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时效(精选5篇)
生产时效 篇1
钻井不仅承担基本生产作业的钻井队外,还涉及到井位测量、钻井设计、现场勘查、物资供应、固井、测井以及设备维护等后勤部门,因此石油钻井工程难度很大[1]。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钻井工程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外国钻井工程队伍也进入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除技术、服务的竞争外,更重要的是价格的竞争,价格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只有通过优化生产管理程序,逐步提高生产时效,才能使成本水平处在社会平均水平以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石油钻井的生产运作管理研究
1 钻井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理是管理者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地控制与降低成本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措施、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2,3]。钻井成本管理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长庆钻井新疆项目部也实行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即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这三个层次的管理,钻井队是钻井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但是各钻井队目前的生产运作管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管理体制的必要支持,又没有成型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体现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的要求
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是一个体系,其实质是先进的生产运作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与采油队管理体制的嫁接,这就要求所建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必须在基本适应钻井队现行管理体制的条件下,较好地体现精细生产管理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2)没有把管理与控制有机结合
没有把分级管理与分类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分级控制和分类管理是基本手段,且二者在逻辑上,分级管理是基础,分类管理是深化,二者缺一不可。
(3)没有建立比较科学的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实用的效益评价体系是健全效益目标导向机制的关键。现行的模式虽然都提出以效益为生产经营的中心,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但并未按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的要求建立起系统的经济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这样导致计算的依据不合理,影响了评价效果。
2 钻井成本控制方法
(1)成本管理和控制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3]。而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钻井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得到全面完成。为此,对各项钻井生产技术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生产耗费控制在定额之内,并最大限度的实现节约,这就是钻井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钻井分公司直接控制的成本项目,除分公司机关管理费外,还要对分公司固定性支出进行控制,比如物业管理费、折旧、分公司管理费用等。钻井分公司同时要对公司下达的总成本指标负责,所以钻井分公司必须强化对单井成本的控制。钻井分公司应按单井预算,将有关成本指标纵向分解落实到各钻井队,横向落实到各项目管理组及相应岗位,达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控制成本的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成本,钻井分公司还必须优化生产管理,密切工序衔接,缩短钻前准备时间,降低成本费用;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钻井速度,减少或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钻井队作为钻井施工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钻井成本控制的基层单位,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责任者。其成本控制项目有:钻头、泥浆及其他材料费、油料费、设备修理、运输等费用。
(2)成本控制措施
钻井队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执行单井直接成本预算进行的。单井成本预算控制指标要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人头,并明确奖惩措施,增强职工控制成本的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确保成本控制指标的实现。在单井施工过程中,井队成员要及时做好各项材料消耗和费用支出的记录,定期进行分析,完井后向职工公布单井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总结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为下口井成本控制提供经验。钻井成本中的不可控费用指企业发生的与单井作业没有直接关联的费用支出,通常表现为固定成本形态,其发生地在钻井作业中心以外,属于间接费用性质,包括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管理费、服务单位的包干经费以及应列入成本的上级管理费用等。这部分费用不属于钻井分公司和钻井队的控制范围,其控制权限在钻井公司层面上。对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机关以及服务单位费用的控制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是不将过去的成本耗费作为新一年度的成本费用预算依据,按各个不同单位或部门的职能以及应占有的资源按照标准逐项编制的,能够将成本费用指标控制在较低水平。对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机关以及服务单位费用的过程控制主要采取月度资金控制的办法,要求每月资金用量控制在月度预算指标之内,超过了就停止拨付资金。
3钻井成本管理的效益评价
(1)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钻井队的生产运作管理是一种效益型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将钻井队的经营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钻井生产和成本控制内在统一于效益中心。因此,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中应该建立效益评价系统,来强化效益中心的导向机制。钻井队推行生产运作管理,在效益评价时应遵循这三个原则:
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营管理中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
(2)生产运作效益评价
