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保险制度(精选11篇)
军人保险制度 篇1
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通过保险途径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 符合国家关于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和军队建设的需要, 也易于实现大病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满足军队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要, 从而有利于减轻国家和军队的社会保障负担, 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及时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是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客观需要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军人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继1998年军人伤亡保险项目出台后, 2000年又推出了退役军人医疗保险, 接下来出台军人养老保险。按照《军人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将相应开设其他保险项目。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 符合国家关于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和军队建设的需要。目前军人保险机构已经成立, 开展军人大病医疗保险, 应该说条件已经成熟, 能够正常工作。
(二)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是保障军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军人作为公民, 有其自身的物质、精神需要。在服役或退役后由军队供应期间, 发生疾病, 应该得到有效的治疗。根据费用管理规定, 军人享受免费医疗, 尽管卫生事业费标准不是很高, 其基本医疗需求尚能满足, 如果一旦患上大病, 需要支出大笔医疗费时, 就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通过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 筹集相对充裕的保险基金, 确保军人患病后有获取社会帮助的物质基础, 享受国家应该给予的治病权利。
(三)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是缓解医疗费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是减轻军费负担的需要。尽快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这样保险义务由单位和个人分别共同承担, 即各自交纳保费, 应由保险赔付的费用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承担。一部分保障通过大家互帮互助来解决, 相应地减轻了军费的负担。军人大病医疗保险具有其他的军人社会保障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与军人社会福利相比较, 两者均是满足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 旨在改善并提高生活质量, 而军人社会福利, 特别是职业福利, 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的硬性补贴或“军队办社会”的模式实现的, 国家和军队的社会保障负担重, 而军人大病医疗保险, 既强调国家对军人的保障责任, 以强调军人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 客观存在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制的作用, 以较低的保险费获得较高保险赔偿或补贴, 同时集中军队的分散资金, 发挥集团优势, 易于实现大病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满足军队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要, 从而有利于减轻国家和军队的社会保障负担。
二、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
(一)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的原则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军队实际。配套进行军人大病医疗保险设计, 并根据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的统一部署, 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 以国家社会保障改革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依据, 以国有企业职工和外国军人保障制度为参照, 以完善军人保险体系, 提高现役军人保障生活保障水平、保护军人合法权益、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 立足于现实情况,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职业特点与保险待遇相结合原则。
军人的职业特点主要就是体现在险种的设计和保险待遇的水平上。因此, 合理确定军人大病医疗保险水平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军人大医疗保险的项目设置、给付标准、个人缴费等, 既要参照国家已出台的相关保险制度, 又要充分体现军人的职业特点, 要确保军队大病医疗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地方一般劳动者的水平。以充分体现对军人职业的承认与激励。这也是世界各国军人医疗保险所采取的政策导向。
2. 公平与贡献相结合原则。
军人大病医疗保险缴费额度、待遇水平应当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 体现贡献大小, 兼顾公平的原则。
对特殊行业岗位边远艰苦地区、训练作战任务重、劳动付出大, 对身心健康损害程度高的军人, 要有一定的差别。与军内人员相比较, 要体现出岗位差别和地区差别, 尤其是在有毒有害岗位上和高原、高寒地区工作的军人他们的工作具有危险性, 所处的恶劣环境, 有些甚至对本人及家属乃至后代的身心有着长远的滞后的影响, 对这些人员的保险待遇水平要略高于一般岗位、一般地区同类人员真正体现国家, 军队和社会性对这部分特殊人员的特殊照顾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优厚的保险待遇, 以回报他们在特殊岗位上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
军地之间比较, 军内人员要略高于地方人员, 这有利于鼓励军人安心服役献身国防事业。工作在国防科技战线的广大官兵, 在过去十分艰苦的年代里和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待遇和保险, 但是就凭着那种高昂的爱国热情, 顶住了美苏的各种封锁, 为确立我国的大国地位, 硬是研制出了“两弹一星”, 创造和实践了“两弹一星”精神。我们理解:军队为这部分“特殊人员”设立大病医疗保险, 正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为这部分“特殊人员”的工作正是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二) 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
1. 大病医疗保险的性质。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属性应是补充性。因为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是保障军人待遇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军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在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不是要代替公费医疗制度, 而是解决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在现实中暴露出的某些问题, 如经费投入少, 保障范围宽而水平低。就性质而言,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属于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军人保险体系中, 处于补充地位。风险发生频率越高、损失程度越大, 保险费率越高。驻军环境不同, 职业不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不同, 患病尤其是患大病的概率就不相同, 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也不相同。保险费率的计算与风险发生频率、风险损失程度直接密切相关。
2. 大病医疗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大病医疗保险的对象应是现役的军官、文职干部、志愿兵、义务兵 (含学员) 和由军队供养的离退体干部。
其范围有两种界定的方法:一是以治疗疾病所需的费用来划分。根据济南军区的试点是以医药费在5000元以上的定义为大病。另一种是按病种划分。最合理的应该是首先确定病种, 然后以医疗单位提供的费用再定义大病的范围。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 其费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医疗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科学测算每一病种的标准化诊断、标准化治疗、标准化药品的费用, 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 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并作为大病医保机构费用偿付的依据。“按病种计费”方式可有效地限制医生在决策中的“独断专行”, 避免提供过度服务。美国的预付制和德国的按点数付费, 在本质上都属于“按病种计费”方式。具体的病种应有总后卫生部来确定。
3. 大病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及管理。
在社会保险中, 保险基金除来源个人外, 还应由政府、单位出资。所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应:一是由总部安排;二是由大单位补助;三是个人交纳。个人交纳保险费应以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来分。因为年龄越大, 患病率越高, 保险金给付的期望值越大。因此, 为取得被保险关系, 年老的投保人为之付出的成本应高于年青人。一般而言, 军内年老投保者的工资水平较高, 更能负担的起保险费。
对大病医疗保险基金要设立专户统一管理, 医疗支出实行保险机构、医疗单位和患者共同负担, 互相约束, 互相监督。保险机构监督医疗单位对大病的用药范围及经费支出;医疗单位限制大病患者医疗费的增长;大病患者监督医疗单位的用药效果, 增强“医、患、保”三者之间医疗监督的透明度。大病医疗保险的支出由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统一向医疗单位进行结算, 实行预决算制度。
(三) 建立和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措施
1. 建立及时治疗军人大病的机制。
在当前情况下, 军人因大病医疗项目需要诊疗时, 往往由于医院或单位资金紧张, 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甚至久拖不“医”, 有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病情加重, 为下一步治疗增加了费用。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后, 由于有保险基金作保障, 当军人患病后, 部队和医院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治疗问题, 而不会像过去经费短缺时那样更多考虑治疗费问题。凡是属于一般用在一定限额内的, 由单位或医院从正常计领的卫生事业费中开支。属于大病医疗项目开支, 申请保险基金解决或个人按一定比例适当承担, 这样就可以使军人在服役期间所患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
2. 确保医疗经费的合理性支出。
军队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部队维持性经费实行标准化供应后, 各级的机动财力明显减弱, 一旦单位出现有大病的人, 需要开支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医药费, 对每个单位讲, 都是很大的“包袱”。按照总部规定, 医院实施大病医疗项目后, 可以单独向总部计领一部分大病诊疗费, 但数量有限, 医院补助数额大 (某总医院仅此一项每年就要补贴几百万元) , 不仅造成医院经费亏损, 而且让医院负担也不尽合理。一个正规建制团队, 一年标准计领的卫生事业费才十几万元, 如果碰到一个需要脏器移植的病人, 治疗费将近30万元, 即使用全团人员计领的医疗费也不够支付一个人的开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 出现这种情况医院或单位只能垫支。要么造成超支, 要么长期挂账, 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供应。个别单位的病人由于不能及时治疗, 还引发了单位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的矛盾, 实施军人大病医疗保险后, 对缓解部队医疗经费供求矛盾, 保证其他人员基本医疗质量, 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一) 操作规程要简便易行
