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高效性(精选9篇)
空间高效性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 应该把自由空间还给学生,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 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多种思维, 探索求异空间
在教学中, 采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训练, 主要是教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 就可以从多方向、多方面上看问题, 使思维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 教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槐花美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远望时那“白茫茫”似“瑞雪初降”的奇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 使人产生新的构想, 提出新的方法, 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 教者的设计让陌生的槐花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熟悉起来, 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槐花, 整个槐乡都“笼罩”在似雪的槐花中。
随后, 在近赏槐花时, 教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再走近一些, 看着这‘一条条, 一缕缕挂满枝头的槐花’, 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探求与众不同的结论,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当很多学生都为槐花的花形美丽而感到兴奋时, 教师引导大家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仅仅是槐花的美丽让你们感到兴奋吗?此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为槐花旺盛的生命力感到欣喜, 有的为槐花的密集感到激动, 有的为槐花的团结感到赞叹……
二、贴近生活体验, 创造感性空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 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 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然而单纯依据教师的讲解是很难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的, 必须依托文本内容再现文中原有生活的情境, 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对文本作深入的体验与探究。
教者通过采访学生闻着这浓郁的花香你醉了吗?你想做什么?一个“醉”字, 教者反复让学生想象、体验, 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就是让学生“沉醉”在当时的情境中, “迷醉”于语言的文字里, 让书本的文字灵活地变成学生的行为语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 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 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 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
三、鼓励质疑问难, 开拓创新空间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又说“至于群疑并兴, 寝食俱废, 乃能骤进。”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你要使你的学生看到, 感觉到, 能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 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在教学中, 教者补充的作者吃槐花饭的真切感受中有这样一段话:“洋槐开花的时候, 全村的小孩子都巴望吃到那洁白香甜的槐花。那些年, 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 槐花的魅力一点也不比今天孩子们爱吃的肯德基炸鸡腿差, 那白白的花托放进嘴里一抿, 悠悠的清香和丝丝的甜味直沁心脾。”读了这段文字后, 一位学生提出了“香甜可口的槐花真的能和如今的肯德基相比美吗?”这是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 但是教者通过自己的教学机智使其成为课堂生成的资源,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畅所欲言, 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辩论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 看得出来, 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虽然时间有限, 但是我想这节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却是无限的:槐花的味道虽然不见得有肯德基那么诱人, 但它却以悠悠的清香和丝丝的甜味带给作者永久的回忆……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 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 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总之,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给学生“自由空间”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 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自由空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有自由”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拓宽自主学习空间,推动高效学习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将狒狒喜欢吃的食物放到一个口小腹大的洞里,等狒狒抓住食物后轻松将它们捕捉,他们根本不用担心狒狒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可口的食物,抓住食物后就无法从洞口抽开。每次看到这样的故事笔者就想起我们教学时的状态,生怕学生错过了自己讲解的要点,所以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不停地强调,这样的教学真是像极了狒狒。其实在这样高压之下,学生未必能跟上我们的教学节奏,未必能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投入课堂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是不可取的,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本人则适度参与学生的活动,统领全局,这样也许会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来展开谈论,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自主提问,凸显发现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列为课堂教学中必须发展的四项能力之一,凸显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要着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必须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来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展示出来。这样在后续的研究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问题的价值,累积发现问题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在面对数学材料时有自主选择问题的权利,无论问题的含金量如何,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并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图书漂流的情况出示了这样的信息:五3班的漂流图书中,文学名著有16本,作文书有20本。请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参与小组活动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笔者设想的不太一样,几乎没有学生提出“名著比作文书少几本”、“作文书比名著多几本”这样的问题,他们结合所学的分数计算的热点,提出“文学名著是作文书的几分之几”和“作文书是文学名著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当然也有不满足这样的问题难度的学生,提出“文学名著比作文书少几分之几”和“作文书比文学名著多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有的是先减后除的,也有的是先除后减的,不同的做法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交流,在交流算理之后,大家肯定了这两种思路的正确性,同时有了新的疑问:“相差的本数是一样的,怎么得到的几分之几不同呢?”
笔者想这个问题属于分数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现在学生在自主提问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提出来,说明这样的学习具有主动性,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课堂教学就是应该这样,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人为地局限住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永远跟随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前进。这样开放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点,所思所想自然会更深入一些。
■二、自主探究,体现参与的价值
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价值观需要让学生都有亲身参与探究的机会,而不是教师来操作演示,学生充当观众,或者是少部分学生才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实际教学中,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应该将亲身经历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形成独立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后续的交流中会有更丰富的体验。
例如“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在出示课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可能会研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有一种直觉:会不会是研究钉子和多边形的面积或者周长之间的关系。随后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并提示学生今天将要研究的内容是几何图形各条边上的钉子数与其面积之间的关系。那么应该怎样来展开研究呢?通过一些图形的比较学生发现几何图形内部含有的钉子是不同的,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根据图形内部钉子数的不同来分类。之后的探究笔者就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操作,自己计算,并自主寻找钉子数与图形面积的关系。在行间巡视的时候,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自己设计了表格,利用自己熟悉的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来展开研究,他们一边用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一边数出图形的各条边上的钉子数,这样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学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比如内部没有钉子的图形,其面积等于边上的钉子数减去2后再除2,一些学生还尝试用字母表示钉子数,列出字母表达式。而在内部含有钉子的图形研究中,学生也取得了突破,所以在接下来的展示活动中,当研究不同规律的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大家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其中的共性:图形的面积不但与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也与中间的钉子数有关,总结起来就得到关系式:(n-2)÷2+m(n表示边上的钉子数,m表示图形内部的钉子数)。