目前用于评价生产运作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很多,指标有能源消耗率、单位投资建设生产能力、资金盈利率、资金利税率等;方法有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这些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对评价钻井队的效益虽然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够合理、全面,有些不适合钻井队的效益评价。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在制定这些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时,必须体现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必须充分考虑油藏开发的特点,并对影响钻井队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做出合理评价。
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时,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保证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能正确、合理地反映油藏开发的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和效果。
钻井队内部要有不同层次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要有一个代表性、综合性的核心指标。
效益评价是考核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效果,因此,这些指标都是定期的。考核通常是以月、旬、半年、年为单位。
要有评价经济效益的相应标准。
优化钻井生产运行效率
1钻井生产运行效率
它是指钻井资源在钻井市场主体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及钻井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钻井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动态效率三个方面,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等同于钻机使用效率,等于年钻井有效运行总时间(钻井总时间和搬安时间)除以年日历时间,钻井生产运行效率计算公式如下:钻井生产运行效率=钻井总时间(天)+平均搬安时间×开钻口数。
2 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因素分析
(1)影响因素分类
据调研资料显示,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变更的客观因素和为了维持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包括气候及自然灾害、地质油藏条件和人员修整与钻机检修;另一类是可控的因素,包括钻井生产计划、钻前工程、待井位、等设计、专业公司协调、事故及复杂、工农关系。钻井生产计划CNPC内部钻井生产计划是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其合理性直接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在钻机停工或无效动用时间中,钻井生产计划的不均衡性导致钻井队等井位,所占比例较大,2006年达到了47.78%。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为了完成原油产量,油田公司希望当年新建产能在年内发挥更大作用,所以大部分油田钻井生产计划集中安排在上半年。有的油田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工作量的80%。上半年完成大部分钻井工作量后,下半年动用钻机数量逐渐减少,有些油田动用钻机数不足年初的二分之一,造成部分钻机等停或设备封存。
(2)地质油藏条件
随着勘探难度加大和部分油田资源规模越来越小,深层、边远、隐蔽油藏成为资源接替的主体,由于这些油藏区块小、断层多、地质条件复杂,在油藏认识不成熟时大都采用滚动方式进行开发,工作量零散,每一次数量不多,有些区块需要对上一轮完成井评价后才能布置新的井位,钻机打打停停,钻机停工等井位、等设计、等钻前工程等情况时有发生。
3 优化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方法
据调研资料分析总结得到,在影响钻井运行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能一个因素的增加,导致连锁反应,造成多个因素的发生;有时相互制约,影响比单独作用要小。从调控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出发,以可控的影响因素和矛盾为重点,从队伍及装备建设、钻井生产运行管理、企地协调和市场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CNPC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相关对策和建议。队伍及装备建设-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勘探开发需求变化,超前规划钻井专业总体发展方向,在控制钻井队伍总量的同时,加强队伍结构调整,避免队伍结构性失衡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钻机停工。
(1)技术工艺的改进
积极培养专业化的固井、泥浆服务、定向井、欠平衡钻井和气体钻井等技术服务力量,培育具有较强规模实力、特色鲜明的专业服务公司,增强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合理调配仪器、工具和专用设备,避免因专业服务能力和设备不足,影响钻井施工正常运行;更新和改进钻井装备,增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能力,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减少雨季等季节性停工;规范工艺技术和操作流程,完善钻井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规范,明确井队与其他协作单位之间的作业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井队与钻前施工队、运输队、地质录井队、测井队、固井队及物资供应等单位的配合与协作;加强员工技能操作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适应钻井生产的要求,减少复杂与事故的发生。
(2)合理生产运行管理程序
合理安排产能建设进度,均衡安排全年生产。统筹考虑气候因素影响,合理安排低洼井等易受气候条件影响井的施工季节;加快地质和油藏研究,科学制定勘探开发方案、钻井地质和工程设计,合理部署井位,提前做好钻前工程,保证钻前不等井位,钻机不等钻前,钻机不等设计-钻探工程公司加强与油田公司工作对接,跟踪产能建设部署安排,提早落实队伍及物资材料准备,统筹协调施工进度。发挥一体化优势,鼓励实行区域钻井总承包方式组织生产,建议建立CNPC钻井总调度制度,进行各油田钻井生产的总协调,优化钻机资源的配置,科学调配钻机。强化多专业协作机制,紧密工序衔接,加强下道工序的提前介入与信息共享,为下步工作的提前、有序安排做好铺垫;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建设方与施工方、各专业间、井场与后方基地间数据共享,缩短决策时间,促进施工环节紧扣;实行以前线指挥部为依托的项目管理运作方式,将管理重心前移,生产组织统一指挥,跨专业施工统一协调,区块内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提高区域总体作战能力;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强化安全考核、安全监督、员工培训、安全防护、安全检查,减少事故复杂造成的损失。
(3)协调企地关系
加强法制宣传,为建设和谐健康的工农关系奠定基础;油田公司与各服务公司联合建立“大工农”,统一赔偿程序与标准,共同处理解决工农关系;征地时尽量规避基本农田、敏感土地;设计上科学调整土石方量,科学选择井场位置,减少与地方的矛盾。
(4)完善市场管理