目前军人保险机构只有总部和各大单位有, 军以下没编配专职保险人员。随着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队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如住房制度改革、预算编制的改革、财产计价核算, 再加上政府采购等, 军以下财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要把军人保险工作管理落实好, 把在病医疗保险制度运筹好, 除了提高人才素质外, 更重要的需要我们把制度设计不要过于复杂, 能简化尽量简化, 以减少工作量。
(二) 大病医疗保险与伤亡保险的区分
大病医疗保险与伤亡保险大部分范围内没有清晰的分界线,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风险对那些因战、因公或患职业病所导致的死亡伤残人员, 划入伤亡保险范围是对军人的一种补偿, 以更好的维护军人权益。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单位为了好做工作、送人情, 虚报情况, 将一些意外死亡或正常病死的人员也划入伤亡保险中, 这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各部门应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认真按照国家的伤亡保险标准来执行。
(三) 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军地医院兼容
军队医院是国家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充分发挥军队医院在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军队医院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这样做, 有利于促进军队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军队医院只愿收地方病员、不愿收部队病员和只愿收轻病人而不愿收患有大病人的问题, 调动军队医院医疗积极性, 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 开辟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新途径。在军队医疗机构改革中, 结合军队实际, 也引入竞争机制, 应被过去对口定点医院为全方位的定点医院医疗, 是有效实现医疗保险的必要过程。所谓“全方位定点医院医疗”, 就是患者可选择所有的定点医院, 而不受“对口”限制。这种“选择”的结果, 最终能导致医院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基础上的竞争关系, 从而推动医疗供给的完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促进医院面貌的改变, 也真正给患者带来方便和实惠。
军人保险制度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1987年12月12日发布《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后,各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贯彻,并要求对某些具体规定予以说明。经征求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意见,并征得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同意,受国务院委托,现将对《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若干规定的说明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对《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若干规定的说明
一、《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第二款第二项所称“驻军医院”,是指义务兵驻地的团以上级别的部队医院。
二、《条例》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所称“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是指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压缩军队规模、精减部队编制或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经总参谋部商民政部联合发文决定缩减下来的人员。
三、《条例》第二条第二款第四项所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指义务兵在服役期间,因父母等家庭主要成员伤亡病残而造成家庭经济严重困难,本人成为家庭的唯一劳动力,非其回去不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
四、《条例》第二条第二款第五项所称“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是指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部队成建制或成批地转业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的。
五、《条例》第三条所称“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主要是指,各地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退伍军人回到原征集地后得到必要的劳动场所,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既包含了对退伍军人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适当照顾,也包含了应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不能理解为个人想得到什么工作,政府就应该给予安排什么工作。
六、《条例》第四条强调了安置退伍军人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必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进行。
根据198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请有关部门协助民政部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的通知》和1983年国务院《关于调整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要求,地方县以上(含县)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退伍军人安置领导小组,下设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专职人员,并列入当地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退伍军人接收安置机构为常设机构设在民政部门,负责办理退伍义务兵接收和安置的日常工作。区乡、镇人民政府也要加强对退伍安置工作的领导,指定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七、《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对退伍义务兵要认真组织接待,是指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对退伍军人热情欢迎,亲切接待,使退伍军人感到参军光荣,退伍同样光荣,激发他们投身“四化”建设的热情。
八、《条例》第八条第一款所称“国家规定”,是指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4 号文件精神,对确无住房或严重缺房的回农村的退伍军人,要通过“自力更生、集体帮助、辅之以国家必要的补助”的办法加以解决。国家财政已于1981年在国家收支预算科目中列上了“退伍军人安置费”。
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要求,每年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及时解决退伍军人确无住房或严重缺房的困难,以保证退伍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条例》第八条第二款所称“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下同)以上的”,同时包括由大军区、中央军委批准获荣誉称号并分别授予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
十、《条例》第八条第三款所称“有一定专长的”,即指军地两用人才。对于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各地可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6)16号文件精神,进行多渠道推荐安置,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使有一定专长的退伍军人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十一、《条例》第九条所称“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办法”,是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4号、59号文件精神,采取由政府向各行业系统分配安置退伍军人任务,各行业系统应保证完成安置任务的一种指令性办法。因此,各部门、各单位包括中央和省属企业、事业单位,都要把接收安置退伍军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得拒绝接收当地政府分配的任务,以保证退伍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二、《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家庭住址变迁”,是指战士入伍前与父母共同生活,服役期间,其父母双方户口迁入新的居住地或入伍前父母一方已迁入新的居住地,另一方在军人服役期间迁移(包括由农村迁入城镇),原征集地无直系亲属。迁居后,父母系城镇户口的,该退伍军人与所在地城镇退伍军人一样安排工作;父母系农业户口的,随父母落户,与所在地的农村退伍军人一样对待。
该条所称“国家另有规定”,是指国务院对某个城市、某个地区的人口迁入另外有规定的。
十三、《条例》第十五条所称“待分配的时间”,是指《条例》规定的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伍军人回到原征集地后等待分配的时间。待分配的时间从报到之日起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因组织造成的原因和其它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不符合《条例》规定安排工作条件的农村籍退伍军人,退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又由劳动部门安排就业或者是自行找到工作列入正式编制的,其军龄亦应与参加工作后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在企业单位的,即为本企业工龄)。退伍后至参加工作前从事农业生产期间不计算工龄。
军人保险制度 篇3
【关键词】 完善 海边部队军人 保险制度
军人保险制度是国家在军人遇到伤残、死亡、年老等情况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其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等。对于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不断完善,加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军事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我军边海防部队大多驻守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岛屿,担负着最现实、最紧迫的使命,巡逻、执勤、保障、遂行作战等任务重,存在工作环境风险指数高、面临就业压力大、家庭特殊困难多等现实问题。近几年来军委总部高度关注边海防部队基础建设,在改善官兵生活环境的同时,相继提高了边海防部队执勤分队伙食费标准,建立了边海防部队岗位津贴等,福利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现行军人保险工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反映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和完善军人保险制度,特别是边海防部队军人保险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一、现行军人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不够完善。军人伤亡保险制度规定,军人因战、因公伤亡和义务兵因病致残可以享受军人伤亡保险待遇,干部和士官因病致残和死亡不能享受,非因公伤亡也不能享受,这就把军人伤亡保险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由于边海防部队军人岗位的特殊性,大都工作生活在边远艰苦地区,还有的同志在有毒、有害岗位工作,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急难险重任务等压力,使军人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患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危及生命。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奉献不是在战时,而是在平时,他们的伤亡不是因战,而是因病,这部分人未纳入伤亡保险是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从保障对象讲,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以及与军人密切相关的家属子女,都未列入伤亡保险范围。其次,非因公伤亡不享受伤亡保险待遇也值得商榷。按照正常工作时间计算,每周5天工作40个小时,工作时间仅占每周时间的24%,非工作时间出现意外伤亡的概率要相对大一些,且一旦出现意外,对军人家庭的冲击是巨大的。
