定的法律文书,填写必须规范、完整。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文书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

第九条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财物,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第二章涉案财物的移送与接收

第十条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后,应当及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办理,至迟不得超过三日,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一)将扣押的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二)将扣押的物品和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以及具有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等,送案件管理部门入库保管;(三)将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清单和扣押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存款凭证等,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对存款凭证复印保存,并将原件送计划财务装备部门。

扣押的款项或者物品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存入唯一合规账户或者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由办案部门暂时保管,在原因消除后及时存入或者移交,但应当将扣押清单和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等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保管。第十一条案件管理部门接收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移送的涉案 财物或者清单时,应当审查是否符合下列要求:(一)有立案决定书和相应的查封、扣押、冻结法律文书以及查封、扣押清单,并填写规范、完整,符合相关要求;(二)移送的财物与清单相符;(三)移送的扣押物品清单,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注明扣押财物的主要特征;(四)移送的外币、金银珠宝、文物、名贵字画以及其他不易辨别真伪的贵重物品,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予以密封,检察人员、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密封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经过鉴定的,附有鉴定意见复印件;(五)移送的存折、信用卡、有价证券等支付凭证和具有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予以密封,注明特征、编号、种类、面值、张数、金额等,检察人员、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密封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六)移送的查封清单,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查封的规定注明相关财物的详细地址和相关特征,检察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注明已经拍照或者录像及其权利证书是否已被扣押,注明财物被查封后由办案部门保管或者交持有人或者其近亲属保管,注明查封决定书副本已送达相关的财物登记、管理部门等。第十二条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查封、扣押的下列涉案财物不移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由办案部门拍照或者录像后妥善管理或者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一)查封的不动产和置于该不动产上不宜移动的设施等财物,以及涉案的车辆、船舶、航空器和大型机械、设备等财物,及时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查封、扣押的规定扣押相关权利证书,将查封决定书副本送达有关登记、管理部门,并告知其在查封期间禁止办理抵押、转让、出售等权属关系变更、转移登记手续;(二)珍贵文物、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送主管机关;(三)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及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或者根据办案需要严格封存,不得擅自使用或者扩散;(四)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危险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或者根据办案需要委托有关主管机关妥善保管;(五)易损毁、灭失、变质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易贬值的汽车、船艇等物品,经权利人同意或者申请,并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及时委托有关部门先行变卖、拍卖,所得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先行变卖、拍卖应当做到公开、公平。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不将涉案财物移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应当将查封、扣押清单以及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等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保管。第十三条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接收其他办案机关随案移送的涉案财物的,参照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和办理。对移送的物品、权利证书、支付凭证以及具备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案件管理部门审查后认为符合要求的,予以接收并入库保管。对移送的涉案款项,由其他办案机关存入检察机关指定的唯一合规账户,案件管理部门对转账凭证进行登记并联系计划财务装备部门进行核对。其他办案机关直接移送现金的,案件管理部门可以告知其存入指定的唯一合规账户,也可以联系计划财务装备部门清点、接收并及时存入唯一合规账户。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应当在收到款项后三日以内将收款凭证复印件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对于其他办案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时随案移送的有关实物,案件管理部门经商公诉部门后,认为属于不宜移送的,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只接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必要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公诉部门与其他办案机关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确定不随案移送的实物。

第十四条案件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有关涉案财物的接收、管理和相关信息录入工作。

第十五条案件管理部门接收密封的涉案财物,一般不进行拆封。移送部门或者案件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拆封的,由移送人员和接收人员共同启封、检查、重新密封,并对全过程进行录像。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应当予以密封的涉案财物,启封、检查、重新密封时应当依照规定有见证人、持有人或者单位负责人等在场并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六条案件管理部门对于接收的涉案财物、清单及其他相关材料,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在移送清单上签字并制作入库清单,办理入库手续。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将原因告知移送单位,由移送单位及时补送相关材料,或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第三章涉案财物的保管

第十七条人民检察院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如实登记,妥善保管。

第十八条人民检察院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对扣押款项及其孳息应当逐案设立明细账,严格收付手 续。

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应当定期对唯一合规账户的资金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账实相符。

第十九条案件管理部门对收到的物品应当建账设卡,一案一账,一物一卡(码)。对于贵重物品和细小物品,根据物品种类实行分袋、分件、分箱设卡和保管。

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涉案物品进行检查,确保账实相符。第二十条涉案物品专用保管场所应当符合下列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要求:(一)安装防盗门窗、铁柜和报警器、监视器;(二)配备必要的储物格、箱、袋等设备设施;(三)配备必要的除湿、调温、密封、防霉变、防腐烂等设备设施;(四)配备必要的计量、鉴定、辨认等设备设施;(五)需要存放电子存储介质类物品的,应当配备防磁柜;(六)其他必要的设备设施。第二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人员需要查看、临时调用涉案财物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需要移送、处理涉案财物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案件管理部门对于审批手续齐全的,应当办理查看、出库手续并认真登记。

对于密封的涉案财物,在查看、出库、归还时需要拆封的,应当遵守本规定第十五条的要求。第四章涉案财物的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及其孳息,除按照有关规定返还被害人或者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以外,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上缴国库或者作其他处理。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在诉讼过程中,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合法财产,凡返还不损害其他被害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及时返还。权属有争议的,应当在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由人民法院判决时一并处理。

在扣押、冻结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售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以及扣押、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应当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

第二十三条人民检察院作出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决定或者收到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后,应当在三十日以内对涉案财物作出处理。情况特殊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前款规定的对涉案财物的处理工作,人民检察院决定撤销案件的,由侦查部门负责办理;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案件,由公诉部门负责办理;对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公诉部门可以要求侦查部门协助配合。

人民检察院按照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先行接收涉案财物,如果决定不予立案的,侦查部门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对先行接收的财物作出处理。

第二十四条处理由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涉案财物,办案部门应当持经检察长批准的相关文书或者报告,到案件管理部门办理出库手续;处理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款项,办案部门应当持经检察长批准的相关文书或者报告,经案件管理部门办理出库手续后,到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办理提现或者转账手续。案件管理部门或者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对于符合审批手续的,应当及时办理。

对于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移交案件管理部门保管或者未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财物,办案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报经检察长批准后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五条对涉案财物,应当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形,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一)因犯罪嫌疑人死亡而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应当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犯罪嫌疑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规定办理;对于不需要追缴的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及时返还犯罪嫌疑人、被不起诉人的合法继承人;(二)因其他原因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需要没收的,应当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撤销案件时处理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的规定提出检察建议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未认定为需要没收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的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及时返还犯罪嫌疑人、被不起诉人;(三)提起公诉的案件,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对于冻结在金融机构的涉案财产,由人民法院通知该金融机构上缴国库;对于查封、扣押且依法未随案移送人民法院的涉案财物,人民检察院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上缴国库;(四)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起诉意见书中未认定为与犯罪有关的涉案财物;提起公诉的案件,起诉书中未认定或者起诉书认定但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中未认定为与犯罪有关的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本条第二项的规定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或者及时返还犯罪嫌疑人、被不起诉人、被告人;(五)对于需要返还被害人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应当按照有 关规定予以返还。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协调配合,共同研究解决涉案财物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司法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对于应当返还被害人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无人认领的,应当公告通知。公告满六个月无人认领的,依法上缴国库。上缴国库后有人认领,经查证属实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申请退库予以返还。原物已经拍卖、变卖的,应当退回价款。第二十七条对于贪污、挪用公款等侵犯国有资产犯罪案件中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除人民法院判决上缴国库的以外,应当归还原单位或者原单位的权利义务继受单位。犯罪金额已经作为损失核销或者原单位已不存在且无权利义务继受单位的,应当上缴国库。第二十八条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应当依法上缴国库或者返还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如果有孳息,应当一并上缴或者返还。第五章涉案财物工作监督