建立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尝试甲方有偿占用钻机制度,减少甲方多占用钻机导致的钻机停等,提高钻机利用效率;围绕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规划规模区域市场,保障区域内部服务;同时,建立区域间互为调剂、有序流动、调配便捷的市场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和违规举报制度,并严格落实,确保市场有序竞争;加强和完善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结论
(1)通过对石油钻井的生产运作管理研究,分析得到钻井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2)企业应要加强职工素质的提高,加强最前沿科学知识的运用,加强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和完善合理管理模式,才能保持生产节奏稳定有序,达到“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生产状态。
(3)合理处理好各个环节,逐步达到动用最合理钻机类型、最少钻机数量完成最大的钻井工作量,提高提高生产时效,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于洪金,赵俊平,艾池.油气钻井工程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潘爱香,高晨.全面预算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生产时效 篇2
1 实验
1.1 样品制备
实验材料为西南铝生产的80mm厚7050铝合金热轧板,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Zn 6.06,Mg2.20,Cu 2.12,Zr 0.11,Fe 0.08,Si 0.04,余量为Al。在热轧板1/4厚度处线切割切取2.0mm厚度的片材,然后在SX-4-10箱式电阻炉中进行升温二级固溶,固溶制度为450℃/90min+480℃/30min,升温速率为60℃/h,采用室温水淬。RRA的预时效时间为20h,温度依次为40,60,80,100,120℃,回归制度为170℃保温3h,再时效为120℃保温24h,各时效阶段完成后立即采用室温水淬。
1.2 性能测试及组织观察
采用小负荷维氏硬度计(HV-10B,载荷为29.4N)测试不同预时效温度下样品的硬度,每个样品至少测定5个点,除去最大和最小值,求平均值;用7501型涡流电导仪测试样品电导率,每个样品测试5次取平均值。
慢应变速率拉伸(Slow Strain Rate Tensile,SS-RT)应力腐蚀实验在WDML-3型微机控制慢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样品为哑铃状,标距段长度20mm。实验时,试样分别处于空气和3.5%NaCl溶液中,在缓慢应变速率(10-6s-1)下沿轧面上平行于轧向的方向进行拉伸,直至断裂,测定样品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将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实验获得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加以处理,得到应力腐蚀指数(ISSRT),该指数与单项力学性能指数相比,能更好地反映应力腐蚀断裂敏感性,常作为判据。ISSRT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中:σfw和σfA分别为合金在腐蚀介质和空气介质中的断裂强度,MPa;δfw和δfA分别为合金在腐蚀介质和空气介质中的断裂伸长率,%。ISSRT从0→1,表示应力腐蚀断裂敏感性逐渐增强。利用FEI Quanta-200型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拉伸试样断口,加速电压20kV。
采用TecnaiG220型透射电镜,加速电压200kV。样品先磨成厚度约50μm的薄片,冲成直径为3mm的圆片后进行双喷减薄,电解液成分(体积分数)为:30%HNO3+70%CH3OH,工作温度控制在-28℃ 以下。透射电镜主要观察样品中的晶内、晶界析出相及无沉淀析出带,并获得合金组织的衍射斑点。
2 实验结果
2.1 合金的硬度及电导率
图1所示为预时效温度对7050铝合金硬度及电导率的影响。由图1可知: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合金硬度先增大,在60℃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着预时效温度的继续升高,合金硬度先略有减小,后缓慢增大并趋于稳定;合金电导率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先降低,在60℃时达到最小,之后随着预时效温度的继续升高,合金电导率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
2.2 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实验
表1所示为RRA热处理后7050 铝合金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实验结果。由表1可知:随着预时效温度的升高,合金的ISSRT指数逐渐减小,在80℃时达到最小值,预时效温度进一步升高,ISSRT指数又逐步增大。ISSRT指数的变化规律表明合金的应力腐蚀断裂敏感性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预时效温度为80℃时,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最好。7050铝合金在不同预时效温度和腐蚀介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应力腐蚀实验中,相比空气介质,7050铝合金在3.5%NaCl溶液的腐蚀介质中屈服强度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合金在应力和腐蚀介质的作用下,应力腐蚀过程中位错密度升高[13],同时阳极溶解促进局部塑性变形,使材料的屈服强度下降[14,15]。此外,活性原子氢扩散进入晶格中,沿晶界优先偏聚,使晶界强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合金屈服强度的下降[16]。
2.3 组织观察
图3是不同预时效温度下RRA处理后7050 铝合金的TEM组织及衍射斑点。由图3(a-1),(a-2)可知预时效温度为40℃ 时,RRA后合金基体强化相主要为GP区,并伴有η′相,晶界较窄,晶界析出相连续分布。预时效温度升高至80℃,由图3(b-1),(b-2)可知合金基体强化相主要为η′相,伴有部分η相,晶界粗化现象严重,析出相间距变大,晶界不连续,但周围溶质贫化现象尚不显现,无沉淀析出带(Precipitation Free Zone,PFZ)几乎不可见。预时效温度继续升高,由图3(c-1),(c-2)可知预时效温度为120℃时,RRA后合金基体强化相主要为η′相,η相较预时效温度80℃时更多,GP区已几乎不可见,晶界粗化现象严重,析出相粗大且不连续,晶界周围溶质贫化现象出现,由图3(c-2)中标注可知PFZ宽度约为140nm。
图4是不同预时效温度下RRA处理后7050 铝合金应力腐蚀断口形貌,由图4 可知,预时效温度为40℃时,断裂类型为沿晶断裂(图4(a)中矩形框内区域所示);预时效温度升高,达到80℃时,合金以韧窝型穿晶断裂为主(图4(b),(c)中圆框内区域所示),并伴有部分沿晶断裂(图4(b)中矩形框内区域所示);预时效温度继续升高至120℃时,合金以沿晶断裂为主(图4(d)中矩形框内区域所示),并伴有部分穿晶韧窝型断裂(图4(d)中圆框内区域所示)。
3 分析讨论
3.1 微观组织
对于Al-Zn-Mg-Cu系高强铝合金,其固溶后时效脱溶序列为[17,18,19]:αSSSS(过饱和固溶体)→GP区(GPI和GPII区)→η′相(MgZn2)→η相(MgZn2)。在RRA处理的预时效阶段,合金组织中析出GP区和半共格η′相,回归阶段晶内组织GP区发生回溶[20],并伴有一定程度的η′相长大,晶界上η′相则较快长大粗化,间距变大,甚至形成非共格的η相,晶界不再连续。再时效阶段,晶内组织新析出和原有的GP区产生形核作用,形成新的弥散的η′相,由于η′相的强化效果大于可剪切的GP区,从而使合金达到较好的强化效果[21,22,23],同时粗大η相在晶界不连续分布的结构,提高了合金的抗腐蚀性能[24]。预时效温度较低(40℃)时,预时效阶段合金晶内析出相主要为GP区,回归阶段大部分发生回溶,再时效阶段重新析出,并有部分长大转化为η′相,此时合金强化相主要为细小、弥散的GP区和部分η′相,预时效温度较低还导致晶界在经过回归和再时效后,晶界析出相粗化现象不十分严重,晶界连续。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80℃或120℃),预时效阶段合金晶内析出相除GP区外,还有较多的η′相,η′相在回归阶段往往不能发生回溶,其在整个RRA过程中一直处于粗化长大的过程,RRA后合金强化相以η′相为主,同时,较高的预时效温度还会导致预时效阶段的晶界析出物η′相在回归和再时效过程中不断粗化,部分η′相还会转化为粗大η相,晶界变得不连续。由于η′相的强化效果大于可剪切的GP区,故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合金的硬度总体趋势上逐渐增加,同时由于合金基体中析出相尺寸增大,电子遭受的散射程度变小,平均自由程增大,合金电导率总体趋势上亦有所升高[25]。根据贫溶质理论,晶界处脱溶较快,因而较快较早地析出脱溶相,脱溶相析出吸收了周围的溶质原子,使得周围基体缺乏溶质原子而无法析出沉淀相,形成无沉淀析出带,并且时效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时,PFZ较宽。预时效温度较高时(120℃),晶界在预时效阶段就已析出一定量η′相,并在RRA后续过程中一直长大粗化,较多地吸收了周围的溶质原子,晶界处出现较宽的PFZ。