2、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行的退役医疗保险目前仅解决军人退出现役后与地方保险的接续问题,具有明显的衔接性和过渡性,军人服役期间仍享受免费医疗政策,但是由于当前的医疗条件,军人到军队体系医院看病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边海防部队驻地大都偏远和分散,而体系医院相对集中在大中城市,官兵到体系医院看病不方便,看病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二是军人医疗保障水平低,在目前军队卫生事业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医疗经费是通过床位分配来管理的,造成军队医院只愿意收治军队的轻病人,不愿收治重病人,难以对全体军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三是军人大病医疗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边海防军人职业的特殊性,患大病的几率较高,对于大病医疗的开支,目前只能靠上级补一点,单位贴一点,个人凑一点的办法。上级拨付的大病统筹经费实行限额管理,一般难以满足治疗的实际需要。
3、军人保险制度发展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保险制度的目的是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个人及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目前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已经很明朗,即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以法律强制实施的工伤、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险,单位和部门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的补充性保险,以及个别家庭及劳动者个人通过自愿方式进行的储蓄性保险。尽管军人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军人提供了保障,维护了军人的社会权益,但由于受经费开支和保险基金积累程度的影响,保障标准普遍偏低,保险范围和受众面较窄。加之边海防部队工作环境的高危性,这就体现了军人保险与国家社会保险发展不相适应,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保障水平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4、军人保险军地衔接制度不够完善。做好保险关系在军地之间的衔接转续工作,对军人保险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军人保险待遇能否落实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关系的军地衔接,现役军人特别是随军配偶保险军地衔接手续还比较繁琐,问题还比较突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军人保险的险种实施模式与社会保险实施模式不相同,导致军地险种之间没有接轨的基础。虽然军人保险发展思路源于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也基本依据社会保险,但为了兼顾军队的一些传统特点和保障军人职业特殊风险补偿的需要,在实施模式上或多或少与社会保险存在差异。比如在军人养老保险方面,军队对转业到地方企业的转业干部实行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政策,以补偿军人个人账户没有积累的问题。但社会养老保险除了个人账户以外,还有单位向社保机构缴纳的统筹资金,而统筹资金是社保基金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后基础养老金的主要来源。对于地方社保机构来说,每多接收一名军转干部,就多一人挤占统筹基金,所以地方社保机构对保险关系在军地间的转移显得比较被动。同时,士官转业大都安排在企业单位,但现行的保险制度规定只有军官、文职干部享受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这在某些层面上不符合实际需求。军人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实施模式上差异,导致了在军地衔接工作中矛盾的凸显,虽然实行了一些政策来解决衔接上的问题,但这些衔接制度或多或少具有滞后性、临时性与不适应性,如果不改善实施模式、健全制度、建立相关协调机构,军人保险的军地衔接问题将严重影响到广大官兵的利益和军人保险的发展。
二、完善军人保险制度的对策探讨
建立军人保险的前提条件就是考虑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军人职业特别是边海防部队军人的职业相对于其他一般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高风险性和高突发性。军人既要面对战争与艰苦环境所带来的流血牺牲与身体伤害,又要在退出现役时还要面临二次择业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是大多数军人面临同时又是一般社会保障所无法承担的。正因如此,在保险项目设置与保险待遇水平上都要考虑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军人的保险待遇水平要与其职业风险相一致,高风险职业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做依靠,进而体现对军人职业的承认与对广大官兵的激励。
维护军人的根本利益,做到有保障可依是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国情考虑国家及军队保险制度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军人保险制度在险种设置上应与地方相一致,应包括两个层面,即军人基本保险与军人辅助保险,军人基本保险主要包括三类现行保险种类: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作为军人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始险种。针对边海防部队及特殊生活条件下的军人,应设置军人辅助保险,目的主要体现军人职业的高风险性,作为基本保险的辅助条件,辅助保险应借鉴地方对高风险群体统一投保的做法,拓展保险范围和受众面,缩小军地保险待遇水平差距,提高军人及其家庭对职业风险及一般社会风险的应对能力,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意外保险、重疾保险和养老保险。
1、增加军人意外保险。1998年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出台,军官和士官需要个人按月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由于我国大多数现役军人是来自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中间大部分还有兄弟姐妹的状况,考虑到军人工作的危险性,一旦出现意外亡故,现行的保额是远远不够的,军人在意外保险方面应该相应增加保额,以减少对军人家庭造成的困难和负担。
通过对地方商业保险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边海防部队或担负急难险重任务的部队应根据本部实际需要,由单位向保险公司集体投保,按照不同风险行业划分,军人因战因公伤亡,除可获得军队伤亡保险赔付外,还可获得地方商业保险的赔付,即使在非因公时间出现意外,也可获得地方商业保险的赔付,对军人及其家庭是一种经济补偿。在单位进行集体投保时,可将军队离退休干部、军队职工一起投保,军人家属可采取自愿交费的方式参加,扩大了伤亡保险的受众面,减轻了因意外死亡和残疾对军人家庭造成的影响,单位对所属人员集体投保后,可参加保险公司推出的附加团体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对意外发生的身体伤害,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在医院进行治疗可获得相应的治疗费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2、增加军人重疾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于2000年1月1日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人退出现役后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而设置的,保险对象为师职以下现役军官和全体士兵;在医疗重疾险方面,军人应该在军队大病统筹的基础上加大重大疾病的保险额。尽管军人享受免费医疗,但大多数进口药品和营养保健品是不属于免费医疗的范围的,若出现大病,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疗费的支出,因此,适当购买重疾险是非常必要的。
3、健全军人养老保险。根据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军人在军队服役期间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军官、文职干部从转业到企业工作的当月起,参加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国家给予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军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养老保险基本金。军人退役安置是退役军人再次就业和老有所养的制度,包括一定的资金帮助,必要的服务和培训。以及鼓励自谋职业的配套制度。由于军人转业后面临二次择业的情况,在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上应扩大受益范围,只要被安置单位已经参与了地方养老保险的,无论是军队干部,还是士官,或者退伍义务兵,都应自动成为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对象。同时,应鼓励在职干部通过自愿方式参加相应的储蓄性保险,单位可出面统一联系,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金额视单位具体情况而定,作为对军人职业转换进行的风险补偿。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行军人保险学习和见解,随着《军人保险法》相继出台,军人保险制度特别是边海防部队军人保险制度将更加完善,必将推动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振芳:从军人保险法看军人保险制度的发展[DB/OL].法律网,2012—06—07.
[2] 沈光芹:论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98(2).
关于完善军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构想 篇4
一、构建与军人职业风险对等的医疗保险体系
(一) 认真区别军人因战、因公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归属
对于因战因公受伤致病的官兵, 除享有伤亡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双重保障外, 还应体现其特殊性:一是体现任务的特殊性, 对国际军事活动、作战任务、军事演习、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等情况区别对待, 免费医疗;二是体现岗位的特殊性, 对因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军人和从事航海、地下、水下和放射、医疗卫生等工作的军人实施岗位津贴和特殊岗位医疗保险并举的双项补偿;三是体现地区的特殊性, 边疆、海岛、高山、沙漠等艰苦边远地区, 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对驻守举人身心的损害超过正常水平, 必须对这部分军人实施特殊保险。
(二) 解决随军未就业家属的医疗保险问题
对于艰苦条件、边远地区的随军未就业家属的医疗保险个人基金的缴纳, 也应该采用有区别对待的方法, 军队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贴。并且, 应该对他们实施特殊保险, 从而体现军队对他们无私付出的表彰, 也可以让军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 对待退役军人家属医疗保险向地方移交问题应该采用与军人同样的方式进行, 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地方的生活。
二、采用基金多元组合投资模式增加对医疗保险的经费投入
(一) 把银行存款控制在一定比例内
银行存款是目前我军保险基金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投资方式。相对于其他投资方式而言, 其安全性和流动性是最好的, 且按存期长短、利率高低、具有一定选择空间。但在央行不断降息的今天, 银行利率往往低于同期通货膨胀,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加大, 使基金增值微乎其微, 甚至会导致资金账面价值的增大, 而实际价值减少。因此, 必须将银行存款在多元化组合中的比例减少到一定范围内。国际上主要的基金回报率高的国家一般将存款比例控制在10%以内,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并非十分完善, 应将存款比例控制在20%左右, 其中8%左右为活期存款。
(二) 多层次的债券投资
债券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在向国债投资的过程中, 这种投资方式可按固定的利率获得稳定收益, 信誉最高, 风险最小。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式的基金投资方式就是购买这种被誉为“金边债券”的国债。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还不够完善, 国债的高收益性和低风险性很难以得到保证, 且由未来财政收入来偿还, 无益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因此, 应适当削弱国债在组合投资中的主导地位, 投资比例控制在40%左右。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成长初期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刻, 不少地区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用高回报率为条件向外界发行地方债券, 将军人医疗保险基金投资与这些地方债券, 既能享有地方财政的担保, 几乎无风险可言, 又能得到丰厚稳定的投资回报;既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又有利于军人保险基金的增值。此外, 在我国企业发行债券要经过严格审批, 金融和企业债券只有那些市场效益好、信誉高、收益稳定的金融机构或公司才有权发行, 他们的利率一般要比政府债券高, 安全性又比股票投资好, 可结合实际在组合投资中有限比例涉及该领域。
