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收集

2024-06-26

科学收集(共8篇)

科学收集 篇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汤姆-克鲁本勤和艾希莉-泰勒希望利用植入鞋里的装置收集运动产生的能量, 用来给手机、MP3播放器或者笔记本电脑充电, 目前他们正在开发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系统。

他们的新发明依据的是电润湿 (Electrowetting) 技术, 它把导电液滴放置在一个电极上, 通过电荷改变形状。但是克鲁本勤将这一概念向不同方向发展, 他们称其为“逆电润湿 (Reverse electrowetting) ”。在这种情况下, 微小液滴被放置在多层薄膜之间, 当鞋着地导致液滴移动时, 就会产生能量。随后这些能量会被收集起来, 给电子产品充电。他们的论文发表在8月23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这些人说:“逆电润湿是收集高倍能量的新方法。”

收集步行时产生的能量并不是什么新想法。例如, 名叫n Power PEG的一种装置能够放进背包或者公文包里, 通过身体运动产生紧急备用电能。2008年首次使用的另一个系统, 利用舞者身体产生的能量给歌舞厅的地灯供电。但是这些早期系统的效率相对较低, 只能生成几毫瓦电。克鲁本勤和泰勒希表示, 他们研制的系统能生产多达10到20瓦特能量, 足够为大部分小电子产品供电。这些鞋会安装USB端口, 因此任何电子产品都能插在上面, 利用它在穿着者行走期间收集的能量。

不仅如此, 这种鞋还能储存和操作Wi-Fi hotspot软件, 研究人员表示, 这项创新发明会令小电子产品变得更加有效, 通过操作装置和网络之间的“中间人”, 会使两次充电时间相隔更长。这一过程收集的能量, 以前都会以热的形式散失掉。克鲁本勤解释说:“人类是超强的产能机器。人在奔跑时能产生多达1瓦特电能。”

他们二人受到那些需要经常充电, 而又不方便使用电网的人, 尤其是正在作战的士兵的启发, 进行这项研究, 这些人为了给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能和夜视镜充电, 每次需要随身携带重达20磅 (9.07公斤) 的电池。克鲁本勤和泰勒希目前已经组建了InStep NanoPower有限公司, 以便把该技术商业化。迄今为止, 这还只是一个概念。研究人员已经利用150个液滴生产几毫瓦能量。但是他们通过试验推断, 大约1000个液滴 (仅为40平方厘米) 就能生成10瓦特电能。

新浪科技

科学收集 篇2

事实上,现在的数据不仅仅是数,图是数据、语句也是数据。只要蕴含着一定信息,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就是数据,统计能帮助人们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大量的信息。

数据分析观念就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史宁中教授说:“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可见,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习惯于从统计规律看问题的人在思想上不拘执一端:他既认识到一种事物从总的方面看有一定的规律,也承认例外。 陈希孺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统计教学,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

1、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主要指: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它绝非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技能,不能单纯看作是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自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是逐步形成的。

《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领域的具体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培养“统计观念”提出了三个学段“有所体验”、“经历”、“从事”的不同要求。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把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如统计身高与体重,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组织统计咱们班的身高与体重的活动,是要与同龄中国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进行比较,从而采取措施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同龄中国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怎样收集咱们班身高、体重的数据呢?可以组织讨论,显然全班学生一一询问是很费时间的,可以采用小组记录数据的方式,继而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把收集到的身高、体重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就更一目了然了。在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时,可能会产生由于大小两个数据相差比较多,统计图会过长或过宽,引导学生探索可以用一个格代表多个单位。在描述和分析数据时,可以和正常值进行比较,哪些同学在正常值范围之内,哪些同学已超过正常值,对这些同学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之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

3、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

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就要让学生经历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同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如要选谁参加数学竞赛,如果投票选举,那么就不具备统计观念,也就会不合理。但如果意识到事前要收集以往学习成绩,再通过整理与分析数据,然后去选选手肯定是比较可靠的。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用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习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

1、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开始,但孩子们调查了一大堆数据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他们分类整理。让孩子们产生分类整理的想法,讨论分类方法,经历分类过程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比如研究学校学生身高时,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怎样分段都有不同的意见,我就让学生各按照自己的分段方式分类,画出柱状图,用投影投出来,供学生比较鉴别,找出最佳方案。