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设想亲身参与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都得到了足够的锻炼,因为其中凝聚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学生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就能得到更深度的领悟,也容易有更多的发现。
■三、自主交流,展示集体的力量
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自己的发现需要有人来肯定,学生的疑惑需要有人来解答,他们的成功需要有人来分享,错误也需要有人来指出,因此课堂交流不仅是个大舞台,同时也是一个真学堂,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养分”,以推动学习的步步深入。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笔者在创设情境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情境图中喜羊羊的位置,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采用了多种表示方法:有的是先确定在第几排,然后从左往右数出喜羊羊在第5排第4个;有的是先确定了第几列,然后从前往后数出喜羊羊在第4列第5个;还有的学生用的是“组”、“横排”、“竖排’这样的词语。在他们走上讲台来指出位置并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大家发现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合理的。更有甚者,在交流中有学生别具一格,提出从后向前数一数喜羊羊在第3排,用“倒数第3排的第4个”来表示这个位置,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怎样的表达方式比较科学呢?”笔者用这样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的交流,让他们在反复的比较中发现前两个方法是比较常用且比较合乎常理的,“想找到一种更简洁更准确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吗?”笔者再次提出要求,让学生先简单地思考,再来交流自己的设想,随后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比如“5排4列”、“5h4l”、“4列5排”、“4,5”这样的方式,又引发了激烈的交流和辩论,直至他们得出共识,在学生带着自己的交流成果去自学教材之后,他们的争论才得以平息。
nlc202309040807
整个课堂就在不断的交流中延续,学生从最初五花八门的表达方式到最后归于统一的表达方式,中间经过了大量的表述、争论、质疑、附和……,他们在这样的自主交流中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还累积了大量必要的交流经验、探究经验,收获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信心,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四、自主小结,推动深层的领悟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了深切的感悟之后应该给他们自主小结的机会,这样通过回顾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会有一个巩固的过程,会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有时候在这个小结的过程中还能触发一些新的发现,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明显的拔高。
例如在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列火车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中途会停靠6个车站,那么火车运行于这个区间一共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找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先从上海通往南京想起,在上海站需要准备7种车票,然后中途的第一站需要准备6种车票,第二站需要5种,以此类推,求出从上海开往南京总计需要28种不同的车票,其后的南京开往上海的情形与刚才的过程相似,这样用28乘2得出一共需要准备56种不同的车票;还有的学生直接从一个个车站考虑,发现因为火车是往返于两地之间,所以从每个车站都需要准备到达其余七个车站的车票,这样直接用7乘8得出结果。在小结这样两种做法的时候,学生不但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还提出这样的两种方法其实有共通之处,乘法和加法都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但是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是不是有双向性,可以重复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不能重复的问题用加法解决比较容易理解,当然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了乘法,只要用得到的积除2就可以了。这样的小结从一个新的视野来看待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将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联系起来,形成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认识,因为学生的这个发现,我们又一起回顾了刚才课堂上遇到的握手、比赛、互寄贺卡之类的问题,证明了这个发现的合理性。笔者想这就是小结的价值所在,当学生站在阶段性终点的位置再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时,他们就会有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发现,就能有更深的领悟。
总之,在数学这门强调理解的学习中,我们应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深入地挖掘,在展现个性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空间高效性 篇3
目前分区堆存已在我国国内大型港口实施,如上海洋山深水港、宁波北仑五期码头,本文在基于码头分区堆存作业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出口集装箱区箱区间的平衡性和最短集卡行驶距离,从而得出应开辟作业的箱区位以及分配到相应具体作业箱区BAY位的作业量。
1 集装箱堆场空间动态配置模型
1.1 问题表述
1.1.1 问题定义。
目前大部分集装箱海上运输采用的是班轮运输方式,即固定时间、固定航线、固定装卸港,因此集装箱船舶到达港口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要装船的出口集装箱量也是可以预知的,停靠泊计划、船舶积载计划等在船舶到港之前已经完成。出口集装箱港区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出口集装箱在堆场中有两种状态:(1)出口进箱型,等待进堆场堆存的出口集装箱;(2)装船出口型,堆场内等待装船的出口集装箱。
本文将堆场中的出口集装箱分为上述2种类型,并根据这2种类型的集装箱数量来决定出口集装箱堆场位置分配问题,决定每艘船的出口进口箱具体应堆存在哪个箱区的哪个Bay位当中。当出口进口箱堆存到堆场后,就分别变成了装船出口箱,因此,本期堆场空间资源配置的决策不仅直接影响场内机械作业装船箱量和进箱量,而且也会影响下一期作业装船出口箱量。
1.1.2 问题解决思路。
衡量集装箱港口的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的指标有2个:(1)船舶停港时间最小化,这是为船舶服务的指标;(2)港口设备利用率最大化,这是衡量港口生产率指标。
堆场空间资源配置决策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上述指标,本文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把堆场空间资源配置问题分为2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分别选择一个与总体目标(港口设备利用率最大化和船舶停港时间最小化)一致的目标来进行求解。在第1个阶段,为了提高堆场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简化采用平衡各个箱区Bay位箱量的方法,将集装箱分配到各个箱区的Bay位中。在第2个阶段,为了减少集装箱在港区内的运输成本,即减少集卡从堆场到船舶的行走距离,将考虑每个箱区Bay位内每艘船舶的工作箱量,使船舶停港时间最小化。
1.2 出口集装箱堆场空间配置模型M1
M1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
限制条件:
模型M1表示各阶段各出口箱箱区Bay位作业总箱量的标准差之和最小化,即最小化港口各箱区Bay位间的作业箱量的不均衡性。
约束式(1)保证了在第s阶段到港,在第s+k阶段被装上船的IN型箱的箱量等于分配到各箱区各个Bay位中的同种类型箱的箱量之和;约束式(2)保证了在第s阶段到港,分配到箱区i的Bay位j中的IN型箱的箱量等于在第s阶段内分配到同一Bay,在S期内被装上船的IN型箱量与计划外装上船的箱量之和;约束式(3)保证了在第s阶段运到港,在计划期外装上船的IN型箱的箱量等于在第s阶段运到港,分配到各箱区各Bay位中,并在计划期外装上船的IN型箱量之和;约束式(4)说明了在箱区i的Bay位j中,在第s阶段装船的LD型箱由2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在第s阶段开始时已有的LD型箱,第2部分是由在s阶段前到达为止,在第s阶段装船的IN型箱转化来的;约束式(5)为箱区Bay位前后阶段的箱量关系;约束式(6)为箱区Bay位的总箱量不能超过其容量。
1.3 出口集装箱堆场空间配置模型M2
模型M1解决了每个阶段每个箱区Bay位所作业的进箱数量,模型M2将解决每艘船舶作业箱量在每个箱区Bay位的分配情况。其目标函数是集装箱运输成本最小化,即集卡在码头前沿和箱区间行走箱量距离最小化。通过M1模型的求解,可得到每个阶段每个箱区Bay位的进箱的数量,分别为INijs,在M2的模型中,这些量就可以作为已知量来使用。M2模型中的参数和变量的意义见表3。
M2的目标函数:
限制条件:
此目标函数把各个阶段每艘船舶要装卸的IN型箱分配到各个箱区的各个Bay位中,使集卡从各个箱区的各个Bay位到码头岸边的行走箱量距离最小化;约束式(7)为箱区Bay位作业箱量的限制;约束式(8)为船舶装量的限制。
2 算例数据分析
2.1 假设条件及已知数据
在算例中,假设理想化箱区数量B为1,箱区作业由轮胎式龙门吊完成,箱区有4个Bay位,5列宽,3层高,即每个Bay位的最大堆存能力Cij为15,泊位数量N为2,本模型计划期为3d。考虑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最后配置决策采用第1天的结果,本算例计划期采用1d,则T为2,其他已知变量数值见表4~9。
单位:TEU
单位:TEU
单位:TEU
单位:TEU
单位:M
单位:TEU
2.2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根据堆场空间资源配置模型M1和M2,运用优化软件lingo求解上述算例,得到如下结果:(1)通过模型M1,得出在第s阶段箱区i的Bay位j中,可接收的IN箱型总量见表9;(2)通过模型M2,得出在第s阶段到达码头,存放到i箱区Bay位j中,并通过停靠在泊l和泊位2处的船舶装上船的IN型箱的箱量Xijls见表10。
单位:TEU
模型M1目标函数的计算结果为1.98×10-6,这个数值代表了每个阶段各箱区Bay位作业箱量平均标准差,即不平衡度,可以看出运用建立的模型可有效地减少各箱区Bay位间作业的不平衡程度,从而避免堆场设备和集卡的忙闲不均,增加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模型M2目标函数的计算结果为5 050m,而若不采用这种箱量分配,对上述集装箱进行随机分配,10次分配的结果见表11。
随机分配的试验结果最小值为5 100m,最大值达到5 650m,平均距离为5 300m,因此,采用本模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集卡的行走距离,从而减少船舶的在港时间,提高集装箱码头的服务效率。
3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在分区堆存情况下的出口集装箱堆场空间分配问题,在滚动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出口集装箱堆场集装箱空间分配模型。在每个计划期内,问题都分成2个阶段,每个阶段问题都抽象成一个数学规划模型。在第1个阶段,运用模型M1平衡了各个箱区Bay位中的箱量。在第2个阶段,运用模型M2最小化了集卡从堆场箱区Bay位到码头前沿停靠船舶所在泊位的距离。本模型最终能确定出集装箱配置在堆场箱区中Bay位的具体数量,且从数据结果分析,说明该模型对解决堆场资源配置问题是有效的。
摘要:从效率和成本两方面优化出口集装箱堆场空间资源,运用数学规划方法,从最小化箱区Bay位箱量的不平衡性和最小化总路径距离入手,建立了出口集装箱堆场空间资源动态配置模型。与出口集装箱随机配置模型相比,发现出口集装箱在动态模型配置下,平衡了各箱区间的箱量,提高了出口集装箱装船效率,降低了集装箱作业成本。
关键词:出口集装箱,堆场空间资源,平衡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Sculli D,Hui CF.Three-dimensional stacking of containers[J].Omega,1988(16):585-594.