(三) 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在社会保险基金中的运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加坡, 即将保险基金直接投资到一些风险小, 稳定性强, 且随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值的项目。从其经营情况看, 投资不动产份额越高, 则基金的长期收益率就越高。但这种投资资金需求量大, 变现能力有限, 影响了保险基金的流动性。我军军人保险基金本身的长期性、稳定性使其更适合长期投资。因此,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可在组合投资中加入房地产投资和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这样既有力地保证了长期收益, 又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
(四) 其他投资
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军队内部的住房贷款业务, 由于这种投资面向广大军人, 风险小, 若军人退役, 有转业、复员费做担保, 若仍资不抵债, 还有住房做抵押, 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有保证, 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官兵住房紧张的困难, 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还可以面向经济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企业开展抵押贷款业务, 这种投资有财产做抵押, 风险极小, 利率又高于存款利率, 收益相对较高, 既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又可实现军人保险基金的有效增值。
三、健全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
(一) 进一步完善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的军地衔接
为了进一步做好军人退役与地方医疗保险的衔接, 在军人退役转入地方医疗保险体系时, 除了转入个人账户里的资金, 国家财政还应另外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到地方医疗保险机构, 以作为对地方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补充, 可缓解军人退役安置难的问题;对于不能加入地方医疗保险的退役军人, 在其退役时除一次性给付账户里的资金以外, 另外, 再比照拨付给地方医疗保险机构统筹基金数额的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个人, 增强其自我医疗保障能力。
(二) 保障水平应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提高
保障水平的提高首先要与个人义务相挂钩, 即提高个人缴费比率, 个人缴费比率提高了, 国家补助额也就相应的提高, 从而整体保障水平得以增强。而个人缴费比率的提高一定要与军人的工资水平和负担能力相适应, 要随着工资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而军人工资的增加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具体来说, 在货币工资收入上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有所提高。在工资提高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缴费比率,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 基本消费支出呈现出递减性, 而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对于本人来说本身就具有储蓄性, 所以在工资逐步增长时适当提高保费率对个人当前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从其一生来看不利影响更小。
(三) 退役医疗保险待遇要体现不同地区和岗位服役的差别
由于服役的地区环境和具体岗位不同, 工作和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由此导致的疾病发生率也不同, 那些处于边远、艰苦地区和毒、害等特殊岗位中的军人患大病和职业病的概率要比其他军人高。在退役医疗保险上要体现出对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服役的军人照顾。曾在边远、艰苦地区和毒、害等特殊岗位服役的军人, 无论其服役期间是否进行过大病或职业病治疗, 退役时都按在特殊地区和岗位实际服役的年限, 依据一定的标准从大病、职业病医疗保险基金中拨付一定的数额, 与个人账户中的其他资金一起一并转入地方社会保险机构或支付给个人, 以增强他们退役后的医疗保障水平以及作为对他们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的一种合理补偿。这种给付办法体现出在不同地区和岗位服役的军人的差别, 使退役医疗制度更具有公平性与效率性。
(四) 退役医疗保险给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役医疗消费挂钩
一般来说, 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医疗费的消耗程度有差异, 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医疗保障体制能够使医疗资金在个人一生中的不同年龄段形成纵向调剂。目前部队的现役医疗消费与退役医疗保险给付是完全割裂开的, 医疗资金无法在个人一生中形成纵向调剂, 这也容易造成现役公费医疗消费中的软约束, 加剧医疗经费的紧张。如果把退役医疗保险给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役医疗消费挂钩, 则既可使医疗资金在个人一生中形成纵向调剂,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现役医疗消费中的浪费。在门诊医疗消费上可采取公费医疗与持卡医疗相结合的方式, 即给每个军人分配当年所享受门诊医疗的额度, 记录在个人手持的门诊医疗消费卡上, 日常门诊医疗费用支出从卡上扣除, 若当年花费金额超出卡上的余额, 超出的部分由个人和单位各担负一定比例。在每年末卡上若有余额, 可转入下年使用, 而当退役时若卡上还有节余, 则可转入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一并支付给个人或转入相应的地方医疗保险机构。当军人在军队内调动时, 卡上的余额也作相应地转移。
摘要:军人医疗保险作为军人生病就医的基本保障, 与部队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军人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对于改善官兵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水平, 稳定部队军心, 保持和提升部队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构建与军人职业风险对等的医疗保险体系、创新增加医疗保险经费投资模式、健全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等几个方面, 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军人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军人保险,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纯安.谈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军队财务, 2008 (2) .
[2]、赵建明.对发展和完善军人保险制度的思考[J].军队保险, 2009 (4) .
退役军人发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助 篇5
近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改革完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改革意见,总后勤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了《关于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军人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改革完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模式、人员范围、计算标准、转移接续办法等做出了规定。明确从2014年10月1日起,军人退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军人退役离开部队时,由军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一次性计算给予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和军人职业年金补助,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做好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待遇的贯彻落实。
据总后勤部财务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改革完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国家大政方针为依据,紧密结合军队实际,在项目设置、人员范围、补助标准和实施时间等方面,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保持一致,促进了军地保险政策有效衔接。改革完善这项制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对广大官兵的关心厚爱,有利于保障军人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提升军事职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调动官兵建功军营、戍边卫国的积极性。
年金补助如何计算?
《通知》规定,军人退役参加企业职工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按本人服役期间各年度月缴费工资和相应的标准计算;军人职业年金补助,按2014年10月1日以后本人服役期间各年度月缴费工资和相应的标准计算。军人退役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和军人职业年金补助,按2014年10月1日以后本人服役期间各年度月缴费工资和相应的标准计算。
资金如何划转?
军人退役
参加企业职工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
由军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开具转移凭证交给本人,将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通过银行划转至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军人职业年金补助交给本人。
军人退役,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
由军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开具转移凭证交给本人,将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和军人职业年金补助资金通过银行划转至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手续如何办理?
军人退役,由安置单位或本人持军队开具的转移凭证,到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手续。为确保退役士兵养老保险待遇落实,《通知》规定,军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直接向退役军人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邮寄转移凭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据此主动为退役军人办理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手续。
除了退役军人发放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助,关于军人保险的政策还有哪些呢?(以下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仨鱼泡)
军人保险政策有哪些?
1、什么是军人伤亡保险?
军人伤亡保险,是对因战、因公死亡或者致残的军人,以及因病致残的初级士官和义务兵给予经济补偿。军人伤亡保险待遇享受对象为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官、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该项保险不需要个人缴费。
2、享受条件和给付标准有哪些?
当现役军人因战、因公死亡时,其法定保险金受益人可以领取一次性死亡保险金。军人死亡保险金给付标准,由总部定期公布,目前为50万元。
当现役军人因战、因公、因病致残时,按照评定的残疾等级,享受军人残疾保险待遇,军人本人可以领取一次性残疾保险金。军人残疾保险金,按发生伤残当月本人工资收入乘以相应给付月数确定。给付月数根据不同残疾等级为7至29个月不等。
3、如何申领?
符合享受军人伤亡保险待遇的,由军人本人或法定保险金受益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军人伤亡保险金由军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数额给付保险金受益人。
4、发生残情加重或二次致残等情况时,军人伤亡保险待遇如何确定?