第二十九条人民检察院监察部门应当对本院和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涉案财物工作进行检查或者专项督察,每年至少一次,并将结果在本辖区范围内予以通报。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第三十条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受案审查、流程监控、案件质量评查、检察业务考评等途径,对本院和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一条案件管理部门在涉案财物管理工作中,发现办案部门或者办案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口头提示;对于违规情节较重的,应当发送案件流程监控通知书;认为需要追究纪律或者法律责任的,应当移送本院监察部门处理或者向检察长报告:(一)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与清单存在不一致,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说明的;(二)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时,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密封、签名或者盖章,影响案件办理的;(三)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后,未及时存入唯一合规账户、办理入库保管手续,或者未及时向案件管理部门登记,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说明的;(四)在立案之前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或者未依照有关规定开具法律文书而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五)对明知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或者对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财物仍不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或者不予退还的,或者应当将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返还被害人而不返还的;(六)违反有关规定,在诉讼程序依法终结之前将涉案财物上缴国库或者作其他处理的;(七)在诉讼程序依法终结之后,未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依法处理涉案财物,经督促后仍不及时、依法处理的;(八)因不负责任造成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丢失、损毁或者泄密的;(九)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的;(十)其他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收到案件管理部门的流程监控通知书后,应当在十日以内将核查情况书面回复案件管理部门。

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公诉、控告检察、刑事申诉检察等部门发现本院办案部门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履行监督职责。案件管理部门发现办案部门有上述情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根据案件办理所处的诉讼环节,告知侦查监督、公诉、控告检察或者刑事申诉检察等部门。

第三十二条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信息查询和公开工作,并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权利提供保障和便利。善意第三人等案外人与涉案财物处理存在利害关系的,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应当告知其相关诉讼权利。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人民检察院的查封、扣押、冻结不服或者对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决定中关于涉案财物的处理部分不服的,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受理和审查办理并反馈处理结果。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对涉案财物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就财物处理部分提出上诉,被害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

第三十三条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在办理国家赔偿案件过程中,可以向办案部门调查核实相关查封、扣押、冻结等行为是否合法。国家赔偿决定对相关涉案财物作出处理的,有关办案部门应当及时执行。第三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应当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第三十五条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工作中违反相关规定的,应当追究纪律责任;构成 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导致国家赔偿的,应当依法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对涉案财物的保管、鉴定、估价、公告等支付的费用,列入人民检察院办案(业务)经费,不得向当事人收取。

第三十七条本规定所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包括自然人、单位。

第三十八条本规定所称有关主管机关,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以及对有关违禁品、危险品具有行政管理、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权限的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第三十九条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

第四十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2010年5月9日公布的《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工作规定》同时废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规

诉讼管理规定 篇2

一、诉讼档案的特点

诉讼档案是法院和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共同进行诉讼活动形成的, 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立卷归档保存的原始信息记录, 是国家重要的专业档案, 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特点:

1. 一案一号是诉讼档案的最基本的保管单位。

一案一号是指法院审结的每件案件从立案到结案所形成的所有材料在转化为诉讼档案后所编成的一个档案号。诉讼档案的档案号一般由“年度—类别—案卷号”组成, 而诉讼案卷则由若干册不同性质的子卷组成。如刑事案卷一般由公安机关侦察卷、检察院起诉卷、人民法院审判正卷和副卷等组成;民事、行政诉讼案卷一般由法院审判正卷、副卷、执行卷、申诉卷等组成。

2. 诉讼档案的形成受相应的诉讼程序制约。

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 必须按照相应的诉讼法所规定的审判程序进行。因此,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产生的诉讼文书材料也必须受相应的诉讼程序的制约。诉讼档案组卷的方法单一, 形式固定, 卷内的诉讼文书材料应严格按照审判程序和生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3. 诉讼档案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

诉讼档案中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文书具有法律效力, 有很强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但只对该案件的诉讼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因此, 诉讼档案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 而且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4. 诉讼档案材料中手抄孤本较多。

诉讼档案是诉讼活动的原始记录, 如阅卷笔录、庭审笔录、合议庭笔录、审委会笔录、宣判笔录等都是手抄孤本。

5. 诉讼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具有特殊性。

诉讼档案从文件制作、收集、整理、立卷到归档都是由案件承办人一手完成的, 与每个审判人员、书记员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范围和对象与其他机关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不是文书处理部门或有关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而是诉讼案件审判部门、审判人员及具体负责立卷的人员。

6. 诉讼档案利用价值较大。

诉讼档案的利用率高, 社会需求大。其利用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法院内部各项工作需要, 诉讼档案是审判工作, 特别是审判监督、执行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二是外单位工作需要, 其中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纪检及上级法院为主;三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长期以来, 诉讼档案为有力打击犯罪、保护企事业单位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人民法院、公安和检察机关和社会各项事业提供了积极服务, 对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现阶段诉讼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档案意识不强。

诉讼档案在法院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目前我国部分法院的审判人员档案意识不强, 法院内部从上到下普遍认为多办案、多收费、快办案、办好案才是成绩, 至于案子办结后及不及时归档、归档案卷质量合不合格则持无所谓态度, 没有认识到诉讼档案的重要性, 忽视了诉讼档案作为信息资源财富的查考利用价值,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不归档、不及时归档均属违反《档案法》的行为。

2. 诉讼档案的鉴定销毁环节薄弱。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 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人民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 使得库房的库藏量不断增加, 保管压力日益突出。因此, 诉讼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日益显得重要。鉴定销毁档案是一件工程浩大、责任重大的工作, 加上历史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业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法院无法准确把握诉讼档案价值鉴定的合理尺度, 无法确定应销毁的诉讼档案的范围, 导致了法院诉讼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 档案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不足。

随着社会法治进程的加快, 法院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求档案工作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升, 对档案基础设施的配备要求也相应提高, 如改善档案装具条件, 扩充库房容量;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配备空调、微机、除湿设备、消毒设备;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建立与法院系统档案工作局域网络等。但是, 目前我国多数法院, 尤其是基层法院在上述方面缺口较大。

三、加强诉讼档案管理的对策

首先, 提高对诉讼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诉讼档案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历史记录, 客观反映了审判工作的质量和规律, 对法院今后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 诉讼档案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是人民法院的宝贵财富, 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 各级法院应增强档案意识, 切实加强诉讼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 发掘诉讼档案的内在价值, 提高诉讼档案为审判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其次, 严把诉讼档案鉴定销毁关。各级人民法院应把诉讼档案鉴定销毁工作作为档案管理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做到科学、合理, 及时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材料, 保留有利用价值的诉讼档案资料。从目前案件公开审理、增加审判的透明度角度来看, 诉讼档案的机密性已明显弱于文书档案。笔者认为, 诉讼档案保管期限应与文书档案接轨, 把“永久、长期、短期”三个层次划分为多个层次, 使诉讼档案的价值区分更为精细。

诉讼管理规定 篇3

(1.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 上海 201306; 2.航泰律师事务所, 上海 200122)

0 引 言

在我国,一般认为诉讼时效也即消灭时效.权利不行使的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存在,即发生权利人丧失权利的法律效果.[1]我国民法理论以“胜诉权消灭”说为通说,立法上也采用诉权消灭主义.简言之,如果权利人超过法定期间行使其请求权,义务人可以其权利请求已过诉讼时效来成功抗辩,权利人因此丧失胜诉权.