2、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

统计图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能够从统计图表中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注重学生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呈现统计图表后通常都会提问:从这张统计图(表)中你能知道什么?(统计图中直接看见或通过简单推理能得到的信息)这属于简单层次的分析数据。老师往往还非常重视学生更深层次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对未来的事件做一些有支撑观念的预测。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有这样一道题:王经理开了两家酒店,下面是两家酒店近五年的营业收入统计表。(单位:十万元)

甲 店 1.5 2.2 4.5 6.2 8.8

乙 店 6 6.8 4.8 3.2 2.4

1.分别计算出两家酒店的平均年收入。

2.王经理想转让一家酒店,你认为应转让哪家酒店?为什么?

学生在解决时是这样答的:“我认为转让甲或乙都可以,因为它们的平均年收入相等。”看到这样的答案,我就让他们对两组数据结合折线统计图进行理智地分析,发现平均年收入一样多,但甲店年收入越来越多,而乙店是越来越少。所以应转让乙店。

再比如解决道题目:1、某校为选拔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的选手,进行了集体培训.在集训期间进行了10次测试,假设其中两位同学的测试成绩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85

95

94

96

94

85

92

95

99

95

80

99

100

99

90

82

81

80

90

99

(1)根据图表中所示的信息填写下表:

类别信息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方差

93

95

18.8

90

90

68.8

(2)这两位同学的测试成绩各有什么特点?谁的成绩更好些?(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说出一条即可)

(3)为了使参赛选手取得好成绩,应选谁参加比赛?为什么?

学生对第二问和第三问的答案产生疑问,问什么成绩好的反而不适宜参赛呢?我让学生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又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既能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又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科学收集 篇3

一、基于观察的评价

1、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提供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理解程度的一系列丰富信息,以确认学生在探究中的处理能力和思维模式,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中,为了从更多的学生那儿得到更好的答案,教师要学会运用留出等待时间、探查和转向等策略。有了良好的提问技巧,教师能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已经真正理解了科学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探究步骤。在讨论他们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大声思维”———也就是谈论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思考的内容,重点应集中在学生的推理、看法和错误概念上。

2、杰出表现记录本。在现行的教学课堂里,教师很容易将观察遗忘,或者仅仅观察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将他们的问题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教师笔记、问题卡片或教师微博等将他们的观察写在记录本上,描述学生在行为发生时或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所作所为。例如,教师在叫某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先让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回答略记在纸上。这个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讨论问题之前有时间思考和组织自己的答案,也给教师留下了一份关于学生想法的书面记录。每天结束课后,花一点时间在他们的学习卡片上记录一些重要的观察信息。以作为报告学生成长进步情况和在与家长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

3、临床访谈。课堂访谈可以获得其他形式的评价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在谈话中,学生能就他们所理解的内容,他们是怎样进步的,他们还有什么困难以及他们或你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习等进行详细解释。同时,教师在访谈中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减少误解,排除忧虑,更好因材施教。

学生认为教师的非正式的访谈(教师笔记可以在讨论后再做),比其他形式的要来得轻松。例如,一个关于水的质量的非正式谈话,你问:“为什么你要用天平来称量水的质量呢?”学生回答:“我想看看哪一个比较重。”为了使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弄清为何学生仅仅关注一般意义的称重(“比较多的水”相对“比较少的水”)而不是以毫升数来精确测量,教师会继续问:“告诉我,你所说的‘比较多’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加严谨、更有序的正式谈话。以便从每个学生那里提取相同的信息。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开放式问题是开展正式或非正式谈话的好方法。因为开放式问题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线索来解释他所思考的问题。例如,比较下列导入的问题:“张三同学,蝴蝶蜕化经过几个时期?”、“张三同学,你能谈谈蝴蝶的各个生长时期吗?”、“张三同学,你这周学了哪些关于蝴蝶的知识?”。第一问题使谈话难以继续进行,并限制了学生的回答。第二个问题仍然也关注蝴蝶的各生长时期,但允许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而第三个问题给张三同学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让她详细说明所知道的以及不知道的有关蝴蝶的知识,教师还有可能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答。接下来,教师可以问一些其他试探性的问题,以便了解张三是否还存在一些错误概念以及她究竟知道多少关于蝴蝶和它们生长周期的知识。第二种用于正式或非正式谈话的有效方法是向学生提问“如果……就……”。例如,教师可能会问:“如果用天平来称量氦气球,你会观察到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会驱使学生思考新的变量和不同的情形,更进一步地探查他们的理解力。

