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2024-10-05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通用11篇)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1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小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逐渐丧失了进行扩散式思维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 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 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努力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小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 是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又不加重小学生的负担,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 下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 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 以每个学生都达到自身目标为教学目标。首先, 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与劣, 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其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不断发掘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对于一个问题, 尽可能地增加解决的思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 也要尽可能多的列举例子, 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对中心思想的概括方法,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文体, 通过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给学生做分类的总结,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方法后, 通过做适当的练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 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 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努力保持在课堂上的精力, 将学生的心动、脑动和想学、会学结合起来, 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二、学生间分组合作探究

对于需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分组的方法, 可以采用配对的方法, 即每组包括两个同学, 然后进行两两讨论, 形成一对一的合作交流;也可以采用较多人数的分组, 每组分配一个组长, 负责问题的记录、整理以及总结发言, 分组的情形需根据问题的设定来确定。分组完成后, 教师将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学生拿到问题以后, 首先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论、归纳、总结, 最后各个小组间针对各自的问题与观点进行交流, 交换彼此的观点, 互相评价、分析, 最后将观点汇总给教师, 由教师进行全班范围内的总结发言。通过这种分组的形式, 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 每个学生不仅进行了独立的思考, 参与组内的讨论, 而且也了解到了其他组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探究问题能力,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因此, 分组学习的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展示提炼, 扩展延伸

展示既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成果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展现。拓展即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并且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所运用的基本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最后对问题进行扩展, 归纳总结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展示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也是提高课堂活跃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改变模式之前, 在课堂上, 有时仅仅是教师与几个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 大多数没有参与到其中。改变后的模式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展现机会, 也丰富了展现的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展现内容选择不同的展现形式, 可以选择较为传统的形式, 如朗诵、辩论等形式。通过丰富展示形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达标检测, 效果反馈

为了检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况, 可以采用达标检测、效果反馈的方式来准确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方法一是进行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提问时, 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小学生都进行抽查提问, 这样才能对全班学生的情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方法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 通过概括的全面性来判断掌握的好坏情况。知识点概括得越全面, 说明掌握的情况越好。方法三是通过测验。以小测验的形式来了解。教师应该出一份试卷, 通过学生的测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上是总结出的一些较为常用的检测方法, 仍然有其他很多新的、好的检测方法在使用。教师根据得到的检测结果, 综合分析学生掌握的较好与较差的知识点, 然后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 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内容。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2

桂林市龙胜县瓢里小学梁海凤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如同春潮涌动,让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实践。现结合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关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享受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渐进性、综合实践性、开放性、交流性等特点。现结合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和

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开发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能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效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显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巧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多渠道信息交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彩池》一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四川松潘藏龙山上各种各样神奇的五彩池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边眼观画面,边陶醉于五彩缤纷的池水及形状,对千姿百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它成为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的辅助手段,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关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节好课必须关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抓住教学的侧重点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许多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正如这学期我们语文组在开展“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时,六年级(2)班的吴老师在教学《平分生命》这一课时,在大家都认为文中的哥哥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时,她却话题一转问道: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勇敢的男孩,在妹妹患重病需要输血的危急时刻,当医生征求他能否为妹妹输血时,男孩却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这又是为什么?在这时,她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三、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享受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

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初中语文教学高效性保证的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性;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学习是未来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基础,必须做好这一时期的教学,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应用的基础。同时高效教学也是教师教学的最高目标和追求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高效性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合理安排教学的一课一得

语文知识可以说浩如烟海,无边无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容易将知识把握到位,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抓不住。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注意教学中的一课一得。所谓一课一得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每一课的教学都有具体的目标。如,适合朗读指导的课文,就侧重朗诵的指导;适合写作指导的课文,就重视写作指导,适合领悟意境的课文,就重点指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我的教学体会是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有取舍、有重点。文本的内容含量一般很大,如果不是有效删减,那么受教学时间的限制,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强调一课一得应该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途径。