(a)40℃;(b)80℃;(c)120℃;(1)晶内;(2)晶界(a)40℃;(b)80℃;(c)120℃;(1)intragranular;(2)grain boundary
(a)40℃,3.5%NaCl溶液中;(b)80℃,3.5%NaCl溶液中;(c)80℃,空气中;(d)120℃,3.5%NaCl溶液中(a)40℃,in 3.5%NaCl;(b)80℃,in 3.5%NaCl;(c)80℃,in the air;(d)120℃,in 3.5%NaCl
3.2 应力腐蚀性能
预时效温度为40℃ 时,合金强化相为GP区和部分尚未长大的η′相,根据位错运动理论,变形过程中位错与细小的GP区和η′相发生作用,位错可以切过这些析出相,位错初始运动所要克服的阻力较大,一旦这些析出相被切过,对后续位错的阻碍作用将明显降低,位错可以连续通过这些析出相,基体中能容纳的位错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基体内会形成平面滑移,进而形成大量的滑移带,大量的位错将受阻于晶界导致位错在晶界处产生塞积,出现应力集中,不利于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的提高,合金的断裂类型主要为沿晶断裂。
预时效温度为80℃或120℃时,合金强化相为较粗大的η′相和η相,位错切过它们的难度很大,位错线是以Orowan机制绕过沉淀相质点,甚至产生交滑移,使得变形更加均匀,此时变形时集体中所能承受的位错量明显增加,合金不易产生过多的强度薄弱区。如果晶界晶内强度差较小,则空穴将在这些析出相周围长大,易导致韧窝型穿晶断裂。此外,均匀分布的η′相能更有利地阻碍变形过程中位错的运动,不易引起应力集中,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得到提高[26]。
对于铝合金而言,根据应力腐蚀的阳极溶解理论,晶界沉淀相作为阳极性沉淀相使得晶界具有较高活性,在晶粒保持钝性而晶界具有较高活性时,应力腐蚀裂纹可以沿晶界这条预存活性途径扩展[24],连续分布的晶界对合金的应力腐蚀不利。故当预时效温度升高时,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提高。 但当预时效温度为120℃时,合金晶界处分布着较宽的无沉淀析出带,根据德国学者Hornbogen等[27]的观点,PFZ的屈服强度较低,在应力作用下塑性变形容易集中在无沉淀析出带内,易导致应力集中和沿晶断裂。此外,塑性变形的PFZ与其他部分比较呈阳极,在应力作用下会加速腐蚀过程,增加了晶间断裂倾向[24,26]。此时合金的断裂类型以沿晶断裂为主。
综合晶内析出相及晶界特点,并考虑无沉淀析出带的作用,预时效温度为80℃时,合金经过RRA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抗应力腐蚀性能较强。
4 结论
(1)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RRA后7050铝合金晶内析出相从以GP区为主转变为以η′相为主,不易造成应力集中,对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有利。
(2)随着预时效温度升高,7050铝合金晶界析出相逐渐粗化,晶界不连续,合金晶界上不会产生连续的阳极溶解过程,合金应力腐蚀敏感性降低;但当预时效温度达到120℃时,晶界出现宽度为140nm的无沉淀析出带,PFZ易导致应力集中和阳极溶解过程,对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不利。
取得时效制度价值分析 篇3
1 诉讼时效中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法律由于只规定了消灭时效, 即诉讼时效, 在逻辑上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矛盾。即当某人的某物被他人非法占有之后, 权利人并没有在诉讼时效所规定的时效内起诉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中止或终止诉讼时效, 而导致诉讼时效经过。那么权利人针对此物相应的诉讼请求就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 也就是说权利人的权利将得不到公权力的保障。但是根据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消失的仅仅是胜诉的权利, 相对应的实体权利依然存在, 如果侵权人主动归回侵占物, 权利人并不构成不当得利。这种得不到法律保护的实体权利的存在导致了虽然物属于权利人, 但是客观上此物被侵权人所占有。而权利人又没有任何合法的途径解决此种局面, 这有可能导致物本身与权利人永久性的分离, 造成某人有可能长期合法占有他人之物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是否是取得时效制度的设立基础, 或者说取得时效制度能否解决诉讼时效制度中的这种矛盾?
许多学者正式基于上述情况的存在, 认为建立取得时效可以消除这种矛盾, 排除这种权利不确定的状态。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 从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来看。在综合各国关于取得时效的规定后, 通说认为取得时效应当满足自主、公然、和平地占有他人之物, 持续一定时期的条件, 条件中的一定时期往往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法国对不动产的规定有普通时效30年, 短期时效为10年或20年;德国法不区分善意和恶意规定不动产为30年, 动产要求善意, 时效为10年;而瑞士规定善意的土地占有者经过10年或30年可以土地的所有权, 动产为5年。如果取得时效的设立是为了排除诉讼时效中产生的上述问题, 那么选择取得时效制度无疑是失败的。在取得期间这动辄十年二十年的期间之中, 物的所有权依然属于原有的权利人, 而物客观上处在侵权人的控制之下, 上述由诉讼时效所造成的合法占有他人所有物的矛盾依然可以长期存在, 并没有得到解决。其次, 从国外取得时效的立法经验来看。在瑞士的立法中, 取得时效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综上, 各国在处理诉讼时效所产生的问题时基本都是在消灭时效内部寻找解决方案。或者扩大请求权存续期间, 使其也实体权利一致, 如瑞士。或者缩短实体权利存续期间, 使其和请求权一致, 如德国。又或者使用拟制的方式, 当某一条件达到时, 所有权人自失去占有时放弃所有权的假设成立, 反之则不成立, 例如法国。在现有立法中认可取得时效制度的国家都没有采用取得时效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进行交叉, 而是在诉讼时效制度的框架内部进行制度上的调整, 以解决诉讼时效所带来的矛盾。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情况是一样的。首先, 取得时效在通说上需要一个较长的期间, 在现有的诉讼时效框架内, 取得时效期间内的物权所有权与占有依然是矛盾的状态。其次, 取得时效在诉讼时效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取得时效以符合条件的占有事实开始为起点, 诉讼时效以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未起点, 两种标准的不一致使得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在时间上无法衔接, 客观上也很难将两种时效进行交叉以解决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 诉讼时效会产生长期合法占有他人所有之物的矛盾现象并不能依靠取得时效解决, 也不是取得时效应该建立的理论基础。
2 物尽其用理论的判断