二、基于活动表现的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直接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学生实施预定目标的活动中收集评价信息。活动可以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也可以是一个激发观察行为的提示(如提供仪器和一系列的指导,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载玻片并给显微镜调焦)。在现行的科学学习环境中,学生必须将知识和技能整合从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创作作品及将活动呈现给其他同学。下面以教学“简单电路”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设计和实践一种活动表现评价:1、决定活动任务中包含什么样的科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怎样让小电珠亮起来”内容时,活动任务可能是“能量怎样在电路中传递的”。2、当学生进行活动时,你要决定观察哪些技能或复杂的过程。例如:装配电路的学生,应会按物质导电或不导电来分类,会推断总结能量在从干电池到电线和使电灯发光的过程中是怎样传递的。3、为活动表现评价设计活动。例如,你可以组织一次活动:给学生提供灯泡、干电池、电线、电池盒和开关,要求学生用所提供的材料来使小电珠亮起来。4、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测查评价的项目。5、在试验的基础上,修改活动表现评价。

三、基于课堂考试的评价

课堂考试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课堂考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已掌握知识的机会。教师也能通过考试的结果来改进自己的课堂计划。教师编写一份有效度、有信度的试卷对学生的评价是很重要的。有效的考试测量了学生已学到的内容,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做出正确的结论。一次可信的考试在衡量学生表现上应该是一致的,能够获得相同的结果。例如:

试题1:当你在骑自行车时,一枚硬币从手中脱落。旁边的人会看到硬币掉在()

A、你前面B、你旁边

C、你后边D、不可知

这个题目测量了学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是否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本质:除非有外力的作用,否则物体将保持其运动状态。

教师在出考试题时,可以在学生几种认知水平上建构———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高认知水平的题目要求学生会应用、分析、创造或评价,如试题2:设计一个实验,展示植物生长与接收到的太阳光之间的关系。为了解答它,学生必须设计一个实验来表明太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必须设定和控制变量,讨论实验的重要性,以及描述怎样度量植物的生长。

科学收集 篇4

科技日报讯 (记者常丽君) 科学家在研究与视觉相关的脑处理过程时, 发现视觉皮层不仅能利用眼睛看到的视觉信息, 还能利用耳朵收集的听觉信息。他们认为, 这种听觉输入让视觉系统能预测即将到来的信息, 从而成为一种生存优势。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6日 (北京时间) 报道, 该研究是一项为期5年的名为“背景反馈与预测的脑部阅读”项目的一部分, 由欧洲研究委员会、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该研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 MRI) 进行了5项不同实验, 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早期视觉皮层的活动。

其中一项实验是让志愿者蒙住眼睛, 听3种不同的声音:小鸟唱歌、交通噪音和众声嘈杂。脑部早期视觉皮层在处理不同的声音时, 会有不同的模式,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殊算法能识别出这些独特模式, 从而把不同声音区别开来。而另一项实验则揭示了在没有其他视听信息, 早期视觉皮层处理这些声音信息时, 志愿者所想象出图像。

该研究负责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院教授拉斯·穆克里说:“声音也能产生视觉图像、心理图像和自动心理投射。比如你走在大街上, 听到拐角处传来摩托声, 你预期将看到一辆摩托车, 结果转过弯却发现是一匹马, 你就会非常吃惊。”

传统上认为, 人类的早期视觉皮层只能处理简单的视觉信息, 如方向、对比度、空间频率等, 而非视网膜的信息会对早期视觉皮层产生什么影响, 人们尚不清楚。穆克里说:“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不同脑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以前人们不知道早期视觉皮层还能处理听觉信息, 只有对猴子的一些解剖学上的证据。我们的研究首次在人类身上清晰地显示了二者间的关联。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实验听觉信息是怎样支持视觉处理的。目前我们的假设是, 这能提供一些预测功能, 帮助视觉系统专注于意外事件, 从而带来一种生存优势。”