二、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初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如果老师过于放手,那么也不容易收到好效果,或者是不容易保证高效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承担好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科学设计课堂提问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教学实践既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实施。教学效果与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有直接的关系,科学而高效的提问,必然会获得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師要精心进行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每一个环节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这都是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设计的。只有精当的提问,才能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好地解决。

构建一堂高效的初中语文课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所以教师要勤于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自己,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就是在教学中尽量去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 挤出来时间, 让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 进行体验、感悟、思考, 以达到高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简明的目标:重点突出, 明了得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简明的教学目标,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实需要简明、得当。如:写作方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写法, 读写结合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每课相对集中的解决问题, 简而不减, 相机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我校的一位五年级老师执教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设计就非常简明、适当的, 课堂教学显得扎实而高效。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要求学生透过文本,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课文文字优美, 学生总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不一样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以“崇简”为教学理念, 以文本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 通过自读研究、以读带讲、读中悟情的方法,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了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 顽强不屈的精神, 感悟到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 即使起点比别人低, 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

二、教学流程:简约优化, 行云流水

教学流程的“简约”,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自我解读文本、把握教材特点、文本的解读要求和学生个体情况等进行“简约化”的设计, 避繁就简、删除多余的环节,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 去品味、感悟和思考, 情知互动, 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

(一) 问点设计精当, 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小语教学中提问的设计, 是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关键。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零敲碎打, 障碍重重, 学生疲于应对, 强烈地冲击了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 让课堂读书的时间被挤占了, 思考也少了, 文本知识的积累运用更是被挤进了角落。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那么, 如何避免多余提问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课堂, 精心选择问点, 注重在关键内容处提问、在蕴含文句处提问、在关键处追踪提问等。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我以探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式。按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本课由浅到深分为二个环节:“爱国”的体现, 突出勘探线路、“杰出”的体现, 突出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结合文本, 画一画, 演一演, 设计出图纸, 班级汇报演示, 层层深入, 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 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 精化教学环节, 让预设呈现风采

教学环节精化, 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减少不必要的形式, 精化教学环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和情感体验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由感知→理解→内化→表达运用, 不断转化深入,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所以,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用整合的思路, 将教学环节精化。下面是我校马老师《黄山奇松》一课简洁的教学环节。

1. 读准字音, 读通读顺课文。

2. 默读课文, 讨论: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通过松的形态来体会美。

3. 做小导游, 先同桌练读对话, 写出导游词, 表演交流。

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 意图清楚, 以读代讲, 把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激情表演,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 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 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黄山奇松美的喜爱的情感。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 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语言不但要简洁明快, 干净利落, 不拖泥带水, 不啰嗦重复, 要言简而意明, 还要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 讲得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明白流畅。如:“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这个回答突出了你的个性;老师为你骄傲等。”猛然一看, 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文采, 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 却搞不明白自己的答案对错的原因。所以, 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 做到一针见血。

因此, 我们老师课堂教学言语表达要精准、不拐弯绕圈子, 尽量用最短的时间给学生推送最多的知识讯息, 用最简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情知互动、有效地学习, 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 力求简约高效。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5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的使命感;学生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78

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理想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到相当高的目标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是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准备,全情投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新课标要求下的高效课堂固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也至关重要。任何课堂都离不开教师。下面我谈谈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做好哪些工作。

(一)热爱学生,喜欢课堂

热爱学生,喜欢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一位哲人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专业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将教育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引导出高质量的课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一堂好课的基础。不同的课文,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班级基础的不同、时代背景及要求的不同,都需要在课前做好缜密细致的准备。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1.技能、心理的准备。做到对自己心中有数,写好教学方案,做好多媒体课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调整好情绪,充满激情与耐心地投身课堂。有些从教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对未知的课堂没有预见性,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没有足够的应对经验,教师技能不是特别娴熟,因此,更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2.吃透教材。吃透教材,这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备课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教材的解读又是重中之重。在课前,教师需要深入文本,反复研读,吃透文本内容,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教学设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学生提供服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文本,设计学习思路与问题。