诉讼时效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对权利人权利的行使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均衡发展这一民商法律目的,其法律价值主要是防止权利睡眠,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防止证据遗失,便于法院审理案件,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民事纠纷.诉讼时效制度维护效率价值的前提是以牺牲正义价值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有条件地牺牲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由此可以看出,时效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而决非义务人逃避义务之工具;而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设计,正是由此目的而产生的.

1 海事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与民事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区别

由于权利请求一旦过了诉讼时效将发生权利人丧失胜诉权的严重后果,海事诉讼请求的权利人要特别注意海事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特别规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通则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新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诉讼时效规定》)都对诉讼时效制度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对诉讼时效有着特别的规定.[2]

《海商法》作为《民法通则》的特别法,海事诉讼请求应优先适用《海商法》的规定,而不适用《民法通则》等的规定.对此,《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一条作出规定: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而《海商法》规定的诉讼时效的中断与《民法通则》等的规定有着明显区别.

《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断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通则意见》对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补充规定,补充债务保证人、代理人及代管人的事项;同时,第一百七十四条还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的情形.由此可见,《民法通则》和《通则意见》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主要包括:提起诉讼、提出权利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规定》用第十条至第十九条共计10个条文(《诉讼时效规定》总共只有24条)对诉讼时效的中断再次作出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是对《民法通则》和《通则意见》中规定的提起诉讼、提出权利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这3个中断事由的扩大性解释,而从这种扩大性解释上也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所体现的正义价值优于效率价值的法律价值倾向.[3]

然而,《海商法》对诉讼时效中断有着不同的规定,请求人非以提起诉讼和提交仲裁的方式提出权利要求并不导致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但是,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请求人申请扣船的,时效自申请扣船之日起中断.自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由此可见,《海商法》规定的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主要包括:提起诉讼、提交仲裁、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和请求人申请扣船.

此外,虽然《诉讼时效规定》系依照《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而制定的,并未明确指出是否适用于海事诉讼时效,因此可以认为,《诉讼时效规定》中对提起诉讼、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的解释是适用于海事请求的.

2 “提起诉讼”的定义

“提起诉讼”是当事人决定将其与相对方的民事纠纷提交人民法院处理的主动行为,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则在所不论;“提起诉讼”不以人民法院的最终受理为必要条件,只需当事人单方的提起行为即可构成.《诉讼时效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4]由此可见,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诉讼时效即中断,至于法院是否受理,则在所不问.

海事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而中断,但如果请求人撤回起诉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那么,诉讼时效不中断.

2.1 被告主体错误,诉讼时效是否中断?

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尚未弄清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以致审理过程中才弄清其所起诉的被告并非义务人或者法院最终审理判定被告对原告的诉求不承担责任.这种情况,诉讼时效是否中断呢?

例如,A船与外轮B船发生碰撞,海事局作出的船舶碰撞事故调查报告中认定的A船和B船的船舶所有人分别为甲公司和乙公司,后甲公司即在诉讼时效内向乙公司提起诉讼.但在诉讼过程中(此时已经是碰撞事故发生2年以后),乙公司即以其不是B船的船舶所有人抗辩,并提交船舶所有权证书和船舶管理合同,证明B船的船舶所有人是丙公司,而乙公司只是B船的船舶管理人(Ship Manager),因此乙公司不应承担碰撞赔偿责任.甲公司再起诉丙公司是否已过诉讼时效?问题的关键是,甲公司对乙公司提起诉讼是否引发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在此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诉讼时效中断.理由如下:(1)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而不是责任人逃避责任的工具;(2)此种情况下,虽然最终实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但当事人提起诉讼却是一个事实;(3)《海商法》规定的是起诉被裁定驳回时,时效不中断,而在被告主体错误的情况下,法院要依法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而非裁定驳回起诉*李克才,“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的适用”,http://www.dffy.com/faxuejieti/ss/200311/20031116200039.htm..此外,在上述案例中,甲公司也不可撤回对丙公司的起诉,因为撤回起诉,诉讼时效不中断.

2.2 海事请求人撤回起诉,海事诉讼时效不中断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明确规定“请求人撤回起诉的,时效不中断”.而关于“撤回起诉”(以下简称“撤诉”),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又规定按撤诉处理的情况,主要包括:(1)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2)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按撤诉处理;(3)原告应当预交而未预交案件受理费,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预交,通知后仍不预交或者申请减、缓、免未获人民法院批准而仍不预交的,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三条..这3种按撤诉处理的情况,是请求人以消极行为撤诉的,法院将裁定按撤诉处理*并非原告申请撤诉,法院就必将裁定准许撤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而请求人主动向法院申请递交撤诉申请书,则是以积极的行为撤诉,法院将裁定准许撤诉.《海商法》规定的“请求人撤回起诉”并没有明确请求人撤诉的方式,此处“请求人撤回起诉”,按其文义解释,应当包括主动提交撤诉申请书以及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上述3种按撤诉处理的情况.

与海事诉讼时效不同,对于民事诉讼时效,《民法通则》《通则意见》和《诉讼时效规定》并没有对起诉后又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规定.也有观点*参见王太福“也谈起诉后撤诉诉讼时效是否中断”一文,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9/21/132213.shtml.认为,起诉后又撤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原告在起诉后法院尚未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的情况下撤诉,此时不应发生时效中断的效力,因为原告起诉后又撤诉应视为未起诉,按照诉讼法上的“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的诉讼规则,不发生起诉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产生诉讼时效的中断.(2)原告在起诉后法院已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甚至法院已经开庭审理的情况下撤诉,此种情况下的撤诉不能产生时效中断的观点就很值得商榷.这是因为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即发生原告向被告主张权利即提出要求的法律事实,只不过这种要求不是原告直接向被告提出,而是通过法院向被告提出.如果已经通过开庭审理,则是原告在法庭上当面向被告提出要求,这两种提出要求的方式完全符合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第2种中断时效的事由,应当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从民事诉讼时效的角度看上述观点是成立的(该文件本身也不涉及海事诉讼时效).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四川高院请示长沙铁路天群实业公司贸易部与四川鑫达实业有限公司返还代收贷款一案如何适用法(民)复[1990]3号批复中“诉讼时效期间”问题的复函也是此种观点.虽然《民法通则》《通则意见》和《诉讼时效规定》并没有对起诉后又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规定,但诉讼法上“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是成立的.因此,对于民事诉讼时效,通常起诉后又撤诉,诉讼时效不中断.[5]然而,原告在起诉后法院已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甚至法院已经开庭审理的情况下撤诉(前文提及的3种按撤诉处理的情况即属此类),虽属于未起诉,但却属于“权利人提出权利要求”的情况,从而造成民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然而,对于海事诉讼时效,由于“权利人提出权利要求”不是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因此起诉后又撤诉的均不产生海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而无须考虑法院是否已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6]