穆克里还指出:“这种机制可能深入揭示那些有精神问题的人, 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患者的精神状态, 帮人们理解他们在感觉认知方面有何异于常人的地方。”他们还将进一步研究, 以发现大脑是怎样对声音进行精确的预测编码的。

总编辑圈点:

客观物体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在人脑中形成反应, 便有了知觉。这其中, 视觉与听觉成为我们感知世界最基本的两种方式。已有研究证明, 人类的各种感觉模式, 如视觉、听觉、躯体感觉、嗅觉、味觉等, 其间存在相互作用, 大脑能优先注意某种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而最新的这项研究向我们进一步证实, 视觉与听觉间的这种关联在物质层面的反应, 也将增进人类对不同脑区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我们期待类似的研究拓展到各个感觉模式中, 并继续深入下去, 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中国科技网)

科学收集 篇5

设计思路:

话题分析:

这本图画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画面从自己的收集出发,逐渐延伸到他人的收集,进而扩展到自然界。让幼儿看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现象,好像也存在着什么收集什么的关系。一个有关“收集”的理性话题,遵循符合幼儿生活逻辑的潜在轨迹,有了天马行空的延展想像,与幼儿的思考模式极为相合。最后,以妈妈的收集作为本书的结尾,生动地表达了幼儿所能感受到的母爱的温馨,更拉近了本书与幼儿生活体验的距离。

活动在大班下学期开展,以“收集”为中心话题,借助画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讨论“收集”,这是比较符合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方式的。话题从他人、自然界、母亲等方面诠释了“收集”的广泛意义,有助于启发大班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这个活动对于幼小衔接的渗透开展,也可以视为是幼小衔接活动系列性活动的开端。我在作品的基础上基于孩子的情感积淀,拓展到延伸到师生情谊的呈现,激发出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美好的怀念与深深的留恋之情,让幼儿感受“收集”源于“珍惜”情感的活动。最后,通过“离园前收集”计划,让孩子将这种情感具体化,使“收集”变得更有意义。

交流设计:

本次活动形式以语言交流为主,主题中心是“收集”,是一个能引发许多话题的主题,面对大班幼儿天马行空的发言,围绕目标活动设计内容。

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聊聊“收集”的意思,带着对“收集”的一知半解进入话题。活动的第二环节,通过看看说说三种人收集的各有不同,理解收集的含义。接着,想想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给予幼儿大海、天空、春季的三个自然景色开展想象,同时使孩子们在与老师的语言对话中,爱表达,会思考,语言表述完整。活动的第三环节,从感受妈妈的“收集”,到猜测教师的“收集”,进一步了解“收集”的背后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段视频冲击幼儿的现有经验,使幼儿在关注到妈妈爱收集的行为中感受妈妈对宝宝爱的情感;之后再出示教师的“月光宝盒”,让那些收集的宝贝打开幼儿感受幼儿园师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无价情义。

活动目标:

1、根据交流中出现的不同画面,理解“收集”的涵义,知道每个人的“收集”各不相同。

2、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感受“收集”中蕴涵的美好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交流收集各有不同。难点是感受收集中蕴涵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字卡:收集;

2、PPT课件、妈妈的收集摄像;

3、教师的宝盒放置着记录、幼儿的画。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诠释意思

1、出示字卡,聊聊“收集”的意思。

提问:孩子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说说什么叫“收集”?(幼儿泛讲)小结:把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且非常爱惜地保存起来,这就叫“收集”。

2、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收集的事情(出示题目:收集东,收集西)。

二、解读分析,理解不同1、解读图片,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收集。(理解每个人的收集)

(1)提问:女孩子喜欢收集什么?

小结:女孩总是喜欢收集装扮自己的东西。

(2)提问:奶奶收集了什么?怎么知道奶奶喜欢收集拖鞋的?哦,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结:奶奶喜欢收集实用的物品。

(3)这是谁?他收集的是什么?清洁工伯伯为什么要收集垃圾?