3.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都充分地说明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学其实主要是看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的实际,设计灵活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很多语文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因为他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文意,以及文中有特殊意义的词句,在课前,教师则需要储备大量的文本外信息,而手段一般利用网络或查阅各类资料等便捷的搜索方法,认真积极地做好课堂的准备。

其次,教师应该掌握提问的技巧。教师是课堂中教与学衔接起来的关键。教师如何问,直接影响到学生如何思考。因此,在课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掌握好度。提问中,问一定要问在恰当的时机,一个个小问题的开始,它的作用是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而埋下的伏笔,只有这样的提问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的问题设计才能提高效率。

最后,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消化、深化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能否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不能举一反三,能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是见证语文课堂是否实现了高效的目标。

二、激励兴趣,创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否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持久保持,是教师课堂成功的关键。在做好积极的课堂准备之后,要有意识地把各种的体验带给学生,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总是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乐此不疲。

(一)根据教学内容营造感情氛围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情绪渲染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素养,教师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对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的高低。教师激情四射,有利于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营造感情氛围,也就是带领学生“入戏”。

(二)跳出课文讲课文

我们的教师在和学生之间须是“一桶水”的能力交给学生“一碗水”的相处模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跳出课文讲课文,就是教师对自己准备好的文本隐含信息的讲解。如何将这些文中没有明显交代的信息巧妙地传达给学生,需要教师的智慧。

(三)在引起兴趣的基础上研读、讨论文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兴趣是影响人本身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好的课文,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都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快乐中学习。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积极深入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战略性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除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解决掉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妥善处理学生课堂中暴露出的问题,做到查漏补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详细的阅读材料,督促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阅读和积累,同时课堂还需要拓展和练习,交给学生思考和处理,之后共同探讨,这样,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就不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了。

参考文献:

[1] 陈立荣.浅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语文学刊,2011(22).

[2] 周道路.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7).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6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 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因素, 在课前所设定的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备课要从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这样教学任务明确,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 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 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 我们要分清主次, 合理分配。当目标精了, 重点准了, 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 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 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 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效的语文教学,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 有效的朗读指导, 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 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 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 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 表达出来, 释放出来, 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 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 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

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课标说,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 我们经常看到, 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 有的字音还没读准, 句子还没读通顺, 词语没理解, 课文还不熟,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 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 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 如此, 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 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 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 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 理解肤浅, 泛泛而谈, 不得要领。所以,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四、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

仅制定学习任务还远远不够, 老师必须经常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一节课上要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不能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就忽视了对效果的检查。在临近下课的时候, 一定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 或提问, 或复述, 帮助学生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保证一节课有种有收有劳有得了。

总之,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只要我们立足学科特点, 紧扣教学目标, 进行有效地学法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行, 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有所进步。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条真理, 并都告诉学生这条真理, 但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检查。学生有没有读课外书, 读了哪些课外书, 读了后有怎样的体会, 教师很少去了解。据我了解, 高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往往随意性较大, 有充满想象力的童话、寓言, 有逗人发笑的漫画等, 他们往往选择新奇、有动感的。一本书拿到手, 他们往往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看看, 或者是了解一下故事情节, 这样就算看完了一本书。而读后感想, 用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 这样的阅读不会对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帮助。

再看看语文课堂, 由于教材选的都是经典名篇, 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主题, 还是语言、技巧上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因此每讲到一篇文章时, 教师总是潜心深挖、细致分析。一节课下来, 教师是声嘶力竭, 而学生呢, 有的是优哉游哉地听着, 有的是手忙脚乱地记着。听完记完之后, 头脑中却是迷茫一片, 什么也没留下。

二阅读教学问题的分析

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轻视学生本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长期以来, 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仍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过程”。因而, 学生的课堂常常异化为教师的讲堂, 教师常常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强加给学生, 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教师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漠然的倾听者、冷眼的旁观者。这种轻视学生本位的阅读教学, 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文本解读浮浅, 教学方式僵化