2.3 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诉讼时效规定》用3个条文规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即第十三条到第十五条,这3个条文分别规定向3种不同的机构提起民事请求所产生的中断时效的法律后果.相比《诉讼时效规定》这3条冗长的规定,《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中只规定“请求人提交仲裁”和“请求人申请扣船”这两种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7]《诉讼时效规定》中对“提起诉讼”的扩大性解释应当适用于海事诉讼时效.这是因为无法确定《海商法》在规定时效中断的事项时为什么只是规定“请求人提交仲裁”和“请求人申请扣船”,但如果说“请求人提起诉讼”“请求人提交仲裁”和“请求人申请扣船”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三者均是请求人以一种十分正式并具有启动法律程序的方式在积极主张并行使其权利;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申请保全其他财产(如查封账户、扣押货物等)就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因为此种行为也是以正式的并具有启动法律程序的方式在行使权利.

3 何谓“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规定》第十六条中对“同意履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订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中也规定“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此种规定应当比照《诉讼时效规定》中对“同意履行义务”的解释.海事诉讼中此类常见的争议出现在船舶保险中,那就是保险人是否已经“同意履行义务”,尤其是在船舶发生重大碰撞等事故后:被保险人船舶的修理,被保险人与对方船之间的碰撞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被保险人与货物托运人或者收货人等之间的货损纠纷.如果被保险人已经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或者宣布共同海损,此类事情的处理有时会需要较长时间,许多时候会在事故发生后2年内尚未处理结束.所以便产生如下问题:被保险人在船舶发生保险事故后必须在2年内提起诉讼或者仲裁以便保护诉讼时效吗?保险人的何种行为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同意履行义务”从而发生诉讼时效中断呢?

但是,“同意履行义务”并非指被请求人同意完全按照请求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履行,而是指被请求人对争议中的合同关系或者其他法律关系下存在义务的一种确认.只有这种理解才更有利于法律纠纷的调解和解决,而不至于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如果说被保险人必须在保险事故发生后2年内提起诉讼以便保护诉讼时效,无疑是增加被保险人的诉累,因为许多时候,很有可能两船的碰撞损害赔偿纠纷的终审判决还没有作出.

有观点[8]认为,对《海商法》所规定的“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不应该作机械的理解.保险索赔的理赔程序是以保险合同中相关条款的书面形式予以确定的,保险人接受被保险人提出的保险理赔申请并进入理赔审查程序,是保险人的合同权利,同时也是保险人的一种合同义务.因此,保险人接受理赔就是其履行保险合同下的义务,应当属于“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形,可以构成时效中断.在保险人作出拒赔通知之前,其均处于“同意履行义务”的状态,时效也一直处于中断状态,直到保险人作出拒赔通知时,诉讼时效才重新开始起算.例如有观点认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就赔偿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也应构成时效中断.[9]

然而,对“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的理解和适用在各个法院审判实践中的掌握并不一致.在《诉讼时效规定》颁布之前,天津市高级法院曾有一案例,百事昌化学公司(Beston Chemical Corporation)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海上保险合同纠纷上诉案*参见http://shlx.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fnl&Gid=117459169..法官在该判决中认为“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应为请求人与被请求人协商赔偿事宜,并就具体赔偿数额达成协议.此中解释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按照《诉讼时效规定》中规定,那么“同意赔付合理费用”“同意对受损货物进行索赔工作”和“在有条件限制情况下同意支付法律费用”等显然属于“同意履行义务”,从而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此外,在发生重大保险事故后,也存在保险人先行进行部分赔付的情况.[10]实践中,通常称为“保险预赔”,但是实践中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例如保险人自称其是“保险预赔”,然而其与保险理赔中保险赔付的相关文件证据基本相同,法院最终认定被保险人已经获得保险赔偿,无权再向第3人索赔损失.那么这种索赔“保险预赔”是否构成“同意履行义务”从而引发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呢?这应当取决于预赔协议中如何约定,如果明确其并非是同意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和对保险赔偿责任的确认,而只是为了帮助被保险人能尽快恢复生产,那么其预赔行为不应属于“同意履行合同义务”.[11]

4 结束语

综上,海事诉讼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具有显著的不同,即仅仅是当事一方提出要求并不导致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在海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把握上,法院采取较严格的解释.然而,在《民事诉讼时效规定》颁布之后,虽然该规定在列举其所依据的法律规定时没有明确列出《海商法》,但该司法解释体现出在公平与效率两个价值之间对公平价值的偏重.对“提起诉讼”和“同意履行合同义务”等均有明确的解释,这种解释应当适用于海事诉讼时效,以便统一司法实践中对此的解释和适用,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兼顾司法审判的公平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 民法总论[M]. 2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239-241.

[2] 卫龙球. 民法总论[M]. 2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704-705.

[3] 佟柔. 中国民法学: 民法总则[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 314-315.

[4] 柴发邦. 民事诉讼法学新编[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2: 78-79.

[5] 周士钧. 诉讼时效期间起算及中断事由研究[D].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03: 21-22.

[6] 司玉琢. 海商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3-373.

[7] 司玉琢. 海商法专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81-587.

[8] 严凌振. 从一起二审改判案谈海事诉讼中的时效中断[J].中国海商法年刊, 2009: 428-435.

[9] 伍载阳. 货运保险案件中的几个理论与实务问题[J]. 中国海商法协会通讯, 2005(1): 26.

[10] 汪鹏南. 现代海上保险法的理论与实践[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112-113.