促进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 保证物发挥其所应当发挥的作用, 即物尽其用的观点也是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建立取得时效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取得时效的作用之一。例如:“使长期继续占有他人之物之人, 无论善意与否, 均能取得其所有权, 亦具有促进物尽其用之社会功能。”这种理论的逻辑是, 当物脱离了所有权人的占有后, 权利人客观上即丧失对该物的控制。丧失控制权之后, 权利人也就无法利用该物。而此时, 物处在实际占有人的控制之下, 可以被占有人所利用。如果不确定取得时效制度, 那么占有人在这里对物则无权利用, 不利于物发挥其在人们生活中所本应当发挥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种物尽其用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物尽其用的价值本身来看。既然物尽其用是要求最大程度上发挥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那么这种作用就应当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只有当实际占有人满足条件占有超过如此之长的期限之后才能取得权利显然不是物尽其用所追求的效果。其次, 从逻辑上来看。物尽其用观点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为:当某物无法被权利人使用时, 为了保证物发挥其所应当发挥的作用, 应当赋予客观上可以利用该物的主体对于该物合法的权利, 鼓励客观上的占有人发挥该物的作用。这种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杀富济贫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 每个主体所占有的生产、生活资料必然是不同的, 这种差异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这种差异就必然会产生由于占有的生产、生活资料超过其生产、生活中的需求, 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 我们可以依物尽其用的理论将多出的这一部分资料转移给需要使用的主体吗?假如某人拥有多套房屋, 自己只能住其中一套, 我们可不可以将多出来不住的房屋所有权转移给没有房屋居住的主体?或者某人有多块手表, 自己使用一块, 将剩下的租给了其他人, 我们能不能因为租用的人客观上控制了手表并需要使用, 而权利人丧失控制且不需要使用, 就将手表的所有权归于租用人?这显然是不行的, 即使加上长期的时效也是不合理的。例如:某人将自己的钱存入银行, 十年未取, 为了发挥这部分财产的作用, 将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归为银行?以上这些显然都是不合理的。
综上, 笔者认为不论将物尽其用的理论作为取得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或是作用, 都是不妥当的。
3 秩序价值的判断
笔者赞同将秩序价值作为取得时效的基础。首先, 应当明确的是, 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两种时效的不同基础。消灭时效作为促使权利人积极地行使自己权利的制度, 要求权利人在一定时限内不行使权利, 权利将得不到保护。而取得时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满足某种条件后, 原权利人的权力消失, 但是其是从确定新的权利人的角度进行规定的。原权利的消失与新权利的产生是两个无论从构成还是条件上都不相容的两个平行的过程。原权利人权利的消失于新权利人的产生不论是从逻辑上, 还是从时间上来看, 都不存在联系。其次, 从各国对取得时效所规定的条件来看:公然、和平、持续的占有, 恰恰说明新权利人取得权利并不是基于原权利人权利的消失、也不是基于物尽其用, 而是这一种保持一定期限的状态。而这种公然、和平、持续的占有的状态所产生的恰恰是一种相对稳固的秩序。这种秩序意味着占有人对物的控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合理的稳定预期, 打破这种秩序的成本将是巨大的。综上, 笔者认为秩序的价值是取得时效的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探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 (2) .
[2]温世扬, 廖焕国.取得时效立法研究[J].法学研究, 2002, (2) .
[3]陈华彬.物权法研究[J].法制出版社, 2009.
[4]尹田.法国民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J].法学评论, 1998, (2) .
消灭时效若干问题探讨 篇4
一、消灭时效的效力
关于消灭时效的概念, 学者梅仲协在其著作中指出:消灭时效者, 请求权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而减损其力量之谓也。学者胡长清认为:消灭时效者, 以于一定期间内, 不行使其权利为成立要素之法律事实也。[2]P273
时效的效力, 即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问题, 是时效制度的核心内容, 时效制度的其他规定都应与之保持逻辑上的一致。[3]P221关于消灭时效的效力在学说和立法例上主要有权利消灭主义、诉权消灭主义和抗辩权发生主义三种主张。 (1) 权利消灭主义将消灭时效的效力规定为直接消灭实体权。温得夏德 (Windscheid) 主张此说, 《日本民法典》是其代表。 (2) 诉权消灭主义, 即消灭时效完成后, 其权利本身仍然存在, 仅诉权归于消灭, 不能请求法院为强制执行。无诉权的权利成为自然债务。德国学者萨维尼主张此说, 《法国民法典》与《苏俄民法典》是其代表。 (3) 抗辩权发生主义认为时效完成后权利本身及实行其权利的权能的诉权均不消灭, 法律效果为债务人获得阻止债权人行使其权利的抗辩权。德国学者欧特曼主张此说, 其代表为《德国民法典》。[1]P194
从目前相关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看, 我国消灭时效的效力是权利人仍然享有实体权利和起诉权, 但丧失胜诉权, 即胜诉权消灭说。比较而言, 我国民法典消灭时效的效力宜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 因为胜诉权消灭说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首先, 消灭时效届满后, 保留权利人的起诉权但又不保护其胜诉权, 立法目的不符合逻辑。其次, 权利人不能自主决定是否抛弃时效利益, 而由法院主动援用时效制度, 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而抗辩权发生主义很好解决了上述难题, 抗辩权发生主义在时效届满与权利人权利丧失之间以义务人的抗辩为媒介, 在时效届满后, 权利人的权利能否得到法院的保护取决于义务人是否行使抗辩权, 符合诉讼时效制度设置是为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的目的, 法律赋予义务人时效抗辩权足以使权利人感到某种限制而要积极行使权利, 从而避免了法官主动援引时效制度替义务人行使抗辩权的情况。抗辩权发生说保留了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和起诉权是为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而不是消灭其权利。[4]P84这样更符合消灭时效制度的宗旨:维护现存经济秩序, 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 而不因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就对其施加惩罚, 为相对人创造利益, 因此宜采用。[3]P223
梁慧星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总则编) 》 (以下简称《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时效期间届满, 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给付。主权利时效的完成, 导致收取利息权及其他从属请求权的时效亦告完成。对时效已完成的债权自愿做出给付的, 不得以不知时效完成而请求返还该给付。这条立法建议较好地反映了时效完成的效力内容: (1) 诉讼时效完成后, 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债务。 (2) 对时效完成的债务的给付, 不得要求返还。 (3) 时效的完成不影响时效完成前已经适于抵销的债务的相抵。 (4) 主权利时效完成后, 收取利息的权利及其他从属的请求权的时效亦告完成。[5]P248-250