军人保险制度 篇6
一、军人退出现役时国家都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吗
国家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的前提条件是军人退出现役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此外,以下四类军人退出现役按其他规定享受养老待遇,国家不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
(一)军人退出现役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其养老保险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军官、文职干部退出现役自主择业的,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
(三)军人退出现役采取退休方式安置的,实行退休金保障制度。
(四)退出现役的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其生活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金额如何计算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由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在军人退出现役时一次算清。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按本人服现役期间各年度月工资20%的总和计算;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按本人退出现役时当年下士月工资起点标准的20%乘以服现役月数计算。其中,12%作为单位缴费,8%作为个人缴费。
三、个人可以领取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吗
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并不直接发给个人,而是转移到地方负责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其中,单位缴费部分记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记入个人账户。
四、退役养老保险补助能增加退役军人的养老待遇吗
假设一名男性正连职军官,在军校学习4年(属供给制学员,假定4年期间下士月平均工资起点标准为1500元),任职后干龄10年(假定10年期间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其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金额为1500×20%×12×4+3500×20%×12×10=98400元。在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中的单位缴费部分即59040元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即39360元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到达60岁退休时,不考虑利息因素,退休当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将比没有实行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前增加39360/139=283元。
五、计划分配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如何办理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一)接收安置单位向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户银行、户名和账号。
(二)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依据军官、文职干部转业命令,安置地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部门的报到通知和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干部部门的审核认定意见,开具《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将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通过银行汇至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本人。
(三)本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将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交给接收安置单位,由接收安置单位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六、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时未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如何办理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一)由安置单位或者本人持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出具的《关于请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信息的函》,联系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获取开户银行、户名和账号,提供给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
(二)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依据士兵退役命令、安置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报到通知和军队团级以上单位司令机关军务部门的审核认定意见,开具转移凭证,将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通过银行汇至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本人。
(三)本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将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交给接收安置单位,由接收安置单位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七、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的退役义务兵、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和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但退役时自愿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以及复员的军官、文职干部,如何办理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一)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于每年8月底前,给有关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出《关于请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信息的函》。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在收到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将回执返回军队有关部门。
(二)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依据军人退役命令或者复员命令,开具转移凭证,将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通过银行汇至本人退役时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本人。
(三)上述人员到城镇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就业或者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由单位或个人持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到就业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八、军人入伍前已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关系如何转移接续
军人入伍前已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相应资金不转移到军队,由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交给本人,并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
军人退出现役后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由本人持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参保缴费凭证,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军人退出现役采取退休、供养方式安置的,经本人申请,由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军人所在团级以上单位出具的《军人退休(供养)证明》和参保缴费凭证等相关手续,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九、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如何计算
军人退出现役后按照规定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与入伍前和退出现役后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计划分配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时未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计算为首次安置地参保缴费年限;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的退役义务兵、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和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但退役时自愿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以及复员的军官、文职干部,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计算为户籍所在地参保缴费年限。
十、对计划分配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能同时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和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吗
军人保险制度 篇7
一、险种设置及适用范围
团体健康保险包括团体 (基本) 医疗费用保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团体特种医疗费用保险和团体丧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险4个主要险种。这4个险种所适用的团体大都能在军人团体中找到相应的定位, 将它们引入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 能丰富现有的险种, 使功能分工更细, 职责划分更明确, 从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一) 团体 (基本) 医疗费用保险
此险种适用于全体军人。在此团体健康保险中, 当被保人在保险责任期开始后, 因疾病而住院治疗时, 保险人将负责肩负起住院费用、治疗费用、医生出诊费用及化验费用等基本医疗费用。团体医疗费用保险的给付旨在支付或补偿被保军人因病住院的费用, 它主要适用于被保军人患普通疾病或短期住院的情况。由于军人患一般疾病和短期住院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被保人获赔的次数可能较多, 这就决定了获赔金额不会很高。一般部队的军人患大病的次数不会很多, 所以可以考虑将大部分保险资金投保于基本医疗费用保险, 作为对当前公费医疗保障水平低, 经费不足的一种改善。
(二) 团体补充医疗保险
此险种亦称团体高额医疗保险。由于大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对于药品、器材、诊断服务、护理等很多费用均不予承保, 并且对各种医疗费用也有许多限制 (包括时间和金额的限制) , 从而产生了以排除基本医疗保险中的诸多限制为主要目的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由于它主要以高额的医疗费用为主要保险内容, 所以可考虑将其模式引入急需建立的军人大病医疗保险。虽然此险中对各项费用的给付基本没有限制, 但在各项费用总额上, 一般仍规定最高限额。该最高限额的确定应以对于“大病”的经济界定为基础。如一般干部年工资平均为两万元左右, 如果一名“大病”军人的实际医疗支出超过2万元, 可将最高补偿限额定为军人平均年工资的5倍 (10万元) , 高于最高补偿限额的费用由参保人自付。
(三) 团体特种医疗费用保险
这里主要指团体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是帮助因残障或老年痴呆等慢性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完成日常活动。一般的医疗保险不对长期护理相关的费用进行保障, 而团体长期护理保险则是以团体为投保人, 承担被保人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这种保险的适用对象为年老患病的退役军人和因公导致伤残的军人, 这类军人因这些因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几率较大, 而单纯依靠退役医疗保险或伤亡保险难以承担高昂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参加这种保险尤其是对年老的退役军人减轻退役医疗负担会起到积极作用。
(四) 团体丧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险
该保险又称为团体残疾收入保险, 是由保险人承担补偿被保险人因遭遇意外伤害或疾病而丧失工作能力的一种团体保险。从事特殊岗位如高空、水下作业的军人, 因意外或疾病而丧失工作能力的风险较大, 所以在团体 (基本) 医疗费用保险之外, 还可以再选择该保险。由于通常这类军人因意外导致伤残的情况比较严重, 可能长期甚至终生丧失工作能力, 所以应以团体长期丧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险为主, 其最高给付期远超过1年, 甚至达到被保险人的极限年龄。如果能参加这种保险, 此类军人生活问题也能因此得到一定改善。
二、资金的来源
团体健康保险的筹资应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个人缴费和国家补助相结合, 但应以国家补助为主体, 以体现“低缴费, 高保障”的设计原则。个人缴费根据合理承担的原则实施, 有工资收入的军人应缴纳相应的费用, 没有工资收入的义务兵, 供给制学员等可免费, 其费用由单位负担;单位费用列入军费预算支出。
(一) 个人缴费
首先, 相比于目前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经验, 军官、文职干部及士官每人每月按照本人工资收入1%的比例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若要将团体保险引入现有军人医疗保障制度, 其资金的筹集也应考虑到军人经济承受能力。其比例大致在军人年平均工资的0.8-1.5%左右, 不宜超过2%。考虑到团体保险是用一张保单保障团体中多数成员, 相关管理费用和成本较低, 所以个人缴费不用很高。其次, 由于各地区综合环境存在差异, 对于在物价高的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恶劣的艰苦地区工作以及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军人, 国家都会发放相应的地区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认为可以从这部分资金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军人团体健康保险的筹资额, 比例为3%-4%, 作为个人缴费的一部分。
(二) 财政补助
首先, 在对军人的退役医疗保险补助上, 主体部分是等额补助, 按照军人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的同等数额给予补助。类似的, 国家对军人团体健康保险方面的补助至少要与军人缴纳的保险费等额甚至更高。由于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尚未考虑在职军人的医疗消费问题, 而相应的免费医疗保障体制又面临保障资金短缺等问题, 无法满足当前军人的医疗保障需求, 尤其是对大病医疗消费的需求。军人如患大病, 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对个人、家庭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对有关单位和医疗机构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国家对此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其次, 国家应对参保人员提供军龄补助, 每人每年补助一定金额最为团体健康保险的筹资额。军龄计算与军龄工资计算时方法一样, 计入团体健康保险中的个人账户中, 且金额应比退役医疗保险补助中的军龄补助 (每人每年60元) 高, 这样才能达到对军人医疗的保障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 近期可选择的险种
近期可选择团体 (基本) 医疗费用保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团体 (基本) 医疗费用保险由于适用范围广, 承保内容基础性较强, 所以应当首先考虑此险种。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主要针对目前军人大病难治的情况而设置, 它是在基本医疗费用保险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保障基本医疗, 一个保障大病医疗, 形成较为完善和合理的保障网络。
(二) 中期可选择的险种
中期可选择团体丧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险。在前两个险种运营得较为成熟时, 可考虑选择发展此险种, 由于这个险种对市场发展的程度、资金筹集等方面要求比前两种高, 所以应当在各方面环境都发展得较为完善, 有了一定经验后才能考虑选择。
(三) 远期可选择的险种
远期可考虑选择团体特种医疗费用保险。由于这种保险针对性最强, 且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要求更高, 建立难度较大, 所以考虑选择为远期发展的险种。
四、机构设置
(一) 以军人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为管理机构
由于军人投保商业保险主要采取团体投保的方式, 因此, 其保费的缴纳可依托军人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按年分期缴纳。军人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是军人保险基金管理的专门机构, 通过其集中收缴投保费用, 符合军队的客观实际。
(二) 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服务机构
为了提高军队利用商业保险资源的安全性与效率性, 应对为军人提供商业保险产品服务的公司进行选择。从目前国情分析, 尽管我国的保险市场已按照加入WTO的承诺, 对外国保险公司全面开放, 不少实力雄厚的外国大型保险公司也加入了我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竞争, 但是占据市场主要地位的还是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特别是为军人提供商业保险服务, 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还涉及安全保密等问题。因此, 军方在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时, 应重点考虑大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
摘要:团体健康保险是一种重要的商业团体保险, 相对我军现行军人医疗保险制度而言, 市场前景更加广阔、投保方式更加灵活。文章结合军人医疗保障特点, 探讨如何将商业团体健康保险引入军人医疗保障制度, 通过这种商业保险机制来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军人保障水平。
关键词:军人医疗保障,军人保险,商业团体健康保险
参考文献
[1]、陈文辉.团体保险发展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郑传锋.论利用商业保险资源发展军人保险事业的可行性[J].后勤学术, 2005 (5) .