诉讼档案管理学研究 篇4

一、诉讼的定义

诉讼一词古已有之。《周礼・秋官・大司寇》称,“争罪曰狱,争财曰诉”。狱指刑事案件,讼指民事案件。元代《大元通判》第十三篇篇名即为“诉讼”。诉讼作为民间解决纠纷的方式古代已广泛应用,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活动源远流长。

清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定义:“诉,告也”:“讼,争也。”中国古代汉语对“诉讼”两个方块字的解析,言简意赅,相当准确,其本义沿用至今,并扩大演化出许多新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诉,可作告诉,申诉、诉说、控告、进谗言、毁谤等多种诠释;讼,可作诉讼、为人申冤、争论是非、责备、公等多种诠释。诉讼演化出来的引申意义,已经蕴含了现代诉讼追求的社会正义、司法公正、法官居中裁判等司法理念。

现代诉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诉讼是指由国家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共同参加,按照法定程序、原则和方式,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应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和纠纷的全部活动。

狭义诉讼是指一方提出告诉、申诉、控告和主张,另一方提出争辩的事实、理由和主张,法官居中裁判,解决双方当事人诉讼的审判活动。简言之,狭义诉讼是法院依法解决各种诉讼案件的专门审判活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及诉讼所要解决的实体问题的不同和诉讼形式的差异,诉讼一般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

刑事诉讼是指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侦查、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再由人民法院审判,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案件的司法活动。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程序法是《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被告定罪量刑的实体法是《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为解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就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方面争议和纠纷而进行的诉讼活动。规范民事诉讼的程序法是《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解决民事诉讼纠纷而适用的实体法是民法、商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规范行政诉讼的程序法是《行政诉讼法》,为解决行政诉讼而适用的实体法是行政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并可参照行政规章。

除上述三大诉讼法所规范的三种诉讼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纷争需要解决,但法院通常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会主动去寻找诉讼纠纷来进行审判。国家和社会一般是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关系,用行政手段解决矛盾,以民间调解、仲裁等方式处理纠纷。这些都不是我国三大诉讼法界定的`诉讼,也不是本文所论述的诉讼档案的范畴。

二、档案的定义

档的本义为横木框格;案的本义为长方形桌子。以乎与我们现在所称的档案相去甚远,但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从词义的演变和档案历史渊源方面考证,选择档案一词,并赋予它现代含义,是历史的选择,反映了中国方块字强大的生命力。

档案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不同称谓。商代称档案为“册”,据郭沫若考证,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册”字,是连结木牍竹简的象形字。我们至今仍将档案、图书以“册”为计量单位,是沿用其义。周代叫“中”,即官府的簿书。“治中”即整理案卷,也是一个官位的职称,“史”字就是史官右手执“中”写史的象形字。秦汉时代称档案为“卷”,卷是简牍和缣帛沿左右或上下轴曲卷起来保存的意思,我们今天仍将档案、字画以卷为保管单位,盖出于此。汉代以后称档案为“案”,人伏于桌子上书写文件,称为“伏案”写作,“伏案”一词,沿用至今,仍然新鲜活泼。唐宗以后,档案多称“文案、”“案卷”、“簿书”等等。

档案二字组成联合词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融合的结果。明末清初,满人入关前,用木片作文字书写材料,文案处理完毕,横竖成行挂在墙壁上,叫“牌子”、“档子”。满人夺取政权,建立大清帝国后,虽改木片材料为纸质材料书写

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篇5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当事人举证

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四条 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第六条 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七条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八条 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第九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第十一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该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予以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予以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是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形成的,应当履行相关的证明手续。

第十二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书证或者外文说明资料,应当附有中文译本。

第十三条 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

第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以及收到的时间,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二、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第十五条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的“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一)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

第十六条 除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篇6

一、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精神,参照有关法律,结合各类案件的性质、社会影响、情节轻重、刑期长短以及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制定《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以下简称《保管期限表》)。

二、诉讼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专业档案,是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的记录和重要依据。它反映了人民法院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的情况和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科学地鉴定和保存好诉讼档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应当从政治、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从历史和现实使用价值,全面地,慎重地估量每个案件的作用,划定其保管期限。

三、诉讼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根据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的特点,凡属本院审判活动形成的需要长远利用的诉讼档案,划为永久保管。凡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查考使用的诉讼档案,划为长期保管,保管时间为60年。凡属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需要查考利用的诉讼档案,划为短期保管,保管时间为30年。

具体案卷保管期限的划定,参照《保管期限表》办理。

四、刑事案件中的赃、证物,除按国家有关规定上缴国库或退还受害人的以外,民事案件中的权益凭证,在结案后,除应当退还当事人或当事单位的以外,凡需附卷保存的,其保管时间与案卷划定的保管期限相同。

刑事案件中的证物,不宜于长期保管的(如血衣、凶器等),在没有新的规定以前,仍依最高人民法院(64)法研字第77号《关于刑事案件中证物保管问题的批复》中提出的“至少保存15年”的规定处理。

五、诉讼档案的保管期限,从每个案件终审判决结案后的下一年起算。

一个人民法院审理的同一被告的累犯案件,或者同一被告的特赦、更审、再审、申诉、加减刑案件,其先后形成的案卷的保管期限,应以最后终审结案的下一年作为起算的时间;如属于不同的保管期限,应以其中最长的保管期限为保管期限。

高级、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刑、民案件,在判决或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以后,当事人继续申诉形成的档案,可合并原审案卷保管,保管期限与原案相同。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的申诉档案,按《保管期限表》的有关规定划定保管期限。

六、对保管期限届满的诉讼档案,应以办公厅、室主任(未设主任的以主管秘书)为主,和审判人员、档案人员组成鉴定小组,逐案进行鉴定。

对仍有继续保存价值的案卷,可以采取提高一档(如短期改为长期)的办法延长其保管期限。

七、经鉴定确定销毁的诉讼档案,销毁前要把其中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取出一份,按、审级整理立卷,随有关编号,划为永久保管。

八、对决定销毁的档案由档案部门编造销毁清册,经本院院长审查批准,报上一级人民法院备案后,由档案人员和指定的监销人共同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报告的销毁清册立卷存档。

附:《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

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1984年1月4日)

一、刑事诉讼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国际间谍和侵犯领空、领海的案件;

2.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或勾结外国危害祖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反革命案件;

3.领导或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或叛乱的案件;

4.投敌叛变情节严重或聚众叛乱的案件;

5.聚众劫狱或组织越狱的反革命案件;

6.为敌人窃取、刺探、提供情报,供给敌人物资的案件;

7.国民党派遣、潜伏的特务分子和历史特务的案件;

8.反革命集团的案件;

9.组织、利用封建迷信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案件;

10.反革命破坏的案件;

11.劫持船舰、飞机、火车、电车、汽车等的反革命案件;

12.反革命杀人的案件;

13.汉奸、战犯、托派的案件;

14.罪行严重的恶霸地主、土匪、流氓头子,反动会道门头子的案件;

15.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在国内外和所辖地区有影响的案件;

16.重大的政治骗子的案件;

17.重大的偷越国(边)境的案件;

18.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的案件;

19.伪造、盗窃、抢劫、非法毁灭国家公文(档案)情节严重的案件;

20.放火、爆炸、决水、投毒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21.破坏交通工具、设备、动力设备、通讯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案件;

22.责任事故、技术事故造成严重伤亡和严重后果的案件;

23.非法制造、抢夺、盗窃和私藏枪枝弹药的重大案件;

24.贪污、渎职、行贿、受贿、惯窃、惯骗、盗窃、抢夺、抢劫、诈骗、敲诈勒索、高利贷等情节严重的案件;

25.走私、贩私、投机倒把数额巨大以及走私、贩私、投机倒把集团的案件;

26.伪造、贩卖国家货币、支票、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的案件;

27.重大的偷税、抗税的案件;

28.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汛、抗震、优抚、救济款物情节严重的案件;