需要指出的是, 法律规定的时效的效力, 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受到限制的。其目的以及限制的基准, 就是民法的公平原则。例如, 对侵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在其时效效力已经发生时, 规定不受时效效力影响的情况, 以避免因丧失损害赔偿请求权而发生或扩大不公平状态。在这方面, 德国民法第852条第3款规定, 赔偿义务人因侵权行为受利益, 致受害人受损害的, 赔偿义务人于时效完成后, 仍应根据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返还所受利益, 第853条规定, 因自己实施侵权行为而对受害人取得债权的人, 即使受害人对废止该债权的请求权因超过时效而消灭, 仍可以拒绝履行债务。通过这样的途径避免进一步扩大受害人的损失。[6]P213
二、消灭时效的期间
消灭时效期间的设立应考虑到不同的利益状态。一方面, 时效期间过长, 使权利状态久悬不决, 有碍社会秩序, 不利于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因此王泽鉴先生指出:“消灭时效期间的历史, 整体观察之, 实乃缩短时效期间的历史”。[7]P540但是另一方面, “从时效制度的本质上来说, 是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 而不是去剥夺权利”[8]P256过短的时效威胁到债权人的权利。在债权人知道或能够知道其享有请求权之前, 过短的时效期间可能已经届满, 债权人无法有效主张其权利。[9]P169因此在消灭时效期间长短的设定上, 从公平原则出发, 不宜过长或过短。
消灭时效按其适用范围的不同, 可分为普通时效期间 (一般情形所适用的时效期间) 和特别时效期间 (适用于特别情形的时效期间)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时效期间中短期诉讼时效一般为1年, 另有最长时效期间为20年。2年的普通时效期间明显过短, 仅2年的时效期间经过, 债务人便可拒绝履行债务, 与传统道德和社会正义观念抵触太甚, 对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利, 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与消灭时效作为证据之代用的本质不符。因此, 我国民法典无疑应当将现行立法上的普通消灭时效期间加长。[10]P251《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参考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经验, 在增设10年的特别时效期间的同时将普通时效期间改为3年。[3]P254这符合民事立法的国际趋势, 亦不脱离我国民事法律生活实践。[9]P168
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短期诉讼时效的四种情形中,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时效期间太短, 仅为1年。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为司法审判实践中, 许多人身伤害案件, 伤者病情最后确定或病情复发是几年之后发现的, 如果适用一年的时效期间很难来保护权利人的人身权。[11]P309并且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身体受到的伤害, 带给受害者或其亲友的痛苦更为深重, 使受害人自己的生活及受其抚养和供养的人的生活遭受重大困难。可见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对于其他损害赔偿请求权, 有规定适用长期时效期间的必要。此所谓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 包括因人身伤害造成精神损害的赔偿在内。《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在第一百九十八条中规定了11种适用10年特别时效期间的请求权, 其中第一种即是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这样做是符合公平原则和时效制度的价值取向的。[5]P256
三、消灭时效的适用范围
以立法形式明确那些民事权利适用消灭时效至关重要, 它会影响权利人的权利行使和法律秩序的稳定。消灭时效的适用范围, 也称消灭时效的客体。各国民法大体有四种立法例:1.消灭时效的客体为请求权, 如德国民法典。2.消灭时效的客体为债权或者及债权、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 如日本民法典。3.立法上不列明, 但对适用消灭时效的客体加以限制, 如意大利民法典。4.将消灭时效的客体规定为诉权, 如英美国家制定的各种诉讼期限。
英美法系的诉权具有大陆法系请求权的同等功能。而债权关系上发生的各种请求权与债权是同一的, 可互为表里, 互相替代。因此, 诉权、请求权、和债权本无实质性的差异。诉权在我国为程序法上的权利, 而债权范围上较请求权为窄, 因此, 请求权为消灭时效的客体得到了判例和学说的普遍认可。[3]P223-224
请求权指特定人得向特定人请求一定行为的权利, 有因债权而生者, 有因物权而生者, 有因身份关系而发生者。[7]P536其中, 债权请求权, 一般为消灭时效的客体, 其它请求权是否为消灭时效的客体视具体权利性质而定。本文建议采用梁慧星先生主编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的排除法,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于消灭时效:
1. 基于身份关系的抚养费、扶养费和赡养费的请求权。因为受抚养、扶养或受赡养者一般是缺乏劳动能力的人, 这些费用是他们的生活来源, 关系到他们的生存, 因此不适用消灭时效。
2. 基于财产共有关系的分割请求权。民法理论认为此项权利虽名为请求权, 实质上是形成权, 而非请求权, 因而不适用消灭时效。
3. 基于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确认权利请求权、已登记不动产所有人的返还请求权。若已登记的不动产物权返还请求权适用时效, 将与不动产登记制度相抵触。其余各项请求权若适用消灭时效将违背物权的性质和效力, 以及设定这些权利的目的, 因而不适用消灭时效。
4. 基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因为这类权利的目的在于解决权利纷争及发挥物权的效用, 因而不适用消灭时效。
5. 基于投资关系的收益分配请求权。投资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法律主体将货币或实物投入企业公司, 以期获得收益的行为。股息、红利属于股东权的慈息, 因此利益分配请求权, 不应受消灭时效的限制。
6. 基于储蓄关系的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请求权。由于存款合同关系的性质, 世界金融业的通行做法是:存款人要求金融机构支付存款及利息的权利不适用消灭时效。
7. 基于债券关系的还本付息请求权。因为债券是一种需要遵循严格程序, 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的有价证券, 它的公示性远远超过经过法院裁判确定的权利, 因此其还本付息请求权不适用消灭时效。[5]P260-261
四、消灭时效的援用
罗马法时效制度有一项重要原则, 即时效只能由当事人主张而不能由法庭主动援用。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多规定无当事人主张时, 法院不得依职权援用时效。例如《法国民法典》第2223条规定:“法官不得依取权援用时效的方法。”《日本民法典》第145条规定:“时效非当事人之援用, 法院不得依此作出判决”。[10]P251
根据私法自治原则,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自由处分其权利或利益。时效期间届满后, 当事人自然可依其意思自由处分其时效利益。当事人既可不主张时效完成, 抛弃时效利益;又可以主张消灭时效完成抗辩权, 由法院决定是否适用时效。[5]P243-244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53条规定:“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 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依此规定, 即使义务人未主张消灭时效的抗辩, 法院查明后, 亦驳回权利人的请求, 即法院依职权主动援用时效进行裁判, 这样有违私法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因为时效援用制度的作用就在于, 不允许法院依职权援用, 而要由当事人主张, 经法院认定后才生效。当事人如果没有援用时效制度, 要么是由于他们在证据问题上没有争议;要么是基于成本效益不合算而放弃权利;要么是如果援用时效可能获得利益的一方在良心上将会受到谴责, 因而不愿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所以法律不应该支持或强迫当事人违背内心的意愿。[10]P252同时法院不能在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时, 以期间经过的单一条件, 主动倾向于某一方而使另一方的请求权无法行使。因而我国民法典消灭时效制度的援用应由当事人主张, 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援用, 仅在当事人主张时效抗辩时, 依据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民法原则和时效制度的宗旨作出公正裁决。