[2]Kim K H,Bae J W.Re-marshaling export containers in port container terminals[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35):655-658.
[3]Kim K H,Park K T.A note on a dynamic space-allocation method for outbound Containers[J].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92-101.
[4]Kim KH,Lee J-S.Satisfying constraints for locating export containers in port container terminals[J].Lecture Notes inComputer Science,2006(6):564-573.
[5]Yoichi Hirashima.A Q-learning System for Container Marshalling with Group-Based Learning Model at Container YardTerminals[J].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f Engineer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2009(1):978-988.
[6]张艳伟,石来德,宓为建,等.集装箱码头出口箱集港堆存模型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1):32-38.
[7]陈庆伟,王继荣.集装箱堆场出口箱堆存模型及其算法[J].物流管理,2007(7):106-108.
空间高效性 篇4
关键词:户外体育活动;心理发展;小空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64-02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利用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以及各种自然条件锻炼幼儿身体,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具有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时间经常、灵活性大的特点,有助于发挥关注全体,注重个别差异等教学原则;它还起到弥补早操和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不足的作用,给予幼儿更多的活动机会来发展自己的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科学地制定户外体育活动的计划,使之符合户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很有必要。
一、小空间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理论分析
幼儿园提供的户外环境和物质条件都直接影响着小空间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应因地制宜、设置能促进幼儿身心发育的户外环境,为幼儿开展小空间户外活动创设良好条件。例如在小空间幼儿园户外活动场所可设置小操场;富有童趣的壁画、小乐园;还有供幼儿动手操作游戏的玩沙池;供幼儿跑、跳、钻、爬、攀的运动器械和多功能玩具。小空间幼儿园户外活动场所还可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如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还可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
户外活动场地的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结构完美、格调统一、造型别致、内容丰富、色彩协调,达到绿化、美化、教育化和儿童化的要求,适应幼儿兴趣和需要,使儿童感到舒适、安乐、愉快和具有吸引力,成为儿童锻炼身体、自由嬉戏、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小乐园。
为了满足了孩子兴趣需求,我们还应该保证户外活动的多样性及材料的丰富性。在此,幼儿园老师应发挥教师特长,丰富活动器材。充分调动教师自制玩具和体育器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们可利用旧挂历、废毛线、易拉罐、饮料瓶以及废旧泡沫、布头等材料制作飞盘、纸制降落伞、竹筒高跷等户外活动器材。还可以自己精心制作的五星飞盘、蝴蝶网拍、旋转地贴、多用软绵棍、响拍、乾坤圈、摇摇乐等既安全又有趣,不仅令孩子们爱不释手,而且能为幼儿园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还可养成了师幼废旧利用、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气温过热或过冷的季节或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温度适当的时间段开展户外活动,也可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减少活动的时间。
二、开展小空间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对策及建议
1、小空间体育运动——三浴锻炼
在开展户外活动时我们注意利用户外的新鲜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水对幼儿进行三浴锻炼。如空气浴,我们坚持一年四季开窗活动和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点心前让幼儿精神饱满到户外做操,吸收新鲜空气,并根据气温情况增减衣服,尽量使皮肤接触空气。在日光浴方面,春秋冬季都坚持让幼儿室内活动后接触阳光,夏季在树荫下进行活动,让幼儿接触到太阳的散射光和反射光,避免夏日曝晒。在小空间水上锻炼中,我们用低于体温的水刺激皮肤。在进行户外三浴锻炼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暂停锻炼。
2、小空间体育运动——兴趣入手
小空间户外体育活动因空间有限,所以我们应该抛弃空间因素的制约,合理的安排小空间活动,真正做到两个自由,既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活动项目和活动器材,又让幼儿自由结伴。因此,小空间户外体育活动要从兴趣着手,调动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将体育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变被动活动为主动活动。计划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和选择游戏内容,并因地制宜,利用废旧材料,老师和幼儿一起动脑动手,制作体育器械,在器械的色彩、声响、多功能上下功夫,为幼儿积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气氛。如在分散活动中,幼儿一物多用,自创玩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装饰成各种不同颜色、形状的拉罐搭成了“拉罐乐园”,有的练习走、有的练习各种平衡、有的打“保龄球”、有的踩高翘,真是乐而往返,不愿离开。再如集体游戏练习投掷,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一起制作了许多小飞机、鸡毛飞镖、小手榴弹(乐百氏瓶制作),在户外拉起吊了许多的绳子,在墙上、树上挂上各种靶子。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结伴,设想游戏情节并选择材料练习投掷,既可以练掷远也可以练掷准。游戏结束后小朋友相互将自己玩的游戏内容告诉同伴,这样既调动了幼儿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丰富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考虑到幼儿没有规定模式的体育活动,主要靠户外体育活动来发展基本动作和培养活动能力。因此,幼儿的体育活动以游戏为主,既提高了兴趣,又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知识,达到寓教于乐。
3、小空间体育运动——时间保证
近几年来,人们重视了幼儿园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们对每天的课程给予了精心的设计和教学后,往往就把户外体育活动当成了她们调节神经,缓解疲劳的时候。加之幼儿园各种名目繁多的纪念活动、竞赛活动、观摩活动需要开展,在不能冲击正常教学情况下,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就被当然的占用了。因此,要注重户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实效性,达到促进幼儿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的目的。
由于小空间场所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为了达到幼儿户外活动平衡性的效果,我们应在时间上给与幼儿活动时间的保证。
首先要保证足够的“一小时户外体育活动”。目前,许多幼儿园班级多、场地小,应充分利用走廊、晒台等空间小地,根据不同的环境,可布置成各种活动或游戏的区域。如投掷区、球类区、玩沙区、平衡区、钻爬攀登区等,供幼儿活动。为满足幼儿活动时材料的需要,准备的器械数量应多于幼儿。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组织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导,并积极鼓励幼儿主动、活泼地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启发、帮助幼儿创造玩法,在巡回辅导时注意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由于户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幼儿在分散活动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进行锻炼,因此要采取严格安全措施,经常对体育活动的场地设备、器械等进行检查,杜绝事故隐患,确保幼儿安全,使户外体育活动收到实际效果。
4、小空间体育运动——用爱支撑