语文高效阅读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然而, 有些语文教师, 在备课时只是照搬教参、寻章摘句, 上课时再“兜售”给学生, 对课本的内容从未认真地阅读过, 更别说体验和感悟了。

教师对文本解读不深、不透, 就不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只能是谨小慎微地遵循一套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内容——概括主旨——归纳写作特点。面面俱到, 唯恐有所遗漏, 其结果是重点不突出, 难点更无法突破。

3. 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但高考仍是目前一种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升学率依然是社会、家长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本来是教学环节之一的考试, 如今却异化成指挥棒, 指挥着平时的教学。

在此压力下, 教师变得急功近利, 阅读教学关注的是考纲能力的要求, 并将这种能力细化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阅读教学中充斥着重复的技能训练, 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一篇篇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重复的训练不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还抑制了学生欣赏的欲望。

三实现高效阅读的教学方法

1. 激发阅读兴趣是高效阅读的前提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首先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积淀的差异、智力的差异、接受水平的差异;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扰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对学生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 并予以点拨指导。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阅读教学中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大胆探索, 主动求知。此外,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学生的心理活动才会集中于阅读上。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都保持在最佳水平状态, 这样的阅读自然高效。

将阅读向生活渗透。新课标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学生读到“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读到“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时, 除了能感受到那天光明澈、皎夜寂静外, 更能感受到古典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在现实中已荡然无存。这时, 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促使他们去寻找大量相关的诗文来阅读探究。

2.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阅读的保证

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专业积累。新课改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要认真读书, 精心钻研教材,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 实现教学相长。”有人认为中学语文教师“一本教参在手, 即可横行三尺讲台”, 无需丰富而深厚的专业素养, 这完全是陋者的偏见。高中语文由于其自身的优势, 阅读鉴赏活动承担着“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等重任。一堂优质高效的阅读课, 精彩在课内, 工夫却在课外。它不仅要求教师熟读经典名篇, 而且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需有所涉猎;备课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 令自己的情感贴近作品, 为了全面解读作品, 还必须走进作者, 深入作家的灵魂, 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 才可能和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对话, 才能构建纯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备好课。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1) 备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新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 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大方向, 还需明白单元目标, 这是进行单元篇章教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 还要明确每篇文章、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2) 备学生。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只有知道了学生“想学什么”, 才知道自己“该教什么”。同时, 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做到心中有学生,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才能由以前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挖掘自己的阅读潜能, 积极进行高效阅读。

3. 合适的教法是高效阅读的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高效阅读的最重要的一环。其实, 教无定法,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在阅读教学中, 最常规的教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 以读为主。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在读者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此外, 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交流, 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将文本读通、读熟、读透。所以, 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齐读、自读、范读、默读, 还是速读、品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 都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阅读的同时,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是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第二, 质疑讨论法。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学生在充分阅读时就会有自己的思考, 也会有自己的疑问。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接受水平和智力都存在着差异, 所提的问题可能有的很幼稚, 没有多少价值, 也有一些想法天真且不合情理, 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不可能讨论所有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确立有效的讨论话题, 这是关系到阅读对话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而言, 讨论话题的确立, 要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如果当问题过于简单或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这种讨论就没有意义。因此, 问题的设计必须达到或者稍微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 且有一定的分歧和含混性, 这样的讨论才有价值。此外, 讨论话题的设计还要有主导性和开放性。主导性指明确的阅读指向, 能全面把握文章的重点。讨论不是师生、生生间的随意交谈, 那种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的讨论,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则是对阅读的跑题。开放性即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有话可说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专家指出: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认真备课, 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搭建民主平等的阅读对话平台,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阅读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1]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气氛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相互的综合性的心理状态, 受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创建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对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创建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制约语文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很多, 教师是首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而且是陪伴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探索者。创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 必须通过教师积极地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心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甚至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在上课前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要做到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 教学过程在大脑中要有清新思路、设计方法恰当、内容适度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从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师要用亲和教态面对学生, 要做到用微笑面对学生, 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 才会有温和的课堂气氛, 愉悦的课堂。同时, 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 学会控制不愉快的心理, 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课堂气氛的创建起着关键作用