另外, 消灭时效制度最主要的机能是将义务人从举证困难下解脱出来。在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明确, 受害人对自己遭受的损害充满悲愤, 并没有眠于权利之上, 而是由于某些受害人自身不得已的情况或由于案件的其他原因, 致使其尚未对加害人提起诉讼时效期间已经过, 这种情况下就应对消灭时效的援用加以限制。
如侵权行为中由于政府等公共机构组织的原因使权利人行使权利迟延。受害人不知加害人的确切姓名、住所;受害人经过相当时期后出现了其受伤当时医学上通常预想不到的治疗需要而不得不支付费用;受害者由于精神、身体原因或无人身自由等无法行使权利。加害人许诺赔偿又援用时效;其他应归责于被告的原因, 被告又主张时效完成的。上述情况, 若事实清楚, 或受害方存在需要加以考虑的无法行使权利的特殊情况, 加害人试图在这种情况下, 以期间的经过这个单一条件来规避自己的赔偿责任而援用时效, 明显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构成权利滥用。此时法院应依据民法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 否定时效援用, 从而使受害者得到救济, 使加害者无法规避民事责任的制裁。[6]P205、209、216-225
总之, 时效制度并非绝对的单纯时间限制, 它含有公平内核, 是保障法律秩序安全稳定的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专业性强的行业越来越多, 为了减少和防止专业人员利用时效制度规避责任, 保护处于劣势的受害人的权益, 当证据清楚, 否定加害人的时效援用不仅不会影响法律关系的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反而可以恢复公正的法律关系, 安定社会秩序时, 法院就应该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认定其时效援用为权利滥用, 不予允许。[6]P228、229、232民法典时效制度立法应当作出相应规定。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第190页。
[2]侯利宏:《消灭时效的效力》, 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 (总第22卷) 》, 金桥文化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2002年3月第1版, 第273页。
[3]温世扬、廖焕国:《民事时效立法要简论》, 载王利明、郭明瑞、潘维大主编:《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第221、223、224页。
[4]陈英:《诉讼时效的客体与效力——兼谈民法典诉讼时效制度的设定》, 载《法学》, 2005年第4期, 第84页。
[5]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总则编) 》, 法律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第243、248-250、254、256、260-261页。
[6]梁慧星:《民商法论丛 (总第22卷) 》, 金桥文化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2002年3月第1版, 第205、209、213、216-225、228、229、232页。
[7]王泽鉴:《王泽鉴法学全集第十一卷 (民法总则)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第540页。
[8]洪英花、刘清景:《关于诉讼时效的修正意见》, 载王利明、郭明瑞、潘维大主编:《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第256页。
[9]朱岩:《消灭时效制度中的基本问题比较法上的分析——兼评我国时效立法》, 载《中外法学》, 2005年第2期, 第168、169页。
[10]屈茂辉:《论消灭时效的若干问题》, 载王利明、郭明瑞、潘维大主编:《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第251、252页。
诉讼时效怎么算 篇5
关键词:诉讼时效,届满,起算
一、案情
2005年被告A公司承包了某建设工程, 后又转包给其他公司。2006年, 该工程项目经理部向原告B公司购买价值66875元的产品, 并在订货单内约定付款期限为送货签字后一星期内付清。后项目经理部支付了货款30000元, 并于2006年6月3日向B公司出具结账单1份, 确认尚欠余款36875元, 由结算人甲签名并加盖项目经理部的公章。2008年12月31日, B公司再次找到甲, 由甲签字确认欠款情况属实。2010年2月9日, B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A公司支付货款和逾期付款利息。
二、分歧
一审法院意见:项目经理部于2006年6月3日出具的结算单对被告A公司当然具有法律效力, 被告应当按照结算单的内容履行付款义务, 但原告B公司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及时主张权利, 结合结算单的内容及原告提供的证据, 原告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应自出具结算单之次日开始计算二年。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 仅在债务人有同意履行之意思表示的情况下, 债权人方可向债务人主张。本案中, 甲于2008年12月31日所作的说明亦仅对原债务情况的简单陈述[1], 并未包含有何时履行或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根据该工程施工合同、分包合同之约定及建筑工程行业之习惯, 在原告未提供相应证据而被告又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情况下, 甲无权于2008年12月31日再次对债务情况进行确认。故原告提起诉讼时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意见:被告A公司出具的结算单未约定履行期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释 (2008) 11号《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诉讼时效规定》) 第6条的规定, 本案诉讼时效期间应从B公司要求A公司履行付款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二年。B公司于2008年12月31日向A公司的结算人甲主张权利, 而甲对债务再次确认的行为对A公司具有约束力。因此, B公司于2010年2月9日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 但适用法律有误, 裁判结果不当, 应予纠正。
三、评析
本案中与B公司发生买卖合同关系的虽是工程项目经理部, 但A公司作为该工程的总承包人, 应当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故对于被告提出的其没有参与项目施工, 双方不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答辩理由应不予支持, 一审、二审法院对于这一点的认定是一致的。在本案的处理上, 其分歧主要在于对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的认定不同, 围绕这个焦点, 有两个争议问题需要解决。
(一) 原告主张支付货款的诉讼时效从何时起算