[3]、叶永青, 韦正芳等.建立军人大病医疗保险的初步设想[J].后勤学术, 2005 (7) .
《军人保险法》解读 篇8
一、《军人保险法》全面规范了军人保险, 对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军人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主席强调, 军队讲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官兵的切身利益, 重视解决官兵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军人保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军人保险权益的一项基本制度, 直接关系到广大官兵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亡有所偿的切身利益, 对于缓解军人后顾之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日益繁重, 军人的职业风险和连带风险明显增加, 对军人保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 《军人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军人保险法》以“完善军人保险制度, 规范军人保险关系, 维护军人合法权益, 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立法宗旨, 对军人保险涉及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作出了全面安排和系统规范,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将国家实行军人保险制度的重大决策转化为带有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军人保险法》的颁布和实施, 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 《军人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为维护军人保险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军人保险权益与军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军人同社会普通公民一样, 同样会遇到养老、医疗、伤亡等风险。军队每年有数十万名军人转业、复员到地方, 他们在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都需要与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衔接。军人服役期间, 不仅要履行防御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职责, 还要担负维稳、反恐、国际维和、人道救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面临的伤亡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 军人绝大多数都驻守在高原、荒漠、戈壁、海岛等艰苦边远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不仅给军人本身造成极大伤害, 也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困难。现行军人保险制度, 主要是以文件形式作出规定, 缺乏法律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致使军人退役后的有些保险待遇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有效落实,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人安心服役, 也给社会留下不稳定的因素。《军人保险法》规范了军人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享有的保险权益, 对于提高军人社会地位、调动广大官兵热爱国防和献身国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军人保险权益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 《军人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军人保险制度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的军人保险, 从1998年8月第一项制度开始实施算起, 已经走过了近14年的发展历程, 先后制定了《军人伤亡保险暂行规定》、《军人伤亡保险规定》、《关于转业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军人保险基金管理规定》等数十个法规、规章, 但没有一部法律规范, 使军人保险制度的稳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都缺乏牢固的法律支撑。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军人保险法》也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军人保险法》规范了军人保险关系, 规定了军人及随军未就业的军人配偶的保险权利与义务, 强化了国家责任, 明确了军队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确定了军人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军人保险法》的颁布和实施, 使军人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 使相关各方特别是广大官兵有了维护自身保险权益的法律依据, 并将带动一系列单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政策制度的制定实施, 从而使军人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全面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二、《军人保险法》对军人保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保持军人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确立了军人保险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军人保险法》以《社会保险法》明确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参照, 在全面总结我国军人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广泛借鉴世界部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军人保险制度建设有益做法的基础上, 根据军人面临的职业风险、社会风险及连带风险, 确立了我国军人保险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一是保险项目, 第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军人保险制度。军人伤亡保险、退役养老保险、退役医疗保险和随军未就业的军人配偶保险的建立、缴费和转移接续等适用本法。”二是相关政策, 第四十九条规定:“军人退出现役后参加失业保险的, 其服现役年限视同失业保险缴费年限, 与入伍前和退出现役后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等。三是发展平台, 第三条规定:“军人保险制度应当体现军人职业特点,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需要, 适时补充完善军人保险制度。”这些规定, 不仅为军人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而且为军人保险事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 规定了军人保险的管理原则
军人保险的管理原则是军人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军人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必须遵循正确的管理原则。第三条对军人保险的管理原则作了明确规定。这些管理原则主要有三项:一是军人保险制度应当体现军人职业特点。军人保险虽然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但与国家的社会保险相比, 在制度建立的动因、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及操作运行的机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考量, 军人职业的高风险性、高奉献性、高牺牲性, 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军人保险的管理应当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 使军人保险制度贴近军队实际, 贴近军人实际。二是军人保险制度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这一原则,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军人保险的项目设置和保险范围, 应当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情况出发, 遵循社会保险先建立后完善、先保障重点再逐步扩展的刚性增长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 军人保险的待遇水平, 应当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险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让军人与普通公民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三是军人保险制度与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军人来自社会, 绝大多数将回归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覆盖人群逐步扩大, 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军人保险在管理上, 应当有效实现军人保险和社会保险的顺畅衔接, 使退役军人的保险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 明确了军人保险事业发展中的国家责任
这里的国家责任, 是指国家对军人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政策和财力支撑。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承担的主导责任, 决定了国家在军人保险事业中所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军人保险法》强化了国家在军人保险事业中的责任, 第四条规定:“国家促进军人保险事业的发展, 为军人保险提供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国家财政主要负担军人伤亡保险基金、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基金、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随军未就业的军人配偶保险基金中个人缴费以外的部分, 以及依法增设新的军人保险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同时, 国家为军人服役期间享受军人保险待遇、退役时军人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衔接以及军人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军人保险法》对军人保险项目的设置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维护军人的保险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 关于军人伤亡保险
军人伤亡保险项目, 是世界各国军人保险的必设项目, 它最能体现军人职业特点, 也是我军最先出台的军人保险项目。该项目是适应国家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形势要求而建立的。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从1998年8月1日开始实施, 主要是对服役期间因战、因公死亡的军人依法给付军人死亡保险金, 对因战、因公致残的军人以及因病致残的初级士官和义务兵依法给付军人残疾保险金。同时, 第十二条规定:“军人伤亡保险所需资金由国家承担, 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军人在服役期间伤亡后, 享受抚恤加保险的双重保障, 且不缴纳军人伤亡保险费,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军人伤亡所承担的责任, 更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的关怀、对军人的优待。