小结:收集是清洁工伯伯的工作,世界因为他的收集而整洁。

(4)提问:你们有收集吗?说说自己喜欢收集什么?

小结: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收集,也许是为了爱好,也许是为了需要,也可能是为了梦想。

2、看图想象,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物体之间的关系)过度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它们也很喜欢收集,它们喜欢收集什么呢?

(一边讲一边出示蓝天、大海、春天的图片。)

(1)提问:天空喜欢收集什么?

小结:天空喜欢收集璀璨的星星、明亮的月亮、灿烂的阳光、清新的和风细雨、悠悠白云、多彩的彩虹、飞过的鸟类等等,有了这些天空会更有生机充满趣味。

(2)提问:说说春天的收集?

小结:春天收集的是翠绿的小草、舞动的蝴蝶、勤劳的蜜蜂、温暖的阳光、争奇斗艳的百花、飞舞的翠柳等等,都是对美丽的偏爱。

(3)提问:大海有什么喜欢的收集?

小结:大海喜欢收集坚实的岩石、一望无际的沙滩、千姿百态的海洋动物、沙滩上可爱的脚印、自由的海鸥、五颜六色的珊瑚等等,这些收集是大海带给人类的财富。

(4)总结:因为大自然的朋友们的收集,世界才如此美妙!所以,我们在大自然中能得到很多的快乐!

三、深入理解,感受温馨1、理解意义,感受妈妈爱的情感。

(1)提问:我们的家人也喜欢收集,知道妈妈最喜欢收集什么吗?(幼儿泛讲)小结:你们的妈妈大多数都喜欢收集装扮自己的服饰,那是对美丽的一种追求。

(2)提问:妈妈有一份非常特别的收集(出示视频)是你们不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收集了什么?怎么会有这些收集呢?

小结:妈妈收集的都是关于宝宝的东西啊!我们常常也会因为爱,而收集东,收集西。只要有了爱,这份收集就是最珍贵的。

2、激发情感,体验师生情的珍贵。

(1)提问:猜猜老师会喜欢收集什么?

小结:孩子们,猜测了老师收集的东西很多,谢谢你们对老师的了解。

(2)提问:(出示老师收集的小玩意儿)老师为什么喜欢收集这些与你们有关的东西?

l 一张画:这是什么?打开看一看,关于这张画有谁知道它的意思?

小结:一一的礼物让老师体会到和你们在一起时多么的幸福。

l 两张记录表:这上面记录的是什么?请辉辉帮忙来读一读。

小结:原来这是老师对你们跳绳进步的记录啊,小小的纸片上记载着你们不足与进步,老师把每个孩子装在了老师的心理。

l 一本本子:这里面是什么收集?(教师读一读)小结:本子里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用文字记载了与你们相处的故事。

(3)提问:老师收集的都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关于你们的东西、故事都收集起来?

小结:老师收集了许多和你们有关的快乐回忆,对于老师来说这是我最珍贵的收集。有了这些收集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老师将永远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四、话题延伸,激发行动

1、出示展示板,鼓动幼儿投身收集。

提问:当我们即将离开这里,想不想留下一些珍贵的东西做纪念呢?(出示“离园前的收集展览会”版面,引出“离园收集计划”)。

孩子们,我们在不久的日子里就要离开老师,离开幼儿园,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收集,收集值得我们回忆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有了这份收集,不管以后你在哪里,我们都能想起对方,想起新桥幼儿园的朋友们,这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份财富!