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因诉讼时效期间系法定期间, 由法律的强行规定, 不得由当事人加长、减短或预先抛弃, 故在司法实践中关键在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始点的认定。本案中的原、被告在订货单中已明确约定, 付款期限为送货签字后一星期内付清, 而原告在2006年3月底已送货完毕, 故按照合同约定, 被告应在2006年4月7日前付清货款, 若被告未付, 则原告已知道其权利被侵害, 按照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2006年6月3日, 原、被告双方进行结算并由被告出具结算单, 实际上是原告主张权利、提出要求的表现, 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因此中断, 故本案原告请求付款的诉讼时效期间应自2006年6月4日重新开始计算二年。对于此种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3号《关于债务人因约定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也可提供支持, 该批复规定:双方当事人原约定, 供方交货后, 需方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因无款可付, 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 对此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二) 甲对债务的确认是否代表被告放弃了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本案中, 甲的确认行为是否能达到放弃的效果, 可从主体和行为两个层次来分析。
从主体上说, 甲是否有权代表被告对债务进行确认?在工程进行期间, 甲持有被告的公章, 以被告的名义与原告进行交易, 并在产品订货单、送货单、结算单上都签了字, 此时甲是有权代表被告的。但2008年12月31日, 工程已经结束, 原告并未能提供证据证明此时甲仍有代理权。原告主张, 甲持有公章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足以使原告相信甲有权代表被告对债务再次确认, 因此即使甲没有代理权, 其行为也构成表见代理。对此主张, 笔者认为不应予以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9]40号《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人民法院应当严格认定表见代理行为。《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表见代理制度不仅要求代理人的无权代理行为在客观上形成具有代理权的表象, 而且要求相对人在主观上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 对此相对人应承担举证责任。就本案来说, 原告至少存在两点过失:第一, 甲在先前的结账单上签名时加盖了公章, 但在再次确认债务时却仅有签名而没有公章, 既然原告以甲一直持有公章作为其相信甲有代理权的重要理由, 那么原告理所应当在其再次确认债务时要求其加盖公章;第二, 原告提供的证人证言和被告的陈述可以证实, 被告曾于2008年12月16日告诉原告的工作人员, 要被告付款须有乙 (分包人派驻该工程负责人) 的确认签字, 因此原告应当知道甲没有充分的权利来确认债务。综上, 笔者认为甲无权代表被告对债务进行确认, 其行为也不构成表见代理。
从行为上说, 签字确认情况属实是否意味着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从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我国诉讼时效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出发, 放弃行为须义务人作出同意履行原债务的意思表示。本案中原告于2008年12月31日发出的确认书本身仅是对债务存在和数额多少的确认, 无法证明其有催收债权的意思表示, 而甲签名确认情况属实也仅是对原债务的承认, 没有包含也无法推定出其有同意履行原债务的意思表示。故甲的行为并不能表明其愿意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完成的债务, 其并没有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
由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可知, 原告请求被告付款的诉讼时效期间自2006年6月4日开始计算二年, 至原告2010年2月9日向原审法院起诉时早已届满。甲于2008年12月31日对债务再次进行确认的行为对被告没有约束力, 被告仍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 故原审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处理应是恰当的。
四、对《诉讼时效规定》第6条的认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一、二审法院作出不同的认定, 其实在于对《诉讼时效规定》第6条的理解存在分歧, 所以有必要对其作出正确的认识。首先, 从该规定的历史沿革与起草背景来看, 该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3月10日针对买卖双方未签订书面买卖合同, 也无证据证明双方对合同的履行期限进行约定, 买受人在交易时未支付价款向出卖人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条的情况下, 应从何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的问题所作的答复, 答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3号批复的规定[2]。而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3号批复是针对双方当事人约定在供方交货后需方立即付款, 需方收货后无款可付, 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的情况。从最高法院的批复与答复来看, 两者适用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在买卖合同中是否对付款期限作出约定。其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认为, 对于未定履行期限的欠条诉讼时效期间如何计算的问题也应区分三种情形分析。其一, 在履行期限未届满情形下, 欠条仅作为形成债务的合同法律关系的证明, 不能作为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其二, 在合同已届满履行期限后出具欠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此时中断。其三, 合同未定履行期, 在卖方交付货物的同时, 买方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问题还应区分三种情形:1.如果根据《合同法》第61条规定, 当事人补充约定或根据交易习惯可以确定买受人应在出卖人交货同时支付货款的, 则诉讼时效期间按法复[1994]3号批复计算, 即应从出卖人收到买受人所写欠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2.如果根据《合同法》第61条规定, 当事人补充约定或根据交易习惯可以认定一确定的支付货款期限, 在该期限届满前 (包括交货同时) , 买受人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条, 则不应适用法复[1994]3号批复的规定;3.在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情况下, 不能适用法复[1994]3号批复的规定。[3]从以上可知, 在对未定履行期限的欠条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问题上, 应结合产生该欠条的基础法律关系进行分析, 主要考察该基础法律关系是否对付款履行期限予以确定及履行期限是否届满。最后, 从该规定的文义内容来看, 对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应考察该合同所依据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否对付款履行期限有约定或依法是否可以确定为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①魏振瀛主编.《民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第192页。
②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