29.重大的盗伐、滥伐林木的案件;

30.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

31.报复陷害或捏造罪名、诬告陷害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32.倒卖金银、外币、盗运、盗卖或故意破坏珍贵文物,制造、贩运、贩卖毒品的重大案件;

33.贩卖人口,强迫、教唆、容留妇女卖淫,私设妓院和解放初期查禁妓院时因老鸨严重虐待妓女判刑,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况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

34.强奸、奸淫幼女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的案件;

35.严重催残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的案件;

36.抢劫公私财物致人重伤、死亡情节严重的案件;

37.扰乱社会秩序、聚众闹事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8.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流氓集团或流氓分子的案件;

39.司法干部渎职的案件;

40.涉外案件和影响较大的民族、宗教案件;

41.党、政、军、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职务相当于县、团级以上的干部犯罪的案件;

42.工矿、企业、事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副总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以及中学校长的犯罪案件;

43.工商界、宗教界、文化艺术界、少数民族、华侨、起义人员在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知名人士的犯罪案件;

44.省、市、自治区以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犯罪案件;

45.省、市、自治区以上英雄、模范人物的犯罪案件;

46.经省、市、自治区党委审批的案件;

47.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如土改、镇反、肃反、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四清等)中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48.“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所在地区属重大的“打砸抢”案件;

49.体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受奖政策的重大案件;

50.特赦案件;

51.敌伪逆产的案件;

52.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判例和批准类推的案件;

53.经过复查甄别平反的冤案、假案、错案;

54.无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凿,处以刑罚的案件;

55.直接证据不足,间接证据充分,经批准下判的疑难案件;

56.反革命犯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普通刑事犯罪判处十五年以上的案件;

57.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不满五年(包括判处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免予刑事处分以及缓刑或仅有反革命身份不以反革命论处)的案件;

2.一般政治骗子的案件;

3.一般偷越国(边)境的案件;

4.一般危害公共安全的破坏案件;

5.一般制造、抢夺、盗窃、私藏枪枝弹药的案件;

6.一般走私、贩私、投机倒把的案件;

7.假冒商标、违犯国家专卖法令的案件;

8.一般倒卖金银、外币、盗运、盗卖文物,制造、贩运、买卖毒品的案件;

9.伪造或倒卖计划供应票证的案件;

10.非法捕捞、狩猎的案件;

11.破坏选举的案件;

12.一般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案件;

13.一般破坏社会秩序的案件;

14.一般流氓集团或流氓分子的案件;

15.聚众赌博情节严重的案件;

16.制造、贩卖假药、淫书、淫画、淫秽声像的案件;

17.神汉、巫婆造谣、诈骗的案件;

18.一般民族、宗教的案件;

19.一般打击报复、诬告陷害的案件;

20.一般贪污、渎职、受贿、惯骗、惯窃、偷税、抗税、高利贷的案件;

21.省、市、自治区以下县、(市、区)以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

22.一般神职人员犯罪的案件;

23.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如土改、镇反、肃反、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四清等)中的一般案件;

24.被告在逃处理财产的案件;

25.除上述各条外,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五年有期徒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26.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一般的偷渡、行贿、盗窃、抢夺、抢劫、诈骗、赌博、斗殴、伤害、侵占、盗伐林木、妨害经济管理秩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案件;

2.虐待、遗弃、妨碍婚姻家庭的案件;

3.破坏军婚的案件;

4.一般责任事故、技术事故、交通肇事、过失伤害的案件;

5.一般性伪造文书、证件或私刻公章的案件;

6.判处徒刑不满五年或判处免刑、缓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7.免予刑事处分的案件中,涉及民事诉讼,执行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案件;

8.未决犯死亡终止审理的案件;

9.外单位嘱托执行、发回重新侦查、转出、撤诉终止的案件;

10.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二、民事诉讼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房管、土地、山林、水利(水面)等不动产权益纠纷的案件;

2.重大的继承纠纷的案件;

3.劳资纠纷、破产还债、铺底权、房纤(掮客)等纠纷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况有代表性的案件;

4.诉讼标的在五万元以上的案件;

5.经济合同纠纷重大的涉及面广的案件;

6.有关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私房改造的重大案件;

7.当事人一方在党、政、军机关、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职务相当于地、师级以上干部的案件;

8.当事人一方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或相当职称以上的民事案件;

9.当事人一方为工商界、宗教界、文化艺术界、少数民族、华侨、起义人员在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知名人士的民事案件;

10.当事人一方为全国或省、市、自治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民事案件;

11.涉及公私关系的重大案件;

12.在全国或省、市、自治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13.涉外案件;

14.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经济案件和公证案件;

15.当事人一方居住国外或港、澳、台缺席判决的案件;

16.贯彻婚姻法中的重大典型案件;

17.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民事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债务、房屋租赁、典当回赎等需要长期执行的案件;

2.重大的经济合同纠纷案件;

3.一般析产、继承纠纷的案件;

4.诉讼标的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案件;

5.疑难的离婚和离婚涉及子女财产的案件;

6.赡养、扶养案件中需要长期供养生活费的案件;

7.按缺席判决或判决、调解后有反复的案件;

8.处理无主财产、无人继承财产以及银行声请破箱的案件;

9.公证案件中提存保管财产、声请保管证据、公证离婚和结婚、执行许可、委托、契约、合同、继承、收养子女、证明关系的案件;

10.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一般债务、买卖、合同、赔偿、公益物品返还纠纷的案件;

2.一般家庭纠纷(包括简易的析产、继承)的案件;

3.一般离婚案件;

4.赡养、子女抚养、生活费已执行完毕的案件;

5.房屋欠租、迁让、强占公房、修缮纠纷的案件;

6.涉及选民名单的案件;

7.调解、撤诉、终止和移送其他单位处理的案件;

8.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三、刑、民申诉(来信、来访)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当事人不服下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的申诉,经上级人民法院直接调查或调卷审查后,作出判决或裁定的申诉案件;

2.当事人不服下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经直接调查或调卷审查,转交原审法院或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调查处理或重新审理,予以改判或宣告无罪的申诉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经上级人民法院调查或调卷审查后,提出意见转交下级人民法院处理,下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的申诉案件;

2.当事人长期不服判决的刑、民申诉案件;

3.事实一时难以查清、处理无结果的申诉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诉案件的卷宗短期保管:

1.上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来信或判决书直接答复当事人服判的申诉案件;

2.转下级人民法院处理已报处理结果,或未报处理结果当事人未再申诉的案件。

诉讼管理规定 篇7

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 指行为人为达到不法目的, 如打击竞争对手、炒作自己、逃废债务、稀释债权等, 利用法律漏洞, 虚构事实、伪造证据, 使法院陷入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裁判, 从而损害真正债权人的权益。

虚假诉讼大多是被行为人互相串通、精心设计的, 隐蔽性很强, 法院很难识别, 受害企业发现时, 往往法院已经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生效裁判, 有些已经进入了强制执行阶段。遭遇虚假诉讼, 企业如何应对才能化解诉讼风险?