(二) 关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
设置军人退役养老保险, 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需要, 解决军人退役时与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问题, 确保军人退出现役后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第十三条规定:“军人退出现役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 国家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这里的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军人退出现役时参加上述3类保险的, 国家将给予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 实质上是军龄视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延续和资金量化。原来军人退役时参加养老保险只带政策不带钱, 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负担,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兵源大省, 有些地方对“视同缴费年限”的政策落实不够好, 损害了退役军人的保险权益。国家实行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后, 军人退役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既带政策又带钱, 解决了“视同缴费年限”政策落不实的问题, 维护了军人退役后的养老保险权益。由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尚未出台, 目前仍实行退休金制度,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尚未在全国形成统一的制度, 军人退役到这些岗位工作的, 暂不享受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 第十七条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军官、文职干部退出现役自主择业的, 目前实行的是退役金和生活性补贴制度, 军官、文职干部在军队退休实行的是退休金制度。这两类人员生活已有保障, 不享受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
(三) 关于军人退役医疗保险
设置军人退役医疗保险, 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医疗保险改革的需要, 解决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问题, 确保军人退出现役后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该项目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 从2000年起实施。法律在总结现行制度实践经验基础上将相关政策规定上升为法律规范。考虑到国家目前实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类制度的实际情况, 法律对军人退役后参加这3类医疗保险制度时的衔接问题分别进行了规范。由于各省市都有职工退休后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 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必须满足个人缴费满一定年限的规定, 有的规定个人缴费满30年, 有的要求满25年不等。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军人服现役年限视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与入伍前和退出现役后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这样规定, 有利于退役军人在地方退休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四) 关于随军未就业的军人配偶保险
军人配偶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奉献牺牲的特殊群体。由于大部分部队的驻地在县以下城镇, 特别是驻守在高原、海岛、戈壁、荒漠等艰苦边远地区的部队, 生活条件艰苦, 缺少社会依托, 就业环境差, 许多军人配偶随军后长期处于“政策性失业”状态, 参加和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难的问题较为普遍。为此,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 自2004年1月1日开始施行了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将现行政策上升为法律规范, 使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有了保障。这些保障主要包括未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补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这一项目在法律层面确定下来, 将进一步缓解军人后顾之忧, 进一步促使军人安心服役, 进一步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四、《军人保险法》对军人保险基金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确保军人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安全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 明确了军人保险基金的构成
《军人保险法》从军人保险基金筹集渠道的角度, 对军人保险基金的构成进行了规定, 明确军人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中央财政负担的军人保险资金以及依法纳入军人保险基金的捐赠、利息收入等资金构成。其中, 中央财政拨款是军人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渠道, 主要包括军人伤亡保险基金、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基金、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中的国家补助部分, 以及随军未就业的军人配偶养老保险基金中的基本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补助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
(二) 规范了军人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
军人保险基金管理的好坏, 事关军人保险制度能否顺利运行, 事关军队的长远建设, 法律对军人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进行了规范。军人保险基金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第一, 分类核算。军人保险基金核算执行军队的会计制度, 实行分类核算。第二, 预决算管理。军人保险基金按照国家和军队的预算管理制度, 实行预算、决算管理。第三, 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明确军人保险基金实行专户存储, 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执行。同时, 法律还规定军人保险基金应当专款专用, 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不得变更支出项目、扩大支出范围或者改变支出标准。第四, 安全管理。规定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 严格管理军人保险基金, 保证基金安全。
(三) 确定了军人保险基金的主管部门
本法规定, 军人保险基金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集中管理。这样规定, 既遵循了国家关于社会保险实行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的原则, 也符合军队的实际情况;既能够保证军人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更好地确保军人保险待遇的落实, 也有利于军人保险基金的统一筹划、统一存储与运行, 提高基金运行收益, 更好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选择 篇9
当前军人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划属高度集中模式, 基金由全军军人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一负责保管和运营。这种模式利弊都很明显:一方面, 基金处在总部统管下, 能够很好地贯彻上级意图, 便于管理, 易于回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 基金行政色彩过浓, 基金运作效率低、压力小, 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收益。在军人保险险种不完善、特别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险还没有出台, 基金积累规模还没有质的飞跃的情况下, 依靠现行的投资运营模式尚可应付, 但从2004年起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开始升高, 使用现有的投资模式则难以实现投资收益,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必须对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进行调整。
一、近期和中期的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
以智利为典型代表的私营竞争模式显然不适合军人保险基金, 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 没有成形的托管人市场, 市场监管不到位, 缺乏退出机制, 基金管理公司和托管机构鱼龙混杂, 将军人保险基金完全交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 在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近期规划和中期规划内, 基金投资运营应采取适度集中模式 (见图1) :在目前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构架的基础上, 引入基金托管银行保管军人保险基金资产, 委托资产管理机构专门从事投资运作。
总部基金管理中心直接负责银行存款与国债持有投资并保留必要的现金, 用于军人保险基金正常支付, 保证这一部分基金的高度流动性。剩余基金采取委托投资方式, 交由地方专业机构保管运作。
军人保险委员会以公开招标方式招募军人保险基金托管人, 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并出具托管业务证明。军人保险委员会与托管行签订军人保险基金托管合同, 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托管人负责保管军人保险基金的托管资产, 执行军人保险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指令, 监督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作。
全军军人保险委员会提出申请, 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军人保险基金提供有资格竞选的基金管理公司, 军人保险委员会组织评审专家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评审。军人保险委员会与被选出的基金管理公司签订委托投资管理合同, 协定双方权利义务、投资范围、投资收益分配等内容。基金管理公司按照投资管理政策及管理合同管理运用基金投资。
二、远期理想状态下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
所谓理想状态, 是指军人保险基金投资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达到了相当成熟、完善的地步。军人保险基金形成较大规模积累, 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职能细化, 拥有一支专业管理队伍, 能够做到准确了解判断投资市场、国内外经济形势等重要信息, 熟练掌握现代投资理论与工具, 有能力独立在资本市场进行基金投资运作。同时, 国内资本市场运行规范、透明度提高、信息充足有效、投资工具丰富、投资者理性、市场监管到位。如此, 军人保险基金可以不再凭借投资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 而依靠自身投资力量进入资本市场, 投资于各种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工具, 直接获取投资收益, 完全自担风险。但这实际上又回到了由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集中管理的直接投资模式。