(一) 有益的课前活动可以为高效的课堂做好铺

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唱歌、跳舞、猜谜, 背诗, 说成语等活动。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能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为新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 巧妙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使其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瑞雪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专门在下雪的一天来讲这篇文章, 当你起床后, 突然发现外面白茫茫的雪时, 这时你的感受是什么?首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由好处引出瑞雪, 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什么是瑞雪。然后在看看我们的作者在看到这美丽的雪景时, 又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 从而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 一起赏读《瑞雪图》, 看看他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们充分理解瑞雪, 以及作者用“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来体现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导入, 创设了一种愉悦的情境,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有利于他们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三) 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 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教学《海底世界》时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动作, 这样的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获得亲身体验, 从玩中学, 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又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 动手实践调动课堂气氛

多动手操作会促进少年儿童智力的发展, 从脑的结构看, 人的大脑皮层中, 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较大, 因此手的运动能训练大脑的很多区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 做到了手与脑的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 动手实践是发展的起点、智力的源泉, 多动手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实践建立学生的直观思维, 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让语文知识更加的形象, 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不再是围绕讲和听的形式而进行了。比如, 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手抄报、剪报等活动, 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将学习变成了一种有趣味的活动课。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 也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这一社会关系准则的重要体现。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学习者、创新者、开拓者,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 从而获得学生的好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学会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学习上打破师生界限, 增进师生间的互动, 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中, 我和学生一起进行朗读比赛, 或许是因为比赛的原因吧, 学生们读得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解词句时, 就把词句的豪放、磅礴理解透彻了。见他们兴致勃勃, 我就顺水推舟, 鼓励他们查找资料, 写一篇赏析文章。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边文章, 也让这堂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风采, 发挥了他们潜在的能力。

四、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课堂气氛

“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语文课堂从形式走向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重在引导, 让学生自己探索, 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 让他们知道教师只是他们的引路人, 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沈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45-46.

[2]王卫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实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 :88-89.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这是对十年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这提示我们新课改实践不能追求花架子, 做表面文章, 而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要打造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指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快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据此,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就是指在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下, 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效率高, 效果好。以新课标视角来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师生教与学行为的磨合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是前提。笔者在给初一新生上课时, 舍得花一些时间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规范训练, 而不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每节课先检查学生有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书、笔、课堂练习薄、辅助资料等学具有没有准备到位;在进行课堂活动时, 总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活动情况, 及时提醒走神的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上课的坐姿也是教师必须明确规范的。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坐端正, 这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组成部分。对于那些习惯于乱接嘴和乱插嘴的学生, 在肯定他们积极性的同时, 要尽量减少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常言道“教无定法”, 但实际上,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法,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 如幽默风趣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达、直观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等。正是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才使每个教师都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 才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教师的教, 摸清教师上课的门路, 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怎样做。

师生教与学行为的磨合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训练会花去一定的时间, 这似乎对好学生有些不公平, 但短时的付出能换来长时的效率还是值得的。新课标追求的高效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只有学困生的提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二、课堂教与学目标的简化

对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解, 不少教师还存在误区, 认为一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越多, 教学效率就越高。其实这是对教学效率的片面理解。事实上, 高效教学首先应是有效教学, 它并不仅仅是指教师教了多少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习没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 高效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学生, 多少学生接受、理解了多少内容, 培养了什么能力, 内化了什么情感, 这才是体现效率最重要的数据。教师备课,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刚从农村小学升上来的新生来说, 一个课时中定下很多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 笔者在备课时, 总要考虑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无论在知识基础、课堂行为、技能能力、社会见识、经验积累上都不及城里学生。只有简化教与学的目标, 才能实现分层教学, 取得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注重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足见指导学法的重要。比如, 在文言文教学中, 由于刚接触古文, 多数学生觉得难理解。于是, 大家都去抄翻译, 读、背译文。翻开学习较认真的学生的书来看, 字缝里写得密密麻麻的, 全是课文的翻译。这反而给学生在复习古文时带来了许多不便, 重点的字词句完全被模糊忽略了。发现此情况后, 笔者坚决否定了他们的做法, 在讲清理由的同时, 进行学法指导。要求他们突出对重点词句的标注, 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的积累。对文言重点句的翻译, 引导他们采用三行法进行, 例如:

译句:慢慢地用烟喷射 (它们) , 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翔鸣叫。

先弄清每一个词义, 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 对个别词语和语序作适当的调整, 最后形成译文。该方法, 突出在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 理解句意和文意, 看似简单, 要持之以恒很不容易, 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长效意义。

同时, 笔者还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太看重问题解决的结果, 而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否则就会回到填鸭式的老路上去, 即由教师包办, 让学生将答案抄下来记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标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 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无疑比只记住某个问题的答案重要得多。如在《紫藤萝花》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 文章围绕“花”来写, 写了“紫藤萝花”—→ (2) 什么样的紫藤萝花? (用几个形容词将现在看到的紫藤萝花与十多年前看到的紫藤萝花描述出来) —→ (3) 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4) 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有什么感悟) ?这一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1) 学生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能轻而易举地给出答案; (2) 先要学生找出描写紫藤萝的地方, 再遴选出有代表性的句子, 由此提炼出能突出紫藤萝花特点的词语, 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比较, 共同确定。在该环节, 有不少学生忽略了写十多年前的藤萝花,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 要提醒学生, 和学生合作交流; (3) 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 如“境由心生”、“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由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 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背景推想作者表现的思想感受; (4) 不少学生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教师重在传道, 让学生得到一些有益的人生启迪。该环节同样由学生自主完成。整个过程中, 学生得出的答案是多姿多彩的, 教师要多给予鼓励, 要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不必苛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 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教学活动,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 更是学到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如利用课文中的信息、平时的生活积累等。

总之, 语文课的任务不单单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知识, 形成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学会体验情感和感悟生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而艺术的改进教学行为, 正确理解和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养成健康而积极的个性, 从而使学生想学, 会学, 乐学, 好学。

参考文献

[1]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高效教学语文的时效性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为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追求目标。当今的素质教育既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适合人的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转变义务教育制观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教师要立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指导作用,改变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注重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学能力的核心体现,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与方法,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他们书本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学习不仅要求他们“学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理论方面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才是提高初中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根本所在。

二、以学生为主体,夯实基础,有效教学

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学基础,并且落实到教学中。当下语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应当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如尊重每个学生特有个性和独有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等。“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到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如教师课上示范朗诵课文,不要一味展示朗读才华,应该做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所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时刻心系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与解惑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创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导入新课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新课的导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导入的方式方法多样,但切记不要一节课使用多种形式的导入,往往采取一种方法即可,以免使得学生眼花缭乱。而且不要追求导入的精彩而忽视课堂主要教学任务。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导入语。语文课的导入要短小精悍,用时不宜太长,增加学生学习紧迫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四、实现高效的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在信息时代语文课堂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代同步,在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手段作为支柱,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这门基础性的学科的整合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支柱。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但是它必须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种教学媒体优势,使其相互补充,优化重组,达到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多媒体使用目的明确

多媒体是学生培养情感价值的材料,呈现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思考,所以课件的制作要精心选择,达到教学的目的。

2.媒体播放选取最佳时机

视屏或者图片的播放能激发学生对所播放内容的兴趣,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媒体播放应与教学同步,媒体资源与教学应实现最佳组合。

3.多媒体与语言解说融为一体

在多媒体的播放时,教师应该用精炼语言来讲解相关知识,同时配合着非语言的肢体语言对知识加以概括,把课本知识与媒体知识融为一体。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就要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施;完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为指导。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给予积极评价与适当表扬,做到像“及时雨”一样,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鼓励他们,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能更好鼓励他们搞好学习。教师鼓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运用,如当一个学生解答问题却出错的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他善于思考,勇于答题的良好表现,然后再引导他从正确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学得开心,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任玉仓.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2012(01)