1 几则案例引发的警示

案例一:借起诉打击竞争对手商誉。

A公司生产的某品牌功能饮料市场占有率极高。B公司起诉A公司, 捏造A公司挖走其研发人员、盗窃其独家配方等事实, 一时舆论大哗, B公司的产品因而热销。法院开庭前B公司撤诉, A公司声誉受损, 产品销量急剧下滑。

案例二:借虚假劳动仲裁申请优先支付执行款。

法院判决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360万元货款 (此前法院曾保全甲公司300多万元存款) , 甲公司拒不履行。强制执行过程中, 陈某等24人分别持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甲公司达成的劳动仲裁调解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4个案件的金额共计300万元。甲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 因此需对保全的300多万元执行款进行分配。《破产法》规定劳动报酬款应优先于普通债权受偿, 陈某等24人可全额受偿, 乙公司只能分配到余额。而我国法律仅规定法院有权审查劳动仲裁裁决书, 对劳动仲裁调解书却无审查权限。

案例三:借虚假调解协议稀释债权。

A公司欠下B公司2000万元债务后未履行, 执行法院决定强制拍卖A公司名下各处不动产。评估拍卖期间, 共计28人分别起诉A公司, 且均于立案当日即与A公司达成调解协议, 并于判决生效后次日即申请强制执行、提交参与分配申请书, 要求分配A公司名下不动产拍卖所得款项。28个案件累计债权总额达4000余万元。

案例四:借虚假仲裁逃废债务。

A公司的厂房等不动产因多起案件被执行法院查封拍卖, A随即与刘某合谋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裁决A公司需返还刘某投资款违约金及仲裁费用860万元。刘某据此申请参与分配。其他债权人对甲公司与刘某之间的仲裁裁决提出异议, 刘某反驳, “仲裁裁决”错误不属于执行异议的范围, 申请法院驳回其他债权人的异议。

2“虚假诉讼”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2.1 风险评级管理

法律只保护警醒者, 而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大觉的人。企业在业务往来过程中, 应密切注意合作伙伴的经营动态, 根据对方经营状况、市场信誉度、涉诉率等进行风险评级, 将风险级别分为三类:核心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对于频繁更换法定代表人、涉诉频率高、屡上法院失信榜的企业, 应加强交易项目的风险控制管理, 如严格审批手续、交易进程追踪、到期账目催收等, 涉及大额交易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另外, 对于风险评级高的交易伙伴, 如果彼此之间仍有未履行完毕的业务, 但有明确信息显示对方资信程度下降, 有可能逃废债、货, 可依法行使不安抗辩权, 即在对方没有恢复履行能力或未提供担保前中止合同履行。

2.2 信息控制管理

要揭露“假官司”假在哪里, 仅仅提出质疑是不够的, 对方财产真实状况等信息的取得决定了受害企业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救济。我国一些地市的法院正在努力尝试建立与工商、税务、金融、房管、车管等单位的信息共享、财产查控网络, 发现虚假诉讼行为后, 受害企业应积极与法院配合, 申请法院向其他部门通报并发出司法建议书。另外,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1年就曾颁布《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 搜集对方财产真实信息的途径还有以下几种:申请法院委托中介机构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审计;要求委托的代理律师向法院申请调查令、委托调查函等对对方的财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申请法院严格落实财产报告制度, 即要求被执行人限期如实报告财产;向强制执行的法院提出悬赏申请, 向社会发布举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悬赏公告。

2.3 诉讼策略管理

2.3.1 虚假诉讼生效裁判作出前

一旦发现虚假诉讼, 受害人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或者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虚假诉讼中进行抗辩, 使法院了解真相, 作出正确裁判。遇紧急情况, 受害企业应尽快提出保全申请。对有诈骗、伪造证据等犯罪嫌疑的, 要尽快向公检法机关举报, 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案例一中借告名企炒作自己, 达到广告效应后随即提出撤诉的, 受害企业应申请法院不予准许撤诉, 或者以对方为被告提出反诉, 在诉讼中进行有力抗辩, 同时要求对方对自己的损失做出赔偿。另外, 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邀请媒体对案件予以报道, 不仅可以澄清事实, 揭露对方的不法居心, 而且还可以借此达到有力的宣传效应, 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 化危机为商机, 改变被动局面。

2.3.2 虚假诉讼生效裁判作出后

对案例二、案例三中以虚假劳动仲裁调解书、虚假调解协议申请强制执行的, 受害企业可以提出申诉, 申请检、法机关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或者作为“假官司”的案外人申请再审, 撤销或纠正虚假的权利请求。如果生效裁判正在执行中, 受害企业可以提出执行异议, 如果异议被法院驳回, 债权人还可以提起案外人异议之诉。

如果案例二中的乙公司申请了强制执行, 而陈某等24个虚假权利人利用执行异议的规定提出异议, 乙公司可以自执行中止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 向法院提起许可执行之诉, 请求法院恢复对异议标的的执行。

实践中, 有企业为逃废债务申请破产, 受害企业可以向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或者其上级人民法院提出异议, 由受理异议的法院依法视其情形,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民事制裁, 予以罚款、拘留, 构成刑事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另外, 如果案例三中的28个人分别向执行法院之外的其他法院起诉, 并取得生效裁判文书将已被执行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确权或者分割, 或者这28个人与A公司虚构事实取得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申请参与分配, 受害企业可以申请执行法院向作出虚假裁判的人民法院或其上级法院提出书面建议, 依法进行监督。

案例四中, A公司与刘某借虚假仲裁逃废债务, 其他债权人提出异议, 而刘某提出“仲裁裁决”错误不属于执行异议的范围, 事实上,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曾明确规定, 如当事人合谋进行虚假仲裁并获得确权执行依据, 要求对人民法院查封的财产参与分配的, 执行法院应对仲裁裁决审查, 该裁决因其虚假性而有违社会公益, 执行法院应裁定不予执行;而且, 法院应对虚假仲裁行为予以制裁。

2.4 风险选择管理

出现危机时积极应对是化解风险的第一步, 诉讼同样也有法律风险, 这就需要在可供选择的救济手段中进行权衡, 以降低成本、减轻风险。

我国规定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主体有:当事人、法院、检察院。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非常规性的救济手段, 它是基于作为裁判者的法院和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院, 对原裁判有错待纠的审查认定, 更多体现的是审查机关的意志。这种救济方式不仅程序启动严格, 而且受害企业势必会付出比普通诉讼更大的成本,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争议财产已被处分、转移, 照样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况且, 审判监督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推翻原来的虚假裁判, 但即使虚假裁判被撤销, 受害企业依然需要提起新诉讼维。再则, 检察院的抗诉的, 法院必须再审, 这是检察院抗诉的优势。但检察院只能针对一些法定情形提起抗诉, 这种限制决定了求助检察院获得救济有一定的难度。而且, 我国没有规定检察院可以对调解书提出抗诉, 检察院对调解书提出抗诉的, 法院将不予受理, 可虚假诉讼绝大多数恰恰是通过调解结案的。因此, 审监程序启动困难, 受害企业常常很难有效利用这个手段。即使能够进入审监程序, 有时也很难迅速、充分救济自己的权利。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第三人撤销之诉, 以防止诉讼欺诈或虚假诉讼不当侵害第三人利益。该制度规定, 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 但有证据证明生效的裁判部分或全部内容错误, 损害其民事权益的, 可以请求法院改变或者撤销原裁判、调解书。第三人撤销之诉只要符合形式要件即可进入实体审查, 相较于案外人申请再审中程序启动的艰难, 这种救济方式程序启动便捷、迅速。其存在的缺陷是, 目前仅以一个法条的形式对其作了规定, 对一些关键事项, 如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判决类型, 具体程序如何运作, 法律效果等都未作规定。