2、将自己的收集记录在展示板中展览。

专家点评:

1、素材选择有价值借“收集”为载体,并对“收集”的内容作拓展,从物体的收集(浅层次)引入到情感的收集(深层次),从具体明显到抽象隐性,对物品需要、喜欢,挖掘到妈妈对宝宝的爱,教师对孩子的爱,从母爱到大爱。

科学收集 篇6

一、拓展渠道, 科学活动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 利用生活资源, 广泛收集材料。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回收站”,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在唱歌》, 我们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 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 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 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 这时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来源外,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场所。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 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等, 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 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 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 利用家庭资源, 有效补充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家园共同寻找材料,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 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各类镜子, 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各种镜子, 科学区成了镜子的展览会, 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镜子, 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别是哈哈镜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于是我们生成了新的活动《哈哈镜》, 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镜子的奥秘。

二、合理取舍, 科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方法

1. 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由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魔术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用废旧纸箱自制的“魔术箱”, 在里面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 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 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 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 选择与幼儿爱好相适应的选材料, 促进幼儿的探究兴趣。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 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 孩子们为“豆芽是怎样长出来的”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豆芽来”, 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 有的幼儿认为“豆芽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 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 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 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 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豆芽, 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3. 选择与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材料, 实现幼儿的探究目标。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 种类齐全, 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 我们还积极思考, 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 准确地为活动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弹性》中,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 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 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 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由此可见, 此活动中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充分利用材料, 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科学收集 篇7

据中国发改委及水利部等有关部门介绍, 中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 约占全国城市的2/3, 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1,2]。特别是人口在100万以上的32个大城市中, 有30个城市缺水。中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只有约2140m[1,3], 水的缺乏程度依据世界粮农组织 (FAO) 人均水资源量来看, 属于轻度缺水国家。但是中国国土很大、降雨量在地域上分布差异也很大, 加之人口分布极不均, 可以推测出有的地域极度缺水。

由于水资源匮乏, 加之用水量随着工农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长, 逼迫人们大量地开采地下水资源, 进而引起海水倒灌, 入侵陆域面积的现象。以大连市为例, 2010年海水入侵面积为638.3 (km) 2, 为大连面积的5.08%[4]。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开源、节流、建造阻挡海水入侵的水利设施、适应性生态改良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等[5]。开源就是采取措施, 因地制宜, 增加地下淡水资源的补给量, 如雨水的收集、渗透、续存、利用等;还有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回灌地下, 等等。节流就是控制和调整地下水开采, 将其开采量限制在良性的允许范围之内。建造阻拦海水入侵的水利设施就是修建地下水库和地下防渗阻咸帷幕, 修建地表防潮设施及防暴堤, 敷设地下抽水槽与回灌井等。适应性生态改良措施是指为适应海水入侵现状, 进行海水入侵区内生态改良实验, 利用地下微咸水或与淡水混合利用浇灌耐盐作物, 发展入侵区经济。加强水资源管理就是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加强节水技术进步,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等等。

1 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及雨水收集系统

大连市2008年海水入侵面积一度高达867.8 (km) 2[6], 为大连面积的6.90%, 当年海水纵向入侵最大深度达7.0km, 与2009年海水入侵面积也基本相同。从2008~2010年海水入侵面积变化趋势发现, 2010年海水入侵面积有所减少, 根据[4,6]大连市2008~2010年的年降雨量分别是560.9mm, 613.9mm和786.8mm。由此可以推断, 降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海水入侵面积的大小。进而得出结论, 若能有效地收集并利用难得的雨水资源, 将能大大缓解海水倒灌, 减小海水入侵面积。

笔者曾赴日本考察, 发现日本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十分成功, 且效果显著。为此笔者就日本的雨水资源的收集系统做过详细调研, 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根据日本雨水收集、蓄存、过滤、渗透等经验, 针对大连市地方气候、地质、水文特点, 并结合现场考察, 介绍几种雨水收集系统, 以作为防止海水入侵措施的实际应用。

1.1 碎石沟管道

通常作为雨水排水干线设施使用, 在排水管道壁上开许多孔洞, 孔洞处用碎石和沙砾封堵, 能起到过滤、渗透雨水作用, 并能起到暂时蓄存雨水、进而抑制雨水急速下泄作用的雨水排水设施称为碎石沟管道。碎石沟管道是矩形管道的, 具有很大的储水空间, 是亦能对地下水有涵养作用的设施。

碎石沟管道可以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结构, 也可以采用预制PC混凝土箱状结构。从使用量大小、埋设难易程度、现场管理效果及工程质量的可靠性等方面考虑, 后者在大连市还是较适宜的。