幼儿由于自我意识较重,对户外游戏规则的遵守不够严格,当幼儿高兴时就可能会疯狂扎堆,再加上空间有限,容易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小空间户外游戏活动过程中,要让幼儿养成遵守游戏规则和遵守秩序的习惯,这是培养他们进行户外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和情景表演等方法让幼儿明辨是非,体会到遵守规则和相互谦让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例如,我们都经常看到几个小孩手拉手一起走,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做法,因为如果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摔倒,就可能会拉倒其他人,这种摔倒是突然发生的,幼儿缺乏对头部等要害部位的保护意识,就可能酿成严重事故。针对这样潜在的危险,教师要严格教育幼儿不能手拉手一起跑,或几个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走,并告诉他们这样做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一方面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户外体育运动中老师对小朋友爱是可以感受到的,爱不是一种责任,爱是做人的态度。爱心不是仅仅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一种本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做到“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有了这样的爱心,做到尽职尽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小朋友也就不会遇到不安全的时候。由于小空间户外体育活动安全隐患诸多,确实是很容易成为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环节之一。因此,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总结,多用心,真正实现幼儿生命安全和身心发展的双赢。
空间高效性 篇5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湘南学院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在校大学生。研究采用纸质问卷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到50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7.12%,数据统计采用SPSS18.0。
2 调查结果
2.1 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调查发现,临床医学学生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频次严重不足,只有教师在空间布置了需要完成的作业时,才会被动的利用空间完成任务。80.01%的学生每次登陆空间进行学习的时间不到1小时。如图1所示,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网络资源的学习居于份量较轻的地位。影响学生利用空间进行学习的因素有多方面,如表1所示,这些因素揭示了空间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值得关注。
图1 使用空间进行学习的时间分布
表1 影响学生利用空间进行学习的因素
2.2 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网络资源建设在支持教学改革中需经历3个阶段[1,2,3,4,5]:①是信息和资源共享阶段;②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阶段,真正促进“教”,又支持“不教”;③是特色构建阶段,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随着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的深入,每个学校对于网络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个基本的体系,如: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周历表、表格化教案、教学课件、资源库、教学视频、课程作业、师生互动等。
调查发现,70.96%的学生认为,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栏目设置“较好”,但有29.81%的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学习。说明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框架设计,但是在支持学习的细节功能开发上还比较欠缺。表2的数据表明空间建设的有效性不足,表现在栏目内容、网络更新、在线学习和学习反馈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教师信息素养、课程建设、技术支持和不重应用等有关。
表2 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3 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的有效性
如图2显示,学生对空间资源的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资源下载”,而交互性、自主性的深度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这也反映出空间资源在实现真正的深度整合与深层学习方面还要继续突破。最受学生欢迎的网络学习活动有:知识扩展、案例学习、在线学习、留言互动、反思评价、讲稿下载等[5],这些活动应该作为网络空间建设中的基本思路。
图2 学生使用空间进行学习的表现
2.4 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影响的有效性
如表3所示,空间教学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深层思考”等方面一般,在“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能力”等方面较差。
表3 空间教学影响的有效性
3 讨论
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调查方法,从获取有效性、建设有效性、应用有效性和影响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空间教学有效性,现有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尚需通过建设使用与推广提升教学应用水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获取有效性方面,需加大建设项目和资源的宣传力度,关注学生的空间学习动机;在建设有效性方面,需强化空间的应用;在应用有效性方面,积极促进空间与常规教学的整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和学生采用空间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真正使空间教学适应学习的需求和教学的发展;在影响有效性方面,积极推广基于空间的混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突破时空局限,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2-25.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9.
[3]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18-120.
[4]夏洪文,郑哲,李巧丹.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03-107.
空间高效性 篇6
关键词:社会网络,办公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
1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办公型社区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它由社会群体中的行为人及行为人之间的关系构成[1], 研究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尤其是研究前者如何变为后者。社会网络研究者认为, 连接关系决定着网络的形态, 有什么样的连接关系,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网络,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模式, 比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个人更重要。
社区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其成员之间有着各种较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心理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办公型社区符合社区的一般定义, 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个体间的社会关系较为单一、社区的整体关系呈现出典型的层级结构、人际交往目的明确、人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规律性、社区的空间格局较规整和注重效率等。
在社会网络视角下, 办公型社区中的社会网络与公共空间紧密互动。出于对高生产效率的不断追求, 该类社区越来越强调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 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相应发生变化:社会网络趋向多元复杂;非正式团体增多;人们之间的工作以外的感情联系和交往频率越来越高, 强度越来越大, 类型越来越多。在新的关系模式影响下, 办公型社区的公共生活也随之改变:休闲时间和方式增多, 工作外的集体活动在类型和数量上都大幅增加。公共生活的改变使原本较为单一、沉闷的办公型社区空间环境发生转型:工作空间与休闲空间相互融合、与工作直接关系不大的功能空间增多、公共空间与工作单元的面积比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公共空间的变化也会反过来通过调节公共生活来影响社区内的社会关系, 两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循环往复。
部分学者只从空间环境的物理特征来解释社区公共空间是如何通过影响人的个体心理和情绪, 从而提升人的工作效率。然而, 正如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在霍桑工厂实验中所获得的结论, 人并非简单的“经济人”, 而是“社会人”[3], 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形态密切相关。因此, 判断办公型社区公共空间是否有效, 应该更多地从能否帮助员工建立健康的社会网络来衡量。