虽然上述救济手段尚存缺陷, 但虚假诉讼愈益泛滥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法律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司法实践中也对其加大了打击力度。因此, 面对危机, 受害企业应积极搜集证据, 与司法机关积极配合, 同时在企业内部启动诉讼危机应急机制, 有效分散、化解风险。

3 结论

风险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对风险的预防、管控过程中应“时时警觉”, 对于可能面对的虚假诉讼, 除在企业文化中注入风险意识外, 还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使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应对预案技术化、信息化。危机出现后应迅速应对, 防止风险弥散, 变被动为主动, 化危机为商机。另外, 企业还应设置严格的惩戒机制, 对责任人追偿、惩罚, 防止危机管理中的“稻草人”现象和“破窗效应”。

参考文献

[1]任重.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J].中国法学, 2014, (06) .

[2]李浩.虚假诉讼与对调解书的检察监督[J].法学家, 2014, (06) .

[3]朱健.论虚假诉讼及其法律规制[J].法律适用, 2012, (06) .

[4]罗恬漩, 黄蔚菁.治理虚假诉讼维护司法权威[N].人民法院报, 2016-09-07.

诉讼管理规定 篇8

关键词:虚假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规制;表现

通俗地说,虚假诉讼即“打假官司”,主要针对的是一些诉讼当事人相互恶意串通,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进行非法利益的侵占目的的诉讼行为。为了研究方便,法律界研究学者通常会将“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归为一类,但两者还存在一些本质区别。其中虚假诉讼主要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具有利益关联性,对证据、实施、材料进行虚假编制,提起诉讼,利用国家法律机构的执行权力、审判权力达到非法侵占财产利益的目的。而恶意诉讼则往往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明显的人身权益侵害表现。

1前言

根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本文中针对规制虚假诉讼中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衔接问题做出了总结,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面。

第一,即民事裁判中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问题。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之间差别较大,如诉讼主体、诉讼原则、诉讼程序、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等。一般来说,刑事诉讼需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共同参与,最突出的特点是执行国家刑罚权的行为,与民事纠纷相比强制措施的种类差异较大;虚假的民事诉讼提出之后,由人民法院经过审核认定,应该直接移交给对应的公安机关立案,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并对受害人的虚假诉讼行为给予立案调查。

第二,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根据现有法律体制,需要考虑进行刑事审判的法院能否对民事审判展开虚假诉讼的认定行为,以及是否具备判断虚假诉讼行为的判断能力。

第三,形式裁判对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包括如何区分虚假诉讼犯罪行为的无罪审核,区分民事诉讼程序中虚假诉讼程度的行为标准,等等。

《民事诉讼法》112、113条中将虚假诉讼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民事诉讼中的规制问题,即指诉讼当事人之间采取串通、包庇、伪造等手段企图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实现侵占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指的是虚假诉讼中包括的刑法规制,人民法院有权利对虚假诉讼构成的犯罪事实进行追求责任。

2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分析

2.1民事裁判与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

法院在进行民事诉讼的司法手段执行过程中,如果认定了存在虚假诉讼的成分,应该给予驳回、罚款和拘留的措施。但在作出相应的处罚手段之后,还存在是否进一步进行刑事诉讼程序的问题,即将发生虚假诉讼的当事人移交给公安侦查机关进行立案调查,这涉及到一个执法成本的问题,也需要法院、公安机构之间存在必要的移交程序。

首先,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08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生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和举报”。很明显,人民法院作为虚假诉讼的判定方,有义务转移到适当的机构,以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

其次,虚假诉讼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刑事诉讼要素。根据《民事诉讼法》112条规定,如果诉讼当事人之间存在串通、伪造等不实行为,并存在实际上的侵害他人权益的目的的,可以进行罚款、拘留、判决等刑事责任追究。按照这一要求,人民法院应该在认定之后主动将判决结果移交给公安部门或检察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开启的障碍

法律层面的问题较为复杂,从现实角度来说,进行虚假诉讼的主体被驳回诉讼请求之后,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需要法院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但法院做出虚假诉讼的判决往往依据法律原则或当事人既得利益的合理性,缺乏更为实际的判断依据,存在很大的任意性;相对而言,刑事诉讼需要详细的犯罪证据,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嫁接难度。

法律层面的程序认定不对称性是主要的障碍因素,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法院对虚假诉讼的行为进行移交申请形式诉讼程序,就必须遵守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证据原则,但法院本身进行民事诉讼中的虚假成分认定,则是根据“证据优势”的原则展开的,后者原则明显低于前者原则标准。

综上所述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18条和11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檢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保安、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接收,应该按照自身的管辖范围、职权采取主动调查。在法律层面的合理性,应该加强对执行力度和法律程序的改进。

3虚假诉讼中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衔接关键

虚假诉讼行为是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内整体法律意识提升,会促使一些不法行为以维护自身权益为借口的诉讼发生;虚假诉讼的危害是浪费司法资源、影响法律公正、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是造成我国法律实践的一系列危机。为了规避这一行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虚假诉讼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

3.1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

第一,明确虚假诉讼的目的,即通过民事裁判的结论非法获取权威法律文书,民事裁判中对“证据优势”的认定,即违法诉讼人的刑事裁判依据。

第二,虚假诉讼行为不等同于“虚假诉讼犯罪”,在民事裁判中的“证据优势”不能作为刑事裁判的证据,既判力需要必要的排他性处理,严格区分犯罪实体的条件和犯罪嫌疑人的程度。

3.2刑事裁判对民事裁判的既判力

刑事裁判是针对当事人“有罪或无罪”的判断,严格地说,它不能作为无罪裁判之后的后续民事诉讼程序中不存在虚假诉讼行为的判断标准。这是由于刑事裁判需要严格的证据和客观事实,即便存在犯罪意图或犯罪行为,如果没有达到刑法所规定的量刑标准,法院会认为不存在犯罪事实,但不代表不存在犯罪行为。

4结束语

总地来说,虚假诉讼是一种不法行为,但也是一个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审理民事诉讼行为,司法资源有必要支出的部分。尽管在认定虚假诉讼之后可以做出驳回、罚款甚至拘留等情况,但违法成本较低。因此,认真研究虚假诉讼中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衔接问题,可以提高对刻意违法行为的治理效果,对我国的法律完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赤,李燕山.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J].江汉论坛,2010,02:115-121.

[2]毕慧.论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J].浙江学刊,2010,03:161-164.

上一篇:企业诚信守法的意义下一篇:千克与克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