但是即使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能够达到与市场中投资托管机构一样的专业水平, 直接投资的模式也不一定就是最优的。在理想状态下, 代理人、托管人市场更加成熟, 投资中介体系更加健全, 军人保险基金在适度集中模式下能够更好地享受委托专业机构理财的成果, 最终投资绩效也许并不低于军人保险基金直接投资。
因此, 军人保险基金在远期规划中到底选用哪一种投资模式尚难置定论。直接投资模式下基金的运作成本低, 可以省去投资管理人提取的资产管理手续费和托管人提取的托管费, 但是要自负盈亏。委托投资模式运作专业、科学, 但是要与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共享投资收益。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的调整选择要与时俱进, 根据当时的条件综合权衡两者的优劣, 能否进行直接投资并不是军人保险基金投资的最终目标, 实现基金的增值运行才是根本。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并探讨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理想状态下军人保险基金投资的运营模式。
军人保险制度 篇10
为做好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工作, 山西省社保局抽调业务骨干, 进行细致安排部署。针对转移接续中遇到的问题, 归类梳理、分类解决:对资金归属清楚, 本人不来办理的, 只要基金到位、信息清楚, 就先为其建立临时信息和账户;对没有账户明细的, 则建立汇总账户记录。
省社保局加强与军队的联系, 相互配合协作。印制了军地联系方式手册, 建立了由各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军分区、武警支队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微信群, 方便沟通协商工作进度等。
清代残疾军人抚恤制度述略 篇11
一、清朝前期:赏依伤定重视战功
清朝前期, 其正规军事力量主要由八旗和绿营构成, 两者被称为经制兵。因八旗与绿营的军事体制相对独立, 故两者对残疾军人的抚恤政策和保障措施并不统一。
清王朝对八旗残疾军人的抚恤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定。首先, 抚恤金的数额依伤残的轻重来确定。八旗“出征被伤残废之人”应得的赏银将以“阵亡恤赏各等次”的一半作为基数, 再根据各人具体的伤残情况, 进行相应的增减。例如, “双目不见或两手不能展动或两足不能行走及声哑者, 加银三十两;一手一足脱落者, 加银二十两;伤一目或两目或一手不能展动或一足不能行走或两耳聋蔽者, 加银十两;若一手有一、二指不能屈伸难以持弓或足瘸或齿折一半言语不清者, 不加”;“伤手一、二指尚能持软弓或伤足未瘸或折伤三、四齿或一耳聋蔽者”, 减银十两。其次, 抚恤的程序也有相应安排。八旗军人伤残之后, 将由本旗的都统、副都统“取具佐领、骁骑校保结, 参领印结验明, 兵部分别具题恤赏”[2]597。同时, 清朝统治者也发现:“受伤残废兵丁, 虽给一半阵亡恤赏, 但不得钱粮, 难以生理。”可见, 一次性的抚恤, 无法满足残疾军人长期生活的需要。因此, 清政府在对八旗残疾军人进行抚恤的同时, 也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障他们残疾之后的生活。例如, 康熙三十二年 (1693) , 清廷发布上谕称:八旗伤残兵丁“虽不能执弓, 犹可行走;著以看守南苑仓库等处兵丁补用。其曾为护军校、骁骑校, 犹可行走者, 著以各馆厩长牧副补用”。乾隆二年 (1737) , 清廷又议准:“八旗兵丁曾在军前得过军功, 后因患病退甲或伤残退甲……交该都统等详覆验实, 无论有无房产及子孙现在食饷者, 均每月给银一两、米一斛, 以养余年;若在军前行走, 并未出战立有军功者, 亦交该都统等覆实;如该兵既无房产又无子孙食饷, 无可倚藉者, 每月给银一两, 以养余年。”乾隆二十九年 (1764) 朝臣奏准:“绿、旗出征效力兵丁被伤、患病致残废或年老辞退, 该督抚查明, 如有子孙在营食粮者, 月给饷米三斗;无子孙食粮者, 给予守粮一分;均以离营之日支给。”嘉庆五年 (1800) , 清政府对曾经立有战功的八旗伤残退役土兵的抚恤, 依照年龄作出统一的规定。“八旗兵丁出征立功因病废解退者, 统以年至五十以上作为定例, 令该管大臣查验, 造具打仗事迹, 声明年岁报部。覆其年在五十以上, 著有劳迹, 汇题请给养赡。若年未五十, 而以病废告休者, 虽曾在军前立功, 仍令该管大臣查明该兵实无房产子嗣可倚, 始照例每月给银一两, 以资养赡。若尚有子嗣现食粮饷者, 即可毋庸给予。”但到了嘉庆十一年 (1806) , 情况发生了变化。伤残士兵的抚恤不再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因鉴于“出征打仗效力兵丁, 年老与残废, 自系两种情节, 其年在五十以上者, 固当无论曾否残废给以养赡。若残废而年未五十者, 均属出师效力, 以致残废, 不能别谋生计, 自未便限以年岁, 致令向隅”, 清政府决定:“嗣后受伤患病致成残废兵丁, 无论年在五十上下均准给予守粮。”直至道光年间, 八旗伤残士兵也没有因为自身的年龄而受到限制。如道光二年 (1822) 奏定:“军营得有残疾驳回之人, 若系打仗杀贼受伤得有功牌者, 该管大臣准其办给整分钱粮。”[3]58八旗伤残军官退休之后也会获得相应的待遇。一般说来, “旗员二品以上, 以老疾乞休者由本旗稽其服官岁月、军功等次请旨给以恩俸。三品以下, 年逾六十曾经出征者, 给半俸, 临阵得有功牌者, 给全俸;年逾五十曾出征得功者, 给半俸, 由部覆实疏请。旗员任直省武职者亦如之”[4]876。八旗内外三品以下官员“五十岁以上病废告休, 有曾经出征打仗得有功牌者, 准其原品休致, 将可否赏给半俸之处, 具奏请旨;虽经出征, 并未打仗及无功牌者, 准其原品休致, 毋庸议给俸禄”[3]59。
绿营官兵的伤残抚恤也是清政府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康熙五十二年 (1713) 议准:“官员兵丁有擒拿盗贼中伤平复能当差者, 仍照阵伤例给赏。若中伤残废不能复当差者, 照八旗兵丁例减半给赏。”[3]57在生活保障方面, 嘉庆四年 (1799) 奏准:绿营“告休人员遇有杀贼、捉生、受伤各项功绩俱全者, 年至五十以上, 请旨令其原品休致, 给以全俸;若仅止出征二、三次, 并未打仗, 亦未得功牌者, 虽年在六十以上, 亦止准其原品休致, 毋庸给予俸禄”[5]588。绿营伤残兵丁的抚恤则分为征战致残和患病致残两种情况。继乾隆十二年 (1747) 出兵金川之后, 清政府于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再次发兵攻打大、小金川[6]28。前后两次金川之役, 清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仅第二次出兵金川, 清军的伤亡总数就高达十五万余人[7]80。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乾隆皇帝对参加平定金川受伤致残的绿营士兵的抚恤作出新的安排。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发布的谕旨称:“此次征剿金川, 调到各省绿营官兵, 屡著劳绩。今以残废回营。若遽将伊等名粮开除, 使其不能藉升斗以自给, 殊非所以示体恤。著谕令查明此项因伤遣回残废兵丁, 如实在不能操演技艺者, 不妨令其充当看守门库等项差使。如并此不堪驱遣者, 即令其子弟顶补名粮。若无子弟可补者, 仍给予守粮一分以赡其家, 俾得共资饩给, 安养余年。”[3]60上述绿营伤残士兵不再单纯依赖朝廷发放粮饷, 他们或被安排适当工作, 或能由家中的子弟来军中顶补名粮, 生活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绿营士兵中如果有人因病致残而被解退名粮, 则“无论年在五十以下, 该督抚查明, 如有子弟在营食粮者, 月给饷米三斗;并无子弟在营食粮者, 给与守粮一分”, “以离营之日起支”[8]682。
二、晚清时期:多规并存趋于完备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 清廷根本无力应对太平军的攻势。面对此危急局面, 咸丰皇帝命令各地组织团练武装, 以配合官军的征剿行动。曾国藩以丁忧在籍侍郎的身份, 建成湘军。实际上, 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一支“自成系统的由士绅统带的, 以朴实山民为勇丁的新型军队”[9]。作为军队, 湘军也有着自己的伤残抚恤制度。按照湘军的恤赏制度规定, 其军人“受头等伤者赏银十五两, 二等者银十两, 三等者银五两, 成废者另加”[10]11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 清廷为挽救自身统治, 开展了洋务运动, 努力向西方学习。北洋海军就是由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亲手创建的一支新式海军, 于1888年正式成军。从《北洋海军章程》的内容上看, 北洋海军伤残抚恤的重点对象是军中各级官弁, 其抚恤的主要方式为发放一次性抚恤金, 并使之退役回乡。其具体规定如下:凡提督以下守备以上官员临阵受伤成废或因公受伤成废或在海军供职逾十五年积劳受伤不能做官当差者, 均于开缺后给予一年官俸以资养赡, 并按原籍省份、道路远近, 酌给川资银两。凡千总、把总、外委人员临阵受伤成废或因公受伤成废或在海军供职逾二十年积劳受伤不能做官当差者或未满二十年而曾经著有战绩积劳受伤不能做官当差者, 均于开缺后给予一年官俸以资养赡, 并按原籍省份、道路远近, 酌给川资银两[11]13。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军事上的落后;从而决心仿照西方的军制, 编练出一支新式陆军。1894年底, 清政府命令胡燏棻编练新军十营, 号称“定武军”, 一切训练、规章均按照西法。次年, 定武军移驻小站, 由袁世凯接办, 改称“新建陆军”。1901年, 清政府下令永远停止武科考试, 督促各省裁汰旧军, 改练新军。1905年, 清政府将各省新军一律改称“陆军”。1906年, 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 将练兵处等机构并入其中。到辛亥革命前夕, 全国共编练新军十四镇、十八混成协、四标和一支禁卫军[12]71。有些新军在各自的军制或规章中, 已经涉及了残疾军人抚恤问题。例如, 袁世凯指挥的新建陆军就规定:“兵丁积劳成病及打仗受伤者, 医局诊治给药, 分等优赏, 仍支原饷。”[13]47江西新军对军中受伤士兵的恤赏为“受伤头等者赏银二十两, 二等者赏银十五两, 三等者十两, 成废者另加”[14]6976。
随着新军编练工作的进行, 建立新的军人抚恤制度, 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 清朝原有的抚恤制度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所谓:“时至今日, 承平日久, 良法寖失。”另一方面, 西方国家 (包括日本) 的抚恤制度正显示出其优越性所在。在军人抚恤方面, “东西各国此义绝重, 官兵因战因公暨平时殁亡者均有扶助金, 伤废者均给养资。官弁头目在营十一年以上退休者均给恩俸。其养资恩俸及其终身扶助金及其妻之终身, 子则及冠。用意周浃, 尤无遗憾。以故士气振奋, 赴汤蹈火, 视死如归, 有由然也。”所以, 当时“中国整顿戎政, 亟宜申明定章, 以励军心而作士气”[15]62。1910年, 清政府公布了由陆军部制定的《恤荫恩赏章程》。《恤荫恩赏章程》“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一部最完整的封建制度下的优抚条例。它对了解研究清朝的优抚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6]62。
《恤荫恩赏章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 建立起了一套军人抚恤制度。该章程对残疾军人的抚恤在制度上堪称是当时中国最为完备的。首先, 军人的伤残等级有了明确划分。此前, 人们对军人伤残的情况的认识往往属于对残疾现象的简单描述。《恤荫恩赏章程》则依照残疾的轻重程度, 区分为“头等伤、二等伤、三等伤”, 为残疾军人抚恤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其次, 伤残鉴定更具科学性。根据《恤荫恩赏章程》的规定, 官兵若有伤病, “须经军医诊视之后, 定为何等伤, 给予证书, 出具切结, 转咨陆军部核办”。最后, 伤残抚恤合理化, 生活保障长期化。《恤荫恩赏章程》中的伤残抚恤与军人的军阶高低以及伤残等级相关联, 残疾军人不但能得到一次性的“伤赏金”, 而且可以终身领取“恩赏金”。这样不仅能解残疾军人一时之困, 还使其生活有了长期的保障。但应当承认, 《恤荫恩赏章程》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 该章程的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仅仅是适用于新军, 八旗和绿营并没有采用, “仍各按各例核办”[17]43。另一方面, 这一章程的出台, 恰逢清王朝崩溃的前夕, 其在当时的实际效力也是不可高估的。
【军人保险制度】推荐阅读:
军人保险09-17
退役军人发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助07-21
【军人离婚协议书范本】-军人离婚协议书06-16
军人权益05-08
革命军人08-25
军人代表发言与军人八一建军节演讲稿08-30
海边部队军人05-26
中国军人形象09-17
新四有军人10-03
退役军人预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