2 建构社会网络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框架
有效性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概念, 如果一个论证不能从真前提中得出假结论, 则论证的形式是完全有效的, 例如:A-B, B-C, 则A-C是有效的。由于只有公众活动的状态才能作为判定公共空间合适与否的标准, 所以本文选取了公共生活作为论证的中介, 并把公共空间的有效性定义为:如果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满足公共生活的需求, 公共生活促进社会网络的健康发展, 则社区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网络是有效的。据此而建立的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框架, 其主体思路如下:
本文尝试通过该评价框架, 选取某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的理论模型, 并运用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图形软件NETDRAW, 对其公共空间网络、公共行为网络、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量化和可视化操作, 根据三者关系判断社区内各类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网络的发展是否有效。
3 建筑创作研究中心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分析
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 用地面积5100m2, 由六栋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单层坡屋顶别墅, 以及四栋七十年代建成的两层双拼别墅围合而成。经过三次渐进式的更新改建后, 现已成为一个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 (图1、2) 。
创作中心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分为四种类型 (图4) :1) 供成员自由交流的户外公共空间, 如庭院、屋顶花园、走廊等;2) 供方案讨论和学习研讨的讨论空间, 这类公共空间与工作区域成簇状布局 (图3) ;3) 有具体使用功能的专属公共空间, 如会议室、图书资料室、食堂和报告厅;4) 与工作区域紧密结合的混合公共空间, 面积很小且没有明显边界, 分散于社区中的各处, 是社区成员随时碰面交流的地方。在此基础上, 对这些公共空间进行编号和统计, 绘成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布图 (图4) 。然后, 把社区中的公共空间看成网络中的节点, 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节点, 并根据面积大小对节点进行缩放, 最后把空间之间的联系作为连线, 运用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出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图 (图5:图中数字与图4的空间编号一致) 。
以此绘制的公共空间网络图可以直观表达出整个空间结构的骨架和层次, 以及看出哪些空间节点的连接度最高, 也就是空间可达性最好。如图5所示:整个空间网络是以门厅、庭院、会议室以及报告厅为主骨架, 向各个讨论空间延伸, 再往小型的混合公共空间发散;连接度最高的是二层连廊和各个讨论空间, 其中与办公隔间相邻的讨论空间连接度又会比开放式办公区的讨论空间高, 如15与16号节点的区别。
空间网络图中的“派系”是研究网络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用于表示群体中联系较紧密的子群体。同一“派系”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互惠的, 任何点对之间都存在一条直接相连的线, 并且不能被其他任何派系包含, 也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一个成员, 否则将改变该群体的性质, 因此能用它表示工作空间中联系较为紧密的组团。
运用UCINET软件对创作中心公共空间的“派系”情况进行分析:以至少包含3个空间单元为标准进行划分, 然后根据派系之间的重叠情况把所有派系归纳为六个较大的组团 (图6) , 其中6-7-10与4-5-9-53是以室外公共空间和专属公共空间为主要构成因子的组团, 其余四个是明显呈簇状、与工作空间紧密关联的组团, 1-11-24、12-18-31和13-34-33是位于首层的组团, 其余是位于二层并有连廊联系的组团。
从公共空间派系图可以看出 (图6) , 工作组团与户外公共空间、专属公共空间之间的组团缺乏联系。同时, 由于首层的工作组团与二层的工作组团之间的垂直交通影响、首层的工作组团之间相互连接途径少, 所以“派系”间的联系较弱, 因而能够得出社区内的交通方式对公共空间的连通性有较大影响。
把四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图3) 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栋 (图4) 的首层以及与之相连的户外、专属公共空间独立出来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第三栋的组团与其他组图的网络形态明显不同 (图7) , 它是一个三角闭合的空间网络, 而其他两个是从讨论空间往工作隔间发散, 成因是第三栋的首层是一个开放式的办公空间, 组团内两个工作区之间可以进行直接交流和联系, 有较高的可达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相对而言, 发散式的网络以某个点为核心, 其他各点均需要经过核心点进行联系, 联系路径长, 信息交流不便, 而且网络对核心点的依赖性高, 网络较脆弱和易受破坏。例如当讨论空间有团队进行讨论时, 各个隔间中人的行为则会受到限制 (图8、9) 。
4 创作中心社区成员行为网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 获取各人最经常与同事讨论方案和进行工作以外话题聊天的地方, 然后把收集到数据对各个空间节点的尺寸进行加权, 权值越大则网络图上的圆点尺寸就越大。把加权后的网络节点与原公共空间网络图叠加, 得出工作讨论公共空间网络图 (图10) 以及感情交流公共空间网络图 (图11) 。
从两种公共行为网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社区中央的庭院无论对于工作讨论还是情感交流, 所获得的权重值都较低;混合型公共空间的感情交流活动较工作讨论要频密;开放式办公空间无论在工作讨论还是感情交流, 都获得较高的权重。
5 创作中心社区社会网络分析
社区中最主要的社会网络有:以工作为纽带的工作关系网, 以师生、师兄弟姊妹关系为核心的学习关系网, 和社区内逐渐形成的朋友关系网。本文把两者合并为一个工作学习网, 并以之与朋友网作对比。
(1) 工作学习网分析
调研过程中通过三条相关的问题进行相关数据采集:你的名字和身份;列举四个最近有进行项目或学术合作的同事、同学、导师名字;列举四个关系最好的同事或同学名字。然后把所有被提及的87个名字按拼音排序和编号, 把在工作中没有联系的孤点剔除, 剩下67个有效节点, 用线连接相互之间有工作或学习关系的人, 经图形化处理后得出社区工作学习网络图 (图12:图中的数字为名字编号) 。
从工作学习网络图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合作可以突破空间位置的限制, 工作联系显得多样和随机, 这是由于创作中心以项目为基础自由组合的工作模式所决定的;职工的关系网络较密集, 位于整个网络的中心, 连接度也高, 而学生、实习生、项目秘书一般以职工为中介与网络中的其他人联系, 位于网络的外围, 连接度低;工作网大部分是均匀的, 但也存在明显的小团体, 其核心人物连接度明显比其他人要高。
接着, 对社区工作学习网进行与公共空间网类似的“派系”分析, 以至少包含3个成员为标准划分“派系”, 然后根据“派系”之间的重叠情况联结成整个社区的工作学习“派系”图 (图13) 。
从图13可以看出, 工作学习网被划分为两个较大的小团体, 而且两个小团体之间以17为中介, 所以17也就是整个工作学习网络最重要的介点1) 。如果以至少包含4个成员为标准2) 进一步划分工作学习网的“派系”, 可以得出联系更为紧密的工作学习“派系”图 (图14) 。在该图中, 网络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派系”:以24、69、80为核心的团体;以21为核心的团体;由1、31、45、55组成的团体。其中, 以24、39、80三个节点为核心的团体在进一步细分过程中仍然较为完整, 而另外一个以17、31、36、53等为核心的团体便被分为两个, 因此前者的内聚性明显较牢固。
将工作学习网与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及公共行为网络对比, 会发现以24、69、80为核心的团体成员便是在空间派系中处于空间编号为12-18-31和13-34-33组团中的人, 都是位于第二栋和第三栋首层的办公空间内工作的员工。两个组团之间通过空间编号为18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便捷的联系。而另外一个较大的团体, 是位于被连廊联系起来的、在二层办公空间中工作的成员, 其中由1、31、45、55组成的小团体位于第三栋功能模块的二层。
(2) 朋友网分析
创作中心的朋友关系网是从工作学习网络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网络, 它以社区成员工作学习以外的交流为依托, 具有情感支持的功能, 能成为衡量一个社区和谐程度的指标。从87个统计名字中剔除没有与社区其他成员结成朋友关系的8个, 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绘制成朋友关系网络图 (图15:图中数字与工作学习网络图一致) :
从图15中可以看出, 职工之间的朋友关系较为紧密, 位于网络的中心, 而研究生、项目秘书和实习生则位于网络的外沿。研究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成簇状分布, 原因是同一个导师下面的研究生会较为熟悉, 容易成为朋友。与此同时, 项目秘书之间朋友关系也相对聚集, 而实习生就分散于网络中的各个位置。
接着分别以包含3个成员和4个成员为标准划分社区朋友的“派系”, 把朋友网划分成程度不同的社区的朋友“派系”图 (图16、17) :