由于碎石沟管道上面的道路情况复杂, 作为埋设在地下的雨水排水干线设施, 应配置超出一般道路规模的、能承担道路荷载的箱形管道。

由于碎石沟管道具有较强的雨水渗透能力, 排水管道容易沿着不透水层发生滑坡等现象, 因此不适宜在坡面和可能对垂直地面的稳定性有损害的地区使用。

1.2 碎石侧沟管道

碎石侧沟管道的主要结构形状及作用与碎石沟管道基本相同, 但是它通常作为雨水排水支线设施使用, 因此规格较小, 切断面形状等均与碎石沟管道有一定差别, 如预制PC混凝土箱状结构的碎石侧沟管道断面形状多为U型。

碎石侧沟管道是以在小街道为对象的道路下面的雨水排水支线设施使用, 主要用于连接来自建筑物雨水排水的集水井、道路上收集雨水的雨水口等。

1.3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

碎石沟管渠是用碎石覆盖有孔洞PVC管, 它是具有雨水输送、蓄水与渗透的排水设施;主要作为碎石侧沟管道替代管道, 用于建筑用地内。碎石沟井的构造是在侧壁附着多孔状结构窗户的设施, 亦称为渗透井;既可以作为单独的渗透井用于建筑用地内, 亦可作为汇集雨水的雨水口用于街道的道路下面。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具有碎石沟管道和碎石侧沟管道同样作用。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主要在建筑用地内使用, 并由承建方负责施工。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在整个雨水排水系统中使用量大, 通过其对雨水的暂时蓄存, 洪水量的减少, 地下渗透的效果非常显著。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是主要针对建筑用地使用, 虽然跟承建方的努力有关, 但在若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话, 应该为此相应地探讨研究有关各方面的法规制度, 使其向义务化使用方向发展。

1.4 调节蓄水池

调节蓄水池是暂时蓄存雨水, 削减雨水洪峰流量的排水设施, 同时具有过滤、渗透作用以及涵养地下水资源作用。根据流入调节蓄水池的功能, 池内的雨水主要是道路等的排水, 水中油类、重金属等物质的混入较多, 若用作自来水水源, 其在澄清、消毒上的费用将会很高, 所以作为自来水水源使用并不现实。

调节蓄水池通常设置在天然洼地、池塘和公园水池等地上, 但在大连这样的大都市, 找到建设调节蓄水池这样的空地是很困难的, 所以拓展利用地下空间。应考虑利用己有的公园、地下广场、或者通过再开发的建筑物用地的停车场、庭院及广场的地下空间, 建筑物本身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可在考虑之列。

在地下建设的调节蓄水池的较简单, 通常是较大的池体。主要是现场施工为主, 但近年来, 作为这样的地下池体结构, 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连结型构筑物正在被开发出来, PC混凝土箱状结构。

在大连市的地下, 符合建大规模的调节蓄水池条件的地方较多, 应该使其成为早日实现的排水设施。它的建成对洪峰的调节将发挥很大作用, 并使得雨水有了向地下浸透的可能性。现代城市的规划中, 该类排水设施大都分配置在道路转盘的中央广场, 建议经常发生浸水灾害的场所早日配置这些排水设施。此外即使没有这样的广场但又有可能发生洪水灾害的洼地场所, 可以考虑在建筑用地内的停车场或建筑物地下室进行配置。

1.5 大型回用蓄水池

大连市内有许多公园和比较洁净的广场, 与普通建筑物屋面的面积相比规模很大。其收集的雨水比较洁净, 只要通过简单的净化就可以作为杂用水使用。在这些场所可以设置以回用为目的的大型回用蓄水池。在大连市内可设置大型回用蓄水池的场所有限, 比如劳动公园、中山公园、人民广场以及体育场等, 这些场所都需要建很大容积的水池来储存大量的降雨。