[2]杨桂萍.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2011(10)

浅谈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篇1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 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 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第二, 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 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 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学习目标, 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 高效完成任务。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第一, 遵循“工夫在课外”的理念。一直以来, 我认为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应在语文之外。你哪怕天天讲月月讲, 也不见得出效率, 除了把学生那一点点创造的空间扼杀外, 其余一无所获。

一提课堂的高效性, 我们的习惯思维总是伸向课堂内部。结果所谓的成果层出不穷, 而课堂的效率依然低下。因为方向错了, 所以累死不出活。我的做法是寻找亮点,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认为不管干什么只要有兴趣就能干好。那么, 这条理念也应运用于课堂教学。高二时我带了两个理科班, 这两个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三大科目中数学和英语成绩很好, 只有语文差。我知道面对这样一个班级, 如果按照传统的策略去做, 根本不可能提升到什么程度。于是, 我在上课的时候, 注意寻找亮点,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无论讲哪一个知识点, 我都自信地告诉他们:“其实大家都非常棒!”然后在做练习的时候, 我会说某某题目我们班做得不错哦。有时候, 稍微有点难的题目, 我会告诉他们, 某些同学做的其实很好了, 这说明我们同学的语文学习非常棒。久而久之, 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致逐步得到提高, 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厌学则是最难以下咽的毒药。

第二, 注重课内的时效性。如果一堂课45分钟, 知识点不停地灌, 学生就会提不起兴趣, 老师也会觉得乏味, 何况同学们一天要上七八节课。我分析其主要原因, 是语文老师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缺少自己的见解, 学生收获甚微, 当然也就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以上现象, 在我们学校里属于老生常谈, 作为一位新老师,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 寓教于乐, 让学生收获快乐和自信。一节课只讲一两个知识点, 绝对不超过三个知识点, 在讲解的时候尽量不按部就班, 而是寓教于乐。记得我讲病句这一模块时, 就尝试了“打野猪几招”, 把病句的几种类型总结出来, 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出发, 让学生分析正确与否。然后由易到难, 每种类型逐一进行, 一节课一招, 一节课一块, 每节一点收获, 每节一点成就, 这样积少自然成多。

(二) 注重教学方法, 把握教学关节,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学的机会, 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要善于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成果, 以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对于善表演的同学, 可让他们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 举行书中人物化装扮演会;对于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对于善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 以展示其思想。如在学习《苏武传》时, 学生通过读课文, 对苏武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还不够细致。此时, 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处, 品读相关段落, 通过动手画一画, 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 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眼中的人物形象, 经过分析讨论, 苏武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总结出来了。教学就是如此, 应强调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 而是方法。

以诗歌鉴赏为例。因为高考的诗歌鉴赏“哪里叫什么鉴赏, 简直就是诗歌翻译” (何永康语) , 学生的关键不在于会不会掌握答题方向和规则, 关键在于能否读懂诗歌, 所以应在读懂上下工夫。这样, 把握了关节, 高考的复习不就瘦身了吗?何必千辛万苦。而要把握教学的关节, 必须做好研究工作。研究什么?考试动向。大胆舍弃, 抓住关键, 方可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 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 注重分析和总结, 提高效率。事实告诉我们, 善于分析和总结, 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这个关键在于怎样引导他们学会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文言的词类活用为例, 我就用一句“我狠狠地打你”作为例子, 根据每个词语的词性、功能, 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动作的施动、受动等, 让学生以一篇古文为例去套古汉语的句子, 结果一下子就解决了所有的文言活用问题, 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本来就缺失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以作文为例, 我会拿出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 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 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哪里, 出彩之处有哪些, 然后思考完善的方法, 依据思考后的方法让他们写一篇作文, 再循环往复地分析讨论修改, 直至写好。

上一篇:振动特征下一篇:中频感应电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