从朋友派系图可以看出:社区内的朋友关系发散程度较大, 人与人之间跨越不同的空间组团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较高;身份、职位对派系划分的影响较大, 部分研究生、秘书分别被分在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团体当中, 并且当身份及职位小团体与空间小团体重合的话, 这部分小团体的朋友关系会呈现出明显的内聚倾向, 与外界的联系也会趋向减少;另外, 图17呈现出的四个较为紧密的团体在人员构成、关系模式与工作学习网中的团体基本一致, 表明办公型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始终都是以工作为核心, 长期共事的人会易结成较为紧密的朋友关系, 而公共空间作为这些关系密切的人相互交流场所, 能进一步促进关系的稳固发展。
6 创作中心社区社会网络与公共空间、公共活动网络关系分析
(1) 网络结构的各项指标对比
运用UCINET分别对三种网络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 得出网络节点度和中心性参数:节点度、相对节点度、中心势;以及中间中心性参数:中间中心度、相对中间中心度[4]。节点度表达了某节点与其他节点连接的数量, 体现的是节点的重要性。不同规模的网络节点度数量差异很大, 因而不能以之与其他的网络进行对比, 于是使用相对节点度:点的中心度与网络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之比。中间中心度是用来衡量某个节点处于多少对节点的连接路径上, 数值越大代表这个节点控制行为和信息交流的能力越大。相对中间中心度用于标准化并与其他网络的中间中心度进行比较。小世界商值[5]是衡量网络小世界特征的主要依据, 商值越大表示小世界倾向3) 越明显, 网络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越强。它以实际网络的聚类系数C4) 与平均路径长度L5) 作为主要指标, 用两者之比与相同规模随机网络比较, 若符合如下公式则具有小世界倾向:
相对节点度比较:公共空间网络的平均相对节点度最高, 工作学习网居其次并与公共空间网络相近, 朋友网络最低。这种情况表示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能较高效地联系, 社区成员在工作和学习上相互联系程度高, 但在朋友关系上联系性就稍差。
相对中间中心度比较:部分公共空间占据了空间联系的途径, 掌握着空间沟通的资源, 表现最明显的是各个功能模块中的讨论空间对工作隔间的支配性地位。相比之下, 社区在工作学习方面不存在少数人垄断沟通途径, 人们可以随意跨越其他人与某些目标人物合作。而在朋友关系上, 社区中的部分人占据了人们相互结识的途径, 人们普遍需要经过较多熟人才能与自己想要结交的人认识。
聚类系数比较:公共空间网络数值最高, 空间形态的组团状最为明显。工作学习网与朋友网的聚类系数基本相同, 朋友网稍高, 证明人们在朋友关系上的小团体现象较为明显, 主要是根据身份和职位而结成的小圈子。
平均路径长度比较:公共空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最长, 从任意一个公共空间到达另一个公共空间要经过较多的地方。其次是朋友关系, 人们要在社区内结交其他人所需要经过的介绍人较多, 人们相互之间的亲密程度较低。平均路径最短的是工作关系, 人们要与某一个人合作, 只需通过两个人的介绍, 社区中的工作紧密程度较高。
小世界商值比较:小世界特征最明显的是工作学习网, 其次是公共空间网络, 最不明显的是朋友网络, 表明公共空间是一个整体性和联系程度最好的网络, 朋友网在三者之中较差。
因此, 从表格1中的指标来衡量, 创作中心的社区公共空间对于在里面工作和学习的人来说较为高效,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上可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然而, 对于社区中的朋友关系来说, 公共空间显得不是太积极, 人们相互结识的动力稍低。
(2) 网络派系对比分析
依靠网络的数据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公共空间网络对某类型社会网络是否有效, 但缺乏对局部情况的推敲。因此, 按网络个体之间的紧密程度对网络进行解构, 分解出相对较为紧密的小团体, 能更具体地看出公共空间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网络建构。
公共空间网络的派系是由于交通可达性不同而产生, 人们倾向在沟通便捷的空间组团内进行公共活动, 催生出各种关系相对紧密的小圈子。因此, 在创作中心社区内, 社会网络的派系与公共空间的派系基本一致, 但有几个地方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首先, 公共空间网络中与功能模块相关的派系与社会网络的重合性较高, 但以专属公共空间和庭院公共空间为主的派系与社会网络的各种派系均没有匹配;其次, 各个公共空间派系中的网络结构不尽相同, 从而引起了社会网络的派系情况有所差异, 例如采用开放式办公布局而形成的三元闭合空间网络形态, 能让在该区内工作和学习的人们沟通更为方便, 于是会更易于形成朋友关系;再次, 对于工作学习关系和朋友关系, 空间派系所引发的内聚效应不一样, 相同背景的人在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中会比较倾向形成较为独立的朋友圈子, 而在工作关系上这种情况并不明显。
(3) 公共行为网络与公共空间网络及社会网络的比较
创作中心的公共行为网络与公共空间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尤其是户外庭院公共空间、专属公共空间的地位没有与其在社区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取得一致。然而, 公共行为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关系方面, 尤其是对于朋友关系网络, 两者的匹配程度却较高。在公共行为网络中, 感情交流的权值较高的节点集中程度, 与朋友网中的派系分布非常相近, 由此可见, 公共生活才是社会网络形成的直接动力, 什么样的公共生活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网络。如果在朋友网中把各个体节点按参与某种活动的次数进行加权, 节点的尺寸按赋值大小进行缩放, 可以考察出经常参加公共活动的人是否会位于朋友网的关键节点上。本文选取了在社区食堂内就餐作为公共活动的代表, 可以得出社区成员在一个月内在食堂用餐的次数越多, 对应节点则能获得较高的权值 (图18) 。也就是说, 在社区食堂用餐次数越多的人, 在朋友关系网中就越能位于核心节点位置。因此, 虽然在整体上评价, 社区的公共空间网络对朋友网络的有效性并不突出, 但社区中部分与工作无关、能容纳多元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 对于朋友网络的建构却十分有效。
7 研究结果及总结
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能对创作中心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作出如下评价:
(1) 被工作区域围绕的讨论空间是社区功能模块的核心, 它对于社区中的工作学习网络具有最显著的有效性;
(2) 食堂能促进工作外的情感交流, 对于朋友关系网络的建构非常有效, 但其他的专属公共空间, 如报告厅和图书资料室的有效性不如预期中的理想;
(3) 处于办公模块之间、能与办公区域紧密结合的户外公共空间, 如室外连廊, 对朋友网络较为有效;
(4) 兼具工作讨论和情感交流的混合型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网络发展, 有效性十分突出;
(5) 开放式办公布局中的讨论空间和混合型公共空间, 对社会网络具有显著的有效性。
从评价结果可以归纳出社会网络视角下影响办公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的因素:
首先, 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能承载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 从而促进相应的社会网络建构和发展。在社区功能布局中, 过于严格的功能分区会让各种公共活动相对分离, 不能促进各种类型社会网络的融合。因此, 公共空间的适度功能混合能为社区提供更多活力。例如被办公区域围绕的讨论空间比专门会议室更有利于社会网络融合发展。
其次, 即使是功能较为单一的办公型社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其内部的社会网络也会逐渐向多元并存的方向转变, 所以社区需要建立多层次、复合的公共空间, 容纳更多元化的公共活动, 以之促进各类社会网络的健康发展。例如可以在工作社区中的庭院中留出空间举办各类兴趣活动, 或者利用讨论空间不定时幕播放电影等, 以之促使不同职位和背景的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
再次,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适度融合, 能激发公共交往, 促使社会网络的交叉互动, 从而为人们提供工作、感情、物质等方面的支持, 提高人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例如在工作位置旁边放置一部公用的咖啡机, 就能有效地能激发更多的非工作交往行为。
最后, 过于细分的空间会把人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认知范围内, 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机会较少, 非正式团体难以形成, 而且较难在网络中形成信息级联7) , 整个社区的信息通达性会减弱。相反, 如果空间以整体、通透、开放为主, 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多, 各种可能的社会网络均会逐步成长。例如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能让员工之间的各种交流变得容易, 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总的来说, 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 能影响人的关系模式发展。上述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表现出, 社会网络视角下办公型社区的公共空间形态对社区内社会网络的强化、发展和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公共空间的存在是否有效并不只能关注其质量、规模和位置, 能否与所在社区内的社会网络相匹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本文所建构的有效性分析框架是一种理论探索, 尝试运用社会网络的视角和网络分析的方法, 为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更为直观和更多角度的研究方向。
图片来源
图1~3: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郑少鹏博士提供;
图4~8、9~15、16~18:作者绘制;
图9: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褚正隆, 魏宏杨.基于紧缩城市理论的空间密度策略[J].南方建筑, 2008 (04) .