大型回用蓄水池的地下蓄水池的构造分为4种类型。

(1) 碎石蓄水施工法:最简单的构造, 是在地下设置碎石槽, 在小石块间储存的施工方法、不需要高度的技术, 费用也很便宜。

(2) PC混凝土箱状结构施工法:前面调节蓄水池表示的施工法。

(3) 钢筋混凝土现场施工法:因为是现场施工, 所以不需要高度的技术。但是工期很长, 需要很大的挖掘量。

(4) 树脂制的蓄水槽施工法:树脂制蓄水槽是在地下组装的轻型塑料蓄水材料, 周围用挡水薄板或透水薄板覆盖, 蓄存雨水使其渗透的施工法。

在以上四个方法中, 碎石蓄水施工方法的蓄水效率较低, 但费用低廉。PC混凝土箱状结构的费用较高。树脂蓄水槽施工法虽然需要高度的制造技术, 但是蓄水效率较高、轻便, 可以适量的减少费用。作为公园的地下利用, 这样的树脂制蓄水槽比较合适。

1.6 小型回用蓄水槽

通常小面积用的小型回用蓄水槽被视为建筑设备的一部分, 主要以蓄存屋面的降雨为主。屋面上的雨水污染物较少, 设置设备也容易、无论是大规模建筑群、大型建筑物还是单户型小住宅, 都有设置水槽的可能性。

通常屋面上的雨水由专用蓄水槽或者是在地下埋设的小型回用蓄水槽来接纳水质较为洁净, 只要通过简单的过滤装置就可以利用。这些雨水洗车、冲洗厕所、绿化灌溉、地面洒水、冲刷墙壁等, 亦可作为空调等冷却用水, 等等。

虽然每个建筑物雨水蓄存量均不大, 但是如果把全市的蓄水量都加起来, 水量是很大的, 不仅仅是对雨水的有效利用, 而且对洪峰雨水的抑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1.7 道路透水性材料铺设

道路透水性材料铺设是利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等透水性材料来进行道路铺设。通过铺设材料本身和接缝处的缝隙使雨水从地表浸透到地下。

大连市的干线道路、车道多为沥青铺设, 人行路多为平板铺设, 铺设的修补和更新时更换透水性材料的是很有必要的。

利用透水性的铺设, 地基的石块也可以暂时储存雨水。而且雨水通过碎石渗透到地下, 对地下水的涵养有很大的帮助。

地下雨水浸透性低的地方也可以考虑在小石块上作暂时蓄水, 从路盘厚度的研讨开始, 渴望在全市范围内计划整备。

2 后语

以上是笔者一些初浅的看法, 希望能对大连市的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乃至全国的雨水资源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中国水资源匮乏, 大连市又是其中极度缺水的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 引起海水倒灌, 入侵陆域。收集现有的雨水资源并加以利用或涵养地下水, 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各种雨水收集系统的应用, 适用条件及应用效果在收集现有的雨水资源时, 必须有所了解。

关键词:雨水收集,海水入侵,排水管道,排水设施,蓄水池,大连市

参考文献

[1]新闻中心-中国网[Z].http://www.china.com.cn, 2010-03-29.

[2]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Z].http://www.sina.com.cn, 2007-03-22.

[3]新华网[Z].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04-22.

[4]大连市水务局.2010大连市年水资源公告[Z].2011-03-22.

[5]李忠国.大连市海水侵入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12.

“搜集”“收集”细区别 篇8

在一些教师的教案中, 常常有将“搜集”与“收集”混淆的现象。那么, 它们究竟有什么异同, 两者能不能通用呢?

“搜集”和“收集”是近义词, 两者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 但这两个词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 主要在于语素“搜”与“收”。“搜”是寻求, 有到处寻找的意思;“收”即收拢, 是把散开的东西聚合到一起。“搜集”就是到处寻觅事物并聚拢在一起, 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 如“搜集资料”等;而“收集”只是把事物聚集在一起, 对象是现成的事物, 如“收集意见”等。例如:“我们要广泛搜集群众意见, 改进工作作风”中的“搜集”应改为“收集”;“他多年来潜心于收集文物”中的“收集”应用“搜集”。

由此来看, “搜集”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多, 过程比“收集”要难, 词义比“收集”重。而且“搜集”是有目的的行为, 主观选择性强, “收集”只是客观整理。语文课本和课标里使用的“搜集”一词, 意在强调指导学生根据需要, 学习和运用搜集资料的多种方法, 有目的地“查找”“搜寻”有关资料。

上一篇:奋斗就是幸福下一篇:园林景观工程管理