[2][美]诺克 (Knoke, D.) , 杨松.社会网络分析[M].李兰, 译.上海: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3.
[3]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
[4][美]弗里曼.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一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M].张文宏, 等, 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5-46.
[5]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6-38.
[6]李雪壁.大城巿商业街区网络分析一一以杭州巿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12:24.
空间高效性 篇7
2010年9月,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民族小学 (简称我校, 下文同) 数学课题组对“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里面的《图形的旋转》一课展开了研究。旋转这个几何概念, 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次研究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数学活动中, 归纳总结出旋转的中心、方向、角度, 并能设计较复杂的图案。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之后, 我们课题组确定了相应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策略。
【研究目标】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组织好行之有效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图案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 互动交流总结旋转的三要素, 独立操作设计复杂的图案, 以达到自主建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数学生活化的三维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次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探究方法。
【研究策略】
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操作应用
【案例分析】
现以“图形的旋转”为案例进行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 学生学习这节内容的价值。
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方法, 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旋转现象进行探究, 让学生体会图形及图形变化的特点, 从而揭示旋转的本质特征, 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技巧和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 它还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并广泛地运用、实践于生活, 因此, 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
2. 本节内容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1) 旋转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其他学习内容的关系, 如下图:
(2) 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就教材的编排来看, 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在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已有所渗透, 本节课专门学习图形的旋转, 揭示旋转现象的三要素, 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运用旋转这种方法, 欣赏图形、设计图案, 并能应用于生活。
(3) 知识的横向比较。
3. 旋转的内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 这样的图形变换叫旋转。这个定点就是旋转的中心, 某个方向就是顺、逆时针方向, 角度就是旋转的大小。旋转是将一个基本图形变换成一个复杂图案的方法 (手段) 之一。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能灵活运用旋转这种手段来设计制作相应的图案, 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关于学生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于该内容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于旋转现象其实是非常熟悉的。比如说石磨、秋千、跷跷板、木板风车等的运动, 他们已是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通过三年级下册的教学, 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他们对旋转这个几何概念有所感知, 此次教学主要是找出旋转的三要素, 通过操作运用, 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 学生学习旋转时出现的困难。
通过第一次尝试, 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起来出现了以下困难:
(1) 教师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A如何变换成图B、图C、图D时, 学生略加思考就能想明白, 可是在汇报时他们只说通过旋转多少度就能得到图B图C图D, 却很少有人说清绕哪个点, 向什么方向旋转。一次是这样, 二次还是这样。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准确表述这一现象就这么困难吗?
(2) 实践中的困难。从学生自己设计的图案效果来看, 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案非常单一, 虽然利用了旋转这一手段, 但不是很精致, 显得粗糙。二是操作不到位, 图案不美观。
3. 分析与思考。
(1) 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旋转现象, 停留在心明口不明的阶段。说明学生没有具体操作、制作的经验, 对这一概念理解得也不是十分透彻。
(2) 制作图形粗糙, 不到位, 不美观, 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实践能力。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 我们课题组集体会诊:在上课之前, 组织学生自己制作纸风车, 然后比一比, 看谁做得最漂亮、最精致。通过实际操作唤醒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不要只停留在对事物外在形式感悟上, 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一个支点。
三、教学活动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与反思的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这次教学的策略是:情景—观察—思考—汇报—总结—制作。即出示风车图案, 猜想这个图案是如何设计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 独立思考后举手汇报, 然后集体总结出方法, 最后小组制作设计图案展示。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学生能够找出多种图形变换的方法, 但是他们对于旋转过程的描述有点模糊, 说不清道理, 道不明理由。课后,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问卷发现, 他们对基本图形A通过旋转构成风车图案, 这一过程表述起来十分困难。为此, 我们课题组又集体商量对策, 一致认为;教案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呈层次性展开,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应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这一环节, 这才有利于学生认识旋转的本质特征,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想好了就行动,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研究。
第三次教学是分步进行的。
第一步, 针对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不强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如下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思考, 分别说明图1如何变换成图2、图3、图4的。
第二步, 在学生能准确描述三角形变换过程的基础上, 出示教材中的第一幅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思考风车图案的设计过程, 并在方格纸验证自己的想法 (也可同桌互助) , 然后汇报风车图案的形成过程。
第三步, 出示第二幅情景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复杂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并举手回答, 全班交流。
第四步,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单一图形利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幅图案, 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再在全班展示, 最后由学生评比。
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揭示概念的内涵,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便于学生学习新知。组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交流、操作、归纳等手段自主学习。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目的达到了, 这就不是简单的“授予”而是儿童灵性在一定情境下的“激活”与“唤醒”,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效果良好, 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感悟】
1. 充分的课前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自制纸风车, 然后在班级展示评比, 同时让学生观察思考, 风车在运动中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还让学生明白了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是围绕着旋转中心旋转的, 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的道理, 为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效果十分明显。
2. 根据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呈现的图形的变换内容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操作过程, 因此,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能力, 设计了直角三角形旋转的单一变换过程来作为整个教学的铺垫, 将综合性问题简单化, 当学生熟悉了这些变换后, 再引入教材内容, 学生就能准确表述旋转现象和正确认清旋转角度了, 使学生心明口明,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 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图形的旋转》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观察、思考图形变换过程, 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 汇报评价学生做法, 总结归纳旋转方法, 设计制作复杂的图案等活动, 自始自终把学生放到学习的第一位,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不仅注重了知识的学习, 更注重了人的培养, 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真谛。
4. 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示自己的制作, 说出自己的想法, 欣赏他人的作品, 倾听他人的办法, 这是最好的交流与评价, 让每一位学生深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感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激励他们勇于创新, 勇于实践的能力, 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吗?
【困惑与思考】
1.教材呈现的图形的变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而“说一说”编排的内容相对单一简单。为什么不由浅入深, 从简单到复杂呈递进式安排呢?这既便于教学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是更好吗?
空间高效性 篇8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求体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一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应在基础知识的复习、重新整合并形成有机知识网络、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均体现出有效性的要求。其中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和领悟尤为重要, 它们虽隐藏在数学知识中, 但却担当着对各知识点的组织进行优化的角色。这些隐藏在初等数学甚至高等数学知识中的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 组成了指导数学教与学的“高观点”。挖掘并恰当运用数学“高观点”来指导数学知识的复习, 对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课堂复习的实效性,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高三数学“空间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这一专题复习课, 谈谈在教学中运用“高观点”组织数学知识复习的一些粗浅做法及体会。
二、案例描述
“空间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问题引入
问题1:空间距离的概念是什么?
(1) 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_____________的长度。
(2)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 ___________的长度。
(3) 点到平面的距离:自点向平面引垂线, ____________的长度。
(4) 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任意取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 ___________的长度。
(5)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夹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___________的长度。
(6) 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 从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向平面引垂线, ___________的长度。
(7) 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夹在两平行平面之间的__________的长度。
问题2:七种距离之间, 有着怎样的联系? (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问题3:上述七种距离中可以浓缩为三种距离的求法, 即两点间的距离,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及点到面的距离。试根据问题2的研究, 思考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如何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
环节二:问题探究
1.回顾两点间距离与两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1:SA⊥平面ABCD, ∠DAB=∠ABC=900, SA=AB=BC=α, AD=2α, 求:A到平面SCD的距离。
强调: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垂面法;
方法二:体积转化法;
方法三:法向量法。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计算, 并在黑板板书求解过程)
3.利用转化的思想, 求其他距离
例2:设ABC—A1B1C1为直三棱柱,
A1A=1, AB=4, BC=3, ∠ABC=900, 设过点A1、B、C1的平面与平面ABC的交线为L,
求:顶点A1到直线L的距离。
变式 (一) 求A1C1到直线L的距离。
变式 (二) 求直线L到平面A1B1C1的距离。
强调:1.求“点线距”的关键———确定垂足、构形解形。
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间的距离可化归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AB=4, BC=3, CC1=2
(1) 求证:平面A1BC1∥平面ACD1。
(2) 求 (1) 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4.配套练习: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为棱AA1、BB1的中点, G为棱A1B1上的一点, 且A1G=λ (0≤λ≤1) , 则点G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
环节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在探求利用转移法求解空间距离问题方面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环节四:随堂检测。在三棱锥S—ABC中, Δ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平面SAC⊥平面ABC, SA=AC=2, M、N分别为AB、SB的中点。
(1) 求证:AC⊥SB。
(2) 求二面角N—CM—B的大小。
(3) 求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
强调:尝试一题多解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高三数学的一节专题复习课。作为专题复习, 不仅要让学生系统掌握空间距离的概念, 而且要熟知常见的求解或转化的方法, 并应用于解题之中。运用转化变换的“高观点”, 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复习,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审视和思考空间距离的求解方式, 从而提升数学复习的实效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复习的实效性。
(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复习课要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不可或缺。本案例中, 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 激发学生探究和复习的欲望, 为下一步自主复习探究奠定“兴致”基础。
(二) 融知识复习于问题探究中, 提高知识点复习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表明, 对数学知识点的最有效的复习, 不是简单的背、记抽象的知识点, 而应融知识点的复习于问题解决之中。在问题解决中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本案例中, 通过设置几个典型的例题, 在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 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致, 交流、讨论热烈, 基础知识复习的实效性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 以转化变换为主线, 将题型题组化
运用七种距离的相互转化的“高观点”, 来组织对空间距离的复习, 是贯穿本节课复习的一条主线。首先归类出几个有效的题组, 利用题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促进知识的迁移, 提高解题技能, 并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同时, 通过动态展示图形间的几何变换, 也让学生对转化规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从而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运用七种距离转化变换的“高观点”组织对空间距离知识的复习, 对于学生掌握空间距离的求解, 起着独特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1. 从本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 同学们自始至终保持着较高的探究兴致。学生思维活跃, 课堂气氛热烈。利用各种距离间的内在联系, 能更好地系统掌握全等的知识, 并有助于他们灵活运用转化这一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困惑, 在例2的讲解环节, 引入小组合作讨论, 开展小组互讲, 以好带差, 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转化的方法。配套的练习, 也要引入小组合作讨论, 在后进学生学会解答之后, 鼓励他们在全班进行讲解, 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 深挖并运用数学“高观点”来指导数学知识的复习, 是提高复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及时参阅有关教学资料, 预先挖掘出每个单元章节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并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然后统筹安排,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3.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上乃至课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 不断总结、归纳、提升。在高三数学各章节的复习中都应及时配备一定数量的练习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 并指导学生做好各章或单元的小结, 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切实落在实处。
摘要: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教师需要课上乃至课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 不断总结、归纳、提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及时参阅有关教学资料, 预先挖掘出每个单元章节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统筹安排,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观点,实效性,探究
参考文献
[1]沈文.数学建模[A].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 .
[2]简洪权.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1-2) .
空间高效性 篇9
关键词:电子白板;空间;图形;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较为抽象,要建立学生的空间感,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媒体表现力不足,形式较为单一,教学难度比较大。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高科技教学工具,不仅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留了普通黑板教学的优点,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交互式教与学的解决方案,具有改善教学、优化师生互动的多种潜能。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效果较好。
一、应用电子白板实现真正的互动
电子白板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在互动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之间都在进行整体的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思维,产生思维的创新。教师在互动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传统意义上的问答、游戏等都不能称得上是深层次的互动教学。而电子白板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具备预设和随时书写的功能,师生有着较多的自主空间,拥有可以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无须严格专业地训练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具体操作,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如: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材要求学生理解、体会分解组合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白板上出示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图,问:你能看出这个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如果计算它的周长或者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此时请学生上台对图形进行拖动、分解。很明显操场跑道图可以分解为长方形与圆,要求它的面积与周长,知道直道部分的长度与圆的半径即可。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得出:转化后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不变。通过在白板上简单地拖动,学生理解、突破了图形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应用电子白板捕捉细节突破难点
在课堂操作活动中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常常停留在表层,对于课堂难点的把握和理解往往似是而非,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来关注、聚焦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处理好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扎实掌握操作方法,突破课堂难点。
如:角的度量。传统做法是教师在黑板或实物投影上演示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总结量角方法,或者更可以用PPT演示操作方法。但传统的木质量角器教具和学生手中的量角器学有很大的差别,会给学生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影响方法的正确掌握。即便是PPT演示或实物投影的介入,也不可能非常直观地反馈、暴露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如量角器没有盖在角上的、零刻度线和中心点不能同时重合对齐的,再如量角时量角器发生位移的等。而电子白板可以很直观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朝向的角,调出工具库中的量角器工具,让学困生上台演示测量过程,操作中的问题随之清晰地暴露出来,引导学生讨论、纠正并改进,提高操作的正确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应用电子白板变抽象为形象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概念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或数学思维的细胞,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具有概括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习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电子白板这一新媒介,精心设计引导,化抽象为形象,助力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
如:三角形的分类。课堂中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了每类三角形特征,并能识别出不同的三角形。接着进行概念辨析深化:(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直角。(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钝角。教师利用白板随机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学生在白板上选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进行旋转,直至原斜边与原直角边构成第二个直角,显然这个非封闭图形已经不是三角形;同理,学生在白板上操作证明有两个钝角的图形也不再是三角形。随即交流、总结,得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1个直角或1个钝角。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讲解,数学概念在活动中很巧妙地得到深化。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电子白板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充分挖掘其多种潜能,有效利用电子白板,使课堂教学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知识结果”转向“过程建构”,从“教师教授”转向“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益,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金文龙.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空间高效性】推荐阅读: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10-19
浅谈线性空间与欧式空间09-20
语文课堂的高效性10-01
初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性07-23
初三历史教学的高效性09-09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07-20
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性06-01
高效课堂如何高效09-01
住宅空间07-15
空间符号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